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LES.我喜欢一个女孩很漂亮很温柔的女...

原标题:【新鲜速递-研究综述】|?杨佳佳 黄莹 赵永艳|女性青年身体的社会形塑与自我保护 2018年第8期

摘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女青年失联遇害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群体自我保护的不足。通过访谈,本文分析了在承载着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的家庭、学校与大众传播媒介等多种身体规训力量的作用下,女性青年主体地位被忽视,身体不断被弱化,因而缺乏自我防御与自我建构能力。基于此,在对女性青年身体形塑与构建过程中应突出其主体地位,关注身体、重视身体、解放身体,提高该群体身体技术以应对社会风险。

关键词:女性青年;身体社会学;社会形塑;自我保护

一、理论框架:身体社会学与女性青年自我保护

青少年作为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以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推动着社会的变迁,同时,他们的发展也受到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1]。其中,青少年群体的安全与自我保护等问题是青少年发展中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女青年失联遇害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紧张与恐慌,由“源于周遭情境的私人困扰”转变为“关乎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2],成为一种不可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女青年失联遇害事件的发生是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转型时期社会风险急剧增长且对于个体而言具有公平性,每个个体都成为风险社会的成员,个体的焦虑共同性代替了需求共同性。另一方面,以女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青年女性生活学习环境相对宽松,社会融入程度较低,个体社会化程度不足,在安全意识、风险感知、风险应对、自我保护与防范等方面存在明显缺憾。社会中存在的风险一旦作用于个体,其危险性与不确定性就会被无限扩大。

自我保护是风险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对自我生存逻辑和生存事实的一种认可,是对生存利益的自我维护,是对自我价值的表达[3]。具体来说,应该同时具备自我生存、自我拯救的能力与作为行动者建构自身经验的能力。对个体而言,成长的关键时刻是青少年时期,正是在这一个时期里,他们最终学会了各种身体的技术,并在整个成年时期保持着这些技术[4]。而这些能力或技术的形成,一方面与成长环境及个体自身等多种因素相关联,另一方面离不开被称为“行动着的自我的场所”的身体[5]。

作为身体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特纳认为,身体社会学不是要提供对于身体确定不疑的论述,而是要提醒我们关注在社会学传统研究领域身体的重要性......身体社会学就是试图把身体研究融入有关社会秩序、社会控制及社会性别等方面,从新的路径重新对这些传统议题展开思考,并把这种思考关照到现实的社会中[6],关注丰富多彩的日常世界中人的生物性、感受性和体验性,使人们重视身体、理解身体、反思身体,达到人的解放和自由[7]。

作为风险社会中的个体,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获得为社会所承认的各种身体技术,使人的能力与身体的培养和控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现实中发生的失联遇害事件恰恰突显了其身体技能与自我保护的不足。运用身体社会学理论对女性青年自我保护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涉及两个传统议题:一是性别,二是个体社会化。概括来说就是用身体社会学思考、探索并回答一个更具性别视角的个体社会化问题。与社会化一样,身体就其本质而言处于生成之中,即立足于现在,蕴含着过去,同时隐含着对未来的某种预期[8]。在当代有关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把“身体”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化的社会建构来对待[9],强调身体与性别一样都是被社会文化与制度等温和权力构建、规训而成的,是各种社会力量在身体上的聚焦,主要表现为通过监视、训练、检查等手段按照规范对个体生物性的身体进行有意识的、导向性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将女性身体看作“异化的身体”,结果则是女性被塑造为弱者。

本文以身体为切入点,访谈了20名女大学生和职场的青年女性,尝试运用身体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并理解社会环境对女性青年身体形塑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其自我保护的影响。社会中身体形塑的载体有很多,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在女性青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那些:家庭、学校与大众传播媒介。

