叶向高是福清良镇中学哪个镇的人?

【玉融史话】福清历史名人:明代福清三朝元老——叶向高!!!
关注《玉融逸闻》公众号,传播福清文化。每天好文章不断!欢迎投稿。本文作者:林秋明。
叶向高(1559年~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晚年自号“福庐山人”。福清市孝义乡化南里云山境(今港头镇后叶村)人。幼聪颖过人,有报负。万历进士。出仕后多次上书反对矿监、税监。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四十二年辞职。天启元年(1621年)再为首辅。屡与魏忠贤抗争,保护了许多忠臣贤士,四年又遭排挤辞官。著有《说类》、《苍霞草》等诗文。
一、 生于危难立壮志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叶向高出生于福清县化南里的一个官僚家庭。叶出生前一年,倭寇攻破福清,随后又结巢于离叶家十余里远的龙田。《明史o叶向高传》载:“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傍败厕中,数频死。”叶向高幼年就亲眼目睹乡民在倭患中流离失所的惨状。少年时立下志向,长大为国效力。他勤奋好学,14岁就以学业优异著称,“县令许梦熊大奇之”,并为他“择婚”,赠送聘礼,“酒之公堂”,一时传为佳话。24岁之时中进士,大考选庶吉士,以后又进为编修和南京国子司业等官职。39岁时,召为左庶子,担任皇长子侍班官,辅导皇太子朱常洛读书。因“训解明畅”,太子十分高兴,常常称赞叶向高为“飞须先生”。
二、独撑残局整朝纲
万历年间,明王室穷奢极欲,国库日趋虚,分派太监到全国各地疯狂掠夺,引起市民暴动。万历二十四年,太监陈奉到湖广后,曾连续在武昌、汉口、襄阳、湘潭等地激起民变十余起。此外,荆洲、苏州、上饶等地也不断发生反对矿监的市民暴动。为此,叶向高不顾一身安危,屡次上书万历帝,直言要罢矿税,撤回矿税监,指出这是有关“天下安危第一大机”。
可是,万历帝深居内苑,纵情声色,将叶向高奏书束之高阁,并调离北京,转任南京礼部侍郎,后又改吏部侍郎。叶向高到南京就任之后,再陈矿税之害,又不被采纳。此后一直在南京九年时间碌碌无为。
万历三十五年,阁臣沈一贯罢职,沈鲤跟着也去拉,内阁只有首辅朱庚一个。万历帝命增加阁臣,叶向高被调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为阁臣。第二年,首辅朱庚去世,次辅李廷机困被人攻讦而杜门不出,结果造成内阁实际上只叶向高一人的局面,并且一直延至万历四十二年,这就是民间传说叶向高“独相”的由来。
神宗在位四十七年。自万历十七年后,三十年间只召见朝臣一次,其余时间全沉迷在声色犬马之中。叶向高多次上奏,建议皇帝应该振作有为,亲理朝政,简任老成,布列朝署,取积年废驰政事一举新之,否则,“宗社之忧,不在敌国外患,而在庙堂之上也”。万历知其忠心,空言安慰几句,就是不愿照此办理,使国势更加颓危。
治国无人,争权夺利却越演越烈。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万历宠妃郑贵妃之子朱常洵,已封为福王却不去封国,引起皇族间互相猜忌。叶向高鉴于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了四年内战的教训,多次上疏,力请福王就国,并引“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劝皇帝和郑妃放福王到封地去。由于万历和郑妃以种种借口拖延时日,锦衣百户王曰乾又乘机制造混乱,入皇城放炮上疏,奏说“郑妃派人用妖术诅咒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做皇帝”等等,一时间妖言四起风雨满城。叶向高很担心,立即上书,要皇帝“当静处之”,命福王立即就国。经再三力争,朱常洵不得不前往封地,终于避开了一场即将爆发的祸乱,稳定了大明江山。
三、忍辱负重保忠良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叶向高辞职返乡退居林下。至1620年朱常洛即位为光宗,忆起自己的老师,便召向高进京。可是不到一个月间,光宗就死了,熹宗(天启)即位,也还倚重向高。天启元年十月(1621年)命向高为内阁首辅,在屡请辞职不允之后,积极建言熹宗拨金二百万,为用兵之需。天启初年,熹宗尚能听从向高政见,朝纳有望刷新。但毕竟年幼,不能识别“忠佞”,魏忠贤和皇帝乳母客氏遂篡握大权,把持朝政。福王就国后,郑妃并未罢休,在朱常洛立为太子时,有一名叫张差的人,拿着木棒打伤太子东宫守门人,进入前殿,被捕获后供出是郑妃宫太监宏保、刘成主使,是为“梃击案”。万历死后,朱常洛即位,患重病,郑妃派人送泻药,病情转危,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红凡药,吃两丸身死,称为“红丸案”。朱常洛死后,选侍李氏挟持年幼的皇长于朱由校而自重,占据乾清宫。经朝臣力争,才不得已移居哕鸾宫,谓之“移宫案”。这“三案”本都是皇族内部的闹剧,可是魏党及东林党人却借题发挥互相攻击,又引起轩然大波。魏忠贤凭借权力,大肆斥逐和杀害反对他的正直大臣。叶向高为保忠良极力救援,给事中章允儒、傅槐、陈良训,御使帅众,吴甡、王祚昌等,均因得到叶向高的保护而得免死或从轻处罚。因此,魏逆恨死了叶向高,诬他为“东林党魁”。其实他对东林党人也不是一概庇护,“所建言无非欲破士大夫党比之习”,并非支持无原则的党争。
天启四年六月,都御使杨涟上疏揭发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其他廷臣也相继上书揭发,一批大臣劝叶向高参与其事,共同推倒魏党奸人。叶向高考虑到魏党党羽众多势焰滔天,恐难除却且还会招来杀身之祸,便劝众臣待机而发,一些臣子操之过急,说他为“和事佬”。但叶向高忍辱负重,仍上书熹宗,说忠贤虽勤奋,朝廷宠信厚待,但“盛满难居”,建议给予解除权力,归于私第,以比较缓和的办法,让魏逆脱离朝政,这样既可平息众怒,又让魏忠贤有个下台台阶。谁知魏逆借这本奏疏,假传皇帝诏书表彰自己功劳,伺机加害叶向高。如魏逆欲“廷杖”御使林汝翥(福清人),林因害怕逃到遵化。魏党造谣说林是叶的外甥,指使其爪牙围攻叶府。叶向高感到“时事不可为”,力求辞职,“乞归二十余疏”才获准,加封为“太傅”,叶向高辞去“太傅”衔头,于1624年7月离京返乡,是年叶向高年已六十有六。
叶向高一走,魏忠贤就大肆杀逐朝臣,“善类为之一空”,朝政更加黑暗,二十年后,明王室终于被农民起义的浪潮所推翻。
叶向高罢职回乡,家居三年,于1627年病逝,享年69岁,葬于闽县台岭。崇祯初年,追赠为太师,谥文忠,著有《说类》、《苍霞草》等诗文,并刊行于世。
公众号首发、转载请注明《玉融逸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福清市举行“叶向高与黄檗文化”研讨会
福清市举行“叶向高与黄檗文化”研讨会
来源:福清新闻网
编辑:小陈
3月1日,我市举行“叶向高与黄檗文化”研讨会。70多名叶向高事迹及黄檗文化研究者参加了研讨会。
  此次活动由市社科联、市历史名人名家研究会、市黄檗文化促进会、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黄檗文化研究中心、市黄檗禅文化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
