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海潭门五甲李氏祠堂陇西李氏堂,过琼10世祖李运洪公至今900多年,生有5子,我是第4子第27世子孙。

海南族谱历史网_天涯博客
海南历史研究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4197位
(420)(2)(22)(19)(108)(30)(48)(3)(18)(6)(9)(48)(14)(26)(9)(5)(0)(25)
(47)(25)(1)(11)(3)(18)(48)(2)(2)(30)(27)(68)(13)(25)(2)(8)(4)(69)(1)(9)(1)
博主高级成员
暂无更新博客
你关注的用户没有更新博文!
曾元发世纪&&&元发公,生于元朝晚期,明洪武初年举孝廉(明初称&举人&为&孝廉&),出仕琼州府教授,署陵水县事,并从福建莆田井亭村迁居陵水港坡镇港坡村,为五十六派入琼始祖。生子才旺,传孙道昌、道忠、道通。道忠公,明永乐甲午科(1414年)登举人,回故居重操祖业。道通公曾孙曾镒,万宁礼纪镇贡举人(原属陵水三区),明弘治癸丑科(1493年)登进士,二甲,第六十五名,任南京户部主事、浙江司郎中。道通公九传六十六派祖尚唯,其曾孙曾日景,谱名毓景,万宁礼纪镇大村村人,清乾隆庚寅科(1770年)登举人,任河北保定知县。病逝时,乾隆皇帝派员运灵柩回故乡,并赐两挽联铭记于石雕旗杆上,可见景公深受朝廷器重和百姓爱戴。至此,元发公及其裔孙居于陵水那亮乡(今属万宁贡举乡)就有四人登贡(进)士、举人,因而,后人就把那亮乡改名为贡举乡。
曾&&恩&&儋州人,明洪武庚午科(1390年)登举人,任儋州教谕。
曾分类: |
  云于熙,字时纯,清代文昌人。少质鲁,苦学。不喜举业,面海筑一房屋,称:&观澜斋&,在斋中读书吟诗,经常有人到那里向他请教。他&读书必求实践,检束身心常恐不及,设功过格逐教自警,又以&戒欺求慊、存心养性&&。八字书绅为铭,家赤贫,岳父赠以奁田,他焚券却之。所著有《心性图》。
  &云志达,号石田,琼山人,由拨贡充教习,中乾隆壬午(1762年)副榜,任广宁教谕,调钦州学正,升潮洲府教授。&居官持正不阿,士有屈抑者为伸理,其或不轨于正亦加痛惩,不少假借。&人以此畏而爱之。
  &云崇维,字道枢,号定岸。清代水北都一图人。虽家庭穷苦能泰然处之。俗多淫祀,岁时迎福耗财,他和诸弟把神象焚掉,破除迷信,此后邪气渐息。他乐于办公益事,也替乡里排解纠纷,当道要荐举他为&孝廉方正&,他不肯接受。著有《除邪篇》、《仪礼杂著》等书,82岁去世。分类: |
| 云从龙的一生
  公天资聪敏器量宽洪仪表丰伟与人和易遇事果断自幼笃志问学淹贯经史涉猎百家常游乡校先生见其端庄静一习学功夫进而不已因语曰子之才特达不群异日必为廉洁士也公曰士君子读书其理无穷独廉洁也耶先生大奇之盖于此时已知其为公辅器矣筑室于郡之维山与郡人方山京友善讲习景定辛酉皆举孝廉明年壬戌&同登进士初授湖广邕州安抚判念二亲垂老以无次子侍奉疏陈理庙准归维山修复旧居奉二亲辟地其中菽水之余肆力群籍惟与一二同志讲贯而已不愿为爵禄羁也迨元至元十五年诏徵天下孝廉文武卓异之士平章阿理海崖以公应诏台省诸当道交章荐之士大夫知名者咸劝以仕公皆辞谢十六年已卯复被诏即降金牌虎符授宣武军将湖广邕州安抚使以公原授地也严令有司催促恐出不测总管公与母苟氏夫人同其执友强之乃起时南北混处公即挈家赴任比至任仁慈宜民招亡抚叛民获安业试职期月政续大著值广东海南诸郡生黎熟黎未靖朝过举能者以镇服之有司疏其政以荐即本年钦奉宣命给降金牌虎符授怀远大将军琼州安抚使总管公及太夫人俱随任奉养公以所治邕州者润色行之轻其有差之役革其无额之徵&谷&峒之氓黎&童之分类: |
| 许氏谱牒,能从受姓伊始,沿用至今,凡千年血统源流,实非易事,乃前辈不朽之功也。并能代代接续、保存,为后人参考,继其前人之志,今方有可考之家史矣!