二、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建构

通常意义上,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身体建构的首要载体。在个体出生之初,家庭不仅为其提供各种生存与成长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概化他人”向个体传授社会规范与社会技能,建立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一般而言,家庭对子女身体的建构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个体在经过一段较为长期的家庭生活后,逐渐掌握和具备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与规范,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福柯认为,规训权力是一种针对身体的权力“物理学”或权力“解剖学”,是由一系列程序、层次、目标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权力类型与技术手段—既是权力干预、训练、监视身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规范化训练是这一概念的核心[10]。家庭对女性青年身体的建构首先表现在对其身体规范的训练方面。家庭根据社会期望及理想身体的意象对她们的形体外貌、动作姿势、言谈举止、人际交流与互动、生活方式与习惯等内容进行持续性的监控、训练与检查。在这一过程中,除基本社会规范与生活常识的灌输外,更多的是通过“羞耻心”的规训以培养符合社会期望与要求的女性气质,羞耻感是一种社会功能,是隐藏在社会文化和权力机制背后的一种非强制性的身体塑造手段,进行社会性别角色的模塑。

小时候,爸妈对我管理比较严格,反正就知道经常告诉我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要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小孩儿,这样他才觉得有面子。如果做了错事,他会很生气,板着脸教训我一顿。(YTF)

我爸爸妈妈观念比较传统,他们理想中的我是“大家闺秀”,最起码应该是淑女形象。我吃饭、走路、坐姿都是妈妈一板一眼教给我的,我穿的衣服都是妈妈给我买的,而且都是过时的那种。就连现在也不允许我化妆,用我爸爸的话说是“像妖精”,会被别人笑话的那种。(ZT)

其次,是对身体技能发展的忽视。父母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自我照顾、自我保护能力是基于权衡成本与家庭系统利益的整体考虑[11]。因此,在不同家庭中形成不同的教养方式。而对于子女身体技能发展问题,父母或多或少地存在“缺位”或“越位”的现象。“缺位”是指家庭在身体形塑过程中缺乏对身体的关注,忽视对身体技能的发展,过分强调与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与未来的成功。

我有一个哥哥,在家里面,妈妈对我照顾多一些,主要也是不要生病啥的,其他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基本的安全方面的还是有的,财产方面的、交通安全的,还有就是不要乱吃东西。我觉得关注更多的还是我的学习成绩,他们对于每次的考试成绩非常重视。(YJT)

作为女生,身体肯定比男生弱。在这方面,我爸妈没有过多关注过,就是每天上学、出门他们都会叮嘱我注意安全,不要在外边惹事,一般就是告诉我什么什么不能去做。其他的就是我的学习了。(GLZ)

“越位”是指家庭对子女生活、成长环境的过度构建。当代青年大多属于独生子女,特别是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更多关注的是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建立起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导致子女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缺乏自我身体建构的机会。作为风险社会中的个体,只有完全参与社会生活,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发展、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才能在其中找到自我实现的条件与机会。

我可能算是“小公主”的类型吧,从小到大都是父母接送我上学、放学,在家我也不会做家务活,因为只要我干活,我妈就会用嫌弃的口吻说我干不好。所以我也懒得去做了。(WFD)

小学之前我是跟奶奶长大的,上学后爸妈把我从老家接回来,可能觉得没怎么照顾我吧,在家我是不干活的,除了学习就是看电视。偶尔逛街妈妈也会陪我去,怕我吃亏。就连现在上大学以后,我妈几乎每天都跟我视频,有时候还会来学校看我。(ZJJ)

对于女性青年而言,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其获得某种特定的身体技术,为走入成人社会积累身体经验与管理策略。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对女性青年性别角色的塑造较为关注,在传递身体规范的同时却压抑了对身体技能的发展,特别是在人身安全与自我保护的教育问题上,家庭的关注程度不高,将关注点集中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与学业发展方面,更多地想通过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具有女性性别特质的身体来规避或逃避社会中存在的风险,这一方面造成了女性青年身体的弱化,另一方面人为阻断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导致其缺乏社会经验。

