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州市海陵区政府春晖路100号到泰州市陵园路23号怎么走

内容概述: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泰州市海陵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发展成就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区上下以率先全面达小康为目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努力化解发展中资源环境制约和社会矛盾增多的种种压力,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前2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详见表1)。注
  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末,按原口径统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0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4倍,年均增长15.6%。实现财政总收入35.36亿元,年均增长37.7%。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26%,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1.6个百分点。五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3.35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4.7倍。按全口径统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64.7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0.03亿元。
  二是结构调整获得新进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初步凸现集聚效应。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十一五&期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52%,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2.42个百分点。城中核心商圈、城北现代物流、东部市场集群三大服务业功能区日具规模,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城郊型农业特色明显。建筑业分工协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境外施工营业额保持全市领先。
  三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区属企业&三置换一保障&和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完成部分镇、街道、村(居)行政区划的调整。民营经济发展加快,&一区三园&建设成效显著。海陵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园启动建设,城北物流园列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创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1倍。
  四是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城建投入突破300亿元,新建或改造城市道路40条,完成拆迁面积200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159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2.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0%。九龙污水处理厂、城北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东风北路、江洲北路、森园路一期建成通车,&两横四纵&注道路框架初步形成。编制完成镇村总体规划,推进小康村创建工作,新建维修农桥136座,疏浚整治农村河道328条,森林覆盖率达20.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100%,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五是民计民生得到新改善。&十一五&期末,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17元,年均分别增长14.3%、12.6%。&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3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三大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达100%,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67个行政村完成接引长江水工程,&平安海陵&、&法治海陵&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六是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工程,顺利通过&全国科技先进区&和省&质量兴区&考核验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学校布局逐步优化,荣获&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称号。文艺事业不断繁荣,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内涵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创建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老年、妇女、儿童、慈善、人口等事业均取得新的发展。
  总体上,&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获益多的五年,为&十二五&期间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同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层次总体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聚集效应尚未显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载体建设还不完善,中心城区辐射能力还不强,高端人才缺乏,企业融资、土地供需和用工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后劲尚显不足;民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解决,推进旧城改造、保障社会稳定的压力依然较大。着力解决上述问题将成为全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
表1:海陵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规划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05年价,%)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人)
市区城镇登记失业率(%)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
低保对象保障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非公经济比重(%)
自营出口年均增长(%)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总量(%)
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
耕地保有量(公顷)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城市绿化率(%)
新增成片林面积(亩)
  注:由于区划调整,罡杨镇、苏陈镇划入我区,农业占比小幅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6.8%,略低于规划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发展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有利不利因素交织。总体判断,&十二五&时期将是海陵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实现经济大跨越的五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大提升的五年;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大发展的五年;加快富民进程,实现民生大改善的五年。
  (一)发展机遇:未来五年,我区发展总体上面临着较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有利条件。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将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我区更快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步伐;泰州市高度重视市区经济发展,海陵中心城市建设将明显加快;我区园区载体建设日益完善,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十二五&期间,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苏中机场、城际铁路以及一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海陵未来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增添了新动力。