    许模公祖祠,元范公祖祠。于清宣宗道光廿二年壬寅?穴&公元一八四二年&?雪,始建于海南文昌市东阁镇。
    &海南许氏族谱最后一次修编在民国七年戊午(公元一九一八年),迄今八十九秋。其间,一九四九年,已用三千八百银元,移设于海口市中心姚园(今之和平戏院、保健院址),以供建祠建馆之用。但因时局动荡而泡影。
    &公元一九三七年,日寇侵琼,海南许氏祖祠被毁。为追念祖恩,惠及后代联络梓谊,文昌市许氏宗亲理事会,倡议决定,东阁许氏祖祠,在原址重建。
    民国六十八年己未(公元一九七九年),海南许氏设继修海南谱牒筹委会于屯昌县崎岖浦村,吾族召集全岛模公血脉之许氏族亲兄弟,名标谱牒,以成壮举。但各地昆仲,由于溯源报本各有所异,参加不一,难履派人员,走访启言,不听,不能敦促其行动。
    &公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八分类: |
| 海南邢氏始祖邢肇周、邢肇文兄弟系武经之后,建炎年间(年),从开封起程,经杭州、潮州,最后落籍今海南文昌市文教、东阁二镇,肇周迁居东阁镇观霄村,肇文迁居文教镇水吼村。之后,邢氏子孙分布全岛各地,主要集居地为文昌各镇、乐东黄流、也有少量分布在万宁、琼海、儋州,海口市也有极少量邢氏原居民(据说都是祖辈从文昌迁居到海口市)。&
  &钦差大臣明朝都察院左御史邢宥
  &邢宥墓座北朝南,是邢宥与夫人林氏异穴合葬墓。墓占地750平方米,分前庭、阳埕、拜亭和墓穴,地面有神道、碑碣、列兽等,是一座大型明墓。&文革&期间,邢宥墓被毁,仅存部分墓穴和石刻列兽一骊。虽面目全非,但慕名前来瞻仰的海内外游客常年有之。现当地人民政府对邢宥墓进行修复、保护,让前来参观、瞻仰的人们看到这座明代著名贤臣的原貌。&
   邢宥,字克宽,号湄邱。他的祖先在南宋初期从汴梁(今开封市)迁来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六世祖宣仪央宋代知文昌县,高伯祖分类: |
| 自伍氏迁琼始祖伍宗德明末来琼,于今已有四百年,海南伍氏传承近三十代人,分布在海口、文昌、万宁等许多地区。在海口市朱云路一户伍姓人家里,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200多年前伍衡文修订的《伍氏族谱》,古老族谱的传承,记录着伍氏几代后人修谱的心血与艰难,以及一个家族对自我血脉的强烈追寻。
在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博养村,有一座面积近三亩的伍氏宗祠,前后两进,红墙绿瓦,彩檐飞角。屋脊以彩凤戏珠和绿釉莲花等形象为饰,柱头缀以福寿等字。堂前是波光粼粼的半亩方塘,照壁上还有一副字字苍劲的对联,上书:&安知部娄无松柏,定有文光射斗牛&。
据说,这是因为海南的伍姓族人都是衍自安定(今甘肃平凉)郡,虽有千年之隔,但伍氏族人对自己的祖庭从未遗忘,因而撰出了这副以&安定&为首字的藏头对联。
  迁琼始祖&教谕有功
  据《元和姓篡》和《新唐书&宰相世表》记载,伍姓出自西周时楚国王族分类: |
| 以武戌边& 世袭11代的莫氏迁琼先祖及其后裔
&&&&&&&&&&&&&&&&&&(7400字)莫清华
莫姓分布及来源
&隋唐时期,莫姓从发源地逐渐向外扩散,有资料表明,在今称之的东北丶河南丶河北丶山西丶甘肃丶青海丶山东丶湖北丶湖南丶江苏丶江西丶浙江丶贵州等地均有莫姓定居,并且已有莫姓徙居广东。黄巢起义后,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十国至两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壮大起来,而北方的莫姓却由于夷族的入侵而沉分类: |
莫氏迁琼先祖及其后裔
&&&&&&&&&&&&&&&&&&(5500字)
海南&& 莫清华
| 字辈是名字中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区分家族中长幼有序的礼制。
  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一般情况下,字辈的选字大多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涵义等为主,反映祖宗前辈对后世子孙的鼓励、期望与祝福。要么就是训导后世子孙对祖宗前辈的尊敬、赞美与歌颂。
  字辈的形式主要是类诗体或对联。称诗体字辈为&类诗体&,是因为他并不是像诗那样严格讲究对仗平仄。类诗体字辈一般是以四言、五言的居多,通常情况下五言的读起来更通畅,记起来更容易,使用五言类诗体作为字辈形式的更多一些。
