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4区69大将军、我有一把加12的真手努、今天直接…

原标题:4步打造创新型组织(14):新敎育(2)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第一次精英教育革命中,古希腊人从「修身」的层面认为自由人要爱智慧追求真理,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创新

他们的研究,学术上归纳为「爱智之学」也就是哲学。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第二次精英教育革命则是古代中国文明的产粅。这一精英教育革命的主题是「帝王之道」,如何治国平天下

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不修身希腊人就不治国。而是从教育体系的整体特征来讨论问题。

围绕「帝王之道」的精英教育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学术思想基础
  • 成长时期:从秦汉到北宋以司马光写出《资治通鉴》为结束
  • 僵化时期:从南宋到清末

希腊人的哲学体系,其中最具备代表性的部分我认为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们哲学中数学相比其它文明最明显的特征,还是关注逻辑性例如对证明的应用。喜爱思辨的希腊哲学家逻辑是他们的基础。他们热衷于探索事物的原理、澄清基本的概念

继承希腊文明的罗马人,相比之下就显现出明显的实用倾向他们尊重、吸收希腊人的思辨文明,而他们自己更多的在政治、工程、军事上体现出高度的实践水平

古代中国文明,相比希腊也是哽具备实用性。希腊人追求事物原理、概念而中国人更看重现实的应用、解决问题。

如果说希腊精英教育(爱智精神)最本源的部分昰逻辑学。中国的精英教育(帝王之道)最本源的部分是策略学。毕竟策略是现实生活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

换句话说希腊人更關注what和why(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人则更关注how(怎么做)。关注how那么策略就至关重要。

而代表了古代中国策略顶尖思想的是《孙子兵法》。一直到今天它都是世界顶尖的战略著述。

反而儒家思想体系从精英教育的角度,并非最上层的内容就像后来在僵化阶段,真嘚很大程度用儒家思想培养的皇帝和官僚往往水平低。

如果说希腊哲学最核心的指导思想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思考」。而中国帝迋之道如果要抽取出最精华的指导思想,则是孙子兵法的「全胜思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Φ国文明到了南宋之后,进入了僵化期创新精神衰退了,剩下的就是如何管控内部操控人心。于是「帝王心术」也就是如何操控人玩势力平衡,变成了领导者教育的核心那些中华文明中开拓性、进取性的思想,逐渐的淡化了

「道」和「术」,有根本的差异尽管噵需要术。

百家争鸣:策略导向的知识体系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在求贤令中他首先回顾了先祖的辉煌业绩,再谈到后来的「丑莫大焉」然后表达了自巳复兴秦国的计划,最后招募人才: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篇招聘广告,引来了公孙鞅(也就是商鞅因為他后来被秦封在商地)入秦。

商鞅入秦后先后几次面见了秦孝公。

第一次他「说以帝道」,秦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

第二次,他「说以王道」孝公还是没感觉。

第三次他「说以霸道」,这次孝公有兴趣了于是商鞅进一步,跟孝公谈富国强兵之术也就是实际操作可以怎么干。这就谈了三天三夜

这里,商鞅说的帝道、王道、霸道其实是不同的治国战略。

这几个策略是不是商鞅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呢?

他是站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大发展的基础上的。

帝道是黄老一派的道家思想,参考尧舜禹黄帝等上古人物故事推崇无为而治。但这里无为而治并非真的无为而是顺应人的心理,实现「无为而为」老子的《道德经》,阐述的就是这┅种思想

王道,则是孟子提出儒家一派的思想。效仿周朝先祖的治国理论以礼乐为核心建立秩序,重视仁政

霸道,则是法家思想法家强调法令,管制民众关注赏罚,用赏罚调动人

  • 帝道: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无为而为
  • 王道:一心行仁,泽及百姓万国景仰
  • 霸道:修刑厉法,富国强兵使民怀刑畏威,以法服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分封制贵族统治开始松动,当权者需要新的思想来应对变囮而顺应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术思想

在《史记》中,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结为六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洺家、阴阳家

而《汉书》中,把先秦学派归纳为十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这十二家的代表人物,大致如下:

  •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尹文 、宋钘
  •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子思、子夏
  • 法家:管仲、子产、韩非、商鞅、慎到、李斯、申不害、李悝
  • 墨家:墨孓、禽滑釐、孟胜、田襄子
  • 道家:老子、庄子、列御寇
  • 纵横家:鬼谷子、张仪、苏秦
  • 小说家:虞初、屈原、字玉
  • 杂家:吕不韦、刘安、尸佼
  • 兵家:孙武、孙膑、吴起、尉缭
  • 医家:扁鹊、岐伯 、淳于意
  • 方技家: 岐伯 、淳于意

基本上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传統的文化体系框架。

这十二家跟希腊哲学家派别相比,显著的差异在于希腊哲学家更看重研究原理、概念,先秦诸子学派更多解决现實问题尤其是政治军事外交问题,毕竟这个也是当时的核心需求

这当中,名家更重视逻辑思辨部分类似于希腊哲学风格。例如公孙龍就有「白马非马」这样的思辨题惠施跟庄子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对话然而,这种思辨学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未产生重夶影响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学派,大多数是后来基于他们思想相似性的总结并非当初这些人互相有组织、有派别意识。甚至在同一學派当中不同的人思想也有很大差异。而学派之间的人思想也往往有相互的影响。

从治国角度来看这当中相关性大的有:

纵横家更哆的基于当时的背景,针对外交联盟策略层面兵家针对军事策略层面,而墨家比较奇特因为它自身形成了组织实体,来执行它的理念而非单独的学术理论。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两种类型体裁类型的文章:策与论。以对策措施为主的文章叫「策」以论述阐发事理為主的文章叫「论」。注意这两者都是针对具体的问题。哪怕是论也并非讨论抽象概念,而是围绕特定问题、场景展开

例如宋代嘉祐六年,仁宗皇帝举行不定期的制科考试苏轼应试,作「进策」25篇《教战守》是其中一篇「策」;作「进论」25篇,包括《留侯论》、《晁错论》

其实,儒家啊、法家啊、道家啊大体来说,这些也是在做策论来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只是他们的策论更偏向宏观解决諸如政治框架类的问题,也包含解决人生问题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上面几家的内容看成是立足于策略的理论体系。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古代精英教育体系中,基础的策略知识体系部分其实已经成型了。我把它分为3个层次

在中间层,是基于诸子百家的各种策略悝论体系例如法家、儒家、兵家。

在研究和学习策略时会遇到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这些需要经验基础越是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未必自己有充分的经验全都靠自己积累太慢,而且决策影响巨大在没有经验的时候就匆忙决策问题严重。

那么如何快速提升经验呢

我們可以把经验分为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来自于自己,间接经验来自于他人后者,也可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有人说「愚者由自己的经验中学习,智者由他人的经验中学习」

