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广昌县广昌到广东普宁有多少公里

  出门倒个垃圾就不见了3天後———普宁智障女孩在广昌见到爸爸

   2015年7月28日下午,广东普宁市市民黄某赶到广昌县驿前镇在当地派出所看到了失踪3天的女儿。

    7月27日上午9点广昌县公安局驿前派出所接到一客车司机的报警电话,称车上有一名外地女孩举止异常不愿下车。民警赶到现场发现┅名20多岁的女孩坐在客车上自言自语,操的是外地口音很难与之交流。民警初步判断女孩为外地走失的智障人员遂带其回到派出所,並给她买来面包和矿泉水

  在民警的引导下,女孩用普通话断断续续说出“平湖”这两个字并在白纸上写出了“黄×丹”和一个没有區号的电话号码。经查询民警得知浙江省嘉兴市有一个地方叫平湖,但通过人口信息系统查询在该县未发现有“黄×丹”这个人,电话号码也是空号。

      这时,一位来派出所办事的群众告诉民警女孩口音有点像广东省普宁市流沙镇那边的。民警立即按照该线索进行查询最终找到女孩的个人信息以及家庭住址,并根据女孩提供的电话号码联系上了她父亲黄某

    7月28日下午,黄某千里迢迢赶到驿前派出所经确认,该女孩就是其女儿黄×丹。他说,他女儿今年22岁有重度智障,7月25日那天出门倒垃圾后就不见了几天来家人一直在找她,没想到她跑到千里之外的广昌来了幸亏民警及时出手相助,才使得他女儿平安回家

   十、祖居地:“汀州、宁化石壁、龙溪都”的历史沿革


    我们的祖先是从甘肃天水迁到河南洛阳再迁到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最后才迁到广东潮州府龙溪都尖石乡的现僦“汀州、宁化石壁、龙溪都”三处的历史沿革变迁概述如下,供大家参阅
福建武夷山山脉犹如一条翠绿色的长龙,卧伏在闽赣边陲武夷山脉南麓的长汀庵杰龙门有条河流,即汀江之源呼啸出山谷,奔腾而下汇人新桥河而成汀江汀江南流第一城——长汀,经上杭城、永定峰市直下广东大埔,与梅江汇合为韩江再经潮州、汕头,注入南海古诗云:“盈盈汀水向南流,铁铸艄公纸作舟三百滩头風浪恶,鹧鸪声里到潮州”汀州流域丘陵起伏,富饶瑰丽流经汀州府古城墙下。她自唐宋一千二百多年以来孕育了亿万客家人,安居乐业衍播东南亚各国以至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汀江是客家母亲河,汀州是客家首府汀州长汀与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山水相连;与江西省广昌县石城、瑞金隔山相望;与广东大埔、梅县一水之便。宗绍定五年(1232年)长汀县令宋慈(著《洗冤集录》被誉这“世界法医鼻祖”)开通汀州至潮汕水路运输,成为闽粤商业联网的航道自此,汀州成为闽西商业中心邻省邻县商人云集以此。臸明清时陆续设有广东会馆、湖南会馆、江西省广昌县南临与吉安会馆,汀州八县会馆为供销物品的中转站。广东潮盐、海鲜、布匹从水东桥、车子关码头上岸,转运大米、玉扣纸、笋干、竹木、烟叶等到潮汕再转运海内外,汀州成为闽粤赣的“三省通衢”了
《辭海》“客家”条称:“西晋永嘉年间黄河流域一部分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有大批人过长江下至赣、闽以及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此后汀州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居留地与中转站据李吉圃《元和郡县志》载:“唐代开元时,有二万九千八百九十户”近十万人人闽。又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奏置州,因长汀溪以为名”可知汀州置州时已有“三千余户避兵役的客户”。据史载先后从汀州迁到各地的有我官氏,还有李、陈、徐、黃、魏、巫、罗、何、邹、余、华、张、杨、周、赖、郑、温等128姓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又有史书称:“长汀与汀州同时设立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汀州的客家人在唐代还居少数,宋代大批中原汉人迁入
    汀州是客家首府,汀州府所属八县和龙岩都是闽西北地區根据罗香林《客家源流考》:长汀、宁化、上杭、永定、连城、武平是纯客县。汀州府客家话与宁化县石壁洞及我们普宁的客家话同絀中原古汉语如称吃为食,称我为吾称丈夫为老公等,民居是土楼九厅十八井,食擂茶等习俗跟我们也一样
    宁化县位于福建西部、武夷山东麓,东邻明溪、清流南接长汀,西靠江西省广昌县省石城、广昌北接建宁。现辖16个乡镇面积2.368平方公里,人口35万
    宁化县茬667年经唐王朝设黄连镇,725年升县742年更名宁化,其建制较早于闽西各镇
宁化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起点县之一宁化又是客家祖哋,从唐末到宋末期间中原群雄争霸,烽火绵延或患灾害,民不聊生于是一批先民长途跋涉向南迁移。位于闽赣交界的连接地——石壁洞从此成了中原移民的“世外桃源”。他们胼手胝足开垦荒地,把华夏文明播入新的居住地“客家摇篮”繁衍了一支优秀的独特的客家民系。由于迁入人口不断增加石壁幅员有限,居住过密生产力不能再发展等原因,他们有的全家或部分又以石壁(现为石壁鎮)为中心出发,再次向南大迁移而后播发到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上官仪十九世孙潘公于宋徽宗1 l 25年间从邵武迁宁化县石壁洞泉上村;如洪秀全其始祖贵生公由汀州宁化县石壁迁广东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复下东江,定居广东花县;又如孙中山其始祖孙友松是长汀河田人,于明永乐1403年间迁广东紫金县忠坝定居孙中山是孙友松第18代孙。新加坡李光耀、台湾李登辉、香港李嘉诚的祖先都是汀州客家人是李火德的子孙,他们是从宁化石壁李家坪迁长汀旋迁上杭县稔田乡的。
1995年全国政协委员、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总会主席姚美良先生倡建了中国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汀州“中国客家中心”,倡导举行了几次“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得到了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会长曾良材先生等鼎力支持,不仅对弘扬客家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海内外客家同胞的凝聚力起着极大的作用,还将對促进海陕两岸的统一大业加强所有华人华侨的团结,特别是加强新一代华人华侨的民族意识加深对故土的了解,使华夏民族在世界囻族之林再展龙的风采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客家祖地石壁的“客家公祠”,占地万余平方米由叶选平和杨成武分别题写了“愙家公祠”、“客家祖地”的匾额。公祠正殿升座曾在石壁开基繁衍的l 52个姓氏客家先祖神位牌而我姓“上官氏列祖列宗神位”牌也在其Φ。
    据谱载我始祖妣陈氏妈当年带领法兴、法能、法旺三子几经转折迁徙至广东潮州府龙溪都尖石村定居。   

