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河南安阳水冶镇的吗!我想知道水冶定亲和结婚什么的,比如彩礼,定礼是怎么说的啊!

结婚的婚俗礼节四彩礼-55BBS 我爱购物网
&&结婚的婚俗礼节四彩礼
结婚的婚俗礼节四彩礼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通媒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多称“传柬”或“换帖”。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如此繁缛礼节,贫寒人家难以讲究,极贫者则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为完婚。
  建国前,境内男女早婚现象较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结婚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有的“童养媳”十二三岁即被迫“圆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称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后,也有的经人撮合将尸骨并葬一处,配成“冥婚”,亦称“结鬼亲”,或叫“阴亲”。贫困者无力娶妻,亦有入赘于女家成婚者,俗称“倒插门”,或“招养老女婿”。还有抢婚(多为寡妇再嫁)、近亲结婚等陋俗,建国后均被革除。
  嫁女忌讳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妇及儿女不全者,寡妇不当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云:“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城乡自由恋爱者增多,但多数仍需媒人说合。双方认为合适,即安排见面,若互相有意,双方交换手绢或钢笔之类,此谓“换手绢”或曰“小见面”,然后约定订婚日期和仪式。订婚日,男方携带重金、重礼送至女家,女家设宴待客,即为“定婚”。女方同意后,择日到男家,称“认家”,男家长辈给“见面礼”。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个别仍有换帖者。到了国家规定年龄,男女同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多数认为不举行婚礼不谓结婚,故多另行婚礼。婚礼较之过去大为简便,一般由婆家用车辆接新娘,也有娘家送来者。新婚之日,男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盛宴宾朋。闹房之俗依然。城镇青年视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为时髦,简便文明,愈来愈兴。但是,门当户对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仍有恋爱不自由、索要彩礼、变相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及早婚等现象。
  凡结婚者,男方亲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亲厚友贺礼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丝绸、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艺装饰品者,讲究实用的则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关系者多“凑份子”相贺(多为现金),每份多少不等。现金用红纸包好,俗称“红包”。主家下帖宴请送礼者。近年,喜宴之风愈来愈盛,规格也越来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亲友多送些衣料、时装等物品,以示祝贺,也有相助之意。   下面是现在聊城结婚的具体细节,供你参考:
  山东聊城冠县一带农村结婚习俗(细节)
  参加了个婚礼,是聊城冠县那边的,挺热闹.把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同乐!!
  新娘新郎是媒人介绍的,(现在农村大多数也是自由恋爱了,介绍的越来越少了.)不过在介绍之前他们就认
  识,是小学同学.
  结婚前一些时间,女方家里准备好了嫁装,等结婚那天女方带入男方家里.而男方准备好的是:一座新房子,再加床等用品.结婚前几天,新娘要找好伴娘和化妆盘头的人员.伴娘一般是自己院里的(直系或旁系亲属).
  结婚当天早上,新郎家先出车来新娘家拉嫁装(这一趟新郎不来),等拉走嫁装之后.新郎等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来到新娘家,进新娘家后,要亲手给新娘带上喜花,女方要准备给他们做喜面.然后新郎和女方全家人合影.冬天新娘穿的一般都是里面套着一身红的套装,外面套婚纱,婚纱外面披两条红绸缎(也有披一条的)新娘要离开娘家,伤心的哭泣,不想离开.新娘上车时,要换双新鞋再上车.然后就一路的回新郎家去了.记得回去的路和来时的路一定不要是一条,不能走回头路.新娘要随身带的有:铜镜和糖果,在半路时,新娘把铜镜翻到正面来,是辟邪的.
  来到新娘家,新郎把新娘从车里抱到院子里,院子里有好多男方院里的人,在院子的上头摆上两把椅子,是让新郎的父母坐的.他们在院子里举行了:一拜天地,二拜爹妈,夫妻对拜的礼节.在举行仪式的中间,有好多人和新娘新郎闹,让他们抱一个,还有人跑过去把两人推到一块.越闹越旺,如果没人闹的话,就显得不太好啦.然后让新娘入东屋或西屋里吃喜面,新娘子吃了不能咽,得吐到门后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新娘进喜房,里面的人把门关上,不让进,给新娘新郎出难题,让新郎把新娘抱起来,应该说是举起来,让里面的人看到为止.进入喜房,又是一顿闹.闹一会,就该新娘子给大家磕头了,其实也不是真磕,主老婆婆喊着人名,最后掬一个躬就行了.磕完头,亲朋好友都开始拿"头钱".都拿完后,让新郎妈当面数,最后由她出钱凑个整数,给新娘收着.这些都完后,开始吃饭,新郎家自己请的厨师,在自家做.每个村上都有这样的厨师,手艺很不错.在吃饭期间,新郎和几个人轮番敬酒,新郎不喝.再后来就是双方父母聚聚,在见面时,摆上好菜好茶,但谁都不能动,只能看,这是习俗,不知道什么原因.
  然后新娘子随父母回家,等新郎晚上去接回来.接回来后,可就是进入了闹洞房阶段了,不过俺没参加,没能见识当晚的热闹.忙忙碌碌的一天过去了,再接下来就是每天都有男方院里的人请新娘吃饭,认认门
9条其他回答
兰州 的婚礼习俗具有浓郁 的西北地方特色,包括订婚.下彩.结婚等内容. 旧时订婚讲究门当户对. 男女双方不见面,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男方托媒人寻访合适 的女子,问其生辰八字,若二人八字相合,则提单瓶酒去女方家说亲. 女方家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不同意,不开瓶口将酒退回. 有 的地方,女方若同意便招待 一顿长面,否则就是 不同意.
一旦同意联姻,就选吉日订婚. 订婚时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 的衣服或者布料.点心.连瓶酒(即两瓶酒捆[在] 一起)去女方家. 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定婚. 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让男方带回去. 比如今,逐渐演变为由介绍人“引线搭桥”,男女双方见面,互相解,情投意合后,预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 俗称“提提合”或者“下定礼”. 【关注焦点:专家侯惠民谈癌症】订婚 【健康导读:专家呼吁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亟待走出八大】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或者平时都可去女方家. 平均每去 一次,必带 一份薄礼. [在]结婚前 一年或者几个月要下彩礼,俗称“下彩”. 男方备好衣物.礼钱.酒肉等,请介绍人同去女方家,女方设席款待,规模要比订婚时丰盛. 彩礼钱根据双方家境而定.