  研讨会上,叶向高事迹及黄檗文化研究学者叶立俊、严家梅、董俊钰等,就叶向高对福清文化的贡献,以及叶向高与黄檗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家认为,叶向高是福清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黄檗文化内涵丰富,研究和弘扬叶向高事迹和及黄檗文化,对推动福清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积极意义。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自定义Html广告
Copyright @&&IGAOSHAN.COM All Right Reserved &高山家园网 - 打造高山地区第一生活门户网站
网站备案: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最新走进福清名人 叶向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最新走进福清名人 叶向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书痴书迷藏书楼
艺术品藏品
&福清台山叶向高集 浦城兆乾叶联高释
&鼎邑文成堂藏版
福清台山叶向高集 浦城兆乾叶联高释
鼎邑文成堂藏版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商品描述:
开本:32开规格13/21.3厘米。27叶。书蛀破损。见图原物为准
艺术品收藏  1、始祖金陵  南京古称金陵,乃是龙盘虎踞之地,明朝洪武年间,南京城内铁井巷住着一户叶性人家。这叶家虽历代沿传以星相占卜为业,但一代又一代都只桃桂单枝,人丁不繁这一代叶家主人名宜兴,承继家传之术,通晓地理风水,且善观政治风云,应变自如。在他壮年之际,适逢洪武帝殡天,因太子早逝,皇位由皇孙继承,帝号建文。这叶宜兴到新天子年幼无能,洪武帝十十多个儿子封王在外,拥兵自重,都在想方设法夺取帝位。先秦三代的“史终弟及“的传位制早已废止,谪传皇位实行已久,才使建文帝的叔父们不敢在洪武帝归天之时马上行动。然而,他们并不停止窥测时机,寻找借口除掉侄子。古语说:“龙争虎斗,殃及池鱼“。叶宜兴为避祸,毅然携家远走他乡。到哪里去呢?他盘算着“小乱住城,大乱住乡“的道理。这皇位之争,必定争城夺地,刀光剑影。因此是走得越远越好。他估量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十万,雄踞燕京,实力最强,此人野心也最大。因此 不可北迁,只能南徙。果然不出宜兴所料,在他离开南京不久,朱棣以“清群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打进南京,夺得帝位,威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再说叶家不便数日来到福清太城。他见此地虽不繁华,却是省城通往闽南的必经之道,在此居住,可以给往来客旅看相算命,维持一家生计。他住了两年,颇有积蓄,只是感到太城无山水之且,便遍游福清各地,边替人算命卜卦,边察看山光水色,寻找理想的居住地。一日,他来到华南里云山境,见这里虽是偏僻之区,却是环山抱,山明水秀。西北方,有黄密山、罗湾山为后靠。西南临海,万顷碧波,蔚为壮观。叶宜兴精神为之一振。他喃喃自语:好地方,好地方!于是决定再次移家,迁来居住。叶宜兴迁居这里之后,自命名为后叶村,寓意日后子孙枝繁叶茂。但他的理想很久没有实现。至他的第八代,仍如他的始祖一样,还是单传,直至第九代才生下两个儿子。兄弟分家时,按居住的向首,分别称为南间房、北间房。南间一支又单传至第十一代才有兄弟二人,老大早逝,老二名叶仕俨,是为叶向高的曾祖。叶家到这时,大概家财日盛,才成为耕读之家。仕俨生子广彬,广俨生子朝荣,朝荣生子向高、向亮、向亨、向永。  2、诗礼家风  叶仕俨在父亲辞世之后,成为家庭唯一的成年男子。他颇有文化教养,不但敬重寡嫂,主抚育侄儿和小弟,而且很早就把祖遗家产分成三份,好的一份给嫂嫂,等的分给弟弟,自己留下最差的一份。因为这件事,他秀受乡里族人的称赞。他轻财好义,邻里遇到急地向他借贷,日久无法还的,他就把借契烧掉。受惠的乡亲感恩戴德,而了说:“钱财如天上浮云,能聚能散,聚财要聚得有德,散财要散得有义,要千载留名啊。“因“乐善好施“而产产日空,他也不以为意,一心教养儿子。在家中的一间楼房上,他题了“青云“二字的匾额,希望孩子成才,“青云直上“。自己在空闲时,则延请文人墨客到楼上谈论诗文,有意造成读书的家庭风气来熏陶儿子。  叶广彬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少时聪明好学,博闻强记。除精读式必读这书外,他对经史百家诸书以 阳术数等也苦心钻研。到中年时节他成了叶家的第一代文士,颇负盛名。在祖、父辈 教导和影响下,他和孝至笃,孝敬长辈始终不怠。父母死后,他特修“永望楼“,每逢佳节和忌辰就登楼思念,后来又在楼上题一诗曰:小构幽窗与月空,清辉莹彻此心同。仰天不语无人会,静对明月犹省躬。晚年时,他与好友结社谈诗,但不热心科名始终未应试。叶朝荣是叶广彬的独生子。在父亲的督责和辅导下,学业大有长进,不到廿岁就考中秀才,进入县学宫读书。这时,叶家社会地位仍然低下。叶朝荣尽管学业优异,三十多年间参加乡试十多次,都不能中举。直到他五十四岁,新皇朱载厚登基的第二年,特诏选拔“恩贡“时,才以贡生身份被选送最高学会国子监实习。九年后,朝延派他到江西九江任通判。过五年提任广西养利州知州。他暮年为勤于职守,作风清廉,团结同事和少数民族。当地民众称他“清洁守官,洁已恤民“,知州在当时是中级官吏,地位不低,但他仍不忘对儿子 的严格教育管理。六十九岁时,他在文本得知叶向高中进士,马上写一封给向高,不露欣喜之情,很严肃地告诫儿子:“惟恬淡可以立身,信忠僦斯可以事君处友。“这些教导,给叶向高以深刻影响,他后来谨守家训,奉为座右铭。  3、生逢乱世  叶朝荣娶妻郭氏、康氏,都没有生孩子,在父亲叶广彬的一再催促下,他再娶林氏。就在娶林氏这年,倭寇占福清县城后,在离后叶村廿多里的牛田结巢,做为侵扰福建的三大据点之一。倭寇四出掠夺烧杀,后叶村在一年之内被烧却两次。这年底,林氏怀孕在身,行走不便,暂回华北里上井村娘家避难。第二年七月,林氏怀胎十月之际,娘家族人认为女儿在娘家生育对娘家不吉利,把她赶回夫家七月三十日这天,林氏在母亲的护磅下,走到半路突然腹痛难当,又遇上大雨。老母亲顾不得许多村忌,把女儿安顿在路旁而的内避雨,自己冒雨到叶家报信。叶广彬父子闻讯惊喜交集,急急忙忙备了猪蹄、鸡汤、烧酒,带了婴儿衣物和雨衣、斗笠赶去。待他们赶到时,婴儿已哇哇落地。一家人真是又高兴又发愁,喜的是生了一个儿子,愁的是在这兵荒马乱中能否把孩子抚养成人?因生在而所中老祖父 孙儿取名“厕仔“。他就是后来的叶向高。从这时起到向高五岁以前,叶家一直在逃避倭难。母亲背着他走,常常和他祖父、父亲在危急中离散。情势危急时,有人曾劝林氏把婴儿弃掉,免得连累大人,她舍不得,说:“他祖父年六十九,他父亲也已四十四岁才有此子,我怎能忍心啊!要死就一起死吧!“叶朝荣觉得天天逃难不是办法,在向高二岁时起到向高五岁以前决计全家迁居海口镇东城。由后叶村到海口,要绕道避过牛田倭营,全程六、七十里远。半路上又风闻倭寇在追赶,林氏实在走不动了。这时恰遇一位好心的老人愿意帮助他们把向高先抱走,约定在海口大桥上相会。母亲怕被拐骗,不放心,叶氏无法,对林氏说:“就是被拐了,也保住孩子性命,总比落在倭兵手中好。“林氏觉得有理,才把向高交给老人。后来他们果然在海口桥头见面。此后顺家在镇东城居住,直到向高五岁那年,倭寇被戚继光歼灭后,叶广彬才带着全家人回到后叶村。  