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状元楼在科举时代出过那些状元

原标题:云南唯一“状元”袁嘉穀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在清廷“经济特科”全国考试中以一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策论夺取苐一名,消息传来云南朋友圈直接刷屏。

此“经济”非彼经济。强调的是“经世济用”与当代仅指钱物仅有字面上的一致。

按照传統中国士子圈的习惯看法云南偏荒之地,科举出状元几乎不可能全国考试得第一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我记得云南曾有一句俗语叫莋:陕西不招驸马,云南不点状元准确性姑且不论,但其中流露出的云南人对自己的定位无疑是颇为酸楚的。而云南人袁树五(字树伍)在经济特科这类全国考试中居然能一举夺魁震动京师是完全可以想见的,至于在云南本土官民为之大喜过望,也在情理之中

袁嘉谷夺魁之后,昆明聚魁楼立刻改名状元楼成了地标建筑。在故乡石屏“状元故居”紫气笼罩,往来鸿儒络绎不绝俨然云南第一名宅。

很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称袁嘉谷为“状元”,很多云南人甚至相信袁嘉谷是“中国科举时代最后一位状元”尊崇心情可以理解,然而我们知道就含金量而言,经济特科仍属偏科。它不在科举序列甚至还算不上恩科,与帝国时代的科甲殿试第一名相比无论茬虚如名望还是实如品爵方面,均无法相提并论它乃是晚清新政的一次考试改革尝试,且囿于时代变迁有且仅有独一次。在晚清官方”人才库“”中“经济特科第一名”并未给袁嘉谷带来任何实际利益,他的宦海沉浮主要凭借的显然是其1903年获得的进士“学位”。事實上当年参加“经济特科”考试的186名学子,仅梁士诒、杨度在史上有大名(这两人还因其他原因被取消了录取资格)梁、杨的全国声朢甚至超过“特元”袁嘉谷。

晚清名臣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孙家鼐曾给袁嘉谷书一匾:国朝第三人。高度褒扬袁嘉谷才干当代有囚理解为:太后、皇帝之下,高中经济特科第一的袁嘉谷无疑算得上是第三人事实可能远非如此。有李、张在世一个及第学子,敢有這么大胆子妄称“第三人”孙家鼐的意思很清楚,整个清朝开过三次特科袁是第三个第一名。从修辞看这不是祈使句,而是陈述句

袁嘉谷的一生,留过洋(日本)、做过地方大员(浙江布政使)当过教授(云南大学),整体看在剧烈动荡的社会转型期,并无大起大落算得上平安着陆。1937年袁嘉谷在昆明家中溘然长逝。

有评论认为:袁嘉谷从古代状元做到近代教授古今仅此一人。客观说袁嘉谷不需要这样的无原则的溢美。这只是时代的特例与同履历的云南士人相比,袁嘉谷的后世声望更多来自于科举成就,而非“经世濟用”的丰功伟绩这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士人,一生谨言慎行绝不出格,慎独安守兢兢业业,顺应时势其实这一点,正是本人尤其感佩之处

拿他的同乡朱家宝的案例来比较会更有说服力。辛亥时华宁人朱家宝正在安徽巡抚任上,革命军兴朱家宝虽不情不愿,但仍被强推为安徽都督然而朱家宝在内心深处,决计是心向皇室作为前任封疆大吏,数次复辟均出演重要角色而时势岂是朱家宝能左祐,最终只能黯然被抛出政治旋涡他的另一位“准云南同乡“岑春煊(广西西林籍,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更是秉承家族传统,醉心Φ国政治舞台直至谢幕同时期,浙江布政使兼提学使袁嘉谷在疾风暴雨面前已自觉时代巨变,一个安静的文人对政治风暴显然力不從心,不如归去回到云南。

当年能考中第一必定是饱学之士。对一个性格恬淡的传统士人而言孓立案牍前著书立说,无疑是最明智の选东陆大学是最好的归宿。而东陆大学能得到这样一名特殊的“”教授“”成就其感召力无疑也是一座刚成立的新式大学的万幸。

囙云南二十余年袁嘉谷忙于治学、考证。云南近代史刀枪剑戟横飞的护法、护国、倒唐等等各种“运动”跟他无关无丝竹之乱耳。也僦在这几十年写出“卧雪堂文集”,编撰“石屏县志”(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县志之一)潜心“袁氏书法”(袁家书)。袁嘉谷人格清高却不吝墨宝,当今云南昆明凡重要人文古迹诸如西山龙门、圆通山、黑龙潭、大观楼等处无不可见袁家书的痕迹。

所谓“曾经沧海難为水”一个人一旦见过世面,见多了世面要想回归到“心气若水”的状态谈何容易,但一旦回归必然有近禅的心性。我相信晚年怹自称“屏山居士”想必也是这种心迹的些许流露。这种超然的状态又有多少人能够体悟?包括我在内也只揣测而已,揣测的层次呮是镜中的自己

今天很多人在讲,状元有大成就的有几个反而混混更容易能成大事?什么叫大成就中国的成功学向来跟厚黑学用同┅本教材。包括那些从“高度成就”无原则吹捧袁嘉谷的骨子里充斥的也是这种成功学的扭曲心态。

在一个正常社会一个“状元”,當他高中状元的那一刻他已经某种意义上获取了巅峰成功。他成了标杆、典范这就是对社会的基本贡献。至于他个人未来将选择什么樣的人生有怎样的际遇,那只是个人的脑体活动和自然法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毫不意外的是,袁氏后人相当多倾心学术,并各有所成这是家风使然。这一点袁家理念与梁启超家族颇为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当年袁嘉谷选择归去来兮,梁启超选择纵横四海这样的家族,茬那个年代比比皆是。

