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7k赛尔号游戏2荆棘小路什么是侯天亮

通灵佛教网&||||||
菩提宗道——菩萨戒集颂讲记(2)
所以总的来说,从补特伽罗面前受有一定的好处,这个就跟自己受不一样的,那么这个牵涉到一些自己如法的问题。我们听到有些人他自己出离心很强了,心里好像一定要,甚至于找不到师父的时候,师父是有啊,他就是没有找到相应的师父,或者人家看到他条件还没有够,没有给他剃,他就自己剃,自己剃了之后,和尚衣服穿起来,就是修行了。这样的人我们看了很多,从五台山我们出家以后观察起来到现在总有好几个了,结果都不好。我们说五台山有个现实的例子,就是一个居士,上海居士,她很发心的,修的也相当好。据人家说她修《五字真言》,咒轮观出来的。那么她到五台山之后,她想出家了。不晓得她怎么,明明她有师父的,定公上师是她的皈依师。她好像没有去找师父出家,自己落发的,做沙弥尼了。沙弥尼还住茅棚好像是很用功。但是最后,犯了戒,所以说弄得很不好。她的丈夫是在解放初期,好像是在监狱里,但是她后来丈夫出来了,她就是身败名裂了。这个弄得很惨,家庭也破坏了,她自己修行也没有成就,反而得了个破戒的一个罪。所以说我们就建议不要自己落发。我们以前,在本道场,北京来个大学生,很勇猛,自己一下子,第二天我看怎么头发没有了,他自己下的发。我说你不要自己下,你下发是一个大的关键事情。师父给你下了发就是前后判若两个人了,你前面是在家的,有漏的里边的,后来是要清净了,要走出离的道路上去了。这个一定要经过一定仪式的,你自己随便剃了之后不好。我这样说他之后,他好像“啊,好,好,不懂啊。”后来毕竟还是不行了。本来很执着,结果这里感到不满意,参访去了。参访了半天还是一样,跟前面那位一样,回家去了。所以这个不好,我们感到剃发一定要从师,不要自己剃,这些是关于有师没有师的问题。那我们昨天讲了一个戒,戒就是舍了命之后菩萨戒还是存在的。这个就是说,别解脱戒只有人有,天、旁生没有;那菩萨戒,天趣、旁生趣就是龙之类的,都可以有,人当然更有。那么他们有的就是说发心戒,就是讲发心所得戒,就是说这一辈子受了戒之后,这个菩萨戒命终了不舍,下一辈子投生了菩萨戒体还在,这个叫发心所得的戒。另外一个名字,不是从人受得的戒,所以菩萨戒是通三趣。那么这里我们再补充一个问题,这也是宗大师的一本书上提这个问题,我们感到很有意思,也把它说一下。他说为什么菩萨戒有三聚净戒,要凑一个三字,三个。摄,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他说,这个跟他引了一些论里边,很多的论都有这么同样的说法,为令随顺声闻乘中,三律仪说,他说声闻乘,有三种律仪,菩萨乘里边也要住三个律仪啊,虽然它这个内容并不是硬做做出来的。但是这是一个,因为声闻乘里有三个律仪,菩萨戒也有这么一个三个律仪,相称的。声闻乘三个律仪大家是知道的,我们再说一下。一个是别解脱的律仪,一个是静虑律仪,定共戒,一个是道共戒,无漏律仪。我们学《俱舍》以后就要广讲这些,别解脱戒律仪就是从师受的,那么定共律仪不要从师受的,这是定共戒,得了定之后自然有这个防非、防止作恶的那个功能。那么无漏戒,得道以后的道共戒,得了无漏道之后,那就是很多事情,坏事不会做了。我们说初果阿罗汉,不论你投生,初果还要投生了,还是欲界。他要七次、七返往来了,他不论你投在哪个地方,哪怕是没有佛的地方,自然不会犯五戒。所以说初果阿罗汉,你说初果见道以上的圣者,假使吃酒,不会吃的,无论如何不会吃的,就是没有佛教,也不知道有这个五戒,也不会吃的,天然不吃,邪淫不会做,偷盗也不会偷,杀人更不会。这个就是任运不犯五戒,那么这个道共戒与道俱有的戒,这是声闻乘有这么三种。那菩萨乘也是相应的再来一个三个,三聚净戒,就是摄,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个三个戒里边啊,开头两个止恶修善,摄律仪戒是止恶的,一切的恶行要止住。摄善法戒,摄一切善法、妙行。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是自利的,自己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那么饶益有情戒是成熟他的,利他的。所以,从这个道理说,成熟自他相续,成熟自己,成就他人,也得有三种戒,就是说一种是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自己断恶修善,积集一切善法,成熟自己。哦,摄律仪戒跟摄善法戒成就自己的相续成就啊,那么饶益有情戒成熟其他有情,这是也是决定要三种戒。所以有几个原因,假使我们可能会出这个题,为什么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它至少有两个原因。这里也说了,为什么一定要把摄律仪戒跟摄善法戒摆在前头?自己没有得度要度人的,无有此理。所以说真正虽然你目的是利他,但是你要利他,必得先要自己成就一定的功德之后,才能利他,甚至于要圆满地利一切众生,自己要提高到成佛的高度。如果不成佛的高度的话,你还有某些众生度不了,所以说这个目的固然是利他,但是相应的也就是要提高自己,也就是说自利。所以说在最高的高度来说,自利利他是没有矛盾的。为了利他,决定要自利,自利圆满了之后,才能圆满利他,这两个统一了,最高。而世间上有漏法就不一样了,损人利己。你要么是要利益自己,决定要损害人家,你要帮助人家,决定要牺牲自己,这是世间上的一些,所以两个不能融合。在佛教里边却是两个是合二为一了,自利就是利他,为什么菩萨要这样子六度万行拼命地要去牺牲自己?实际上就是在利自己,自己圆满的菩提不是这样得不到的。那么一切众生也就靠你这样子成了佛之后,圆满地度了。最后来说自利利他一致了,这个是很好的事情。丙四 菩萨戒特具胜益下边我们接下去,“菩萨戒特具胜益”,菩萨戒它有殊胜的好处。“能自调伏断二愚,利安有情性无性,恒常利他无暂息,能获大果特胜利”,这又是四条。这我们书上也有。这个就是说菩萨的自性戒,有四个功德。我们把书上的文念一念,大家记个标题好了,里边的内容不要记了。菩萨的自性戒有四个功德。第一个,“应知即是妙善净戒”就是“自调伏”,“断二愚”,就是妙善的净戒。“应知”,应当知道,“即是妙善净戒”(《菩萨戒品释》卷一 八)。第二个,“应知即是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菩萨戒品释》卷一 九),无量的净。一个是妙善的,去了恶的,开智慧的。这个就是“断二愚”——“智不及愚”、“烦恼愚”。一个是无量净戒,一切无量,菩萨所学的法都包在里边。再念一遍,“应知即是无量净戒”。你们有这个《瑜伽师地论》可以去翻,“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第三条,“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应知即是”,就是“即”,就是“立即”的“即”了,“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的缘故。第四个大果胜利,它的果上的胜利。“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能够得到大的果的胜利的、殊胜利益的净戒,“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这个《瑜伽师地论》有,你们可以去对照一下,“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摄受,“随顺”的“随”,就是“随喜”的“随”,“与”,就是给你个东西,“给与”这个与。“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这个四个就是说菩萨的自性戒,自性戒就是有这么四个功德啊。我们说不是有九个相嘛,自性戒归纳起来有这么四个功德。它就是,第一个是妙善净戒,第二是无量净戒,第三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第四个是能获大果的胜利的净戒。那么这里我们看颂,颂就是根据这个意思集来的,但是并不是完全照抄。“能自调伏断二愚”,能够自己调伏烦恼,断二个愚。两个愚他这里有了,“烦恼愚”,“智不及愚”,一个就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那么我们说断烦恼障,就是我们的“诸冥灭”(注:诸一切种诸冥灭,《俱舍颂》)。它这个就是《俱舍》就可以配上去了。“智不及愚”断掉了,就是那个“一切种冥灭”,断德圆满,智德圆满。两个愚断掉了,就是断掉两个冥了,能够自利,这是自利方面。利他的,“利安有情性无性”,一切有情,有大乘种性的也好,没有大乘种性的也好,都能够使他得到利益安乐。那是就是我们所说的饶益一切有情净戒了啊。“恒常利他无暂息”,无量、恒常、不断的。受了戒之后就是中间没有断息的刹那刹那都在利他,没有一个刹那停下来的。时间是无量,它摄的戒也是无量。最后“能获大果特胜利”,最后决定能得殊胜的大的佛果了,这是殊胜的利益,二乘没有的,凡夫更没有,最高的利益就是成佛。那么你受了菩萨戒之后,有那么大的四个功德。第一是自己调伏烦恼,断了“智不及愚”,一切种冥都可以灭掉,那就是断德既圆满,智德也圆满。下边悲德了,悲心了,“利安有情性无性”,一切有情管你有种性的,没有种性的,都要利益安乐给他。而且这个利益安乐恒常,刹那刹那不断的。利他,没有时间间隙的。最后,得大果,殊胜的佛的成佛的大果,这就是自性戒的四个功德。那么自性戒到此为止讲完了。丙五 三聚戒联带关系下边是一切戒,第二个,颂里边第二个一切戒。