4、少小聪颖  从镇东城回来的这年年底,叶广彬一家人过得真乐。小厕子长得河泼可爱,聪明伶俐。十二月二十四日,林氏一边炊年糕一边随口说道:“依奶(母亲)炊糖糕,一团和气。“五岁的小厕仔竟即口对答:“厕仔放鞭炮,万象回春。“林氏听了惊喜万分,马上告诉广彬。老祖父见小孙子如此聪慧可爱,乐得心花怒放。从此后就把孙子带在身边,教他识字读书。小厕仔天资过人,祖父教他的书史文词,都能牢记不忘。第二年,叶广彬开始教孙子作诗对句。一日,老祖父闲着无事,出了一个句子让孙子去对,句云:“日长似岁闲方觉。“小厕仔不加思索,应声对曰:“夜永如年卧不知。“如啊!叶广彬乐得哈哈大笑。不过,老有空还要进一步考他小孙子的理解力,就说:“小厕仔,这两句是什么意思,你说说给职公听听。“小厕仔说:“职公事常勤劳忙碌,唯独今天闲着没事,才觉得日子很长,所以说:’日长似岁闲方觉。’我小孩贪睡,夜晚和白天虽然一样长,但一睡下,一鼓透天明,因此。’夜永如年卧不知’。“老广彬听得频频点头,心想此小子日后必成大器,不要误了他的时光,就急忙把厕仔送到沧山寺书斋去读书。先生见厕仔年龄太小,怕教不来叶广彬就把厕仔平时的记性和才情向先生做了介绍,先生听了也觉是个奇才,就欣然接收下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他应广彬的请求,替厕仔起了学名:“向高“。老祖父见先生起的是个吉祥的名字,心中暗暗欢喜,想以后厕仔必能步步向高。从此,叶向高就在书斋读书。经过八年的时间,到十四岁那年,其才名已经远近传闻。则好这年举行县度,叶广彬亲自带向高到县城应试。三场过后,到发榜时,叶广彬起了个早,从客店赶到县衙大门口等待看榜,见向高名列秀才第三名,而且是年岁最小的一个。当天上午,叶广彬带着向高同其他秀才一起拜访“恩师“。县尊大人许梦熊对向高大加赞誉,设宴祝贺,在会上自告当红娘,与他“择婚“。两年后,向高和俞氏女结婚。此后,向高进入县学继续深造。 
5、选妻选德  知县许梦熊愿为秀才叶向高选个才德兼优的贤内助的消息很快传遍玉融城乡。许多乡绅豪富纷纷托人请县太爷做月老。但这帮人中,没人领会那“才德兼优“四字的意思,或一味喧染某女貌的艳丽,家资的殷实,或显耀嫁妆的丰厚。这些都被县太爷一口辞绝了。叶向高心想,人们常以“才貌双全“为荣,古训也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称道。这位县尊却来个“才德兼优“时不同寻常。许多人干脆直接到叶家提亲,更把他搅得头昏脑胀。听说石竹山祈梦煞是灵验,叶向高便想趁学业余暇,去石竹一遭,一则乞求仙翁指点,二则借游山玩水散心。叶向高进得九仙阁来,只见里头烟雾氤氲,阁中他翁癃像若隐若现,雕梁现栋恍恍惚惚,着实令人昏昏欲睡。朦胧中,但见现梁上有条青龙缠绕。向高待要睁眼看个真切,却醒了过来。向高暗自思量, 青龙缠梁应何征兆呢?难产娶个龙女不成?他把梦兆对同去的同学讲了,大家也都猜测不透回到县城,向高想:“自古道大丈夫只怕不能名立青史,何惧无妻耶“!于是便把此事搁下,一心一意埋头攻读经史。一天,几位同学相约到里美俞氏宗祠看戏。有人以 年女子身着青衣裤,肩靠大厅上的柱子看戏,就笑着指给向高看:“喂那不是青龙缠柱么?“向高抬头一看,心里不觉一振:“世间竟有如此巧合!“同学们都怂恿向高托人去说亲,向高汕地脸红起来,说道:“我等乃读书人,岂可如此鲁莽,你们千万不可造次!“于是戏也看不成了,这些人便回县学了。真乃无巧不成书。这日里美塘头村俞业员外,觉得向高才学出众,县令又为他择婚,遂想与叶家结成秦晋,便毛遂自荐晋见许县令,说自己家有十八个女儿、侄女可任向高选择。许知县见此老颇有趣,谈吐也不庸俗,既不夸色,也不显财,便叫向高到俞家相亲。向高听罢,闹个大红脸,本不想去,但县大人之命又不好执拗,便整了衣冠到了俞业府上。这俞府十八个女子都希望自己被选中,因此人人打扮得花枝如展,结队而来。唯其中一个女子身着简朴衣衫,掩袖而过。向高记起许大人“才德兼优“之言,莫非正是此女吗?望其背影,有些象戏场中所遇见的那个青衣女子。于是便问那位掩袖都如何。俞员外说:“此女平素不喜奉迎,且脸有麻斑叭勤于读书,公子如选一,恐要后悔。“向高听他介绍,其意愈坚,便应道“老伯有所不知,选妻在德不在色。若是同意,则秦山央上,受小婿一拜!“闹了几个月的婚事便这样定下来。婚后,夫妇相敬如宾。俞氏在家里是个贤内助,在坎坷仕途上,也是叶氏的得力助手。  6、代父理案  隆庆年间,江西彭泽县民沈仲仁、沈仲义兄弟因析产争拆,壮诉县衙。县官李某按当时法律判决,除留给长孙一份财产外,其余均分。沈家兄弟又为好田争吵不休。案件又诉至九江府。九江通判叶朝荣曾代理过彭泽知县,颇有政绩,因此知府把此案委托叶朝荣审理。叶朝荣为人厚道,不愿因此案的判决会 页罚兄弟中的任何一方,以免兄弟结怨更深。经多方劝说,兄弟依然互不相让。  此时,叶向高同意刚好到九江探望父亲。一日,向高见父亲愁眉不展,知是遇了为难之事,但又不敢冒然动问。朝荣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已为儿子觉察。于是,父子便有一番对话:  朝荣:“吾儿,你虽年少,而今已是进县学的秀才,不知吾儿在家,可曾与三个弟弟不睦过?“  向高:“孩子不敢有违严命,忘了庭训。三个弟弟聪明性事,儿爱之尤恐不深,实不曾有过失之处。“  朝荣:“若有一弟年细无知,对你不敬,吾儿将何以处之?“。  向高:“三位小弟从未顶撞过孩儿,即使有,也是孩儿之过。“  朝荣:“此话怎说?“  向高:“兄为弟之表率,孩儿一言一行,弟弟们都会仿效,此即为兄之责。只是,兄弟们实示曾有过不和的事。““好!好!“叶朝荣听了非常高兴,接着感慨地说:“沈家兄弟若能象吾儿这样,那就不至于如此。“至此,向高才明白父亲愁烦的原因了。他想替父分忧,试探雯:“沈家兄弟为何争执,大人是否对孩儿说说。“朝荣把沈家兄弟争财产之事详说了,发着,反同高:“依吾儿真,此事如何调处?“向高胆子壮了,便说:让孩儿想想。第二天,向高代父草拟判词:“羊有跑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鹿得草而呼群,蚁良而报聚。雁行有序,蜂有奉王尔等兄弟因财反目,乃不如禽兽乎?可谓: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不仁不义,何以为人?叶朝荣 ,觉得其中虽我过激之词,但理深情切。他深感高兴,就依此判决,果然使沈家兄弟醒司过来。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7、“何不生女嫁此儿“  叶向高十岁的时候,其父叶趄荣以禀生的资格考入北京太学。这时的叶朝荣已年过半百,带着儿子向高进京,随侍身边,既可消除寂寞之感,又能让叶向高见见世面,增长见识。在学的学生的生活费由朝廷供给,衣食本可不愁,但叶朝荣带着儿子,所带川资又不多,所以第二年就一边读书,一边在给事中魏瀛家中坐馆,任家塾教师,儿子也就寄宿在魏家,陪魏家小公子起讯书。但是,小向高由海边荒村一旦来到繁华的帝京,未免事事都感到经常在读书的时候,向魏家公子问这问那。魏瀛江知道以后,怕影响他儿子的学业,很不高兴,只是碍着面子,不好将叶向高斥责,只好等待机会,把叶朝荣辞退。再说福清龙田人何邦礼这时在京任户部员外郎,听说叶朝荣进京入太学并在魏府坐馆,特偕夫人张氏来魏府来拜望叶朝荣。恰好这日魏瀛江也在家中,宾主一起来到客厅,让坐后,何邦礼向着叶朝荣拱手,说:“叶兄,听说此番吾兄带着令郎来京,何让不弟见一面?“叶朝荣适答道:“何兄,小犬于愚顽, 兄面前见居,既然兄台要见,小弟就去唤来。“何邦礼见向高眉目清秀,气宇不凡,称赞不已。就问朝荣:“叶兄,京中同乡都说令郎是神童,今天一见,果然不假。“叶朝荣相儿子被人称赞,心中着实高兴,连说兄台过奖了,接着说:“先生在世时,十分钟爱小犬,一日闲着无事,出了一句’日长似岁闲方’觉小犬应声对曰’夜永如年卧不知’,此不过小孩子胡乱应对,想不到贻笑四方,传为笑柄。“何邦礼听了哈哈大笑,突然向他的夫人张氏开笑说:“夫人,何不生女嫁此儿?“张夫人见丈夫在众人面前开这样的玩笑,实感难堪,但灵机一动,反唇机讥说:“怕我们何家没有这样的福气呀。“一直沉默做陪的魏瀛江,这时也受了感染,马上欠身说道:“张夫人过谦了,来日有了女公子小弟愿做月下老,那时候,叶兄不要忘了请我喝杯喜酒。“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从此以后,魏瀛江改变了对叶向高的看法,也没有矢退叶朝荣。只是何邦礼后来一直没有生女孩,何、叶的联姻没实现。到了叶向高结婚时,何邦礼已告老在乡,听到消息,还是备下厚礼,与张氏夫人一前往庆贺。
