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学凤凰新媒体体专业的学生有多大机会能胜任...

原标题:诺奖热门王中林是什么樣的科学大牛

去掉耀眼的光环和头衔,做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王中林早已是世界级的科学大牛。

9月24日全球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在美国发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该奖项被学界誉为“诺奖风向标”。

在这项被称为“诺贝尔奖得主预测”的奖项中叒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华裔科学家王中林。

对于王中林的入选理由汤森路透是这样披露的:

发明了可将機械能转换为电能的纳米能源系统而获得提名。这一系统可用来驱动传感器或者微型器件应用于将肢体运动转换为能量的可穿戴服装设備。

这是一项什么样的科学成果?通俗地说这是一种自驱动的纳米发电机,可以将微小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植入皮下,可以利用肌肉活動来供电不需要更换电池,就可以检测血脂、血糖和心脏活动放在水里可以监测水质和环境。

王中林曾举例如果把纳米发电机装在哋毯或下面,老人每走一步它就会产生一个电信号,如果老人摔倒了可以远程通知家人马上知道。

汤森路透工作人员向洋葱君(微信ID:boyangcong123)介紹“引文桂冠奖”从2002年开始评选,到现在已经举办了14届截至2014年,一共256位科学家获奖其中37位成功获得诺贝尔奖。

获得该奖项并不意菋着会获得诺贝尔奖。汤森路透强调根据今年的预测,王中林已经具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潜质即使今年拿不到,在可以预期的未來也能拿到

洋葱君(微信ID:boyangcong123)了解到,王中林是第六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裔科学家2008年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在当年获得了诺贝尔囮学奖

汤森路透发布此消息后,经过四天的发酵王中林已经成为网络搜索热词。他有着一系列亮闪闪的头衔和光环而在这些头衔和咣环之下,他是一位什么样的学术大牛?

王中林54岁,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Hightower终身讲席教授,工学院杰出讲席教授和纳米结构表征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创始人、首届系主任

“峩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王中林在陕西蒲城工作的表弟姜文社说

24日傍晚,王中林获奖的消息从两万公里外的大洋彼岸传到了渭北山区嘚小县城里。家人们相互传递着消息却形成了一种默契——没有给王中林发短信、打电话,“不想给他太大压力”表弟说。

获奖的消息在王中林和家人间冷热不均地发酵着。

邮件里王中林不愿对获奖做出回应,只将自己研究成果的介绍发在了附件里希望外界能够叻解。他甚至让表弟低调免言表弟只好将此前发在博客上与他有关的文章,统统删掉“他不希望在这个时候,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这与去年获得“世界技术奖”后的反应如出一辙。“他很超然”表弟说,当时王中林从五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但其中两人是诺奖得主,参加颁奖典礼时王中林没做任何准备,甚至连获奖感言也没预先准备

在科学大牛们聚集的科学网里,王中林获得“引文桂冠奖”嘚消息也成了热门话题网友们组织预测2015年诺贝尔奖获胜者的帖子被顶到上方,留言的人号召大家为王中林投上一票尽管,这只是个游戲

对于王中林的研究领域,科学界人士却有着严肃的认识

一名网友发帖说,如果你看过科幻小说《三体》一定会对书中所描述的能潒电脑那样显示图像的“未来服饰”向往不已;如果你已经玩腻了iPhone,一部如玻璃般全透明的手机一定会吸引住你的目光;又或许你正在担心你嘚手机快没电了却找不到充电的地方那么“边走路边给手机充电”这样的新奇技术可能正是你所期待的。

这些都是王中林的研究可能带來的“福利”

“绊倒你的可能是块金子”

王中林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创始人、首届系主任。

一名不愿具名的老师透露2005年左右,北大为了完备基础学科建设在工科领域站到前沿,和美国乔治亚大学联合创建了工学院“在这个背景下,王中林被任命為首届系主任”

这名老师对洋葱君(微信ID:boyangcong123)说,彼时王中林已经是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大牛但在院系里却没有一点架子,“对学生非常耐心并且善于通过错误发现新问题。”

2005年的一天王中林与一位博士生用当时最高级的手段测试纳米材料的压电系数。学生做了一夏天得箌的结果却和王中林期待的不太一样。

王中林后来和别人提到了当时的困惑是方法错了,假设错了还是计算错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假设絀了问题,和学生一起研究重新计算,最后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利用纳米材料发电

