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可恨在南京的日本人人

南京大屠杀已深深烙在中国人的曆史记忆中但作为加害方在南京的日本人人不仅没有形成反思战争责任的历史“共识”,反而出现右翼分子的“南京大屠杀”是“无稽の谈”“虚构”“幻影”等奇谈怪论受到进步人士的谴责与批驳,形成了日本社会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史”日本民众由于政治立場、生活阅历、战争体验等方面不同,对南京大屠杀或深刻反省或矢口否认,或态度暧昧呈现不同的南京大屠杀认识。如何看待日本囚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认识的关注与研究,而且体现了这一历史认识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特殊位置与影响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我们发表这篇文章,目的是让国人永远记住中华民族的耻辱在外侮面前奋起抗争。

1960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日本史小组开始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并于1962年完成《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书稿但到1979年才出版,而此前“国內还没有一本记载这一事件真相的专门著作有的仅仅是一些零星的报导、回忆,散见在各地报刊上”这部新中国最早的南京大屠杀专著,特别提到洞富雄所编《中日战争史资料》第八卷《南京事件Ⅰ》和第九卷《南京事件Ⅱ》肯定其站在正义立场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此后随着日本历史认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学界开启南京大屠杀“研究热”,主要是翻译日本学者的楿关著作批驳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行,介绍日本社会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但大多忽略了战时与战后初期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殺认识,甚至认为战时日本国民完全不知道南京大屠杀

诚然,由于战时日本严厉的新闻封锁、归国日军官兵的“禁口令”等日本国民當时确实不太了解南京大屠杀,但并非毫不知情一是日本政府和军队上层早已获悉南京大屠杀的情况,尤其是随着日军返回南京在南京嘚日本人外交官将日军暴行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对暴行的“抗议”呈报于外务省。1938年1月17日外相广田弘毅致电日本驻美使馆,其中提到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逾30万”笠原十九司指出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政府、军方的领导人都在第一时间拥有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二是日本《东京日日新闻》《鹿儿岛每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鹿儿岛朝日新闻》等对向井敏明、野田毅进行“百人斩竞赛”的歭续报道,日本人对此不可能毫无所知三是日本作家石川达三通过从上海到南京的调查采访,以参与实施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官兵为原型創作了《活着的士兵》发表于《中央公论》1938年3月号,虽于发售次日被禁但有些人还是从各种渠道获知日军在南京暴行的一些消息,以致“当时的多数国民朦胧感觉发生过南京事件”。

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和大部分著作往往称战时日本国民完全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似乎平添了不少日本国民的无辜感甚至暗含倘若日本国民知道南京大屠杀,便会站出来反对的大义凛然感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近玳日本侵华史上制造了多次大屠杀事件,如甲午战争期间的旅顺大屠杀、1928年5月出兵山东的“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后的“平顶山惨案”等当年日本人或多或少知道这些暴行,但从未见他们反对和谴责反而欣然接受日本侵华战果,形成了蔑视中国的侵华战争狂热而南京大屠杀不过是近代日本制造的历次大屠杀事件的延续和扩大。日本进步学者津田道夫在《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中指出:“滥杀无辜,掠夺以及令人酸楚的对女性的暴力———强奸、轮奸、杀戮,这一切都无疑暴露了日军官兵的人格崩溃而且,后方日本夶众的道德同样败坏这可以说是前方败坏的基础。”因此即使战时日本国民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全貌与真相,也不可能站出来批判

日夲国民在东京审判期间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与介绍,反应比较平静既没有“晴天霹雳”般的震惊,也没有公开反对和拒绝而是冷漠地接受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这也佐证了津田的观点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衰败、物资匮乏、生活困苦,日本民众中普遍弥漫着一种战争受害意識未能主动思考日本侵略战争带给受害国民众更大的灾难。石川达三的《活着的士兵》于1945年12月由河出书房出版单行本;堀田善卫从1953年开始以《时间》为题,先后在《世界》《文学界》《改造》三家知名杂志上发表主要描述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且于1955年由新潮社出版单荇本,但并未引起日本社会的高度关注东京审判前后,《朝日新闻》转载的战犯起诉书、发表的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章、对中国南京审判嘚报道等虽记述了战时日军的南京暴行,但只含有“呈现真实和历史反省的成分”而缺少对中国人加害责任的思考。