  (二)面临挑战:未来五年,我们同样面临着不少严峻的挑战和突出问题。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恢复将是个长期过程,外需市场萎缩,短期内难以扭转;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对各类发展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集聚人才、资金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自主创新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拉大,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加剧,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以富民为核心,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和谐建区&三大战略,牢固树立跨越发展、协调发展、民生幸福、绿色增长的理念,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是坚持跨越发展。着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后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型、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将其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发展新板块和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区。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强化统筹协调理念,更加注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双轮驱动。加快创新与开放步伐,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和创新型开放,实现以开放引进大项目、集聚大产业,以创新引领大开放、促进大提升、实现大跨越,争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四是坚持民生幸福。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富民步伐。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努力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努力实现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平安海陵、和谐社会建设。注重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互动并进。
  五是坚持绿色增长。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集约和节约发展,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节 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发展新兴产业为战略重点,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继续深化城市功能板块建设,丰富建设内涵,构建&城市区域联动发展,功能特色明显提升&的格局,不断提升城市功能,适应中心城市发展需要(如下图)。
  (1)商贸文化板块。打造以南通路、济川路、江洲路、东风路&两横两纵&为框架的城市商贸文化中心,突出城市商贸、文化旅游、科技教育、金融楼宇等服务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辐射服务周边地区能力。重点保护好城中、五巷-涵西街、涵东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弘扬海陵古韵雅风的人文气息。
  (2)产业集聚板块。江海高速以南,扬州路以北,城市西北部区域,以重要交通道路建设为契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先行、产业集聚&的要求,科学合理整合布局,引导产业集聚,重点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做强城北物流园、做优海陵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九龙镇城市化步伐,推进罡杨镇城镇化进程,实现港口园区联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集聚区。
  (3)科技商务板块。加快推进城市化东进战略,逐步调减海陵工业园传统工业比重,推进苏陈镇融入中心城区进程,加快新材料、新电子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提升改造东部市场集聚区,大力发展信息科技、文化创意、市场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4)北部新城板块。加快西至吴洲路、东至兴泰路、北至新通扬运河、南到东进路旧城改造,打造北部新城。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建设一批&路、水、绿&生态型居住区。沿卤汀河、稻河、草河三条历史水道打造主题游览风光带,拓展北部街区生态旅游功能。
  (5)现代农业板块。继续推进通扬运河以北现代农业板块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农业,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快建设高效农业样板区、放心农产品生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区,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中心城市主城区地位进一步显现,集聚和辐射能力增强;富民进程显著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通过五年发展,把我区建设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现代商贸中心区、城乡一体先行区、历史文化特色区、生态文明新城区。主要发展目标(见表2):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12.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可比增长13.5%以上,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开放创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人力资本投入占GDP比重达12.5%,人才贡献率达43%,五年累计专利申请授权量达10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以上;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成为全区支柱产业;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4万人;新增保障性住房140万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下调到38%。
  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普及三年学前教育,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4年以上;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
  人口资源环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左右;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下降率达上级要求;耕地保有量79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环境综合质量指数达85以上。
表2:海陵区&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规划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2010年价,%)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可比增长(%)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自营出口年均增长(%)
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
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
人才贡献率(%)
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五年累计专利申请授权量(件)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人)
恩格尔系数(%)
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
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
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
达上级要求
耕地保有量(公顷)
森林覆盖率(%)
环境综合质量指数
第三章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培育大企业,逐步形成以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好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格局。
