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观和什么是世界观观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我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我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张洹:作品贯穿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图注1:2005 我的波士顿,表演,波士顿美术馆,美国)
最真实常见的事物才是创作的基本点
99艺术网(以下简称问):您的艺术经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早期的学习对您后来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张洹(以下简称答):初中起正式学美术,画的都是生活中最真实常见的事物,直到现在仍然把这个作为创作的基本点。
刚开始学艺术时,受到过很多艺术家的影响和启发。学画的时候,接触到一本来自抽象画家赵无极的小册子,我从他那儿获得了两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中一项是绘画与客体无关,你在画画,但更多的是使用客体作为一种工具去表达你的精神层面和内在的思想。那对于我来说,是真正开了眼界,因为在过去,处于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你画的是所有你观察到的,你的目标是尽你所能地去接近客体的样子。从他那儿学到的另一个观点是在一张画的每个部位,你要处理得很不一样&&使用各种技巧、材料、颜色&&由于变化而让绘画呼吸。
可以说在1991年到1992年之前,我没有艺术家的个性,但是1992年之后,我意识到了个性和自我。
我的作品是一个整体,中间贯穿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图注2:2014 三脚佛,纽约Storm King展览,美国)
命、欲望、死亡
(图注3:我的纽约,2002年,表演,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美国)
问:从您早期作品到现在,无论是行为艺术作品,装置雕塑等等,一直以来是有主要的延续脉络吗?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及人文思考?
答:我的作品是一个整体,中间贯穿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现在我的创作媒介和手法多样,表现形式与以往作品不同,但内核不变,因为我的DNA不会改变。
主要脉络跟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状态有关。我的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不起眼的生活小事,如每天吃饭睡觉工作,在这些极不被人注意的平淡生活中去发现和体会人性的本质、也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未来。
问:您认为目前从多维度看您的作品是需要哪些至关重要的线索?
答:我信奉佛教,是在家居士。藏传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要解决生与死的问题,西藏人每天祈祷朝圣,都是为了来世。我爱西藏的宗教和文化,相信人有来生,更关注今世人类的生存状态。受藏传佛教影响,命、欲望、死亡常出现在我的作品中。
问:有人认为您是从"自虐式行为艺术"中走出来的,您认同这样的观点么?
答:艺术创作的时候我希望是最自由的状态;作品完成后,观众或者评论家对作品的评价我也希望是开放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表达的是当时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体验,别人无法替代。佛教中讲&从大我到小我,最后再到无我&。但我总是又回到大我,需要继续修炼。
问:针对最近的展览,您有怎样的创作想法和思路?
答:我坚信自己在变化,作品也在变化。艺术家要不断保持新鲜,创造鲜活的作品。伦敦展览上你就看到了全新的作品,未来也会如此。
今年4月在Pace伦敦画廊举办&春天罂粟地&个展,展览近年来的油画新作品。5月份在纽约Storm King Art Center举办&张洹:唤醒传统&个展,汇聚大型锻铜雕塑、香灰雕塑等很多作品。
我觉得油画里有魔力。我相信我的前世就是藏人。我赞同藏传佛教的生死观,对我来讲这是一种神秘、美好、恐惧、孤独、永恒、不可超越的人生课题。我命里有这个罂粟地。罂粟地蕴含着永恒的幻觉。这种魔幻将在&罂粟地&里无始无终地转世轮回。&春天罂粟地&有同样的观念,在春季萌发早产的生命和灵魂。
神和人的形象都代表了最普遍的物质和精神存在
(图注4:香灰耶稣2011年,香灰,钢和木头260 x 320 x 320 cm)
问:您的作品融汇东西方的语境,自身也成为作品和符号的一部分,在创作过程中,您是用什么样的思路去探讨这个方式呢,&生肉行走&到&问孔子&,再到&香灰&作品中东方佛像与上帝造像的这些创作,又是如何给我们呈现的呢?
答:我只看重作品传达的信息是否与我的内心相符。我偏爱一种自然的东西,一种鲜活的东西;或者说是很原始的&&很原始的一种偏激,一种颠覆。
我希望作品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我觉得神性就是人性,神的形象和人的形象都代表了最普遍的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尽管我质疑神的存在和作用,但是在当代艺术世界,神性仍然可以成为让人警醒的一个因素,使人摒弃兽性和杂念,善待一切。有心而发,由天注定。
(图注5:张洹《我的美国(水土不服)》 表演1999年)
问:在您国内外的展览和现场做的行为作品,国内外反响有哪些不同?公众的反应差别在哪里?
答:我的创作是从心所欲,只关注作品本身。反响或反应的差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必须清楚自己是谁。
问:对于早期独自去创作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团队来协助您,最早的思路和探索的过程对您主要有哪些影响?
