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人际怪系,怎样去建立曾仕强 人际关系系,怎...

懂得法则,建立人际界限会幸福。人际关系的开心十二法则
我的图书馆
懂得法则,建立人际界限会幸福。人际关系的开心十二法则
懂得法则,建立人际界限会幸福。人际关系的开心十二法则作者:许添&一个地区的气候是该地人们情绪张力的总和.天气的变化往往有助于得释放内在压抑的情绪.台湾的气候经常多台风和暴雨,其实它们有助稳定人们情绪,因为透过眼看狂风骤雨,大家内心的悲伤愁闷彷佛也被冲涮涤净.所以要改善人际关系的第一个法则是:试着让内在情绪与外在天气之间取得亲蜜认同.每当内心翻涌愤怒或悲伤情绪时,要学习把它们的能量转化来做静心,尤其风狂雨啸时,试着顺势将它拋掷出去,而别发泄在家人或孩子身上,学习让外在天气和内在感觉获得亲密认同.从浸淫于其中而体认到台风跟自己其实是一体的,当愤怒能量与大自然合一时,内在的负面力量会从你的五脏六腑和关节中慢慢游离出来.那份能量会与空气中的电荷结合,取得某种情感上的认同,在大自然威力中,体验负面能的转化.一旦能量释放,内心会获得前所有的宁静和从未体验过的灵魂安详.那是由于负面能量彻底宣泄,内心得到平安,这时候的你也因而提升个人存在的力量.人常不断累积负面情绪,在暴怒之下与人发生冲突,既伤人又伤己.这时我们不妨做我称为接地线的冥想和练习就是像电器的接地线.古代人们的心灵能自然的与天气取得认同,但现代人较无法直觉地体验天气与内在情绪的关系.其实在我们气管内流动的气流,与呼啸过山谷的气流是一样的;而在我们体内流动的灵魂与能量,跟大地的能量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若感觉内心累积压力或人际关系即将爆发冲突,这是个很好的练习.人生中最影响我们情绪起伏的,可能就是人际关系,不论是工作上跟同事上司,或家庭中夫妻亲子关系,只要它们出问题,我们不仅感到不舒服,严重者甚至出现身心症状.常有人自认敏感,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不经意的话语,往往令他难过许久.其实个性太敏感,也常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所以改善人际关系的第二个法则是:确定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存在.要明白别人对我的看法,并不代表我真正的样子.而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往往代表的是我们的投射.我们的投射物是比较接近自己的.例如,对方的投射物是比较接近他自己而不是你.所以第二个法则是:任何人对你的看法,永远只该给你当参考和建议,因为那比较代表他自己.如果你是透过别人眼睛来肯定自己,这便是交出自己生命的主权.这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有时我们接受太多别人对自己的投射而产生投射性认同,被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取代自己真正的样子.我们再往深一层探究会发现,连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都只是自己的投射,而不代表你真正的样子.有时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犹如一层泥巴敷在珍珠上.其实不只是别人的看法,包括自己对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也会让我们的存在蒙尘且面目模糊.有时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看法,会让人不断自我扭曲.这在心理学上叫『自我形象』,而这也是我们对自己投射产生的结果.人若一直活在对自己的看法中,你无法真正认识自己.其实你只活在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幻像中),却从未发现你是谁.跳过平日你所认识所自以为的那个自己,去发现自己真面目吧!『发现你是谁』是个奇妙的旅程.我要告诉各位,你们认识的自己,其实离你真正的自己,还有一大段距离.新时代大师赛斯说过:『现在的人类不了解自己,而现在的人类,对自身价值评判和认识,都还追不上自己真正的价值呢.』人类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够利用我对我自己的看法,或我认为我是谁,而把自己变成我所认识的那个人.我们今天不论变成什么样子,那都是因为我们过去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变成今天的你.今天的你是透过你对自己的看法形塑出来的.所以唯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自己,就会形塑出你今日的样貌,而不是你本来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你才觉得自己是什么样子.人是不断自我创造的动物,他不断修正对自我的看法,而变成他眼中的自己.因此别让他人眼中的你,取代你眼中的自己.一个真正很棒的人,是能看到别人生命中有很棒地方的人;一个很伟大的人,是因为他看到所有人内心皆有其伟大之处.所以他才是个伟人.接着我们要导入人际关系第三个法则:试着让身边的人,因为与你在一起,而觉得自己很棒.这不是要我们骄傲自大,而是觉得有能力,有自信可以把事情处理得很好.有些父母的目的虽想让孩子觉得很棒,但其作法却使孩子感到自己很糟.你若希望让一个自我感觉很差的人变得很棒,这无异是缘木求鱼.这正是我们过去常犯的错误.人时常很奇怪,以为能透过让人觉得自己很糟糕,而使他变得很棒,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常如此对待自己,在内心深处明明觉得自己好糟,却期待自己变得很好,如果你创造这样的假象,那只是自欺欺人.而且你会担心当人际关系更进一层时,被人家看穿你的虚假.所以人际关系的第四个法则是,唯有当你能抹去别人外表的灰尘看清他内在的独特性,且让周遭的人因为与你相处而感到自己很棒时,你才能成为那个发现珍珠之美人.这绝非为了维持肤浅的人际关系而说出违心之论.凡学过新时代理论的人都知道,真正的人际沟通的层面是在心电感应的层面;我们接收到的是别人对我们真实的想法.大家试着用这法则来改变跟他人的互动,去发现周遭人们身上的美善之处,这也是赛斯一直强调的,当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所有人都从现在开始,从自己所在之处,尽量加强自己与周遭人的活力健康快乐与自发性,必须以自己的生命,去强化所有人对存在的力量感.你的存在是在加强整个地球和世界的力量感.只要你尽了全力,不论怎么做,那都是最好的.有些父母过于恐惧孩子无知犯错或受伤,以致扼杀孩子踏出去探索世界的勇气.我们应该当一个对自己产品有信心的父母,不论孩子身在何处,都相信他的能力可以应付我们要让孩子做自己的决定,因为亲子间的冲突,也是人际系中很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想变成什么样,那我们就投射出那个形象,所以我们时常要觉察,自己投射给周遭人什么.例如赛斯曾提过,探病这件事很重要,而在这过程中又分为两个部份.有些人探病后,会感到不舒服,因为探病过程会唤起他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所以容易「煞」到.当你进入病房时,要注意自己内心投射的是什么.因为生病的人很脆弱,极易接受投射和催眠的暗示.那时人的意志虽薄弱,但潜意识却很强.若你习于负面思考的人,最好别去探病,因为你所付出和接触的,都是负面能量.所以要把好的心念投射给他,这才是最佳的礼物.世间所有一切都是能量的交流.人际互动中,发出正面和肯定的能量是很重要的.要学习处理自己内在的恐惧和焦虑.而不是把它投射出去,让别人来承担许多负面的东西.人天生就讨厌跟投射负面能量的人为伍.而看见散发生命光明和正面力量的人,则会重新启发我们内在青春活力的讯息.有本畅销书谈到:人都喜欢靠近光,我们与其去寻找光,不如就让自己变成光吧.一个人投射出来的能量很重要,如果负面能量投射在身体上,那会造成身体的病痛,若投射于人际关系上,则令人悲伤沮丧或争执冲突.我们常不自觉一直向外投射负面能量,所以人际冲突有时也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开始学习觉察.我先前说过,人际关系是灵魂的一面镜子,而且它是累世轮回的人际关系,都会具体而微的浓缩在今世的人际关系中.赛斯在【个人实相本质】下集里面说过:一天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缩影,而且一天中也暗含你所有转世的每一天.所有过去的转世.人际关系.以及有关于灵魂的线索,都能在这一天当中看出端倪.彷佛是全相摄影或人身上的每一颗细胞.每一天就是看进去整个灵魂的窗口.每一天从开始到结束,是生命中的一个小 圆满.你只要过好生命的每个小圆满,你就会完成灵魂的大圆满.从头到尾.你只拥有这一天,这样的生命观,令人扎实的活在每一天。因为从头到尾你只有一天,所以你拥有无数天,一开始,也是结束,每一天都是生命的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只要你选定某一天,把它当做是宇宙仅有的一天,尽全力活出它的光采,你灵魂的能量将立刻提升,让那天成的一天,,为生命中最灿烂的一天,从此以后的每一日,都会是如此。人际关系的第四法则是:不管你生命中糟遇多少欺骗,试着确定人性本质是善良的。人在试图善的意图时,确实可能伤害别人,可是没有人天性喜欢伤害人。所有的恶,都来自误入岐途的善,是想表达善的扭曲,这是一种生命的信仰。我们要先确立这点宇宙人生观。人在学习和创造,有时会做出无知和破坏之事,若我们只是以人的行为来判定其价值和本质,那么人将永无翻身机会。这时一种真正新时代的包容和接纳。赛斯提到所谓的爱,是看到那个人理想的样子,意思是爱让人不仅看到一个人现状和作为,你看到的是他内在美好的版本。人是天生就是不断透过学习而成长的。我们要先确定周遭的人本质是善的,不要因为他的作法难以原谅,就失去对人性的信心。真正的信心是永远不会丧失的。如果我们的信心,希望和爱,还是在一种会去的状态,那就不是真正的信望爱了。真正的信任,是信任到那个本质里面,与作为是无关的。我们常是因为这样的信任,而唤起心中最深的希望。我永不放弃去信任人性本善的这个原则。虽然现象与真理可能互相抵触,但若缺少真理,想象岂值得依恋?我想活在一个不管表面发生什么,但生命底层的信任,和永不放弃的爱和希望是永远存在的世界。这也是我想提倡的价值,更想把这个价值放在人际观系中。人际观系的第五个法则:自问在这份人际关系中,自己能付出与分享什么?许多人希望拥有美好的人际关系,但其实他是个乞丐。因为他只是在乞讨人家的爱,关心与付出。有时在婚姻和情感关系中也是如此。于是,人际关系变成一种交易,很多人沦为乞丐,只期待别人给他东西,却不反省自己能付出什么。这里有句非常重要的新时代格言与大家分享:「依照宇宙的定律,凡是你付出的东西,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由这句话可以衍生出第六个人际关系法则:攻击别人的,基本上只是在攻击自己。打别人右脸的,是在打自己的左脸。。如果你采取以恶制恶的方法,那么你给出去什么,最后还是会回到你身上。在人际关系中,人常看不清楚这点。这是价值关全然混淆的社会,有很多人完全在推卸责任,认为别人可以这样做,自己又有何不可。但人终究必须面对自己。人一定要学会为自己负责,否则非但人际关系一团乱,而且永远在迷失中却不自知。所以,我们再回到人际关系的本质,你该怎么做,你要如何对待人家,这代表你是谁。所有你给出去也会再回到你身上。这是宇宙的定律。人际关系的冲突,常肇因于人们不明白这道理。你是为了你自己,以及你是谁而采取行动和对待别人的方法。我们要回归自己。赛斯。说过一句话:「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只是等着别人给你东西,那么会一无所获,但若是你付出爱和祝福,那得到的就是爱和祝福。」于是大家拋出的东西就越来越好。让我们都付出好的东西,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人际关系第七法则:我给对方的,是对方所需要,还是我给了我想给对方的。(我认为对方想该要的)。这东西常造成人际关系和爱恨的纠结。尤其在亲子或朋友关系中,我们常弄得自己热脸贴冷屁股;心情非常沮丧。所以,欲避免人际关系冲突而追求和谐,其实是知易难行。要做到这句话之前,常想先问对方:「你觉得你需的是什么。若有人要帮忙,你想得到的帮助是什么?」例如,我是家庭医学和精神科的专科医生。在问诊时我常问个案「你觉得有人真的了解你吗?周遭的人关心你的方式都是你所需要,还是你其实承受了许多压力?」这两句往往会触动病人内心而泫然欲泣。所以,在人际沟通上,不要用猜疑的方式,而想直接问对方:「你希望我用什么方式对待你?」这句话是打动人心的万灵丹。这可能是长久以来第一次有人问他,他希望如何被对待,以及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过去我们可能常用自以为最好和理所当然的方式对待别人。而现在不论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让我们试着问对方,「你希望我怎么样对待你,你可以否告诉我内心的感受?因为我想进一步了解你。」每个人都希望彼此被了解和接纳,被人家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对待。所以,不要吝惜向他人释放「我想进一步了解你」的讯息。尤其是经营亲子关系时,要抱持着「孩子,你希望爸妈以什么方式对待你?」「孩子,爸妈想更了解你」的态度,用不带批判的方式来经营亲子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最大的杀手就是批判。人际之间保持距离是出于防卫,因为我们不知人家如何看待或是否会伤害我们。所以,宇宙的另一项法则是:如果你不想成为别人批判的对象,不愿被他人价值观的框架限制住,那就要试着以较弹性和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周遭的人。