一切戒里边又分了很多科。这篇论基本上就是把一切戒广开。下边我们就是跟这个文先看下去,先说这个自性分别。菩萨戒不是三聚嘛,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聚他们什么关系?“不具精严律仪戒”,就是说假使你没有精密地严格地持那个律仪戒的话,那么“摄善无成他方惧”,你要做摄善法的戒,做摄善的事情,不会成功,“他方惧”,人家还害怕你。你说你不持,你这个律仪戒里不杀戒没有持的,你说你要去利益他了,他看到你害怕,怕你杀他了。因为你没有持这条戒嘛。假使一个很有钱的人,你想去度他了,你没有受这个盗戒,人家看到你来了,就害怕你偷他的东西,这个你怎么去教化他?所以说你没有律仪戒的话,人家不相信你的,对你还害怕,你怎么去饶益他。“摄善无成”,没有律仪戒的话。而且要精严的律仪戒,你马马虎虎还不行。这个人倒持不持的,人家对他不放心的。这个人绝对不犯的,那人家就放心了。有的人打妄语,我们说出家人最好不要打妄语。方便妄语,来个方便,这个出家人成了大骗子,一天到晚打方便妄语。你说的话人家不相信,你说你的,我不相信。所以出家人的话一是一,二是二,不是在一种特殊的一个紧急关头,不要随便打妄语。这个方便妄语不是随便可以开的。那么你假使没有精严律仪戒的话,你要是摄善法戒,修这个戒也搞不成的,没有基础。那么人家还害怕你。缺摄律仪戒摄善不生亦不全不胜下边就是说,这个科我们去看,摄律仪戒假使没有的话,那么摄善法戒生不起来,勉强生起来,不完整,不殊胜。那就是偶尔这么生了一点点,也不完全的,也不殊胜的。那是摄律仪戒就是后边的摄善法戒的,跟这个饶益有情戒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后边那个高层建筑上不去。所以菩萨戒里边摄律仪戒,非持不可,一定要以这个为基础。下边这个,“施戒忍进次第兴,戒度性戒十善体,静虑缘缺得复失,双运般若但言论”。那就是律仪戒跟摄善法戒的关系。摄善法戒就是六度,这个六度就是开始是施,第二,第三忍辱,这是修的时候都有次第的。布施最容易下手,布施之后有了基础,修,持戒之后忍辱。(3A)再精进,一个一个进去。“戒度性戒十善体”,这个在戒波罗蜜这一度,它就是性善,就是性戒,十善为体。性戒大家知道,杀、盗、绮语、恶口,这是管你受也好,不受也好,它都是犯了之后都是要堕的。那么戒波罗蜜的它的体,是以十善为体,跟律仪戒是同的。假使没有戒波罗蜜的话,其他的五度起不了作用的。我们前面说过,要学菩萨行,一切菩萨都是以从戒下手为唯一的大道,那么戒是最根本的东西。这个戒度就是跟那个律仪戒一样的,十善为体,都是止恶了,不做那些十恶了。如果这个没有的话,那这些就缺了支分了,不行了。那么假使你要修定的话,没有戒修定,“静虑缘缺得复失”。真正的资粮,《定道资粮》,我们这本书有,大家可以翻一翻。还有一个《禅定品》,都是讲的戒,很精细严密的戒得到后,才能够得静虑。《禅定品》的一开头就是说“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是什么?下边讲了很多很多很多,都极细致的戒律的问题。海公上师这样说“事定心定”,事情定了,心才定得下来,就是我做事不要打妄想了,都是怎么做怎么做,某些地方不能去就不去,某些地方要去的就去,这样子妄想就没怎么打了。妄想不打了之后,心才定下来,静虑才会来。那么如果你前面的基础没有的话,静虑的缘就没有,不够,不够就不生了。那么偶尔过去的善根生出来了,“得复失”,保不住。今天好像是禅定有点味道了,明天等它等了半天,不来了,后天更不来了,永远不见了。什么缘故?条件不够。偶尔得的加持,或者是过去善根一晃地现了现,但是不能永久保住。因缘不够嘛,它就是现了一下就没有了。这个如同字木,是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人,一棵树劈开来,有四个字:天下太平。这是蚂蚁咬的,蚂蚁咬了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它在树里边,他看不到。把树对剖开来之后,就显出四个大字“天下太平”。这个是偶尔的,因为蚂蚁是要吃树的,那些什么白蚂蚁啊,它吃树就把树给蛀了,亿万万万几分之一,把蛀树的那些道路,蛀成四个大字“天下太平”。这个你再叫它去吃,再好的木头,叫蚂蚁去吃,再蛀出同样的字来,不会出现的。这是偶尔碰到这回事情。那么你这个没有戒的话,得了定也是这么,偶尔碰到一次,第二次要出现不会的,没有了。所以这是靠不住的,说了半天靠不住的,得了还要失的,不会保持的。“双运般若但言论”,止观双运,般若的智慧那你是空话,根本就谈不上了,没有戒的话。没有律仪戒的话,就是六度里边,施戒忍进它都按次第来的,都以戒为先导,没有戒的话,它们就跟不上去,那么静虑更不行了,这个缘缺了,定不会来。那么般若,止观双运这个般若那更不要谈了。所以我们很奇怪,戒是事相,但是你要真正的般若,非要从这个严格的事相下手不可。那这个好像是矛盾,其实不矛盾。宗大师《广论》里边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他说真正的正见就是一切因果之道,然后依了因果,根据佛的戒定慧,闻思修上去修,这样子将来你空性见会生起来。如果你不照这样子的方式去做,空性见得不到,得到的是乱的恶取空或者是顽空或者其他的邪的空、外道的空。真正的空一定要从这个下手,从缘起下手,而且正的缘起下手,正因果下手了。所以说这个戒的重要性,律仪戒的重要性。没有它的话,摄善法戒就搞不成的,那么跟饶益有情戒,它一层一层上去的,如果没摄善法戒的话,饶益有情戒也搞不成了!就是缺摄善法戒不能生起饶益行,饶益有情戒没有,那么这是一个连贯性的,没有律仪戒,就没有摄善法戒;没有摄善法戒,你要利有情,就不能利益了。所以说我们前面提的个问题,这也是一个答案。你说利他,固然你发心利他,但是你不自利的话,自己不好好修的话,你怎么利他,律仪戒没有,摄善法戒生不起,摄善法戒生不起,饶益有情无从谈起了。缺善法戒不能生起饶行“自行不能全六度”,自己不能修六度的话,“别余善法多苦集”,六度以外的修的善法,这是世间的善,所谓的慈善家搞那些,都是苦集,是有漏的,有漏的法感得有漏果。我们知道集谛,我们以前《俱舍》讲过了,有漏法的果就是苦,有漏法的因就是集。你假使离开六度,六度以般若为师、导首,在般若的指挥下行的善法,这个是超出于有漏的三界的。但是你如果没有六度,你说我也是做好事情,做社会公益事情,这是有漏心出发——苦集,搞了半天,就是在苦集里边打转转,不能出三界。所以现在一般的所谓“大乘行者”,他们自以为什么在家的可以为社会上做好事,拼命做一些公益事情,开医院了、什么这个育婴堂了、养老院了开那些,这些是不是好?当然是好事了,社会上说是好事情。但是离开六度万行的、摄善法戒的饶益有情,这都是有漏法,都是要感有漏的果,世间里边的有漏的循环,并不是真正的饶益有情。所以说“别余善法多苦集”。这个我们说的要大家注意啊,你想:“我什么不要学,我去外面做好事好了,这是菩萨道,你们搞啊搞,把书一天到晚看了背了,有什么用,对人家毫无好处。”这个是基础啊!没有它的话,你怎么利益人家?心都发不起来,你拼命去做,做了半天,苦集。“临阵无兵工无器,饶益有情何所依”,后边它这个打这个比喻了,你去打仗,在第一线,手里两个空手,没有武器的,你打什么仗?肯定打败的,不但是败,你命也没有了。这个临阵就是跟贪嗔痴打仗,跟烦恼打仗,没有正知正见的话,兵就是正知正见的兵器了,那你决定败,败于烦恼之敌。“工无器”,你要去利他,这个就是说律仪戒,律仪戒就是对治烦恼的,是自利的,你一定要律仪戒有正知正见,才能够把这些烦恼敌打败。那么你要做一个,这个匠人要做一个家具,或者做一个机器,你没有工具,器就是他的木匠的斧子啊、刨子这一类东西,这些没有你怎么做?那就是说,你要利益人家,又没有六度的方便,六度等于说是刨子、锯子之类的,你没有这些工具的话,你要做桌子、凳子、柜子你怎么做啊?做不来了。那就是说没有六度的这些工具的话,饶益有情怎么利益?利益不了。“饶益有情何所依”,那你就是离开了律仪戒,就没有摄善法戒,离开了摄善法戒,你不能利益有情。你这个勉勉强强利益有情,那是苦集的道,都是苦集,不是真正的菩萨道。以世间的知见来利益他的话,第一,你做的事情还在苦集里边,没有跳出轮回,不是真正的菩萨道。菩萨道是成佛的一些方便,你根本不是,这是人天的福报。那么,还有一个,众生还对你怀疑,你要打妄语的,你叫我要做这个事情,你说这个好,我还不相信,到底这个好不好,要你是个骗局,你把我骗进去了,我上当了,这个产生怀疑了。你要是出家人,不打妄语的,那当然相信你了。那先要有摄律仪戒了,所以这些都要有。那么他对你怀疑,害怕你,假使我们说,一个要杀人的人,如果他叫你去,你敢不敢去?他下个命令,召你去了,他是专门欢喜杀人的,你就害怕的,他是不是把你喊去杀了?对你什么看法了,害怕的不敢去的。那就是没有律仪戒,没有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是空话。这里是把这个三聚净戒的关系讲了一下。那么下边就是,要讲这个摄律仪戒,如何把它因缘具足。要持律仪戒有一些因缘,把这些因缘具足之后,摄律仪戒才能坚固受持,如果你没有这些因缘的话,那就是持戒不稳固的,那么我们说这个很重要。这都是修法了,我们说假使你这些东西不去学的话,你的摄律仪戒就不能坚固持。那么这些东西你知道以后,经常地反复地思惟,那就可以对持这个律仪戒产生极大的一个意乐心。那么下边我们是要讲一科“成就律仪戒之方法”,就是因缘具足了,我们说以什么因缘具足了可以持这个律仪戒。持律仪戒有哪些因缘?我们佛教是缘起论者,这一点大家经常要记住。要持律仪戒,这个事情决定要有因缘,没有这些因缘,持不好的。所以说你说我不要学,我只要把戒持好就好了。因缘不具足,你持不好的,你发个愿是空的,没有用的。