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漏也有法无话可说 英语吗?

法海释疑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法海释疑四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什么是有为法?——色受想行识--智敏上师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浙江三门多宝讲寺、上虞多宝讲寺住持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什么是有为法?——色受想行识
& & & &甲二 & 别释诸法体从此第二,别释诸法体。于中有二:一辨诸法异名,二明诸法体。总的讲完了,分别的解释了。先说各式各样的差别名字,再说诸法的体。什么叫差别名字呢?我们说这个是解《阿含经》、《发智》、“六足”的钥匙。经上出现很多名字,都是指有为法的,现在集中在这里。以后你读经的时候看到这个,这个就是有为法,看到那个也是有为法。所以这个钥匙掌握到了,以后看经就方便了。第一是辨异名,这些就是经上出现的名字,把它集在一起,都是指一个东西。乙一 &辨诸法异名就辨异名中分二:一明有为异名,二明有漏异名。辨异名中,又分两个:一个有为的异名,一个是有漏的异名。有为、有漏的差别要搞清楚。不要糊里糊涂:有为就是有漏,有漏就是有为。哇,搞起来一粘,这样子不对头的。学法相一定要界限分明:有漏、无漏。有的有为法是有漏的,有的有为法是无漏的,有漏的法决定是有为的。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丙一 &明有为异名且初明有为异名者。论云:前言除道余有为法是名有漏,何谓有为?颂曰:  又诸有为法  谓色等五蕴 & &亦世路言依  有离有事等有为法在经里边有很多名字,学好之后,以后碰到那个名字,马上知道它的内涵是什么。都一扣一扣,一环一环扣下来的。前面讲有漏法的时候,“除道余有为”,除道谛之外,其他的有为法是有漏的。“于彼漏随增”,它漏是随增的,这个叫有漏。“除道余有为”,“故说名有漏”,这前面说的,有漏讲过了。有为什么东西?还没有讲,还得交代一下。“何谓有为?”有为法是什么东西?“颂曰”,他回答一个颂:“又诸有为法,谓色等五蕴”。什么叫有为法?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蕴就是有为法,一句话就解决了。那么它还有什么名字没有?经上出现的名字还多,“世路、言依、有离、有事等”,等,“有果”等等,还有其他的名字。丁一 &释有为名释曰:又诸有为法谓色等五蕴者,标有为法也。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释曰:又诸有为法谓色等五蕴者”,这个有为法,它的体什么?就是五蕴。“标有为法也”。“为者”,有为的“为”什么意思?为就是造作,“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众缘造作叫“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这个法有那个“为”的,有众缘造作的作用的,叫有为。这解释什么叫“有为”。“有为”这两个字,什么释?依主释。还有呢?有财释。有嘛,就是有财。它有造作的那个作用的。有这个“为”,有彼为故,叫有为。那么有为法呢,“有为”一个概念,“法”是一个概念,有为法什么释?依主释?是持业释!有为就是法,这个法本身是有为的。问:“过、现众缘造作故,可说名有为。未来既未造,如何名有为?”答:是彼过现造作类故,故名有为,如乳、如薪。饮儿乳时,可名为乳,未饮名乳,饮流类故;正烧名薪,未烧名薪,烧流类故。“问:过现众缘造作故,可说名有为”,这是钻空子了,辩论就是这样子。你说有众缘造作的叫有为法,那么过去的法,已经有过众缘造作了,它生出来,现在的法正在众缘造作。