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阴cxxx道阴人的问题题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您要找的内容已被删除刚写的公众号文章,供参考。&br&唠嗑(十五)阳明心学辨析&br&原创
天瓶云水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A4OTM3NTQ1Mg%3D%3D%26mid%3D%26idx%3D3%26sn%3D6f1d6dd9d718d1b68cec54%26chksm%3D8bf2f63f1367bdb38ce68a37de59bd493cd82e49ab42%23%23&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闲人碎语&i class=&icon-external&&&/i&&/a&&br&&p&&br&友:看了你的文章,受益颇深,非常感谢。微信号里有169篇文章,总字数应有60余万字吧。 我已经看了31篇,白话哲学17篇看完了,正本清源话中庸14篇看完了。&/p&&br&&p&我:你的认真和严谨令人敬佩。&/p&&br&&p&友:惭愧,好文章值得反复读,我也推荐给我一位学佛的朋友,读第一遍里就有些心得自己写在电脑里了,怕不真切,读第二遍里再印证一下。唉,我的悟性不够,我对于命,以及飞虹成就,始终不能轻易相信,但看了先生的文章,又觉得应该相信,这几天我还在纠结这事。&/p&&br&&p&我:你还是试图通过大脑思考解决问题,可惜这些都是非意识思量的东西。安那般那气的作用还算可以解释,更多的神通是匪夷所思的。神通并不神奇,宣化上人说:“假如有人显神通,乃大惊小怪地说:‘在末法时代,人不可以有神通!’说出这种话,多么的幼稚!简直是地狱的种子,对佛法一点也不懂。你要注意!无论对什么事情,在没有彻底的明白之前,不可随便乱批评,更不可随便下断语。”。&/p&&br&&p&修行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管什么神通,它是修行后的自然产物,无需专门练习。一步步修行,功到自然成。自己的心“悟”到了就自然信了,到时候让你说你也说不出来,当然,你也不愿意或不敢说。真正修行的人是不会刻意追求神通的。&/p&&br&&p&友:我相信无,因为无是起源或根本。对于神和命运,感觉好难接受。我认为修行先用脑为主,后以心为主,这种修行方法在天泉证道里属于德洪的方式。汝中的直见本体象是空中楼阁,现实中这样的人基本没有。知天命也不是真知,阳明先生死前很平静,只说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不一定知天命了,但他知道服从自然,顺从自然,安于自然了。&/p&&br&&p&我:这只是你个人的大脑想象,是无明的,也是把阳明心学简单化了。顺从自然,安于自然是以知命信命为前提的,一个不知命信命之人如何做到心安和平静?再说,如果圣人知天命不是真知,那么孔子说自己五十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夭寿不二、阳明先生恭敬奉承天命、庄子列子说穷富生死天注定、颜回陋巷之乐、阳明本体之乐、《易经》卜筮算命等等都是骗人的?传统文化统统都是胡说?显然,这是常人根器差导致的误解。如果阳明心学靠思考就可以明白,那就太稀松平常了,如此简单,他的学生怎么就听不懂呢?&/p&&br&&p&不能由着私欲把圣人的上达心学变成下学的脑学。几千年才出了几个圣人?曾国藩被称之为“半个圣人”,他穷其一生的刻苦修行,下学的功夫炉火纯青,但他到老才领悟圣人上达的学问,说道:“不信书,信命。”,认识到一切都“关乎天命”。曾国藩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圣人的境界之高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和臆测的。&/p&&br&&p&不过,一般人都有你这样的疑惑,尤其今天被唯物主义洗脑的中国人,这很正常。最糟糕的是那些因为自身的私欲和愚昧而把阳明学当成经世致用之学的人,他们本质上就是王阳明批判的贪婪后儒。&/p&&br&&p&儒释道的圣人是悟道之人,他们领悟了宇宙人生真相和造物主的游戏,知道自己肉身的命运,所以才能做到消除私欲,如何境遇下都是心如如不动。老子是大智慧,他让人无为就是因为一切注定,心中有为就是刻意和私心,徒增烦恼。要以无为的心态,尽人事乐天命,该做什么做什么,贫富贵贱都是肉身的命运,与我无关。&/p&&br&&p&阳明先生临终前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佛家的“光定”之上的“法身定”境界,否则“光明”从何而来?一般人做学问就喜欢想当然,看到光明两个字就以为是普通的形容词,其实,光明二字不是随便可以乱说的,修行到“光定”境界已经是通体光明了。当然,这个光明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而是修行人的切身感受,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功夫。王阳明是佛学高人,他当然不会随便乱说,没有到这个境界而说光明二字,岂不是说谎打诳语?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正是因为阳明先生这么高的境界,五百年来没人真正懂得阳明学也在情理之中了。&/p&&br&&p&儒释道圣人的说法都是关于真理的科学,都是可以实修实证的。今天的科学正不断地证明着圣人的观点。中国人被唯物主义洗脑洗的太厉害了,连科学也不相信了。&/p&&br&&p&友:我没有达到先生文章里的状态,但确实已经不唯物了,就象先生的文章里说的,我看见了电筒光,也看见了灯光,对于X光,我虽然没有看见,但也不敢轻易去否定一些事了,即使我还心存怀疑,不再妄言否定自己不知道的事。今后的修行,按先生文章所说,以经典为老师,反复研习,希望能有所得。&/p&&br&&p&我:好,圣人千古不倒不是偶然的,一代代天才多的是,他们首先都是想挑战圣人,王阳明从儒到道再到佛,结果还是拜服在圣人的脚下。他们如果证不到怎么可能服气?你既然怀疑圣人的天命学说,那么就按照经典的指引去实修实证,证到了自然就信了。所以,没有依据不要去怀疑,一面学习圣人,一面又怀疑圣人,这样怎么行?你的心态很好,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得的。我原来也很狂妄,自以为博览群书无所不知,几十年下来也就心服口服了。圣人学说都是亲身体验,只是对于我们这些俗人来说太“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了。&/p&&br&&p&友:谢谢先生指点,谨遵教诲。得遇良师,唯有潜心修行为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阳明先生也说上达亦在下学中,那说明上达虽然是开悟后的境界,但这个过程即下学,似不能免,毕竟象汝中解四句教的情形也是阳明先生说颜子都不能达到,那象我们这样的99.999999%的人,应该从下学中先勤学、苦思。象我现在这样的情况,需先摒弃唯物思想(其实也从未只唯物,唯字太绝对),潜心读经典、明白经典、参透经典、再用心悟经典。这样用功可以吗?&/p&&br&&p&我:嗯。关于下学和上达,阳明先生下面的这段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号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p&&br&&p&这里有几点:1、下学是针对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器;上达是针对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本体世界就是道。物质世界的东西可以学、可以思考、可以说,本体世界的东西不可说,不可思,不可学,只能悟。所以“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圣人的经典文字都是下学。&/p&&br&&p&2、种树,栽培灌溉技术可以知道,这是下学;但树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日夜生长?等等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它属于上达的学问了。&/p&&br&&p&3、阳明先生说上达只在下学里,是强调道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有: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你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说:“在蝼蚁中。”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庄子:“在杂草中。”,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在瓦块中。”,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庄子说: “在屎尿中。”。看见道无所不在,只是俗人智慧不够所以视而不见罢了。值得注意的是,洒扫应对里有道,但洒扫应对却不是道的本身。&/p&&br&&p&4、阳明先生说“自然上达去”,这就是老子的“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下学越深入问题就越多,越学习越感觉自己不明白的事越多,到处都是为什么,比如,人从哪里来?有没有灵魂?鬼神是什么?有没有上帝?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离“道”越来越远,远到了极点必然会产生苏格拉底的感觉:我是无知的!物极必反了,又回归到当初的不思维,回归到“婴儿”状态。只有不思维,也就是不动脑筋了,心灵智慧才开始启动。真相出现了,真相就是:一切都是自然的,必然的,任何的有为、弄巧、竞争、奋斗都是徒劳的,一切按照命运的安排自然而然的进行就行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就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一样,回到了原点却又不是原点,这和佛家阿赖耶与如来藏的区别一样。&/p&&br&&p&5、《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感叹上达的学问无法言说,所以只有老天爷了解他了。一个人能否上达要依赖于自身的根器,慧能不学而知,颜回学而知之,大部分人困而学之也不一定就能知之。历朝历代学者很多,下学的功夫都很厉害,但上达的高人却没有多少。孔子“五十知天命”是个下学走向上达的转折点,也就是佛道两家的悟道。不怨天尤人就是上达功夫的表现,因为一切都是天命,非人力可为,有什么可怨的呢?我反复强调知命信命就是因为这是做学问的前提和关键,离开了这一点是无法进入学问之门的。&/p&&br&&p&6、你说的潜心读经典、明白经典、参透经典、再用心悟经典。这样用功是对的,下学的功夫到了,上达的问题就来了,能不能悟出?悟到多少?这本身就是上达的问题了。&/p&&br&&p&友:嗯,回到了原点却又不是原点,就如返朴归真,从朴和真出发,过程俱是下学,下学过程中上达随天分,悟得到,就能返回朴和真,只不过此时的朴和真是经过修行后的朴和真,就是形而上的道。悟不到,就一直是过程。&/p&&br&&p&我:是的,悟不到就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悟到了就是智者圣人。&/p&&br&&p&友:但做得个学者,也好过无主见者,因此谨记先生文章里教的,研习经典,独立思考,以心悟来修行自己。即使不能悟道,也该让自己在路上。&/p&&br&&p&我:你说的没错。悟道成就庄子境界固然得大自由、大解脱、大快乐。悟不出也能获得陶渊明淡泊名利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反正不能做一个不知根本而烦恼焦虑的俗人,王阳明和曾国藩把这种人称之为千年的禽兽。&/p&&br&&p&友:嗯,这句话我当常记心里,修行不能松懈,警惕自己沦为千年的禽兽。谢谢先生赐教。下面是我昨天读你知行合一后的领悟,不是对否? 阳明学的知行合一,应该分为二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就是心知和心行,一切都是由心而生和发的,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资质好的人,直接就悟到本体,成圣人的境界。第二个层级的知行合一,是对于资质一般的绝大多数人,可领会为良知和行动为一,即心知身行,需在事上磨。久之,身行自动转换为与心知同步的心行,无丝毫之人伪,无丝毫之刻意,则能体会到第一层次的妙用,则天下无可无不可,所应之事无有不中的。至于大家日常理解的理论和实践相一致,这是典型的二分法。&/p&&br&&p&我:你的理解基本上是对的。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这个说法的本意是,知行是不可分的,不存在知后不行,也不存在行而不知,知和行是一回事,知难就是行难,知易就是行易。致良知的人是真知,所以他的行就不会出问题。