家庭传导出的对于女性身体的建构除了日常行为之外,还来自于外界的影响。人类学家莫斯认为根本不存在自然的行为,每一种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都与身体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12]。身体技术的形成受到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多元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家庭成长环境与教养方式,其在不同程度上对成长中个体的身体建构与形象管理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浸润作用。

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或来自于城市的女性青年,家庭生活环境较为宽松,父母对女性青年的身体关注较多,不仅仅是身体规范方面,更多的是身体形象的塑造。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女儿是需要富养的”。比如被访者QYH的父母在她高中阶段就买了一件貂绒大衣,“穿貂不只是暖和,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在东北女生必须有貂皮,穿出去很有面子的”。同样,女性青年也较早的意识到身体形象的重要性,较多地关注身体、管理身体。“不是什么人穿貂都好看的,一定要有好身材,皮肤要好,女生最重要的是气质。我每天都控制饮食,周末到健身房练瑜伽......用的化妆品都是国外代购的。”而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来自农村的女性青年,父母在其身体建构与形象管理方面关注较少,更多关注的是身体的健康、衣着的得当等。被访者DSA告诉笔者:“我来自农村,爸妈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对我的要求就是学习成绩要好,身体别有啥毛病,不会给打扮打扮。现在我跟朋友接触得多了,但感觉还是不会打扮自己。贵的买不起,便宜的不好用。”由此可见,家庭在女性青年身体建构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女性青年形成多样化的身体形象管理策略。

三、学校教育场域中的身体规训

学校作为系统性、规范性的向社会成员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及社会规范的身体规训场所,其实质是通过对身体的规范、控制与惩戒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被看作是一个未成年的存在,是需要不断被模塑的客体。因此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身体是去主体化与被边缘化的。

首先,学校教育对女性学生身体规训的去主体化。这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化的为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所认同、支持的学生管理制度,主要通过对学生身体的控制与惩戒将个体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具体的范围与框架,并且有较为严密的监管系统,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涉及学生的活动内容、动作姿势、服装穿着、个人情感等方方面面。

我来自农村,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就记得那时候教室的墙上贴着小学生行为准则之类的东西,每次开学老师都会让我们读。其实根本没有了解是什么东西,觉得那时候特别听老师的话,现在想想其实不是听话,是害怕。那些老师都是没什么素质的,经常打骂学生,老师的桌子上有一个大粗棍子,写不完作业的、上课说话的、骂人打架的......反正通通都要挨揍。(ZJY)

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是全封闭式的,刚开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足足给我们开了两节课的班会,一大半时间都在说学生日常规则,不允许谈恋爱、带手机、看小说,不允许化妆、穿裙子,就连睡觉都是统一时间点的......反正就是一句话,除了学习、吃饭和睡觉,其他的都别干,每天班主任都会守着我们,很恐怖的。(WX)

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对学生进行驯服式的管理,使得学生失去了个体身体经验,身体是缺乏活力的、被压抑的,学生对身体的关注被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多数情况下学生要保持对身体本能的压抑。被访者SHY向笔者说出了她的经历:“读高二的时候,放假回家把头发拉直了,在宿舍里跟室友炫耀了好久,她们都觉得很好看。晚上上晚自习的时候,班主任在教室里转悠,当走到我身边的时候,他看了半天,然后用手拉着我的头发,让我站起来,当着全班的面大声吼我,问我这是什么头发,还要跟我爸妈打电话把我领回家整改。当时气死我了,到现在我都不想看到他。”(SHY)

学生是社会化的,而非去社会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行动者,成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对学生去主体化身体规训的结果只能是抹杀学生的身体观念,使其失去个体独立性,断裂其与社会的联系。身体属于自我,所有锻造、改变身体,提升身体价值的活动,即便是伴有痛苦的活动,都属于主体性[13]。现代学校教育中,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性,以使学生群体更好地了解、融入、适应社会生活。

