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 陆良县三岔河镇的

凤庆县 - 搜狗百科
该词条缺少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
凤庆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西北部,东与、相连,南与毗邻,西与交界,北与接壤。国土总面积3335平方公里。全县辖13个乡镇183个行政村、4个、2773个村民小组。县内居住着汉、彝、白、苗等23个民族,总人口45.6万人。
云南·临沧
3335平方公里(2011年)
行政区类别
,,等乡镇
云南省的西南部
45.6万(2011年)
凤山,玉龙池和,等景点
凤庆,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做,是今天的、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僳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全县有24种民族,人口42.28万人。据史书记载,濮人曾参与,会战于。凤庆唐属,宋归永昌。定二年(1325年),夷长,请求内附。泰定四年内附后设顺宁土府。天顺元年(1328年),设宝、庆甸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改为,称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顺。民国2年(1913)废府留县,先隶迤南道,后属道。民国18年,裁撤道署,直属云南省府。民国31年属蒙化第五。民国38年属蒙化第十一。日,顺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3月属专区。日改名凤庆。1956年改属临沧地区,1959年与云县合并后又分开,分设凤庆建制。凤庆原名顺宁,古为百濮地,为土著蒲蛮所居,故古时顺宁以“蒲蛮”之谐音亦称为“蒲门”。1954年改为凤庆县。县治驻凤山镇,故县以镇为名。  西汉属古地。东汉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西晋至属宁州永昌郡。北朝周至隋属濮部。唐初属剑南道姚州。唐为唐封川,属永昌节度辖地。宋为庆甸,属永昌府。元天历元年(1328)置顺宁直隶府,置庆甸县为倚郭。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为顺宁州,改属。同年省庆甸县入顺宁州。洪武十七年(1384)复升为顺宁府,属云南。清初袭明制,属顺宁府。雍正八年(1730)7月,顺宁府属迤西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置顺宁县为府之。  民国2年(1913),迤西道改为滇西道,顺宁县属之。民国3年(1914),滇西道改为腾越道,顺宁县属之。民国18年(1929)裁道,府。民国31年(1942),顺宁县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顺宁县)。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民国38年(1949),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  日,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3月属大理专区。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报告备案:顺宁县更名为凤庆县,县治驻凤山镇。日,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原由大理专区代省领导的凤庆县,改由临沧专区领导,原凤庆县彝族聚居的划归大理州管辖。1959年1月,云县、凤庆两县合并,改县名为云。1959年10月撤销云凤县,恢复两县建制。2003年12月,临沧撤地设市,凤庆县属地级临沧市。  明清时顺宁:近城四里(东扁里、白塔里、平村里、回子里),江外四里(里、马街里、东木、),右甸四里(右甸里、达丙里、明邑里、枯柯里),山后四里(猛右里、锡腊里、阿度吾里、邦买里)。  民国2年(1913),顺宁县域北界保山,东界蒙化,南界云县,西界,西南则以耿马土司与接壤。东西宽约三百余里,南北长约六百余里,面积约一万八千余方里。民国8年(1919),设顺宁县右甸分县(今县境)。民国21年(1932)、民国22年(1933),先后划归永平及今昌宁。民国22年(1933)9月,顺宁县右甸分县改为顺宁县第四区。民国23年(1934),顺宁县第四区右甸、柯漭、达丙、明益四乡划入新成立的昌宁县。民国28年(1939),顺宁县治东界蒙化,南界云县,西界接镇康,西北界昌宁,东西约宽二百五十里,南北斜长约五百余里,面积约一万二千余方里。由县城东北至蒙化界二百三十五里,西北至昌宁界八十里,西至湾甸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镇康界二百二十里,东南至云县界九十里,至昆明陆地一千一百里。  