答:个人创作是一个人的战役,团队创作是各有分工。我在团队创作中的角色,更像是寺院里的住持,战争中的总指挥,是制定方针路线的人。作品的想法、开始和结束由我来把控,中间的过程我交给我的团队制作。
(图注6:2014伦敦Pace画廊春天罂粟地No.2(80x60cm))
问:对于国际上艺术界的认同,与国内评论家或策展人的评判语境有哪些差别?
答:批评家们有自己的立场和理解。这不是我关心的问题。作品自身会说话。我的作品反映的是我当时的生活状态,也是大众的一种普遍状态。一切好像是天意,一位艺术家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标准选择事物,根据自己的环境做最感兴趣和最熟悉的事,不断发现日常事物中有意思的部分,用你的方式使其进入艺术。在我看来,艺术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对社会和艺术提出问题,创作出代表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才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
问:今天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希望像您一样成功,甚至模仿您的方式,您对刚起步的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建议?
答:希望年轻人认清目标就要坚持下去。年轻艺术家,开始艺术创作的时代正是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也更加开放的时代。他们在创作时更加自由,表现方式也更多元化。
能否成为享有国际声望的艺术家,要看个人的努力和运气。毕竟他们还很年轻,一切都有可能。
(图注7:艺术家张洹)
艺术家简介:
张洹14岁起开始学习素描及油画,于1984年进入河南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就读。1988年毕业后,便于郑州教育学院任教。1991年移居北京,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院,在毕业前一年,搬入北京艺术家社区。1994年后,张洹的创作概念开始著眼于将自我内心骚动的情绪直接经由行为表演传达。曾多次参加国际重要当代艺术展,如:1998年于旧金山现代美术馆,及纽约亚洲社会艺廊所举办的内与外:新中国艺术展,以及同年在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朝圣-风与水展。1998年9月,在由高名潞策划下的&蜕变与突破:华人新艺术&展中,张洹更以他的创作作品&为鱼塘增高水位&被选为展览目录及媒体宣传封面,张洹具震撼性的观念作品,在此展发表后,立即成为了全球艺坛中所积极议论的话题之一,因此张洹在往后的观念创作上,也受到了高度的瞩目。
他在家乡河南学习油画,也曾教过艺术史,此后转向行为艺术这种更直接地与现实世界互动的方式。他的身体也由此成为他的表达手段和艺术语言。在上世纪90年代,张洹让人不安的行为艺术一度招来无数恶评和政府关注。
1994年,在作品《十二平方米》中,浑身涂满鱼油和蜂蜜的艺术家坐在一肮脏公厕中达1小时,蜂拥的苍蝇贪婪地围绕在他身上。批评家认为把这部作品映射了北京艺术东村、甚至其他地区的生活状况,以及在如此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意志力。
1998年,张洹移居美国纽约,他又完成了另一项惊人作品&&&生肉行走&&&艺术家在全身贴满生肉片后走上街头,仿佛就像一块巨大的肉在行走。如此自我表达的作品赢得了许多喝彩。
2001年的装置作品《和平》中,艺术家以自己为原型做了一个全身贴满金箔的裸体模型,并把这悬在半空中的人体模型当作敲击青铜钟的器具。这件作品在今年苏富比春拍中卖出40.8万美元的高价。
相关资讯Related
在上世纪90年代有着强劲风头的行为艺术到了今天或许自身也有着某种演进。近日,“正在发生:表演艺术在当代社会”展览在草场地KCAA空当代艺术机构开幕。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罗曼·罗兰书写贝多芬的那段话,揭示了这个悲悯诗人的宿命,令我辈唏嘘。
从中国画创新的角度讲,宋滌已成为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他以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创作在传统中国画工笔重彩和水墨的基础上创造和完善了一个新体系——彩墨世界。
“大青衣”朱琳永别舞台,享年92岁。朱琳是北京人艺一代“大青衣”,在她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在舞台上塑造了“蔡文姬”“武则天”等经典角色。
“中国当代艺术漫谈”是China Files西文版文化专栏的第二个主题。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的学者邵亦杨教授与我们分享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看法。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作之一,《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究竟想表达什么?20年后,十名创作人首度发声。采访由著名策展人杜曦云投稿授权“凤凰艺术”分六期发布,这期里的受访者是张洹 vs 孔布
当时参与的年轻艺术家们,目前也已经成为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这包括:苍鑫、祖咒、马宗垠、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段英梅等人。当然还有照片的拍摄者,一向低调行事的著名摄影师吕楠。
自从2009年没顶公司成立后,关于徐震的话题从来离不开艺术与商业,在大众媒体上,有时候这些争论淹没了事实本身,关于形式的讨论超越了内容。
从个体艺术家徐震,到“没顶公司”出品,再到作为品牌的“徐震”,他有意无意地抓住了某些规律性的、趋势性的东西,从而走在了很多艺术家前面,获得了多重意义上的成功。
如今的艺术家与策展人越来越多的使用‘计划’(project)来替代‘作品’(works)这个词,‘project’本身包含着投影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将心中的一个远景投射出来。
讲述诗意的、详实而又生动活泼的纹身历史,并有15个关于纹身深刻的思考。问题已关闭
与已有问题相似
问题已重定向至
求推荐几本能改变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书,只求改变,任何方向均可?