&/p&&br&&p&身行是心行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普通根器的人谈身行是一种方便说法。所以王阳明说:“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p&&br&&p&知行合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思考在里面,多了一份思考就有私欲和虚伪了。比如,你本来善良,见老人倒地就会搀扶,一想到惹麻烦就不扶了,这就是私欲作怪。多了一份心思就不是致良知了。看见美女立即喜欢了,喜欢美女的心是在看到美女之前就有的,并不是看见了以后才在心里研究后喜欢的。
&/p&&br&&p&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还有个目的是为了区分假知假行,假行就是虚伪和表演,王阳明说:“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演员的表演是假知假行,怎么能是至善呢?&/p&&br&&p&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是一种道理,一种状态,不是方法,达到知行合一的方法是致良知。&/p&&br&&p&友:嗯,看来我还是基本读懂了你的文章,还需要自己再去感悟。先生,我对阳明心学的格物的浅见:物不离于万事万物,但所格之物是指进入自己心的物,和自己的心和意识发生联系的物。一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阳明心学的格物。&/p&&br&&p&我:不太准确。要用良知格物,格物就是格事,这个事就是"必有事焉"的事,即心中的私欲。在心里用自己的良知格,随时保持觉察,这才是孔门的心印所在。意念所系缚的事情称作‘物’,包括你说的事和无事时心中产生的私欲杂念。&/p&&br&&p&友:先生立意的格物是必有事焉的事,即是集义,这点启发了我,确实格物中的物包含这个集义更符合心学的宗旨,也更类似于四无之说。但从阳明先生上面答顾东桥书中看,也包含有格日常行为之事物。能否理解答顾东桥书的格物,是四有之说的范畴,让普通学者有个着手处,或者说是心学的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p&&br&&p&我:事皆心内之事,"心外无事"是根本。谈心外之事是阳明先生的第二种引导方法,只是无奈之下的方便说法。这是他从佛家借鉴来的。&/p&&br&&p&友:嗯,我刚刚也想了很久,自己有些拘泥于文字了,毕竟阳明先生回信是传道的,对于中人,他不能在信上直接说集义,因此才有日常琐事之譬喻,是我自己不善看,随着他的文字走了,确实是必有事焉,终生只是集义即致良知一事。谢谢先生的指点。&/p&&br&&p&先生,有朋友知道我在学阳明心学,就问了我一句“心学是什么?”当时讲了一大堆,事后一想,以后应尽量简单全面的介绍一下心学,总结出如下的观点,请先生指正:&/p&&br&&p&心学是什么?回答为:心学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的净化心灵的哲学,心即理是其理论基石、致良知是其灵魂宗旨、知行合一是其本体工夫说。以万物一体为其世界观,以回复心灵本体为其人生观,以实现终极之乐为其价值观。充分肯定个人主体的强大能量,倡导一种客观中道无滞的态度积极为人处事,达到最佳的人生境界。&/p&&br&&p&我:你的定义没错,如果我来定义则是:心学是关于心灵智慧的学问。它是向心内求索的学问,故称之为心学。心学的内容是对包括儒释道在内的古今中外人类文化本质的高度概括和定义。同样,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先生对孔孟儒家学问本质的定义和继承,是儒释道学问在最高处的完美统一。&/p&&br&&p&心学或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石是,宇宙万物一体,其本体就是心,故万物之理都在心中,心即理,本来具足,心外无理;心亦称良知,故良知亦即天理,致良知就是对天理的领悟,即明天理。知行合一则是致良知后的心灵状态,是本体的用。&/p&&br&&p&心学与知识的区别如下:&/p&&br&&p&1、心学对宇宙人生的本质和真相的领悟,所以它是心识,知识是关于现象世界的认知,所以是脑识;&/p&&br&&p&2、心学是对万物一体、万物之理和心灵良知的求索和体悟,知识是对万物性质和万物之间逻辑关系的理性思考和推理;&/p&&br&&p&3、心学是形而上的上达之学,知识是形而下的下学之学;&/p&&br&&p&4、心学是不器之学,知识是成器之学;&/p&&br&&p&5、心学是为己之学,知识是为人之学;&/p&&br&&p&6、心学是追求本体之乐的学问,知识是满足肉身欲望的手段;&/p&&br&&p&7、心学是为了纯洁心灵,成圣成佛的君子之学;知识是为了肉身建功立业的俗人之学;&/p&&br&&p&8、心学侧重于宗教哲学,知识侧重于哲学科学。&/p&&br&&p&9、心学境界高低与真我的根器有关,知识深浅与假我的大脑聪明有关。&/p&&br&&p&10、学习心学的终极目标是自身觉悟快乐,进而觉悟快乐他人;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物质世界的繁荣,进而走向大同。&/p&&br&&p&总之,一个人知识再多都是在心学的大门之外。信命是前提,它意味着推开心学的院门;知命是开悟,意味着进入屋内了;耳顺是悟后起修,意味着登堂了;从心所欲才是真正入室了。&/p&&br&&p&酒多了,大概总结一下,供参考。&/p&&br&&p&友:收到,谢谢先生指点。让先生费心了。&/p&
刚写的公众号文章,供参考。 唠嗑(十五)阳明心学辨析 原创
友:看了你的文章,受益颇深,非常感谢。微信号里有169篇文章,总字数应有60余万字吧。 我已经看了31篇,白话哲学17篇看完了,正本清源话中庸14篇看完了。 我:你…
&p&【介绍】&/p&&p&《道德经》讨论的问题本身其实很简单,但已经有成见的人很难明白。所以,在讨论所有的问题前,让我们首先做一个简单的思维游戏。&br&&br&比如有个人,他出门走在路上,前面有个坑,他没有看见,一脚踩空,掉了下去,失足前,他说了一句:“我操”,然后他就摔死了。那么,现在我的问题是,他最后说“我操”是要操谁?&br&&br&你不要觉得我在开玩笑,我是严肃的。他有很多可能:&br&&br&他操修路的,把他坑了&br&他操天,让他运气这么不好&br&他操自己,怎么这都没有看见&/p&&p&他谁都没操,他只是发出了一个惊叹&br&&br&无论如何吧,他不是赞美上帝,他说“我操”。他已经死了,这句话已经final(终结)了,你不能把他从棺材中拉出来,问他什么意思。而且就算他没死,你把他叫回来,问他什么意思。他说他的意思就是赞美上帝,不是CNM,你也不信呐。&br&&br&我是什么意思呢?一句话说出来,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文字并不具备精确传递信息的能力。除了程序员和律师等少数群体,很少人能保证自己说的东西能在一句话中被清晰传递的(程序员和律师看起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们严格限定了范围,说到底还是他们在其他讨论中和特定的人形成了共识),所以,单个句子的含义,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是没有任何保证的。有智慧的人写东西,一般不会在一两个字行间,包含天地之秘,因为这是做不到的,他要通过多次从多个角度反复,才能把一个概念说明白,所以,单拿一句话,一个词出来反复寻章摘句弄学问的,大部分时候不是在寻找一篇论文的真义(虽然纯粹进行语言研究也有其意义),而在原始词句中硬“加”出意思来的(为了逼近意思换角度解读是另一个问题),那已经不是作者原来的意思了,而是解读者自己的意思而已。&/p&&p&&br&&/p&&p&所以读者首先要建立这个概念:我在这里给你解释《道德经》在说什么,是为你找一个能和他的意思前后贯通的“表述含义”,让你找到(也许只是其中一个),理解这个文章指向的那个被讨论的问题的“重心”在什么地方,而不是给你证明“这就是老子本来的意思”,“老子本来的意思”是不可证明的。&/p&&p&&br&&/p&&p&同时,我不是不知道,有人在这里又出土了什么东西,那里又发现什么通假,避讳,恶意修正等种种问题,那些不重要。在我理解的道德经的含义中,老子也不在乎,老子看的是大势,而我解释的也是这种大势,是在各种历史大潮变幻以后,在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的“表述含义”。也就是说,这整个文章,得有点正常人说话的样子。不能说这句话谈这个问题,转眼之间,那句话就谈另一个问题,就算你要&别有深意&,你这个深意也得把表面上的意思说正常了才是说话啊。&br&&/p&&p&&br&&/p&&p&举个例子,有人会跟我掰,说“道可道,非常道”,“常”字应该是“恒”字。这对我来说,就是腐儒之见。在这个表达中,常和恒有多大区别?在这个抽象层次中,描述的高手怎么可能用精确语义嘛,他们用的是“架构含义”,也就是说,这个字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也不改变它要表达的意思的。如果你觉得改变这个意思会让整个上下文都发生变化,你抠一下这个还有点意思,否则不是在那里寻章摘句吗?我让你“早点回家吃饭”,你明明听明白了,但你非要说“这是让我回家吃饭,还是让‘早点’回家吃饭?”,老子一巴掌把你丫扇醒过来。&/p&&p&&br&&/p&&p&另外我也知道,把一个真诚直接的含义说出来,会踩到好多人的尾巴,因为很多人是靠着神神秘秘的曲解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或者人生观的,这和偶像的作用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人家不学数学,不学物理,不学金融,就指着学这个“通四时之变”,你非要告诉他一个清楚的结果,清楚了他的梦就做不下去了,这叫“扰人清梦”。所以,“人家不接受清晰的,可以理解的解释”,那也是现实,这里不打算改变他们,我只是给真诚的,想确实通过阅读增长知识的人一个阅读的提示。大家不用尝试因为掌握了某个“真理”想去说服别人。我是一个程序员,我给大家说,写程序说到底是一种“说服”,只不过说服对象是“计算机”而已。而我们程序员去“说服”,那可都是要付钱的,那是一种成本,那要看你是不是要投资,好的程序员工资很高的哦。你掌握了真理不拿去用,天天免费给一台台旧计算机升级软件,你说你是不是闲得发慌?&/p&&p&&br&&/p&&p&&br&&/p&&p&【原文解读】&br&&br&现在我们回到道德经全文来看,这很明显是一篇讨论治国策略的论文,因为人家明明是先讲了一番世界万物的道理,然后说圣人是怎么做的、圣人是怎么做的。这你非要给他弄出其他意思来,明显就不对了。前面已经说过,文字这种东西,你可以别有深意,但他首先是表面的那个意思。“深意”得埋在这个意思后面。&br&&br&但为了论述这个策略,老子大量使用了世间常见的基础道理做铺垫,这又让它成了后世很多人进行哲学延伸的基础,并成为中国人很多哲学,策略的基础概念,所以它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基本哲学,通过我们的语言,故事,惯例等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精神基因中,所以这本书就值得每个想进一步了解自己文化的中国人去读了。&br&&br&现在我来解读一下这个论文在说什么。老子那个时代,语言概念和哲学思想极其贫乏,不像我们动不动就柏拉图、黑格尔的,所以,他首先得给自己的论述定概念。他说:&br&&br&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br&&br&道, 基本概念是一条路,引申出来就是事物延伸出去的那个轨迹,再引申就是“规律”,或者说是最优的解决方案。规律是可以被说清楚的,或者可以被跟随的,或者可以遵循的,Whatever,反正就那意思,你爱怎么理解都行。反正表面意思就是“路”是可以“被路(那样用)”的,也就是说,规律还是有的,但不是你理解的那个规律。