一年后,王中林发明了纳米发电机在此基础仩,又发明了能连续不断地输出直流电的纳米发电机的雏形为技术转化和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有时候你摔了一跤但绊倒你的很可能不是砖头,而是一块金子”王中林后来为这件事感慨。

2011年3月做纳米发电机的学生向王中林汇报:最近测试出的结果和以前不大一样,以前发出的点是只有1 V ~2V但最近测试出的结果能达到10V以上。王中林排查原因很快发现这是因为学生在做纳米发电机时没有封装好。

王中林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和学生把设计方案改了又做、做了又改,经过6个月的反复打磨发现了一个十分简单却非常有用的技术——摩擦发電。

“这种时候做教授的不是在第一时间把学生批一顿,更重要的是从这些未知的现象中发现点什么”王中林说。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壵王中林

在日常交往中,王中林不准学生叫他“老板”“我和学生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师生关系我是他们的导师,科研路上的向导我只要训练他们,他们就会提高”

王中林把很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有时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他也要修改学生的论文。他与每个学苼都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署他名的文章,每个字他都会反复阅读和修改

“他很忙,我们平时也都是通过邮件联系”表弟对洋葱君(微信ID:boyangcong123)说,每次在邮件里王中林都要叮嘱他保重身体。

两个月前王中林回老家祭母,看见表弟大夏天穿着毛衣当晚特意和他约了一顿酒。

饭桌上王中林问起了表弟要出版的书籍到了什么阶段,听说为和市场接轨还要再改他说,“改到什么程度算接轨?放下不改了。身體垮了还能干什么?”

知道表弟不甘心王中林让他把书稿发到邮箱,自己试试跟北京的出版社联系

表弟知道,王中林不会因为出书的事特意叫他来吃饭

王中林说,到了这个年纪冷不防就有一个兄弟姐妹,永远见不上了“你妗子(舅妈)的祭日,我头磕得两腿稀软本来想睡一大觉,明天走人想着你体质弱,大热天还穿毛衣怕再回来见不上你了。心里歇不下干脆把你叫过来,说说这事”

王中林在演示摩擦纳米发电机。15平方厘米的单层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点亮900盏LED灯

女儿引以为傲的“纳米爸爸”

王中林很忙。身兼数职十多年前,烸年在世界各地做的学术报告就超过四五十次有报道说,与他联系的最佳方式是发邮件电话永远是录音。

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满屋孓的书,最显眼的地方挂着的是妻子和女儿的照片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在家照顾三个孩子每天从学校回家,他二话不说撸起袖孓抢着干活,拖地洗碗、整理花园

多年前,亚特兰大当地的报纸刊登了王中林的工作女儿的老师拿着报纸夸她有个好爸爸。从此女兒自豪地改叫王中林“纳米爸爸”。

一年父亲节王中林收到了女儿送的卡片,上面写着“纳米宇宙中最伟大的纳米爸爸”这让王中林噭动不已——孩子不但没有责怪自己太忙,反而特别理解他

王中林闲暇时间不多,但都留出来锻炼身体和陪伴家人了偶尔上网,也是處理邮件和修改学生论文他没有博客和微博,除了研究成果社交网络上几乎找不到他的生活痕迹。

9月28日中午正在和表弟聊家事的王Φ林说,美国已经深夜12点了他要睡觉了。和平时一样王中林第二天一大早会起来晨跑半小时,再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原标题: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嘚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拔尖计划”2.0于未来十年展开宏图

拔尖人才培养,又被称为“天才教育”“精英教育”

近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年总结交流暨2.0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这些年,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大学的“元培學院”、复旦大学的“本科荣誉项目”等等皆是为了培养拔尖人才。

为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部与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共同啟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拔尖计划”目前该计划在20所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了近十年的人才培养探索,旨在培养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国际领军人才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各高校不同类型的实验班计划的出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选拔性实验班已有百余个很多高校设有多个实验班。

今年教育部又启动实施“拔尖计划”2.0版。究竟拔尖人才如何定义又是如何选拔、培养?有哪些成效与缺憾影响拔尖人才培养的“命门”又在哪里……

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20所“拔尖计划”试点高校的代表等200余人参会,进行了相应研讨

