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为何7天治愈拖延症?

美国为何推迟3天才公布中美军机相遇事件?_中国频道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稍微延长一点曝光时间,可捕捉雾霾的流动感,让照片充满玄幻感。
中国移民大军逐步扩大,但移民出去之后就真的很好么?
美国为何推迟3天才公布中美军机相遇事件?
责任编辑:张君怡
核心提示:一是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公布处决美国记者的视频,白宫急于处理这一问题。另一个原因是需要观察中国方面的反应。
参考消息网8月27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8月26日报道称,中国军机异常接近在南海上空侦察飞行的美国军机。这一事件发生在8月19日,而奥巴马政府直到3天后才正式公布。美国为何经过这么长时间才公布?据报道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公布处决美国记者的视频,白宫急于处理这一问题。另一个原因是需要观察中国方面的反应。报道称,美国政府此次得出的结论和以往一样,仍没有迹象表明是中国领导层直接下令接近到9米的距离。美国最终决定公布,原因是美国在向中方提出抗议时,中方一直反驳称&与美国军机保持着安全距离&。美方非常担心如果不把这次事件公开,中国军方还会重复同样的做法。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26日报道称,分析人士说,中国战斗机和美军巡逻机近日在中国南部海岸线附近遭遇,此事凸显了中美在亚洲的战略目标上仍相互猜疑。报道称,中国政府认为,美国经常在中国海岸线附近实施的军事侦察是改善双边军事关系的一大障碍。但是美国坚称,根据国际法,它有权开展这样的活动。澳大利亚独立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本杰明&赫尔斯科维奇说,在亚洲战略目标上的相互猜疑会继续影响中美双方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所做的努力。澳大利亚迪金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潘成新(音)说,中美两国都需要制定基本准则以规避风险。赫尔斯科维奇说,尽管中美两军努力建立友好关系,不过军方&是不能化解中美根深蒂固的紧张关系的,这种紧张关系归根结底是外交和政治上的,而不是军事上的&。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25日发表文章称,美中海军之间的交流近来有所加强,中方试图将这种努力进一步上升到&新型海军关系&的高度。然而,所有这些行动并没有避免中美军机异常接近。报道称,这是一个全面审视美国海军与中国海军之间交流的宝贵契机。虽然与中国海军建立良好关系是最理想的情形,不过美国海军也不应该过分迎合中方。报道还称,奥巴马政府应该制定并公布亚太战略,清楚阐明针对这一至关重要但又非常脆弱的地区的观点和行为准则,还要阐明任何一方如果采取可能危及该地区脆弱和平的挑衅之举,会面临何种后果。
相关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更多境外媒体报道,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
新闻热搜榜
来源:百度新闻
国新网备2012001 京公网安备
- 参考消息报社 版权所有 -拖延现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如何应对?
按投票排序
145 个回答
从广义的层面来讲,拖延现象的成因既可以是无穷尽的,但也可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个人选择而已——每时每刻,面临辛苦的选项与逃避的选项时,倾向于选择更安逸的那一个。一而再再而三,就成了拖延。如果说得细致一点,那就可以引入行为主义的思路,寻找刺激(任务)和行为(拖延)之间的联结,以及短期结果对行为的强化。首先说刺激(任务)的性质,如果是因焦虑而引起的拖延,这些任务通常是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不得不完成的,繁杂或困难的,不知道从何入手的,挑战自己能力的,这样一类特点。——当然这些也因人而异……就像收拾房间为什么对有的人来说算简单劳动,我这辈子都无法理解= =总之对某个特定的人而言,某一类任务就会自动引发「任务——焦虑」的反射联结,这就构成了拖延的第一步。另一种情况是因愤怒而引起的拖延,过程类似,只不过任务会触发出不满的感受(比如这件事根本不是我想做的,我只是不得不答应下来),抑郁引发的也差不多,都不再赘述了。被任务引发负性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往往能带来心理的(甚至躯体的)痛苦,躲还是不躲,就成了一个两难选择。就跟革命前辈面临严刑拷打时,招或不招的心路历程一样。——熬住了,你就是英雄。而做不成英雄的,最后选择踢开这种痛苦,扭过头暂时不看这些焦虑源。好了,焦虑(或者愤怒/挫败/沮丧/内疚/羞耻)瞬间就没了,这叫心理学中叫强化,并且是威力最强的即时强化。如果你接下来开始看漫画打游戏,那强化的作用就更强。总之,强化会导致你的行为继续维持,下次面临痛苦的时候,你多半还是会选择逃避,因为你觉得这样爽——什么?你说你在爽完了之后其实很后悔,很自责,内心经历了比爽痛苦一百倍的自我惩罚?但是没办法啊,你的惩罚并不是即时发生的,跟即时强化没法抗衡(你以为那些赌输了的人为什么还愿意再赌?),行为的结果跟行为之间间隔时间越长,效力就越差。所以你每做出一次拖延的选择,你受到的奖赏会让你暂时忘记今后的代价。说句老实话,对这种选择其实也没必要否定,更没必要上赶着「应对」。否则也太不近人情了,谁说有任务就非得第一时间完成不可?(换个角度看,趋利避害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啊)但既然在有的人身上被形容为「症」,情况恐怕就比上面说得更严重些。上面所讲的模型,虽然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还确实还有一些因素,会为这个模型带来一些如虎添翼的作用——导致拖延行为在一部分人身上表现得格外强烈,固化形成一种模式,并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生活。