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南信阳房价人、我们家辈分“关、清、明、自、安、…

欢迎光临世代永续【】-传承生命第一网,开创永续新纪元!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本网站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具有纪录并保存个人生命“世世代代永续传承”的功能。此功能集中体现在“我的家谱”、“家庭成员”和“先/后辈网站”等三个栏目上面,而这三个栏目必须是注册会员登录以后才能目睹和运作。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李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之三)
查看: 8379|
评论: 0|原作者: 董方红|来自: 中华艺术天地
摘要: (上承之二)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 ...
(上承之二)&&&&&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龙船港李氏派语: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享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派语: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辈: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凤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赣榆白石头李氏字辈:相为至宝,新作良田,忠厚传家远。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辈:朝元先庭维仕林,文昌定国胜聪明  四川广元苍溪李氏字辈: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开太 定显之云 光华国启 永世昌明.  永年李氏字辈:球璧延前代,簪缨发后昆,克家常德建,经国远谋存。一本亲惟笃,同寅谊尚敦,门威知允茂,不负陇人孙。  霍邱花园李氏字辈:字田临三章,学为继世长,新家传道德,治国定安邦。  四川资阳李氏字辈:应文春先,单廷世云,如恒其德,光宗必成。  河北胜芳李氏字辈: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李氏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李姓堂号:陇西堂郡望:陇西郡  堂联:登龙世泽射虎家声  李是避祸改字的姓。尧帝时有皋陶氏世袭大理(司法长官)历虞、夏、商三代,以官名命氏称理氏。到商朝末年裔孙理征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子利贞随母出逃,靠食李为生,遂改姓李。  《元和姓篡》说:“李利贞的十一世孙为李耳(老子),李耳的八世孙李昙入秦为御史大夫,其子崇任陇西太守(今甘肃境内)发展为当地望族。氏人以‘陇西’为堂号。”  李氏在发展中人丁兴旺,繁衍昌盛,历史上李氏称帝者60余人,最使人仰慕的是东汉学者李膺和名将李广。李膺字元礼,为人清廉,声望极高,被太学生称为天下楷模,士人称得到李元礼接见为登龙门。李广,以勇敢善战者著称,一生与匈奴作战70余次。《前汉书?李广传》著:“李广出猎,见草石,以为虎,射之,中石没羽。”氏人为有这一文一武两位人物感到骄傲,因此以“登龙世泽、射虎家声”为堂号。
五:李氏族谱  李氏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後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臯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後,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後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   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後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 &李姓迁居化州的情况李氏,主要由十支宗脉迁入化州繁衍分居。
上院李。始祖陆承元,原籍广西南昌(今属博白县)人,南宋景定间(1260——1264年)任化州路判,有政绩。他有三子,长房李正,后迁吴川县平泽;三房李衍,六世后迁广西博白蕉林;二房李寅在化州本籍繁衍,人物昌盛,为化州望族。李寅后代,主要聚居于长歧镇,人口约25000多人。二房分支外迁的主要有信宜、茂名(今高州市)、廉江、遂溪等县(市),亦人口繁昌。
禄塘李。太始祖李穆,号文庄,原籍福建龙溪县,南宋嘉定进士,曾为石龙县令。任满卜居吴川极浦。他有三子,长凌云,次凌霄,三凌霞。次子李凌霄宋末从吴川迁化州下郭马坡三合流,后迁交竹禄塘村。凌霄为禄塘李氏始祖。明代,李氏为化州望族。凌霄的子孙主要分布于我市的同庆、南盛、丽岗、东山、官桥、笪桥、良光、江湖、林尘、中垌、那务、平定、长歧等镇(区)。人口约24000多人。分支迁外的主要有廉江、吴川、高州、电白等县(市)。
华山李。始祖李乐善,原籍江西宁都县,宋末迁高州,于元朝中前期因经商再迁旺岭(今化州长歧镇旺岭村)。李氏为明、清名族。市内人口近约6500多人,主要聚居于今长歧镇。
亭子李。始祖李诚实,原籍江西庐陵县,官任吴川,洪武四年,任满后卜居化州城亭子巷。其后代主要散居于江湖镇湖边、车头坡,合江镇新车、大石头,文楼镇双坡,官桥镇荔枝田等地,现有人口约24000多人。
佛子李。始祖于李念一,原籍广东潮州府程乡县,明成化八年,来化州垦荒,始祖仍居程乡县,祖妣涂氏带三子到化州中垌佛子村,后次子迁茂名县高仰,三子迁化州尖岗。其后代主要散居于中垌镇孔化、杨梅、白鸠地,合江镇大垭,那务镇壶垌等地,现有人口约13000多人。
蛇塘李。始祖李祖福,原籍广东吴川县,嘉靖元年,择地迁居化州新安镇蛇塘村。其后代主要散居于新安镇杨梅,官桥镇旺竹山,兰山镇陂口等村委会,现有人口约5300多人。
沙田李。始祖李德豪,原籍广东顺德县,嘉靖年间,因兵燹战乱,迁居化州良光镇沙田尾。其后代主要聚居于良光镇沙田尾、平坡等村,现有人口约1300多人。
茅山李。始祖李大卿,原籍江西吉水,嘉靖年间,官广东增城,择地迁吴川再迁化州良光镇茅山村。其后代主要聚居于良光镇田寮、鸡笠垌、东塘、蕹埇、塘练、如兰、长山坡、哈拐塘、麻球、隔河等地,现有人口约21000多人。
白藤李。始祖李奇亦,原籍广东新会县,明末,因便于经商,迁居化州新安白藤。其后代主要聚居于新安镇芙蓉山、梅仔坑、新安、新塘等村庄,现有人口约6300多人。
木埇李。始祖李燕,原籍广东石城县石角(今属廉江县)清宣统年间,因便于农耕,迁居兰山镇木埇(又称木皮埇)村,现有人口约300多人。