其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女性学生身体被边缘化。这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需要身体较多介入和参与的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培养[14]。正如罗里斯·马拉古奇所认为的那样,教育遭到失败是因为遗忘了身体的“真正作用”,即忽视了“我是身体”。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教育定位偏差、应试教育与功利主义盛行等问题,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业水平以及学校的办学层次等方面。因此忽视了教育场域中学生身体的存在,缺乏对学生身体技能的训练。

在中学阶段,学校安排的时间特别紧张,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从早上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点下晚自习,除了吃饭没有其他的活动。不仅仅是老师要求我们这样学,更关键的是别人在学习,你也不好意思不学。(YTR)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虽然学校开设有关身体健康与自我保护的课程,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如消防演习、主题班会等,但大都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实践锻炼。也会要求学生每天锻炼身体,但更多的属于基础性的或低层次的身体锻炼,以保证高强度学习所需的身体素质,并且多数为学校硬性安排,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我们在学校寄宿,每天早上学校要求跑早操,每天跑一千米左右。冬天太冷就改为课间操。其实好多人都特别抗拒,不太愿意跑。(LTG)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中为数不多的对身体集中关注的课程,学生除了能够锻炼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身体动作技巧与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系统的教与学,能够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念。然而很多被访者表示在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体育课往往“名存实亡”。

中学时候,对于体育课大家是非常憧憬的,最起码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但是体育课总写在课表里,实际上是不上的,有时候在教室上自习,有时候会被其他老师霸占。(WQF)

根据访谈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学教育场域中身体规训的目标不是增加人体的技能,也不是强化对人体的征服,而是建立一种关系,以便造就驯顺而有用的身体[15]。学校对学生身体的关注在于能够保证和满足学习学业的正常进行,并且没有建立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学业教育过程中忽视了社会常识的传授。

与中小学相比,大学在时空上呈现半封闭状态,大学生群体不仅拥有较多的、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活动空间也进一步扩展,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甚至有人认为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同时,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与中小学有所不同,更加强调与注重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对学生身体的规训也发生转变,大学教育场域中的身体规训不再是对身体的控制与惩罚,不再是驯服式的管理,也不再是去社会化和边缘化的,而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身体规训机制与规范化的监视、裁决、检查、惩罚手段来实现的,即从对学生身体的具体管理中退场,规训方式由直接控制转为间接引导与形塑,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早就听高中老师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果然大学没有以前控制得那么严格,自由很多。除了刚开学见过几次辅导员,这半年都没怎么见过了,一般我们没事也不找导员,导员也不会找我们,除非那些违纪的人。(FD)

我觉得到了大学就得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负责了,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老师和家长管这管那,但是学校还是由校规校纪在管理我们,只不过只要不违反就可以了。如果考试作弊一样被处罚的,也许这就是对我们成长的考验和锻炼吧。(HYT)

从中学到大学,伴随着身体规训方式的转变,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发生重要的转变。一方面女大学生在生理结构特别是身体形象方面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转变,以致网络中有“岁月是把手术刀,大学是座美容院”的说法。在这一过程中女大学生的身体意识不断提高,并尝试各种身体实践,如身体打扮、身体保养、身体重塑和身体体验等[16]。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以及社会常识的积累,女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状态逐渐发展成熟,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不断探索自我身体、角色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且对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有较为明晰的认知。此外,社会赋予女性的形象有发生转变,中学阶段家长普遍限制女性学生进行身体修饰与装扮,但到大学阶段,社会对女大学生身体形象的期望与评价标准明显宽松,甚至是鼓励。在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之中,个体日益从传统中“溢出”,并通过自我的反思性逐步地习得规则和资源的应用[17]。

现在看看以前的照片特别想笑,而且不愿被别人看到,太土了。现在穿的衣服和用的化妆品越来越多,不愿让妈妈给买衣服了,更愿意给我钱自己去买。现在出门不化妆感觉少点什么,而且(化妆)也没人笑话你。毕竟我们已经成年了,马上要走入社会了,就得尝试接触社会嘛。(PTW)