因为,凡是你投射出去的`批判,,最后必然弹回你身上。因此,不肯让别人好过的人,自己的日子必然难过。在我的门诊中,有许多是夫妻离异或外遇的案例,有些人们在伤害对方时,内心会生起报复的快感,但只要你拋出去是负面的情绪,那么人类整体生命的价值必然下降,最后你一定会感受到牵连。所以在人际关系中,你给出去的,一定回到你身上,凡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我身为心理治疗师,每天都在听别人诉说内心秘密,有些可能从为向他人提起过。每当我坐在咨商室,常感到这份工作很神圣,而自己犹如大地之母。坐在我面前这孩子,可以把内心秘密全盘托出,我的身份彷佛是他们的灵魂的守护神。他们可能犯下各种错,而我虽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内心却没有任何批判。因为在心理治疗中的你,不论呈现出何种面貌,都不会受到批判。这并非是非不分或麻木不仁,而是人需要这样子被对待。做错事的人需要的不是被批判或指责,而是想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该如何面对自己,或面对自己所做的事和伤害的人。或许有一天,当我也碰到难以面对自己的时刻,我也会希望得到他人包容和了解,和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咨商室中我是以个案为中心,以他生命的最大利益和成长为考量,这其中不带任何批判色彩。我们应该把此观念运用到人际关系中。所以,人际关系的第八个守则:我们要常透过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若某件事牵涉五个人,那我们要做心灵练习,分别想象这五个角色会如何看待此事。你不能永远只坚持自己观点,而应该包容他人,如此,你才是生命开阔的人。我常觉得人际关系是要把别人含纳到你的立场里面,在其中寻得一个妥协点。人际关系是为了让你扩展你的观点,直到你的存在和观点,能够包含对方的存在和观点,然后你才能从人际关系中解套。人是奇怪的动物,当人发现别人在为自己着想时,就会也开始替对方着想。所以,接下来我们谈人际关系的第九守则:试着放掉自己的立场和对自己观点的执着。唯有跳到对方的立场,然后再跳回来看整件事,你做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才会也考虑别人。这样的人际关系慢慢扩大之后,整个人类的大爱才会出现。现今人类处在一个你争我夺的高度竞争社会,个人主义高涨,整个社会陷在恶性和负面循环中。每个人都抱着「既然别人不为我着想,我就拼命为自己着想」的偏狭心态,那种原道善良的风气几已不存。我也很期待新时代的思想和精神能改变这个社会。这一切要先从体验于人际关系开始。如果彼此的互动关系是,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立场被人了解,那么他也会甘心乐意做任何事。我们以医疗纠纷为例,其实它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若医生非常有自我保护,即使病人死亡非其过错,家属往往仍会怒告他。因为医生没从家属立场体验其心情。反之,有时虽医疗上虽有疏失,但由于你关心人家感受,反而赢得家属谅解。没有人会蓄意报复,负面行为往往只为争一口气而已。人际冲突常肇因于我们落入对错二分法的思维方式。有时为了坚持自己是对的,我们根本拒绝从对方角度来看事情。我常觉得在冲突中唯一避免去问的,就是对与错。冲突是为了导向一种了解和交流,是关点的扩大。而不是陷入谁对谁错的争执中,否则这样双方各据一词,永远没完没了。所以面对人际冲突,唯一解决之道;当双方观点都被彼此了解,心中的愤怒和不满自然烟消云散。人际关系地第九个原则:给予别人肯定,去喜欢别人。我们常被自己的角色所欺骗,以为母亲包容小孩,父亲养家或上司体谅员工都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我们可以随时同理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他们可能是你的父母,朋友,老板,或你所敬重的人。别以为自己辈份或职位较低就妄自菲薄,认定自己人征言轻,影响力有限。其实你可以同理任何人,别被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给骗了。何谓同理?同理就是以小搏大。当一个人被同理了,他也会反过来同理你。而当你开始同理别人时,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改变。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同理自己,所以,我们将心比心,就应该先去同理别人。我们对他人的关心是没有方向,不分位阶的,它可以朝任何方向发展。问:同理与同情有何不同?答:我在(迈向内在朝圣之旅)那本书中有提到同理与同情之间的区别。我在此稍作说明:同理是以对方的角度来看对方的生命。例如,看见乞丐时,我们会蹲下来跟他聊天,在他身边去了解他的处境;而同情是以我的位阶和立场来看待对方,所以我同情可怜的处境,我跟他是分开的。这两者是完全不同层次的感受。同理是一种深层的了解。没人喜欢被同情,但喜欢被人家同理。问:当人开始出现负面情绪,虽然已经察觉到,但却无法转化它时,应该如何找到适当的方法时,该怎么办?答:除了到县立板桥医院的身心科来找我的门诊之外,我这里还提供另一个方法。因为我们强调身心灵整体的发展,所以总是会讲些玄秘的方法供各位参考。我们就先讲愤怒或沟通。有时出现人际关系障碍,但对方并不想听你解释,或你认为目前不是合宜时机来跟对方沟通。所以,我们在跟人家沟通,要掌握一个极重要原则,也就是人际关系守则第十: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去指责和怨怪是对方的错。因为人在面临他人指责时,第一个反应是防卫和反击。把自己心门打开,说出内心真实感受。例如,若先生晚回家,进门便被老婆劈头痛骂,那么他极可能转身就走人,这情况屡试不爽。但此时若你诚恳表明自己每日独守空闺的恐惧,寂寞,让他明白你虽外表坚强,但其实也有脆弱,受伤的时刻,让他知道你需要他。表达你的需要而非一时指责对方。因人在面对指责时往往会逃避。一个工作卖力却未受到上司青睐的员工,其实可以诚实告诉老板:我需要得到你的肯定。所以,在人际沟通上,直接告诉对方你真实的感受,把心敞开是很重要的。问:若遇到凡事都喜欢先为你安排好的亲人,而你若稍微表达不满或不从,他们就以「我这样做一切都为你好」来当借口,请问你如何面对此情况?答:没错。他们也常指责别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彷佛一切是对方的错,而被人家如此对待的人,由于无力反驳,又不得不接受,所以很容易得忧郁症。忧郁症的人,常是受到这种对待,他被太多的爱淹没了,陷在两难之中。若不接受对方,会便视为不知感恩,彷佛世界末日,于是你就学乖顺服了。这是一种情感的未分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选择,因为你选择留在他身边,表示只有你并未背叛他。但对你而言,你付出的是失去自主权的代价。碰到这情况该怎么办?我们刚才所说的那句话,其实正可以让对方好好的去思考:「以 xx如果你真的爱我,你要不要多了解我?能否试着以我能接受的方式来待我或爱我?」「若你真的爱我,请给我我所需要的,而不是你所想给的」或许有人认为这样说会伤了对方的心,但如果你确信对方是真的爱你,那么他会希望你快乐的。如果你牺牲了自主权,持续地不快乐下去,勉强留在对方身边,到最后会把两个人都毁了。因为当病症爆发后,你会加倍报复对方,也会把所有责任推到对方身上,不断找他麻烦,直到自己成为烫手山芋,造成彼此强烈的爱恨纠葛。解决之道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自己这方面,另一个是从对方那边着手,但重点是肯定彼此间的友爱。新时代另一个很重要的宇宙定律:当你问出一个问题时,其实答案就在旁边。我试举金庸的武侠小说 为例。在(神雕侠侣)中,杨过后来是被情花刺伤,而情花的解药叫做断肠草。凡是毒物出现的地方七步内,必有解药。这句话蕴含两个极深奥宇宙智能的暗示:其一是如果你心中存在一个问题,那答案就在问题的背后。这时你必须学习把问题放掉,以便让答案浮现。在心中形成问题之后,就把它放掉。因为答案跟问题是同时产生的,犹如正子和负子是同时产生的一样。所以,当你心中有问题,要告诉自己,答案就在旁边。其实我们内心深刻明白这点。其二是当你生命遇到困难时,你需要的解决之道和线索,必然就在附近。宇宙是如此丰盛,你所需要的一切都会出现在生命中。人在碰到困难和困境时,生命中的贵人和解决困境的线索,必然都是在身边。这已经是一种玄妙的宇宙理论。当一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时,可能信步走到便利商店买份报纸,而发现答案就在其中。上帝是不着痕迹的,而线索却处处可寻。只是你必须知道,应该把眼光放在何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请大家记住这个宇宙原则:你所需的一切,都在你的身边;你所需要的人,也一定在你的身边。当你有需求时,宇宙会很巧妙地把这东西安排到你手中。但因你如此执着地看待问题,以致答案在你身边,却也会被你轻易忽略。因为你全然陷在痛苦中,虽然转个身就可看见解决之道,但你却没回头。生命是如此丰富,它绝非一场残酷的现实,而我们都是被祝福的。不论在你出生前或死亡后,你都得确信自己是被祝福的。就如同我完全确信自己是个完全被祝福的人。问:请问若遇到家庭暴力,或两性关系中的性暴力胁迫,你觉得以暴制暴是赢得尊严的好方法吗?答:听说最近家暴法的层级又提升了,已经赋予警察进行逮捕家暴现行犯的权力。碰到这类问题,我会建议直接诉诸法律来解决,尤其是性暴力。若面临即刻的安全威胁,那么处理上有轻重缓急之别。你得先确定安全获得保障,些后再谈其它问题。在我的门诊中,有许多家暴的个案。我不太鼓励以暴制暴。因为基本上,暴力不是一种力量,它是无力感的结果。当一个人感觉没有帮自己的力量存在,也没任何有效的解决之道时,才会被迫采取暴力。所以,暴力不是解决事情,它只带来更大的破坏和毁灭。暴力是因为看不见事情有任何出口,连沟通管道都已经封闭,所以才出现暴力。它是无力感和绝望的结果。若你问是否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那我要建议你,是否要去处里心中的愤怒和萎屈?因为这样的人似乎内心处在很不平衡的状态下,而想为自己出口气,让自己平衡一下。但去伤害对方,到头来并不会让自己真正平衡。所以,我们得先从平衡自己着手。第一先保障人身安全,其次是寻求法律途径。我曾经处理过一个家暴个案,有个先生每次酗酒便会勒住太太脖子,然后从房间拖到客厅,而他任由先生施暴。有一次才国中二年级的儿子受不了,便冲进厨房拿把菜刀对准他爸爸。我后来有请社工人员介入,但我真正治疗的对象是这位妈妈。我告诉这位妈妈:「如果你再不建立起保护自己的能力,仍没能力停止自己被暴力对待,那么接下来可能面对孩子拿刀砍死父亲的人伦惨剧。」所以,这位妈妈必须坚强起来。一个女人有许多方法可以让自己免于暴力威胁。而一个人是如何让自己沦为持续的受暴者?有些女人可以保护自己完全不受侵犯。其实,个人绝对具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这个案中,得先让这位妈妈,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利用中途之家或其它法律途径来处理。我其实有千百种方法自我保护的,而暴力往往是最不得已才采取的手段。人际界限分不清楚的人核心提示: 人际界线不清的时候,人们也会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这种情况在朋友和恋人之间非常普遍。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对方彻底占有。如果对方不忠诚,就是我的损失,是对我的背叛,因此非常担心对方不忠诚,想方设法检验对方的忠诚度,严重的就表现为猜忌。-人际界限分不清楚的人一、拯救-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管理心理学把管理者(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型和情感型。任务型的领导比较“冷”,只关心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而情感型的领导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擅长于制造气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型的领导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他们常常过分热心,过度干涉,爱管闲事,婆婆妈妈。-心理咨询师也常常会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英雄情结),跨越人际界线,对咨客过度干涉。在咨询过程中,打破人际界线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打破人际界线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人际界线不清。-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二、控制-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三、依赖-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象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依赖。当然,病人不是依赖所有的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不过,他们所回避的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相反,他们对亲人还是比较依赖的。