你把这些因缘具足了,你要犯戒也不会犯,叫你犯也不犯,所以佛教一定要因缘上下手。海公上师经常给我们说这个话“但事耕耘不问收获”,你种地,好好把地种好就是了,该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拔草,什么时候上肥,根据规律种,决定将来的谷子长得非常好。如果你专是想了今天谷子长得好不好,长了多少了,明天还有不有长起来,天天要去想这样子,而把种地的事情忽略了,决定长不好。我们说《孟子》里边有个笑话,他看到他的谷子长得不快,哎呀,长得太慢了,拔起来,把它拔得高一点。结果很辛苦,满头大汗,总算把地上的谷子都拔高了,一看很好,人家还长得还矮矮的,我的就这么高了,高兴了,我长得比他们好。第二天一看,都蔫死了。根子拔开,离开地了还有什么谷子,都蔫掉了,死掉了。所以这些东西,不从因缘上下手,那他的果没有的,以前勉强地把它拔得高高的,反而害了这个谷子了,白辛苦。种的工夫也白花了,拔的工夫更白花了。所以说我们要把持戒清净的话,决定把这些因缘做好,这个戒决定清净。那么非常重要啊,这些都是修法啊,我们说不要忽视了。我们这里,不要说这里哦。现在很多人对持戒感到讨厌,总是想学一个法,高深的法,一学之后,最深的法我懂了,可以去“卖”去了。这个讲给人家听,我的名誉地位就高起来了,那么后头的利养什么都会高起来。这个心不是我们出家的心,这还是做生意人的心。对持戒好像是没有名堂的,事情嘛,烦得很,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很不方便。听到学戒马上爬起来跑掉了,这些人有啊,现实的我们这里就有了,但是像这样子人要学佛?那是南辕北辙啊,根本不要想了。你根本对佛教都没有认识,怎么样子叫学佛,都没有一个方向,你还学什么佛?很可怜很可怜。总算还要出了家了,把什么家庭都抛弃了,什么事情也丢掉了,但是得了这么一个下场,糊里糊涂。这是太可惜了。丙六 总三聚正学之法下边就是说,“总三聚正学之法”。这个前面还有一句话没讲。那么这三聚净戒就是它的关系讲好了:没有受律仪戒,就不能得到摄善法戒,摄善法戒没有,饶益有情根本就做不到,即使勉强做了,也是世间的苦集法。下边,如何调整它们的关系?“持声闻律舍劣心”,这是一个辩论,它说声闻律,是二乘的,就是别解脱戒了。那么菩萨戒之后,菩萨是大乘的,是不是受了菩萨戒之后,声闻戒就不要了?一个是二乘的,一个大乘的,怎么好拼起来?这个,我们说声闻律是对治自己的烦恼的,大乘的人也要,不是说大乘的人烦恼就不要对治了。所以说声闻律是要的,而声闻的心不能要。声闻心是自了的心,自己了脱三界,对于一切众生,不是说一个也不度啊,随缘度度就算了,不发愿尽未来际把每一个众生都度完,这个心不发了。它自己了事大吉,其他人有缘得度,没有缘就不管了,声闻心。这个声闻心不要有,声闻律却不能舍。所以说得了菩萨戒的人,要受菩萨戒的人,并不是说声闻的戒律就不要了,但是你声闻的心是不要了,声闻戒还是要的。“持声闻律”,声闻律一样要严持,严格地、精密地持戒,但是“舍劣心”,自利的心,自了汉的心不能要。我们就是看到现实的人,口称大乘,但是做的事情都是自了汉的事情。对于公益的事情,对众生有利的事情,甚至护持正法的事情,好像不是他的份。我们说我们要建立个道场,大家要尽力的护持,尽力的发发心。(他说):“哎呀,太辛苦了,我不想来,我只要住小庙子,安逸得很,吃得也好,舒服,不要受那么多拘束。什么戒不戒的,还要早上一早起来念经了,什么东西了,哎呀,自己好……”正法的住世不住世好像没有他的事。一个比丘当了干什么的?我都不理解这些人,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的舒服,要自己称心地生活为前提,正法住也好不住也好,没有他的事。但是你不想想看,正法不住,你还能当和尚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庙子拆掉了,佛像敲掉了,僧人都赶出去了,你当什么和尚?没有正法,你怎么能够维持你现在的生活?你看你和尚,你生活很好,现在,这个一些地方赶经忏一个月一千几百块,好像是很富裕了,比一般的上班的人要好的多啊。但是你想想看,你怎么来的?正因为正法的余波碰到上,你沾一点光,你就得到了那么大的安逸。如果没有正法的话,你恐怕,不要说一千几百块,凭你这点才能,恐怕要去赚个两百块钱还相当困难,要去做工作的话。所以说不要忘本了啊!比丘是荷担如来家务的,住持正法的。你不要说做了比丘了,这不关我的事,这个是太声闻心了。我们说,声闻心也不是这个样子了,声闻还要住持僧团,还要护持正法!你这个声闻心都没有了,这个怎么说。所以我们说持声闻律,声闻律要持,但是劣心、自利的心不要有。这就是菩萨戒必要摄律仪戒的,但是不要有二乘的心。“摄善悲怀饶益行”,摄善法六度要学,“悲怀”,菩提心,一切有情都是父母的看,他们有的苦就是我自己的苦,还厉害,比自己的苦看的还重,一定要把他们救出来,这样子是饶益一切有情,这样子做就是菩萨戒的三聚净戒的关系。就是说摄律仪戒是要的,但是二乘的心不能要。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都是为了度父母众生。甲二 正释戒品乙一 具戒因缘丙一 具足摄律仪戒因缘下边就是成就律仪戒。律仪戒很难持,有什么条件因缘可以把它持得好?下边就是这些,这些观想,经常想一想,肯定别解脱戒持得很精严。就是怕这些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去管它,知道了算了,丢在一边,那就没有用。下边有好多,十一个方法,十一个因缘,这十一个因缘你做到的话,决定对律仪戒精严护持。“具足律仪戒因缘,此中分别十一支”,要具足的能严持律仪戒的因缘条件,怎么能生起的条件,分别来讲,十一个支分,就是十一条。“菩萨如如善串习,利生无障佛加许”,那么菩萨为什么持声闻律?有好处啊!假使行菩萨道的人把这些律仪戒的因缘好好地串习,不断地去学,不断地修,实修,看这个注解里,“实际上做”,海公上师就叫我们实际上做的,并不是我学了菩萨戒了,好,我懂了,给人家讲起来头头是道,做,不做了。我们还有一点啊,菩萨戒学过了,我们说现在还没开始,将来要学完了,看你对常住的事情怎么样,是不是想偷懒,是不是想嫌麻烦。我一个人放在房间里最好,这个心如果还有的话,菩萨戒白白学了。那你也做不起菩萨,佛更成不了。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对治自己的自利心,“持声闻律舍劣心”,怎么舍就在这个地方。这本书就叫你舍,怎么舍可以舍掉了。这十一支,菩萨如果把这些都做实际修的话,多学多修的话,那么你是“利生无障佛加许”,你利益众生的时候,障碍就不会有。“弘法利生之阻力多由不顺律仪而起”,这个话很要紧。所以说我们这个持律道场,我们是要弘扬正法,住持正法的道场,非持戒不可。宗大师的榜样在前面,当时西藏的佛法很衰败,流弊很多,结果正法就是衰败,正法就没有了。宗大师悲愍这个情况,发起大愿,要把正法再住世五百年。发这个愿就从持戒下手。所以说我们要真正要护持一个住持正法的道场,一定要从持戒下手。所以说有些人写信来劝我:什么道场开三顿了,你们也可以开许开许了,什么道场他们怎么怎么了,你们也太过分了,把那些出家人弄得苦死了,都跑掉了。你看你这个庙到现在一年了,一年多了还只有这么几个人。我说人少没关系了,但是我们要,律藏里讲的,“五个比丘如法羯磨正法住世”。这个就是对我们极大的鼓励,不在人多啊,只要五比丘好了,如法地做羯磨做一切事情,就是正法住世了。最小的目的来说嘛,如果庙里有五比丘,清净持戒的,如法羯磨的,这个正法就在我们庙里住起来了。这个是佛说的话嘛,不是我们编的。所以不需要人多,如果人多,一大伙吵吵闹闹的,这个怎么叫正法住世?烦恼丛生了,烦恼丛林了,这样的东西,害怕,我们不要。我们情愿人少一点,质量高一点,不要去走那个下坡的路。“利生无障”,这个大家记住,你要弘法利生,包括你要修行没有障,都要持戒。修禅定的人,出了这些魔或者中一些鬼神什么的扰害,都是戒不行,或过去的冤孽。过去的冤孽,如果你在持戒,也可以顶过去。我们再把《三昧水忏》的东西大家回忆一下,悟达国师,十世高僧,冤家就没有办法害他。一直到他做了国师以后,看到檀香床,生了一念的欢喜心。这个就是不持戒的心了,贪心来了,这是物质的贪。我们说财贪淫贪两种,这是财贪,他的淫贪是没有。但是只要你有一个空子好钻好了,它就钻进来了,无孔不入。魔就是,只要你有点空子给他钻,他就进来,那就是人面疮就生起来了。假使你能严格护持正念,檀香床送来了,只是一个床而已,我又没有功德去享受,感到很惭愧,也不要去贪着它,这个人面疮生不起来。所以说你是自己修行也好,你这个弘法利生也好,没有戒的话,都有障。不但是弘法利生有障,个人修行一样的,一定要持戒。所以戒的可贵,佛为什么一天到晚赞叹戒,弘一法师就经常写这个:“以戒为师”。佛说的嘛,最后佛在涅盘时候,就对大家说嘛,大家问了,佛在世时,我们大家以佛为师,佛涅盘了,我们怎么办?没有师父,以戒为师。这个告诉你很清楚了,戒就是佛了,佛不在了,把戒拿来做师父就可以了。那么这样珍贵的戒你还不要了,你这个师父也不要了,你怎么学吗?所以这些人真糊涂了。所以,“利生无障佛加许”,你利益众生,又持戒的话,障碍就会没有,或者就是过去冤孽也会减轻,而佛特别地加许、赞叹。那么这是鼓励你们要持戒了。远欲出离心有三下边持戒的因缘一个一个要讲了,一共有十一条。那么,“远欲出离心”,第一个培养出离心,离开,这是出家人命根子,如果这个没有的话,你出家是靠不住的,总有一天会还俗的。那么你在家人,虽然身在家,但是心要生起来,出离心同样要生起来,这样子才出污泥而不染,这个莲花才能称得个莲花。否则的话你就在染缸里边染,成了一个烂东西了,没有用。所以不管出家在家,出离心一定要生起来的。要生起远离五欲的出离心,有三条,一个是对过去的,一个是对未来的,一个是对现在的。我们先讲一条。