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哪些二本大学类型土壤分布

&用户账号:
←点击获取验证码&&
&&&&&&&发布供应信息请先注册为金农网新用户!
您所在的位置:
重庆万盛哪里有养牛的
3:41:51   来源:金农网用户中心   【
信息类型:供应信息
信息标题:重庆万盛哪里有养牛的
发布时间: 3:41:51
信息编码:44307
金农网农业百科:设施蔬菜肥害的防止措施  一、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在腐解过程中可以形成有机胶体而有机胶体对阳离子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当化肥施入土壤以后由于阳离子多为胶体所吸附于是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数量相对减少从而使土壤溶液的浓度不会升得太高。
  二、适量施用化肥 化肥一次施用量太大时使土壤溶液浓度太高这是造成蔬菜肥害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化肥的一次施用量控制在适当的数量范围内蔬菜肥害的发生就会大大减少。不同类型土壤的一次性追施化肥量是不同的从砂性土到黏性土一般每667平方米一次施用硫酸铵的数量范围为20-60千克尿素为12-30千克过磷酸钙为30-55千克硫酸钾为10-20千克。
  三、全层深施化肥 同等数量的化肥在局部施用时阳离子被土壤吸附的数量相对较少可以造成局部土壤溶液的浓度急剧升高导致部分根系受到伤害。如果采用全层深施做到土肥交融就能使肥料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耕作层中被土壤吸附的阳离子的数量就会相对增加使土壤溶液的浓度就不会升得太高从而使蔬菜避免受伤害。同时由于化肥深施阳离子被土壤颗粒吸附的机会增多氨的挥发也就因此而减少地上部发生焦叶的危害也就减少了。对于苗床和设施种植施肥除了以上措施以外还要注意施肥后适当通风换气防止氨的积累。同时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也可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防止产生浓度伤害。
重庆万盛哪里有养牛的
常年提供牛羊良种热线电话:,袁经理,QQ;提供肉牛羊养殖技术,免费检疫运输。山东汇通牧业是山东省专业鲁西牛羊驴养殖繁育场,《中央七套》致富经栏目专访单位。常年供肉驴,肉牛犊,肉羊,鲁西黄牛,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改良肉牛,肉驴,德州驴,关中驴;种羊有波尔山羊小尾寒羊,怀胎小尾寒羊母羊,是鲁西牛羊养殖繁育、保种外调、满意服务再付款负法律责任。办理检疫手续,免费送货到家。
经理/畜牧师:袁鑫
销售手机: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畜牧养殖园(汇通牧业)
以上信息由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袁鑫(男)
联系电话:3
手机号码:
在线QQ咨询:
联系地址:山东济宁畜牧开发区
邮政编码:272400
电子邮箱:
信息标题:重庆万盛哪里有养牛的
· ( 3:41:51)· ( 3:40:32)· ( 3:39:12)· ( 3:38:00)· ( 3:36:42)· ( 3:35:27)· ( 3:34:21)· ( 3:33:12)· ( 3:31:55)· ( 3:3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金农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农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农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8 电子信箱:(请把#换成@)重庆马铃薯土壤养分分级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1期
重庆马铃薯土壤养分分级研究
【摘要】:为了了解重庆主要马铃薯产区的土壤养分状况,通过采用土壤养分测试的方法,研究重庆主要马铃薯产区巫溪和城口两县随机采集的62个0~20cm土壤样本。结果表明,大部分马铃薯土壤pH7.6,整体偏碱,不适宜马铃薯生长。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其中高于20g/kg的土壤占80.6%,高于40g/kg的土壤占17.7%。全氮、磷含量丰富,有近一半土壤全钾含量属适量范围,丰富和缺乏范围内的比例分别是24.2%和30.6%,以巫溪县马铃薯土壤全磷、全钾含量缺乏较严重,比例分别为35.3%和50.0%。两县马铃薯土壤有效氮、磷、钾、硫含量均较丰富,交换性钙、镁含量十分丰富,而城口县土壤有效硫含量整体偏低。土壤有效铁、锰、硼均缺乏,比例分别为48.4%、56.4%和98.4%,有效铜、锌含量则十分丰富,各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城口高于巫溪。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同一产区不同部位土壤养分存在很大差异,不同产区马铃薯土壤养分丰缺范围明显不同。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S158【正文快照】:
0引言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和丰缺状况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内容。全面客观评价土壤养分含量水平是科学施肥的依据,也是农技推广和精准农业实施的基础。中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对主要农业土壤的养分含量、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华;毕如田;程芳琴;吴俊兰;;[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年04期
鲁剑巍,陈防,王富华,刘冬碧,万运帆,余常兵,胡芳林,王明锐,王运华;[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文军,朱宏斌,叶舒娅,武际,郭熙盛;[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张昌爱,毕军,夏光利,张萍,史桂芳,朱国梁;[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汪建飞,于群英,李孝良,段立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朱宏斌,武际,王文军,叶舒娅,郭熙盛;[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胡勇;吕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宋建伟;朱春茂;赵光伟;邵瑞鑫;;[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张国君;高世铭;张朝巍;黄杰;李彤;;[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汪建飞,邢素芝,崔静;[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赵凤艳,丛玲,高丽华,王敏秋,谷思玉,魏自民;[J];北方园艺;2000年06期