这部分因素当中,固然有环境方面的,比如任务的合理性、薪酬、包括大众文化的影响等等,但我更关注的还是个人方面的东西,比如缺乏情绪管理的技巧,不太能忍受某种情绪——焦虑,愤怒,沮丧,羞耻——于是没法接受在伴随这种情绪的状态下工作。又比如完美主义特质,过高的自我要求,这会导致原本普通的任务也会唤起强烈的焦虑感来。还有,如果一个人始终当好好先生,内心里却敢怒而不敢言,形成了一种人格模式(我们叫被动攻击型人格),那拖延将会成为他发泄愤怒的一道出口;另一个老好人从来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于是他把各种任务堆积如山,一筹莫展。最后,抑郁和精神上的创伤也会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降低工作效率。从认知的层面来看,重度拖延者通常会有这样一类信念:「工作必须找到状态,工作的环境必须近乎于理想」「我只有在自己想工作的时候才能工作」「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做到最好」「我必须领先于他人,把一切事情都纳入掌控中,不能有瑕疵,否则我就会失去所有机会」讨论这类信念的来源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治疗话题,但是在这里展开显然就有点太多了。总之,这些信念会导致它们的主人面临着工作时,满脑子都是下面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像海妖塞壬的歌声,一旦听见就无法自拔。它们的主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以后/明天再干会更好」。它们的呈现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诱惑版的比如:太累了(歇会儿吧歇会儿吧歇会儿吧……)诱惑的加强版:时间嘛...仍然还有不少(歇会儿吧歇会儿吧歇会儿吧……)抱怨版:我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直接了当版:我不想做...首先我要打扫房间理性版:在压力下我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以后再做另一种抱怨版: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任务?不公平……大抵如此。每一种声音,都会使你面对任务时更痛苦,逃离任务时更心安理得。下面来说如何应对,这又是一个大问题。首先是要有一个目标。就本质而言,拖延只是一种选择,所以不应该把「消除拖延」设定为唯一的可能目标,如果条件允许,「接纳拖延」同样可以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从心理诊断上来看是健康的。但是,几乎所有受拖延困扰的人,都绝不愿意承认第二种可能性。这是最要命的一点。每个「拖延症」患者都会声称:他/她自己是特别想积极高效的,想干活,所以无论如何,拜托,还是想实现第一个目标。而事实上,如果他真的只想积极高效,想干活,有那么纯粹的话,他也就不会拖延了。所以他一定同时也想逃避,没跑儿。这时候就要说到这个自相矛盾的「想」字了。英文里有两个说法可以表达「想」,一是want (wish),二是feel like,可以粗略地认为一种是理智的想,一种是感觉上的想。而拖延的人,常常是want做事,但是don't feel like做事。这就导致了一组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我想学习,可是我又不想学习」。——这在治疗当中经常出现。其实,翻译成英文并不矛盾:I want学习,但是每次一看到书就don't feel like学习,所以问题就在于这个feel,它和我的want (wish)冲突。那我必须在两者之间做个选择:要么就遵从我的wish,牺牲我的feel,要么就遵从feel,同时调整我的wish——或者,要么就两方面各让一步,做个妥协。不管怎样,这就很容易看到两方面的力量是怎么拧上的,同时抉择自己要割舍的是哪一部分。但是中文里这两个东西都叫做「想」,这就会导致很多看似荒谬不可解的心理现象:我想学习,但又不想。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拖延者为了解决「又想又不想」这一组矛盾,他们找到了另一种说法:我是很想,但是不能,没办法!——我想学习,但不能!我没办法学习,因为我做不到!如果你还要追问: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有拖延症啊!颠扑不破的逻辑。这就如同:我挺想出门锻炼的,可就是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因为我缺少锻炼!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要命了吧。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是指,拖延者承认并没有什么先天缺陷或者恶灵附体,才导致自己「不能」做事,相反,只不过是难以忍受做这件事的痛苦而已,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选择忍受还是不忍受了。如果打定主意,选择去忍受这种痛苦呢?那后面的工作并不难,随便选择一种战拖技巧,下决心执行它。战拖会、番茄法、GTD,还有各种丰富的时间管理技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乏成功的先例。只看你有多大的决心去承担它们背后的痛苦而已。如果面临的痛苦超出了个人的承受极限,也不妨尝试心理咨询。咨询师会辅导你做很多情感层面的工作,帮你更好地容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是认知行为治疗师(比如我),还会陪你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暴露体验和观察,这些方法我用过多次,确实是有效的。心理治疗中还有一些技术可以加强这一效果,比如设置合理的强化和惩罚,自我监管,认知重构,等等。因为并不是要做心理治疗的技术讨论,这里也不展开了。但我最后还是要说:一切方法都取决于你是否真正下定了决心。对于心意坚决之人,再普通的方法也可以是有效的;而对于那些貌似很想改变,实际对于忍受痛苦还心存犹豫的人(很大一部分拖延者属于这种),再好的方法最后也逃不过浅尝辄止,轻易否定的结局。