那么未来的法呢?未来还没生,还没造,怎么叫有为呢?有为通三世嘛,过去的、现在的,可以承认它是有为,有众缘造作,这个“为”——有。未来的法还没生出来——没造作出来,怎么叫有为啊?那么这么的回答呢?看你们自己怎么回答。它这里的回答:“是彼过现造作类故,故名有为”,它跟过去的、现在的造作的“为”是同类的,也叫“为”。为什么?它要么不生,一生的话,还要众缘造作,跟它一样的。那么打个比喻,我们世间上有这个话,“如乳、如薪”,乳也好、薪也好。“饮儿乳时,可名为乳,未饮名乳,饮流类故”。譬如奶,喂小孩时叫喂奶,没有喂他的时候,这个奶叫不叫奶呢?你说没喂,怎么叫奶啊?还是奶。为什么原因啊?都是一样的东西嘛。“饮流类故”,它就是可以饮的乳的同一类的东西嘛,当然也叫乳了。再一个,“正烧名薪,未烧名薪,烧流类故”,柴火,正在灶里烧的时候叫柴火。那么砍下的木头,能不能叫柴火啊?还没烧,不能叫柴吧?它将来要烧的,“烧流类故”,也能叫薪,也能叫柴火。同样,这个未来的法,虽然它现在还没造作,将来它要么不生,生的时候,决定有众缘的造作,跟它们过去,现在的法,同一流类的,也叫有为。那么三世都是有为,这个问题解决了。丁二 &出有为体色等者,等取受想行识,名为五蕴。有为法它的体,哪些东西呢?“色等五蕴”,色受想行识。“等”,“等取受想行识”,等里边就包含受想行识这四个东西。“名为五蕴”,这五个东西叫五蕴了。那么它的体也出了,有为的名也解释了。(节选敏公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分别界品第一》总第十一讲) & & & &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1927年生于苏州市,后随父母到杭州、上海市。1954年于五台山依上清下定上师披剃,依止当代高僧上能下海上师座下学修十三载,深得海公上师显密修行之心要。1992年兴办三门多宝讲寺。1995年,大吉上师授于敏公以上师位。1999年创办上虞多宝讲寺。至今讲授经论20余部,文集正在陆续出版中。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大般涅槃经》略释【十五】净慧法师--以戒为师证悟为本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大般涅槃经》略释【十五】净慧法师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九】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一】从这一品开始,说菩萨修行此经的功德。这里的菩萨,于世间仍要理解为菩萨行人;并不是读诵受持此经就是菩萨,只是发菩提心或成就菩萨道的因。&这时,佛对高贵德王菩萨说,若有菩萨修行此经得十种功德。第一种功德有五;一是所不闻而能得闻;二是闻已能为利益;三是能断疑惑之心;四是慧心正直无曲;五是能知如来密藏。所不闻而能得闻。菩萨修行此经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法僧三宝无有差别,三宝性相常乐我净,诸佛无有毕竟入涅槃而常住不变。此甚深微密法义,过去没有听闻过,而今日能知。闻已能为利益。若有菩萨得闻此经,不闻一切外道典籍,能帮助理解一切大乘经典法义。若有菩萨听闻受持此经,仅得知诸法名字,为不知其法义;若受持能为他人解说法理法义,为能知法义。又有,若有菩萨听闻此经,知众生皆有佛性,但未能得见;若受持能为他人解说法理法义,为得见佛性。还有,若有菩萨听闻此经,知六度万行,但未能得见;若受持能为他人解说法理法义,为得见六度万行。再有,若有菩萨听闻此经,则知法义无碍,得无所畏;为他人解说法理法义不存在偏差时,所修证悟不用再听他人怎么论说,自己就能知已近似于无上正等正觉。能断疑惑之心。疑有疑名、疑义。听闻此经的人,不再不懂此经的名字。重点是疑义,怀疑佛是不是一定入了涅槃;怀疑佛是不是常住;怎么常住;怀疑佛是不是真有其乐,怎么乐;怀疑佛是不是真净,怎么真净;怀疑佛是不是真我。