刘德,赵凤艳,陈宇飞;[J];北方园艺;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翁伯琦;黄毅斌;;[A];2003国际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坛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绍文;[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刘方;[D];浙江大学;2002年
晁逢春;[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石孝均;[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刘鸣达;[D];沈阳农业大学;2002年
鲁剑巍;[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刘忠华;[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王学奎;[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熊又升;[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王玄德;[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兵林;[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袁传怀;[D];广西大学;2001年
张锡洲;[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叶学见;[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黄金良;[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王夏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王林;[D];浙江大学;2001年
唐家良;[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耿建梅;[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侯建筠;[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汤洁,赵凤琴,林年丰,王娟;[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王军,傅伯杰;[J];地理学报;2000年01期
王军,傅伯杰,邱扬,陈利顶;[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孔祥斌,张凤荣,齐伟,徐艳;[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王军,傅伯杰,邱扬,陈利顶,余莉;[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Loren B[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黄奕龙,陈利顶,傅伯杰,黄志霖,贵立德,吴祥林;[J];第四纪研究;2003年03期
徐晓斌;王清;;[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王祥珍;[J];杂粮作物;2003年06期
曹凑贵,蔡明历,张似松,袁伟玲;[J];湖北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倩;胡胜勇;高明;徐畅;王龙;;[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0期
王广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蒋增;韩晓日;杨劲峰;张昕欣;赖鸿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李建辉;李晓秀;张汪寿;王晓燕;;[J];地理科学;2011年08期
刘忠玲;王庆成;孙欣欣;;[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刘丽平;尤军联;丁莉华;;[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18期
赵维俊;刘贤德;金铭;车宗玺;马钰;;[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苗恒录;吕志远;郭克贞;任蓉;司环宇;;[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年08期
施娴;袁玲;;[J];Agricultural Science & T2011年05期
栗冬梅;;[J];河南农业;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张春;邓良基;张世熔;郑小佳;何鹏;邓旭艳;;[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邱扬;傅伯杰;王军;陈利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杨起简;路平;刘玉芬;李海强;;[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C];2005年
史利江;郑丽波;柳云龙;;[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王玉娟;陈永忠;何小三;;[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杨联安;;[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池富旺;张培松;茶正早;罗微;;[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刘蕾蕾;徐茂;王绪奎;刘小军;汤亮;曹卫星;朱艳;;[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强;[N];山西科技报;2004年
毛翠辉?鲍印清
周桂英;[N];中国气象报;2007年
唐志强 记者
武盾;[N];陕西日报;2009年
陈忠权;[N];天津日报;2010年
夏海鳌;[N];湖南科技报;2009年
晨曦?梁秀福;[N];湖北日报;2007年
通讯员 孙莉;[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9年
记者 胡宇芬 刘爱民;[N];湖南日报;2005年
焦亮?实习生
张文文;[N];新乡日报;2008年
刘如清;[N];河北农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丽华;[D];西南大学;2012年
姜城;[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许红卫;[D];浙江大学;2004年
程明芳;[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江厚龙;[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刘杏梅;[D];浙江大学;2005年
刘方春;[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田秀平;[D];沈阳农业大学;2004年
陈彦;[D];石河子大学;2008年
