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市南昌府丰城县大栎树是现在的哪里?

高安况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高安况氏
况氏见录于旧时私塾蒙学《》,而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南朝宋何承天(370年-447年)所撰《姓苑》中,载:”况,庐江有此姓“。南朝宋的庐江郡大概位于今安徽省西南部。今庐江的况氏遗迹已不可寻。唐贞观初年,十八世昌伯公封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距今1400年左右。自此况氏在江西繁衍开来。现在(2009)全国况氏约12万人左右,均为昌伯公后裔,6万左右依然生活在江西省。由于战乱,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历史事件。因此江西省外的况姓也基本分布在两湖、巴蜀、云贵等地,全国其他地方零星分布。高安况(Xiàng)氏肇始于北宋初年三十四世况政开基于高安,至今共繁衍了四十余代,高安本市共有族众15000人左右,高安也是最大的县级况氏聚居地。不仅整个宜春地区况氏以药湖支派为主,而且南昌及九江等省内其他地区况氏的血脉也多是药湖支派。江西省外的两湖、巴蜀、云贵等地况氏也是以药湖支派外迁后裔居多。始&&&&祖三十四代况政类&&&&型中国地域特色姓氏起&&&&源西山況坊特&&&&点祖孙同科、父子连捷
况氏是中国曾出现的两万多个姓氏,现存众多姓氏中的一员,最早出现在南朝宋何承天(370年-447年)所撰《姓苑》中,所载:”况,庐江有此姓“。在旧《百家姓》中排四百七十九位。公元2009年按人口数量为标准,当今况氏排第348名,占汉族人数的万分之一,属于罕见姓氏。总人数12万,来源单一,血脉纯正。大聚居,小散居,呈现地域特色的稀有姓氏。江西况氏
江西省外况氏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6省,北方地区仅山东青岛及安徽淮北有比较大聚居,除此之外零星分布;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件。随移民大潮而迁徙,省份有: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共4省;明初,朱元璋征发江西百姓平定西南的云贵地区,随之而来的屯垦及移民。省份有云南、贵州2省。
全国范围内,况姓人数在当地居民中中占有一定优势的乡镇有:江西高安,江西高安石脑镇,江西高安相城镇,江西高安汪家圩乡,江西上高锦江镇,江西上高敖阳镇,江西上高野市乡,江西安义石鼻镇,江西安义龙津镇,江西靖安高湖镇,江西湾里红星乡,江西星子县横塘镇,湖北孝昌丰山镇,湖北房县红塔镇,湖北红安华河镇,湖南冷水江岩口镇,重庆江津双福镇,重庆涪陵百胜镇,重庆涪陵珍溪镇,四川泸县奇峰镇(泸州江阳区的况场镇人数其实很少),贵州瓮安县中坪镇,贵州赫章野马川镇,重庆万盛区南桐镇(原贵州遵义南桐镇),贵州龙里城关镇,贵州绥阳城关镇,安徽烈山古饶镇,安徽烈山烈山镇,山东胶州李戈庄镇。
况氏历史上共有17名进士;以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共产生98749名进士为基数,则况氏进士比例远超人口比例。
隋代进士人数:0
 唐代进士人数:0
 宋代进士人数:2
名雅,字子文,江西筠州高安人(今江西高安龙潭药湖村)。二甲赐进士出身,任翰林院编修。
2况 章宋江西新建人(今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向坊村),北宋元佑丙寅(1086年)进士,官佥都御史.明代代进士人数:8
湖北房县人,明永乐进士,历四川道监察御史。
江西高安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
字应奎,江西上高人,明永乐进士,官两浙御史,谳决冤狱,人号神明,寻擢广东左参政。每于衙署中大书“平恕”两字,故所至深得民心。
江西高安(老屋况村)人,明成化22年丙午(1486年)科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
江西高安(老屋况村)人,明正德2年丁卯(1507年)科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
江西高安人,况照之子,明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科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
字吉甫,江西高安(老屋况村)人,况一经之子,璟之孙,明嘉靖22年癸卯科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明代贵州提学佥事。
明代四川涪州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御史。
清代代代进士人数:7
(1799----1866)字少吴,广西临桂人,清嘉庆戊寅(1818年)科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他的兄弟况澍、况洵都是进士,晚清四大词人之一况周颐的伯父。是临桂况氏“一门文曲星 ,兄弟三进士”,首位进士。
字雨人,道光乙酉年(1825)举人,己丑年(1829)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康熙字典》,改刑部贵州司主事,升福建司员外郎,诰授奉直大夫。著有《东斋杂著》,《东斋诗集》。
3况 洵:广西临桂人,清进士,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的父亲。况洵,况澍,况澄三同胞兄弟均为进士。一门三进士。4
字元初,清代江西上高县人,清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科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
清代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科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
清代江西新建县人(今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南泽村人)。光绪二年(1876年)二
甲进士,选庶吉士。
7况国泰清江西上高人,清末己丑科进士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3]。在950名少将及以上军阶中(10元帅,10大将,上将55,中将175,少将800),况氏宗族共2人入选。占比0.21%;
元帅人数(10):0
 大将人数(10):0
 上将人数(55):0
 中将人数(175):0
 少将人数(800):2
况开田(),江西省莲花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日逝世,终年71岁。
况玉纯(),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日逝世,终年76岁。
江西况氏以况氏18代况昌伯迁居洪州(今江西南昌)为开端。昌伯公七世孙鼎公移居于洪州城外的西山脚下,后人口繁衍形成村坊。自此散居各地。
江西况氏主要聚居于南昌、宜春和九江三相邻地市,尤以宜春为多,约4万;宜春的况姓人口主要聚居在高安、上高、宜丰、靖安和奉新五个县市。其中高安、上高、宜丰三地况氏同源于高安药湖开基祖三十四世政公,合计超过三万。
江西本地,&况&为多音字,通常读着况(Kuàng ),如情况(Kuàng );在用作姓氏时,读着况(Xiàng),如况(Xiàng)建设,况(Xiàng)天佑,况(Xiàng)明洁,老况(Xiàng),小况(Xiàng),况(Xiàng)家桥等。但是人数过少,且没有特别著名的人物,影响力不够,导致全国推行的普通话没有对&况&的姓氏读音进行区分。因此现在年轻一代,对于况(Xiàng)姓的读音都按况(Kuàng )发音,只有老一辈人还遵循传统。因此有待族人努力,像其他有特有读音的姓氏一样为&况&争取到姓氏读音&Xiàng&。
江西况氏大体可分为三支.