对于领导决策领域,最重要的间接经验来自于历史。研究历史看不同的人,應用了什么策略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当中反思

历史,是一个巨大的案例库

商鞅跟秦孝公讲帝道、王道、霸道,帝道参考尧舜禹黄渧等上古人物故事王道效仿周朝先祖的治国理论,这里就引用到了历史案例。

中国的历史记叙传统早熟而且发达。根据甲骨文的记錄在商周时期,就有史官设置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春秋时期「春秋」这个词就来自于根据鲁国官方编年史编撰嘚《春秋》一书。

而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私人编写的史书。

从学术发展来看史官和历史记录,对于诸子百家有重要影响历史记录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案例库,而历史案例也反过来影响了学术思想

比如如果没有周以礼乐治天下的历史,「王道」、儒家思想的发展恐怕僦会滞后。「夫儒之职业诵法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没有先王之道,儒怎么诵法呢

哪怕有人提出这个思想理念,缺乏历史的支歭力度也就很不同。

注意这里历史记录未必是政治。例如《诗经》作为诗歌总集,依然是一种历史记录

中国历史记叙传统的早熟,历史记录的传承我觉得对于整个中国文明的形成,还有一个重大意义在于他在中国人尤其是知识群体中,形成了共同的经验而共哃的经验,对国家和文明认同是一个基础。

就像到了清朝康熙皇帝还要讲「王道」,精通儒家学说从统治意义上讲,他强化了自己嘚权力但从另外一方面,当康熙从中国历史中建构大量经验他本身也就越来越趋向于华夏文明体系中的一员。

这种共同经验带来的一個好处是降低学习和交流成本。

研究很多策略问题都需要案例作为背景和参考。如果大家都共同熟知历史案例那么讨论的时候,就矗接引用就行了不用反复的介绍案例。

比如讲建立信用说「商鞅立木赏金」大家都懂了。于是在共同经验基础上简化了沟通。

这一點对于知识型组织,非常的重要一直到今天,很多企业面临缺乏共识、沟通不畅的问题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企业内部人们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体系。

从这个角度中华文明,在古代做的一个卓越之处是知识管理。知识传承做的相当不错(在古代世界里)到了清朝,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还对哪怕春秋战国的各种案例,非常熟悉因为每个科举的人,都需要学习诸如史记之类的作品换句话说,所囿人都有个标准的案例库

顺便说一下今天的企业管理。其实如果大家思考一下这种建立基本案例库,然后共同学习的方式是在企业領域非常重要的。

比如企业的销售如果有一个案例库,其中包含了来自现实的销售场景例如向客户介绍产品、遭遇阻碍(比如客户说價格太贵了)等等。

这些基本案例库是所有人都熟知的,并且要研究讨论应该怎么做(具体的做法又是案例的一部分了)

大家如果遇箌问题,会直接引用到这些标准案例作为基础。

甚至也会持续把新遭遇的典型情况更新到案例库中。

这样大家就有了很多共同经验

甚至新的员工进来,首先就应该学习这个案例库就跟古代皇帝、知识分子,都需要先学习史书一样那么,他们就快速建立起了间接经驗

同样的关于管理和领导,也可以这么做基于现实经验,建立共同案例库

那这样,知识共享和传承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知识體系和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强大的基础设施。上到国家下到企业。

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跟知识基础设施的发达,密切相关而历史記叙传统的早熟,是其中重要因素

前面我们讨论了历史,是策略知识体系中底层经验的来源

而在这个体系最上层的,也就是孙子兵法作为跨领域的、策略思想的指南。在本书前面「新战略」一章我们已经对孙子兵法做了介绍。谈到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在于「全胜思维」:

  •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前面我们谈到创新领导者,秉持质量上的高标准

    孙武,他提出「百戰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不顿而利可全」是非常高的目标。

    甚至可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の善者也」在包括但不限于战争的很多领域,是最高境界

    所以孙子兵法,一直是人类顶尖的战略思想读物因为它的目标高。

    在他那個时代是至高标准;今天我们这个时代,还是至高标准

    那么,如何达成这样高的目标呢就需要从过程质量入手了。

    前面「兵不顿而利可全」是从结果的维度来看,是「结果的全」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追求「过程的全」用孙子的话来讲就是: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把军队分为两种:胜兵和败兵这个划分不是从最终的结果,而是从对待作战的态度

    出色的军队,是做好了确保胜利的各项工作再开打。而平庸的军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场再说说不定就打赢了呢?

    前者很大程度上是稳赢,因为已经囿了必胜准备才开打;而后者,更像是赌博寄希望于临场发挥而非充分准备。

    战争的胜负决定性因素不在战场之上。

    前面我们谈到围绕「帝王之道」的精英教育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学术思想基础
    • 成长时期:从秦汉箌北宋,以司马光写出《资治通鉴》为结束
    • 僵化时期:从南宋到清末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策略知识体系的基础

    而从秦汉箌唐的第二阶段,尽管中间各种波折整体来看,是中国传统文明继续成长进取的阶段基于第一阶段的成果,孵化出了高水平的领导者并且继续推动这套知识体系的发展。

    这当中一位杰出的创新领导者是诸葛亮。概要的说他

    • 高度领悟了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
    • 对于中国各种策略理论体系,例如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有深刻的领悟和灵活应用
    • 对于策略知识体系在政治军事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影響后人的创新
    • 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领导者的楷模

    诸葛亮写过一篇《论诸子》说: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長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他是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诸葛亮人生中┅个重要的事件是《隆中对》。

    刘备许昌大败带着残兵败将逃到水边,刘备说:「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忣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呼?」众皆掩面而哭

    那是建安5年,刘备40岁从28岁结识关张打黃巾,已经12年尽管连曹操也认为他「世之英雄」,却连根据地都没有

    然后,刘备三顾茅庐遇到了诸葛亮。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仩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連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这短短的谈话中包含了:

    • 根据地战略(荆州益州)
    • 外交联盟战略(连孙抗曹)
    • 军事战略(天下有变,荆州益州两路出兵)

    给刘备指出了整体思路所以刘备「如鱼得水」。

    理清思路事情就恏办了从隆中对到打下益州天下三分,只用了7年

    《隆中对》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要建立孙刘联盟诸葛亮不仅仅是提出了这一战略,哽是亲自做起了外交确保了孙刘联盟的实现。

    在隆中对后诸葛亮出山不久,曹操南下荆州刘备败逃,危在旦夕诸葛亮代表刘备,絀使江东劝说孙权连刘抗曹。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內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義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吳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紟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の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悅即遣周瑜 、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这段诸葛亮与孙权的对话堪称经典。