黄绍文;[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铁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张明;[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苏敏;[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郑洲;[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张锡洲;[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胡竞辉;[D];北京农学院;2010年
徐敬敬;[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朱益玲;[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杨云卉;[D];兰州大学;2011年
车家春;[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重庆市不同类型植烟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重庆市不同类型植烟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重庆市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变化趋势及固碳潜力研究--《西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重庆市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变化趋势及固碳潜力研究
【摘要】:从20世纪末起,全球变化引起了众多科学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碳收支的关注。土壤碳库储量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碳库的三倍,大气碳库的两倍。因此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热点,也是全球变化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土壤碳库大小约为2500Pg,全球有机碳库储量约占全球碳库总量的60%。中国土壤有机碳库为80~90Pg,约占全球有机碳库的5%。其中中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大小为38~40Pg,约为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42.2%~47.5%。重庆地区表土和全土的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分别为0.27Pg和1.00Pg。但是上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数据多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期的成果,因此其估算结果不能反映现时的土壤有机碳库状况。土壤碳库的碳汇与碳源作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土壤碳库在减少碳排放与缓解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农田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和最有影响力的碳库之一,其碳储量约占全球陆地系统碳储量的1/10。具估算,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全国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14.4%~16.2%。由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且其碳库储量在短期内可受到人为调控。因此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固定是我国CO2减排压力下碳汇的重要去向。西南地区地处大江大河上源,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貌类型复杂多变,地质历史特殊,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西南丘陵区的土壤类型和农田管理措施也与平原地区有着极大差异。然而对于西南丘陵地区,特别是重庆地区农田土壤碳库的储量和潜力研究极为缺乏。随着全球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深入,为了进一步研究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DNDC模型、RothC模型、CENTUR模型等有机碳动态模型得到了学者的验证。但是在西南丘陵地区,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应用较少。适用于重庆地区紫色土和水稻土的有机碳动态模型仍未从得知。
因此本文选取重庆市为研究区域,收集了重庆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年测土配方施肥数据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等资料。根据不同时间点的土壤调查与分析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统计出重庆市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并分析了30年来重庆地区的土壤碳库变化趋势。同时以土属为统计单元,从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土壤调查和分析数据中,筛选出同一土属耕层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将其作为该土属的固碳限值,对比2006年重庆市农田耕层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统计求出重庆市农田耕层土壤的固碳潜力。在有机碳动态模型验证方面: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多年的监测数据和研究结果,对DNDC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上述工作,本文希望能够阐明重庆市农田土壤固碳现状及其有机碳库的演变格局,预测重庆市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土壤有机碳库演变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的建立和实施,以及与我国全球变化相关的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在全国范围内,重庆农田表层SOCD(土壤有机碳密度)居于中等水平。不同土壤类型的SOCD0-20差异较大。重庆地区的水稻土SOCD0-20高于其他土壤类型,而紫色土SOCD0-20则显著低于其他土壤类型。紫色土和水稻土是重庆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和SOCR0-20(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的两种农田土壤类型,这两种土类的SOCR0-20共占到全市总储量的75.6%。由此可见,二者应是重庆地区农田SOC库的重点监控和调控对象。