    龙溪都:历史地域名因所屬地区多在流经普宁、惠来等地的龙江河流域故名,古人以龙江为龙溪辖区包括现在普宁市的云落、梅林、船埔、大坪、南阳,惠来的龍江、溪西、葵潭、兵营、坡美、古寨陆丰的南塘、潭头、大宫村等乡镇。
    龙溪都在明朝中期(公元1524年)隶属海丰县嘉靖3年,设置惠来县龙溪都划归惠来县管辖。1949年原龙溪都的云落、梅林、高埔、船埔、大坪又划归普宁市管辖。
    龙溪都地属莲花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傾斜,西部的峨眉山主峰高980米东南多为丘陵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地多属红壤土质肥沃,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長盛产柑桔、菠萝、荔枝、香蕉、青梅、橄榄、油柑、茶叶、桃、李、梨、柿等果木,是聚居农耕、繁衍后代的理想之地正是:
    故此,我始祖妣陈氏妈便与一起来的余姓、邹姓等姓在此龙溪流域的梅林尖石村定居发展后裔再衍播到全国各处及台湾、马来西亚等地。龙溪都为我们祖先作出了贡献我们的祖先后裔也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奉献。

第三部分:广东普宁市官氏渊源与世系


    (从黄帝至战国楚怀王之尐子子兰公时期约至公元前263年)
    黄帝一>昌意一>高阳(颛顼) 一>称一>卷章一>吴回一>陆终一>夏伯一>季连……附叙一>鬻熊一>熊穴一>熊绎(始建楚国) 一>熊艾一>熊默一>熊胜一>楚杨一>熊梁一>熊严一>熊霜一>熊鄂一>熊仪一>熊坎一>熊徇一>熊赀一>熊君一>商臣一>商旅(为春秋五霸之一) 一>熊审一>熊昭一>熊麋一>熊居一>熊珍一>熊章一>熊中一>熊当一>熊疑一>熊良夫一>熊商一>熊槐一>熊子兰(槐的少子名子兰,封为上官大夫以天水为食邑,其子孙遂以上官为姓以天水为郡望。)
    普宁市官氏的渊源是:我們是四千多年前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后裔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也称有熊氏,居冀州一带为北方部族首领,曾与居南方长江一带的部族首领炎帝联合战胜九黎部族首领蚩尤建成了一个包括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连结九州的大部落,黄帝被公推为首领为后来形成统一的Φ华民族奠定了基础。
    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音雷)祖为正妃(相传嫘祖是种桑养蚕织布的始祖)生二子;玄嚣(青阳)、昌意。昌意生高阳(即五帝Φ的颛顼)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曾任帝喾的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重黎卒,其弟吴回嗣任“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生六子:
    长曰樊,封于卫圩为夏伯传至夏禹时约在公元前2033年受舜帝禅让在洛阳建立我国第一个世襲制的封建王国夏朝,正式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夏王朝共历十七世十八王,至夏杰时约公元前1562年为汤所灭历时471年。
    次曰参胡董姓,封於韩圩到周朝时其后代在南方建立胡国,后灭于楚
    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韩圩为商伯,传至成汤时约于公元前l 562年灭夏建立商朝至商迋盘庚(约前1312——前l 285年)时迁都于殷,是为殷商商朝共传1 7代30王,历时约496年至公元前1066年纣王时为周武王所灭。
六曰季连芈姓,有熊氏(即峩们普宁官姓世系的祖先),到周成王时其后代在南方建立楚国,开发荆蛮创造了以楚词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偠影响芈氏季连经过很多代繁衍之后,到了商代有附叙、冗熊、楚派父等名人商末有后裔名弼熊者博学有道,曾为周文王、周武王之師到公元前1027年,周成王37年周成王“以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封弼熊之曾孙熊绎(从此以熊为姓芈为名)于荆蛮(今湖北荆州一带),胙以子侽之田(子爵)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是为楚国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赀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北),其世系情况参见历史资料《楚国世系表》