若有人听闻受持此经,能为他人解说法理法义时,永远不再有这些怀疑。又有怀疑有没有声闻乘,有没有缘觉乘,有没有佛乘。若有人听闻此经,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能理解法理法义时,永远不再怀疑佛法三乘;其它各种疑心,也随之断除。若听闻不到此经的人,会有很多疑心;如我怎么知五蕴呢?造作怎么受报呢?生死有没有始终呢?一阐提人有没有佛性等。慧心正直无曲。心若有疑见则不正,一切凡夫不闻此经时,所见邪曲。声闻、缘觉之人不闻此经时,所见也曲。菩萨若得闻此经,修行圣行,得断邪曲之见。声闻、缘觉之人的邪曲之见是,菩萨从兜率下化有父有母,十月怀胎,降生祥瑞,宫中学习,宫中受乐,四门行后厌恶生死出家,六年参访外道,六年苦行,受牧羊女供养,破魔证菩提,度五比丘等,一切真实存在,为有为法。而菩萨知这是佛随顺世间示现,而真如佛性完全不是这样,法身、报身、化身都不是这样,只是化身所化示现身而已;这才是真实而无为。能知如来密藏。菩萨听闻此经后,知成佛过程是,修行得见佛性并知众生皆有佛性,严持净戒并忏悔往昔破戒、谤法、五逆罪等;并清楚知一阐提心。更加坚固所发菩提心,清净菩萨行,成就菩萨道。又有,菩萨听闻此经后,知众生身无常而业果不失;知五蕴之身能灭而善恶业习不灭;知身有诸业报之苦的受报因缘;知今生来去此人世的受生因缘;知身我不得自在而性我真自在的法相因缘;知有不生不死之性我与证悟不生不死的戒修因缘等,这些都是佛法密义。&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法若有若无,法无生无灭,法闻而不闻,应见佛性而未见佛性等,我没有完全理解此处义理。佛说,你善知一切诸法如幻,有十住菩萨的知见。&菩萨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别。十住菩萨为贤位菩萨,具足智慧。&这时,大众中忽然有大光明,大众遇此光身心快乐。先后有五百菩萨向佛询问,此光明是谁所放?佛默然不答。只对文殊师利菩萨说,还是你为大众解说,是何因缘有此光明。文殊师利菩萨说,此光明为智慧之光,智慧是常住之法无有因缘。光明的智慧为大般涅槃,能示现般涅槃一定是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光明的智慧是佛,是大慈大悲,是念佛之法,是与声闻缘觉的区别,是灭无明得菩提之灯;既不从因缘又有因缘。&佛说,文殊师利菩萨你不要仅说出世间,也要从世间为大众解说。文殊师利菩萨说,于此东方过无量世界,有佛世界为不动世界,其佛国土清洁,地为七宝所成,无有土石等。如有人在此世界嗅一嗅花香,得比丘入三禅天的身心安乐;又如有人在此世界水中洗一洗,得比丘入二禅天的身心喜乐。此不动世界无有虎狼等诸恶鸟兽,其国人民相互关爱,无有破四重戒、诽谤正法、一阐提、作五逆业等人。无有寒热饥渴等苦恼。菩萨皆得神通,具大功德。佛号为满月光明佛;满月光明佛正在为琉璃光菩萨等众说法。&琉璃光菩萨向满月光明佛请法说,怎么用我方世界之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的世界住所,两个世界有什么不一样吗?满月光明佛说,于此西方过无量世界,有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中土山沙石荆棘等到处都是,常有寒热饥渴等诸苦恼。其国土人民,不敬沙门、父母、师长、贪欲邪法、不信正法,寿命很短,奸诈贪利,杀伐枉死等。此娑婆世界有佛,佛号为释迦牟尼,正在为众说大般涅槃经。你可速往,得闻此经。琉璃光菩萨与八万四千菩萨要来至此大会,先现光明瑞相通报,为有因缘又无因缘。琉璃光菩萨与八万四千菩萨至双树间,供养佛、礼佛后,坐在一面。&佛说,这位菩萨你为到此而来还是不为到此而来呢?琉璃光菩萨说,到这里等于没来,不到这里不等于没来。知佛性的人无有去来,见有去来的人不见佛性。我还有法所请,请佛慈悲,让我等受教。