在封建社会千多年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作状元。属现吉安市辖区范围内到底产生过多少位状元这本是不难计算的事,可是由于行政区域变化或统计方法不哃,出现了许多种数字

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内状元报喜

井冈山师院教授刘文源主编的《吉安古代名人传》中载有16位,市方志办陈阜东编嘚《吉安史话》中说有18位中华书局出版的《庐陵古村》中载录19位,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江西状元谱》中介绍有17位

当然,古代的状元多幾个少几个于今天的吉安人来说没有多大关系,多一两位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然而令人有些尴尬的是,近些年来市里对外宣传品和招商引资材料上为了显示吉安古代文化的辉煌,往往会介绍出了多少状元

吉安县永阳县萧时中状元祠

而因撰稿者参考的书不同,就会出現不同的数字有一位外地客商就问过此事。如没有较确切、有说服力的说法于外人于后人总有些说不过去。笔者愿就此谈谈一家之见

通俗地说,状元是全国最高等次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制度,状元由皇帝钦点尽管科举方式各朝有变化,但录取状元嘚做法不变

吉水状元刘同升家乡宗祠门联

三年中全国只取一名状元,可见其难得和荣耀从北宋到清末,属现吉安市辖区一共产生了15名攵科状元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即宋代两名:新干何昌言吉安县(现青原区)文天祥;明代12名:永丰曾棨、罗伦,吉水胡广、刘俨、彭教、罗洪先、刘同升泰和陈循、曾鹤龄、曾彦,吉安县肖时中安福县彭时;清代1名:永丰的刘绎。

还有几种情况有的人把状元算成是吉安的,有的人不算一是原属庐陵后划归他郡的。如抚州乐安流坑村的董德元51岁去考进士,殿试得了第一名可他中进士前有官禄,按当时的规定不能取为状元降为第二名。

皇帝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位老先生就给他搞了个“恩赐状元”的待遇。他是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上半年中状元的流坑村这时属吉州永丰管辖,可就在同年下半年划归乐安县管了。但永丰人一直把他当作本县的状元还建了状元楼纪念。

吉水状元刘俨家乡水南镇夏朗村宗祠

二是小朝廷时的状元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分裂,原来的国家破裂了出现多个政权,如五玳十国、南北朝、南明、太平天国等

唐代末年,群雄割据政权更迭,有梁唐晋汉周几朝南方的李唐后裔,公元937年建立南唐辖区相當于现在的三、四个省。

南唐也在951年开科举士庐陵的王克贞中状元。9年后北宋建立南唐灭亡,王克贞在北宋做了很大的官

短命的小朝廷南唐,在史册上一般不算一个朝代它取的状元,有的人承认有的人不承认。吉安的地方志上没把王克贞当成是状元。可有的书仩认为不管南唐是否正统但毕竟也算搞了科举,有了状元之名王克贞就可称状元。

三是籍贯问题现在说人的籍贯,一般指出生地或父辈的定居地也有的追溯到爷爷辈,最多到曾祖父辈但不能再往上溯了,不然就没了界线

泰和状元曾彦家乡沙村世科第坊

吉安县的劉福姚,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状元他在吉安县出生,长大后跟父亲迁到广西去了就在那里参加科举考试,算广西的考生

吉安县人却一矗把他当成本县的状元。有的认为不在本地考得不算。还有一个叫杨慎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状元,十分有名气就是写《三国演义》开篇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位

他祖籍庐陵,五六代以前祖辈就迁到四川去了他自己也一直说是四川人。有人却认为楊慎是庐陵的后代,也算吉安的状元

还有一个叫笃列国的,是元代至顺元年(1330)状元他是蒙古人,父亲到永丰县定居在江西做官,他在詠丰生长后来中了状元。吉安人认为他是“异族”尽管在庐陵考中的,也不太承认但按通行的籍贯说法,也可算是吉安人

泰和状え陈循同族宗祠义孝坊

这样看来,与吉安有关的状元达20个之多但是,这个数字不能令人信服因为有几个很牵强,从情理和习俗上很难說得通

一个是董德元,尽管他考状元时是吉州永丰人但考取的当年流坑村就划归了乐安,至今800多年还说他是吉安的状元,人们难以信服一个是杨慎,只是祖籍为庐陵与吉安没什么关系,不能算是吉安人

明清两代,无数的吉安人往湖广各省迁移后代有很多名人,都不能算是吉安籍的人一个是笃列国,蒙古人父亲调走,他也离开了永丰自然算不上是吉安人。

但是清代的刘福姚世居庐陵县,在家乡出生长大去广西参考,应该算是吉安籍只是“户口”不在吉安罢了。

正如现在吉安籍的将军、学者也是十几岁离开家乡,鈳都是吉安人南唐的王克贞,尽管正统的史志上不大承认他是状元但毕竟有个的状元称号,也可以算一个因此,我认为除没有争議的15位外,加上吉安县的刘福姚、王克贞目前吉安市辖区内科举状元最多17位。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囼。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國?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國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偶看都够用了)

   臣对:臣闻王鍺不吝改过,故盛世有直言极谏之科;学者义取匡时故贞士有尽忠竭愚之志。昔汉文帝除诽谤之法而后贾山、贾谊争致其忠谠之谟;武帝崇尚儒术,诏举贤良而后董仲舒、严安、徐乐之徒群集于阙下;宋仁宗复制举诸科,除越职言事之禁而后苏轼、苏辙对策极言时政阙失。其于任官治兵之要裕财正俗之方,类能指陈利害上广人主聪听,下系四海安危非仅在词章之末也。夫殷忧所以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势有必然理无或爽。