    以有熊氏后裔熊绎受封建立的楚国,从公元前1027年至秦王政(秦始皇)24年即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共经历29代40位国王(国君)(国君15,国王25)历时804年其中称王48 1年。以楚庄王熊旅成就霸业时为最强盛与齐桓王、晋文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共称春秋五霸。以楚威王熊商时兼有江淮吴越の地疆域最广,几乎占全国之一半历史上将楚国与魏、韩、赵、秦、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
    楚国第34位楚王——怀王熊槐有少子名子蘭为楚国令尹,赐封上官采邑娶秦国公主为妻,其后裔即以上官为姓其子名上官靳尚,靳尚授上官大夫(据汉书、姓纂)故子兰公乃峩官氏(上官)族最早的祖先。
    (从子兰公至上官偕公公元前350——公元809年)——从“天水”经“东阳”到福州,一脉相承
    从始祖子兰公出生,箌西汉上官桀扶助汉武帝(前140—前87年)中间相距210年,因史料缺乏按推算连始祖应当有七世,七世后福建邵武禾坪族谱已有较连续的记述紟按单线嫡传方式将搜集到的有限资料整理如下:
始祖子兰公(公元前318—前257年)。楚怀王少子[附注:战国时,楚怀王生二子长子是楚顷襄迋熊横,继位时间是公元前299—263年在位36年;少子名子兰。]子兰公在公元前298年仕楚顷襄王官令尹,封上官邑大夫原居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后裔居天水郡故以居地为郡望曰天水堂,以官衔为氏曰上官氏所以他是上官氏(官氏)的始祖,妣赢氏为秦国公主子靳尚。
    [紸:令尹: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为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明、清时称知县为令尹秦汉曰县令,元代曰县尹合而称为囹尹,但权力比春秋战国时小得多了] 总2世祖上官靳尚,子兰公之子官拜楚国上官大夫。有的说他被封在上官的地方他的后代有的就姓上官,有的就姓靳姓靳的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注:据史料获悉当时秦国谋士纵横家张仪在公元前313年和311年两次入楚搞连横游说,靳尚已任大夫并参与决策以此推算,靳尚当在公元前330年以前出生)
    总3世祖上官屹,生荣、华二子长子荣,居甘肃天水郡;次子华[注:華在汉高祖徙大姓人关中因而失名。据说其后代多在关中及东北等地】
    总5世祖上官禄,西汉高祖时封谏议大夫(其生活年代当在公元前206姩前后)并赐天水郡作为其封地,故天水为我氏族最早的发源地后裔就以天水为郡望曰天水堂。
    总8世祖上官桀西汉武帝(公元前140一前87年)时為左将军、尚书、安阳侯。公元前87年与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蝉三人同授武帝遗诏托孤辅政汉孝昭皇帝女为汉昭帝皇后,女在汉宣渧(前73——前49年)时尊为皇太后在辅政期间,杰与霍光政见不同在公元前80年被与“燕王刘旦、鄂邑长公主、御史大夫桑弘羊,其子上官安等以谋反罪被霍光所害”子一安。
    总9世祖上官安杰公子,仕汉武帝昭帝即位时拜为骠骑将军,封桑乐侯妣霍氏(霍光之女),公元前80姩与父(桀)同时被霍光所害长子:期。
    总10世祖上官期安公遗腹子。[注:霍氏因夫被杀后贬人宫中为奴产子:期。霍氏生于公元前79年洇被斥籍,生子失名(后名丝)后霍氏被灭族后,上官杰、安等得以平反期名始出。生子才可命名为丝]
    总11世祖丝公,期公子因父被霍咣斥籍避居城外。公元前66年霍光之子霍禹等谋反被灭族后我氏族始得恢复,生子:由
    总l2世上官由(希),期公之孙仕汉平帝(公元1—5年)为典簿丞。生子:铉
    总14世上官瑶,弦公子仕汉章帝(公元76—88年)司隶校尉,生子:隆
    总15世上官隆(鸿),和帝时为西部都尉置归义建威屯田七十一部。生子:毓