第一支西山派:指世居于古代新建西山况坊(今江西安义县向坊)及附近的支派。该支为况氏老支,况氏均为该支分出。特色:发源地;
第二支是药湖派:指北宋初自西山况坊开基于高安的况政后裔,该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中国况氏人口重镇的高安、上高就属于该支。江西省内的散居况氏,基本都是该支。省外况氏分布的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份都是该支。特色:人数多、分布广、古代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比例高(封建社会考取进士的况氏族人基本出自该支)。
第三支是龙冈派:特指南宋末年自西山况坊迁居靖安的况升后裔,主要聚居在江西靖安县境内,该支人数偏少,即使靖安县境内况姓居民也是很大比例是高安药湖派族人。现在的龙冈已重新并入西山派合修宗谱,不再单独修谱。特色:拥有古代三大清官之一的况钟。
唐初况昌伯封为开国县候,就邑洪州(今江西南昌)。
唐中后期的唐宣宗年间况鼎迁新建西山(今江西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向坊),以忠孝上闻,官拜水南伯。幸其宅,赐“太平堂”匾,又赠门表曰:天下诗书府,山阴将相家。今石鼻镇向坊村所在地当时为交通要冲,这就是繁盛于汉代至清中期的西山古商道,现在彻底废弃。
宋代况政:名朴,河东节度副使,掌国子尚书兼提调都军事。食采于筠州(),遂迁筠而家焉,即今江西高安龙潭镇。
宋代况国用:名雅,字子文,江西筠州人(今江西宜春高安人)。二甲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
宋代况章:江西新建西山人(今江西南昌安义县石鼻镇向坊人),进士,官佥都御史。
宋代况师点:江西筠州人(今江西宜春上高人),宋代诗人,存七言绝句《圣济院》等诗。
宋代况志宁:号康斋,奉新(今江西宜春奉新)人(清同治《奉新县志》卷一二)。宋代诗人,存《百花桥》等八首诗。今江西省南昌市东湖的百花洲还留有宋代况志宁的题记“讲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飞蝶满芳洲,西风战舰知何处,赢得斜晖伴白鸥”。
元代况逵:字肩吾。高安人(今江西宜春高安人),后迁居安徽庐江。元统二年(1335)擢庆元路提官。在元代,南人的政治地位是最低的。南人很难做官。况逵如何迁居庐江的,如今已是个迷。尽管况逵一生中在很多地方做过官,但是历史记载的况逵平冤狱、提倡文教等事迹都发生在况氏聚居的瑞州府境内,如高安尹期间平冤狱,在上高复建云岩书院。古代为官,规定是不能在本籍的,至少是本籍州府以外,所以有千里为官之说。况逵迁居庐江、因此能到高安一带为官。
元代况亮:江西靖邑人(今江西宜春靖安县人),元代常州府知府(今江苏常州),曾孙况钟为古代三大清官之一。况钟的曾祖父作为南人能够做官,在元代基本比登天还难。
元代况普天:原名况天,元末高安人,早期红巾军悍将。天父早亡,本为耕读传家,但是蒙元为了打击汉民的民族意识,对儒生进行政治歧视。元代大多数儒生只能靠到处说书为生,而不是教书,因此况天爷爷也是带着年幼的况天到处流浪,最后落脚于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区)。况普天很早就拜入白莲教门下,为袁州白莲教魁彭莹玉的座下弟子。元帝至元四年(1338年)况天与其师兄周子旺在袁州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起义失败后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况天又跟随彭莹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起事,扶徐寿辉为帝,国号天完。况天在天完时期曾为为东路军大元帅,明代开国名将中被封为颖国公的傅友德,在天完时期还排在况普天之后。
明清两代人才较多,不再列举:高安,位于江西省会南昌西部,距南昌35公里,国土面积2439.3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万,常住人口约100万。1993年撤县设市,下辖2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汽运大市、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
西汉:高安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距今2200多年。西汉的建成县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市)全境和樟树市一部分。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县为多聚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将多聚县恢复旧名为建成县;
东汉:中平年间(184~189年),从建成县划出一部分设置上蔡县(今上高县)。
三国东吴:黄武年间(222~228年),从建成县、上蔡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宜丰、阳乐(今万载县)两县。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废望蔡(即上蔡)、并康乐(即阳乐)、宜丰复入建成县,
唐朝:唐武德五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同时在高安设置靖州,恢复望蔡、宜丰、阳乐三县,增设华阳县,连同高安县共五县悉统于州。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将靖州先改名米州,继改名筠州;
唐朝:武德八年(625年)废靖州,将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并入高安县,隶属洪州。
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复置筠州,领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高安是筠州治所。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高安是筠州治所,从高安县、上高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新昌县(今宜丰县)。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
南宋:绍兴十八年(1151年),高安郡恢复原名筠州。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宋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
