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朋友结婚送什么好啊 他是云南红河州的 我不知道他那边的习俗 送点什么能说明心意呢 我是快递给他的 男的

外地朋友结婚要送礼金怎么送_百度知道
外地朋友结婚要送礼金怎么送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而对朋友的新婚祝福必须要有,外地朋友结婚送礼金,就成了一个问题。外地的朋友不用到场,又把礼金及时送递到新婚朋友手中,传达自己深深的祝福,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解决。 1、通过朋友的手送上祝福。 一个人朋友一定有好多,这时候就是朋友的力量发挥的时候了,可以找一个你和新婚朋友都认识,并且感情比较好的朋友,通过他的手,把你的礼金和结婚礼物送什么交到新婚朋友的手中,在这时候你要打一通电话给新婚朋友,用点播传达出你最诚挚的祝福,我想通过点播传递的祝福不会比现场的祝福差,而且那是只有你和朋友才知道的祝福,我想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 2、通过银行转账送礼金。 现在银行的功能可谓是方方面面,五花八门的,朋友结婚应该送什么结婚礼物外地朋友结婚送礼金,银行的转账功能就能帮到忙,虽然这种方式很方便,但是却少了很多人情味,没有大红色的红包,总显得差那么点意思。那么现在你就要用其他的去弥补一下这个缺憾。还是要运用以下网络的功能,笔者认为漫画就是很可取的一种方式,用漫画的形式,把你和朋友的友情简单而深刻的表现出来,在漫画的最后送上自己的祝福,非常有新意并且有心意的方式。 3、通过网购把礼金藏在礼物里。 网购现在几乎无所不能,尤其应运而生的快递服务,更是让网购成为很多人的爱好,在网上选择一份品味独特的小礼物,可以是一只毛绒小熊,或者毛绒小兔子,在它们身上藏起红包,选择好快递公司,计算好日期,给朋友一个大大的惊喜。我想这会让朋友真的从心里开心,因为他能感受到你的心意和你善意的祝福。你们的友情也将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永远存在,友谊万岁。 外地朋友结婚送什么,现在有很多中选择,有很多种方式,只要能表达出你的真心实意的祝福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送朋友结婚礼物买什么?在朋友即将不如婚姻殿堂的时候,用你最特别的方式,送上你最真挚的祝福。所有的困难都打不败一颗想要祝福的心,外地朋友结婚送礼金,只要你真心地希望朋友幸福,希望朋友婚姻美满,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方式。
采纳率:69%
方法很多,可以用微信、球球红包的形式,再配上甜美的祝福,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现在还不简单?
人没空的话就微信转账过去就好了
按照朋友那边的习俗送
用微信或者支付宝发红包表示你的心意
可以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就可以现金转账,当然应同时发上,几句祝福的话。
其他5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送礼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云南文山结婚的习俗,需要什么婚前必备品?越详细越好,最好是刚刚结完婚的出来晒晒咯。请给点参照_百度知道
云南文山结婚的习俗,需要什么婚前必备品?越详细越好,最好是刚刚结完婚的出来晒晒咯。请给点参照
我有更好的答案
文山的朋友呢,我们很近哦,我在蒙自的了,红河学院的,遗憾没结婚啦。
采纳率:17%
喜帖咯。。婚庆喜碗喜杯。。婚纱。。。喜字。。恩,其他待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云南各地过年习俗完整版在此!你体验了几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就有一方文化。我们大云南气候独特,方言不同,饮食丰富,过年过节的风俗也有自己的特色。各位小主儿,大家的小长假结束了,今天小U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咱们云南人是怎么过年的:荡秋千、唱山歌、赛马、耍灯会……简直太会玩!这个春节长假你是怎么过的?小U给大家盘点了云南各个地州的过年习俗,让大家再回味一下浓浓的年味!
老昆明年俗
这些年来,每到过春节时,人们都不由地感叹“年味”淡了。究竟什么是年味?也许就像作家冯骥才说的——人情味才是最深的年味。“年味”究竟跑到哪儿了呢?
