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人事考试网 是不是被忘记了 啊啊

年&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
转载于《德阳晚报》
<img STYLE="MArGin: 10 DispLAY: MAx-WiDTH: 600 HeiGHT: auto !important" NAME="image_operate_45781" ALT="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6-,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0.3123"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04.store.sogou.com/net/a/04/link?appid=&w=600&url=mmbiz.qpic.cn/mmbiz/oTJ0icqtw6x44NzJSAESe8oc84rDvYxXRpmiarM7F9wPTd9qp8Cnsd69NEwcM2UJhnYbmjGl9veNWwrtPHZtbLZw/0?wx_fmt=jpeg" DATA-BD-IMGSHARE-BINDED="1" DATA-W="" DATA-TYPE="jpeg" DATA-S="300,640"
TITLE="年&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 />&
& &山东师生流亡路线图。
“四川省德阳中学,始创于1939年抗战内迁的‘国立六中二分校’……”“罗江中学历史悠久,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一度有‘小延安’之称……”,两所学校校史简介里的这两句话,有一个共同所指——抗战时期,山东师生一路流亡七千里,内迁至大后方四川德阳,这段“抗战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历史成为德阳教育史上不可抹去的重要篇章。
&当时还只是川北小县城的德阳和罗江,分别作为国立六中二分校和四分校的所在地,一时间却汇集了教育家孙维岳、作家李广田、陈鹤翔、方敬等名人,为日后新中国培育出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外交家、翻译家等在内的杰出人才。着名诗人贺敬之曾说:“国立六中是我少年流亡时期的母校,是我奔赴延安的出发地。”当日寇大举进攻,华北、华东、华中先后沦陷“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之时,德阳为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提供了一尺讲台、一张书桌、一个“锻冶厂”。
& &艰苦跋涉七千里
历经一年多辗转到四川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年冬,胶东半岛次第沦陷,山东省政府教育厅通知各中等学校动员师生南下。1938年春,两千余名山东流亡中学生集结于河南南阳,定校名为“山东联合中学”,改由教育部接管。随着战争形势急转直下,教育部先后下令该校迁往湖北、四川。三千多名男女师生沿秦岭南坡,经安康、过汉中、攀巴山、越剑门,于1939年初到达绵阳,改名“国立第六中学”。校本部设在绵阳,一分校设在梓潼,二分校设在德阳,三分校设在绵阳新店子,四分校设在罗江。
四分校以原济南一中的学生为主体,在孙维岳校长和老师们的带领下,于日率先南下。第一站到泰安,在泰安上课两个多月;1938年到达河南许昌,在无床铺无教室无课桌的情况下,师生们在室内铺上麦草,以被盖卷当课桌,挂出小黑板,一边流亡一边上课。
&这些学生大多只有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他们少小离家,在炮火中徒步前进,间或行舟坐船,风餐露宿,饥渴劳顿,全程约七千里,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在湖北境内,还不幸发生了22名女生沉船溺水的惨案;到达绵阳前,又因饥饿等原因痛失学生数十人。
四分校学生王子文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几天都在躲警报,睡不着,吃不饱,小同学都感到困倦不堪,背着行李一边走一边打瞌睡,再加上想家,不愿离开故乡……”他在路上掉了队,孙校长发现后派了两个大同学去找他,发现他“睡在公路边的壕沟里”。归队后,孙校长含泪安慰想家的王子文:“你甭想家,我就是你的妈妈!”