元朝:全国改州为路,因此高安归为瑞州路治。
明朝:洪武二年(1369)改瑞州路为瑞州府,高安为瑞州府治,下辖高安、上高二县,以及新昌州(今江西省宜丰县)
明朝:洪武五年(1372)新昌州改为新昌县,与高安县、上高县同为瑞州府治下。
清朝:沿袭明制,高安为瑞州府治,下辖高安、上高、新昌三县。烈生基、基袭封文简公。基生镐、镒,均受爵位。镐生溥、溥生柱、柱生安、安生荣,荣生德,德生惠、忠、慈。惠生钢、纪 ,钢生世杰、世富,世杰生延寿,延寿生茂、康、禄、禧,茂生长明、长宁,长宁生显、贵、喜 ,贵生常,常生福,福生昌伯、昌黎。
庐江为况氏郡望。所有况氏谱记载,况氏出自况烈。但是况烈是谁的后代,却有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说法:明代时期况氏谱的记载为:“虞国君之子,仕周。封于况”。在明代自江西外迁的巴蜀况氏(今重庆、四川)、湖南宝庆府况氏(今邵阳、娄底等地的况氏)、贵州等地的况氏均保留了这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到了清代,安义况氏在一栋老房子内发现宋代文人况倌的手稿,从这份手稿记载来看况氏来自荀况的孙子荀烈,以“王父字为姓”。尽管这份手稿的真实性有待验证,但是这份手稿采用的是宋代的年号,而江西的第一份完整族谱在明代时礼部况钟,依据唐末况烊主编的《况氏宗谱》而修,江西的安义况氏在四修时,认可了宋代况倌的说法,把况氏的祖源改为荀况之孙。既然是流传下来的,为何只有况倌知道,其手稿权威性存疑。
我把这两种说法都写出来,就是为了说明第二种说法是后来由于一份手稿而引起的。况氏实际上是同一源流(成姓过程的两种说法,有待族人辨识)。有部分族人认为况氏的第十四代的况长宁是个三国时期蜀汉的名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杜撰况长宁出自《蜀志》、《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经我在所罗列的书籍中细细查找,均未有相关字样。说明有部分族人,为了造假,采用了假的证据。
经本人花费大量的心血与时间,证明“长宁”的字样在古代文献中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也就是最早出现在《志林》中,这本书是东晋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间(345年一356年)所作。《志林》出现之前的《蜀志》、《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并没有相关字样。第二次出现在《困学纪闻》,《困学纪闻》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的学术专著。《困学纪闻》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代考据笔记三大家。这是一本古代很权威的考据文献。在这本书中,认为《志林》的文献记载完全正确,”况“作连词使用,并不是姓氏。王应麟是宋代的考据学者,其成果得到宋代及千年之后的现代学者推崇。第三次出现在清代的《四库全书》中,直接引用了王应麟的观点,”况“意为:”何况,连词作用“。”长宁未详其人。盖蜀人也。”。说明古代确实有个人名字是长宁,但是姓氏不明,国籍不明。
《志林》文献记载:“敏临别谓祎:“君必能办贼者也。”言其明略内定,貌无忧色,况长宁以为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且蜀为蕞尔之国,而方向大敌,所规所图,唯守与战,何可矜己有余,晏然无戚?斯乃性之宽简,不防细微,卒为降人郭修所害,岂非兆见于彼而祸成于此哉?”。
但是某些族人,居然说古文错了,应该把况长宁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那我们把逗号改为句号,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逻辑不通顺,另一个问题是,古代的文章,一个人的姓名是不会连作一起写的。就像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没有一个人的姓名是全称。以现代人的习惯强行代替古人的书写习惯这肯定站不住脚。有了这两个理由,说明不是古文的标点符号错了,而是某些学术水平很低的人的错。某些人望祖成龙的心态能够理解,但是应该实事求是,否则贻笑大方。昌伯公(约公元627年左右),隋拜谏议大夫,唐贞观中封开国县侯。赏赐邑地于洪州。昌伯公仰慕西山胜景,迁此,始纂况氏谱牒,唐太宗钦赐联“海内文章伯,水南忠孝家”。
昌伯生况修、况律,况律承袭爵位,行为不法,被夺爵位,并远贬南广。修居龙州,修生况衍,仍居水南。况衍生况珪,唐开元时期封忠孝伯。况珪生况镇(约公元800年),德宗时期封忠孝伯,况镇生况林、贞元中封忠孝伯。况林生况鼐、况鼎。况鼐(约公元846年左右受封)武宗会昌末期封水南伯。况鼐生况熺,继续居水南。唐宣宗幸其宅,以忠孝上闻,赐“太平堂”匾,又赠门表曰:“天下诗书府,山阴将相家”。
(备注:况的读音: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况&的读音。现在的&况&字念&kuang&。但是这个字的古音就是按古代的组音方式(切音法)最早为&虚放&切,进而为&许放&切(类似于xiang)。近代拼音出现后,普通话的音变化为&kuang&。因此现在的江西方言中&xiang&实为古音的&许放&切音。写成一个普通汉字就是“向”字的音。这也是赣方言话带有古汉语的一个小小例证。 &况&古音标注如下:
(1)古代韵书《广韵》中为:&虚放&切。
(2)《集韵》、《韵会》、《正韵》、这三种古音标注为:&许放&切。)
鼎公卜居置田宅于今况坊村所在地,后人口日繁形成大村落,得名况坊,总计约6万人的江西况氏追根溯源都是源于这个村(即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的向坊村,况在江西的方言念“xiang”调是四声,发音同“向”字)。现在的况坊村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但在古代,况坊村地处肇始汉代的梅岭古商道上,繁华了一千多年,但是世事无常,商道在晚清时逐渐废弃。到民国时期,已经地处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范围内。
鼎公开基村的地理图(西山况坊)
水南伯鼎公生默 ,默生野、墅,野生錞(唐朝末年,谏议大夫)、鋾 ,錞生深、游, 游生森、球、越 ,森生盛,盛生吉、复、兴,兴生炳、焕、炜、烜,炳生政。况政,名朴,宋新建西山况坊人(今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向坊行政村向坊自然村),河东节度使,紫金光禄大夫,掌国子尚书兼提调都军事。买良田于筠州药湖村(高安龙潭镇梅口行政村的药湖村),遂迁筠而家焉。卒葬于南昌城进贤门外徐孺子墓旁(今已是南昌市区),已不存。政公乃高安始。