吉登斯认为,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反思性的监控,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持续地改变着自己的特征[18]。但随着女大学生身体实践的不断深化,其身体面临的社会风险因素也不断增加。由于中小学阶段身体技术与社会常识的缺失,大学身体规训从具体身体管理与控制的退场,女大学生的社会风险意识、风险感知能力、风险应对能力都表现出明显不足。

四、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身体形塑

在两性关系发展过程中,女人被抛入的这个按照性别等级划分的世界,向女人不断颁布着沉默的和看不到的指令[19]。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化,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而媒体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作为一种能够渗透整个社会的存在,帮助定义什么是社会意义上的“正常”[20]。大众传播媒介在向社会成员传递社会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等,潜移默化地弱化女性身体。

首先,承载了社会性别规范与秩序的各类媒体都在致力于塑造以男性统治为中心的性别理想类型,构建男人身体的男性化和女人身体的女性化。媒介传播中展现的男性多为“雷厉风行”“高大威猛”“勇敢”“侠肝义胆”“大英雄”的形象,女性则大多为“有女人味儿的”“温柔贤惠”“家庭主妇”“小女人”的经典形象。虽然,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诸如“女强人”“冷酷女”等,但仍为少数女性青年所认同、追捧。正如被访者LTR所说:

“社会上能有几个女强人啊,即便有那也多数都是被逼出来的。电视广告里的那些模特,要么特别强势,要么特别冷酷,在现实中很少有,也不会受欢迎的。反正我是不喜欢,我觉得最多做一个独立女性吧。”

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的大众传媒,在向社会传递社会规范与信息的同时不断在对男女两性身体进行形塑与引导,并不因个人意志而发生变化或转移。女性总是被规定为次要角色,女性身体总是处于不安全状态,对男性有着某种天然的依赖性。一方面,媒体在理想性别塑造过程中表达了对男性暴力的默许,既有身体方面的,也有思想方面的。强调男性拥有超越女性的特质,将男性推向社会生活的前台,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女性青年将媒体所塑造的经典形象作为个人的榜样与标杆,在模仿中不断弱化自己,甚至出现布尔迪厄所说的“有系统的自我贬值,甚至是自我诋毁”。

虽然我很崇拜电视剧里的那些另类的女人,但是现实中我不会那样去做,因为现在当今社会还是很保守、很传统的,女孩子就得温柔一点,要是处处太强势,我估计没有几个男的喜欢。(YGT)

我觉得男的就应该强壮一些,这样可以保护女生。女生只要找到强壮的男朋友就可以了。(LY)

其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服务业、广告业逐渐兴起,消费主义与时尚主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大行其道,与之相应的各种审美标准、美学观念等并行其中,特别是人们对女性身体的审美性质日渐重视,强调女性身体的理想化。对于女性青年群体来说,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摆脱了家庭与学校的管理与束缚,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在大众传播媒介立体化的传播影响中,迅速地接收着这些审美标准与观念,并将其付诸实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看那些美容产品代言人,个个都是大美女,身材好,皮肤好。她们就是一个标杆吧,每个女生都幻想着自己美丽动人,吸引男性......有时候在寝室会跟室友一起讨论减肥、美容、化妆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很烦,耽误时间,但是别人都化(妆),你不化就会显得很难看。(ZTR)

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在整饬自我的身体时,其地位就变得越来越低,越来越客体化。因为女性只有在身材、容貌等各方面都满足了男性审美标准,才能得到男性的关注与喜爱。而那些拒绝这些审美标准的女性则受到冷落或拒绝。

我们班一个女生,长得特别MAN,个子高,有一米七五吧,头发是那种毛刺的,特别帅气,乍一看根本不知道是男是女。我们班男生有人传言她是“T”(女同性恋)。(YZX)

除此之外,大众传媒在公众安全与自我保护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对女性形象的偏构。以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报道为例,大多数媒体在报道中突出了“女大学生”,并且多采用一些刺激性较强的标题,呈现出“井喷式”的集中报道,在一定层面上引起了社会对安全与自我保护的关注,甚至是社会恐慌,同时也造成女性青年群体的污名化。