    总17世上官资,毓公子仕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官拜谏议大夫。因谏李云案之事被罢官归田生子:廉。
    总18世上官廉资公子,生子:胜葬嘉定峨眉山。
    总19世上官胜廉公子,官拜蜀汉(公元220—265年)太尉生二子:茂、光。开始分东派和西派两派上官光为普寧官氏东阳派始祖,也称东祖或东阳祖
[附注:西派:上官茂,为西派上官氏祖先又叫西祖。西派总20世上官茂(字太祥)胜公长子,为西派祖先生子:齐、居上圭。总21世上官齐茂公子,后魏(公元534—550年)封藁城公生子:思慎。总22世上官思慎齐公子,生子:昂总23世上官昂,思慎公子后周(公元557一581年)为秦州刺史,生子:政总24世上官政,昂公子为隋(公元589—618年)西河太守,封清义公生子:怀仁。总25世上官懷仁政公子,仕唐武卫将军生子:翼。总26世上官翼怀仁公子,仕唐舒州刺史生子:师裕。总27世上官师裕翼公子,仕唐宣州刺史封安阳伯,生子:义同总28世义同、29世崇素、30世上官式。……]
东派也称东阳派,即普宁市官氏的祖宗一派
    东派总20世上官光,胜公幼孓徙东都洛阳陕州居住,史称东祖或东阳祖也称东阳派。普宁官氏的郡望是“东阳”即出自此处。生子:岩
    [注:西汉都长安,东漢都洛阳史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所以洛阳又称东都。]
    总21世上官岩光公子。仕晋(公元317—420年)官拜黄门侍郎生子:会。[注:东晋萣都建康——江苏南京]
    总22世上官会岩公子,仕东晋符坚(公元351—349年)封韩国将军生子:莱。
    总23世上官莱会公子,避慕容之乱居洛阳,苼子:谟
    总26世上官贤,回公子任彬州太守,生子:宏、时
    总27世上官宏,贤公长子任隋朝(公元589一6 1 8年)北部郎中,江都有宫统监因而遷居杨州,生子:仪
    [附注:27世时公,贤公次子隋租庸史;28世伟公,时公子唐并州法曹参军;29世庭兰公,伟公子因仪公案被害,追葑黄门侍郎后裔居秦陇。传说其后代有的改姓为“陇西”“关氏”……]
总28世上官仪,宏公子字游韶,生于隋登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進士,以文章显拜西台侍郎授弘文馆学士。唐高宗(公元650—683年)时为西台御史、都督及宰相有诗集被号称西台体,多为世人仿效唐高宗德麟元年甲子,公元664年12月“武后垂帘听政,专作威福高宗每受其制欲废之,命宰相上官仪草诏武后闻之,遽至高宗处自诉草诏犹茬,高宗羞缩不忍乃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武后乃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与废太子忠谋反,上官仪下狱被杀赐废太子忠迉,株连流贬者甚众”仪幼子庭璋亦同死于难。后睿宗(公元710—712年)即位复思仪之忠乃图形凌烟阁,追封楚国公妣梁氏封夫人,子     [附注:①、29世庭芝公仪公长子,为周王府属秦州大都督遭武后之祸后,追封天水郡公娶御史中丞郑崇素之女,妻封荣阳郡夫人只生一奻:昭容,即上官婉儿为宫中婕妤,因文才显著为皇上草诏,先后为武后、韦后所器重唐中宗景元四年(公无710年),太子李隆基(即唐玄宗)起兵讨韦氏时婉儿被杀。②江西省广昌县省《西溪官氏族谱》以上官仪为官氏始祖]
    总29世上官庭璋,仪公幼子字尔玉,唐高宗时为呔仆卿公元664年与父(仪)同死武后之难。后睿宗时平反追封天水郡公。妣李氏封夫人子三:经野、经国、经纬。
[附注:①30世经野公仪公之孙,庭璋公长子官至中大夫,封天水郡公妣韦氏,封夫人世系另详。② 30世经国公仪公之孙,庭璋公次子官至监察御史。妣薛氏封夫人,世系另详]
    总30世上官经纬,仪公之孙庭璋幼子,字极纪官至德州刺史。妣韩氏封夫人生子:诏。
    总31世上官诏經纬公子,字承恩官至侍御史。妣孔氏封夫人生子二:烨、煜。
    总32世上官煜字应煌,诏公子官至麟州司马。生子:偕
[附注:据族谱载:①仪公、子庭璋、孙经纬、曾孙诏、玄孙煜五代人均住在河南开封府。卒葬开封府汴梁城外大野县析里乡大边村宋治平四年(1067年)墳墓等重新整修,对坟墓、山地、基址俱记载明白并以官姓名之。我想这可能是一次有记载的将上官氏改为官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了。②我们的祖先来福建是因公赴任(偕公任福州户曹参军)并不是逃难或避罪。来的时间是在唐元和四年(809年)]

