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心的大哥大姐 谁能给个克拉玛依市强...

(1474)40()
(1853)(1863)
早在上个世纪年代,蚌埠曾简称为“蚌市”并见之于报端。年人民解放军解放蚌埠前后,仍然在用“蚌市”简称。当然,河蚌与珍珠相比,人们自然喜爱珍珠。早在蚌埠开埠后,早期的菜市场位于今天的百大超市处,曾取名“淮珠市场”。至于今天所称蚌埠市为“珠城”,那是在年以后的事。据传,西哈努克亲王从北京乘火车往上海访问,途经蚌埠,问翻译车过何地,翻译妙语对答“珍珠城”。之后,人们将此简化为“珠城”。虽然这个简称文字尚美而谐音不佳,经过流传人们也就不再顾忌,沿用至今。
一个人坚持的抗癌战争(长篇连载之二十一)
——记医学发明家刘同庆与克癌7851
石青胜& 何宏联&
克癌7851震动首都医学界(续篇)
五、进入中日友好医院
这次研讨会后,辛育龄教授加快了工作进度。特别是沈其震教授公开邀请刘同庆兄弟到医科院肿瘤医院开展临床研究,让辛育龄产生了紧迫感。
但是,即使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基础实验和临床治疗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刘氏兄弟”和克癌7851的价值,但在中日友好医院内部,仍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反对老院长辛育龄把“刘氏兄弟”请进来。
辛育龄不禁联想到,当初把癌症复发的妹妹交给刘同庆治疗,就曾经在院内激起了很大的反响:你辛育龄自己就是肿瘤专家,却把自己的亲妹妹交给一个没有任何医学资历的人治疗,这不是太离奇吗?好在妹妹在接受刘同庆治疗四个月后,就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还能下地做些一般的农活,反对声也就自然沉寂下去了。但辛教授很清楚,表面上的偃旗息鼓,难掩私底下的暗流涌动,不知有多少“体制内”的人在处心积虑地等着看刘同庆的笑话呢?
上述种种,让辛育龄内心沉甸甸的。
这时,又传来一个消息。沈其震自参加那次成果研讨会后,回去念念不忘刘同庆兄弟俩,他敏锐地感到“刘氏兄弟”和他们发明的克癌7851意义非同小可,于是从心底萌生了要把这兄弟俩“挖到”肿瘤医院的强烈愿望。他向院党委郑重提出,把“刘氏兄弟”正式调进医科院肿瘤医院,全面启动对“克癌7851”的临床和基础实验工作。院党委会议经过研究,通过了沈老的提议。
得到院党委的尚方宝剑,沈其震很高兴地找到刘同庆兄弟俩,把院党委的决定说给他们听,正式邀请他们进入医科院肿瘤医院。沈教授本以为,就凭着医科院肿瘤医院这块大牌子,“刘氏兄弟”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应答下来。但出乎意料的是,刘同庆兄弟俩竟然婉言谢绝了。
医科院肿瘤医院
沈其震心情顿时一落千丈,郁闷至极。回到家中,越想越恼火,越想越窝囊。自己在没有得到刘同庆兄弟同意的情况下,就向院党委提出将他们调入的动议,还获得通过。但“刘氏兄弟”一点没有领会自己的好意,竟然拒绝了自己的邀请。这是哪跟哪的事呀?摆了院党委一记乌龙不说,关键是眼睁睁看着这两个难得一遇的“大人才”竟然不能为我所用,这个心情,不憋出病来,才奇怪呢。
听说沈其震教授为此气出了毛病,在家卧床休息,刘同庆兄弟这下可紧张了。用刘同庆的话说,如是因为自己兄弟俩“不识抬举”而把沈老气出个好歹,那自己实在“罪责重大”。当天晚上,他和刘同乐在孙庆泉陪同下,赶到沈其震教授家,去看望这位可敬的老人。
沈教授住在协和医院对面一栋独立的小别墅。沈教授的夫人看到他们进来,就说:“你们来的正好。老头子为了你们的事,气的生病了。你们再不来看看他,他非得气坏不可。”
看到刘同庆兄弟俩来看望自己,正在床上生闷气的沈老心情明显好了一些。
刘同庆诚恳地对沈其震说:“沈老,我兄弟俩何德何能,让您老这样高看?我们对您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哪敢不领您的情?我们知道医科院肿瘤医院的实力和威信,也不是不愿意来。只是,辛院长跟我们接触更早一些,对我们在北京的工作也给予了大量的支持。特别是在我们还没有出名之前,他就亲自到我们居住的东吉祥胡同去看望我们。他对我们兄弟同样恩重如山。这样的大恩大德,令我们兄弟刻骨铭心,没齿难忘。让我们离开辛育龄,实在做不到。事业的成败立顿,另当别论,只是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而落下忘恩负义的心里负担。还请沈老您见谅!”
听完刘同庆的一番表白,沈其震默然良久。是呀,让刘同庆兄弟俩离开辛育龄教授,投到自己门下,对事业固然更有利,但难过情理关。况且如果他们真是这样不记惦情义、没有感恩之心,就是一味追风逐利,恐怕医术再高明,也不堪重用。想到这里,老人家的心里豁亮多了了,积郁几天的闷气,也一扫而空,不再坚持非把刘同庆兄弟俩引进到医科院肿瘤医院了。
1993年,沈其震以87岁高龄在昆明逝世。他对“刘氏兄弟”的爱惜,体现了老一辈的革命知识分子为国举才、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足以流芳百世。
与医科院肿瘤医院党委会对刘同庆兄弟的态度相比,中日友好医院这边却是另外一番景像。
当辛育龄教授正式提出将刘同庆、刘同乐做为人才引进的时候,医院里顿时炸开了锅,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不同意刘同庆兄弟进中日的人士,列出了很多的理由,尽管其中多数理由摆不上台面,听说有人还因此情绪激动,抑郁难平。
由此,我不禁想到,辛亥革命后,冯玉祥逼宫,清帝逊位,连溥仪皇帝都脱掉黄袍走下龙椅了,那些皇宫的遗老遗少却哭天喊地要皇上,觉得实现共和,没有了皇帝,国家岂不社稷倾倒,天塌地陷了。据说还有的顽固者以死抗争!民国时期徐州有个老军阀张勋,就一直统领着3000辫子兵,誓死不肯跟着时代潮流走进民主共和。
个人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和心胸气度都是有局限的,为什么北京建都将近860年(从公元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开始起算是859年)了,第一次海选确定“北京精神”,在数百个词汇中选出区区8个字,就选定了“包容”这个词呢?因为包容是开放、进步、发展、繁荣、复兴的最最重要基础,有了包容的胸怀自然可以摒弃个人观念中的狭隘,弥补自己见识中不可避免的局限,而真正做到包容谈何容易啊!不仅既得利益不能让别人染指,门户之见也在想法卡着门缝。就连武大郎这样的人开个私人买卖,也还坚持个高的不要,长得有模有样的不准,全然不顾自己买卖是否兴盛,看重的就是个人的面子!更何况掌握着各种各样“公权”的人,如果不能利在当时,自然担心“过期作废”了!
辛育龄教授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创办的中日友好医院
在一次院务会议上,想到人家医科院肿瘤医院那边党委会都通过接收刘同庆、刘同乐的决定了,这边一些人还不明事理地在吹毛求疵,无理阻挠,一向脾气温和的辛育龄教授终于发火了。他用手重重地拍打着桌面,气愤地说道:“中日友好医院是我一手创办的。你们说说,你们在座的哪一个不是我亲自聘来的?我能把你们聘进中日友好医院,为什么我多聘请刘同庆、刘同乐两个人,你们就这样极力反对呢?”
&&&&【我能够想象到当时的情景,这位早年投身革命的老医学家,一生为着民族独立复兴,同胞翻身解放,当年是提着脑袋干革命,从来就没有想到要为自己谋取个人私利。他老人家当然无法理解,那帮子占据了既得利益权位和权威的“官霸、学霸、医霸、科霸”们,从钻营投机的那天起,就从来没有打算为他人舍身取义,为事业无私奉献,如今,你辛育龄把两个无名无分、埋头钻研的人弄进来,真能拿出惊人成就,我们还怎么混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私才能无畏!辛育龄、沈其震这两位老革命医学家与刘同庆兄弟非亲非故,素昧平生,为什么他们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引进刘同庆和克癌7851呢?他们一心想的是攻克癌症,为了老百姓少受疾苦。即使不是刘同庆,是李同庆、张同庆,不是克癌7851,是什么克癌6651,克癌3321,他们照样会不遗余力地考察、验证、探究,一句话,只要是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医学事业的事情,他们都会义无反顾!】
看到老院长拍案而起、怒发冲冠,时任院长耿得章大胆拍板做出决定,同意接收刘同庆、刘同乐兄弟进入中日友好医院,开展“克癌7851”的临床研究。
1989年1月,刘同庆刘同乐兄弟正式进入中日友好医院,进行“克癌7851”的专项临床研究工作。同时,“克癌7851”的基础实验工作也加快了进度。
&&&&从辛育龄教授力排领导层众议,费尽周折才把刘同庆、刘同乐引进这件事看来,注定了这项医学课题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前途是命运多舛。
诚然,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中日友好医院的部分医学家和临研所研究专家为了克癌7851也付出了汗水和真情,奠定了克癌7851的基础实验、临床验证基础,为克癌7851申报并获批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可以说,为着克癌7851能够成功地造福于广大的癌症患者,中日友好医院也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此同时,刘同庆和他的“克癌7851”也为中日友好医院赢得了大量的荣誉,从某种角度讲,也提高了中日友好医院在国内外医学界中西医结合抗癌治疗方面的知名度,甚至在中日友好医院申报三甲医院的过程中也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逐渐得到了院内多数同志的支持和认同。
公允地讲,“刘氏兄弟”几十年埋头克癌7851研究,知道散尽家财、牺牲个人的一切十几年对患者免费治癌,只为求得克癌的正确方法;知道不惜辛劳血汗,向惜才、爱才的医学权威递交满意的疗效答卷,只为求得克癌7851服务癌患得到推广;但是,他们在人情世故上却显得“迂腐”不化,不仅不懂得卖药发财致富之经,亦不懂得学术钻营投机之道,更不知道趋炎附势、卖身求荣,甚至连“曲线救国”这样的汪精卫学说都一窍不通,死抱着自己的发明配方不放,尽管这里面凝聚着他们毕生的心血,但从苛求的观点来看,他们的确缺乏巴普洛夫、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大家胸怀,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主席诺敦斯·强姆曾经谆谆教导说“医学无国界”,但他们尚难领会。
或许他们早该贡献出配方,自然可以交换唾手可得的一切头衔、荣誉,那么今天,我们也可能早就可以在医学名人榜上看到刘同庆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鼎鼎大名;或许当他们毫无保留地贡献出配方后,也可能早被人家一脚踢开,毕竟在这个门第之见深厚的国度里,两个工人背景的医学发明家怎么可能得到侪辈认可的学术地位呢?