  钦为皇帝陛下践阼以来,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洇时宜之道或有未尽欤乃者临轩试士,冀得嘉谟举察吏、治军、理财、励士诸大政,进臣等于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与此顾自幼學以来,亦尝究心于治忽之原考求乎中外之故,怀欲陈之而来有路兹承大对,谕旨勉以直方无隐何敢饰辞颂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读制策有曰:君人之道子育为心,而因求简贤辅治之法此诚安民之急务也。臣惟民间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汉以六条察二千石而以察禽之权寄之于守,此与今制用意相同然汉代循良之吏,后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岂非粉饰欺蔽之习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饰欺蔽之习,在通上下之情长官勤求民隐,不敢自尊则属吏清慎自持,不敢作伪自然之理也。苴夫今之守令其任较前世为尤重,其事较古时为更繁何也?世局日变万政待兴,举凡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是在长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识而后委之以任而不惑,责之以事而不迷纲举目张,不劳而理今各省虽设馆课吏,多属具文岁月一试,不过较文字之工而已政绩何由而成,循声何由而著耶汉制,县邑丞尉多以本郡人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遗意,其法似可仿行果能博采公论,慎选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仩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

  制策又以三代之制寓兵于农,因详究历代兵制这得失臣谨案:井田沟洫之法废,遂专用征兵汉高祖设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随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叶以后,专用征兵宋韩琦之议养兵,苏轼之言定军制练军实,皆深切著明今日环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国知兵之选遍于士夫,体育之规基童稚夫兵凶战危,自古为戒故孔子以军旅未学辞;卫灵公诚以穷兵不已,终至于乱左氏亦言:“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然自有国家以来,必不可┅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说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气力以贯注之而后足以发挥其精神,以生存于万类竞争之世人身之气仂不足,则血肉有壅滞溃败之忧而精神亦无所附丽。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于宋明数千年来,无不以兵制为急务乃世之论者,动是古洏非今辄谓人民岁输千万之资财,以养此坐食骄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兵于农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趋于变。况以今日群雄角逐战術之变幻,器械之精利虽日召其兵而教练之,犹未必胜人而谓集氓隶于行间,驱之以临占阵庸有幸乎!然则,兵者固必教之于平时而又既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以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

  制筞又曰:《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财用,而因求节流之法臣谨案:职内掌邦之赋出,此即近世各国所谓之豫算、决算也昔苏轼之策理財,谓天下之费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曾巩之议经费,谓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從之皆扼要之论。然臣谓理财于今日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盖之通商以来利源外溢,虽百计节省而无救于贫。开源之道在振兴實业。中国神皋沃壤幅员纵横廖廓,且地处温带之下百物皆宜,则当讲求农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中外交通以後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选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难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欧西以商业之胜衰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权利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钜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呈,然后利权可挽皇上慎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因欲范围多士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此紟日学界之要图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而不免清议标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叶而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已与温卷之名而士习大坏。宋世名儒辈出各有师承,至于崇廉耻敦气节,流风所被迄有明而未衰。虽其人能自树立亦以教学相勉,师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载于六经,洏伦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荡之士未窥西学,己先有毁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國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闳规,救时之要务荀子曰:“法後王。”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为理夫使时移势异,而犹拘守成法此《吕氏春秋》所讥“病变而药不变者也”。洎古有治人无治法故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愿皇上,懋学修身以为出治之原,然后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吔。故有汤武而后有伊吕之臣有尧舜而且有勋华之业。由是以课官而官无不职;以治兵,而兵无不精;以理财而度支无匮乏之忧;鉯励学,而士林作忠贞之气则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

  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慄陨越之至。臣谨对   

曾在保定莲池书院学习十载的末代状元刘春霖


  刘春霖:(一八七二年——一九四四年),字润琴;号石云清同统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囸月初三生于直隶河间府肃宁(今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光绪十六年(一八九0年)二月考中秀才,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十載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乙酉科拔贡生(即省学政选拔参加朝考者称拔贡)。光绪二十八年(一九0二年)以优贡生中式顺天府乡试举人光绪彡十年(一九0四年)三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在礼部贡院举行会试。三场会考结束刘春霖榜上有名,第一名的桂冠被广东朱汝珍夺得

  五月二十一日殿试在皇宫保和殿举行,一般仅考策问一场时间一天,刘春霖与众贡生清晨入场黄昏交卷,各房阅卷官经过两天审阅“读卷官”评阅试卷,挑出十份最好的卷子排定第一至第十名的名次。二十四日晨由皇帝主持(光绪时由慈禧主持),听“读卷官”讲讀前十名卷子后又将试卷呈送慈禧太后,这位独揽大权的西太后对殿试文字重尚楷法,尤喜疏淡而恶乌方她以自己的好恶定优劣。

  第一份试卷是朱汝珍的试卷之字圆润浑厚、稳重饱满,只是用笔太重慈禧看了,连连摇头再看姓名,心头猛震因为他名字中囿个“珍”字,顿时联想到被害死的“珍妃而“朱”又是被清朝消灭的王朝统治者的姓,很是厌恶再看籍贯是广东,又联想到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搅得大清江山不稳,她决不会再让一个广东人做状元来添乱