日,四分校三百多名师生抵达罗江。曾任四分校教师的李广田先生的《西行记》一书,就记录了从湖北郧阳到四川罗江的这一段流亡路。到达罗江时他写道:“于暮色苍茫中过金雁桥,到罗江城已是昏黑。我们总算到了‘家’。”“费半小时,走遍罗江城,太小了。买了一个黄土瓦盆,做洗脸盆用……”
<img STYLE="MArGin: 10 DispLAY: MAx-WiDTH: 600 HeiGHT: auto !important" ALT="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6-,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1.3197"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04.store.sogou.com/net/a/04/link?appid=&w=600&url=mmbiz.qpic.cn/mmbiz/oTJ0icqtw6x44NzJSAESe8oc84rDvYxXRxRHCY90jYIobM2LsgoGeibrHcKSVIlzugwj0BE2XYiag4pX6ZMAXnKNQ/0?wx_fmt=jpeg" DATA-BD-IMGSHARE-BINDED="1" DATA-W="269" DATA-TYPE="jpeg" DATA-S="300,640"
TITLE="年&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 />
<img STYLE="MArGin: 10 DispLAY: MAx-WiDTH: 600 HeiGHT: auto !important" ALT="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6-,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1.7227"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04.store.sogou.com/net/a/04/link?appid=&w=600&url=mmbiz.qpic.cn/mmbiz/oTJ0icqtw6x44NzJSAESe8oc84rDvYxXRFMTHicGBWlI5LSLBcfcqr3jicT2rsqVUagbnBNKKMD8AH2dlnHsvtPLg/0?wx_fmt=jpeg" DATA-BD-IMGSHARE-BINDED="1" DATA-W="274" DATA-TYPE="jpeg" DATA-S="300,640"
TITLE="年&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 />
& &校长孙维岳(上)、国文教师李广田(下)
& 小县城包容了流亡师生
这里放下了安静的课桌
国立六中二分校,校址在德阳县城关外北文昌宫,即今德阳中学初中部所在地,首任校长由毕业于日本广岛高等师范毕业的苏郁文担任。
四分校的校舍分设在罗江文庙、城隍庙、陕西馆三处,拥有一批学识渊博、颇具声望的教育工作者。
校长孙维岳,字东生,毕业于“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深受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办学上提倡兼容并包,有教无类。国文教师李广田,集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于一身,1930年入北京大学就读英文系,与同学卞之琳、何其芳出版三人诗合集《汉园集》,人称“汉园三诗人”。周作人曾赞他是“卖文苦学的好青年”。后执教于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清华大学,1957年任云南大学校长。
& 在李广田老师的邀约下,1939年,作家陈翔鹤、方敬也先后从成都来到罗江,在四分校任教。陈翔鹤,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专攻英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其创办的“沉钟”文学社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与沈从文是多年挚友。方敬,毕业于北京大学,抗战后先后执教于贵州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
这“四大家”,均学贯中西,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除了他们,其他老师也大都学识修养深厚,比如北大英语系毕业的丁用宾,音乐教师瞿亚先等等。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四分校老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做朋友,启迪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作。据学生刘荫相回忆,“六中四分校的语文老师,有个习惯,每月发了薪,都去成都走一趟,买上不少书,用筐挑回来,看一本就给学生一本……”
&学生杨竹剑多年后在《罗江杂忆》一文中写道,自己终生保持了对文学的强烈爱好,正是得益于六中四分校的李广田和方敬老师,他回忆李广田老师撇开教科书,选用中外名着做教材,从《诗经》到《哈姆雷特》,从荷马史诗到巴尔扎克,从鲁迅到果戈理……作者说,在罗江受业的两年,是他“平生最幸福的际遇之一”。
&在同学们的回忆中,不仅仅是良师,学校的学风也让人称道。“我们那时看书有两处,一是在油菜花盛开的地里,用个破大衣铺在地下,一看就是半天;还有就是半夜别人都睡着了,然后把油灯点上,坐在被窝里看。”校友刘实如此写道。
& &虽然本是外来的学校,但从一开始,二、四分校就向德阳和罗江本地学生敞开了大门。四分校到达罗江后,因本地初中1935年停办,孙维岳校长决定招收本地学生三个班约200人,其中女生约一个班。二分校到德阳时,共有学生三个班,后招收本地学生一个班。以后两所学校每年都在德阳、罗江本地招收新生。后来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的罗江籍学生罗英曾回忆道:“就在这年(编者注:1939年)的春季,我们二百多个本地学生幸运地进入了这个学校读书了。我们像涓涓细流一样注入了这个知识的海洋。”
& & 颠沛流离不忘忧国
&抗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
