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群新建 请广大爱v济群法师 认识戒律进入 com...

(桑桑桑桑桑)
(金角大王)
(一直放毒的炼金)
第三方登录:数据读取中,请稍候...
根据您的游戏记录,为您推荐以下游戏
一秒极简下载!
||||||||||||||||||||||||||||||||||||||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关注: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纠纷处理及不良内容举报电话:(转6)&|&举报邮箱:&|
Copyright & 2004 -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三九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关注4399小游戏(ERROR:15) & 访客不能直接访问当前位置: >>
藏族历史与文化
藏族文化讲义序言一、关于文化(culture)内涵的讨论culture 这个词, 从词源上说与 cultivation、 agriculture、 horticulture 等词有直接联系, 都有“栽培”、 “培 育”的意思, 在现代生物学及化学领域, culture 指的是在实验室里对某种霉菌 (mould) 或细菌 (bacterium) 的培养 。18 世纪时,culture 引申为“人类的发展”(人的培养) 。首次将 culture 赋予“文化”内涵的是英国 .. 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Edward Tylor) ,他在 1871 年所著《原始文化》 (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认为: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 所具 . 备的任何能力及习惯。”不难看出,这一定义侧重于 culture 的社会性及精神性阐释。此后百年间(人类 学形成的时期) 关于“文化”的界定不一而足 (美国人类学家 C. Kluckhohn 就曾列举出将近 300 种不同的“文 化”定义) ,但正如泰勒及一些人类学家(如 E. Sapir、R. Benedict)形成的默契:文化是一个族群、一个 社会之个人 习得(learned)而代代相承的行为方式(能力、习惯)及思维方式(信仰、知识) ,因此文化 .. 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一种记忆,同时文化应是各具特质而自有其独特价值的积淀(例:饮食文化不同菜 系的传承) ,如民族气质(ethos,又称作“文化精神”) ,它指的就是区分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一种文 化与另一种文化之不同的性格、性情、情感特质,尤其是价值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藏族文化这门课 包含了最具藏族特色的内容:藏族宗教、藏族文学与艺术以及藏族的民俗景观等等,作为认知藏文化的 入门通道,藏族生活的地域及相关的历史知识是必须要了解的。 [Barnard, Alan & Spencer, Jonathan ed.,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 1996]二、藏族生活的地域中国境内的藏族分布在广袤的青康藏高原上,当前我们习惯按藏语方言的种类将藏区大体分为西藏 (Bod) 、安多(A-mdo)和康区(KHams) :西藏即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以外的地区,方言以拉萨话为 标准语;安多包括今青海、甘肃藏区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方言以夏河话为标准语;今西藏昌都、 云南迪庆及四川甘孜三大地区称为康区,方言以德格话为标准语。当然藏语内部的方言差异较此复杂得 多,这三个地区的划分也体现了族群的不同。 藏族传统的地域观念则是将整个藏区(Bod-chen-po)划分为阿里三围(mNGav-ris-skor-gsum) 、卫 藏四茹(dBus-gtsang-ru-bzhi)及多康六冈(mDo-khams-sgang-drug) ,相应地,西方人也习惯将藏区分为 西部藏区(Western Tibet,西藏) 、中部藏区(Central Tibet,中藏)及东部藏区(Eastern Tibet,东藏) 。 阿里三围狭义上指达(sTag) 、莫(Mo) 、拉达(La-dag)三地或芒域(Mang-yul)湖围[包括今阿里普兰 (sPu-hreng)至后藏昂仁(NGam-ring) 、吉隆(sKyid-grong)一带,在拉达克王统形成初期芒域也包括 拉达克]、布让(sPu-rangs,即布商)雪围(今阿里普兰一带)及古格(Gu-ge)崖围,广义上还包括于 阗 (Li-yul) 、 小勃律 (Bru-sha) 及大勃律 (sBal-ti) 【Bru-sha 所在的地域相当于今天查谟克什米尔 (Jammu and Kashmir)巴基斯坦控制区的吉尔吉特地区(Gilgit) ,即汉文古籍所说的小勃律。sBal-ti 则相当于今 天查谟克什米尔巴控区的伯尔蒂斯坦(Baltistān,一译“巴尔蒂斯坦”) ,即汉籍所说的大勃律,现居民多1 为信伊斯兰教的巴尔蒂族(Balti) ,藏文的 sBal-ti 显系族称,伯尔蒂斯坦亦以族名为地名,意为“巴尔蒂 之邦”。伯尔蒂斯坦在吉尔吉特的东南】 。卫藏四茹分为前藏的伍茹(dBu-ru) 、约茹(g--Yon-ru)与后藏 的叶茹(g--Yas-ru) ,茹拉(Ru-lag) ,“茹(ru)”意为“翼”,是吐蕃王朝时期的军政单位。多康六冈则有 撒 茂 冈 ( Zal-mo-sgang ) 、 察 哇 冈 ( TSHa-ba-sgang ) 、 玛 尔 康 冈 ( sMar-khams-sgang ) 、包伯尔冈 (sPo-vbor-sgang) 、玛尔扎冈(dMar-rdza-sgang)和木雅冈(Mi-nyag-sgang) ,相当于今天甘、青、川、 滇藏区及西藏昌都地区。 以现今行政区划而言,藏族居住的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1 个地级市:拉萨;6 个地区:阿里、那 曲、山南、昌都、林芝、日喀则;73 个县)以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的十个藏族自治州和两个 藏族自治县(即青海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 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 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上述地区是在
年间先后建立的,其形成有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元代以来中国历 代中央政府对藏族地区实施统一行政管理的结果[《安多政教史》 ; 《藏族史学思想论纲》]。第一讲 藏族史概说一、“蕃”的由来“蕃”(Bod)或“蕃巴”(Bod-pa)是藏族人对自己生活的地区所取的名称,也是藏族人的自称,而非 其他地方的人所命名。关于“蕃”的含义,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在这个地方农业生产尚未发达以前,人们 通常以狩猎为生。 由于散居在偏远地方的牧民经常遇到自然灾害、 盗匪或野兽的袭击, 必须相互加强联系, 所以一旦有情况出现,便从山岗高处大声用“噶耶”或“瓦耶”之声高呼对方,这种呼唤即称为“蕃巴”,久而 久之, 呼此“蕃”之声, 自然成为其地名。 (二) 古代西藏的居民把高原“牧区”和低谷“林区”之间的温寒相宜, 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地方称为“蕃”。历史上,悉补野(spur-rgyal,对西藏地区更为古老的称呼)赞普兴起于 雅隆,当时这一地区应是经营农业的中心,故名“蕃域”(Bod-yul) 。后来,吐蕃赞普从雅隆周围逐渐将权 势扩展到卫藏地区(dBus-tsang,大致相当于今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四地区) 。特别是藏王松赞干布 时期起,将吐蕃四面八方的部落纳入治下,疆域扩大,遂将赞普控制下的一切地方取名为“吐蕃”。藏学家 吴均认为,“吐蕃”(sTod-bod)意即“上部蕃区”,藏族人的观念以西为上,以东为下,故将西部的腹心藏 区称为“吐蕃”。西方人则因之称西藏为 Tibet。 (三)“蕃”(Bod)与古老本教的“本”(Bon)相通,在古藏 文中,Bod 与 Bon 词尾的 d 和 n 是可以互换的。 (四)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更敦群培(dGe-vdun-chos-vphel, ) 在他所著的 《白史》 (Deb-ther-dkar-po) 中说: “当今除汉语外, 其它诸多语言均呼西藏为 Ti-bhad, 这显然是往昔汉语称呼西藏为?吐蕃 (Tuvu-phan) ?与蒙语中称呼西藏为?图伯特 (Thu-bhad) ?转变而成的。 ” 更敦群培不太同意 Bod 源自本教的 Bon 且上古时 Bod 与 Bon 可以互换的传统观点,他认为 Bod 系藏地初 民任意创造的无义原始词或源自悉补野(spur-rgyal/spu-rgyal) 。 “蕃”的意义难以考订正如西方人以“秦”(China, Chine, Cina, Sin[Sinology])称中国,但“秦”的原始意义 至今也无人能解释清楚。西藏一名则是“中国西部”及“卫藏”的缩合词,“安多”也是缩合词,它指的是青海 阿钦冈甲山(A-chen-gangs-rgyab)和多拉山(mDo-la)及其以下的地区,康区的“康”一般是“地区”的意思。二、藏地上古史7 世纪吐蕃王朝建立前的雪域历史,我称之为藏地上古史,这一长时段的历史,由于现今可利用的文 字证据相对较少,大多学者或视之为传说时代,或感到藏地的一些起源问题剪不断、理还乱。传说往往是 变形的历史,如果我们认真考证一番,不仅可以看出这些起源“传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而且还能廓 清一些隐藏在藏地起源问题背后的早期史实及历史观。(一)人类起源2 《西藏的观世音》 (bKav-chems-ka-khol-ma)是吐蕃王朝时期的一部藏史名著,此书有这样一段记载, 说的是观世音菩萨(sPyan-ras-gzigs-dbang-phyug)想化度雪域有情,但俯瞰藏地上、中、下三部的情形之 后,才知此地除了山河林兽外,并无作为化机的人。当时观世音身边有一大力猴弟子,因两位国王争一仙 女使他无所适从,观世音便叫他到北方雪域深山修离苦之术,并为他授戒传法,起名“猕猴禅师”。某天, 猕猴禅师正在坐禅时,一岩罗刹女扮成雌猴前来要求与他婚配,猕猴禅师不为所动。罗刹女转而化作妙龄 美女又来引诱猕猴,一连折腾了八天,猕猴就是不肯答应她,罗刹女即以自杀相威胁,猕猴心想:与她成 婚,就是破戒;不与她成婚,她就会自寻短见,如此自己的罪孽更大。他左思右想也无法得解,只好求教 于观世音,观世音看化机已到,便说,既然这样,就与她成婚好了。临走时观世音赏赐了猕猴三样法宝: 一是五谷种子,二是加持宝藏开采,三是认其后嗣为佛之嫡系。猕猴遂回去与罗刹女成婚,此后子孙繁衍, 靠菩萨的赏赐种五谷、撒金沙、兴佛裔,衣食不愁。