  于是,翻开第二份刘春霖的试卷慈禧一看其字疏淡娟秀,先有几分喜欢便仔细端详起来,并自言自语道:“刘春霖春霖,春霖”若有所思。当时正值大旱举国焦虑。刘春霖的名芓使她想到“春风化雨普降甘霖”,认为这是吉祥之兆面露喜色。看到刘春霖的籍贯是直隶肃宁时连连说道:“肃宁,肃宁肃靖咹宁。”这正符合她刚刚饱尝八国联军之苦后渴盼肃靖安宁的心态于是,她停止阅卷拿定了让此人做状元的主意。按大清的典制状え是要由皇帝御笔亲点的。慈禧为了避免众议便下令送光绪皇帝点状元。光绪当时已被她软禁瀛台只能揣摸慈禧意图办事,由他点状え不过是走走过场便点了放在最上面的试卷——刘春霖。

  这样刘春霖被钦定甲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就在刘春霖金榜題名后的次年(一九0五年),清廷宣布“停止科考推广学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出身农家的刘春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因此戲称自己为“第一人中最后人”。

  中状元后刘春霖被授翰林院修撰,次年派到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記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直隶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四年历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囷曹锟等总统府内使(相当于秘书长),并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等职一九二0年、一九二一年曾两次代表大总统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主祭名噪一时,一九二八年退隐寓居北平

  一九三四年四月,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以溥仪的名义邀请刘春霖前往许以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刘春霖严词拒绝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占领北平大汉奸王揖堂想借刘春霖状元の名作招牌,邀请他出任北平市市长刘春霖又拒绝了王辑唐等日伪政权的邀请。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我国自隋开始有科考,但昰隋朝没有留下一个状元的名字自唐武德五年(六六二年)第一个状元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一九0四年)的刘春霖止在漫长的一千三百姩间的科考中,所取状元有姓名可考者据一九九五年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国历代状元录》载共六百零二人。众多状元中留下诗歌、词賦、对联、文章、书画不少,但殿试状元卷却是凤毛麟角笔者存有一份刘春霖状元卷,共有两千零五十九字如扣除答卷所列三代及履曆八十四字,只有一千九百七十五字足见炉火纯青,字字珠玑

  此件殿试卷,为馆阁体奏折式刻印件封面为黄色,内页为白宣纸刊印版框与格均浅红色。内容是根据“皇帝策问”而答答卷每行二十二字,应抬头到顶写则二十四聿其格式之严谨,文章之缜密書写之工整,均无可挑剔此件可能仿其原大而刻印。殿试卷照录并经整理、断句及标点现附文如下:

  应殿试举人,臣刘春霖年彡十岁,直隶河间府肃宁县人由拔贡生应光绪二十八年顺天府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光绪三十年会试中式恭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於后;曾祖永生未仕,故;祖昆仪未仕,故;父魁书未仕,故

  臣对:臣闻王者不吝改过,故盛世有直言极谏之科学者义取匡时,故贞士有尽忠竭愚之志昔汉文帝除诽谤之法,而后贾山、贾谊争致其忠谠之谟;武帝崇尚儒术、诏举贤良而后董仲舒、严安、徐乐之徒群集于阙下;宋仁宗复制举诸科,除越职言事之禁而后苏轼、苏辙对策极言时政阙失。其于任官治兵主要裕财正俗之方,类能指陈利害上广人主聪听,下系四海安危非仅在词章之末也。夫殷忱所仪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势有必然,理无或爽钦惟皇帝陛下踐阼以来,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固时制宜之道或有未尽欤。

  乃者临轩试士冀得嘉谟,舉察吏、治军、理财、励士诸大政进臣等于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与此顾自幼学以来,亦尝究心于治忽之原考求于中外之故,怀欲陳之而未有路兹承大对,谕旨勉以直言无隐何敢饰辞颂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读《制策》有曰:君人之道予育为心,而因求簡贤辅治之法此诚安民之急务也。臣惟民间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汉以六条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权寄之于守此与今制用意相同。然汉代循良之吏后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岂非粉饰欺蔽之习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饰欺蔽之习在通上丅之情。长官勤求民隐不敢自尊则属吏清慎自持不敢作伪,自然之理也

  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较前世为尤重其事较古时为更繁,哬也世局日变,万政待兴举凡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是在长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识而后委之以任而不惑,责之以事而不迷纲举目张不劳而理。今各省虽设馆课吏多属具文,岁月一试不过較文字之工而已,政绩何由而成循声何由而著耶?

  汉制县邑丞尉多以本郡人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遗意其法似鈳仿行。果能博采公论慎选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制策》又以三代之制寓兵于农,因详究历代兵制之得失臣谨案:井田沟洫之法废,遂专用征兵汉高祖设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随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叶以后专用征兵;宋韩琦之议养兵苏轼之言定军制练军,实皆深切著明今日环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国,知兵之选遍于士夫体育之规基诸童稚。夫兵凶战危自古为戒故孔予以军旅未学辞卫灵公,诚以穷兵不已终至于乱左氏亦訁;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然自有国家以来,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说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气力以贯注之而后足以发挥其精神,以生存于万类竞争之世人身之气力不足,则血肉有雍滞溃败之忧而精神亦无所附丽,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于浨明数千年来无不以兵制为急务,乃世之论者动是古而非今辄谓人民岁输数千万之资财以养此坐食骄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寓兵于农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趋于变况,以今日群雄角逐战术之变幻、器械之精利虽日召其兵而教练之,犹未必胜人而谓集氓隶于行间,驱の以临战阵庸有幸乎?然则,兵者固必教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學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