日,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沿用旧的乡保制。1950年10月整编后,废除乡保制,建立区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六个区:即第一区(鲁史)、第二区(大寺)、第三区(凤山)、第四区(马街)、第五区(洛党)、第六区(营盘)。1952年9月,各区人民政府改称。1953年由第六区划出增设(郭大寨)。1956年11月,彝族聚居的爱国乡划归大理州管辖。  1957年5月,根据云南省撤区并乡的指示精神,全县进行撤区并乡工作。撤区并乡后,保留两个区(营盘、鲁史),下辖17个乡;成立20个县直属乡镇。即大寺乡、德乐乡、、猛佑乡、习谦乡、立达乡、、乡、后丰乡、、洛党乡、、上达乡、、腰街乡、乡、、立马乡、永、凤山镇。  1958年9月,为适应农业,将全县两个区和20个县直属乡镇规模调整为五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即跃进(鲁史)公社、上游(马街)公社、红专乡前进(猛佑)公社、卫星(凤山)公社、红星(营盘)公社。  1959年1月,云县、凤庆两县合并为云凤县。全县分为两个片,凤庆片沿用五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名称,云县片七个人民公社,共有十二个公社。日,中共临沧地委批复,将凤庆片五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改称为鲁史、马街、凤山、猛佑、营盘公社。  1959年8月,云凤县委决定,将凤庆片五个公社改为18个公社。同年10月撤销云凤县,恢复两县建制,凤庆县沿用18个公社名称。即诗礼公社、鲁史公社、犀牛公社、瓦屋公社、平河公社、德乐公社、猛佑公社、马街公社、凤山公社、洛党公社、立马公社、永金公社、立达公社、营盘公社、小米山公社、文化公社、郭大寨公社、龙公社。  1961年6月,撤销18个公社,全县划为6个区,成立区人民政府,即鲁史区、猛佑区、马街区、、雪山区、营盘区,同时凤山镇升格为区级单位,称凤山镇人民政府。1962年7月,增设大寺、洛党、郭大寨、诗礼四个区。1962年1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第42条规定,将全县十个区人民政府改为十个区公所,凤山镇人民政府不变,下辖124个小公社。  1967年3月,实行后,各区、镇成立革命领导小组。日,县军管会决定:将大寺区改为江河区,马街区改为春江区、郭大寨区改为区,鲁史区改为汇江区。1968年4月后,各区先后成立了。日,省革委通知将区改为公社,汇江区改为汇江人民公社、猛佑区改为红旗人民公社、江河区改为前进人民公社、春江区改为春江人民公社,洛党区改为东风人民公社、营盘区改为五、七人民公社、琼英区改为人民公社、凤山区改为凤山人民公社、雪山区改为雪山人民公社。  1972年12月,设立永新公社(从鲁史划出)、公社(从营盘、郭大寨、雪山划出)。1973年1月,设立腰街公社(从马街划出),德思理公社(从猛佑划出)。至此,全县共有15个公社、1个镇、216个生产大队,4个街道。  1979年7月后,全县15个公社取消革委会名称,改称公社(简称公社管委会)。1984年3月,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取消公社管委会名称,实行党政分设,成立区公所。大队管委调整为乡人民政府,为一级机构。通过体制改革后,全县共设15个区公所,一个镇人民政府,185个乡(镇)人民政府,4个的行政规模。  1988年2月,全县开展撤区建乡,设12个乡(其中7个),即诗礼乡、大寺乡、猛佑乡、三岔河乡、、新华彝族苗族乡、永新彝族乡、马街彝族乡、腰街彝族乡、洛党彝族乡、德思里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3个镇,即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下辖138个村公所,51个办事处(其中4个街道办事处)。  日,经省民政厅批准,撤销马街彝族乡,建立小湾镇,下属12个村公所改为办事处。  1997年,凤庆县辖4个镇、11个乡(含6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小湾镇、诗礼乡、新华彝族苗族乡、永新彝族乡、大寺乡、腰街彝族乡、洛党彝族乡、勐佑乡、、三岔河乡、雪山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县政府驻凤山镇。  2000年第五次,凤庆县总人口426943人,其中:凤山镇69809人,鲁史镇20354人,小湾镇28947人,营盘镇41642人,诗礼乡24605人,26841人,9296人,大寺乡37051人,勐佑乡36672人,德思里乡11162人,腰街乡8535人,洛党乡36021人,雪山乡28535人,三岔河乡26540人,20933人。  2000年10月,开展村级体制改革,改126个村公所、63个办事处为185个和4个街道办事处。