重庆市农田0-20cm土层SOCD为3.38kg/m2。不同土类的SOCD0-20高低次序依次为:黄棕壤(4.25kg/m2)水稻土(3.89kg/m2)石灰岩土(3.88kg/m2)冲积土(3.16kg/m2)黄壤土(2.68kg/m2)紫色土(2.44kg/m2)。冲积土、黄壤土和紫色土SOCD0-2o均低于重庆市SOCD0-20均值。重庆地区0-20cm农田SOCR为70.442Tg。其中水田SOCR0-20为37.773Tg,旱地SOCR0-20为32.669Tg,二者分别占全市农田SOCR0-20总量的53.62%和46.38%。不同土类SOCR0-20的高低顺序为:水稻土(37.773Tg)紫色土(15.448Tg)黄壤土(9.2030Tg)石灰岩土(6.9400Tg)黄棕壤(0.71140Tg)冲积土(0.36660Tg)。在重庆地区农田中,不同土类0-20cm的AI大小次序分别为:黄棕壤石灰岩土水稻土黄壤土冲积土紫色土。以0-20cm耕层来说,黄棕壤SOC(土壤有机碳)存储能力最强,其次为石灰岩土,紫色土最弱。可见,作为重庆地区农田土壤中分布面积第二的土壤类型,紫色土应该是全市农田增碳措施实施的重点对象。
(2)重庆地区不同区县的农田SOCD0-20和SOCR0-20均有较大差异。在不同区县,相同土壤类型的农田SOCD0-20差异明显。且不同区县中同一类型土壤的SOCR0-20占全区/全县总SOCR0-20的百分比差异也较大。从地理区域的角度而言,渝西地区农田SOCR0-20远大于渝东北地区SOCR0-2o。这说明重庆地区的农田SOC分布较为不均。且不同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区域土壤有机碳库中具有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在重庆市的33个区县中,水稻_土SOCD0-20最高值出现在城口县,紫色土SOCD0-20最高值为酉阳县,黄壤土最大值为荣昌县,而石灰岩土和冲积土最高值则分别出现在綦江县和秀山县。五个土类(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土、石灰岩土、冲积土)SOCD0-20的最低值分别为渝北区、云阳县、开县、梁平县和涪陵区。不同区县间SOCR0-20极差高达4.0810Tg。酉阳县的SOCR0-20最高,为4.5250Tg。万盛区的农田SOCR0-20最小,仅为0.44320Tg。大部分区县的SOCR0-20数值都位于1-2Tg范围内。对大部分区县而言,水稻土和紫色土农田SOCR0-20占全县总SOCR0-20的比例极大。但是在少数区县,黄壤土和石灰岩土也储存着比例较大的SOC。不同地理区域的SOCR0-20高低顺序为:渝西地区渝东南地区渝南地区渝东地区渝东北地区。不同土类SOCR0-20占渝东、渝南、渝西农田总SOCR0-20的百分比次序相同,均为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土石灰岩土冲积土。而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土类SOCR0-20百分比次序分别为:水稻土黄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黄棕壤冲积土、黄壤土水稻土石灰岩土紫色土冲积土红壤。
(3)在重庆市平行岭谷区、盆边丘陵山地区和武陵山区中,30年来3个典型县的农田SOCDo-20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不同土壤类型的农田SOCD0-20变化趋势有所不同。重庆地区的水稻土和黄壤土SOCD0-20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而紫色土、冲积土和石灰岩土的SOCD0-20则均有降低的趋势。重庆地区SOCRo-2。整体仍呈上升趋势。因此在过去的30年间,重庆农田表层土壤在碳循环中表现出“增汇效应”
自1980年以来,近30年的人为扰动对重庆市不同地区的农田耕层SOC累积具有正面影响。在供试的3个典型县中,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垫江县和武陵山区的酉阳县SOCR0-20分别增加了0.41456Tg和0.67140Tg,其上升幅度分别为26.1%和17.4%。地处盆边丘陵山地区的綦江县SOCR0-20增加值最小,为0.23149Tg,其上升幅度为9.60%。水稻土SOCR0-20的增加值分别对平行岭谷区和盆边丘陵山地区农田有机碳库增长的贡献最大,其增加的SOCR0-20分别占上述两个区域SOCR0_20总增长量的59.0%和75.8%。而武陵山区的黄壤土SOCR0-20增长量占全区总增长量的则81.4%,黄壤土对该区域有机碳库正面影响最火。紫色_土耕层有机碳储量的下降对盆边丘陵山地区的农田有机碳库负面影响极大。其中綦江县紫色土SOCR0-20下降量远高于全县SOCR0-20增长量。
(4)重庆地区不同地形地貌的农田耕层SOC含量高低次序为:平坝缓丘丘陵下部山麓及坡腰平缓地丘陵上部。而不同海拔农田SOC含量高低顺序为600-700m500-600m300-400m400-500m。总体而言,不同环境因素对重庆市农田SOC含量的影响差异较小。而耕层SOC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极显著,与其他土壤化学性质无相关性。土壤物理性质对SOC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不同质地和结构的耕层SOC含量高低次序分别为:重壤中壤砂壤轻壤和微团粒团粒团块粒状块状。以耕作制度为代表的农田管理措施对SOC含量影响较大。不同耕作制度下耕层SOC含量大小次序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常年生一年三熟。通过T检验发现,一年一熟的SOC含量与其他耕作制度的SOC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差异。
(5)重庆地区的农田表层土壤具有极大的固碳潜力。但是固碳潜力的区域差异和土壤类型差异也较为明显。渝西地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地理区域。水稻土和紫色土的固碳潜力则远高于其他土壤类型。利用DNDC模型可以极好地模拟重庆地区SOC动态变化趋势,从而为重庆地区SOC演变趋势研究和固碳潜力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若以2006年SOCD0-20和SOCR0-20为基点,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变,重庆地区农田SOCD0-20和SOCR0-20的增加潜力分别为6.69kg/m2和227.23Tg,二者增幅分别达到198%和322%。这表明重庆地区农田耕层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其中,水稻土和紫色土固碳潜力为137.09Tg和68.714Tg,分别占全市总固碳潜力60.3%、30.2%。由此可见耕层增碳潜力主要存在于紫色土和水稻土中。利用紫色水稻土不同耕作制度下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本文结合DNDC模型来探讨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SOC变化趋势。采用RMSE模型检验的方法,对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拟合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从DNDC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值看出:DNDC模拟可以较好地模拟重庆市紫色水稻土的SOC动态变化。模拟结果表明,4种耕作制度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SOC含量都呈现增长的趋势。通过DNDC模型,本文模拟了北碚区未来100年水稻土耕层SOC固定潜力。该模拟值高于北碚区现实固碳潜力。这可能是由于DNDC模型未考虑水稻土有机碳库上升达到平衡的时间期限和固碳限值的原因。