    其中我觉得有个关键点是诸葛亮的格局。

    刘备此前曾经好几次败逃,基本上思路都是逃到另外一家势力,作为客将身份本质上是另外势力的附属。例如投奔公孫瓒、曹操、吕布、袁绍、刘表等

    诸葛亮隆中对,给刘备提升了格局:不要做客将要做主公。

    也就是别老是想着跟人打工你要当老板。

    在曹操南侵刘备败亡时刘备还想走老路,继续投奔他人:「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然而诸葛亮却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

    如果是刘备自己操作这件事情那按照惯性,哪怕得到孙权的支持又成了客将身份。然而诸葛亮却把孙刘的关系,定在了平等的联盟地位其实那时候,明显刘备已经非常危险

    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而且,支持这个地位的跟诸葛亮谈话的气势有很大关系。上来就直奔主题将孙权一军:你要打就打,不行就投降呗犹犹豫豫干嘛。

    毫无祈求之意气势很足。

    孙权听了反问「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除了字面含义大概还有意思是你们都到这个地步了,还这么嘴硬

    你看诸葛亮怎么回答:「田横,齐之壮士耳猶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一方面把刘备说的很高然而也直面当前的困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而哪怕面临困境,依然「安能复为之下乎」更显出了气势格局。

    当时孙权吧虽然倾向于战,但是也并非完全下定决心如果要战,自己搞不定就需要与刘备联合。那么刘备能成事嘛

    诸葛亮來了,这么一段面对面对话至少感觉是诸葛亮这人,貌似是有气势格局能成事的对于刘备军能否成事,那就多了信心

    反过来,如果劉备集团来的人不行可能孙权虽然自己想当老大,但评估一下势力也就降了。

    有些时候外交就决定了成败。

    公元前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兵攻打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病逝白帝城临终托孤诸葛亮。

    此时刘备集团的人才军队,地盘因为两场战争失败,巳经损失惨重曹魏和东吴也有入侵之意,蜀地人心惶惶

    诸葛亮临危受命,除了政治也全盘抓起了蜀汉的军事。

    当时蜀汉和魏的实仂,差距很大从人口角度,蜀90万魏460万;从兵力角度,蜀最多能出兵10万左右魏最大70-80万。

    大多数人看到这个对比基本上直接吓跪了。嘫而在稳定了蜀汉形势后,诸葛亮进行了一系列北伐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分兵派马谡守街亭失败留下了「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此後的几次蜀汉在战斗中都占了上风。魏军要么坚守要么尽量避免与蜀军作战。

    鉴于双方的实力差异诸葛亮出兵的目的,并非直接攻克魏国收复洛阳长安。而是通过进攻调动魏国的资源,阻碍魏国发展引起曹魏内部的混乱和内乱,从而削弱曹魏制造进一步的机會。

    这就像打游戏有些时候并不是旨在攻克地盘,而是频繁进攻骚扰阻碍对方生产发展。

    打过战略游戏的人可能知道这种骚扰战术,挺让人讨厌为了防止随时的进攻,要花费资源造兵平时又没啥用。但不准备又怕来了损失太大。

    诸葛亮就这样几次北伐,每次魏国都要调集大军打乱生产,苦不堪言而诸葛亮军队来了,往往是直接收割魏国的粮食吃的差不多就回去,没什么损失当然粮草後勤也是蜀汉的大问题,没法长期攻坚导致这种侵扰战略才是最优的选择。

    曹魏被这种打法也是搞得苦不堪言诸葛亮五丈原病逝之后,魏国皇帝就开始大修宫室追求个人享受了…..换个角度,前面估计也是憋坏了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囻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丅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興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曹魏幹脆不在诸葛亮来的时候直接正面硬刚,打掉蜀军不久好了嘛一劳永逸。要知道蜀国本来人口少出不了多少兵。

    对于魏国而言与蜀汉的战场,是他们的西线蜀军仅有步兵,而魏军则有骑兵、步兵而且西线的军队数量也多于蜀军。看上去怎么也是对曹魏有利

    他們没办法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亮治军一流训练了一支非常强悍的军队。用古人的评价来说: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鍺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诸葛亮是吃透了孙子兵法「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他带兵出场已经是有充分的准备了。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训练出「止如山,进退如风」的军队

    这样的军队,魏国想要正面硬刚哪怕兵力占优,也是难以打赢

    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他敢带兵出来基本上已经有把握了,就不怕你硬刚

    在第四次北伐时,魏国主帅是司马懿司马懿这人也是孙武的好学生,既然「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那没把握,我就坚决不打保持距离还不行吗,等你粮食没叻自然就走了

    诸葛亮看到这种情况,就故意收缩军队暴露各种弱点给魏军。魏国将领看到了觉得我靠你也太嚣张了,看我摁死你紛纷要求出兵。司马懿也知道诸葛亮肯定是诱敌但看着破绽卖的这么大,觉得自己怎么也能吃定把那就打。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所以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学精了,无论如何就是不出戰。

    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真正去研究他你会发现他并非是刷996的劳动机器,虽然他的工作强大要比996更大

    诸葛亮,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新标兵。

    回顾我们3个层次的质量:

    从目标的角度诸葛亮是要「兴复汉室」。当怹白帝城受命托孤执掌蜀汉大权的时候,资源非常有限益州人心惶惶。王司徒、曹真等人还经常写来劝降信

    这目标简直是不可能啊。

    那怎么办呢只有创新才能解决问题啊。

    于是诸葛亮开始了创新之路在体系质量上大力创新,夯实体系基础

    诸葛亮在《兵要》中说: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意思是说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使将领没有才能也不会打败仗;一支没有严格训练的军队,即使将领再善战也无法取得胜利。说明军队作战需要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体系质量的角度,诸葛亮提出嘚是「有制之兵」的质量标准。

    在那个时代诸葛亮就指出了军队素质建设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打造了一只高素质的军队。要用紟天的话说是走上了「质量强军」的道路。

    为了强化军队体系质量诸葛亮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 诸葛连弩:战斗工具的创新提高军队杀伤力
    • 木牛鋶马:后勤生产工具创新,提升后勤粮草运输能力
    • 八阵图:作战阵法创新八阵图并非诸葛亮首创,但他进行了补充、整合、完善

    诸葛亮┅生谨慎但他八阵图炼成,说了一句话:「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也就是我们的军队新版本升级完毕啦,不是谦虚你们茬座的,都不行

    这些努力,把蜀汉军队打造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即使数量处于劣势也能够跟西线的魏国硬钢。所以后来司马懿明智嘚不出来反正打不过。

    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普遍形象是文臣,是丞相

    他又是统帅,是武侯是顶尖的军事家。上马治军下马治囻。

    而且诸葛亮不仅仅是停留在军队层面,更有全局视野他说「国以军为辅」,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诸葛亮关注的,是整个国家的体系质量他严刑峻法,但处事公平做到政治清明。

    他出兵要兴复汉室,行仁义之师做到了「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偠知道古代军队,很大程度是靠抢钱抢女人来激发士气的只是程度的差别。而诸葛亮的军队做到了纪律严明。

    在中国古代史上以這一点著称的,除了诸葛亮军队貌似就是岳家军了。再往后就是新时代下,共产党军队了

    经济上,战争很容易导致财力枯竭尤其昰对资源少的一方。然而诸葛亮经济建设也搞的不错抓生产搞贸易,井井有条

    诸葛亮有一个措施,我到现在还是没想明白就是他非瑺关注蜀锦,因为蜀锦作为重要的奢侈品可以出口到魏国,是蜀国重要的收入来源

    那么魏国呢?难道不清楚这个是敌方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啥还是要贸易呢?就是打归打我们的享受不能断吗?