也许有读者朋友不以为然,那么就请您手捂良心跟我回顾一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袁隆平,贡献卓越的水稻专家,却多年无法挤进中国院士的行列里,直到美国把他聘为外籍院士以后,人们暮然回首,远远瞥见这个解决了6000万人吃饭问题的大专家就在稻浪翻滚的庄稼地里呢!
获得国际医学大奖的著名医药学家屠呦呦
2、屠呦呦,著名的医药科学家,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除了1979年获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外,20多年在国内沉寂无声,悄然退休,直到
2011年9月在美国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于是,这位80多岁的老奶奶,在耄耋之年被我国的有关部门赶紧找出来颁发了一个硕大的什么成就奖。如果不是美国科学家“多管闲事”,这位疟疾患者的大救星恐怕还会一直默默无闻地被喧闹的科学界排斥在外。
我们有理由相信,像袁隆平、屠呦呦这样的事例,就在你我的身边,过去一定发生过,现在肯定正在发生,如果从上到下、从学术管理体制到国人思想解放环境没有根本改变,今后也注定要继续发生,并且还将会愈演愈烈!
温家宝总理十分可亲、可爱,他曾经热切期盼中国也能够出现乔布斯这样的人物,在这次“两会”上,有江南某地的官方代表也雄心勃勃地要缔造10个乔布斯式的企业家。我想向可敬的温总理进一言,向在会场上一度热血沸腾的地方官员说句话,请手把着良心低头仔细想一想,咱们中国有出现乔布斯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吗?
还是那一句老话,历史无法改写。“克癌7851”成在中日友好医院,败也在中日友好医院。在形势变幻的时候,在保守势力得势的时候,在医霸、学霸占了上风的时候,有些人就罔顾癌症患者的需要,罔顾促进中西医结合抗癌进步的立院之本,罔顾推进我国抗癌事业发展的崇高使命,反对的力量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这一重大的医学成果扫地出门。
【这是后话,未完待续。有十分心急的朋友,不妨在若干相关的公开资料中查询端倪】
(未完待续)
一个人坚持的抗癌战争(长篇连载之二十)
——记医学发明家刘同庆与克癌7851
石青胜& 何宏联&
克癌7851震动首都医学界(下篇)
三、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主席会见刘同庆
1988年10月的一天,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主席诺敦斯·强姆正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议。在交流过程中,中方接待人员向他介绍了刘同庆和刘同乐治疗癌症的情况,引起诺敦斯·强姆的兴趣,点名要见二刘兄弟。由于这是临时动议,加上诺敦斯·强姆在北京安排的行程很短,所以留给他接见刘同庆和刘同乐的时间并不是很宽裕。
值得注意的是,诺敦斯·强姆这次来到北京,引起我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在学术交流会议结束后,在京的医研单位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向诺敦斯·强姆发出邀请,希望能直接与他进行交流和对话,以期博得诺敦斯·强姆的关注。但是,诺敦斯·强姆直接拒绝了所有的邀请,唯独要求单独会见刘同庆和刘同乐。
会见是在北京饭店进行的。进了会客厅,刘同庆注意到,诺敦斯·强姆大约有六十余岁,精神焕发,个子很高。看到“刘氏兄弟”,他带着很亲切的笑容,主动和他们握手寒暄。
宾主落座后,刘同庆向诺敦斯·强姆先生介绍了自己治疗癌症的思路和方法,并拿出病案资料给他。诺敦斯·强姆接过资料,仔细研判,认真询问,表情渐渐生动起来。
1988年10月,北京饭店,时任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主席诺敦斯·强姆与刘同庆等就“克癌7851”进行交流
在看完许多份病案资料后,诺敦斯·强姆对刘同庆兄弟俩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赞不绝口,对他们独创性的治癌思路给予高度评价,并嘱咐兄弟俩:“医学无国界。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不要拘束,不要保守。要让你们的医学成果走出中国的国门,为全世界的患者造福。”
由于诺敦斯·强姆兴致很高,这次原定为30分钟的会面,延长到了足足3个小时,直到晚上十时才结束。临走时,诺敦斯·强姆对刘同庆兄弟俩说:“我正式邀请你俩在方便的时候去欧洲做学术访问,届时,我会亲自将你们的医学发明成果,向我的医学界同仁介绍。”
遗憾的是,第二年,也就是1989年,一场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引发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若干方面的封锁,中外科学文化等各项交流大面积中断,诺敦斯·强姆和刘同庆兄弟俩的约定,自然没有落实。刘同庆兄弟俩自此再也没有见过诺敦斯·强姆。
2001年7月,丹麦哥本哈根,刘同庆与辛育龄教授等应邀参加国际肿瘤医学大会,与诺敦斯·强姆的儿子小强姆见面。(图中间回头微笑者为小强姆)
直到十多年后的2001年,刘同庆到丹麦参加一个国际肿瘤医学大会,见到了诺敦斯·强姆的儿子小强姆。小强姆也是一个医学专家。刘同庆询问诺敦斯·强姆的近况,得知他最近病卧在床。刘同庆委托小强姆转达他对诺敦斯·强姆的问候,并衷心祝愿他早日康复。这是后话,带过不提。
四、“刘同乐、刘同庆治癌成果研讨会”震动首都医学界
在辛育龄教授亲自指导和毛国华副秘书长的通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临床治疗及基础实验均喜获丰收。临床疗效自不必说,基础实验得出的大量数据,让部分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转变了看法,也让辛育龄和毛国华的担忧一扫而空。
基础实验充分证明:“刘氏兄弟”发明的克癌7851技术,其思想方法、理论观点虽然标新立异,但不失很高的学术价值,克癌7851抗癌疗效确切,并可重复表达。
看到累累硕果,毛国华和辛育龄拍板,决定为“刘氏兄弟”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把他们的抗癌技术向首都医学界公开展示,接受各方面专家的严格评审。
日,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和东方医疗保健中心在京联合举办了“刘同乐、刘同庆治癌成果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沈其震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辛育龄共同主持。与会人员来自在京十多家大医院和医药科研单位,其中不乏著名的肿瘤界前辈和知名的专家学者,如谷铣之教授,黄孝迈教授,余桂清教授,张岱钊教授,等等。
&&&&【注: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专家。山东文登人。1945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曾任南京结核病防治所、北京协和医院医师。建国后,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研究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编著有《肿瘤放射治疗学》等】
&&&&【注:黄孝迈(),曾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教授,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全军肿瘤专业组组长,中德医学协会北京分会理事长,以及《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务】
【注:余桂清,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委会常委及肿瘤医学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抗癌基金会理事,中华肿瘤杂志编委,历任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中医肿瘤攻关协作组组长,其治疗肿瘤的“扶正培本”观点奠定了中医界治疗肿瘤的思想基础,他传授和培育了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临床进修医师,其中胡凤芝、郁美娟等主任医师深得余老治疗肿瘤的精髓。余桂清教授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1987年曾经在意大利罗马主讲“中医治疗肿瘤”、“针灸治疗肿瘤”,1994年应英国牛津大学邀请演讲“现代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进展】
会议一开始,刘同庆和刘同乐向大家汇报了他俩在北京的临床治疗成果。周舒教授以及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的其他几位教授分别汇报了基础实验情况。
当看到一个又一个肿瘤缩小、病情缓解甚至完全康复的案例,看到部分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现身说法的患者时介绍时,在座的专家们有些震惊。
在随后的座谈中,专家学者们对“刘氏兄弟”的临床研治成果和基础实验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其中,谷铣之教授感触颇深。前面提到的一个病人叫武金厚,就是先由谷铣之治疗,效果不理想,后又找刘同庆治疗有效的。这个病例给谷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说:“在座的有不少都是医学界知名的大专家,大学者。我自己也算小有名望。但是,看到今天汇报的医学成果,我实在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想。如果这样的成果,出自在座的各位手中,好象是天经地义的。但它却恰恰出在两个没有经过任何正规医学教育的人物手中。有人说,‘刘氏兄弟’是工人,不是医生。但从今天的汇报来看,‘刘氏兄弟’根本不是医学门外汉,他们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水平,比西医还要西医。”
