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水电站古浪堤水电站资料

青海省地质图说明书(PDF)-共享资料网
青海省地质图说明书(PDF)
第一章绪 言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东邻四川省,北依甘肃省,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毗连;介于东经 89°35′―103°04′,北纬 31°39′―39°12′之间,东西长约 1200km,南北 宽约 800km,面积约 72 万 km2 。全省人口为 500 多万,共有 34 个民族聚居,其中以汉、藏、回、 土、撒拉和蒙古族为主。可谓地广人稀。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连同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 3000m 以上,全省最高峰 布喀达坂峰,位于西部青新边界,海拔 6860m;最低点位于东部甘青交界湟水河谷,海拔 1650m。 省内地势高亢,北部为阿尔金―祁连高山山原区,中部为柴达木―黄湟中海拔盆地区,南部为 青南高原区。祁连山位于青海省北部,部分跨入甘肃省境,由走廊南山,托勒山,大坂山等一系列 次一级山系组成。西段地势高峻,一般海拔 4000m 以上,5000m 的高峰比比皆是。较大水系有黑河、 大通河、湟水河、疏勒河、布哈河、巴音河等六条水系均源于祁连山,除布哈河、巴音河属内陆水 系外,其余皆为外泄水系;此外尚有青海湖、哈拉湖等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 面积约 4573km2 。 东昆仑山跨越省境中部,西延入新疆与西昆仑山相接,东延至都兰县以东与秦岭连接进入甘肃 省境,由祁漫塔格山、布尔汉布达山等次一级山脉组成,海拔最高 6860m,大部分海拔都在 4000m 左右。除最大的外泄水系黄河之外,较大水系尚有那陵格勒河、巴音河等。柴达木盆地是位于祁连 山与东昆仑山之间的大型沉降盆地,盆地内盐湖星罗棋布,主要有依克柴达木湖、茶卡盐湖、尕斯 库勒湖、达布逊湖、德宗马海湖等,是广阔的柴达木湖泊退缩的产物。 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两大山系位居青海南部,是“青南高原区”的主体部人之一,是长江、 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和“江河源头”之称。全区地势极高,大部分地区海拔 都在 m 以上,为典型的高寒山区。青南高原北带为巴颜喀拉山脉,包括阿尼玛卿山,可 可西里山次一级山系, 阿尼玛卿山主峰玛积雪山 6282m; 南带唐古拉山脉, 主峰格拉丹东雪山 6621m, 以其雄伟挺拔、冰川倒悬称著于世。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坡,流经扎陵湖、鄂陵湖向东直泻青 川边界湾曲东流;长江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即沱沱河源,汇聚楚玛尔河、当曲后称通天 河,东流进入四川;澜沧江源于唐古拉山东段北坡,由子曲、吉曲汇聚后南下入川。江河源头除上 述三大水系外,尚发育众多湖泊,东部黄河源区有扎陵湖、鄂陵湖、尕拉拉错和长江源区的日久错、 雅兴错、常木错等??一系列淡水湖,与外流水系相通,而在长江、黄河分水岭以西则发育一系大 小不等的内陆湖泊。可可西里湖、库赛湖、西金乌兰湖??约 20 多个,形成湖群,绝大多数为咸水 湖。 青海省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四季不分明、低温多变、干燥多风、蒸发量大、高寒缺氧、 日照长、幅射强为其特点。 全省平均气温 5.6―8.6℃,海拔 2500m 以下的黄河、湟水谷地平均气温 3―9℃。 东昆仑山及青南高原 4000m 以上的地区为冷区,年平均气温在-2℃。 本省由于受高原大陆性气候影响,降雨量 17.6―764mm,属高原荒漠干旱型。 青海省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全省 90%的地区属半牧半农或纯牧区,畜种以绵羊、牦牛为主; 农业以小麦、蚕豆、油菜、青稞、马铃薯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由省府西宁市至各洲、地市、 县都有公路相通;铁路有青藏线,格尔木市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段在 2006 年 7 月通车,航运由 西宁到北京、上海、西安、乌鲁木齐、成都、拉萨、格尔木、海口、武汉、昆明等都有直通航班。一、项目来源及目的任务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进展,掀起大陆动力学的新浪潮,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年轻的地壳,1 成为研究和揭示大陆动力学之“金钥匙”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世人的关注。青 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审时度势,针对近年来许多科研及生产单位在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中取 得了一大批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资料,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总结深化认识,为此青海省地质矿产 勘查开发局于 2003 年 7 月下达并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编制青海省第一代以岩石地层单位为系统 的地区性地质图及青海省大地(板块)构造图和相应的说明书。其地质图主要目的是解决《青海省 岩石地层》只有文字没有附图,沉积作用与岩浆作用等不相匹配,使用不便等缺憾,完善青海省岩 石地层系统,更新综合性地质成果,提高岩石地层的应用价值,为青海地勘事业的复兴和科学研究 提供基础性地质成果。工作周期 2003 年 7 月―2005 年 8 月。二、编图原则及指导思想为能更好的为地球科学服务,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所用,本次编图着重反映各自然地质实体的物 质组成和地质现象,并概略划出基本地质块体,反映各地壳块体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内部构造。 就百万分之一地质图能容纳的内容确定如下编图原则:全面客观的反映现有研究程度,充分研 究运用近年来地质新成果,并结合邻省(区)资料,即要体现本省宏观特点,又要尽详反映细部内 容。 编图指导思想总的是以现代地球科学理论为指导,跟踪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思想为指导, 采用综合式为主的成果编制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前人资料和近年来新成果,编研结合,突出重点。 岩石地层单位建立,以地层多重划分理论为基础的基本准则;岩浆岩重点研究岩浆作用与构造环境, 并紧密结合本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进行断裂系统研究。总之,各方面资料反映以翔实,内容新颖, 信息量丰富,反映出新一代地质图的特色。三、有关问题及说明1.地质图 地质图编制完全遵照局下达任务书及编图项目设计书要求进行, 地层系统采用 “岩石地层系统” ; 侵入岩采用“构造岩浆旋回” ;对断裂系统按深断裂(岩石圈断裂) 、区域性大断裂(地壳断裂) 、一 般性断裂三个级别划分;除此以外尚反映与地层、构造、岩浆岩有关的地质信息,如火山机构、同 位素年龄、蛇绿岩等??;地理底图采用青海省民政厅和测绘局 2002 年采用北京座标系和兰伯特等 割角园锥投影编制的《青海省行政区划图》 ,本次作了专业用图修改。 2.地层划分 参照“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 年修订版进行,变动情况如下: ①新元古代划分改为青白口纪、南华纪、震旦纪; ②古生代二叠纪采用三分:早、中、晚二叠世; ③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改为:古近纪、新近纪; 3.地层分区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部,亚洲大陆南部,跨越西域坂块和华南坂块,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空 间上以活动性与稳定性条块构造相间的格局,呈北西向展布,为一多旋回构造的活动区,在每个地 质发展历史阶段都有其沉积史存在。 太古宙仅见变质表壳岩组合,说明陆核发展阶段的存在;元古代是一长期的陆块发展阶段,具 活动―稳定双层层系特点;古生代―中生代早期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期的侏罗纪以后,进入 陆内发展阶段。 上述各个时期差异明显,由于多旋回的强烈造山运动,使地层体发生变质、变形、变位,形成 了复杂的分布格局,总的来说从太古宙―新生代各时期地层发育,地层序列比较完整,具有多种类 型的沉积建造(包括沉积矿产)和不同时代的海相、陆相火山岩系以及比较丰富的生物群。 基于以上,按照地层空间展布特点与构造属性将全省划分为三个地层区,16 个地层分区。地层2 区相当一级(Ⅰ)构造单元,分区相当二级(Ⅰ1 )或三级(Ⅰ1 ―1 )构造单元。 (1)秦祁昆地层区:该地层区横跨青海省北部,南以东昆南断裂为界,西、北、东分别延入新 疆、甘肃、四川省境内,包括祁连山、东昆仑山、西秦岭,占青海省面积约 50%,含 10 个地层分 区,元古代地层构成基底,早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为主体,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新生代 沉积盆地发育,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复合型造山带地层分布区。 (2)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该地层区跨越青海南部,北以东昆南断裂为界,与西域地层区毗 邻,南以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断裂为界,南、西、东分别延入西藏、新疆、四川省境内,包括巴 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含 5 个地层分区,中元古代地层构成基底,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为主体, 素有中国“地质百幕大”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处于北部,羌塘盆地(东北部)处于南部,侵入岩不 发育,主体是华力西―印支造山带;中生代卷入陆内造山及南部海域的北部陆缘影响区。 (3)羌南―保山地层区:该地层区在省内涉及范围极小,处于青海省南部的唐古拉山南部,北 以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断裂为界与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毗邻,西、南、东延入西藏,含 1 个地 层分区,由中元古代宁多组和石炭纪地层组成,属于藏滇地层区的组成部分(图 1-1) 。 4.岩石地层单位的几个名词 参照魏家庸等沉积岩区 1∶5 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和房立民等变质岩区 1∶5 万区域地质填 图方法指南。 组:组是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基本单位,是描述研究区域岩石地层序列的组成,由一种或一种 岩石为主或间夹某种岩石的组合或者互层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群:群是比较高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可分两种类型: A 类:纵向上由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组并合成群,该群图面上只表示 组名,群名只在图例和说明书中列述。 B 类:无组的群,在延伸范围的边缘地区难以划分其中的组,或者研究欠深入,暂未分组的群, 该群图面上示群名,如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OT。 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指构造变形复杂,变质程度高(包括正变质和副变质的岩石) ,原生结构已 基本消失,无法恢复其原岩和地层柱(地层序)的岩性无序的地层单位。 