过“小年三十” 小年过完过大年年味渐渐浓
昆明人有两个“三十晚上”, “大三十晚上”就是除夕,而这“小三十晚上”就是北方称作的辞灶,又叫做“送灶君”、“南糖节”,一般人喊做“过小三十晚上”,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送的对象是灶君,像供在厨房灶头,像上书“东厨司命定福府君”,每天饭前都要敬三柱香。
贴唐诗 沿街读来妙趣横生
汪曾祺先生曾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他在昆明过春节的亲身经历:昆明较小的店铺的门面大都是这样,下半截是砖墙,上半截是一排四至八扇木板,早起开门卸下木板,收市后上上。过年不卸板,板外贴万年红纸,上写唐诗各一首,此风别处未见。初一上街闲逛,沿街读唐诗,亦有趣。
打醋炭 驱除晦气吉祥如意
“打醋炭”也是老昆明一个颇具特色的年俗。除夕之夜,在火盆里装着烧红的炭和松针,然后往火盆里洒醋,用醋蒸汽来“清洁”空气,然后关门,把火盆拿出大门倒掉,寓意着一年的晦气被彻底驱除出家门,这就是昆明独有的“打醋炭”年俗。打醋炭据说源于陕西,明朝时期传入昆明,打醋炭不仅仅是一种年俗,哪怕放在今日也是一种十分科学的空气消毒法。
年三十铺松毛 买水仙花 一室清香
铺松毛是昆明特有的年俗,据说源于彝族兄弟对松树的崇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昆明物质相对匮乏的背景下,过年过节较难找到人多使用的桌椅板凳,地上铺满青松毛,全家便可席地而坐,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此外,按照习俗,从大年三十开始,家里是不能扫地或是倒垃圾的,因为怕把“运气”扫走了,所以铺上松毛还有“藏住财运”的作用。
而水仙花则是装饰应景之用,因为水仙花每年只有在过年期间这一次开花,而且花开芳香四溢、姿态迷人,所以受到了很多家庭的喜爱。以前在景星花鸟市场就有很多售卖水仙花的,许多大妈们为讨吉利,还专门要挑选有6个或8个花苞的。
年三十吃长菜 清清白白长长久久
长菜,是老昆明年饭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寓意长吃常有,长长久久。
老昆明人爱吃的长菜是将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锅,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菜发酸了就加许多辣椒进去。长菜不能用刀切碎,要一根根完整的煮,如蒜苗、青菜等等,都要完整的煮。后来发展成为专门的年菜煲,里面有猪骨头、酥肉、蒜苗、青菜,自己喜欢吃的菜都可以放在里面煮。
吃年夜饭前先祭祖
祭祖的菜肴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和鱼,表示清账、有余。祭完祖后,孩子们给长辈行礼要压岁钱。然后,放爆竹、贴门神和春联。爆竹点燃后,响声不能中断,中断了会断了财气,一旦发生这种中断,必须立刻点响备用的另一串。
除夕贴门神 大鬼小鬼进不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下了个命令,门神改为岳飞、戚继光,表达云南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决心。这个“官方意志”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拥护,政府也印了大量门神图发放,一时间,老昆明的家家大门上都是这两位民族英雄威风凛凛的形象。
“翻梢”守岁 来年翻身时来运转