说到激动处,谷老稍微平息一下,接着说道:“由于种种原因,‘刘氏兄弟’所接的病人,基本都是晚期的,都是其他大医院治不好了,实在没有办法,才找到他们的。这些已经被宣告‘死刑’的患者,在‘刘氏兄弟’手中,病情得到改善,痛苦减轻或消除,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生命得到延长,还有部分人完全痊愈,这足以说明他们的医术水平和治癌方法的高超。但我认为,应该提他们治疗的层次了。老是让他们接收别人治不好的晚期病人,对他们是不公平的。为了全面验证克癌7851,我建议,从现在开始,不能把二刘大夫的治疗对象再局限在晚期患者上,要给他们增加中期和中晚期患者的诊治。我相信,既然他们在晚期癌症的治疗上都会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恐怕在中期和中晚期癌症的治疗上,效果就更加出乎我们的预料。”
在这次研讨会上,还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情节。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沈其震教授在发言中,突然向“刘氏兄弟”公开发出邀请,现场与辛育龄教授争夺人才:“看到今天的会议成果,我是彻底信服。我就在想,看到二刘兄弟所提供的成功病例,有两个月的对照、四个月的对照,有半年甚至一年后的对照,还有到现场亲身介绍情况的患者本人,可谓资料齐全严谨,具有足够的说明力。我就想到,我们医科院肿瘤医院,每年也对患者进行回访,但回访信发出以后,回执廖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患者已经不在人世了。”
说到这里,沈其震教授话锋一转:“不过我有个建议。我们医科院所辖的肿瘤医院,是肿瘤专科医院,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任何科研成果,只要通过我院发表,会更有可信性,更有权威性。”他干脆直接对刘同庆兄弟俩说道:“我希望你俩到我院来,开展临床研究。”
&&&&【注:沈其震,(),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1927年留学日本,获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在天津开诊所,创办《医学知识杂志》。1937年参加新四军,负责筹建新四军军医处。1941年加入共产党并赴延安。历任新四军军医处处长、卫生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大连医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等职。著有《发热论》、《我国历代本草概论》等】
听到沈其震公然“挖自己的墙角”,辛育龄和周舒当时就不乐意了。辛育龄说:“医科院肿瘤医院是先进,但我们中日友好医院水平和档次也不低。我们是一家涉外医院,又是卫生部直属医院。在我们医院发表的科研成果,一样会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承认。”
看到二位老专家在会议上公开进行人才争夺,与会的代表们不禁乐了。
那一天,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翌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6时30分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对此次研讨会做了及时报道。多家全国性报纸也做了相应的报道。《光明日报》的报道标题是:《中西医结合主辅药兼施刘氏兄弟长期探索制成抗癌新药克癌7851有较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人民日报》报道的标题是:《微量元素可能成为癌症克星癌症专家探讨刘氏兄弟的驱邪扶正方》;《安徽日报》在头版报眼的报道标题是:《二刘治癌受到首都医学界关注北京三单位联合举办“刘氏兄弟”治癌成果研讨会:一些著名专家教授认为,他们闯出一条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癌的新路子》等等。
从此,刘同庆和刘同乐这两颗医学新星,在首都医学界冉冉升起,演绎出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未完待续)
一个人坚持的抗癌战争(长篇连载之十九)
——记医学发明家刘同庆与克癌7851
石青胜& 何宏联&
第五篇克癌7851震动首都医学界(中篇)
二、克癌7851在京同步开展临床与基础实验
刘同庆兄弟俩治癌的独特技术和由此产生的显著疗效,让辛育龄既兴奋,又感慨。在相处一段时间后,他终于了解到,刘同庆能达到今天这样高的医学层次,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番“寒彻骨”,经历了一大段刻骨铭心的砥砺岁月,十多年的医学探索之路,殚精竭虑,耗尽家财,忍饥挨饿,含屈忍辱,几多苦风凄雨,几多荆棘坎坷,可以说尝遍了世上辛苦甘甜,见惯了人间的世态炎凉。
刘同庆清楚地记得,当年他们兄弟初尝发明克癌7851成功之喜,俩人难掩激动,踌躇满志,要改变人生方向,走悬壶济世之路;就在苦熬多年的家人愁容渐渐舒展之际,一向沉默寡言的老父亲刘国华,却与他们兄弟俩做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在谈话中,刘老先生一再叮嘱告诫:“既行医当大夫,当有割股之心。医术乃仁术,不能敷衍应医,需尽心求精。若无此德行,恐将误人损己。”
这一段警言,让刘同庆铭刻在心。他理解父亲的谆谆教诲,知道为医者,奉献精神固然不可或缺,然更为至关重要的,是要掌握精湛的医术。在以后的长期临床工作中,每逢接诊一个患者,刘同庆都不由自主地默念父亲的教导,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怠慢。
每接收一位不同类型的晚期癌患者,他都能做到极尽细致观察分析,对不同病症的症状表现规律做详细记录。除了给患者服用他们发明的抗癌药物,对病情复杂的患者,还需要制定辅佐治疗方案,配合主药服用一些中草药。
在制定辅佐方案时,刘同庆常参考借鉴近代名医家医案,从中参悟名医家对症用药的规律,从中药典籍中了解掌握药物的属性、药性、药理、入经、功用主治、用法、用量等等,反复斟酌,然后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将所伍用的个味中药不断针对性地调整总结,逐渐在临床中摸索出了一套基本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将原主药中的内容物逐步筛选充实完善,以减化一般中晚期癌患者的应用方法,使之更加安全、简便,进一步发挥了总体抗癌效应。
十几个寒来暑往,刘同庆常常夜不能寐,像过电影一般回想着白天治疗的种种情况,分析着治疗方案的利弊得失,一旦思想中产生新的火花,马上皮衣下床,赶忙记在早已准备好的小本子上;十余载斗转星移,每年365天,刘同庆几乎除了看病制药,就是埋首医学典籍,忘记了逢年过节,生疏了迎来送往,甚至感觉不到劳顿疲倦,他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抗癌医疗的探索中。那本中药药典,早被他翻烂,以至于提到他常用的中药中的任何一种,他都能马上说出此药在药典的第几页第几行。对刘同庆常年有违常态的作息规律,妻子田惠君实在忍无可忍,只好狠心把他“撵出”卧室。刘同庆依然痴心不改,索性一人睡到门厅的小床上,凑着昏暗的灯光,抱着医学书苦思冥想。
如此这般,刘同庆已由原先对中西医学的门外汉到登堂入室,从知之不多到烂熟于心,从博采众方到另辟蹊径,并以非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论证癌的表象及实质,由此悟性也不断得以升华。就像书法家学习书法一样,走过了从“入帖”到“出帖”的凤凰涅槃。特别在分析病症时,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不同组织学之间的细胞分化表现,恶性程度的高低,包括它们的发病时间,演进过程中机体内在的反应表现,以及现代各种治疗手段的预后结果等等,都能够做到判断得法,了然于胸。
在亲自验证了刘同庆兄弟俩的医疗水平后,辛育龄终于下定决心,一幅全力支持克癌7851验证发展的蓝图已在这位老专家的脑海里绘制了出来。
(一)在东方医疗保健中心的临床实验研究
这一天,辛育龄和毛国华坐在一起,商量如何把刘同庆兄弟俩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毕竟这种“游医郎中”的行医方式,无法开展正规的临床研究,只有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开展临床,才能得到医学界的承认,才能得到更全面的验证提高。
毛国华手捧茶杯,咂了一口香茗,望向辛育龄:“辛院长,我们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只是一个民间组织,不是一个医疗单位。依我看,不如就把他兄弟俩直接放在你那中日友好医院。”
辛育龄苦笑了一下:“毛老弟,事情哪有这样容易。中日友好医院是我亲手所建不假,但现在我已不在其位了。刘氏二兄弟,工人出身,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专科教育,在没有做出正式成果之前,贸然接收他们,阻力太大。这个事情现在很不好办呀。”
“哦,”毛国华颇有深意地看了辛育龄一眼:“中日友好医院还有你辛院长无能为力的地方?”
写到这里,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一下,在毛国华和辛育龄谈话的这年,中日友好医院已经投入运营4年多了。虽然辛育龄是首任院长,但他并不是一个恋权的人,在担任一届的院长后,主动辞去行政职务,做起自己的医学老本行。虽然他已经不是院长,但他的威望仍然很高,在院里说话份量极重,大家对他十分尊敬。不过,辛育龄从不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去干涉院内的正常工作。为了不给现任领导增加压力,辛育龄很明智地在刘同庆兄弟俩的问题上,保持了理性和低调。他知道,如果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强行将刘同庆兄弟俩引进到中日友好医院,但这会让现任的领导为难,反而给“刘氏兄弟”和抗癌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不便。
听了辛育龄的一番解释,毛国华觉得情理之中,不由得对辛育龄的高瞻远瞩多了一份敬佩。
少顷,辛育龄微笑着说:“毛秘书长,其实这件事,我早就有所考虑。暂时不进中日,我已经给他们兄弟俩找到一个好去处。”
毛国华一听,眼睛不禁一亮:“快说说,你有什么好主意。”
辛育龄说:“毛老弟,我说一个人不知你认识不认识。”
毛国华急忙问道:“谁?”