变质表壳岩组合:指呈规模不等的包体散布于变质侵入体中的变质表壳岩,将其表示在图上, 为非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由该单位所处的地理名称和该单位自身名称两部分组成,如早奥陶纪阴沟 组 O1 y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指不进行地方性命名岩石地层单位。 5.侵入岩 侵入岩采用构造岩浆旋回划分方法, 图面表示形式采用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 如加里东旋回早、 中、晚期花岗岩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寒武纪(∈) 、奥陶纪(O) 、志留纪(S) ,表示为γ ∈、γ O、γ S(前者示岩性,后者示时代) 。 6.对“青海岩石地层”修订的原则 (1)原则是基本保持“青海岩石地层”基本内容不变。 (2)对个别岩石地层单位,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欠准确、欠合理、并组为群欠妥者,从实际出发 给予修订。 (3)空缺的岩石地层单位,新发现的岩石地层单位,依据实际资料给予补充新建;对前人建立 的年代地层单位, (部分)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未利用的和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以后新建的岩石地层 单位,经资料分析给予恢复和利用。 (4)地层接触关系欠准确者重新厘定。3 (5)属于同物异名的岩石地层单位、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建议停用。 7.岩石地层单位建立与归属的原则 构造属性、地区性、代表性、岩性组合的一致性、个别的还要考虑其特殊性。 8.生物地层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进行了详细叙述,本说明书不作列述。 9.对青海岩石地层填补、修订的情况 (1)新建岩石地层单位 6 个:变质表壳岩组合(Arms) 、龙口门组(NhZ1) 、鱼卡组(Dy) 、 下大武组(T 1 ―2 xd) 、清水河组(T 3 q) 、那底岗日组(J 1 nd) 。 (2)恢复、利用的岩石地层单位 13 个:宁多组(Pt2 n) 、碧口组(Pt2 b) 、赛什腾组(Ss) 、汉 台山组(P3 T 1 h) 、昌马河组(T 1 ―2 c) 、甘德组(T 1 ―2 gd) 、隆务河组(T 1 ―2 l) 、古浪堤组(T 1 ―2 g) 、苟 鲁山克错组(T 3 gl) 、咸水河组(N1 x) 、临夏组(N2 l) 、浩斗扎阔尔组(T 1 ―2 hd) 、沙松乌拉组(∈1 s) 。 (3)建议停用的岩石地层单位 11 个:达肯大坂岩群、化隆岩群、白沙河岩组、万洞沟群、冰 沟群、尕笛考组、日脑热组、华日组、北祁连蛇绿混杂岩、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通天河蛇绿混杂 岩。 (4) 除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列述层型剖面外, 其它岩石地层单位层型剖面详见 “青海省岩石地层” 。4 10.与《青海省岩石地层》衔接情况:本次编图原则上保持《青海省岩石地层》基本内容不变, 在没有新资料前提下,保留、沿用其岩石地层单位。四、青海省岩石地层划分建立的情况青海省岩地层单位包括正式的、非正式的总计 173 个,其中: 1.组级岩石地层单位 156 个(不列述) ,包括并组为群的高级地层单位 18 个: 湟源群、湟中群、托莱南山群、花石山群、全吉群、中吾农山群、布青山群、开心岭群、乌丽 群、巴颜喀拉山群、巴音河群、郡子河群、结扎群、默勒群、雁石坪群、新民堡群、风火山群、贵 德群。 2.无组的群 8 个 滩间山群、纳赤台群、西金乌兰群、万宝沟群、加麦弄群、巴塘群、杂多群、尕海群(后四个 群划分了非正式地层单位岩性组) 。 3.构造岩石地层单位 2 个 托赖岩群、金水口岩群。 4.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7 个(1 个表壳岩组合、6 个岩性组) 。 5.第四纪中更新世―全新世沉积按成因类型划分,不属岩石地层单位。 各地层区、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单位分布情况见表 1-1五、资料使用情况资料使用截至 2003 年 12 月,部分资料可到 2005 年 8 月。 1.内部资料 (1)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共 104 幅(报告及图件) ,主要承担单位,青海省第一、第二区域地 质调查队(其前期称区域地质测量队) ,省界邻接的部分图幅由甘肃省、四川省区域地质测量队(调 查队)完成,调查时间
年。 (2)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共 117 幅,承担单位,青海省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青海省区调综合 地质大队、局属各综合地质队(第二、三、五、六、七、八、九地质队)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调查 时间
年。 (3)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共 14 幅,这些成果大部分为未出版的中间性资料,承担单位,青海 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武汉地质大学、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 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调查时间
年 8 月。 以上这些资料为本次编图研究的基础资料,具体图幅不作列述。 2.公开发表的资料,见主要参考文献六、致谢该项目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省国土资源厅扬永征副厅长、省科委高延林副厅长、省地质矿产勘查 开发局张伯川副局长、杨生德总工程师等领导的大力支持;李廷栋院士、任纪舜院士、潘桂棠研究 员、冯益民研究员、张二朋研究员、任家琪、章午生、张以等教授级高工,以及相邻兄弟省地质 矿产勘查开发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悉心指导,并提出了不少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图件制作、书稿打 印,孟红、杨燕、曹生秀、车莉等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项目组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5 第二章地 层一、太古宙(未分)地层太古宙地层目前在我省尚未发现成系统的地层实体,仅在秦祁昆地层区以变质的表壳岩呈包体 散布于变质侵入体中,由于不具区域划分对比意义,图上以非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表示(Arms) ,出 露两个地区。 1.白日其利地区变质表壳岩组合 见于柴达木南缘分区的白日其利上游,以大小不等的包体赋存于太古宙变质深成岩体(SiAr) 中,该岩体又包裹于印支期英云闪长岩体中。 岩性组合:深灰色细粒麻粒岩、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浅粒岩。原岩恢复为一套基性 火山岩与含钙质碎屑岩组合,岩石已强烈混合岩化,是在麻粒岩相区域变质后,又经历多期构造变 形变质作用改造,使先期构造运动记录被破坏。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院,格尔木市 1∶5 万尕牙合幅,1998,获麻粒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全岩 Sm―Nd 等时线年龄值 3280±13Ma,模式年龄分别为 2155Ma,3275Ma,3276Ma 和 3273Ma。 另外尚见古元古代辉长岩(U-Pb 同位素年代 2468±46Ma)侵入于表壳岩组合中。 2.察汗河地区变质表壳岩组合 位于柴北缘小区,乌兰县东北察汗河西侧,以大小不等的包体赋存于中元古代深成变质侵入体 (γ ο Pt2 )中,北西―南东向展布,分布面积不足 1km 。 岩性组合:灰色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二辉麻粒岩、灰色阳起石榴片麻岩、斜长片麻岩、黑云 斜长片麻岩夹石英片岩、浅粒岩。恢复原岩为一套基性火山岩夹粘土岩、砂岩组合,认为原岩在麻 粒岩相区域变质后,又经历了不同期次的构造变质变形作用,使地层出露不连续,多呈透镜状捕虏 体形态出现。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1∶5 万察汗河等图幅,2001,在察汗河一带麻粒岩中取得 Sm―Nd 同位素 模式年龄值 3456Ma、3451Ma。 上述二者与古元古代地层未见直接接触关系,其表壳岩组合的同位素模式年龄基本一致,时代 信息为太古宙,其依据是可信的,这也反映了柴北缘、柴南缘都有太古宙古陆的存在。从其表壳岩 组合的岩石结构、构造、所处地质环境和同位素年龄的一致性等均说明本区可能存在有统一的古陆 核。 相信,随着对古元古代地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会解体出较多的太古宙地层的实体。2二、古元古代地层1.托赖岩群(Pt1 T) 属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指出露于北祁连山地区的高级变质岩系。原始定义为托赖群,系中国地 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62)创名。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以其层状岩性无序的特征,修订为托赖 岩群。主要分布于托赖山西段、东段以及化隆一带(化隆岩群属同物异名停用) ,以祁连县托赖牧场 一带出露较好。 (1)岩性组合:灰色、深灰色矽线石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黑云片麻岩、石榴奥长片麻岩、钾 长角闪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石英岩及透闪 石大理岩夹安山岩,厚 2400 余米(供参考) 。 宏观岩性组合特征与金水口岩群具有相似之处,岩性组合中镁质碳酸盐岩、石英岩、斜长角闪 岩是区域对比的典型岩性,与上覆中元代地层关系为断层接触。6 托赖岩群从总体面貌看,构造变形复杂、韧性变形发育,具有多期多次变质变形特征。 (2)托赖岩群时代依据 ①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1∶5 万青石咀等幅,2001,在青石咀西片麻岩中获 U―Pb 等时年龄 1662 ±52Ma,在上门应槽沟脑片麻岩中获全岩 Sm―Nd 等时年龄 2002Ma,在查库尔达斜长角闪岩中获 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2288Ma。 ②青海地质调查院,1∶5 万多隆小学等幅,1999,在阳山铁迈片麻岩中获一组 Sm―Nd 等时年 龄 2066Ma,1945Ma,1956Ma。 ③青海区调综合地质大队,1∶5 万罗汗堂等幅,1986,在化隆坎布拉林场岁则山片麻岩中获全 岩 Rb―Sr 年龄 Ma、4Ma。 Ma 的年龄值应为变质岩系的成岩年龄, 年龄在 1662Ma 以下者可能反映了后期叠加 变质作用的年龄。 基于此结合该套地层变质面貌和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归属古元古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2.金水口岩群(Pt1 J) 属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出露于秦祁昆地层区的柴北缘、柴南缘地区,底界关系不清。 金水口岩群由金水口组演变而来, 青海省区域地质测量队, 1∶20 万诺木洪幅, 1971, 创名。 《青 海省岩石地层》清理根据调查命名沿革,修订为金水口岩群。 金水口岩群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包含了古元古代白沙河岩组和中元古代长城纪小庙组两个 岩石地层单位,本次编图修订如下: ①以金水口岩群替代白沙河岩组代表东昆仑地区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局限于古元古代,同时停 用白沙河岩组。 ②将小庙组从从金水口岩群中解体独立存在。 修订的理由如下: ①金水口地理名比白沙河响亮所以用金水口替代白沙河。 ②白沙河岩组与小庙组变质程度迥异,前者岩性无序,后者岩性有序,二者属不同性质的岩石 地层单位。 ③白沙河岩组与小庙组间存在着区域性的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关系,亦为众多地质工作 者公认。 基于此将其修订,以金水口岩群代表东昆仑地区古元古代地层,同时停用该区的同物异名“达 肯大坂岩群”见表 2-1。 (1)岩性组合:灰色条痕条带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麻岩、斜长 角闪岩、含青石矽线石斜长片麻岩夹白云石大理岩、镁橄榄石大理岩、二辉麻粒岩、黑云变粒岩。 厚度 2700 余米(仅供参考) 。 岩性区域上变化不大,局部地区大理岩比例增高。 金水口岩群处于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的环境,地层已枝解离散,岩石经多次构 造作用和强烈改造,使原来沉积叠覆关系遭受破坏,岩石地层单位界面发生了面理置换和构造变形, 成为岩性无序和构造岩片叠加,已难以厘定其岩石地层的面貌。 (2)金水口岩群的特点 ①王云山等(1987)总结,金水口岩群是一套变质程度高的变质岩系,具有由高绿片岩相―麻 粒岩相递增变质特点,变质类型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②岩石普遍具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但混合岩化强弱各地不尽相同,反映了在区域变质背景上 热变质作用叠加的客观现象。 ③变质原岩恢复为泥砂质、 泥钙质夹中基性火山岩, 类似海相活动环境下形成的类复理石岩系。 ④断裂构造发育,多期岩浆侵入,地层肢离、构造岩片叠加,地层岩性无序。 ⑤含镁质碳酸盐岩占一定比例。7 (3)金水口岩群时代依据 ①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1∶20 万塔鹤托坂幅,1992,取斜长角闪岩作全岩 Sm―Nd 等时 线年龄值 1922±33Ma,片麻岩作锆石 U―Pb 测定年龄值 1850Ma。 ②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 1∶5 万赛什塘牧场幅, 1993, 对侵入该套地层的基性岩墙进行研究, 获得 Sm―Nd 同位素年龄值 2313±10Ma。 ③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万茶汗河等幅,2001,区调时获得条痕状黑云斜长片岩全岩 Sm―Nd 等时线年龄值 Ma。 ④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郝太平(1992)在格尔木南和都兰县清水泉该套地层斜长角闪岩中 分别获得 Sm―Nd 同位素年龄值 1920Ma、2213Ma。 ⑤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都兰县沙柳河 1∶5 万野马滩幅,1999,获黑云斜长片麻岩单颗粒 锆石 U―Pb 同位素年龄值 2489±63Ma,斜长角闪岩获 Sm―Nd 同位素年龄值 2355±7Ma。 从以上金水口岩群分布的各地段、各地区、不同岩性,以不同的方法测定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 大部分在 Ma 范围,基本代表了金水口岩群的沉积年龄,部分同位素年龄值在 1500― 1800Ma,可能反映了金水口岩群较晚时期的变质年龄。 基于此,结合金水口岩群改造程度,岩石面貌,所处地质构造环境和被长城纪,蓟县纪等地层 盖覆关系,将其归属古元古代是可信的。 鉴于区内太古宙变质表壳岩组合的存在和金水口岩群研究程度有限,故不排除金水口岩群含太 古宙地层的可能。 3.湟源群(Pt1 H) 指分布于中祁连东部的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青海省综合地质大队(1964)创名, 《青海省岩石 地层》清理沿用,并赋予岩石地层单位含意,底界不明,顶界与湟中群磨石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自下而上划分为刘家台组和东岔沟组。 (1)刘家台组(Pt1 l) :以湟源县刘家台地区分布最广。 岩性组合:灰色、灰黑色含碳质云母石英片岩夹绿泥石英片岩、石英岩、厚度大于 1191m。 宝库河上游夹白云质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及黑云斜长角闪片岩。 (2)东岔沟组(Pt1 d) :广泛出露于湟源娘娘山、宝库河、乐都北山。 岩性组合:灰色、灰绿色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角闪岩、千枚岩、硅质千枚岩,偶夹 大理岩,局部还见角闪斜长片麻岩,厚约 m。 该岩组由南向北,由高绿片岩相变为低角闪岩相至角闪岩相。 湟源群区域上层位稳定,岩性变化不大,总厚度大于 4000m,无直接时代依据,全岩 Rb―Sr 等时线年龄 1249Ma,1414Ma,应为变质年龄。 青海省地研所在湟源县东南响河侵入于东岔沟组的片麻状钾长花岗岩体中(ξ γ Pt1 )取锆石做 U―Pb 同位素年龄值 2496Ma,所以将湟源群的地质时代归古元古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湟源群无时代依据,从其宏观岩石面貌特征看变质程度与金水口岩群,与托 赖岩群比较要浅得多,其时代归属是否有问题,有待研究。 太古宙―古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及修订情况见表 2-1。三、中元古代地层 (一)长城纪―蓟县纪地层1.长城纪―蓟县纪托莱南山群 甘肃省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1974)创名,指分布于托莱南山地区的长城纪地层,底界不明, 顶界与青白口纪其它大坂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并进一步分下部南白水河组,上部花儿地组, 《青海省 岩石地层》清理,认为岩组划分符合岩石地层单位含意,予以沿用,时代厘定为长城纪―蓟县纪。8 表 2-1 文献 地区 中 元 古 代 长 城 纪 化太古宙―古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及修订对照表 青海省地质图说明书(2005) 祁连山地区 小 庙 组 金 东 岔 达 肯 大 坂 岩 群 东 白 沙 河 岩 组 岔 托 赖 岩 群 湟 源 群 沟 组 刘 家 台 组 变质表壳岩组合 金 水 口 岩 群 小庙组 东昆仑山地区青海省岩石地层(1997) 祁连山地区 东昆仑山地区隆 托 赖 群 岩 群水 口 岩 群岩 古元古代湟 源 群沟 组 刘 家 台 组太古宙 (未分)(1)岩石地层单位 a.南白水河组(Chn) :主要出露于中祁连和北祁连的西段,在南白水河地区较为发育,出露好、 构造简单,顶界以厚层灰岩出现与花儿地组分界,整合接触。 岩性为杂色石英砂岩、硅质岩、砂质板岩、钙质板岩、石英砂岩夹灰黑色结晶灰岩,灰岩的始 现或碎屑岩消失与花儿地组分界,厚 3729m。 上部灰岩产 Collenia 聚环叠层石,下部灰岩产 kussiella f.叠层石。 此外在南白水河组含有微古植物: Asperatopsophosphaera A. incrassa, Trachysphaeridium Umishanensis,incrassatun,T. simplex 等。 b.花儿地组(Jxh) :出露地区同上。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鲕状灰岩、微晶灰岩、硅质灰岩、泥质灰岩、砂质结晶白云岩夹少量泥质 板岩,白云岩的消失与其它大板组分隔,厚度大于 376m,产叠层石,微古植物。 叠层石:Litia robusta ,Chaiella cf. limpeiea chinsiense ,Huardiella geppii ,Baicalia cf. 等; 微 古 植 物 : Lignum sp. , Trachysphaeridium , T. incrassatum , Taeniatun crassum , Asper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 ,Polyporatum sp. 等。 时代归属依据叠层石分析,类型比较简单,以不分岔的叠层石最普遍,其主要分子可与天津、 西伯利亚对比,将其地质时代归属长城―蓟县纪。 (2)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 托莱南山群岩性组合,南白水河组以碎屑岩为主,花儿地组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充填序列南白 水河组由含砾粗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砂质板岩、灰岩五种基本岩性组成,由下而上由粗变细, 正向层序特征明显清晰,为退积型层序。沉积物颜色早期紫红色调普遍,砂岩分选好,交错层理、 水平层理发育,并见干裂构造,灰岩具鲕状构造,除此还有含铁岩层,沉积环境属滨海―海湾相;9 花儿地组由灰岩、白云岩组成,灰岩微细层理发育,微古植物丰富,反映水域较深,白云岩的出现 说明处于闭塞氧化强烈的滨海环境。总的来说托莱南山群为浅海陆棚区和碳酸盐岩潮坪环境沉积的 碎屑岩建造(类复理石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经区域低温动力变质的低绿片岩相地层,总厚度大 于 4096m。 2.长城纪―蓟县纪碧口组(Pt2 b) 碧口组指分布于阿尼玛卿山地区一套浅变质岩系,前人未给予岩石地层单位的地方命名,时代 归古元古代,本次编图参照东邻甘肃省类同的地层,命名为碧口组,呈断块出露,北西向展布,与 下伏地层关系不清。 岩石组合:灰色、灰褐色绢云石英片岩、长英质片岩、钠长阳起绿帘片岩、斜长角闪片岩、角 闪质片岩、长英质片岩夹大理岩、变粒岩、石英岩、变砂岩,厚度不详。 该区断裂构造发育,地层肢离,有的地质学者认为属构造岩石地层单位。 恢复原岩,钠长绿帘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等为中基性火山岩,长英质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等 无疑属正常沉积岩,中浅变质岩系,可能属于浅海―陆棚区较深水域的沉积环境。 时代归属依据: ①青海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 I―47―57―C、D 幅 1∶5 万区调,1992,在斜长角闪片岩中获 Sm―Nd 同位素年龄 1098±14Ma。 ②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 (1990) 在德尔尼斜长角闪岩中获 Sm―Nd 同位素年龄 1443±28Ma。 基于以上结合区域岩性,对比认为地质时代归中元古代长城纪―蓟县纪是适宜的。 这里需说明的是据阿尼玛卿山德尔尼一带玛沁县、 清珍休玛等五幅 1∶5 万区调资料, 该区出露 大片中元古代碧口组,但与原德尔尼矿区资料出入较大,本次编图未予利用,留待以后核查。 3.长城纪―蓟县纪宁多组(Pt2 n) 宁多组指分布于青海省南部地区的中深变质岩系,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队,1∶20 万邓柯 幅,1990,创名,时代为中元古代,本次编图赋于岩石地层单位含意予以沿用。 该套地层零星分布于唐古拉山北坡的西金乌兰湖东侧、 治多南部的宁多, 以及杂多南部的阿保, 各地出露的面积都很小,唯宁多稍大,均呈断块出露。 岩性组合:灰白色黑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夹石英岩、黑云长石石英岩、 大理岩、片麻岩、厚度不详。 在玉树地区哈秀―直门达的宁多组, 除上述岩性组合外尚有钠长角闪片岩、 绿帘绿泥阳起片岩。 时代归属依据: ①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队,1∶20 万(邓柯幅) ,1990,宁多地区获得同位素年龄 1870Ma, 1593 Ma,1780 Ma(采取何种岩性,何种测试方法不清) 。 ②在宁多地区还有 1600 Ma ,1700Ma,均系 U―Pb 法测定(采自何种岩性不清) 。 其它地区未取得时代依据。 基于上述结合宏观岩性特征和岩性组合,时代归中元古代。 该套地层向东延伸至四川境内,相当于中元古代恰斯群。 在杂多南部阿保地区出露的宁多组,青海省地质调查院,1∶25 万杂多幅、治多幅,2005,在 阿保以西西藏境内布达乡附近黑云斜长片麻岩(变质侵入体) ,选单矿物锆石作 U―Pb 同位素测定 1250±22Ma,宁多组在西藏地区称酉西组。(二)长城纪地层1.长城纪湟中群(ChH) 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1991)在《青海省区域地质志》中命名,下部磨石沟组,上部青石 坡组。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沿用,指平行不整合于湟源群之上,整合于花石山群之下的一套浅变 质岩系,主要分布于中祁连山地区的西宁盆地周边。10 (1)岩石地层单位 a.磨石沟组(Chm) 岩性组合:灰色、乳白色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千枚岩、局部底部有少许绢云母石英片岩、 云母变粒岩。石英质岩石的消失或千枚岩始观与青石坡组分界,厚 541―670.4m。 b.青石坡组(Chq) 岩性组合:灰色千枚岩、钙质千枚岩、硅质千枚岩夹千枚状泥质结晶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在拉 鸡山北坡一带见安山岩透镜体。