对于这类人群,我觉得通过心理咨询去澄清自己的内在动机,还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自身经历,他人经验,以及各类拖延症相关书籍,我总结的拖延成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自身原因有客观的生理因素,也有较主观的心理原因。下面分开叙述:生理因素: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拖延和他们的抑郁倾向和注意力缺陷症(ADD/ADHD)有关。建议怀疑自己有这类问题的人到靠谱的心理诊所/医院精神科就医。明确诊断,对症下药。拖延还经常被和缺乏自控力联系起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自控力和人的前额皮质有关。略去那些复杂的科学理论和心理学实验,几个需要了解的要点是:意志力本身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某些事上消耗后,会影响在其他事情上的意志力),但可以经由锻炼而提高“容量”;充足的能量会让前额皮质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了控制拖延,需要保证精力,保证营养,把容易拖的事情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段,开始工作之前先补充糖分。平时最好有充足的睡眠(平均&7小时)和日常锻炼(每天三十分钟,每周四次以上)。冥想也是一个可以从生理上改善意志力,集中注意力的办法。每天练习冥想相当于精神上的锻炼。最简单的冥想就是在一个无干扰的环境中闭目静坐,放慢呼吸速度,不去刻意思考。时间可以从5分钟到20分钟。关于冥想深入进去有许多学问,在这里不探讨。心理原因:拖延的心理因素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童年时期接触什么样的认知并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因此不应把拖延症完全看作是自己的错。但是,认清源头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挖掘那些埋藏得很深,过去很少质疑的错误认知。如“自责内疚可以促使自己行动”,事实上很多时候自责内疚反而增大压力,使拖延状态恶化。如“如果再拖我就完蛋了”,事实上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非成功即失败。一个人在某些领域的“失败”并不能否定整个人的价值。如果略去“童年血泪史”,仅仅看拖延症当下的表现,可以把拖延的心理成因归纳为:低期望(即缺乏自信)、低价值感(即认为要做的事意义不大)、高冲动(即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回报)。(据《》)。我曾在一个以战拖为主题的QQ群内进行调查(一套书上的自测题),
绝大多数成员都属于冲动型拖延,很可能和天生特质(进化心理学中的“猎人”?)和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反馈有关。但是与他们进一步的接触发现,拖延者低期望和低价值感可能已经根深蒂固
,以至于其本人都没意识到自己“低”得不正常。或者平常并没体会到低期望和低价值感,但在拖延的时候这两种特征就凸显出来,让人无法爬出拖延的泥潭。寻找应对方法的时候,要注意这些盲区。“完美主义拖延”也可以纳入这个体系——想要把事情做完美,准备工作做完美,其实是认为“不完美即失败”(低价值感)、“不完美就说明我不够优秀”(低期望),不屑于一开始的试错(低价值感),不愿面对未知的失败可能(高冲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拖延者需要长期的自我反省和认知调整。以上这些易酿成拖延的下意识心理活动,需要及时被发现和纠正。最有效果的,可能是“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然后通过不断地取得小的进步来增加自信。至少,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增添意义,及时肯定自己的努力(哪怕仅仅是发现自己的前期努力是无用功)。还有一个技巧是把任务“游戏化”,给予自己及时的奖励(奖励内容最好是可控的,比如一顿美餐;不要成为另一个消磨时间的黑洞),把“高冲动”这个缺陷转化成动力来源。(更详细的方法,可以参考)外界因素既有直接的诱因,他人的影响,也有宏观的社会因素。直接诱因包括任务的性质本身,典型的如科学研究、论文,回报遥远,不确定性大。可以采用“”把任务化成可掌控的小块来处理。也包括周围环境的诱惑,如手机上网等。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加以控制(学会时间管理方法、限制上网、或者干脆转换环境——去图书馆等地方学习)。此外,压力对于拖延者的作用是饮鸩止渴。有时可以让拖延者在恐惧失败中行动——引发焦虑,下次有任务时因为焦虑联想而更加拖延。更有时让拖延者逃避任务,沉湎娱乐,草率完工甚至永远无法完工。学会放松,可能初看起来是愈加拖延的借口,但是如果你是真正从心态上放松 ,而不是用逃避、做无意义的准备工作等手段来放松,拖延反而有机会得到改善。实在无法通过认知调整来放松的,也可以试试冥想,或者最简单的深呼吸。他人的影响其实还是通过拖延者本人的认知起作用,但是心理不够强大的人很容易被长期以来的权威和所信赖的对象所左右。比如父母试图用批评使孩子进步;导师对错误和失败的容忍度低;伴侣/亲友对拖延症有误解。对待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态度还是——不争论。大部分人会认为你是在找借口,贴标签;少部分会支持你,但是他们帮助你的方式可能适得其反。最好多到积极向上的战拖社区里面寻找有共同语言,有拖延症知识的同伴,获取客观的反馈;或者至少用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不是自我批判!)。最后,社会压力和单一的价值取向也在助长浮躁的心态,不利于心理调整。事实上,拖延者的行为本身也在反作用于社会,以至于现在很多大事都是最后一刻赶工的结果??但是这个可能不是拖延者可以影响到的范畴,所以就不多说了。问题提得真的很大啊,我已经尽力在简明和具体之间寻找平衡了??