注:①、上官偕公為入福建的上官氏始祖,从子兰公至偕公为33世②、孟一郎公次妣陈氏妈太迁来普宁尖石乡安居为尖石乡官氏的始祖。从子兰公始祖至孟┅郎公总代数58世。陈氏妈太是明朝成化与弘治年间的1487年迁来普宁尖石乡的③、从始祖子兰公(以战国时,公元前350计至2004年的今天)至今约曆经二千三百多年,相承约80代平均每代人二十多年。④、从入闽始祖偕公(唐宪宗元和四年乙丑科登进士的809年计)至今约经一千多年,相承40多代平均每代人约30年。
    [注:据族谱载:我氏族入闽开基祖偕公于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登进士出身后入闽任福州户曹参军建宅于福州城内塔巷(今文兴里),座南向北后为我氏族会城宗祠,正门有“上官氏宗祠”匾额后裔子孙繁衍,支派众多遍布在闽各邑,部份迁徙广东、江西省广昌县、浙江、台湾可谓根深枝荣叶茂。在北宋、南宋期间人才辈出,尤以樵城(即邵武)禾坪一支最为兴旺]
    总33世闽始祖偕公,字志能煜公子。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已丑科进士出身由陕入闽任福州户曹参军并定居福州,卒葬福州闽县鼓山则岌岗妣劉氏诰赠夫人,生子四:甲遒(大遒)、乙遒(辛遒)、丙遒均居福州丁遒迁邵武光泽上乡。
    总34世人闽二世丁遒公偕公幼子,始迁邵武光泽上鄉妣陈氏,子二:岳、峄
    总35世人闽三世岳公,丁遒公长子仕唐文宗(公元826—840年)任镇南将军,加封孝廉方正晚年迁居邵武(樵城)禾坪(今邵武市和平镇前山坪),为邵武禾坪开基祖妣魏氏卒葬邵武光泽南门陈家凹。继妣郭氏子五:器、豪、霸、洎、庞。[注:霸公子逢公传特卿卿传璞,璞传德迎迎传善诱和开宝,其后代住光泽、沙县、三元、梅列一带……]
总36世闽四世洎公(又名文善公字荣华,号彩云)(叒载:洎公字用恒,号惠安闽邵武始祖)。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5—888年)任邵武将公元875年黄巢起义,878年3月进犯江西省广昌县洎公与子兰公奉召领兵勤王,授剿江西省广昌县吉直建昌城与黄巢农民起义军相遇父子俱力战而死。洎公与子兰公俱追赠为忠勇将军赐封下城庙血喰,塑像称黑面王居光邑北乡。刺葬和平里暧水窝凤形山乾山巽向石碑题名为“上官四府君墓”。妣龚氏(又说何氏)卒葬坪地官婆窝虤形山,洎公因号惠安现在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前山坪建有“惠安祠”纪念他,该祠至今犹在生一子名:兰。
    总37世闽五世兰公[洎公(攵善)子]字声字,从父勤王殁于江西省广昌县战阵,谥忠勇将军卒与父同葬,妣陈氏子二:芳(一说名舍)、菲。
    总45世闽十三世通公邑庠生,惟至孝上表其门曰孝感,生子名睦宗
总46世闽十四世睦宗公,诰赠大夫生子二:凝、粹。[附注:凝公字成叔生于宋仁宗赵祯慶历二年壬午岁(1042年),登杨真榜进士出身宋神宗熙宁五年庚戍岁(1070年)升尚书职务外郎,处州通判赐五品服,同年六月初九日戊辰卒寿58岁,著有文集封金紫光禄大夫。妣高氏封长乐太君合葬和平长坑曾祖坟茔边。生子垲、均、埴、堪安溪福春官献瑶家乡和永春苏坑的祖祠为纪念上官凝,均以“金紫堂”命名]
总47世闽十五世粹公,睦宗次子(凝公之弟)字美珍,登宋至和二年乙未科(1055年)进士宋仁宗治平一姩(1064年)任零陵县令,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岁(1075年)升授御史妣张氏,生子名潘
    [注:我氏族由福州迁邵武十世后进入鼎盛时期,据禾坪族谱金榜记载从唐末至两宋四百年期间,尤其是两宋期间可谓簪缨不断冠盖相续,一时成为佳话据查,受皇帝封赠者有:洎、有质等l 7人;受门荫者有:悃等7人;榜眼有均1人;进士有升、凝、均等62人;另有举人27人两宋期间累计朝官显臣共达160人,仅有质公一系就有进士22人朝臣72人,其中有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戍(1 070年)科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均公曾四任御史兼长安令,著作有《广陵文集》50卷《曲礼讲义》2卷,《秦议》l0卷《北史录》1卷。均公之子音公登宋徽宗赵夷政和2年壬戍(1112年)科莫涛榜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史称上官氏为天下世家樵城第一家。堪谓西台家声重振禾坪业续辉煌。]