这些子孙分为父系、母系两大类:父系后裔大多虔信 佛教,善良聪明,大智大勇,勤奋克忍;母系后裔则无信仰、少悲悯、贪财色、爱嫉妒、啖生肉、人暴戾。 不久猴子猴孙因争斗而分为色(Se) 、穆(rMu) 、东(lDong) 、董(sTong)四个部落。后世史书如《红史》 (Deb-ther-dmar-po) 、 《西藏王统记》 (rGyal-rabs-gsal-bavi-me-long) 、 《汉藏史集》 (rGya-bod-yig-tshang) 、 《新红史》 (Deb-ther-dmar-po-gsar-ma ) 、 《贤者喜宴》 (CHos-vbyung-mkhas-pavi-dgav-ston ) 、 《西藏王臣 记》 (Bod-kyi-deb-ther-dpyid-kyi-rgyal-movi-glu-dbyangs) 等关于藏地人类起源的观点皆录此说, 不同的是 《红 史》和《西藏王臣记》认为罗刹女是度母(sGrol-ma)变化而成, 《西藏王统记》又补充说猴子们吃了五谷 之实后,“皆得满足。毛亦渐短,尾亦渐缩,更能语言,遂变成为人类。”这一传说日后渐渐成为精英史观 与大众史观的共识。 传说的发生地在泽当(rTSed-thang,今山南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泽当”意即“(猴子)嬉戏的坝子”, 许多学者认为这个传说是经过佛教人士加工的进化论例证。我在西南民族学院学习藏文期间, 《朗氏家族 史》 (Rlangs-kyi-po-ti-bse-ru-rgyas-pa)的译者阿旺先生(NGag-dbang)曾对我谈及他的看法,他认为据古 生物学家、古地质学家的考察勘探证明,泽当在远古是一块大河(雅鲁藏布江)奔流、桃红柳绿之地,很 适合人类生息繁衍,这个传说应是基于事实的说法。最近一、二十年在西藏发掘的大量远古实物也可以找 到藏区人类如何发展的一些科学证据。我也同意泽当的自然环境适合人类生息繁衍这一观点,不过由猴变 人的说法与进化论的主张有相符之处应是一种巧合, 如果是由牛变人, 由马变人, 是否就只能视作传说呢? 在我看来,这个传说包含的本土观是猕猴与罗刹女繁衍之父系、母系后裔的特征,这一特征描写想告诉我 们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 (一)菩萨间接创造了藏地的人类,佛教使藏地进入文明社会; (二)藏族人应以 父系特征作为善慧标准,信佛教的人是文明世界的属民,母系的特征则说明不信仰佛教的人便处于野蛮状 态。(二)世界的形成及王统的由来《西藏的观世音》关于世界形成及最初王统的说法多源自《阿毗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a/mNGon-pa-mdzod) ,汉译佛经也见于《佛说长阿含经》 (Dīrghāgama/Lung-ring-mo) 。世界的形成先由诸有情业增上力于最下依止虚空,“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 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周围此三倍。”金轮上有九大山,妙 高山(须弥山)居其中,其余八山周匝绕妙高山,山与山之间有内海,第七山外有四大部洲,即南赡部洲、 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庐洲,最外为铁轮围山,这就构成一个世界。虚空生风轮,风轮生水轮,水轮 生金轮,物质世界的形成经历了气体→液体→固体的演化过程。 《佛说长阿含经》又说,这样形成的世界 佛教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形成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 大千世界,如此组合的结果便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阿毗达磨俱舍论》继而说道:“劫初时人有色意成,肢 体圆满,诸根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腾空自在,饮食喜乐,长寿久住。”后来有状如酥蜜的地味(白 酥油状之地醍醐)生出,甘美芳香,有一人贪食后众人竞相取食,其后又依次有地皮饼、林藤、香稻生出, 这些食物在《佛说长阿含经》里出现的顺序是自然地肥→粗厚地肥→自然粳米, 《西藏的观世音》则为牙 皂花状的地醍醐→蘑菇状的地醍醐→香稻。众人吃了这些食物后,光音天特性的身光转灭,体内“垃圾”增 多,“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其端正者生x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端正 者,众生于是各共诤讼。”其后男女渐有情欲,众人好吃懒做,为多取香稻发生分田纠纷,这时有一贤德出 来为大家均分田地,广得人心,大家遂拥他为王,呼他作“大三末多王”,自《西藏的观世音》始,历代藏 族政教通史都称之为“众敬王(Mang-bkur-rgyal-po)”,此王即世间最早的统治者, 《红史》 、 《雅隆尊者教3 法史》 (Yar-lung-chos-vbyung) 、 《西藏王统记》等后世藏史皆宗此说。按佛法的观点,有了贪欲就有了业, 由神即堕落为人, 人只有修证四谛, 方能离苦得乐, 这里我觉得隐含着一种互动关系, 即神有 欲 修 行人 ,这一主题其实在中原的民间传说里也不少见,喜新厌旧的好奇心大致是人类的共性。在常人的经验里,婴 儿吃母乳的阶段对一般疾病都有免疫力,而断乳之后便到了“人食五谷而生百病”的时期。从社会进程看, 《俱舍论》为我们展现了人类从平均分配到阶层出现的历史背景。佛法的宇宙观则是对世界形成和宇宙无 限进行客观描述的科学认识论,佛法之本质并非何种有神论或形而上学。 不难看出,佛教创世说向我们揭示了一些上古藏地乃至整个人世间(赡部洲)自然演化及社会变迁的 历史要素。 《西藏的观世音》 将众敬王与西藏王统的起源连为一线, 其传承顺序先由众敬王→净饭王 (Zas-gtsang) →乔答摩(Gōtama)→甘蔗族 (Bu-ram-shing-pa) , 这一系统在 《雅隆尊者教法史》 、 《红史》 、 《西藏王统记》 、 《汉藏史集》 、 《青史》 (Deb-ther-sngon-po) 、 《新红史》等史书中记载基本一致。 《西藏的观世音》说甘蔗 族之后又衍出释迦族(SHakya) ,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名叫山居(Ri-brag-pa,音译为“日札巴”) ,由他五传至 夏尔巴王(SHar-pa,东方王) ,夏尔巴王有二子:一名嘉森(sKyabs-seng) ,一名百军(dMag-brgya-pa, 音译为“马甲巴”) 。二子因争王位而失和,结果嘉森在战争中获胜。百军对败因不解,便去问卦,卦师只是 预言道:“殿下将喜得一非同寻常的贵子,他将被天神用天绳拉上十三重天。到适当的时候,他将顺着天绳 重返人间,降凡到雪域吐蕃的朗日山谷,主宰雪域吐蕃的众生直到寿终正寝。”不久百军的夫人果然生下一 个褐发碧眉、螺齿鸭掌、眼皮上阖的儿子,百军认为此等怪相之子不吉利,就命仆人杀了他。仆人不忍, 便把他装入一铜匣扔进了恒河(sKal-ldan-shing-rta) 。铜匣飘到广严城(Vai?ālī/Yangs-pa-can) ,一农夫将之捞 起,并把此子带到密林中抚养长大。一天,此子向农夫问起自己的身世,方知自己本是必死之人,万分惊 恐之下逃入深山。当他朝雪域方向北上时,忽然天神垂下天梯且用一根天绳系在他的顶髻上,将他牵引到 天宫生活。某天他想获得一件如意天神之宝,长寿圣智天认为雪域吐蕃可以满足他的愿望,于是拽着他头 顶的光绳将他放到尧布神山(lHa-ri-rol-po) ,此时恰有十二位本教大德在山上祭天,见他前来,忙上前询 问他的来历,知他是“从天而降,乃天界之神”,随即大家用担架将他肩扛而回,部落乡亲一致选他为王, 称为“聂赤赞普(gNYav-khri-btsan-po)”,意即“肩舆王”,并建雍布拉岗(Yum-bu-bla-sgang,今山南乃东 西南)居住,聂赤赞普就是吐蕃历史上的第一位赞普,藏族人有谚语曰:“村庄莫早于雅隆索卡[部落],国 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宫殿莫早于雍布拉岗”。 《雅隆尊者教法史》即认同此说。与此不同, 《布顿佛教史》 (Bu-ston-chos-vbyung,即《佛教史大宝藏论》 )认为聂赤赞普或是x萨罗(Ko-sa-la)胜光王(gSal-rgyal) 的五世孙,或为坚形王(gZugs-can-snying-po)幼子小力(sTobs-chung)的五世孙,他也可能是勃萨罗 (Bad-sa-la/Pad-sa-la)出光王(vCHar-byed)之子。 《雅隆尊者教法史》直接引述了《布顿佛教史》的这三 种说法, 《西藏王统记》 也沿袭了其中的二说, 只是聂赤为坚形王之五世孙一点与 《布顿佛教史》 有异。 《雅 隆尊者教法史》和《西藏王统记》皆是两类观点并采。 《西藏王臣记》亦说聂赤之父是百军王,五世达赖还 引用了《青史》称呼聂赤赞普的名字“赤? 赞普? 沃德(KHri-btsan-po-vod-lde)”,“沃德”即《新唐书? 吐蕃传》 中的“鹘提”,全称“鹘提悉勃野(Vod-lde-spu-rgyal)”。从聂赤赞普到直贡赞普(Gri-gum-btsan-po) ,其间 共历七位赞普,史称“天座七王(gNam-gyi-khri-bdun)”,是时赞普去世后都由头上的光绳牵引升天,故无 坟墓留下。吐蕃王朝时期的碑文除了载录各种盟誓史料外,自天神而为人主的观念也可在其中得到应证, 如《唐蕃会盟碑》正文第一句就说:“圣神赞普鹘提悉补野自天地混成,入主人间,为大蕃之首领。”《谐 拉康碑甲》亦以“天降之王赞普赤德松赞之诏敕”开篇。直贡赞普与大臣洛昂(Lo-ngam)比武时因光绳被 自己砍断而只能在死后葬于地下。直贡之子布代贡杰( sPu-lde-gung-rgyal )执政时有贤臣如来杰 (Ru-las-skyes) 辅佐, 开渠引水, 冶矿架桥, 播下了吐蕃文明的因子。 从天座七王至赞字五王 (bTSan-lnga) 共历二十七代,其间本教扮演了护持吐蕃国政的角色。 综上所述我觉得可作如下推论: (一) 聂赤赞普是当时吐蕃中心雅隆地区 (Yar-lungs) 的部落首领; (二) 以《红史》的观点辅证,聂赤赞普自天神而为人主应是本教史观,迎奉他的是本教徒,而事实上当本教徒 问他从哪里来时,双方语言不能沟通,他便说“赞普”,并“手指天空,这十二人理解为他从天而降”,误解 加上本教徒对天的崇信使当地人视他为天神,实际上他是一位具有个人魅力(charisma)的外来者――外 四族之吐蕃的始祖,而他的先祖世系又明显带有印度佛教色彩,不过佛教史家们仍忠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 本教对吐蕃王政的影响; (三) 因为天座七王无陵墓留存于世就说他们为天神是一种演义式的说法, 可能的 情况是天座七王时期尚无陵寝制度,而从直贡赞普和布代贡杰父子时吐蕃进入最早的文明期,赞普死后始 有墓葬之规, 由此可见将天座七王视为传说人物是十分草率的看法; (四) 藏地的人类和王统都起源于今天4 以泽当、乃东为中心的山南地区。 《汉藏史集》说聂赤之父为护狮王(rGyal-po-skyabs-seng) ,护狮王即嘉森王的意译,嘉森王在各史中 实际又引出另一个问题:藏族的族源。(三)藏族的族源《西藏的观世音》未述及藏族的来源,但曾谈到嘉森王子争得王位,而“嘉森”这个名字恰与藏族的族 源直接相关。 《布顿佛教史》说藏族“是嘉森王的五个王子与十二支凶悍的敌军交战的时候,汝巴底王 (Ru-pa-ti)领着他的军队约一千人,乔装为妇女逃遁到大雪山丛中,逐渐繁衍而成的。又西藏的传说故事 中说,是由猴和罗刹女交配而来的。”《新红史》亦说:“关于西藏人最初之形成情况,有所谓猴与岩魔女 相合而成之说。 