李进,字子贤,男,生卒年月不详,东汉高兴(今化州)人,公元137年被派任武陵太守,后任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刺史,他政绩卓著,为岭南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学曾(1474—?),字宗鲁,长岐旺岭村人。明弘治戊午(1498年)中举,壬戌(1502年)中进士。
李邦直(1496—?),字汝司,长岐旺岭人。明正德已卯(1519年)中举,嘉靖癸未(1523年)中进士,官至太仆寺正卿、钦差提督。
李一迪(年),字君哲,长岐旺岭人。嘉靖乙丑(1565年)中进士,殿试名列探花。曾任湖广夷陵州知州、浙江杭州府同知、福建清吏司员外郎、云南清吏司员外郎、广西左江道兵备兼分巡事、浙江按察司副使等职。
李士周(年),字廷祯,长岐犀湾村人。清咸丰已末中举,同治辛未登进士,授吏部主事。
李一鸣(年),长岐犀湾村人。曾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华南军区炮兵三十四团团长、总参谋部情报部参谋、军政大学教研室副主任、军事学院研究部正师级研究员。
李富1926年出生,长岐西湾村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任茂化吴梅边区及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四团军需、化东南区区委、化州县县长等职。&李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之二
李文敏 字捷峰。清末陕西西乡人,咸丰进士。1871年,任大顺广道。同年升任广东按察使,次年改任江西。1875年,任江西布政使、护理巡抚。光绪四年(1878)擢江西巡抚。八年(1882)缘事被劾,经左宗棠查证得实,旋以原品休致。
李文彩(?--) 清广西永淳平郎狮子堂村(今横县境)人,又名李七。壮族。 1851年参与组织领导永淳十三屯农民起义,后被推举为"头首"。1854年,率部加入无地会大成国,被封为定国公,隶定北王梁昌部。曾攻克横州、南宁、隆安、果德、田东,威逼百色。改置府州,委任官吏,建立政权。1859年,加入返桂石达开部。次年随石部远征贵州。后与苗族农民起义军张秀眉部合作,并任张部军师。
李文楷() 福建上杭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先后在第十二军,第一军团做政治工作。长征到陕北后,历任陕甘支队后勤部政委,西方野战军后勤部政委兼第一、二、四方面军兵站部政委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兵站部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前方总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后在山西武乡反"扫荡"时牺牲。
李文瀚()字云生,号莲舫。清安徽宣城人,道光举人。历任陕西大荔知县、鄘州知州、四川夔州知府等官。蓍有传奇噬胭脂舄》、《紫荆花》。《风飞楼》、《银汉槎》,另有诗文集《味尘轩文集》,诗集《我误集》、《他山集》、《笔耒集》,《西笑集》、《听风集》以及《治岐撮要》、《守嘉州纪要》、《(雩阝)县修城记》等。
李世芳() 山西太谷人。1932年入富连成社学艺,演京剧旦角。出科后自组承芳社,在京沪等地演出。曾拜尚小云、梅兰芳为师。30年代末与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井称"四小名旦"。擅演《霸王剔姬》、《醉酒》、《红线盗盒》、《廉锦枫》等剧。后因飞机失事遇难。
李世贤()清广西藤县人。贫农出身。李秀成堂弟。1851年,参加太平军。1857年,封侍天福。次年,为左军主将,会师克庐州(今合肥),攻浦口。江浦。1860年,投入破江南大营之役,以功封侍王。后转战江、浙、皖等。次年,克景德镇,在乐平战败往浙,占金华等。1862年援天京(今南京)。后救苏州、无锡。1864年,转战浙,苏、赣、粤,占闽漳州。次年,败于永定塔下,至广东镇平为汪海洋所害。
李平书()名钟珏,号瑟斋,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晚号且顽。优贡出身。1899年署广东遂溪知县,因支持民众反对法国侵占广州湾,被革职。1908年任江南制造局提调,后兼中国通商银行总董,招商局、江苏铁路局董事,主持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并办商团。辛亥革命时,与同盟会联系,参与上海起义。沪军都督府成立,任民政总长兼江南制造局总理、江苏都督府民政长。"二次革命。时,在沪调和南北冲突,遭袁世凯政府通缉,逃往日本。护国战争时归国,在沪主持倒袁(世凯)。后曾任上海市公所总董等职。有《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
李仪祉()水利学家。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京师大学堂德文预备班肄业,后去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学习。回国后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历任陕西省政府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总局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曾主持兴建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和织女渠等工程,并倡办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和水工试验室,主张科学治河,强调实地调查,提倡模型试验等。著有《水功学》、《实用水力学》、《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等。
李用清()子澄斋,号菊圃。清末山西平定人。同治进士。1877年,以记名生御史,奉命前往山西查勘灾情。中法战争前夕,协助张树声办理广西军务。1881年授惠州知府。次年迁贵州贵西道。光绪九年(1883)擢贵州布政使。署理巡抚。痛陈罂粟害国病民,严禁民间种植。兴修水利,积谷备赈。未几,署陕西市政使。晚年主讲晋阳书院。
李乐天()原名清操,字励冰。广东南雄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领导南雄武装起义,历任油山游击队负责人、中共南雄县委书记。领导粤赣边人民武装力量开展以油山为中心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1937年3月,到全南,龙南、定南一带开展武装斗争时,遭敌包围壮烈牺牲。