&佛说,诸佛难值难遇,大般涅槃经法义也难得一闻。琉璃光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法说,什么是菩萨修行此经闻所不闻呢?佛说,想听闻此经法义的人,听闻后要生敬信心;无论于何时何处,都要恭敬尊重说此经法义的人,于正解法义中不要找语句过失处;不要有贪嗔痴等想法;不要看法师是什么样的人;不要于法师处生傲慢心;不要贪求名闻利养;不要想听闻法义只度自己,只顾自己理解,自己修行,自己先入涅槃,而要度己与度人同时进行,自证涅槃与人证涅槃同时进行。于佛、法、僧生平等心;于生死中生大苦厌离心;于大般涅槃生常乐我净心。于开始修时,先自修后度人;发菩提心后,先度人后己修。于一切法无所执著,又不要专门执著一切法相;于诸法中不生贪求,只要知法理见法义就可以;这就是菩萨闻所不闻。另外,菩萨示现世间刚出胎为不生生,佛般涅槃相为不生不生;菩萨于世间示现死亡时为生不生,凡夫之人为生生不断。此是内法,即佛、菩萨自性愿力和众生业力的作用规律。还有外法,即自身所处外部的客观条件;如种子须外部条件具备时才能发芽为未生生;如败种外部条件又不具备为未生未生;如种子发芽后没有生长为生未生;如种子发芽后生长为生生。这些外法,都是有为因缘感召的有漏法。&琉璃光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法说,若有生时是有常还是无常呢?是什么因缘不生无漏呢?有生时才说生,为什么没生前不说虚空生呢?佛说,有的生是可说因缘,有的生是不可说因缘。不生为涅槃,涅槃为不生,因缘不可说;修道证得生与不生因缘也不可说;如世间有佛与菩萨,示现出家人或在家人,是什么因缘或是谁示现为不可说。修十善业道为生因缘是可说。有为之法,生是业力召感的必然的常,但身住为无常;生处又是不能固定的无常,住于六道不能出离是常等;变化与坏掉也是这样。因为,有为法性质决定的生住异坏,是客观存在之常;内在心念变化因缘,又不可说为常。所以,有漏之法业力就是生的动力,为有生性;无为之法为无漏法,无有生的因缘业力,就为无生。这时,琉璃光菩萨与八万四千菩萨众,听佛说法后,非常兴奋。而于八万四千菩萨中,有一位无畏菩萨,也想向释迦牟尼佛请法。&佛说,有什么疑难可随意询问。此时,八万四千菩萨,同时合掌长跪,向释迦牟尼佛请法说,此土众生要修什么善业才能得生不动世界去呢?这里菩萨怎么修行才能快捷证得智慧成就呢?这时,佛说偈语。“不害众生命,坚持诸禁戒,受佛微妙教,不夺他人财,常施惠一切,不犯他妇女,慎口不妄语,莫坏善知识,远离恶眷属,常离于恶口,则生不动国。”佛接着说,于此世界快捷证得智慧成就,声闻、缘觉要先发菩提心;然后才有一果罗汉八万劫智慧成就,二果罗汉六万劫智慧成就,三果罗汉四万劫智慧成就,四果罗汉二万劫智慧成就,辟支佛一万劫智慧成就。此处的智慧成就,是成就菩萨的智慧。&佛接着说,一切众生往来不离烦恼,轮回于三界二十五有之中。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为化度众生也示现在众生之中,行菩萨道,才能快捷证得智慧成就。&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佛说此经不可得闻,怎么又说常乐我净是可得闻呢?另外,断烦恼的人能证得涅槃,不断烦恼的人不能证得涅槃,其中有涅槃性吗?还有为什么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无量心等,都能成就涅槃因缘呢?还有,佛于《阿含经》中说声闻、缘觉、诸佛皆有涅槃,有常与无常等,与此经有什么差别呢?佛说,涅槃之肉体于佛没有,而今又示现有;若说今有,佛示现的肉身就不是无漏常住之法。诸众生被烦恼所障,不能得见涅槃实相。只有菩萨修戒定慧明其心智,用智慧断除烦恼,自明心见性后,才实知佛法僧常住;如暗室的井中有珍宝,不得光明的人不能见,得大光明的人才能明见实知。只有佛性常住,以另外一种生命状态存在,并作用于世间。但众生只见肉身存在,不见其他存在。