政公是高安市、上高县及宜丰县三县市的况氏发祥祖(原瑞州府辖下的三县),血脉源绵。原瑞州府周边的袁州府(今宜春市袁州区、江西萍乡市)、吉安府(今江西吉安)、临江府(今江西丰城、樟树、新余)等地况氏亦是政公血脉后裔。瓜藤绵长、开枝散叶。江西省外况氏亦多为政公血裔,如湖南、湖北、重庆 、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
高安况氏的发源地本节所列族人,生活时期跨度为自北宋中期(公元1030年左右)至明宣德年间(公元1430年左右)约400年外迁的有记载的族人。在400年中,共有12名外迁族人留下了记录。由于高安况氏迟至明宣德年间才第一次修家谱,因此外迁族人必然有遗漏。
高安况氏北宋中期至明宣德年间外迁族人简记。明清两代,外迁人数大增,统计有难度,以后有时间再统计。
高安况氏第三世(况氏36代)
本名:国才 (后改姓祝) 父名:惟 籍居地:迁宁州,后裔不详  本名:国用 父名:惟 籍居地:开基上高县东岳庙祠圣前
六世(39世)
本名:埥 父名:冶 籍居地:外出谋生,后裔不详;
本名:新、韶、翊、崇 父名:辅 籍居地:开基南昌市新建县生米镇菱塘
十一世(44世)
本名:庆九 父名:元哲 籍居地:开基江苏淮安
  十二世(45世)
本名:仁甫 父名:朝卿 籍居地:迁萍乡市莲花县升坊乡
  十五世(48世)
本名:志翁 父名:明举 籍居地:高安云岗村开基四川泸州
    十六世(49世)
本名:祥大 父名:义翁 籍居地:高安云岗村开基重庆涪陵
本名:均亮 父名:义夫 籍居地:开基重庆高安况氏主要在龙潭镇,石脑镇,相城镇,灰埠镇,杨圩镇,荷岭镇等。其他各乡镇亦不少。只统计了50余个况氏聚居村庄,散居混居统计难度大,以后时间充裕再补充资料。
高安市最大的三个况氏村庄依次是:相城镇华阳行政村的况坊村;石脑镇高沙行政村的后况村; 龙潭镇万善行政村的老屋况家。通讯地址:江西省高安市龙潭镇梅口村药湖自然村
药湖的名称来源。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瑞州府西南二十五里有药湖,相传以吕仙弃药于湖中而得名。其下流入蜀江(今高安市的锦江)。”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蜀江在瑞州府治北。源出袁州府万载县境龙河渡,流至上高县凌江口,合新昌县盐溪,历郡城中而东出,汇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亦曰锦江,亦曰锦水。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记载“蜀江亦谓之浊水。自府西南来,折而东注,界为两崖。”
北宋初年,况政迁自新建西山况坊(今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向坊村)。是高安况氏入迁祖地,发祥地。村本身不大,人数也很少。但是高安及周边的上高、宜丰、、、、奉新等况氏人口皆发源于此村。高安境内所有况氏聚居村庄都直接或间接发源于药湖村。其中高安境内的第一大况氏村庄华阳况坊及第二大况氏村庄高沙后况都直接发源于药湖村。 该村原本土质、水利条件都很好的地方;后来由于锦江多次泛滥导致人口大量外迁,药湖村已从一个人口上千的大庄变为人口百余的小村庄。通讯地址:江西省高安市龙潭镇万善村老屋况家自然村
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年),况景迁迁自今上高县锦江镇大塘村,是周边最大的自然村,是高安境内近半况氏村庄的直接发源地。明代出过4名进士,多名举人及秀才;该村大部分家庭经营古董字画,比较富裕;高安况氏第三大村庄(1982年);龙潭镇第二大村庄(1982年),仅次于龙潭镇行政村的。该村在元代由于况普天的牵连被灭村,活人枭首、死人掘墓、房舍皆毁。能逃的全都外逃,一时族人四散。元代迁居泸州的况氏,也是这一时期逃难至四川泸州的。现在这个村庄是外逃南京的况均实和况均仁两位先人在明朝建立后的洪武年间返回故土重建而成。通讯地址:江西省高安市相城镇华阳村况坊自然村
宋代的元丰年间,况海天于迁自龙潭镇药湖村,是周边最大的自然村。况坊村为高安况氏第一大村庄;为高安市相城镇第一大村庄(1982年)。处于高安与上高边界处。该村人多势众,且姓氏单一,又处于高安与上高的交界处,政府权威相对较弱。因此,该村行事比较强势。通讯地址:江西省高安市石脑镇高沙村高沙况家自然村
宋绍兴年间,况顺大和况生大分别迁自村的前房和后房,形成高沙前况和高沙后况。开村伊始,为防水患,建村于土堆上,古称堆上况家。后来由于受高沙村管辖,因此称高沙况家。其中后况村为高安况氏第二大村庄(1982年);第二大村庄(1982年),仅次于石脑镇石脑行政村的牌楼村。但由于牌楼村是4个挨在一起的村组成(中房村、茶园村、七间村、下边村),因此后况村实为石脑镇第一大村庄,或者说高沙况家为第一大村庄。高安况氏发祥地,高安况氏人口首镇;共有26个聚居村庄。
①梅口行政村
梅口行政村的药湖村,况政于北宋初年迁自新建西山况坊。
梅口行政村的岗上况家,况家五十二世万松支下迁此。
梅口行政村的塘北村,况康明成化年间迁自况家。
梅口行政村的柳湖村,况嘉胜,况嘉文,况嘉立,况嘉忠四兄弟明天顺年间迁自况家;
柳湖村的况阳[4]: 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现美国籍,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数学教授。
梅口行政村的,明天顺年间迁自况家。
梅口行政村的前村况家,况容,况顺两兄弟明宏治年间迁自况家。
②万善行政村
万善行政村的老屋况家(旧名云冈村),况景仙于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年)迁自今上高县锦江镇大塘村。老屋况家(云冈村)
万善行政村的,明成化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万善行政村的湖坪况家,况允文明洪武间迁自况家。
万善行政村的村头村,明成化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万善行政村的湴上村,明正统年间迁自况家,湴为烂泥的意思,原来这个地方的稻田为湴田,因此为此名。
万善行政村的上湴村,分居自湴上村。
万善行政村的况家,明洪武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万善行政村的库前村,明天顺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万善行政村的梅岭况家,2015春节期间,共有20多户,90多人。
③罗塘行政村
罗塘行政村的古子岭村,明天顺迁自况家。
罗塘行政村的门楼村,明万历年间迁自石桥村,石桥况氏出过佛教曹洞宗第三十八代传人,石桥村况氏绝嗣后熊姓迁入,今石桥村为熊姓聚居村。
罗塘行政村的古丰村,全村47户146人(2012),是生态养殖示范村,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④金家行政村
金家行政村的飞仙渡村,明正统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⑤郑家行政村