因为如果我告诉你“现在买房可以升值”,这(姑且认为)是个规律,但如果大家都知道了,人人都去抢着买,那就不一定了,规律这东西,不是没有,但都知道的时候就不是那个样,描述本身是会改变结果(不要急着给我摆乎薛定谔猫什么的,先回来我这个讨论上下文,你越加入自己的东西,你就越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所以,要理解别人说什么,先放弃掉你的高级概念空间,退化到和别人一致的概念空间,才有“理解”可言,否则说来说去都是你自己的意思。老子明显是深谙此道的高手,你后面就会看到,老子讨论问题用的概念都是路,结,水,风箱这种人人都有认识的东西。只有如此,才有“共识”啊)。总的来说,“道”是可以“道”的,但不是那种你想象中的静态的“道”,它是演变的,depend(依赖)的,递归的。对道进行描述,是道下一个发展的其中一个输入,改变这个输入,会改变道的发展本身。&/p&&p&&br&&/p&&p&名,就是名称。这里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好端端说“道”,扯名字干什么。这个也涉及整个讨论的基础,我们前面定义了一个名字“道”,后面还有更多的名字,这些名字看起来是那个意思,其实要看你我的认知,我说漂亮的东西叫美,那也得你认才行,你也可以把那玩意儿叫“丑”,或者其他什么“婊特服”之类的。你觉得给穷人送钱是“善良”,但也有人说,让人不劳而获,才是最大的“恶”。所以,名字这东西呢,它实实在在存在(当我们都认那个意思的时候),但实在也不是你以为的那个“必然”的意思。所以,其实名这个东西在讨论规律的时候是挺不靠谱的。比如你可以跟我说,“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说怎么党员张三还贪腐呢?你可以跟我说,“张三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是混入党内的敌对分子”,或者“他那是为了The Greater Good(“更大的好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贪腐”。甚至你还可以说,“难道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先贪腐吗?”。所以,如果你们没有相同的认知,这个问题没得讨论。你看知乎上那么多人在那里争得死去活来的,大部分不过在玩“名”这个游戏,懂得“道德”的道理,就会知道,如果双方不打算有相同的认知,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你不能指望交流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当然,很多人通过这种手段争取没有脑子的人,这是另一个问题)。&/p&&p&&br&&/p&&p&说到底,道表达出来就是名,名可名非常名正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其中一个原因。&br&&br&你看,这就是道德经全文讨论的基础。老子说:“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来谈道理啦,不过你们得搞清楚,道理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互相寻求认知上的认同,你们就不要指望和我辩论了,听得进的,咱们就讨论下去,听不进的,你就拜拜忙您的去”。&br&&br&老子要在这个不稳定的基础上,讨论出一番道理来。这个是理解道德经最难的地方(其实过了也很简单,这其实就好像走独木桥,你能接受“不扶栏杆我也是能走过去的”,你就能走过去,你非要找栏杆,你就只能掉下去或者爬过去),你能越过这个坎,后面的理解就好办了。老子的意思是说,道理是有的,我们确实是可以说“XXX将会YYY&,但XXX和YYY是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那不一定,而且你说XXX一定会YYY,可能在你说之前是这样的,说完后也不一定,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规律,因为我们确实也是基于一些规律生存的。简单说,不存在(可以描述出来的)绝对真理,但不表示没有绝对真理我们就不能用一些道理来指导我们的战略。明天太阳会升起来吗?鬼知道!但我们可以基于明天太阳会升起来做战略,这就是道德经全文的讨论基础。&/p&&p&&br&&/p&&p&“名可名”的道理,如果深入讨论下去,其实是整个道德经的所有原理的基础,因为,我们对事实判断的所有误区,都来自名的这个局限性。但如果我在这里完全展开,读者可能反而抓不住问题的脉络,我们先简单理解,我在另外的文档中详细讨论这个问题。读者也可以在理解其他段落的时候反复琢磨一下这个概念。&/p&&p&&br&&/p&&p&然后我们往下看:&br&&br&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br&有, 名 万 物 之 母 。&br&故 常 无,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有 ,欲 以 观 其 徼 。&br&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br&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br&&br&定义道和名后,老子开始在定义了人认知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有和无。你不要纠缠什么是“始”,什么是“母”。这里用了互文,他们是一个概念,是构成天地一切的基础。如果你结合后面的内容回来对照,你就会发现,这里的“天地”是精神概念,是你的认识中的一切。而出现在你的认知中的东西称为有,不出现在你认知中的东西称为无。非洲有一个猴子,你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机会见到,和你没有任何交集,也没有人给你提起,这个猴子在你的认识中不存在,它就是无。不要跟我说这个是唯心,唯心是心想事成的,这里是从“效果”上来说的,不是跟你讨论世界的本源(你们应该注意到,老子就没兴趣讨论世界的本源,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世界的本源,老子讨论的是你的“观感”,是怎样让你的命名系统和这种观感的现实和未来一致)。如果你懂编程序,可以类比一下,进程的信息是调度器提供的,系统给他的信息可能完全是假的,但他只能当作真的一样去处理。你把网卡从他的上下文中抽走,网卡虽然存在,但进程不知道,网卡对于进程,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实在不重要,也没有任何机会知道。但进程仍不能为所欲为,不能改变操作系统,面对的仍是冷冰冰的现实,访问非法内存仍然会coredump。你说进程是唯物还是唯心,我不关心。如果你不懂程序,想想《黑客帝国》那个精神世界,或者《哈利波特》最后在国王十字车站和邓不列多的精神交流。说到底,当你说出“世界”这个词的时候,说的是你脑子里的东西,如果你“感受”不到这个东西,它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实在和你关系不大。如果还想不通,也不要紧,我们后面会反复拉这个概念的。&br&&br&老子说,有无本质上是讨论同一个东西,都称为玄,这又发明(“定义”)了一个概念。首先我们理解为什么有无是一个东西:我们说我们的概念中“无”了一只猴子,也可以说我们的概念中“有”了一个“无”猴子的空间。所以,有无实际没有本质区别,我们说这只猴子3级漂亮,也可以说,这只猴子-3级丑,这也没有区别,所以他们同出而异名。我们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叫玄(也就是中性地,不强调哪部分是有,那部分是无)。玄是什么?玄用的是“结”的概念,就是绳结的意思。绳结的特点是什么?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拉同一个东西,越拉越紧啊。向一个方向拉,其实是向另一方用力啊。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不就就是这样的?你以为向一个方向用力,事情就会往那一个方向走,实际上它常常只会走向反面。而在绳结上再打结,情况就会越加的复杂(你最后都不知道你用力它会往什么方向走了),这就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规律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道”如此难以理解,正是因为这些规律被组合在一起啊。用图来表示,可以参考这里:&a href=&/p/& class=&internal&&附录1:有无相生&/a&。&br&&/p&&p&所以,我们说什么东西“有”(存在),和说另一个东西“没有”(不存在),其实是一个意思。就如同我们说一个东西是空的,我们关注的是这个东西里面没有放着其他我们关注的东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个“空”的东西里面填充了一种称为“空”的物质。我们讨论这种物质“空”的大小,同样在定义着外面那个我们称为“有”的那种物质的边界。有无,是我们把什么作为我们的考察对象,把什么作为非考察对象。&/p&&p&&br&&/p&&p&所以,&常“里面的”无“(也就是我们要把某个东西认为是没有,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是我们要考察某个事物的本身,而“常”里面的“有”,是我们在认识某个事物的边界。假如我们的世界里有10个人,你把三个人定义为“好人”,另外7个定义为“坏人”,这三个人的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就是我们研究的“好”这个概念的本身,这就称为“妙”(类似英语中的interesting,也就是引起我们兴趣的东西),我们关注什么东西不属于这个对象,来定义这个对象。反过来,我们讨论什么东西不属于这个对象,我们是在考察整个考察的对象可以扩展到哪里。我们努力把所有人都要变好,那么这个问题的边界(尽头),就是这10个人,在一个10个人的世界中,你不能把11个人变成好人。玄就是这10个人,以及这是个人在好坏上的分类。&/p&&p&&br&&/p&&p&这段话,是老子的对整个问题根因的整体总结,很多你可以直接理解,很多你也可以不用理解,有了这个总论,后面的所有解释,你都可以回到总论这里来进行参照。&/p&&p&&br&&/p&&p&老子用非常直观的感受,为我们清晰地描述了世界这个混沌系统难以追踪和预判的原因(虽然他不见懂“混沌系统”这个“名”),如果你觉得这个不够清晰,你想想你可以怎么描述这个问题。至少对我来说,他对世界的体会确实给人非常清晰的感受。但有了这些体会,你是不是就掌握天地之秘呢?不至于。如果你写过程序,你不妨想想,写调度器的就一定比写线程(实现)的高明吗?不至于,细节不同而已。但写线程实现的理解操作系统的调度策略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了,这还用说?如果你不写程序,也不妨类比一下,定义法律的人比作家高明吗?也不至于,虽然定义法律的人在限制作家的生活,但定义法律的人能获得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定义自己世界规则”的快乐吗?也不行。双方有自己的专业技能,可以达至各自的高度,但作家生活有必要理解法律的要求吗?当然有必要了。&br&&br&理解了这些东西,我们就很好理解后面的东西了,比如:&br&&br&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br&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br&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br&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br&恒 也 。 &br&&br&你看,这些全部是前面的例证,大家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恶,你看见恶了,就知道,“哦,这是美”。没有恶,什么是美?大家都知道善(好)是善,是因为有不善。你&br&看见一个人给老婆煮面条,你说这个人真好,那是因为你看过有人打老婆之类的。如果人人都给老婆煮面条,你说这个人真好,你这不是神经病么?……就这么回事。所以,看问题,看到一面还要看另一面,因为两面互相支持的。如果其中一面不存在,另一面也不会存在。要消除一对互相依存的概念,要让这两个东西都不存在。否则你只是加强其中一面,另一面也会越来越强大,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个意思。