我们可以看出,消费文化、大众传媒和各种广告对身体美学的病态构筑和过度宣扬,不仅没有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反而将人们的消费价值与身体追求引向一种低俗的境地[21]。身体活动遵从了大众传媒、广告、时尚的逻辑,女性青年不断对自我身体进行加工、整饬,而这样的加工与整饬不一定能带来身体的安全与保障,相反也可以带来危机与风险,甚至是毁灭。在已发生的失联遇害事件中,穿着时尚、暴露成为遭受男性性侵、抢劫、伤害的典型特征之一。

莫斯在《社会学与人类学》一书中强调,在原始部落,个体成人的过程就是对身体不断加工的过程—身体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22]。身体技术指的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会中,根据传统了解使用他们身体的各种方式[23]。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对于刚刚接触社会的女性青年来说,在任何领域的超越都有可能会置自己的身体于风险之中。因此,女性青年对身体的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保护的身体技术成为化解风险的关键。而承载了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的家庭、学校与大众传播媒介等在对女性青年身体进行引导、形塑与建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身体弱化”。

在女性青年成长过程中,来自家庭与学校的身体规训与控制往往忽视其主体地位,即没有将其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行动者,并且没有对其行动赋予主体意义。阿兰·雷诺在《个体的时代》一书中指出,主体是它自主能力的基础和行动者[24]。对于处在风险社会环境中的女性青年来说,这种主体地位有两层含义:一是防御性的自身生存、自我保护与拯救的能力,二是建设性的作为行动者构建自身经验的能力。而大众传媒虽然在不断地为女性青年提供和树立多元化的女性形象与榜样,但这显然与世俗化的男权主义、消费主义、时尚主义与审美观格格不入。大众传媒对女性青年身体的形塑往往是潜移默化且力量巨大的,并不以个人或小部分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挑战与反抗都要付出代价。

在多种身体规训力量的作用下,女性青年的主体地位及意识不断被忽视、被削弱,缺乏作为行动者主体的自我防御与自我建构,甚至“自我弱化”。因此当置身于社会风险中时,自我保护与拯救的身体技术与经验是匮乏的,悲剧的发生就在所难免。导致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并且转型时期社会风险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利益,提高女性青年群体自我保护的身体技术,合理规避风险,个人的境遇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改善。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女大学生自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SK)的阶段性成果]

杨佳佳: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讲师

黄莹: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讲师

赵永艳: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讲师

[1]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

[2][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李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3]李留义.风险社会视角下的“自我保护”[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7.

[4]李叔君,高红艳.青少年身体的社会形塑与构建和谐教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62.

[6][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M].马海良,赵新国,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7]赵方杜,侯钧生.论身体社会学的产生与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104.

[9]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赵方杜.规训权力演绎中的身体境遇——论福柯的现代性诊断[J].理论月刊,5-159.

[11]陈晨.风险社会与未成年人自我保护[J].中国青年研究,-60.

[12]林晓珊.反思性身体技术:一项汽车与身体的扎根理论研究[J].社会学研究,4-168.

[13][法]米歇尔·维沃尔卡.社会学前言九讲[M].王鲲,等,译.北京: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16.

[14]李俊.技能形成的身体社会学分析—一个初步的框架[J].职教通讯,-33.

[15]王晓琳.中国女性身体建构的实证研究—以女大学生减肥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4:14.

[16]黄盈盈.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王斌.身体的反叛与风险:当代我国女大学生的身体实践—基于H大学女子社团成员的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21.

[1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M].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78.

[20][美]戴维E.罗哈尔,等.社会心理学[M].郑全全,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1]赵方杜.身体社会学:理解当代社会的新视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

[22]闫旭蕾.个体社会化之管窥—身体社会学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6.

[23][法]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文刊发于《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8期,P114-119,经本公众号重新排版,引用请上中国知网下载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一个女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