辛育龄不紧不慢地回答:“胡雪颖。”
胡雪颖,这在当时的首都医疗界可是鼎鼎大名啊!胡雪颖女士是时任总政首长朱云谦将军(注:参见【谢雪畴的博客】《抗日战争时期的县委书记——朱云谦轶事》)的夫人,而朱云谦将军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首长夫人的胡雪颖女士非但没有尊夫人的“高贵”,却一派古道热肠,钟情于公益事业。她虽然不是学医出身,但对医学却颇感兴趣,虽然她不是医务工作者,却有着一个治病救人的菩萨心肠,于是她自筹资金,在西直门总政招待所的将军楼旁边,创办了北京东方医疗保健中心,自己担任董事长兼中心主任,做起了白衣天使的工作。
如今看来,这个保健中心,就是时下民营医院的雏形。不过,今天诸多以“发财致富”为中心,诊疗水平末流、敛财手段一流的某些民营医院,要与这个东方医疗保健中心相比,其正规和自律绝对令那些医疗商人汗颜,其医疗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甚至堪与许多公立医院一比高下。
由于胡雪颖的口碑极佳,东方医疗保健中心与京城很多著名的医学家建立了联系和友谊,其中就包括辛育龄这样有声望的大专家。
在辛育龄教授的斡旋下,胡雪颖女士很爽快地接收了刘同庆和刘同乐。为了表示高度重视,她在保健中心为“刘氏兄弟”专门开设了“肿瘤专科”,交给他们开展临床工作。1988年2月,细心的胡雪颖还专门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化学药物治疗专家、医科院肿瘤医院的孙燕教授,著名的放射学专家谷铣之教授,著名的医学专家谷钰之教授等五位前辈,到保健中心做客,把“刘氏兄弟”引荐给他们。这几位大专家,对“刘氏兄弟”的临床研治工作,提出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建议,使他们受益匪浅。
为了安抚“刘氏兄弟”,辛育龄特意跟他俩谈了一次话,嘱咐他们先在东方医疗保健中心干着,等做出成果才好说话。
就这样,“刘氏兄弟”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游医”身份,终于进入了正规的医疗单位,开始了正规的临床治疗。在辛育龄教授亲自为他们搭建的这个舞台上,尽情挥洒,充分展示。他们的事业,即将迎来另一个高峰。
(二)周舒教授领导基础实验
在辛育龄教授的蓝图中,将刘同庆兄弟先安置在东方医疗保健中心只是一小步。与此同时,他又找来“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的常务副所长、实际主持临研所工作的周舒教授,和她商量对“克癌7851”进行基础实验工作的事。也就是说,辛育龄的步骤是齐头并进,双管齐下。一方面在东方医疗保健中心由刘同庆兄弟俩进行临床诊疗,另一方面,在中日友好医院的临研所进行动物实验。
听到辛育龄的想法后,对“刘氏兄弟”也早有耳闻的周舒教授,愉快地接受了辛育龄的工作安排,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克癌7851”的基础实验工作中。
周舒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病、生理专家,早年从事针灸针麻原理的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周舒教授穷其一生,全身心投入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她曾任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在
1988年至1998年十年间,领导了“克癌7851”的基础实验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她还亲自指导自己的学生对铜元素与癌症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达到了远远超出国际医学界对铜的认识水平,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刘同庆发明的“克癌7851”的正确性。周舒教授在自己的回忆录《八十五年人生路》中,详细回忆了在辛育龄教授亲自操作下,“克癌7851”如何克服重重阻力,顺利在中日友好医院进行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的经过。
(未完待续)
一个人坚持的抗癌战争(长篇连载之十八)
——记医学发明家刘同庆与克癌7851
石青胜& 何宏联&
克癌7851震动首都医学界(上篇)
刘同庆到京不久,因为几次到中日友好医院为患者会诊,引起了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著名胸外科专家辛育龄教授的注意。这位老一辈的革命医学家凭着对党和祖国医学事业的忠诚和职业的敏感,对刘同庆用“土法”治疗癌症并取得不可思议的显著效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前面已经介绍,辛育龄是一个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医学大家,更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为了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子,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探索不止。八十年代初,他积极筹建中日友好医院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想要搭建一个高起点高质量的中西医临床基地。为此,他还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以研究中西医结合为主的“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亲自兼任所长,并聘请同样对中西医结合孜孜以求的著名病理、生理专家周舒教授担任常务副所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八十年代末,以中西医结合为立院之本的中日友好医院,在真正开展中西医结合方面却一直没有根本性和标志性的重大突破,辛育龄在与“刘氏兄弟”谈心时曾经忧心忡忡地说,中西医结合嚷了这么多年,“仍然是各行各的道啊”。这样尴尬的局面,当然是辛育龄所不甘心的。
关于中西医结合,这里我想多说几句。现在一些年轻人对中西医结合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意义等均比较陌生,不了解其精髓。因此在医疗实践中常常难以把握中西医结合的实质。
【确切说来,中西医结合就是“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也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2、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
3、通过对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进行结合: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
4、通过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
”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临床为据确立研究对象的特征,然后通过建立中医理论的动物模型或动物疾病模型以寻找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点。
5、通过对方剂药物的研究进行结合:包括用西医理论和方法,对传统方剂的作用加以说明。其特点是医药结合,临床与实验结合,单味药物研究与复方研究相结合。
6、通过对针灸及经络研究进行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及针灸作用原理的一门新学科——实验针灸学,已经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大量事实说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有明显的疗效。例如,治疗心脑血管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月经不调、病毒性肺炎、肛肠病、骨折、中小面积烧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疗效显著。在治疗某些急腹症时,已经改变传统的治疗原则,成为一种有中国特点的新疗法,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而且可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手术治疗,减少了合并症及副作用。治疗内科急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也有较好的疗效。治疗骨折,形成一种新的复位固定方法,可以缩短骨折固定和功能恢复的时间,保持较好的关节功能。
尤其是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比如广州南洋肿瘤国际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新加坡中华医院等著名的医院都早已开始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
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中医药是传统医学,所谓西医学是在西方传统医学与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现代医学;因而,在现代生物科学、医学与中医学的基础上将发展起来的是系统医学,也就是基于后基因组时代的系统生物学与技术的个性、转化与基因组医学。
在疾病的诊治中,要由一个医生开中、西药,而不要看完了一个西医后,又即去看另一个中医。可惜的是,不少病人还是这样中西医轮流地看,混合地治,以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我国提倡中西医结合,它的精髓是在坚实地掌握国际先进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上,如有必要,再结合使用我国传统医学治疗。这样才会源于西医,高于西医,源于中医,高于中医。】
恰在这个时候,京城医学界开始流传安徽的“刘氏兄弟”在京用中草药加微量元素给很多晚期癌症患者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的消息。这个信息,一下子触动了辛育龄的心弦。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够把刘同庆兄弟的中医治癌方法和药物加以深入研究,结合现代西医的检查手段和外科技术,很有可能形成一个既区别于传统中医、又区别于现代西医的新的治癌方法,这个方法,不正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体现吗?
如此这便有了兴奋不已的辛育龄教授俯身找到吉祥胡同“礼贤下士”的故事。不仅如此,这位堂堂的卫生部党组成员、著名医学教授,还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将自己手中的几个晚期癌症病人交给“无名无分”的两个外地“游医”治疗。
辛育龄的这些“出格”、“出圈”的冒险举动,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惊天动地的特大新闻!不过,想一想这位抗战时期白求恩的医疗助手,想一想这位把一切交给党、交给人民的革命战士,想一想这位一心为着共和国医学事业的伟大医学家,想一想这位一心为着癌症病人生命健康的慈善老人,他的举动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他一生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高风亮节,堪称楷模。
如今已经90多岁高龄的辛育龄教授,耳不聋、眼不花,精神依然矍烁,思维依然敏捷,谈吐依然不凡。在我对老人家的长时间采访中,分明感受到他对克癌7851,对我国抗癌事业的一往深情。
一、向辛育龄教授递交的特殊“答卷”
应该说,辛育龄教授交给“刘氏兄弟”的几个病例都是晚期,而且经过其他方法治疗过的,因此辛教授强调,即使效果不理想,也不会对“刘氏兄弟”的医术和医学发明“打烙印”。不过,刘同庆知道,这几个病人,何尝不是辛育龄教授给他兄弟俩出的一份“考题”,要进一步亲自验证他们的医疗水平?特别是辛将自己癌症复发的亲妹妹交给刘同庆治疗,这其中包含了多大的信任和期望?