再者, 在诤时之初, 嘉森王之第五子, 当他打败茹扎 (Ru-tra) 军时, 有名叫茹西王者 (Ru-shi) , 他乔扮女装随军逃往西藏,居于雪山之中,遂由此而形成一些人类。”这两段论述皆是将藏地人类的起源与 藏族的起源混为一谈。 《红史》的说法是:“(一位)名叫嘉森的国王,他的小儿子领着军队穿女人服装逃 往雪山之中,后来世代为西藏的国王。”蔡巴的观点又是将藏族族源与王统起源等视。 《西藏王统记》似综 合了前人各说,萨迦? 索南坚赞如是论道:“马甲王(百军王)有三子,其最幼者,颇具德相,未得王位, 乃尊神指示,令其改作女装,流放至于藏地。”《青史》则较明确地说道:“嘉森五子歼灭十八支军团或说 十二支军团时,汝巴底王和一支军团交战失败,伪着妇女装而逃到雪山丛中居住,而发展出的族群,即现 今所称的?藏族(Bod)?。”《如意宝树史》 (CHos-vbyung-dpag-bsam-ljon-pa)总结道:“嘉森五子与十二部 敌军相战,战败后梨波底王(Ri-pa-ti,应作 Ru-pa-ti)领兵数千,穿着女人服装逃往雪山之中,从这里衍 生出藏人。 ”由此可见, 藏族的起源可能是上古部落战争中嘉森王之子汝巴底王带着一支数千人的溃败军队 逃到雪域悉勃野之地,统摄当地土著,逐渐形成藏族,嘉森和汝巴底都是印度化的名字,这是早期藏族史 家对印度文化崇敬的表现,但从藏文史料来看,此嘉森显然不是《西藏的观世音》所说的那位嘉森王子。 关于藏族的族源,中原正史的观点基本是一种推测, 《旧唐书? 吐蕃传》说:“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 本汉西羌之地也,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也,利鹿孤有子曰樊尼,及利鹿孤卒,樊 尼尚幼,弟仗此梦唬苑嵛参鹘:笪荷袢鹪辏仗次髑仄蚍鸪闩趟穑嵴屑嘀谝酝 沮渠蒙逊,蒙逊以为临松太守。及蒙逊灭,樊尼乃率众西奔,济黄河,逾积石,于羌中建国,开地千里。 樊尼威惠夙著,为群羌所怀,皆抚以恩信,归之如市。遂改姓为@勃野,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 《新唐书? 吐蕃传》则说:“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l羌、唐旄等,然 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l声近,故其子孙曰 吐蕃,而姓勃@野。或曰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二子,曰樊尼,曰仗础仗此茫蚍鸪闩趟稹7 挈残部臣沮渠蒙逊,以为临松太守。蒙逊灭,樊尼率兵西济河,逾积石,遂抚有群羌云。”构成藏族的“群 羌”应生活在大积石山 (治所相当于今天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黄河之滨的贵德县) 以西的黄河流域或析支 水西的地域,二者所指的地理范围基本相当。此外, 《新唐书? 吐蕃传》的“樊尼说”系承袭《旧唐书? 吐蕃传》 的观点。“l羌”的“l”读作 bō,故说“蕃、l声近”。如前所述, 《新唐书? 吐蕃传》将“@勃野”或“悉勃野” 倒为“勃@野”或“勃悉野”,二者皆为西藏古称 sPu-rgyal 的音译。综合两《唐书? 吐蕃传》来看,藏族可能源 自一个庞大的西羌族群,其中含有樊尼部众的后裔。 以两《唐书? 吐蕃传》的记载与藏族史书的说法相对证,可以看出二者内在逻辑的相似性:秃发利鹿孤 或沮渠蒙逊相当于嘉森王的角色,樊尼盖为汝巴底王的汉化称呼,反之亦然,只是沮渠蒙逊与樊尼非父子 关系。秃发鲜卑控制河湟诸羌达十八年(397-414) ,樊尼又于羌中建国,散处河、湟、江、岷间的羌人即 今安多和康区藏族的祖先,他们对秃发鲜卑系统的影响应居于主导地位。至此我认为,一支西羌或鲜卑的 败军在其酋首的率领下, 西迁至多康或卫藏之雪域, 与卫藏的内四族及河、 湟、 江、 岷间以蕃 (l) 羌 (Bod) 为主的各个族群(包括外四族)不断同化、融合,遂形成后世的吐蕃藏族。[《藏地上古史事考》]三、吐蕃赞普王统(一)赞普松赞干布(617-650)1.出生及继任赞普5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Srong-btsan-sgam-po)是吐蕃王朝的建立者,也是藏族人民无比爱戴的一位古代 民族英雄。 松赞干布是悉补野世系中第三十一代赞普囊日松赞(一译“朗日松赞”)与蔡邦氏珠玛脱嘎之子,公元 617 年(藏历火牛年) ,生于墨竹工卡的强巴弥居林宫殿。王子刚降生时肌肤洁白,相貌端庄,身驱比一般 小孩大,且胜过他人,父母君臣见到后都非常高兴,据说生日宴庆极其丰盛。王子发育成长到了少年之时, 已经是一位智勇超群之人,父王欢喜,臣僚赞美。囊日松赞执政时百姓懂得了食盐的功用,并开始驯化牦 牛、 绵羊等牲畜, 赞普的功绩有目共睹, 但是, 囊日松赞后半生率军征服的达布、 工布 (均在今林芝地区) 、 娘布(在今日喀则年楚河流域)以及远离悉补野的象雄(羊同)和优K张纫恍┬“罨虿柯淞耍郧 只承诺为所属臣民,却未建立赞普的强力统治,致使他们一旦有机会就起来反叛。同时,一些心术极坏的 内侍也与敌人勾结。一天,囊日松赞出巡至香丹巴北山时稍作休憩,两个侍从宰了一头牦牛,煮了一锅牛 肉给赞普吃, 赞普即刻被毒死。 此后, 才满 13 岁的王子松赞干布被娘? 芒波杰尚囊、 噶尔? 芒相松囊、 琼波? 邦 赛苏孜等大臣拥立为赞普。这位年少的赞普在困难和危险面前非但没有丝毫退怯,反而像他的名字那样表 现出了勇毅深沉的个性。[《西藏的观世音》]2.功绩①统一吐蕃: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说:“王子松赞幼年亲政,先对进毒为首者断然尽行斩灭,令其 绝嗣。 之后, 叛离之民复归治下。 ”在征服吐蕃东北部的苏毗国方面,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说: “后, 娘? 芒 波杰尚囊发兵征讨苏毗诸部落,有如种羊领群之方法,以舌剑唇枪服之,不失所有户数,全纳入治下为庶 民”。后来,松赞干布亲自出巡北道,未用一兵一卒,迫使北面的汉人和吐谷浑人朝贡纳税,从此将吐谷浑 纳入治下。约在公元 644 年,松赞干布依靠嫁到象雄的妹妹提供的诸多情报最终将象雄征服。统一的局面 为他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发展生产:经济上,松赞干布着力恢复发展农牧业生产,农田牧场分开经营,且修建了大量水利工 程以防旱排涝(今天一遇洪灾往往叫子弟兵去堵) 。 ③军政合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松赞干布开始实施一系列建政举措。首先他与众臣商议,经他对吐 蕃中部地区的地形地貌详细考察后发现,今拉萨河下游卧塘湖边景致优雅,地势宽阔平坦,呈现出瑞兆吉 相。如果迁都卧塘,还可摆脱山南旧势力的制约,父王的悲惨下场对于松赞干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迁都 卧塘对征讨苏毗等叛附无常的族群也有好处。于是君臣决定在公元 633 年迁都卧塘。迁都后,松赞干布命 人清查了以前的各部落百姓,并安抚民众,平等对待每一个部落。他又把吐蕃地区划分成军政合一的五茹 (翼) ,即伍茹(中翼,中心在今拉萨地区) 、约茹(左翼,中心在今山南乃东) 、叶茹(右翼,中心在今日 喀则南木林) 、 如拉 (分支翼, 中心在今日喀则拉孜地区) 、 苏毗茹 (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 , 分设长官、 元帅等职,五茹的总兵力约有 61 万人,为日后吐蕃的强盛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④中央官制:吐蕃的官制较为繁琐,在此谈谈有代表性的尚(zhang)和论(blon) ,“尚”是与吐蕃王 室通婚的国舅家族成员,没庐氏(vBro) 、琛氏(mCHims) 、蔡邦氏(TSHe-spong) 、那囊氏(sNa-nam) 等家族都是吐蕃王朝史上位高权重的尚族,“论”是未与吐蕃王室通婚的贵族,尚和论都是贵族称号,与实 际职位无直接联系。各级官员,一般以瑟瑟(应为绿松石) 、金、金涂银、银、铜等为章饰,以区别品位的 高低。另外,吐蕃人还有一些形象的称号,如虎豹誉英雄,狐尾表懦夫。 ⑤法律伦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需要法律和伦理来维系,为此,松赞干布君臣制定了十善法及 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 十善法来自佛教教义, 佛教认为有业就有六道轮回 (参 《中国佛教旅游》 , pp. 10-11) , 人造的恶业或黑业主要有十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_恚,愚痴。前三 者无须解释。妄语即说假话,作伪证。恶口是以恶毒语言或谣言谩骂、攻击别人。两舌即挑拨离间,播弄 是非,颠倒黑白,不讲信用。绮语就是冠冕堂皇的漂亮话、套话、废话以及今天一些人热衷的“荤玩笑”。 贪欲在当今社会不外乎金钱、权势和声色犬马的享乐欲。_恚即发怒。愚痴则是遇事无自主性,轻信他人 妄言,不明事理,易生偏见和邪见。佛教认为远离十恶就是十善。遵循十善的底线就是人要有廉耻感。在 家道德规范十六条则是:1.敬信佛、法、僧三宝;2.求修正法与文字;3.报父母恩;4.尊重有德;5.敬贵重 老;6.义深亲友;7.利济乡邻;8.直言小心;9.追踪上流;10.饮食有节,货财安分;11.酬报有恩;12.秤斗 无欺;13.慎戒妒忌;14.温语寡言;15.忍修大度;16.不听歪理邪说。 ⑥创制文字: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一些邻国发来贺信表示承认其政权,但吐蕃当时尚无文字, 只好口头回复以示谢意,这显然很不礼貌,松赞干布于是决定派吞弥桑布扎前往印度留学,以创制藏文。 吞弥到印度后拜婆罗门李敬为师, 以印度文字为蓝本, 结合藏语实际创制出了藏文。 《白史》 谈到藏文的起6 源时说,布顿大师等人认为是吞弥(Thu-mi)以梵文纳嘎热(Na-ga-ra,楞扎字)为蓝本创制了藏文,有 些学者又说是印度“兰札(Lanydza)”与“乌尔都(Wartu)”两种字体的结合,本教人士则认为藏文的源头 可追溯到波斯古文及象雄文。更敦群培总结诸说后提出:“不管怎样,吞弥是笈多(Gupta)诸王统治时期 前去印度的。令人惊奇的是:与吞弥同一时代的印度戒日王(Harsha,约 606~647 年在位)和鸠摩罗笈多 王(Kumaragupta,童密) 、苏耶跋摩(Suryavarman,日铠)等时期所创造的,现在印度各地均可见到的铜 牌等上面镌刻的文字,与藏文极为相像,从稍远处望去,竟好似一位笔法不很熟练的人书写的藏文。即使 未学这种文字的人,也能识读许多。由此可见,藏文所依据的蓝本,似乎就是这一笈多文字。此外,那些 宁玛派的掘藏类秘籍中的许多文字,酷似这一笈多文字。”藏文的基本字母虽来自印度,却胜于古印度的字 母。 现在我们使用的藏文有许多优点: 第一、 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只有元辅音字母 35 个, 音调区分清楚, 非常符合文字的性质。如:K 等 30 个辅音字母和 i 等 5 个元音字母,是从相互拼音中发出声音,从吞弥桑 布扎首创至今基本上保持原状。 第二、 现在使用的藏文自创立至今已有 1300 多年, 其间方言发生了各种变 化,但是现在一些会藏文的人们仍然可以读懂当时撰著的一切文字方面的声明著作,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都能理解其含义。第三、藏文能书写任何一种量多而意义深远的内容,如佛教的经论。