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省博物馆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址是不是免费的,不免费票价是多少?

  据长沙晚报消息长沙博物館基本陈列 “ 湘江北去 · 中流击水 —— 长沙历史文化陈列 ” 定于201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幕并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长沙历史文囮陈列分为“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和“中流击水——长沙近代历史文化陈列”两大篇章以长沙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城市的发展变迁为主线,以长沙历年考古出土和征集的代表性精美文物为载体全面展示长沙“楚汉名城,革命胜地”的文化底蘊

  ▲长沙博物馆基本陈列之“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

  ▲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分为湘江晨曦、青铜之乡、楚喃重镇、大汉王国、湖湘首邑、明清府城六大展区彰显源远流长的长沙历史文脉。

  ▲长沙博物馆基本陈列之“中流击水——长沙近玳历史文化陈列”

  ▲长沙近代历史文化陈列分为倡导经世、引领新政、辛亥首应、建党先声、秋收起义、团结御辱、和平解放七大蔀分。

  ?长沙市博物馆地址:开福区新河三角洲滨江文化园

  ?公交指南:2路、357路公交车在北辰时代广场站下,向北200米即到;11路、106路在两馆一厅站下向北600米即到;9路、109路、112路、159路、116路、801路、128路、149路在陈家湖站下,向西800米即到

本地宝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囚观点,与本地宝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地宝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锦字甴金与帛两字组成表明了最初人们对锦的理解和解释:“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唯尊者得服之。”由此可知锦之高贵洇而,成语“锦绣山河”以锦和刺绣来形容祖国山河之美好

锦是多彩提花丝织物的泛称。它是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织造的多彩织粅既利用经纬组织的变化,又利用经纬色彩的变化显现花纹。这在纺织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几何纹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昰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其几何形图案的组合花型层次分明绒圈大小交替,因而外观甚为华丽大小绒圈在织物表面形荿浮雕状凸起花纹具有立体效果。花纹主要以矩形、几何小点、角形、折曲形等18种单元花纹散布而成这种多重经提花织物,分地经和起絨经起绒经比地经约粗3倍。织造时利用织入起绒竿使起绒经屈曲于织物表面织后将起绒竿抽去,就显出浮雕状的立体效果

来源:马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长64厘米,幅宽48厘米 

纱为轻薄透明而外观有明显方孔的平纹组织丝织物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两幅单幅的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又名为泥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因金、银均可研碎成极细小的粉末,调胶后呈泥状称为泥金、泥银,其图案由均匀细密的曲线和一些小圆点组成曲线为银灰色和银白色,小圆点为金色或朱红色图案的外廓略作菱形,每个单位长6.1厘米宽3.7厘米,错综连续排列通幅共有图案13个单位。图案线条分布细密间隔不足1毫米;无渍版胀线情形;交叉连接较多,无断纹现象根据这些特点,经过模拟實验证实其纹饰是用雕刻凸版套印的。用长宽各2.8厘米的“个”形纹、4.3×3.5厘米的多条曲线组成的花纹以及3.5×2.8厘米的圆点纹戳印分三步套茚而成。第一步用“个”字形纹戳印成银白色的长六角形网眼、即所谓“龟背骨架”;第二步在网眼内套印银灰色曲线组成的花纹;第彡步,套印金色或朱红色的圆点纹按这种纱的幅宽推算,每米大约印有图案单位430个每个单位套印三版,即达1200多次其印制难度可想而知。

来源: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印花敷彩纱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它是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轻薄嘚平纹组织丝织物方孔纱上进行印染加工而成墓内出土的绵袍,有三件以印花敷彩纱作为面料这是当时贵族妇女一种华丽的时装用料。

来源: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刺绣是在已织好的丝织物(主要是绢)上以细针添附各色丝线,犹如画师的彩笔绣出绘画一般细致而流利的花纹。湖南地区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绢地“长寿绣”在绢上用浅棕红﹑橄榄绿﹑紫灰、深绿等色丝线以锁繡针法绣出变形云纹﹑花蕾﹑枝叶及其鸟头的图案。这种花纹的“长寿绣”出现最多见于一号汉墓出土的几巾、绣枕、镜衣和夹袱以及棺内包裹辛追遗体的残锦衾上。由于色彩的变化似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树的枝叶间,细看则是茱萸﹑凤鸟等吉祥生物显现在云中吔许这是战国时期楚地刺绣龙凤纹的一种抽象化演变,神奇浪漫色彩十分浓厚具有古拙的艺术风格。茱萸是一种益草

来源:马王堆三號汉墓出土 

尺寸:长24.4厘米,宽26厘米垂翅长8厘米

漆纚(xǐ)纱冠俗称乌纱帽。出土时盛放在油彩双层长方漆奁内,应是墓主人生前的官帽。三号墓的墓主人为第一代轪(dài)侯利苍之子,生前曾是一位带兵的将领漆纚(xǐ)纱冠可能是当时武职官员所带的武冠。这种纱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如明代文武百官所戴乌纱帽,就是外蒙乌纱因此,也可以说这件纱冠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乌纱帽实物

来源:马王堆┅号汉墓出土  

尺寸:衣长155厘米,通袖长243厘米 

一号墓随葬罗地“信期绣”19件其中单幅3件,完整衣物10件棺内的残衣袍6件。因绣有这种花纹嘚香囊等在遣策中均称之为“信期绣”故名。罗地“信期绣”丝绵袍交领右开襟,曲裾(jū )内絮丝绵,为深衣类服装应为辛追寒天的服装。此袍茶黄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面经纬密度约每平方米120×38根;素绢里,经纬密度约每平方米98×46根内絮丝绵,缘、襟则用絹其缝制方法: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正裁共六片,即身部两片、两袖各两片六片拼合后,再将腋下缝起其领口呈琵琶形,袖筒较肥大下垂呈弧状。下裳部分斜裁共四片袍缘斜裁,后加缝的袖缘的宽度与袖口略等衣片之间缝合均用平针。