郑家行政村的雅堆村,明万历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郑家行政村的堎上村,明万历年间迁自雅堆。
郑家行政村的河头村,明万历年间迁自雅堆。
郑家行政村的彭市村,明万历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郑家行政村的湖南况家,明迁自老屋况家。
郑家行政村的彭家渡,明迁自老屋况家。
⑥塔水行政村
塔水行政村的况家村,明万历年间迁自老屋况家。高安况氏人口重镇,村庄不多,但整体相对较大;共有4个聚居村庄。
高沙况家的况氏祠堂[5]是高安市第四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沙况家的况氏祠堂
高沙行政村的前况村,宋绍兴年间迁自村。
高沙行政村的后况村,宋绍兴年间迁自药湖。
左家行政村的况家村,又名下况家,分迁于高沙况家;
塔溪行政村的店下村,清代末年道光年间迁自蓝坊镇塘坊况家村。
共有3个聚居村庄。
豪溪行政村的况家村,明万历迁自高沙况家。
豪溪行政村的况家店村,清顺治迁自高沙况家;
的筠西况家,清代末年的道光年间迁自蓝坊镇塘坊况家村。共有5个聚居村庄。
三塘行政村的枫岭况家,明万历年间迁自雅堆况家;
行政村的上况村,明天启年间迁自况家的上房,故名上况村;
琴岭行政村的上况村
琴岭行政村的下况村。
琴岭行政村的梓南况家。共有3个聚居村庄,两村庄相邻,处在省级公路S220旁。
田垄行政村下况村,明嘉靖迁自况家下房。
田垄行政村上况村,分迁自田垄行政村下况村,且地势高于下况村,对应取名为上况村。
枧溪行政村的牛毛岭况家。共有2个聚居村庄。
栎林大队洲里况家,明洪武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花苑大队的况家,明万历年间迁自;亦称坪里况家。共有1个聚居村庄。
塘坊行政村的况家村,况于翁明末迁自龙潭药湖村。共有1个聚居村庄。
三湖行政村的河头况家,明洪武年间迁自药湖况家。共有3个聚居村庄。
团山行政村的,况文浦于明万历年间迁自龙潭况家。
官田行政村的坑口况家,于清道光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官田行政村的栎树下村,于清道光年间迁自老屋况家。高安东部、北部况氏分布共有3个聚居村庄。
华阳行政村况坊村,况海天三兄弟于宋元丰年间迁自药湖,现只有况海天的后人存在。
华阳行政村, 况朝俊于元至元年间迁自邻村华阳况坊村。
石梅行政村的下坪湖况家。
共有5个聚居村庄。
鲁家行政村的况家。明洪武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傅家行政村的梁况村,明洪武年间迁自老屋况家。
傅家行政村的傅家,原为傅氏居处,后傅氏绝嗣。况升于明嘉靖年间老屋况家迁此开村。
况家行政村的况家,明万历间迁自华阳况坊村,又名草坪况家。
向阳行政村的况家,迁自龙潭镇老屋况家。高安本地况氏占高安总人口的2%以内,总人数15000人(2011年)。共有况氏聚居村庄56个,发祥村距今千年。其中现存的村庄中,宋代建村的有6个,元代建村只有1个,明代建村有42个,清代建村有7个。
高安况氏迁居高安伊始即人丁兴旺,在整个宋代建村十几个。经过元代的残暴统治,到明代建立时高安况氏村庄仅剩8个(7个宋代所建,1个是元代时建立的港下村)。7个宋代所建村中有1个是由于人丁不旺在明末清初时消亡了。因此硕果至今还有6个宋代时建立的村庄。
高安历史上共有89名可以考证的进士(宋代2名,明代47名,清代40名),而高安历史上可以考证的况氏进士共有6名(宋1名,明代5名)。占6.74%,远超过人口比重。下表是根据1982年的数据统计表共计50村。但收集的数据并不完全,在该表制好后,发现遗漏6个村庄,由于没有1982年的数据,因此不予修改此表。仅当提示。
未收入统计表的村庄如下:
①高安龙潭镇梅口行政村的岗上况家现有族人260多人(2013)。
②高安荷岭镇琴岭行政村的上况村。
③高安荷岭镇琴岭行政村的下况村。
④高安荷岭镇琴岭行政村的梓南况家。
⑤高安黄沙岗镇枧溪行政村的牛毛岭况家。
⑥万善行政村的梅岭况家,2015春节期间,共有23户,92人。
①龙潭镇(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2村宋代开基;  22村明代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②石脑镇(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3村宋代开基;  1村清末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③相城镇(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1村宋代开基;  1村元代开基;  1村明代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④杨圩镇(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5村均为明代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⑤灰埠镇(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2村均为明代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⑥汪家圩乡(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1村明代开基;  2村清代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⑦荷岭镇(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2村都为明代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⑧筠阳镇(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1村明代开基;  2村清代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⑨黄沙岗镇(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2村均为明代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⑩蓝坊镇(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1村清代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11)上湖乡(1982年人口普查)
况氏数量及占比(1982年人口普查)
村庄总数(个)
1村明代开基。
家庭总数(户)
人口总数(人)
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人口普查),通过分析统计:江西省高安市共有50个况氏聚居村庄;高安况氏农业家庭数为2443户;高安况氏拥有农业户籍人口为10879人(1982年)。
