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天又是如此漫长的一天

老舍的最后一天如此漫长
  编者按  昨天是作家老舍去世49周年纪念日。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无法抹去的名字,他用饱含“京味”的语言赋予老鲜活的生命力,被称为“语言的大师”。创作于1930年代的《骆驼祥子》、1940年代的《四世同堂》、1950年代的《茶馆》,都堪称精品。他以旧文人的身份适应了新时代,又难得地保持了自己的创作水准。  然而,老舍最终还是没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自保。1966年,“文革”开始,老舍等一批北京作家首当其冲。8月24日凌晨,不堪屈辱的老舍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如今,老舍在身后重获应有之荣,他的悲剧也作为时代的悲剧,被不断地还原、回忆。  作家李辉追忆了老舍的“最后一天”。这“最漫长的一天”前,悲剧早已开始酝酿。作家老舍老舍(左三)与家人在一起。《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老舍绝对不可能预料到自己居然会成为一场革命的冲击对象,并承受从未经历过的屈辱与痛苦。  他被公认为新时代的“创作标兵”,他的笔为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挥舞。一个如此出色地活跃在文坛的作家,应该说最有资格避免悲剧的降临。  老舍从归来不久,就率先成功创作出反映北京新变化歌颂新时代的话剧《龙须沟》,因而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响应罗瑞卿的号召,根据真人真事创作了配合肃反的讽刺喜剧《西望长安》;他在大跃进的鼓舞下,创作出《全家福》和《女店员》……还有诸多的急就章。短文也好,快板也好,诗歌也好,都是他手中随时可以派上用场的工具。  有的作家还记得,好多年里,每当五一、十一在天安门前举行庆祝游行时,总有两三个人作为领队,兴奋地走在文艺界的万人方阵前列。他们中间一直有老舍。在那些日子里,他无疑是一个典范,一面旗帜,他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能够成功地行进在新时代的大军之中。  从不愿意修改已经发表的作品的老舍,后来亲自动手修改起《骆驼祥子》。  在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骆驼祥子》上,旧版中的第二十三章后半部分与第二十四章的全部,都被删去。在这一章半里,老舍本来是集中写祥子的堕落,删去了这一章半,实际上改变了祥子的结局。而且,他当年说结尾过于匆忙,本应再多写几段,但这次修改,不仅改变了自己所说的从不愿意修改作品的习惯,而且不是增加篇幅使其更加完整,反而是将最后一章半删除。  纯粹文学创作意义上的那个自由自在的老舍改变了。总是将生活中的人与事放在首位的老舍也改变了。  那个自由自在的老舍真诚地为时代作出了改变。  老舍真诚地愿意走在时代的前列。  不过,老北京才是老舍真正的文学之根,创作之魂。  它像一条从没有枯竭的泉水,默默地在老舍的心底流动着,为他激发灵感,为他输送着语言的鲜活和形象的生动,使他在一日日的急就和应酬的情形下,仍然没有失去文学的活力。这便是老舍的可爱和可贵之处。或者说,是他生存状态的另一面,最终决定了他在逐渐改变自己的时候,仍然能够写出《茶馆》和《正红旗下》这样一些堪称《骆驼祥子》后又一个艺术的作品。  可以想见,当老舍脑子里活跃着自童年起就熟悉的老北京的形形色色人物时,他便真正进入了自由自在得心应手的艺术境界。在这样的状态下,他的《茶馆》,才能成为世纪的风俗画与艺术瑰宝。其实,即便在创作《龙须沟》这样一些剧作时,对老北京的人与事描写,依然是作品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似乎矛盾的两面,居然能够并存于老舍一个人身上。许多他的同时代作家,如果表示出与旧我告别,就尽可能地将以往的影子全然抹去,然后,以崭新的姿态开始走进新的陌生的生活。老舍有些出人意料。他既能毫不逊色地配合政策,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做一名创作标兵,又能不时沉浸在过去生活的影子中,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挖掘出艺术瑰宝。  他成功地完成了一种调和,一种平衡。于调和与平衡中保持了文学生命的延续。  