丁一 不顾过去诸欲境“不乐过去诸欲境,厌弃在家荆棘林,轮王宝位如草秽。”这个里边含的意思很多,颂是摄要,把颂念过去,哪个都懂,都是意思含在里面,阐发不出来,我们说五欲,又分三个,一个是过去的欲,一个是未来的欲,一个是现在正在享受的欲,正在面前的五欲,这个都要有正确的对待。先是过去的,过去诸欲境不要再去回忆贪恋那些了。“厌弃在家荆棘林”,在家是一个好比在有很刺的树林里边到处都是刺,烦恼之丛林,你在里边弄得你浑身的身上都划破了。“轮王宝位如草秽”,在家的最高的五欲境就是转轮圣王的宝位,转轮圣王位置得到之后,七宝都有,世间上财色名食睡,还有色声香味触都有,都满足了,世界上最高的享受就是转轮圣王了,但是,要看得它跟草一样,跟秽一样,这是两个东西。那么这个我们要看原文了,原文就是《瑜伽师地论》,“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二),修别解脱律仪戒时候,“舍转轮王而出家已”,很多的,过去我们在经里经常都看到转轮圣王,他出家了,“不顾王位,如弃草秽”,他把国王的位好像把草的脏东西一样丢掉了,再也不去想它了,我们经常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你丢都丢了,又去贪它的味道,又去回忆它的享受的味道,那还行,那不行了。“如有贫庶为活命故,弃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顾劣欲。不如菩萨清净意乐,舍轮王位而出家已,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这是个比喻,别去管它,我们下边解释一下,他说这个欲,诸欲境,不顾过去诸欲境,这个欲是什么,有二种,一种是外物欲,就是财贪,外边的那个东西,物质,资财之类,由诸欲境 ,名之为欲,这是五欲的境。一个是烦恼欲,贪内贪,外境内贪这二个都叫欲,所以说这二个,二个比喻,如粪扫人之所弃,不复重顾。第一个欲,五欲就是外境的欲,外的欲要怎么比喻?观想的好比是我们丢的垃圾,腐草,烂了的草,草秽,草是一个比喻,草是比喻那外边的五欲境,外边的五欲,资财啊,财色名食睡,妻子儿女之类的东西,要好像是丢的垃圾一样。垃圾哪个去捡起来?臭东西,不要了,再也不要想了,那么坚持亦毫无可爱?也不坚持,不要了,再也不去看了。那么这个内欲,自己的烦恼,内心的贪,要看成一个不净的粪秽一样,就是大便了,排出的粪秽,你排出去,这个烦恼是最脏的东西,比大便还臭。记得以前,我们师父讲过一个,人为什么吃下去的东西那么好,色声香味都好,为什么到人的肚子里边后排泄出去那么臭的东西,什么原因?烦恼,因为人具足烦恼,把外界的好的东西,都变成臭东西了。如果没有烦恼,就不会臭,这个问题讲得很好。我感到这个,就是烦恼在作怪。由于烦恼的话,你把这个东西,再好的东西吃下去,再香再甜的,啊,出来之后,看也不要看,闻也不要闻,那就是烦恼的关系了。所以我们要把外边的五欲,五欲的境,要看成是垃圾一样,又脏又臭,再也不要去看它了,那么把自己内心的贪欲看成大便一样,再也不要把去它捡起来了。假使我们出家以后,把以前受用的那些东西还去想一想,那么就是戒搞不清楚了,戒律持不净了。第一个条件,过去舍掉的那些东西,一舍永舍,再也不去留恋了,一留恋的话,你戒不清净。过去有的出家人这么想想,啊呀!我现在生活苦得那么样子,我在家的时候,母亲待我怎么好,家里什么都有,我有彩电,冷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到这里来简单得不得了,冬天冷得不得了,还要半夜里上殿,吃也吃不好,两顿,吃得瘦巴巴的,经常害病。这个完了,结果最后是还俗了。事实上,就是这么的这儿的人,现实的就是我们的谈生活,一天到晚,比较过去怎么好,现在怎么苦,比到后来,就还俗去了,那必定的。你因为不知道这个东西,没有学戒嘛。你如果知道,这个就是根本的要犯戒的一个条件,那你就是还戒犯戒都在里边了。所以这一条一定要下决心,过去的五欲,那怕是转轮圣王的大宝位,外边的贪心,就象大便一样,排出厕所,再也不要去看它。这样子,你持戒,才有办法。正式第一条,下边还多了,过去的如此看法,未来的怎么想法,现在的怎么对待,这是第一种。那么下边还有各式各样的,一共十一个条件,这十一个条件,我们如果好好把它记住,经常在心里边思惟,那你持戒有办法。所以这些我们佛教就是缘起论,就是这个好处,你要持戒清净,就把这几条做好了,持戒决定清净。如果你说我只要持清净,我今天做得很好,这些不学,啊呀这个啰嗦事情不要学了,那你持戒靠不住,今天发心很好,明天来一个环境,转向了。我们看到出家的人,发心都很猛的。人家那里拉进来的,不是那回事情,开始出家的时候,都有个猛心,都是为什么退得那么厉害,一个人退,还俗的当然是最厉害的啰,破戒的还更讨厌,那些大戒破,小戒乱犯,甚至于无所忌惮,甚至要改戒。这些东西都是别解脱戒的学的因缘条件不够,也就是说缺乏这些支分。这些支分哪里来?佛经的经律论中去寻求。佛的宝贝,那些东西,都给我们开了药方都开好了,你不要,怎么办?所以说不学是一个坏事情,一定要广学多闻,多闻多闻,谛听谛听,这个是佛再三地强调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事情,这些东西你不学的话,戒持不好。学了之后,只要你安心,你要把这个好好地学,好好地做,决定持戒清净,今天时间到,讲到这里。第三讲昨天我们讲到具足律仪戒的因缘,一共是十一条,讲了第一条。就是说律仪戒要如法的能够善于护持的话,一定要具备这十一个条件。这十一个因缘具足,一定能够护持禁戒,否则的话就不容易了啊,那么我们说这里讲别解脱戒,重点是比丘,出家众,所以说我们这里,一般都是从出家的角度来讲问题的。那么在家的也有几个,二众了,就是居士啊,优婆塞,优婆夷了。那么这个要向出家人看齐啊,我们总是出家的是为主,在家的为辅。僧团以出家的为中心,在家的是周围围绕。一个僧团没有出家众的话,不成为僧团,七众的别解脱戒在僧团的摄持下,都能摄在僧团里边。如果说没有僧团,没有出家众,那么在家居士这二众,不能称僧团了,只能是佛的弟子就完了。所以说这里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宗大师,他是重视别解脱戒,在别解脱戒里边特别地重视出家的戒,当然最高的是比丘戒。那么这是不是宗大师自己的意见?不是。这是历来如此,我们这个《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就是这么说的。宗大师忠实的把《菩萨戒品》的文把它摄下来,就造了这个颂。所以这是原来的佛世的一些知见都是这样子的啊。并不是故意强调。我们昨天讲了一个,过去的五欲境要看成是那个,象丢了的腐草就是垃圾了,有了这个过去的五欲境像丢了的草一样,再也不要去回顾了。那么对过去对五欲境所行的贪心,这个不管是物贪、淫贪,都该看成是一个已经排泄出去的粪秽一样,再也不要去重新再去回顾留恋了。这样子,第一个条件具足,可以持净戒啊,否则的话就谈不上。昨天我们讲了很多了啊,留恋过去的就会导致还俗,破戒。所以,这个是第一个因素。丁二 不乐未来诸欲境第二个,“不乐未来诸欲境,天魔王宫虎豹穴,意乐清净无依住”。那么现在过去的放下了,未来的,我们假使说出家持比丘戒,出家修梵行,那么现在的、过去的那些五欲再不留恋,也不想了,但是追求未来的行不行?这个我们就是看到了,过去佛在世,难陀比丘他家里有一个很漂亮的夫人,佛就要度他,就到他门口前面托钵。这个时候,他正在给他的女人画眉毛,那么他看见佛来了,难陀很恭敬佛了,他说:“佛来托钵了,我赶快下去一下,把饮食给了他之后马上上来。”他的女人就说:“你要赶快啊。”他在画眉毛,“眉毛画得还没有干之前,你要先上来的,不能拖啊。”那么难陀说:“好好。”他马上就去了,他很快。他把佛的钵接过来了,把最好的饮食摆好了,他想交给佛,交给他嘛就走上来了。哪知道佛不接他的钵,佛管自己走了,那么难陀为了恭敬佛的关系,只好拿着个钵跟着佛走,一走一直走到精舍里去了。进了精舍去之后,就把他剃了。那个难陀心里在想了,在佛的威光之下,他又不好说我不想剃,但是心里却是边剃边在想家里的一个孙陀罗夫人还在等他的,哎呀,这个着急得不得了。那么剃了之后,没办法了,佛的威光大,他也对佛很恭敬,只好是等在那里,那么他总想找一个机会可以溜回去了。那么住了一段时间,总算机会来了。大家托钵去了,这一次轮班,轮到他看庙。他说好了,这个可以有机会了。佛托钵去了,他就把庙门关好,这个人还是好,庙的门都关好,关好没有差错可以溜了,他总是怕人家偷寺庙里的财产。他把每个门都关好,但是这是佛的威力,他关了东门,西门自己打开了,关了西门,东门也开了,关来关去关不好,没有办法了。他说这个反正寺庙里的财产偷完了,我也赔得起,最多我来赔完了,门随他去了,不管了。他想佛托钵是大路去的,大路回来的。我走小路,他就跑小路跑回家去。跑了一半,碰到佛了,他回来了。哎呀,他说怎么佛今天不巧,小路上碰上了,没有办法。佛就问他了:“你干什么了?”他这个就很老实,佛面前不打妄语,他就把他自己心里的思想跟佛说了。佛说:“你想你的夫人,好好好,你回去,我以后带你去玩玩,给你看一些东西。”那么他回去之后,佛就带难陀去游行。跑到一座山,山上有棵枯树,枯树上有个老猴子,一个雌的猴子了,老得很,牙齿也掉了,眼睛也瞎了。佛就指给难陀看,他说:“这个猴子你看到没有?”哦,他说:“看到了”。“那这个猴子跟你的夫人比比看,哪个好?”他说:“哎呀,这个怎么比啊。”他的夫人是年轻,又是在国内在当时是那个印度是最漂亮的女人,这个猴子又老又瞎,这个怎么比得上?这个猴子啊,毛长的难看的很。“好好”,他说:“你看这个难看。”“对对对。”“这一次回去,明天再给你去看看。”明天再给他看,就跑到这个天上去看了啊,天上一看看到天上的那个天子天女啊,都在玩乐,很好。