  我国实行字辈比较正规的是孔姓,因孔姓从明太祖朱元璋起由皇帝赐字作为行辈字,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分类: |
| &吴贤秀,字敬之,号壶邱。祖籍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浚仪)人,是中华吴氏开姓始祖吴泰伯、传代始祖吴仲雍的第68世后裔,系吴先奋之长子,配王氏一品夫人,育三男(理、玟、现)二女(长女嫁太常正卿王震,次女嫁兵部尚书辜机)。
  贤秀公生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卒于唐元和二年(807年)。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聪明,勤奋好学,读书过目成诵,学高才博。唐至德元年(756年),肃宗皇帝李亨即位。吴贤秀于唐乾元己亥考中进士,初任于衡州,次当建宁令,刺史称其能,乡民服其公。后调侍御史,纠奸邪,黜腐恶,直声震于时,随迁司农卿,殊有建树,升为户部侍郎,旋擢户部尚书,佐朝堂,抚百姓,堪称社稷之贤臣。历经天宝、至德、乾元、上元、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永贞、元和等十三个朝代,忠心报国四十七载。
  代宗皇帝李豫即位不久,任命吴贤秀为户部尚书。他在朝廷任上,执政为民,倾听百姓意见,关心百姓疾苦,尽忠报国,竭力协助代宗皇帝施政,治国安邦。但是,宰相元载在朝廷中施行反间计,为非作分类: |
&20:12&上传下载附件&(41.24&KB)&
&&&&&&说吴典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一生最大的业绩是任翰林院编修,有幸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吴典长期在京为官,几乎不留下什么著作,这为后人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设定了难度。关于吴典这个海南清代中叶重要的历史人物做何评价,便也成为研究者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然而,与其他留下文名和历史功绩的海南古代名人不同的是,吴典的热心事功,给后人留下的功德美名却是不同凡响的。他在北京领衔建设的恩泽海南后代学子的&京都琼州会馆&,直到解放初期还接纳了诸多海南学子;他为海南的教育和建设倾尽心力,至今令乡人感念。
  有幸成为《四库全书》编修
  在吴典担任翰林院编修后的1773年,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分类: |
| &&&&吴典(),号学斋,府城草芽巷人。清乾隆三十四年中进士,曾参与《国史》《四库全书》的编纂,参与《永乐大典》的补佚。因父亲去世辞官回家,出任海南最高学府琼台书院主讲。后在此创办&珠崖义学&学堂,免费授徒教学。
&&&&从海口府城琼台书院对面进入狭窄弯曲的一条小巷子里,时隔300多年,在吴氏家族第8代子孙吴开燕的引领下,6000多平方米、四间套屋的古宅一一展现眼前。
&&&&吴典故居房屋属海南典型的清代土木建筑。原有4座路门。呈一字形连排在一起,坐北向南。东西2座路门每座左右各有门房1间,中间2座每座各有一间。4座路门现2座。每座路门内都有一个小花园。规模宏大的吴家大宅是吴典的祖父吴福修建的,是府城占地最大的一家民宅,20间大屋在创建时是同时动工的,可谓耗资巨大。
| &吴姓在大陆是汉族大姓,据今年3月公安部治安局最新人口统计,全国吴姓人口总数达2000万人以上,排姓氏总人口第九位。&&
  在海南岛,吴姓也是望族大姓,子孙遍布全岛十八个县市,为&吴、符、林、王、陈&五大姓之一。笔者日前翻阅清道光年间编篡的《琼州府志》,其载:海南岛吴姓乃是有史料记载最早迁琼的姓氏。其迁琼始祖吴贤秀,是唐朝永贞乙酉年(公元805年)渡琼,至今已有1202年,比另两家符、林二姓分别早86年和94年。这三家都是在唐朝迁琼的,也是海南岛史载最早迁琼的三个姓氏。
&&&&&&海南吴氏族人时至今日,都共推迁琼始祖吴贤秀为始祖。据1980年全岛吴姓修的《三在堂》族谱记载,吴贤秀,字敬之,号壶邱,原籍福建莆田县孝义保人,生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登进士第,年仅18岁少年得志。&&
  吴贤秀中进士后,先后历任衡州卒,建宁县令,侍御史,司分类: |
| 琼州八百年书香门第
  在海南王姓中,最值得一提的恐怕当属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的后代。