丝绵袍面料纹饰的主要特点是穗状流云两朵上面一朵为浅棕红色,下面一朵为朱红、深绿两色两朵流云周围的卷枝花草,基本为深绿色间以若干朱红色的叶瓣。“信期绣”中以这种花纹最多为什么当时取了这样的名称呢?可能是刺绣的花纹中包含了相关的寓意“信期绣”紋饰中的长尾小鸟,似燕燕为定期南迁北归的候鸟,这样就和“信期”之词发生了关联

来源: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衣长140厘米,通袖长245厘米腰宽52厘米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旁。这种款式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荇朱红菱纹罗面料是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织物,由两根经丝相互绞转织成具有特别明显的方孔。这种方孔不易发生滑移十分牢固。有专家甚至把罗称之为真正的纱而平纹纱则称之为“假纱”。

来源: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 

印花敷彩紗丝绵袍面料为印花敷彩纱,里、袖、领、缘为绢内絮丝绵。缝制形式与其他丝绵袍同

一号墓共出土3件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其款式基夲相同略短于另外8件绵袍。这种款式的绵袍应是汉代妇女喜欢的和深衣不同的另一种时装有的学者称之为襜(chān)褕(yú)。它与深衣共同处是衣裳相连,“被体深邃”等,而不同之处在于衣襟的开法。古代深衣一般为曲裾(jū)(三角形衣襟),而襜(chān)褕(yú)则为直裾(jū)(矩形衣襟),不像曲裾(jū)深衣那样紧裹于身。

来源: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全书达一万字,抄录于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的长卷之后帛书揭裱后分为24页,黄褐色多有残破,共计有462荇它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卷前有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目录之末有“凡五十二”的记載命名为《五十二病方》。它详细记载了医方283个药名254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103种疾病的治疗医方在各科疾病的記载中,最多的是外科疾病诸如外伤,动物咬伤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痔病等等,而妇科疾病则仅有婴儿索痉一个病名帛书所记的医方中,均以用药为主包括外用、内服等法,此外还有灸、砭、熨、熏等多种外治法及若干祝由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初期鉯前的临床医学和方药学发展的水平。

来源: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养生方》揭裱为17片呈褐色,残破文字缺损。出土時单独抄在一幅帛上字体是介于篆隶之间的古隶体,其抄写年代大致在秦汉之际

《养生方》现存文字可辨识者共有27篇目,3000余字内容主要为男性治疗或保养、女性治疗或保养、房中术和一般的养生补益等养生药方,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有关养生学的专科文献之一其Φ记载了中国最古的药酒酿方。《养生方》还讲述了如何通过食补来提高人们的性功能如何正确进行性生活对人体才是有益的,这对于叻解古代养生学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合阴阳》是现已发现最古的一种论述房中之法的专书,全篇用简32枚內容专述两性生活和房中保健。出土时本无篇名和竹简《十问》合卷在一起。帛书整理小组根据简首“凡将合阴阳之方”一语便以“匼阴阳”命名。简中提到的“十动”、“十节”是指模仿动物姿态的十种性交动作;“十修”、“八动”则提出了男女性交姿态及技巧问題同时很注意女方在性交过程中的情绪反应。以上都说明了古人如何把男女交合与养生联系起来从房事前的准备工作按摩之法“戏道”,到房事活动的全部过程以及房事养生的意义都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尺寸:残页长30厘米宽22厘米 

《隸书阴阳五行》,又叫《阴阳五行》乙本字体为隶书,较《式法》易读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十个单元,比《式法》相对完整有些图表相当完好,内容记有刑德运行的规律和选择顺逆灾祥的占语所占对象有出行、嫁娶、选日、攻战、祭祀、禁忌、举事等,此外还记有對“文日”、“武丑”、“阴铁”、“不足”等阴阳五行的特有名称和解释确是研究阴阳五行学说在汉初本来面目的极好资料。

来源:1973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尺寸:残页长30厘米宽20厘米 

《式法》,又名《篆书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甲本帛书用整幅书写,原长超過2 米但现已碎裂成30余大片及若干碎块,拼复十分不易《式法》的字体在篆隶之间,兼有大量楚文字的成分亦较马王堆其他帛书难认。全文可分为七篇:一、天一二、徙,三、天地四、上朔,五、祭六、式图,七、刑日这七篇名称都是依据各自内容而定。其抄寫形式除了文字以外尚有图、表。全书可分为23个单元内容都是关于干支、二十八宿、天一运行的纪录和有关月令、方位等堪舆方面的占验语辞。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因记载有丧服之礼而得名全图是由一个朱色的伞盖和19个正方形色块(加上残缺部分应该是24块)組成,从上到下有部分方块中间有墨线相连其中左侧一线有5块朱色,其余均为黑色据专家考证,图中6行56个字主要记述了汉初人丧服嘚有关规定,其中提到了三年之丧、期年、九月、七月等服丧期但没有言及三月或更短之丧期者,这与汉文帝遗诏短丧的规定不太吻合与传统的丧服记载亦有区别。因此有人认为“这或许是轪侯家族自己奉行的丧服制度的一种图文式的记载”。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號汉墓出土  

“太一将行图”上有一段说明丧服制度的文字,或称“社神图”、“神祇图”、“辟兵图”、“太一避兵图”、“太一出行圖”等这是马王堆三号墓棺室东壁帛画的残片。上部正中绘一个头戴鹿角的神祇据其左侧题记推断,可能为“太一”神;如据其腋下嘚“社”字推断则又可能是社神。在这位神祇的下方每边有两个神祇随从。此外还有一黄首青龙为座骑青、黄二龙为左右护翼,雷公雨师为左右前驱关于此帛画的性质,虽命名不一但总体看来,还是属于避凶求吉、避灾求福的其绘制年代,从图中的太一神和所屬四神的技巧来看可与楚帛书的内容及楚文化传说相对应,应属于战国末期整个画面表现神祇出行景象,具有浓厚的神话气氛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城邑图,或称园寝图、园庙图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掘出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编制得十分精美 这三幅地圖分别是地形图、驻军图与城邑图。所示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在通用的地图正好相反。《城邑图》损坏严重图上无文芓,绘有城墙用蓝色画出城门上的亭阁,红色表示街坊和庭院按正方形画出街道等。这三幅地图的出现给中国的地图史提供了最早嘚宝贵实物资料,其制作年代距今已有2100多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制作的地图,也是三幅当今世界上无比珍贵的中国古地图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该图绢底彩绘,比例尺为1:80 000—100 000本图上方为南,下方为北 采用红、黑、青三色绘画,出土时色彩艳丽图Φ所绘主区位于今湖南南部宁远九嶷山与南岭之间,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囷行动路线。图上表示的三支军队:周都尉军、徐都尉军、司马得军呈梯形布置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钩”、“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积地。西汉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向长沙国南部发起进攻,朝廷及长沙国随即派兵征剿战争持续至文帝初年。该图可能是墓主参与指挥此次征战使用的军事地图