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生活的7年间,就经常见到春节期间在街边“赌赛劈甘蔗的场景。”另一个与甘蔗有关的年俗是“翻梢”,翻梢是在年三十晚上用一颗甘蔗把门顶起来(有人家会用到两株甘蔗,代表好事成双)。年初一时,把甘蔗的梢翻过来,意味着新一年“翻身”,
大年初一吃饵块 小小饵块寓意大
昆明人过年一定要吃炒饵,这碗饵块非常讲究。首先饵块大多是自己做,用好米泡上四五个小时煮熟后,用“对”舂出来,舂饵块的“对”很大,要用脚踩,舂后揉成圆圆的筒状,晾干后用松毛捂起来,不让它干裂。做饵块很麻烦,所以常常是几家合在一起做,一次做很多份送亲戚好友,一般是今年我家做你家就不用做,明年你家做我家就不做了。所以,小小一筒饵块里,包含了你敬我我敬你的人间情意。
过年的这碗饵块是用老腊肉、腌冬菜、青豌豆、甜酱油一起炒,油漉漉香喷喷,既是下酒菜又是主食。
大年初二迎财神 来年财运滚滚来
大年初二是老昆明人迎接财神的日子,一早需买“发烛”——过去引火的木片、纸元宝,特别是昆明特有的“元宝鲤鱼”供在财神面前,以图一年财源广进。
大年初五不串门 避开晦气新一年顺顺当当
传说这天最怕“破五”。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另外还有妇女不能用针缝纫、不能打碎东西等诸多禁忌。过了初五这天,很多过年时的禁忌就打破了,故而称此日为“破五”,可以扫地,过年关门的店铺可以营业,妇女也可以用针缝纫了。
初七初九赶庙会 不做宅男宅女
每年初七,昆明西坝东岳庙会举行庙会,昆明人就到金汁河边拜神烧香,其实也是郊游。过年总不能天天都在城里“宅”着吧?庙会上还支起秋千架供大家玩耍,青年男女们也借机寻找意中人。
不过,更热闹的郊游是正月初九的金殿庙会,传说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不只是在金殿所在地的鹦鹉山上举行庙会,庙会的摊子还延伸出好几里地,有各种杂耍表演、打把势、高跷、耍狮子、对山歌、唱小调。旧时昆明人赶金殿庙会,都是自带饮食在山上野餐,呼朋唤友,一片热闹。
大年初十赏灯会 昆明人也过夜生活
正月初十之后,每天晚上,在正义路一段,一到夜里,灯火辉煌。灯会一直热闹到元宵节,老昆明人说“元宵”的意思就是“年过完销假”了,这天老昆明人才会撤去过年期间的神台及供品,晚上煮元宵吃。传说,元宵的名字和云南还有点关系,说的是民国袁世凯称帝,觉得“元宵”这个名字对他不吉利,下令改称为“汤圆”,但云南人就不改,护国起义一枪把袁世凯打下马来,应了“元宵”的音。
元宵要“偷青” 剩男剩女忙脱光
网络版的偷菜游戏竟存在于旧时的昆明,这就是偷青。“偷青”(“青”“情”同音),偷了“青”就不再是“剩女”、“剩男”。说的是没有结婚的昆明男女要在元宵节这天晚上去别家的田里偷点菜回家,之后便能够“脱光”。民国年间,“偷青”变成了大规模哄抢昆明郊区菜农栽种的农作物的活动,惹出不少纠纷,政府不得不明令禁止。这都怪老昆明人玩得太嗨,以至于这个民俗毁在了昆明人自己手上。
封门 送走烦劳
过去的一些老昆明人家还有封门习俗,即在大门外左右两边墙上贴印有招财童子骑龙马的封门纸。封门后,任何人都不会再随意出入了。然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封住院里的水沟和井,当晚也不能再向沟中倒水,向井中打水。据称,这是人们以此送走一年的烦劳,要在新旧交替之时,让自己得到片刻的休息。
正月十六送百病 新一年身体安康
老昆明人“送百病”,就是由老人带着全家人找个十字路口焚香,老人问疾病送走了没有,大家答“送走了”,所有人再走另一条路回家,不能原路返回。老昆明人说,在新的一年这样做了后,所有曾经的疾病、灾难,就这样永远不会回来了。万象更新,周而复始,过年到此也就正式过完了。
老昆明过年吃什么?