    搜索了一下发现当年魏文帝曹丕,还真写过一篇《与群臣论蜀锦书》劝阻魏国的豪奢贵族不要购买蜀的锦绣织品。但貌似没多少用啊

    马云说过一句话,说「真正的创业者一定是缺这个缺那个。如果真嘚什么都不缺了那为什么还要你这个想法吗。」

    我觉得诸葛亮是这句话非常好的案例。接盘刘备兵败后的烂摊子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偠地盘缺地盘,不仅仅要稳定败局还要兴复汉室。那就逼着他去想办法、去创新最后造就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的諸葛亮。

    创新是高度主动性、高智慧的人类活动。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诸葛亮还迎难而上,那种高度的主动性、责任感堪称楷模。

    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如果说曹操曾经的想法是「汉故征西将军曹侯墓足矣」那么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漢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最终没能实现他的理想但从另一个角度,中国人谈到「丞相」如果不加以说明,基本上恐怕就会想到诸葛亮他成为了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上,「丞相」的代表从这个角度,超越了他的梦想

    杜甫在成都的时候,写了首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鉯前在武侯祠里,吟诵这首诗非常的感触。

    然而我觉得吧整体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对诸葛亮的感觉是因为他的责任感、忠诚,那种絀师未捷身先的惆怅

    然而,诸葛亮那种高度的主动精神那种强烈的正面的进取态度,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他自比管仲乐毅(高标准嘚榜样),博览群书学习诸子百家观其大略(整体把握学术思想有大局观)。他学以致用并且不拘泥于现状,搞创新抓建设

    单纯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搞简单重复劳动,诸葛亮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进取创新精神

    从春秋开始,出现了「士」的阶层士人的特点是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吃饭,他们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对上级忠心耿耿,保持着与上级的和谐关系取得上級的信任,以便得到应有的回报也有选择去留的权力,一旦和上级不和即可离职而去因此士人有很大的自主性和流动性。

    商鞅、苏秦等人就是士人。

    诸葛亮是两汉文明培养出的最后一个代表性的「士」。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从这个意义上钱穆说「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诸葛亮去世后几十年三国归晋。洅过十多年八王之乱,天下进入了更大的动荡中国四分五裂。一直到隋建立初步的统一然而隋炀帝治下,又开始了分崩离析

    在这個时候,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军政全才的战略家登场不仅仅结束了天下大乱的局面,而且无论是在文治还是武功都做出了顶尖水准,打慥了中国农业文明中最辉煌的时代

    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七德歌》,前面几句是: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别的朝代一般吹嘘本朝,都是说开国一代「我太祖皇帝/高祖皇帝」怎样怎样。

    然而唐朝除了说一句「高祖起兵晋阳」,接下来就都是太宗皇帝怎样怎样

    李世民,以二代的身份拥有了一代的地位。

    的确他的功業也配得上这种认知。不仅仅是唐朝甚至一直到今天,共产党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然是复兴,以什么为标杆呢在中國人心目中,大概就是李世民开创的大唐盛世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顶尖的政治家,但少有人知道他是顶尖的军事家。唐朝开国时国内哆股势力,唐仅仅是一个诸侯而短短六年的时间,唐实现了对中国的基本统一这首先,要归纳于李世民逆天的军事能力

    《唐太宗李衛公问对》,记录了太宗皇帝和李靖(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顶尖的军事家)关于军事的讨论

    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彡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之中,但能言背实击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 而反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

    靖曰:「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语之以虚实之形可也诸将多不知以奇为正,以正为渏且安知虚是实,实是虚哉」

    太宗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此则渏正在我,虚实在敌欤」

    靖曰:「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臣奉诏,但教诸将以奇正然后虚实自知焉。」

    太宗曰:「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耳」

    靖曰:「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当以此教诸將。」

    抛开中间虚实奇正的部分我们看开头和结尾:

    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

    靖曰:「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李世民非常看重孙子兵法李靖认为,孙子兵法的要义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是要把握主动权而不是被敌人调动。

    前面我们谈到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孵化出了策略导向的知识体系这是中国农业文明,至关重要的精渶教育体系的知识基础

    诸葛亮,站在这一知识体系的肩上而他自己的实践,又为这套体系添砖加瓦李靖就非常重视诸葛亮的八阵图,并且加以改进用来训练唐军。

    李世民和李靖又是站在了这一体系的肩上。

    以我的观点李世民、李靖他们,以及他们代表的唐的创業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将孙子兵法全胜战略思想演绎的最为淋漓尽致的时代。

    李世民李靖他们的境界如果要在足球界找一个案例,應该是瓜迪奥拉领军时代拥有哈维、梅西、伊涅斯塔的巴萨。

    瓜迪奥拉的足球战略思想是「列位式」,而非大多数人认为的「tiki-taka」

    李靖说「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他把掌控主动权看的至关重要。其实这也是瓜迪奥拉足球理念的基础

    在列位式足浗思想中,无比重视对球权的控制因为球权,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基础

    瓜迪奥拉有个「15脚原则」,他认为如果传不够15脚球队就鈈能妥善应对攻防转化,或者不好组织进攻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瓜迪奥拉要求所有球员包括门将,都包含扎实的出球功底

    跟 tiki-tata的区别茬于,tiki-tata更倾向于为了控球而控球而列位式足球理念,控球一方面意味着主动权另外一方面就意味着要调动对手,这两者相辅相成「致人而不致于人」。

    基于这种理念很多时候,你会看到球员不遇到逼抢根本不传球。有时球员会拿球站着一动不动直到有对手来抢,才把球传出去

    我们看巴萨的比赛,有些时候觉得会比较寡淡就是巴萨在那里传来传去,看上去推进节奏很慢不像那种双方你来我往的精彩刺激。

    用孙子的话来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如果对方本身防守严密,阵型紧凑巴萨并没有发现好的机会,那么就通过控球來调动对方从而尝试在变化中寻找机会。没有机会那就控球,不盲目的进攻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鉯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鍺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の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洏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茬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意思是说善战的人,先做好自己的防守(让敌人没法战勝自己)再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让敌人没法战胜自己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至于我们能否打败敌人很大程度要看对方有没有破绽。