2001年,全县辖4个镇、5个乡、6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小湾镇、勐佑乡、雪山乡、三岔河乡、洛党彝族镇、诗礼乡、大寺乡、新华彝族苗族乡、永新彝族乡、德思里彝族佤族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  2002年,三岔河乡、勐佑乡、雪山乡撤乡设镇(省政府日批准);洛党彝族乡撤乡设镇(省政府日批准)。2002年底,全县共有8个镇,7个乡;下辖185个村委会和4个居委会。  2005年,凤庆县撤销永新彝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鲁史镇,鲁史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德思里彝族佤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勐佑镇政府驻地不变
凤庆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北部,跨东经99°31′~13′、北纬24°13′~25°03′之间,东与巍山县、南涧县相连,东南与云县毗邻,西南与永德县交界,西、西北与昌宁县接壤。县城凤山镇居县境中部,东至云南省会昆明市580公里,南距临沧行署驻地123公里。东西最大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1公里,总面积3340.2平方公里。均为山区峡谷,仅营盘区有少许丘陵盆地。凤庆县位于滇西纵谷南部,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由于澜沧江及其支流顺甸河、、迎春河切割,从北至南形成四大峡谷。西部地势较缓,呈波浪式向西延伸,形成以营盘为中心的中山丘陵盆地。境内最高点为,海拔3098米。最低点为孟统河出境处,海拔900米。县城海拔1578.8米。境内山脉,属怒山、云岭两大山系。澜沧江以南属怒山山系,从南至北分布,主要有大雪山、万明山、黑龙潭山3支。澜沧江以北属云岭山系,从西北向东南分布,主要山峰有梁子、金堂山、卡马山头、池塘梁子、灵宝山、六五山等,连贯鲁史、诗礼、新华、永新4个区。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过境长度59.4公里。气候属季风气候,有雨热同季和干凉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暖夏凉,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6.5℃。全县地表径流量20.22亿立方米,平均年产地下水6.18亿立方米。境内地热丰富,有沸泉2个,中热泉6个,中温泉2个,低稳泉3个。森林以和为主。
境内除、黑惠江穿境而过以外,有大小河流168条,水能蕴藏量17.54万千瓦时,有水利工程9221件,2007年至2010年连续4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是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有水电站35座,国家重点工程——420万千瓦的在境内建设并于2010年投产发电。
全县辖13个乡镇183个行政村、4个、2773个村民小组。
县内居住着汉、彝、白、苗等23个民族,总人口45.6万人。
2011年实现县内生产总值52.93亿元,增长16.2%,占计划的146.1%;完成52.99亿元,增长56.9%,占计划的124.7%;实现财政收入6.41亿元,增长37.5%,占计划的115.4%;完成17.1亿元,增长17.8%,占计划的120.3%;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14亿元,增长21%,占计划的126.2%;160万美元,增长37.5%;实现14174元,增长12.4%,占计划的100.5%;实现4562元,增长30.1%,占计划的114%;实现13.86亿元,增长20.1%,占计划的103.6%;人口控制在7‰以内;为3.9%;为105.4%;万元GDP控制在市级下达的指标以内。比重为32:44:24,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达16.32万吨,增长13.9%。山区综合开发稳步推进,“中国核桃基地示范县”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实施中低产林改造8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种植烤烟8.5万亩,新植核桃8万亩、油茶3万亩、甘蔗2.8万亩、桑园7000亩,累计达210万亩,人均达5亩。农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管护水平明显提高,传统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实现茶叶产量2.17万吨,增长7.9%;核桃产量3.1万吨,增长40.6%;交售烟叶23.95万担,增长53.5%;畜牧产业稳步发展,实现肉类总产5.74万吨,增长12.7%;生态渔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实现水产品产量6886吨。全县达17.13亿元,增长6.7%实现全部17.88亿元,增长54.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达38.1%。“一区两园”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平台逐步形成。