  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大政策扶持与产业引导,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成为全区支柱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
  新能源产业:以光伏产业为先导,重点发展晶硅太阳能、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光伏电站建造与维护、储能设备等产业,加快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依托春兰、林海等重点企业,加快高性能动力镍氢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发展。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光伏、储能和新能源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
  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电子材料和新型储能材料。依托东沪科技、申视塑料、海阳化纤、浩普投资等企业,加快电极铝箔、超高分子量复合管、高性能差别化纤维、高压绝缘复合材料等产业集聚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启动IC封装项目,提高芯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集成电路封装业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IC及其配套产业、集成电路、半导体引线框架、IT及其配套等产业集聚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引进核心部件企业、培育产业集聚为关键,着力突破高端功能性基础件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核心技术,提高工程机械整体制造水平和配套能力,加快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上下游的延伸整合,打造形成农机装备、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等优势产业集群。
  2、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两化融合&,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提高传统工业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传统优势产业行业领先地位。做强车件、内河船舶等优势机械产品。稳步调减市区重化工产业比重,逐步淘汰污染较高、能耗较大、效益低下的小企业。着力提高纺织服装工艺、设计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改造提升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通过装备改造、产品升级和节能减排,增强核心竞争力。
  3、培植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制订、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培大扶强的各项政策措施。依托泰州石化、乐金电子、中盛光电等重点企业,通过强强联合、资本运作、品牌培育,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带动作用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5年,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达130家。其中:实现超10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
  4、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工业&两翼集聚&,科学定位产业特色,整合产业资源,逐步形成&一区多园、一园一特色&的格局。依托特色园和企业主题园,不断拉长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供水、供电、绿化等公用基础设施,注重配套生活服务、休闲娱乐设施,把产业园区建成&高科技、无污染、生态型、园林化&的工业集聚区,推动园区向科技型、创新型、生态型转变。到2015年,各类工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区比重达80%。
  新能源产业园。实行政策倾斜,建立人才特区,设立人才开发基金、规模优势项目基金,实现人口、资金、产业集聚。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薄膜太阳能产业、光伏、电网、新能源电动汽车系统储能产业,适度发展生物质能技术和新能源装备产业。同时,提升汽摩零部件、农机装备、金属制品发展水平。加快建成江苏省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63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出口基地。
  海陵工业园。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修编工作。优先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数控机床、建筑机械、家电配套等传统产业,巩固发展&电子、电器、电机&优势产业。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园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建成生态型园区。
第二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城市化为契机,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优化&一圈一区两园两带&的服务业布局,即:进一步壮大城市商贸圈,提升东部市场集聚区,加快建设城北物流园和文化创意园,整合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带和城市文化观光带,实现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
  1、跨越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打造&苏中第一,江苏一流&的综合物流基地的目标,突出泰州城北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公铁水物流节点,进一步整合现代仓储配送中心、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公铁水联运中心物流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探索发展第四方物流和国际物流,推进内河港口建设,拓展集装箱业务,逐步建成区域性物流信息发布中心、工农业生产资料集散中心、物流产业重要集聚区、苏中及苏北地区工业制成品重要的集散枢纽。到2015年,园区实现年商品销售额500亿元。
  2、壮大发展城市商贸业。重点建设深圳茂业老东站、万达广场、泰茂广场等城市综合体,拉动城市消费、提升品位形象。
  西坝口-老东站城市综合体。进一步巩固西坝口核心商圈地位,优化升级百货零售业,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进海陵北路商业街建设,实现与五巷街区融合发展;充分依托世纪新城,放大人民路、五一路特色街集聚效应,打造时尚购物街区;突出高端商务,实施老东站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地标式建筑,积极引进大型百货、星级酒店、高端写字楼等业态。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积极引进大型超市、星级酒店、大型百货商场、KTV、电玩城、国际影城、健身娱乐中心等现代商业业态,建设室内步行街,沿河建设酒吧一条街,培育高端消费群体。
  泰茂城市综合体。围绕服务高教园区,积极引进大型百货、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动漫游戏、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网吧影院等业态。
  3、提升东部市场集聚区。按照&经营品牌化、业态商场化、管理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原则,引导市区范围内各类生活消费品批发市场向东部市场集聚,积极引入连锁、代理、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打造商务、物流、信息三大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市场交易、仓储物流、配套加工、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区建设,引导各类市场从传统的交易方式、管理手段向现代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发展,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到2015年,集聚区年成交额达到100亿元。
  4、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重点建设文化创意园,积极发展航天动漫产业以及航天文化衍生产品等。加快中广国际绿色传媒示范基地、高校传媒、互动视频中心等项目建设,发展3D影视制作、3D电子广告屏、视频游戏等创意产业。加强生产力促进机构及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建设,借助高校等科研教学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优势,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海陵软件园为依托,加快软件企业集聚,逐步塑造&海陵软件&品牌。围绕新能源产业园、城北物流园,发展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咨询服务等特色服务外包。加快码也商贸等重点外包企业的升级发展,引进和培育信息服务、外包主导企业,提高服务产品在省内乃至全国的覆盖面。