一般城市高于农村,平川地方高于山区. 【扩展阅读:桑拿天里帮身体去汗降温】下彩结婚男女两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日举行婚礼. 姑娘出嫁 的日子称为“催妆”,女方家亲友贺喜称"添箱",多送首饰.衣物.器皿.钱等. 女方家设宴招待比较简单,择选至亲若干人随姑娘去男方家做客,称“西客爷”. 给姑娘陪嫁妆,通常根据家境而异, 一般是
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具等,其中不可或者缺 的是 要陪嫁 一对碗,叫“衣饭碗”,意为去婆家后衣禄不断. 女方还要给婆家公.婆.至亲长辈及兄嫂各带 一件见面礼物,多为枕顶.鞋袜之类 的东西,[在]婚礼上认亲见面时赠送,俗叫“抬礼”. 男方家结婚之日至少要备轿两乘,按所选吉时迎娶媳妇. 到女家要带上“报恩索”,即给女方父母送 的礼物.布料,还要带上花馍馍.肉方子(4根猪肋条肉)及酒等. 今民乐.大有.连城.通远等地区[在]娶亲时,女方家则要求男方带 一只母山羊羔,以献给家神. 这其中,另有 一传说:传说此地家神为“旮旯神”,姑娘出嫁比如不献羊羔,旮旯神就不高兴,会破坏婚事 的顺利进行. 此外,娶亲去 的人数要单,其中要有妇女 一人,谓之“娶亲奶奶”,此人要选属相相合 的,父母.丈夫.... 俗称“全焕人儿”. 娶亲用轿忌用骡子,姑娘离开娘家时要哭,哭得越凶越好,否则会被人耻笑. 出娘家门前,要手拿 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表示不带走娘家 的钱财,同时,女方家 的人要偷偷地把轿上 的东西藏起,临走时让女婿出钱赎回. 新娘上下轿要有合属相 的亲人抱,最好是 舅舅,俗叫“抱轿”. 娶进门时放炮.打锣,用与着盐.五谷杂粮 的彩色纸花打身,以示驱邪,这时不合属相 的人要暂时回避. [在]新房炕上要有合属相 的未婚男子守床,俗叫“压床”. 新房窗户要用红纸糊起来,[在]新娘进房时由新娘拆破窗纸. 炕头.被中藏放有核桃.红枣,象征团圆.早生贵子之意. [在]举行婚礼时男左女右,行三叩首礼(拜天地.祖先.父母),然后夫妇互拜,最后拜来宾,这时主持人要说 一些生财纳福.尊老爱幼.早生贵子之类 的吉利话. 尔后,新婚夫妇给父母及至亲长辈敬酒.磕头.馈赠礼品,这叫“抬礼认亲”. 有 的女方陪嫁 的东西这时让小姑开箱展示与众,叫“摆针织”. 女方给新女婿做 一身衣服或者鞋袜.腰带,[在]婚礼上由新娘 的弟妹或者侄辈呈上让新郎试穿,这时新郎 的同辈人用腰带将新郎束住紧勒,让他掏钱给呈盘 的人,这叫“掏腰包”,然后,由新娘家 的“喜客”把家里带来 的长面亲自下到锅里,给新娘.新郎平均每人盛上两碗,让他们坐[在] 一起吃完,表示情深意长,白头到老. 婚礼结束,众人把门,新婚夫妇抢先进入洞房,认为谁先进入洞房,将来谁就当家. 晚上闹新房,俗称“闹床”. 闹新房甚为随便.开放,而且无论长幼,有“三天 的新媳妇没大小”之说. 新婚后第三天,娘家 的父母或者兄嫂来吃“三日酒”,来时带着护襟.护袖等物,让新娘带着下厨房擀 一顿长面,谓之“试刀面”,以鉴定.考核新娘茶饭技术 的优劣与是 否麻利干练. 这 一天,新娘由“全焕人”领到麦场上给石磙磕头上香,叫“回对爷”. 这些结束后,从此就可以出门. 第 一次回娘家时要趁早出门,忌讳叫路人看见,并且[在]娘家住 的时间不能超过[在]婆家待 的时间. 婚后月内,男方还要携带酒礼答谢媒人. 到这时, 一个完整 的婚礼才算结束
安徽婚庆习俗(截取了你需要的)   〔过庚〕   又名传庚、传帖、下定。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就要办理订婚手续,所谓过“庚帖”,“庚帖”又名“红绿简”、“鸳鸯书”、“允求书”、“小书子”,是详载男女双方姓名、生辰八字以及双方父母姓名的喜帖。最早的庚帖还得写上祖宗三代的姓名。喜帖的格式:外用大红封套,内装大红单帖和大红全扣各一纸。全扣封面、封底印上龙凤呈祥的金色图案。男方在单帖正中写上“恭求”二字,下款写“姻教弟×××偕室×氏顿首再拜。女方则写“敬允”二字,下款称谓相同。全扣折三叠,当中一叠正中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称“乾造”,女方称“坤造”。故男又称“逑书”,女方又称“允书”。封套正中,还要写上“百年秦晋凭红叶,一路荣华到白头”,“天成佳偶,永结同心”等吉祥语句。过庚由双方商定吉日,上午由男方填好“逑书”,放入庚帖盒内,备办彩礼,请媒人送至女家。女方隆重接待;填好“允书”以后,连同“逑书”放进庚帖盒,陈放堂屋的香案上,点好香烛,燃放鞭炮,由女方父亲先向祖灵行跪拜礼,后向媒人行拱手礼,以表谢意。然后请媒人入席,宴会毕,媒人携庚帖盒返回男家,女方亦回赠礼品。男方亦设宴隆重谢媒,跪拜祖先时,男本人得随父亲向祖灵行礼,并向媒人行大礼。“过庚”完成之后,双方婚事就正式定下来了。   〔下聘礼〕   又称“过礼”、“行聘”,古时称“纳采”。男女双方订婚之后,接着就要下聘礼,男家择吉日正式向女家馈赠彩礼。这是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礼节,婚事成败,往往取决于此。皖西南一带,事先通过媒人,由男女两方家庭协商,讨价还价。女方同意后,男家开出礼单,载明礼品的品种与数量,托媒人送交女家,或于送礼品时附入喜柬之内。男方下聘礼品与女方陪嫁妆奁有直接联系。皖西一带俗话说:“上等人家,赔钱嫁女;中等人家,将女嫁女;下等人家,赚钱嫁女”。这说明了以家庭经济情况来决定聘礼与妆奁的比值的。有的地方,双方约定时间、地点后,将礼品和妆奁互相交换。大多数地区,是先下聘礼,礼品分干礼和非干礼。干礼是彩礼银和新娘衣物,非干礼是猪肉、鸡、鱼、糕点、糖等食品。彩礼银的多少,各地都有讲究:皖南一带为一百零八元;淮北凤台一带为六六元,称为“六六”大顺;皖西一带,以二十四元为一个“礼”,一般不少于两个“礼”,也有多至八个“礼”。这都是以银元计算的。新娘衣服包括单、夹、棉衣全副行装各一至数套,六安一带要送紫色衣服一套,叫“五子衣”,是新娘成婚时必穿的衣服。饰物包括手镯、耳环、戒指等,金质为上等礼,其次为包金或银制。非干礼一般要送猪肉一刀,粑一千,鸡、鱼、糕点都要双数。六安地区还要送公鹅一只,曰“催妆鹅”,女家配母鹅一只,送回男家。这对鹅永不能宰杀,意为预祝夫妻白头偕老。合肥地区还要送茶叶若干斤,据说茶叶味苦,女家嫁女是苦味。并祝贺新婚夫妇先苦后甜。徽州祁门一带称下聘为“提篮子”,每个篮装“四包礼”(猪肉、面条、鱼、蛋之类及其它糕点,根据女方至亲多少而送篮若干个,是送女方父母及主要亲戚。受礼者在女方举行婚礼时,都要赠送新娘衣物,俗话说“吃了饼子,套了颈子”。男方送礼的同时,要送女方衣服若干套)。   下聘时,要附送喜柬(或拜帖),喜柬用红纸封套,内装红笺,一般要十封喜笺,曰“全柬”,有固定格式。如给女方父亲的,上书“大德望尊亲家某府某某先生阁下”,下书“姻教弟某某顿首再拜”,另附礼单注明品种和数量。   聘礼备齐后,装入抬箱(赠送礼品的专用“凹”字形抬箱)和箩筐内,上面放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象征吉祥的什物。抬箱、箩筐外都要贴上红纸写的“喜”字,请媒人及脚夫送到女家,女家放炮竹迎接,并给抬工红纸包。如女家住大村子里,还要将新娘衣服、饰物陈列堂屋,供宾客邻居观赏。   下聘后,凡不在当年结婚的,以后男方每年还要给女家送三节礼,即于端午、中秋、春节给女方父母送四色礼。   〔选定婚期〕   又称“择日子”、“择吉”、“报日”,也叫“过大书子”。由男女双方商定,请“算命”先生择定办理婚事的喜日。传统婚礼极重视选定“黄道吉日”;所谓“黄道吉日”,是依据星命之说,把日子分为建、满、平、收(黑道日)、除、危、定、执(黄道日)、成、开(非黄黑道日)、闭、破十二种,按天轮回。其中“黄道日”为“吉日”,传说是“吉神”,即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值日的时间,就能百事大吉。而“黑道日”则是所谓“凶日”,是不宜办喜事的。淮北一带,习用传说中大禹结婚、生启那几天的日子为喜日,即三月壬日,四月辛日,六月甲日,七月癸日,这是由于淮北水灾频仍,人们怀念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治水业迹,就以传说中大禹娶妻生子的日子为吉庆日。