李汉俊()原名书诗,又名人杰。湖北潜江人。1902年留学日本。1918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在上海从事撰述和翻译,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和陈独秀等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创办《劳动界》周刊。曾去武汉帮助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次年回武汉进行革命活动。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委员。后脱党。1925年起先后任北京中俄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中山大学教授,国民党湖北省党部青年部部长、省政府教育厅厅长。大革命失败后,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逮捕,在武汉遭杀害,
李汉藩()又名意产。湖南耒阳人。1919年入衡阳私立成章中学读书。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湘南学生联合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六师独立营营长和团党代表。大革命失败后回长沙,任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后在衡阳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
李必蕃()号子祺。湖南嘉禾人,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参谋长、副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战区第二十集团军直属第二十三师师长,率部转战津浦、平汉、陇海各线,功勋卓著。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率部在郓城,菏泽与日军激战,后负伤殉国。
李永和(?--1862) 即李短鞑。清云南昭通人。1859年,在昭通牛皮寨与蓝大顺(即蓝朝鼎),蓝二顺(即蓝朝柱)等结盟起义。进入四川,连克筠连、高县等地。次年,占自贡盐场,声势始盛。遂以川南为基地,活动于岷江西岸,聚众达三十余万。1861年清廷派湖南巡抚骆秉章率湘军万余人入川镇压。他与蓝大顺等分三路迎战,所部以青神为中心,人多地广,成为起义军主力。后以蓝大顺败走,遭清军全力进攻,大小二十余战,起义军大败。1862年在八角寨被捕牺牲。
李亚东() 河南信阳人,名李斌。早年人湖北将弁学堂,毕业后在鄂军任队官,因革命嫌疑被革职。1906年加入白知会,不久被捕。武昌起义后出狱,被推为汉阳府知事,后归附季雨霖,任荆州府知事。旋回籍,任豫南民军总司令。南北议和后,辞职东下,因宣传反袁(世凯),被江苏都督冯国璋逮捕,袁死后始获释。1917年护法之役中,被孙中山委为河南招抚使,因事未赴任。后在杭州病死。
李芝云() 湖南巴陵(今岳阳)人。五云科班出身,演湘剧小生。早年曾搭清华班,演出于长沙等地,后自组仁寿班。辛女革命后曾任"州一堂"总执事。戏路较宽,文武贫富,长靠短打兼长,有。戏状元。之称。擅演《风仪亭》、《叫城战荡》、《摸鱼闹江》、《夜奔梁山》等剧。
李存义()宇忠元。直隶深县(今属河北)人。幼贫,帮人赶车兼习拳艺。工长短拳,后从刘奇兰学形意拳。以护镖为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参加义和团运动,单刀上阵,时人赞为"单刀李"。民国初年在天津任中华武士会总教习,旋在上海精武体育会继霍元甲之后教授形意拳。
李贞乾() 江苏军县人。早年任丰县中学校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湖西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司令员,八路军山东纵队十三支队挺进支队支队长、苏鲁豫第四大队大队长,鱼台县民主政府县长,湖西地区专员。后在马桥反"扫荡"时牺牲。
李光久(?--1900)字健斋。清湖南湘乡人,续宾子。选江南候补道。1894年秋随吴大激援辽抗日。次年率部会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军,围攻盘踞海域的日军,于唐王山,亮甲山等地与敌激战。敌军侵占牛庄时,率部攻入牛庄,与敌巷战竟日,因伤亡大半而退。光绪二十五年(1899)调补苏松太道,嗣调江海关道,不久升浙江按察使,著有《誓师要言》。
李光汉()原名俊明,又名黎广汉。山西河津人。1932年入北京大学外文系读书。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大中共支部书记、中共北平东区区委书记,民先总队总队长兼中共党团书记、宛平游击大队宣传科科长,中共晋东北特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雁北地委书记。
李竹如()名贻萼,字世华。山东利津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任该校中共支部书记。长期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创办《文化报》等进步报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社长,华北《新华日报》副总编辑、八路军第一纵队民运部部长、山东宪政促进会组织部部长、山东省参议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兼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山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后在鲁中对崮峪反。扫荡。时牺牲。
李延平() 吉林延古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日救国军军部参谋、绥宁游击支队支队长、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曾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后在五常南磨石顶子同日伪军作战时牺牲。李华英()女。湖南平江人。1923年入平江县启民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平江县乡、区女界联合会委员长。1927年马日事变后,积极参加武装斗争,曾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委员。1931年出席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妇女部部长。