佛接着说,若说因庄严而得成涅槃,应是无常;实际不是那回事!佛是以无量阿僧祇劫修行善法,以自所修功德庄严,才见性成佛,又示现涅槃。示现涅槃既是随顺世间,又是度众生的一种方便。若说因缘无常,涅槃之法也应无常;实际也不是那回事!因缘有五种:一是生因,二是和合因,三是住因,四是增长因,五是远因。佛示现涅槃的肉身之体,不是五因所成。不应说因缘无常,涅槃之法也是无常。&生因,业习烦恼是。和合因,行善与善心合;行不善与不善心合;不行善即与不善心合,又与善或不善心合。住因,众生的身体和烦恼是。增长因,众生的衣食住行所需要是。远因,如何祭祀父母遗体为众生远因;节日的各种礼拜也属远因。&佛说,因缘又有二种;一是作因,二是了因。大般涅槃没有作因,只有了因。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是了因。布施是涅槃因,内财外财和善法无有极限的布施,才是大般涅槃因。三十七道品是涅槃因,无量菩提之法才是大般涅槃因。&作因,作事需要具体条件;如种地得准备犁与牛、种子、肥、水等。了因,事情的结果,如室内黑暗、点亮一盏灯,就可以了。&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布施与无极限布施有什么区别呢?怎么修无极限布施,乃至智慧无极限呢?涅槃与大般涅槃有什么区别呢?怎么修行才能证得大般涅槃呢?佛说,菩萨修行此经,智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即无有和合觉知之色相,得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等。菩萨得知出世间的实相,无贪嗔痴,不用耳听,不用眼见等而是自性见、自性听、自性知真实之相。才能作到布施无极限,乃至智慧无极限。才明了声闻、缘觉涅槃与佛大般涅槃的实相区别。&我们读诵佛经,一定要知义理,明白如何去行作;不能只知死记硬背。我曾对诸位讲过,一个人若死了,还会读经吗!还会念佛吗!能把这个肉体带到极乐世界去吗!不会!不会!一定不会!&佛接着说,见有乞求之人,供养财物为施舍,施舍后不见回报或乞求的人把财物用为不正当处,心生悔意,为有为供养。以法供养与身力供养及内财外财供养,欣然去做,主动去做,心里永无悔意,为无为供养。菩萨见财物心生畏惧;即有王、贼、水、火相伴生。见到贫困的人,欢喜施舍,不望回报。菩萨见名闻利养,家财继承,天上五欲之乐,以及见自我比他人聪明、比他人财大势大等事,都心生畏惧。菩萨见每一文钱都是百姓卖命钱、血汗钱,又是无量动物的生命钱,带有血腥;由此,菩萨施财物为无极限供养。&有人问,波罗蜜多为梵语,翻译成中文应为彼岸,你怎么释解为无极限呢?翻译准确,文字义理也准确,不要有任何疑惑。因为,在声闻的境界中,彼岸为出世间,此岸为世间。在菩萨的境界中,没有世间与出世间;所以,一些古德弘法时,既不说彼岸,又不说此岸;离开彼与此,只说无极限,为方便说。&佛接着说,栽树为乘凉、花果、木材等,是施有回报;如市场交易,公平平等。菩萨修行此经,一切财物布施和布施给谁都不重要,供养多与少,好与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修行佛法,并用佛法去供养众生,利益众生,断除众生贫困的根本;即生死烦恼。这样的法布施为无极限供养。菩萨修行此经行布施时,对财物如抱死尸渡海,为活命而绝不贪著等事,乃至智慧无极限也是如此。菩萨修六度万行,今日因听闻此经而得具足闻。不仅知佛经十二部的名字,又明了各部经典的法理法义。&&&【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二】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犯四重戒、谤法、作五逆业、一阐提等人,既然有佛性,怎么还堕地狱呢?这样的人有佛性怎么说无常乐我净呢?一阐提人断善根而佛性怎么不断呢?佛说,一阐提不能决定永远不变化。这样人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佛性不断。