虽然内心很激动,紧张也是必然的,但此时的刘同庆,已经不是十年前刚发明抗癌药,对医学和临床生疏不解的年轻小伙子了,十年的临床实践和艰苦磨砺,已经使他成熟起来,对辛教授介绍的这几个病例,如何入手治疗,预后疗效,他很快有了自己的方案,不说把握十足,也基本是成竹在胸。
果然,在刘同庆和刘同乐的精心治疗下,这几个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取得良好效果。
马永河在经治疗两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随即出院,继续在家中服药治疗。一年后,马永河已经恢复至生活能够自理。(注:1988年和1989年两个春节,辛育龄教授还专门带着刘同庆到马永河家中去探视和拜年。)
克拉玛依油田的那位总工程师,仅在刘同庆接手治疗后不到一个月,便自觉临床症状完全缓解,随后主动要求出院。出院时,还请刘同庆为他准备了够服用两个月的药物。遗憾的是,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像今天顺畅,这位远道的病人后来失访。
辛育龄的妹妹,在经刘同庆治疗四个月时,病症即完全消失,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而且还能下地做些一般的农活。(由于患者自觉情况良好,不愿意再继续服药,使得巩固性治疗人为中止,以致在健康生存三年多后,病症复发。辛育龄教授再次请刘同庆假以援手,经服药治疗,患者又完全获得缓解。)
由于辛育龄教授同样在治疗癌症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全国各地有不少患者上门找其治疗。他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又向刘同庆兄弟俩推荐了部分病人。在这些病人中,刘同庆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位:
第一位张清宇,男,时年51岁,原佳木斯房管局书记。1986年7月,因左肺癌经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行开胸探查术。术中见纵膈、肺门淋巴结已多处转移,无法清扫,仅将左肺上叶切除(非根治术),病灶约5&6cm大小,病理为鳞腺癌(混合型)。术后化疗加常规中药治疗。1987年8月来诊时,患者已呈典型的恶液质体征。经连续服药五个月,病症基本缓解,身体有所恢复,其后间歇服药,曾经多次CT复查示癌灶逐渐缩小,但未完全吸收。(1989年9月随访,身体尚好,已恢复工作,带瘤生存。)
第二位周友华,女,时年68岁,原河北省沧州人民医院院长。1987年3月,因腹痛、腹胀,常规治疗无效,病症加重。延至5月初在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原发癌为乙状结肠癌,因癌灶较大且固定,已并发肝内、肠系膜、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已无法手术即关腹。术后仅采用支持疗法。1987年7月来诊时,患者极度贫血并恶液质,属危症。经2个月服药治疗,病症大见改善,服药3个月时,生活已恢复到能自理,且体重增加近五公斤。(患者治疗期间多次B超复查,1年后的的B超检查示:左下腹腔可见约为4&3.5cm大小占位病变,余未见异常。1988年9月,患者因发生感冒延误治疗,引发合并症去世。治疗生存1年3个月。)
第三位吴国栋,男,时年56岁,原承德地区公安局干部。1987年7月,经承德医学院胸部X片检查,拟诊为右上肺癌(巨块型),肿瘤约为8&7cm大小。遂即来京,经医科院肿瘤医院支气管镜检,确诊为右上肺低分化鳞癌。无意放射治疗。患者经服药2个月,X片复查出肿瘤明显缩小,约为6&4cm大小,原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服药3个多月时,症状完全缓解,体重增加4公斤。(其后间歇服药二年多并恢复工作。其间多次X片复查,癌灶并未完全吸收,带瘤生存。)
第四位武金厚,男,时年71岁,原沈阳军区退休的军职老干部。1987年9月,因右肺中心型低分化鳞癌,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其女儿武建英是该院副主任医师,求助我国著名的放射科专家谷铣之教授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在第五次放疗时,患者发生大咳血即中止治疗,病症加重。其女儿遂即又求助辛育龄教授。辛育龄叫刘同庆陪同去了陆军总院探视了患者,并交由刘同庆治疗。经治疗一个月时,原胸痛、胸闷、咳嗽伴血痰低烧等症状均有所好转。二个月时,除偶有咳嗽,余无任何症状表现。经X片复查出:原4.5&3.5cm大小的癌灶已缩小至2公分左右。治疗三个多月再拍片复查,癌灶基本吸收,身体恢复佳。(1992年冬,武老因突发心梗而去世,治疗后生存5年余。)
由于许多病例多数均获得近期临床的满意疗效,刘同庆兄弟俩向辛育龄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未完待续)
蚌埠走出的抗癌医学发明家
注:没有户口和粮食供给关系,这在那个年代是致命的政治问题,据说直到30多年后,刘同成才有了一纸合法的公民身份
注:除了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报外
一个人坚持的抗癌战争(长篇连载之十七)
——记医学发明家刘同庆与克癌7851
石青胜& 何宏联&
“千里马”幸遇可敬“伯乐”(续篇)
(接上篇)
著名医学家辛育龄教授&
四、初识医学泰斗辛育龄
&1987年7月下旬的一天,吃过老母亲做的午饭后,刘同庆和刘同乐外出出诊。俩人刚走时间不长,刘同庆的母亲邹国英老太太隐约听到外面有人问:“家里有人吗?”
老太太开门定睛一看,门外站着一位年约六十多岁知识分子模样的人。见到老太太,来者笑容可掬地躬身施礼:“老人家,我想找治疗癌症的二刘大夫,他们是住这里吧?”
刘老太太不无自豪地点头称是:“是啊!就住这里,您快快请进。他们是我的俩儿子。才出去没多一会儿,大概去给人看病了。”
来者连忙笑呵呵地说:“哦,哦,没关系。老人家,我也是医生,找他们有点事儿,我就在这等他们一会儿。”
老太太招呼客人坐下,倒了一杯热茶。
来客四下打量这两间小屋,虽然略显拥挤,但却被老太太拾缀得干净利落,井井有条。看到刘老太太慈眉善目,动作麻利,来客不由称赞说:“老人家,您的身体挺硬朗啊。你养的这两个儿子,更棒!”
听到来客夸自己的儿子,老太太自然喜上眉梢。干脆盘腿坐在床上,向来客如数家珍般地讲起了儿子的往事。特别是对刘同庆,老太太喜爱有加,把他小时候吃苦耐劳,谦和礼让,执着上进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宣讲了一番。来者也饶有兴致地边听便附和,不知不觉聊了两个多小时,二刘还没有回来。
那个时候没有移动电话,联系很不方便。眼看太阳偏西,实在等不到人,来客便起身告辞。临走前,拿出一张名片,放在桌子上,对刘老太太说:“老人家,等二刘大夫回来,把这张名片交给他们,他们就知道我是谁了。”
辛育龄当年留给刘老太太的那张名片,刘同庆一直珍藏到今天
傍晚时分,俩儿子回来了,老太太把来客留下的名片交给同乐说:“这是下午,那个老大夫留给你们的,他说你们看到纸片子就知道他是谁了。”
刘同庆拿起名片一看,心里不觉一震。原来,今天下午来跟自己母亲拉了两个多小时家常的“老大夫”,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辛育龄教授。
【辛育龄是早年投身革命的著名医学家,我国胸外科界首屈一指的医学泰斗。辛育龄曾任北京胸部肿瘤研究所外科主任、副所长,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国家卫生部党组成员中国医学基金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基金会理事等。】
【据资料检索:辛育龄,1921年出生在河北高阳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做过白求恩大夫的助手。194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51年获苏联医学院副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负责创办北京结核病研究所胸外科研究室,并在我国首先使用胸膜外油(气)胸法治疗急性大咯血。改进了肺切除支气管钱端缝合方法,完成了肺段切技术的标准化。1965年开展了针麻肺切除术。1978年在我国完成第一例人体术。1982年主持筹建中日友好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辛育龄曾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被推举为白求恩式医生,全国百名优秀医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辛育龄教授把他多年宝贵的行医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后人
【据中日友好医院官网资料:辛育龄教授曾承担二十余项重大科研课题,获国家和部市级科技成果进步奖十八次。60年代研究成功支气管黏膜外缝合法、支气管袖状切除吻合法、食管癌切除纵隔内吻合法获国务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北京市科技成果奖。70年代率先完成两例人体肺移植,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还率先研究针刺麻醉做外科手术并成功地施行了千例针麻肺切除术,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80年代主持我国的白细胞分型调研工作,并创建了我国LHA细胞系库,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领导中西医结合研究组从事中药克癌7851的研制工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还主持了人肺癌单克隆抗体ALT-04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诊断以及大网膜移植治疗慢性脓胸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分别获卫生部和北京科技成果二等奖。曾发表医学论文150余篇,出版中英文电化学治疗肿瘤专著5册。】
刘同庆兄弟俩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敬仰已久的著名大专家辛育龄能屈尊寒舍,并耐心久等,跟自己素不识丁的老母亲聊天叙家常两个多小时。这样名望的大专家能够如此谦卑地礼贤下士,实在让人难以置信。激动之余,兄弟俩免不了相互埋怨一通,责怪在外面耽搁时间太久。
当天晚上,兄弟俩商量半宿,觉着最好的办法就是明天立刻前去拜访辛育龄教授。
次日上午9点左右,在孙庆泉陪同下,刘同庆兄弟俩来到中日友好医院住院部六楼胸外科,经护士指点,找到了老院长辛育龄。
见到辛育龄教授后,“刘氏兄弟”诚惶诚恐,连连对昨天的“不恭”深表歉意。
辛教授微笑着说:“哈哈哈,这怪不得你们俩,我是不速之客嘛。我早就听说你们兄弟俩的事了。一直想登门造访却没抽出时间。昨天下午,我把任何事都推辞了,去了你们住处。虽然没有见到你们俩,却跟老太太聊的很有兴致。你别说老太太不识字,却事事通情达理,临走时我想老太太年事高了,还是留张名片为妥。”
看见辛育龄教授如此平易近人,刘同庆和刘同乐的紧张心情马上放松下来。。
看到刘同庆兄弟上门来回访,辛育龄很高兴,话也多了。辛育龄介绍了自己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看法。联系当前的癌症治疗现状,他说:“国家宣传倡导中西医结合都已经快30年了。如今还是各行各的路。对中西医结合我深有体会。就拿癌症治疗来说,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创新才能改变现状,才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尤其是生存质量。”
聆听辛育龄教授对肿瘤医疗现状的看法,特别是对现行施用的各种手段的利弊分析,“刘氏兄弟”感到耳目一新,如沐春风。
辛育龄教授是著名医学家,还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伟大革命家、外交家。他呕心沥血筹建中日友好医院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他的兄长在日本侵华期间惨遭敌人杀害,他带着国恨家仇出访日本,考察医院和医疗设备,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外交谈判,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他曾经与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挑灯长谈,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最终,日本政府出资援助164.3亿日元(折合2.8亿人民币),我国投资500万人民币,联合建成了中日友好医院(1982年动工,1984年建成)。日本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和我国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赵紫阳、王震等均参加了落成仪式。辛育龄出任首任院长。为培养新人,辛院长调来了中央保健局局长边志强等组成领导班子,在1985年即主动卸任,回到了他钟爱的手术台前。【这是辛育龄访日时赠予日方的中国名家书画作品】