皖西六安一带,习用“二”(成双)、“六”(高官厚“禄”、六六大顺)两日办理喜事,忌讳“四”(谐音“事”,怕出事故)、“七”、“八”、“九”(俗话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出门招是非。还有八为“八败星”值日等)日,认为都不是吉日。合肥地区选择婚期,要请算命先生把新人夫妇和两家父母的生辰八字一起推算,谓之“周堂择日”。一般是如果找不到人择吉,就选定双月双日,但三十日“尽头日”,不能用。另外,各地所择日期,都是两个日子,上半月一个日子,下半月一个日子,供女方母亲挑选,意在避开新娘的月经期,选择吉日,尽管含不少迷信杂质,而都是反映群众心理,体现了对新婚夫妇同偕到老的良好祝愿。婚期选定后,用红纸写好,男家备四色礼,请媒人送达女家,双方即忙于婚礼的筹备了。   PS:六安应该属于皖西一带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而婚嫁作为人生一件大事更是受到空前重视,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婚俗习惯,宜昌是湖北第二大城市,除汉族以外还有土家族还有等其他民族,因而在文化上更是兼容并包,婚嫁习俗也是如此,各地联姻让宜昌地区的婚嫁更具趣味。自古就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说,而男女各自所处的环境则决定了他(她)们要如何娶来如何嫁。《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中说道:“婚俗,是关系到人类种族繁衍`人丁兴旺和社会组成的一种本能文化。婚俗即是人类的动物属性不断减少`文化属性不断增加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民俗事项。因此,各个民族对于婚姻的缔结都异常重视,并有一套完整的习俗与之相配合。”本文就将向您介绍宜昌地区的婚嫁习惯,领略夷陵人的婚嫁风俗。宜昌历史悠久,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现在的宜昌地区辖宜昌城区、远安、当阳、宜都、枝江、五峰、长阳、秭归、兴山共九个县市,其中五峰和长阳为土家族自治区。本文将根据婚嫁中各个程序的进行时间来讲述宜昌各地的习俗。不管在哪里,男女双方要结婚,家长是一定要见的,类似于古代的相亲。现代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开化,因此恋爱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成了自由恋爱,父母的意见只用来做参考,而媒婆一说也改成了“介绍人”在宜昌,当哪家的女儿带回家一个陌生的男孩时,邻居们就会开始猜测:是不是这个姑娘的对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儿子带回家一个陌生的女孩,街坊们同样会七嘴八舌:莫不是带着媳妇回来了?一般情况下,只要双方父母见过面,而且点过头,这庄婚事就算有盼头了,因为在宜昌拜见对方父母叫做“过门”也就相当于“订亲”了。过门后,双方父母会一起吃顿饭,讲究点的人家还会请一些很重要的亲戚(又叫己亲),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说亲要简单的多。定亲过后,就是要选日子了,也就是所谓“请期”。①日子的选定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首先,看季节,哪个季节适合结婚,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关于季节的要求已经差不多没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话说“按老皇历办事”就是讲的现代人择期的简便方法。最后是时辰的选择,古时迎娶的时间多在黄昏后,而现在迎娶的时间多为上午,估计是为了方便中午宴客。日子选的比较近的新人从定下日子起就要开始忙碌了。按习惯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请双方的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当然男方亲戚要给新娘红包而女方的亲戚也会给新郎红包。另外男方还要请大约六个生活相对幸福的邻居或远房亲戚家庭一同去迎亲。还有就是要请一个“支客司”(也就是“司仪”),当然这个人必须是当地有一定地位并能言善道的人。婚礼当天的所有活动都将由他主持调配。现在多数家庭选择在饭店举办婚宴,所以相对比较简单,如果在家举行婚宴则要慎重选择厨师等,并在婚礼前一天开始准备婚宴。女方要准备的东西相对来说不多,但比较烦琐,也比较重要:嫁妆。在中国古代,女儿出嫁时嫁妆的多少成为了这家是否富裕的标志。也可以说是父母怕女儿因着家底不丰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采取的一些防范措施。发展到现在,女儿家出嫁的嫁妆已经远远没有当时的丰富全面了,大多数被数额不菲的钞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讲究的人家会按旧俗给女儿准备棉絮,箱子,梳妆台等物品。棉絮一般为四套或者八套,现在也有准备六套的。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婚俗内容,一般在离开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开始唱“哭嫁歌”。长阳和五峰都有过。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亲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轮流陪着哭,内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内容和形式也有不同。这个程序将会一直持续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养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恋之心,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观者无不落泪,真有生离死别之感。喜期到,男家在迎亲前三日,准备迎亲,应酬宾客。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将备办的各样花红彩礼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礼、衣物等,并接洽第二天娶亲事宜,这叫做“过礼”。过礼回来,男方设家宴,邀请新郎亲友中的未婚青年欢聚一堂,通宵饮酒歌唱,以示祝贺,这种贺喜仪式叫“陪十弟兄”。形式类似于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实,说是十兄弟,实际上却并不限定十人。届时,席上设一令杯选一歌师傅唱开台歌开令,然后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罚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与歌词的需要,或独唱或对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其内容除歌手们相互奉承贺喜之类的吉利话外,一般故事、古人、盘歌(猜调)之类的歌均可唱。有的还用唢呐或丝弦伴奏。最后仍然由歌师傅唱圆台歌,收令散席。与此同时,女方的哭嫁也已进入高潮部分,入夜,摆放着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里红烛生辉,香烟缭绕。两张朱红桌子摆在堂屋中间,桌上放有糖食果饼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干果,被邀的9位土家未婚女子围桌而坐,陪新娘唱十姊妹歌,谓之陪十姊妹。歌声通宵达旦,直到新娘出嫁前一个时辰才降下帷幕。