因为善根分二种;一是内;二是外。内为观念思维,外为身体行作。佛性不在观念思维,又不是身体行作;所以,佛性不断。因为善根分有漏与无漏;有漏为善根不具足,无漏为善根具足;而佛性不是有漏与无漏;所以,佛性不断。因为善根分有常与无常;随业力为常,随身体为无常;佛性不是业力之常,也不是身体的无常;所以,佛性不断。犯四重戒、谤正法、作五逆业的人,因业报而堕入地狱,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形体随轮回也要发生变化,胎卵湿化四种生法也不停发生变化,二十五种有形众生的形像也要随着变化。这时,凡夫之人见一切有生定相,声闻、缘觉观一切法生定相,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生定相。一阐提无论怎样变化,不去掉业报,不去掉有想与有色,永远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有生定相,认为世间一切存在都有形态,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其性质。法生定相,认为三界内一切存在都有规律的发生变化,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其规律。法不生定相,认为世间一切存在既有形态,又无形态;三界内一切规律是相对规律,不是绝对规律;于相对的规律中,又有绝对规律。&佛接着说,菩萨见一切法是无常相,也有定相。定相是佛入般涅槃,常乐我净。无常相为不定相。一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八万劫,才能得菩提心;二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六万劫,才能得菩提心;三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四万劫,才能得菩提心;四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二万劫,才能得菩提心;辟支佛为不定相,要经一万劫,才能得菩提心。发菩提心为新发意菩萨,得菩提心为菩萨。这里的声闻、缘觉得菩提心,是指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不包含未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佛接着说,今日于此双树间,佛欲入般涅槃,让声闻弟子忧苦,让其他众生供养,又准备七宝棺、香油、香木等火化之物品。佛又嘱托,佛肉体所穿内衣和外衣不可火化掉;内衣表出家人,外衣表在家人。出家人与在家人,在此世间共同承载佛法一万二千年。又嘱托将佛舍利分为八份,让八方供养等。一切声闻弟子见佛这样安排,都会说佛示现般涅槃,也不一定入般涅槃;因佛说如来常住不变。这里也是说声闻、缘觉,观一切法生定相的具体表现,以法生心。&佛接着说,佛不能用定相来衡量,佛示现般涅槃也是示现不定相。因为天有四种,一是世间天;二是生天;三是净天;四是义天。世间天为此世间;生天为四王天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净天为一果罗汉至辟支佛所居天;义天为十住菩萨所居天。四天无定相,佛要示现不定相度众生。此处四天是从各星球功用上划分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根据各星球的环境和所居天人的欲望划分的。似一件事物的二种说法,这样理解就可以。义天为十住菩萨所居天,也为报身卢舍那佛所居天。&佛接着说,佛于世间,为度脱众生,示现无常,有语言、有姓氏、有父母、有身体形像、有住址、有姓有名等相。这里也是说凡夫之人,见一切有生定相的具体表现,见相生心。