?炸酥肉和荞丝
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但是以前没有冰箱保鲜,而这一头猪却是一整年的肉菜,所以大家就会将大半的肉腌成火腿,剩下的就用面粉、鸡蛋、八角、草果等做成糊,套在肉上炸成酥肉,方便保存。而年后用酥肉炖入各色蔬菜做成的炖酥肉,也是大家记忆中的美味。
年猪的肥膘部分也不会放过,除了炼油外,很多人家还会做“高丽肉”,把肥肉切成方块套上白糖、蛋液下锅炸至金黄,就是一道白中泛黄,肥而不腻,香甜可口的小吃了。
另外,节省的主妇们还会用这剩下的油再炸一些荞丝、洋芋片等等炸货,而这些也是小孩子们过年最爱的零食。
?煮长菜杀年鸡
春节期间,老昆明除了要吃长菜,对过年吃的鸡也很有讲究。绝对不能煮散、煮破皮,必须完完整整。并且,煮鸡时还要把它的嘴用线拴起来,不能张着嘴,这只整鸡是要用来供奉、祭奠祖先的。
?蒸八宝饭炒饵块
昆明人过年,八宝饭和饵块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新年刚刚打下来的新米,磨面吊浆,制成饵块,又清香又软滑。
火腿、蜜饯、红绿丝、莲子、大枣、芝麻、白糖、豆沙与糯米拌和蒸熟后的八宝饭,是老昆明家宴的必备菜,过年更是要吃这甜甜蜜蜜的饭。
?吃鱼年年有余
老昆明年夜饭的餐桌上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条完整的鱼。富贵人家一般选很大的鱼,鲤鱼、草鱼不论,红烧、清蒸都可以,只要是完整的。过年吃鱼符合中国人对来年的美好愿望——年年有余,生活富足。
老昆明火锅在从前称之为“炊锅”,炊锅必须用高汤制作,高汤需要用猪骨和整只鸡一起熬。老昆明喜欢的炊锅以素菜为主,打底的是小南瓜、茨菇、大芫荽等时令瓜果蔬菜,而白菜必不可少。端上桌,开盖,热气腾腾,兴盛饱满,年味就出来了。
各地州年俗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全国没有一个省区市过年能像云南这么丰富多彩,奇特诱人。
立青松、铺松针、守祖先除夕
除夕那天,在很多彝族村寨里,每户人家的门前都会立起一棵青松,表示除旧迎新、免祸消灾;堂屋的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松针,用于坐在上面吃年饭。除夕夜,成年男子必须通宵达旦地守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妇女享特权 大年初一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妇女被免除所有的家务活动,以示对妇女在过去一年中辛劳的感激之情。
荡秋千、打陀螺、跳歌 春节期间
在每个白天的娱乐活动中,女子玩各种类型的秋千,而男子则打陀螺。男女老少都集于场边观看,热闹非凡。夜晚9点左右,另一项隆重的活动开始,那就是“跳歌”,入场的男女手拉着手,自然地围着篝火,随着音乐的节奏,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直持续到凌晨两三点。
赛装节 正月十五
今年正月十五,永仁县还将开展赛装节。赛装节为永仁县增添些许浪漫色彩,彝家妹子身上的衣裳等着你来评判。
大年三十夜守岁是楚雄州年俗之一,在除夕这一天,下午四点多钟全家人要在一起吃饵块,原因是吃晚餐的时间晚,而且要慢慢吃等候守岁。做晚饭时,要根据已经过完这一年的月数盛米,如果是十二个月,就拿十二碗米,如果是闰月,就拿十三碗米。表示过去的一年已经结束。
做菜时,有一样必不可少,就是家里杀猪后的猪头肉,每个人要吃猪头肉,预示来年有一个好的开头。正月初一,大清早的早点一定要吃甜食,象征着新的一年里生活甜甜蜜蜜。这晚,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灭,全家人相守欢聚到十二点以后,欢欢乐乐吃“团年饭”。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每天都要做丰盛菜肴,寓意明年丰衣足食。
置办年货、准备食材 除夕前
白族人民过年的活动饶有风趣,自腊月起家家都要置办年货、杀猪、磨豆腐、舂饵块和糯米粉。
祭拜、吃团圆饭 除夕
除夕那天,各家主事人都要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顺八进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
耍龙灯、舞狮子、放高升 春节期间
节日期间,白族人民有耍龙灯、舞狮子、对歌跳舞等传统文娱节目。白族人民过春节,还会开展一项传统的活动——“放高升”。取一根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强悍性格。
南涧龙灯会 正月初九
每逢正月初九,是南涧彝族自治县的龙灯会,传统年味尽在其中。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给玉皇大帝拜生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并用弹奏洞经音乐、龙灯朝贺等来表达敬奉之意和喜庆之情。