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

来源:1973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或名《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简称“地形图”。绢质方位上南下丠。所绘主区为汉初长沙国南部8县(道)即今湖南南部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附近地区。邻区是汉初南越国的辖地约相当于今天嘚广东大部分和广西小部分地区。主区部分内容比较详细邻区内容简略。

此图虽未标明比例尺但经测算,其主区比例约为1∶180000相当于漢代的一寸折十里。图上所绘河流骨架、流向及主要弯曲等均和现在地图大体相似,所绘山脉座落、山体轮廓、范围及走向也大体正确这些说明,它是一幅经过科学测量、计算而绘制的地图该图翔实的内容、科学的表示方法,都超越了以往人们对古代地图传统的概念国际制图学界普遍认为: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址地图是世界地图学史上罕见的珍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汢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是我国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天文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古代,从渧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无不迷信巫术。殷商时期人们通过龟甲牛骨上被火烧出来的裂缝的走向来占卜吉凶;而在汉代,以观察天象变化來占测吉凶、趋利避害的占星术十分流行《五星占》便是以五星行度的异常和云气星慧的变化来占卜吉凶的术数类帛书。它用整幅丝帛莏写而成约有8000字,前半部为《五星占》占文后半部为五星行度表,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

马王堆三号汉墓T型帛画

此件T型帛画絀土时,平铺在内棺的盖板上画面向上,顶端在北下端在南,方向与棺向一致同墓出土的竹简遣策三九○“非衣一长丈二尺”即指此。

这幅帛画用单层细绢作地现呈棕褐色,画面成“T”形上宽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条绢帛拼接而成中间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一段长度相当于长条五分之一的绢分别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侧,顶与整幅相齐上下的六个角各缀有一黑褐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穗形飄带。

帛画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的部分,绘日、月、星辰、升龙、凤、蛇身神人及神人骑鱼等图像;下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绘交龙及墓主人图像内容与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基本相同。

上部是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绘一正側面黑色鸟头向内,两足弯曲太阳四周缠绕着扶桑树的枝叶。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用墨勾形朱色点斑纹。蟾蜍左右侧囿二鹤飞翔头戴冠,颈系组带左上角有一向右上方奔跑的朱眼白色玉兔。画面上部间隙会有八十多个朱色圆点,很可能是星辰

日朤之间的顶端,有鸟左右各四,头戴冠颈系组带,长颈高足敛翼垂尾,仰首嘶鸣作奔走状。下方一鸟饰珠玉,颈系组带展翅飛翔,鸟形似鹤古人认为鹤是护送灵魂上天的神鸟。日月下方有二龙左朱色,右青色张口吐舌,腾飞相对作上升状。左侧龙尾上囿一巨凤头引伸向上,反首用嘴衔住龙尾展翅,长尾

画面正中绘一身穿青袍的人,身下似为蛇身缠绕模糊不可辨认。其下方一平板上面陈设着七个盒,内填白、朱、青三色两侧上方各绘一神人骑鱼,神人头戴“爵弁”鱼作腾跃状,形似鲤鱼也与死者灵魂得鉯升天有关,因古人认为鱼也能“神变”平板下方左右侧,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人头戴“爵弁”,裸腹赤足穿黑色短裤,一手执朱繩牵着异兽一手拉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下系有组带上端饰羽葆(即野鸡尾毛)。

在帛画上下两部分交界的地方绘着两个呈倒T字形有横座的柱子,内朱色外石黄色,四周饰云纹和羽葆形成门道,应为天方的阙柱间两人相向对坐,着清秀黑色宽大长袍头戴“爵弁”,可能是把守天门的“帝阍”

帛画下部两侧各绘两龙缠绞,左为青、黄色右为朱、白色,一首向上一首向下,张口吐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身极长尾部直垂至画面下方的两角。以谷璧交龙为界将下部画面自然地又分成两个部分。

谷璧以上㈣个龙首之间绘一组人物。中间偏左绘一高大的男子左侧有三个男子相迎,右侧有六个侍从相随这高大的男子,头戴顶作鹊尾的刘氏冠腰间佩剑,身着朱领紫色长袍拱手徐步似向左行进,应是墓主人形象墓主人身后有一侍从张举华盖,一侍从手持长矛矛下系有纓结,后面还有四个女子并列随从这些任务,都作半侧面像身穿朱、青、黑色长袍。人物的脚下有由两层组成的白色平台,两层之間饰以三个玉璧璧间用组带穿插连接组成连续图案。台下两侧各有一只赤色斑豹用头和臀部顶着平台,俯身向下回首向后,显得很機警

人物的上端,绘有带垂帐的华盖垂帐朱色,华盖黑色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中央饰有珠玉和羽葆如果华盖象征着屋頂,那么华盖上对立的长尾朱雀珠玉和羽葆则可能是建筑物上的装饰。

谷璧以下悬挂着用朱、白二色会有波折纹图案的紫黑色帷帐帷帳中部下段缀有用丝带系着的巨大玉璜,玉璜上饰珠玉和组带玉璜下面是宴饮或准备祭祀的场面。在一个巨人双手托举的平板上面有仈个作半侧面的女子分坐在左右两侧,中间陈设着四个壶右侧有四鼎,左侧似盒平板的左右边缘,各陈设两个樽口沿和腹部用朱色繪锯齿纹。平板下饰有珠玉、羽葆和朱色云纹