厚 435.1―2401.5m。 磨石沟组岩性一般变化不大,青石坡组无论纵向横向变化均比较明显,亦为我省含磷最富的层 位。另外在大通县以西茶拉河与洪日河等地磨石沟组底部尚见石英砾岩。局部地段变质程度有所加 深。 时代归属:目前未获时代依据,原青海省第九地质队(1985)在平安古城乡红土咀钙质板岩及 湟中丹麻乡黑沟台碳质板岩、含磷石英板岩中取得 Rb―Sr 同位素等时年龄 796.3Ma,仅作为青石坡 组时限参考。 (2)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 湟中群岩性组合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千枚岩、结晶灰岩组成,岩石色调以浅色为主,交 错层理,浪痕、干裂构造发育,碎屑岩分选好、硅质含量高,并显示是一个由粗至细的沉积序列, 为水域较深的滨海―海湾相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 2.长城纪小庙组(Chx) 指分布于柴北缘和柴南缘地区的一套中级变质岩系,原系青海省地研所(1986)创建,隶属金 水口群的年代地层单位,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根据岩石地层单位含意修订为金水口岩群,但未变 隶属关系,本次编图将小庙组作为独立地层单位,修订理由详见金水口岩群。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停用“万洞沟群”的问题。原划中元古代万洞沟群、出露于柴北缘,划 分为三个岩性组:下部碎屑岩组、中部碳酸盐岩组、上部碎屑岩火山岩组,岩性组合可分性强,与 区域对比(柴南缘)具明显的一致性(表 2-2) 。表 2-2 万洞沟群与小庙组、狼牙山组、丘吉东沟组岩性对比表上 碎 屑 岩 组万 洞 沟 群钠长角闪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白云岩、大 理岩互层、 夹千枚岩、 火山岩、 火山碎屑岩、 石英岩、含微古植物化石丘 吉 东 沟 组粉砂、炭质、硅质板岩、长石石英砂岩、石 英砂岩夹硅质岩、白云岩、安山岩、凝灰岩、 含叠层石、微古植物化化石碳 酸 盐 岩 组 下 碎 屑 岩 组硅质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夹千枚岩、石 英岩、含叠层石狼 牙 山 组粉晶灰岩、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夹板岩、硅 质岩、含叠层石、微古植物化石含石榴石绢云石英片岩、千枚岩夹结晶灰 岩、石英岩小 庙 组石英岩、二长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夹大 理岩、局部片麻岩、含叠层石、微古植物化 石本次编图根据地质构造演化、岩性组合特征、古生物组合以及岩石地层单位归属原则等,将万 洞沟群解体,三个岩性组分别归长城纪小庙组、蓟县纪狼牙山组、青白口纪丘吉东沟组,同时停用 “万洞沟群”“青海省岩石地层”一书也有类似看法作为遗留问题。 。 小庙组是以石英质岩石为主的变质岩系,与下伏金水口岩群呈断层或韧性断层接触,与上覆狼 牙山组整合接触。 岩性组合:灰白色石英岩、二云石英岩、黑云长石石英岩、白云石英片岩夹白云石大理岩,下11 部夹条带混合岩,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及黑云斜长片麻岩、白沙河上游尚见变粒岩,厚度大于 714.7m。 小庙组出露完整,石英岩具有区域稳定性,是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唯厚度各地不一,白沙河 上游最厚可达 2000 多米。 小庙组无可靠时代依据,依据岩性及接触关系将其置于长城纪。(三)蓟县纪地层1.蓟县纪花石山群(JxH) 青海省综合地质大队区域地质测量队,1∶20 万西宁幅,1964,创建,称花石山群,由一套白 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以其中部夹千枚岩划分为下部克素尔组,和上部北门峡组,二岩组整合接 触,与下伏湟中群整合关系。主要分布于湟源县一带。 (1)岩石地层单位 a.克素尔组(Jxk) 岩性组合:灰白色、灰―深灰色厚―块层状白云岩,局部见角砾状结晶灰岩、顶部有一灰色千 枚岩,厚 319―991.03m,是主要的熔剂灰岩,产叠层石。 Collenia f. ,Tielingella f. ,Baicalia f. ,Kussiella Scopulimorpha f 及微古化石。 b.北门峡组(Jxb) 岩性组合:灰白色、深灰色厚―块层状白云岩,偶夹少许白云质灰岩,顶部有不稳定的角砾状 白云岩,厚 208―817m。普遍含有铁质结核及碳质硅质磷灰岩。产叠层石及微古化石,同上。 时代归属根据叠层石与微古植物组合面貌, 相当于蓟县剖面的南口系―蓟县铁岭组叠层石组合, 其时代归蓟县纪。 (2)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 花石山群由角砾状白云岩、白云岩、结晶灰岩等组成,沉积物颜色早期紫红色说明处于干燥的 氧化还原环境,中晚期气候温湿,有利生物生长,白云岩灰岩巨厚层状,具条带状、豹皮状或燧石 条带,反映了处于水域较深富含镁质的特点,沉积环境稳定,比较闭塞。鲕状及角砾状白云岩具滨 海潮汐带特点,从这些特点认为花石山群为浅海―滨海相稳定的碳酸盐台地沉积的碳酸盐岩建造。 2.蓟县纪狼牙山组(Jxl) 原青海省第一地质队(1975)创名格尔木市野马泉地区,指由一套轻变质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 地层。 《青海省岩石地层》 清理, 依据地层命名沿革将狼牙山组与新元古代丘吉东沟组并合称冰沟群, 本次编图考虑到两组间平行不整合的存在,以及不同断代的关系,而不并组为群,故停用冰沟群, 两个组作为独立的岩石地层单位。与下伏小庙组整合接触。 (1)岩性组合:灰色、深灰色泥质灰岩、粉晶灰岩、鲕粒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细 晶白云岩、硅质白云岩互层,夹石英粉砂岩、粘板岩、千枚岩硅质岩、局部夹碳质磷块岩、硅质岩 和铁矿层,厚度变化较大,929m,最大可达 6000 余米,富含叠层石和微古植物化石。 叠层石: Anabaria cf . divergens , Anabaria f. , Baicalia rara , Boxonia dentata , Kussella f. ,Conophyton annanbaense ,C. circulum, Kunlunia binggouensis ,Minjaria f. 等; 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narites sp. ,Quadratimorpha sp. ,T. minutum ,Lignum sp.等。 时代归属依据所含化石,狼牙组的地质时代为蓟县纪。 (2)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 狼牙山组主要由白云岩、灰岩、石英粉砂岩、粘板岩组成,沉积物颜色为深灰、灰绿色反映气 候温湿,适宜古植物生长,岩层中见波状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纹层,并见鲕状灰岩,硅质岩、 硅质条带、硅质团块、磷块岩,这些特征均反映其是一个开阔平坦的濒临柴达木陆块的滨海―浅海 陆棚相环境沉积的碳酸盐岩建造。 f. ,Tungussia f. ,Minjaria f. ,12 中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及修订情况见表 2-3。表 2-3 文献 地区中元代岩石地层单位及修订对照表 青海省地质图说明书(2005) 祁连山地区 东昆仑山地区 丘吉东青海省岩石地层(1997) 祁连山地区 东昆仑山地区晚 元 古 代青 白 口 纪花 儿 蓟 县 地 组 托 莱 南 山 群 长 城 纪 南 白 水 河 组 湟 中 群 花 石 山 群北 门 峡 组冰 沟 万丘 吉 东 沟 组万 狼 牙 山 组 宝 沟 群 托 莱 南 花 儿 地 群 花 石 山 组沟 北 门 峡 组 克 素 尔 组 狼 牙 山 组组万中纪元克 素 尔 组群宝洞古 代青 石 坡 组沟 群 金 水 口 岩 群沟山 群 小 庙 组 南 白 水 河 组 群 中 湟青 石 坡 组小 群 庙磨 石 沟 组古元古代白 沙 河 岩 组磨 石 沟 组组金水口 岩 群说明:中元古代阿尼玛卿地区新建碧口组,唐古拉山地区新建宁多组未列对比表四、新元古代地层 (一)青白口纪地层1.青白口纪龚岔群(QnG) 钱家骐等()对托莱南山前寒武纪地层作专题研究,证实了青白口纪地层的存在, 命名为龚岔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其它大坂组,五个山组、哈什哈尔组、窑洞沟组四个地方性年代地 层单位,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以其宏观岩性特征认为符合岩石地层单位予以沿用。 分布于秦祁昆地层区的北祁连分区和中祁连山分区的托莱南山北坡和疏勒南山以及大通县五峰 寺以北的地区,平行不整合于托莱南山群花儿地组之上。 (1)岩石地层单位 ①其它大坂组(Qnq) :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砂岩、粉砂岩、泥质板岩夹碳质板岩及凝灰质砂 岩,底部为紫红、暗紫红色砂岩、含砾砂岩,顶以碎屑岩消失与五个山组分界,厚 1055m,产微古 植物化石:13 Polyporata sp. ,Taeniatum crassum ,Quadratimorpha ardinata ,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 等。 ②五个山组(Qnw) :灰色微晶灰岩、炭质结晶灰岩、砂质白云质灰岩夹泥钙质板岩、凝灰质板 岩,局部见石膏层及变质型铁矿层,顶以灰岩消失与哈什哈尔组分界,厚 473m,产叠层石。 Cymnosolen furcatus , Beishanella multinodosa , Kussiella Corrugisa , Scopulimorpha f. ,Clavaphyton f. 等。 ③哈什哈尔组(Qnh) :灰色、黑色、砂质板岩、钙质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砂质凝灰岩、 安山凝灰岩、千枚状泥板岩夹灰岩、厚 1652m,产叠层石,微古植物化石。 叠层石:Pacraco 微古植物: Trachysphaeridium 等。 ④窑洞沟组(Qny) :灰色、深灰色灰岩、藻灰岩、角砾状灰岩、假鲕状灰岩夹泥质粉砂岩、板 岩及铁质灰岩,底界灰岩始现与哈什哈尔组分界,厚 783m,产叠层石,微古化石。 叠层石:Paraconophyton inconspicum ,Minjaria sp. ,Baicalia sp. ; 微古植物:Pseudozonosphaera sp. ,Asperatopsophosphaera sp. 等。 龚岔群在西部地区总厚度大于 3963m,岩性变化不大,在东部地区龙门口以北平行不整合于花 石山群之上,岩性基本一致,含丰富的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地层出露厚度较小,其它大坂组 230.17m,五个山组 290.2m,哈什哈尔组 288.55m,窑洞沟组 961.67m,总厚 1772.81m,地质图面并 组表示 Onq―y。 时代归属:龚岔群产丰富的叠层石和微古植物化石,大都是青白口纪代表分子和常见分子,时 代归属是可信的。 (2)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 其它大坂组主要由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组成,由下而上由粗―细,岩屑颗粒棱 角―次棱角状,含丰富的叠层石、微古植物化石、板岩含炭质高,早期色调紫红色,后期色调灰― 灰绿色,从这些特点反映其处于温湿与干燥气候交替的滨海―浅海陆棚相环境沉积的碎屑岩建造。 五个山组主要由结晶灰岩、板岩组成,形成两元结构交替出现,局部见石膏层,岩石厚层,灰 岩角砾状、假鲕状构造,岩石含菱铁矿颗粒和铁矿层,局部见水平层理,这些特点反映出水动力弱, 潮汐作用为主的浅海环境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 哈什哈尔组主要由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灰岩组成,与其它大坂组类同,属滨海―浅海陆 棚相环境沉积的碎屑岩建造。 窑洞沟组主要由灰岩、泥质粉砂岩、板岩组成,这时期海槽进一步缩小,藻灰岩、角砾状灰岩、 假鲕状灰岩发育,沉积物颜色浅,还见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反映了浅海潮间与台地 边缘浅滩环境沉积的碳酸盐岩建造。 基于以上青白口纪龚岔群各岩组的沉积环境总的为滨海陆源―浅海―次陆源相的沉积,是一套 经低绿片岩相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 2.青白纪丘吉东沟组(Qnqj) 青海省地质研究所(1986)创建于都兰县丘吉东沟,原称丘吉东沟群,为地方性年代地层单位,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依据地层命名沿革降群为组,予以沿用,并将丘吉东沟组与狼牙山组并 合为冰沟群。