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问题问题

感情和家庭问题如何处理?--学佛网
&感情和家庭问题如何处理?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 11:23:00&&
问:感情和家庭问题如何处理?理净法师答:感情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是需要靠自己来解决,别人是很难说清楚,也很难说明白谁是谁非,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无论是婚姻感情问题,还是家庭子女问题,从佛教教理来说,都量种缘份,有缘则聚,缘尽则散。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如果是缘份尽了,感情之间就会出问题,家庭也就谈不上和睦。不是整天打骂,就是谁也看谁不顺眼。如岂这样的互相仇视天天仇怨,还不如尽早结束这种无缘的婚姻,给互相一个自由,各自开始各自的新生活。虽然佛教不主张拆散别人的家庭和婚姻,但讲缘份,并不主张这种勉强凑合的婚姻。婚姻是缘份,是前生未了的情缘,那今生要了结才能放下亲情而得解脱,如果缘尽再勉强,并打骂不和那就结下新的仇冤,成为来生轮回的因。因此,我认为如果这份感情己经没有了,也无法挽回了,这个家庭也不会和睦幸福了。虽然说为了孩子的成长勉强坚持,其实这样对孩子的生长更加不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行为、言举、人生观,包括感情都对孩子在无形中不知不觉下意识的产生了影响。父母感情的不合和家庭的不合,会使孩子在成长中心理上产生障碍,或者是自卑或者判逆,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刻断当断。学佛者就是要对亲情感情,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既然你们的感情有名无实,那又何必再坚持,互相催残,人生无常,当你能入时也许晚了。佛经说的很好:缘生缘灭,缘聚缘散,一切皆因缘,凡人自扰。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九种常见“问题家庭”及应对方法
我的图书馆
九种常见“问题家庭”及应对方法
九种常见“问题家庭”及应对方法
幸福密码学
关注“幸福密码学”(happylanxin)订阅每天好文章,每月好课程!一、九种不同类型的原生家庭1、完美主义:你的爸妈一直是要逼着你做超过你自己的能力的事。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人,情绪是焦虑,行为是强迫性的,语言是“必须要……应该要……”,做得到也是焦虑的紧张的,做不到会自卑沮丧。他不能犯错的,他对自己这样,对爱人孩子也是做不到的,这样会伤害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里,最少你得看到我,完美主义的人是不懂得感激人的,你做得再多她会觉得应该的;夫妻关系里,第二,还需要欣赏;第三崇拜,特别是女性对男性,男性需要被看到被欣赏被崇拜。从咨询师的角度,从行为层面要对自己说三点:一、我可以犯错二、我够好了三、欣赏肯定自己2、过度高压:任何话不允许你说,只有他们说。这个家只有他说,没有你说,因为这样你做了许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外向的人,被高压,会逆反,如果父母继续高压,孩子一味逆反长大后可能会行为偏差,用固执来保护自己,用来对抗,在独立自主方面会过度反应。内向的人,被高压,会退缩在里面,比较危险。长大后,可以做:一、我有得选择。我长大了,可以自我做主。二、一面怕一面做。被高压长大的孩子,不管内向外向,都缺安全感,我不能独自自主,都是我对自己没有信心。任何我独立完成的,都增加了我对自己的信任。三、我为自己的生命负责。3、过度溺爱:总是让你去做明知不可以做的事,事实上是顺着你的心意去做的。被溺爱的孩子,是任性的,有手段的,听到爸妈说不能时,他就出手段了,父母就给了。自我为中心的,更加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被溺爱的小孩,内心是空洞的。经常用愤怒来控制别人的,所以愤怒很多。对自己说:不能,不行,不可以。这个世界并不是我的,不是跟着我转的。别人也是有界限的。4、过度保护:父母总是过份担心,过度焦虑,什么事都不让你做,要帮你做。心理咨询里,过度保护的,是特别难做的。被拿掉的是独立自主和价值感和安全感,剩下只有爱的能力和联结的能力。人强大的前三个能力都被拿走了。这三个被关掉的话,生命力是不强大的。长大后再去做,是非常难的。这样的孩子特别有爱,特别容易和人联结。对自己说:一、给我一点时间,我可以做到。价值感安全感独立自主都是需要时间的。父母一直给他一个观念,靠你自己是做不到的。二、我相信自己和别人一样好,一样有能力。