李兆麟()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之一。奉天辽阳(今辽宁灯塔)人,原名超兰,又名张寿(竹钱)。"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932年回东北组织义勇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北满省委组织部部长。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在东北坚持长期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滨江省(今并入黑龙江)副省长兼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松江军区副政委。后在哈尔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李兴锐() 字勉林。清湖南浏阳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1870年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旋调江苏,与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修筑沿江炮台。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导水人江;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1902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1903年署闽浙总督,次年任两江总督,旋病死。
李纪堂() 名柏。广东新会人。香港富商李升之子,得遗产百余万。早年曾任香港义勇民团队长、东华医院值理。1900年加入兴中会,供给革命经费甚多。1902年参与洪全福起事。三十四年破产,仍奔走革命。广州新军起义与黄花岗之役,均尽力购办军械。辛女革命时,在广州策动水师提督李准反正。旋任广东军政府交通司司长、琼崖公路局局长等职。1940年起,任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
李远继 清广西藤县(一作广东花县)人。参加太平军,后为承宜,1860年,升营天义,参与破江南大营。1862年封佑王。后战于皖、赣。1864年,援浙江嘉兴,退守湖州,撤往孝丰,护洪天贵福自浙入赣,至石城遭袭击,走闽。次年,至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后不详(一说被俘)。
李劳工()原名克家。广东海丰人。1922年随鼓湃从事农民运动,曾任广东省总农会农业部部长兼宣传部委员。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曾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历任海丰农鼬卫军大队长。黄埔军校后方办事处主任、东征军驻海陆丰后方办事处主任。后被民团逮捕,就义于陆丰田。
李更生()原名荃,字亘生。江苏淮阴人。淮阴江北高等学校肄业。曾任繁昌、宜城,太和,淮阴等县小学主事。辛女革命后任江苏省第一届议会议员,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学监。1917年起任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长,革新教育,改单轨制为双轨制,井设立分科制,创能力编级法。1922年回家乡,曾任淮安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校长,创办《童灯》、《淮铎》刊物,组织红十字会,提倡女子教育。后遇刺逝世。
李求实()原名国纬,字北平,湖北武昌人,笔名李伟森,武昌高等商业专科学校肄业,1920年参加利群书社。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教育副主任委员。次年参加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到安源,任青年团安源地委宣传委员兼路矿工人俱乐部文书股股长。1924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农工部主任,同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青年团中央驻莫斯科总代表。1925年回国,历任共青团河南区委书记,《中国青年》主编、团广东省委宜传部部长、《少年先锋》主编,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部长。是青年团第二届候补中央委员,共青团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1929年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历任《上海报》主编,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编辑,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海办事处书记,井参加中闰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工作。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龙华。
李秀成() 或作寿成。清广西藤县人,原名以文。贫农出身。初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加太平军。后为军帅、监军,指挥、检点。地官副丞相。1856年,随军援镇江,破江北,江南大营,守安徽桐城,升地官正丞相,合天侯。次年,至六安,霍丘会台捻军,封副掌率。合天义,参与主军政。1858年,为后军主将,参加再破江北大营与安徽三河之役。次年,封忠王。1860年,又破江南大营,乘胜进取苏州等地,并三次进军上海。1863年返京建议"让城别走",为洪秀全所拒。天京陷落后,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失散被俘,写供词数万言,有投降之意。旋被曾国藩杀害。
李佑卿(约)广西凭祥人。壮族。土官后裔。1906年冬加入同盟会。次年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国民军镇南关起义军副都督。曾参与镇南关起义,河口起义。辛女革命后,任琼州抚黎局局长。后被衰世凯杀害。