本次编图鉴于二组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以及断代关系,将其分解为独立的岩石地层单 位,同时停用冰沟群,见表 2―3。 丘吉东沟组与下伏狼牙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为不整合接触。 (1)岩性组合:以碎屑岩为主夹硅质岩、镁质碳酸盐岩,由于各地出露层位不一,岩性不 尽相同。 柴南缘丘吉东沟地区:灰色粉砂质粘板岩、炭质粘板岩、硅质板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 sp. , Asperatopsophosphaera sp. , Pseudozonosphaera Verrucosa14 夹硅质岩、硅质白云岩。在五龙沟其上部为灰绿色变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片理化安山岩、凝灰质板 岩(下部岩性与丘吉东沟类同) 。 产叠层石化石:Spicaph 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sp. ,Laminarites sp. ,Lignum sp. 除上述外在五龙沟还含微古植物化石: Leiosphoeridia spp. ,Zonosphaeridium sp. ,Nucellosphaeridium zonale 等。 柴北缘地区岩性组合:灰色绿泥钠长片岩、绿泥透辉片岩、绢云石英片岩、透闪绿泥石英片岩、 大理岩、变砂岩、千枚岩(绿泥钠长片岩、绿泥透辉片岩恢复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 。 (2)时代归属依据 ①柴南缘丘吉东沟和五龙沟获得叠层石、微古植物化石,还有 Rb-Sr 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 676 ±65Ma,时代为青白口纪。 ②在赛什腾山地区鹰峰南该套地层白云岩中获得微古植物 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lii 时代相当北方震旦纪上部. ③布赫特山侵入于该地层的辉长岩 Rb-Sr 等时线年龄值 900±37Ma,相当晋宁期。 基于以上丘吉东沟组的时代归青白口纪是适宜的。 (3)沉积环境:综上所述青白口纪时期地壳活动较强,伴随间歇性海底火山活动,为滨海-半 深海环境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二)南华纪-震旦纪地层1.南华纪D震旦纪龙口门组(NjZl) 龙口门组系刘梦儒等(1991)发现一套冰碛砾岩与白云岩组成的地层层系,本文利用其资料并 命名为龙口门组,集中出露于互助县龙口门地区,因断层破坏出露不全,与上覆中寒武世黑茨沟组 和下伏蓟县纪花石山群均呈断层接触。 (1)岩性组合:下部为灰色冰碛砾岩,含砾白云岩,砂泥质纹泥层;上部为灰色泥质白云岩、 细晶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夹硅质、泥质板岩,厚 320m,含微古植物、核形石。 层型剖面位于互助县龙口门(102°,37°)8.灰白色巨厚层细晶白云岩,上部夹硅质白云岩,含微古植物化石, Trachysphaeridium Leiosphaeridia sp. leuis , T. sp. , 152.7m 40.22m levis,7.灰白-灰色巨厚层含硅质白云岩 sp. ,Protosphaeridium6.灰色巨厚层细晶白云岩, 含核形石: Osagia loncisa , sichuanensia, O. 含微古植物: Trachysphaeridium Trematosphaeridium densum purus 5.灰白色巨厚层含砾粉晶白云岩,含微古植物 Brocholaminaria nigrita ,Prototracheites 4.灰黑色含炭泥质硅质板岩夹薄层硅质岩,含褐藻碎片,Laminarites sp.79.51m 13.77m 12.04m sp. ,微古植物: 12.0m levis , Trematosphaeridium sp. , 8.83m >1.90m3.灰色薄层含重晶石泥质白云岩夹泥质砂板岩、白云质板岩,含宏观藻类:Vendotaenia Trachysphaeridium levis Prototracheites Porus 2.灰色厚 层含砾 白云岩 (冰碛 ) ,含微 古植物 , Trachysphaeridium Asperatopsophosphaera sp. ,Protosphaeridium densum1.灰色块状含泥砾白云岩、砾岩(冰碛岩)夹条带粉砂质纹泥层断层下伏地层:蓟县纪花石山群,灰色含硅质白云岩。 (2)时代归属依据 微 古 植 物 以 球 形 亚 群 为 主 并 含 褐 藻 碎 片 Laminarites , 也 见 Prototracheites prctosphaeridum densum 等线形类代表分子。 亦含后生植物 Vendotaenia,未见后生动物。15porus , 见核形石 Osagia,未见叠层石。 龙口门组与湖北峡东地区原划震旦纪岩性对比具一致性(表 2-4) ,龙口门剖面 1、2 层生物群与 南沱组接近,3 层含后生植物,不但是湖北峡东震旦纪晚期标型分子,而且是中国震旦纪上统陡山 沱组灯影组相当层位的组合。剖面 4 层含炭泥质硅质板岩 RbDSr 全岩等时年龄值 606.97±57Ma。 表 2-4 本区与湖北峡东层型剖面对比表湖北峡东 上复地层 灯影组: 白云岩、鲕状白云岩 震 旦 纪 下统 南沱组: 灰绿色冰碛砾岩,上部细砾粉砂岩 莲沱组 上统 陡山沱组: 泥质灰岩、白云岩、页岩、硅质岩 南 华 纪 震 旦 纪 龙 口 门 组 中部含炭、泥质、硅质板岩、硅质岩、泥 质白云岩 下部含泥砾白云岩(冰碛砾岩)含砾白云 岩 青白口纪龚岔群 早寒武纪天柱山段 本文 中寒武纪黑茨沟组 上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含砾白云岩下伏地层基于以上龙口门组的时代为南华纪-震旦纪是可信的。 (3)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 龙口门组充填序列由下而上由冰碛砾岩、白云岩、硅质板岩组成,沉积物颜色早、中期灰色、 晚期灰白色,早期冰碛砾岩层理分选差,中期具层状构造,含丰富的微古植物,晚期层理发育,含 黄铁矿晶体及重晶石硫酸盐矿物,含微古植物。 以上特征表明龙口门组的环境为山麓冰川相-过渡型浅海相沉积(图 2-1) 。 2.南华D震旦纪全吉群(NhZQ) 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1956)创名全岩系后又改称全吉群,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认为 全吉群虽为年代地层单位,但与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组合具有一致性,予以沿用。指分布于柴达木 盆地北缘,不整合于金水口岩群(原达肯大坂群)之上,平行不整合于中晚寒武世欧龙布鲁克组之 下的一套基本未变质的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麻黄沟组,枯柏木组、石英梁组、红藻山组、黑土坡 组、红铁沟组、皱铁山组等七个岩石地层单位,黑土坡以上三个组为早寒武世,其下四个组为震旦 纪。 本次编图依据李怀坤等(2003)对全吉群时代所做的重新调整,即麻黄沟组-红铁沟组的六个 岩石地层单位归南华纪-震旦纪,皱节山组归早寒武世,南华-震旦纪与下伏金水口岩群不整合接 触,与上覆早寒武世皱节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见表 2-5。 全吉群主要分布于秦、祁、昆地层区的柴北缘地层分区,全吉―欧龙布鲁克一带。 (1)岩石地层单位 ①麻黄沟组(NhZm) 底界不整合于金水口岩群之上,顶以石英砂岩出现与枯柏木组分界。 灰紫色、灰黄色砾岩、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总体为 由 下 而上 由粗 变细 ,有 规律 变化 的韵 律 层, 粒序 层理 清楚 ,厚 457― 700m, 含微 古植 物 : Trematosphaeridium cf. holtedahlii。 ②枯柏木组(NhZk) 灰色、灰红色石英砂岩组成,底部石英质砾岩(含磷层)夹石英砂岩,厚 136-355.10m。16 自下而上构成一个由粗―细沉积韵律,斜层理及对称波痕发育。 ③石英梁组(NhZs) 灰色灰绿色石英岩、石英岩状砂岩为主夹海绿石石英粉砂岩、含铁质凝灰质砂岩,玄武岩及鲕 状赤铁矿扁豆体,厚 303-395m,含丰富的微古植物: 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 , Protosphaeridium sp. , Tasmanites quanjiensis (sp. Nov.) ,Taeniatum simplx, Lignum sp.等。 石英梁组构成两个由粗―细的韵律层,发育波状层理、斜层理,玄武岩为区域显著对比标志, 岩性稳定。 ④红藻山组(NhZhz) : 灰色深灰色粉晶白云岩、藻泥晶白云岩、硅质泥晶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底部夹凝灰岩、粉砂 岩,厚 107―169.1m,含丰富的叠层石、微古植物化石。 红藻:Plicatella quanjishanense; 叠层石:Conophyton quanjishanense, Katavia f.,Asperatopsophosphaera cf. umishaensis, Cryptozoon f.等。 红藻山组岩性较稳定,下部砂砾岩,中部硅质岩,上部白云岩,厚度东薄西厚。 ⑤黑土坡组(NhZh) : 岩性组合:黄绿色泥晶白云岩、粘板岩、页岩、泥质粉砂岩、碳质板岩,厚 123.4m。产虫牙:17 Scolecodonts , 微 古 植 物 : Micrhystridium sp. , Symplassosphaeridium holtedahllii,Taeniatum ]crassum。 该岩组岩性稳定,横向厚度东薄西厚。sp. , Trematosphaeridium⑥红铁沟组(NhZht) : 岩性组合:下部黄绿色冰碛砾岩,上部紫红色冰碛砾岩、含砾粉砂岩夹冰川纹泥层,中部夹白 云岩。厚度大于 108m。 冰碛砾石成分复杂,形态多样,滚圆度差,无分选无层理。青海省地质研究所用 Rb―Sr 法测定 冰碛砾岩等时年龄为 519Ma。 (2)时代讨论: ①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依据前人资料,石英梁组的玄武岩 KDAr 年龄 700Ma。海绿石 KD Ar698Ma;陆松年(2002)在全吉群玄武岩、安山岩选出锆石类型十分复杂,测了 8 个同位素数据 点,认为 1 号点 UDPb 表面年龄 680±26Ma,2 号点 UDPb 表面年龄 738±28Ma,可能反映了火山 岩锆石的结晶年龄;除此还有微古植物,叠层石、虫牙、皱节虫遗迹化石等,将麻黄沟―红藻山四 个岩石地层单位归震旦纪,将黑土坡组D皱节山组三个岩石地层单位归早寒武世。 ②李杯坤 等(2003)对全吉群形成时代讨论中认为前人所获得的有关全吉群的年龄数据尽管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测年方法的历史性局限,其可信度应谨慎对待。李的研究获得了全吉 群火山岩详细的锆石 UDPb 同位素资料,约为 800Ma,结合考虑全吉群和金水口岩群不整合关系, 将全吉群的下限年龄定为 800Ma 应该是可信的。李同时认为全吉群上限缺乏依据,其上部三个岩组 划属下寒武世还是归震旦纪上部还存有争议,前人根据虫牙化石划归早寒武世,是值得商榷的。李 还认为虫牙这种后生动物未必一定在寒武纪以后才出现, 朱士兴等的研究就将有性生殖的记录从 570 -580Ma 提前到 1800Ma,因此李认为将全吉群上部三个岩组划归震旦纪上部层位,似乎更为合适。 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群为典型的边缘裂陷槽沉积序列,时代可能属南华-震旦纪。 本次编图认为全吉群上部的红铁沟组冰碛砾岩,含砾冰川纹泥层,都可与全国震旦纪对比,我 们认为将全吉群麻黄沟组D红铁沟组六个岩石地层单位划归南华-震旦纪,皱节山组归属早寒武世 较为合式。 (3)沉积环境: 全吉群麻黄沟组,主要由一套粗碎屑岩(砾岩、砂砾岩)夹砂岩组成,总体显示下粗上细,砾 岩、砂岩发育斜层理,底部砾岩具扇砾岩特征,上部砂岩属河流相沉积;枯柏木组岩石组合主为石 英砂岩,石英梁组以石英岩状砂岩为主,总体为一套分选较好的碎屑岩,发育干裂、波痕构造和斜 层理;石英梁组上部出现球状赤铁矿结核,并伴随火山活动,总体属潮间沙滩沉积;红藻山组为一 套白云岩为主的沉积夹凝灰岩、粉砂岩,具波痕,小型槽状交错层理,呈块层状,代表了潮下带沉 积环境;黑土坡组为深色的细碎屑岩,底部出现白云岩,含赤铁矿结核,具水平纹理,反映水域浅 的滩间沼泽;红铁沟组以白云岩与粉砂岩组成,隐见冰川层理,产大量生物遗迹化石,发育水平层 理。从黑土坡组―红铁沟组总的反映进积沉积的海退,属于大陆边缘水域较浅(浅海)潮间带沉积 的磨拉石建造,石英砂岩建造,海绿石砂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图 2-2) 。