三、我不会,我可以学习。5、过度惩罚:虐待性,常常被关到一个地方之类。爸妈一般都是自己也被打过了的。父母都不是坏人,但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为了打下去,他一定会一大推指责孩子:你错,你不好。打下去后,孩子必须做决定:我相信还是不相信。生命力强的,我不相信,身体所受的就是痛苦,心想我爸妈是大坏蛋,狠毒,全盘否定父母做的。同时我又要接受他们养我,于是我里面会分裂,感情太复杂了。这样的孩子是少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信任的,因为爸妈都不被信任的。大部分的孩子都会选择我相信,即使被打,我也比较能够忍受,可以消除我已经犯的错。我相信了,我就要吸收我爸妈的所有指责,我告诉自己,我是不好的,我是错的,我是罪有应得的。它伤害了我整个的生命力,我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人,我经常得罪父母。相比较前面,后面这样对孩子还是比较好的。长大后,这样的人容易自贬。要他讲话肯定自己是很难的。每天给自己一贴毒药。内在里面有一股非常强大的生命力,长大后只要把它激发出来,这个人可以成长得很快。对自己说:一、仁慈。常常对自己说,要对自己仁慈。即使我做得不好,我做错,这个人是以仁慈在对待我。我长大了,当我做错了,里面有个严厉的声音出来,我要告诉自己,我要做个仁慈的父亲或母亲。只有这样,以后我才会对孩子好,否则这样的人最难做到仁慈。这与做得多好,多对,无关。二、做自己的好父母。特别是在接纳自己无条件接纳自己的部分。我足够好。小时候不管怎么做都是被打,但他还是认真去做。都是非常好的人。6、忽略:他们太忙碌了,整天看到她们回家出门;还有一种情况不是因为她忙,而是兄弟姐妹竞争造成。我常常被忽略的话,我的竞争心是强大的,我的行为是有竞争性的,我是争强好胜的。如果父母太忙而被忽略的话,我会觉得没有价值感。外向的人,用说话大声或行为上过头等出人头地来被看见,做些不恰当或不符合情境的行为来唤起别人的注意力(我、情境、他人三者中,“我”会特别大)。或情绪多多。健康的是增加自己的实力来被注意到。都是想争取得到注意力。咨询时,关于案主很多深刻的感受,不要轻易说“你经历的我们了解”、你说“我们不能理解你所受的苦”这话更能触动对方。我要对自己说:一、我是重要的。我是足够重要的。(会影响到我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二、我可以爱自己。三、我是这世上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生命的展现(萨提亚语言)。四、我有自己的美丽(萨提亚语言)。7、拒绝;我们的父母亲很冷漠的,即使就是一个孩子,也没有办法和孩子亲近,不和孩子气联结,这与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的。最大的是冷漠的人。极少部分,孩子会非常热情,一般上来他不会变的冷漠,他会特别闹,特别多事,到学校会经常去抱别人家孩子。这样特别热情的孩子变的特别冷漠,非常危险,扭曲,会自闭。被拒绝的,给到你的感觉是痛苦的,你这个人是不值得爱的。如果我冷漠的话,工作是没有问题的,语言行为情绪上冷漠,到了婚姻就出问题了,他们可以爱,但他们不能去联结。我要对自己说:一、我可以接纳自己的联结。二、别人可以亲近我,我可以去亲近别人。三、我可以有要求。8、性侵(案主);在小的时候被性侵过的,通常是被亲人、熟人、父母的朋友和邻居等。在这样的一个性侵当中,要怎么做?我看过一个最好的资料,单纯就是做性侵,在美国专门有个岛就是做这方面的团体治疗。他做了一个方案四条,也帮助到自己。第一:要去理清的是,这件事情的发生这是谁的责任?是谁要负责的?这不是我的错,是害我的人要完全负责!第二:这不是我的错,但是它发生在我的身上,所以对我是有影响的,带来的影响我要做什么?我负责让这件事不会继续伤害我,没有其他人来为我负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可以改变过去对自己的影响。第三:就是原谅,原谅自己。这件事已经伤害我很多了,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现在看到的时候我要负责停止,就是从今天开始。第四:选择原谅他,也是为了我自己。心理治疗到最后都是爱和宽恕。9、父母关系恶劣。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影响最大的是亲密感,责任感,很容易走极端,还有一个受影响的是安全感。对自己讲三句话:第一句:爸爸妈妈的关系是他们自己要负责的,我只负责做一个好女儿,不做一个拯救者。(爸爸妈妈关系不好的,孩子会变得没有界限)第二句:我要学习一致性。第三句:我不做受害者。(不要将爸妈的关系做为自己的受害者的理由,二十五岁以后要对自己负责。因为人类到了二十五岁的时候整体发展是完整的。)二、萨提亚技巧:自我环,最容易将人的东西呈现出来的工具自我环,可以用来看很多东西,不是用来做抑郁症,但可以用来看很多问题。