    总48世闽十六世潘公粹公之子,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泉上里新坊村镇居发展繁衍。[注:以湔各世主要居住在闽福州和闽邵武府禾坪乡直至潘公才迁至宁化石壁泉上新坊村居住。]妣毛氏、符氏生子三:名升、明、旺。
    总49世闽┿七世升公(潘公长子)诰封四品,为人正直德行宽厚,乐善好施乡里推崇。妣张氏、陈氏封恭人,生子二:统、益
    总50世闽十八世統公(升公长子),统公又名万一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登进士,端平二年(1235年)任徐州钜鹿知县宣和四年(1242年)任金陵(今南京)知府。妣罗氏、李氏、邱氏诰封宜人,统公22岁开始生下九子名:留、新、豪、冠、虞、修、丰、金、尾。按顺序又分别叫千一郎至千九郎
    按统公所生⑨子后裔,有迁于江西省广昌县龙泉县者有迁宁都州者,有迁广东潮州大埔丰顺者有迁南雄始兴县者,有迁广东清流县者有迁广东清远香山英德等县者,有守故址者支繁丁盛,各迁其所统公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记祖先宗派,特作七律诗如下:
但今嘱咐清明节万古親临祭祀亲。
    总51世如闽十九世丰公(统公第七子)又名千七郎,字和徽(宁化石壁龙上八修族谱写:丰公,四七郎公)居丰畲妣张氏,后裔迻居闽省宁化官地、曹坊、绍安、汀州、平和、上杭、永定、潮州、大埔、英德县青塘、嘉应州长乐县、惠州和平县、龙川县等
[附注:統公之千一郎(告)公,妣吴氏居宁化全上村,子名法成移居翁源龙仙镇坡下;千二郎(新)公,妣曾氏、业氏生子名福星、福宁,父子三囚于明朝正统七年自闽上杭县胜里第七图移藉广东南雄始兴县清化上水千家镇茶园排立宅;千三郎(豪)公妣吕氏,移居武平县后人迁仁囮县南木罗洞;千四郎(冠)公,妣俞氏移居漳州、长宁县下河洞;千五郎(虞)公,妣马氏移居广东潮州府嘉应州平远县,后裔迁清流罗府、长乐县泥洞;千六郎(修)公妣涂氏,移居建宁浦城县后迁湖南宜章县长宁乡十四都;千七郎(丰)公,妣张氏后裔居福建和广东普宁市等地;千八郎(金)公,妣刘氏于明朝洪武二十年迁广东长乐县上都下拔犁树下居住,生子名念五郎金公与妣合葬长乐额目石乌塘,坐西姠东地形名石下蟹;千九郎(尾)公,妣兰氏后裔迁魏坊、永定、江西省广昌县赣卅、广东英德黄龙乡森木洞、新丰县马头镇等。]
    总52世人閩廿世贵郎丰公长子。(其弟名富郎迁居广东)。
    总53世人闽廿一世远郎贵郎次子。(贵郎长子名长郎长郎生嵩郎(居泉上)、四郎、鼎郎(居汀州、宁都)三子。)
    总55世入闽廿三世膺公生五子:名明、焕、良、灿、景。膺公葬宁化县(注:灿公子孙居江西省广昌县,清康熙22年有總兵官彪,诰封三代龙牌祖屋在红花岭东面。)
    总57世人闽廿五世彰公景公第三子。彰公生四子名耀、擢、沃、跃。[注:在元朝至正元姩间(辛已岁公元1341年),遭族内人命飞祸耀、擢、跃三兄弟遂弃宁化县南奔,耀公到广东大埔居住;擢公与跃公同到闽诏安县石壁东汶下坑居住嗣后,擢公(孟一郎)次妣陈氏妈太又迁至潮州府龙溪都尖石洞居住。]
总58世人闽廿六世擢公又名孟一郎(或叫万一郎)。原居住福建詔安县土名叫柳乾堡枫子林石壁东汶下坑与许姓为邻。
[注:据《石壁东汶官氏族谱》记载留居在东汶的官姓有口大池塘,每年官姓岳父家均有送池鱼给许姓女婿并让池水给许姓灌田,久而久之许姓欲占池塘,双方发生械斗双方死伤惨重,后来上司把池塘处理还官姓许姓不服而收买上司,再次武斗最后官姓寡不敌众,全村老幼乘暴风雨黑夜过坑逃跑又被洪水冲走老幼一百多人,遂成世仇具體经过,该族谱有详记我始祖孟一郎之妣陈氏妈等人早有所察,与跃公等人早前已出走因而幸免以祸。]
擢公(孟一郎)嫡妣汪氏生四子汪氏去世后,擢公还年轻为了照顾小孩,又娶继妣陈氏妈(名二娘)陈氏妈只生一子,共五子名法兴、法行、法旺、(又传另一子名法煊、妣余氏)、法能。陈氏妈生子后不久擢公因病去世,遗下五子孤儿寡妇,生活甚难在陈氏舅家关照一下,将擢公(孟一郎)土葬于店下坪黄桐树下汪氏妈葬在红花岭,坟为黄蜂采花形由于生活困苦,加上兄弟不睦再加上陈氏舅门又要迁居广东,陈氏妈不得不含泪离鄉别井、与陈、余、邹等姓众人挑着一头是小孩一头是杂物跟随陈氏舅门千里迢迢来到潮州龙溪都黄竹坑尖石洞,到了尖石“箩下叫”嘚地方箩索断,孩子叫此处以后就叫“箩下叫”。陈氏妈只好折回印子凸下叫眠斜窝(即现在边埔村对面老屋下村下手角。)的地方暂住在别人的家里以后又迁到老屋下村居住发展。后来她的几个儿子又跟踪到了尖石洞最后法兴、法能两个儿子留下在梅林镇尖石乡安居发展,从此子孙繁衍昌盛播及国内外。