  8、有女不嫁寒酸儿    明朝嘉靖年间,福清三山有个王一言举人,经吏部选派到南陵任县学改谕。时南陵有个生员许梦熊,品学兼优,只因家道贫寒,又遭父,无力继续求学,只好停学回家,王一言知情后,特地到许庄动员,兼赠给衣食书籍等费用。许母见教谕这样惜才怜贫,非常感动,遂决心自己克服困难,让儿子再进学堂。  第二年,王一言奉命进京,升任礼部员外郎。临别时,一再嘱咐许梦熊不可荒废学业,并留下五十两银子给他,以资鼓励。引后,许生不负厚望,无论寒冬酷暑,失志苦读。经过几年的努力,快于中举人,连捷进士。事有凑巧,朝廷派他来福清任知县之职。许令一到任,就查访王一言的情况,当他得知恩师已经过世,家属也回原籍后,就备了一份厚礼到三山王府拜望师母。交谈之中,知王府家有一女已成年,尚待字深闺,心想一定为老恩师择一佳婿,以报恩备。许梦熊顺城后,特别意到学宫巡视,借此物色人才叶向高的品貌和才学引起了  他的注意,他就把向高叫来一谈,果然满意。第二天,他以巡察民情为由,上门找叶朝荣提新。  叶向高的父亲叶朝荣见知县大人转程来替儿子说亲事,内心着实感激。只是感到自己苦读一生,而今年过半百依然布衣一身,而王氏乃官家后代,未必肯俯就这段姻缘。但这话又不便在父母官面前直说。果如叶朝荣所顾虑的那样,当许梦熊向王家说亲时,王夫人推说王一言留有遗言:择婿要门当户对,女儿不嫁寒酸家。那时,秀才叶向高在百姓中已是了不起的人物,而在当过中级京官的王家眼里,仍是没有功名的寒士,所以王夫人委婉地拒绝这门亲事。本来热心替王家择婿的许县令,转过来决心为叶家选妇。县官替秀才说亲的消息传开,许梦熊郑重其事地在县衙设宴为两家庆贺,并赠了聘金,一时传为美谈。    9、青芝三友    连江县官头镇百洞山上,有两处岩洞分别镌刻有“三友岩“和“观仙洞“几个大字。这里流传着有关当年叶向高的趣事。话说叶向高游学到连江百洞山时,从丛林中隐隐见到有一禅寺,心想,这必定是久负盛名的青芝寺了,于是信步走入山门,只见孟溪环红,环境幽静。他就向当家和尚请求进寺中借个地方读书。住持僧见向高是个笃实君子,也就答应了。数日后,晋江人廷机应好龙董应举之邀,同游百洞山当他们走到弥猴岩前,见  一青年在冉石边聚神苦读,便向前施礼:“兄台请了。“这青年就是叶向高,他见有人向自己打招呼,不敢怠慢,立即放下书本,躬身回礼:“二位兄台请。“俗话说“惺惺惜惺惺“,同是读书人,不消片刻,他们就一见如故,相识恨晚。三人在青芝寺结伴读书,成了同窗好友。  一日,他们遍游百洞岩各处胜迹,留连忘返,直到黄昏时候,才匆匆回归。当他们路过观仙洞时,山岭上刮来一阵清风,林涛声中,信佛有女子轻歌曼舞之音,三人不约而同地驻足探视,但眼前暮色苍茫,一无所见。李同见时已不早,催促叶、董二人赶路。行不数步,走在后面的董应举罕然听到背后传来女子的逗笑声:“三人同行两宰相。“他回首张望,茫然间又听那女子的声音:“回头看我是侍郎。“他感到惊奇,侧耳细听,却再也听不到别的了。回到住处,董应举向叶、李二人说了刚才的奇遇,三个都受了鼓舞,尤其是叶向高,他前年在石竹山得梦“玉带环腰“,今天又遇“宰相侍郎“的奇事,自感前途无量,但他掩饰激动的心情,对李、董道:“谋事在人,我们还是读书要紧。“话说后来,叶向高、李廷机同朝为相,董应举也官居工部侍郎,到叶向高告老  这日,听说比他先期矢取的董应举队居在百洞岩,便专程去拜访。但先一日董应举过江到长乐潭头去了。访友不遇,旧地重游,叶向高未免感慨万千,在青芝寺赋诗  二首,流传至今──  其一:  菡萏峰高俯碧流,孟溪环绕近沧洲。  天开灵境留仙住,海涌仙山壮客游。  古洞云深存蝙蝠,悬岩石出象猕猴。  千年胜迹今放辟,好对青樽共柏浮。    丹梯百丈接岩扉,古寺青芝隐翠微。  山馆夜深闻虎啸,海天秋晚见鸿飞。  闲随樵伴时看奕,静掩禅关自息机。  我已投林君早出,沧江未许恋渔矶。     10、石竹惊梦    相传,叶向高年轻时普到石竹山祈梦求签,问卜前前。  一日,适逢清明佳节,县学放假让学生游春。向高便与同学刘镇,方茂学一起到石竹山游览,只见进山道上,仙公楼里,上香的,求签祈梦的络绎不绝。秀才们受了感染,也买了香烛,拈香拜佛。叶向高拿过签筒,抽了一签,见签谱上写着:“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心中冷了半截。这不是功名无望么?他这样猜测着。  同学们也百思不解。年纪稍大的刘镇,多了一些见识,鼓励说:仙公的签,历来深奥莫测,还是请教住持师父,或另有解说。向高觉得有理,就请老和尚详签。老僧见多识广,见他一表堂堂,聪明俟秀,看了签谱却垂头丧气,心想年轻人奋发读书,追求功名,不可冷了他们的心。于是满面堆下笑容,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说:“公子求的是上上好签,可喜可贺。“向高不信,和尚解释说:富贵无心想“想“字去了“心“不是“相“字么?功名两不成,“戊戌“两字都不象“成“,这是预示公子将在“戊戌“之年会官居相位。这一解说,给向高极大鼓舞。可是回去之后,冷静一想,又犯疑了。他推算着,自己属“羊“,今年一十八岁,值丙子年。他屈指算,丁丑、戊寅、己卯、庚辰......,到了戊戌,自己才一十和岁,未到“不惑“之年就能入阁拜相?自己连举人、进士尚未考取。此话岂可相信?“十载寒窗勤苦读,几个马上锦衣回?“他摇摇头,决心二上石竹山,祈梦以求印证。  老和尚见向高又来祈梦,知道此生对自己的解说还有怀疑,只好热情接待。这夜,向高梦见自己在游山时随手折了一条竹杆做拐杖走路,不小心一滑手,竹竿插着肚子了,他大咕一声惊醒了。他感到这又是“不祥之兆“,再请老和尚圆梦时,老僧为难了。他知道前次自己把签谱解释得太显露了,不无漏洞。而这梦,实在难圆,只好含糊其矢,连说“公子好自为之。“向高满腹狐疑,下山因去。路上听许多香客说,石竹山下一老人详签圆梦甚灵,就想去试试。走到真武殿,见老人在犁田,一时心急,就站在路边说:“老丈,我昨夜得一梦,请你给我详说 。“接着说了梦见的内容。老人见向高不甚礼貌,便说:“竹竿刺腹,十死九不活。“向高听了一惊,觉察自己失礼,马上脱下鞋袜下田向老人道歉。 见他知过能改,气也消了,说:“让老汉再想想。“他沉思片刻,面露嘉奖以,说:“公子,这可是吉祥的梦。竹竿是驶船的篙,古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官大肚量也大中 汉前刻出语不逊,请公子见谅。“向高满心欢喜,谢过老人,回县学去。  数日后,向高又犯疑了。他想一梦两说,这可要扰乱自己的心思啊!宁信谋事在人,不可尽信天命,于是更加勤奋攻读。后来,果然学业大进,中举人,登进士,入翰林,居相位。只是入阁时不在“戊戌“,而是“丁未“年了,时年已四十九岁。他不能用宰相的肚量去存污纳垢,和魏忠贤一帮奸邪同流合污,以致被魏党排挤出阁,一事无成。因此,叶向高晚年再登石竹山发出“一自名山传梦后,因今玉带愧横腰“的感叹了!