&/p&&p&本质上,名称因为要解决问题而存在,如果问题不存在,就不需要名称。你说一个人善(好),本质上是要选择和他站在一起,说一个人恶(不好),本质上是要选择远离或者对抗他。你有了“和他站在一起还是对抗他”这个需求,所以你才发明了善恶这个概念——概念是问题本身。如果这个人的生活和你没有任何交集(包括他的故事也和你的生活没有交集),他对你就无所谓善恶。&/p&&p&有了这些基本概念,老子这孙子就开始卖盐了,所以他说:&br&&br&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br&&br&这是说,老大,你看,你要当好老大(就是“人家那些圣人”),就不要去追求美啊,善啊这些东西,因为他们是用丑啊,恶啊这些东西来铺垫的,你追越多的美,越多的善,就会制造更多的丑和恶。让这个世界自生自灭就好了。它要开始就让它开始,它要结束就让它结束。这是你最大的德,然后你才开始控制,实现你要实现的那个目标(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但肯定是要做点什么的,否则就不会有“为”和“功成”了,这个概念后面讲)。实现目标后也不要指望保持它(以这个作为自己的标签去得意),东西保持是保持不住的,因为你总是要“行动”,保持驱动不了行动,不断设置新的目标去行动,才会保持在那个生长的状态。(这个地方是个做事时经常用到的心法,如果有人有疑问,我可以单独拉主题来讨论)。&/p&&p&简单总结,就是你该干嘛干嘛,你只能决定你自己干嘛,而不是想靠定义来改变世界。定义本身是错误判断的开始。定义(名)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改变结果。但我们大部分人改变不了世界,就是想通过改变定义来让自己舒适,这是所有错误判断的开始。世界如何发展,不受你的喜爱和定义左右,它有自己的“道”,你定义越多,你对事实的判断就越偏离。&/p&&p&我们靠消灭问题来消灭定义,而不是靠消灭定义来消灭问题。&/p&&p&然后他就开始说了一句让“人民群众”觉得很不爽的话了:&/p&&p&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br&&br&所以说,好话不能给蠢人讲。那些满脑子大道理,“为人民服务”不倦的傻逼或者野心家看到这个就高潮,觉得就是“愚民思想”。其实老子根本就没有想你那么多。他说的是,一个好老大,不要追求贤能,如果你推出一个榜样,说这个是贤,就会有人来装相,会做事的人不多,会装B的人则很多。你喜欢小资有人去星巴克,你喜欢雷锋有人去扫大街&br&(还专门为此封路呢),你喜欢特立独行,有人为朋友的死掉砸掉一把琴。装,他么多么容易!所以让大家好好生活就好了,心里别那么多想法,别天天想征服世界,做点实在的东西,这样“智者”,也就是那些就指着通过做这些事来操控民意,拿点个人小资本的家伙,就无所施其技了。&br&&br&这纯是个管理战略,和对人民如何如何完全是两个东西,具体到具体的施政措施上,有不同的落实办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就不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请回头去看看他的总纲),是整个论述的延伸而已。你们看不懂,是因为你们蠢(非要什么都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而不是考虑现实是如何发展的),。&br&&br&由此,老子就推出他的总体策略了,就是“无为”,他的说法是:&br&&br&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br&&br&他说,天地是不会有仁爱之心的,没有对谁特别好,因为你对兔子好,对不起狼,对狼好,对不起兔子,那还是让他们该咋滴咋滴。兔子跑得不够快,就该让狼吃掉,狼跑不过兔子,就活该饿死。从而推出,你当老大的,也别做出一副善良的样子,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所有东西爱过头了,只会走向反面。你躲在后面别吭声就好了。这个世界就是个大风箱,你大力推拉,里面各种风乱飞,越搞越乱(好好体会一下那种虚,但不屈的感觉。风箱是那种你越用力它的反弹越大的东西,所有的空气都怕你,都在让你,但让你也得让它找个地方跑啊;反过来,你在退,风就跑回来了,但跑回来也得时间啊不是?你无规律地又推又拉的,里面就形成不了什么力量了,你得有规律地慢慢推拉,才能实现风箱的实际效果。所以为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因为急不来啊。)。你非要觉得你得努力点什么才能改变世界,这叫用战术的努力掩盖战略的懒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啊。&br&&br&后面的我就不解读那么多了,明白老子在讲什么,剩下的内容就是查查单字解释的问题。老子这个人,把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是看得比较清晰的,他意识到一个我们很多俗人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而我们要做的是自己跑到运行规律的那个道路上,而不是试图让那个道路走到自己面前。&br&&br&世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天地有它内在的原理,你能改变,但要循它的那个规律来改变(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你的力量是有限的。社会也自有他内在的原理,你也能改变,但同样要循那个规律来。大部分时候,就如同《哈利波特》里面说的,征服死亡的方法不是你躲开了死亡,复活亲人,而是你接受死亡是一个现实,并明白你最终会走向他。&br&&br&而所谓“大人物”(圣人),通常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巨大的力量改变世界,而是他们自己走到这个世界要走的那条道路上,他们其实更受约束啊。&br&&br&所以老子很推崇“水”,水至柔,简单说,你要拦住水是很容易的,你在河水中放下一只手,你就拦住一部分流水了,但这些水换个方向继续流。这就是中国人(集体)的境界(简单总结,就是“绕路走”),别他妈给老子说这说那的,老子不跟你争,换条路该干嘛干嘛。如果你敢堵住所有的路,老子看你怎么死!所以,你们不要想多了,拿着老子的观点来谈什么无私奉献,谦虚,忍让,为国为民什么的,这就是教没脑子的俗人的,老子高傲得很,在他心目中,连给你解释的必要都没有,人家是给聪明人讲道理,傻逼永远是傻逼,不是语言可以改变的,人家才没空理你。所以,他后面还说:&br&&br&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br&&br&他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傻逼,充满了“理想”,天天追着这个去,追着那个去,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说估计你们也不会听,你们就继续搞你的飞机去吧。反正看着你们就烦,但你们还他么是老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行,你们牛,你们都牛,老子才是傻逼,好了吧?高兴了吧?&br&&br&然后你说老子这个认知形成的战略好不好呢?我不知道,按老子的概念,这个认知反正是存在中国社会数千年,还深深刻在了现在世界最大的民族的精神中,它还是一个“有”,你说它好不好?好不好老子根本不在乎,它只是“存在”。&br&&br&所以,你要是问,《道德经》是不是经典,该不该读,切,同样按老子的意思,你爱读不读,懒得理你。&br&&br&&br&【一个小实习】&br&基本上,写到这里,我就写完了。有人说,后面有那么多,为什么不也解读一下?你们问这个问题,说明你们还是没有读懂我前面说的,给你解读后面的部分也没有意义。在这个文档中,我们还是先来实习一下吧。&br&&br&我们周围应该都有不少练太极拳的,据我的认识,其实大部分练太极拳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练什么,我告诉你们一个看练太极拳练得好不好的简单方法:能以手带身(即手上的动作会引发身体的移动,而不是仅做手上的动作)的,就是懂的。以身带手的,就是装样子的。太极拳在练什么呢?太极拳践行的就是道德经里的基本道理,不是你去用力攻击对方,而是你走到适合攻击对方的位置上,所以步法大于手法。对方来打你,你举手去挡(反过来亦然),力量源于受力点和地面之间的杠杆力,如果你能移动身体,使杠杆的力臂缩短(改变角度即可),你就占便宜了。所以在练习的时候,本质是练习每个动作做出来的时候,能否同时把身体带过去(有人说,不对,是身体带动手的动作。这个请考虑一下内家拳经,什么叫打在中(根)节,顾在稍节。在讯息万变的战斗中,你的思路(“顾”),首先是考虑立即起作用的地方,所以,脑子其实在手上的,但身体不移过去,手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脑子控制的是手,“下意识”控制的才是身体跟上。练习,练习的不是脑子——脑子你听和理解就行了,不用练习——练习练的就是下意识和对应的肌肉神经群),形成身体对手上动作的敏感,这样在实际战斗中就会占据优势。这背后的道理,和道德经基本战略是一致的:不是你用力量改变现实,而是你自己走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其实不光太极拳如此了,你们受过相对正规的乒乓球,羽毛球,拳击等的训练的话,你就知道其实都是这样的:技术动作做出来,首先是要把自己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上,只有新手才傻傻的站在那里,只凭手来完成动作)&/p&&p&&br&&/p&&p&(插一句:其实任何集体,企业,社会何尝不是这样?你搞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是大脑的思考),但这个道理要可以实施,还要你的领导能明白,你的下属能明白,你周边的其他部门能明白。为学是你个人的事,但要集体接受,变成集体的行为模式,就是为道的事了。理智和下意识是要匹配才能成为“结果”的。否则你学拳,学琴,学打球,为什么不是老师给你讲就行了?)&/p&&p&&br&&/p&&p&好了,现在我把这个道理说给你听了,然后假设这个观点被广为传播,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大家练习的时候可能就会都“以手带身”,这样是否就能练好太极拳呢?显然不是,因为还是那句话——装,那是多么容易呵。以手带身毕竟不是攻击力本身啊。&br&&br&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极拳引入了第二个观点——得躲起来练。自己练,求的是自己的提高,在外面练,有观众在,怎么都会求好看。据说形意拳还有打法、演法、和练法的区别,也是这个意思。求仁得仁,求装得装。每个事情都有无数个观察角度,你可以用傅立叶变换来看待声音,也可以用音高来看待声音,都是对的,但每个方向会走出不同的结果。我们人类思考,永远只能覆盖一个本体的一两个属性,不能完全覆盖它所有属性的。&br&&br&但躲起来练,别人看不到,是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呢?太极还有一个很多人都不了解的基本道理,就是一个人练和两个人打是不同的,一个人练所能达成的平衡,和两个人能达成的平衡是不一样的。但两个过程中,目的都是让力量穿过自己的身体,落到地面上,这样你总有最短的力矩,所以一个人练和两个人打,动作是不同的。拿一个人的动作放到两个人的战斗中,也是胡扯的。所以,我们又引入了第三个修正,躲起来练基本功,两个人试手,打群架练心。&br&&br&太极还有更多的其他道理和细节,所以教拳得师傅带着徒弟,甚至一起生活,不断细化这个交流的过程,让双方的认知达到一致(包括本身物理能力的提升,那也是认知空间的一部分)。如果你对此没有感觉,不妨考虑一下教琴,教舞蹈等,其实都是一样的。&br&&br&你看,这个过程中,我们从开始谈道,然后修正这个道,然后再修正修正后的道,我们在不断逼近,但我们永远都无法贴近实际的道。这个过程就是拉风箱,搅流水的过程,多言数穷,机关算尽。&br&&br&但我真正想请大家注意的是,你看《道德经》不要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个循环,怎么努力都没有意义。这个世界是个循环没错,很多事情确实是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但这个世界从不简单循环,它是循弹簧一样的轨迹“循环上升”,我们是在通过这些循环中不断寻找Best Practice。