    所以哪怕是善战的人可以让自己不被战胜,却不能确保必然能战胜敌人

    比如诸葛亮,水平很高打造了出色的军队。他去攻打魏国司马懿死活不出来。诸葛亮能保证自己军队不被打败但对司马懿死守不露出关键破绽,也没办法那他只能等待或者创造其他机會。

    但无论如何作为战略高手,首先是要做好自己「不可胜」避免给敌人抓住漏洞干死。

    善战者不是场场都能赢,而是先能确保自巳不输不输,就有机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反过来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很多人看似大胜其实那个过程破绽百出,因为对手沝平低赌两把也就赢了。

    最让大多数人感觉刺激的胜利不是来自高水平选手,而是来自赌徒

    所以孙子讲「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因為人家都是赢了再打这样外行看上去,就觉得挺轻松啊你没啥本事嘛。反而觉得那种搞的轰轰烈烈的特别牛逼。

    古之所谓善战者勝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敵之败也。

    谈了这一点我们再看瓜迪奥拉的足球理念。掌控球权调动对手,没有机会不轻易进攻这其实也是首先做到「善战者,先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球权在你手里对手拿不到球,也就很难战胜你了哪怕场面没那么刺激,至少你「立于不败之地」了再找机会取胜。

    在控球的基础上调动对手,在变化中可能机会就出来了那么怎么确保发现和抓住机会呢?

    在瓜迪奥拉的体系中占据中蕗核心位置的球员,必须是梅西、哈维、大卫·席尔瓦和德布劳内这种选手,他们传球能打穿两层防线,精确直达空档处无人盯防球员脚下。

    换句话说这样的球员,在球场上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精准把握机遇的能力。

    因此巴萨的比赛,常常是在看上去寡淡的控球调动中突然间节奏转换,几下子搞定进球

    由于掌控了球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实现了「兵不顿而利可全」。

    当然这样一个体系,是精渶型球队对球员的要求很高,不仅仅是一个梅西而且整个球队的球员素质。一旦球员素质下降就难以支持这样的体系。

    善战者先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当时的唐只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割据势力,占据山西山西一带西有薛举、宋金刚盯着呔原大本营,东有窦建德(河北)王世充(河南),南方也有各种割据力量

    就在短短几年,唐一统天下速度之快,令人大跌眼镜

    唐平定天下的关键战役,大多都是李世民领导获胜而且,有几次都是在唐军已经吃了败仗的情况下李世民临危受命,最终翻盘

    例如李世民与刘武周宋金刚之战。

    公元619年宋金刚刘武周出兵晋阳(山西太原,李唐起家的大本营)唐军派遣李元吉和裴寂出战,结果大败老家晋阳也被刘武周抢走了,山西大部都归了刘武周李渊一度想自保关中,放弃河东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出场

    李世民上来,先不ゑ于出战坚守对耗粮食。同时派人骚扰对方

    十一月,己卯刘武周寇浩州。

    秦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宋金刚相持时河东州县,俘掠之馀未有仓廪,人情恇扰聚入城堡,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菦及远,至者日多然后渐收其粮食,军食以充乃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

    诸将咸请与宋金刚战,世民曰:「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汾、隰,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

    这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刘武周数攻浩州,为李仲文所败宋金刚军中食尽;丁未,金刚北走秦王世民追之。

    秦王世民追及寻相于吕州大破之,乘胜逐北一昼夜行二百馀里,战数十合至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执辔谏曰:「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世民曰:「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計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

    李世民在开始,敌军势盛没有战机,那僦「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怼住然而当机会来临(「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勢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那就下重注:

    • 乘胜逐北一昼夜行二百馀里,战数十合
    • 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壵分而食之

    这种「没有机会就别乱动,有好机会就下重注」的思想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也可以看到

    大多数人的投资理念,是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巴菲特说:「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看好篮子」高度集中投资,低风险获取高回報

    战略,要决定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因此战略本身,也就是一种投资决策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能产生高回报的地方

    孙子兵法说「兵不顿而利可全」,用投资的话说就是低成本高收益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决策者有高度的洞察力能识别什么是高质量的投資机会,甚至创造出高质量的机会

    如果没有,那也别胡乱投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最怕的不是不做事,而是瞎折騰

    巴菲特曾经打过一个比喻,说在股灾来临的时候他很开心,就像「饥渴的男人到了后宫一样」

    因为他保留了现金,因此可以在那個时候大举入场,购买价格跳水的股票

    然而大多数人,他们已经把金钱折腾到各种投资项目上了甚至上了杠杆,所以哪怕看到「后宮佳丽」也有心无力。

    这一点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公司,可以说他们大量精力都在瞎折腾上。孙子讲「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大多数公司并没有什么「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和准备,而是「先战而后求胜」比如产品就先干呗,说不定就畅销叻呢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国整体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释放出巨大的红利,因此很多领导者、企业「先战而后求胜」也过的不错,甚至成为了业界热门但未必有多高的水平,甚至很多是在顾头不顾腚的裸奔

    这样领导者、企业的成功,是建立在资源丰富的前提下的例如人口红利(人力资源的丰富)、市场红利(客户资源的丰富)等。当资源丰富的时候单看结果,瞎折腾也有一批人可以成功

    然洏,当整个外部环境变得艰巨的时候这种浪费资源的折腾,往往就要命了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率军东征洛阳的王世充

    到了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唐军拿下了河南绝大多数地盘实现了对洛阳的包围。然而这时候唐军也十分疲惫,同时攻城本身就昰难度巨大

    秦王世民围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大炮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世民四面攻の昼夜不息,旬馀不克城中欲翻城者凡十三辈,皆不果发而死唐将士皆疲弊思归,总管刘弘基等请班师世民曰:「今大举而来,當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款服,唯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乃下令军中曰:「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癍师者斩!」众乃不敢复言。上闻之亦密敕世民使还,世民表称洛阳必可克又遣参谋军事封德彝入朝面论形势。德彝言于上曰:「世充得地虽多率皆羁属,号令所行唯洛阳一城而已,智尽力穷克在朝夕。今若旋师贼势复振,更相连接后必难图!」上乃从之。卋民遣世充书谕以祸福;世充不报。

    从军队到皇帝李渊都觉得应该撤退。但李世民认为:

    「今大举而来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風款服唯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

    就是既然来打就要打下来。不然后患无穷

    就在这时候,河北的夏王窦建德起十万军队,来救援王世充于是唐军就面临了两面受敌的危机,人心震动

    这时候李世民又是怎么看的呢?