<img STYLE="Line-HeiGHT: 22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MArGin: 10 DispLAY: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宋体; MAx-WiDTH: 600 HeiGHT: auto ! CoLor: rgb(51,51,51)" NAME="image_operate_49000" ALT="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6-,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0.4901"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04.store.sogou.com/net/a/04/link?appid=&w=600&url=mmbiz.qpic.cn/mmbiz/oTJ0icqtw6x44NzJSAESe8oc84rDvYxXRG2c7aIMRibvibesGHLM0vkIzFPETlHHv6gQ83nRngCE7cw9bDjib8KEibw/0?wx_fmt=jpeg" DATA-BD-IMGSHARE-BINDED="1" DATA-W="" DATA-TYPE="jpeg" DATA-S="300,640"
TITLE="年&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 />
“狂飙剧团”1939年春于成都。
&还在一路流亡时,二、四分校的师生们就积极投身到爱国救亡运动中。他们走到哪里,就把抗日救国宣传到哪里。在音乐教师瞿亚先的带领下,学生们成立了歌咏队,一路上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狂飙“剧团、鲁生剧团在庙前、街头、河坝搭台演出。一路上演出了四十多个抗战剧目。到达罗江后,狂飙剧团到成都演出九场,为抗日将士募集捐款近六千元。
<img STYLE="Line-HeiGHT: 22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MArGin: 10 DispLAY: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宋体; MAx-WiDTH: 600 HeiGHT: auto ! CoLor: rgb(51,51,51)" NAME="image_operate_49781" ALT="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6-,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0.6877"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04.store.sogou.com/net/a/04/link?appid=&w=600&url=mmbiz.qpic.cn/mmbiz/oTJ0icqtw6x44NzJSAESe8oc84rDvYxXRaicoy8F3lPM1ZUqJ5KEcUcqx9IccIDPzRLvHAPMlj9fRj1a8nIMGl4g/0?wx_fmt=jpeg" DATA-BD-IMGSHARE-BINDED="1" DATA-W="" DATA-TYPE="jpeg" DATA-S="300,640"
TITLE="年&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 />
&&国立六中四分校“野火读书会”的罗江籍女生,右起陈淑贞、罗群芳、严代荃、罗英、范世瑞。
同学们还成立了“读书会,”每月六元的伙食费也要省一点出来买书。二分校学生朱鸿恩最早发起“野军”读书会,四分校建立了“野火读书会”和“火炉读书会”,罗江籍学生罗群芳、罗英等都是积极分子。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这些读书会成为争取民主和进步的活动中心。
李广田老师主编出版了校刊《锻冶厂》,每月一期,从1939年6月创刊到1940年7月,共出版10期。刊名寓意抗战年代是一个大锻冶厂,青年人要经受住锻炼,锻冶成有用的钢材。《锻冶厂》所载作品,几乎都反映现实,作者不仅有四分校的师生,还有二分校和其他分校同学的作品,每一期师生们都争着看。
在孙校长的支持下,国立六中四分校的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一度被称为“川北延安”。陈翔鹤、方敬、陶稷农等共产党员可以占领学校讲台自由讲课,学生阅读马列着作、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蔚然成风。作家沙汀、卞之琳先后从延安到四川,都在四分校逗留。1939年夏,在梓潼一分校读书的诗人贺敬之曾步行二百余里找到李广田老师,要求转到四分校,不过未能如愿,但诗人奔赴延安之路,正是从这里出发。
1939年底,中共先后在国立六中二、四分校发展了一批学生党员,建立了党组织,推动德阳、罗江两地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但是,师生们的民主进步运动不久便遭到国民党的扼杀。1940年5月,孙维岳校长因“纵容左翼师生”被调离四分校,学生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开始受到压制,方敬、陈鹤翔等共产党员教师相继被B走或解聘。1941年4月,李广田被迫离开。一些进步同学纷纷遭逮捕、监禁或被B出走。
1942年春,教育部以四分校“赤化”为由,将其裁撤合并。原第一分校改组为国立梓潼师范学校,原德阳二分校改称一分校,后增设师范;原四分校山东籍学生并入校本部,本地学生转入新办的罗江中学。
1945年后,国立六中的山东籍师生大部分陆续复员回鲁。
& &短短三年英才辈出
一生感念与德阳的际遇
&从1939年2月到1942年2月,国立六中四分校在罗江存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学生也只有四百余人。但是,学校为新中国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才,学生成才比例之高令人咂舌,从四分校走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马祖光,光电子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章曙,外交家,先后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和驻日本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和女儿章启月合称父女两大使;李士俊,翻译家,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刘实,今年4月刚刚去世的原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作家有朱健、白村、伊洛、朱寨(二分校);孙跃东,新华社四川分社高级记者……
这批才俊虽已离开罗江多年,但他们常常回忆起在罗江的生活,通过各种方式纪念那段成长经历。他们难忘四分校的老师,怀念他们用文学启迪年少的心灵;他们忘不了在昏黄如豆的菜油灯下夜读的情景;难忘艰难困苦中同学间互助互爱的情谊。新华社记者孙跃东,虽然历经动荡岁月的变迁,至今仍保存着全部10期的《煅冶厂》原件,而其复印件已纷纷被四川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收藏。