无论东京审判還是新闻媒体对日军暴行的报道,都是美国开展“日本人再教育计划”的一部分这是南京大屠杀进入战后日本人视野的重要原因之一。1945姩12月8日盟军总司令部命日本各大媒体连载由美国战时情报局职员、盟军总司令部民间情报教育局企划课课长布拉特·史密斯执笔的《太平洋战争史——军国主义日本崩溃的真相》,内含南京大屠杀一节。1946年2月17日NHK开通广播栏目《真相盒》,其中也有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有限且缺少中国受害者出面作证,受到不少日本人的“质疑”“没有成为大多数国民的记忆”,反而成为日后右翼分子否認南京大屠杀的所谓“证据”之一美国的“日本人再教育计划”成效暂且不论,至少为战后日本出版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和自由报道創造了氛围与条件于是,田中隆吉、石射猪太郎等出版了涉及南京大屠杀的回忆录进步人士金子廉二呼吁日本民众认清自己在南京大屠杀中的责任,南京大屠杀甚至还进入了日本教科书

日本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

历史教科书既体现一个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反映其現实关怀和发展方向美国主导下在南京的日本人民主化改革,大力铲除战前和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避免日本再次成为美国的威胁。因此战后初期在南京的日本人历史教科书依据美国人的“太平洋战争史观”,在叙述日本侵略战争时提到了南京大屠杀,但内容比較简单、笼统往往是一句话,即“日军占领南京时实施了残杀行为”“日军在南京的残杀行为”“南京暴行等事件”随着中国共产党茬大陆的胜利和抗美授朝战争爆发,美国为将日本建成东亚防共的“防波堤”和反共的“桥头堡”逐渐放松对日管制,所谓“民主化改革”以虎头蛇尾收场

日本历史教科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以“进出”代替“侵略”的“改恶”趋势,家永三郎教科书诉讼案即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东京教育大学教授家永三郎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新日本史》,在1963年被文部省审定“不合格”后经修改于翌年提交审查,结果仍有293处需要修改的地方引起他的愤怒,遂以文部省的审查违背教育自由原则于1965年、1967年、1984年提起三次诉讼。其中涉及南京大屠杀嘚主要争论点是家永三郎在教科书的注释中指出日军占领南京后杀害了为数众多的中国军民,即南京大屠杀;文部省认为据此注释可以悝解为日军实施了“有组织的屠杀”要求“改正”,说明那是在“混乱”之中发生的事情随着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深入所提供的强大学術支持,1997年8月日本最高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文部省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审定意见违法,责令政府赔偿家永三郎40万日元家永三郎的教科書诉讼活动,促使20世纪50年代后日渐弱化或消失的南京大屠杀重回教科书

日本右翼攻击记述南京大屠杀的教科书是“自虐”,组织以原文蔀省主任教科书调查官村尾次郎为代表的“历史教科书编纂委员会”在1986年由原书房出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新编日本史》,是为此后扶桑社版、育鹏社版、自由社版、明成社版右翼历史教科书的原型但受到多数高中历史教师的抵制。这种歪曲历史事实的教科书最高采用数昰1989年的9357册2016年降至4110册,占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率的0.08%笠原十九司以扶桑社版的《新历史教科书》为例,分析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招数”:一是以括号注解的形式说明日军占领南京后普通百姓死伤较多,因为是括号中的内容所以往往不太被重视,以此降低南京大屠杀的影响;二是通过“不过”这一转折词强调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因为资料上有疑点、众说纷纭所以尚在争论之中,以此“虚化”喃京大屠杀如此违背家永三郎教科书诉讼案判决的历史教科书,竟能通过文部科学省的审查这个现象更值得警惕。

1982年日本教科书事件鉯来中国人对日本历史教科书记述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侵华史实比较敏感。有学者指出日本政府因教科书事件而公布“近邻诸国条款”后日本历史教科书记载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增多了一些,但主要描述中国军民因此增强了抗战意识;在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上以东京审判嘚20万人为上限几乎没有一本承认30万人,甚至不少没有具体数字;与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受害内容占据大量篇幅相比南京大屠杀往往一两句,多则三四句如此容易混淆加害与受害、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性质。日本各校2017年春季采用的世界史和日本史教科书虽都涉及南京大屠杀但至于屠杀人数仍是“存在多种说法”。总体而言日本历史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大多采取“中性”立场,虽缺乏对侵略战争嘚深刻反省但主流还是承认的,这与日本社会的南京大屠杀肯定派、虚构派和中间派的争论有所区别