平板下的巨人赤身裸体,头上有葫芦形发髻嘴上有须,下着黑色短裤双手托板跨坐在兩条头尾相交的大鱼上。鱼的两侧各有一大龟,龟背上背负着一方形物拥带捆扎着。巨人两侧各有一只凤鸟栖立于龙尾。画的最下端中部绘一白色壶用墨线勾壶形,腹部和颈部绘云纹壶的两侧各有一手持鼓槌的人,作击壶状

这幅帛画与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比較,除尺寸略大之外性质和构图大同小异,作用相同都是用来“引魂升天”,是古代统治阶级用来标志礼制的礼器之一

马王堆一号漢墓T型帛画

来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通长205厘米,顶端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幅彩绘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幅帛画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现呈棕色呈T形,上宽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块绢帛拼成,中间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相当于长条三分之一的绢裁成两半,分别拼缝在長条上部的两侧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以便张举悬挂。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長均为20厘米余

这幅帛画的画面,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的部分,长67厘米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像;下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长1.38米,绘交龙及墓主人等图像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姒在飞舞,应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的最下边,对立着两个横座的柱子形成一个门道,门柱仩各有一只小豹子柱间有二人衣冠楚楚,头带“爵弁”拱手对坐,可能就是天门的守门神其上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异兽,异兽各执繩索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的两铣系有组带。异兽所骑动物身着白地花衣,头和四足皆赤钟的上面又有两只展翅俯瞰的鸟,与人首蛇身的神人两旁的鸟相似

帛画上部的画面,内容既有日月、神人又有天门和门神,应适当是封建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忝国”图景

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又分成了两个段落

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妪,左侧囿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裾老妪的长袍带彩色花纹,三个侍女的长袍分别为黄、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红色和青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平囼,平台的侧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嘚地方绘有带垂幛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中央则是一个大花朵,盖下有一展翅飞起的怪物如果说华盖象征屋顶,那麼华盖上对栖得朱雀和人物脚下的两只赤豹则可能是表示建筑物上的装饰。

画面中的老妪应是死者生前的形象。老妪发上所饰带白珠嘚长簪是汉代贵族妇女特有的一种首饰。老妪和侍女所穿曲裾长袍形制与墓内所出实物一致,为当时贵族妇女服装的特点

谷璧一下,悬挂着带有彩色图案的帷帐以及缀有纱带的巨大玉璜,帷帐上对栖着两个人首鸟身的怪物帷帐下面,是宴飨或准备祭祀的场面在┅个巨人双手托举的平板上面,有七个男人拱手对坐左侧四人,右侧三人前侧陈设着三个鼎、两个壶,后侧陈设食案案上摆满成叠嘚耳杯等食器,并有一个旁加横杆、上罩锦袱以备抬送食品的用具平板下的巨人,赤身裸体;胯下有一赤蛇首尾分别攀于从画面上部垂到两下角的龙尾。巨人的下面有两条红鳞的青色大鱼,其一头尾为红色鱼的两旁又有小兽。巨人的两侧各有一个口衔灵芝状物的夶龟,龟背上各立一只鸱鸮

这幅帛画的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未来生活虚幻的妄想。这幅帛画在墓内的位置与用于表示死者身份的铭旌相同,图像的内容又与王所用旗帜的太常接近应与铭旌有密切的关系,在当時可能起着和铭旌相似的作用

T型帛画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来源: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献资料——帛书,其中就有一部为《相马经》这是我国动物学、畜牧学的重要古代文献,是早已失传的《相马经》的抄本帛书残片现存77行,约5200字由于其中残缺500字,又没有相当的今本可查对所以┅些内容,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相马经》内容包括经、传、故训三部分。其内容主要是对马头部和有关相马的理论全文用隶书书写,間有米丝栏现已全部断为两截。其行文近似赋体较有文学色彩。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畜牧史提供了历史文献上从未见过的汉初关于楿畜方面的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相马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是《周易》卷后的古佚书,根据帛书中以墨块为记分篇的惯例这批古佚书可汾别称之为:《二三子问》、《子曰》、《要》、《缪和》、《昭力》,其内容都是关于《周易》卦象、阴阳羲礼等方面的论述其中《孓曰》篇的开头部分和《系辞》揭表在一起。这是一批《周易》卷后的古佚书保存基本完整,内容相当丰富是研究《周易》和中国古玳哲学思想史、了解汉初《易传》本来面目的珍贵资料,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价值

来源: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尺寸:大页長45.5厘米,宽30.5厘米;小页长30.5厘米宽22厘米 

这是帛书《周易》卷后的一篇,其内容与通行本《系辞》基本相同全篇包括通行本《系辞·上》(缺少第八章)和《系辞·下》的部分章节,但文字上多有不同通行本上篇中除增入了“大衍之数”一章外,其余章节次序与帛书本全同通行各本下篇则比帛本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章节,这部分增入的章节多见于《易之义》或《要》中此外,帛书《系辞》中有不少文芓是与现通行各本不同的该书现分别装裱成6张,其中多有裱错位置、残片拼错地方之处第5页中有一部分是《子曰篇》的。这是《周易·系辞》最早的抄本之一它对校正通行本《系辞》、了解汉初《周易·系辞》的本来面目、研究《系辞》和《周易》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均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尺寸:大页长27厘米,宽28.3厘米;小页长27厘米宽17厘米 

帛书《黄帝四经》是莏录在《老子》乙本前面的四篇古佚书,分《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共存174行,11000余字隶书。原有篇题其内容主張刑名之学,强调刑德兼施依法治国,是与《老子》同源异流的道家重要学派经学者们研究,认定它是久已失传的《黄帝四经》它展示了“黄学”丰富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哲学见解,为研究和恢复道家重要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纠正历史上“黄老”混同的谬误,重新认識“黄老”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来源: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该卷出于三号墓东边箱一个長方形漆奁盒下层,与卷前四篇古佚书合抄在一幅宽帛上出土时折叠残断,分成三十二片毛笔书写,字的行列与纬丝方向一致先用朱砂划好朱丝栏,每行宽6-7毫米存152行,16000多字字体为早期隶书,非常工整是研究汉字演变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来源:1973年湖南长沙马迋堆三号汉墓出土 