但是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天女很多,天子没有,位子空在那里。这个难陀就奇怪,问佛了:“天上的天子天女都是充满了,玩乐的,怎么这个座子天子没有?天女那么多等在那里?”佛说:“你自己去问吧。”难陀就跑过去问了,他很恭敬地跟天女说:“大姐们,我看到天上的各式各样的境界都很好啊,都天子天女围绕了啊,天女围绕,天子游乐,这个地方怎么,你们这里天子没有?”天女就说了,她说:“人间有个难陀,他是修梵行了,就是出家了,将来死了以后,就生到天上来。”这个难陀很高兴,他说:“我就是难陀。”天女说:“你现在还不行,你现在身上臭的,你要下一辈子来才行了啊,生到天上才行。”佛就问难陀了,他说:“这个天上天女跟你的女人比比怎么样?”“哎呀,”难陀说,“这个天女跟他的孙陀罗夫人比的话,那孙陀罗夫人成了个瞎眼睛的老猴子了,那个不好看了,一比是不好。”所以好看难看都是比较的,哪有绝对的?那么这个难陀这样子就安心了,不想回去了。他为了将来生天,就出家修行了。这样子,佛过了一段时间又教化他了,带他地狱去看。看见地狱里各式各样的苦具,都在惩罚那些罪人了,有杀的,有砍的,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八大狱了,有磨的,有捣的,各式各样的。他跑到一个地方,有个油锅,火烧得很大,煎煮在烧,但是里边没有人。他就问佛,他说:“其他的地方苦具里边都有罪人在里边受苦,这个油锅怎么空起来?他们白白的烧干啥?”佛说:“你去问吧。”难陀就去问狱卒,也很恭敬跟他们打个招呼,他说:“地狱里很可怕,都有罪人受苦,你们这个锅子怎么烧那么大的火,空的,不是浪费柴火了嘛?”狱卒说:“哎呀,你不知道啊,人间有个难陀,他因为看到天上的五欲好,他就修梵行,出家做比丘。那么将来死了以后,到天上去享受,天上享受完了,福气享完了,就掉下来这个地狱来,来煮了。”我们看天上的寿命很长,在地狱看看很短了,他没有知道他是难陀了,他说:“那个难陀很快就从天上一会儿就死掉了,就要来的,我们要先烧起来准备好。”难陀再也不敢说我是难陀了。一说的话把他叉进去烧了不得了,赶快跑回来。那么这样子以后,难陀才是真正修行了,不是为了将来的五欲的享受了。那这里就是说,假使为了将来的五欲而修行的话,那也不行。这个还是别解脱戒不能安住,不能清净。所以说,我们过去的不想了,那么想未来,我们不是说下士道不是有嘛,我们要求来生的福报嘛,现在的放下,过去的放下,不是下士道嘛?你真正要修梵行的话,这只是人天福报了。修了下士道,他还是要对那些五欲境并不贪着,他下士道的修这个增上生是为了圆满有暇的人身来受持佛法的,并不是说到天上去享受那个五欲的。我们现在知道人间有别解脱戒,可以出家修梵行,而欲天,我们说这个天上是六欲天了,欲天里边却不能受别解脱戒,前面我们讲过了。只有菩萨戒,这个菩萨戒也是前辈子受了菩萨戒以后命终不舍,发心所得的菩萨戒,那么这样子真正要解脱还不行的。要求出离,还得要别解脱戒,尤其是最高的比丘戒,所以说未来的欲境还是不能要。我们再把这个《瑜伽师地论》的原文念一下啊,大家看一看它的原文是这样子的:“又诸菩萨住律仪戒,于未来世、天魔王宫、所有妙欲,不生喜乐,亦不愿求彼诸妙欲,修行梵行。”(《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三)不是为了希望求那个天上的妙欲而修梵行的。“于彼妙欲尚如实观,犹如趣入广大种种恐畏稠林,况余诸欲。”对于天上的那些最好的妙欲,我们说为什么叫天魔王宫?他化自在天是最高的,欲界天最高的。那是五欲最好的一个天,其他的当然等而下之了。最好的也不去追求,把它看成什么,看成是虎豹穴,就是说一个森林了。根据《瑜伽师地论》的原文,是一个充满了虎豹野兽的一个森林,这样子的地方你去干什么?天魔王宫虽然享受很好,但是我们比丘去观,就观成它一个充满野兽的虎豹的一个森林,跑进去就给它吃了。所以说五欲的王宫多么危险,不敢进去。“意乐清净”,那么我们的发的意乐心清净,不是为了五欲,要为了真正出离。“无依住”,这是不要依了这个五欲要解脱。这是说过去的固然不能要,你说我要追求未来的好了,未来将来的也不能要。那么这里我们看一看,他过去的五欲心是人间的欲,如人间的什么转轮王位,而未来的,是说了天上的魔宫的五欲。什么原因?有原因的。因为律仪戒最高的是比丘,出家。以出家的戒为重。重点是出家的,我们前面说过了。律仪戒重心是出家的,出家的决定是人间。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些只有人间有啊,所以说对人间的转轮王,最高的是转轮王位了,这个不要它。而未来的欲,(五)欲最高的是在他化自在天的魔王宫的五欲了。因为这个魔王宫的这个五欲是最高的,所以说未来他不一定是比丘了,他未来可以投生到天上,那么最高的五欲就是魔王宫。所以说,过去的,因为从出家的着想,过去的东西当然是人间的,转轮王是最高的,未来的却是欲界里边最高的是魔宫的五欲了。所以说从魔宫的来说,这是从最高的来说了。一个是比丘身份,出家身份,在人间是转轮圣王最高的,那么一个从三界里边,五欲最殊胜的就是魔王宫了,在欲界它是最高的。从这一点来说,贪着五欲,五欲最高的就是魔王宫了。所以,真正要护持出家的律仪,也不能为了这个贪着,追求未来的五欲而修梵行,像难陀一样。很现实,你为了贪求将来的五欲而修梵行的话,最后的结果,地狱里油锅要烧的。五欲的享受完了,以后的果报就是,生报是这个天了,天的报。后报,天报享完了就是下地狱了,所以这是还是苦了。没有解脱苦,那么这个意乐也不清净。所以说我们要,真正要护持清净出家律仪,也不能为未来的欲而修梵行,这个一定要放弃。丁三 不耽现在诸欲境那么下边是现在的,“不乐现在诸欲境,国王长者利养尊,反吐不食不尝味,在家对境舍贪着,出家永弃不少遗”。那么现在的五欲,也是从出家来说的,出家人五欲供养的,那么我们人间供养的,最大的供养、最好的供养是国王的供养了,长者的供养,里边大富长者,他们的供养是最高的。那么这些供养,国王也好,长者也好,他们的供养还看成反吐。反吐——我们吃了饭之后,肠胃不舒服呕吐出来的东西。那个再好的饮食,呕出来了,那实在是看也不想看,闻也不想闻了,那个气味很不好闻。所以说,把现在的五欲,受的利养,要看成为吐出来的那个东西。那你再吞下去吧,我们说当时比丘是不捉银钱的,他最受的供养就是最多是吃得好,衣服供养一些,衣服也只有三件衣,不能多一点的。那么这是三件衣,不能搞得最好的。这些就看成什么,看成是同吐出来的那个呕吐的东西一样,不要去贪着。哪个去贪着呕吐的东西,你说这个东西在没有吃进去之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最好的东西,但是吃到肠胃里边,吐出来了,哪个都不要吃了,自己也不要吃了,自己肚子里吐的东西也不要,也不想吞进去的,哪个要吃吐出来的东西。那就是把现在的五欲要看成为这个呕吐的东西一样,再也不要贪着它。那么这个我们说也有一个公案的嘛:以前不是一个国王啊,有人就是一些大臣就跟国王说,你养了一些国师,养在那儿,好像那么恭敬他、供养他,他们也没有做什么功德事情,就一天到晚在宫殿里边游,好像是闲在那里,你供他那么好干啥?后来那个国师知道之后跟国王说,他说,你现在国家里边有没有一个死刑的罪人?国王说,有啊。他就拿一个出来。拿一个出来怎么办?他说你叫一个刽子手拿一把利刀跟在他后头,叫那个罪人手上托一个钵。过去他们印度人吃东西都用钵的,就像我们的碗一样的,那么这个钵里边摆满油,把油铺到面上,完全满满的。那么你在四个城,东南西北四城。就是在城门口用各式各样的歌伎、唱戏的、什么的、女人跳舞的,四个城门都摆满。然后让这个刽子手押了这个罪人,捧了那个油,四个城门兜一转。国王说这个可以啊,很容易。他就把四个城门布置了很多的歌伎的,宫娥彩女啊,那些东西啊,民间的女人最漂亮女人,唱歌、跳舞的各式各样的,四个城门都摆好了。然后叫刽子手押了这个罪人拿了这个钵,一钵油啊。他说,你只要看到这个罪人假使路上油泼出一点的话,当场就砍头。对罪人要警告的啊。如果你四个城门走完了回来了,一点也不洒出来,赦你无罪,放你回去了,本来要杀头的。那么就可以,假使你这一走之后,可以放你回去不问了。但是你,假使泼出一点油的话,就地斩首,马上就杀头。这个罪人为了保命,就拼命仔细地捧了个油,专心致意地捧了个油走了一转。后来那个国师就对国王说,你问他,你说四个城门看到什么?国王就问他了,你东城看到什么东西了?他说,我不知道,我只拿了个钵恐怕油泼出来,我没有去留心那些事情。南门?也不知道。四个门都问完都不知道。那么这个国师就对国王说,他说你看嘛,我们出家人在用功,就是像这个罪人拿个钵一样,虽然王宫五欲很多,我们并不在心。那么这样子大臣就服了。出家人在这个五欲境中并不贪着,那么我们这边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这个罪人也不简单啊,一般的罪人你如果眼睛往东门,他们什么跳舞了眼睛一看好了,满钵的油肯定要洒出一点来,马上就死。所以他这个罪人也是专心一致的。那么我们说出家人修行要专心一致的,虽然在五欲环境里边,要一尘不沾那个很不容易啊。那么就是现在的五欲,那么你要做到这样子怎么样?就是要靠观想啊,就观想现在的那些利养这些东西就看成是呕吐出来的东西,为什么用呕吐来比喻?出家人出家的时侯,或者受大戒时侯,都发了心的,要出离,要离开五欲,那个时候已经抛弃了。现在你又去尝起来了,那不是呕吐的东西一样了吗?所以这个要观成呕吐的一样。这个味道非常之难闻,不能尝的,也不欢喜尝的。那么你再好的五欲境放在面前的话也不贪着,不会去受那个五欲的害,那么这些观想都是平时自己要观好。我们海公上师他是最重行持,法尊法师重在法相的分析,这两位大德都有他的特色。