综上所述,根据重庆地区最新的土壤调查资料和分析结果,本文估算了重庆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现状和时空分布,从而证明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在重庆地区土壤有机碳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较前人使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所估算的结果,该研究成果更能反映重庆地区有机碳库现状,从而为正确评价重庆地区农田碳库在全国碳库中的地位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探明了不同土壤类型在重庆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中的重要地位,为重庆区域农田管理措施和土壤碳库调控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研究估算出重庆地区耕层土壤的固碳潜力,同时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农田固碳潜力和土壤固碳潜力的空间分布也进行了估算。上述结果为重庆地区农业固碳的战略制定与技术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并为与重庆地区甚至全国的全球变化相关的国际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将长期定位试验与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分析相结合,对有机碳动态模型在重庆地区的运用进行了验证,找出适合重庆地区的土壤有机碳模型,从而为研究重庆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和固碳潜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加强下述研究:重庆地区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研究;重庆地区不同农田土壤固碳技术对固碳潜力的影响研究;为了更好地运用DNDC模型进行模拟,对重庆地区不同类型的农田固碳持续时间和固碳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S153.6【目录】:
摘要8-12Abstract12-18第1章 文献综述18-32 1.1 全球变化与碳循环18-20 1.2 农田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20-26
1.2.1 农田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20-22
1.2.2 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与损失22-24
1.2.3 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24-26 1.3 农田土壤有机碳模型研究进展26-30
1.3.1 土壤有机碳模型研究历史26-27
1.3.2 常用土壤有机碳模型简介27-30 1.4 问题与展望30-32第2章 绪论32-36 2.1 选题背景及依据32-33 2.2 研究目标33 2.3 研究内容33-34 2.4 技术路线34-36第3章 材料与方法36-44 3.1 研究区概况36-37 3.2 研究方法37-44
3.2.1 资料收集与处理37-38
3.2.2 土壤采样点的处理38-39
3.2.3 理化指标分析39
3.2.4 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39
3.2.5 土壤有机碳丰度指数计算39-40
3.2.6 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估算40
3.2.7 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趋势研究40-41
3.2.8 土壤有机碳库固碳潜力的估算41
3.2.9 有机碳动态模型验证研究41-44第4章 重庆市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现状44-66 4.1 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44-54
4.1.1 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44-46
4.1.2 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46-48
4.1.3 农田耕层有机碳库空间分布特征48-54 4.2 农田剖面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54-63
4.2.1 典型农田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含量54-57
4.2.2 典型农田紫色土剖面有机碳含量57-61
4.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剖面有机碳含量61-63 4.4 小结63-66第5章 重庆市典型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趋势66-86 5.1 平行岭谷区典型县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趋势66-70
5.1.1 研究区概况66-67
5.1.2 1980年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现状67-68
5.1.3 2006年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现状68-69
5.1.4 农田耕层有机碳库变化趋势69-70 5.2 盆边丘陵山地区典型县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趋势70-75
5.2.1 研究区概况70-71
5.2.2 1980年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现状71-73
5.2.3 2006年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现状73-74
5.2.4 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74-75 5.3 武陵山区典型县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趋势75-79
5.3.1 研究区概况75-76
5.3.2 1980年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现状76-78
5.3.3 2006年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现状78