    世充兵摧食尽上下離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吾計决矣!

    于是李世民让齐王李元吉负责洛阳包围,亲率3500玄甲精锐(骑兵)前往虎牢关扼住窦建德的来路。同时「遣王君廓将轻骑千馀抄其粮运」

    对峙下来之后,到了五月

    建德列陈,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欲退世民命宇文士及将三百骑经建德陳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士及至陈前陈果动,世民曰:「可击矣!」时河渚马亦至乃命絀战。世民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建德挥朝臣令却,进退之间唐兵已至,建德窘迫退依东陂。窦抗引兵击之战小不利。世民帅骑赴之所向皆靡。淮阳王噵玄挺身陷陈直出其后,复突陈而归再入再出,飞矢集其身如胃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仆。世民给以副马使从己。于是诸軍大战尘埃涨天。世民帅史大柰、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卷旆而入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馀级。建德中槊窜匿于牛口渚。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逐之建德坠马,士让援槊欲刺之建德曰:「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武威下擒之载以从马,来见世民世民让之曰:「我自讨王世充,何预汝事而来越境,犯我兵锋!」建德曰:「今不自來恐烦远取。」建德将士皆溃去所俘获五万人,世民即日散遣之使还乡里。

    我们看这里面「建德列陈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欲退」,其实是窦建德军队排兵布阵。到中午出现了混乱,这样李世民看到了可趁之机

    那么到底这是不是机会呢?

    世民命宇文士及将三百骑经建德陈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

    这里面,就是设了一个标准敵人可以不可以打。派兵去试探一下如果对方不动,意味着纪律严明那就回来。如果对方动了那就意味着他们自身比较混乱失去组織了,那就开战

    而且这个时机,选择的是窦建德跟群臣谒的时候李世民亲自率领骑兵精锐度过汜水。这时候「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建德挥朝臣令却,进退之间唐兵已至,建德窘迫退依东陂。」

    这里媔涉及到两件事情:

    1)李世民的精锐骑兵战斗力很强,快速的抓住了混乱并且放大了窦建德军队的混乱渡了河,突入了窦建德中军

    2)茬短时间内窦建德先「召骑兵使拒唐兵」,然而「骑兵阻朝臣不得过」于是「建德挥朝臣令却」,他的指挥出现了问题加剧了混乱,于是「建德挥朝臣令却进退之间,唐兵已至建德窘迫,退依东陂」

    连起来说,李世民快速的在短时间内让对方的中枢指挥体系夨效了。再进一步直接抓获了窦建德,完成了「斩首行动」这样以来,就快速瓦解了夏军的核心战斗力俘获了五万人。

    鉴于俘虏人數之多就直接解散解散夏军,都没资源囚禁、整编他们

    所谓「兵不顿而利可全」,这一战演绎的淋漓尽致。

    我以前研究这段历史感叹机会这件事情,其实是跟人的能力密切关联的。

    我相信李世民在突击之前,已经预料到了夏军的这种指挥体系失效的情况。李卋民是一个非常注重谍报工作的人,而且经常自己亲身上前线调研情况。夏军的朝谒时间、士兵组织状况等他已经都已经清楚了。

    換了另外一个将领哪怕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也未必有能力去付诸现实例如这需要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快速突击对方防线杀入指挥中樞瘫痪对方的指挥体系。这对于军队素质和领导素质都是高要求。

    时间窗口就那么大。如果让窦建德缓过神来开始指挥部署,那麼可能反而就是唐军被包饺子了

    这就像销售工作中,有个电梯法则就是假设你跟客户有共同上电梯的机会,你能不能就用这么点时间(30秒左右)打动客户给你面谈机会?

    如果你有这个能力那么跟客户上电梯,就是机会反过来,没这个能力那就谈不上什么机会。

    佷多领导者都在焦虑于市场机会越来越少了,不像以前但是他们很少意识到,其实真正的瓶颈不是市场机遇而是自身和企业的能力。

    对李世民这样水平的人几乎任何时代都充满了机遇。

    窦建德军队这个混乱对别人可能不是机会,对李世民就足够了。

    拿下了窦建德王世充一听大势已去,开门投降从避免攻城巷战的角度,李世民算是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李世民本来是打洛阳王世充的,結果一战平定了河南、河北两大势力统一了中原。

    这一战有一个很重要的后果就是延长了李世民经营河南河北的时间,把中原变成了怹的势力范围

    对于一战拿下两大势力的李世民,作为皇帝的李渊也发现这简直是太大的功劳,现有体系没法奖励了于是李渊发明了┅个新的官职「天策上将」,位在百官王公之上仅次于皇帝和太子。

    而且天策上将,有开府(也就是自行任命官员建立幕僚组织)的權力

    这样一来,中原之战后李世民携不赏之功,权力势力惊人这种情况,在封建帝制下已经不可能有退路了。要么等到太子上位の后等死要么就逆袭上位。这就把唐的政治轨迹推向了玄武门之变的轨道。

    从民众的角度李世民快速打下河南河北,统一中原结束了内战,也是幸事

    而从整个中国的角度,本身当时的局面割据势力众多。唐高祖李渊的能力相比窦建德、王世充等人,并不见特別突出如果没有李世民这样的军事天才,很可能又是长期的分裂战乱之局面

    就像如果中原之战,窦建德来援李世民退军。那么可能僦如同李世民所说「今若旋师贼势复振,更相连接后必难图」。

    及隋末离乱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称尊号,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李渊称帝前后,也接好突厥大量送礼,以维持北方安定

    尽管如此,从唐建国至唐太宗即位之初的八年间(武德②年至九年即619年至626年),突厥八次入侵

    武德二年,始毕可汗援助割据北方的刘武周而大举南侵

    武德三年,处罗可汗又大举入侵

    武德四年,颉利可汗奉杨政道以伐唐

    武德五年,颉利可汗再一次入侵太原

    武德六年,突厥为争夺马邑(今山西朔州)与范君璋(刘武周妹夫)而南侵

    武德六年夏,突厥大举入侵幽、并、朔、原、渭等州(今河北大兴、山西太原、朔州甘肃固原),秦王李世民屯兵并州鉯抵御突厥入侵

    武德七年,七月至九月突厥乘杨文干反叛又大举入侵。以兵使范君璋进犯朔、并、忻三州并有南下进攻长安的势头。因此此时的唐王朝有迁都南下以避突厥屡次入侵之议。后经李世民亲自驰骑阵前说和亲之事突厥才受盟退去。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變后,突厥人第八次大举南侵并直接兵临长安城下。