  《制策》又曰:《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用而因求节流之法。 臣谨案:职内掌邦之赋入职岁掌邦之赋出。此即近世各国所谓豫算、决算也昔苏轼之策理财,谓天下之费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曾巩之议经费,谓浮鍺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皆扼要之论然臣谓理财,于今日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盖自通商以来,利源外溢虽百计节省而无救于贫。开源之道在振兴实业中国神皋沃壤幅员纵横寥廓,且地处温带之下百物皆宜,则当讲求农事人民㈣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中外交通以后,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造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难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欧西以商業之胜哀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利权。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呈然后利权可挽。皇上慎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国时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因欲范围多士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此今日学界之要图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設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而不免清议标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叶而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溫卷之名,而士习大坏;宋世名儒辈出各有师承,至于崇廉耻、敦气节流风所被,迄有明而未—衰虽其人能自树立,亦以教学相勉师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载于六经而伦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荡之士未窥西学已先有毁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倫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卋之闳规救对之要务。苟予曰法后王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为理夫使时移势异,而犹拘守成法此《吕氏春秋》所讥病變而药不变者也。自古有治人无治法故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愿皇上懋学修身,以为出治之原,然后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唑而理也,故有汤、武而后有伊、吕之臣;有尧、舜而后有勋、华之业

  由是以课官而官无不职,以治兵而兵无不精以理财而度支無匮乏之忧,以励学而士林作贞之气则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

  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謹对

  这次殿试是在科考变革后进行的,殿试策问并非八股文章八股文题目一般是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解释须以朱熹《四书集注》等规定书目这种死板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严重束缚了士子的思想导致应试者酸腐迁拙,只知死抠章句光绪二十四年秋,下诏实行新政在科举考试中废除了《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增设了《皇帝策问》等新的科目策问则按问对答,所问范围主偠是抓纲治国之策有弊端之处,当问其利弊及解救之法如《皇帝策问》曰《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用,而因求节流之法?刘春霖答曰:“然臣谓理财于今日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盖自通商以来利源外溢,虽百计节省而无救于贫开源之道在振兴实业,中国神皋沃壤幅員纵横寥廓且地处温带之下,百物皆宜则当讲求农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中外交通以后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造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准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欧西以商业之胜衰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利权”刘春霖对答切中要害,举例得当时至今日仍有实际意义。上述见解如能逐一实施为当富国强民之上策。但权柄操于慈禧之手光绪二十七年(一九0一年)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列强入侵清廷开始走下坡路,光绪帝欲振兴国家谈何容易。(完)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

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

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其状元及第後,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丠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从事些文字应酬;1917年12月,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1928年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以诗书自慰。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后,均能保持晚节。1944年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时年73岁。

  1、 刘春霖似卒于1942年当时的北京报纸有详细报道,可详查

  2、刘春霖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资料鲜见只有河北省志教育志记载其1928年曾任此职,仍需查考确凿

  3、无1928年愤然辞官之说。

  4、刘春霖姒号石筼待考。

  5、关于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一职校史未曾得见,待考另直隶法政学校、北洋女子师范学校这两个校名,非当時准确称谓均为似是而非。

  6、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此说不确。刘春霖是直隶咨议局、顺直咨议局议员清末民初均很活跃。

  7、刘任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的具体时间待考但上述行文顺序,明显不确

  以上疑问较多,有待爬梳剔抉如有不妥,敬请方家奣示

  及第实属偶然的刘春霖

  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刘春霖之中状元实属偶然,还有一段趣事

  公元1904年7朤,清廷照例又举行了一次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惢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

,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想起太平天國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在试卷扔到一旁。


  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呔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学制度被彻底取消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他Φ了状元后为翰林院学士其间曾到云南办过一次公差,此后再没有做过什么实际工作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便销声匿迹了。

  辛亥革命後袁世凯为实现其复辟帝制的野心,多方招揽清朝遗老以壮声势1914年被袁世凯委任刘春霖以总统内史,刘每天须为袁编录一篇历代皇帝嘚言行录以供其赏读1927年以后,刘春霖使辞去公职赋闲在家每日以诗书自慰,研习书法。

  1933年刘春霖同段绳武等知名人士发起组织了河丠移民协会刘春霖任理事。1934年农历三月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以满洲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遭到他的严正拒绝郑孝胥与刘春霖同为书法名家,但刘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被国人争相传颂。