也许这样的上升最终也是个循环,但你也看不到那天啊,你还是想“上升”的吧:)&br&&br&所以,懂道德经不是让你无欲无求,懂道德经是让你不要追求那种你追求不到的东西,用冷静的目光看到(个人的)“欲”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只能到哪里。它不能告诉你细节,但能告诉你战略,你不能只有战略没有细节,但同样,你也不能只有细节没有战略呐。&br&&br&道德经的后半部分,是在前面卖盐成功的基础上,谈具体的操作策略,如果你理解前面这一段,后面的其实不需要我来解读。而且,就如同我前面说太极,你和高个子打,与你和矮子打,整个打法就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然则,老子说圣人个人修养如何如何,这和当时社会风气,经济技术发展,医疗水平之类的东西密切相关,你没得说这个是不是对的,除非你是专业的研究人员。那些用现在的情况给老子加解释的,或者根据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模型来给老子找理由的,用《扒马褂》的方式给老子圆说法的,恰恰是老子眼中没脑子的俗人,他们有些只有对错,有些只有利弊,但他们都没有“现实”,他们是永远不会懂老子的。&br&&br&所以,我无法给大家一个完整的解释,根本就没有完整的解释。因为我们必须一起进入我们能有共识的概念空间(程序员叫Namespace),我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对方。&br&&/p&&p&&br&&/p&&p&&br&&/p&&p&&br&&/p&&p&【扩展主题】&/p&&p&&br&&/p&&p&为此,根据现在讨论区中的讨论,我们最后再走一步。我来扩展三个主题。希望对最终的理解有所帮助:&/p&&p&&br&&/p&&p&1. 井中月&/p&&p&2. 无欲则刚&br&3. 德者,人之所欲&br&&br&&/p&&p&1. 井中月&/p&&p&讨论中,包括不少人私信我,问我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我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很惊讶。我觉得我说的就是老子表面上说的那个意思,我第一次读就知道了他在说这个啊(当然要查一些字词的解释)。你们可能没有注意,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的思维模式本来就是这样的,我觉得老子只是很自然地说了我本来就感觉到,但没有能够表达出来的意思而已啊(关键是我说的你也不信:))。而我完全相信,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人也能感受到这个意思,只是不一定有人有机会,或者和你有共同名称空间可以给你们解释清楚而已。&/p&&p&&br&&/p&&p&比如,我知道一个看懂这个意思的人,黄易。你们看过他的《大唐双龙传》吗?那是个YY小说,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是很深的,你们注意到书中两位主角武功的进步历程了吗?他们总的来说经过了三重境界,第一重:井中月/星变/棋弈/梵我如一;第二重:入微;第三重:当时此刻/旁观者。我们先不说其他两个,就说第一个境界,什么是“井中月”,井比喻你的心灵,月表示现实,当我们的心灵可以感受外界的一切状态,预期一切变化,我们就把这个世界(当时对你有影响的一切概念)掌握在自己手上了。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境界:你坐在月亮底下,流水自然在你眼前流过,月光洒在水面上,树影投射在你的眼前,几颗石头在流水的冲击下一点点移动,你看着它们一动一动,然后它就翻了个身,随流水去了……这些都在你的预期中,即使你闭上眼睛,它们仍能在你的脑海中复现。它们本来就是那样的,不会因为你“喜欢”这块石头,所以他们就不动了,不会因为你不喜欢阴影,阴影就不投射进来了,不会因为流水中有灰尘,月光就不照射在它上面了……你不改变任何东西,所以你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你不用纠结什么东西,能得到的自然就得到了,得不到的本来就得不到,那又什么好说的?现在你站起来,你就站起来了,你坐下去,你就坐下去了,你放声高歌,你就放声高歌了,你不用小心翼翼,担心你自己“破坏这个美好的意境”,你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这就叫梵我如一。&/p&&p&&br&&/p&&p&说到底,你接受了这个世界的全部“本来面目”,然后你的精神就自由了,你可以干你真的想干的一切,而不会被“这里怎么不是这样的呢?快快变成这样啊”这样的念头所束缚。&/p&&p&&br&&/p&&p&但我们身边,其实大部分人,即使受过很多教育,他们都无法把自己从自己加入的东西中解脱出来。我有个原来很尊重的中学老师,她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我工作后有一次找我去给她的学生交流一下。我就讲了些怎么学习之类的东西。结果大群学生更喜欢来问我“你觉得我们怎么避免被现在的政治教育洗脑”之类的问题,我也不好意思打击他们,所以简单给他们说“谁也无法避免被洗脑的”,其实以我这样的毒嘴,我更想说的是“就你们现在的水平,哪里有脑子给人洗啊”。后来我跟这个老师谈起这个问题,她说,对,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我就评价说,老师应该教导的是知识,不是人生观,人生观是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不是教育出来的。结果一番讨论下来,这个老师从此就恨起我来了。其实无论怎么说,这个老师都是不错的人,我后悔死了,根本不应该跟她谈这么深入的问题。所以想想,我们身边其实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正如老子说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是啊,你们都是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我是被洗脑的,我哪敢说我不是啊。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啊。你看现在出书谈老子的,老要纠结老子是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的,还是站在残暴的统治者一边的。靠,旁边一堆虎视眈眈的“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代表”盯着呢。把这个“欲”加进去,你还想保持“井中月”的境界?&/p&&p&&br&&/p&&p&所以,说到底,我们这种讨论也就只能在我们这些小众中间交流交流,冷暖自知。&/p&&p&&br&&/p&&p&前面这个例子是针对强者的,其实弱者也好不到哪里去。原来这个主题下排第一的“不二公子”的答案,就是这种代表,看起来他从道德经找到了力量,但其实他看到的不是《道德经》,他看到的只是他自己的欲望。他一开始就存了一个给自己的不如意找理由的心了,如果他看的不是《道德经》,而是《金刚经》,《弟子规》,《资本论》,我估计他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他不在乎现实,他把现实和他的欲望搅在一起了。欲望会蒙蔽你的眼睛的,无知的人常常看到的是欲望的样子,不是现实的样子。而所谓井中月的世界,就是没有你自己的世界,而要让人稳住一个这样的状态下,是要智慧(成本)的。&/p&&p&&br&&/p&&p&我们说远一点。这个问题的技术核心在哪里呢?请允许我用程序来做个比喻(非程序员其实是可以看懂的,就是个英语的判断句),井中月的境界是要对多个外界输入进行判断,这个判断过程的代码量是比较大的,简单说,它的判断过程是:&/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c&&&span class=&k&&switch&/span&&span class=&p&&(&/span&&span class=&n&&events&/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case&/span& &span class=&nl&&e1&/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n&&do_sth_for_e1&/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case&/span& &span class=&nl&&e2&/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n&&do_sth_for_e2&/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case&/span& &span class=&nl&&e3&/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n&&do_sth_for_e3&/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default&/span&&span class=&o&&:&/span& &span class=&n&&do_sth_by_default&/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code&&/pre&&/div&&p&&br&&/p&&p&而脑子不够强的人的判断是很简单的,他们的判断过程是:&/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if(is_good_to_me(events))
do_it_good();
do_it_bad();
&/code&&/pre&&/div&&p&&br&&/p&&p&你看,这个过程(函数)多短!短意味着两个东西,一个是实时性高,一个是占用的运行Cache小。所以你看见小孩看电影都喜欢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判断链最简单了。而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比小孩好多少,他们的判断模型仍是这样的,他们活着自己的世界中,对身边发生的事实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概按他们固有的模型去理解。归根结底一句话,他们就是懒。思维上的懒。这和他们本身是否强势,什么地位,其实是关系不大的。所以我也给这个定了一个名字,我把这称为“蠢”。&/p&&p&&br&&/p&&p&蠢人看问题,需要简化模型,需要分背景和主题。而这个世界并非如此。想想太极图,这是在白色背景上画了一个黑色的图案还是在黑色的背景上画了一个白色的图案?其实无所谓的,反正黑色的地方就是黑色的,白色的地方就是白色的,这才是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这就是井中月的境界。&/p&&p&&br&&/p&&p&&br&&/p&&p&2. 无欲则刚&/p&&p&井中月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但既然无欲了为什么会刚呢?其实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少欲则刚”。我有一个目标要达到,我坚持这个目标,放弃其他无所谓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上,我就显得强大无比。这就是无欲则刚。&/p&&p&&br&&/p&&p&我学拳的时候,我比我的老师壮一大圈,和他掰手腕分分钟碾压他,但和他动手,他轻轻松松就把我放倒了。我把交手过程拍下来,慢动作看,其实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只是我总是用了多余的力而不自知,而他轻松就找到一个位置压上来了。我对付没有经验的人也一样。力量不在于你用的多少力,而是你这些力到底用来解决多少个问题。&/p&&p&&br&&/p&&p&其实这一点也是很难做到的,很多时候,你以为你要的不多,其实你要得很多。比如,你说,“我只是要有钱”,其实你很可能不是要有钱,你要的是:&/p&&p&a. 我有钱&/p&&p&b. 有钱人被人尊重&/p&&p&c. 没有贼惦记&/p&&p&d. 买得到东西&/p&&p&e. 有穷人被我帮扶&/p&&p&f.