郡望:庐江、高安
主堂号:水南堂
①荣恩堂(彦珍公直系后裔中迁出高安者所用堂号);
②亲睦堂:江西上高大塘况氏堂号;
③祠圣堂:江西上宜况氏堂号;
④龙王堂: 重庆巴蜀况氏堂号。高安况氏明宣德年间才第一次修家谱,这份家谱也是中国况氏最早的家谱。但是这份家谱其实不能称为《高安况氏谱》。上高、高安、宜丰三县在明代都属于瑞州府,且全是药湖后裔。因此是整个瑞州府况氏合修的谱,但是称为《瑞州况氏谱》也不合适。由于主修人是福建按察佥事况真主修。时任苏州知府的况钟,鉴于同宗之谊、同乡且同朝为官,也参与了这次的修谱,但是靖安县况氏中只收录了况钟家族这一支,其他支并未收录。不仅如此,就连药湖况氏的发源地西山况坊也没参与这次修谱。之所以出现情况,唯一的可能是,况真原计划是登记药湖支族人,分辈分,续昭穆之用,并没有去想这有多大的意义。谁知这是中国况氏的第一份家谱,对于况氏的早期记录,全出自这份家谱。
在明末年间,高安况氏四修谱时,高安匪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而修谱又是一个花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为加快进度,当时就分了两个修谱班子:云冈队和药湖队。
当时的药湖的工作量还是很大,而且药湖本身村庄不大,人手不足。因此再分了个堆上队(今高沙谱系的前身)。而当时的堆上况家(今高沙)人口增长比较快,高沙系的族人辈分总体要比龙潭的小好几个辈份,80、90多岁的老人要叫抱在手里的为爷爷甚至太公。所以高沙系趁此机会,在修谱时把辈份的排行改了,并单独修谱。这就有了高沙系,并一直延续下来。
当时,高沙系一分,药湖和云冈的就也没合谱了。因此在四修时,就有了药湖系、云冈系和高沙系,不过药湖系和云冈系这两个系的辈份都没变,只是没合谱。在上世纪90年代,药湖系和云冈系在十修时再次合谱。高安市内外按&忠厚衍余庆元盛流益堂&辈份上谱人数合计超过六万。药湖云冈系,是全国况氏最大的谱系,各地况氏也多出自该谱系。又名老谱。这个谱系是绝大多数况氏的出处,中国各省绝大部分的况氏都能在这套谱书上找到祖先名讳及籍地。
高安境内:老谱四修时分出了高安高沙谱,老谱十修时分又出了高安枫岭谱系。
字辈:&。。。。其克嗣先猷 忠厚衍余庆 元盛流益堂 伯世承祖德。。。。。。。。。。。。。。。。。。&高安况氏四修时,从老谱分出,亦称新谱、高沙谱或者石脑谱;分谱至今400余年;
字辈是:&。。。。。 纪、喜、仲、书、香、百、代、垂、芳、远。。。。。。。&。由于高安况氏人口众多,不同村庄的族人增长速度不同,导致辈分相差越来越大,已经到了不知道称呼该怎么喊的地步。 近代再从老谱分出高安枫岭况氏,该支谱系族人主要生活于高安荷岭镇。分谱至今几十年;
&。。。。。 郁彦永玉洪; 文思荣大廷;士绍开兴旺;垂成裕后昆;循良先祖德;孝友振家声;。。。。。&古代碑、坊、牌楼等,皆不可自建,否者严刑峻法处置。欲建碑、坊、牌楼等,主建人必须向当地政府申请或者皇帝下旨奖掖才可。因此,碑、坊、牌楼等皆是家族或个人荣耀的象征。建造原因:明代况真为任福建按察佥事时工作勤力,考核优等,御封真父况均仁为刑部主事(赠)。建坊以示光宗耀祖、皇恩浩荡。建造原因: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况叔祺考中进士,且与其祖父况璟的进士类别相同。况璟时任大明苏州知府。修建进士坊于瑞州二十五都(今高安市龙潭镇梅江桥头)。今高安石脑梅江南面统称为二十五都。建造原因:明代况叔祺逝世时,瑞州乡绅向当时瑞州知府申请建立南省儒宗坊,一为纪念贵州提督学政况叔祺公学问精深,二为激励后生。建造原因:为表彰大理寺正况照所建。皇帝下旨以表彰其办案公正严明,以示廷平。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建造原因:况照和况维垣为父子进士。公元1526年,即明嘉靖五年,进士况照之子况维垣高中进士,二甲22名,选庶吉士,时任广西按察司令况照亦是进士出身,特建父子进士坊。明代以科举与孝道共治天下,建造这种进士坊有奖励当事人,激励世人的意义。建造原因:出任邵武府同知的况于梧是举人出身,他所建造的庭院称为大夫第。《高安地名志》记载高安的大夫第为城南水门况氏于梧立。明代,福建邵武府同知况于梧晚年在水门建有豪宅,得名大夫第。今已不存。由于高安城为知府驻地,周边比较而言相对富裕。历史上只要城破后全城难寻活口,一切尽毁。古代的居民住宅,只有科举有功名者才能称“第”,如“进士第”,“大夫第”等。也是需要申请的,并且需要有一定规模才会批准。名朴,宋江西新建西山况坊人,河东节度使,紫金光禄大夫,掌国子尚书兼提调都军事。北宋初期,卜居于筠州(高安)。名雅,字子文,政公之孙,北宋江西高安人(龙潭镇药湖村人)。二甲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药湖迁上高城北东岳庙祠圣前开基,为敖邑(上高)况姓始祖。
  上高县大塘村况氏祠堂
上高况姓暂计聚居村
①锦江镇:大塘村、城围村、浪亚洲村、横江村、石门前村、况家村、潘家村、赛口村、泉塘村、龙王庙村、土矿、凌江村;②敖阳镇:东门村、桂林巷,五马坊;③田心镇:坪溪村、官路口村、石墙里村、店前村;④芦洲乡:燕窝里村、山头村、山下村、江口村;⑤野市乡:蛇形村,水口村,南源、上夫村;⑥翰堂镇:梓坑况家、棠陂况家;⑦蒙山乡:档下村;其中大塘自然村村是上高最大的况氏村庄,族众数1000多人(2012年),开基祖为国用公后裔况如柏,于南宋绍定年间建村。城围村为上高第二大况氏村庄,族人800多人(2012年),开基祖为况如刚。 大塘自然村和城围自然村等村庄均属于大塘行政村,大塘行政村共有况氏族人2300多人。况抱元,高安人,南宋孝宗年间的著名的石刻艺匠。今高安市博物馆还存有况抱元的石刻作品拓片。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撰文的《邹定墓志铭》。《邹定墓志铭》为青石质地,长80、宽74、厚5.6厘米。于一九六二年出土于高安县云居山。当时是由高安县石脑乡左家山下金周村农民周洪吉掘得。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六日,高安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该村调查访问时发现。
详见《江西历史文物》 1985年01期宋瑞州府上高县人(今上高县锦江镇大塘村人),景迁公凭头脑灵活,经营有道,白手起家,后来成为上高县的万贯富室。重金延请风水师择地,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年)迁居于同府的高安县筠西(今高安市龙潭镇老屋村)。后人多位进士及第,是况氏最大的分支。迁居云冈村初期,多事不顺。后经人指点,在村前加筑一道土梁(今老屋村前的横亘山梁,其实当年费重金请人堆填出来的,而并非是天然山脉)。从现在观点来看有人觉得是迷信思想,但自此后云冈确实人财两旺,众多子孙外迁开枝散叶。不仅江西境内很多村庄源于此,像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外省份亦多源自此村。到如今已为况氏一大支。原名况天,元末人,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区)人士,身九尺,体壮。祖父为说书先生,父亲为买卖人。自小听祖父的评书长大,立志出人头地,扬名立万。在元末的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为红巾军精神领袖彭莹玉的大弟子,教内辈分为“普”。取名况普天。早期红巾军悍将。