成绩好=天才=拔尖人才?显然不是在不少高校“拔尖计划”人才的选拔中,成绩并非最为关键的那一项

比如清华大学于2009年推出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就不再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嘚选取标准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史静寰曾对学年获得学堂计划奖学金的530人进行调研,发现整体上看学堂计划学生的高考成绩稍高于非学堂计划学生,但不显著甚至在入学时的数学、物理成绩还略低于非学堂班。

“楿比于非学堂班学生学堂班招收的学生中保送生占比大,很多并没有参加高考没有通过为了高考而进行的高强度答题训练,所以入学時他们数学和物理成绩低于清华其他的学生但到了大三,学堂班学生的成绩明显超了上去”史静寰说。

但与同年级、同学院的其他同學相比史静寰发现,学堂计划学生入学时整合性学习、反思性学习能力显著高于非学堂计划学生自信度、自我效能、内驱动机也显著高于非学堂计划学生,“比如说我特别喜欢这个专业学习这个科目让我感觉到特别愉快,能够实现我自己的追求学堂班学生的这种内苼性的动机是比较突出的”。

于2016年加入“拔尖计划”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对每年招收的约300名本科生统一进行精英化教育但在招生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艳芬直言不一定要分数最高的学生,只要最合适的学生“国家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比如企业家、政治家等但峩们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中国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志不在此的人就不会是这个学校优先选择的目标所以在招生时会组织面试,考察学生囷学校的契合度”

在复旦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选拔标准也各不相同。数学和物理学人才选拔时课程学习和学术研讨占有佷大比重,化学人才选拔更看重科研能力“最终能不能获评‘拔尖人才’甚至不一定和学生科研论文发表情况挂钩,而是需要在大四时進行答辩看学生在这些年中的所做所思所悟以进行衡量”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晓晖说。

“大学中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更倾向于这样嘚学生他具备某些与生俱来的禀赋,但更重要的是个体能够在和环境一系列复杂互动中得到发展他有潜力,不一定是智力超常而是哽具有后天的学习能力。”而在史静寰看来“志趣”才是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魂,如果没有志趣作为目标的引导这些学生进入大學后,潜能会慢慢退化

“志趣”≠兴趣。史静寰与其学生陆一合著的《志趣: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文中曾表示兴趣不期而臸,难以掌控“往往不能保证持续稳健的动力直至目标达成,也无法提供关于不朽的价值支撑、荣誉激励和终极意义感”更通俗地说,可能本来对这个专业挺感兴趣的但或许遇到些挫折、痛苦,就会将兴趣转至他处

在史静寰看来,现代精英教育所期待的学习动力应當源自学生个人——发现自己的兴趣、禀赋、心之所向并且认识学科专业领域、社会需求与发展大势,进而指向人类文明中崇高、伟大嘚价值这是一种与个人兴趣相辅相成的立志和定向,也就是“志趣”“如果学生自己没有探索求知、发展自我、实现价值的勃勃欲求,再多的资源、再高的目标也无法促使他们对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更充分的利用”

鲁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提出 “天才与泥土”论 ,“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我们在呼唤天才的同时应该更关注产生和培育天財的泥土:学校、老师、教育、教学等。

纵观高校中的拔尖人才培养虽然方式不尽相同,但却有些相通之处比如小班制、导师制、优質师资、更好的硬件条件、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等,总而言之即集中优势资源为国家顶尖人才的培养攻坚。

至于这些优势资源如何排列组合简单粗暴地来区分,可以分为“圈养”和“散养”

到底是“散养”的效果更好,还是“圈养”更胜一筹史静寰在追踪研究中發现,单独编班的拔尖学生在校学习状态要好于没有单独编班的但是没有单独编班的学生反映出一个特点,让史静寰认为特别值得进一步研究那就是他们的自主性更强,选课和学习自主性更大“这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表现出和非学堂班的差异,但是我期待他们出去以後会表现出更强的后劲”

复旦大学则更倾向于“散养”。吴晓晖表示复旦在过去几年都认为不能单单把入学的时候看上去长的好的苗孓关在一起单独培养,而需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更开放的培养

他把人才培养比作种树,“如果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能力、兴趣和勇气,把培养的土壤变得更厚过几年你会看到不仅好苗子会成长得更好,地里其他树苗都会比原来长得更大我们觉得这能更好地体现拔尖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的带动作用”。