这说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兼有黑白分明,他们把人分为亲和疏、可靠和不可靠,依赖“白”(亲和可靠),回避“黑”(疏和不可靠)。依赖和回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侧重于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侧重于回避。-四、讨好-讨好既是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一种投射性认同,又是自体心理学所说的一种自体客体移情(反映性移情),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而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小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讨好父母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能力的提高,没有必要继续讨好别人。或者说,如果是生活所迫,讨好一下某个重要人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讨好变成一种风格,到处讨好,奴颜婢膝,那就有问题了。-说讨好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是因为,如果不给别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譬如请客送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仅仅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自我完善,那是没有作用的。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其实是一个错觉。-再说,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有那么重要吗?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除非得到奖金,或者提拔。-表演型人格障碍很在乎这些虚名,为了追逐虚名而脱离实际,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五、猜心-讨好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思,不然的话,马屁拍错了,反而被踢一脚。以为自己能够猜透别人的心思,这本身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别人的心思是永远猜不透的。于是,有的人去研究心理学,希望通过心理学去了解别人的心思。-猜心也是拯救和控制的一种手段。-有的人喜欢猜别人,但害怕别人猜自己,担心自己的心思被别人知道。这种人通常兼有黑白分明,而且认为自己是“黑”的,自我评价是负面的。所以,他们回避与人接触。表面上与人划清界线,其实是人际界线不清。别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心灵感应”是不存在的。当这种担心达到一定强度时,可能会出现被洞悉感,觉得自己被跟踪、被监控。偏执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偶尔会有这种症状,如果非常明显,那就是精神分裂症了。-有的人喜欢被别人猜,故意不把话说清楚。如果猜对了,就很高兴,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知音;如果猜错了,就不高兴,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够用心。-猜心就是投射,不是猜出对方的心思,而是把自己的猜测强加到对方的头上。-六、敏感-猜心和敏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很难说清楚。知道了别人的心思,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叫敏感;因为敏感,所以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变化,这就叫猜心。-敏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共情,或者共鸣。双方的情绪相同。对方是什么情绪,我也是什么情绪。人喜亦喜,人悲亦悲。这种情况也叫“感染”。有的人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看肥皂剧都会哭得稀里哗啦。这种人心软,耳根也软,没有主见,容易受暗示。-第二种表现是对抗性的,双方的情绪不同,但有联系,是对应的,例如,别人想打我(愤怒),我感到害怕(恐惧),或者别人在哭(悲伤),我觉得烦(愤怒)。别人表扬我,我感到高兴,别人批语我,我感到难过,别人对我好,我很开心,别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这些也是对抗性的。-一般认为,共情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对抗”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自恋”的表现。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敏感主要表现在“对抗”。换句话说,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被感染,但容易受影响。其实,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也是对抗性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影响。-七、另一个自我-了解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了解可以为控制服务,理解却与控制无关。了解有利有弊,理解有利无弊。喜欢被人了解的目的是希望被人理解。了解有可能是对抗性的,而理解就是共情。-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单的。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但是,人心隔肚皮,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渴望被人理解是很不现实的,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另一个自我(简称“另我”),是一种自体客体移情,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以为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因为被人理解而兴高采烈、不停地寻找知音、幻想自己有一个孪生兄弟或姐妹、与某个人处于“共生状态”。-当一个人与别人处于共生状态时,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非常害怕分离,分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害怕分离,说明他的人际界线是不清的。害怕跟谁分离,说明他跟谁人际界线不清。-为了避免分离,当事人会采取硬控制或软控制、讨好或依赖等措施,目的是继续保持共生状态,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这种人很黏、很纠缠,象跟屁虫似的,吃饭、睡觉都要别人陪,稍微离开一会儿就会不断打电话、发信息。依赖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他们害怕分离,对想象的分离都会有强烈的反应,常常反复要求对方保证不会抛弃他。-九、重感情-行为主义只看互动,不讲感情。感情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别人看不透,自己也搞不明白。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偏偏非常重感情。对他们来说,事实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爱我。两个人在一起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打打杀杀,一点儿也不开心,但是,因为“我爱你”,就舍不得分开。现实地讲,这样的“爱”已经没有意义,它给人带来的只是伤害。但是,他们宁愿承受现实的痛苦和伤害,也不愿意放下虚幻的爱。-有人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其实,在战场、官场、情场和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是适用的。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就会把爱恨情仇想象成永恒的东西。他们不只是人际界线不清,连时间界线也不清,过去、现在、将来不分。他们希望时间不变、天人合一。究其原因,还是害怕分离,不愿与心爱的人分开。他们用虚幻的感情麻醉自己,在精神上模糊人际界线。-十、强调意义-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总是倾向于寻求现象背后的意义。现象瞬息万变,意义不变。对人来讲,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你想我吗?想,但想不起来。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义重。只要有爱,怎么伤害都没关系。这是无视事实的表现,是歪曲事实,是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十一、“过程阐释”-现实的人际关系是靠效果来维系的,与动机无关。强调动机而忽略效果,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雅罗姆把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分为两个层面:内容阐释和过程阐释。内容阐释就是就事论事,过程阐释就是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分析当事人的动机。一般的人际沟通是很忌讳过程阐释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把交谈变成窥探、揣摩、指责和人身攻击,而心理咨询必须以过程阐释为重点,就事论事是起不到咨询的效果的。换句话说,过程阐释是心理咨询的特权。任何人(包括咨询师),如果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使用过程阐释,就是人际界线不清。当然,亲人、知心朋友、闺密是可以过程阐释的,因为他们的人际界线本来就是不清的。-十二、窥探隐私-朋友之间应该分享秘密,不分享秘密、不谈自己的感受、不暴露自己的想法,就算不上朋友。但是,如果是一般关系,窥探别人的隐私就不合适了。有的人特别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十三、过度暴露-同样,跟关系一般的人分离秘密、谈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十四、侵犯隐私-过程阐释、窥探隐私、过度暴露都属于侵犯隐私,它打破了人际界线,闯入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侵犯了别人的心理空间。这方面的表现有很多,例如衣着过分暴露、穿着睡衣会客、借别人的衣服穿、用别人的牙刷、进入别人的卧室、使用别人的卫生间、翻别人的抽屉、看别人的日记、查别人的电话记录,等等等等。-十五、道听途说-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容易受暗示,别人说什么,他不会理智地分析,而是盲目接受。不但自己接受,还会迫不及待地向别人传播、推销。于是,未经证实的消息就传播开来了,而且越传越神,成为流言蜚语。真是人言可畏。人言之所以可畏,就是因为人际界线不清。人际界线清楚的人不会轻信流言蜚语,他相信事实,相信证据。-十六、忠诚和猜忌-忠诚于某人,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的一部分,把自己交给对方,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其实,你是你,他是他,只要对自己忠诚就可以了,用不着对别人忠诚。-人际界线不清的时候,人们也会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这种情况在朋友和恋人之间非常普遍。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对方彻底占有。如果对方不忠诚,就是我的损失,是对我的背叛,因此非常担心对方不忠诚,想方设法检验对方的忠诚度,严重的就表现为猜忌。-猜忌和猜心略有不同。猜心相对“积极”一些,目的是了解对方,而猜忌是负性的,是不相信,是怀疑。猜忌很容易转变成窥探和侵犯隐私。-怀疑和相信表面上是相反的,但都属于人际界线不清。人际界线清楚的人尊重事实,不会轻信某个人,也不会无端地怀疑别人。对他们来说,别人的话仅供参考,类似于灵感或线索,需要事实来验证。别人的意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效十七、纠正-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比你更了解你。