弥渡花灯节 正月十五、十六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闹花灯,是云南著名景点大理州弥渡县密祉乡的传统活动,已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节日期间,密祉乡的所有大小自然村都要组织一支支花灯队到密祉的大寺街进行舞狮、耍龙灯、花灯表演等,用自编自唱的方式庆祝人民的生活好,共同祝愿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隆重的团圆饭,白族人民会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八大碗(东坡肉、酥肉、粉蒸排骨、凉拌拼盘、煮大白豆、煮干竹笋、杂碎汤、酸菜扣肉)寓意深刻的节日菜肴。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春节期间,白族人民还喜欢品尝当地的白族三道茶(苦茶、甜茶、回味茶),及在家里烤乳扇,沾点蜂蜜,寓意明年甜甜蜜蜜。
十月节、六月节
红河州的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期间,哈尼同胞们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做糍粑、荡秋千公历春节期间
随着文化的发展,如今的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也会在庆祝汉族的春节,在这天做糍粑、砍竹子、搭秋千架。在哈尼族,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锦屏山庙会 正月初九
每年春节和正月初九庙会等传统节日,上山进寺的香客、朝拜的信徒、观光的旅行者络绎不绝。到弥勒县,游弥勒寺,拜弥勒佛,领略佛教文化、儒家文化、民族文化和谐共处之大观,成了许多人的一大快事。
在红河州的很多村寨,每逢过节,都会摆上隆重的长街宴,将新鲜宰杀的猪、羊、牛做出各种蒸、炸、煮、炒、炖美味佳肴,加上一些山茅野菜,别有一番风味。
守岁到天亮 除夕
壮族的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
“摆手舞”会、耍龙灯、舞狮 大年初三
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杀猪宰羊烤酒打粑 春节期间
苗族人把春节称作“客家年”,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花山节 正月初一至十五
这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文山丘北和马关都有节庆活动。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十几万人。
丘北太平节 正月初九
农历正月初九,是丘北马者龙太平节,每十年为一届。发展至今已拥有500多年历史,属于民间的传统庙会。文昌宫前,游神队伍举行环绕马者龙村的活动。给高达九米,手持金刚宝剑的巨型塑像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随后,鸣锣开道、开路先锋、迎神,驱邪避恶,清寨扫台,祈福求安。
无论苗族人还是壮族人,在节日期间都必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
打靶、酿酒水 大年初一
除了傣族的春节习俗,在景颇族聚集的地方,春节期间还会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
象脚鼓比赛 大年初二、初三
初二、初三,一些傣族村寨会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目瑙纵歌节 正月十五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只要有场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进行目瑙纵歌,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集体歌舞。
?春节期间,素斋八大碗、回龙茶、堆花米酒、扒肉米线、卤水粑粑、稀豆粉、松花糕、米糕、凉粉、葱花饼、熏鸡等本地特色美食是很多家庭过年必吃的。
西双版纳州
托球比赛、敲大木鼓
西双版纳州除了傣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布朗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西定、巴达山区,那里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春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过年也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酿酒、杀猪宰牛,准备丰盛的食品,并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春节期间,大家盛装打扮后聚集于广场,除共同唱歌跳舞外,还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儿童最喜爱的是耍箭枪和陀螺;妇女荡秋千和玩鸡毛球;小伙子掷标枪、踢球、踩高跷。男女青年还可以一起翻竹杠。节日里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是敲大木鼓,大木鼓是基诺族人民视为最神圣的器物,平时挂在“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家里,严禁动用,只有过年节时才能敲击。