从书法上藏文可粗 分为“有头字”(dbu-can)和“无头字”(dbu-med) ,“有头字”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主 要用于手写。前者相当于汉字的楷书,后者相当于汉字的行书。有头字以直线、锐角为主,字体呈方形, 简洁、大方、美观、清晰,具稳定感,在字母体,指 30 个辅音字母的大写字体,是初学的必修课,是练习 藏文书法的基础。另外还有添头加尾体(下加字、上加字和叠字) ,指在辅音字母上头或下面加辅音字母的 大写字体,必须在练好 30 个大字母体后方能练习。短脚体,指一种字间笔画不相连的无头字,较长脚体小 一半。行书小字,指字间笔画不相连的无头小字,较短脚体小一半。草书体,指字母间相连的速记狂写的 字体,便于记录抄写。草书体在藏文字中属艺术性很强的专门技巧。卫藏地区盛行草书体,写得漂亮、流 畅;安多地区盛行楷书体,写得工整、庄重、大方、美观。藏文练习写的工具,初学者一般用竹笔蘸墨写 在一块刨光的木板上,木板大小一般比 16 开的纸略长,实际上是一种练习写字的写字板。木板要刨光、平 整,上抹油脂,再涂一层白粉,写后可擦去。竹笔制作,根据书写字形的大小,选择宽窄不一的竹片,尖 部呈斜面,顶尖部切一斜线,写楷体字的笔尖斜线切口自左向右,草体的自右向左。 ⑦迎娶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妃子中,除一位象雄妃和一位木雅(弭药)妃外,其余分别来自中原、泥 婆罗(Bal-po) 、于阗(Li-yul)和孟族。孟族是堆隆(sTod-lung)的望族,松赞干布的妃子孟萨赤姜就是 孟族人,她也是松赞干布的独子贡日贡赞的母亲。 松赞干布不仅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而且是一位有远见卓识且韬略过人的国王。 为了在吐蕃弘扬佛法, 吸收汉、尼等地的灿烂文化和物质文明,他决定向尼泊尔和唐朝求娶公主。大相噶尔? 东赞域松和吞弥桑布 扎带领臣仆骑士百人经过艰难行程来到尼泊尔的昆布城,在龙宫殿谒见了光胄王,敬献了多种黄金珠宝和 镶着无价之宝红宝石的特殊琉璃宝盔等。噶尔? 东赞域松施礼颂王,仔细讲述了琉璃宝盔的特殊功能,说明 前来为赞普请婚的情况。尼泊尔王再三表示:不愿把公主嫁给吐蕃。吐蕃使臣依次将松赞干布的书函呈交 尼泊尔王。 尼泊尔王看完书信后, 一方面慑于吐蕃赞普的威力; 另一方面倾慕贤明英勇的青年赞普的本领, 答应将赤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当时,赤尊公主极度伤感,不敢违抗父王之命,她对父王说:“如果父王命 女儿远嫁吐蕃,我尊从。为了在吐蕃发展佛教,请求父王将释迦不动金刚佛像和弥勒怙主像,度母旃檀像 等赐与我,作为嫁妆。我在吐蕃如何做,诸赐儿教言与良方。”父王依公主所请。后来,赤尊公主坐在装饰 华美的骑象所载的精美轿箱中,带着父王所赐的以释迦不动金刚、弥勒法轮、度母旃檀像为主的身语意所 依以及无数奇珍异宝、随从侍女、能工巧匠向吐蕃进发。吐蕃精心布置了盛宴,在隆重庄严的气氛中迎接 王妃赤尊公主。在拉萨红山宫赞普松赞干布和赤尊公主会面,正式授予公主以王妃宝座的权威。 松赞干布也非常希望娶东方大唐皇帝的公主为妃, 于是遣噶尔? 东赞域松为首的百位大臣骑士带着多种 黄金宝物,一等金绿绫缎衣服和镶嵌着红宝石的琉璃铠甲等高贵礼物以及绝密汉文书信,前去唐朝为赞普 聘娶公主。噶尔? 东赞域松等人从红山宫起程踏上了去往东方中原之路,经过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长 安。 当时各国各邦来求婚者不少, 于是太宗决定以智力测验的形式来选出附马, 《西藏王统记》 对测验一事 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其后帝宣口诏曰:“汝求婚众使,本无亲疏,若识见锐敏者则许以婚,兹将斗智决之。” 帝取出翠玉一颗,名盘肠。状如一小藤盾,宝光闪烁。一孔在侧,一孔在中,其内孔道,亦如藤圈,盘绕 曲折,又以绢绸一束,示诸五邦使臣,谓谁能以此绢绸贯入玉孔,即许婚公主。诸方使臣,皆有力者,故 彼辈先将宝玉夺去。穷竭方便,辗转递相穿贯,历时多日,均无能贯者,乃授与臣噶,且日:“我等已穷诸 方,皆不能贯,汝能贯否?”以宝玉并绢绸一束授与臣噶。噶本机智灵敏,先捕一蚁,饲以牛乳,俟大如拇 指,乃以丝线系于蚁腰,再以丝线将绢绸之端,收聚一起而缝之,然后推蚁入于玉孔,另一手握绢它端,7 用力吹之,由气逼逐,蚁自边孔爬出矣。于时即将所系之丝线,自蚁腰解下,绢绸即自宝玉孔中轻易抽过。 遂往奏于[帝],“我辈如命,已得成办,请婚公主。”上言:“尚须比赛智力”。轻视藏人,未予允婚……复以 牝马百匹,小驹百匹,共在一处,谁能区分其母子者,即许公主。他使仍不能识别。噶则将牝马小驹各拴 一处,经一昼夜,仅与草秣,不给饮水,明日将小驹放入母马群中,小驹各寻其母而吸其乳,因此得以辨 识。复启白言:“已分辨讫,他人未识,请婚公主。”帝答“尚须再试”,仍未见允。又于次日,发鸡母鸡雏 百只,鸡母与鸡雏共在一处,若能分辨其孰为母子者。许婚公主。他使又不能识。噶于宽阔平坝中,撒布 酒糟,纵放鸡群。于是母子成队觅食,在母鸡项下来往跳动觅食者,即其子也,否则非是,因此辨出。又 启白言:“我等辨出,他人未知,请许公主。”……唐太宗最终在吐蕃、印度、波斯、冲? 格萨尔、突厥等国 使臣聚会之地宣布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为妃。进吐蕃之前,文成公主请求太宗皇帝把稀有的至宝释迦 牟尼佛像赐给她,作为圣缘,把五行经典、工艺技术、疗治疾病的医方 8 种、诊断法 6 种、医著 4 种等医 学论著和医疗器械以及用不尽的种种珠宝赐给她作为嫁妆,唐太宗依其所请。之后,公主将释迦牟尼佛像 供放在木轮车上,由力士拉嘎和鲁嘎牵引,将多种宝物、绫罗绸缎及所有之物与器皿共数百驮驮在骡马、 骆驼背上。珠宝装饰、美似仙女的公主与吐蕃请婚使臣及唐朝送婚使臣、侍从、宫女一起离开皇宫踏上了 进蕃之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见面后十分喜悦,并正式授予文成公主以赞普王妃宝座的权威。文成公主 入蕃时,随身带来了许多有关天文历法五行的经典、医方百种和各种工艺书籍,同时带来了精通造纸法、 雕刻、酿造和工艺技术的人员,为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伟大贡献。 由于两位公主对吐蕃的贡献很大,所以佛教徒认为赤尊公主是白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是绿度母的化 身。起先文成公主来到拉萨小昭寺之地时,拖载释迦牟尼像的车陷进沙滩里,文成公主推算出藏区的地形 如罗刹女仰卧的形状,卧塘湖(今大昭寺所在地)是罗刹女的心脏,是恶趣之门,须在上修建佛殿供奉释 迦牟尼佛才能镇住。当时便以山羊驮土填平了卧塘湖,并在其上建立了大昭寺,卧塘也改名为 Ra-sa,意 为“羊驮土”,后因该地成为圣地,地名也改为 lHa-sa(圣地) ,即“拉萨”。(二)芒松芒赞(650-676)赞普贡日贡赞(Gung-ri-gung-btsan,633-650)是松赞干布和孟萨赤姜之子。贡日贡赞逝于父亲松赞干 布之前。芒松芒赞(Mang-srong-mang-btsan)可能是贡日贡赞的遗腹子,由于他即位时年纪尚幼,内外事 务皆由大相噶尔? 东赞域松决断。赞普芒松芒赞时期,与唐朝互派友好使者,加深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尽管有时也因汉藏交界的吐谷浑和南诏等小邦的事唐蕃发生争执进行战争, 但是大部分时间都能和平相处。 芒松芒赞在位期间, 在主要的国政措施方面, 皆由纯熟的大相噶尔? 东赞域松贯彻执行松赞干布的英明政策 和事业,使吐蕃社会安定,农牧业生产步入正确的管理轨道,建立并发展了与邻邦的贸易关系,经济收入 增加,社会、军事制度趋于完善。另一方面,在固守边防,扩大疆域,增加所属臣民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 创业艰难,守业更难,芒松芒赞无疑是一位难得的守成之君。(三)赞普都松芒布杰(676-704)都松芒布杰(vDus-srong-mang-po-rje)的全名是“都松芒布杰伦纳赤”。他是芒松芒赞和王后没庐氏赤 玛伦所生之子,公元 676 年(火鼠年)诞生于拉隆。是年冬季,父王芒松芒赞薨。秘丧三年,始为都松芒 布杰上赞普之尊号,母亲赤玛伦代理摄政。都松芒布杰娶钦木氏(琛氏)赞姆多为王后。噶尔? 东赞域松的 长子赞聂东布担任大相。赞聂东布去世后,任命东赞域松的次子钦凌为大相。噶尔? 东赞域松父子三人先后 担任大相,他们曾为吐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业建立过功勋,但傲慢情绪也与日俱增,吐蕃臣民们惧 怕而敬奉之。噶尔? 东赞的子孙们表面上对都松芒布杰毕恭毕敬,实际上专横跋扈,君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 锐。公元 698 年(土狗年)夏,都松芒布杰巡临北方多麦地区(今青海东部) 。是年冬天,赞普治罪噶尔? 钦 陵,废除其大相职位。翌年,都松芒布杰在“扎”的“恰蔡”地方,清查获罪家族的财产账目,将噶尔家族的 财产全部收归王室。都松芒布杰之时,唐蕃之间互派使者,吐蕃从中原引进了茶叶、瓷器和各种乐器等。 都松芒布杰从公元 700 年开始, 亲自指挥大军攻打松州、 茂州等大唐地界。 704 年, 驻兵于南诏附近名叫“约” 的地方。是年冬,都松芒布杰薨于南诏。都松芒布杰统治时期,吐蕃的疆域东接松、茂(今四川松潘、茂 县一带) ,南极婆罗门(今印度) ,西取安西四镇,北抵突厥,为历史最广。(四)赞普赤德祖赞(698-755)赞普赤德祖赞(KHri-lde-gtsug-btsan)是赞普都松芒布杰与琛氏赞姆多之子,本名“野祖茹”,成年后因 面部多须又名“麦阿聪”(意为“胡子爷爷”) 。赤德祖赞原有一子名江察拉温(vJang-tsha-lha-dbon) ,“容颜俊8 美,恍如天人”,赤德祖赞原想以此子向唐朝求亲,唐朝也答应许以金城公主,金城公主为能嫁给这样一位 美男子自然喜出望外。可惜世事无常,金城公主进藏之前,江察拉温在一次外出时为惊马抛落马下而亡, 据说是大臣孽耻桑羊敦为王子不娶其女极感愤怒,因此做出蠢事。如此,金城公主只得嫁与赤德祖赞。关 于金城公主进藏的年代, 许多学者都在经过研究后断定是公元 710 年 (铁狗年) , 迎娶公主的是赤德祖赞本 人。金城公主在吐蕃组织人力翻译了多部佛法经典和医药、历算书籍,传播发展了各种器乐,丰富了吐蕃 文化,并在唐蕃发生矛盾时居间斡旋,止息了多次刀兵之灾,为唐蕃关系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赤 德祖赞统治后期朝政失控,他也被大臣巴? 吉桑东赞与朗? 弥素二人所杀。(五)赞普赤松德赞(742-798)赤松德赞(KHri-srong-lde-btsan)是一位政绩宏伟,为吐蕃的繁荣富强做出过伟大贡献,在政教两方 面都具有一定权势的赞普。 作为赤德祖赞与那囊氏芒波杰之子的赤松德赞公元 742 年 (水马年) 生于扎玛。 赤松德赞 13 岁时,大臣巴? 吉桑东赞与朗? 弥素二人暗杀了父王赤德祖赞,准备叛乱。此被大臣达扎禄 恭察觉,禀告了赤松德赞王。翌年,赤松德赞以兵力粉碎了杀害父王的刽子手。赤松德赞执政之初,在大 伦囊协达赞、尚琛氏? 嘉素谢塘、吉桑嘉贡、达扎禄恭等贤明勇敢的众尚伦的辅佐下,国政日益昌盛,唐蕃 关系不断加深, 经常互派使者上书送礼。 虽然, 偶尔也有几次战争, 都被调和。 公元 763 年 (水虎年) 尚? 嘉 素与伦? 达扎禄恭、尚? 东赞等人率兵 10 万,攻占了唐朝都城长安,代宗出逃陕州(今河南陕县) ,吐蕃军 据守长安 15 日后撤出。 除政治外,赤松德赞一生最大的功业就是在吐蕃确立了佛教的地位:赤德祖赞去世后,亲本大臣与佛 教信徒开始公开对抗。