当你产生某种想法、出现某种情绪变化、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你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错的,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他显然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你身上去了,他以为你和他是一样的人,发现你和他实际上不一样,他就认为你错了。同时,他又很关心你,希望你别犯错误,于是就来纠正你。这是双重这样的纠正其实非常有害。人际界线不清、暗示性高的人会接受别人的纠正,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和意图压抑掉。一个人越不了解自己、越压抑自己,越容易受暗示,越容易人际界线不清。这就不是拯救了,而是控制。人际关系与公共礼仪人际关系概论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想要获得成功的人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除了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外,还要比别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人际关系的好坏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用心去经营。你必须努力使对方认同你和接受你,因为,这能使你顺利进入对方的世界并充分与之交往。第一节 交际与人际关系交际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但要真正了解交际并非易事,这需要首先了解交际的主体,即我们自己——人。人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西赛罗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还有,人是文化的动物、理性的动物、知情的动物等。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对人的特性进行了有意义的描述。沿着这个思维路径,我们便可以比较容易地寻找到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自出生以来,就必然地进入一个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于是也就必然产生出人的交际活动。确切地说,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人际关系逐渐发展的过程。人际关系在一个人的处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一关系处理得得当与否,不仅会影响人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还会对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在人类早期,人要生存,就必须互相帮助、互通信息,共同抗击其他物种的侵害;在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人要美好地生存,更需要强化和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以共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分享人类文明成果。这说明,人类生存的根本前提是互相联系,而建立联系的行为和活动就是交际。交际可以在两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一个人和一群人之间进行,还可以在一群人与另一群人之间进行。通过交际建立一定的联系,结成一定的群体。交际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是整个社会有机联系的链条。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性质:首先,交际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由于交际活动是两个人以上的共同行为,其行为过程必然表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点。当你在与人交往时,不仅要考虑能否给对方施加影响、施加多大的影响力,还要考虑对方究竟会如何影响自己。其次,交际是一种个体实现行为。也就是说,任何交际活动都是行为主体在其情感、意志、文化修养、心理状态、交际能力等因素的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体现个人需求的行为。最后,交际是一种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行为。人际交往中的相互认识、相互吸引、相互作用都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传播实现的。所以,从本质上讲,交际其实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即人们相互之间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的社会行为过程。有句名言说得好:“一是你毕生所认识的最孤独的数字。”其实,人也是如此。形影相吊的人恐怕也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事实上,人根本就是群居的动物,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与他人密切的交往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于人类的成员来说,长期的与世隔绝的状态简直是不可想像的。许多心理学家指出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使不是全部需要,我们的大部分需要,都是在他人在场的范围内满足的,至少一开始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与他人相处,需要不断借助各种方式参与人际间的相互沟通活动。这既是人的心理需要,也是人的生存需要。《吕氏春秋·恃君》中写道:“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司马牛的兄弟去世,他十分悲伤地对子夏说,别人都有兄弟,自己却失去了兄弟。子夏安慰他说,你对别人都很有礼貌,别人对你也都很好。这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了,因此,你不必担心没有兄弟。可见,人类需要各种精神粮食,而这各种精神粮食,只有从同各种各样的人们相处相交中得来。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与别的社会关系不同的是,由于人际关系所具有的心理性、情绪性、利害性和复杂性,给我们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人际关系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有些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困难与风险的人,却会在变幻莫测的人际关系面前寸步难行。正所谓,“能经受大风大浪的人,却在小阴沟里翻了船”。所以说,能成功的与一个人交往并不难,然而要与形形色色的人都搞好关系就需要具备很好的技巧。如果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不仅会使人精神愉悦,还有助于事业的顺利发展。反之,一个人如若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束手无策,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将大打折扣。《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雄才大略不及曹操,城府经略不及孙权,智慧计谋不及诸葛亮,但他却出人意料地白手起家,打出了一片江山,并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能以自己的大度、大量,赢得如诸葛亮、关羽、赵云等杰出的谋士或勇士为自己出生入死、鞍前马后。显然,刘备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确实有着过人之处。有人甚至这样评价刘备:尽管以历史成就而论,他充其量只能排在三流的位置,但在人际关系上,他却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人物。与其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著名将领巴顿,能力突出,军功卓越,真可谓军中骄子,一代天才。他率美国陆军第二军横扫西西里、铁骑千里挺进法兰西的军事壮举,在世界军事史上成为佳话。但就是这样一代名将,却过于自信,认为仅凭自己的本领就可以包打天下,从不注意与他人的相互沟通。他的专横跋扈、傲慢自负、不近人情的人际关系形象,令不少崇拜者深感遗憾,甚至到他死后,还不断有人说三道四。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状况的好坏,往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案例1.1】一天,一位陌生的顾客走进豪华的美国花旗银行营业大厅,仅是要求换一张崭新的100美元钞票,准备当天下午作为礼品用。花旗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每天的营业额高达数亿美元,业务十分繁忙。但接待这位陌生顾客的银行职员微笑着听完顾客的要求后,请这位先生稍候,立即先在一叠叠钞票中寻找,又打了两个电话,15分钟后终于找到了一张崭新的钞票。他把它放进一个小盒子里递给了这位陌生的顾客,同时附上一张名片,上面写着:“谢谢您想到了我们银行。”事隔不久,这位偶然光顾的陌生顾客又回来了,这次来是在这家银行开了个账户,在以后的几个月里,这位顾客在这个银行存款25万美元。【案例分析】美国花旗银行是世界一流的企业,但它的职员并没有因为自己企业地位的显赫而随意漠视或怠慢哪怕是一位非常普通的顾客,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要求,甚至是超出了自己的业务范围的要求都竭力去满足。他们非常清楚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企业意味着什么。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他们能够摆正自己与顾客的位置,时时处处想到顾客,在极平凡、极细小的事情上都真心实意地为顾客服务,替顾客排忧解难,从而赢得顾客的尊重与欢迎。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大师和成功学专家戴尔·卡耐基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因而个性各异,与这些独特的个人交往必须倾注满腔的热忱和诚意,饰外修内,表现出坦荡和真诚的品性,对方才能相信自己,这是成功处世的基础。卡耐基还以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没有做到“互惠互利”的话,就不可能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他的观点是:如果能珍惜每一次与别人接触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关怀别人,那你一定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并终身受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问题越来越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重视。这就意味着,人际关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正不断地从历代思想家那里得到丰富的理论养分,另一方面,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实践的推动下得到不断发展。1926年,美国著名学者梅奥在出任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工业研究室副主任后,主持了非常有影响力的“霍桑试验”。他们花了长达九个月的时间,围绕着职工非常关心的问题,先后与大约两万名职工进行了交谈。试验证明,通过这样的人际交往活动,许多工人发泄了长期压抑在心中的不满,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得到了一种满足,从而,明显地改善了工作态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由此证实,任何管理行为取得成功的前提之一,便是充分满足管理对象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懂得如何与管理对象进行最有效的、最合理的交际活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霍桑试验”的成功,使得梅奥被世界公认为人际关系学的创始人。