辛育龄接着说:“听说你们兄弟俩是民间土大夫,我非常有兴趣。民间有些独特的治疗方法,虽说不上治疗和疗效机理,往往就是有效。我感兴趣的是怎么样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将土方法进一步升华,然后再结合现代西医所具有的特点,如此即能形成真正意义上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西医相结合,这或许在癌症医疗领域开创出一条新路。”
听到这里,“刘氏兄弟”明白了,辛育龄教授仍然念念不忘他的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创举,他从俩兄弟的身上,看到在癌症治疗领域实现中西医结合的最大契合点。辛育龄教授敏锐的眼光和对事物本质的独到把握,让刘同庆兄弟俩不得不更加为之折服。
最后,辛育龄教授言归正传:“对你兄弟俩的事,我打算过几天选几个病人先交给你俩治一治,当然病人是都用西医方法治疗过的,可谓几经折腾,疗效甚微,病情日渐加重,肯定有些棘手,疗效也不敢奢望。不过,你俩也别有顾虑,我会有正确判断,不会因此给你们打烙印、下断语的。”
三天后,孙庆泉接到辛育龄教授的电话,要刘同庆兄弟到中日友好医院来一趟。他们先去了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葛主任办公室。办公室内,除了辛育龄、葛主任外,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也坐在那儿。见“刘氏兄弟”进了门,辛育龄也不多说,马上引领他们去见患者。
在一间高干病房内,辛育龄教授介绍了第一位患者。患者叫马永河,男,60岁,时任中共中央信访局局长。1986年4月因胃腺癌经中日友好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曾做过几个疗程化疗,效果不理想。在中日友好医院又采用中医方法进行调理。刘同庆看到患者正卧在床上,从脸型上,看出患者极度消瘦。患者自己介绍说,现在已经不能进食(典型恶液质状态)。
在另一间高干病房,见的是新疆克拉玛依某油田的一位总工。这位患者姓名已回想不起来,男,52岁,因患中心型肺癌合并有胸腔积液,已不能手术。应用过化疗,但效果不满意,主要症状是胸闷憋气乏力,目前在用中药调理,也未见有起色。时见此患者呈贫血貌,其余一般情况尚可。
最后又来到另一间高干病房,见室内无人。护士说,今天查过病房后,患者和其家属回家了(患者系北京人)。
过后,一行人转回葛主任办公室。一进屋,看见那个30多岁年轻人仍坐在屋里。辛育龄指着年轻人对刘同庆兄弟说:“他是我外甥,是我妹妹的儿子。我妹妹去年得了胃癌,在这做了胃大部切除术,手术时清扫的比较干净,但现在还是复发了。也没有别的高招,又不能再开刀了。因为是自己家人,我就做主,始终就没让她做化疗,现在还在老家。我昨天给老家打了电话,今天一大早外甥就来到这里,我就拜托交给你兄弟俩治疗了。”
“刘氏兄弟”对辛育龄院长崇敬备至,这是他们治癌十几年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样的医学大家。他们深知,能够在辛育龄教授的亲自指导观察下治疗癌患,哪怕就是这样病情棘手的晚期病人,他们也充满信心。于是,他们郑重接手了辛育龄教授交代的这几位癌患。
也就是从那天起,刘同庆开始了在辛育龄教授亲自指导和全力支持下的抗癌医疗研究,克癌7851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阶段。
直到今天,刘同庆仍然十分感佩辛育龄教授的知遇之恩。他经常对人说:“我兄弟能与辛院长结缘,实为三生有幸。”
(未完待续)
意犹未尽的书生议论:
【辛育龄教授不但在医学学术上造诣极深,更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无私胸怀的科学家,是一个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医学大家。在学术领域里,他思想开明,兼容并蓄,不拘泥于现存定论,对新思想、新发现,完全持包容理解的心态。他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无比忠诚,对任何能促进医学进步的思想火花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正因为他有这样极高的思想和学术境界,才能持客观理性态度看待刘同庆兄弟和他们的医学发明。也正是有了辛育龄的无私支持,刘氏兄弟和他们发明的“克癌7851”才能最后真正登堂入室,跻身于主流医学界,获得很大的影响。象辛育龄教授这样开明、睿智的大德之人,在过去和现在的医疗学术界,能有几人?】
【古语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辛育龄教授学术地位之高端,医术水平之高超,思想见地之高明,在当今医疗界恐怕难以堪比。而辛育龄胸怀祖国和人类医学事业发展之远虑,心胸之宽广,态度之谦和,谋略之深远,思想之先进,又恐怕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以辛育龄的德高望重,能如此礼贤下士,皆因其心中装着病人,想的是怎样尽快攻克癌症,拯救斯民于癌症魔爪。相形之下,那些学霸、科霸、医霸,固守成见,抱残守缺,明知那些高价的“手段”不能治病救人,却依然麻木不仁地让患者掏尽腰包,受罪折腾,最终人财两空,而医者却毫无悲悯之情。呜呼!厥呼!哀哉乎!】
【百度百科评价刘同庆现象时说:“刘同庆发明的‘克癌7851’,从理论到实践,都反复得到证实。但由于他的理论过于先进,临床效果不可思议,等于是对主流医学界癌症理论和医疗实践的彻底修正,完全推翻了主流学者脑海中已经固化的陈旧的癌症知识概念,这是主流学者们现有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领悟能力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因而受到主流医学界本能的反对和冷落,以至于在深化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困难重重。正如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所说:“科学上的东西,太超前了,就会被视作异端邪说。”回想六十年来,中国没有一个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大奖,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这样水平的人才,而是缺少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这就是‘刘同庆现象’。许多具有超前思维、勇于探索的先行者,往往不被同时代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有时甚至会受到热嘲冷讽。中国类似刘同庆这样,有重大贡献的顶尖人才不在少数,有重大价值的发明成果也有太多太多,但同样,也有无数的人才和成果正在无声无息的自生自灭之中,这不正是国家的损失、民族的悲剧吗?”】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在华夏九州流传千载,常常成为怀才不遇的人聊以自慰的精神小酌。倒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封建文人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的1839年,大胆抒发了期望建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机制的愿望。他在《己亥杂诗》中忿然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吟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记得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创办兴中会时,就曾经疾呼要建立共和,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其中人尽其才是首要条件。前段时间,敬爱的温家宝总理热切呼吁,中国需要出现“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此言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起热评。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有出现乔布斯的环境吗?”是啊,想想袁隆平曾经长期“评选”不上院士的“中国式”悲剧,克癌7851长期不能被“国家”或“主流医学界”重视推广难道还值得奇怪吗?我感到深深痛惜的是我死去的父亲,他罹患贲门癌的日子应该正是刘同庆和克癌7851在中日友好医院进行科学验证的时节,可惜,信息闭塞,家父徒遭一整套的“常规”手段磨难,历尽苦难,早早撒手人寰。我的深深后悔,时时鞭策我,绝不能让如今的癌患和亲人们再重蹈我们走过的覆辙!绝不能让家父的悲剧在我们的患者身上重演!】
一个人坚持的抗癌战争(长篇连载之十六)
——记医学发明家刘同庆与克癌7851
“千里马”幸遇可敬“伯乐” (下篇)
三、杏林济世遇良知
三国时吴国闽籍道医董奉,家住庐山,常年为人治病,却不肯受别人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自此,中医便多以“杏林”自喻,昭示仁心仁术方治病。
【注:《太平广记&神仙传》记曰: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吴先主时,……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施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两万余斛。……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
前面说过,自从1978年研制成克癌7851后,“刘氏兄弟”便到处给患者治病,除了在“乐庆灵癌症研治室”期间曾收过少量的药费(由病人自愿给付,一个月30元费用,有困难的不给也行),他们兄弟俩一直是免费给人看病,免费给病人提供药物。为此还引得兄弟俩的妻子殊多不解,心有怨气。
的确,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傻子,出工出力不说,还长期倒贴钱(注:实际上,现在许多正规医药研发机构,在新药审批必须的临床验证阶段,往往需要和某些医院开展合作,招募一些适格患者,在履行完相关手续后,患者可以免费试用其待验证的药物,并承担相关的资料提供、病情报告等义务。这笔费用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预算支出,据说还是整个研发审批过程中花费的小头儿。当然,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要完成整个流程实属不易。据说,就连某院士领衔、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某种抗癌中药针剂,在美国FDA所要求的临床验证环节也遭遇了资金链断裂的窘境。)
不过,“刘氏兄弟”不仅算不上什么富足家庭,还是公司合营、“四清”、“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的受害家庭,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只不过一家人心灵手巧,靠着卖手艺多少能赚点零用钱,仰仗老人传承的勤俭家风,才使刘家的日子看起来有点起色。如果不是二位兄弟醉心于抗癌研究,刘家在蚌埠混上那个年代的“小康”应该不成问题。现在可好,家中为他们俩的“医学事业”不知搭进去了多少钱财。
要知道,这种全家人起早贪黑挣钱贴补抗癌的日子,不是十天半月,也不是一年半载,一贴就是将近十年。就是经济条件再好的家庭,也经不起这样的“糟践”啊!
特别是到了北京,由于“刘氏兄弟”名声渐起,找他们治疗的癌患日益增多,对药物的需求量急剧攀升。他们省吃俭用准备的药物,即将告罄。家里人的日子也快揭不开锅了,实在无力援济。
面对源源不断涌来的病人,面对已经快要见底的药箱,面对空空如也的钱包,再也无力筹款购买药物原料的刘同庆,心急如焚,却又万般无奈。连续几天,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蚊,在住处团团打转。老家人已经贫穷的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能够伸手借钱的地方早已经搜罗殆尽了,何去何从?