这个问题在别的论坛发过。直到现在想起知乎。一直想让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剧烈动荡,至于如何改变我觉得没有区别。但有这种想法太晚了,现在年纪大了,人生观早就定型了,怕是看什么书也没用了。于是每次看到别人说小时候看了一本什么什么书毁三观了,立刻自卑。看到『这书不能小孩看,会影响他们的看法』之类的话,则气血上用,急火攻心。只能抱着亡羊补牢的想法,试试能不能有所得。那个《平凡的世界》提到的人很多,有时间看看。另外近两三年看过或看过部分的书有,《近距离看美国》,《动物庄园》,《1984》,《Nothing to Envy》,《天葬》,等。解释一下,我不认为自己没有人生观,也不相信看几本书能改变得了.只是试图看些有可能改变的,认为看些不一样的东西总是好的
按投票排序
孩子,您干嘛要改变人生观和世界观?给个说法先。
有意思。那我推荐一本,科普的书,《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讲的是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展史,写得妙趣横生,完全可以当小说看(网上有读者评论:”第一次发现看科普能像看武侠一样痛快“。里面确实有不少精彩片段让我把玩许久,意犹未尽,作者文理全才,能把科学写得如此迷人,让人惊叹。更可贵的是,作者是中国人,叫曹天元)。其余那些所谓能改变世界观的书无非就是让人感叹“原来这个故事可以这样写”“原来可以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原来这个东西是这么回事跟我之前想的不一样”,这算哪门子世界观?但是如果你之前没接触过量子论的相关内容。。不内涵,这本书绝对会从根本上摧毁并重新架构你之前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你会发现自己之前从小到大建立的对世界最基础的认识,从未想去质疑过的世界观,居然会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被证明是全盘错误的,而量子论向你展示的世界本质,看似疯狂不可理喻,细思却发现其确有道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世界观!!只可惜国内太多人看到“科学”二字就避之不及,错过了多么出色的作品啊(在科普书籍里,大家只听说过霍金的时间简史,但是时间简史多半是靠霍金个人的名誉炒出来的,本身写的一般,这本书作为科普胜过时间简史不知道有多少!),可叹
亲测,有效。推荐给一友人,也有效。目前只有这两个栗子。请您参考。
你真以为一个苹果就能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水在烧开出现旋涡之前不是白白加热的。一旦到了那个奇点,总会有某个地方出现旋涡。所以,你其实不必寻找。因为每个人,每个时代总会出现某一本书,它会来找你的。
鉴于你看过《动物庄园》,《1984》,此类书属于反乌托邦小说,我推荐《这本书,读过之后印象深刻。还有哈耶克的《我正在读。还再荐一本《,是一本讨论人生的好书。不多推荐,因为我自己看书也不多,再者书单之类的东西我认为即使列出来也未必有作用。我认为最好是一本本的来,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新书、适合自己的书。另,个人认为,两观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经历和思考,看书等做法只是促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的确很有必要可并不是办法和手段。
几本书无法直接改变世界观,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方式。建议:豆瓣IMDB250影单世界古今中外名著google+goagentted知乎
太宰治,《人間失格》
————————初聽到名字的時候去搜了一下,看完簡介我就不敢讀了
阿特拉斯耸耸肩怎么样
几本书就能被改变人生观和世界观,说明,同样容易被洗脑。提个醒,建议避开安利。
渡边淳一《失乐园》,很X很XX,改变世界观必须的
朱颜血系列,不谢!
还没读宪法和党章吗?
为改变而改变,等于没变
改变世界观啥的没必要了吧!只能说是去完善它,你等我世界观又是完全改变了你也就不是你了。而如果说要完善世界观的话我觉得多看心里学方面的书会有些用处,张德芬的书很不错。其实看书也只能让你多去接触其他不同的观念,要想去完善最主要的还是要自己多去思考,将别人观念中你想要的正确的提炼出来,再用它努力去完善自己的
一代军师,--原来网文也能写得这么有意蕴
明朝那点事,苏菲的世界。
可能我们究其一生也不不敢完全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预期在这纠结,不如多多尝试,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呢。喜欢了本帖 6月前
---08月28日 17: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世界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