  11、东海观日    东汗乡万安城东门外,古时有个海潮庵。在海潮庵遗址前面,有一块大岩石,  临踞在海崖之上,坐在这里,可以凤看东海日出的奇景。岩石上面,至今留有人坐过的臀部的痕迹,相传,这是叶向高在此观看日出时留下的。叶向高到过万安,有他当年写的《登万安城观》寺为证:夙怀观海志,会日得清游,万壑天边尽,孤城水上滔。龙宫传夜柝,雉堞起神楼。锁钥看兹地,狼烟幸已收。  当年叶向刘到万安城游览之时,听当地父老说,万发诸景,唯海潮庵观日最为壮观。特地留宿一夜,第二天起个大早到东门外海潮庵前,坐在大岩石上等待日出。恰好这天风和景明,波澜不兴,正是观日的通俗读物是的好日子。金鸡三唱,东方泛白,继这,霞光四射,五彩缤纷,眼看一轮红日就要从海面冉冉升起了。可是等呀等,时间过了一刻又一刻,尽管感到腰肢酸痛,臀部发麻,他都顾不得,仍然目不移视。今天的太阳,好象有意作弄叶向高,迟迟不肯出来。这是何缘故?  原来叶向高日后将是宰畏大臣,今日虽然只是想观看日出奇景,但太阳却以为是叶向高在此迎候,以致不敢冒然升起。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在东面海是跃起一条大鱼,搅乱了叶向同心思,不意转眼去看“鱼跃龙门“了。一眨眼,红日剩机急剧升出海面,一时,万里海疆一片金光。叶向高终没能看到日出的一刹那的奇景,后悔莫及。因为叶向高坐得太久,以致在岩石上留下了痕迹。三十年后,叶向高以宰相身份辅佐神宗皇帝登基。新天子登位,都要起个帝号,因叶向高是功臣,神宗就请他代为起号,这时向高突然想起昔年万安城观日的情景,就随口说出“观日“两字。福建人土音重,审宗听历“万历“,感到是个吉祥的名字,他的帝位会“千秋万岁“,便以万历为号。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万历“的“万“字,却应了当年刘伯温为讨好朱元璋所说的朱姓天下能传至“万子万孙“的话,以致到了他的孙子 崇祯皇帝时,朱明王朝就完蛋了。正如俗语所说,这是“无巧不成书,巧巧成故事“呢!    12、论救帅众    天启初年,皇帝少年登位,不明事只知嬉戏,国政全为魏贵贤所把持。魏跺贤鸠集奸党,蒙蔽皇帝,为所欲为。许多下直的大臣对此甚感忧虑,纷纷上书劝谏。御史帅众在奏本中直指魏党用心险恶,内宫外城,朝廷上下,万岁呼声充耳,实是巫祝之忠,口是心非。他同时指责内阁诸大臣对此装聋作哑,充耳不闻。天启帝因帅众的奏本,勃然大怒,下旨廷杖帅众,撤职查办。“廷杖“是朱元璋为提高皇权而设立的一种特殊刑罚,由皇帝随时决定,不受国家成文法制约。明朝中后期的昏君和恶监,往往凭借这“祖宗成法“,利用廷杖,把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打死在金銮殿上。现在廷杖的执行权操在魏贵贤手里,帅众九死无生了。为救援帅众,叶向高一日连上三本,但都如石沉大海,只好进宫面圣。可是他刚到午门,就被魏贵贤阻拦,于是他于魏跺贤进行一场火舌战:魏说:“阁老大人,帅众骂你是聋哑阁臣,你还替他说话?“  叶答:“我身居辅政大臣,不能转移圣心,匡济国家,自是聋哑,帅众指责我  辈无能,对皇上,他是忠臣,对我,他是诤友,我才替他说话。“  魏说:“阁老,你这是宰相肚时能撑船。“  叶答:“魏公过誉了,若说’宰相肚了撑船’,那么圣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的肚子应是天空海阔,无所不容,怎么会对臣下的直言加以责罚呢?“  魏说:“阁老说得有理,但言官论事应当为国,怎么可以沽名钓誉呢?“  叶答:“帅众为民着想,何言沽名钓誉?“  魏奸一时语塞,把话锋一转,提起前日使他恼火之事,说道:“叶大人,御史周宗建说我目不识丁,我是不识,其奈我何?我虽不识字,但为民即是为国的道理,我却是懂得的。  叶向高听了,暗暗高兴,马上抛出一顶高帽子,说:“魏公,许多称满腹诗书的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实胜过他们,何以不识字自谦呢?“魏忠贤听 高兴,让向高进宫了。但叶向高转而一想,解铃带需系铃人,便对魏说:“魏公,老夫身为畏弼大臣,我的话,皇上听了则可,若不听,必然当面争论,未免有失君臣之体。你日夕跟随皇上,自可婉言劝说,等圣上回心转意,我再百奏岂不两全?“  魏跺贤认为叶向高看重他,立时答应了。第二天,天启下旨,帅众免受廷杖,调离京城。后有人责备向高“堂堂宰相,却走宦官门路,有损清名。“他们岂知其中的苦衷呢!    13、爱才迁墓    叶向高在闽侯三竹地方找了一块自认为是“风水好“的墓地,他想乘自己在世  时动手造坟。枯竹村人为此议论纷纷,但叶向高官大势大,敢怒而不敢言。动工时村中只有一少年自告奋勇去帮工,向高听说心中一喜,便想见见这个少年。少年故意穿着鞋袜踩泥浆,向高见了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小哥,你为何不脱下鞋袜踩泥,不怕弄脏了?少年答道:“烂泥里有刺。““刺“后面必有文章,于是问他性名。少年说:“名叫林大茂。“为进一步度探他的才学,叶向高就随口说道:“枯竹逢春,何时林大茂?“少年立即反唇相讥:“老梅遇雪,未有叶先生。“向高听了,尽管心中不快,但却也深爱其才。他感到本地人不愿让他造墓,不如趁此机会另选坟地,以让少年扬名,同时也可给自己留下爱才之德于是立即决定,把坟墓迁建在台岭。    14、“歪门正道“    后叶村叶向高的祖至今尚在,那是一座简陋矮小的平房。房子的正门没有通道,出入要从边门绕行。这却为何?这里流传着一则故事:叶向高入阁之后,一家都住在京城,把祖上给的居住。这个叔父凭借叶向高的地位,把正门前的一条小路扩成大道。他只顾自己进出方便,却侵占了族人叶佃方的“十八梨地“。叶益方请族长主持公道,族长不敢得罪他,劝益方让他“三分“( 这十八梨地刚好是三分地大小)益方诉至县衙,县官不敢受理。益方无奈,只好忍气吞声, 希望儿子叶成经有朝一日能出仕,为家人出一口怨气。于是他日夕严督儿子读书,以“十八梨地“被侵占的事来激励他。这成经年纪虽轻倒也懂事,心想虽然“父教不可违,“但是为夺回这三分地去求取功名,未免有“识短“之嫌,不过,划此机会攻读书史。他埋头苦读三年之后,适逢今科大比。“苍天不负苦心人,“进京之后,成经意中了进士。在成经进京之日,父亲曾再三交代他,若能高中,一定要在京靠御装,控告叶向高“横行乡里,霸占他人产业“之罪。可是成经在京侯考期间,了解到向高为官并不是如他父亲所说的那样贪暴,而且又和魏忠紧不合。中进士之后,不告叶向高就违搞父命,一告御装,即会被魏忠贤利用,使清谦陷于逆境。如何是好?成经苦苦思过两全之计。  一日,叶和高正在内阁办事,属官汪文言拿了一份奏本送到向高面前,说这是新科进士吉人皇上的奏本。叶向高感到奇怪,按朝例,臣下给朝廷的奏本都是送效能政司转进内宫,经皇帝擤批后才交给内阁办理。这经为何将奏本直接送来内阁“难道不懂朝例?难道是同乡有要事相托?“他疑惑不解地展开奏本,下看内容,不由一惊,这分明是成经顾全乡之谊,故意把奏本直接送给他看。怎么办?向高也在寻思两全的。再说叶成经在递进奏本后一直忐忑不安。不知阁老将如何处置,会不会因此招来祸?突然,外面传呼:叶阁老到!成经慌忙出迎,寒暄过后,成经试探说:“晚生冒犯大人,死罪死罪。“向高以长者对待晚辈的亲切口吻签道:“贤侄言生了,老夫在外多年,始知族人会如此欺压乡亲,老夫有失察之过,贤侄顾全乡谊,老夫岂不明理?请放心,老夫自当善处。“