拔? 塞囊是一位佛教徒,他视本教为“黑业”,而当他的子女死后又于次年转世时,他 对佛教的信仰更为坚定。 当时赤松德赞年纪尚幼, 以尚? 玛降 (ZHang Ma-zhang) 为首的反佛势力十分强大, 塞囊只好去芒域(Mang-yul)任地方官以避迫害。赤松德赞主政后设计除掉了尚? 玛降,继赤德祖赞派桑喜 到中原取经后,赤松德赞又遣塞囊赴泥婆罗(Bal-po)迎请静命(?āntarak. sita/Zhi-ba-vtsho,一译“寂护”,即菩 提萨剩 来藏兴佛, 静命到藏后由于鬼神作乱 (本教徒是这方面的专家) 、 瘟疫流行、 大臣反佛、 民众悔佛, 兴佛不久就失败了。静命入藏之前的吐蕃佛教,基本是中原汉传佛教的体系,因为《拔协》一书中多次提 到与吐蕃“和尚(ha-shang)”有关的人事,如赤德祖赞去世后,本教力量复盛,“拉萨一个管理佛像和经塔 的庙祝老者(或称香灯师) ,是中原和尚,也被驱逐回中原。”“拔? 塞囊心想:前几代国王都说佛法真实, 到底如何,应该请教一下和尚。”不过是时吐蕃尚无出家人,更无僧伽,故谈不上佛教的真正确立。静命失 败后赤松德赞先派塞囊到中原求法,又借机慢慢说服吐蕃民众重信佛教,而关键的举措是迎请乌仗那 (U-rgyan) 高僧莲花生 (Padma-sam bhava/Pad-ma-vbyung-gnas) 入藏。 莲花生偕静命进藏后一路降妖伏神, . 为再次兴佛创造了一个无鬼神干扰的环境( 《莲花生大师本生传》 ,pp. 397-399) ,反佛大臣一见情况不妙, 忙开了个御前小会,会上大臣们相互呼应,奏道:“如果靠咒师的法力而使吐蕃富饶起来,那么吐蕃就会归 属于印度了。”于是大臣们一道“礼送”莲花生离藏。静命的长处是因明学,莲花生的优势则是密乘法术,显 密结合原是兴佛的良机,然而此次兴佛的阻力又来自保守势力的抵制。在赤松德赞时期,权力之争与宗教 对抗交相缠绕,加之大臣和民众这两个摇摆不定的群体,使问题愈加复杂。莲花生降服了外部的鬼神,却 难以调伏大臣们内心的权力魔障,以这样的方式回印度,自令莲花生十分无奈,不过他营造的外部条件为 静命和赤松德赞第三次兴佛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静命以辩经击败了本教徒,赤松德赞则把崇本反佛的大 臣流放到边地,第三次兴佛最终以桑耶寺(今山南扎囊以东)在 775 年(一说 763 年)建成并有吐蕃首批 出家人――“七觉士”剃度而告成功[《拔协》所载七人为拔? 诺登(sBa Rtna) 、拔? 塞囊、拔? 赤协桑喜达(sBa KHri-bzher-sang-shi-ta) 、毗卢遮那(Bē-ro-tsa-na,按藏语发音一译“白若杂那”) 、恩兰? 解哇乔央(NGan-lam rGyal-ba-mchog-dbyangs ) 、玛? 阿杂诺仁钦乔(sMa A-tsa-ra-rin-chen-mchog ) 、拉松解哇降秋( La-gsum rGyal-bavi-byang-chub)],桑耶寺是吐蕃第一座具足佛、法、僧三宝的寺院,这也标志着佛教地位在吐蕃 的正式确立。据说,桑耶寺是仿照印度欧丹多菩梨寺(Odantapuri)修建的。顶层按照印度风格修建,木质 结构;中层依照中原风格,砖瓦结构;底层是吐蕃风格的石头结构。佛教虽把本教暂时压服,但佛教内部 又起争论。当时一个名叫摩诃衍那(Ma-hā-ya-na)的大乘和尚,从内地来到吐蕃传南禅顿悟法门,由于简单 易学,吐蕃百姓多转向信此禅法。值静命已逝,他的忠实弟子依他的遗言请来了他在泥婆罗的高徒莲花戒 (Ka-ma-la-shi-la)与摩诃衍那辩论,关于这场顿、渐之争, 《拔协》说莲花戒一方胜,摩诃衍那一派被逐, 但在一些汉文文献中却说摩诃衍那胜出。不过从事实来看,顿、渐之争即使是顿门失败,南禅的力量也并 未消解,因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各大派的主导教法中都有顿悟因素。其实对于正信、真信的佛教徒而言,顿、9 渐之别本无意义( 《拔协》 ) 。 由于本教遭受沉重打击,信仰本教的赤松德赞妃子蔡邦氏请来苏毗本教师达赛赛杰擦,又使己子穆日 冈布骗来赤松德赞内衣,达赛赛杰擦便对此衣施以咒术(一说涂以毒药) ,赤松德赞遂亡。(六)牟尼赞普(774-798)牟尼赞普(Mu-ne-btsan-po) ,汉籍称作“足之煎”,在短短 17 个月的执政生涯中他三次均贫富,深受吐 蕃百姓爱戴。牟尼赞普有一位爱妃卜容萨,深为赞普母后嫉妒,母后数次欲加害卜容萨,皆因赞普保护而 未能得逞,母后愈发嫉恨,加之母后难以容忍他的一些国策,遂将他毒死。赤松德赞有四子:长子木赤赞 普(Mu-khri-btsan-po)早夭;次子即牟尼赞普;三子木迪赞普(Mu-tig-btsan-po)亦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 品; 四子为赤德松赞 (KHri-sde-srong-btsan, 776-815) 。 赤德松赞又名“塞那累? 靖永 (Sad-na-legs vJing-yon) ”, 意为“经考察成绩优异的歪脖王”,牟尼赞普卒后,赤德松赞经大臣们考察后认为堪当国王重任,遂继赞普 之位。(七)赞普热巴巾[赤祖德赞](约 804-838)赞普热巴巾(Ral-pa-can)[赤祖德赞(KHri-gtsug-lde-btsan)]的主要政绩是继承父王赤德松赞的遗志, 尽力避免唐蕃甥舅之间的边界军事冲突。公元 823 年(大蕃彝泰九年,唐穆宗长庆三年) ,唐蕃举行了历史 性的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立于大昭寺门前的《甥舅会盟碑》实录了这件大事,会盟碑记载了松赞干布至 热巴巾间近 200 年来唐蕃和亲友好的历史,表达了唐蕃不再战争,万代和好的永久誓愿。从此,从根本上 结束了唐蕃之间长期进行的大小规模的战争。热巴巾执政时再次厘定了藏文,同时他是一位过分尊崇和供 养佛教的国王,他在位时期,不仅组织译场翻译佛经,且僧人的权力凌驾于群臣之上,大臣和将军们不满 情绪高涨,矛盾日臻尖锐。赞普诏令:若手指我的出家人,竖指则断其指;凡恶骂僧人者,割唇;凡蔑视 僧人者,剜其眼;凡盗窃法器者,以 80 倍的财宝赔偿等,作法律执行。在修建赤玛神殿后,热巴巾不想让 其它地方效仿修建,就杀死了所有的工匠。这些行动都大悖于佛教慈悲的宗旨。不久因神殿屋顶见阳光太 晚,赞普又命属民削平挡住阳光的山头。于是君臣、君民之间矛盾日益尖锐,臣民商议道:“与其削山头, 不如削人头”,以韦? 达纳坚为首的一些大臣们便密谋策划,“铁鸡年,赤热巴巾在墨竹夏巴宫,饮葡萄酒至 醉,坐在宝座上时,韦达纳坚与觉热? 拉伦、勒多赞 3 名奸臣将其颈骨折断,把头扭向背面而死。”( 《贤者 喜宴》 , 《世间本教源流》 )(八)赞普朗达玛邬东赞(797-841)统治吐蕃的赞普世系中最后一位王是朗达玛邬东赞,他是赞普赤德松赞和没庐氏赤姆勒王后所生之 子。朗达玛执政后认为吐蕃前代赞普横死都是佛教惹的祸,大肆灭佛,他下令毁坏拉萨大昭寺,绳系守门 金刚手像之脖颈,不久系绳者吐血身亡,寺未能毁坏。又下令毁坏桑耶寺,结果天降巨雷,毁寺者身亡。 拉萨大昭寺和桑耶先后作为屠宰场,后成狐穴、狼窝,其他佛殿多被毁坏,凡见经书或焚之或投河,有些 埋于地下。多数僧人逃往边区,未逃脱者被迫还俗……( 《贤者喜宴》 ) 。后来,拉隆白季多杰趁朗达玛在 拉萨看一块碑时,假装上前参拜他而用袖箭将其射杀。吐蕃王朝从此崩亡。四、沃松、雍登与伍约之乱藏族史书认为,朗达玛邬东赞先后迎娶纳朗妃(有的称白妃) 、蔡邦妃,生下了雍登(Yum-brtan)和 沃松(Vod-srong)二子。在希顿的《宗教源流》中记载:“朗达玛之长妃声称自己受孕,后来买来一(乞 丐)之子,称为昨夜自己所生,并示于众人……大臣们曰:昨夜所生之子岂有稚齿,但依顺母后之意认之, 故得名雍登……。”侧妃于木牛年生一子,因恐被长妃暗害或掠取,昼日靠阳光,夜间用燃灯长久守护,故 得名沃松,后拥为国王。这充分表明沃松无疑是长兄,并生于朗达玛驾崩之前。朗达玛驾崩后沃松被拥立 为国王。 后来雍登占据“伍茹”,沃松占据“约茹”,伍约之间时常发生火并,其影响几乎没及全藏区,在各个地 方也随着出现了大政、小政、众派、少派、金派、王派、食肉派和食糌粑派等派系,长期割据混战。伍约 两派内讧的战火蔓延到各地后,加剧了前后藏的分裂,导致沃松晚年最终被迫撤出约茹,迁到后藏。沃松 的母亲蔡邦妃亦无法继续滞留该地,也逃往北部。随着伍约之乱的升级,在 869 年引发了平民暴动,又于10 877 年沃松 34 岁之际,发生了历代赞普陵墓被掘事件。这样的战乱时代至少持续了 70 余年。不过大乱之 下仍有小治,如桑耶、阿里等政权就致力于佛教振兴、百姓安宁,这些政权与五代十国的吴越、荆南、前 蜀有着相同的政治取向。五、西藏的再度统一及萨迦派的统治()约从公元 12 世纪末叶开始,蒙古成吉思汗的军事力量兴起,用武力征服了祖国北方的许多地区。成 吉思汗去世后,由他的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当窝阔台汗分派诸王子分别领兵向各方开拓疆土之时,安 多和康区的一些寺院和高僧派人前去,向自己附近的蒙古军奉献礼品,表示愿遵从蒙古汗王的旨令,请求 不要派军进攻藏族居住的各地区。紧接着,这种办法也被卫藏各地普遍采用,各大地方势力集团看到蒙古 王子阔端先后派兵进入藏区的不可抗拒的威势,纷纷遣人向各蒙古王子表示归顺并建立依附的关系。这方 面的情况,在一些文献中有大同小异的记载。帕竹? 绛曲坚赞写道:“当时,吐蕃地方是由在凉州的王子阔 端掌管,从阔端阿嘎(阿嘎为蒙古语兄长之意)那里取来供养的上师,止贡巴由蒙哥汗知照,蔡巴由薛禅 汗(忽必烈)知照,帕木竹巴由王子旭烈兀知照,达隆巴由阿里不哥知照。四位王子分别掌管了各个万 户。”[《朗氏家族史》]这段记载中的“知照”即是占有统治之意。这些王子还向各自统治的万户府派驻了蒙 古的守护军,后来忽必烈登上中国的皇位后,才下令撤走了这些蒙古守护军(驻帕竹万户的守护军因忽必 烈与旭烈兀关系亲密,没有撤消) ,这些也见于大司徒绛曲坚赞的著作中。 1247 年萨迦班智达与阔端在凉州会晤,从此西藏纳入蒙古治下,1260 年元朝建立后,西藏正式纳入 中原王朝的版图,在地方上设立了十三万户及一些宣慰使司统治藏区,西藏由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六、明朝帕木竹巴政权时期()藏历第六绕迥土牛年(sa-glang,元至正九年,1349 年) ,原受萨迦、雅桑、蔡巴等势力压迫的帕木竹 巴万户在绛曲坚赞的率领下击败萨迦本钦,取得决定性胜利。水蛇年(chu-sbrul,元至正十三年,1353 年) 帕竹最终击溃止贡、蔡巴、囊巴(sNang-pa)的联军,基本控制了卫藏地区。火鸡年(me-bya,元至正十 七年,1357 年)元顺帝封绛曲坚赞为大司徒,绛曲坚赞不仅集帕竹政教大权于一身,实际上也将西藏带入 了帕竹时代。 明朝管理西藏地方事务的办法与元朝的基本政策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公元 1372 年即藏历第六绕迥的 水鼠年,明朝在西藏设置了一个叫做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的管理机构。明朝还对当时西藏地方最主要的掌 握政权者--历任帕木竹巴的第悉赐给诏书、官爵、名号等,使他们受到整个藏区的敬重,此外明朝还给 各个教派的著名贤哲、获得成就者赐了名号、诏书,给以封赏。七、第悉藏巴的历史()按照民间传说的说法,第悉藏巴家族的世系最先是在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出现的意希宣努。在其后裔中 有一个叫辛厦巴才旦多吉的人,是帕竹属下仁蚌巴的亲戚,他在仁蚌巴、乃东巴两家充当侍从,他有九个 儿子,其中著名的有噶玛图多南杰、衮邦拉旺多杰、噶玛丹松旺波三人。辛厦巴才旦多吉在仁蚌巴阿旺南 杰时担任仁蚌巴家族掌管出行马匹乘具的官员,以后逐步提升,曾多年担任襄和年楚河下游地区的地方官 员。公元 1548 年即藏历第九绕迥土猴年,辛厦巴才旦多吉被仁蚌巴任命为卡桑珠孜(日喀则)的宗本(地 方长官) 。 