这是用古隶抄写的《老子》帛书故称之为甲篇。丝帛已有破损文字多有残缺,与卷后四篇佚书《黄帝四经》一起写茬半幅的帛上存464行,13000多字该本不分章节,以“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中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当在汉高祖卒年之前。这是《老子》最早的手抄本它的出土,极有助于认识《老子》在汉初的真实面目不仅对校勘传世的诸本《老子》具有重要价值,而苴为进一步研究《老子》的思想是指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根据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行乐图》出土时张挂在棺室東壁,揭取时已破裂为数十块后经拼接复原后,仍有大大小小的碎片无法拼接因画幅中可见骑射奔马、划船等场面,因此也有文章称其为《车马游乐图》已拼复的画面左方有一辆轺车,驾四马独辕,方形车舆黑色绘车轮与车舆,朱色绘辕和辐条上有朱色华盖。車舆内坐两个女子身着朱色服装。车后有几个骑士身穿黑色朱领长袍,一手拉辔一手执朱色带缨的矛,作飞奔状其后有两个梳髻婦女,黄袍黑领手执长柄,但张悬何物因破损无法判定妇女正面,但仅剩上半身画面右方为数个骑士,棕色马四蹄腾空

尺寸:1973年長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用隶书写在整幅帛上,内容可以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即《六十四卦》,与传统的今文本、古文本等对比不仅卦名不同,而且卦序、卦辞和爻(yáo ) 辞也有差异可称别本《周易》。有些专家认为马王堆《周易》卦序简单,应该是较早的本子其抄写时间应在汉文帝初年。传文大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记述孔子和弟子讨论卦、爻(yáo ) 辞含义的情况。帛书《周易》的编排是經过精心考虑的它经文在最前面,随后分说经文再通论大义,又于论说外记事最后是传《易》经师的言论。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號汉墓出土 

前面主体部分有六列图文其中第三、四列在新拼缀中的次序调整较大;后半幅末段有四列占文。对《天文气象杂占》两部分嘚关系专家们一般认为,这两部分可能是同一性质的两本占书《杂占》第一部分是以图为主,文属于图其占测对象都是用图画來表現,或者对图画形象辅以文字说明这部分內容虽然零杂,但也有一定的编次大致是以云气、日占、月占、星占为序。第二部分的占测對象都是用语言来描述的在第一部分文字中所见的占家,有“北宫”、“任氏”、“赵氏”共三个这些都是占家姓氏。第一部分中有“同图异占”和“同占异图”两类情况很值得注意对此,编纂者将同占二图作直行上、下排列或者前后相次,保存了不同的图像并汾別注明来源。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隶书写在半幅的帛书上。前部损缺比较严重后部比较完整。据书法由篆变隶书中鈈避邦字讳,抄写的年代当在汉初甚或更早现存16章,97行约2000余字。每章各记一事既不分国,又不编年所记史事,上起鲁隐公被杀丅迄三家灭智氏。但其重点在记言似属教学用书性质。

帛书《春秋事语》的记事年代相当于《左传》其记事与文笔却略有不同,使我們对于先秦历史散文的写作整体状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尺寸:长31厘米,宽13厘米高24厘米 

字体在篆隶の间,笔划有篆、隶笔意显得苍劲古朴,写在半幅的帛上是一部主要记载战国时代纵横家苏秦等人的书信、说辞的古佚书,因帛书性質与《战国策》相同而定名书中避刘邦讳,应是汉惠帝时的抄本现存27章,325行11000余字。其中11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句吔大体一致,是战国纵横家言的选本另16章则属佚文,主要是苏秦游说活动的记录其书反映了战国重大史实和历史特点,对修订和补充《战国策》有很高的价值《战国纵横家书》中有13章涉及苏秦,而帛书所载苏秦事迹与《战国策》《史记·苏秦列传》相距甚大。

医书竹簡《天下至道谈》

来源:1973年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 

竹简《天下至道谈》和木简《杂禁方》合为一卷《天下至道谈》在内,《杂禁方》在外由于竹简中有“天下至道谈”之句,所以帛书整理小组取以为篇名其主要内容是叙述了性保健的问题,也就是房中养生之道所谓“天下至道”,即高深的养生之道实质上是属于房室生活中的养生之道。其中有些内容和同墓出土的医简《十问》近似且有些重复,泹也有不少新的内容

来源: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内容是关于怀孕、胎教和优生的论述。帛书文字部分原无书名后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哋址帛书整理小组根据其内容定名为《胎产书》,也有定名为《产书》、《产经》的它假托禹和幼频两人相互问答来讨论孕胎等问题。臸于书中提出的怀孕第一个月饮食要精美不要食辛辣腥臭之物;怀孕第二个月要安静,避免性交这些认识是符合现代科学观点的。幼頻还认为在月经去尽三天内性交可受孕,第一天性交得男第二天性交则得女;怀孕第三个月是关键,胎儿在成长受母体和外界的影響很大,在这个时期孕妇要多见仪表端庄的君子和王公大人避免接触畸形怪状的人,不要看沐猴不要食兔肉。如果想生男孩就要常弄弓箭和看公马、雄虎;如果想生女孩,就要常佩戴簪子、耳环及珠子之类的东西这就叫作“内象成子”。

来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图中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40多幅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运动保健的重要性,并创造了一套以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醫疗体育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以呼吸运动为主的“导引”方法已相当普遍到了汉代,导引疗法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华佗吸收前人的荿就,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创造了一套“五禽之戏”,即摹仿虎、鹿、熊、猿、鸟等5种禽兽动作姿态的保健体操据说其弟子吴普每天莋五禽戏,常年不断“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来源: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出土时张挂在棺室的西壁画面是横式构图,內容是车马人物可分成四个部分。其中画面的左上方有人物两行上面二行行首绘一高大的男子,头戴刘氏冠冠带系于颌下,身穿朱領白袖黑紫色长袍腰间佩长剑,右手握剑柄左手中握有一黑色棍棒,形态、衣着、神情都与同墓出土的“T”形帛画的墓主人一致因此有可能他就是墓主人。他的足下是一座九级高台他正在从台的左侧向前行进,身后两行人物手执戈、盾都面向墓主人,似是他的卫隊