凤庆是滇西南文化重镇。设府置县6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万历元年,即创建“聚”,继而建学宫、设书院,清初,义学、私塾遍布城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民国时期讨袁护国名将赵又新、著名翻译家等一批优秀人才。县内名胜古迹众多,有滇西南保存最完整的文庙群,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文明坊,建于乾隆年间的,建于光绪14年的红龟山。
,现称,位于县城东半公里。土府勐效忠建于年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僧人广照重修,清光绪5年(1879)僧人重建大殿、两厢、大门,以后历年绅士捐资补修并添建戏楼、客厅、北花园等。江宁人赞颂该寺,曰:“策马东山路,阴阴见树林,僧来近,桥回识泉深。飞阁鸣,清烟荡远岭,对兹清万虑,托狂吟”。50年代后该寺被改作粮仓,1984年落实宗教产房后归还宗教,1985年凤庆在此成立,恢复,现今寺院不断集资,并扩大和修缮了寺院,现为凤庆道教活动的中心场所。
又称,位于城南先生邑,清康熙年间修建,咸丰7年(1857)毁于战乱,光绪15年(1889)僧人重修。50年代后停止宗教活动,1983年县人民政府批准莲净庵为全县佛教开放寺院,并在此建立了佛教协会。教徒们集资修复了寺院,新建了,重塑、、观音、地藏等佛像,每逢节假日,信徒们纷纷入寺烧香许愿、求拜平安、钟声、经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玉龙池和黑龙潭
玉龙池和黑龙潭坐落在小湾镇与凤山镇交界的山顶上,海拔分别在以上,距小湾10公里左右,现属澜沧江省级。玉龙池草丰林茂,池水清盈,池中有小岛数个,池边有野生的数百亩,林中生长着大量的实竹和、野鸡等。空气清晰,景色迷人。玉龙池原属自然水池,传说这里居住着一条,逢到天旱便行雨吐水流往阿早山、石头寨、蕨草坝、阿古村等地灌溉农田。70年代初,为发展水利事业,将此池修建为一个能溶水120多万方的小型水库。为支援建设和发展生态旅游事业,有关部门将在离此不远的山林里建设倮族(彝族)风情。主要展示倮族的风土人情,了解倮族人民的古朴民风和生活、文化、习俗、礼仪等,并建设百亩“”、“珍稀植物花卉园”、“四季香茗园”和东西两座“亭”,筑游路游览玉龙池全景等。历史赋予了黑龙潭传奇的神秘感。曾是小湾、上达、畔香、正义等地人民通往县城的赶马大道。进入原始森林的黑龙潭林区,就会有一种“暗无天日”的感受,据说如果心好的人过此潭边,则清醒,顺利走出林中,如心不好的人则会掉进潭中不能出来。当然这毕竟只是传说,这里至今仍确是一片净土,原始森林的风貌在这里得以体现。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
勐氏石城为勐氏部落城堡遗址,位于牛尘山中部,当地人称“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遗址坐南向北,东面悬岩峭壁,西北为松林陡坡,仅南向有一公里多长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饮用。勐氏城东、北、西三面以腾索塔木排,上垒石头如遇敌来犯,就砍断腾索,檑石倾泻而下,守兵仅扼南面,易守难攻,是当时部落所建的重点城垒之一。
凤庆作为临沧的“北大门”,对外交通可谓四通八达,拥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出口,起到了临沧地区与滇中、滇西北的桥梁纽带作用。其中向东南行39公里即到达云县,再通过214国道向东北可与大理、楚雄、昆明相连。目前正在修建的祥临(祥云—临沧)、(云县—凤庆)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昆明、大理、临沧至云县的路面等级和通达性,将为凤庆的旅游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凤庆的西南面出口可以通过郭大寨—永德—,直抵中缅边境。从凤庆的东面可以通过小湾电站直达南涧。从凤庆的西北向通道来看,其出口有一条,即凤庆通往保山地区的省道,使凤庆、保山、大理形成交通环线,对凤庆的开拓和的组织非常有利。