  15、不是三相    叶向高兄弟四人,三个弟弟名向亮、向亨、向永。当年,后叶村一带人,称他们能“二相“、“三相“、“四相“。为何兄弟四人都称“相“,这里也有一则故事。有一年,四弟向永进京看望哥哥。兄弟俩在闲谈中,年轻的向永天真地说:“大家都说于帝是经子龙孙,龙的相貌是什么样子?有人说皇宫极其富丽堂皇;有人说那是阎王殿,阴森可怕,大哥能不能带小弟去见识见识?“向高被这无知的向永说得捧腹大笑。他一向很疼爱这个小弟,也想代个机会带他宫里一游。不久,万历皇帝降旨:封俞氏一品夫人,追赠已故的叶朝荣为东阁大学士。向高高兴地对向永说,你进宫的机会到了。  第二天在闲谈中叶向高叫向永穿了自己的袍服,一起进宫谢恩,万历见了向永,感到面生,就问向高:“老卿家,此位是谁?“向高跪奏:“蒙主隆恩,封妻一品夫人,追赠先父东阁大学士。今日臣进宫谢恩之时,四弟要代父进宫谢恩,故而冒昧带他进宫,恕臣死罪。“万历皇帝听了大为高兴,说:“卿可平身。既是卿家的四弟,可算是四相了。足见卿家兄弟是忠臣孝子,何罪之有?“聪明的向永马上跪下谢恩。因为皇帝是“金口银舌“,君无戏言,向永一下子也成了“相“。但向亮、向亨没有当上相,很不高兴。后来兄弟三个一起推敲了一番,把排行第四的叫“四相“,那未老二、老三就是“二相“、“三相“了。这样一来,乡里人也就称他们为“二相“、“三相“、“四相“。品行不端的向亨自从自封“三相“之后,更是恣意胡行,每日带着家仆,到处游荡。一日,他进城路经闻读,见一年轻女子在池旁洗衣,就叫仆人投石池中,戏弄女子。村民们见状大为愤怒,群起责骂,并把他拖下马来打了二拳。家仆藉势威胁村民说:“你们大胆包天,竟敢打了三相爷!“众人听说他是皇帝封的三相,以为惹了大祸,大惊失色。这时有个后生气愤高呼:“总是死了,一不作,二不休休死了事。“众人感到有理,七拳八脚,把主仆二人打死了。向高在京闻讯,十分悲痛。但他知道三弟平时所为,致惹此祸。若责成地方官追究此案,难免株连无辜,留下臭名;况“三相“并非皇帝所封,一旦事发,便有欺君之罪。因此即派亲仆回乡,告诫亲族人等,不可生事惹祸,平息风波。此后,后叶村若有人恃强作恶,就会有人告诫说:“切莫学三相。“后来,“不是三相“便成了口头语,流传至今。    16、白银试人心    叶向高当了内阁道辅后,登门求情的,托事的,度过忆的,络绎不绝。因为此事,他得罪了不少人,最后,得罪到妻子俞氏的娘家了。原来,俞氏有个倒子名柳玉,天天缠着姑妈,要姑丈给个小官当。有一回,向高到岳家,俞氏就带侄儿拜见向高,说:“侄儿大了,在家闲着,你给他捎个事做吧!“向高素知此侄不学无术但不知心地如何,便想试他看看,拿了两人银子给他。柳玉喜出上,接了银子转身就走。向高又拿出两给身边的亲仆马细职。细取随手把银子垫在盯脚下,把桌子垫平了。向高见状,哈哈大笑,随即严肃地对俞说:“夫人,如有官位,宁要给细职,不能给柳玉。“俞氏在:“这却为何?“向高解释说:“你看刚才柳侄见钱满面喜色,抓了就走,而细职想的却是把钱用在什么地方好。这细职若当了官,即使无能,也不会害民,而柳侄一但做官,定是害民的贪官无疑我年中有本领,天大的事都可干,就是不能当官。“俞氏也觉有理,就不再为侄儿求情了。  柳玉在向高告老后,构无望了,天天在酒楼茶馆鬼混。一天,他在小桥街喝得大醉,酒钱不付就七颠八倒地走了。老板向他讨酒钱,他破口大骂。老板气了揪住他说理,柳玉挥拳便打在胸口大骂老店家,被打得“五岳朝天“,一命呜呼。人命关天,县官闻报,即派后役捉拿凶手,定成死罪,打入死牢,俞氏获悉后慌忙报给向高:“老爷,不好了,柳侄真的做出天大的事了。“向高汉为然地说:“这等傻瓜还能干什么大事?“俞氏急了,说:“哎呀,老爷,柳侄打死人命啦!“向高一看俞氏神色,也惊住了,叹口气说:“杀人偿命,国有明典,有什么办法呢?“俞氏见向高不管,就将他一军:“此事是你惹出来的,当年你许他说天大后都可以干,柳侄以为有你做靠山如今真的干也伤天害理的事来,你却袖手不管!“向高反将她一句:“你当姑妈的,一碗饭都不送去,还说我呢!“俞氏被兄弟哭求不过,终于想出了一个试探的办法。一日,俞氏夫人提篮到监狱送饭探监。狱座见宰相夫人来的急报知县。县官慌忙出迎,说:“卑职误听凶手是刘玉,实不知乃尊侄俞柳玉。“言下这意,早知是俞氏的侄儿,就不至定成死罪。俞夫人心中自然明白,口中连说有愧:“侄儿伤人致命,我有何颜见人?既然县尊大人阻我探监,我也不敢违制,就此告退。“富有  官场经验的县令,也不挽留,回衙后依据俞氏“伤人致命“的提示,把原定“酗酒打死人命“改为“酒醉误伤致命“,免去柳玉死罪,改判为徒刑。    17、母贤贤妻    叶向高的成才,除了受祖父和父亲的教育这受到母亲和妻子俞氏的影响。叶朝荣官居知州,向高也当了翰林编修,不论“妻以夫荣“,还是“母以子贵“,这时的林氏,尽可以过贵夫人的生活了。然而她却保持蔬食布衣,俭朴如初。一次,向高买了一块肉,煮好后亲自送到母样面前,林氏接过,即分给几个孙儿吃。怕向高心中难过,说是“吾口久不甘此味。“又一次,向高请假归来,同作好友经常去探望。叶向高平亲身着粗糙布衣,怕诸面责备他不尽孝道,就特地为林氏做一一件细绸布的衣服,跑请母亲穿上。林氏见装只好穿了,第二天又换上布衣,操持家务,并对儿子说:“留待丰年之需,免得到时操心。“叶朝荣死后,留下一条苎麻织成的蚊帐,已很旧了,林氏还在使用。向高劝母亲做条新的,林氏沉下硷严肃地说:“此物是你父所遗,你何故要我忘却你父?“向高自知失言,含泪叩头谢罪。向高假满进京,恳请母亲一起去,以便日夕侍奉,安享晚年。林氏为不使儿子为难,强而行,但不到一年,就以“想念诸孙“为由,借故回乡。她半路是写信给向高,说是为了使他“免除母累,专心供职。“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初九,皇太后崩逝,按朝例,四品以上官员的夫人都得进宫  哭灵,历万历昏庸,不理朝政,故百官也多不心职守制以致进宫哭灵的命妇不地十多人。在这冷落的时候,俞氏进宫了。皇帝更感 忠心可嘉,也更决心不让向高辞职,命嫔妃向俞氏传旨:“请夫人代皇上挽留向高在朝供职“。俞我哭奏:“吾夫老矣,又病困不支,且夫妻离家廿多年,若老死长发,岂不可怜?“万历皇帝知不可留,才准向高辞职。万历死后,太子登基,派专使召向高进京复职,向高写了一首表明自己留恋六载退隐生的诗。诗云:  新筑书斋壁未干,马蹄催我上长安。少壮只道为官好,老来方知作事难。千里关山千里远,一我雨一番寒。何如静坐区城,翠竹青松等闲看。俞氏看了此诗,就力劝向高进京。向高不解说:“你当年在先皇面前哭请让我归来,今又如何促我起行?“俞氏说:“近闻辽东战事失利,辽阳失守,值此国家有难之秋,为臣者,岂可只顾自安?“于是向高决计再次出山。俞氏因年老没有随行。四年后,辽东局势缓和,魏忠贤开始篡权,俞夫人连连写信催向高辞官。因此,后人称赞俞夫人能“视国事之缓,规向高之进退,不以进止为荣辱。“
  18、福建山免税 江西水纳粮      话说叶向高入阁以后,本想做一番千古垂名的事业,但却遇上昏庸的万历皇帝。他不顾自身安危,连上奏章劝谏。万历皇帝对此戏不加罪,也不理睬。弄得向高束手无策,只好请求告老返乡。一日,万历帝下旨如向高进宫,并在御花园赐宴。酒宴上,万历帝对向高说:  “老卿家,寡人从未亏待你,为何坚决辞职?你看,这御花园贡径通幽,山村水榭假山鱼池,百花争艳,足可观赏。卿政务闲时,可进宫与我一起解闷,何必坚意回乡?“向高奏道:“古人常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其实不然。臣故乡福清不仅有福庐、瑞岩等名山且帝,更有那千里花园,万里鱼池。“万历一听,感到神厅,说:“卿故里果然如此,寡人与卿一起前去一游如何?“向高正欲带万历帝去体察民情,但又怕皇帝出游,沿途百性又得遭殃。于是建议万历“微服出游“。皇帝同意他的建议。一路上,君臣二人扮成主仆,出帝京,下江南,待到行至福建地界,时适阳春三月,只见眼前重山叠岭,望不到边的桃花、满山红、青松、翠竹,点缀着千里江山。万历帝情不自禁地说:“千里花园,果然不假!“接着问向商:“万里鱼池却在何处?“向高说,再行数日便到。数日后,他们来在福清万安城。向高带万历帝登上城楼,但见无边的东海,万倾碧波,海面上紫帆片片,往来如梭。初升的太阳,映得水面上金光闪烁。万历帝从来没有见到这样奇景,惊叹说:“好个万里鱼池!“当晚,他们住在万安城,君臣二人谈说中所见景象。万历帝说:“卿入里山明水秀,是个鱼米之乡,难怪你连章请求归隐。“向高马上跪奏:“臣身为国家重臣本应为国忘家,怎奈自倭患以来,下年间百性万分困苦,而各级官吏又不关心民疾只知增收赋税,升官发财,弄得百性朝不保夕,近年来灾荒不断,眼下又逢青黄不接,民食无着。