这一习俗不仅在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聚集地有,在远安、枝江等县也有。“陪十姊妹”作为土家族婚俗中最隆重的礼节,其特点是规模大、内容多、形式活、气氛浓。但相比之下“陪十弟兄”所唱的歌曲更具有阳刚之气,歌词排列密集,曲调起伏不大,节奏性较强。迎亲这天,亲友齐聚。一大早男方就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而此时女方的亲友则在与新娘做最后的告别,在兴山和枝江等地新娘的妈妈在婚礼当天是不送亲的。除了爸爸妈妈的嘱咐以外还要再次清点嫁妆,亲戚朋友还要往作为嫁妆的箱子里塞钱,这些钱就是所说的“压箱底”的钱。一般情况下男方会把时间算好以保证中午12点之前返回新房。刁难新郎的任务一般是交给伴娘的,新郎到女方家里之后伴娘要想尽各种办法不让新郎进门,包括提问或者要求唱歌啊,当场再次求婚等等,如果新郎觉得难为情可以给红包以买通伴娘使其开门。当然即使新郎进了门也是不可能让他轻易接走新娘的。必不可少的一招――藏鞋子。伴娘在新郎进门之前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就是要红包,其二就是告诉新郎要将新娘抱走,因为在宜昌新娘从自己家到婆家的路程中脚是不能落地的。迎亲队伍在返回过程中是要按顺序排列的。一般排在前方的是装嫁妆的车,紧跟着是新人乘坐的车,后面则是迎亲的和送亲的亲友的车,当然如果有摄像的话,摄像的车就在最前面了。到达婆家以后男方的支客司还要大声向来客通报新娘嫁妆的明细。③现代婚嫁中“拜堂”这一环节已经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当新娘到婆家时男方的己亲都要在堂屋(客厅)等候新娘敬茶,新娘每敬一杯茶,喝茶的人就要给一个红包。当新娘的嫁妆收拾停顿之后,婚宴就开始了。婚宴上一般要准备15道菜加一个火锅。新郎和新娘则要在婚宴过程中给每一位客人敬酒。在宜昌,一直流行着闹洞房的习俗。④闹洞房,始于六朝。有的地方称“逗媳妇”、“吵房”, 即在婚礼当天晚上,亲朋好友,无论长辈、平辈、小辈都聚入新房中道喜嬉闹,皆无禁忌,素有“三日不分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到这里一场婚礼就结束了,但并不是说整个婚嫁过程都结束了,在宜昌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回门。回门的时间一般是在婚礼后的第三天,女儿和女婿一起回娘家,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而女方父母也会非常重视,所以事先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而这也就是婚嫁全部过程的终结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风俗习惯   婚俗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 朝鲜族婚礼   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纳采”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亲时送的礼物。“问名”礼是占卜新娘将来的运气好坏而打听其母姓名的礼仪。“纳吉”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 “纳币”礼是新郎家给新娘有送的青缎、红缎等财礼,“请期”礼是新郎家把选定的婚期以书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征求意见,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为隆重。  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在延边,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丧葬  朝鲜族多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也实行火葬。在朝鲜族社会,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朝鲜族老人死后,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而且必须穿孝。亲友来吊唁,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再同死者亲属相互二叩首。举行埋葬一定要在单日。入殓时要给死者穿新衣,原来的衣服则烧掉。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墓地多选在山坡的阳面,头朝山顶脚朝下。埋葬后,坟前置供品,叩首。以后要连续祀三天,饭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带供品到坟地叫“三云”。以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  服饰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朝鲜族民族传统服饰叫“则高利”和“契玛”。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服饰   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长裙多有长皱褶。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老年妇女常穿缠裙、长裙。冬天,中老年妇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长袍当大衣穿,有单、夹、棉之分。   食俗  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团、切块、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 制成。冷面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等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泡菜是将大白菜浸泡几天,漂净,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进大缸密封制成。腌制时间越长,味道越可口。   打糕: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打糕的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并称引绝饼已称为传统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顾名思义,打糕是打出来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产糯米的地方,则用小黄米或糜子;所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黄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制作时,先将粘米淘净蒸熟,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而成。吃的时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蘸着糕面吃。   冷面:朝鲜族传统食品之一。朝鲜族人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坐在炕头吃冷面。