五、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地层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万宝沟群(Pt2 ―3 W) : 青海省第一区调队,1∶20 万纳赤台幅,1981,将分布于东昆仑万宝沟一带浅变质岩系命名为万 宝沟群,时代归中―新元古代,自下而上分四个岩组:下碎屑岩组、火山岩组、碳酸盐岩组、上碎 屑岩组各岩组间整合关系。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1∶5 万万宝沟幅区调,2003,认为,四个岩组均以韧性断裂为界面,空间 上呈构造岩片展布,并获得了同位素年龄和叠层石,微古植物化石,将其解体重新厘定。解体后的 万宝沟群由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组成,原划的上、下部碎屑岩归早寒武世,并命名为沙松18 乌拉组。 万宝沟群为无组的群,主要分布于秦祁昆地层区的东昆仑山南坡,雪山峰、纳赤台、托索河等 地、顶底界线不明。 1.岩性组合 下部灰色、灰绿色蚀变玄武岩、蚀变安山玄武岩、安山岩、片理化凝灰岩、熔岩凝灰岩、层凝 灰岩夹灰色变砂岩、板岩、灰白色灰岩、大理岩,局部地段互层出现,上部浅灰―灰白色结晶白云 岩、结晶硅质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夹大理岩、结晶灰岩、千枚岩、板岩、变砂岩。 该套地层以断块出露,区域岩性变化较大,总体是下部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上部含镁质碳酸 盐岩为主,属海相。地层变质程度较高,片理发育,多显绿片岩面貌,属绿片岩相―铁铝榴石角闪 岩相,恢复原岩,绿片岩为中基性火山岩,变质程度不均一为特点,这可能由于后期叠加变质之故。 2.时代归属依据: ①在纳赤台一带灰岩中采叠层石:Conophyton? metulum,C.?Cylindricum,Conophyton f. f. ,Minjaria f. ,Kussiella f.②1∶5 万万宝沟幅食宿站一带灰岩获叠层石:Conophyton Cymosolem f.。③除②叠层石外,在温泉沟火山岩尚获 Sm―Nd 全岩等时年龄 Ma。 ④东昆仑西段中基性火山岩还有 Rb―Sr 全岩等时年龄 Ma, 开木棋河中基性火山岩 K19 ―Ar 全岩等时年龄 Ma。 基于以上纳赤台及其以西分布的万宝沟群时代归中―新元古代比较合适,但托索河一带未获时 代依据,主要以其所处构造带及岩性对比归属。 总之万宝沟群研究程度低,存在问题较多,有待以后研究解决。 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及修订情况见表 2-5。 表 2-5文献 地区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及修订对照表青海省地质图说明书(2005) 祁连山地区 东昆仑山地区青海省岩石地层(1997) 祁连山地区 东昆仑山地区 皱节山组 红铁沟组 全 吉 群 红藻山组 石英梁组 枯柏木组 麻黄沟组 黑土坡组早 古 生 代早 寒 武 世皱节山组沙 松 乌 拉 组震 旦 纪 新红铁沟组 全 龙口门组 吉 群 黑土坡组 红藻山组 石英梁组 枯柏木组 麻黄沟组 宝 沟 宝 沟 龚 群 岔 群 窑洞沟组 哈什哈尔组 五个山组 其它大坂组 丘吉东沟组 群 万元 古南 华 纪万代青 白 口 纪龚 岔 群窑洞沟组 哈什哈尔组 五个山组 其它大坂组 冰 沟 群 狼牙山组 丘吉东沟组中 元 古 代蓟 县 纪狼牙山组六、早古生代地层早古生代地层有活动型和稳定型两种沉积类型,以前者为主,主要分布于秦祁昆地区的祁连山 和东昆仑山地区,在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零星见于唐古拉山北部地区。(一)寒武纪―奥陶纪地层1.北祁连山分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 寒武纪地层仅见中、晚寒武世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黑茨沟组和香毛山组;奥陶纪早、中、晚 三个时期都有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阴沟组、大梁组、扣门子组,各岩组都为整合关系。 (1)岩石地层单位 a、黑茨沟组(∈2 h) 宋淑和(1958)创建,称黑茨沟群,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修订为黑茨沟组,呈断块零星出20 露于走廊南山南坡、托勒山东段以及大通县毛家沟,底界关系不清。 岩性组合:灰绿―暗绿色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安山岩、安山玢岩、安山玄武岩夹火山角砾岩、 凝灰岩、 凝灰质砂岩、 硅质岩及泥质灰岩、 粉晶灰岩, m。 厚 灰岩中产三叶虫: Hypagnostus qilianensis,Amphoton(Pseudoamphoton) Latilimbata,Datongites sp. Kootenia 腕足:Kutorgina sp., Paterina sp., sp.,硅质板岩中还产微古植物。 大通桥头一带的黑茨沟组呈断块出露,岩性为灰色灰岩夹板岩(含磷)及灰绿色玄武岩,出露 厚 297m,产三叶虫:Gonigaganstus Amphoton sp.等。 腕足:Lingulella datongensis , Triplagnostus sp. ,Hypagaostus breuifrons,sp.,Obolus sp.。b、香毛山组(∈3 x)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区调队(1969)创建,原称香毛山群,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沿用甘肃省岩 石地层清理意见称香毛山组,呈断块出露。 岩性组合:黄褐色白云石英片岩、白云石英斜长片岩、硅质岩夹灰白色大理岩、结晶灰岩,局 部夹火山碎屑岩,出露厚 873m,产三叶虫:Corynexochus chinensis, Dunderberbegia qinghaiensis, D.elongata,Proceratopyge, chuancigouensis。 上述黑茨沟组生物群属华北型―东南型的混合类型,时代为中寒武世,相当张夏期;香毛山组 化石组合为华北型,从川刺沟剖面下部所含三叶虫分析,其时代为晚寒武世。 c、阴沟组(O1 y) 阴沟组与大梁组、扣门子组均系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队(1963)创名于祁连山地区,称阴沟统、 大梁统、扣门子统,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修订为组,本次编图沿用。分布于走廊南山北坡、托勒 山、冷龙岭等地,下伏与香毛山组整合关系。 岩性组合:阴沟组在青海境内三分性明显。 下部灰―灰黑色砂岩夹灰岩(扁豆体) 、凝灰岩;中部灰绿色细碧岩、安山岩、细碧质火山角 砾岩、凝灰岩、砂岩、硅质岩、大理岩;上部灰黑色、灰绿色砂岩、板岩夹灰岩及硅质岩,局部夹 菱铁矿及磁铁矿,厚度大于 590m。 在 浪 石 当 产 笔 石 : Didymograptus Pterograptus sp., Isograptus sp.; cf. abnormis , D. cf. hirundo , Tetragraptus sp. , sp. , Szechuanella在 川 刺 沟 ― 阴 沟 一 带 产 三 叶 虫 : Inkouia inkouensis , Leinstegium rectangutla, 除此还有菊石与浪石当类同。d、大梁组(O2 d) 岩性组合:灰绿色、灰色、紫色变砂岩、板岩、千枚岩互层夹硅质岩、硬砂岩、细砾岩(省内 不含火山岩) ,厚约 m,在祁连山东段门源一带板岩中产笔石:Nemagraptus gracilis, Glossograptus sp.,Orthograptus sp.,Dicellograptus sp.。 e、扣门子组(O3 k) 与上覆早志留世肮脏沟组不整合接触。 岩性组合:灰色、灰绿色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夹结晶灰岩、砾状灰岩、硅质岩及变长石质硬 砂岩、钙质砂岩,以火山岩的出现与消失作为顶底界线,厚约 2405m。灰岩中产: 珊瑚:Palaeofauosites grandis, Agetolites gracilis, Catenipora sp., Plasmoporella 腕足:Mimella extensa, Sowerbyella 三叶虫:Cheiruridae sp.; 头足:Wutinoceras sp.。 eximia, Strophomena cf. Planumbona; sp.;上述阴沟组所产化石,三叶虫、腕足比较丰富,从浪石当、川刺沟等地的化石组合分析,地层 时代属 Arenigian 期,时代为早奥陶世;大梁组除产上述笔石化石外尚有三叶虫:Strophomena21 simplex, Ogmasaphus 及腕足: Rafinespuina 等分析, 时代属中奥陶世; 扣门子组化石门类比较丰富, 其中珊瑚:Palaeofauosites grandis 产于我国宁夏固原晚奥陶世,综观化石组合时代为晚奥陶世无 疑。 (2)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 上述北祁连山寒武纪黑茨沟组、香毛山组均以断块出露,地层层序不全,充填序列不完整。黑 茨沟组早期属浅海相裂隙式喷发堆积,晚期碎屑岩发育,具复理石沉积特征,为浅海潮坪低能环境 产物,宏观岩性比较稳定;香毛山组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火山岩不发育,生物以浮游的三叶 虫为主,属深水温暖气候的海湾环境沉积,具明显的复理石特征。 奥陶纪阴沟组沉积物色调暗色,主要由砂岩、板岩、硅质岩、灰岩组成,伴随中基性火山喷发 活动,含菱铁矿层,板岩中见黄铁矿晶体,生物群以笔石为代表,属陆源还源条件下沉积的类复理 石碎屑岩建造和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大梁组沉积物为灰绿色夹紫红色,主要由砂岩、板岩、硅质岩组成,生物群以丰富的笔石为代 表(省内未见火山喷发活动) ,属闭塞海湾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 扣门子组沉积物为灰―灰绿色,是完整的基性―中性―酸性岩浆喷发序列组成的火山岩建造, 正常的沉积岩灰岩、砾状灰岩、砂岩、硅质岩呈夹层出现,大量底栖固着生物化石丰富,门类多, 聚居一起,呈现出处于活动环境的滨海相沉积。 总之, 北祁连山奥陶纪属于陆源―海湾相―滨海相沉积的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火山岩建造 (图 2-3) 。 2.拉鸡山分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 拉鸡山仅发育中、晚寒武世地层,系青海省综合地质大队(1964)发现,创建深沟群、六道沟 群,为年代地层单位,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依据调查沿革,修订为深沟组、六道沟组与下伏地 层关系不明。 奥陶纪早、中、晚三个时期都有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花抱山组、阿夷山组、茶铺组、药水泉 组四个岩石地层单位,与晚寒武世六道沟组平行不整合,志留纪巴龙贡噶尔组不整合其上。 花抱山组、 阿夷山组均系青海省第二区调队于拉鸡山地区开展的 1∶5 万中岭幅、 昂思多幅区调, 1977,创名,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沿用。 茶铺组、药水泉组系青海综合地质大队,1∶20 万西宁幅,1964,创名,称群, 《青海省岩石地 层》清理修订其含意,降群为组。 (1)岩石地层单位 a、深沟组(∈2 s) :出露于拉鸡山中段。 岩性组合下部为灰绿色玄武岩、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安山岩夹结晶灰岩、泥灰岩、硅质 岩、板岩;上部灰绿色硅质板岩、硅质岩、灰白色结晶灰岩夹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出露厚 773m,产三叶虫化石: Solenoparia sp.等。 sp.,Anomocarella sp.,Corynexochus donggouensis,Pagetia sp.,Hypagonstusb、六道沟组(∈3 l) :出露于拉鸡山中、东段,与下伏深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岩性组合下部灰―灰黑色结晶灰岩、硅质岩、砂岩互层夹安山岩,底部含砾长石砂岩;中部灰 绿色蚀变安山玄武岩、安山岩、凝灰质安山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板岩、千枚岩;上部灰绿色、 灰黑色硅质板岩、泥钙质板岩、绢云千枚岩、长石砂岩、钙质砂岩夹玄武安山岩、凝灰质安山岩, 总厚大于 1095.40m,产三叶虫、腕足化石。 三叶虫:Pseudagnostus sp. ,Quadraticephalrs elongata,Agnostus sp.,Prochuangia sp. 