善良,正直,常在心中  几年前,在写一本关于沈从文和丁玲的书时,我读到丁玲对老舍的一段回忆。一个文人的正直和善良,从此开始令我景仰,令我难以忘怀。  在1960年召开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时,丁玲已经身处逆境在(,)接受劳动改造。不过,仍是中国作协理事的她,还是被邀请到京与会。然而,她被冷落在一旁,有些失望和沮丧。正在这时,老舍走到她的面前,与她握手,问上一句:“怎么样?还好吧?”  只是简单一句寒暄,却令丁玲终身难忘。她得到一种被理解被关心的满足。因为她深知,这在当时称得上一次难能可贵的举动。这需要正直、善良和宽厚,也需要一种勇气。  一次我到广州看望黄秋耘先生,谈话中他以充满敬意的口吻谈到了老舍。就在1960年召开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之前,黄秋耘帮老舍起草一份报告。一天,老舍去逛隆福寺的旧书摊,很高兴地拿着一幅画回来。这是一个老画家送给吴祖光的一幅泼墨山水画,当时吴祖光已经到北大荒劳动改造。  老舍说:“这可是祖光心爱之物啊!他下去以后,家里恐怕有点绳床瓦灶的景况了。不然,不会把人家送的画拿出来变卖。将来要是祖光能活着回来,我把这画还他,该多好!”  黄秋耘的印象中,当时老舍的眼眶微微发红,但他又突然止住话头,沉默了。黄秋耘看出了他的顾虑,就说:“请您放心,在您家里看到的,听到的,我都不会对人透露一星半点儿。”于是,老舍才恢复了平日的幽默:“对,对!这不足为外人道也!”时间久远,许多事情黄秋耘已经不再想起,但老舍的这一侠义之举牢牢地印在他的记忆中。  黄秋耘回忆的这件事,后来从吴祖光先生那里得到了证实。老舍购买回来的这幅画,是齐白石老人送给他和新凤霞的。一次吴祖光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在(,)大街偶然遇到老舍,老舍便热情地将他带到家里,把画还给他,并说要不是经济条件有限,他本应将他们所有散失的字画都买回来。可以想见,备受冷落的吴祖光此时此刻的心情。对于他,这当然是终身难忘的一幕。  在知道老舍这样一些事情之后,我开始明白,老舍为何在同时代文人中间具有感召力,令人们永远怀念他。他所表现出来的一个老北京人的细致、周到、善良和正直,能给予朋友以温暖和信赖,而这,在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则是最为珍贵的。  这便是老舍。一方面,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没有落后过,他的身份,总是免不了积极表态,甚至发表符合要求的批判文章,即便被批判者可能是他曾经深知的友人,他也没有别的选择。可是,表面上的批判,并不代表他的内心。于是,另一方面,在不同场合他又表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他依然保持一种友善,在可能的情况下,他还会伸出援助的手。  孔庙里的红色风暴  日在北京文庙的遭遇,应该说是老舍一生中感觉最突然最不可思议最难以承受的。他的性格,他的处世哲学,乃至他的信念,突然间受到前所未有过的考验与摧毁。  在一群红卫兵的押解下,他和二十多位作家艺术家,被拉到国子监街文庙大院里,红卫兵让他们在大成门前的空地上,时而下跪,时而围着燃烧的戏装和书堆跳“牛鬼蛇神舞”。  他的确没有意想到会是这样一个局面。头一天他接到开会通知便从医院回到家中。他本来可以托辞留在医院,但正在风起云涌的运动,使他无法安稳地留在病房里。多年的惯性驱动下,他不能忘却作为北京市文联领导人的责任,历次运动中从来没有落后过的他,这一次同样不能被认为消极、淡漠。他回到家中,早上穿得整整齐齐,拿上准备好的发言稿,如同以往去主持会议一样走出家门。  然而,这个世界变了。北京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这些日子里,整个北京已经陷入了狂热之中。仅仅几天前,8月18日“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会”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百万红卫兵第一次受到伟大领袖的接见。林彪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浓浓的火药味顿时充斥整个古都。  北京真正是在一夜之间完全变了。  8月19日是疯狂的开端。“我们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改掉港式衣裙,剃去怪式发样,烧毁黄色书刊和下流照片。