特别是每年到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鲜族的风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聪,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与狗肉酱汤: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可是朝鲜族在三伏天却有宰狗吃狗热汤的习俗。这种酱汤别有风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酱汤可大补。朝鲜族大多数人爱吃狗肉。然而在节日,或办红白喜事时是绝对不准吃狗肉的。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节。   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米酒: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朝鲜族日常饮食朝鲜族喜欢食米饭,擅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收口、盖严,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儿,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饭味纯正。一锅一次可以做出质地不同的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鲜族的日常主食。  朝鲜族日常菜肴常见的是“八珍菜”和“酱木儿”(大酱菜汤)等。“八珍菜”是用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八种原料,经炖、拌、炒、煎制成的菜肴。大酱菜汤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兴菜、海菜(带)等以酱代盐,加水焯熟即可食用。  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是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泡菜味道的好坏,也是主妇烹调手艺高低的标志。朝鲜族菜肴食用后大都有一定的滋补和医疗作用。如春天食用的“参芪补身汤”、伏天食用的“三伏狗肉汤”、冬天食用的野味肉和野味汤等。  朝鲜族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另外还有:酱牛肉萝卜块;铁锅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风味菜肴。  用餐礼仪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朝鲜族的“花甲宴”  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父母诞辰60周年这一天,女子们还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堂,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以辈分长幼为序,依次向老人敬酒。礼毕后子女们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节庆  朝鲜族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朝鲜族春节: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有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上元节:朝鲜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这天,朝鲜放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烯“属”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这一天还要吃药饭、五谷饭,喝聪耳酒。药饭以江米、蜂蜜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药饭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做的“五合饭”代替。以盼望当年五谷丰收。上元节有许多游戏,过去有火炬战、车战、拔河等。火炬战,即赛火,看谁的火炬最亮,燃的时间最长。车战,是比谁的车结实。所有娱乐活动,全村人都来参加。围观者敲鼓助威,热闹异常。取胜者唱歌、跳舞,欢庆胜利。晚上,大家举着火炬上东山高处迎圆月,谁当年有福,谁就能望见初升圆月,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语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跟桥意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共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   婴儿生日节:即婴儿周岁生日节。在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子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使祝兴的话。这个过程人们叫做婴儿受生日席桌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象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洗头节: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鲜族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回婚节: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老两口都健在;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孙子孙女无夭折。如果亲生子女或孙子孙女中有死亡者,则不能举行回婚节。因此,谁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耀,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席,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闹隆重。   六一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延边已演化成新的全民节日。在延边,人们把“六一”儿童节活动当成一项重大的爱幼活动。“六一”这一天,往往万人空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涌向公园进行游园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所有礼仪筵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   千人针  “千人针”指的是经多人之手缝制的一条有文图的布带。当青年应征入伍时,斜披在肩上作为克敌制胜的象征。这一习俗是与一个古老传说有关。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富庶的村落里,人们都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有一天来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妖魔,残害村民。村中的壮士与它交手,都因为力量不足,被它吃掉了。有一青年立志要除掉这妖魔,到处寻求方法。