辛厦巴才旦多吉是一个有心计和办事干练的人, 他逐渐富有并掌握了大权, 最后到仁蚌巴阿旺济 扎的时期,他起来反对仁蚌巴,杀死了阿旺济扎的儿子白玛噶波,因此这一年被称为“仁蚌巴的血仇年。” 仁蚌巴阿旺济扎竭尽全力来为儿子报仇,但是辛厦巴才旦多吉击退了仁蚌巴的进攻,没有被仁蚌巴攻灭。 公元 1565 年,辛厦巴才旦多吉亲自率兵围攻白朗伦珠孜,又派兵攻取了帕日宗。 辛厦巴才旦多吉死后,其儿子辛厦巴衮邦拉旺多杰又将拉堆绛、拉堆洛地区(今日喀则拉孜以西的地 区) 归属于自己的治下, 他自己住在桑珠孜 (日喀则) , 丹松旺波住在白朗, 他们统治了后藏的大部分地区。 丹松旺波的儿子噶玛彭措南杰在他 14 岁时即公元 1611 年就任后藏第悉(地方行政官)职务,从此被称为 第悉藏巴。此后在公元 1612 年(水鸡年)至 1613 年(水牛年)第悉藏巴彭措南杰进兵前藏,攻占了澎波 和内邬宗等地,史称“鸡牛年战乱”,由此第悉藏巴基本上统治了前后藏地区。11 八、噶丹颇章政权统治时期()(一)政权的建立1617 年,先祖为东印度王族的日喀则琼结巴家族(vPHyongs-rgyas-pa)诞生了一个小孩,后来被认定 为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rGyal-ba Yon-tan-rgya-mtsho, )的转世灵童,他就是五世达赖喇嘛阿 旺洛桑嘉措(NGag-dbang-blo-bzang-rgya-mtsho) 。17 世纪前期的西藏政局十分动荡,藏巴汗一直敌视格鲁 派,而衰落后的帕竹家族又与格鲁派相依为命,不过格鲁派尚有一强大的后盾――蒙古人。三世达赖索南 嘉措(rGyal-ba bSod-nams-rgya-mtsho, )与俺答汗(Al-than-rgyal-po,阿勒坦汗)曾结有供施关 系,“达赖喇嘛(Ta-lavi-bla-ma/rGyal-ba-rin-po-che)”这一称号全称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就 是俺答汗赠送给索南嘉措的。四世达赖则出生在蒙古土默特部。 1634 年(藏历第十一绕迥木狗年 [shing-khyi], 明崇祯七年) , 蒙古喀尔喀部的却图汗与藏巴汗丹迥旺布 (bsTan-skyong-dbang-po, ) 及康区的白利土司(Be-ri-dpon)结成联盟,誓灭格鲁派。格鲁派的支持者、和硕特部(Ho-shod)的固始 汗(Gu-shri-han)乔装改扮入藏了解形势后,先于 1637 年(藏历第十一绕迥火牛年[me-glang],明崇祯十 年)从新疆率部进入青海,合准噶尔部巴图尔洪台吉之兵消灭了却图汗势力,控制了青海。1639 年(藏历 第十一绕迥土兔年[sa-yos],明崇祯十二年)至 1642 年(藏历第十一绕迥水马年[chu-rta],明崇祯十五年) 间,固始汗先后提兵摧白利土司,灭丹迥旺布,并于 1642 年建立了以五世达赖为法王的噶丹颇章政权(噶 丹颇章即“兜率宫”之意, 兜率宫为弥勒菩_讲法处, 一昼夜相当于人间 400 年) , 藏区开始进入格鲁派时代。 五世达赖所著《西藏王臣记》 (Bod-kyi-deb-ther-dpyid-kyi-rgyal-movi-glu-dbyangs)一书的下限便是固始汗入 藏史事。(二)1751 年以后的历史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乱被平定后,清廷在乾隆十六年(藏历第十三绕迥铁羊年[lcags-lug],1751 年) 废除了西藏的郡王制,设一僧三俗四名噶伦,西藏地方政府改称噶厦,驻藏大臣的权力得到加强。1950 年 10 月,十四世达赖喇嘛正式亲政。人民解放军占领昌都后,西藏地方政府多次举行秘密会议,要求达赖喇 嘛前往亚东避风。 同年 11 月, 达赖喇嘛任命堪穷罗桑扎西、 孜本德卡瓦次旺绕旦二人为代理摄政后就前往 亚东避风。当时,一小撮人提出迎请达赖到国外,争取西藏独立,但在西藏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官员及三大 寺代表,特别是广大僧俗群众的坚决反对下,这个阴谋未能得逞。许多爱国官员认为投靠外国,搞西藏独 立是行不通的,只有与中央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实现和平解放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这个想法受到绝大多 数僧俗官员的拥护,从而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要求,组成了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团长,凯墨? 索朗旺堆、 土登丹达、土登列门、桑颇? 丹增顿珠等为团员的谈判代表团。中央人民政府也任命李维汉、张经武、张国 华、孙志远等为全权谈判代表,由李维汉担任团长。1951 年 4 月 29 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 和谈正式举行。双方代表在党的民族政策和西藏地方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友好的会谈。5 月 23 日在中 南海勤政殿, 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 17 条协议签字仪式 隆重举行。17 条协议明确地规定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各方面的关系准则,正确处理了西藏 内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主要问题,因而受到了达赖喇嘛、多数僧俗官员以及广大群众的拥护。17 条协议签 字后,达赖喇嘛致电毛主席,表示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拥护 17 条协议,要“在毛主席及中央 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巩固国防,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保卫祖国领土主 权的统一。”1951 年 5 月 18 日,达赖喇嘛离开亚东前往拉萨,6 月 15 日抵达拉萨,使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 阴谋彻底破产。西藏回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从此吉祥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了整个西藏高原。西 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享受着民族平等的权利,使西藏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正当家作了主人。[《西藏的观世音》 ; 《西藏王统记》 ; 《藏族 简史》 ; 《吐蕃文化》]12 第二讲 本教本教是古时流行于青藏高原的一种原始宗教,如今在康区、嘉绒、阿坝、青海、甘肃等地区以及藏北 的一些部落仍有很多信徒。本教信仰万物有灵(animism) ,且把宇宙分为三层境界:最高层是天神居住的 地方,住着天神六兄弟和他们的眷属,最大的天神是“什巴”,他是创世主。中层是人居住的地方。下层是 神魔鬼怪凶煞居住的区域,如掌管人的疾病的叫“龙神”(参《情天一喇嘛》p.252) ,现在西藏还把麻风等 严重传染病称为龙病【 《西藏王统记》有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松赞干布的曾祖卓聂德如早年娶了一位王妃,“初甚秀美,后渐苍老憔悴。王怪而问之曰:?卿初来时,容何娟好,得无病耶,何因致此??妃答曰:?我故乡有一食物,此间无之,疑此 所致耳。?王言:?若尔,宜速往取,以备食用。?因遣一心腹婢女取死蛙甚多,烹以酥油,满载而归。妃藏于食橱,令勿告人, 秘密取食,曾无多时,容光肤泽,宛如当年。王窃念此物定有殊胜效益,予亦往取而食之。趁妃不在,启门而入,检视内库, 见藏有酥油煎煮之蛙尸多袋,心生厌疑,王遂癞病。其后,王与王妃二人,活入墓中。”】 ;掌管自然灾害的叫“念神”,传说念青唐古拉山就是一尊大念神,还有地神等等。它们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能给人以祸福、灾祥、 凶吉,人们是千万不敢触犯它们的。于是天神、人、魔鬼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要 求产生一种能通“神鬼之路”的巫祝,这种人就是类似萨满的“本波”。一、本教名称的由来本教,藏语称为“本曲”(Bon-chos) 、“本波”(Bon-po) ,简称“本”(Bon) ,这是人们的统一称谓,但 只要对其略加考究,就会发现藏文典籍中关于本教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如谓“本波”(bon-po) 、“雍仲本” (g.yung-drung-gi-bon) 、“贤本”(gshe-bon) 、“阿本”(a-bon) 、“拉本”(lha-bon) 、“莫本”(mo-bon)等等。 至于“本”(bon)这个字,就其原义来说,是指“瓶”之义,类似于 bum-pa 的含义。瓶是古代本教徒在其宗 教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器皿,如史载直贡赞普等几代国王的尸骨都装在瓶中埋葬。与此相应,人们将从事原 始宗教活动的巫师也通称作“本”或“本波”,后来“本”又逐渐变为人们所信仰的一种宗教名称。从本教教义 讲,“本”象征着万物本原,也指本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遍知一切。 本教徒自称本教为“雍仲本”(g.yung-drung-gi-bon) ,这里所指的雍仲,就是d字。d字作为宗教标志, 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都出现过,被认为是太阳与火的象征。“雍仲”d字的最早含义亦为“光明”, 一些藏族人更认为它是意指太阳的象形文字,后来则引申为“坚固不坏”(藏族歌手容中尔甲的“容中”即 g.yung-drung) ,所以d字在本教中的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金刚”(rdo-rje) ,用佛教的话说,雍仲本象征着 ...... 觉悟的胜义谛 。在西藏西部及北部广袤的羌塘草原上,近年来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发现了一批刻有d字的岩 ...... 石,据推断,这些d字石很可能是公元 1250 年以前本教徒留下的作品。佛教徒以之为“吉祥海云相”。至于 “雍仲”d字是否从佛教舶来,现仍无定论。二、本教的创世说在本教的原始观念里,世界首先是一位诞生于白卵中的善父和一位诞生于黑卵中的恶父从两个方向创 造出来的,前者是存在之主,后者为毁灭之王,存在之主名“祥播雅思(SHangs-po-yab-srid)”,毁灭之王 叫“嘎魅崩那(bsKal-med-?bum-nag)”,可是嘎魅崩那有一位美丽仁慈的母亲,她因生于水中而被称作“水 娘娘(CHu-lcam-rgyal-mo)”。水娘娘与祥播雅思结合生下九男九女,长子为世界之神,长女为天界女神。 黑卵也相应生出死神(SHi) 、水肿鬼(dMu) 、邪魔(bGegs) 、坏种(gNod) 、厉鬼(Sri) 、龙(Klu)等破 坏神,他们是疾病(illness) 、瘟疫(plague) 、饥馑(famine) 、兵燹(arms)的制造者。