龚彝,字和梅,祖籍山东,其先祖于明洪武初,徒滇后世居顺宁城北桥头。明天启四年(1624年),考中举人,天启五年考中进士。崇祯年间,官任南京,后升兵部郎中。后,长江以南先后建立的几个相继灭亡。1646年,巡抚瞿式耕和龚彝等人联合一些明朝旧臣拥建立。三年,永历帝封龚彝。不久又升任。永历九年,龚彝随永历帝退守云南。为了长期抗清,龚彝亲自到永昌、顺宁、景东等地征兵募粮。永历十二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退往滇西。龚彝得知后日夜兼程赶到,永历帝已逃往缅甸。龚彝只好返回顺宁老家。第二年,当他得知永历帝的情况后又四处活动,动员各土司起兵反清。龚彝旧部知府那崇首先率兵响应。不料此时永历帝已被清兵俘获押回昆明。龚彝不顾生死立即赶到昆明,不卑不亢多次求见永历帝一面。同意后,龚彝备酒食菜肴请永历帝。席间龚彝伏地痛哭,帝也痛哭不能饮。龚彝且拜且哭劝永历帝饮酒,帝才勉强饮下。龚彝拜哭不止,自感往事已不堪回首,以头触地而死。三日后,永历帝被绞死于昆明坡。南明最后一个王朝结束。而龚彝的忠烈却永远被后人缅怀。,顺宁知县亲自撰文,知府琦磷附跋立“明龚彝老先生之故里”碑亭于顺宁城北的鼓山桥头。民国元年,顺宁知府将昭忠祠改名为龚公祠。题书“磅礴万古”四个大字匾额悬于祠正堂。赵又新(),原名复祥,字。先世从南京随军入滇,在顺宁鲁史落籍。其父周,迁居县城街。赵复祥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少有大志。光绪三十年(1904)秋,赵复祥与、、、李根源等30余人,毅然东渡,进。光绪三十一年,与云南同学杨振鸣、等40余人,率先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同盟会。后入第六期,毕业后回国,先后授任教官、七十五标教练官。后,率队反正,被推为统领,后又投奔督军,先后任顾问,水上警察厅厅长,赣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失利,潜返云南,为避侦缉,更名赵又新。回滇后,先任讲武学校校长,护国讨袁时,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随进军川南,屡立战功,战后任第七师师长。复辞,唐继尧组织靖国军,赵又新任第二军军长,辖、两个旅,驻守云南。功勋卓著,被授与二等和。驻守时,兵变战败以自击而逝。赵又新殉难后,孙中山南方追赠他为,云南省政府追赠“武烈公”,建武烈公祠于昆明翠湖畔,灵柩葬于玉案山麓。朱德题词“护国之神”。孙中山为其中殿题额“砥柱南天”。并赠挽联:“大局赖同撑,我在君在蜀;束刍聊借奠,生为名将殁为神。”,原名,号小航,出生于顺内来凤街书香之家。幼读私塾,天资颖异,少有壮志。毕业,曾任校长,后投笔从戎,先后任第十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第三军第二十八师师部秘书,总指挥部秘书,并参加十九路军等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曾代表人民政府到江西苏区签订,受到毛泽东接待。取笔名为罗稷尊闻。曾翻译的作品《幼年时代》、、、、、,托尔斯泰的《》,英国的等20多本(部)外国名著。成立后,罗稷南被任命为委员,但未到职,任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市人民代表等职。先生的儿子在《与我七十年》这本回忆录中,叙述了一件事:1957年毛泽东到召集周谷成、罗稷南等人座谈,当时正值知识界反“右”。罗向毛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泽东对此十分认真,他深思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要么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罗当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说。“文革”动乱,罗稷南受迫害含恨逝世,终年73岁。文艺界于日举行追悼大会,为他平反昭雪。,字紫台,凤庆人。少年时随父罗一鹏在昆明读蚕桑学校,后东渡日本矿山专门学校学习采矿专业6年,并于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在南京参加辛亥革命。后参加护国讨袁,随赵又新入川,任第二军,泸州征收局局长。兵变后,罗到上海学习英语半年,又赴攻读矿冶专业,其间发表《铅锡分解》科研成果论文,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到炼钢厂做工两年。1928年回滇后,被聘请为锡业公司协理、工程师。后到任教授,1937年到天津,任北洋工学院矿治系教授。“七.七”事变前夕,返回昆明被厅长聘为一平浪制盐场采矿制盐总工程师。后曾到缅甸经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省侨联委员、省政协委员。1955年向省政协提出一提案:“凤庆洛党有一条河,地形、地物、水量各方面条件较好,建议优先开发水电站。”提案转回凤庆后,县人民政府批准洛党区实施,于1958年建成临沧地区第一座小水电站──洛党后河边水电站。,名为藩,彝族,人。其父罗琨池为清代云南八大书法家之一。