很多原因都会造成抑郁症,当生命力很低时,身体为了保护这个人就变得很低,不会去做什么,我们去看强迫症精神病等萨提亚都看成这是身体的应对,这是一个信号,身体帮他决定,告诉别人我需要帮助。抑郁是一种情绪,我们看任何的这些都是一个信号,而不是一个问题,就像我们看抑郁等都是一个信号,看是怎么处理的,如果处理不好就真的是抑郁的。自我环,是最容易将人的东西呈现出来的工具,最里面是生命力,分成了八个部分,生命力会彰显在人类的不同部分里面,然后又回来到生命力,这样就是良性循环。一、认知的理性上。包括了我们的行动力,学习力,记忆力,专注力等。什么情况下,给不到我们生命力,就是里面有很多非理性的想法。理性的想法是有希望的可以滋养生命力的。如果有焦虑症抑郁症,我第一个要检查的是完美主义,第二个要检查的是强迫性的思想,第三个要检查的是灾难性。强迫性的是规条僵硬。完美主义转至精益求精,强迫性增加弹性,灾难性要去看真相。二、关于情绪方面。最容易得抑郁症的人是不舒放情绪的人,有许多内在的愤怒没有释放,或者有觉察但没有办法舒放。三、生理上方面。第一个最重要的是睡眠,睡眠能够让我们得到生命力,单单因为睡眠不好是会有可能有抑郁症的,这是在生理上是最能够补充生命力的。第二是运动,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对各种的精神疾病都是很好的。四、感官(兴趣)简单来说就是休闲活动。抑郁症的话我的沮丧会超过两个星期,很小的事情就会流眼泪,看什么东西都没有感觉了,我对自己的孩子没有感觉,我失去了对她的感觉,我看孩子是无感。五、灵性。基本是我从事什么会让我觉得有价值有意义。青少年和老人最经常觉得自己是无意义的。我告诉大家说我当我老了,我坐在那里会很有意义的。我不用做什么,生命本身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若是生命没有意义的话我们就会回到感官。当生命力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去寻求感官刺激,告诉自己是活着的,为什么有少年人吸毒、打架、跳舞等等,为什么呢?我们都告诉他这样不好。他们是为了找到存在感。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处理存在的价值感。六、互动。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当一段关系带给你太多的消耗,就是该画上句号来保全自己。七、情境。看两部分,一个是工作,一个小时候父母的关系。人类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份工作,而且那份工和就是我最喜欢的。八、营养。我的食物,我的饮食是否营养健康。绘画心理分析,探索未知的自己时间:2月15日晚7:30—9:00地点:幸福密码之绘画心理微课堂内容:1、绘画心理技术中的常见种类及其应用;2、主题画案例分析:《我心目中的xxx》3、现场绘画分析,请有兴趣的学员提前在A4白纸上用笔画一幅画,主题为《我心目中的xxx》报名:点击链接或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报名方式微课预告助人自助,共享幸福!雨露心理以真诚、热情的心?为您的幸福生活撒播阳光雨露!服务项目:青少年心理成长援助、考前心理辅导、婚姻情感疏导、亲子关系改善、催眠减压、自我成长等。预约电话:(请发短信,勿直接致电)微信(QQ):提高幸福指数!传播幸福人生密码发送积极心理学知识请关注幸福密码学微信号:happylanxin咨询预约微信/QQ:心理咨询师成长QQ群:关注公众号,回复“微课”可了解最新微课信息哦!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馆藏&1566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4个故事解决常见的家庭问题
家庭中,互动和交流非常重要。如果有一方经常沉默或拒绝交流,只会惹来另一方日渐激烈的言辞,而沉默者却又筑起更坚固的心墙。有时,争吵只是为了获得更深入的交流,却往往因爱成恨,稀里糊涂地弄得彼此满身伤痕。
&  夫妻斗嘴、吵架、关系差&&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里的纷扰本无对错,每个人从不同角度出发,判别标准也不同。在心理咨询师眼中,判断对错并不重要,让当事人反思并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才是关键。我在解决家庭问题时,喜欢通过讲故事,让人暂时跳出自己的问题,从更客观、理智的角度进行反思。尤其下面4个故事,能解决大多数常见的家庭问题。  故事1:别总想着赢  老人带着孙子和一头驴旅行。路过一个村子,村民们说:&老人行动不便,男孩却骑着驴,不像话。&男孩急忙跳下来。又到了一个村庄,村民说:&老头骑着驴,让走路,真狠心!&两人只好都下来,牵着驴走,可第三个村子照样充斥冷嘲热讽:&有驴不骑,真笨!