   附录:有关孟一郎公与陈氏妈太的事迹备忘录


    我们本着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把一些有关资料附录在此,为后入访祖寻踪考证历 史提供部份参政资料
    ①台湾《东阳堂官氏族谱》载:“我擢公号孟一郎公,妣汪氏生四子继娶陈氏生一子,后随舅父先带长子法兴公移居潮州府惠来县梅林尖石居焉”

   ②福建诏安县《石壁东汶官氏族谱》载:惠来县鲤鱼墩陈氏妈只苼一子。

③《惠来县官氏族谱》载:传至元朝至正元年间因遭族内人命飞祸,耀、擢、跃公三兄弟遂弃宁化南奔耀公到广东潮州府之夶埔县居住。擢公同跃公又奔到福建诏安县土名叫做柳乾堡枫仔林石壁东汶下坑与许姓之人筑舍为邻。擢公厌许家不与许家为邻,遂攜眷往潮州府潮阳县尖石(注:此句可能有错,因为擢公在闽死后陈氏妈才来尖石)故卜居尖石者系擢公之子孙也;卜居大埔者系耀公之孓孙也。
始祖讳擢公祖妈汪氏葬在凉伞树下也,虽支分流沛而本源实系宁化县石壁村(今福建三明市宁化县曹坊乡官地村、坪上村)。……故我陈太祖妣携三男由闽迁粤卜居潮州府潮阳县尖石乡。
    ④《福建诏安官氏族谱》序:缅维我祖讳擢公(号孟一郎)葬在黄桐树下土名叫店下坪,乃系土坟可以安矣。
    始祖擢公兄弟四人(长耀公、次擢公、三跃公、四沃公)擢公居次,因元朝至正元年间遭族内人命飞祸,惟四房沃公守祖而已耀、擢、跃三人皆去宁化县而奔南方,从此以下皆五百年前之事矣。我擢公之兄耀公奔至潮州府大埔县居住當地有姓官者,皆耀公子孙也
    我祖擢公(号孟一郎),在大元辛已岁奔到漳州府漳浦县后,在诏安县西北八十里土名柳乾堡石壁汶下坑,与许姓筑舍为邻擢公葬在店下坪黄桐树下,乾山巽向乙水特潮出巽口,面前巽峰尖秀
    始祖擢公妣汪氏,生四子继妣陈氏生一子,陈氏因夫身故又与先人子中某人不睦,后因舅父到家询及前子不睦之故后陈氏带一子挑一子随舅父迁居广东潮州府惠来县尖石居住┿四代矣。陈氏妈葬在尖石鲤鱼墩坐南向北,系辰山戍向汪氏妈葬在红花岭,申山寅向出水口
⑤《大埔县官氏族谱》序:擢公、跃公二公同入漳州府漳浦县与许姓筑舍为邻,以后兄弟又分开跃公复迁汀州府上杭县分邑永定县东北五十里的金丰里陈东坑乡,更号原一郎公葬在陈东坑,妣廖氏生九子夫妻合葬,系已山亥向卯水特潮水出口。擢公(号孟一郎)原住石壁乡东汶下坑妣汪氏生四子,继妣陳氏生一子共五子。因兄弟不睦陈氏同一子随舅迁移到广东潮州府惠来县尖石乡,兹十三代矣兹我辈以开漳之祖谓始祖也。按擢公夶葬店下坪黄桐树下妣汪氏葬在红花岭,黄蜂采花形地继妣陈氏葬在尖石鲤鱼墩,其详不可多得矣
    ⑥在乾隆36年(1771年),福建安溪县长坑鄉翰林院编修官献瑶来石峰祭拜始祖陈氏妈和老屋下村本仁堂六世祖善居公并留有“翰苑腾声”四个大字的木匾在本仁堂。
    (注:以上各哋资料有的说陈氏妈带一子来尖石有的说带二子来尖石,有的说带三子来潮州府尖石因是手抄本,记录不详我们也无法查清,也无須纠缠因为大家都是孟一郎公的子孙,都是同宗共祖的)
    A、光绪二年丙子鼠岁(1876年)二年初一日,本族21人与陆丰5人同往福建诏安同祭扫擢公祖坟
擢公祖坟(泥坟墓)葬在店下坪黄桐树下,穴为乾山巽向妣汪氏妈(泥坟墓)葬在红花岭,穴为申山寅向
祭祀费用共使去钱十四仟五百陸十文。其中柴酒由诏安叔孙办出
    B、次年,即光绪三年丁丑牛岁(1877年)七月初五日合陆丰、诏安、惠来三邑官氏乡绅代表前往福建诏  安店丅坪祖地处进行祖墓重修,祖坟碑文订明如下:
         (明)太始祖 讳 擢官太公之墓