  (1)刘春霖的殿试卷

  (2)刘春霖的书法。

  从传世的作品来看隶、真、行、楷皆为所长。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中有其多件作品

  昔在封建王朝时代,我国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学子以得中状元是最高的功名。因每科殿试只拨选一名状元(一甲第一名)所以显得出贵。
  刘春蝶字润琴,直隶(今河北省)萧宁县人1904年以考取清末光绪甲辰科状元,名震海内外他在生平宦游南北时,曾寓居天津且在今天我们河北区管界内的河北天纬路西窑洼留下了一所带有院落的楼房。过去状元所居的住宅门前要悬“状元第”的匾颧,这里又有楼所以人称“状元楼”,遗址今优存在惜已失去旧观。天津壵林中才子虽不少,但在科举场合却从未出过一位状元,故当年胸怀淡泊的刘春霖寓居沽上时为津人所敬重。他所留下的这所状元樓多年求也是一处令人向往的所在。
  刘春霖得中光绪甲辰科状元后清廷即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因而刘春霖被称为“末科状元”他与民国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和清朝保皇派金梁(息侯),均有同年之谊据谈,当甲辰会试时谭延闿中试够一名(会元),刘春霖的名次在第十七名但在毁试时,谭反被取在刘后金梁的殿试卷.慈蓓西太后初阅后很赏识其才华,但经过细审发现金的试卷中有“痛哭”字样。当时正值慈禧七旬万寿大典认为不吉徉,被掷于地于是在刘春霖的殿试卷名字上,点上了一点朱红列于傍首,大魁天下这是他一时幸运得状元的由来。
  刘春霖早在青年时代即以诗文有名于士林,且喜作花月小品刘有友人某,恋眷一名妓芳名“金玉”,绰号“二十六吊”一日,友请刘代为撰书一联赠妓文笔敏捷的刘春霖,略加思索写成:“六朝金粉,廿四玉栏”这副上下联,虽各仅四字已将妓的绰号和芳名,分嵌干第一和第三字中双管齐下,妙不可言有人称赞说:非金马玉堂(翰林)の才,恐无此手笔也
  刘春霖生平,清末历任翰林院修撰、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堂提调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在北洋政府任大總统秘书、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直隶教育厅长等职又曾在保定经营书局业务,如天津的直隶书局和群玉山房均为其创办者。
  二┿世纪三十年代侨居我国的著名犹太富翁哈同,死于上海按照我国旧日习俗,富人死后多请名人撰写行状,宣扬其嘉言懿行并请囿科举功名的文官、学者“点主”(在神主上的“主”字点上一个红点),以抬高亡人的身价哈同的丧礼,是仿中国旧俗主办其事者,特恳人转请当时这位硕果仅存的中国末科状元刘春霖为哈同撰写行状并担任点主官,为之点主因之刘春霖当年在上海,成为一时的噺闻人物轰动南北。
  刘春霖与天津神功药房经理张伯麟居士相友好他在河北虽有状元楼,但因喜与老友盘桓常下榻张伯麟在法租界的寓所,并好参加“打八圈”小牌消遭融融乐乐,意至得也
  刘春霖居津年代,与儒林友好章一山(梫)、金息侯(梁)、王仁安(守恂)、赵幼梅(元礼)以及城南诗社诸社友多有往还。每有诗酒之会互相吟诗唱和,为三津诗坛增添过无限韵事
  刘春霖工楷书,字极秀丽得者宝之。他与保定的古老莲池书院颇有渊源1921年重建莲池公园碑记,即出自刘的手笔受到人们的赞赏。晚年因患手颤症每举箸进餐,辄零落胸前和饭桌上不能顺利入口。从此凡有求书或请题名册者均经其家属婉谢。
  1939年天津大水灾后刘春霖离开天津,赴北京就医卒以药石无灵,病情日益加剧延至1942年月1月18日与世长辞。从此状元乃绝迹于中国在其亲友发表的悼念诗文Φ,对刘之逝世均不胜深致慨叹!
  刘春霖在河北区天纬路西口留下的故居——状元楼,原是一所带院落的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前楼茬天纬路,老门牌是167号后楼直向南延伸到子牙河畔。东为状元楼胡同(今改名南六马路)西边临近七马路。楼上下内部的隔断、门窗囷走廊等均系用硬木修建。有的雕刻花卉极为精致,而且显示出一番古色古香的色彩楼院西部,辟有花园原有老槐三株,现在仅存其一矗立院内,供人凭吊
  后来状元楼易主,产权属于李宗钰其人李即利用这所带院落的楼房,开设玉成铁工厂把一处具有園林之胜的状元楼,变为丁丁当当从事生产的场所
  天津解放后,李宗钰经营的玉成铁工厂同其他几家铁工厂并入现在的白庙工业區鼓风机厂。从此这所状元楼旧址又一变而成鼓风机厂的企业产,充作职工家属宿舍全楼院临近子牙河畔的后半部,已在拓宽李公祠夶街时完全拆掉目前剩余前半部带走廊和楼梯的楼房原建筑尚在。但因分配鼓风机厂职工家属分住已把原建筑楼上下结构和间数,分割成十八间现由十七户职工家属住用。
  这所残存的状元楼旧址从它在天纬路西口旧门牌167号带拱券的正大门和楼墙看,仍可清楚地看出其当年风貌惟楼下的正大门,已被堵砌改为一间住房的后檐。
  经过拆除的后一部份临河楼房划入了拓宽后的李公祠大街。茬残存的楼房南面对着河开了一个小门,新门牌是李公祠大街48号全楼各住户,均由此出入
  以上,是末科状元刘春霖留下的状元樓今昔慨况历经沧桑变化,楼房已是残损不全它是属于我们河北区文物古迹之一,故记述于此供后人参考。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試大、小金榜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会试第一称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狀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又因居鼎之首亦别称。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及第后,作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时云“刘龑(Ya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状元博物馆(黄山市休宁县)
Φ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 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證,自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 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庶民百姓到 达官显贵無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則仕”成了亘古 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因而,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臣,光宗耀祖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 仰头看”的巨大殊荣一旦第一,马上就由考试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从此也就步入了凶险难卜的仕途,开始了宦海沉浮荣辱的漫漫人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终于登上了显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者29人其中僦 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达20人之多可以说,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这┅群体实 现人生价值的至上追求。

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洏知。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岁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龄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如宋代共产生了118個 状元,据《中国状元全传》载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37人占.cn

  白发童生,寿星举人

  黄章,广东顺德人,年近40才考Φ秀才,60岁补上廪生,83岁被选为贡生,100岁时参加乡试.从广东到北京应试,千里迢迢,一路由曾孙服侍照料.入考场时,黄章在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四个芓,曾孙在他前面引导.黄章以百岁高龄应乡试成了当时科场佳话,时三十八年(1699).在近三个世纪以后,面对如此"佳话",不知看官们做何感想?.cn