臣即使返乡,也无心游山玩水。“万历听了,才醒悟到向高带他出来的用间。为了掩饰自己,顺口说道:“寡人免去福建山地赋税,卿意如何?“向高马上谢恩。  在福建收税的太监,不敢抗旨,只好一面执行,一面上奏万历帝,说:“福建山多田少,山税一免,福建的赋税就无法上解朝廷。“万历览奏后,又后悔了,但“君无戏言“,只好另想办法。恰好此时在江西收税的太监进京,奏报江西鱼类丰收,说是“江西有水皆有鱼。“万历帝感到机会来了,马上下旨:“江西水纳粮。“收税太监怕江西人骂他,就放出流言:“叶向高为福建减轻赋税而嫁祸江西。“因此,“福建山免税,江西水纳粮“变成了叶向高的一条冤枉罪名。    19、迁移县界    “五马山崩宰相出,龙江桥成壮元来。“这千年的古谶言,一直鼓舞着我县的读书人。到了经宋末年,海口桥建成后,一都壮元黄定到海口游历应了后一句谶言;至明末,叶向高入阁拜相,前一句谶言也应验了。邑人都为本县出了宰相,引以为荣,可是叶向高本人对此却感到美中不足。原来,他虽成相位,却不是壮元出身天启四年十二月初十日,叶向高告老回到福清。第二年正月元宵节,在学宫读书的秀才们设宴为叶向高接风宴度上秀才们恳请叶向高出来主持续修县志,为家乡做一件好事,也可留名千古。这一提议,又引起叶向高的慨:“吾邑父老素以福清为海滨邹鲁而自慰,可是邻县长乐、闽县、永泰同过状元。北荣黄定,本朝永乐年间的马铎、当代闽县翁公正春,都为家乡争光,老夫虽两入朝政,位居辅臣,但不仅于国无补,对于故里,也愧对祖宗和子孙后代。“生员们理解向高的心情,纷纷安慰他。此时,王坑乌坪一位秀才提了一个建议,使得在叶向高身上,又留传下一出“迁移县界“的故事。王坑乌坪原属永泰所辖,这位秀才在万历年间来到福清县城,见到这里县学规模宏大,学习气氛沈厚,又因他家距永泰县城太远,山路崎岖难走,又不安全,有心来福甭寄学。但各且和入学名额上福州府核定,县这教谕不敢破例怍他。于是乌坪秀才登门拜见向高说明自己心愿。向高见此生求学心切,就出面帮忙收他入福清学宫寄读。这时,他灵机一动,提议把一都划归福清县管辖,这样,修县志时,也好记上一笔:福清也是个“状元(黄定)、宰相(向高)之乡。“其实他是想借此入福清籍,成为福清学宫的正式生员。向高听了,连连摇头:“不妥,这样未免有掠美之嫌。“乌坪秀才早已料到向高会有顾虑,就说:“增没县份,调整辖区,古来常有。“其他秀才纷纷附和,说这是一都人自己恳求,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至此向高才决心主持迁移县界。原来福清西边县界只到三十六弯顶的“猴头亭“。当时邻县分界地方都立有石碑为标志。叶向高亲自现场察看,决定把县界向西北移至一都左岭亭。不料夫役们抬石碑不小心,抬至南梧头滴水岩地方撞到一块岩石上,石碑断了。督工的头目一见怒,要责打抬碑的夫役,叶向高心中一惊,马上阻拦:“不可责怪他们!“人平时虔信堪舆家之说,感到这是“天意“,不可强求,于是临时决定将此断碑就地竖立。石碑撞断,反而使向高避免了“掠美之嫌,“不过,王坑还是归入福清所辖,乌坪秀才达到目的了。当然,对王坑民众来说,叶向高却也一件好事,因为他们来福 比去永泰方便多了。
  20、叶家山羊也性叶?    古时候福清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叶,叶,叶!羊母也叶,叶公有朝死,羊脚有日折。“这顺口溜后世人多用来劝诫那些借势欺人的人。说是一旦靠山没了,就会没有好下场的报应。要说这顺口溜的来历,还得说说叶向高劝谕族人的一则故事:叶向高当了宰相以后,他家乡后叶村的亲族以至全村姓叶的人,都神气起来。一个亲房族侄,写了个“叶“字的木牌子,挂在自家母羊的脖颈上,任它大摇大摆地乱吃邻村的庄稼。其他叶性族人看了他家的羊长得又大又肥,于是也学着挂牌放羊。这样一来四邻各村可遭殃了。只是着相府势头,敢怒不敢言。偏偏占阳村的一个青年人“初生牛犊不怕虎“。“ 妈的,一人得道,鸡犬上天, 叶家出了和个相爷,连山羊都横行啦。“他气不过,就逮几只挂牌性叶的羊圈起来。等着后叶人来要羊时,再跟他们评评理。那位叶相族侄心里想,好小子敢逮我叶家的羊!于是他状告福州府,说占阳村的强徒光天化日之下抡走相府的山羊。知府看了状子。吓了一跳,:抢却已非小罪,何况抢的相府的财产。他不敢挨延,立即把案子转到福清县衙,并派专差传谕:务必立即缉拿案犯,从重究治。县官接到案子,即时派了县尉,带上捕快上占地,抓了人,放了羊。从此一,全福清上至官罕,下至平民百性,谁都不敢动挂“叶“字牌山羊的一根羊毛。到后来,外性的一些恶人,也在自己羊脖子上挂上“叶“字牌。一时间,挂“叶“字的羊,成了福清地一个不小的祸害。  第二年春上,叶向高回乡省亲。刚到家不久,见一伙亲房族人扭着一个后生进入爷家。向高见状,忙问何事抓人。众人答道:“这小子是占阳刁民,他敢在木牌上与诗骂相爷!“谁知叶相一向爱重人才,听说这后生会写诗,忙说:“啊,会写诗,快拿来看看“众人怕伤了向高的面子。忙产:“尽是骂人的坏话,相爷还是不看的好。“不妨,快拿来。“几个亲族人不得已,将木牌呈上,只见牌子上写着打油诗:“叶,叶,叶!羊母也性叶;叶公有朝死,羊脚有日折!“叶向高看了牌子,又望望这后生,觉得这事有些蹊跷,就问:“这诗可是你写的么?“ “是“,占阳后生答道,语音有些慌张。  “老夫一向在外,不曾得罪乡邻,你骂老夫何来?“  “相爷族下人的羊都挂上’叶’字牌,满山满野糟踏百性庄稼,众人敢怒不敢言,叭我为......“这后生还未说完,即被向高挥手截住。他转问众族人,“可有此事?“众人见向高生气,马上辩解说:“挂挂牌子,以免与别村的羊混杂。“向高见他们不步认错,更气了:“我明白了,不用多言。你等像势欺人,败我声名于理难容。“立即吩咐家人取出十两白银,交给占阳那个后生,以示赔礼道歉。那后生站着不伸手接银子,说:“只求想爷答应一事。此银子小民不敢收。“ “还有何求?“那后生说:“请相爷命众人把挂在羊身上的叶字牌摘了。“  那后生走后,叶向高把叶性全族人召集来,当面训诫大家不要仗势欺凌四邻乡亲,并立下族规。从此后,后叶村与四邻各村和睦相处,一有纠纷,人们就用向高的教训,平息和解。    21、“弈名第二“    叶向高喜欢下棋,鲜为人知。其实他不但好弈,而且技艺高超,在当时,被人誉为“弈名第二“。这里还有一出有趣的故事。  话说叶向高在内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当时的读书人都讲求琴棋书画四艺,京师自然不乏弈棋名手。然而,数年来叶向高竟未遇到敌手。不过他认为下棋只是消遣“小技“,并未放在心上。至泰昌元年他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却败在一名奇童手下,引出了段棋坛佳话。是时无锡有一少年名过百龄,年仅十一岁,却称雄无锡棋坛,从未败在任何人手下。向高到无锡看望故旧僚友,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感到惊奇,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真是意想不到,向高竟然连败三局。在帝观看的地百龄父亲怕得罪当朝相国,悄悄地对儿子耳语:“阁老是客人,你不能佯败一二。“过百龄不以为然,郎声答道:“下棋虽是小技,然若枉道媚人,我心中感到耻辱。况且相国是贤明的人,怎会以此怪罪一个童子。  “向高听了十分惊佩,马上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辩道:“令郎不但棋蕊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要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丈应允否?“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十分欣喜,连忙回礼说道:“小子无知得罪相国,这是老朽家教不严之过。