那么海公上师对于行持方面的东西,在这本《基本三学》里很多,在《律海十门》里边他就讲根本戒的时候,假使你要碰到女人的时候,该怎么作意都有的:眼睛一看的时候,就像是毒箭射过来了啊,这个不得了,你一看一接触之后马上会中毒死的;身子碰一碰,好像是刀砍的一样,把你个手砍断的;你假使跟她一起坐的话,那就是好像坐在一个深的陷阱的上边,一个很薄的微薄的树枝枝把你撑在那里,稍微一动下,垮下去就要掉到火井里边,烧死的;假使她跟你通信的话,来一封信,女人给一封信的话,那就是判死刑的判决书送来了,你要死了,就是要执行了。那要这样子的观想。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如何地要防止犯戒的,防止烦恼生起的一些修法,这些都是修法啊。不要看了我们讲戒,没什么意思的,回去了。你回去了,你自己么这些修法就没有得到了。没有得到的话,律仪戒就不能清净,戒不清净的话,小则犯这些戒、犯小戒,大则还俗,甚至于破根本戒,这些就是支分不具。所以说我们不要轻视这些啊,持清净的戒,这些支分都要具足,然后戒决定清净。这里就是说,这个我们看宗大师一句话啊,我们给大家念一下,“于出家众” (《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四),他说出家的人,出家的五众了,要放弃那些过去的贪欲,现在的,这个一定要“必不可少”。在家的,他当然苦,因为他的身份不同,对过去的那些利益、财富、享受,对现在的他不能全部丢完,只能心里不起执着就完了。而出家的绝对一点也不能沾。所以说,它这个提高我们的警惕,就是说对出家的五众来说,“若不能修生死过患,特修欲尘所有过患”。假使说你不修生三界轮回的苦,它的害处,尤其是欲界的那些害处,就像前面所说的用这些方法,或者是那些是丢了的粪秽或者是虎豹穴,或者是反吐。不用这些来摄持自己的烦恼心的话,“则定不能善护尸罗”,决定不能很清净的护持你的戒,这是肯定的。如果你没有这些观想来保护你的心的话,你的戒决定持不清净。这是宗大师的话。那么我们说要持戒清净的话,这个仔细观想啊,经常要想。然后戒才能清净。如果你说,哎,我不会的,随它去了,没有那么闲去管那么多,东想西想的。你这个不想的话,决定不清净,这是宗大师给你下的定论。我们再回顾一下啊,我们宝光寺的一位同学,他是五台山下来的。他就跟我说了,也跟他同学都说,他说我这个人经过了很多的,什么关口都经过了,那就是女人了。就是说他什么都经过了,我是保险的,这个戒是不会犯的。当时我就跟他说了,我说你是三果罗汉吗?三果罗汉才能说这个硬话,你如果不是的话,你怎么敢说啊?这个他还不相信,他好像还不服。没有半年多,他害病了,住到当时宝光寺——新都一个陆军医院。住里边住了一个月左右,跟那个护士两个生起感情来了,出了院之后还要把护士招待到宝光寺的素餐厅来吃饭,被我看到了……后来他自己跟我说了,他说:“我现在不行了(他会武的),一点气力也没有了,什么东西了,一天到晚缠了个女人打不开了。”最后跑掉了,离开宝光寺了。你这硬话不敢说的啊,你说你能够保险了?你没到那个程度,你不注意那些,结果就是掉下去了,差一点点,后来他说因为其他原因,迁单了。迁单了嘛,这个女人也再见不到了,离开了宝光寺嘛那就再也见不到了,那么大的戒还没有犯,但是如果再拖下去就完蛋了。所以这些观想自己不熟练,不练习的话,自己没有把握的。你说你有把握,就是没有把握。很现实很快,当场就戳穿了。那么多同学也亲自看到的。开头的时候他才来,吹得很凶。他说经过什么什么女人都给他拒绝了,什么什么女人都看过了,都不要。这就是有把握,结果大家看到他毫无把握,军医院里的一个护士,也没有什么,我也看到这个人也不是什么样子不得了的漂亮,就这么迷掉了,完了。这个这个有什么了不得。就打败了。丁四 身心堪寂下边“身心堪寂”,“四者身心乐远离,依止律仪喜足生,独处静居堪寂味,行想慎观颠倒境”,这个就是身心远离。我们先把《瑜伽师地论》的原文看一看,第四条,“乐住远离”就是科。“又诸菩萨,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若在众中,于一切时,心专远离,寂静而住。”(《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四)心专心地离开五欲远离,寂静而住。就是一些菩萨了,菩萨戒的啊,不要说修菩萨戒,就该到闹市去做好事啊,怎么怎么的,什么寂静,怎么远离?这个是声闻的,我们要入世。“佛法在世间”,下边“不离世间觉”不管了,“觉”,他不要了,只要在世间,世间去就可以了,就是实践菩萨道了啊。那么你看看菩萨戒里叫你远离了,要寂静而住。“不唯于是尸罗律仪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为欲引发证得自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菩萨受了菩萨戒之后,要远离的,在静处要专心地远离五欲,不要使心攀缘那些,寂静而住。但是这样够不够?这是持戒很清净了,还不够,这样子持戒清净不能满足,你说我持戒都这样子很好了,就满足了,不行。“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戒你还要上去了,依了戒就要住在清净戒里边,还要精勤地修菩萨的等持,修定。我们前面在讲《俱舍》时侯,就讲过——“增上三学”,大家学的记不记得啊,考也考过了,讲也讲过了,不晓得你们肚子里还有没有这个东西。什么叫增上三学?这个学戒它是为了修定,增上的,要修定的。修定是为的是要得慧,得了慧是为的是求涅盘。这个三学都是为了前面的目的而设置的,并不是以此为足的,这就是增上三学的内涵之一了。其他还有其他的意思了,当然,其他不相干的我们暂时不提,这个就是增上的意思。住在戒里边,清净的戒持好了之后,并不能以此为满足,还得往上修定了,求那个定。得了定之后才能够得自在。没有得定之前,只是勉强地“石头压草”一样的,不做坏事就完了,心里的烦恼根子还在的,观的力量还不强的。我们经常说持戒没有得定,这个陶器没有经过这个窑的火烧。没有经过窑火烧,这个陶器碰不得水的,碰了水就化为泥土了。如果经过窑火一烧,就是得定火烧过以后,等观里出来之后,那就是牢固了。不要说冷水化不了,开水也化不了,你摆在锅里边烧也烧不化,那就是经过定火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得戒之后,不能满足,还要修定,那么这里就是海公上师他自己修行经验啊,这里写的有一点不完全一样。“四者身心乐远离”,这一样的,身、心都要远离世间的五欲,“依止律仪喜足生”,那就是喜足了,这是很重要的啊,这里我们《瑜伽师地论》说的喜足还不行,但是你没有喜足更不行。(4A)那你持戒决定持不好,第一个条件,安住在戒里,安住律仪中。我们经常《上师供》念的嘛,安住律仪中,安住涅盘中,最初就是安住律仪中。在律仪里边,持戒当中安住很高兴,很满意,我持戒感到自己很舒服,很殊胜。人家不持戒,啊,这个人可惜了。这个才是心对戒起了爱乐心、喜乐心,这是最初的要求。那么这最初要求够不够?还不够。单是喜乐意住于戒中,还得往上爬,安住律仪涅盘中。一层一层上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最后由慧证涅盘,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涅盘就是菩提,从灭除烦恼那些苦的一边看就是涅盘,无住涅盘了。那么从积极方面看就是佛的大菩提了,那么我们最高的目的还是涅盘,菩提涅盘。那么戒是初步的,固然要对戒生欢喜心,但是到此为止,止住了,不再上去也不对。所以说,我们说“依止律仪喜足生”,这是第一步,自己持了戒之后,感到很高兴,这个戒对我来说是宝物,保护我的,就是能够使我不犯戒的,心里很欢喜。这个是最初的心要。“独处静居堪寂味”,自己在寂静之处,能够修定,这就是定来了。你单是持戒,持喜足了之后,定才来。如果持戒的时候,心感到很烦恼,那定永远不会出来。所以说这个海公上师从他修行经验,把这个根据给你写出来。你要修定,先要对持戒的心生起欢喜心,满足,喜足。这样子才能够进一步上定。那么根据《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就是同样的,但是把修行的过程更仔细的给你剥出来了。就是说你先要对戒喜足,住了戒里边感到很安乐,然后再能进一步得定。《瑜伽师地论》它就是教你对戒不能于此为满足还得修定,但是如何修定的方式,海公上师就给你讲了。先要对戒生喜足,安住于律仪中,对律仪,住在律仪里边安逸,感到很舒服。然后再进一层修定,这个是海公上师的悲心。他再阐发一层,把你们这一层梯子。在古代的,上根的,根器利的,这个梯子不要也上去了。我们后来的末法时期人,没有这个梯子上不去了。所以说这个梯子要跟你说一声。先要在戒里边生喜足心,然后再追上去求,得定。“堪寂味”慢慢有点定的味道了。“行想慎观颠倒境”,行动、思想要很谨慎的,不要堕入五欲中去。无颠倒,什么叫颠倒?常乐我净了,明明是不净的,你说是清净。这是对男女事来说了,男女是一张皮,包的里边血、肉、骨头,这还不说,还有痰、涕、那些肠胃的液体啊,还有大小便,这些东西。有什么干净?你说皮干净,里边不干净。如果一张皮扒下来,丢在地上,你看看,它干不干净?那个害怕死了,那个啊!所以说总的加起来、合拢来一个假合相,看了挺清净,你把它一分析的话,没有一个清净的,这是颠倒了啊。那么,常乐我净了。不净为净。无常为常。没有我,不自在的,当有个我。不快乐的,是苦的,当这个快乐。颠倒,不要去上当。那么,这个就是说,身心远离之后,还得要追上去,要修定,单是有戒不能出生死,要定,单是有定能不能出生死?定里边还要慧了啊,所以说增上三学了,一层层上去,真正的无漏慧,般若的智慧出来了,照见五蕴皆空了,然后度一切苦厄。如果你还没有这个出来的话,你还不够,那么单是能够安住于戒中,还不能满足,还得往上爬。那么,这是第四条,身得解脱啊,还要得定。