5.3.4 农田耕层有机碳库变化趋势78-79 5.4 农田剖面有机碳含量及密度演变趋势79-83
5.4.1 水稻土农田剖面有机碳变化趋势80-82
5.4.2 紫色土农田剖面有机碳变化趋势82-83 5.5 小结83-86第6章 重庆市农田耕层土壤碳库影响因素86-98 6.1 环境因素86-89
6.1.1 海拔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86-88
6.1.2 地形地貌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88-89 6.2 土壤理化性质89-94
6.2.1 土壤pH与有机碳相关性89-90
6.2.2 土壤养分含量与有机碳相关性90-92
6.2.3 土壤物理性质对有机碳的影响92-94 6.3 农田管理措施94-96
6.3.1 耕作制度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94-95
6.3.2 施肥管理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95-96 6.4 小结96-98第7章 重庆市农田耕层土壤固碳潜力预测98-108 7.1 重庆市农田耕层土壤现实固碳潜力98-101 7.2 重庆市农田耕层土壤模型固碳潜力101-106
7.2.1 农田土壤有机碳模型预测的材料与方法102
7.2.2 农田土壤有机碳模型预测结果与分析102-106 7.3 小结106-108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108-112 8.1 主要结论108-110 8.2 研究创新点110 8.3 研究不足110-111 8.4 研究展望111-112参考文献112-134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134-136致谢13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信旺,潘根兴;[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郑建初;芮雯奕;冯金侠;张卫建;;[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1期
梁二;蔡典雄;代快;张丁辰;冯宗会;刘爽;王燕;王小彬;;[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年06期
吴乐知;蔡祖聪;;[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6期
雷春英;田长彦;;[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郭家新;;[J];福建林业科技;2008年02期
岳曼;常庆瑞;王飞;霍艾迪;;[J];土壤通报;2008年05期
郭广芬;张称意;徐影;;[J];生态学杂志;2006年04期
王淑芳;王效科;张千千;肖钦;罗云建;杨乐;欧阳志云;;[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邵华;石庆华;赵小敏;郭熙;卢志红;;[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树礼;万克利;;[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孙静;;[A];全国水文泥沙文选[C];2010年
郭晋铎;张华;张永贞;许翊;曹淑芬;常芳;韩小友;;[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林长城;林祥明;陈敬平;魏文飞;边归国;;[A];首届气象仪器与观测技术交流和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陆琛莉;;[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康西言;杨彬云;;[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陈静;智利辉;高祺;韩军彩;刘金平;;[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钱江林;邓磊;赵洪文;;[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祁宦;戚尚恩;李德;孙有丰;陆琴琴;;[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静;高祺;刘利军;李丽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胜开;[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王彦章;[N];山西科技报;2000年
张连友 刘慎元;[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郭文生 张莉;[N];中国环境报;2003年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
李耀;[N];农民日报;2001年
证券时报记者
游石;[N];证券时报;2008年
陈星;[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
宋泽;[N];现代物流报;2006年
;[N];江苏经济报;2001年
中华商业信息中心
曹立生;[N];中国信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杰华;[D];西南大学;2013年
解宪丽;[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杨渺;[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张俊华;[D];兰州大学;2007年
刘慧屿;[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刘成彦;[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陈亮中;[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周焱;[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王国兵;[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郑聚锋;[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严毅萍;[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陈初雨;[D];吉林大学;2011年
段正锋;[D];西南大学;2009年
王玉印;[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马珂;[D];新疆大学;2011年
彭英;[D];浙江大学;2012年
唐晓敏;[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杨尚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王美蓉;[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刘留辉;[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有哪些二本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