李启汉() 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湖南江华人,又名森。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次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兼《劳动周刊》编辑,在上海小沙渡创办工人补习学校。曾领导上海邮局工人和浦东日华纱厂工人罢工。1922年6月被捕,1924年10月出狱。1925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部长,中共广东区委委员。五卅运动爆发后,曾组织广州沙面工人大罢工,后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干事局局长和中共党团书记。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
李青云()字梯青,号含英。直隶成安(今届河北)人。1920年到武汉湖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军事教官。1928年参加西北军,曾任第二十三军军部参谋,第十四军特种兵旅部副官。1930年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部参谋。学兵连连长。193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一二九团团长,第四十三师师长、第十五军军长。&&&&&&&李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之三
李叔同() 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原名文涛,号息霜。1905年去日本东京学西洋绘画和音乐,曾同曾孝谷等创立春柳社,并参加话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的演出。1910年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校任绘画、音乐教员。工诗词和书画篆刻。作有歌曲《春游》、《早秋》等,并以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教材。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
李尚扬(1825一约1863)清湖南安仁人。1852年,参加太平军。次年,守镇江。1860年随军破江南大营,占常州、苏州及浙江嘉兴、严州(今梅城)等,封裨天义。次年,败于江西乐平,转取浙江龙游、汤溪等,授忠稗天将。1862年,负责留守金华一带。次年在汤溪被叛徒诱擒。有口供《李尚扬自述》。
李国珍()又名谷珍。广东海丰人。早年毕业于粤军军官讲习所。1921年底去日本留学,1924年回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海丰地委宣传部部长、《陆安日刊》(后改为《海丰日报》)和《工农周刊》主编、新学生社海丰分社负责人、中共海丰县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保卫局科长、潮安县公官局局长。1930年初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参与组织厦门劫狱暴动。后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于厦门。
李国柱() 云南巧家人。1924年在昆明省立一中读书时,组织进步团体"青年努力读书会。任书记。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兼中共滇中滇东区委书记。后遭云南军阀逮捕,杀害于昆明,
李国筠(1881--?)字斐君。安徽合肥人。清末举人。曾任安徽谘议局副议长、资政院议员。民国成立,充安徽财政司司长.国税厅筹备处处长。1914年升广东巡按使,参与袁世凯帝制活动。1920年调任经济调查局总裁。
李明成 清广西藤县人。李秀成弟。1851年,加入太平军。1860年,为忠王宗、酧天义,封开朝王宗。1862年,战于上海,松江等地。次年,封扬王。援苏州受挫,复敷于无锡附近。1864年天京陷落,护洪天贵福走皖、浙。赣等地,次年,至闽、粤在镇平(今蕉岭)分水坳战败,后不详。
李明光() 广东大埔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参加高陂暴动和昆仑暴动。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四十六团团长,中共闽西特委宣传部部长,闽粤赣省委组织部部长、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后在突围战斗中牺牲。
李明瑞()无产阶级军事家,左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广西北流人,原名瑾瑞,号裕生。1920年毕业于云南韶州讲武堂,后在护国军及桂军中任职.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师旅长、师长,副军长,率部参加攻取贺胜桥等战斗,人称"虎将"。1929年蒋桂战争中,脱离桂系独立,任国民党广西绥靖司令兼整编第十五师师长,同年通电反蒋。1930年参加领导龙州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第八两军总指挥、河西部队总指挥,第七军军长。后在肃反中被错杀于江西雩都(于都)。
李明墀 字玉阶,荫生出身。清末江西德化(今九江)人。1876年由山东盐运使迁福建按察使。1878年任福建布政使,兼署巡抚。1879年授福建巡抚,旋调湖南,1891年入京供职。
李昂茨(?-1931)浙江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1930年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教育长。后在战斗中牺牲。
李鸣岐()原名凤瑞,又名鸣。河南确山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确山县农民军党代表、中共确山县委书记。1928年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去河南,任中共驻马店市委书记,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后在开封被捕就义。
李鸣珂()又名春华。四川南部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四川省高等蚕业学校毕业后任南部县实业所所长。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为青年军人联合会骨干,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教导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警卫营营长,不久去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1928年后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曾发动领导了川军边防军第五混成旅士兵暴动和涪陵武装起义,组织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独立第一旅和四川第二路等革命武装。后遭四川军阀刘湘逮捕,杀害于重庆。