牛仔裤可以改成短裤,余下部分可以做补丁。火箭鞋可以削平,改为凉鞋,高跟鞋改为平底鞋。坏书坏照片作废品处理……”这不是讽刺小说的调侃,而是出自这一天出现在北京大街小巷的第一份红卫兵传单《向旧世界宣战》。就在这一天,三十多万红卫兵冲上了街头,开始了他们所认为的“破四旧”的壮举。  老舍所熟悉的一些地方在狂风暴雨中喘息。  挂了七十多年的“”招牌,被砸得稀烂,换上由红卫兵写好的“北京烤鸭店”的木牌,而挂在店里的山水字画全部被撕毁;“荣宝斋”的牌匾被“门市部”之类的字样盖住,《砸碎“荣宝斋”》的大字报张贴在原来展览艺术珍品的橱窗上;百年字号瑞蚨祥绸布店内所有字画、契约、宫灯、画屏,都被毁坏……  此刻的北京,当然不再是老舍所热爱的那个北京。同样,此刻的北京,也不再可能接纳老舍。  当他被挂上了黑牌时,当红卫兵将他和同行们押解到太庙时,当他看到火焰无情地吞噬书籍时,当他受到呵斥和毒打时,他才开始明白,今天真的与过去大不一样了。  老舍可以忍受许多别人难以接受的东西,可以真诚地改变自己早年的某些禀性,但人格的侮辱,对于将名声和面子视为生命的这个老北京来说,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承受的。当下午被接回市文联后又受到红卫兵的鞭打时,他愤然将挂在颈上的黑牌子扔到地上。  在愤然扔掉黑牌之前,老舍在想些什么呢?  一直愿意跟上时代的老舍,最终仍然没有跟上一个特殊的年代。  最后一天如此漫长  日,一定是老舍一生中最漫长的一天。  头一天他的愤然反击受到更为严厉的对待。人们以“现行反革命”的罪名将他送到附近的派出所,尾随而来的红卫兵,又轮番地毒打他到深夜,直到凌晨,才允许家属把他接回家。  他是以何种心情度过那个夜晚的我们已无法知道。我们也不知道,他最初决定走出家门时,是否就确定要到太平湖寻找归宿。我们知道的仅仅是,他让家里的人都走了,甚至妻子也被他说服到单位去参加运动。他不愿意家人因为自己而遭受新的打击。走出家门时,他手里拿着一副手杖,还有一卷亲自抄写的毛泽东的那首著名诗词《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老舍为什么选中带这首诗词,在身处那样一种处境时,他会以何种心绪来品味诗词的意境,如今永远是个谜。  就这样,带着昨天留下的累累伤痕,带着昨天承受的人格侮辱和巨大压力,老舍走出了家门。最后一次出门,再也没有回来。  太平湖公园的看门人注意到了这样一个老人的来临。他回忆说这个老人在公园这里一个人坐了一整天,由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几乎没有动过。他估计,悲剧是发生在午夜。  他最终走出了生的困境。他不愿意再蒙受新的屈辱,在这样的情形下,也许死对于他才是最好的、唯一的选择。  浓重的夜色里,没有人发现老舍做出最后选择。  儿子舒乙第二天看到的是已经告别人间的老舍。他描述说:父亲头朝西,脚朝东,仰天而躺,头挨着青草和小土路。他没有穿外衣制服,脚上是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没有什么泥土,他的肚子里没有水,经过一整天的日晒,衣服鞋袜早已干了。他没戴眼镜,眼睛是浮肿的。贴身的衣裤已很凌乱,显然受过法医的检验和摆布。他的头上,脖子上,胸口上,手臂上,有已经干涸的大块血斑,还有大片大片的青紫色的淤血。他遍体鳞伤。  老舍把屈辱、困惑、自责、痛苦留给了自己,也把一个悲剧留给了历史,留给了不断关注它解说它的后人。  修订于2015年8月,北京  (编注:本文由公众微信号“六根”授权早报转载,有删节)
(责任编辑:HN022)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1.海伦·凯勒&&&&2.如果……就…… 3.黑暗&&淡漠&&寂静4.没有疾病。  疲乏困倦。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寻常而不突出。5.黑暗将教会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感悟:只有盲人才有如此的感受,我们应该亲身体会这种感觉,才能让我们更有感触。6.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我会再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去做我想做的事情。(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小学语文
奇怪的圣诞包裹
  才踏入10月,家明的爸爸就问道:“今年该寄什么包裹给叔公做圣诞礼物呢?”