儿子孝顺&/p&&p&g. ……&/p&&p&好了,先这样吧,其实我一时也举不出好的例子。但细想想,我们大多数时候是不是要了很多?我们多少人在单位里既不肯冒险,又不要加班,也要每天晚上睡个好觉,老板要赏识,同事要尊重,客户要预约,工作要刚刚和你的知识水平匹配……这么多的欲望,你就挑一个,就要这个就好了,这你不刚也得刚。&/p&&p&&br&&/p&&p&挑一个实际的欲望这个问题其实没有表面那么简单,不是你说你要什么,就是你的欲望的。你说你要权势,那是不是找群演员,配合你一呼百应那个感觉,你的愿望就实现了呢?很多人得到一些东西后觉得空空荡荡的,非常失落,那时他又该后悔了。&/p&&p&&br&&/p&&p&例如,本回答的讨论中有人提到,既然交流是不可靠的,那么每个人对《道德经》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所有理解都是对的。这句话表面上说是没有错的,你自己感觉好就好了。你的世界中,只有你的《道德经》,但你肯定那真的是你要的?实际上很多时候,你还希望你的世界和现实是一致的,很多人到三观被毁的时候,觉得好像世界末日了,那你真的觉得你可以一直活在你的世界中?你今天在一个人群中讨论《道德经》,得到一片认同,明天在另一个人群中讨论,得到一片反对,哪个是对的?那就要看你看重哪个人群或者你能否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了。&/p&&p&&br&&/p&&p&所以,分解一下你的欲望,认清楚自己,这是很重要的。你要练习这样的思维,我想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方法。如果你是程序员,我推荐你好好画画DFD和ER图,这个东西现在基本上被UML代替了,但本质是这两个东西。特别是DFD,我不知道有多少程序员真的知道怎么画DFD,而不是把它当成了流程图(或者顺序图)。DFD是那种把物理世界彻底分离到逻辑世界的工具,让你认清什么东西属于物理世界,什么属于精神世界,并让你看到精神世界的成本在什么地方。我相信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东西。比如导演知道如何运用镜头可以突出自己要突出的角色(即使这个角色不在镜头的中心),编辑知道怎么制造一个话题可以赢得关注,等等。所以我一直给年轻人(我不老,我是说那些刚刚开始工作的人)的建议都是,先把你的眼前工作做好,然后再想改变世界,你眼前的工作上,就蕴藏着这个世界的真理。&/p&&p&&br&&/p&&p&3. 德者,人之所欲也&/p&&p&有人说,《道德经》其实是道经和德经的合体。两者相对独立。我反正是一点都看不出来。老子全篇其实也没有专门对“德”进行定义,但既然老子认为一切是这个世界的本来样子,就不会有“好坏”的明确区分。那么德到底是什么?其实《素书》上有个更清楚的解释(可以和道德经的含义对上):“德者, 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简单说,“德”,就是大家都想要的东西。大家都想的,就是德,大家都讨厌的,就是失德。你们看中国历史,其实就是要看懂一句话:“X某何德何能……”,什么是德,什么是能?德就是你在那个位置上,大家有饭吃,有酒喝,能找妹子滚床单,比自己在那个位置上还好。(“能”是你拿着大家的力量,能走到正确的位置上,你有心对大家好,但不能带领这个组织活下去,再有德都没有用)而《道德经》所说的德,都是教你怎么找到这样的位置的。所以《道德经》才说柔的人反而能居上,刚的人总是垫底,因为本来物性就是如此啊。你啥都要按你的做,和你不同意见的人怎么活?这个组织的输出难道靠你一个人搞定?&/p&&p&&br&&/p&&p&作为一个圣人,其实就是处于利益的交集点,你说修长城,有的人安全了,有的人辛苦了,有的人牺牲了,有的人中饱私囊,有的人趁机鼓动民心起义……。你说不修,问题也是一样的。你的主题是存在,无爱无恨,只为组织之存亡,从而做更大的事。(其实这种生活挺憋屈的,我特不喜欢,但做事就会如此,人因为组织所以强大,同时因为组织所以束缚。这个事情就是物性,我们无可奈何。这就更要求你能正确定义你自己的欲了)。我最近听有人说,“为什么电影分级制度这么容易搞的东西政府不好好搞一下”。你也不想想,你肯搞吗?这种事情,搞成搞不成都是一堆骂街,(相信我,得便宜的是不会坚定地站出来说你好的),倒霉的时候有人肯挺身而出撑这个负责搞的人?你天天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的时候,能否想想你自己是否在你自己的事情上那么有担当?就不说远,就说你的本职工作,你跳出来担当了吗?&/p&&p&&br&&/p&&p&一个组织中,真有担当的人是很少的。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什么是“地狱”?“功也在我,罪也在我”啊。按佛教的观点,我自己打坐修炼,获得真快乐,我为什么要去普度众生?搅和他们这些烂事?但菩萨明白,打坐修炼,只是下乘,只有搅和这些烂事,才能获得大智慧,才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他们要通过做事(搅和)来修行,所以才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不是“伟大”,这是修行的必经之道。为什么大隐隐于朝?你身上都没有巨大的利益经过,你说你hold得住你的内心?那不是修炼,那是自大好吧?&/p&&p&&br&&/p&&p&说远了,说到底,大部分时候,我们说德,说的都是组织利益的要求,而处于利益中心的人,就好像脚踏几条快速行驶的快艇,一个不好就自己掉水里或者被撕裂,如何正确找到众人之所欲,然后保持在那上面,就是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集体的德)。这个观点,用于个人是一样的。你毕竟不是一个人活着。就算你只是一个扫大街的(没有职业歧视的意思,但实际情况是这个职业在我们这个社会地位不高),老板要求你每天扫两次,大家看老板不在都只扫一次。而你兢兢业业,你就扫两次。同事人人恨你,没事给你两句风凉话,你平时就算偶尔要找个人帮忙临时带个小孩也没人理你。你要讨好老板,老板一时半刻也看不见。你只是“只求心安”,但人人中伤,你是否真的心安?你要改变这个社会不守信的风气,但你这样也不见得能改变什么……铅华洗尽,你是否还能固守初衷?那就要问问你内心最深处的欲是什么了。什么是真正能让你快乐的,什么是你不在乎的。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要你拿灵魂去换结果的,你真的明白什么是担当吗?&/p&&p&&br&&/p&&p&说到底,我们说修德,就是要自己明白,什么东西是你能改变的,什么东西是物性,是现实,不是你应该左右的。你能从这个角度看“德”,你就处于井中月的状态。如果你沉溺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来问“为什么我不随地吐痰,不抽烟,不包小三,漂亮妹子却不来找我”——你这种蠢蛋要漂亮妹子就不“道德”,你省省吧。&/p&&p&&br&&/p&&p&三个扩展主题说完,最后做一个总结吧。讨论中,有人总结说“原来‘理解《道德经》’是种天赋”。这个完全不是我的意思。我觉得我能理解《道德经》(姑且认为能),重点来自三个工作经验:&/p&&p&1. 软件架构设计&/p&&p&2. 内家拳练习&/p&&p&3. 项目立项&/p&&p&其中,软件构架设计让我切身体会到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分野和各自的成本,特别是让我清晰看到了精神世界也是高成本的(程序员全部工作量都在开发精神世界的东西,而程序员是很贵的,工作效率还特低)。内家拳的练习让我体会到“改变位置”对形成攻击力的影响有多大,让我明白为什么很多事情不可强求。项目立项,我要在一个2个小时的演讲中,同时说服市场部,客户,律师,财务,各级管理层。为此,我常常用一年的时间做预沟通,这也让我清晰看到人和人交流的成本在哪里,知道欲望是如何影响组织决策的。&/p&&p&我想说的是,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源自我的实际经验,不是源自我的天赋。你们是否还记得《基督山伯爵》中的一段对话?:&/p&&p&&br&&/p&&p&&i&神甫笑了。&/i&&/p&&p&&i&“嗨,我的孩子,”他说道,&/i&&/p&&p&&i&“人类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在我教会您数学,物理,历史和我会讲的三四种现代语言后,您就掌握我所知道的一切了;不过,所有这些知识,我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从我的脑子里取出来灌进您的脑子里。”&/i&&/p&&p&&i&“两年!”唐泰斯说道,“你以为用两年的时间我就能学会所有的这些东西了?”&/i&&/p&&p&&i&“要说应用,还不行,要说原理,行了,学不等于知嘛;本来就分会实干的和会思考的两种人:记忆造就前者,哲学制造后者。”&/i&&/p&&p&&i&“难道不能学哲学吗?”&/i&&/p&&p&&i&“哲学是学不到的;哲学是天才所应用的既得知识的总和;哲学就是基督升天时踩在脚下的那片绚丽的祥云”&/i&&/p&&p&&br&&/p&&p&所以,哲学是不能教的。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道德经》。我们都想花点小聪明,学习一两个思维的小技巧,掌握天地之秘。你也不想想,如果天地之秘是这么容易被掌握的,早就成了我们人类的Best Practice了,轮得到你来耍小聪明?&/p&&p&&br&&/p&&p&而且,你也不要对哲学期待太多。哲学给你的是雄鹰的翅膀,你可以飞在天上,看到苍茫大地(的概况),但你要吃要喝,你还是得扑下来,和悍狮恶狼抢食,和山鸡土狗共处。翅膀是让你扑下来扑得更准而已。没有给你什么保证的。&br&&/p&&p&&br&&/p&&p&所以我总认为,作为老师(父母,导师,Whatever),你就不应该教人家“人生观”,这个东西是不能教的。教人这个东西,特别是充满热诚地教人这个东西,既无耻,又无知。因为这几乎就是一种逼迫啊。这是用自己的概念空间去压迫别人的概念空间啊。&/p&&p&&br&&/p&&p&我的拳术老师教我拳术的时候,都不说教我什么的,他是用充满好奇的语气说:“看看你这样的大个子能练成个什么东西出来”。我教我小孩,也从来不教他怎么做人的。我只说,我有我的底线,我有我的人生观和经验。我是我,我是你世界中的一个概念,但你的世界中不仅仅有我,我代替不了你生活和体会。我和你面对的这个生活一样,我也会发脾气,使性子,会对人好,对人坏,我不用掩饰什么,我更不用学什么育儿大道理,我都已经给你这个世界了,还能给你什么更好的东西吗?我给了你我的生物基因,你和我一同生活,我也给了你我的精神基因。你就是我在这个世界的延续,而你最后能从这个世界得到什么,就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了。我连自己都控制不了,我还能控制你?&/p&&p&&br&&/p&&p&我们每个人都在构成这个世界的不同部分,我们谁都代表不了,我们希望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共同的“徼”,善莫大焉了。&/p&&p&&br&&/p&&p&-Kenneth Lee