虽然囊中羞涩,甚至身无分文,但“刘氏兄弟”硬是“没有想到”伸手向求治的癌患收取丁点儿成本费;虽然焦急万分,但生性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刘氏兄弟”又不好向他人述说,唯恐别人怀疑他想找茬借钱或寻机敛财。
直到日,医学发明家刘同乐怅然离世,他甚至都没有因为这项救济世人的抗癌发明,为自己赚取到一块棺材板钱。因脑溢血突然逝世的刘同乐,骨灰就盛放在一个普通的磁坛里,埋葬在蚌埠一个鲜为人知的土山坡处。刘同庆向我讲起这段惨不忍睹的凄凉景象时,禁不住老泪纵横,呜咽难抑,唏嘘连声:“没有办法,家里太穷了”……
【夜深人静时,我静静端坐电脑前,缅怀二位长者这段异常艰辛的岁月,脑海里不由得闪现着“悬壶济世”的那般冰清玉洁,我的眼前分明荡漾着杏林春暖的层层嫩绿。我似乎懂得了,为什么工人出身的刘氏兄弟俩能够研制出克癌7851,能够攀登上这样险峻的医学高峰?我更加明白了,为什么刘同庆能够35年如一日,甘受清贫、寂寞,笑对世人猜忌、误解,默默承受来自同行和某些官僚的种种蔑视、非难和无端攻击,而始终不渝地扼守阵地,演绎着人世间“一个人坚持的抗癌战争”。我由衷地感叹,作为医学发明家,他们是大公无私的典范,他们是大医精诚的楷模!】
也许是冥冥之中苍天显灵,就在刘同庆这次真的走投无路之际,毛国华热情的关怀又及时送到了。
【我办公室的同事不同意我的“天意助人”提法,他们认为刘教授这些年遭遇的磨难已经太多太多了,简直是苍天“瞎眼”,否则,怎么会这样无情,反复折磨这位立志救助斯民脱离癌魔的医学发明家呢?我记得刘同庆曾经微笑着告诉我,克癌7851历经种种磨难,说明我的造化还不到啊!其实,我们的古人煞是聪明,先秦《孟子》一书就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转念思之,谁又能说这些磨难不是上苍的“考验”呢?】
【也曾有不少我的好友(其中不乏高官厚德之人)面对我的热情,善意地提醒我,要冷静对待克癌7851,他们共同的理由不外乎三点:其一,如果克癌7851能治癌症,为什么国家不早点宣传,推而广之?其二,如果刘同庆有成功的克癌技术,为什么那么多大医院(像什么301医院、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不引进他?其三,如果克癌7851治癌效果显著,为什么国家医药管理部门不早早奖掖他,批准它大批量生产?这些提醒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如果他果真能治癌症,还能等到今天,还会轮上你来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运筹改革开放蓝图的可敬老人邓小平
【面对诸多疑问,我想说三句话:其一,改革开放政策这么好,为什么我们建国30多年才开始搞?而朝鲜至今还不搞?“反右”、“四清”、“文革”那么坏,为什么我国几亿人争先恐后地跟着搞?“国家”,是个大概念,它不是万能神秘的。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而每个人的智慧、眼界都是有局限的。其二,在中国多养活7000万人吃饭的水稻专家袁隆平,曾经长期当不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却获得了筛选条件更为严格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这一现象咋个解释呢?日,新华网以《袁隆平当不上本土院士的反讽》为题,试图揭开这个谜底,您咋看呢?其三,您知道吗?中国这30多年翻天覆地的变革恰恰是从安徽省凤阳县贫穷的小岗村民冒死开展的联产承包发端的。您知道吗?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军号角是由一位命运多舛的小个子老人吹响的,中国今天的辉煌美景是从一位百折不挠的退休干部在南海边上画第一个圈开始描绘的!我的言外之意也很明显:第一,不要简单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主要看他是不是真正为了人民的利益,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先进的事物,要虔诚敬畏那些为了人类抗癌事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前辈!第二,要懂得学史以明志,知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比尔.盖茨、巴菲特确实已经成功了,可你要和他吃一顿饭,恐怕需要付出3辈子的积蓄也轮不上。再看看下面这组资料照片,你能得出什么感悟呢?】
现在,我把思绪拉回到24年前。
虽然刘同庆从来没有在任何人面前提过经济困难的事,但心如明镜,对兄弟俩处境了如指掌的毛国华却在惦记着他们。他亲自拍板,由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拨出2000元专款,资助“刘氏兄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在80年代,2000元已经是一大笔经费了。
接到这2000元后,刘同庆立马去购买了急需的药物原材料,避免了断药之虞,保证了对病人治疗的正常进行。
毛国华副秘书长的资助,一场及时雨,暂时缓解了刘同庆的经济困难。至今,刘同庆对毛国华仍然感念不已。而毛国华同志对刘同庆和抗癌事业也一直支持帮助,即使在退休后,这位可敬的老人还仍然关心着刘同庆医学发明的推广和应用。
虽然毛国华向“刘氏兄弟”赞助了一些费用,但这些钱又被刘同庆拿来购买了药材,用在了治疗病人身上。刘同庆兄弟俩日常生活仍然捉襟见肘,困窘至极。
已经成为刘同庆好友的刘爱芝、郑经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从刘同庆兄弟到北京这几个月来,他们对这兄弟俩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表相到实质,已经完全了解了这兄弟俩的为人。他们看到,“刘氏兄弟”为病人治疗,完全免费,所用的药物,都是自费购置。刘家也不是殷实之家,哪有这么多钱为病人免费送医送药?两个人几番商量,决定出面动员“刘氏兄弟”改变目前的行医方式。
这一天,刘爱芝和郑经国约好,一同来到吉祥胡同五号院。郑经国说:“二哥啊,你们这样一直免费治病,买药的钱从哪儿来呀?眼看着北京的病人一天比一天多,将来还会不知有多少病人找上门来。面对这样多的病人,你们总是免费,能免得起吗?”
刘同庆老老实实地说:“哎呀,是免不起了。要不是毛国华秘书长最近赞助2000元,我们真的就没有药了。”
郑经国一拍大腿:“就是。所以你们得想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哥刘同乐这时接上了话头:“郑兄,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刘爱芝面带微笑地说:“二刘大夫,今天来,我们就是要帮你们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刘同庆眼睛一亮:“刘老,你们有什么好主意,说来听听?”
郑经国说:“其实也没啥好主意,就是想着让你们以后对看病的人收点成本费!”
刘同庆和刘同乐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收费?这个还真出乎他们的意料。
虽然他们不是没有设想过要收费,但这十来年一直免费惯了。在他们看来,免费给病人治疗,免费给病人送药,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在“乐庆灵癌症研治室”的时候,他们收点成本费,也是为了支付房租什么的,有的病人不愿意付或付不起,他们也毫不在意。在他们的意识中,就没有靠这个药物赚钱的念头。兄弟俩甚至天真的讨论过,只要国家有关部门承认他们的医学发明是有效的,把他们安排进某个大医院工作,再给他们一张奖状或奖励证书,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无偿地将药物配方贡献给国家。所以现在一听说“收费”俩字,心里顿时觉着不是滋味。
今天看来,刘爱芝和郑经国当时对“刘氏兄弟”的建议,的确有一定价值。长期以来,“刘氏兄弟”专注于医学发明和技术,心中所想的,就是这个发明能得到国家的承认,能得到主流医学界的承认,从而能够把自己的医技之长用于救治癌症病人,内心深处埋藏多年的英雄主义情节左右着他们的言行。如果利用自己的医学发明去赚病人的钱,他们觉着有悖于自己研制抗癌药物的初衷。由于“君子耻于利”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当家里的大哥刘同成、四弟刘同道提出要卖药赚钱、养家糊口的想法时,往往都会受到刘同庆和刘同乐的无情呵斥。
虽然当时“刘氏兄弟”同意收费了,但尤其是刘同庆,在以后的多少年里,即使名气如日中天,上门求治者络绎不绝的时候,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如何完善临床实验和基础实验工作,如何尽快博得国家和医学界的认可,如何加快推广这一项目,以救治更多的癌症患者,而不是想着利用手中的医术为自己赚钱。
在后来经济再度非常困难的时候,他仍然在默默为一些慕名而来的患者无偿治疗。
这些年中,他们几番遇到国外某医药老板开出上千万美元的高价要买断他们的药物配方,国内也有不少制药公司表示出高价收购配方的意向。但刘同庆不为所动。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开会,问:“我们现在是不是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如果没有,为什么要卖配方呢?”为此,他的妻子田惠君可没有少和他生气,“刘氏家族”其他成员对他怨气也不小,一致评价他是“死心眼子”。直到今日,整个刘氏家族十几个晚辈,无一人“承继”父辈开创的抗癌事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佐证。
有一个很不错的朋友经常拿此事笑话他:“刘教授,我真想不通呀。人家卖假药的,都能发大财。你这个标准的特效真药,怎么几十年下来,竟连一点小财也没有发呢?”
听到这里,刘同庆往往也付之一笑。细心的人会看到,刘同庆的笑,有点尴尬,有点无奈,更有点寂寥。写到这里,笔者也产生了心酸的感觉。是的,克癌7851发明三十多年了。无论从发明到临床,国家没有为这个项目投入过哪怕一分钱。国家每年数百、数千亿的科研经费支出,其中用于医学研究的恐怕也有十数亿之巨,但在抗癌领域有什么重大突破吗?
再看看“刘氏兄弟”几十年的艰苦探索,辛勤工作,其发明成果恐怕远超诸多先进水平,但他们辛劳的付出换来了什么?如今刘同乐已经作古而去,刘同庆也已年近七旬,当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抗癌科研尖兵,已然变成鬓发斑白的古稀老人。尽管他志向不移,决心未改,但屡屡地报国无门,无数次遭遇冷脸,这种对贡献者的无情冷落,在刘同庆心里远比经济上的贫困更难以忍受。
中国的医药科技体制,什么时候才能打破这僵化的模式,让那些一心报国的科技赤子们不再流血、流汗再流泪啊?