  大家都没做声。去年寄去人参、鹿茸,叔公回信说他身体虚,受不了这些补品。前年寄去一些绒料子,是家明妈妈到百货公司买回来的,却没有留意绒料的边上绣着“日本制造”的字样。寄去后,叔公回信斥责道:“寄什么不行?单寄些日本货给我!我青年时受够日本人的苦头了,现在……”他老人家执拗的性子,叫家明的爸爸和妈妈读信后很沮丧。经过两年的吃力不讨好,这一年寄圣诞礼物给叔公,成了家明一家头痛的事。
  家明的叔公五年没有回来了。家明还记得他6岁那年,叔公从美国洛杉矶回香港来,每次出外游玩,总带着他。叔公虽然年纪颇大了,但说话很有趣,他说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他教家明说:“不要说‘食饭未’,要讲‘吃饭了没有’嘛!”家明学着学着,却总是说成了“食饭了煤油”,引得叔公哈哈大笑。
  家明清楚地记得叔公带他乘车到落马洲。叔公站在山头,向北眺望了好半天。家明问:“叔公,你望些什么?”叔公说:“我在遥望我们的祖国。几十年前,日本鬼子打来了,我从北平逃到上海,后来上海也沦陷了,我逃到租界去,再后来才远渡重洋,仓皇逃离故国呀!”
  家明年纪还小,他听得一半懂,一半不懂,便天真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国走走呀!”叔公摇摇头叹一口气,说:“唉,如果我把心一横,决定不返洛杉矶,我会回去的。可谁叫我的儿孙统统在美国?你们这一辈小东西呀,是不会明白老一辈想念祖国之苦的。”
  那时候美国跟中国还没有建交,踏过了深圳桥,就不能回美国了,但家明那时只有6岁,他怎么懂?他自然更不懂叔公怀乡的愁绪了。
  那年叔公回洛杉矶后,就得了病,后来病愈了,却下肢瘫痪,出入要坐轮椅。因此,他五年多没有再来香港了,自然,也再没有教家明学讲北京话,更没有带家明到落马洲山头北望了。
  爸爸说:“近年来回国旅行的美国华侨连续不断(  ),叔公应该是头一个踏上旅程的。唉,多可惜,他瘫痪了,好像天公总叫他还不了心愿。”
  家明听了爸爸的话,忽然大叫:“有了!我们可以寄些内地的风景照片给他老人家做圣诞礼物!”
  爸爸说:“国内风光的书籍他堆满一房间!以前他从这里订阅有关内地风光的画报,现在,他还可以直接向北京订啦!”
  “寄些中国土特产给他吧。”妈妈说。
  爸爸说:“中国已经有货船到美国啦,中国货积满唐人街,寄这些去只会白费劲!”
  妹妹天真地说:“我们不用想了,写信去问问叔公喜欢什么,就给他送什么就行啦!”
  家明和妈妈都笑了。爸爸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你说得对!现在才10月,赶快寄封航空信问问他老人家,只要他早回信,总来得及寄邮包裹的。”
  这样,爸爸就立即动笔了。
  真猜不到这样快,三个星期后,叔公的回信来了:“谢谢你们的心意,我老了,对吃的用的都没有兴趣。只是最近忽然想栽一盆中国菊,你们若有闲,不如寄一袋故乡的泥土给我吧!”爸爸给大家念了这封信,妈妈听得呆住了,家明和妹妹却哈哈大笑。家明说:“叔公是老天真啦,跟妹妹一样爱玩泥沙,而且美国泥沙不玩,偏要玩中国泥沙。”
  爸爸却严肃地说:“孩子,你们是不懂叔公怀念故土的感情的!”
  妈妈说:“叔公这封信,叫我想起音乐家肖邦的故事。他青年的时候,国家被俄国蹂躏,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波兰,什么珍贵的东西都没有带,只带了一瓶祖国的泥土!”
  听妈妈这样说,家明收敛起笑容,倒觉得有点惭愧,他在这里长大,实在不懂得什么叫山河故土。
  家明的爸爸出乎意料(  )地向公司请了三天假,从香港到广东中山,为的是叔公的一袋泥土。
  泥土带回来了,还带了一些名菊的花种。
  妈妈用胶袋把泥土和花种包裹好了,还缝制了一个大小适度的布袋。爸爸从邮局拿回来寄包裹要填写的表格,其中一项是要填写包裹的内容价值。这叫爸爸发愁(  )了,照实写“泥土”吗?“价值”又是多少钱呢?这些泥土能用金钱来衡量吗?美国的海关人员看见有人邮寄一包泥土来做圣诞节礼物,一定怀疑是弄什么玄虚呢!苦想了半天,爸爸说:“为了别使美国人诧异和怀疑,不得不说一个谎话,就填写‘中国药材’吧。美国人不懂得中国药材,以为真是什么名贵药材呢!”