而傣族人民春节期间的习俗也十分讲究,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糯米饭、昆虫宴
在西双版纳,很多少数民族都喜欢在过年过节时用芭蕉叶合盛一团糯米饭,而昆虫盛宴、冬瓜猪、炒竹笋、鸡肉烂饭、傣味烤鸡都是春节期间必吃的。
熏肉烤酒贴门神 除夕前
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居住着勤劳勇敢的布依族人。除夕前期,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除夕前还要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
祭祖宗、守太岁 除夕
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
挑水、扎彩灯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
串门拜年、打花包 春节期间
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
?每逢春节,布依人的饭桌上也很丰富,大碗扣肉、三角肉豆腐、白斩鸡、精炒肉、猪蹄冻、血豆腐、腊肉/熏肠是必不可少的。
做糯米粑 除夕
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抢“新水”、访亲问友 初一至初四
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观看“耕作戏”、寻意中人 春节期间
节日期间,墨江地区的瑶族同胞们会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
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麻脆是普洱地区一种独特的年货小食品,每逢春节前夕,普洱地区的年货街上都会出现制作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小东西,它不是玩具,而是一种精美的民间手工艺品。年夜饭上,家家户户都会用油锅炸膨胀后食用,脆酥香甜。当然,紫米八宝饭、酸笋鱼也是春节期间深受大家喜爱的。
跳嘎 初一至初五
从初一到初五的5天之中,人们白天跳三弦舞,晚上跳嘎,跳得废寝忘食,此情此景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跳嘎的动作十分简单,身体稍斜向逆时针方向绕圈,左脚向前一步,右脚有节奏的向前踏三次,如此循环。舞蹈虽然简单,但参加的人非常多,不论老少都能翩翩起舞。跳嘎的嘎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别扮演神灵和人群两种角色,用对话的形式向人们述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男女裸浴 春节期间
春节期间,住在高山峡谷的傈僳人都要背着毯子、被子,带着米、肉、油、盐、菜和炊具,相会到怒江边有温泉的地方。这是他们的自由天地,他们在岩壁下、石洞里、石缝中铺上干草,展开被子,开起露天宴。然后下到烫人的温泉澡池中,洗去一年的污垢,舒展疲惫筋骨,与澡池里的傈僳姑娘说笑打闹,其乐融融。
这是生活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族喜爱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或远方的朋友到来,傈僳人都会做上这道菜来庆贺佳节、招待贵宾。春节期间也会配上酸竹菜、酒焖鸡来做下酒菜,你不妨亲身去品尝一下。
送灶君 腊月二十四
到了腊月二十四,传说是灶君老爷上天之日,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把锅灶擦洗干净,用一小碗盛满五谷和切细了的稻草秸,然后用香盏点上油灯恭送灶君上天。为了不让灶君把家丑启禀玉帝以遭惩处,家乡人多用大麦芽制作的白糖作贡品,欲把灶君的嘴给封起来,让他有口难言。
新花街节 大年初三至初五
花街节分为"小花街节"和"大花街节"。"小花街节"在太阳当顶的时候,"花街"附近的冬青树下,香蕉丛中,菠萝地头,小溪边上,对对情侣到处可见。太阳偏西,小伙子们打开饭盒,双双情人说着甜言蜜语,吃下最美好的晚餐。然后,姑娘接过小伙子送给的银饰。"大花街节"男女青年相聚粉牛渡口,伙子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一手接过秧萝,另一手拉着姑娘,来到幽静的地方。姑娘从秧萝中拿出自己亲手制作的食品,让心上人一一品尝。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双方决定把婚事告诉各自的父母,便依依不舍地离别了。如果双方同意,父母一般不会阻挡,到了年龄合适的时候,就选择吉日配成佳偶。
接姑爷 大年初二
过了初一,姑爷们摆架子的时候便到了。初二这天,岳父岳母家一大早就要打发家人来接姑爷。事实上,接回去的不只是姑爷一人,还有他们的乖女儿和活蹦乱跳的小外孙。