李鸣钟()字晓东,河南沈丘人。行伍出身。曾充冯玉祥西北军旅、师、军长。1922年任河南归德镇守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参与冯玉祥等发动的北京政变。次年任绥远都统。1926年加入国民党,参加北伐。后任国民党政府军委委员,海陆空军抚恤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
李季达(?--1927) 四川巫山人。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历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天津地委书记。后在天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
李秉衡()字鉴堂,清奉天海城(今属辽宁)人。捐纳县丞出身。1879年为直隶(今河北)冀州知州。后历任永平知府。广西按察使。中法战争期间。主持龙州西运局,一度护理广西巡抚,积极支持冯子材抗法。中日甲午战争时为山东巡抚,以威海卫失守,被谴责。1897年,反对德国侵占胶州湾,旋在德国压力下去职。1900年起用为长江巡阅水师大臣,八国联军攻陷大沽,他率师北上勤王。继奉慈禧太后命统率清军阻击由津犯京联军,以寡不敌众,相持一昼夜,败退通州张家湾,服毒自杀。
李岳瑞 字孟符,清末陕西咸阳人。光绪进士。以工部员外郎充总署章京。与张元济友善,常侦署内密情,告知《国闻报》馆。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刊行,他在北京为该报代收捐款。1898年与宋伯鲁等创立关西学会于京师。该会与其他学会联合扩充为保国会时,亦列名会中。旋上书请变服制,用客卿。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永不叙用,并拿问。
李金镛()字秋亭,清末江苏无锡人。早年经商致富,由监生捐输得同知衔。1862年投效淮军,参加镇压太平军。1878年因办赈有功擢知府。1890年奉命赴吉林,被委以勘定奉吉围场界址、办理珲春招垦和对俄边务交涉事务。曾移民实边。1892年调署吉林知府。次年调任长春抚民厅通判。1897年擢候补道,调漠河金矿总办。
李学东()清末云南弥渡人。彝族。贫苦农民出身。1856年,与李文学等在哀牢山区天生营起义,部众达数万人,以彝族为主体,包括汉、哈尼、傣等各族人民,共推李文学为"彝家兵马大元帅"。1864年,占领哀牢山区十余州县。1872年清军反攻,李文学殉难。光绪十三年(1887)清军攻下帅府所在地密滴,他率五百余人入深山丛林,继续战斗。后病死。
李学忠()山东人。1931年去苏联海参崴远东工人列宁主义学院学习,后又去莫斯科参加军事训练班,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回国,历任中共东糟特委组织部部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南满省委委员。后在抚松大碱场同日军作战时牺牲。
李宝嘉()字伯元,别署南亭亭长,清末江苏武进人。诸生。擅诗赋及制艺,也工篆刻。累应省试不第。后至上海,先后办《指南报》、《游戏报》、《世界繁华报》、《绣像小说》等报刊杂志。系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作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庚子国变弹词》等。
李宗白()又名济春,化名肖希,湖南平江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组织平江工农义勇军。历任中共平江县委组织部部长,湘鄂边临时特委组织部部长、湘北特委书记、湘鄂赣省委书记。
李宗(日方)()字静远,号芝龄,清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嘉庆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读学士、浙江学政、内阁学土。1820年授礼部侍郎。次年出任江西学政。是年江西被水,与巡抚筹赈救灾。旋调户部侍郎。后历任吏部侍郎兼管国子监、顺天府尹。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道光二十四年(1844)因病乞休。
李宗义()字雨亭,清四川开县人。道光进士。历任安徽英山,婺源,太平知县。1853年在曾国藩营中督运粮械。1864年负责江北厘金总局。次年署两淮盐运使。旋升安徽按察使、江宁市政使。1866年江北高邮等七县被水.他筹款救灾,工赈并行,复招民垦荒。1868年任山西巡抚。1872年任两江总督。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后,整军备战,督修沿江炮台。1873年曾两次奏请停修圆明园。后回籍养病。
李实行()湖南衡山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组织农民武装。1928年参加平江二月暴动。历任工农革命军平浏游击大队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一大队大队长、第一纵队纵队长,第一师师长。曾率部参加长沙战役。后在江西莲塘战斗中负伤牺牲。
李孟群()字鹤人,清河南光州(今潢川)人,一作固始人。道光进士。历任知县、同知。1851年,在广西桂平围攻太平军,升知府,次年,于浔州(治今桂平)镇压人民斗争,擢道员。1854年,率水勇赴湘,归曾国藩调用。后在湘、鄂,赣同太平军作战。1857年授安徽布政使,次年,署巡抚,因失庐州(今合肥)被褫职,寻被俘杀。
李经方()字伯行、端甫,安徽合肥人。鸿章嗣子。早年游历欧洲。1890年至1892年,任驻日公使,后长期跟随李鸿章,实充秘书与翻译。1895年由李鸿章荐派为赴日议和使团参议,李鸿章遭暴徒枪伤,他暂充钦差全权大臣,并受命商办割台事件特派全权委员,与美国人科士达同往台湾办理割台手续。1905年充商约大臣。1907年至1910年任驻英国公使。民国成立后,寓居上海,鼓吹复辟甚力。张勋复辟失败后,蛰居大连,后病死。
李经迈()字季高,安徽合肥人。鸿章次子。1905年任出使奥地利大臣。次年授光禄寺卿。1907年归国,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1910年以随员往日本、欧美考察军事。次年署民政部右侍郎。辛女革命后退居上海,密与宗社党人往来。1917年张勋复辟时被授外务部左侍郎。