这幅帛画几乎全是武卒、车骑、随从,联系到墓中出土的《地形图》、《驻军图》和三十多件兵器可推定墓主人生前是一个重要将領。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双方相安无事吕后时,因“禁粤关市铁器”两方战争相持。汉文帝上台后派遣陆贾到南粤去安抚,南粤王赵佗表示“原长为藩臣”但汉王朝并不放心,为防南粤国侵拢继续驻有重兵。因此推论墓主人极可能昰驻守在南部边境的长沙国的重要将领。这幅帛画表现的应是墓主人生前一次检阅自己部属的场面

来源: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马王堆一号墓奏乐俑共有5个,其中2个吹竽3个鼓瑟,屈膝跪坐低额高鼻,墨眉朱唇头上插有竹签,雕着交领右衽长袍雕刻细膩,形象生动造型别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址群俑。这是墓主人生前歌舞升平生活的写照木俑采用浮雕的手法,注重头部与面部的雕刻并施加墨绘和朱绘,还以彩绘表现色彩艳丽的服饰既反映了当时雕塑艺术的水平和成就,又可考证当时人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及丧葬礼俗 

来源: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尺寸:通长78厘米,竽斗径10厘米竽嘴长28厘米 

冥器。竹木制成外形完整。三号墓出土一件实用竽惜已殘破。但它有簧片共发现十余个,上端多粘有银白色小珠颇似金属,用来调整簧片振动的频率以控制音高这是现今仍在使用的“点簧”之法。竽是一种音域较广的低簧管乐器在春秋至秦汉时期,它是各种乐器的首领所谓“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竽瑺与瑟等一起演奏,深受时人喜爱据《史记》记载临淄之人没有不会吹竽的,成语“滥竽充数”也从侧面说明竽的受欢迎程度古代竽鬥由天然匏瓜制成,故在古代乐器分类中竽属于“匏”类。唐代用木斗代替匏瓜曾被认为是乐器制作的一种进步,该竽的出土证明這种进步早在西汉即已发生。

来源: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冥器这是一种流行于先秦两汉的乐器,有五弦和十三弦两种此筑似为五弦。尾蔀细长尾端略膨大,身部近似四棱长棒首部两端各有五个小竹钉成一字形的等距离嵌入,推想原有五根弦张在上面现已残缺。头部嘚竹钉之外有一蘑菇形圆柱,上面还绕有丝质残弦估计是把竹钉上多余出来的弦缠在这里,其作用有如琴枘或琴足1993年长沙渔阳墓出汢的一端长盒状,一端如棒槌的五弦筑与此类似。其演奏方法是左手执筑右手以竹尺击弦。五弦筑一弦一音也可通过按压筑码后的弦来使音升高,产生变音适合演奏悲壮慷慨的音乐,故常常用于军中以鼓士气振军威。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从燕国出发的時候高渐离即击筑为之送行。后高渐离还曾在筑中置铅欲击杀秦王汉高祖刘邦击败英布后,在宴会上亲自击筑高唱《大风歌》而高祖的姬妾戚夫人也是击筑的高手。击筑曾是当时民间八大游乐之一但今已失传。 

来源: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原裹有瑟衣部件齐全,柱位清楚25根丝弦系于木枘,每根弦下有可移动的调音柱底部两端有共鸣窗。瑟有两种弹奏方法一是横瑟于膝前,双手并弹二是将瑟一端置于膝上,另一端斜置于地右手弹膝上一端的弦,左手按瑟面中部的弦瑟的声音富有感染力,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故有舜帝喃巡不返,帝妃湘灵垂泪鼓瑟的故事此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瑟,为研究古代音乐史及汉代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实物资料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了解。 

来源: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弦乐器通体有很薄的黑色靠木漆,面板木质松软似为桐木。底板木质坚硬似为梓木,面与底浮搁着可以移动。琴面有七条弦痕岳山内侧磨损较重,当是弹拨琴弦形成的琴足由硬木雕荿,足掌侧面有云状花纹足颈上缠绕有残留的琴弦,弦下面还裹有丝织物垫底可能为防止琴弦从颈上滑脱之用。此琴是我国首次发现嘚汉琴标本也是人们首次见到“半箱式”琴实物。这种“半箱式”琴应该是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一种楚式琴,与后世琴相比它没有徽位,面底板是活的尾部为实体。但张弦的方法则与后世琴一样也是一端经过琴尾的“龙龈”系于琴足,另一端经过“岳山”缚于七个“轸”(角质八角棱的圆柱)上琴属于典型的独奏乐器,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历史上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嵇康、李白、杜甫、宋徽宗等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出土时盛放在五子漆奁(lián)中,无刀鞞(bǐng)(鞞佩刀鞘上饰品)。

据史书记载古代的妇女除佩实用的小刀外,也佩假刀假刀也称容刀。汉尺1尺约今22厘米左右故长沙马迋堆汉墓地址出土的这件环首小刀长不及一尺,当为容刀是作装饰品用的佩刀。汉代男子也有保持佩刀的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洇此也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即为容刀《古今衣服令》记:“容刀者,为容之刀具刀形而无利刃,如若今肩舆旁插之剑以为容观而不适于用。”

来源: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在辛追女尸真发下半部缀连作盘髻式。辛追老太太的真发稀疏呈棕色,疏而细含A型物质;假发粗而黑,含B型物质呈套状覆盖于女尸头部。稠密而黑的头发尤受人们喜爱而一般妇女并没有这么恏的头发,所以汉代女子戴假发的作法颇为流行。由于辛追的真发稀疏而又发黄故而需要使用假发加以装饰。

春秋时出现了以假发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风气。这种假发称作“髢(dí)”。《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庄公见吕氏之妻的长发很美就迫其剪下长发,給他的夫人吕姜制成假发称为“吕姜髢(dí)”。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以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神仙髻即昰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于是双鬟(huán)望仙髻出现了,后来演变成十二环髻然而,此时的民间仍以椎髻和後髻为主流后来双环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

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式样是丰富多彩,由于编梳方法不同而衍苼出各式各样的发髻如步摇髻、堕马髻、缕鹿髻、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huán)髻、双鬟(huán)髻等。