&爷孙俩不得不一起骑驴,可新的议论来了:&两人骑一头驴,真残忍!&他们最终只好扛着驴走。  我的赠言:你是否正在为谁错谁对的问题与配偶、父母、公婆、孩子争执不清,坚信自己没错而绝不妥协?回味下这个故事,爷孙俩的困境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以致跟自己较劲,陷入无益的游戏中。不妨跟着自己的心走,别强求他人的看法与说辞,做好自己。  故事2:难道还不满足  狼的喉咙里卡着一块骨头,请鹳帮忙拔了出来。鹳要求狼感谢自己,狼嘲笑着说:&你能安全地把脑袋从我嘴拿出来,难道还不满足吗?&  我的赠言:有些夫妇收入很高,却常因为经济支配上的事争吵。丈夫觉得妻子每周买衣服太浪费,妻子觉得丈夫给老家人的钱太多了。其实,中除了要彼此尊重,保留一部分个人的自由意志很重要。千万别像故事中的狼一样,蛮横地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在别人身上,还理直气壮。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关键词:&&&&&&&&&&&&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 - 壹心理
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
发表于 17:48:29
纳皮尔(Augustus Napier)、惠特克(Carl Whitaker)《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国际家庭咨询日,谈谈家庭治疗何谓家庭治疗的核心意义?什么是造成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一、家庭治疗的核心意义1. 家庭治疗就是让家庭中的人们都来参与咨询家庭治疗的核心意义就是修正佛洛伊德学派的不足。在佛洛伊德的咨询中,许多个人的问题归咎到原生家庭,以及童年经验。就纳皮尔的角度来说,不能说这样的角度完全是错的。但在家庭治疗中,则显然是不足的。不足之处在于,个人只是家庭的一个单一成员,从单一成员的体验回溯,而去了解整个家庭个人塑造的影响,是不充分的。所以家庭治疗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而不是单一个人的咨询。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相处模式等等。好比在书中个案谈的是一个五口之家,五个人都参与在咨询当中,好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成长的背景,以及他们的互动模式。咨询师不靠揣测,而是在面对整个家庭成员时,进行观察与探问。书中,一对夫妻想要解决长女逃家,甚至有自杀倾向的问题。在惠特克的建议下,他们整个家庭的成员都来了,包括次子和么女。结果在咨询中,逐渐的发现造成长女逃家的问题背后,潜藏着许多危机,包括夫妻之间的问题,扮演父母角色的失职,以及孩子在这当中面对的压力等等。解开这些环节,我们才能看见真相,并试着推动每个人自我觉察,到逐渐参与让家庭恢复功能的行动中。2. 家庭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在书中谈到的个案里,非但对这个五口之家进行咨询,之后在咨询中,逐渐延伸出家中的父亲和母亲与他们背后家庭的问题,所以有次咨询,连祖父母都参与在咨询中。这让咨询师,以及在场的三代人,看见他们之间一代一代的影响,关系与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人长久以来从未面对与处理的伤痛。在纳皮尔与惠特克的系统中,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问题不只是个人的问题,或是环境的问题。而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人与环境之间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所以就像要解决社会问题,光改变当中一两个人,毫无作用。要改变社会问题,要从个人、群体与环境的角度做彻底的考察,全面着力。家庭问题也是,只有当所有人都坐在一起,我们才能看见家庭,否则面对的都只是个人。另一方面,整个家庭也笼罩在整个社会的压力下,扮演着社会期许的家庭面貌。内部不和谐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产生整个社会的不和谐。可以说,纳皮尔与惠特克谈的家庭治疗,是一个集体主义的,跟儒家文化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类似的观点。家庭不是孤立的,个人也不是孤立的。唯有四者合一,才能同时达成四者完满的状态。3. 家庭治疗在于发挥家庭的力量咨询师在家庭治疗中的角色,面向所有成员。