“第三个阶段是神 本身变化(sprul)的过程,古代土著的各种宇宙演化观念以更可感知的方式不断加入到这一诸观念的复合 体中,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灵光自冈底斯山(Tise)的雪中和玛旁湖(Ma-pham)的水里涌出。第四阶段的 特征是五行在宇宙卵中演示它们自身的形成。第五个阶段称为?朵(brdol)?,即喷涌,变化,换句话说就 是五行的每一个元素都按各自适合的本性来演示自身。第六个阶段形成于一个巨大合体(化身,sprul-pa) 的产生, 它叫瓦钦格阔 (dBal-chen-ge-khod) , 跟随它的共有 360 位神。 第七个阶段是幻变或神通 (rdzu-?phrul) 的阶段,其特征是斯吉雅波嘎尔波(Srid-kyi-g.yag-po-dkar-po)即无所不在之白牦牛的诞生。第八个阶段则 是白牦牛落于本土象雄之地。第九个阶段亦即最后一个阶段是?降临(byon)?:谢杰(SHel-gyer)以本教13 (Bon)战神的形式降世;牦牛从天上降至山颠并因此从天宇进入这个世界。此后不久他用他的牛角挑破 了山的左边和右边,鲜花覆满大地,创世过程由此完成。”[Giuseppe Tucci, The Religions of Tibet,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and Italian by Geoffrey Samuel,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80]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本教原始思维中的神灵 观念和自然属性,在藏族土民的感性世界里,装载的均是金、木、水、火、土、鲜花、牦牛这些身边经常 能体验到的直观自然现象,而且这些自然物都具有灵性,这是一种基于自然力的二元(白与黑、光明与黑 暗)卵生创世论,其中包含了水和蛋白质这两种生命起源的要素。三、本教的创始人――辛饶米沃辛饶米沃全称为顿巴? 辛饶米沃切(sTon-pa gSHen-rab-mi-bo-che) ,意为“伟大的辛饶祖师”。他是本教 徒公认的本教创始人, 他在本教中的地位与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地位一样[本教在传入纳西族地区后, 经改 造形成了东巴教,在普米族则演变为汗归教,东巴教和汗归教都拥有同一祖师――丁巴什罗,此人其实就 是辛饶米沃(顿巴辛饶)]。关于辛饶米沃的来历,本教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什巴叶桑天国里,有达巴(纯 洁) 、塞瓦(光明) 、协巴(智慧)三兄弟,他们三人都拜本教圣人奔赤洛吉杰巾为师,学习本教教理,学 成后,三人又一起到慈悲大神辛拉俄噶处,向他请教他们兄弟如何做才能使世间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辛拉俄噶告诉他们,老大达巴可以在过去世解救众生,老二塞瓦则要在现在世完成他的使命,而老三协巴 是未来世的救主。于是辛饶米沃作为王子降生到俄摩隆仁。据本教经典《十万龙经》称,辛饶米沃降世时, 天空先出现“雍仲”(g.yung-drung)光明,照亮万里虚空,尔后才出现明亮的太阳和月亮。又说辛饶米沃是 顺着一条白光从天而降。显然,该经典把本教祖师描写成了光明的化身(塞瓦) 。 辛饶米沃从幼年时代起就开始传播本教。作为光明的对立面,恶魔恰巴拉仁是他的敌人和对手,他们 之间的关系同释迦牟尼与提婆达罗的关系十分相似。人们将这个恶魔恰巴拉仁的存在,看成是一件好事。 因为他使辛饶米沃变得更为坚强。 为了战胜恶魔, 辛饶米沃把自己幻化成恐怖的神灵, 但他越是变得凶猛、 残忍,就越没有了神力。直到辛饶米沃归隐到一个山洞后,恶魔恰巴拉仁才终止了同他的斗争。辛饶米沃 82 岁时在九层雍仲山颠,于水兔年冬季之三十日黎明时分圆寂。十二件功业构成了辛饶米沃的一生,现根 据本教经典《集经》 (mDo-vdus,音译为《朵堆》 ,10 世纪掘藏) 、 《锐目》 (gZer-mig,音译为《赛米》 ,11 世纪掘藏)及《光荣》 (gZi-brjid,音译为《斯吉》 ,14 世纪洛登宁波的耳传经典)所述内容,将辛饶米沃 的十二功业,简介于此:1.明述本典:辛饶米沃从 1 岁起便开始讲本经,至 12 岁时,先后讲了恰辛乘、朗 辛乘、楚辛乘、斯辛乘、仙人乘、无数密咒沉香乘、叶辛乘、无上圆满乘等本教经典、仪轨及灌顶之法。 2.弘扬本教:12 岁至 13 岁时,向神、龙、人三类徒众讲本经、本法。3.调伏众生:于赡部洲之百千万地方, 显现百千万化身, 对六类众生变为六位调伏者, 名为六辛, 于四洲, 游戏十方调伏众生, 此时为其 14 岁时。 4.引度众生:在其 15 岁时用禳解及仪轨等法,指导罪孽众生,趋向解脱。5.主持国家:应帝释天等所求, 到魏岭等 360 个国度,建寺庙并修法堂、供塔等共 360 个。6.神变子嗣,16 岁时化身降玛神,娶霍? 嘉姆、 波? 唐茂等 360 个生育兴旺者为妃,所生之子,皆为四方本教寺庙请去利益众生,弘扬本法。7.降伏妖魔: 17 岁时,去俄摩隆仁和赡部洲各大地方所辖山、神、花、人所居住之地,讲授本教经典及仪轨。8.果道兴 旺:21 岁至 30 岁时,讲述本教《九乘》 、 《四门五库》 、 《教谕论》等经典,塑造神像、供建供塔。9.成道明 相:31 岁时出家,32 岁进化为金翅鸟,去兜率天神列登结座前,受大戒,34 岁时,在花洲与共命鸟同住, 入狮子悲心禅定,降伏四魔,自身得到解脱。37 岁时,在器世间苦心修炼。38 岁时,感化恰巴拉仁等魔怪 及外道,45 岁时,给弟子传授 25 条戒律。10.断除轮回:49 岁以后,修炼菩提心境,证知轮回涅。11. 证果解脱:65 岁以后,修持无上大乘义,达到证知“本”之自性,解脱于法界,证得外界之器世间与内界之 有情世间以及轮回与涅无二无别,臻于应绝除者获究竟,应摄取者获究竟之境地,到此时凡诸乘之门无 阻碍,任意享受现实之乐而行。则达到“本”之彻底完成,得心境舒畅,遂进行抉择过去、未来、现在三时 之境及非时之境。12.终得成就:80 岁以后,向本教徒众讲述修炼无上乘等修道之法。 辛饶米沃的衣钵传人是他的得意弟子木确登珠(Mu-cho-ldem-drug) ,木确登珠的弟子中最重要的则是 “六大译师”:波斯的木擦扎赫(dMu-tsha-tra-he) ,象雄的赤陀巴擦(Khri-thog-spa-tsha) ,苏毗的胡鲁巴雷 (Hu-lu-spa-legs) ,印度的拉达阿卓(Lha-bdags-sngags-grol) ,中原的雷塘芒波(Legs-tang-rmang-po)以及 冲地的塞托杰姜(gSer-thog-lce-byams) 。他们将本教教义译为自己的母语,从而促进了本教向周邻地区的 传播。14 四、本教的圣地――俄摩隆仁本教的诞生地,一般都认为在俄摩隆仁('Ol-mo-lung-ring)这个地方,其位置大体有波斯和象雄二说。波 斯说的主要依据是产生于波斯的两种宗教即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和摩尼教,其教义都强调光明和黑暗的 斗争,这与本教教义很相似。 目前我们能读到的不少藏文史书,大都认为俄摩隆仁位于古代的象雄(ZHang-zhung,今阿里以扎达 县为中心的地区) ,象雄在象雄语里意为“大鹏”,大鹏也是古象雄国的象征,本教则是象雄的国教。对于这 个俄摩隆仁,本教的传说是这样描述的:它的外形像一朵八瓣莲花,相应的,它上面的天空也呈八辐轮之 形状。中央主体部分是九层雍仲山,象征着本教九乘。山下有四条河流分别向四个方向流去。东边的马泉 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上游,西边的象泉河流入印度名萨特累季河,南边的孔雀河是恒河的上游,北边的狮泉 河则是印度河的上游。众多庙宇、城市和乐园环绕在山的四周。山的东面是香波拉孜庙;南面是巴波索杰 宫,这是辛饶米沃的降生地;西面是赤曼杰谢宫,是辛饶米沃妻子慧萨杰谢玛居住的地方,他的三个儿子 多布、恰布、乃鸟钦就降生在这里;北面是孔玛乃鸟穷宫,是辛饶米沃的另一个妻子波萨莫姆居住的地方, 他的另三个儿子隆粘、居粘、乃鸟穷就降生于此。这些宫殿、城市和乐园构成了俄摩隆仁的内洲,在此内 洲之外是由十二座城市组成的中洲,中洲之外又有外洲,这三个区域被闻名的轮围海(环绕四周的海洋) 环绕着,环绕俄摩隆仁的海洋又被陡峭的环形雪山所围绕,山川内外方圆 1500 由旬(相当于
公里) 。 怎样才能到达这个极乐世界呢?答案是要经过一条“箭道”, 据说这条艰险的道路是辛饶米沃到西藏 传教前,从戒指里射出来的。俄摩隆仁的特征有点像佛教的理想圣地、弘扬时轮金刚教法的香巴拉,从地 理位置看,俄摩隆仁的原形应是冈底斯山(Gangs-ti-se/Kailash,发脉于昆仑山,主峰 Gangs-rin-po-che 位于 普兰县境内,海拔 6656 米) ,冈底斯山在佛教中是胜乐金刚的道场,马年来转山的人更是如潮涌动(马年 是米拉日巴斗败本教徒之年,参《西藏风土志》pp. 125-129) ,印度教则认为它是湿婆大神(佛教里的大自 在天)的居所。需要注意的是,本教转经和朝圣的方向是逆时针的,佛教则是顺时针。如果我们问:在现 实社会中,真有俄摩隆仁这个地方吗?本教徒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因为他们始终坚信,辛饶米沃就 出生在这里,本教也产生在这里,所以不管它在象雄还是波斯,都不重要。五、本教的发展阶段及其教法本教的发展阶段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原始本教和雍仲本教,雍仲本教至迟从赤松德赞在位时就已 吸收了许多佛教思想。而据《土观宗教源流》等藏文文献记载,本教在藏区的派别按出现时间先后,可分 为“笃本”、“恰本”和“觉本”三派。(一)笃本“笃本”(rDol-bon)意为“涌现本”,即它是从象雄本土产生的,由于它是原始本教,故俗称为“黑本”。 在上古时期的藏地,这一教派大致出现于聂赤赞普时代,不过那时的笃本主要是在统治者内部流行。聂赤 赞普后六世赤德赞普时期,在后藏的翁雪纹地方,有汝贤族的一童子,时年 13 岁,为鬼所祟,遍游藏地约 13 载,至 26 岁时始返人间,从此,这位童子具有非人的能力,宣称他可以看见某地有某种鬼神,并可以 告诉人们神如何降祸福予人,应该怎样祭祀,或作禳祓送鬼等术,始能有效,总之,他是执行“上祀天神, 下镇鬼怪,中兴人宅”的职能。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藏区的生产力仍然十分低下,人们对于风、雨、 雷、电、雪、雹的发生,日月星辰的运转,寒来暑往的季节交替,洪水猛兽的袭击,山崩地裂等自然现象, 都无法理解,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此,人们为了避凶化吉、安然无恙,就只好乞灵于鬼神,而这种鬼 神就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力,即山川百兽,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上穷碧落,下至黄泉,无时不在,无处不 有。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本教并不信仰来世。(二)恰本“恰本”(vPHyar-bon)意为“游走本”,即它是来自外地的本教徒所开创的一个派别,由于杂入了外来 因素,故又俗称“花本”。综合各种佛教史书推断,相传直贡赞普被杀后,他的儿子布代贡杰在如来杰的辅 佐下诛杀了叛臣,登上了赞普之位。继而布代贡杰想超度直贡赞普的亡灵,但笃本教徒无此能力,于是本 教生存受到威胁,不能不借助外来本教徒的势力。后笃本教徒从克什米尔、勃律和象雄三地请来三位本教15 巫师,从中调解本教徒和赞普王室之间的矛盾,并答应由外来本教师主持直贡赞普的隆重葬礼,同时亦请 赞普王室重新支持本教。