题目确实比较大,为了不拖延,就其中一点说吧:---------------------------------拖延,很大一部分动机就是为了逃避,这个大家都清楚。那么,我们到底在逃避什么呢? 很多人会说,是逃避现实。那么,这个现实是什么呢?或者说,为什么现实让人不能接受呢? 以我自己的研究生阶段为例好了。我知道我在逃避,我痛恨我的逃避,我把我逃避的这个现实称之为“社会”或者“人生”。这个想法,除了让我对“社会”、“人生”更加恐惧之外,对我的状况没有任何帮助。“社会”或“人生”是我对我不愿面对的东西贴上的简单粗暴的标签,实际上我根本没有真正去发掘我害怕的究竟是什么。 我以为,我们逃避的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头脑中那不能控制的对现实的诠释。社会和人生也许确实很残酷,但不会比我们自己头脑中编造的故事更加可怕,不会比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批判更加严苛。 现实是,我的这篇论文遇到了一些困难,没办法很顺利地写完,也许达不到发表水平了,甚至会影响我这门课的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别的论文也很烂,不意味着我硕士生涯毫无收获,更不意味着我这个人没有价值。但是,我的头脑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这一状况定义为“我失败了”、“我完蛋了”、“我很丢人”、“我这个研究生白读了”、“大家都会发现我原来很笨”、“我的人生该怎么办”等等。一个实际的小困难,被我幻化出深深的失败感、跌入谷底的恐惧和无人欣赏的孤独。 这一状况让我不能呼吸,不得不找些别的事来赶走这些恐惧,比如一集接一集地看肥皂剧、不停地刷新论坛等等,用那些与己无关的喜怒哀乐来驱赶思绪,麻痹我痛苦的神经。 为什么当拖延到了最后一刻,我们终于可以放下完美主义,而仅仅去追求“完成”,甚至可以迸发出一些灵感?因为那一刻,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负面思维的强迫症终于停止了,世界终于清静了。这是一种上瘾症——到后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短、所需要的压力越来越大,直到无法承受。最初我也很享受那种最后时刻文思如泉涌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后来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直到每写一个字都变成一种折磨。 拖延对我们是有用的,它尽管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只要没有发现背后隐藏的更加巨大的恐惧威胁,我们就仍然需要拖延,就像瘾君子需要毒品一样。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清隐藏的心理动机,只要我们直面那隐藏的痛苦,我们还需要拖延吗?尤其当我们发现,我们真正逃避去面对的东西并不可怕时,也许拖延自然而然地就放开了我们。
哇 都好长啊 我也发一个 原文 形成拖延的诸多因素对拖延的认识谈到“拖延症”的发生原因,首先我们还需要明确一下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机体在一定原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须知将拖延描述为“病症”仅仅是我们通俗的说法,拖延是否成为疾病需要考察症状是否与有损害性以及是否足够异常。如前文我们提到的,严重的拖延肯能损害人的社会功能以及身心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说,拖延是一种疾病。但是当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拖延造成的不良后果又似乎没有到达那么严重的境地。况且很多拖延行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不能以“异常”看待。可以说,被自身拖延行为困扰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得了一种“疾病”。此外没有篇幅细表的两个观点是,拖延行为与智力没什么关系,与道德水准也没有什么关系。已经因为拖延而深深自责的朋友,请不要妄自菲薄,耐心跟我一起分析一下拖延形成的因素。时代的病症 其实拖延有其深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如果我们的父辈间谈论拖延,仿佛不会像80后那么引起强烈共鸣。试想我们农耕时代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社会的主流生活模式简朴自然,正所谓如今提倡的“慢生活”,想必大多数时候,拖延并不成为一个问题。而今的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个人时间被严重碎片化,本来怡然自得是人类天性,而今却被社会和我们自己冠以拖延的罪名。可以说,很多时候拖延是自然的,把其归为不好的范畴是我们功利心泛滥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将,容忍自己的一些拖延,放慢生活节奏,倒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心理的问题 除非你在作业评分里得到极大的成就感(这是多么凤毛麟角),最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有过寒暑假作业拖延的经历。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因素导致拖延的案例。由于人对负面情绪自发到逃避机制,当我们因为去做一件事感到恐惧、厌恶、抵触、压力、焦虑的时候,拖延经常会找上门来。行为的惯性 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里面很少有自我管理的内容,比如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另外在思维特征上,有些人的发散思维比较强,线性思维比较弱,在归纳和排序上会遇到问题。不拘一格得人,随遇而安的人,思维跳跃的人,没有企图心的人,迷恋过程的人,迷恋可能性的人,迷恋细节的人,这些性格和行为特征更容易引起拖延。身体的因素 拖延行为不仅仅是心情、心理问题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拖延问题都是与注意力障碍有紧密的关系。注意力问题似乎成了拖延症最重大的诱发因素。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医学界在心理学神经学领域发展迅猛,拖延行为越累越多的和ADHD(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以及抑郁症联系起来。有一个拖延者们不太乐意接受的事实是,上述两种疾病有着明显的遗传特征。当然,这种遗传性并不说明拖延者自身有先天的生理缺陷。注意力的遗传如同身高一样,有的人高,有的人矮。大多数人的情况是,注意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但并不极端。此外,后天的脑部损伤可能会影响到注意力能力。这些损伤有些是短期的,比如严重的睡眠不足状态下,人的注意力会明显下降从而形成拖延。有关于拖延的八卦请参看我在。怎么办如前文所及,拖延行为的起因有很多种,这些因素有时还会同时产生影响。那么解决拖延问题也需要对症下药,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对于较为严重的拖延,可以到专科医院诊断,实施药物治疗。