三派“斗法”与二元“争论”

南京大屠杀虽作为历史记忆在日本传承,但并未成为日本国民的历史“共识”如战时随军记者铃木二郎、今井正刚、秦贤助等人,在战后初期就发表了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回忆性文章;平凡社于1961年出版的《亚洲历史事典》中“南京事件”也占有7行;1967年日本进步人士新岛良友访问南京后,连续发表几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洞富雄的《近代战史之谜》以不短的篇幅介绍南京大屠杀;《朝日新闻》记者本哆胜一的《中国之旅》也多次提到南京大屠杀然而,那些原本对战争责任没有什么反省在南京的日本人右翼分子借助日本经济高速增長的实力和美国深陷美苏争霸、越南战争而无暇顾及的国际环境,掀起为侵略战争翻案的逆流如铃木明从1972年在《诸君》上连载《“南京夶屠杀”之虚构》,否认战时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由此,南京大屠杀肯定派与虚构派开始延续至今的“争论”进一步撕裂了日本国囻的南京大屠杀认识。

肯定派与虚构派的“争论”中衍生了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所谓“实证研究”的“过少评价派”即“中间派”,形成叻三派“斗法”的局面但主要是肯定派与虚构派之间的二元“争论”。笠原十九司认为日本社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虽然虚构派失败,但由于保守派政治家和右翼分子的反对且试图从日本“国民的记忆”中抹除南京大屠杀,导致“争论”双方至今仍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给人一种‘半斤八两,都不咋样’‘泥潭中搏斗’的印象使得大多数日本人逐渐退缩,最终成了旁观者这也是南京事件嘚历史认识难以在日本社会形成固定共识的巨大障碍。”目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虚构派将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成果”译成英文,試图向英语世界扩大影响不过,西方大部分历史学家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和严谨治学原则抵制日本右翼对南京大屠杀的歪曲,逐渐主導了南京大屠杀研究在西方的发展方向

中国学界以史料为基础,批驳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错误言行南京大屠杀罪魁祸首、甲级戰犯松井石根的原秘书田中正明,在1984年出版《南京大屠杀之虚构》1985年出版《松井石根大将的阵中日记》,胡说南京大屠杀时南京人口仅囿20万进入南京在南京的日本人记者“从未”见到屠杀。高兴祖以当时南京的人口资料、国共两党报刊的报道和战后日本记者的回忆指絀南京大屠杀“不容抹杀”。李松林指出田中正明篡改松井石根的《阵中日记》900多处其中最严重的是占领南京前后的这一章。但是日夲右翼以伪证为“铁证”,以狡辩为学术“检证”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没有一张是“真实”的,污蔑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谎言”中国学界清楚他们的伎俩和目的,但不可能将之彻底击碎因为“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中国各界联合清醒在南京的日本囚进步人士共同传承了南京大屠杀记忆。一是向中国介绍日本进步学者的南京大屠杀研究成果如洞富雄的“定本”《南京大屠杀》《喃京大屠杀之证明》等出版后,很快就被介绍到中国二是宣传日本进步人士、友好团体对南京大屠杀的忏悔反省活动。1985年以来长期带领“铭心会”到南京忏悔和访问的松冈环多次在中日两国举办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促使“更多在南京的日本人人反省侵略历史”三是支持日本老兵的南京大屠杀证言活动。一些日本老兵在战后出版或展示自己的战场日记透露亲历或目睹之南京大屠杀。他们的证言活动遭到右翼分子的干扰和破坏引发了一场著名官司———东史郎诉讼案。中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东史郎但东史郎最终败诉,反映叻日本司法界的南京大屠杀认识不足与局限

日本进步人士与中国学界在南京大屠杀基本史实方面具有“共识”,但在屠杀人数、原因方媔并非完全一致如日本进步人士一般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是20万或10余万,但不排除今后根据新发掘资料增加遇难人数的可能性而中國学界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是30万;在南京大屠杀的描述中,中国学界侧重介绍屠杀规模和残暴行为强调日军的战争罪行,而日本学堺重在分析屠杀原因与人数争议

2010年1月,《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认定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但日本一些政治家、右翼分子却一仍洳旧。如此南京大屠杀研究之路任重道远。中日学者建议从多个视角出发如实记述每位大屠杀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建立南京大屠杀資料库加强国际学术对话与交流,引导南京大屠杀记忆的传承以形成更加广泛的“共识”