终于访求到一智者,告诉他,要打败这妖魔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行。要想有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得用一条布带,让年轻的媳妇或亲人缝上一针,就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缝在带子上了。有1000个媳妇(自然不能用寡妇)来缝制,这一条带子就有了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便可打败妖魔。青年人按照智者的话办了,做成了“千人针”,披在身上去和妖魔决战,真的打败了妖魔。于是“千人针”便成了胜利保障的象征,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谁家有应征入伍者,家人就手捧布带求人缝这千人针,以图吉利。  近代在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又有所发展。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略我国东北时,住在延边的许多朝鲜族爱国妇女,不论有无家人入伍,她们都手捧布带,在车站、码头甚至走街串巷互相缝制“千人针”。缝制时还说一些对日寇诅咒和对抗日战士祝福的话。  禁忌  朝鲜族喜食狗肉,但婚丧与佳节不吃。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忌讳人称“鲜族”
词 目 明媒正娶
发 音 míng méi zhèng qǔ
释 义 明、正:形容正大光明。旧指正式婚姻。
出 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论起初婚,王氏在前,只因休了一番,这平氏到是明媒正娶,又且平氏年长一岁,让平氏为正房,王氏反做偏房,两个姐妹相称。”
明媒正娶婚   一九四九年以前,裕固族婚俗分为正式婚和非正式婚。明媒正娶,名正言顺,谓之正式婚。勒系腰婚、帐房杆戴头婚、招赘女婿婚、童养媳婚、小女婿婚和养女婚均被视为非正式婚。   裕固族的婚姻受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存在着不少封建落后的风俗。表现在包办买卖婚姻上,即使明媒正娶,虽然符合封建礼教,实际也是包办买卖婚姻。男方要负担很重的彩礼和婚姻各种仪式礼节的庞大开支,造成裕固族中很少有人举行明媒正娶的婚礼。据五十年代初社会调查,原亚拉格家部落中,有232个成年男子,正式结婚的只有47人;大头目家部落共38户人,正式结婚的只有7户。还据调查:大头目家部落的富户牙拉尕富巴和拉什旦结婚时,付出彩礼计牛15头,马6匹,绵羊50只,山羊15只,茶砖10块,白布10疋(每疋约一丈五、六尺),衣服12件,头面一副(计500元),送亲友的哈达用白布约10疋,请头目、亲友喝茶喝酒花费约700余元,以上各项费用按五十年代初物价折算人民币五千六百多元。所以,解放前一般贫困之家的牧民结不起婚。   正式婚仪式繁多而隆重,其仪式有求婚、许亲、说亲、定婚、选人、戴头、送亲、打尖、踏房、让客、尧达曲珠尔、阿斯哈斯、献羊背、道谢、交新娘、入洞房、生新火、回门、串亲、出牧、站娘家等
潮汕媳妇的礼法嫁娶时传授家规:女子出嫁时,除父母长辈教以当媳妇的一般道理和知识外,有个仪式是要女儿坐在水缸上,然后才上花轿。此俗寓示女儿要像水缸一样要“大器量”,心胸豁达,勿斤斤计较。  认米缸:听翁姑介绍米缸位置、家中大小人口煮饭烧粥数量等。  采水缸:听翁姑告知到什么地方打水,水桶、桶担钩挂在什么地方以及饮水如何保持卫生等。  搅米泔缸:用木棒搅拌,让媳妇看看里面没有生米熟饭,示意不能浪费。  生火:教媳妇生火煮饭。习俗新娘进门要顶替翁姑或妯娌做饭。即使富户人家有女佣煮饭,也要十二天,或一月或四个月参加做饭。  站着吃饭:新娘初到要尊老惜幼,开始站着吃饭,且要为长辈添饭。待四天,十二天,父母劝儿媳坐着吃或不必为长辈添饭时才免此礼。还有,如不可站门槛,不可坐正堂;捧茶要按宾主排辈。  洗衣服:须先洗男服后洗女服,先洗长辈衣服,后洗小辈衣服,先洗深色衣服,后洗浅色衣服等。送聘与回礼西县潮语区送聘礼俗,大体与潮属各地相同。送聘也叫聘传时,即在男女双方协商嫁娶日期之后,由男方托媒送去聘金礼物。送古礼者具写迎娶贴式和婚书门符,一般人家仅是送聘金礼物。聘金礼物和女方的嫁妆多少都是事先商定的。聘金是送给女言父母的;礼物如金银首饰、服装、布疋、则是送给儿媳的;锦糖、饼食、发@是送给女方赠送亲邻的。如女方有祖父母健在者,须专敬送猪腿;父母健在者,则敬送猪肉(俗称洗屎肉),表示报谢父母养育之恩。女方回礼从简,仅以糖饼回赠,让男方赠送亲邻,告知迎娶日期。男方有送贴式、婚书者,则回帖,并交换婚书。今送聘则除纸币金银首饰服装布匹外,尚有电器、缝衣车、钟表等物,皆据男方经济力量不同而定,女方回礼也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的婚礼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 然而,传统婚礼还存在。提亲,亦称求婚。 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婚。 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 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定亲。 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 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 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 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 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 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 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 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 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 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 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 这是夫权的暗示。 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 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 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 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 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 “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 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 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新郎在布置新房时,要举行庄严的“安床”仪式。 