对于心理问题造成的拖延,有时心理咨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于成人拖延者,由于他们已经拥有理性分析能力和相当的自治力,有导师或辅助工具配合的行为矫正治疗能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解决方案特点药物治疗通常有惊人的效果,在药物的作用下人的做事动机增强,注意力明显集中。心理咨询有短期和长期治疗,短期主要通过解决疑惑排解压力解决问题,长期倾向于修身养性和人生方向上的努力。行为矫正治疗通过对思维习惯,时间管理,资料管理等方面行为的培养达到矫正目的。一些工具随着移动设备处理速度不断增强,云计算等新型服务不断涌现,我们已经可以借助很多科技工具提升自我管理的水平。限于个人使用经验,这里主要介绍几个基于苹果手机的应用程序。时间管理 苹果操作系统到了iOS5实现了日历数据的云端存储,支持iphone 3GS以后的全部移动终端以及Mac与PC(Vista以上)电脑,这样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记下需要安排的时间表以及Todo事项,也在任何平台上查阅他们。并且这个功能是完全免费的。抱怨记事本也常常丢掉的拖延者们请考虑尝试这样的时间管理工具。当然,坚持不懈也十分重要。资料管理 毫无疑问evernote是迄今最成功的云端记事应用。你可以随时记录你的想法,尤其是当你面临一个需要系统思考的问题时,在evernote上打好提纲,在灵机一动时及时通过电脑,手机,pad丰富和细化他。这简直是每个拖延者梦寐以求的方式。此外免费evernote云空间可以实现pdf的云存储,这样公司和家庭之间的资料共享可以跳开mail用更合理的结构进行管理。财务管理 随手记是国内比较领先的财务软件公司金蝶的个人记账应用。随手记支持大多数平台,记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习惯。钱都不知道花到哪里的朋友至少可以坚持机上一个月,很多问题的根源将以定量的方式明确地呈现在你面前。番茄工作法 最简单易行,实在亲民的时间管理方法,不需要复杂和昂贵的工具,不需要花太多精力了解规则。你可以直接访问其,或者访问了解这种工作方法。参考资源战拖会(起源于豆瓣网的自发组织):译言网ADHD翻译项目:認知症大講義(JP):wiki ADHD(EN): wiki 注意欠陥?多動性障害(JP): wiki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CN):wiki AADHD(EN):日本MBTI协会(JP):先延ばし(JP):ADDitude Magzine(EN):CDC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EN):美国国家精神健康协会(EN)参考文章:拖延症"如流感 "碎片化"生活致其更严重
凡是你所拖延的,都是内心深处不喜欢做的。凡是你所拖延的,都是内心深处不喜欢做的。我以前接印尼语翻译的单子,会拖到最后一天哭着做完。但我接作曲的单子,从来不拖,不仅不拖,还会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构思创作。因为我不喜欢翻译,我喜欢作曲啊,就这么简单。所以表面的问题好像是,“如何克服拖延症?”内在的问题其实是,“如何说服自己去做明明不喜欢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这时候,我们要停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初选择做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初衷是什么?”当初我选择接这个翻译的单子,因为我需要一笔钱交房租,这,就是我的初衷;那么好,我现在不妨换一种思路,我能不把翻译看一件“不得不做的事”,而看成一件“我选择做的事。”“我选择做这单翻译,因为我需要拿到这笔钱。”请记住这个句式:“我选择做XXX,因为我想得到XXX。”我们来一起做个练习,请找出你现在正在拖延的事,并回溯初衷;然后我们一起用“我选择做”的句式来描述它:“我选择写期末作业,因为我想得到学分;”“我选择写毕业论文,因为我想得到学位证;”“我选择去跑步一小时,因为我想得到健康的体魄”;“我选择拿起电话,去联系那个令人头疼的客户,因为我想得到利润”;……千万要注意,这个句式是“我选择做XXX,因为我想得到XXX”,而不是,“我不得不做XXX,因为我怕XXX”。千万别记错了。“我不得不做期末作业,因为我怕挂科。”这种句式错错错!“不得不做,因为我怕”,是弱者思维,这样思考,你会越来越胆小,不敢承担责任;“我选择做,因为我想得到”,是强者思维,这样思考,你会越来越大胆,敢于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想成为强者吗?那就把你当初选择做的事情做到底!————————————————————————————————————更多相关问题,请参考以下回答:【end】(注:为避免版权问题,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发和转载,望见谅,谢谢。微信公众号【巴赫音乐制作】与知乎同步更新文章,有需要的朋友敬请关注。)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为了查资料而打开浏览器,接着点开知乎,发现了「知乎圆桌」,最后我决定开始写这个回答。一、最上面这句话,是真实的故事,也是我为拖延现象举的一个小例子。「拖延现象的成因有哪些?」这个问题,如果把「拖延现象」四字视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不能讲出像 那样专业且细致的心理学答案。但如果曲解一下,把这个词看作一次拖延发生的现象,我或许还可以给出自己的草根回答。因为,我曾经体验、观察并思考过很多次的拖延现象,最后,总结出了拖延过程的通用结构。二、在拖延的全过程中,存在着三个特殊的时间点,我称之为「诱惑点」、「自弃点」和「懊悔点」。诱惑点:受到诱惑的时间点,该点可能出现在做一件事的全程。比如开始工作的时候心里会想「我先刷会微博,到整点的时候再开始,嗯」。再比如我现在写回答的时候就不断被新消息的提示诱惑着。自弃点:开始自暴自弃的时间点,该点出现在「发现自己被诱惑但还是决定自暴自弃」的时候。比如猛然意识到自己在刷知乎,但是心里想「算了明天再查资料吧,我现在写个回答来涨点粉」。懊悔点:感到后悔的时间点,该点出现在「发现自己被诱惑于是痛下决心开始工作」的时候和「时间都快被消耗完了才发现自己被诱惑了」的时候。比如浪费了一天时间看网贴,最后发现正事都没做,捶胸顿足懊悔不已。三、拖延的通用结构就是:在做事的全过程中,不断经历诱惑点,一旦被诱惑成功,则进入诱惑状态,开始浪费一段时间,直到「猛然发现自己被诱惑」了。发现后如果感到懊悔,即到达懊悔点,则回到正事当中,再次开始不断经历诱惑点的过程;发现后如果想要自暴自弃,即到达自弃点,就不想回来了……直到最后时间快被消耗完时,才到达最后的懊悔点,感叹「今天又拖延了,好颓废」。那么,由此总结一下,每一次拖延现象的成因就是四句话:没能熬过诱惑点,没能发现自己处于诱惑状态,陷入自弃点,缺乏懊悔点。四、「如何应对?」也是四句话:熬过诱惑点,提醒诱惑状态,存储自弃点,制造懊悔点。熬过诱惑点:堵:隔离诱惑源;疏:培养对正事的乐趣,降低诱惑程度。(没做到,嗯。)提醒诱惑状态:陷入诱惑状态是会忘记时间的,所以设置一个闹钟,半个小时来一次震动,提醒自己检查是否处于诱惑状态。存储自弃点:自弃点的出现就意味着当前的诱惑已经太强大了,比如看到一个吸引人的回答,特别想看完。我能想出的办法就是把这个点记录在纸上,存储下来,留到空闲时继续进行。制造懊悔点:之前已经设好了半小时一次的闹钟,就可以利用这个提醒的时间来审视自己的进度,痛定思痛,迫使自己每半个小时进入一次懊悔状态。欢迎讨论。-