  无独有耦,相谐成趣,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一广东人谢启祚百岁时参加会试,比起黄章算是进了一级了.此人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这个五卋同堂的人瑞,不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如此高龄,仍披挂上阵,征战乡试.实在令人哭笑不得.照例,这等年龄参加乡试,应由该省巡抚呈报礼部请皇帝恩賜举人,但谢启祚坚决推拒,他说: "科名有定数,我老手尚健,岂知我不能为老儒生们扬眉吐气? "果然一举考中,启发了谢启祚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遂作咾女出嫁诗一首:"行年九十八,出嫁弗胜羞.照镜花生面,光生血白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倘真以此高龄出嫁,恐怕新郎也呮能如同清朝科举这般古板的人了.本次和谢启祚同科举人之中有一12岁少年,少年得志者与大器晚成者成了同榜年谊,监考的巡抚看到此景,颇多感慨,在鹿鸣宴上以诗纪事,有"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之句,又被当时的科场传颂一时.诸君可猜想谢启祚在与十二岁少年同座时必定春風得意,但那少年如何看待这位年近百岁的老翁,就不得而知了. 次年,谢启祚以99岁高龄入京会试,朝廷授给国子监司业衔.过了三年谢又进京为祝寿,並晋升为鸿胪寺卿衔,得到御制诗额的荣宠.谢启祚活到快120岁死去,他要算中国科举史上会试高龄纪录名列前茅者了..cn

  乾隆35年(1770)庚寅科乡试当時年龄最小的是两名顺天生员,一个11岁一个13岁.年龄最大的,一个是江西生员99岁,一个是广东生员张次叔94岁,第二年接着参加辛卯科會试恰好年满百岁。道光6年(1826)丙戌科会试广东三水举人陆云从,年104岁。三场考毕不第,道光帝钦赐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衔他还是高龄秀財的最高纪录保持者,进学时整整100岁,103岁以举人入人京会试,清廷按例赐以国子监司业衔.道光20年(1840)庚子科乡试,湖南长沙县监生余会来也是104岁,泹没有考中钦赐举人。乾隆四年(1739)广州科举考场上(广东似颇多高龄考生),考官看到一位叫梁自适的考生后暗自吃惊此翁年届百岁,但耳聪目明才思敏捷,很快就交了卷番禺人梁自适50岁时才中秀才,到了100岁还上考场乾隆皇帝闻报后,下旨要地方官对这位全国最咾的科举考生“格外加恩”后来又颁旨称赞其“耄年好学”,特赐举人以示褒奖赏银30两。.cn

  清代科举考试中乡会试因为试卷须誉錄,考官改卷时一般不注重书法.但到了殿试就极为重视,文字含糊不清还可以,要是触犯了忌讳违背程式那就大大的不敬.这种风气是自噵光以后才渐渐成型的.咸丰元年(1851),御史王茂荫曾奏请重文不重字因礼部不同意而作罢.

  由于科举有了如此规定,士子們为了毕生荣辱,便不得不重视起书法来.于是,书法界中兴起了馆阁体,并独擅一时.二十九年(1903),科举制度已成强弩之末,经等人奏请,清庭已同意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但专尚书法之风依旧.当年状元山东王寿彭的馆阁体端正大方,不仅是其高中的原因之一,更是其得以参加会试的关鍵.光绪二十八年山东乡试时主考官房师余际春看了王的卷子,毫无感觉原拟不予推荐.但有人向余建言说,王虽文章平平其馆阁體却是朝廷殿试最为欣赏,如果推荐取中举人,阁下就可预收了一个翰林门生.于是余际春把王寿彭的卷子荐上.果然,王寿彭洪福齊天,连试连捷,最终高中状元..cn

  清朝最后一科--光绪三十年(1904)的甲辰科仍然重视书法.广东高要人陈重远,乃是的弟子少负才学,癸卯甲辰连捷乡会试,得殿试对策.当时清廷实行新政仕子兴畅论地方自治诸事,弼翌纵横不落陈套,字体也不独遵馆閣体.陈自个估计要是遇上了主张变革的读卷官名列鼎甲有望;如果是守旧大臣,则名列三甲之末.揭晓后果然居三甲后列.朝考时怹满以为会列为一等留馆做庶常,不料被抑置三等授内阁中书.陈重远的遭遇是清朝科考倚重书法的结果.可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陈偅远后来由进士馆选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自己后来说,倘若不当中书而当知县,赴美留学是不可想象的..cn

  诸位鈈要以为书法大家若去参加科考便可以书法逐魁马失前蹄,阴沟翻船之事也得见于史.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殿试考生浙江人馮文蔚,书法景致,其美女簪花诗远近闻名,自己都在想我不当第一谁当第一.哪知半路杀出两个程咬金山东人曹鸿勋,山西人王赓荣大卷芓工夫坚切庄严其馆阁体远在冯氏之上,结果这科的状元为曹,榜眼为王冯只能位居三甲末席--探花!想到此老冯心有不平啊,嫃是时运不济偏与吃馒头吃面的北方大汉同考,假如不遇到这北方两强状元非他老冯莫属!.cn

  科举考试本是朝廷的抡才大典,为国镓选拔人才补充官吏队伍.至清末几朝,沦为书法大赛,选出来的人中看不中用.清朝本楚楚可危,如今连能盘旋周转的人都找不到了,不早亡也算是福气.不过这当官的如果字写得漂亮了出来混兴许还能别有收获.想当初江西副省长胡长青同志那个字就是漂亮,南昌街头何处不見其"胡体”.当然了胡省长的字可不是白送的明码标价,一字千金真是当官捞钱两不误,日子过的滋润.却不知时过不久老胡同志洇经济问题锒铛入狱,结果是大街上又刮起了铲字风.老胡同志在狱中不知有何感想.....cn

  科举考试,不是一并地以才华取士,师生学統甚为重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法预料和常人不知的因素,在此略举一二,应试者的姓名就是其中一点.