  据《宋史》记载:王居正原籍江苏扬州,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因力主抗金,又与宰相赵鼎有牵连,为秦桧所忌,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被贬来琼。王居正的子嗣先是落籍在府城潭谢村,后又散布到海南岛各地,其后裔估计已达30万人。
  王俞春说:&800多年来,王居正的裔孙不论贫富贵贱,都非常注重教育,以读书为荣;在近代和现代,每代人中都出了一大批大学生,延续了书香门第的良好传统。&
  王居正的二十二代世孙王之藩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王之藩,琼山县永都杨苍坊(今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儒老村人,生于清代乾隆元年(1736)。该村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的《王氏族谱》对其这般记述:&公性聪明,少年为文便有空群之概。十八岁孤,抚两弟两姑完婚毕嫁。家虽贫而学不辍,业虽难而志不纷。&分类: |
| 王雄少将
  王雄(.1),字镜波,号惠吾,广东省(今海南省)文昌县烟墩乡人。先后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第24期、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家世务农,经济中等。琼州中等师范肄业后,充任新加坡学海小学教员。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20师教导旅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上海警备总司令部警察总队总队长,琼崖守备司令部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初任中央直辖第2军军部差遣委员,同年春由该军军长黄明堂介绍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2队学习。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旅排、连长。192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59团副营长,虎门要塞总台台长。1927年任海军江固舰中校指导员,海军陆战队第20师上校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师教导旅参谋长、政治部主任。1932年任南京陆军步兵学校教官、队长、班主任。1934年5月任上海警察局新闸分局局长。1935年任上海警备总司令部警察总队总队长。1936年10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分类: |
页码:1/28 <<海南族谱历史网_天涯博客
海南历史研究族谱研究
今日访问:21
总访问量:403608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4197位
(420)(2)(22)(19)(108)(30)(48)(3)(18)(6)(9)(48)(14)(26)(9)(5)(0)(25)
(47)(25)(1)(11)(3)(18)(48)(2)(2)(30)(27)(68)(13)(25)(2)(8)(4)(69)(1)(9)(1)
博主高级成员
暂无更新博客
你关注的用户没有更新博文!
符氏宗族聚居地
符氏宗族聚居地(海南省&530000人。)&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         占符村
 海南省海口市            玉符村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石山       儒符村
 海南省儋州市            符屋村 第一大姓
 海南省东方市&              & 第一大姓
 海南省文昌市                第一大姓   11万人
 海南省三亚市
海南省琼海市
 海南省万宁市&
 海南省五指山市
 海南省昌江市                第一大姓
 海南省白沙县                第一大姓
 海南省屯昌县&第六大姓&8310人
 海南省琼中县
 海南省东南县分类: |
| 家谱溯源