  这包泥土终于邮寄出去了。
  圣诞节前一天,就收到叔公的来信。平安夜的晚上,为求“平安”,家明一家都没有外出。晚饭后,大家围着爸爸,听爸爸读叔公的来信:“……虽然外面是火树银花,外国人在忙着迎接他们的节日,而我这老人,却颤抖着双手,捧着你们寄来的乡土,还有那浓郁芬芳的乡土情!几年来的圣诞礼物,这一年最合我心意了。我得栽种一盆菊,用的是地道乡土,还有那地道花种。希望来年今日,我们一家不再赏圣诞花,我要教我的孩子和孙儿赏赏我们的菊花,那傲霜枝的中国菊花呀!侄儿,你也得好好教导你的儿女,勿忘我们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儿女!”
  爸爸读完信,全屋寂然,连妹妹也仿佛懂事了。外面传来圣诞歌声,爸爸却选了一张新买的民族音乐唱碟来放,一屋响起了《赛龙夺锦》那兴奋的鼓钹。
(1)把文中加粗词语换一个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2)画横线的句子是
(3)为什么要“写信去问问叔公喜欢什么,就给他送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年来的圣诞礼物,这一年最合我心意了。”“这一年”的“圣诞礼物”,指的是________,“最合”中的“最”字不能删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外面传来圣诞歌声,爸爸却选了一张新买的民族音乐唱碟来放,一屋响起了《赛龙夺锦》那兴奋的鼓钹”中“却”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从放“新买的民族音乐唱碟”中看出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章描写的(  )、(  )、(  )、(  )、(  )、(  )、(  )中,可以看出叔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圣诞包裹”是奇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配套 小学语文标准大考卷(六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
(二)________
  ①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尤其是他画的马,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②徐悲鸿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法国巴黎学习绘画。那时清政府垮台了,换上来的北洋军阀政府也同样腐败无能,因此在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还是常常遭到外国人的侮辱。
  ③就在徐悲鸿考进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时候,有一位富有的外国学生十分无理地向他挑衅,轻蔑地说:“你们中国人,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  )把你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  )成不了什么大才。”
  ④徐悲鸿听了非常气愤  他用炯炯的目光狠狠地盯着这个外国学生  毫不示弱地对他说道  先生  你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不成才吗  那好  现在  我代表我的国家  你代表你的国家  我们比试比试  等到学习结业时  看看到底谁是人才  谁是愚才
  ⑤从此以后,徐悲鸿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画,为祖国争气,为中华民族争光。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目的,他(  )认真学好了学校里安排的所有课程,(  )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卢浮宫、凡尔赛宫和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他常常是带着一块干面包和一壶水去的,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时间决不出来。
  ⑥许多法国画家看到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都很感动。有一位叫达仰的法国画家说:“我从这位没有奴颜媚骨的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坚强的毅力和对未来的信心。”从此,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他家作客,让他在自己的画室里安心画画。
  ⑦一年以后,徐悲鸿就画出了一幅很好的油画,受到法国有名的艺术家拉蒙先生的好评。以后,在学校的几次比赛考试中,徐悲鸿都赛过了在这个学校里学习的各国学生,多次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⑧不久,徐悲鸿又在巴黎展出了自己的油画《远闻》、《怅望》、《箫声》和《琴课》等。这些油画出神入化地表现了画中各种人物不同的性格,轰动了整个巴黎的美术界。许多观众看过之后,都交口称赞:“中国人真了不起!”就连那个曾经向徐悲鸿挑衅过的外国学生,这时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⑨徐悲鸿终于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⑩徐悲鸿常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面对那位外国学生的挑衅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傲骨,是多么可贵啊!