这三位外来的本教巫师,不仅法力高强,而且还带来了一套本教的教义,结束了 原来藏地本教只重巫术却无宗教理论的历史。但因当时西藏无文字,这些教义只能口头流传。不过据本教 学者琼波? 让卓? 洛哲坚赞(KHyung-po rang-grol Blo-gros-rgyal-mtshan,1328-?)在土羊年(1379 年)写成 的《世间本教源流》记载,直贡赞普为了不让其子孙的王室实权落入本教师的手中,便对本教师说,我的 王权和你们的法权不能共存,接着即将本教师们流放到边地。灭本的结果是直贡为妖魔所惑,遂有与洛昂 比武而被杀的悲惨下场。洛昂三年后被毒死,布代贡杰掌政后汲取前车之鉴,恢复了本教的国教地位并使 之重新发展。本教衰于直贡而兴于布代的说法许多佛教史书都谈到过,但具体经过皆含混不清,作为本教 文献的《世间本教源流》的记载则很清楚,应可取信。(三)觉本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本教在同佛教作斗争的过程中,为了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演变成的派别。所 谓觉本(brGyur-bon) ,意思就是搞翻译的本教派别,因有佛教影响,又俗称为“白本”。据说是佛教传入西 藏带来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而本教当时尚无经书,不能同佛教抗衡,所以也开始搞起经书来,主要是翻译 一些佛经,并把它改头换面,充认本教的典籍。这一本教流派又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前期觉本派是一个叫 青裙班智达的人创立的,他搞了一个“伏藏”,即把一些翻译经典埋藏起来,称是古代本教宝藏,后又由他 本人挖掘出来公诸于世,借以抬高本教的声望。中期觉本派起自甲哇强曲,他本人先学佛法,后改信本教, 便将一部分佛经改为本教经典,事情被发觉后,赤松德赞下令严禁,很多人受株连被杀,但仍有本教徒将 他译的经书私藏起来,作为伏藏,后挖出传世,称《本藏法》 。赤松德赞时象雄最终亡国,不过曾作为象雄 国教的本教并未灭亡,9 世纪时的本教师真巴南卡(Dran-pa-nam-mkha')就是艰难局势下本教最关键的一 位传承者。后期觉本派,复兴于朗达玛灭佛以后。1017 年有个后藏地方人辛庆鲁嘎(gSHen-chen-klu-dga?, 996-1035)掘出大量本教伏藏,从而使本教以一个体系完整的宗教再现于世人面前。佛教徒则认为辛庆鲁 嘎在前藏本教圣地达域卓拉,将大量佛经改为本经,如将《般若十万颂》改为《康勤》 , 《般若二万五千颂》 改为《康穷》 , 《瑜伽师地论》的《决择分》改为《本经》 、五部《大陀罗尼》改为《白、黑龙经》等等。日 本学者光岛督认为,15 世纪以前发掘出的本教伏藏多以象雄语写成。本教经典有五宝库:①基础宝库,② 高尚宝库,③纯洁宝库,④总宝库,⑤行宝库,在后世汇集为《本教大藏经》 。 本教的教法可总结为三点:1.崇拜d光明和神灵;2.注重法术、祭祀和修行;3.受佛教影响,有格西学 位(意为“善知识”,即佛教的博士学位) ,行活佛转世,讲“本”性清净、离苦得乐、无常、轮回、慈悲,修 大圆满(似宁玛派)和断我执(似觉域派)之法门。佛教则从本教那里吸收了众多的神灵和仪式,所以二 者是一矛盾统一体。 藏区现有本教寺院 330 余座。日喀则南木林县境内热拉村的高台上建有本教规模最大的寺院――热拉 雍仲林 (始建于 1834 年) 。 朗达玛灭佛以后, 本教极盛时期曾在今拉萨曲水县境内雅鲁藏布江铁索桥附近, 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加洋贡却寺,当时曾住过三万余本教徒众,寺内开辟法苑,学习本经。本教徒不仅 要精学这些经,还要学习本教三经和五部大论。该寺在朗达玛身死之后,被信奉佛教的桑珠诺尔布桑布联 合其他信奉佛教的人焚烧得一干二净。本教的寺院还有康区的雍仲拉顶寺,嘉绒的昌都寺(寺内的李西活 佛是汉族,夺俄活佛是回族) ,甘肃夏河的作海寺,西藏谢通门县的辛达拉顶寺,南木林县的墨如寺、雍仲 林寺,工布地方的释迦更钦和达则寺,藏北巴青县的巴仑寺、龙嘎寺、鲁布寺,丁青县的达孜寺等,目前 信众还不少, 如巴青、 丁青等地几乎是全民信奉本教。 本教在海外的传修中心是印度北部多朗吉的门日寺。 西藏的门日寺则创建于 1405 年,创建者是集本教所有传承及灌顶于一身的大成就者年麦? 喜饶坚赞 (mNYan-med SHes-rab-rgyal-mtshan, ) 。 本教的智慧并非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难以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本教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将自己的身心引 向积极乐观的成长轨道,就像本教的钦萨仁波切(Khyimsar Rinpoche)所说:“在田里踩到一泡牛粪的人大 多会抱怨诅咒,但是如果你把牛粪从鞋上刮下来,再把它用作育花的肥料,来年你闻到的就是玫瑰的馨 香。 ”[Graham Coleman, A Handbook of Tibetan C www.yungdrung-bon.net. 2004; www.yungdrungbon.com. 2003; 《土观宗派源流》 ; 《藏族史学思想论纲》 ; John Vincent Bellezza, Northern Tibet Exploratio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the Changthang Circuit Expedition 1999]。16 第三讲 藏传佛教一、佛教源流概说(一)释迦牟尼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卒年,至今仍有争论,大乘的说法是公元前 565 年-公元前 485,小乘的说法是公 元前 624 年-公元前 544 年或公元前 625 年-公元前 545 年,后一种说法学术界公认是比较可靠的。释迦 牟尼的父亲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佛传图就是表现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事迹的 直观载体,可以多幅连续表其一生,或选画其中某一事迹,如说法图之类。释迦牟尼佛一生的重要事迹, 一般称为八相成道,对此有大小乘两种不同说法,大乘的说法:一是下天,二是入胎,三是住胎,四是降 生,五是出家,六是成道,七是转法轮,八是入灭(涅) ;小乘的说法是没有住胎说法一相,而在出家之 后、成道之前加降伏魔军一相。藏传佛教又有十二相成道之说:一从人间上生兜率天,二从兜率天降生, 三入胎,四出胎,五善巧诸技艺,六受用诸妃眷(五、六是赞美太子在宫中的生活,文学武功都最精巧, 享尽富贵荣华) ,七出家,八修苦行,九降魔,十成道,十一转法轮,十二入涅。 释迦牟尼的一生,都在实践和弘扬佛法,而佛法的基本内涵,我们可用四谛和三法印来概括,四谛即 苦(八苦) 、集、灭、道;三法印则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及涅寂静。(二)结集与三藏佛灭度后,诸弟子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恐佛陀教义日久散失,乃有结集之举。第一次结集在佛灭后 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 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 五百结集。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岩窟西北 20 余里处,各诵三藏, 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第二次结集是佛灭百年 后,因有僧人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 将此问题,提交大会讨论。结果仍赞成恪遵释迦牟尼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次结集。第三次结集 是在公元前 250 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乱教义, 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 6 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 1000 人,目犍连帝 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 ,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第四次结集在公元前 70 年,犍陀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尊者,尊 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王如其言,选阿罗汉 500 人, 以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 ,刻于赤铜碟中,建塔藏之, 是为第四次结集。 三藏即经藏、律藏和论藏,由此构成的大藏经按语言不同又分为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和南传大藏 经(巴利三藏) ,在藏文大藏经中, 《甘珠尔》 (bKav-vgyur)相当于经藏和律藏, 《丹珠尔》 (bsTan-vgyur) 则是论藏。(三)大乘与小乘乘是舟乘,是运载工具的意思。若把世间比作苦海,那么佛教就是载众生出离苦海,到达光明彼岸的 舟乘。那么,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根本区别只有一点。那就是“发菩提心”。发 菩提心,愿为利益众生究竟成佛的,就是大乘。不发菩提心,仅以声闻、缘觉为修行目的的,就是小乘。 小乘只能自觉,最高果位为阿罗汉,但小乘特别重戒律,小乘僧人不喜欢“小乘”这个名称,一般都自称为 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大乘可证得菩萨(觉他)甚至是佛(觉行圆满)的果位,大乘的宗旨是自利利他。(四)北传、南传和藏传佛教于公元前 2 年传入中国,公元 2-3 世纪传入越南,4 世纪传入朝鲜,6 世纪传入日本,越、朝佛 教皆由中国传入,日本佛教又源于中、朝,此为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于公元前 247 年传入锡兰(斯里兰 卡) ,5 世纪后传至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及我国的傣族地区,7 世纪初傣族地区已有佛寺,但与 东南亚各国一样,大规模接受佛教是 14 世纪以后的事,此为南传佛教。8 世纪传入西藏,11 世纪以后逐渐17 发展成熟的佛教支系,便称为藏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基本上都是大乘体系。(五)显宗与密教显宗是释迦牟尼(应身佛)公开讲述的各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群法师 认识戒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