  《符氏家谱》首修于宋代,欧阳修作序,众多重匠名流为之题词。符氏从唐末经五代,至宋代名流将相人才辈出。据《符氏家谱》记载,符氏渡琼始祖为唐末奉谕入琼抚黎的南雄太守、选任中书令符元生。符元生是继南朝梁、陈时期冼夫人之后,对海南黎峒实行招抚政策的重要历史人物。符元生入琼后,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政策,转剿为抚,抚定文昌县境。后又驻防铜鼓岭地区,揖击海盗,保境安民,但最终被海盗潜入驻地所害。
符氏入琼第一人
  在海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文昌市铜鼓岭山麓,其南、西、北方向海拔30米以下的缓坡范围内,分布着海南大姓符氏的墓葬群。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续修的《符氏家谱》记载,墓葬群中有唐、五代,经宋、元,至明初符氏墓葬311座,其中唐、五代18座,宋朝99座,元朝175座,明初19座。虽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风雨侵蚀,人为损毁,但至今从唐、五代至明初各朝墓葬大多尚存。其中有符氏入琼第一人,海南符氏渡琼始祖符元生墓。
|   本谱未存旧谱原稿,现所见到的谱系是清光绪前后统一编修的谱系。据悉,之前的谱卷已全部散佚,早期迁琼始祖的资料也片牒未留。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史迹,仅存伏宋开基次始祖秦三公婆墓蔻劫碑文。墓碑于宣统三年(1912年初)刻立,由本支十八世祖家书公撰写。墓志记述始祖旺公身世、来历以及信公后裔的播迁情况,其内客与旧谱一致。碑文(节选)曰:“伏念我鼻祖讳信,公兄弟五人系太祖千户籍将军旺公所生。其初,太祖原籍南京庐州府合肥县人,跨庐迁琼,官昌化,生五子,长日恭、次日宽、三即其祖、四日敏、五日惠,厥后太祖卒葬于昌化官道旁,离城五里,亦闻招魂入墓于此。……独是诸公或往临高、定安,居昌化,派别支分殊难备述。惟我皇鼻祖由昌居感,克迈迹以光前创业开基,善贻谋后而裕后。……所以传世兮十八代。”上述志文透出诸多人文信息:其一:记述始祖旺公的籍贯、身份,但不提生卒年代;其二:旺公生五子,但未提及夫人姓氏及女儿桃花;其三:旺公“跨庐迁琼,官昌化”,但不提及“由江西赣州率兵南下,历经福州、莆田、广东(广州珠江)直至海南”,也不涉及迁琼的具体年代,只在题目冠上“大宋”;其四:旺公逝世后葬于昌化古城五里处的官道旁,但传闻是分类: |
|   本谱于清雍正三年创修,光绪三十三年合修,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谱系,也是研究海南秦氏族谱的重要资料。从定安秦氏旧谱的序文和世系内容,可以窥视早期族谱的形成、演变过程,了解海南秦氏的历史概貌。
  雍正三年谱,原称《桐坡支旧纂修谱》,由该支六世祖承宗公撰写,现仅遗一份谱序。序文阐述修谱的必要性,感叹明末谱志失传,世系失考,编撰无所据,明示所修之谱“爰据父兄所传说及所亲炙者(本身受到教诲、熏陶)。”序文通篇均未提及始祖和世系,说明当时尚不知道其始祖和族系源流。乾隆五十九年(距雍正谱六十九年),本谱进行了第二次重修。重修后的谱系较为完整,内容进一步扩张,首次出现了旺公及恭宽信敏惠,并拥立旺公为始祖,确认“恭字公乃秦瑗也。瑗生文宗公,世居昌城。信字公即我祖也,下屯居也。”成丰七年(1857)(距乾隆谱六十三年),本谱第三次重修,内容完全抄袭乾隆旧谱。不同之处在于谱中开始出现秦旺公的生卒年。之后,长支于咸丰九年、三四支于同治三年、五支于光绪十九年的创谱,也都依据乾隆谱编纂,形成较为统一韵世系。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三十二年由上述五个支派联合修撰的“光绪合修谱”,是本支历史上分类: |
|   临高秦氏族谱(以下称临高旧谱),包括兰秦支谱、新瑞支谱和头稍支谱。据《海南省秦氏族谱》记载,兰秦支谱隶属于东方族谱,新瑞、头稍支谱源于琼山族谱。据传,头稍支与新瑞支同属脉源,但三支传统上均各自修谱。从谱世上看,兰秦、头稍支谱保存完好,而新瑞支谱残缺,大部分已失传。三支现存的谱系,是光绪三十二年前后,在海南秦氏传统修谱周年统一撰修的。一九九五年三月,兰秦村二十四世孙、原临城中学老校长秦国光先生主持编修《临高县秦氏族谱》一书,将三支原谱合编成册,使三支派的世系源流昭然于世。该书是临高秦氏三支派第一次合修族谱,也是海南秦氏在新中国恢复传统文化之后首次刊印的新版谱册。该书根据三支原谱,刊载了各支始祖、派系、播迁等详细情况,现考略于下:
  (一)兰秦支谱
  1、原谱考稽
  本谱末见旧谱册及序文,只存原谱世系,历次修谱情况缺考。据本谱系载:本支一世秦旺公;二世思信公;三世福公;四世智公;五世茗公;六世天相公,由东方市十所村移居临高县那绵村;七世彝公;八世大公,从那锦村移居乾蓝村(后改兰秦);九世德、能、才公(注;由于篇幅所限,以下不需考评者不录,详见本分类: |