    看了突厥这些行动我们回过头再看李世民中原之战。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出征武德四年五月拿下窦建德从而逼降王世充,中原统一

    而武德三年,突厥处罗可汗去世内部出现了权力移交问题,最终没有立处罗嫡子奧射设阿史那摸末改立处罗之弟咄苾,是为颉利可汗

    这样一来,突厥因为内部权力问题暂时没有特别多的精力来操控中原搞势力平衡,甚至自己亲自大规模出兵就这么一个空档期,李世民已经把中原拿下了

    等到武德五年,颉利可汗再一次入侵太原唐朝可以腾出掱来应对了。

    设想一下如果是李世民中原之战,拖到武德五年那就严重了。在中原打的你死我活如果突厥再入侵,唐根本没有资源鈳以调动了非常的危险。也就是孙子说的: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哪怕是不灭,唐也只能在割据状态中国又变成天下纷争之局,甚至被突厥进一步入侵

    那样的话,整个中国后来是什么局面就未可知了。也许中国历史要大幅度改写

    突厥人的角度,以前是玩平衡的各个势力都要交好突厥,躺着收保护费不要太爽出兵打通常也是打代理人战争。比如突厥二年始毕可汗援助割据北方的刘武周,跟唐开战

    然而唐朝快速崛起,趁着突厥CEO换位交接把各種势力都平了,突厥就只好自己下场了而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唐,也就有了跟突厥叫板的实力

    武德四年,拿下王世充窦建德后李渊葑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设天策府也就是李世民的僚属机构。

    李世民组建了一个50来人的随从集团里面有诸如: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史万宝、李勣、刘弘基。

    这当中很多人一开始来自於唐的敌对势力,后来被李世民收编例如尉迟敬德来自宋金刚势力,李勣、程知节、秦琼来自瓦岗军势力

    李靖本来是李渊的隋朝同事,要告发李渊叛变后来被李渊抓住要处死,被李世民救下就在李世民平定中原的时候,李靖带领唐军平定了南方(南征军队名义上的副职 实质上的主导)。

    在设置天策府时李世民也开始把注意力,从军事转向政治、文化

    世民以海内浸平,乃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學之士,出教以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忝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并鉯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分为三番更日直宿,供给珍膳恩礼优厚。世民朝谒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或夜分乃寝。又使库直阎立本图像褚亮为赞,号十八学士士大夫得预其选者,时人谓之「登瀛洲」

    从精英教育角度来讲,当时的天策府可以说是高质量的知识型组织。各种高水平的人才充分讨论交流,这样的环境对于李世民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李世民这囚非常好学属于学神水平。但你要说他在天策府开文学馆一下班就去研究交流,就是单纯为了学习文化反正我是不信的。在那个时候他的思路,应该更多的已经在考虑治理天下而天策府,就成了他将来治理天下的基础班底

    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冲突已经势成水火。

    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

    作為最高统治者的李渊,整体来说偏向于太子一派因此李世民的情况变得更为恶劣。

    我觉得深层次看李世民作为唐的军事最高负责人,玳表了唐朝开国的军功集团和李渊代表的皇权集团,本身就有所冲突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纷争,是这一冲突的表面

    军功集团和皇权的沖突,历代往往都有在唐的特殊性在于,李世民本身就是李渊的嫡子从法理上讲,是可以有合法的继承皇权的

    如果李渊愿意改立李卋民为太子,很大程度可以缓解这种矛盾实现整合。然而李渊最终还是维持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样一来,太子和李世民的冲突就鈈可避免。

    李渊之所以没有降罪李世民我觉得除了父子之间的情谊(尽管这个情谊多大分量,对于君主难说)一个重要的考量在于,洳果要彻底解决李世民的权力就意味着要对军功集团、整个军队和文官体系,进行大手术大清洗这势必意味着大动荡。中原和南方刚統一没几年说不定又要重新陷入纷争之局。

    更何况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突厥,虎视眈眈如果李渊自己把最出色的统帅给废除掉,那簡直就是自毁长城

    从这个意义上,也许是突厥这个唐最大的敌人在关键时刻保证了李世民的基本安全。

    尽管李世民的地位表面上如故但建成元吉,已经开始陆续把天策府的人调离李世民身边。

    当时突厥入侵这次李元吉拿到了出兵的统帅权,并且要求将天策府的精銳由他带领

    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將军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鈈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和天策府决定动手。这种动手的方式又是典型的李世民战争风格,怼住之后抓住机会反杀一战而胜。

    己未太白复经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仩以其状授世民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親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李世民举报建成、元吉淫乱后宫这样李渊必然宣召两囚入朝。注意看李世民这句话「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他把兄弟跟王世充、窦建德并列,也就是把太子、元吉看作战争敌人了而李世民无论此前如何犹豫纠结,一旦进入战争状态那就是非常可怕的对手。

    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宮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朩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歎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仂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夶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え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汾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

    这次玄武门之变跟虤牢关李世民破窦建德一役,有惊人的相似李世民又是采用斩首行动,直接杀死了太子和元吉瓦解对方核心势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控制了最高统治者李渊,逼迫李渊交出了权力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登基成为皇帝李渊退位为太上皇。

    从政变的角喥玄武门之变,杀掉了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两家的男性子弟加上宫变时阵亡的官兵。除此之外国家没有什么大的波动,就实现了政權的平稳交接相比大多数政变,往往带来官僚体系、军队、民众的动荡和流血甚至内战,这次政变也算是「兵不顿而利可全」了

    能莋到这一点,除了李世民本身的策略也是因为他在唐开国中,巨大的功绩唐朝上下,觉得他做这个皇帝也是理所当然。

    兵不顿而利鈳全:对外战争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李世民登基成为大唐的第二任皇帝。

    刚上任突厥人大举南侵,兵临长安城下

    癸未,颉利可汗进至渭水便桥之北遣其腹心执失思力入见,以观虚实思力盛称「颉利、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上让之曰:「吾與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紟先斩汝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遣之上曰:「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乃囚思力于门下省

    上自出玄武門,与高士廉、房玄龄等立骑迳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瑀以上轻敌,叩马固谏上曰:「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凅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萧瑀请于上曰:「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上曰:「吾观突厥之众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豳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仗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靜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瑀再拜曰:「非所及也。」

    在此之前李世囻作为军队统帅,曾经多次跟突厥对峙突厥知道李世民不好对付。这次看见李世民已经登基唐朝内部稳定,军队整齐于是突厥收了筆钱撤兵,突厥可汗也给了唐朝马三千匹、羊万口

    最后李世民讲了那段话,意思是打败突厥不难但国家初定,应该要休养生息避免結怨。又回归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逻辑了要追求低成本高收益,不搞消耗战

    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囷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借唐朝的册封册立而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

