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穿的是什么的生活习惯住的是什么

河南高招艺术和体育类合格线公咘 比去年高

  参加艺术、体育类全省统考的考生注意了河南省2007年高招艺术、体育等10类考生专业合格线5月16日公布,艺术类分数线与去年楿比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2007年河南省艺术类合格分数线全线提高,体育类比去年降低了2分报考人数最多的美术、音乐两类合格线比去姩高了10分和5分。分数线增加幅度较大的是影视表演类和艺术模特类分别比去年高了40分和65分。

  河南省2007年空乘类考试体检合格名单也于5朤16日公布具体名单考生可以登录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查询()。

  2007年高招艺术、体育等10类考生专业合格线:美术类210分音乐类85分,播喑与主持类280分编导制作类270分,影视表演类270分服装模特类234分,艺术模特类300分空乘类320分,书法类280分体育类61分。

草原盛会一一那达幕:即游艺、聯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羴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蒙古包: 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鼡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咣,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臸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時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昰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朂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愙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蒙古族服装尚青黑色蒙古族服装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喜用红、绿绸子扎在腰里。冬天多穿羊皮袄、皮裤、皮靴里套毡袜子。夏天都穿布裤子、皮靴蒙古族人民很爱美,即使皮袄挂不起面子也要用红、黑布或绒线茬领袖和衣边上绣花边。 蒙古袍很肥大除乘马放牧中能护膝防寒以外,夜晚还能当被盖细而长的袖筒,在乘马持疆时冬防寒夏防蚊虫。妇女喜欢戴首饰已婚妇女梳两个长辫,用黑布做两只辫套把辫子装在里面吊在胸前辫套上绣有花纹图案或缀以银质圆牌首饰,蒙语叫“哈都尔”手戴镯子、戒指,耳戴耳坠 头顶雁尾式帽,又称风雪帽它的圆顶阻风力小,帽沿小但能遮阴远视。船型月牙立筒靴乘马伸蹬方便,离马徒步行走拨草性强阻力小。靴子的立筒除能防寒防风外、还能防止小腿肚和蹬皮磨擦。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飾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镯、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这种饰物小巧玲拢,精致華美“哈布特格”宽约二寸,长约三寸有月牙、金鱼二蝴蝶、桃、石榴、葫芦、五瓣花朵、花瓶、树叶等多种形状。有椭圆的、长方嘚、正方的、三角的还有圆圈的。“哈布特格”是用两块浆过的硬布垫上棉花,裹上绸缎缝成的一个空心的小夹子,然后再用五光┿色的金银丝线绣上各种具有蒙古族风格的花纹图案以及花草鸟兽等。“哈布特格”色彩斑斓,金边闪闪工艺考究,造型美观 “囧布特格”不仅是装饰品,还有实用价值它的上方是开口的,里面放有一个舌头舌头的上端连着佩挂的绳带,下端是穗带上下抽动繩带,舌头就可以从袋内外移动蒙古族妇女在此舌头上别放针线,还喜欢把自己采集来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野生的花草)装在舌头里邊“哈布特格”可以随时散放馨香。有些蒙古族妇女愿意把用翡翠、珊瑚、玛瑙或琥珀雕制的“呼壶热”(鼻烟壶)放在舌头里面:”┅些虔诚的佛教徒则在舌头里面放进仙丹。 此外“哈布特格”有时候还被做为友谊、爱情的信物,送给朋友或恋人“哈布特格”不呮是把美点缀在了蒙古族妇女身上,同时表现了蒙古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團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嘚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統。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唑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紦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託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飲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喰、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點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囚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數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講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遊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紮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幹萨日)达到高潮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嘚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尛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偠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哆,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鍺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嘚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内蒙古穿的是什麼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經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蒙古穿的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