考试前一周,自习室人很多,安静,偶尔听见翻书声,小明悄悄从外面走到固定座位。昨晚玩游戏到凌晨三点,早上迷迷糊糊感觉天亮了,起床失败,补了回笼觉。睡饱后拿起手机看新闻,八点半起床洗漱吃早饭,到自习室时九点钟,还剩充足的三小时。打开高数看了会,一大早看这个好像反应不过来,又拿出思想政治。九点十分,小明聚精会神玩手机,书摊开在第一章。朋友圈很多更新,教室里信号差,耐心等待每张图片打开,刷完全部更新,在班级群里嘻嘻哈哈了一阵,然后去知乎搜索如何成为学霸,看完一批大神帖,只觉热血沸腾,将手机放入抽屉远离诱惑,又拿出来看时间,十点,只要学习效率高,时间不是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小明很认真。十点半,小明的脑袋缓缓的下降,落在书上,眼皮重的似乎再也睁不开,铺天盖地的黑暗将他吞没。咕咕,咕咕,远古的本能将他唤醒,掏出手机,叹气,先去吃饭,下午定做个the fighting boy!交卷时间快到了,小明望着试卷上寥寥数语的回答和大量留白,焦虑后悔自责。重修思想政治、高数、英语。小明不能原谅自己,以后一定改掉拖延!大三刚结束,小明想交出优秀的毕业论文,上网搜索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无数新成果看的眼花缭乱,下了好多文献,新建的“论文资料”瞬间充实,小明很满足。大四上结束了,小明终于选定毕业论文题目,尽管不甚满意。引人注意的精彩开头等于成功一半,不能随便,磨刀不误砍柴工。小明毕业了。答辩前一夜的疯狂赶工,PPT格式乱七八糟,结结巴巴的陈述内容,论文逻辑不严谨等。老师们皱着眉头,仁慈的放过了他。没有获优秀论文奖。小明到家了,打开门看到脏兮兮的地面和冷清的厨房,妈妈还在看电视,和往常一样没有及时打扫和做饭。小明的故事不罕见。拖延越来越受到关注,百度搜索“拖延”,相关结果约97,000,000个,拖延相关的学术论文11674篇,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有十三万成员,知乎“拖延现象”有32k关注者。拖延四处出没,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数不清的麻烦,《拖延等式》的作者Piers Steel估计拖延使美国经济每年经受数千亿的损失,仅电脑游戏扫雷和纸牌就为虚耗的时间和失去的生产力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我们想方设法希望摆脱拖延,很少成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拖延到底是什么?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词来自于拉丁动词procrastinare,原义是把事情推迟到另一天做好,不带任何贬义。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相应对时间有了严格要求,拖延和懒惰联系在一起,有了消极含义。拖延的心理学定义不统一,Solomon等人(1984)研究表明,学习拖延不是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的缺乏,还包含行为、认知、情感成分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最终带来心理不适感;Knaus(2002)将拖延看做自动化的习惯,结果导致不必要的推迟重要的、有时限的、应优先考虑的事;Senecal(2003)将学习拖延看做非理性的倾向,推迟开始或结束学习任务。拖延和哪些因素有关?小明事例分析。喜欢思想政治的同学不多,小明也不例外。研究表明任务属性和拖延行为有很大关系,个体对任务的喜好程度常常是拖延的有力预测因素,Solomon等人(1984)对大学生进行学业拖延的研究,发现对任务的厌恶(aversiveness of task)是学习拖延的主要原因(Ferrari et al,1998)。人们更多推迟完成令人厌恶的、困难的、带来不愉快感觉的任务,更喜欢做简单无挑战性的任务(Scher&Ferrari,1999)。Schraw(2007)等人发现个体的知识储备会影响拖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越多,拖延行为越少。大概小明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也没有及时复习吧……去自习室是正确的,那里总有很多学生在努力,宿舍里会有娱乐方面的诱惑,为了抓紧时间备考,大多学生选择去有学习气氛的自习室。研究表明拖延行为和外界诱惑有关,即使个体原先打算学习,但往往难以抗拒外界诱惑,例如在宿舍上网,和室友聊天等,因此导致了拖延行为的产生。Klinger(1996)研究发现对一些干扰线索进行控制,可以相对减少拖延。但小明带了手机,没有抵抗住玩手机的诱惑。考试不及格要重修,小明不能原谅自己的拖延,但如果他自我原谅,反而会降低拖延。Wohl(2010)等人探索了大学生的自我原谅和学业拖延的关系,结果显示对之前的备考拖延有高度自我原谅的学生会降低随后的备考拖延。自我宽恕减少了和拖延联系在一起的消极情绪,使得个体下次不太可能回避和消极情绪联系的刺激事件(例如备考),丢掉了过去行为的负担,集中于下次考试中。小明希望做出优秀论文,最后却只能草草了事,正是看似严格要求的完美主义和拖延有着联系。Walsh等人(2002)发现拖延和完美主义存在正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将完美主义划分为不同类型。Hewitt把完美主义分为三种: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个人给自己制定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个人对他人抱有高期待)、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个人相信他人对自己有高期望),Onwuegbuzie(2000)研究发现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与拖延有显著正相关,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与拖延呈负相关,胡春宝(2008)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也发现,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和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Slade&Owens(1998)提出积极完美主义(倾向于追求成功的动机系统,将完美主义标准内化到自我概念中)和消极完美主义(避免平庸或个人的失败,容易认知功能失调)。陈陈(2013)等人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业拖延与消极完美主义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完美主义显著负相关。小明妈妈也有影响,Milgram研究发现子女的拖延行为和父母的行为高度相似,家庭环境的榜样示范是产生学业拖延的重要因素。Pychyl等人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拖延行为有重要影响。补充:大量研究表明,责任心是拖延的最重要原因之一,Simom(2005)用自我报告和观察法发现责任心与拖延之间的负相关达显著水平;Somon等人(1984)发现“害怕失败”影响拖延,为了躲避任务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及来自社会与他人的批评,拖延成为自我价值保护的一种暂时手段;Wendelien等人(2003)发现年龄和拖延之间呈负相关,Van Eerde(2003)的研究发现年轻人比老年人有更多的拖延行为;减少拖延制定计划很重要,它让我们有意识的展望未来并选择发生的行为(Tolman, 1949)。人人似乎都会做计划,但并非每个计划均会产生期待的行为。什么样的计划可以让行动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依据Peter