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可以给人际关系作一个如下的界定:所谓人际关系是以交往为媒介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人际关系存在于人际认知、人际情感和交往行为之中,它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关系,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关系。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心理的关系和距离。我们十分清楚,人际间的关系往往是以陌生或熟悉、亲近或疏远、喜欢或厌恶这样的现实状况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的程度、范围和质量。加上人是有情感、有理性、有智慧的,还有着不同利益需求,因此,人际关系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既容易认识又难以把握。我们可以借助不同学科的研究结果,以不同的视角对人际关系问题作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把握。1.从传播学角度看人际关系任何人际关系都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而人际交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际传播。由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十分复杂,因此,每当与他人打交道时,就需要了解对方的各种信息,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交际行为。这时候,人际关系就表现为一种以传播为手段、并通过传播努力实现各自利益需求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在与人初次见面时递上自己的名片,或当别人向自己提出一个不便当场回答的问题时说一句“请让我再考虑一下”,这些都是力图通过信息的传播,在影响或建立一种合情合理的人际关系。所以说,人际关系其实也表现为一种传播的艺术。2.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关系社会就像一副巨大的象棋盘,而我们每个人则像盘中的棋子。社会向每一个社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要求,其中一部分是强制性的,如法律等,更多的则是由社会伦理道德和各种规定给出的,带有导向性和一定的约束性。行棋也是一样,也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是马就走“日”,是象就走“田”。大多数人能够按照游戏规则行事,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好与其他棋子的相互关系,在进退取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当然,也会有一些人,或者无视游戏规则的存在,或者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游戏规则,往往在行棋中无法寻找到正确的路径,处处碰壁,走投无路。所以说,人际关系其实也可以体现为一种秩序状态。积极、合理、健康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建立在社会规范和个体合理定位基础上的有序的社会关系。3.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前提是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就是在人们的相互接触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个广泛交往的人必然会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反之,人际关系势必极其有限。拒绝一切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也没有不进行交往而建立起人际关系的先例。人与人的交往本身是一个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性、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的双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对观念、思想、兴趣、心境、情感、性格特征等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人的交往活动具有一种情绪互动功能。人们需要交往,需要人际温暖,如同生物体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一样。在人们的需要结构中,交往与集群的需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实验证明,如果将一个人与他人的交往完全阻断,那将是致命的,将会使人感到非常孤独和恐惧,甚至产生被整个世界遗弃的感觉。据说,美国对犯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单独监禁,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让犯人与他人接触,这种折磨比死亡更加痛苦,人会因此而发疯。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不仅包括人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还包括人的心理状态。前者是人际交往的驱动力,后者则对人际交往的进程与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个性心理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心理因素,会导致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作出不同的反应,采取不同的态度。例如,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时常会遇到比自己强的或弱的、比自己地位高的或低的、比自己成绩显著的或略显不足的对手,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交往态度与方法。【案例1.2】世界名著《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身为庄园主,财大气粗,对女主人公简爱说“我有权蔑视你!”他在地位低下又其貌又不扬的简爱面前,有一种自然的优越感。但有着坚强个性,又渴望平等的简爱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寸步不让反唇相讥:“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自尊吗?不!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终将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番话强烈地震撼了罗彻斯特,并使他对简爱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个体心理因素及心理体验性特征,是导致人际关系复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际关系既是一种外在的存在,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人们常常用好与坏、亲和疏、远和近来评价一种人际关系,采取的就是一些心理标准。如何客观地评价人际关系,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待人际关系,如何使个体的心理需求与群体利益趋向一致,正是我们研究人际关系的主要出发点。所以说,人际关系其实也就是一种在心理因素作用下的社会交往关系。4.从文化学角度看人际关系生物要生存就必须适应其生存的环境条件。同理,人要生存,也就必须不断地与所处的环境相融合。当然,作为万物之主的人绝不是简单地、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和自然条件。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地适应和改造这一切。而且,人类的这种积极努力始终是以群体的社会行为方式出现的。这样,每一个群体就一定会逐步形成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带有民族及地域特征的文化就这样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影响并制约着不同的社会行为,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人际交往的行为特征,产生不同的交际文化和人际关系。从文化形态学角度分析,文化一般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心态文化和行为文化既是交际文化的主要内容,又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不同文化群体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礼俗传统和审美趣味,最终会在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中体现出来。下例中的对话便十分耐人寻味。【案例1.3】秘书:您好,您是王老吧?一路辛苦,您老请上坐。您高寿?王老:65。秘书:您老这么大年纪了,还亲自跑一趟,我们真不知该说什么好。王老:这没什么。秘书(指着一桌精美的饭菜):没什么东西,几杯薄酒,几样小菜,略表心意,请慢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对上面的对话做出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社交结果。如果这位秘书接待的是一位美国人,会出现令人十分尴尬的场面。其一,美国人大都比较忌讳别人称自己为“老”;其二,美国人大都将年龄视为隐私;其三,对饭菜的客套会使美国人产生误解:既然没什么好东西,为什么要拿出来?为什么不拿出好东西来?其四,“请慢用”为何意?美国人不明白吃饭为什么要限速,又不是开车。任何一种文化,都会以其独特的、顽强的文化精神,长期并深刻地影响人们的交际活动,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形象地去理解人际关系:它就好像是一张以文化为道路而铺就的城市交通网,人们只有熟悉各条道路的基本情况,或者能够读懂路旁的各种示意牌,才能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顺利到达目的地。否则,很有可能迷失方向,处处碰壁,甚至走投无路。所以说,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一种以文化为纽带的社会交往关系。概括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对人际关系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第一,与其他人类社会行为一样,人的社会交际行为也是由四个相互联系的成分组成的,即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人的交际行为是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由认知到行为的过程,既体现了人在认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成熟程度,又必然影响和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基本状况。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社会交际行为,就一定会有与之相应的人际关系。第二,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与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道德因素、制度因素及传播因素等,都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这就使得它与其他社会关系存在诸多不同。其中,最根本的不同点就在于,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人际关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性心理和情感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个人的社会化程度。第三,“人际关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名词,它给我们的往往是一些比较宽泛、比较模糊、比较动态、比较难以把握的感觉。这不仅体现出人际关系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要真正理解和把握人际关系问题,就不能只注意事物的表面,必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分析原理,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人际关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组织、集体、社会的构成因素,并以此促进社会个体的成熟与完善。