李经义()字仲仙,安徽合肥人。鸿章侄。历任四川永宁道、湖南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1901年升广西巡抚。1909年升云贵总督。辛亥革命时逃往上海。1913年被袁世凯任为政治会议议长。1914年先后任参政院参政、审计院院长。袁世凯称帝时,被封为"嵩山四支"之一。1917年,任北京政府国务总院兼财政总李春来() 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字起山。早年人北京喜春台梆子科班习艺,演京剧武生。1871年出科,先在天津、北京,后长期在上海演出,曾主办春仙、春桂、桂仙等班社。以演武戏见长,为南派武生宗师,世称"李派"。擅演《白水滩》、《狮子楼》等剧。
李春亭() 原名祖茂林,又名祖晨,安徽宜城人。192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同年赴日本长崎帝国医科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到宜城开展建党工作。后在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1年为中共山东省委负责人,并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32年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杀害于济南。
李厚基()字培之,江苏铜山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初为直隶总督署卫队管带,后历任北洋军第二镇管带、标统,第四镇第七协协统。辛女革命时,参加进攻武汉。民国建立,改称第四师第七旅旅长。1913年进兵上海镇压"二次革命",任吴淞要塞司令。同年带兵入闽,任福建镇守使,护军使。1916年投靠皖系,任福建督军兼省长,参加督军团活动。1918年段祺瑞发动对南方的战争,他任闽浙援粤军总司令,被击败。第一次直奉战争后,投靠直系。1923年被皖系徐树铮与孙中山的北伐军联合驱走。后寓居天津。
李是男()字奕豪,广东台山人。出身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1906年在香港加入同盟会。1909年与黄伯耀在旧金山组织少年中国学社,创办《美洲少年周报》,宜传革命。次年改少年中国学社为同盟会,任会长,改《美洲少年周报》为《少年中国晨报》,任编辑。民国三年(1914)组织剧团,为革命筹款。1921年任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后病死广州。
李星沅()字子湘,号石梧,清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历任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江西、江苏市政使等职。1842年,升陕西巡抚(后署陕甘总督)。1845年调江苏巡抚,擢云贵总督。1849年,镇压云南回民起事,调两江总督。1850年,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始以太平军金田起义事上奏。督师武宜时病死(一作畏罪自尽)。
李昭寿(?--1881) 清末河南固始人。少曾为小偷和强盗。1853年,与薛之元在乡结捻起义,活动于太平天国和清朝的交错地区。次年率部降清,在安徽太湖进攻太平军。1856年,杀清道员何桂珍等,投太平军,隶李秀成部,任七十二检点。1859年率所部四万再度降清,献太平天国的天长、来安和滁州(今滁县)三城。清廷赐名李世忠,渐迁至江南提督。1881年,以横行乡里,被清廷密令安徽巡抚裕禄捕杀于安庆。
李俊良(约1821-约1856)原名俊昌、俊章、国抢(昌),因避韦昌辉讳改名,清广西人。加入太平军。咸丰元年(1851),在广西为中军长(似即军帅),素精医理,曾治愈洪秀全所染时疫,封国医,职同将军。次年,在湘升指挥。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擢检点,为典内医之首。次年,封补天侯。约在杨韦事变中被韦昌辉杀害。
李剑如(?--1932) 上海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任鲍罗廷的卫士长,同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曾反对王明"左"倾言论。1930年回国,被派往洪湖革命根据地,历任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政委,第三军第七师政委、第九师政委。后在肃反中被错杀。
李美群()女。江西兴国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兴国县委妇女部部长,江西省委妇女部部长、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后被俘牺牲。
李济臣()字倬章,清末湖北恩施人。初入日新学堂,后投笔从戎,充二十九标正目。曾参加群治学社。1911年春,考入陆军学堂,及暑假,潜往江苏江阴炮台活动,被密召回鄂。任义军参谋正长,参加武昌起义,于激战中遇难。
李耘生()原名殿龙,山东广饶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济南地委书记、青岛地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中共山东地委组织部部长。武汉汉口特区区委书记,武汉市委书记,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南京市委书记、南京特委书记。后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于南京雨花台。
李莲生(约) 又名连生、联开。盲人。四川扬琴演员。早年从谢兆松习小生,后改唱老生,间或兼唱老旦。因师法清末扬琴名须生天喜,王化友的唱腔,故有"赛天化"之誉。声腔浑厚沉雄,道白遒劲有势,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依情润色,世称"莲腔"。擅演《华容道》、《都堂令》等。
李莲英()清末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宦官。绰号"皮硝李"。初为私贩,被捕入狱。得释后改业补鞋。咸丰初自阉入宫。以善梳新髻,渐得慈禧太后宠信,擢总管太监,赐二品顶戴。1886年受慈禧派遣,与醇亲王奕澴至天津检阅北洋海军。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构陷帝党及维新派。在宫中五十余年,怙势弄权,广植私党,干预朝廷政府,赃私累巨万。慈禧太后死,退居宫外。
李桐轩(1860---1932)自号莲舌居士,陕西蒲城人。清末贡生,同盟会会员。肄业于三原宏道书院。历任陕西谘议局副议长、修史局总纂,督军署和省政府顾问。1912年与孙仁玉等发起创办秦腔"易俗社",任首任社长。著有秦腔剧本《一字狱》、《孤儿记》等28种及旧剧《甄别草》等。晚年撰有自述其生平的《莲舌居士传》。