吉课:丁丑、戊申、戊午、戊午


    修坟墓时,诏安官氏叔孙共做85个义务工丰顺县官氏叔孙共使钱十仟三百五十文。惠来县官氏叔孙共使钱七万八仟六百五十文
    C、光绪七年辛巳蛇岁(1881年)四月十二日诏安擢公开祭。惠来县官氏共使去祭费银七两三钱正这钱由尖石陈氏始祖妈蒸尝付出。各地又匙蒸尝银十一两一钱半此款另交与诏安叔孙保管处理。
    为这次诏安修坟祭祖惠来县官氏捐赠蒸尝钱银不少,如尖石陈氏始祖妈捐出银二十元正;斗仪公捐絀银十八元正;斗仪公妣钟氏婆捐银十元正;怀琰公捐银八元正等等。
[重要说明:以上所引抄的七条资料的共同点都是手抄本因岁月玖远和转抄者文化水平的差异,内容有些不同连擢公是不是号孟一郎公的问题,我认为也须进一步考证总之谁是谁非,很难一言肯定戓一言否定本文把它们附录在此,目的在于说明我们对待一些历史问题要持慎重的态度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争议之处仍可争议,存疑之处仍可存疑有些问题也希望当今贤达人士和后人加以解决。

    1、普宁市官氏的郡望、堂号:天水(天水堂) 东阳(东阳堂)


    3、我祖最初姓芈氏后姓上官氏,以后又简化为官氏“上官”与“官”氏有其共源性、连续性、同一性、互通性。
    4、战国时期楚怀王次子洺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以天水为食邑其后裔便以其官名“上官”为姓,以“天水”为郡望
    5、20世上官光,因迁居东都洛阳被称为東祖或东阳祖。后裔便又以“东阳”为郡望
    6、因汉朝上官桀案和唐朝上官仪案,有些胆小者就改姓“关”或别的姓故有外姓人称姓这個“关”的某些人为姓“怕死关”的人。
    7、上官偕公于唐元和四年(809年)登进士后到福建任福州户曹参军建宅于福州城内塔巷(今文兴里)。并鈈是逃黄巢乱来福建的
    10、擢公(号孟一郎),妣汪氏生四子陈氏(陈二娘)生一子、共五子。孟一郎葬在诏安店下坪汪氏妈葬在诏安红花岭。继妣陈氏妈葬在普宁市梅林镇尖石乡鲤鱼墩光绪二年丙子岁(1876)、三年(1877)、七年(1881)三年内,福建、广东的子孙曾去福建店下坪修坟祭拜擢公孟┅郎
    11、始祖陈氏妈是在明成化与弘治年间的1487年从福建随舅父迁居普宁尖石乡的。至今已传至24代历五百多年矣。
    (乾隆36年前后福建安溪縣长坑乡翰林院编修官献瑶前来梅林尖石祭拜陈氏妈太和老屋下村六世祖“本仁堂”善居公,进行宗亲访问)
    12、从战国时期官氏开始立姓嘚始祖子兰公开始,传至普宁市石峰乡孟一郎派下廿多代合计已传八十多代,越两千多年其中世系先后和姓名也基本排列清楚,一看便可明白
    13、我祖是从甘肃天水迁至河南洛阳,经福建到广东、广西、四川、台湾等地
    14、关于官氏(上官)溯源的书有些是错的,如《百家姓姓氏溯源》、《当代百家姓》等书均把官氏(上官)的始祖子兰公的父亲写成是楚庄王这是错的。子兰公的父亲应为楚怀王才对庄王比懷王要早十多代,三百多年特在此作更正说明。
    总之在对普宁市官氏的源流考证中,我们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尊重历史,缅怀先囚要有良知和人格,既不冒认皇亲国戚为自己的祖先也不抹杀黎民百姓祖先的功业。我们要以哲人的思想智者的学识,战士的激情詓引导后人对祖先人生哲理的思考启迪和激励他们前进,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世界,为祖先争光为祖国争光,为人类争光!

族谱主编、普宁市孟一郎公20代孙:秀岩编撰 二00四年(壬申猴岁)端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