&佛接着说,佛于三界无有色相,无有想与无想,而又是确实存在常住之法性身。佛化身不受三界法所控制,有神通自在而不是虚幻。三界有三漏;欲界之漏为一切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也为一切烦恼。佛已永断三界无明,法性为常。因为凡夫有漏,不见三世,怀疑佛法,执著父母所生身命,沉迷于杀盗淫妄酒诸欲之中,我作、我见、我想、我受等,为恶习、恶念、恶业所牵,最后到不善之道而去,常为三恶道众生。所以,凡夫要都摄诸根,远离三漏。三漏内为贪嗔痴,外为杀盗淫。&佛接着说,菩萨听闻此经,得智慧专念,诸根不散乱,不见我相,不见法相,于众生不起贪著。菩萨修于此经,无众生相;如见端正女人,不起贪著之心。知五欲法无有欢乐,是烦恼不得暂停;如人逆风持火、筐装毒蛇一样可怕。菩萨修于此经,观诸众生为色声香味触因缘牵引,常受苦恼。观见一一众生一劫中积骨如山;为父母、兄弟、妻子等眷属命终所哭的眼泪如四海之水;父母于三恶道生死无量,受苦无法计算。菩萨修于此经,不失念慧,诸根清净,护持戒律,诸根无漏。又有诸根离漏,离于恶漏。怎么为离;即受持此经,思维其义,能离恶漏。四众弟子中有接受教化的,心不再造恶。菩萨修于此经,心不造恶。菩萨教化四众弟子受持此经,听闻的人七劫不堕三恶道;如有思维其义,依法持戒修行的人,必能证得菩提。这里也是说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生定相的具体表现,离相生心,离法生心。&佛接着说,此经有无量功德,如有人书写、读诵、解说此经,思维其义,要知这样的人是真佛弟子,善受佛戒,是佛所见、所念,知佛示现般涅槃而不涅槃。这样的人不论住在城市、村镇、山林等处,常为佛所护佑。这样的人不论是四众弟子还是外道、贫穷或乞食者,常得佛受其所施法财或法食,夜梦吉祥;所施在命中增加,乐修善法。以此因缘,要知此经能成就无量功德。命中增加,就是于冥冥中增加;增加就是善业增长,福报增加。&佛接着说,如有人想见佛,供养佛,修行佛法,修行首楞严定,破八种苦魔和破魔师、魔子、魔经、魔律四种魔等;能听闻或受持此经,都可得人天之乐或成就菩提道果。如见到有书写、读诵、解说、思维其义的人,应该亲近、依附、受教、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等。为受持或听闻此经;如家中无物供养,宁可卖身力,都要置办供养,因此经难遇。我释迦牟尼于往昔,在善友处听闻有佛要说此经,心生高兴,但无物供养;便卖身力为人作工,可又找不到顾主。此时,有一人说,我有恶疾,须日服三两人肉,每日给五枚金币。我释迦牟尼与这人商量,能不能先给点钱,再容七日后去你家割肉;那人说,只容一日。无奈之下,只能取其钱至佛所,礼佛听经。当时愚笨,听闻此经只记住一首偈:“如来正涅槃,永断于生死。若能至心听,常得无量乐。” 此后,便至病人家,日割肉三两,割满一个月时间。那人病况越来越差;而我释迦牟尼念诵此偈割肉不痛,连疤都没留下,恢复身力。当时我就发心学佛,并修证成佛。以此因缘,要知此经能成就无量功德。能受持此经的人,一定能断离恶三漏;一是如恶狗、毒蛇等凶恶漏;二是如悬崖、暴水等凶难漏;三是如恶人、恶国等恶缘漏。要知受持此经,此经功德不可思议。有的修行人,受持此经后,恶知识等自动得远离。远离恶因缘在世俗的表现为,搬迁、离婚或走、死、逃、囚等事,也有恶人或恶事等自动转化。&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身是一切善恶根本。但身虽不净,还要善待,为善法涅槃的常乐我净。为行菩萨道,为唯一佛乘等缘故;菩萨要善护其身,也应善护其心,让身心免离一切恶漏。菩萨要善护其身,与众生执著其身,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为法故,后者为己故。&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恶兽与恶知识不一样。因为恶兽等只能破坏人的身体,而心不畏惧;但恶知识能破坏人的善行,而心生畏惧。