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的正常秩序有赖于合理的、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人际交往,而常态的人际关系则为人际间的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能够激励个人产生社交动机并不断扩大社交面,提升社交品位。反之则表明,社会的正常联系、正常运作出现了问题。人际关系一旦被扭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是十分不利的。第三节 人际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关于人际关系的类型问题,目前已有许许多多种说法,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由于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依据也不同,因此产生了多种分类方法。有人根据人际交往的动机、结构、现状、时间的不同,对人际关系提出不同性质的分类,如奉献型与索取型、家庭型与隶属型、紧张型与和谐型、永久型与临时型等;有人根据人际关系中人际交往的具体状况进行分类,如根据交往双方的人数、生理特点、社会角色、交往时间、交往频率、传统习俗、心理需求等进行划分。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人格结构分析理论,根据人格心态对人际交往进行分类。他提出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受到交往环境、氛围的影响,都会产生一种情景心态,即受情景的特定因素刺激而形成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它可以引导人们产生满足情景需要的动机及行为。由此,他提出在人际交往中一定存在三种交往心态,由于各种心态所发出的交往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同。柏恩所说的三种心态即“PARENT心态”(父母心态)、“ADULT心态”(成人心态)、“CHILD心态”(孩童心态)。上述三种心态又分别简称为“P心态”、“A心态”和“C心态”,这就是著名的“PAC人际交往心态理论”。本书则沿用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方法,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四种混合型和一种无规则型。三种基本类型是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四种混合型是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竞争——合作型;另外存在一种难以定义、难以准确描述的、与上述类型均有不同的无规则型,也可称之为临界型或边缘型。1.主从型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时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社会交往关系:有人总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于支配地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依赖与服从。而另有一部分人则不愿意主动地去支配他人,或喜欢、或被动地受他人支配与领导。当这两种人联系在一起时,自然就构成了主从型人际关系。从人格角度看,支配和顺从都是比较常见的人格(性格)类型,因此,这样的人际关系广泛存在于家庭、单位以及社会中。例如:“放学后马上回家做作业,听见了吗?”“听见了。”(父子关系)“这么晚了,为什么还没烧好饭?”“路上耽搁了一会儿,我马上就做。”(夫妻关系)“这项工作由你负责,月底之前先将可行性论证方案拿出来,有困难没有?”“好的,我争取完成。”(上下级关系)很显然,在上述对话中,发问一方不仅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无可置疑的、权威性信息内容,而且传递信息的情感是命令或要求式的。而对话的另一方,则表现出对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的充分认可和习惯,传递信息的情感是接受和表示服从式的。如此一来,双方就结成为一种主从关系。试想,如果对话的另一方,其人格心态也是习惯于支配对方的,双方的关系就会出现问题。如:“你抓紧将这份计划书复印十份,然后送到银行去。”“你没看我正忙吗?你叫别人去吧。”如果这是上级与下级的对话,作为下级的后者,显然也具有着支配性的人格心态。这样的对话如果继续下去,就可能演化为一场冲突。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支配一方还是被支配一方,主从关系中的交往双方,彼此寻求的也往往是一种基于角色责任的心理平衡。占主导地位的支配者在获得支配权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计划调节、出谋划策、把握分寸、关心保护对方等等,同时还必须主动、积极、自觉,甚至先人后己。而处于被支配一方虽然失去了主动权,但由于是扮演被保护、被关心、被领导的角色,所以既不费心又无需承担责任,还能得到别人的关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补偿。如此一来,两者的关系就有了所需的心理基础。当然,如果进一步分析便可以发现,即使是上述看似主从分明的交往关系,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支配与顺从关系有时也会发生变化,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有时也会使支配者按照自己意愿发布交往信息。2.合作型人际关系现代社会生活中,选择合作、善于合作不仅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共同追求。合作型人际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类型中最为理想、最受人推崇的一种人际交往关系。当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由于彼此拥有共同的心理上和情感上的目标,因此,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互相配合、互相交流、互相接受、互相包容、互相谦让的交往方式,由此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就是合作型人际关系。合作型人际关系的形成,不仅体现出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有着健康、积极、宽容、求善的素质、品格,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行为目标。合作型人际关系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并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特点。它可以是工作中的合作,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合作;它可以是长期的合作,也可以是阶段性的合作;它可以是为了一个高尚的目标而进行的合作,也可以是为了一个平常、普通的目标而进行的合作。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为了庸俗的、甚至罪恶的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这是一种扭曲的人际关系(心理与情感、动机与态度的扭曲),它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是不和谐的。健康、积极的合作型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理想的心态,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A心态。“你明天几点钟起床?”“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发现,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出发点,加上后者缺乏良好的交往素质,因而双方之间的关系必然存在问题。建立合作型人际关系,要求在向对方传递交往信息时,首先,应该做到内容是合理的;其次,传递信息的情感应该是协商式的。根据“PAC人际交往理论”,应该采取“A—A交往”。A心态交往的动机往往是向对方发出信息,给对方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对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响应信息的内容。A心态交往的效果,往往使双方在民主、和谐、融合的氛围中交流信息,最终在协商过程中实现目标的一致、意见的统一。“你明天几点钟起床?”“6点钟左右,你有什么事吗?”“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一起去跑步。”“让我想一想,嗯,好的,我们一言为定。”由于双方在相互交流时,都是以协商式的情感向对方传递合理的信息,因此,很容易拉近彼此的关系,求得一致的意见。研究表明,无论双方以前的关系如何,无论双方的社会地位有何差异,只要正确使用A心态与人交往,所传递的信息都会被对方全息接受,这就为相互间的理解、沟通并最终建立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3.竞争型人际关系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我们每一个人所面对的社会变得更加现实,更加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森林法则”正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将人类的竞争行为逐步演化成为一种无法或缺的生存方式。不仅如此,随着不断深化的社会竞争,竞争型的人际交往关系也逐步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并已成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催人奋进的人际关系。竞争型人际关系之中的双方,既是两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主体,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利益关系。相近的利益、相似的目标以及势均力敌的实力,是竞争以及竞争型人际关系成为可能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竞争型人际关系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明显激烈的竞争,也可以是表面平静、暗中激烈的竞争;它可以是心理的或情感的竞争,也可以是现实的或物质的竞争;它可以是凭借知识的竞争,也可以是完全凭借资金的竞争;它可能是正当的、合法的竞争,也可能是不正当的、非法的竞争,等等。竞争型人际关系广泛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市场上的竞争,有学场上的竞争,有官场上的竞争,有职场上的竞争,当然也有情场上的竞争。由于竞争关系中的双方往往都有着较强的自主意识,求胜进取的欲望非常强,加上心理因素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因而,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在造就一批人的同时,击垮另一批人。当然,最为理想的竞争结果是,通过竞争使双方共同获利,即所谓“双赢”。对于竞争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引入调节机制进行解决,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把合作型人际关系适当引入竞争关系之中,使竞争双方在竞争中不断寻求共同点,求同存异,谋求更大的利益。现代博奕理论中的“囚徒两难”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们,由竞争走向合作(竞争+合作),往往是人们走出困境的最明智的选择。4.主从——竞争型人际关系与上述三种基本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是,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人际交往关系。其微妙主要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中的双方,常常是处在一种难以捉摸的状态中,既是主从关系,又是竞争对手;时而主从,时而竞争;主从之中有竞争,竞争之外又是主从。紧张、尴尬、别扭、压力大是这种人际关系的典型特征。这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经常可见(例如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能力接近,甚至部下比上级可能更有能力,更有前途。