丁五 言思如理第五条,“言思如理”,那么这个,我们还特别重要了。出家人,总欢喜冲壳子,东聊西聊的,因为他其他的五欲放掉了,那么男女的事情,也不好去做了,这个其他的一些享受五欲的,吃喝玩乐,都要放下了。那么什么,只好思想里边,那个想入非非,嘴里边乱说一派,这样子嘛把自己烦恼的气味发泄一下。我们就看到冲壳子是最害人的,杂话,出家人里边散心杂话。我们现在好像好一点,前面一段时间,就是三五成群,一起在讲什么东西的,天上地下什么都讲,甚至于批评这个道场不好。因为这个心中有鬼,就不敢在这里讲,跑到那面一个楼里开黑会去了。结果这些人基本上都走完了,这是心不正,散心杂话,这是对戒律也是有害的啊。“五者言思习清净”,说话,思想要清净,不要有过失,那就是,那些杂话不要说,那些不正的言论,对我们说是绮语了,就是无稽之谈,对修行没有好处的言论不要去说,思想不要起恶寻思,不要东想西想的,打妄想。这里不对,那里不好,都是自己最好,我这么好的人就要找个最好的地方。那么就好了,妄想就多了啊,那么这些言论也好,思想也好,要清净,不要去执着那些,入了一个邪的过失方面去。“虽处杂众不染纷”,人多的地方,不随着它生起烦恼,不染纷了,就是不让那些自己心里烦起来了,贪,嗔,痴生起来了,不随了因为处于人多、乱的地方,自己也染到那些,纷,就是烦恼了,贪,嗔,痴之类的东西。“偶一失调能速知”,假使我们说凡夫了,万一,偶一假使失调了,弄错了,或者说了闲话了,说了不正之言了,或者动了不好的恶寻思了,怎么办?自己要警觉,正知正见,提起正知来,“哦,这个不对了”,我们每一个人心里要有一个纠察师,就是正知,这个正知就经常观察你,起了坏念头,不对。这个念头就不能起来啊,赶快悔过,以后再也不要给它起来啊,做一个坏事情,哎呀,做错了,赶快不要做。如果你没有一个纠察师的话,做了还不知道,这个就是没有正知,一定要有正知在后头观察。“深见过患猛利悔”,你做了事情,做错了,或者是话说错了,思想错了。要知道它这样子下去,有什么过患,现世要产生什么后果,来世又是什么果报,这些都要看。我们在忏悔的时候,经常要问了,“于自作罪知道否?”犯了罪的知不知道?这个罪犯了之后,将来堕到哪里去知不知道?这个知道了,然后恐怖心才起来了,如果你不知道,不知道,你恐怖心生不起来了,那就忏悔就不诚恳,不深切,要知道这个罪。很多人对这个,过午不食这个持午这条戒,认为,哎呀,现在这个时候,持什么午嘛,大家都是三顿,我们吃了两顿,都是营养不够,什么什么。但是你《四分律》你去看一看,犯了这条戒之后将来堕哪里?地狱嘛。那么你害不害怕了?吃一口饭,下一次地狱,咽两口,两次入地狱。吃一顿饭你地狱里要去好几次了,每一次去时间长的不得了,一顿饭,晚上你说今天开许吃一顿,你自己犯了戒犯一顿,那么一顿饭,你算算看你咽了几口?连饭带菜,一共咽了几口?咽了假使你说咽了五十口,那你五十次下地狱,每一次去多少时间?很长啊,那划不来啊,我们吃了一顿饭代价是要再下地狱去五十次去受苦,何必呢?我们当然不要吃了。如果你见了这个果,它的将来的果报,过患你能够真正看到了,持戒就自觉了,如果你不看到,什么地狱哦,我没看到过,你敢拿个地狱给我看看,好了,你算了,你去犯好了,这样子么,你佛也不要信了嘛,佛说的话你都不相信了,你何必要出家作比丘?那你还是去做在家人享受去好了,那些青年人,吃喝玩乐一天到晚,钞票用完了去偷,偷不了去抢,抢了之后还是吃完了。男女什么,吃了喝了,这样子生活你去过。是不是好你自己慢慢去考虑。我们感到这是可怕。那么这是我们海公上师的,他从他行持上发挥的。那么在这个《瑜伽师地论》的,它是重点就是说,我们说,在处杂众的时候,不要说那些不正的言论。因为人多了就说闲话了,你跟了人堆里的时候,不要说那些不正的言论,就是比丘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乃至少分,不但是不欢喜说,一点点也不要说。假使一个人远离,独自静处的时候,就不要起那些恶寻思,不好的思想。这个思想一点也不要起,不要说欢喜,有的人就是欢喜坐在那里,东想西想的,啊,怎么怎么。今天哪里去玩,明天哪里去,什么是昨天碰到那个人给我怎么说,他怎么恭维我,他又供养我好多钱,恶寻思,不要起,不但是不要欢喜去想恶寻思,乃至少分起一点点也不要。那么起来,万一你起来之后怎么样?假使失念了,起来时候马上去忏悔,猛利去忏悔,要深见其过患,就是起了这些恶寻思,说了这些不正的言论,将来要受什么果报,现在要什么后果。你说比丘了,我们说比丘的威光你看好了,我们就是凡是持戒清净的人就是有威光,大家看了他都生欢喜心,恭敬心。如果持戒差的,看得好像没有威光的,好像一朵花,蔫掉的花一样的,萎缩缩的那个样子,这个自己人家都可以很容易看出来,这个就是当下的效果,持戒不持戒当下就是产生这个,那么后面的就是人家讥嫌,骂这些。当然犯了大戒的,人家就骂的。上海一个居士,因为某一个法师,他是有家的,给人家作了戒和尚了。啊,大吵大闹,不但是到处散发舆论,甚至于到北京去告,这样子,你这个不光彩了啊。所以这里就是说,假使偶一发生之后,就要去猛利地忏悔,知道它的过失,“安住正念”,就是《瑜伽师地论》的原文。在海公上师那里,就是更给你进一层,怎么下工夫,都给你说了。意思还是一样的啊,言,就是言论,不正之言论不要有。思,不正的思想,不要有,那么就是说,在人多的时候,不要去乱凑。就是不要去说闲话了,不正的言论。我们说比丘,一般最好不要人多的地方去,但是在家的习气,却偏偏欢喜人多好热闹。我们这里走了一位很好一位年轻人啊,他也对这里感到这里清净,学修都如法,去了来,来了去,去了来,三四次,最后还是走了。问他,既然是这里很好很好,为什么不住?他说这里好像是太冷静,不热闹。他欢喜,青年人了,三五成群的,东说西说的,大家谈谈笑笑,这个他的满意了。这里大家,拿本书,要么做什么事情,要么洗衣服,没有功夫跟你说闲话。他感到这个好像不够味道,走掉了,最后还是走了。那么这个我们说比丘,出家不是跟你东说西说的了。你东说西说决定要犯过失的,持戒不清净的,能够有这样的环境是好得不得了,你还不要。不要,你就是不想修行,那就算了。丁六 自顾尊高 第六,“自顾尊高”。“六者自尊不轻蔑,自许凡夫下劣辈,闻诸菩萨难行事,猛勇勤修令渐能”,这个很多人要犯的啊。自尊,自己要尊重自己,“菩萨自尊羞耻恶行放逸”,自己尊重自己啊,我是出家人,我是修行的,我发了心来修行的,“不轻蔑”,不要看不起自己。哎呀,我这个人反正是学也学不进,戒也持不好,定根本没有,气味也没有,什么神通,根本谈不上,没有希望的,将来什么,什么出生死什么的,就是极乐世界能不能生都成问题,自己是毫无用处的人,自暴自弃,自己轻蔑自己。“自许凡夫下劣辈”,反正我是凡夫嘛,我怎么做得到啊,这是菩萨做的事情哪,我是凡夫啊,我是没办法了。哦,他们是上根利器啊,我是下根啊,我不来啊,搞不好啊。自己都退了后头去啊,什么都不想做。“不说我辈是末法有情不堪作佛持戒等”,那就是说,不要说这样子的话了,我们这些人啊,是末法时期的有情啊,这些事情是佛在世的人做的事啊,我们做不到了。什么持午?哎呀,这个时候讲持午了,我们末法时期都是贪嗔痴那么重,这是佛在世的时候啊,吃一顿两顿的,我们这样做不到了,三顿啊。我们温州碰到一个小年轻人,出家人,他听说我要开道场了,他说我来好不好,我说好啊,你来了,年纪轻能学嘛最好了,我说来嘛。他问我规矩什么,我说我们这里嘛,什么什么,根据佛的戒吃两顿。哎呀,他说两顿啊,好像他不习惯。我说你怎么,你平时吃几顿,他说我吃八顿。那两顿不得了了,吃了四分之一的事。给他去掉了,他受不了,没有来。这个是好像凡夫嘛,哎呀,我们是末法凡夫怎么两顿,我八顿还嫌少,一会儿要吃一会儿要吃。“闻诸菩萨难行事”,尤其是菩萨难行的事情,行菩萨道,哎呀,这个菩萨做的事情,我们凡夫做不到,不要有,自己不要轻蔑自己,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说自己是末法时期的有情、凡夫做不到。听到难做的事情,“猛勇勤修令渐能”,要勇猛地去做,做不到发心将来做。这是练习菩萨的种姓,菩萨种姓就是自己磨练出来的,如果你永远看到难行苦行,哎呀,这个事不是我做的,永远作不到菩萨了,永远菩萨行行不出来了,这个很重要。堪能性如何培养,就是这个时候培养。这个我们看这个《瑜伽师地论》文,我们当然不全部念,很长了,它就是说,对听到菩萨做的难行地方,做不到地方,不要害怕,也不要退却,就这样想:他既然是人,他修做得到了,慢慢修,修上去了,我也是个人,我只要慢慢地修,将来决定也能做到,这个心要有,现在即使做不到,将来我会做到,那么现在就不要退了,不要说我做不到,哦,退了,什么都不干了,就是现在稍稍地做,做得到的做一点,做不到的发愿我将来要做,这样子慢慢趋向这个菩萨道的道路就越来越近了。如果你退了,哎呀,这个我们做不到的。我们不行的,我们只能做这个下边那些小事情的,好了,你永远做不到。这个《广论》里边一样的,我记得也是这么讲的。反正佛的经是千篇一律的,就看自己如何去领会,如何拿来自己实践,如何去修,如何用它了。那么假使说,万一自己做不到,这个心,下劣的心如何把它去除,那就是说,我们假使有这个心,念头,这个事情我们做不到,我们是个凡夫,这个我们听到很多了,就是我们道场的人,我这个我怎么做得到啊,我是凡夫啊,这个话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念头很自然的,自己轻蔑自己,要怎么样除掉这些,就是我们修行就是要除掉这些念头了。“当作是念”,这个是《瑜伽师地论》的话,应当这么想,观想,都是观想啊,我们说学戒不是死板板地学,都要观想的,观想然后持这个戒的堪忍性才会出来,持戒才能清净。怎么观想?除了观想之后发起勇猛的心来,他是人,他慢慢修,能够成就了,成了菩萨了、大菩萨了,他做到了,那么他也不是一开始就会的,那么我也是人,我开始就象他那么高的做不到,但是我一步步上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我将来大学还会毕业了,再作研究生了,考博士也可以了。