等; 腕足:Plectotrophia sp. ,Blackwelderia sp. ,Richardsonella affsp.,Obolus sp.,Lingulella sp.。上述深沟组上部产有较丰富的与华北型生物相似的生物群,依据三叶虫化石组合分析,沉积时22 代为中寒武世;六道沟组三叶虫动物群有华北型与东北型,属华北型,有崮山阶与凤山阶带化石 Blackwelderia,Quadraticephalus,及崮山阶与长山阶重要分子 P rochangia,依据三叶虫与腕足化石 分析,六道沟组沉积时代为晚寒武世。 c、花抱山组(O1 h) 岩性组合:下部灰绿色复成分砾岩、含砾长石硬砂岩夹长石硬砂质石英砂岩;上部灰绿色长石 硬砂岩、硬砂质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厚度大于 2500m,未获得时代依据。 d、阿夷山组(O1 a) 岩石组合:灰绿色、杂色中基性凝灰岩、石英角斑岩、杏仁状安山岩、玄武岩、角砾状安山岩、23 火山角砾岩、夹火山岩屑砂砾岩、板岩、结晶灰岩扁豆体。厚 m,灰岩产三叶虫: Shumardiidae sp.,Asaphidae sp.,Illaenus sp.。 e、茶铺组(O2 c) 岩性组合:灰绿、暗紫色、灰紫色变安山岩、英安岩、石英安山岩、安山凝灰岩、凝灰岩夹玄 武岩、凝灰质砂岩、板岩及硅化大理岩,底部碳质砾岩,出露厚 420m,下部砂岩产腕足,中部板岩 产笔石。 腕足:Strophomena sp.,Rafinesquina sp.,?Dalmanella sp.; cf. uniforrmis. ,Orthograptus sp. ,笔石:Dicranograptus cf. irregularis,Climacograptus Gyptograptus cf. euglyptus,Didymogroptus sp.。 f、药水泉组(O3 ys)岩性组合:灰色灰绿色凝灰岩、安山质火山砾岩、安山质凝灰熔岩、凝灰质杂砂岩、紫红色石 英砾岩、钙质板岩、砂质页岩互层夹杏仁状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底部砾岩增多,厚大于 1044m, 产腕足化石:Orthambonites sp.,Opikina sp.,Dolerorthis sp.,Hesperorthis sp. 等。 花抱山组、阿夷山组,前者未取得时代依据,后者依据所含三叶虫将其置于早奥陶世,总的拉 鸡山地区的早奥陶世时代依据不够充分;茶铺组所产笔石化石为中、晚奥陶世,腕足类化石大部分 出现在兰代洛期―阿代洛期,综合考虑时代归中奥陶世比较合适;药水泉组仅采到腕足化石,考虑 到与下伏茶铺组的不整合关系,将其时代定为晚奥陶世。 综上所述拉鸡山地区的奥陶纪时代归属依据不十分充足。 (2)沉积环境 拉鸡山地区寒武纪沉积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活动性强,火山活动频繁。 六道沟组岩性两分性明显,下部基性火山岩,向上逐渐变为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及安山岩所代替; 上部硅质岩类为主。该岩组总的是以陆缘裂谷深海相沉积的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建造,火山 活动具由喷发―喷溢―正常沉积的两个喷发旋回;六道沟组与深沟组类同,具有两次明显喷发―喷 溢火山活动,所不同者是下部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上部基性火山岩―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 拉鸡山地区的中晚寒武世是一套火山岩―碎屑岩建造。火山岩的演变趋势为基性―中基性―中 性, 在该建造中有大量的基性、 超基性岩体群 (多为微型体) 侵位, 超基性岩 K―Ar 同年龄 442.5Ma, 超基性岩以镁质为主,含铁、镍矿为特征。 拉鸡山地区奥陶纪沉积环境与寒武纪时期类同,活动较强,伴随着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沉积 物组合,早奥陶世早期以碎屑岩与晚期以中酸―中基性熔岩为主的两元结构的地层单元。中奥陶世 由早期的中酸性―中性―中基性的变化规律,向上逐渐变为以碎屑岩为主;晚奥陶世仍以火山喷发 为主,具明显的由基性―中性的变化。 拉鸡山地区奥陶纪沉积,为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火山岩属裂隙―中心喷发类型。 3.南祁连分区奥陶纪地层 分布于南祁连山北缘沙柳河以西的地区,受中部祁连山南缘断裂控制,断续出露,化石丰富, 自下而上划分为吾力沟组、盐池湾组、多索曲组三个岩石地层单位,与下伏地层关系不明,与上覆 志留纪巴龙贡噶尔组断层接触。 吾力沟组、盐池湾组均系甘肃省第二区调队 1∶20 万盐池湾等三幅区调,1974,创建,称吾力 沟群、盐池湾群,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采用甘肃省岩石地层清理组的意见,降群为组。 (1)岩石地层单位 a、吾力沟组(O1 w) 分布于疏勒南山南坡的宰力木克―木里一带,均以断块出露,顶底不清。 岩性组合为灰色、灰绿色角斑质角砾岩、细碧质熔岩角砾岩、玄武质角砾熔岩、杏仁状玄武岩、 细碧岩,中部夹英安质凝灰岩,英安质角砾岩、凝灰质砂岩、砂岩、砾岩、硅质岩,顶部为结晶灰 岩,厚度各地不一,最大 3070m。灰岩中产化石。24 腕足:Hesperonomia sp., Toquimia 角石:Discoceras sp.; 三叶虫:Megolaspidella sp.; 腹足:Maelurites sp., Raphistoma b、盐池湾组(O2―3 y)sp.,? SyntrophopsisSp., Finkelnburgiasp.;sp.等。岩性组合灰绿色长石质硬砂岩、砂岩、泥质粉砂岩、板岩夹含砾粉砂岩及灰岩,鲕状灰岩、角 砾状灰岩,底部巨砾岩,厚 1044m,灰岩产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Lonechodomas Ampyx sp; 腕足:Orthi; 头足:Discoceras sp.。 c、多索曲组(O3 d) 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孙崇仁(1995)岩石地层清理创建的岩石地层单位。底部以火山岩始 现与盐池湾组分界,整合接触。分布于木里北部一带。 岩性组合:灰绿色变安山质角砾岩,变安山质凝灰角砾岩、变英安凝灰岩、变安山质角砾熔岩。 杏仁状安山岩、变英安斑岩夹凝灰板岩、硅质板岩、灰岩、硬砂岩,厚度大于 1877m。 在沙柳河上游结晶灰岩中产腕足化石:Rafinesquina sp., Strophomena sp., Zyqospira sp.。 (2)时代归属 根据上述各岩组所含生物化石门类比较广, 从其组合分析, 吾力沟组, 腕足化石: Hesperonomia, Apatomorpha, 等属为早奥陶世重要分子;盐池湾组:Lonchodomas yohy, Ampyx 等是贵州、宁夏 中奥陶世重要分子,唯多索曲组尚缺直接时代依据,依据整合于盐池湾之上将其归属晚奥陶世。 (3)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 奥陶纪吾力沟组是以中基―中酸性火山岩为主,顶部出现灰岩,说明处于强烈的扩张阶段,火 山喷发活动比较强烈,晚期转为宁静,海域开阔,沉积了碳酸盐岩,气候温暖水域适合底栖动物繁 殖,属浅海相沉积的火山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盐池湾组主要由砾岩、砂岩、粉砂岩、板岩组成, 由下而上由粗―细,具复理石式的韵律层,构成完整的海进旋回,属陆原沉积的浅海相碎屑岩建造; 多索曲组由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夹少量正常沉积的碎屑岩,说明奥陶晚期仍处于强烈活动时期,属海 相火山建造。 总之南祁连山奥陶纪地层沉积环境与北祁连山地区是类似的,属浅海―滨海沉积的复理石碎屑 岩―火山岩岩建造(图 2-4) 。 4.柴达木北缘分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 本区寒武纪地层发育较全,早寒武世皱节山组系王云山等(1980)创建于全吉山,底以下伏红 铁沟组冰碛砾岩消失为界,平行不整合接触;中晚寒武世地层系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632 队) (1958)创建于欧龙布鲁克,称欧龙布鲁克系,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修订为欧龙布鲁克群, 本次编图降群为组,底以平行不整合面或含磷砂砾岩始现与皱节山组分界。 奥陶纪仅有早、中奥陶世,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队(1963)创建称多泉山统、石灰沟统、大头羊 沟统, 《青海省岩石地层》修订,改称为组,与下伏欧龙布鲁克组整合接触,分布于全吉山-欧龙布 鲁克一带。 (1)岩石地层单位 a、皱节山组(∈1 z) 岩性组合灰色、紫红色、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板状砂岩、石英砂岩(微层理发育) 、铁质砂 岩,底部含砾白云岩、白云岩,厚度大于 56m。 yohi, Remopleurides cf. latus, Birmanites sp., Telephcnia sp.,25 粉砂岩中产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和大量皱节虫 Sabellididae 的遗迹化石。 b、欧龙布鲁克组(∈2 ―3 o)cf.holtedahlii, T.minutum, Osilalatorites?,岩性组合:下部灰―深灰色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紫色砂岩、泥质砂岩、页岩; 上部结晶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白云岩;底部含磷石英质砾岩,含磷砂砾岩,厚 965.22m, 含三叶虫、头足等化石。 三叶虫: Chuangia sp., Parakotuia truncata, P. sp., Anomocarella sp. sp. Ulania quadrata 等; 头足:Kaipingoceras欧龙布鲁克组生物以三叶虫为主,Taitzuia, Anomocarella, Damesella 为我国北方中寒武世重 要分子,Blackwelderia, Drepanura, Kaolishania 等为晚寒武世华北型动物分子,时代归中晚寒武 世,古生物丰富,划分依据充分。 c、多泉山组(O1 d) 岩性组合:灰色、深灰色灰岩、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角砾状灰岩、硅质灰岩,底部白云26 质灰岩、白云岩(有黄褐色风化面)顶以碳酸盐岩消失与石灰沟组分界,总厚度 1379.3m,产化石。 头足:Cameroceras sp., Piloceroids sp., Manchuroceras sp.; 三叶虫:Omuliouia sinica, Bathyuriscops sp.; 笔石:Loqanoqraptus d、石灰沟组(O1 s) loqani, L. iracilis, Tetraqraptus hati, Glossoqraptus acanthus 等。岩性组合:灰色、深灰色、灰绿色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粘板岩、钙质长石砂岩夹灰岩, 厚 502.4m,含笔石、腕足等化石。 笔石:Isoqraptus caduces , Triqonograptus sp., Amplexoqraptus gilianshanensis; 腕足:Nothorthis? Sp. 等。 e、大头羊沟组(O2 dt) 与下伏石灰沟组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 岩性组合:灰色深灰色灰岩、泥质灰岩、砾状灰岩、角砾状灰岩与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砾状 砂岩、砂砾岩,底部砂砾岩较多,厚 211.34m,产腕足、头足化石。 腕 足 : Sowerbyella sp. , Ptychoglyptus sp. , Aporthoptyla sp. , Campylorthis Rafinesquina cf. puteata; 头足:Armenoceras sp., Nybyoceras sp., Paramenoceros sp. 等。 灰沟组划分两个笔石带,下部 Amplexograptus 相当兰瓦思期。 以上多泉山组、石灰沟组时代为早奥陶世。 大头羊沟组根据所产腕足、头足类化石组合分析,其时代为中奥陶世。 (2)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 早寒武世皱节山组,岩性组合以碎屑岩为主,充填序列自下而上由含砾白云岩、白云岩、粉砂 岩、细砂岩组成。沉积物早期紫红色,气候比较干燥,后期灰绿色,变为湿润,适宜动植物繁衍。 皱节山组是在南华-震旦纪晚期冰川消融后,海平面大幅度上升后形成的,沉积环境比较动荡,砂 岩发育水平层理,层面有遗迹化石,表明其处于波浪影响潮间带。 