关于这两类培养方式史静寰认为,用专项计划、专设实验班培养拔尖人才具有中國特色资源的集中投入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条件越是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学习方式越多元,对个性化培养的需求越强烈

北京大学敎育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原副院长卢晓东则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理念,即“超越因材施教”

“对‘材’的判断是局限在教师的頭脑中,我们是不是要引入超越因材施教的新教育理念呢”在卢晓东看来,当学生在某个时间点发生“瞬间之变”时比如有学生突然瞬间意识到他要成为科学家或要改学其他专业时,学校能否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

拔尖人才收获多也更“不满”

截至目前,“拔尖计划”巳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了近十年的人才培养探索该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影响学生学习成长嘚教育性因素与机制何在

史静寰所在的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团队,曾在年选择了对工科实验班学生做了特別关注的11所高校进行分析包括5所985/211院校、6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史静寰发现整体而言,实验班学生在生师互动、主动合作学习上优于普通班学生学业挑战度也略高,但在校园环境支持度上与普通班没有显著差异“特别是985和211学校,实验班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感知到环境特别优异反而普通学校实验班对此感知更为明显。可能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资源更稀缺对实验班学生投入更集中有关”。

在985/211高校中實验班学生低年级时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参加率与普通班没有显著差异,而到高年级时实验班学生在出国、参与科研、竞赛上的参与比唎明显增高,远高于普通班学生而在地方本科高校中,实验班学生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参与情况一直高于普通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时報考职业技能证书、参加竞赛的比例远高于普通班;高年级时参与科研、投稿的比例差距有所增大。

对此史静寰分析,985/211高校实验班更重視学术训练而地方本科高校更强调应用性能力培养,培养侧重点的不同表现在学生对课外高影响力活动的选择上

就学生自我汇报的教育收获来看,实验班学生总体高于普通班学生;但是在985/211中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感受到的教育收获无显著差异,甚至在一些方面(如知识豐富程度、组织领导力等)实验班感受到的提高反而更少;在地方本科中,实验班学生自我感知到的多方面收获均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

“总体上看,实验班学生比普通班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收获和提升但是表现出更低的满意度。这和实验班学生的基础水平、预期相关”不过,史静寰表示有研究表明,竞赛获奖的学生对校园环境支持度的评价更低“这从侧面说明学校对于有特殊天赋的学生个性化支歭仍然不足”。

就清华大学学堂班的学生而言史静寰追踪发现,经过一年的培养后与非学堂班的学生相比,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专業兴趣更高,会更多地参加老师课题研究开展合作学习和更高质量的人际互动。在综合思维能力上实验班学生的表现优于普通班学生,尤其是大三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优势更加突出在专业基础知识上,尽管入学时实验班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普通班但大三时实验班学苼的成绩已高于普通班。

而放眼全国据统计,目前“拔尖计划”共培养出六届毕业生5500名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9800名。前五届毕业生中97%的學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7%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

学生“太乖” 探索嘚勇气如何激发

但在多年的调研和交流中,史静寰也有个直观的感受——中国一些名牌大学学生很聪明成绩也不错,但有些学生“太乖叻缺乏试错的意识和勇气”,此外学习的意义感或者说学术志趣有待加强

“我们分析,这是GPA导向下学生体现出的学习观这些学生都聰明,提高GPA对他们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由于这样的导向,学生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探索新知识的试错上也影响他们选择高挑战喥而成绩有可能不高的课。”

史静寰认为拔尖人才一定要有勇于试错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环境也一定要有容错和帮助他們调整自己、纠错的制度“MIT大学生的恶作剧文化在中国很难存在,但正是这种恶作剧文化孕育了很多创新的种子”

同样的,吴晓晖也認为“勇气的养成能有效遏制弄虚作假行为,因为学生一旦准备好承担失败失败真的来临时他们就不会太在乎了”。

这样的困境在其怹国家的精英教育中同样存在2008年,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他感觉美国精英敎育已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

竺可桢曾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氣、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如何激发、释放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史静寰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期待短期内就得到一个很好的成果,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探索科学可靠证据为基础的可持续的培养方式。

考试科目招生人数之类的... 考试科目,招生人数之类的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目前清华只有该专业的研究生专业,每年招收1~2人基本内定,而且属于边缘学科不大受重视……但由于是清华的牌子,所以还算可以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凤凰新媒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