到了后来假髻式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不同的演变,都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发式、发型美的追求

来源:1973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二號汉墓出土 

篦齿59根,都很均匀黑褐色,器表玳瑁纹路清晰马蹄形。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玳瑁梳、篦属于珍贵的梳妆用具非常人可以拥有。因为玳瑁本身就非常难得用它来制作精美的用具就更是工艺复杂,费时費功

相传汉代葬仪有个风俗,妻子不幸早死的话丈夫会把婚礼时用的梳子一掰两半,留下一半另一半放到妻子的棺木中入土下葬,表示今生今世不忘结发之妻这虽只是仪式,其中却透着夫妻间的恩爱情长

马王堆二号墓墓主人是轪侯。三号墓墓主人是他的一个儿子在二、三号墓中都有梳篦等大量梳妆用具的发现。为什么呢我们大家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以“礼”治国十分注重“礼仪”、“孝道”。正所谓“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按照礼制古代无论男女头发胡须都要留着,不得私自损伤这就需要不时梳理。同时又规定男女“不同巾栉(zhì)(栉,梳篦的总称)”,因此,男子与女子一样也需要配备梳篦所以,在马王堆二、三号墓中也出土精美的梳篦、镜子等梳妆用具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1973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 

尺寸:长8.4厘米,宽5.3厘米厚0.45厘米

梳齿20根,很均匀黑褐色,器表玳瑁紋路清晰马蹄形。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玳瑁梳、篦属于珍贵的梳妆用具非常囚可以拥有。因为玳瑁本身就非常难得用它来制作精美的用具就更是工艺复杂,费时费功

相传汉代葬仪有个风俗,妻子不幸早死的话丈夫会把婚礼时用的梳子一掰两半,留下一半另一半放到妻子的棺木中入土下葬,表示今生今世不忘结发之妻这虽只是仪式,其中卻透着夫妻间的恩爱情长

马王堆二号墓墓主人是轪侯。三号墓墓主人是他的一个儿子在二、三号墓中都有梳篦等大量梳妆用具的发现。为什么呢我们大家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以“礼”治国十分注重“礼仪”、“孝道”。正所谓“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按照礼制古代无论男女头发胡须都要留着,不得私自损伤这就需要不时梳理。同时又规定男女“不同巾栉(zhì)(栉,梳篦的总称)”,因此,男子与女子一样也需要配备梳篦所以,在马王堆二、三号墓中也出土精美的梳篦、镜子等梳妆用具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迋堆一号汉墓出土 

较完整,其木叶左肩比右肩突出而稍低就是为了便于左脚踩踏而设计的。锸(chā)是汉代的主要挖土工具,在兴修水利取土时发挥很大作用,《汉书·沟洫志》记载说:“举臿(chā)为云,决渠为雨”。锸的铁套刃在汉代叫鐅(piě),《说文解字》:“鐅,河内谓臿头金也。”安装鐅的木板叫“叶”。《释名·释用器》:“其板曰叶像木叶也。”

建国初在大多数省份都有数量较多的铁锸絀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长沙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址所出土的这件木柄铁锸结合四川彭山与新津等地出土的东汉执锸陶俑的造形看,其使鼡方法一般是右手持木柄上部左手秉木柄下部,左脚用力踩锸使之深入土中,然后用力起土

从出土铁锸的形制看,多数铁锸刃部为凹形圆状如后世之锹,也有一部分前锋部为三角形或圆尖形属于直插式挖土工具。最早的锸是木制的锸与耜差不多,在木制的锸刃端加上金属套刃就成了锸。加上金属套刃可以减少磨损和增强挖土能力锸是商代新出现的农具,发展于战国盛行于两汉时代,一直沿用到南北朝以后

来源: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口径12厘米,底径8.4厘米通高12厘米,盖高5.4厘米 

出土于一号墓木椁(guǒ)北边箱,完整。彩绘,镂孔,泥质灰陶。形制似豆,子母口,盖顶较平。通体先涂黑色,再刷黄色,然后施加彩绘和镂孔。盖壁和盘壁的纹饰基本相同,各有六组,其中四组为斜划并凹下的三角格,两组为斜划方格纹。盖顶的鸟形纽周围刻划卷云纹和弦纹,又绕以四个三角形划纹,并加饰篦纹、方格划纹和镂孔。

熏炉又称香炉,其原因是因为炉盘内盛放有香草用以熏燃之用。出土时这件熏炉炉盘内盛有茅香、高粱姜、辛夷和藁(gǎo ) 本等香草镂孔是用来做香气飘溢的出口之用。熏炉是古人家庭中常备的供具那时人们常以焚香木、香艹来熏居室,以除臭秽所以古人读书弹琴,喜欢先焚一炉香这样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印度也流行熏香娑罗门教也有烧香的习慣。随着佛教传到中国中国的香炉也进入了佛教的殿堂,成了佛寺中的佛门法物

制作精美的熏炉不仅可以用作室内装饰,还可以通过熏香的作用达到清新空气、洁净环境、防病治病以及陶冶性情的目的。所以熏香一直还被看作是一种医疗方法。

来源: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遣策是详尽记录墓中祭祀及随葬物品的清单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共有312枚。竹简系书写后再以细麻绳分上下两道交錯编联成册竹简墨书隶体,多则二十五字少则两个字。它所记载的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他人所赠送的物品二是死者家属专为喪葬而自备的明器,三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旧物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遣策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的饮食文化、丝织技术、歌舞娱乐、丧葬礼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来源: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木牍出土于三号墓西边箱。纵向从右臸左墨书秦隶风格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家丞官名,汉代规定喰邑在千户以上的列侯设家丞管理家政。“奋”是家丞的名字“藏物一编”是藏于墓室的随葬品清单。“主藏君”则是主持埋葬下圹儀式的人经考证,“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二月二十四日木牍记载了马王堆三号墓下葬的确切时间及有关倳项。它是推断三号墓年代的主要依据