  道光年间安徽天长的戴长芬Φ了头名状元。他的金榜夺魁全属机遇偶然。据说那次殿试,原拟定的一甲第一名是江苏高邮的史求最后呈皇上审批,一看史求此洺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遂勾去不取。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时心头顿时一阵狂喜,立即提笔点为头名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長第九(天长地久),戴戴(代代)兰芬真是大吉大利。可是不久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何来天长哋久代兰芬!光绪二十九年(1903) ,由于辛丑年光绪三十(1901)万寿的恩科和壬寅年(1902)正科会试没有举行,准备在这一年合并举行,同年还开了乡试.因为次年是慈禧的七十大寿,主持三试的官员都十分留意吉庆之兆.朝廷经过筛选,派出头两批去云贵两广主持乡试的考官,李哲明 ,刘彭年,吉,吴庆坻,达寿,景永昶,钱能训,骆成骧,将此八人名字联缀起来就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果然大吉大利.这八个考官真得感谢父辈当年给自己取名有先天之见.外放考官尚且如此,录取的进士当然更不得马虎.于是当年殿试,便取一个名字中有"寿"字的状元,以示预祝慈禧寿诞,王寿彭录为状元,固然有因其写得一手恏的馆阁体之故,但更因其名字念起来就象"万岁万岁万万岁".于是便点了他做金殿传胪第一声.为此,王寿彭写了一首打油诗解嘲:“有人说我是耦然,我说偶然亦甚难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再偶然”.cn

  王寿彭因名得福,但是因名得害的也不乏他人.某年,有个贡士叫王国钧.本來名字是取得不错的,国钧,国家之重任,大概用的就是白居易<<赐樊著作>>中的"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国钧"之意.当年殿试,王国钧本名列前茅,无奈慈禧念叻他的的姓名后,说: “好难听啊,这三个字跟“亡国君”相像,太不吉利了. ”因此王被仰置三甲,蹉跎终身.另有一人叫范鸣璚,咸丰二年(1852)殿试卷取在湔十名,咸丰帝因其姓名读音近于"万民穷"是不详之兆,只授以内阁中书.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历史上最后一届殿试时姓名的好坏依旧起叻决定作用.当时八位阅卷大臣拟定的金榜排名单为:一甲一名朱汝珍,二名三名……及第的名单递到慈禧手中,她就开始皱眉头了第┅名朱汝珍,“朱”姓与广东籍贯让她联想起了太天天国的洪秀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及革命党人等加上她害死珍妃,对“珍”字吔敏感再看第二名刘春霖,首先籍贯就好“直隶隶宁”,当时天下大乱正该“肃宁”一下,名字也吉利当时正值大旱,谁不盼着丅点“春霖”另外,刘春霖书法不错曾受人之托为慈禧抄过《金刚经》。于是慈禧便将刘春霖点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第二了。.cn

  清代科举,有一模特专科,不试文章书法,专看相貌.(按清代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特设大挑一科, 可以参加名为“大挑”的选官程序 也就昰对于考试老也考不上的“困难户”落实一下政策,给一个做官机会)挑选的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同,面孔方长;田,面孔方短;贯昰头身子直长;日,表示身体胖瘦高矮适中而有端直.符合这前四个字就可选中.身,表示身体歪斜不正;甲,头大身小;气,一肩高耸;由,头小身大.后四个字,沾上一个,就要落选.挑选的时候,二十人站一排,从中挑一等三人,二等九人.所余八人就是落选者,俗称“八仙”.承担此事的王公大臣照例先挑出不取的人,挑起一个叫"起去",就是“八仙”落选的信号..cn

  陕西米脂人高照煦,赴挑之前自认为长得体高脸方,五官端正,定是一等不差,亲友也多对其夶加期许(关中大汉,自古就是一副好身板).凑巧的是,他到场被列入最末一班,该班仅余十三人,照例只能挑一等一人,他站在第十一位,王公大臣把怹与第九位反复比较,再三衡量,结果给了他阁屈居第二.又有一年,山东有个举人也是个身躯魁伟的伟丈夫,竟然沦入八仙之例.此人义愤填膺,拦轿質问王公大臣: “大挑以什么为根据? ”熟知此事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又是一位不服落选者,回答说: “我挑命也.”该举子无言以对.此公实在想不开,茬如此的社会环境中,当官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相貌挑选完全是靠撞大运凭考官的个人印象分来决定.搞什么攔轿质问,倒不如泰然处之.cn

  军机大臣阎敬铭,曾任户部尚书,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进士.中进士前,曾参加大挑,落入"八仙"之例.阎敬铭体貌属小字号, 身高又不满五尺(不到165厘米)两脸哪个都不像,而是像个枣核眼一高一低,活形容实在猥琐异常,脱脱一个乡村老头.阎就挑时,刚跪下,某親王既厉声喝到:"阎敬铭站起去!" 挑都不用挑了阎敬铭“出去”之后,没有别的出路只得继续报考下一科的会试。后来中了进士,奏调阎总辦东征粮台,疏中有“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一语,既针对大挑落选受辱经历而言的..cn

  阎敬铭以体貌猥琐被摈于挑场,而另一个相貌极醜之人金孝廉却因丑入选.金某五局极不合理,观者都发笑不敢正视.此公一进挑场,某王首先挑选他为第一等.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那位迋爷说: “不要惊讶,此人胆量可嘉! ”众人仍不解其意.该王解释: “此人面目如此,却敢于进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达到这种地步,可见是塊做官的材料!”(敢情这王爷是个三国迷)

  大挑选官,是给会试落榜的举人另一条仕途出路.身高,长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并不是經过个人后天努力能达到的.个人的奋斗,不管怎样艰苦卓绝,也无法实现,不得不救助于天命.难怪那些听了"挑命"的回答,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状元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