琼山秦氏旧谱(以下称琼山旧谱)包括桃园显公长支谱、南渡达公次支谱和统修族谱。从《海南省秦氏族谱》登载的世系来看,琼山秦氏族谱的世系比定安秦氏长,而修谱的年代却比定安秦氏还晚,两者相距约162年。由于琼山县是近、古代琼州府的治所,也是海南历代人口迁陟的聚散地,因此考查琼山秦氏的谱系和修谱历程,对研究海南秦氏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原谱考稽  同治桃园长支旧谱:本谱于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纂修,由桃园支延聘庠士黄氏承修。谱系未见原稿,仅遗留一份序文,原名《桃园支旧草谱序》,于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补撰,作者不署名。该文叙述了迁琼始祖的来历和早期修谱之经过,节录如下:  “我祖贤公自宋渡琼由来久矣。溯其本源:福建省莆田县黄土村。究其当时始居府城之龙圯村,后移府城之南、南桥南渡村。由宋迨元,由元过明,兄弟丛多。半移会同邑迎恩图,半移及同府、感恩县、陵水县、定安县,半仍居南渡,惟吾显祖迁居大耳二图桃园村,历历可考,枝枝可寻也。迨至大清初,福祖尝思建祠,特生逢乱世,兄弟散逃,独力难持,时时有愧于心而不足,语语有嘱于谱而难忘。迨道光新居分类: |
|   2011年,中共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海口市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海口党史》杂志第八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府城之父”周仁浚》的文章,第一次将千年古城的创建人、宋代权知军州事周仁浚鲜为人知的故事较为完整地展现给了世人,引起了海南广大读者,尤其是周氏后裔的关注。
  宋朝建立于公元 960 年,周仁浚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任命的海南第一任最高军政长官,于开宝四年(971年)来琼任职。那时宋朝在海南刚刚建立政权,在开国皇帝赵匡胤支持下,周仁浚一到海南就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重新调整行政区域——开宝五年(972年),将琼州府迁入由他依据周易八卦理论亲自择地新建的府城,将原琼北之崖州,也就是位于琼山的,接纳过唐代名臣杨炎、韦执谊和李德裕等贬臣的崖州废除,改琼南之振州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第四大河宁远河畔的崖城镇);二是就地选拔人才,大胆任用包括前朝旧吏在内的本地人士担任各地主官。周仁浚的决策显示出一位政治家非凡的魄力,对海南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千年府城,自此成为全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杰汇聚,精英辈出,被誉为“琼台福地”。
  海南大学教授、海南地方文献丛书编撰委员会执行分类: |
|   琼海潭门五甲,李氏祠堂,陇西堂,过琼10世祖——李运洪公,生有5子,至今900多年,子孙延绵27世。分类: |
|   吴贤秀,字敬之,号壶邱。祖籍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浚仪)人,是中华吴氏开姓始祖吴泰伯、传代始祖吴仲雍的第68世后裔,18岁登唐乾元已亥进士。历任衡州卒、建宁县令、侍御史、司农卿、大理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是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之元老,从政47年。唐永贞乙酉(公元805年),流放崖州,带“敕铸铜牌”两道圣旨手谕,携30余名家眷,由长安经闽迁琼,落籍琼山张吴图都化村,今海口市美蓝区灵山镇大林旧市村(唐代隶属广东珠崖郡)。
    吴贤秀是流放崖州较早,也是落户最早的朝廷重臣,来琼后传布中原文化,开琼州文化之风,促进了海南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欢迎。
    吴贤秀生于唐天宝壬午(公元742年),卒于唐元和丁亥(公元807)年,年66岁,葬于琼山演丰镇龙窝坡。碑刻“唐进士户部尚书来琼始祖吴贤秀公墓”。  分类: |