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 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 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 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 \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 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 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新婚三夭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 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 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闹洞房: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 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 潮汕也如此。 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 你如果想一睹新娘的芳容,必须说出吉祥如意的“四句”,新娘才肯放下遮面的扇。 也有一些生性诙谐的闹客,运用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把个新娘弄得不知如何回答。 特殊婚俗 过去,潮汕地区还存在许多特殊的婚姻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这形形式式的婚姻习俗,有的已被淘汰,有的虽然尚存其名,但形式已经完全改观。指婚(也称娃娃亲):旧交或要好亲友,由双方父母作主,指定怀胎的二家婴孩出世后若是一男一女即作未来夫妻,称指腹婚。 男女双方长大后不管中意与否,由双方父母择日完婚,谓之‘转屋”
婚 嫁 传统婚嫁,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重早婚。嫁要有六个礼: 纳 彩:媒人提亲,经女方同意,男方备彩礼相亲,表示求婚之意。 问生辰:女方出“八字”,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 纳 吉:男方纳礼完聘,即可订婚。 纳 征:订婚后,结婚前男方向女方“过大礼”,用台盒送食品、衣物、首饰等。女方可用衣、帽、鞋等作回礼。 请 期:男方用红帖书婚期,征求女方同意。 迎 亲:新娘出嫁坐红轿(再婚的坐青布轿),结婚先一天的晚上男方行闹轿礼,新郎穿礼服坐于轿内,由四人抬着摇晃。在轿内轿外用醋浇在烧红的卵石上,以示荡涤污秽之意。新娘坐红轿到男家,首先在大门口停放,打火罐。西乡则要行“拦门礼”,礼毕,引新娘下轿入室,然后举行婚礼,拜天地,拜祖宗,新郎新娘互拜。拜堂后分大小,拜长辈,然后入洞房吃交杯茶。晚间闹洞房,要吃抬茶,说赞叹词。婚后第三天新郎偕新娘去岳家,谓三朝回门,也有春节回门的。民国时期,县城还流行文明婚礼。 解放后,贯彻执行婚姻法,男女自由恋爱结婚。不讲聘礼,不讲嫁妆。婚前男女双方同至当地政府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之后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以糖果、水酒招待客人。50年代开始,机关单位举行集体结婚仪式,后又兴旅游结婚。80年代以后,旧有的婚嫁习俗又开始抬头。 生 育 婴儿出生,合家欢喜。先要往孩子的外婆家报喜。报喜时,鸣放鞭炮,赠送礼物,生男孩送雄鸡,生女孩送雌鸡。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要用紫苏、檀树嫩巅和鸡壳(完整的)煎水,为其洗澡,谓之“洗三朝”。洗完后,由负责洗澡的女人抱去敬祖宗,以示添丁告祖。婴儿三朝、满月、周岁均设宴庆贺。旧时妇女生小孩后,一个月不出门,用植物煮食干菜,谓之“坐月”。满月后去娘家,谓之出月。平江县境有拜逢生干爹的习俗,婴儿出生后,第一个外人来家,即称他为逢生干爷,一定要留坐,待如上宾,特别要敬以茶水。据说,逢生干爹喝茶多,婴儿母亲的乳汗就多。 寿 诞 人满60岁为甲。花甲后每添10岁称大寿期。儿孙要为长辈为酒席祝寿,俗称做寿或做生。出嫁女送绣花鞋和寿面、寿桃、寿糕、寿饼等礼物。寿日,“寿星”上坐,儿、孙辈挨次行三叩首礼,谓之拜寿。解放后,拜寿仪式减少,办寿酒却不少。 丧 葬 殡葬旧俗 病人弥留之际,亲属围立床前,停止呼吸后,即焚化纸扎的轿子和轿夫。子女跪于床前烧火纸钱(称“烧见面礼”),然后浴尸,“装衬”。即日发“讣闻”,设灵堂,死者入棺,叫“入殓”。亲人穿孝服,举哀守灵。亲友吊唁(俗称烧香)。在此期间请僧侣做道场。道场结束后,“化财”(烧灵屋),然后吹吹打打送葬(也有先送葬,后散道场的)。东北乡、西乡一带,人满五十岁后就“砌圹”,人死后将灵柩推进去封好道口就安葬完毕。其他地方都是临时择地安葬,大都在三、五年后要改葬(俗称改坟)。父母去世,儿、媳穿麻衣,麻鞋(草鞋),戴草箍、腰系草绳,以棉花它塞耳。父丧扶竹杖,母丧扶桐杖。未嫁女儿穿麻衣、半麻鞋。夫亡,妻穿白衣,着白鞋;妻亡,夫亦同。其他亲属穿白衣、半白鞋。丧事结束后除孝服。 ] 殡葬改革 解放后殡仪逐渐简化,人死即殓入,设灵堂,开追悼会。然后出柩、送葬。70年代后,开始有人送死者遗体至长沙火化的。80年代后,为死者做道场之风又开始盛行
信阳婚俗有很多种:. 1.一般来说,结婚是中午的正席,头天晚上女方正席.但也有一些地方是晚上男方正席.中午女方正席.比如谭家河乡和柳林乡西部. 2.彩礼的下法有两种,一是对月礼.就是在结婚那天前一个月的时间下的礼.通常是双数.有四彩六彩八彩十彩(一彩必须有两样.也就是说四彩就是八样,六彩就是十二样,以此类推)然后就是接亲的那天,男方要下礼.和对月礼差不多.除了物礼,还得多多少少有点礼金.1000-数万不等. 3.接亲的时候,有的地方新郎不参加,只派一队人马去.大多数地方新郎必须参加. 4.闹房,全国的习俗差不多. 5.红包:新娘将红包放在身上每一个角落.除了撒出去的,就是让别人在身上摸到的. 6.团圆饭:洞房前的一顿饭.大伙聚在一起给新郎新娘出难题,通常都有点带色的.小儿不宜参加. 7.回门.结婚的第三天,女方带着男方回娘家.这时男方还得准备些礼品,当然会少得多.但有一点,不能走新娘出嫁时走的那条路,必须想其它办法走另外一条路回门.信阳婚嫁习俗: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简应允,名为允帖,视为正式定亲。定亲后,男方或男女双方设宴谢媒,备礼相送,谓之喝定亲酒。婚约既定,不能更改,遇节日和红白大事还要相互往来。 择吉: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 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潢川县南部在迎亲前两日,过礼必有1只公鸡,女方须回1只母鸡,而在县北部则分别为公鹅、母鹅。商城县在迎亲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进行暖轿仪式,晚上宾客满坐,喝暖房酒。新县等地,新婚前夜由牵娘睡在新床上暖床。 迎娶:迎亲的时间,淮滨、固始、息县等地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县城关在午夜。是日,男家洞房、中堂、门、窗及树干张贴大红“帧弊郑姓偷固固呷 跋驳健敝狻S资保蟹奖覆式沃僚医忧住P履镌蚯攵母九翱场保昧礁呓食成虾姑淮┐髡耄范ヱ淄泛笕虢巍H虢畏绞礁鞯芈杂胁煌坛窍匦履锶虢吻埃仍谧急负玫那逅吧下宰蹋儆墒寤蛐直辖危宦奚较赜尚履镄殖け成辖危讳甏ㄓ行┑胤接汕资舯辖危沃辛碜荒型菇巍F艚魏螅睦窒鹊迹宦反荡荡虼颍皇泵疟夼凇P吕捎晒睦窒喟橛林型尽=沃聊屑遥煺逼痰兀履镉汕D锵喾龀鼋危睾煺敝林刑眯欣瘛P孪亍⑾⑾亍甏ǖ鹊赜行履锟藜尴肮撸创尤虢蔚侥屑遥履镆恢笨尢溥煅省T阡甏ǎ涡谐讨腥粲銎渌危履镄牖セ豢愦蝗肫偶颐攀保履镆绻戆埃⑹谝员ζ勘ё樱馕蹲湃蘸笊钗榷ā⑵桨病9馍较赜资保吕勺沃僚野崆住E野谙吕勺紫乒病⒉斯逦逗螅吕珊取傲馈(1条整鱼或鸡肉烧制),用筷子一拨,喝口水后放下,掏出“封子”赏钱。稍坐后,新郎辞去。片刻,新娘启轿,轿门上用红线系1块精肉疙瘩(为的是打发邪恶)。