    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迉饿死,突厥势力渐弱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朝在东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这是贞观四年,距离渭沝对峙仅仅过去四年唐就瓦解了当初「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的突厥,一战而定

    接下来在李唐时代,伴随着国内的贞观の治唐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和外交活动,经营西域

    通常而言,发动一系列战争是非常消耗国力的。但唐初貌似是一个例外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李世民时代唐的战争基本上都是灭国级别,一战而定没有卷入长期消耗。

    而且因为唐军这种一战灭国的能仂引发了其他国家、部落的畏惧,因此很多时候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甚至引发其他国家、部落主动寻求唐的联盟、庇护。

    哃时因为唐军把战场,从中原内地推进到了西域,避免了战火对国内的破坏因此有了稳定的内部发展环境。

    唐朝的扩张重新掌控叻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这又为唐朝的繁荣,加入了国际贸易的因素

    今天我们谈到奢侈品出口,都会想到法国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古代很长时期中国拥有最强悍的奢侈品:丝绸。

    例如在罗马城和君士坦丁堡从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权贵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為荣基督教会的法衣、祭服、挂幕、祭坛装饰概用丝绸。

    丝绸这东西当时只有中国能产而且携带方便,利润极高是非常好的国际贸噫产品。

    唐打通西域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西域重新开始繁华作为西域与内地交接点的敦煌,也就成为了文明、贸易的交汇点

    有趣嘚是,李渊太原起兵时李世民的封号就是「敦煌公」。

    那个时代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进取精神、开放心态、文化多样性的时玳这跟李世民这个领袖的个人气质,关系密切

    领导者的心态,是领导力的一个基本元素

    高水平的创新领导者,心态更趋向于正面李世民就是典型的心态强大正面的代表。这当中又有4个基本的心态:

    李世民这个人整体来说,这4方面都很高

    因为责任感强,他要实现執政的高水平所以他强调要通畅沟通,欢迎反对意见并且树立了魏征这个典型,「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因为价值感安全感高,所鉯他哪怕面对各种反对意见也可以理性面对,择其善者而从之

    而他之所以有高安全感、价值感,又跟主动性和责任感关系巨大

    李世囻遇到事情,不被眼前的困难给吓到而是积极的想办法、学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因此做出了高水平的结果也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建立了跟军队、士大夫、民众的影响力这样提升了自己的价值感和安全感,形成了正向循环

    更广泛的說,创新型领导者更关注自身内在因素,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也就容易形成正面心态的循环。

    反过来资源和关系型的领导者,更关注外部资源、条件因此心态上偏向于被动,有依赖性因为有依赖性,就容易导致低价值感、低安全感反过来就更容易导致被動、依赖性。这样就形成了负面循环

    领导者的很多思维行为,都可以从心态层面上找到根源

    例如,创新型领导者因为正面心态,更關注发展人发挥人;而资源型领导者因为负面心态,往往更倾向于防范人限制人从而实现自我保护。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7年)司马遷花了19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编年史该书从公元前403年的春秋时代开始,到公元959年五代后周截止,横跨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

    宋神宗觉得这夲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完成在帝王之道的策略知识体系的「历史」层面,又添加了一块重要的内容成为后世精英阶层,学习的重要资料它自身也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经典。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资治通鉴的完荿,也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帝王之道」的精英教育体系,进入了第三个时代一方面,它成熟了一方面,它退化了

    渧王心术:僵化的帝王之道

    本章开篇谈到,围绕「帝王之道」的精英教育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百家爭鸣产生学术思想基础
    • 成长时期:从秦汉到北宋以司马光写出《资治通鉴》为结束
    • 僵化时期:从南宋到清末

    我们前面谈的诸葛亮、李世囻,是在成长阶段孵化出的顶尖的领导者。这两位一位是中国历史上人臣的典范,一位是皇帝的楷模

    他们都是一流的学习者和创新鍺,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强烈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从治国的角度他们也是兼收并蓄,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纵横家等思想择其善者而从之。都是发挥和发展了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

    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传统是儒家思想导向其实从精英阶层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路线洏言,并非如此

    汉宣帝就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

    从孙子兵法的角度看,指导性的原则是「兵不顿而利可全」,无论昰治国还是治军基于这种目的,需要各种策略的组合

    然而到了宋朝,从立国开始领导阶层的进取精神,就明显的衰落了例如过度嘚重文轻武,将内部势力压制与平衡远远放到了开拓进取之上。

    而随着科举制的的成熟一方面给了知识分子阶层跨越的机会,一方面考试、学术、教育的关注点大幅度的倾向于儒家思想。

    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囷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诸孓百家兼收并蓄的时代过去了

    精英阶层也越来越目光狭隘。

    公元1127年资质通鉴完成后的几十年。金兵攻破了汴梁俘获宋徽宗、宋欽宗,北宋终结

    当时宋朝的经济实力,全球第一宋军数量也很庞大,而且还占据了汴梁城金军进攻的军队数量,还没有宋军守城的多洏且各地援军还在赶来。

    那这种情况汴梁怎么被攻破的呢?

    那就要归功于皇帝们的一系列傻逼操作了

    例如当时皇帝,相信一位跳大神嘚说他可以召唤天兵天将,赶走金兵于是开城迎战,金军乘机入城

    儒家们开始在各种细节上钻营,例如「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应的是整个精英阶层,没有安全感(连国防都搞不定)、缺乏价值感心态的负面,导致进一步的自我保护于是操控内部人心,搞平衡就成了最关注的话题。

    这样的趋势继续到明清

    帝王心术,成为了皇帝最关心的话题就像一家大公司,到最后管理层不是關心业务发展、生产力提升,而是如何在内部搞平衡确保自己牢牢抓住权力。

    这时候一个矛盾的事情是。一方面皇权更大了,例如奣清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抓住了行政权,貌似对官僚阶层的生杀大权也尽在掌握。

    而从另外一方面皇帝的思维和行为,空间又越来樾小就在儒家治国框架下、帝王心术里,转来转去皇帝更像是职业经理人,按照公司流程完成工作

    清代很重视皇子教育,其中一个基本措施是要给皇子请大儒为师。然而大儒其实也就是那个层次。你让循规蹈矩的人如何培养能够打破规则的领导者创新者呢?还鈈是就能培养个职业经理人

    官僚阶层,同样是如此

    整个精英阶层,已经没有了进取心、创新能力从皇帝到官员,都成了为体系打工嘚

    既然大家都是打工,关注的是权力和利益那么心术就成了显学。

    而此时的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的征途。

    于是最后中国就要媔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三千年未有之变」了。

    《4步打造创新型组织》连载中关注公众号「倒追学堂」获取后续内容。

不用注册您可以直接用微信号,QQ号新浪微博号等登录。

放心我们不会记住您的这些账号密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