他是引导者,好比引导每个人吐露真相,尤其是想说而不敢说的时候。又是教练,帮助每个人在治疗中有所成长,让在家庭中失去平衡的个人,开启实现自我的道路。也是缺位的代理人,好比在一个家庭中,可能因为父亲、母亲,或是儿女失去该有的功能,他可以试着通过扮演这个功能,或是让成员进行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成员更清晰的理解家庭和谐的状态,好对比不和谐的状态。但更重要地,家庭治疗尊重且无意改变每个家庭的本质。我们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换个角度来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系统。咨询师并不是要把每个家庭都变得一模一样,成为某个社会期许的「模范家庭」,而是帮助每个家庭,因为当中个别成员的特质,找到专属这个家庭,每个成员都能幸福快乐,既不妨害个人成长,也不影响家庭和谐的状态。这不是在计较任何人的错,而是让每个人都发挥在家庭中的功能。纳皮尔十分强调这一点,尽管家庭中可能有些矛盾,或者有成员失职,但这不意味着整个家庭都是无能的。更多时候,是家庭给予了失职者,或是深受创伤的成员得到治疗与复原力量。一个家庭从接近破裂到复原,依靠的不是咨询师的神力,而是通过咨询让成员重新找到家庭的力量,知道如何使用这个力量,知道自己在个人成长与互相关怀,充满爱的包容下,让整个家庭与个人之间互相成就,互相完满。二、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1. 压力。人活着就有压力,压力来自成员之间,来自社会,也来自我们自己。往往家庭中的压力有很多来源,当压力超过负荷,就会爆发,产生冲突。压力的类型主要有三种:a. 突发的情境压力。譬如突然有人死亡,或破产。b. 人际关系中的压力。每个人同时都处在多条人际关系中,纳皮尔认为家庭治疗师尤其要关注人际压力,好比一个人受到父母的影响,或是与重要他人之间没有解决的矛盾。c. 个人内在的压力。人内心的冲突并非源于自己,而是将外在压力内化的结果。这是与自己的战争,且会于家庭中爆发。2. 对立两极化及争吵白热化。争吵是冲突的展现,但我们要厘清冲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用刻意避免争吵,尤其当成员在咨询师面前争吵,更能让咨询师有机会通过争吵,看见争吵下,每个成员的应对,逐步挖掘背后的原因。对立使家庭产生撕裂的危机,但对立也能帮助咨询师看清家庭中的角色,他们之间如何互动,如何结盟与仇视。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咨询师的目标就是让对立的小社会,重新回归平衡。3. 三角关系。夫妻之间的问题,往往会使孩子卷入其中。同样的,母子或父子之间的问题,也会使伴侣卷入其中。三者中可能出现替罪羊,或是如卡普曼所说的有「受害者」,必有「加害者」,且往往会有「拯救者」,三个角色相爱相杀,逐渐扩大一个家庭的不和谐。4. 责备怪罪。家庭最痛苦的挣扎,莫过于将某个成员置于所有人怪罪的对象。或是彼此怪罪,将问题过份简化,然后通过怪罪的各种方式,无论暴力或冷暴力,进而伤害对方,伤害自己,并波及其他家庭成员。好比当夫妻冲突上升,要孩子选边站,在孩子面前彻底侮辱对方的行为,都会让家庭中的所有人痛苦。5. 认同感的扩散。过份强调系统化的家庭,会产生「全家共生」(family-widesymbiosis)的病态依赖。家庭成员都非常依赖对方,害怕失去,于是每个人都不敢面度冲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为了避免家庭的破裂。结果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家庭也缺乏真实的互动,所有人和家庭都戴着一个和谐的假面具,但面具底下的痛苦仍持续伤害每个人。6. 停滞。家庭中比害怕失去对方更大的恐惧,就是害怕家庭走向静止般的「死亡」。好比在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中,有个三口之家,因为父亲长年隐瞒自己的同志身份,导致和妻子之间名存实亡,夫妻之间没有爱的流动,充满谎言;父亲害怕孩子跟自己一样,用军事化的教条约束孩子,整个家庭用冷漠的礼貌维系着,就像死了。这时,有成员拿出勇气挑起问题,家庭的动力才有复燃的可能。◎结语组织家庭,就像在写推理小说,情节往往总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家庭蓝图,但那个蓝图并不会因为我们想要,就肯定会实现。好比我们通过身边的人,或者父母灌输的价值观,觉得找个「好」男人就应该找个如何如何的,找个「好」女人就该找个这样那样的。然后一个「好」家庭就是怎么个夫妻鹣鲽情深、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按着这个路数组建家庭,好像一切都合幸福的情理了,但真的上路,才发现问题一大堆,「好」女人跟「好」男人在一起,并不能保证就出现一个「好」家庭。