中、晚寒武世欧龙布鲁克组岩性组合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主要由含磷砾岩、砂砾岩、白 云岩、砂岩、页岩、灰岩组成,该时期气候温暖,海水深度,含氧量、含盐度适宜动物的生存与繁 殖,反映浅海台地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 奥陶纪多泉山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主要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组成,多见角砾状、 鲕状灰岩,沉积物灰色、头足、腹足、腕足等底栖生物繁盛;石灰沟组以碎屑为主,页岩分布较广, 主要由砂岩、粉砂岩、页岩、灰岩组成,近似于复理石沉积特点、沉积物颜色较深,笔石极为丰富; 大头羊沟组岩性组合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由下向上由粗变细,显示正粒序层理和韵律特征, 沉积物灰色为主夹紫红色,生物比较繁盛。 柴北缘地区奥陶纪海侵范围与寒武纪基本一致,从上述特征分析,多泉山组沉积为浅而静的广 阔的浅海环境,石灰沟组为海湾环境,大头羊沟组为浅海环境,总的为浅海―海湾相沉积的碎屑岩 (或笔石页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 从以上所述柴北缘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特征,地层厚度不大,岩性岩相稳定,古生物化石丰富, 产状平缓, 构造简单 (单斜层) 无变质或轻微变质, , 未见侵入岩活动, 属典型的浅海相盖层沉积 (板 内裂陷盆地) (图 2-5) 。 5.柴北缘分区、柴南缘分区寒武―奥陶纪地层 滩间山群(∈OT) : 青海省地层表编写小组 (1980) 创名于柴北缘滩间山, 指分布于赛什腾山一带的浅变质岩系, 1∶ confertus 带及上部 Pterograptus sp. , sp., Pterograptus elegans , Climacograptus上述多泉山组所产头足类及笔石其时代与英国阿利尼阶相当,亦可与鄂尔多斯三道组对比;石 elegans 带,时代27 20 万马海幅将滩间山群划分四个岩性组,时代归晚奥陶世,本次编图将其片状砾岩以上归志留纪, 以下归寒武―奥陶纪。 主要分布于柴北缘赛什腾山―锡铁山、布赫特山―察汗乌苏河以及柴南缘的祁漫塔格―大灶火 河三个地区,多以断块出露,北西展布,在布赫特山见不整合于新元古代丘吉东沟组之上。 岩性组合下部为灰―灰绿色变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绢云母千枚岩、凝灰质砂岩、结晶灰岩夹 中基性火山岩;上部灰绿色片理化蚀变安山岩、蚀变玄武岩、片理化绿帘石化安山岩、片理化凝灰 岩夹灰绿色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片岩、长石岩屑砂岩、凝灰质长石砂岩、结晶灰岩、大理岩。 滩间山群宏观岩性总体基本一致,但相变较大,岩性复杂,碳酸盐岩柴南缘镁铁质高,白云岩 多,变质程度略高于柴北缘,片岩较多,局部出现片麻岩,并含火山沉积型铁矿。 出露厚度各地不一,赛什腾地区约 3496m,祁漫塔格地区约 5216m,布赫特山 1498.8m。 时代讨论: (1)赛什腾地区灰岩中产珊瑚:Plasmoporella sp. , Agetotites sp. , Catenipara Favistella sp.; 藻类:Epiphyton sp., 鉴定者给时代为寒武―奥陶纪。 sp. ,(2) 祁漫塔格山地区上部灰岩中产珊瑚: Plasmoporella sp., Heliolites sp., Rhabdotetradium qinghaiense;角石:Clinoceras sp., Whiteavesites sp., Jiangxiceras sp. 等。 上述化石给的时代为晚奥陶世,后陈国隆等又采到类同的化石,南古所鉴见认为时代为早古 生代。 (3)从侵入于滩间山群中辉长岩获得 496.3±6.2Ma 单颗粒锆石 U―Pb 同位素年龄;橄榄岩中 云母 K―Ar 年龄 490Ma;变火山(玄武岩)中获 542±13Ma 年龄,推测滩间群很可能属寒武―28 奥陶纪。 基于以上所述滩间山群的地质时代应为寒武―奥陶纪。 滩间山群为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沉积厚度大,伴随中基性火山喷发活动和基 性―超基性―中酸性岩浆侵入,中浅变质,反映了该区处于地壳活动强烈、沉降速度快的环境(洋 盆―岛弧) 。 滩间山群研究程度低,地层划分归属还存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6.东昆仑山南坡分区寒武纪地层 沙松乌拉组(∈1 s) 阿成业等(2003)创名,指分布于东昆仑南坡纳赤台北部的一套变碎屑岩地层,本次编图予以 沿用。 岩性组合:灰―灰绿色长石岩屑砂岩、岩屑杂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千枚状板 岩、灰岩及安山凝灰岩。该套地层以断块出露,呈构造岩片展布,出露厚度 534.17m。 正层型剖面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万宝沟沙松乌拉(94°20′、35°50′) 。 未见顶10.浅灰色变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夹硅质岩 9.灰绿色变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夹浅灰红色厚层状灰岩,产小壳化石 8.浅灰―灰绿色中薄层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7.浅灰绿色中薄层变余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6.浅灰绿色中薄层状变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夹薄层状粉砂岩 5.紫红色硅质岩 4.浅灰色厚层状变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3.浅灰绿色千枚状板岩 2.灰色变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1.灰绿色变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69.79m 43.98m 95.34m 14.23m 143.52m 5.24m 49.81m 12.53m 24.92m 69.79m断 层 下伏地层:万宝沟群 1∶5 万区调采得如下化石 藻类:Leiosphaeridium sp., Prototracheites crassinus, Brocholaminaria nigrta;小壳动物化石:Palaeacmaea sp., latouchella sp., Conotheca sp., Hyolithellu sp.,以及 Anabarites trisulcatus 为代表的动物群,时代属早寒武世。 7.东昆仑山南坡分区奥陶纪地层 纳赤台群(ON) 青海省地矿局石油普查大队(1992)创建称纳赤台系,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沿用李光岑、林 宝玉(1982)划分方案,自下而上由水泥厂组、石灰沟组、哈拉巴依沟组并为纳赤台群。本次编图 认为三个岩石地层单位延展局限,不具区域代表性,建议停用,以无组的纳赤台群代表东昆仑山南 坡一带中级变质岩系。 纳赤台群受东西向断裂控制,成条块分布,底界不明,顶部被早志留世赛什腾组平行不整合盖 覆。 岩性组合灰绿色变长石砂岩、变石英长石岩屑砂岩、变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砾岩、千枚岩、石 英片岩与灰―灰白色结晶灰岩、大理岩,出露厚度各地不一,总厚大于 3100m,产珊瑚、腕足化石。 珊 瑚 : Favistella sp. , Cyathophylloides shuinychangensis , Tryplasma Agetolites nemiagetoliteides, Rhabdotetradium nachitaiense ; 腹足:Poleumits sp., Helicotoma sp.。 nachitaiensis ,在雪山峰南坡以灰色千枚岩为主, 局部见玄武岩、 粗玄岩, 千枚岩中含微古植物 Leiosphaeridia,29 Quadratimorpha。 时代暂归奥陶纪。 8.乌丽―杂多分区奥陶纪地层 青泥洞组(O1 q) 黄得源等(1979)创名于西藏江达县青泥洞地区,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引用西藏自治区清理 组意见称青泥洞组。 青泥洞组在省内仅玉树县汹压陇及桑知阿考一带出露,伏于中-晚泥盆世桑知阿考组不整合面 之下,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体,底部出露不全。 岩性组合:下部灰―灰白色石英砂岩夹石英角砾岩;中部灰紫―浅灰色石英砂岩、粉砂岩;上 部灰色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板岩互层,局部地段夹灰色含角闪石英安山岩,出露厚度大于 902m。 该套地层东延入西藏境内后,与早奥陶世青泥洞组相接,青泥洞地区为长石石英砂岩夹杂色板 岩、灰岩,板岩中产丰富的早奥陶世笔石 Tetragraptus , Didymograptus hirundo, D. abnormis 等;青海地研所(1982)在玉树县汹压陇一带的板岩夹层中,采得奥陶纪笔石 Didymograptus 据正层型地所产早奥陶世笔石,推测地质时代为早奥陶世。 sp.。(二)志留纪地层1.北祁连山分区志留纪地层 该区志留纪地层在青海省境内仅见早、中志留世沉积,徐道一等人(1958)创建于甘肃省玉门 市地区,将早志留世称肮脏沟统;王尚文(1945)将中志留世创名为泉脑沟山统, 《青海省岩石地层》 清理修订为肮脏沟组、泉脑沟山组,两岩组整合接触,下伏与晚奥陶世扣门子组不整合接触。分布 于走廊南山、冷龙岭、大坂山、尕大坂等地。 (1)岩石地层单位 a、肮脏沟组(S1 a) 岩性组合为灰色、灰绿色、紫红色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板岩、页岩互层夹灰绿色凝灰岩、 凝灰质砂岩、安山岩,底部砾岩,出露厚度大于 1696m,产笔石化石: Monograptus sedgwikii ( 带 化 石 ), Pristiograptus cf. variabilis , P.inccmmodus ,Pseudoclimacograptus hughesi , Demirastrites triangulates( 带化 石) ,D.convotutus( 带化 石) , Glyptograptus tamariscus.。 b、泉脑沟山组(S2 q) 岩性组合:灰色、灰绿色、紫红色粉砂岩、板岩、页岩、千枚岩夹泥灰岩、灰岩及凝灰岩扁豆 体,出露厚 1767m。产双壳类 Orthonota sp., 腕足 Eospirifer sp. , Orbiculoides sp. 等化石。 肮脏沟组化石丰富,上述三个笔石带,其时代属于早志留世的早凡伦期,与玉门地区的肮脏沟 组相当。 泉脑沟山组化石少,保存不佳,时代确定比较困难,其沉积特征与玉门地区泉脑沟山组相似, 其时代归中志留世是合适的。 (2)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 本区北祁连山地区志留纪肮脏沟组岩性组合为灰绿色、紫红色砾岩、砂板岩夹凝灰岩、安山岩, 基本层序反映了由下而上由粗―细的变化,砾石主要来自下伏寒武―奥陶纪的变质岩,棱角状分选 差,叠瓦状排列,发育水平层理,见冲刷面,上部砂岩发育典型的鲍马序列,砂岩成分复杂,成熟 度低,生物以浮游的笔石为主,这些特征反映了典型的复理石相深水浊流沉积。 泉脑沟山组岩性组合为紫红色灰绿色细碎屑岩夹泥灰岩,砂岩见递变层理、块层层理、平行层 理及发育不全的鲍马序列组成的浊流沉积,上部并见波痕和交错层理,灰岩含双壳类及腕足化石, 反映了沉积环境由浅海变为滨海的海退过程。 综上所述北祁连山地区早、中志留世肮脏沟组―泉脑沟山组发育了典型的复理石相浊流沉积,30 据冯益民等(1996)报导,泉脑沟山组为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它与寒武―奥陶纪的沉积 迥然不同,反映了志留纪是沉积盆地转变时期,属前陆盆地沉积的前期阶段(图 2―3) 。 晚志留世北祁连地区青海境内未见沉积,甘肃境内晚志留世旱峡组为滨海相磨拉石建造。 2.南祁连山分区、拉鸡山分区志留纪地层 巴龙贡噶尔组(Sb) 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1957)创名,称巴龙贡噶尔系, 《青海省岩石地层》清理修订为巴 龙贡噶尔组,代表了南祁连及拉鸡山地区分布的陆源碎屑岩系,与下伏中奥陶世盐池湾组断层接触, 拉鸡山地区不整合于中奥陶世药水泉组之上。 岩性组合:南祁连山地区,灰色、浅灰绿色、灰紫色石英质硬砂岩、硬砂岩、粉砂岩夹板岩、 泥板岩,局部夹凝灰岩、安山岩,靠下部出现紫色砾岩,出露厚度大于 2973m。 拉鸡山地区岩性为灰绿色石英砂岩、砾岩、砂砾岩夹泥板岩,出露厚度大于 137m。 在青海湖北沙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民和水电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