1.在第三、五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联系上下文,想想徐悲鸿说的“傲骨”指的是什么,并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最能表现他有“傲骨”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两处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句说说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个适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科目:小学语文
_________________
  斯恩德有三个孩子。他要求大儿子克莱尔、二儿子卡尔夫和小女儿凯妮每天都要去菜园里拔杂草。尽管三个小孩子非常不情[怨 愿],但是都知道父亲的[脾 皮]气,每天放学后还是都乖乖地去菜园拔草。
  刚开始,他们会互相埋[愿 怨]。克莱尔说:“卡尔夫,你只管往前冲,根本不管身后的草是否拔干净,总是要我重新拔。”卡尔夫说:“难道你没看到,我拔的最多吗?你怎么不看看凯妮,我拔了一大片,她才拔了几棵!”凯妮则哭了起来:“你们看,我的手上都起泡了,还有,我的花裙子又弄脏了。”
  草并不是那么好拔的。拔草的同时,有时会将菜苗一起拔起来;有时一不小心会被杂草的尖刺划破手指。往往这块地里的草还没有拔完,一场雨下来,刚刚拔完的那块地里又冒出了小草尖尖的脑袋。于是,他们只得每天放学后在菜园里忙碌。
  菜园里的蔬菜因为拔除了杂草而长得郁郁葱葱。孩子们也都爱上了拔草的工作,再也不抱怨了。他们不但学会了一种本领,还学会了忍耐。
  有一天,克莱尔宣布,他以后不能去菜园拔草了,因为他要去州立大学读书。临走时,克莱尔说:“真留恋这一片茂盛的菜地。”于是,菜园里只剩下卡尔夫和凯妮了。又过了不久,卡尔夫宣布,他也要去远方读大学了,不能去菜园拔草了。最后轮到了凯妮,凯妮走的时候,恋恋不舍地对父亲说:“以后,菜园里的杂草由谁来拔呢?”父亲说:“不用担心,我有除草剂呢。”凯妮不解地对父亲说:“您既然有除草剂,为什么还要让我们兄妹几个花[费 废]时间去拔草呢?”
  斯恩德舒心地笑了,他说:“现在你们兄妹三人都上了大学,不能忘了这拔草的功劳。拔草时,你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要知道,心中的杂草靠除草剂可不行,那要靠自己动手才能拔除。”
(沈湘 编译)
(1)给文章加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选择短文中括号里恰当的字。
(3)从文中选择两组近义词写在下面。
  (  )——(  )
  (  )——(  )
(4)缩写下面的句子。
  ①孩子们每天都要到菜园里去拔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菜园里的蔬菜因为拔除了杂草而长得郁郁葱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圈出句子中的关联词语,并且照样子造句。
  尽管三个小孩子非常不情愿,但是都知道父亲的脾气,每天放学后还是都乖乖地去菜园拔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6自然段中父亲的一段话给了你怎样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温暖的雪书   清晨出门,才惊喜地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积起了厚厚的一层。 &&&&  这几年,杭州难得下雪,即使下雪,落地就融化了。这场意外的大雪,立即引起了早起的人们一阵阵的惊呼。  雪景很美,可是,一出门,我开始担心起来,路上的积雪已经冻结,很滑,不知道汽车还能不能开。开了几年车,还从没有在雪地上行驶过,我担心自己的技术和安全。  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找到自己的小车,挡风玻璃上,也都积上了一层厚雪,必须先将积雪铲掉。忽然发现,我的车前挡风玻璃上,有人在积雪上写了一个字,细细分辨,是个“慢”字。字写得歪歪扭扭,估计是用树枝写的。他是在提醒我吗?他会是谁呢?我的心里暖暖的。 &&&&  我发动了车子,打开暖气。乘预热的时间,将车上的积雪,一点一点慢慢铲除。&&&&&  这时候,小区里陆续有人走出来。 &&&&  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惊呼,谁在我的车上画画了,回头一看,是停在我后面的一辆车。  我好奇地走过去,只见她的车前挡风玻璃上,画着一幅画,是一座房子,还有一只高高的烟囱。女车主不解地看着画,这是什么意思啊?联想起我车上的那个“慢”字,我笑着对她说,这是一座房子,一个家,画画的人可能是要提醒你小心开车吧。女车主也笑了笑,对对,是得慢点。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字或者画,我突然很想知道。  一辆辆车看过去,果然,每辆车的前挡风玻璃的积雪上,都被写上了字,诸如小心、慢、安这些字;有的车上,画着一座房子、一颗心、一个孩童什么的;还有一辆车上,画着几个大大的惊叹号。  这个人,他是在提醒我们啊。  大家就此议论开来,猜着那个写字画画的人,会是谁呢?我们的一位邻居?社区里的保安?晨练的老人?路过的行人?  猜不透。大家恍然明白,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提醒和问候,是大家的安全啊。一个有经验的老驾驶员,告诉我们雪天开车的注意事项,大家听了直点头。  这是我搬到这个小区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大家离得这么近,是大雪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啊。  启动车子,缓慢地驶离小区,赶往单位。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1.说说文章的标题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这句话你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挥想象补充最后一自然段“我”的心理活动,不少于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漫长的一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