那么你这个心发起来了,你小学,幼儿园起,虽然幼儿园进去是唱唱歌了,吃吃果子了,好像看起来跟他们那个研究生博士生差得太远了,但是你将来会到啊,你不要连幼儿园都不去了,那完了,永远做不到了。所以看是小事地做啊,慢慢慢慢的你自己发心,将来这样上去决定会做到,那么就说现在能做到的,要猛利地去做,暂时做不到的,就是我将来要做。这样子发勇猛心,这个就是产生菩萨的堪能性,也就是积聚资粮、净除罪障的方法。这个很要紧,我们说有的人是退了,做不到,退了,两顿,做不到的。你两顿做不到,你试试看嘛,一个月吃几天,慢慢地多吃两天,最后天天吃了。实际上我告诉你们, 很多的居士他写信给我,到这里来吃两顿的时候,他回去也是练习两顿,当然不是天天了,他说都有得到一定的好处。有一位他本来是失眠的, 他说吃了两顿之后, 不失眠了,睡下去呼呼大睡一直到天亮,中间就不醒,甚至于醒都不醒一下。那么还有的是,他说,他吃了两顿之后,不但是没有感到人瘦下去,精神不够,反而感到精神很好,他说他想长期吃。我说你长期吃还不行,他搞运动的,我说你要,因为在家身份跟我们不一样,运动量大的时候,你还是稍微吃一点也可以,不一定是勉强长期两顿。那么再个他们北京中医学院的一个学生,他就跟我说,他们研究下来,从中医的立场来看,我们这里也有中医,吃两顿比吃三顿好,对身体有好处,比三顿好。那么我们古代的养生的里边虽然没有提倡两顿,但是早饭要好,中饭要饱,晚饭要少,也叫你少吃了,少吃,因为在家人他不能不吃了,少吃,出家人放掉了嘛,也没啥关系。如果说你两顿不行的,我们再举个例。五台山的在家人,我们五台山住了十几年都看到的,身体非常棒,他们是山上爬上爬下,每天劳动都要爬山的,吃几顿?两顿。他们天很冷了,早上出去起码九点钟左右才能出去,太阳出来了才能下地。一下地九点钟十二点钟回家吃饭了,那你好容易爬到山上去,搞了几分钟又下来了,这个划不来了,他要干到两三点钟回来,两三点钟回来再吃一顿好了,晚上不吃了,五台山他们在家的生活是这样子,不见得他们身体就垮掉了,没有啊。那么还有这个他们的两顿比我们还差啊,油也没有的,不晓得现在什么样不知道。以前在五台山他们的在家人,一年到头只是过年的时候吃一点油,平时没有油的,菜只有酸菜,其他全没有的啊。他们家里我吃过,因为我们去劳动的时候,就在他们那里吃。粮食品种很多,有烂山药,有窝窝头,有什么这个,还有什么这个,油荞面,还有什么油面各式各样的。一盘一盘拿来都是粮食,菜是一点酸菜,一点醋,就这么的。他们一年到头如此,就过年了吃点肉,吃点油,平时都是这样的简单生活,但身体非常棒。你说怎么说,营养不够了?营养蛮够啊,他气力比你大得多,他上山下山气也不喘,我们上去爬几步,喘得来坐下来休息了,他不要坐的。再一个,我们一起上山的一个,那个时候我们出家,他也是上海的,他是一个老木匠,他是老胃病。老胃病嘛当然了,吃两顿,人家说胃病的人嘛要多餐少食了,次数多一点,每顿少一点。他在上海胃病很厉害,跑到五台山两顿,当然了他才进来,新戒,没有条件说我要吃三顿,吃四顿,不好说了,也不好开小锅。开了小锅,那海公上师看到一脚踢过去,迁单的,把锅踢掉了,马上迁单的,没话说的。那个当然才来没这个胆子,但是他一年以后,胃口好得很,脸象苹果一样了,脸红起来了,什么胃病没有了,吃饭很好了。这些东西都是人家好好的,饮食方面自己能够按时按量地吃下去,他胃病也好了。当然了,不是说每一个人胃病都这么会好,但是说不要太害怕,胃病那不能吃两顿了,这个,这是你心理状态了,心里的抵抗力已经没有了,那更糟糕了。他硬了头皮啊,两顿吃吃吃,吃了又吃胃病吃好了,他很高兴。他说以前在上海胃病什么药都吃过了,没有吃好,就在五台山住了一年,发现胃病没有了,看不到了,找也找不出来了。所以说两顿不要害怕,我们这里为什么说这个话,很多人劝我们你们好开了,他们什么道场两顿了、三顿了,什么什么三顿了,你们也三顿好了,再不开人都走完了。我说走的人不是两顿走的。他有他的其他原因走的,如果两顿走的话也不来了,我们一来就是两顿,他们都不会来了。丁七 调顺不恼下边我们再第七条,“七者调柔观己过,不伺他非不放任,悲心补救无损恼,令彼舍恶发菩提”,起悲心啊,不要看人家的过失。我们在中国的佛教,这是对这个很强调啊。“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个是个格言,就是我们坐下来常常自己的过失要想一想,说话的时候不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个是很好啊,我们中国人这一点是做得很好的,佛教里边这一点我们发挥得特别好,那么这里就是调柔啊,要常常看,虽然是真呢,不要我了不得,你们都不如。我们就是看到四川有个僧人,什么什么说了半天,最后他来个评论:“他怎么好跟我比,我是了不得的人了,他怎么好跟我比”,那是虽然自己做了一点,好像持戒方面做了一点点,苦行之类东西,就把人家看不起了,自己抬高得不得了,我慢贡高去了。前面说自己不要下劣心,不要自己好像什么什么的,把自己自暴自弃。也不要走另外极端,把自己抬得高的不得了,好像自己这个世界上就是我才行,你们都不行的。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人家说这个人,“他怎么好跟我比哦”,这个话,哎呀,这个味道你看看,我慢贡高的,表现得太强了啊。那么就是说虽然自尊,不要自己我慢贡高,要看看我们的过失很多啊,我们跟佛的差距太大了,不要说跟佛的差距,跟那个菩萨,跟那些罗汉,跟那些得了初果的,跟那些见道的,乃至得了暖顶忍的,我们比比看,什么都不行。所以说自己过失太大了,毫无可以骄傲的地方,那么自己要看看过失,那不会自己贡高我慢了,调柔了,不会刚强,自以为了不得了。“不伺他非不放任”,人家的过失,不要专门去找空子啊,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他有缺点的人,不要不管他,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地狱众生他也是佛性的啊,那么他们犯了一些过失,不要随他去,把他丢了。啊,这些人不可度,我度不了,不去管他了,还是要发心。“悲心补救无损恼”,那么假使有人犯了过失,要起悲心,按了如理的方便,就是不是乱搞啊,不是自己乱开方便,以佛制的方便来补救,不要损恼,不要去损恼人家,不要使人家心里感到难受了,不要去呵斥之类的。“令彼舍恶发菩提”,要各式各样的方便,慢慢的引导他,把恶的事情舍掉,最后还要使他发菩提心。这个我们回想一下,你们天天念《五字真言》,十大愿,说的是什么东西,就是这个,打我,骂我,杀我就是令彼发菩提之心,不但不恨他,还要使他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什么?成佛啊,要他成佛啊,菩提心一发的话决定成佛。那么我们对一切对于自己迫害的有情,不但不恨他,也不是不睬他。有的人说我们是直心道场,他对我有冤我不报,但是我不睬他,不度他。啊,这个菩提心自己就没有了。我们说发菩提心不舍一个有情,哪怕是这个有情是你累世的冤家,世世代代是你冤家。也得要度他,而且更要度他,为什么?他对你身上造了很多罪,如果你不度他的话,他因为你犯了很多罪,受很多苦了。你赶快把他度了。佛要先度提婆达多,因为这些恶人不度的话,他要造的罪很多,受害的人也很多,把他先度了,众生就不受害了,他自己也少造恶了。所以这些我们要发心,发菩萨心了就是要使他赶快把恶舍掉,发菩提心。那么这个我们看在《瑜伽师地论》是怎么说。“又诸菩萨,住律仪戒” (《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七),菩萨安住律仪戒里边,表面上不犯了很好了,但是要“常察己过不伺他非”,经常要观察自己的过失,自己还有很多地方不到家的,不要观人家的过失,那就是照镜子照自己,不要照人家。我们听《广论》磁带听过的人,这里不少啊,总是一开头就跟我们说,我们学了很多法,佛的很多的那些是是非非东西知道了,这个知道了是一个是非的镜子。(4B)这个镜子是照自己的,看自己功德是不够,过失很多,这样子勉励自己好好修行。只照人家的,你看,哎,他这个没有做到,那个没有做到,什么什么的,一无是处。日常法师那个话,都是妖魔鬼怪,自己是不得了,那你看看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恐怕还不如人家。反正我们总有一个习气,人家的好处看不到,人家的坏处,一点点,芝麻那么大一点,就看成须弥山那么大,把它扩大之后,把它否定,这个人是坏人,不好,我不度他。我这世这个是没办法度的。这个是一个 之类的,就是把人家的过失扩大了,这个不要。“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无损害心”,对那些凶暴的,犯戒的一切有情,不要起损害心,别人看了坏人,最好他受报,这个人假使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对自己不利的,最好他现报,啊,这一辈子报了,你看哪,因果来了,才高兴,如果看看这个人还没有受报,甚至于这一辈子,好像看看福报还蛮大,啊,这个东西,因果到底有没有问题啊,这些埋怨多起来了,佛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啊,要产生这些想法,这个你怎么会知道?对因果,那时三世因果,不是现下做了点事情,产生的因果全部在这里表现出来。它引起的果你还没有看到,只有佛才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k7k赛尔号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