在今天的德阳和罗江,国立六中二、四分校的旧址原貌已难寻踪迹。但在罗江东山的李调元纪念馆旁,有一间国立六中四分校校史馆,搜集和保存了部分珍贵的历史档案,还立有一座李广田先生的半身雕塑。这间校史馆的建立,离不开罗江文化名人赖安海的努力。他长期从事罗江地方史的整理研究工作,也是国立六中四分校研究的专家。赖安海认为,国立六中四分校的历史,是罗江地域文化不可抹杀的一部分。当年那些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北大人,把民主进步的思想带到了罗江,影响深远。此外,国立六中四分校历史也是罗江中学校史的重要部分,其师风和学风都是罗江中学值得珍视和继承的。而多位诗人在那段时期汇集罗江,也是罗江有底气办诗歌节的源头之一。
<img STYLE="Line-HeiGHT: 22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MArGin: 10 DispLAY: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宋体; MAx-WiDTH: 600 HeiGHT: auto ! CoLor: rgb(51,51,51)" NAME="image_operate_51890" ALT="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6-,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0.4901"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04.store.sogou.com/net/a/04/link?appid=&w=600&url=mmbiz.qpic.cn/mmbiz/oTJ0icqtw6x44NzJSAESe8oc84rDvYxXRGlL3mB6huQbnicNyAEjibe9ia8iaKaR0FH9b2a1I6ibMbbic7tZWfUep7sgg/0?wx_fmt=jpeg" DATA-BD-IMGSHARE-BINDED="1" DATA-W="" DATA-TYPE="jpeg" DATA-S="300,640"
TITLE="年&山东流亡师生在德阳" />
&国立六中四分校旧址
&1986年,当时的德阳市中区区委还召开了一次征集国立六中二、四分校党史资料座谈会,方敬、商常山两位老师,刘实、朱寨、杨竹剑、白村等二十余名老校友重回德阳和罗江,在学校旧址合影,游白马关、庞统祠;1988年9月,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校史稿座谈会,邀请到了李广田之女李岫、老校友章曙等出席;德阳市市中区区委党史研究室还远赴济南、郑州、北京等地寻访老校友,征集和核实相关史料,花了五年的时间,于1989年编纂出版了《中共德阳地方组织的摇篮——国立六中二、四分校》一书。
&和平来之不易,往事并不如烟。回首70多年前,一群北大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租住在罗江简陋的民房里,以为国育才为己任,为民族的未来辛勤耕耘,为存续中华文脉无私奉献,孜孜以求一个民主进步的新中国;数百名不愿做亡国奴的少年学子,他们自觉地读书,在油菜地里读,在菜油灯下读,虽然战火纷飞,但他们心怀救国理想,奋发图强,终于迎来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国立六中二、四分校,也为德阳地区如今的两所重点中学校史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当永远铭记。
& 【大背景】
抗战时期的教育奇迹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加紧了对中国的入侵,1938年山东、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长沙、广州相继沦陷,国民政府将沦陷区的大学、中学内迁至大后方。各地联合内迁的中学,由教育部指令他们进驻后方各省的深山古寺中,组成国立中学。从1938年到1943年,这样的中学共成立了22所,校名就按成立的时间顺序命名。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两弹元勋邓稼先、诗人贺敬之、旅美作家聂华苓、台湾作家王鼎钧、台湾联合报社社长刘昌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们当年都曾就读于国立中学。
&抗战八年,中国教育事业竟于战火纷飞中得到大发展。以中等教育为例,1936年在校学生48万,抗战结束时增至126万。大学数量由战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学生从1936年的4万余人增至1945年的8万余人。
& 【采访花絮】
李岫女士:不能忘记父辈那一段历史
在准备这次稿件的过程中,经赖安海提议,记者有幸电话联系到李广田老师的女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李岫女士。
李岫生于1938年,父亲随学校内迁,正是母亲身怀六甲之时。1940年10月,母亲带她入川,一家人在罗江团聚。李岫说,为了不做亡国奴,作为教师的父亲,带领自己的学生,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沿路宣传抗日,到了大后方,一直等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那时候的学生非常贫穷艰苦,很令她敬佩。她说,那个年代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更年青一代的人,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因为血汗和生命的代价那么惨重。未来的发展也应从中吸取教训,坚守和平建设的道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记得是因为什么,让我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德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65,875贴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记得是因为什么,让我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收藏
德阳德阳手机专卖店来德阳千程通讯,性价比高,厂家新货免费检测,厂家新货!!德阳手机专卖店
没有退路可走。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阳人事考试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