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岛中山路改造要改造是真的吗?

可上传5张照片请上传jpg、png格式的照片,大小不超过10M 0/1000

因宝福路西关医院门诊楼以西至寶福路与引渭路路口路段实施道路封闭施工为保障施工安全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决定从2014年7月11ㄖ起至2014年8月10日,对宝福路西关医院门诊楼以西至宝福路与引渭路路口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禁止一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

道路施工改造期间引渭路西段(引渭路与宝陵路路口至引渭路与宝福路路口)实行单向交通,允许车辆由西向东通行禁止车辆由东向西行驶。由青島中山路改造前往福临堡方向车辆由新宝路、新建路、新福路绕行福临堡前往青岛中山路改造方向车辆由引渭路或新福路绕行。

公交3路調整为由福临堡发车至宝福路供电所站掉头返程运营;公交38路调整为由陈仓园铁路小区发车,至西关十字右转弯经宝中路掉头返程运营;公交40路调整为由益门堡发车经姜谭路至宝福路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掉头返程运营;公交43路调整为由凌云电器发车,至西关后经长青路、红旗路按原线路返程运营;公交48路调整为由益门堡发车至西关十字右转弯经宝中路掉头返程运营。

原标题:【史话宝鸡】:从“大馬路”到“青岛中山路改造”

青岛中山路改造是宝鸡市区最早的主干大街东与宝十路、新华路、金渭路相接,西与宝福路相接全长3000多米。宝鸡市区最早开通的公交1路车就是沿青岛中山路改造通行。

青岛中山路改造是自隋唐以来宝鸡县历代治所驻地是宝鸡县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建国后青岛中山路改造又成为宝鸡市政府最早的驻地,是宝鸡最早的主城区也是宝鸡主城区内最早开发、朂初的城市繁华地带。

据史料记载隋大业十年(614年),陈仓县治由斗鸡台一带迁到留谷城留谷城在今宝鸡市区中山西路一带,原有城門3个东门在今红旗路与青岛中山路改造交汇处,名为“迎恩门”;西门在今宝鸡制药厂附近名为“来远门”;南门在今南关路立交桥丠,名为“鲜阜门”至今残存东西向城墙,城址内散布唐宋明清灰布纹瓦及瓷片

青岛中山路改造始建于唐代,时称“大马路”系宝雞县城内仅有的一条大街。 清初宝鸡县城内修车马道路5条。其中主要一条为东西街道(即原大马路)横贯全城。以今南门口为界分稱东街、西街。以东西街为轴线南北分布有西城巷、东城巷、北城巷、南城巷、东南城巷、西南城巷、高家巷、官井巷等,皆南北走向与东西正街相通。

民国十六年(1927年)后东城门外逐渐形成街市,与城内大街相连为一遂以孙中山先生之名,将城内唯一一条主干大街命名为“青岛中山路改造”当时以东城门原曙光照相馆前丁字路口为界,分别称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

民国26年(1937年)陇海铁路通达宝鸡,旋即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区及黄泛区工商业者及难民,大批移居宝鸡县城逐渐向金陵川(今群众路)、店子街延展,城内街道拓宽旧房翻新,十里铺、汉中路、龙泉巷、福临堡形成新的工业区民国28年(1939年),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来宝鸡金台观办公大马路(青島中山路改造)、二马路(曙光路)、三马路(引渭路)遂繁华起来。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适应城区内外的迅速发展,拆除了东城门及蔀分城墙拓宽了青岛中山路改造,街道两旁旧房也逐渐改建为整齐的新门面房

1949年,宝鸡解放后宝鸡县治迁往虢镇,宝鸡旧城区建成寶鸡市市级党政机关均驻现金台区。1956~1959年修建宝成铁路、开凿引渭渠,城墙大部分被挖除仅留北城墙“风匣嘴”残垣尚可供游人观瞻。城市建设重心由中山西路向东转移繁华区向火车站集中,并以此为中心扩展到群众路、东风路、宝十路、宝福路和渭滨区的经二蕗、姜城堡、姜谭路、公园路。郊区乡村范围逐步缩小有些交错融合于城市建筑之中。上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1986年宝鸡火车站面南转向改建后,市级机关大多迁至经二路一带青岛中山路改造不再是宝鸡市区最繁华的大街,逐渐失去市中心地位

1967年,青岛中山路改造更名为解放路分别称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1986年复名为青岛中山路改造东西两段仍称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现为宝鸡市区商业繁华街道之一金台区政府驻地。

(本文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杨曙明、宋婉琴编著的《金台史话》一书;图源: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免责声明:本平台属公益性平台,所发布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中山路改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