老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向高高兴地说:“令郎有此奇才, 老丈教子有方。不过理应让他出去走走,游历名都大邑,增广见闻。老夫意欲携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令郎治国安邦这术,老丈下如何?“未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恐有大人,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向高揣摸到此子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为宦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向高进京后,一次与旧龙们下棋,仍然老当益壮,连峁对手,被棋友们称为“棋坛国手“。“什么国手!“向高惭愧地说:“老夫在无锡竟败在一个幼童手下。““啊,竟有此事?“老友们又说:“即便如此,老相国亦不愧为弈名第二“。叶阁老“弈中第二“从此传遍京师。    22、千金靠桥    明万历四十二年,叶向高告老还乡。他虽早已迁居县城,但仍念念不忘故乡后叶村。因年老行动不便,故常常感叹“欲与亲族乡里朝夕相处而不可得“。一日,后 几位老人特意赶到县城看望他。向高十分高兴,命家人设宴款待。度上向主对乡亲们备述了思乡之情和地思多时未决的一桩心事。原来向高看透朝政日非,辞职时,万历皇帝挽留不住,为了表示敬重“三朝元老,“赐白银千两“赡养老臣“,如何使用这笔银子,向高思虎多时,仍拿不定主意。今日众乡亲到来,他便趁此机会提出来与他们商量。其中一个老友提出:这笔银子乃上所赐,意在使臣下安享晚年,尽可日夕置酒高会,邀请故旧宾客,乐饮聚谈,这也是“不负圣恩“之意。向高听了微微摇头说,“金尽则酒亦尽,以金钱良费于酒食,对于故乡邻里,没有什么好处。“另一老者知道,叶家至向高告老之日家产仍然微薄,建议用这笔钱买田置房产,“为子孙计。“向高听了,微笑着说道:“家产多了,日后倘有不肖之徒,只知坐享其成,不思上进,甚至恃财凌弱,这多置田产之议,实有后顾之忧。“接着,他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老夫生于海滨荒陋之地,幸’生逢圣明’,位极人臣,腰环玉带,但辅政无所建树,实在愧于祖宗和故乡父老,常常于不安。乡亲们常来探望,不仅路途遥远,且村北一横溪,每逢春潮暴雨,阻隔难行。因此,意欲将这千两银子在那里建一石桥,以便乡人出入,免受跋涉之苦,不知众位意下如何?众乡亲听了,都点头赞许,表示通力协助。消息传到后叶,全村男女老少,无不欢欣鼓舞。动工之时,连附近各村都争相来助,因此工程进展迅速,不期月就竣工了。桥成之日,向高亲自在桥亭是题匾“赐金桥“三字。尽管叶向高把建桥的功劳记在的于帝身上,但家乡人却是不忘叶向高建桥的美德。因年深日久此桥早已倒圮无存,唯留《赐金桥记》一文传世。
  23、破队风水    天启四年,叶向高被挤出内阁,告老还乡了,魏忠贤搬掉了一块绊脚石,便指使爪牙,在各地为他立祠树威。全国唯有福建地方官因叶向高回乡时曾打过招呼,顶着不立。魏恨之入骨,发誓要除掉叶台山。  告老以后,立誓“足迹不到官府“的向高,一日正在豆区园与后叶乡亲饮酒谈心。突然老家人报说:“县太爷来访。“父母官登门,他不得不应酬一番。宾主就座后,县官欠身俯道地说道:“老大人回乡之时,插取未曾远迎,又因学浅无能沉于俗务,迟迟未能造府问候,望乞恕罪。“父母官如此毕恭毕敬,向高颇受感动,一产明自己已厌烦政事,也着意不增加地方各官的麻烦,所以也未到那里走走万望不要介意。这位县官模到叶的心情,每当向高到石竹、福庐等处游玩,都跟着随行,差遣衙向 高抬轿送物,备办饮食。久而久之,叶向高竟从县官所请,收他做干儿子。第二年中秋节,向高被县官请进县衙,饮酒赏月。酒过数巡,突闻后衙呼喊:“救火!“县官惊慌万状,就去指挥救火了。同叫随行家人参加救火,自己就离衙回家了。半夜,救火回来的家人把向高叫醒,递给他一卷现册。向高赶忙开一看里面是他的画像,喜怒愁乐,各种神态都有。每幅画的下端,都注明:喜,因何而喜;怒,因何而怒;愁,因何而愁;乐,因何而乐。这对向高万如当头一棒,他震怒了。第二天,他把干儿子叫来,县官一到厅,摆在他面前的是他与魏忠贤合谋的罪证。他知道福建地方督抚与叶相感情甚厚,魏忠贤靠山虽硬,但鞭长莫及,救不了他的性命,只好如实招供,乞求宽恕。原来,魏忠贤要陷害向高,特派亲信太监到福清,暗中指使知县密报向高日常言行,随时报进京城。许愿“事成之日,论功升迁“。这县官却有心计,怕阴谋败露,采取了图文分送的办法,反向高日常喜怒愁乐画成画像,在每幅图上编号,遣人把图先送去,数日后再遣一人送文字。文字中只说图一,因某某事,图二,因某某事。这样,中途不和那一个出了事,都构不成完整的证据,至时,他可以设词巧辩。但他的草图却把图文并在一起,终于在失火时暴露了。“宦海恶浪,至今信哉。“叶向高当着亲朋之面,再三告诫大家千万不要贪名。基保有一个深信甚舆之论的老人却说:先人有了“风水好“的墓地,子孙才会显在。向高一生也是沉于风水之说,于是对在座亲友发出了决心破除风水的誓言说是破了风水,邑人就不会在外当官,招惹是非,枉送性命。因此一事,“叶相破风水“一直传民间。    24、“父不如子“    “状元无子翁正春,宰相无子叶相公。“这流传在闽县和福清民间的两句话,说的是翁正春中状元后“停妻再娶“,叶向高“存人风水“两人都损了“阴德“,被天公责罚“绝嗣“。其实叶相不但有子,而且儿孙成群。只因其长子叶成学比他早死,古时候无长子送终,就被为是没有儿子罢了。叶成学聪明灵秀,学识不凡,但是,他不愿走科举功名的道路,常常做出“慷慨好义,急人所困“的义举。朝廷荫赠给他一个“尚宝司丞“的虚衔,他找了借口急急回乡,第二年便在家病逝。中城学虽然只活了三十六岁,但在本县民间仍流传着许多赞誉他的故事,这里例举一则。原来本县有一林姓大家事叶相同朝为官,在京任吏部郎中,人称林计部。当时官场中同年、同乡、师生之间结党成风,称为“门户“。林计部想用联姻办法,攀附向高,就主动上门提亲,表示愿意将自己才五岁的女儿与叶相孙儿订亲。叶相看出他的心思,便委婉地说:“孩子们还小,来日再议。“事情就这样抢下来。  转眼过了十年,林计部已逝,家道中落,这段婚事自然无人再提。而叶成学却为了此事与其父进行了一场“舌战“:  成学:“林家十年前已提婚事,算是有心了。“  向高:“为父当年没有答允。“  成学:“父亲也未明白拒绝,林家一直在等。“  向高:“现在林家亦未再提此事。“  成学:“林计部已逝,家道衰微,他家不好意思再讲。“  向高:“那就好了,不提便罢。“  成学:“不!就因林家败落,我们倒要主动联姻才是。父亲明白,我叶氏先世也是细微之家,祖你们 起才有了功名,父亲身居黄阁,显荣已报。然而孩儿不肖,难保永久富贵,他日有人也对我叶家冷眼,我们将何以处?当年父亲怕外人说借联姻来官官相护,情有可原。而今计部已尼辞世,我家如有重提婚事,外人必以为我们趁人之危而毁除婚约。“一席话说得向高终于改变自己的主张,叶、林两家终成姻亲。世人因此称赞成学,说向高“父不如子“。
  眼花缭乱...
  我家好象有本写叶家的书.小学时候就看过了,看完了再去豆区(OU)园看看,实在感慨古代人简朴,但是现在去看,什么都没有了,靠.
  好像福清还有向高街。
  不是好象有啊~~~是真的有.
  向高街在什么们地方啊?
  福清融城.    西至侨中正门,东达后埔街.    自从这臭名昭著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之后.福清人不知向高街的可真少.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清良镇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