这时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比较微妙)。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处于这种人际关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谨慎。造成这种人际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心理和情感的因素,有利益关系的因素,有能力及业绩的因素,还有职务、年龄、机遇等其他因素。5.主从——合作型人际关系这也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但与前一种类型的人际关系相比,它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人际关系。虽然它首先也是一种主从关系,但与“主从——竞争型人际关系”明显不同的是:一方面,交往双方往往有着基本一致的利益需求或行动目标,这就为双方寻求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双方所具有的人格心态也大都属于“A心态”,这又为在双方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奠定了心理和情感的基础)。这样的人际关系,往往是愉快、积极并充满人情味的。人们在交往时虽然仍存在着主从之间应有的心态,但交往的过程基本体现出和谐、对称、平等和尊重。相比较而言,这种人际关系理智、冷静的成分更多一些,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和事业的进步。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愿意将“主从型人际关系”引向或发展成“主从——合作型人际关系”。6.竞争——合作型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矛盾、充满变数、甚至有时还会令人不安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交往的双方时而合作,时而竞争,合作之中有竞争,竞争之中又有合作,反复循环,无休无止。从这种人际关系的总体趋势看,竞争多于合作,竞争是主要的、根本的,而合作往往是迫于现实的需要。造成这种人际关系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交往双方存在着不同的物质上、心理上或情感上的需求,是引起双方选择竞争行为的主要原因;其二,由于交往双方能够客观、理智地分析得失利弊,分析客观环境,因此,在必要时,也会选择合作的方式来化解矛盾与冲突。一句话,这样的人际关系往往是非常现实的。7.主从——合作——竞争型人际关系这是一种常使人感到非常疲惫,令人十分困惑、茫然的人际关系。正如有些人所评价的那样:它是一种很容易无事生非、小题大做的人际关系。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多变”,总让人在和谐中体会到不和谐,在顺利中感觉到阻力。我们都知道,主从型容易导致依赖性,合作型则更强调的是在尊重独立性的基础上的一致性,而竞争性则体现出彼此间的距离与分歧。这样三种差异如此之大的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显然是不容易处理好的。形成这样的人际关系有许多原因:其一,由于交往的双方缺乏相对稳定、相对一致的动机与需求,因此,就使得人际关系存在着多变性;其二,由于双方都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个性心理的发展不是非常成熟,交往心态基本上属于“P心态”。因此,经常变换自己的行为风格,让人难以捉摸、无所适从或不知所措。8.无规则型人际关系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人际关系中的规矩,主要是指交往的基本特点、风格和方法。无规则型人际关系的最大特点,恰恰就是无特点、无定型的风格、无一定之规,随时都有可能从人际关系的一种类型,转变为另外一种类型。所谓无规则型,正是指那种彼此间没有有商量也没有计划,没有合作也没有竞争,没有支配也没有顺从,一切都随意而动、随心而行,看似自由自在,其实杂乱无章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有的是一开始就是如此的,也有的是由其他类型转化而来的。当然,它也随时都有可能转化为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这一切取决于交往双方情感、心态以及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作用。第四节 人际关系有哪些主要功能人际交往是人们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形成丰富健康的个性品格,从而胜任各种社会角色的基本途径。人际交往的根本目的就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谓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交往双方具有不断密切的心理距离,在行为上配合默契,积极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三种主要功能:1.信息沟通功能现代人对信息与沟通的依赖,已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正常的人际关系,恰恰具有帮助人们有效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增进了解的功能。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唐·库什曼教授提出,人际关系是一个多功能的沟通系统;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运用多种技术所进行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沟通,这种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思想沟通、情感沟通、文化沟通、组织沟通、工具沟通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人们借助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来达到认识自我、确认自我、张扬自我的目的。同样,人们对自我的展现和理解,也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又反过来影响自我的最终评价。有资料表明,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在影响其成功的诸多要素中,来自个人的才智、能力、毅力等方面的因素只占不到一半的比例,而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除了八小时睡眠外,其余70%的时间要花在人际间的各种交往和沟通上。一个事业上、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也是善于沟通、勤于交流的人。2.自我调节功能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人际关系已成为现代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心理保健的主要方式。有人将它称为“心理调节与保健的润滑剂”。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讲:“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而来。”美国也曾进行过一项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对6900个成年人的人际关系情况及其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长达九年的连续观察。结果表明,社会交往的多少,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与人的寿命长短明显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突然离开工作岗位的人,平时身体都很好,一旦停止工作,反倒容易大病一场的主要原因。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喜欢与人交往,并能以乐观、豁达、信任、友爱、尊重、理解等良好的心态待人。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增进双方思想感情的交流,产生亲密感,获得精神上的愉快,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空间范围越大,个人精神生活就更丰富、更愉快,而孤独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烦恼和难以排除的苦闷。一个富有远见的成功者,总是会充分利用环境空间提供给自己的条件,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与外界保持必要的联系,使与自己相关的各种关系始终处于融合状态。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帮助自己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故,实现平稳起落而不是大起大落。3.自我认识功能在雅典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撇开其中深奥的哲学意蕴不说,在这里,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显然是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充分确认的。斯芬克司女妖的谜语——什么动物早上长着四只脚,中午长着两只脚,晚上长着三只脚——更是隐含着两个关于如何认识自我的问题,即“人是什么”和“我是谁”。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都必须不断地完善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不断地自问一声“我是谁”。但问题是,要想真正准确认识和把握自己,并非易事,在很多时候只有通过人际关系积极作用,才能实现认识自我的目的。人的自我认识的水平是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提高的。【小贴士1.1】1.交友不是打猎。2.与朋友的交情,看距离就知道。3.信任是一种勇气。4.由于别人所想所思与你往往不一致,因此,人际关系中的自以为是和自作多情多数情况下只会导致自己的尴尬。5.在人际关系中,不要愚蠢地考验别人的耐心——别人的耐心往往比我们以为和想像的更脆弱。6.不要冲动,它既让自己难受,也让别人生厌。7.宽容、理解、自信、谦虚一直是人际关系中无往而不胜的法宝。8.学会了耐心听别人讲话,就找到了接近别人的路。通过人际关系,人们可以借助他人来正确地评价自己。人际关系可以检验出人性的品质,可以总结出自己与他人相比之下所体现出来的得与失、成绩与问题、进步与不足,从而对自己形成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一个人在自己比较熟悉的交往圈子里时间久了,总会对自己形成一些相对确定的认识及评价,但这些未必是完全准确的。也许,一旦你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交往圈子,你会发现原先做出的自我评价其实过高了。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通过与社会、与他人的密切联系,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总之,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件大事。我们必须学会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准确认识别人,客观评价自己,合理对待距离(即心理距离,人际关系中应该也必然存在人们心理上、情感上的差异与距离)。我们应该努力学会并掌握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巧,做到自觉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心态,调整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活得更自然、更愉快,人生的旅途上走得更顺利、更潇洒。【本章小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类生存和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必然前提。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行为和活动就是交际。交际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是整个社会有机联系的链条。