元帝至元四年(1338年)况普天与其师兄周子旺在袁州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背心皆书“佛”字,以为有“佛”字,刀兵不能伤;扶周子旺称周王,立年号,况普天行平章事。起义失败后,子旺死,况普天和师傅彭莹玉“逃淮西,淮民闻其风,以故争庇之,虽有司严捕,卒不能获”。此后,跟随彭莹玉在淮西一带继续秘密传教近十年,“劝人念弥勒佛号,遇夜燃火炬名香,会偈礼拜”,广受信徒,遍及江淮地区。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八月,况普天跟随彭莹玉投靠师兄麻城人邹普胜在蕲州(今湖北蕲春)起事,响应刘福通;攻占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位蕲春县东北)后建立政权,扶徐寿辉为帝,国号天完。
1352年二月,彭莹玉率领况普天带领红巾军占领江州(今江西九讧),杀了曾作诗咒骂红军的江州路管李黼。接着攻克南康(今江西星子)、饶州(今江西鄱阳)、信州(今讧西上饶)。四月,进入安徽境内,占领婺源、黟县、休宁和徽州(今安徽歙县)。在这附近,与汪同、程国胜、俞茂等地主阶级武装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六月,彭莹玉、项普略,率军突破昱岭关,进入浙江,况普天西进进攻赣西,克瑞州府,袁州府,吉安。七月,彭莹玉、项普略攻克江浙行省首府杭州。十月,项普略被杀,彭莹玉败退江西。
1353年春,彭莹玉再败退到况普天部,但况部亦处境不顺,十几个府县都已丢失,只剩瑞州府高安县(今高安市)凭借城高墙厚,做殊死抵抗。到这一年的十一月,元军包围瑞州,彭莹玉和况普天、闵总管等红巾军将领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城破后,壮烈殉教。况逵:(生卒不详)字肩吾。元朝安徽庐江人,少时为江西高安人(旧址为今江西高安市委党校所在地),成年后将户籍迁安徽庐江县,因此况逵能够在高安为官(古代有五百里内不得为官的规定,因此正史将其记为庐江人,包括《庐江县志》,在庐江县志中只把况逵记为本县人,但也说不出况逵到底是庐江哪里人。)。少时勤奋读书,有救世济民之志。这时科举罢废,遂以吏职求仕。至大二年(1309)任广西道廉访司书吏。泰定(1324——1327)末任光泽县尹。下车伊始,即以重法绳治豪绅,使其不敢为非。又提倡文教,复建云岩书院(江西省古代书院之一),招集诸生讲学。有兄弟二人争田,则以《诗经·伐木》喻之,亲自讲授亲友和睦之道,二人感动,和解而去。改高安县尹,平反境内冤案,百姓立碑传颂政绩。元统二年(1335)擢庆元路提官。元末明初江西瑞州高安筠西云冈人,洪武年间,在南京给朱元璋上条陈十二,条陈之一的“以钞代钱”影响深远。后和况均实自南京返回高安老家重振家业。为况真之父。以子真(况真)赠刑部主事。老屋村自均仁公开始在整个明代人才辈出,为云冈况氏兴盛之始。自此云冈况氏在明代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官府资源大肆扩张。龙潭镇在宋代只有2个况氏村庄,除药湖为高安况氏的发祥村,另外所有况氏村庄都是云冈村族人在明代所建,因此云冈村也就改名老屋村。人财两旺煊赫300多年。均仁公为老屋村兴盛的开端。字彦珍,明高安人(今高安龙潭镇老屋村),况均仁之子。由岁贡历刑部主事,福建按察佥事,天性质直,用法平允,正统间邓茂七党寇汀州,真与马雄讨之。初有功,后失利,谪黑盐大使。天顺后复职,寻致仕。真性质直,用法平允,与人有惠,后进阶中奉大夫。其直系后人谱系堂号为“荣恩堂”,因皇帝恩典均仁“以子真赠刑部主事”,是况氏荣恩支堂号的由来。明江西高安(今龙潭镇老屋况村)人,字汝明;成化丙午(1486年)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三甲80名,初授知县,累官兵部郎中,苏州知府.。字士伦,号西坡,高安云冈人(今高安龙潭老屋况家人),况璟之子。嘉靖壬午(1522年)举人,嘉靖17年任仙居县令,后升任广东连州知州,赠奉政大夫。明江西高安(今龙潭镇老屋况村)人,字廷光,农历八月二十八日生。明正德2年丁卯(1507年)科举人(正德丁卯乡试87名);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三甲86名)。初授大理寺评事,官大理寺卿,广西按察司令事.。明江西高安(今龙潭镇老屋况村)人,况照之子,,一时之间,父子皆进士被传为佳话。明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科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二甲22名,选庶吉士,历官刑部郎中 .字宗鲁,明瑞州府高安县城人(今高安市区人),三甲135名进士,历官永平府学教授。明嘉靖年间,江西瑞州高安人(今江西宜春高安市龙潭镇万善行政村老屋况家),曾仕于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后任调宝庆府新化知县,因病解组归,经楚南梅城,沉疴不起,遂于毕家巷居焉。生永龙、永虎、永高、永彪、永纪、永文六子,后择地而迁,永龙、永高迁邵北况家坳,永纪迁邵北魏家桥,永虎、永彪、永文世居新化,虎居石窖,彪居老虎坳,文居大江口。六支子孙生齿日繁,散居湖湘。况奎琳为湖南宝庆府况氏祖(今湖南省邵阳,娄底等地况氏祖)。字吉夫,瑞州府高安县人(江西高安龙潭老屋村人);况一经之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三甲49名,初授刑部主事,历官贵州副使致仕,翰林院礼部郎中。传见 〔崇 祯 ]《瑞州府志,卷二。《人物志二·才臣》。
况叔祺做官不忘学问,为明代名儒,著作等身,现存《考古辞宗》20卷、《二史会编》16卷、《大雅堂摘稿》、《四库总目》、《九夷古事》[善本] : 各1卷,传于世。
他的墓是靠挖空一座小山而成的,曾立有石人石马,是风水宝地。在1968年文革中被毁,文物被国家收走。
他的墓的风水地形很好。当地有民谚 “左边一把伞,右边一把旗,中间一个况叔祺”。就是形容他的墓。明江西高安人,明嘉靖甲子(1564年)举人,官仪真县知县(今江苏省仪征),江苏淮安府通判,福建绍武同知。况于梧于明代出生于瑞州府城南的水门村,明嘉靖甲子(1564年)中举,先后任知县,通判,最后为福建省绍武府同知。晚年在水门村建有豪宅,名为大夫第,后毁于战火。高安人,明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科举人,官淮宁知县。江西高安人,明嘉庆四年己未科会试举人。字时及,高安人,清康熙己卯(1699年)举人,丙戌拣选知县。况道衢:字履平,号直斋,清代高安人,乾隆壬子科(1792年)举人。素怀(),字广安,高安(今属江西省)石桥况氏子,佛家曹洞宗第三十九世传人。