Gollwitzer的观点,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个体心理层面会形成对目标的具体愿望表征,即目标意向,它反映了个体对目标的明确知觉和把握,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接下来个体如果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为计划(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实施什么样的行动),那么很少会拖延。这就是形成执行意向(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为“如果-那么”(if-then)的模式,在心理层面将外部特殊情境和个体的目标导向反应联系到一起。目标意向仅仅确定了个人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我想达到Z!”),而执行意向确定了个体将要表现什么样的行为去达到目标以及在什么样的情情下个体会表现(“如果情境Y出现,那么我会开始行为X,为了得到结果Z!”)。研究表明执行意向的效果并不是由要达到所计划目标的动机提高所导致,而是由一个从制定计划的行为中产生的认知导致(Aarts & Dijksterhuis, 2000; Aarts, Dijksterhuis, & Midden,
1999; Martijn et al., 2008; Webb & Sheeran, 2007)。具体计划产生了一个情境线索和目标导向行为间的强认知联结,因此当线索预示着特定的情景出现时,计划好的行为就会被自动启发出现(Webb & Sheeran, 2007; Gollwitzer & Brandstter,1997)。
通过形成执行意向,个体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对特定的情境做出快速行动反应,执行意向还可保护个体的目标追求过程免受心理及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侵扰。大量研究发现执行意向能促进日常生活中一般行为的发生,如加强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如减肥:如果到了星期六晚上七点,那么我会去健身房运动一小时,为了体重降到一百斤!这种计划比简单的“我要减肥,变瘦”产生的效果要好。小明的备考计划可以是如果到了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去自习室复习,为了考个好分数。拖延并非没有好处。有人拖延,任务无法完成或完成的很差,有人拖延,最后小宇宙爆发,时间短效率高的顺利完成任务。Chu和Choi根据拖延的后果将其区分为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被动拖延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拖延,人们由于优柔寡断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主动拖延者是适应性拖延者,通过拖延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他们喜欢在压力下工作,有意识的拖延并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对结果满意。有些事要做,但动力不够,延迟到最后,deadline 的压力带来高效率。主动拖延者就let it be 吧^_^
看了所有的回答,补充一下自己的观点。果壳网的这篇名为《有种快乐的代价叫拖延》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o马则(James Mazur)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出于及时行乐的本能,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他们似乎更愿意享受拖延带来的愉悦感。”然后文章又提到了这种解释的矛盾之处:“但是,这个说法存在吊诡之处:“拖延”作为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本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这种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但在拖延过程中,大多数拖延者都会感受到异样,心中有个声音喋喋不休“你知道你不该这样做”,出于个人的压力、担心引起别人失望的自责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和情绪焦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人们为了暂时缓解压力而拖延,但是拖延往往又引发自责,愧疚和更大的压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想许多严重的拖延症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心里清楚继续拖延下去会造成恶性循环,明明已经因为拖延行为十分的自责,焦虑;但仍然无法下定决心或者说缺乏动力摆脱拖延行为,深陷泥潭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拖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拖延行为几乎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比如有时候明明正在写论文,下一秒不知道为什么发现自己在逛淘宝,刷微博。很多严重的拖延者都有种深深的无力感。说拖延症的解释可以是无穷无尽的,那么我说一条自己理解比较深刻的原因。有一部分人面对拖延行为的无力感背后,有一种强大的阻抗力量,表面上改变拖延行为,但其实正是拖延行为本身,满足了他们深层的心理需求。我自己的理解,拖延是一种任性行为,而且是一种从操作上来说对他人无害的任性,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这种拖延深层次的动力是因为童年时期被约束太多管教太严,被规定做很多事情,缺少自己的自由,长大后为了补偿童年时期的缺失,采取拖延这种比较比较“无害”的任性行为,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第一次写比较长一些的答案,自己也知道有很多不严谨,主观的地方,但是要勇于表达嘛~PS:在写这个答案的空当我还手欠刷了微博TAT…