幼习经史,20岁中秀才,工于诗词。1905年毕业于省农校,曾任中学校长,省政府秘书长。担任《义声报》、《天南新报》主笔3年。辛亥革命时,任统领赵又新的都统秘书。护国讨袁时随赵又新入川,与军中的朱德、李吉阶()等人义结金兰,共同创办怡国社、新华诗社、振华诗社。同时兼督办四川、、县长等职。1920年,泸州杨森兵变后,杨森组成川并任军长,聘任为二十军少将秘书长。1927年,杨森追随反共,密令杨森就地逮捕朱德。因公文传递之惯例,看到密电后,急与城防司令(顺宁人)密商,决定舍身相救,于是安排心腹副官、(均为顺宁人)护送朱德潜往。1931年,出任川军驻南京办事处少将主任,后因与交往甚密,就应之邀回滇任的少将机要主任秘书。1933年,出任县长。1935年,过云南,朱德密约他在县飞云寺会晤,邀约他随红军北上抗日,罗不愿随,后因10万救国捐为部属挪用,被停职审查。1945年回顺宁任田粮科副科长。1950年2月,人民政府成立,被迁到。1953年因迫于生活无着,致函朱德,朱德赠款给予接济。1956年,聘他担任文史馆员,按月发给薪金。被安排在文化馆工作,选为县人民代表。1960年病逝,享年84岁。冯绍裘(),字艳群,人,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创始人,凤庆茶厂首任厂长。民国27年(1938),等出口茶产地相继论陷,公司为开辟新的茶叶出口厂区,电邀被流散离开茶叶改良场的冯绍裘,到负责茶叶产销技术工作,8月迁重庆,9月中旬到云南,几经曲折,由下关步行到顺宁,已是秋末初冬时节。冯绍裘看到凤山茶树成林、芽壮叶肥、白毫浓密,对这种很感兴趣,第二天请凤山茶园试采一芽二叶鲜叶5千多克,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各500多克,两个茶样,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其汤色、香味匀为国内所罕见。将两个品种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绿茶中之上品。顺宁初冬季节尚能生产出这样高级的红绿茶叶,使冯绍裘一行人欣喜若狂,12月转回昆明汇报后,引起茶界高度重视,并将试制成功的红茶命名为“”。指定由冯绍裘等筹建云南省茶叶公司顺宁实验茶厂。民国28年3月8日,冯绍裘抵顺后,建厂、生产双管齐下,自己设计试制木质三桶揉茶台,以取代传统的手揉制茶方法,在投产前就向茶农推广12台,从此,顺宁民间和茶厂开始使用揉茶机具。民国29年3月,冯绍裘又绘制图纸,委托云南五金厂制造手摇分筛机10部,7月起陆续运到顺宁,第二年就全部安装到位,开始使用。同时,招聘技工,培训人才。又请昆明中央机器仿制大型2台,解决1台,仿制日本大成式手拉烘茶机2台,从昆明运至下关后驮运到县。民国31年,爆发,腾冲、龙陵相继失陷,冯绍裘请假携眷回湖南衡阳,被重庆总公司向云南茶叶公司借调到湖南安化厂。1981年,发表冯绍裘撰写的《“滇红”史略》。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他创制的“滇红”已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
参考资料: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犹记得青葱年华去往东北求学,路过天津,车厢里传来“天津站到了”的报站声,那便是我与天津最早的近距离接触,细细想来,距离如今我踏上津门大地这片热土,已过去十五个年头。这期间有多少次与天津擦肩而过已是无法统计的事了,然而“千百次”的回眸终换来这次的“亲密接触”,这不仅仅是巧合,更是缘分。
  公司因业务需要派我到天津出差,机缘巧合之下也成就了这段别样的旅程。我从来没有认真的研究过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即便是我的家乡也没有得到过这样的“荣宠”,但天津,是个例外。
  海河两岸寻觅津门故里
  天津虽是沿海开放城市,但海洋文化并不是天津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点与上海有几分相似。天津依海河而生,依漕运而兴旺,早在隋唐年代大运河的开通为这里带来了商机,人们纷纷远道而来在这里居住下来,形成了这座城的雏形。南宋时期这里叫做“直沽寨”,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到了明朝,燕王朱棣由此南下争夺皇位,荣登大宝后在这里建城,赐名“天津卫”,这也就是天津的由来。
  由于建城时间较晚,天津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最初的居民大抵都是因为各种不同原因由外地迁徙而来。但是天津作为九河下梢之地位置优越,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包容性强,因此选择来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逐渐这批最早的移民与当地人互相融合也就成了现在天津人的先祖。
世纪钟广场 手机拍摄 摄影:盛鹏