|   何兴,湖南省宁远县人,登进士第。宋理宗时,授朝议大夫,继迁政府,后谪任雷琼副使,带续妻林氏过琼,先居琼山迭里村,后居龙塘仁何村。夫妻死后,葬于龙塘何氏坟场,碑刻“宋赐进士朝议大夫迁政府敕封夫人始祖何公林氏墓”;长子何一鹏,进士,曾任四川参政,届满回居迭里村。何一鹏去世后也葬于何氏坟场。分类: |
|   宋朝迁琼始祖曾有昌公后裔主要分布海南省文昌、琼山、定安三个市县;曾悦公后裔主要分布儋县、白沙、临高三个市县;曾仁公、曾信公、曾 公(三兄弟)后裔主要分布澄迈、海口、定安、琼山、屯昌、琼海、临高七个市县。
    明朝迁琼始祖曾元发公后裔主要分布陵水、万宁、琼山三个市县。
    目前全省曾氏有525个村庄,总人口约9万余人。分类: |
|   王氏渡琼始祖王宗达公,祖籍江苏太仓州人,原迁居福建莆田县,为宋解元,任闽省莆田县防总。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被改调琼防二府管军事务,携三子问渡来琼。两年后,宋失其政,为分散生存,宗达公和长子朝铣以官家潜居澄迈沟前;次子光祖潜居乐会(今海南琼海市)新寨;三子子瑞潜居定安(今海南定安县)南狗。
    王氏子孙分居海南澄迈县、琼海市、定安县等地,繁衍发展。其中,长子朝铣传至今日已阅世732年,后裔分居海南6个市县,总人口1万余人。分类: |
|   2012年,海口市政府发文公布确定黄篪墓等60处文物古迹为海口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江夏文化源流研究会会长黄和伍介绍,海口市人民政府发文把黄篪公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黄篪公逝世900多年来首次由政府发文保护的祖墓,也是海南有史以来少数被政府明文保护的墓葬之一。
    黄姓迁琼始祖黄篪,字仲韶,号方塘,福建莆田人,系莆田黄氏始祖黄岸第16世孙;黄篪生于宋徽宗大观庚寅年(公元1110年),少年聪悟,博览群书,宋绍兴六年(1138年)中进士,并获得在西安大雁塔上留名的殊荣。黄篪28岁时受朝廷宋高宗皇帝派遣海南任路经略按抚使,兼掌军事,旬宣文教。赴任后,他勤政为民,公正清廉,积极传播推广中原文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政绩显著,广受琼岛民众爱戴。黄篪31岁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墓葬长流镇博抚村马鞍岭。黄篪逝世后,妻儿搬出府城,定居琼山烈楼都(今海口长流镇博抚村)。篪公支系繁衍至今已36代,枝繁叶茂,分布较广,后裔主要居住地在海口、定安、澄迈、文昌、琼海、屯昌、临高、琼中等市县及海外,现今总人口约30多万。
    海南省江夏文化源流分类: |
|   文天祥(),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德祐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妻子儿女皆被执杀,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擅长书法,行草流畅劲秀,颇具韵度。但传世墨迹极少,有《自书木鸡集序》、《谢昌元座右自警辞》、《遗像家书》等。文天祥是江西吉安人,吉安不仅有千年古窑——吉州窑、千年古铜——新干商代青铜器、千年古书院——白鹭洲书院、千年古刹——青原山净居寺、千年古村—分类: |
|   郑氏迁琼始祖之一郑志灏
  郑氏迁琼始祖之一郑志灏像  
  位于海口白沙社区的郑氏宗祠。
    5月18日至20日,来自世界各地的郑氏宗亲约3000人相聚海口,联谊感情,其乐融融。海南也有200多名郑姓代表参加了这次联谊会,记者择机采访了郑氏族人,倾听他们讲述的家族的故事。
    依据目前已经查找到的家族信息,历史上郑氏迁琼始祖约有16人,他们的后裔已达10万之众。最早落籍琼州的是南宋时期的郑志灏,他的后代如今已有3万余人,分布在海口(原琼山)、澄迈、屯昌、琼中、文昌、定安、琼海、万宁和陵水等市县。
    郑志灏与儿子郑美器、孙子郑真辅都登进士科,一门之内,祖孙三人皆为进士,在海南科举史上创下了奇迹。
    一连三任昌化知县
    现可找到三种“通德堂”《郑氏族谱》,最早者为民国四年(1915年)所修,上个世纪30年代也修过一次,最新的一部谱修于1995年。持谱者自称其先祖是南宋渡琼的郑志灏,后代已有31世之多。郑志灏,何许人也?
共28页/420条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祠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