正月初二这天,只要是女方家有意的,都要主动来人,把男方接回家里,好好款待。而男方呢,也正好借此机会向女方家或送大礼,或献殷勤。酒足饭饱之后,男方则要变客为主,反邀女方入其门、进其家,又是一番荤素冷热摆满桌的好招待。
请春客 过完初一
正月间,只要过了大年初一,就要忙着相互宴请了。今天才吃了李家的饭,明日又喝起了张家的酒,大家你请我、我邀你,几乎家家都轮流着做一回东道主。正月请春客,人既不多,礼又不送,大家围桌坐定,酒菜随之而上。一时间,男的飞杯交盏、划拳猜令,女的唠叨家常、满面春风,小小的农家庭院充满无限欢乐。
说白了就是一锅杂锅菜,味道极佳。因每家酸汤量多,故而吃的时间较长。当下吃时,味美可口,能吃半饱,但愈往后搁,酸味就愈重。酸汤之说由此而来。据说有的人家的酸汤竟能从大年三十一直吃到正月尾二月初。
吃不完的肉、用不完的油、喝不完的汤,就做成鲊馍。过年后的所有剩肉、剩油,甚至稍油一点的剩汤都可加盐熬化,然后再把晒干的萝卜丝连同辣椒粉和鲊面一起搓匀塞入罐中,如果有一时吃不完的酥肉或肉块也可同时放入。做鲊馍油水要偏重,不能太素,素了不好吃。
早在年前就要将白酒捂在青松毛或糠堆里。把糯米蒸透蒸熟,端起让其凉定后,再用冷水调和着将甜酒曲(俗称酒药)与糯米饭一起拌匀,然后用瓦盆或脸盆装起来,盖上锅盖或布块,再捂上青松毛、草席、粗糠或其他易产生热量的物什,让其自然发酵后(一般要两天左右时间),即可端出食用。
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历年,原为藏区最隆重的节日,但迪庆藏族群众大都已习惯于农历春节,藏历年逐步成为寺庙僧侣的节日,现在藏族把农历春节看作最隆重的节日。
祈福烧香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是春节中最神圣吉祥的日子,早晨,家中年长的老人先起床梳洗后,口念六字真言,烧天香祈祷新的一年全家发达兴旺,老幼平安。佛龛前布置辉煌,陈设纸花及各种供品,点燃耀眼的酥油灯,供上青苗,摆设“竹素切玛”(五谷斗)。亲朋间互相拜年已成为一种习惯。奔子栏一带藏族村寨,初一清晨男子无论长幼齐出动上神山烧香,妇女们一路歌舞送出村口。待男人们归来,妇女又齐聚村口迎接,此时红男绿女各式各色华丽鲜艳的服饰,竟相炫耀,光彩夺目。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充分显示家庭邻里的和睦相亲,整个春节期间到处一片欢腾,各村寨之间还进行歌舞,骑射比赛,人们按年龄辈份相约,或郊游或转经或做客,直至正月十五后,才开始劳动。
2016藏历新年日期为2月9号,和2月8号的汉族新年只相差一天哦!过节的主要活动有:插新经幡、驱鬼、吃“古突”、转山拜佛、拜年、赛马等,节日饮食主要为:酒、古突、羌枯、切玛等。有小伙伴去体验了吗?
?糌粑、奶渣、青稞酒、人参果
藏族同胞过年不一定要大鱼大肉,但糌粑、奶渣、青稞酒、人参果一定必不可少。这反映出藏民族传统年节文化丰富的内涵。
大扫除、铺松毛 除夕前
在腊月二十九的时候,家里要大扫除,年轻人去山上劈最绿的松毛,把厨房院子都铺上松毛,铺得越厚证明这家里劳动力多而且勤快。
“清仓” 除夕
除夕夜,要把家里能吃的一年的积蓄都拿出来,各做一份。三十吃了饭后害可以去人群集中的地方娱乐,晚上会有篝火晚会,小孩子玩鞭炮等喜庆活动。
女人可以睡懒觉 大年初一
大家都知道纳西的女人是勤劳、辛苦的,屋里屋外、种田带孩子全部都是女人的活计。那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中只有这一天女人可以睡到日上杆头,而男人要在这一天里早起为女人做一顿早餐。这似乎是男权社会给女人略微心理安慰一样的补偿。
访亲拜友、赏灯竞赛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纳西族的人们会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迎灶神、求福泽 春节期间
在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还要举行一系列祭山神、迎灶神、求福泽、祭石门神等传统辞旧迎新活动。
除了这些传统的节目,丽江市华坪县还有 “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的奇特习俗。
玉龙棒棒会 正月十五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丽江玉皇阁会举行棒棒会。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
丽江古城的年夜饭习俗,最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完整的腌制猪头,煮熟后,要在猪嘴上插几朵野山茶花,抬到家里的神龛前,每人向祖先牌位磕头再食用。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也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
◆ ◆ ◆ ◆ ◆
春节时,老百姓的年俗里不仅有物质的丰盛,更有文化的丰美。如果你家那还有什么年俗是小U没有讲到的,就快来补充吧!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红河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