  傍晚时分来到三岔河口,眼前的景象让我赞叹不已,繁华的商业街区,高楼林立,人流如织。脑海中浮现出“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壮丽场景。
  三岔河口上有一座摩天轮,叫做“天津之眼”,轮转之间仿佛能看到过去的旧时光,如今这里已成为天津的地标。在三岔河口的对岸,有一座大悲禅寺,恰逢农历十五,一轮圆月从东方的天际线上升起,挂在寺院古老的飞檐上,钟声响起,这一刻仿佛已穿越千年。
天津之眼 手机拍摄 摄影:盛鹏
  昔日的漕运繁华早已烟消云散,而新的繁华再度惹眼,风采依然。河水依旧在流淌着,时光依旧在流逝着,两岸的霓虹依旧在闪烁着。“金刚桥下流淌的水,诉说故里沧海桑田。三岔河上天津之眼,望尽津门百年变迁。”这样的词句在脑海中翻涌浮现。
  海纳百川之城
  之所以称天津为海纳百川之城,是因为这里文化的多样性。大运河的贯通,方便了南北商贸的往来,不同地区的人们来到这里,也把他们家乡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带到天津。中国自古就有南方与北方的地域差别,在天津,南与北的文化在这里交汇,共同演奏着和谐的乐章。
锅(gā)巴菜 手机拍摄 摄影:盛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外国列强争先恐后在这个国度瓜分领土,在沿海城市开设通商口岸,建立租界,而天津也未能幸免。自1860年英国在天津建立最早的租界至20世纪初,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共有9个国家在这里设立租界。五大道,意大利风情区,解放路金融街,小白楼,劝业场,各式各样的西式建筑林立,因此天津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五大道夜景 手机拍摄 摄影:盛鹏
  洋人把建筑带到这里的同时,也在这里设立教堂,学校,工厂,银行,把他们的信仰,文化,技术带到了天津。于是洋文化在这里和古老的东方文化激烈碰撞着,最终合璧成天津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
  在河西区下瓦房地区的海河,开封道,大沽路,琼州道之间有一片始建于1895年的德租界,这片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号称非德国本土最大的德式建筑区。在来天津之前,我一直以为只有在曾经被德国长期独占的青岛才能看到大规模的德式建筑,但事实告诉我天津也有德式建筑,而且还比青岛早了两年。
  津津乐道的天津人
  自古以来就有“京油子,卫嘴子”的说法。之所以称天津人为“卫嘴子”是因为天津人能说,会说,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天津人热情洋溢的性格,这并无贬低之意。前些日子去公司附近一个小饭馆吃饭,偶遇一位大叔,他见我肩上的背包蛮有意思,于是和我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后来得知他姓“押”,我叫他押叔,押叔很健谈,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和我讲他年轻时候的事,我在一旁津津有味的听着,时不时说说自己的看法。他的言谈举止无不流漏出天津人的那份热情,得知他年轻时当过兵而且是海军,我即刻有种兴奋的感觉,因为我之前也在海军服役而且刚刚复员不久。于是询问他在哪里当兵,他说是在舟山群岛,我激动的有点热泪盈眶,没想到在天津竟能遇见“老战友”,瞬间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刚到天津的那几天,正好赶上超强冷空气来袭,气温持续下降,直到跌破50多年来的极值,我想,只有在最冷的时候来到一座城市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而天津,就是这样一座让我感觉到暖意融融的城市。
天津夜景 手机拍摄 摄影:盛鹏
  天天乐道,津津有味是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文化在这里演奏着“河海通津”的华彩乐章。有人曾说过“中华五千年历史看西安,千年文明看北京,百年中国看天津”,这里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天津也将以更加宽厚和包容的姿态迎接着四方宾客的到来。
  ★来源: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转载请联系本站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旅游体验师、旅游摄影师
专栏作家、旅行达人、CFP签约摄影师
旅行摄影师、撰稿人、体验师、节目嘉宾主持
旅游杂志撰稿人、旅游广播特邀嘉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良县三岔河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