一般的心理咨询,处理的是个人的心理困境,焦虑与不安。但在家庭的困境上,纳皮尔与惠特克,主张要通过家庭成员都参与的咨询情境,方能真正帮助家庭成员化解困境。从咨询师的角度,这是一个极需高度能力的咨询方式,要同时处理多位成员彼此之间的矛盾,又要兼顾个人的心理平衡。但我同意在许多问题上,光从个人角度,可能无法帮助我们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当来谈者咨询的原因,是人际方面的困扰,那么若能将他所困扰的人际关系,带进咨询室,可以让咨询师更能看清问题,好帮助来谈者和关系中的他人,共同进行自我与关系的觉察。总而言之,我们都不是孤独的,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但痛苦是明确的,可我们需要时间去厘清痛苦背后的来龙去脉。咨询,就像家庭生活,没有快捷方式,只能踏实走下去的活动。◎後記:通俗与学术的两难撰写一本理论书籍,容易陷入两个方向的迷思,一个方向是学术,一个方向是通俗。极度倾向学术的著作,一般人读不来,因为对于读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一定的学术素养、背景知识与对于一个学科的热情。字里行间充满对于一个问题到解答的推导,甚至可能没有解答,整本书旨在呈现一系列精彩的思想论辫或研究历程。与之相对,极度倾向通俗的著作,往往去掉思维推导的脉络,更像是一篇论文的结论集成,告诉读者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一件事情的结论是什么,一个事情的答案是什么,即使这个答案是片面的、经不起推敲的也无所谓。通俗的书更多的是给人一个答案,好让读者不再疑虑。但这个答案本身,作者能够负起的责任很少,读者也因此开脱了自身的责任,因为他们只要把自身的责任推给书本的结论就好。但一本告诉读者来龙去脉,告诉读者一个理论或一个现象背后,有多么多的原因,多么复杂的历程,所以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或者难以给出一个简单的建议。这都是在帮助读者了解:「活着没有那么简单,你得自己找答案。我能给你的是我寻找答案的历程,但这个答案可能只符应于我的情况。而没有办法直接被他人揽在自己身上,直接变成『你的』答案。」两者之间并无绝对的优劣,但至少在我看来,经典之作的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都想写出叫好叫座的作品。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写出在倾向学术,或倾向通俗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而和谐的阿基米得点。以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为范围,咨询师欧文亚隆的《诊疗椅上的谎言》、《尼采在哭泣》就是在通俗的小说,和学术性的书籍之间,找到那个阿基米得点的例子。本文谈的纳皮尔与惠特克合着的这本书《热锅上的家庭》,同样有这个浓厚的倾向。主要作者纳皮尔博士,他融合在惠特克教授身边学习,投身家庭治疗的个案经验,引入部份的理论说,让读者一边通过个案的「故事」,一边得以了解在家庭治疗角度下,家庭的问题有哪些,家庭治疗咨询师是怎么看待问题,进而处理问题。对于咨询师难以处理的问题,也不吝于自我暴露,而不是把自己包装成全能的治疗者。适逢国际家庭咨询日,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在于上述的这一点,作者引用的个案经历很清晰,是一部让人不由自主会一口气读完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能帮助读者看见自己,以及自己家庭中可能遭遇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提供的理论思路,也能帮助读者反思问题的可能原因,并且知道该如何去寻求帮助。而不是直接读了这本书,就把家族中的某个人判了死刑,譬如把所有事情都推给原生家庭,或是都推给父母。或是单以家庭中发生的单一事件,可能是一次虐待,或是冲突的经验,就扩大解释为自己或其他成员一生痛苦的唯一原因。作为探讨家庭的心理著作,这本书达到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促使读者寻找原因,而不是过份简单的归咎所有。作者的目的是重建、修复,而不是推倒、毁灭。
关键是,只有我觉得有问题。所以我只能隔离他们。
擅长咨询话题:
面对面咨询:550.00/50分钟
视频咨询:500.00元/50分钟
电话咨询:450.00元/50分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庭教育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