(2014-12月初稿)&/p&&p&&br&&/p&&p&这个主题如果再补充就削弱表现力了,其实后面的不少单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我找别的地方写吧:&/p&&p&&br&&/p&&p&1. 关于无为:&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无为到底是一种什么为? - in nek 的回答&/a&&/p&&p&2. 关于不争:&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 in nek 的回答&/a&&/p&&p&3. 关于为学和为道:&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in nek 的回答&/a&&/p&&p&4. 关于道和名的关系:&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in nek 的回答&/a&&/p&&p&5. 为什么弱胜刚强:&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075200&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 in nek 的回答&/a&&/p&&p&6. 如何找方向:&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in nek 的回答&/a&&/p&&p&7. 关于文首“我操”故事的解释:&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一篇文章的解释权属于作者还是读者? - in nek 的回答&/a&&/p&&p&8. 关于井中月的境界:&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874880& class=&internal&&如何向幼儿园的小朋友解释「月亮为啥是黄色的」? - in nek 的回答&/a&&/p&&p&9. 关于“眼前此刻”心法:&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060672& class=&internal&&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解? - in nek 的回答&/a&&/p&&p&10. 为什么夫唯不居所以不去:&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如何合理的不断设置新的目标? - in nek 的回答&/a&&/p&&p&11. 关于好坏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道德经第三十三节中的「强行者有志」应该怎么理解? - in nek 的回答&/a&&/p&&p&12. 如何分辨得到和神棍:&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既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为何老子要留下五千言? - in nek 的回答&/a&&/p&&p&13. 关于有无:&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故 常 无 欲 ,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欲 , 以 观 其 徼 。这句话怎么解释? - in nek 的回答&/a&&/p&&p&14. 得一的技巧:&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道德經中,下图中这段话如何解释? - in nek 的回答&/a&&/p&&p&15. 反者道之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in nek 的回答&/a&&/p&&p&&br&&/p&&p&最后再放一个实例作为总结:&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努力工作的员工会让老板感动吗? - in nek 的回答 - 知乎&/a&&/p&&p&&br&&/p&&p&&br&&/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2017年3月最后一次修改&/a&&/p&&p&&br&&/p&&p&&br&&/p&&p&【关于转载】&/p&&p&1. 本文允许转载,前提为:&/p&&p&a) 保持本文的完整性&/p&&p&b) 保持本文的签名(Kenneth Lee)&/p&&p&2. 转载建议&/p&&p&a) 建议转载时索引本文的原始链接,因为我只更新这个链接。而本文的目的是“为道日损”,就是想获取反对意见从而不断改进&/p&&p&b) 不建议转载到讨论《道德经》本身的群中,这个文档不是写给研究道德经的人看的,当然,真的学术研究者指点我非常感激,但估计人家看不上我。而那些借道德经玩神/玄学和自我解脱的,我又看不上他们。何况不居所以不去,讨论什么得不到什么。&/p&&p&c) 本文更愿意被分享到讨论做事本身的群中,比如软件构架设计的讨论群中,在这个领域我有充分的专业自信,其他的,我想也有机会给人以启发。对于没有做过事的,这个解读能帮的忙非常有限。&/p&&p&谢谢。&/p&
【介绍】《道德经》讨论的问题本身其实很简单,但已经有成见的人很难明白。所以,在讨论所有的问题前,让我们首先做一个简单的思维游戏。 比如有个人,他出门走在路上,前面有个坑,他没有看见,一脚踩空,掉了下去,失足前,他说了一句:“我操”,然后他…
对于死人说的话,谁也不知道他真正的意思,传习录我也在读,我读就不扣字眼,大体知道他说啥就行了,自己理解成啥就是啥,完全问自己的心。要理解阳明说的话,得看他受什么学说影响,受到什么挫折,干过什么事情,怎么干的。这个人是受传统的儒释道影响的,并且懂兵法,我认为他早期受儒家学说多一些,在他被贬到龙场开始问自己错在哪里,他应该在这个时期从道家学说里悟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有问题的,因为圣人提倡好的一面必存在其反面,当儒家学说受到怀疑,或者说很多人本来就是没读圣贤书的动物,完全咋有利咋玩,不受约束,咋弄,都他娘的说一套做一套,所以阳明感觉以往想做圣贤的想法有问题,但那个虚伪的时代,儒学主流的时代,谁敢说它有问题,那还不被披着羊皮的那群狼羔子咬死,所以阳明打了个擦边球,用儒家学说打掩护言道家学说,所以那个精一的一,就是道,就是自然规律,天理,理解这句话要把它放全文中,下面他又说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分明是大学第一章的内容,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奈何自已以往没读透什么是诚意,就是不自欺,不被条条框框约束,啥是致良知,就是知天理,知道咋才能把事情办好,知道认的本性以及受到环境影响之后人的特点,总之实用就好。所以阳明剿匪时用兵狡诈,平叛后没得到功劳反而急流勇退,这才是对世事的良知,所以中国牛逼人大多说的是儒家那套,信的是道家那套,玩的是兵法,用的是法家。所以这句话的一就是心,就是道,精就是良知,后一句大概一个意思。但别完全自己想啥就是啥,不然就太放纵了,和动物没啥区别了,最后弄个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尤其记住最后一句。这里的善恶好像和我们嘴里的善恶不一样
对于死人说的话,谁也不知道他真正的意思,传习录我也在读,我读就不扣字眼,大体知道他说啥就行了,自己理解成啥就是啥,完全问自己的心。要理解阳明说的话,得看他受什么学说影响,受到什么挫折,干过什么事情,怎么干的。这个人是受传统的儒释道影响的,…
&p&这个回答是我2016年写的,写原来的版本的时候我还没有把各种逻辑前后对齐,写得比较偏题,现在是2017年4月,我再给出一个更直接的回答。但我会保留原来的回答,命名为V1,以便原来的读者可以参考。新的版本我称为V2,后来的读者直接阅读V2即可。&/p&&br&&p&下面是V2的回答:&/p&&p&[介绍]&/p&&p&本文的写作以如下材料为引导:&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372032& class=&internal&&《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a&&/p&&p&如果读者对基础概念有疑问,请先阅读那个文档。&/p&&br&&p&[反者道之动]&/p&&p&人活着就是在解决问题,你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解决问题。我们因为要解决问题,所以才定义了名字,我们说好,是因为有坏,而且我们希望获得好,背离坏,我们是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才创造和“好”,“坏”这些“名字”。其他的所有长短,高低等概念都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创造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高了和低了引起了问题(问题可大可小),我们根本不会创建这些名字。&/p&&p&所以,名字是因为问题(而产生)。问题一旦解决,名字就会失去其价值。所有人都能考试都能得90分以上,你还在那里说能考90分的是好学生,这完全没有意义。你养猪是用来吃的,你关心这些猪是上午出生的,还是下午出生的也毫无意义。&/p&&p&但名字并不表示实际情况的全部,名字仅仅是问题的其中一个切面,用一个图来表示如下:&/p&&br&&figure&&img src=&/v2-4f5cecae35d526cab56ba7b2356c83be_b.png& data-rawwidth=&746& data-rawheight=&6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6& data-original=&/v2-4f5cecae35d526cab56ba7b2356c83be_r.png&&&/figure&&p&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用“名”来形容一个东西,仅仅是形容“道”的一个切面,能精确描述“道”的,只有“道”本身,我上面画的那两个二维的图你用文字都表述不出来,更不要说现实中那些3维的,有不同质感的,不同材料的,不同颜色的,不同气味,不同位置,不同时间……无穷无尽维度的东西。&/p&&p&名字,并非是道本身。我们要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必须把眼睛盯在道上,而不是盯在“名”上。所以,我们要的是虚心实腹,放掉那个名,专心看着道。