这个问题范围比较广,建议去看《拖延心理学》,没有什么方法能对所有人有效,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把拖延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成因有很多种,比如:压力、追求完美、缺少技能、目标不清晰、注意力不足、事情过多、估计不足、环境、性格、习惯、生理因素、药物、睡眠等等。《拖延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的拖延处理技巧:1、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2、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3、 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4、 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5、 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6、 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7、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第一个(或者第二、第三个)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8、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惟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9、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为了从事重要的事务,你可以决定对“急迫”的事情置之不理。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小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说杯子是半空的,也可以说它是半满的。12、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自己经常用的方法是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应对:这种应对方法无法解决所有的拖延问题,偶尔还会失控,但对我而言,努力把生活中重要事项做好,控制好精力,通过习惯来达成自律,能大大减少拖延对我的影响。1、在精力更充足的时间段优先完成习惯清单和当天最主要的事务,努力完成主要的事情。对不重要的事,进行拒绝和拖延。2、建立多个小系统,用来处理重复的问题,可以加快完整时间和减少出错率。3、多记录,定期评估总结,进行实时反馈,来修正不足。4、设定任务的最后限期5、通过规律生活,静坐、呼吸法、睡觉、番茄工作法等方面来管理精力和注意力,了解自己的注意力边界,在溢出之前进行休息,培养自己的节奏。6、把行动跟奖励结合,把痛苦变成享受.7、有意识控制心态,面对意外、失控和失败时,别放弃,坚持下去,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改变能自己能改变的。没看过《拖延心理学》的朋友可以通过下面的笔记和思维导图来快速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拖延症”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号称“拖延症”的人中,什么人都有,甚至于很“杂”,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共性”,真正很拖延的人说自己有“拖延症”比较正常,但是也有很多很优秀的人也说自己有“拖延症”。“拖延症候群”的情况就因此显得很复杂,“拖延”的内涵在现在看起来其实很丰富。▌道理大家都懂,做不做就是另一回事了在生活中,确实会有很多人对于自己的表现感到不太满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会感到自己确实没有及时地把事情做好,没有能够抓紧一点。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有人对于自我要求比较高,而有些人确实比较被动,会根据截止日期的时间来进行工作的计划,俗话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话就是对于后面那种情况的人而言更为明显一点。解决“拖延症”的方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需要有针对性地来拯救“拖延症”。比如对于自我要求高的人,可以进行“社会下行比较”,也就是环顾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他们会发现,原来比自己还拖延的大有人在,自己已经是很有效率的人了,于是会觉得自己还是比较优秀的,会更容易进行自我接纳,这样去思考便可以缓解很多因为“认为自己拖延”而产生的焦虑或者其他负面情绪。至于那些确实很拖延的人,自己也会很焦虑,总在寻求克服这种缺点的方式。拖延情况严重的人,拖延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说有人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他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冲突,比如女性刚生宝宝之后工作效率必然会较于之前下降不少,又比如优秀的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必然会显示出不适应,这些不适应必然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换一种思路:拖延未必是坏事“拖延症”怎么治还得看每个人身上的具体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其实,虽然生活中很多人在说“我有拖延症”,但是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大多数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真正因为拖延而误了很多大事的人还是很少的情况。甚至可以这样说,拖延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没有人能够每天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否则的话必然会有很大的压力。而“拖延”其实恰恰给了人们缓冲的时间,通过这一缓冲的时间,大家可以进行思维的放松,甚至是参加娱乐活动,都是更好地完成工作的精神基础。反过来想想,如果每天都不间断地从事着效率要求很高得工作,是很少有人能够hold住的。▌拖延后效率的爆发是一种正强化那么这样每天赶着deadline混混日子就可以了吗?这就因人而异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一样,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的效率保持在一定的程度而觉得满足,有的人则会认为只要完成了就可以了,不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心理学不会逼人做很多的事情,而是追求多元化,只要自己觉得自己的行为合适,自己能够满意,就可以了。还有一些情况就是,很多人会出现一件事实在搞不定,就面朝大海大喊一句“这个项目太难了,我选择死亡(放弃)”。这其实并不属于拖延,这是一种面对高难任务的危机情绪,通常表现在这种期限将至但是自己可能无法应对的“危机时刻”。说出这样的话并不是真的想要放弃,恰恰是为了自我鼓励,给自己一种“这件事真的很难,就算最后我失败了,也不是我个人的问题”的想法,从而缓解一下情绪。不管怎样,最终大多数人还是会“硬着头皮上的”。而当我们最终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自我观察一下,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实往往我们当初认为难以搞定的事情,到了最后,结果都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好。这样的“deadline之前的爆发”其实反而给予了我们在未来面对其他困难任务时的信心。当你下次想要放弃时,想一想你的放弃会带来什么,然后看看你周围的人在干什么,再做出最后的决定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天治愈拖延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