交际的性质体现在,它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是一种个体实现行为;它是一种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行为。人际关系是以交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它存在于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之中。它既是物质关系,也是精神关系。它体现的是一种心理的关系与距离。人际关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组织、集体、社会的构成因素,并以此促进社会个体的成熟与完善。人际关系的分类是相当复杂的,本书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四种混合型和一种无规则型。三种基本类型是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四种混合型是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竞争——合作型;无规则型也可称为临界型或边缘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三种主要功能:1.信息沟通功能。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增进了解;2.自我调节功能。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是喜欢与人交往的人;3.自我认识的功能。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们借助他人来正确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中,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复习与思考】一、思考题1.如何理解人际关系?2.人际关系有那些基本功能?二、案例分析张是一个极有上进心的大学生,非常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往往争取担当活动的“主角”,指挥、领导其他同学。他最欢喜讲的话是“我是这么想的,就这么定了,你们照着做没错。”但临毕业时,他却发觉“指挥”不灵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以往的好友)与自己有了距离感,他感到困惑和孤独。问题:这是为什么?小张该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第二章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要首先引起别人的渴望。凡能这么做的人,世人必与他在一起,这种人永不寂寞。——哈利·欧佛垂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从人际交往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注意阶段由开始的彼此无关,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这种选择本身反映着交往者的某种需要倾向、兴趣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只有当对方的某些特质能引起自己情感上的共鸣,才会引起注意,从而把对方纳入自己的知觉对象或交往对象的范围。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2.接触阶段交往双方开始了角色性接触,如打招呼、聊天、工作上的联系,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相互照顾等,这种一般性的人际接触,目的是为了探索彼此的共同情感领域,并经过一定的情感探索、情感沟通,双方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但仍未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或隐秘敏感区,双方都遵守交往法则,而不越雷池半步。此时,双方在一起能友好相处,离开对方也无关紧要,彼此没有强烈的吸引力。3.融合阶段交往双方接触频率增加,彼此间了解不断加深,情感联系越来越密切,心理距离越来越小,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依恋和融合。此时,交往双方的安全感已经确立,并有中度或深度的情感卷入,自我呈现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扩展,心理相容性也进一步增加,对事物的看法、评价逐渐趋于一致,并引起情感上的高度共鸣,各种信息的输入输出不再“失真”,彼此已成为知己好友,一旦分离或产生冲突,会出现某种焦虑、牵挂和烦躁的情绪。第一节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哪些原则一、宽容原则宽容,指宽宏大量、心胸宽广,不计小过,容人之短,忍耐性强。宽容是一个有自信心,有坚定意志,有远大目标和理想,开朗、豁达的人对人的谦让,他不是怕人,不是没有力量反击人,而是为了团结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心理障碍,而主动地容忍人。历史上能够成大事业者,多半都有很大的气量,能容纳各方面的人才。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用管仲为宰相,最后成就霸业。唐太宗把犯颜直谏的魏征对他的批评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撒切尔夫人当上英国保守党领袖之后,为了争取前领袖希思一派的支持,把竞选期间希思一派将她身世翻出来作为攻击目标这件事丢在脑后,热情邀请他参加自己领导的“影子内阁”,表现出一种捐弃前嫌,不计旧恶的气量。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现代的人们更应多些君子之心,少点甚至无小人之腹,有乐于吃亏的精神。据说慈禧太后有句“名言”:“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有一次下棋,只因对方说了句“我杀老祖宗的马”,便惹得她勃然大怒:“我杀你全家。”一句话果真无端地葬送了几条性命。事实证明,对别人不宽容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宽容。到头来,大多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场。培养宽容的方法:将心比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清代杰出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说过这样一句话:“难得糊涂。”一个人心中有了大目标,有了自己的原则,就不会因小失大,不计较小的得失,不因日常的小磨擦而发怒。像近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所说的那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严于律己。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二、理解原则理解原则,主要指关系双方在人际行为中互相设身处地、互相同情和谅解。任何正常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心心相通,才有同情、关心和友爱。人们决不会随便地去爱一个陌生人,也不可能盲目地去和使自己感到莫名其妙的人交朋友。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是至理名言。通过相互理解,能消除人际关系发展中的某些隐秘因素,如猜疑、嫉妒等,使人际关系不致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坚持理解原则?1.要互相了解特别是了解对方的理想、抱负、人格等状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我认识;了解彼此之间的权利、需要、义务和行为方式。2.要相互体谅朋友之间应当互相体谅,互相包涵,而不能斤斤计较,不能吹毛求疵。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3.要互相同情急友之所急,想友之所想。关心朋友的痛苦和需要,尤其是在危急时刻能够理解朋友的心情,分担朋友的痛苦,给朋友以慰藉和力量。4.要善于“心理换位”所谓“心理换位”,就是人际双方在矛盾、冲突面前,相互交换一下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解释和推测其行为的动机。三、真诚原则真诚原则,就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时,要以诚相待。一个高尚的人,首要的标准是真诚,既不欺人也不自欺。我们只有用自己的真诚,才能换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拉罗什弗科说得好,对别人常常不诚恳的人,最后对自己也不会诚恳。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是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那流传于民间,家喻户晓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一种确证或鞭笞。俗语说,人心换人心。信息反馈原理告诉我们,有良好的信息输出,才能有良好的信息反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融。心诚意善,历来是一种美德。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有“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提倡“慎独”,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好像是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样,不自己欺骗自己。《中庸》里说:“至诚无息”,“君子诚之为贵”,也是讲“诚的内心修养”功夫。古语说:“心诚则灵”、“良药苦口,惟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迷者能受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说法,都是对真诚及其作用的高度评价。坚持真诚原则,应当彼此坦直、说真话。在践行真诚原则方面,鲁迅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案例2.1】鲁迅在待人处世方面,曾给自己订出如下原则:“对于交友和处事,凡是看不上眼的事皆要批评,凡是认为不对的事不轻易放过。”鲁迅在处理与林语堂的关系时,就是这样做的。本来他们俩关系十分密切,可是后来林语堂变了,鲁迅思想也进步了,鲁迅便毫不迁就,对林语堂多次批评。可是,林语堂毫不悔改,最后,鲁迅不得不与之断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纯粹的真实”、“绝对的诚实”也是不足取的。即不要把真诚的原则绝对化,要注意讲话的场合和方式。四、平等原则人们在谈论和要求平等时,多是指人格平等。人格平等一般是指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不干涉他人的私生活,不践踏他人的人身权利。人格平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相互是独立的。因此,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对领导干部来讲,要礼贤下士,将心比心;对一般公民来讲,要以诚相见,宽厚待人。社会交往中,人需要彼此尊重,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畏缩;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要骄纵。学问有深浅,地位有高低,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1.对等法包括情感对等、价值对等、地位对等、交往频率对等。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理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不动声色地反击说:“看来,只有你我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海涅这里使用的是反击对等法。2.谈心法谈心法重在“心”字,就是实实在在地说心里话,是用一种兄弟、朋友般的商量口气交换意见,沟通思想,传递信息和讨论问题,而不是盛气凌人,装腔作势,一句一顿,拖腔拉调。3.求同法一个人要与他人建立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与他人共同参加业余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关系主体作为普通一员加入其中,或在球场上驰骋,或在湖畔垂钓,或随音乐起舞,或一同争论问题,大家平等论争,两无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仕强 人际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