正是在郑经国、刘爱芝的劝导下,1987年6月,刘同庆兄弟俩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免费治病史,开始正式收取少量的治疗药费。他们的经济生活也随之有了一点改善。
早在八十年代初,刘同庆的慈父刘华国老人就已经辞世,家中只有老母亲邹国英老太太和四弟刘同道住在一起。此时,老母亲已经年过八旬。做为大孝子的刘同庆,思母心切,经济上稍微改善,马上迫不及待地将母亲接到了北京吉祥胡同5号院。
(未完待续)
一个人坚持的抗癌战争(长篇连载之十五)
——记医学发明家刘同庆与克癌7851
&何宏联 &张林平
第四篇 & “千里马”幸遇可敬“伯乐”
& (接上篇)
二、对赛夫治疗带来的影响
阳春三月的一天,春风习习。高存友一早就来到新华社黄亭子招待所,笑呵呵地对“刘氏兄弟”说:“二位哥哥,今天有个重要人物要接见你们,上车跟我走吧。”
刘同庆和刘同乐兄弟俩感到纳闷,哪个领导要接见我们?疑惑间,俩人随车来到了位于北京城东的大兴胡同21号。这是一处四合院形式的老式宅第。高存友领着“刘氏兄弟”一连拐了几个弯,径直来到了后院深处的两间屋前。外间是客厅,虽然不很大,但陈设整洁考究。已在客厅等候就座的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副秘书长毛国华,还有他的几位同事谷长喜、王亚民、孙庆泉等。(注:自此至1999年初的此后十余年间,孙庆泉和高存友一直随伴刘同庆在京的几乎所有活动,包括每天上、下班接送和日常的迎来送往)。
兄弟俩进了客厅,毛国华站起来寒暄,双手紧紧握着他们的手,心情看上去很不错。
毛国华说:“别看你们来北京时间不长,可是你们的事儿早就传进我的耳朵了。好多人跟我说,你俩来到北京,一无所有,但是艰苦探索科学抗癌的方法,精神可嘉啊!”
日,刘同庆教授与河北河间市患者赵林芳一起交流病情
(注:赵林芳,男,现年73岁。2010年11月因肠梗阻入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求诊,诊断为直肠癌,因术前麻醉意外终止,后转入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12月底经专家手术,切除了直肠、结肠两处癌肿,医生据经验预后半年左右生存期,家属遂放弃化疗后续治疗,回家休养。2011年3月复查肝转移,肿瘤2.9X2.0cm。同年8月4日来国阳医院求访刘同庆教授诊治,当日在丰台区医院腹部增强CT示肝脏肿瘤增大至8.2X8.7cm,患者黄染,体质差,精神倦怠。经克癌7851治疗,9月3日复查CT,肝脏肿瘤缩至7X7.2cm,患者体重增2kg;10月5日CT复查肿瘤进一步缩至.7X6.8cm,患者自诉身心健康如常。目前赵林芳已如常人终日体力劳作,自觉无病,不愿再服药巩固疗效,在家属劝说下勉强应付用药。由于早已回归了病前的各种应酬,酒瘾又发,所以向儿女要求,硬要恢复中断了一年多的每日一顿烧酒之毛病。刘教授闻悉苦笑曰,“随他吧!错开时间,药可别耽误啊!”)
&兄弟俩略显局促地点点头。毛国华接着说,“据病人反映,你们的疗效还确实不错,听说比一些大医院的效果都好!这让我感到很振奋啊!”
刘同庆连忙说,“不敢这样讲,我们的‘土办法’虽然有效,但是还没有经过系统的实验,临床验证资料也不太充分。特别是因为收治的几乎全是晚期、末期的病人,压力非常大啊!”
毛国华笑呵呵地说,“这我也听说啦,你们治的都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重病号,这对你们也不公平。不过,对这些危重的病人,治不好,或者治得不如人意,大家也都能理解。医学是科学的东西,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你们不要太多顾虑。”
毛国华喝了一口水,接着又说:“我的一个朋友叫赛夫,你们治疗才一个多月,病人就基本恢复正常,这几天他就准备去复查了。赛夫病情恢复的这样快,这样好,都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这不正说明你们的治疗药物和手段很有价值吗?”
说到赛夫,刘同庆印象十分深刻,那是一个英俊高大的中年男人,当年55岁,是内蒙古自治区某厅副厅长,患右上肺低分化腺癌,于日经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葛炳生行右上肺切除术。术后因反复咳嗽未能缓解,一直在该院采用中西医对症治疗方法。
赛夫的夫人姜宜媛本身就是医务工作者,时任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她对癌症各种常规治疗方法的利弊十分清楚,所以一直坚持拒绝采用化疗做为术后的预后治疗方案。直到日,中日友好医院CT复查,发现赛夫两肺内已出现多发小圆形转移灶,最大的约为1.2&1.6cm大小。为此,姜宜媛非常焦急。
恰在这一时期,受病人相邀,刘同庆不时会去中日友好医院高干病房私下会诊,这引起了同样在高干病房护理赛夫的姜宜媛的注意。经多方了解证实,她对刘同庆和他的治疗方法逐渐产生了兴趣。面对赛夫病情的日益发展,姜宜媛决定向刘同庆求助。
1987年2月中旬的某一天,刘同庆受邀去中日友好医院会诊。姜宜媛闻讯,便直接在高干病房的楼道堵等刘同庆。见到刘同庆后,她将赛夫的详细情况做了介绍,恳切要求刘同庆为赛夫治疗。
考虑到赛夫是一位高级干部,又正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中,如果自己贸然接手,实有不妥。因为他在医院里肯定会接受院方安排的其他治疗措施,而院方的一些治疗措施,会对自己的治疗产生很大的影响。刘同庆同意接受为赛夫治疗,但也提出一个似乎不合情理的唯一条件:那就是,赛夫先办理出院手续。只有当赛夫出院了,刘同庆才会接手治疗。
医学教授姜宜媛,不仅聪慧美丽,又贤淑通达,为了救治自己的丈夫,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刘同庆提出的这一带有冒险性质,且含有孤注一掷意味的条件。
不日,赛夫和妻子便离开中日友好医院,住进北京某部专门为他们提供的一套住房内。
写到这里,我不能不深深佩服姜宜媛教授。正是由于她对常规医学治癌方法的深刻了解和准确认识,才能一直拒绝对赛夫进行化学治疗。也正是由于她对常规医学治癌方法的准确认知,她才会对“民间医生”刘同庆治癌方法客观对待并产生信任。也正是由于她对刘同庆治疗癌症医术的信任,她才会接受刘同庆要求她为赛夫办理出院手续的“苛刻”条件,果断地办理出院手续,全面接受刘同庆的治疗。
也正是因为赛夫及时得到刘同庆的治疗,他的病情才有机会得到控制,并恢复了健康。有姜宜媛这样一位明事理、有智慧、敢担当的好妻子,真是赛夫的福分。
在刘同庆的精心治疗和姜宜媛的精心调理下,服药一段时间,赛夫自觉症状完全缓解,身体恢复得非常好。
就在毛国华接见“刘氏兄弟”不久,也就是赛夫接受刘同庆治疗后的第48天,日,赛夫回到中日友好医院做了CT复查,结果显示,原两肺内散在的小结节转移灶已完全吸收。其后,赛夫间歇服药了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1988年至1989年,有关部门组织在京召开了两次“克癌7851”成果研讨会,康复后的赛夫都积极远道前来参会,现身说法,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但殊为可惜的是,1993年退休后,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赛夫心情抑郁,健康受到很大伤害,后突发心肌梗塞,救治不及而去世。愈后仅生存6年余。
日,中日友好医院在北京召开“克癌7851研讨会”。会议期间,在京多家新闻媒体采访了一些经“克癌7851”治疗的癌症患者。图为内蒙古某厅副厅长赛夫接受采访,正面左二为赛夫,左一为肠癌患者常叙。
【常叙:时年62岁,原北京某空军干休所师级干部。1988年10月初,因患结肠低分化腺癌,经空军总院行手术治疗,主刀医师在肝脏后面镰状韧带的两侧,触到并发现有多个比黄豆略大的转移结节,后仅将结肠肿瘤切除(非根治性术)。术后家属不同意化疗,切口尚未愈合,其女儿即找刘同庆求治。切口愈合后开始服药。经两个多月即结束治疗,身体恢复佳。至1998年11月常去世,愈后生存10余年。】
毛国华的约见,给“刘氏兄弟”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交谈,也更加坚定了毛国华支持“刘氏兄弟”的决心。考虑到刘同庆兄弟俩一直住在新华社黄亭子招待所,对外诊疗不方便,于是,毛国华便在吉祥胡同5号院内找到两小间民房,安排刘同庆兄弟俩暂时居住。
刘同庆兄弟俩离开了已经居住几个月的新华社黄亭子招待所,从此,吉祥胡同5号院内便成了刘同庆兄弟生活和接诊的地方,前来求治者及多方朋友不断进出这个小院,一个长期清静的小院,成了人来人往的热闹所在。
在毛国华副秘书长的亲自关怀下,刘同庆兄弟在北京住和行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未完待续)
一个人坚持的抗癌战争(长篇连载之十四)
&——记医学发明家刘同庆与克癌7851
石青胜& 何宏联&
&&&&&&&&&&&&&&
第四篇&& “千里马”幸遇可敬“伯乐”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识宝马良驹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是春秋时代的孙阳。《战国策·楚策四》载:汗明见春申君,为说服君主善于发现和爱惜使用人才,就例举了孙阳(伯乐)识马爱马的故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
然而,古往今来,世间唐代著名文学家在其名篇《马说》中论道,“世有,然后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伯乐相马,人才得以“破格”而出的一个个事例。抛开我们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诸多问题不谈,适应国情,大家一定要为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于 1984 年,是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至今20多年来,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直积极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世界人民深入了解中国。同时,为丰富、繁荣我国人民的文化、科技、经济生活,积极引进各国、各地区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科技,使我国人民开阔眼界认识世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最高机构是理事会全体会议。理事会由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学者、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等百余名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兆国现担任理事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如今已成为我国民间对外交流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通过文化交流活动的不断开展,拥有了一支经过锻炼、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专业交流队伍,具备开展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全国性的民间国际文化交流工作网络。】
1993一起请了院里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教授(注:有“肝胆外科之父”称号的黄志强院士)带弟子周宁新(注:现解放军二炮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前去位于东北郊的292医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克拉玛依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