少习儒,二十七岁至本县环秀山投志隐和尚座下薙发脱俗。入佛门后严守寺规戒律,二年后礼净任和尚受具,复参志隐和尚得印可。
数十年中,严奉戒律,鼎新殿堂,声名远播,法筵常盛。法嗣有百林、百城、百道等。
高安的石桥村今已不存。况学文[6],男,1973年11月出生,江西高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况学成[7],江西高安石脑高沙后况村人,现任江西省高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博士。况明义[8] ,男,汉族,江西人,中共党员,1986年7 月参加工作,现任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况明星[9],江西高安石脑镇高沙后况村 人。1944年3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技术物理系。引自《高安年鉴 年 在外知名人士选介》。
江西医学院医用物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无创心功能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阻抗学组委 员、江西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 委员兼药品医械行业组副组长,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1年选入《中国当代技术荟 萃》,1994年选入(中国名医列传》。况新华[10],男,高安市人,1953年 9月21日出生,中共党员。引自《高安年鉴 年 在外知名人士选介》。
1966 年9月就读于高安中学。1972年 2月高中毕业下乡到祥符林场知青 队劳动锻炼。1973年10月调人祥 符公社广播站任广播员.1975年 n月考人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 外语系英语专业。1978年11月大 学毕业分配到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任教。1985年9月晋升为讲师。 1995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2000 年10月晋升为教授。历任外语系 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兼党支部书 记,基础课部党总支副书记、书记 兼副主任(主持工作)。
现为南昌航空大学国际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况文武,生于1974年,江西高安石脑高沙后况村人,江西宜春市10位农民创业先进典型之一。
况文武在六姊妹中排行老四,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庭条件非常困难,辍学后,靠给别人做小工补贴家用,1990年,年仅16岁的况文武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到湖南的炎陵县搬运木头。1999年,况文武带着5000元现金,只身来到浙江开办货运信息公司,开启了自己的财富之路。后被评为宜春市的10大农民创业先进典型,高安市的唯一名额。况小平[11],江西高安龙潭镇老屋况家人。老屋古玩的领头人,木匠出身,高中学历。
况小平不是老屋村最早从事古玩的人,当其他人从事古玩已富起来时,他还是个辛苦的木匠。而当时村中从事古玩的人只是到各村各户收购古玩,回家后就卖给住在村里的外地古玩贩子,村民们的收入虽然不低,但也是辛苦钱。他从事这个行业后,改变了整个村民的思路--到大城市开店,从源头收购到终端顾客一条龙,整合了整个资源链,每个环节的利润均不外流。自2003年11月,第一家古玩店在北京开张起, 到2011年,以“老屋”为名的古玩店铺由当初的1家发展到了20多家,市场也扩展到了北京、珠海、上海、浙江等古玩市场发达城市,带富全村100多户况氏族人。老屋况家的收购商不仅走遍了全国各地,而且跨出了国门,开拓“洋市场”,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都留下了“老屋”人寻古探宝的足迹。
江西古玩市场的玩家无人不知高安老屋况家。甚至外地也知道江西老屋村。强大的影响力成就稳定的现金流。随着全国性的收藏热,老屋人收入更是暴涨。成就龙潭镇最富裕村。况阳,江西高安龙潭镇柳湖况村人,1980年高考,考入当时的第一学府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师从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现为美国籍,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数学教授。况根[12],江西高安石脑镇左家况村,清末民国时期的一个普通人,做一件普通事--行善积德,却坚持了一辈子,时人称誉。引自《家乡的葬礼》。
石脑镇左家况村况根老先生,平生做善事无数,功德无量,逝世之时,送葬队伍达三千余人,绵亘蜿蜒达三四里,众人缅怀哭丧嗟叹之声,甚至盖过了鼓乐队震耳欲聋的吼叫,轰动一时。况九龙[13],生于1957年,江西高安人,现任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大内科及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江西省医学会理事、江西省呼吸学会常委和老年医学常委。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有独到之处。
1982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1989年中山医科大学呼吸内科学研究生毕业。况开明,江西高安相城镇华阳行政村况坊村人,曾任江西吉安吉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年份:2011
况晓平 高安市纪委纠风室主任
况正堂 高安市民政局副局长
况雪青 高安市环保局副局长
况世文 高安市荷岭镇党委书记
况 玲 高安市汪家圩乡党委书记
况建新 高安市大城镇党委委员、副书记、镇长
况克明 民警 2011年被评为江西省监管部门推进“两防一退”工作先进个人。
况伟龙,江西雪辰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
况作元 高安市城北公安分局局长
况元恒 高安市农业局党组成员兼农技站长
况阳林 高安市教育局武装部长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省丰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