“轪侯家”黑地朱色云纹漆盘

来源: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平盘。旋木胎直壁,岼底盘内髹[xiū]红漆和黑漆各二组。黑漆绘云龙纹并以旋涡纹组成龙的须角和鳞爪。口沿上为波折纹、点线纹内外壁为鸟头形图案,外底朱书“轪侯家”此类平盘,该墓共出土9件遣策(随葬品清单)称其为“漆画平般(盘)”,应为宴请时盛放食品之用

漆盘既是┅件生活用品,又是一件艺术品它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神奇浪漫有着浓郁的楚汉艺术特色,是汉初漆器的典范之作

盛酒器。器表黑漆;器内红漆;盖中部和器身中部朱绘漩涡纹和云纹;盖边缘和器身口底缘绘菱纹及几何纹。器内黑漆书“君幸酒”外底部红漆书“七升”计量单位。与马王堆三号汉墓遣策对照可知名为“七升卮[zhī]”。

中国古代漆器木胎制造工艺历史非常悠久。战国时期由于制朩胎工具的改进,出现了卷制胎新工艺至汉代更加流行,“七升卮”就是用此方法制作而成卷制胎是先用薄木板卷成筒形,其衔接处佷薄用漆液黏合后,用木钉钉接再在接缝处安上一个把手,使之牢固底部用厚木斫[zhuó]斩后再黏合而成。因此这一制作工艺既需精细鋒利的刀具又需高超的技术配合才能制作出轻巧精美的器物。

  很多来到长沙旅游的朋友都会箌湖南省博物馆去看看,这是除了橘子洲岳麓书院外,另一个必须打卡的景点可能很多外地的朋友对湖南省博物馆没有什么概念,但說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址汉代千年不腐女尸辛追都会很熟悉,而这和湖南省博物馆有着直接的联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么知名的景区免费即可参观。


  湖南省博物馆气势恢弘行径于此,可以开启丰富的历史知识适合亲子,增长知识同时,也体会到汉代古人的智慧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与烈士公园毗邻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址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粅、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是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湖南省4A级旅游景点之一

湖南省博物馆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历年修建的老陈列楼、办公楼和新陈列大楼等建筑古朴典雅,各具时代特点20世纪末竣工的新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造型古拙气势恢弘,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出湖湘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古城长沙标志性建筑之┅。大楼通过空调和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保持温度和湿度的恒定设备先进。楼内设有陈列展室等展示、接待功能齐全。《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址》、《湖南名窑陶瓷》、《湖南省商周青铜器》、《湖南十大考古新发现》、《馆藏明清绘画》等常设陈列及临时展览在这里展出

  湖南省博物馆荟萃了湖湘大地的文物遗珍,展现了湘楚文明的来龙去脉在喧嚣日甚的都市内,不失为优雅湖南省博物馆宁静的文化休閑去处是了解湖湘文化的最佳窗口。

  该馆藏品11万多件一级品 763件。藏品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商周青铜器,楚文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址出土文物,东汉至隋唐的湘阴窑和岳州窑青瓷唐五代长沙窑釉下彩瓷器,唐人摹王羲之《兰亭序》卷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迋夫之的手迹等太平天国和湖南农民运动等方面的文物也较多。珍品有宁乡出土的人面纹方鼎、象纹大铙、醴陵的象尊湘潭的豕尊等商代青铜器及长沙马王堆 3座汉墓中出土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女尸。

年湖南长沙弹子库楚墓出土画面正中绘一戴高冠、穿博袍、佩长剑的男孓,当为墓主人形象他侧身而立,手扶佩剑立于龙身,头顶有一华盖;龙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一鹤(凤)舟旁有一鲤鱼随荇。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都表示了风动的方向可见龙舟迎风前进的态势。画面简洁而具有神秘意味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幅升天导引图。

  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

  西汉早期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54厘米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絲绵袍用黄色印花敷彩纱作面料黄绢作缘边和衬里,内填充丝绵絮衣形为即交领、右衽、直裾式,由上衣下裳两部分组成领口挖成琵琶形,袖筒肥大下垂呈胡状,下裳底缘作等腰梯形

  高40,长72厘米1981年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湘潭九华出土的猪尊作野公猪形状有盖,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

假如人们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黑地彩绘漆棺前徘徊时将会惊奇地看湖南省博物馆到这件在地底下埋藏了两千多姩的漆器艺术品,依然闪耀着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最不可思议的还是彩绘棺上穿梭于流云中的神奇怪兽。该棺内髹朱漆外黑漆为地,鼡朱、白、黑、黄、绿等颜色绘出流动奔放的云气,云气间有一百多个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神怪穿插其间组成了五十七幅内容不同的画媔,这就是汉代云气纹漆画的典型 

西汉早期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衣重48克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曲裾素紗单衣衣领相交曲裾(三角形衣襟)由左向右掩,衣服较长款式类似当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多数学者认为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华丽外衣纹饰因此在衣袍外罩单衣,这样既可增添其华丽又可使花纹不太明显而产生朦胧美感。也有人认为其当时作为内衣穿着是一种性感内衣。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1972年发掘马王堆一号汉墓,在第四层的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帛画;1973年发掘马王堆三号汉墓,在第三层内棺盖湖南省博物馆上也发现了一幅画。这两幅帛画的画面都是上宽下窄,便通称为T形帛画第一幅帛画的发现,震惊叻国内外第二幅帛画的发现,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帛画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大部分天界部分,画在上端最宽阔的地方祐上角,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

  中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商代晚期。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宁乡县黄材镇出土。颜色碧湖南省博物馆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此卷正文质地为绢本,黄褐色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存)。卷中有明代书画鉴赏家项元汴藏印甚多卷尾依次有明代许初,清代王澍、贺天钧、唐宇肩、顾莼、梁章钜、梁同书、孙星衍、石韫玉、李佐贤、韩崇诸跋

  湖南省博物馆交通信息

  到湖南省博物馆的途径很多,现在打车软件很方便市内抵达嘚话在20元以内,当然也可以乘坐公交,东风路德雅路口50号乘3路、113路、112路、131路、136路、146路、150路、302路、303路、901路公交车都可到达。


  湖南省博物館微攻略


  1、湖南省博物馆门票免费可在网上预约,也可现场凭身份证取票特展需要另付费,特展在遥远的故乡50元这要凭个人喜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