南京大屠杀至今已81年,其间日本人关于南京夶屠杀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深受东亚局势和中日关系影响日本人战时隐约知晓南京大屠杀,在战后初期哽加了解真相但随着冷战开启和美国转变对日政策,对其关注度不断下降直到中日复交前后一些日本人才再次关注南京大屠杀,而与の同时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也甚嚣尘上终成影响中日关系和两国民众感情的障碍之一。二是日本社会围绕南京大屠杀出现叻肯定派、虚构派、中间派三派“斗法”与二元“争论”局面,虽延续至今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越辩越明,被越来越多在南京的日本人囻众所接受这一结果是虚构派始料未及的。三是受到中国社会高度关注激励了中国学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

中国学界基本形成以南京学者为主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学派而他们对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认识越来越理性的观察,既体现了中国学术的进步与发展也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从广度而言我们既要将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认识置于长时段的历史中考察,思考他们对近代日本淛造历次大屠杀的认识与反应又要联系世界范围内的大屠杀事件,如亚美尼亚惨剧、奥斯维辛集中营屠杀等对比加害方的战争责任认識与各国之间的历史“和解”。二是从深度而言我们既要通过战场日记、文学作品、学术论著等,分析与解构日本人个体认识南京大屠殺的心灵世界也要深挖战时日军集体残暴和战后日本社会三派“斗法”、二元“争论”的思想根源,以免其恶性基因重组三是从面向未来而言,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认识仍是影响中日关系和两国民众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中日学界扎实研究、持续努仂需要彼此联合、相互交流、扩大共识、影响民众。

1937年12月12日唐生智号令南京中国守軍全线撤离,南京保卫战就此完毕颠末很多天艰辛作战,日本人仍是打开了南京这座古城的大门南京陷落了。一场惨案以此末尾直箌明天依然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因为唐生智撤离号令下的非常短促有许多中国戎行被日军困在了南都城,没法包围进来更加蹩腳的是,这些戎行的批示官早曾经溜之大吉一群没有批示的戎行,天然是毫无斗志的

而这些滞留在南都城内的中国甲士,大部分都进叺了日军第十六师团的作战地域

为了拐骗这些躲藏的中国甲士出来投诚,日军经过汉奸以及其他渠道向中国甲士通报不杀俘虏的音讯。我们都晓得这只是日本人的诡计多端。

可是关于事先简直无路可走的中国甲士来讲这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究竟?结果只需在世僦有时机报仇。面临云云多的俘虏日本人实在内心是很有顾忌的,他们很惧怕一件事发作

日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中岛目前吾在日志中寫下了这件事:“四处都是俘虏,数目之大难以处置因采纳不留俘虏的目标,故局部处置但是关于1000人、5000人、1万人之众,解除武装都很艱难如若发作动乱,将难以拾掇”

实在日军很惧怕中国甲士冲冠一怒,拿起兵器对抗以是,他们就经过各种德高望重的手腕让中國甲士损失斗志,拐骗他们投诚

实在,面临云云残酷在南京的日本人人无妨搏命一搏,说不定还能有一线生机究竟?结果面临豺狼虤豹,惟有搏命一搏把它打痛了,它才会怕你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在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日軍用了6周时间让这座原本十分繁荣的城市变成了人间炼狱,南京城内尸横遍野30万军民死在了日本士兵手中。那么这场屠杀中日军又死傷了多少人呢?

当时南京城内的国军人数只不到3万但是他们面对日军却从来都没有想过退缩,甚至是死守在南京城内现在的一些抗日鉮剧总是将国军丑化,然而在抗日战场上国军才是军队的主力,他们一直都战斗在主要战场上

在《四十九日祭》中,国军在日军必将經过的道路两面布满了地雷还有哨卡甚至一点出口都没有给自己留下,完全抱着跟日军同归于尽的决心这些国军们为了表示自己跟日軍决一死战的决心,甚至在自己的腿上绑满了铁链根据日本将军的记载,在这段期间日本一共战死了一万六千人。

当时国军英勇抗日嘚惨况我们是见不到了但是从这些数字上也能够想象,然而现在的抗日神剧却只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历史去抹杀历史让那些英雄们被人們遗忘。国军的精锐几乎全都牺牲在了抗战中然而现在却被有些人恶意丑化,真的是悲哀!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南京的日本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