李烈钧()字协和,江西武宁人。江西武备学堂肄业。1905年留学日本,入日本士官学校习陆军,加入同盟会。1910年归国,任江西新军管带。旋赴云南,先后任讲武堂教官和陆军小学堂总办。辛女革命时,联络九江新军宣布独立,任九江军政分府参谋长。旋任安徽都督。1913年在江西湖口起义,掀起"二次革命",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至昆明参加护国运动,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总参谋长。1924年1月被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后又表示赞词"西山会议派"的主张。历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参院院长等职。
李振亚() 广西藤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第七军第五十八团营长、作战科科长。长征到延安后,在抗日军政大学任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东江抗日军政委员会参谋长。1940年去海南岛,历任琼崖纵队支队长、参谋长、挺进支队支队长、第一总队总队长兼政委,中共琼崖西区地委书记、琼纵第一副司令员。后在攻打万宁县牛漏墟时牺牲。
李家驹()字柳溪,清汉军正黄旗人。光绪进士。授翰林。1903年任湖北学政,1905年调东三省。次年改京师大学堂副总办。总监督,授学部右丞。1908年任出使日本大臣。次年改派为考察日本宪政大臣。授内阁学士。1909年署学部左侍郎.协理开办资政院事宜。后历任学部右侍郎、法制院院使,资政院总裁。1914年任参政院参政。
李家俊() 又名陈国泰,四川万源人。1922年入上海同济医学院学习。1924年回家乡办学,实施新文化教育。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领导万源固军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司令,建立了固军坝革命根据地。1930年后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江巴军委书记、四川省委军委书记。后在重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
李家钰() 四川真蒲江人,字其相。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历任川军营、团。旅长,国民党军第一0四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十七军军长,率部出川抗日,在山西东阳关,黎城,长治-带布防,屡次击退敌军。1940年任第一战区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南渡黄河,担任陕县、灵宝、渑池一线河防。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时,率部守卫陕县,后在转移途中与日军主力相遇,于冲杀突围时中弹殉国。
李家鏊() 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留学俄国。毕业后在清驻俄公使馆供职。民国成立,充吉林西北路观察使兼驻哈尔滨、吉林铁路交涉局总办。1914年任吉林滨江道尹。1919年为西伯利亚高等外交委员。1921年被委为东三省特别区高等审判厅厅长。1923年出任驻俄公使,1925年改任驻芬兰公使。
李容发(1847--?)一说即李士贵,本姓周。湖北江夏(今武汉)人,一作广西藤县人。1853年被李秀成收养为子(一作儿子或侄)。1860年,封忠二殿下。次年,攻克浙江绍兴。继随军战于苏南,逼上海,攻松江,援天京(今南京)。1864年,转战苏南、浙北,皖南,护洪天贵福往广德等地,在皖南徽州(今歙县)建口被俘(一说天京陷前赴赣取粮)。后不详。
李培信(?--1948) 山西平定人。原为太原炼钢厂工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历任决死队政治指导员、组织科科长、卫生部政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干部科科长,中共太岳区党委城工部秘书长,太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八四师政治部主任、第一八五师政委。后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
李梯云()豫东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原籍湖北罗田,后迁居安徽金寨。早年在笔架山甲种农业学校学习。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武昌中华大学,罗田县滕家堡等地从事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曾任中共商城南邑区委委员、商城县委书记。1929年5月参加领导商南起义。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参与开辟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后参加中共鄂豫皖特委工作,在肃反中被错杀。
李硕勋()又名陶,四川庆符(今高县)人。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领导上海五卅运动,当选为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北伐战争时,在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政治部主任。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党代表,后率部上井冈山。1928年到上海,历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上海沪西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军委书记。1931年调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委、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在赴海南岛组织游击战争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于琼州(今琼山)。&&&& (下接之四)&
谱书博览||
一 世 樊须,字子迟。孔子的72个学生之一。二 世 奉(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信阳房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