这个需要很大的战略耐性,类似这样:&/p&&br&&figure&&img src=&/v2-d3d2e0a1b1f2c61cadfa9dee_b.png& data-rawwidth=&785& data-rawheight=&5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5& data-original=&/v2-d3d2e0a1b1f2c61cadfa9dee_r.png&&&/figure&&br&&p&这就叫虚心实腹。名不是追求的对象,名是暗暗评估的对象。但大道甚夷,而人多好径。搞定道不容易,搞定名还是很容易的,这就会变成这样:&/p&&br&&figure&&img src=&/v2-9e7a8beddb36a81aaeb2_b.png& data-rawwidth=&874&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4& data-original=&/v2-9e7a8beddb36a81aaeb2_r.png&&&/figure&&br&&p&所以你追求那个名,就会失去那个道。你追求“贤”你会失去实际的“贤”,你追求“孝”,就会失去真正的“孝”。你强行去压迫那个名字定义的指标,只会让名字的语义本身发生改变,并不会解决问题本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搞绩效主义不成功。软件企业追求代码量,工程师只会给你更多的烂代码;追求UT代码覆盖率,就会发现更少的Bug。因为把力量作用在名上,劣币一定会出来驱逐良币。用名来作为驱动力,虚心实腹者一定无法和直接求名字的人竞争的。当领导者通过名去推动这个系统,这些系统就一定会“失道”(失去最优解)。这就好比你用竹竿去撬动一块大石头,慢慢加力,就有可能成功,因为你的作用力是在石头上的,但如果你急速用力,只会把竹竿撬断,这时力是在竹竿上的,不是石头上的。求名,只会让道背离名,而不是让道跟着名走。&/p&&p&反者道之动,是个非常Solid的论断。求什么就会失去什么。领导者可以使用口号,但这个口号一定不是你真正要评价的指标,因为被直接使用的指标,一定会和想要得到的那个目标是相反的。&/p&&br&&p&[弱者道之用]&/p&&p&弱者道之用的直观解释是这一段:&/p&&p&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p&&p&直接的理解是,“完满”的东西,要去掉一块,才能用。推广开,你如果建立一个团队,你要让别人进来,你就要空出一块,让别人能发挥作用,那个人才会真正对你的团队有输出。有能力的领导者,总是表现出弱的一面,才有可能在团队中不断引入有能力的人,如果总是处处强,而真正的“强”必须是可以取代别人才能叫“强”吧,但如果你强到可以取代别人了,又何必要团结别人呢?你自己弄不就好了?&/p&&p&所以,示弱(不是仅仅面子上示弱,而是真正的自己做不到的那种示弱),才是一个组织变强的手段。否则,别人加入你,只是为了吸你的血(好比现在某些入党的人),你的组织怎么会好?&/p&&p&作为例子,请参考这一篇:&a href=&/p/& class=&internal&&英文版本的“弱者道之用” - 知乎专栏&/a&&/p&&p&以及这一篇:&a href=&/p/& class=&internal&&工作和读书有什么不同 - 知乎专栏&/a&&/p&&br&&br&&p&============================================================&/p&&p&下面是版本V1的回答,仅仅用作参考:&/p&&p&[引子]&/p&&p&这是个好问题,因为,问了这个问题,就等于问了《道德经》的精要是什么了,能把这个问题用一般人能听懂的概念表述出来,我觉得特有挑战。读者要准备好看像这个这么长的一个描述:&/p&&br&&p&&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372032& class=&internal&&《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a&&/p&&br&&p&即使如此,像题主这样的思维层次,我很怀疑是否准备好理解这个问题的。因为题主问了:(希望看到)应用到生活中的案例。如果要解决生活的问题,请题主去找“生活小百科”这样的东西,《道德经》是做大事的战略,不是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特别是这里这个反和弱的概念。&/p&&br&&p&在前面链接的这个《道德经》的解读中,我说了,“理解了道德经讨论的基础,其他东西不过是看看字词意思的问题”,这句话也对,也错。对的是,确实是,你知道《道德经》基本的语义逻辑,后面单个句子表面的意思你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每个单独的逻辑,在很多地方也是可以用的。错的是,把这些单个可以解释的意思组合起来,理解《道德经》在处理问题的那个核心战略,这个问题就难得多了。其实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没有相当的阅历是很可能你根本就理解不了。关于阅历的作用,请参考这里:&/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月亮本身不发光,发光的是太阳」这样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处? - in nek 的回答&/a&&/p&&br&&p&本文要探讨的道理,属于那里说的高级知识的高级知识,是在我第一个链接那个知识之上,通过纯粹的逻辑推理向上建的一层概念,在你没有掌控那一层的知识,并且有大量的低级知识作为校验前,你是进不来的。&/p&&br&&p&简单说,你连自然数是什么都不知道,拿什么去理解有理数?你连有理数是什么都不知道,拿什么来理解无理数?如果不是定义了有理数,根本就没有无理数这个东西。无理数根本不是现实中可见的东西,而是纯粹帮助有理数(对整数进行整数次分割而产生的数)的概念空间化简而产生的概念。&/p&&br&&p&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知识,是搭建在更高的知识的基础上的。紫外线你也无法像可见光一样感知,但你仍把它定义为光,因为你有了对可见光的定义,而紫外线的行为表现得和我们在可见光定义的行为的高度一致(比如产生热,比如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感光作用等)&/p&&br&&p&所以,你没有接受基础概念前,一次给你直接解释高层概念,你没有可能理解。你只会认为我忽悠你。要不你试试跳过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定义,也不去管什么叫“可计算数”,直接给我介绍图灵机的原理?那你只能变成用“万物之灵”来解释图灵机的民科。因为你没有那个概念空间,必然不得不用另一个概念空间来解释这个“名”。而在逻辑基础不同的时候,“名&和“名”根本就不是一回事。&/p&&br&&p&世界是个圆没有错,但很多人以为这个圆很小,以为真的小企业老板可以用简单办法解决生产线工程师解决的问题(参考:&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博士后和民工的区别」这个故事? - 知识&/a&),那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心太小。&/p&&br&&p&所以,你得先把基本概念搞懂了,我们才能进一步,谈老子的高级战略。这个道理和你不学中学物理,就没有办法学习量子物理的道理是一样的。&/p&&br&&p&很多人在解读道德经的时候,都是一句话,一句话地单独解释,觉得这个东西和“xxx”合得上,就觉得自己理解了。这种类型的理解,可以说是连“理解”的边都没有摸到。我对你说“做人难啊”,你马上就能知道我在说什么?四个字而已,你还知道我背后的名称空间了?解读是重新建一个和自己(包括读者)相近的名称空间,然后和原文表达的概念进行有逻辑的匹配,不是把人家的话每句都分解出一个单独的概念。这个方面推荐看看《红楼梦》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读。&/p&&br&&p&如果你停留在这样的水平:这里拿一句话,搞出一堆意思,然后另外再拿一句话,又搞出另一堆意思,而且互相也没有什么照应,建议您就不要看下去了,你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因为老子这里要谈的“道”,是一个不附着在任何实体上的虚拟存在,你要从世界表面的变化中看到背后不变的那个影子,你才能理解这里面的概念。否则,还是好好生活,不要开始抽象哲学概念。那个太早了,左右你都是被人骗的。&/p&&br&&p&原谅我说了很多废话帮助读者进入角色,老子的东西很多是逆常识的,读者的心态先得虚下来,准备接受一个新的概念,否则你进不去的。如果你怕给我洗脑,你进入前守稳一点就好了:对于不能用于解决问题的理论,就实行“虚心实腹”的策略:姑且闻之,不可信之。&/p&&br&&p&如果你看不懂,请随时问,但问了你也听不懂,就回去好好生活吧,这里讨论的东西不适合你。&/p&&br&&p&[什么是道]&/p&&p&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我们已经解释过了,这里的“道”大概的意思是规律,最优解,因为在老子表述这个部分的时候,它并没有给“道”命名。在那个时候,他用的是个通用的,大部分人可以理解的概念。&/p&&br&&p&但这个概念后面他重命名了。他说:&/p&&br&&p&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br&&p&这里,道有了一个新的语义,这是一个“物”,这个物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老子给了这个东西两个名字,一个叫“道”,还有一个名字叫“大”。&/p&&br&&p&这是什么玩意儿?&/p&&br&&p&老子说,我也不知道,因为它是“玄”(有和无)出现以前的东西。但老子说,我虽然不知道怎么定义它,但我知道它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我能观察到它的那个样子。&/p&&br&&p&老子这样描述道的样子:&/p&&br&&p&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p&&p&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p&&p&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p&&p&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p&&p&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p&&p&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p&&p&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p&&p&迎 之 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华永道开放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