到男家后,由男家迎亲、牵亲的妇女各2名和1名递锡壶的少女(俗称伴姑)等人打开轿门,新娘接锡壶后下轿,意即承当媳妇。新娘进喜堂的步子越慢越好。拜堂后入洞房,先由新娘略吮一口枣子汤(子孙汤),接着端来一碗用鸡制作的凤汤,新娘只用筷子拨动一下,夹块肉掷于床下,为的是喂虎狼怪物,使生子好养。 成亲:成亲礼在正厅设香案进行,由司礼主持。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后对拜。拜毕,新郎揭去新娘褡头布。随之摆席,大宴宾客。席上,新郎、新娘要按亲近、辈份等一定次序,逐个向每位在座宾客双双敬酒。入夜,新郎、新娘饮合卺酒,然后入洞房。次日,有的地方以凳子为墩支撑梯子,从洞房一直搭到厨房门,梯上铺红毡毯,新娘从上面走到厨房祭灶,谓之过状元桥。第三日(淮滨为第六日),新婚夫妇在日上三竿后由娘家兄接“回门”,娘家设酒宴款待,日落之前回婆家。在光山,第三天回门时,仅接新郎至岳父家,第六日新娘才走娘家。 闹房:通常在婚礼的晚上进行,有的延续数日。闹房时,“三天无老少”,允许长辈、平辈、小辈亲朋和宾客嬉闹,皆无禁忌。年青人闹房最为活跃,多出些稀奇古怪的难题和游戏让新人回答或完成,引人发笑,以此捉弄新人,而新人无特殊原因不得拒绝回答。有的地方闹房时,新娘要挨个点烟、敬酒,敬到谁都不能装孬,敬到什么时候就喝到什么时候,这种闹房酒常常喝醉方休。由于闹房气氛热烈,整日整夜不歇,新人经此一阵常常精疲力尽,有的甚至累倒、病倒。 淮滨婚俗:沿淮船民,渔民的男婚女嫁和陆地上稍有不同,成婚时。男方摆个小划子,婚礼置于船头,送到女方船上,迎娶时,女方将男方聘礼和女方陪送的嫁妆都放到小划头上,连人一齐送到男方船上。男方迎亲,派男亲戚一人,划子橹上拴两条红绸布,新娘到新郎船上后,客人争要两条红绸(用以给小孩避邪)
婚期确定后,要购置家俱、家用电器,布置新房,买婚礼服装、选订婚纱,照结婚纪念相。双方落实伴郎、伴娘,通知亲友,主办一方(一般为男方)订饭店、车辆,聘请主持人、宾相,落实录像、摄影、礼炮、乐队、婚礼会场等事宜。 结婚庆典前,一般还必须做好以下准备: 四彩礼:离娘肉一块;大葱4棵;粉条2斤;棉白糖2包。四彩礼是接新娘时新郎到女方家必带的礼物。离娘肉要一刀,带二根肋骨,以示女儿虽然离开娘出嫁了,但仍然和母亲骨肉相连,没离开娘。大葱要带根,意在生活充裕,孩子聪明,牢靠。粉和糖示意婚姻甜蜜长远。四彩礼中,也有在鲤鱼(2--4条)、粉(2把)、酒(2瓶)、糖(2包)、烟(2条)、茶叶(2代)中选四样的,因离娘肉和大葱必带,不算四彩礼。 红毯子(1条):新娘换妆和坐福时用。 红腰带(2条):新娘换妆时新郎新娘互扎。 红鞋(1双):新娘上喜车穿。 喜花:新郎、新娘、伴郎、伴娘、证婚人、主持人、宾相花各1个,主婚人(双方父母)花4个,嘉宾花若干。 鲜花(3束):新郎向新娘献花1束、典礼时向新郎新娘献花2束。 喜蜡(4颗):新娘换妆和新婚之夜用。 鞭(不少于8挂):喜车出发、到女方家各放1挂,到新房、饭店下车和典礼时各放2挂。 礼炮(18―21响):新郎新娘饭店下车或结婚典礼时鸣放。(一般富裕人家有此项安排) 喜字:大号―新房门、饭店大门各贴2个;中号―迎送喜车1车1个;小号和艺术字―若干,新房室内张贴。 喜联(2幅):新房和典礼会场用。 扬花(6代)、彩条(6桶):新郎新娘到新房、到饭店下车和结婚典礼时用。 头花(若干):新娘化妆戴。 婆婆花(1朵):新娘给婆婆戴。 发卡(若干):婆媳戴花时备用。 花篮(1个):典礼会场上用。(可用喜车上花篮代) 红纸(10张):盖井盖、垫果盘用。 水果糖块糕点瓜子烟:新房接待、典礼会场主席台上、礼账桌上用。 红双喜烟和火柴(若干):新郎新娘敬酒时用。 红气球(20个):迎送喜车1车挂2个。 相卷(至少4个):结婚全过程摄影用。 斧子(1把):新郎迎亲时和新娘换妆、坐福时用。(斧子最好用桃木制作的工艺品,红纸剪的也可) 礼账本、笔、礼账兜1―2套。 男方家红包:新娘改口、压炕、压车、新娘换鞋、挂门帘及挂钟、新娘点烟及赏嫁妆、新亲小孩、喜车、厨师、摄影师、录像师、伴郎、伴娘、献花小孩、主持人、宾相用;另备几个机动红包。 女方家红包:新郎改口及点烟、给新娘压腰、赏喜车、新亲上礼、加菜时赏厨师,新娘赏双方嫂子、小叔子用,另准备硬币1包,抓福时用。 女方家备水果糖块糕点瓜子烟;1碗合喜面、2个荷包蛋(新郎新娘吃);1挂鞭,喜车返回放;聚宝盆1个、红纱巾1条;红手帕若干个(遇喜车抛、作赠品送人);门帘、挂钟各1个、秤砣1个(挂门帘及挂钟时用)。 新郎、新娘交换的信物。 双方家庭沟通商定事宜 举行婚礼之前,男方家人要和主持人一起礼节性的到女方家进行一次走访,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双方家庭需沟通商定的事宜有:
(1)落实迎亲人员(有长辈一人带队)、送亲人数、小孩数。 (2)迎、送亲车辆双方各出几台,如何赏钱。 (3)商定迎送亲时间、车行路线和迎送亲、入洞房(新房)、结婚典礼仪式、议程。明确在女方家换妆、照相和在洞房坐福、照相等仪式,均不超过一个小时;典礼仪式20―25分钟。 (4)赏钱沟通:新郎新娘改口钱,压炕钱、新娘换鞋钱、新亲压车赏钱、挂门帘及挂钟赏钱,赏新亲小孩钱、赏嫁妆钱,新亲上礼钱,给新亲加菜赏钱等。 (5)落实证婚人、婚礼庆典讲话人员、献花小孩、放鞭扬花人员。 (6)迎亲礼品返回问题:大葱、喜蜡各返回2颗。 (7)落实女方家执事和男方家宾相,双方有事直接由他们联系沟通。强调伴郎为新郎携带礼品,为新郎新娘上下车开关车门;伴娘协助新娘化妆、换装;伴郎伴娘为新娘铺红毯,点喜蜡,做好交换信物、喝交杯酒和敬酒准备工作,随时关照新郎新娘仪表。 (8)双方习俗沟通、忌讳或注意的问题及其它有关事宜。 迎亲送亲仪式 结婚前夜,新郎在布置好的新房内,由未结婚的弟弟或侄儿、外甥陪伴下过夜,俗称“压床”、“暖房”。 结婚当天,从清晨开始,男方家门前便鼓乐喧天,大门上张贴大红喜联,室内外门窗、家具上张贴红“帧弊帧7壳盎虼竺磐庖浴88”或“99”为造型摆好烟花爆竹。清晨一早,由鲜花专卖店装好迎亲喜车,迎亲车挡风玻璃窗上粘贴“帧弊郑紫渤党得帕脚孕液炱颉P履锲鹪缗掏坊保砂槟锱惆樵诩业群颉 (1)新郎换装。新郎在新房换装,披红戴花。儿子要成家了,母亲对其嘱托。主婚人(新郎父母)、主持人、宾相戴喜花。 (2)迎亲车队出发。新郎由长辈带队,在伴郎、介绍人、亲友和婚礼主持人的陪同下,手持鲜花,带四彩礼、压炕钱、换鞋钱,乘车去迎亲。迎亲人员有一人负责带新郎新娘花、伴郎伴娘花、主婚人(新娘父母)花、两条红腰带、一双红鞋、一条红毯、四颗喜蜡、一挂鞭。伴郎为新郎坐下垫“福”(斧子),出发时放一挂鞭炮。如请有鼓乐班子的便开乐齐奏。一路上逢村过桥燃放鞭炮。两家相距近者故意绕远路,以显示荣耀。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附近,放鞭炮给女方家报信,女方家出人迎接至大门外,迎亲人员下车。 (3)新郎改口叫门。新郎手提礼物走在前面,至房门前改口叫“妈!开门”,须叫数声(谓“憋性子”,女方到男方家后亦然)。岳母开门后,新郎给岳父、岳母鞠躬施礼,岳母接过礼物,对女婿改口赏红包,然后让宾客到客厅等候,以烟茶糖果招待,并由介绍人介绍双方亲属关系。在迎亲宾客进屋的同时,新郎又叫新娘开门,给新娘献花。 (4)新娘换妆。新娘父母戴主婚人花.伴郎伴娘铺红毯,点喜蜡,摆大葱,伴郎在红毯下放压炕钱,新娘在红毯上换妆。新娘换妆后新郎新娘互扎红腰带,互戴新郎新娘花,伴郎伴娘互戴伴郎伴娘花,女方家人和新郎新娘照相。 (5)吃合喜面。新娘母亲煮一碗面条,放二个荷包蛋,新郎新娘合吃一碗喜面。 (6)新郎给女方家长辈人点烟,长辈对其赏钱;长辈给新娘赏压腰钱。(比较讲究的人家有此项安排) (7)新娘抓福:女方家人在红毯上撒硬币,新娘抓钱放入由红布包裹的洗脸盆俗称“聚宝盆”中,新娘端盆,母亲对女儿嘱托。 (8)喜车返回。新郎抱新娘上喜车,新郎给新娘换鞋,新娘弟弟接旧鞋,新郎给赏红包。迎亲人员带回红毯和两颗喜蜡、两颗大葱。女方家人对喜车赏钱,迎亲车起车燃放鞭炮返回。一路上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压车人和其他亲属相随送至婆家。姑娘出嫁,女方家一般要陪送几大件嫁妆,如高档家俱、家用电器等,所有的嫁妆都要系上红布条,嫁妆随车到达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省安阳县水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