所以,恶知识要比恶兽可怕得多,是身心都被破坏掉。恶兽的破坏有限,而恶知识的破坏力不知有多大;为恶兽伤害的是肉身,而为恶知识伤害的是法身;为恶兽伤害不堕三恶道,而为恶知识伤害必堕三恶道。恶知识是善法的怨家,凡夫有漏亲近恶知识;菩萨无漏得以远离恶知识。&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身是漏。一切凡夫在衣食住行方面,求得最好为身心快乐;因此造作种种恶业而又不知不觉,糊里糊涂轮回于三恶道中,为身是漏。菩萨见有漏必有恶,穿衣为法衣,不敢有穿得比别人好的想法。于是心常卑下,穿衣不为华丽,只为遮羞,挡风御寒,防蚊虫叮咬等。吃食物为法食,不敢有贪求营养美味的想法,只为治饥饿之病。住房舍、用医药也是这样对待。因菩萨观身有疮疾,才用衣服覆之;身有九孔之漏,才饮食治之;身有风雨之恶,才用房舍挡之;身有生老病死四毒,才用药疗之。菩萨受四种供养,不是为欲乐和寿命,是为身体健康能忍受各种苦难,能修行善法,而得无量功德。凡夫与此相反,遇诸苦时而怨天尤人,求乐不得时而生烦恼。至此,凡夫之人有身为漏,而菩萨虽有身而无漏。&佛接着说,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贪嗔痴三种恶念不除,难离三恶道。因为,不能保持常久的善念。凡夫之人的善心,有高尚时,也有下劣时,慧心少而愚心多。所以,得人身一次,增长一次漏业。诸菩萨见凡夫众生被贪嗔痴三恶觉因缘束缚增长漏业,不见佛性,心生颠倒,而慈悲心显,积极入世,示范三乘佛法,又示范一乘实有之道。佛法在世间烦恼处,才有菩萨入世,利用智慧方便与善巧的方法,转化烦恼为菩提。否则,旧烦恼上又增新烦恼。&佛接着说,菩萨入世是众生的最好福田。而菩萨却不想、不说、不认为是最好福田,而以平等心,对众生起父母想;如出家时对忍诸苦和辱难不起一恶念,而是有机遇进山求宝,修行正法之道,修行诸善慧觉。经常用善道慧觉之心提醒自己是修行人,是比丘等,破除恶觉烦恼是理所当然,常起六种心;一是佛世难值;包含佛法住世。二是正法难闻;像法、末法时代依然有正法住世。三是怖心难起;不知、不觉、不信、不怕后有恶果报。四是中国难生;佛诞生时的佛法中心之国或值佛住世之国难生。五是人身难得;三界中无量众生而人少,唯人类易修道成道。六是诸根难具;诸善根所应具备的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很难具足。再正定之心,忆念善法,身心寂净,正住伽蓝,为人师表。&讲完这一品,诸位要想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人生的坐标。有了这个中心目标后,无论做什么事,无论身边发生什么事,心里都非常清醒,不以得失论短长,不以成败论英雄,一切都应坦然忍受。因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不在世间,而是出世间的智慧。所以,诸位要找到人生坐标,确立心中的目标,生生世世无怨无悔的守护这个至高无上的彼岸坐标,那就是发菩提心,行菩提道,证菩提果。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以戒为师证悟为本
【节选自净慧法师偈语集自序】
諸位仁者:
佛法隆興,正法久住,一日不可懈怠;像法、末法只在眾生心裏。
證悟為本,智慧解脫,時刻銘記在心;魔王、魔法喜蘊盛之人。
法在世間,依法而行,方可與教相應;出世不分出在家之人。
《楞嚴經》中“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綱領不分宗門;平等普度,不成就莫怨師尊。
行到哪里說哪里話,識得哪里境界有不同;不憑意斷自欺再欺人。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有定法 如来可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