  5、构建生态文化观光带。策应泰州文化古城旅游区和名人历史街区的发展,做好凤城河、老街旅游资源的配套开发。充分放大农业科技示范园旅游休闲功能,推进三河公园建设,沿通扬运河形成生态休闲观光带。深度挖掘宗教文化、名人旧居、教育文化、生态农业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彰显海陵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形成融现代于古典之中、经济于文化之中的文化旅游观光带。
  第三节 积极发展高效型农业
  &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城郊型&农业向&高效型&农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海
陵现代化农业,&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优化农业布局。新通扬运河以南,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时鲜果品,强化城市生态功能建设,&十二五&期间逐步消除麦稻种植。北部地区以海陵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重点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优质果蔬种植、花卉苗木、休闲观光、规模畜禽养殖、高效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六大板块,初步形成功能清晰、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农业布局。
  2、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产业区、物流网、农业园、生态区&为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本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重点培育蔬菜、花卉、农副产品加工、规模畜禽等四大优势产业,继续向基地型、专业型和特色型方向发展。到2015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80%以上。
  3、强化农业支撑体系。围绕乳制品、速冻蔬菜、粮食加工、畜禽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十二五&期间,新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10个。建立健全农产品技术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农田灌排保障能力。完善农业和农村信息系统,推广信息化应用。扶持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第四节 发展壮大建筑业
  围绕&做大市场、做活机制、做优结构、做强企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巩固建筑业传统产业优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拓展建筑市场覆盖面。
  1、壮大发展建筑业规模。积极培育工程总承包企业,有效实施资源整合,组建管理型集团企业,探索发展特级资质企业。通过培养引进高层次复合人才,实施技术和设备更新,积极实践经营承包新模式。&十二五&期间,力争晋升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2家,晋升总承包二级资质企业2&3家,发展1家企业获得对外总承包签约权。
  2、推动企业集成发展。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原则,促进建筑业向项目融资、投资开发、材料设备、节能环保等密切相关的产业集成发展,实现施工总承包向建筑总承包转变,实现由单纯的建造服务向为项目营运管理转变,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质量效益型转变。
  3、拓宽发展领域。继续巩固传统市场、主攻重点市场、培育新兴市场。积极发展装饰装潢、园林古建等优势行业。引导有条件的骨干企业转向道路桥梁、水利水电等符合国家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的行业。鼓励中小企业向钢结构、地基基础、建筑幕墙等热门专业转型,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健全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建立较为规范和完善的劳务分包市场。
第四章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统筹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区。
  第一节 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发挥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北部新城建设,推进九龙镇、苏陈镇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注重提高城市特色和品位,着力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综合功
能和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现代化。
  1、提高城市规划水平。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规划体系,
规划设计海陵北路、东风北路等街区城市节点。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突出城市个性,重点对城市整体形象和城市历史旅游文化特色进行规划设计,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加快镇、村建设规划编制,推进海陵&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加快北部新城建设。坚持成片改造、区域开发的理念,推进北部街区建设,到2015年,基本完成城北地区改造任务。重点实施老东站周边地块、斜桥街区、扬桥街区、西站广场等街区建设,梯次深入,滚动发展,加快危旧房改造和街巷整治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和交通环境,增强城市现代化功能。加大河道的整治与开发,沟通稻河、草河水系,建设三河公园,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完善、购物环境优美、居住条件舒适的宜居生态型街区。挖掘传统商贸特色,完善城北地区商业网点布局,完成泰州四院移址新建、泰州社会福利院、智堡实验学校等民生项目建设,保障居民生活需求。
  3、加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保护古街风貌和体现名城文化内涵为重点,采取区域整体保护和单体保护相结合的点、线、片保护方式,充分利用和保护特色街坊、名人遗址、历史建筑精品等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盐税文化、水文化等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重点对五巷-涵西街、涵东街、城中历史文化街区、渔行水街古民居保护区等区域的名街、名居、名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护其颜、扬其韵,全面提升海陵区域的发展品质与内涵。
  4、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按照建设中心城市的要求,加快城市东进西优步伐,高起点规划建设科技商务东城区和产业集聚西城区。
  科技商务东城区:围绕&产业基地&、&城市板块&的发展定位,突出海陵工业园功能提升,推进苏陈镇城市化进程,加快实施东大门改造。重点建设文化创意园、电子软件园,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实施凤凰东路、济川东路、梅兰东路、迎春东路等道路建设,建成道路30公里、桥梁10座。着力推进京泰街区、春兰路街区、育才路街区、济川梅兰商住区等建设,完善道路、绿化、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市场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基础与环境、居住与休闲、人气与市场协调发展的科技商务东城区。
  产业集聚西城区:立足&海陵副中心,西部新城区,城市新板块&目标定位,全力打造&城中建园、园中建城&,宜人、宜居、宜业的产业集聚西城区。推动罡杨镇产业向南融合发展,加快城北物流园与新能源产业园互动发展,形成&一中心、两带、两轴、三片区&为架构的团状发展格局。即:以新能源产业园为中心,围绕引江河、新通扬运河主要河流构建滨水观景带,形成整体生态格局。以站前路、328国道为贯穿东西的发展轴,构建市场物流、商务办公、商贸居住带。加快城镇商贸居住集聚区、园区科技研发服务集聚区、物流仓储集聚区三个片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实施园区、镇区主要交通干道的延伸、拓展,加快集中安置区及生态创意生活城建设,重点抓好西大门和老兴泰公路九龙段改造,努力扩大人口规模。到2015年,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强大、城市功能齐全、地方形象良好的新型城区。
  第二节 完善基础功能
  1、构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配合市级部门做好泰锡宜城际铁路前期研究和实施工作。配套实施好长江大道、231省道、大桥北接线、站前路等项目。继续贯通森园路,拓宽改造海陵北路,延建鼓楼北路、青年北路、海阳东路、春晖路、北仓路,新建运河路中段部分。进一步完善街区路网建设,拓宽后街背巷整治工程范围,与新区主次干道共同形成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道路系统网络。
  2、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按照&截、驳、疏、引、绿、管&的综合整治要求,加大城市河道整治力度,通过&引水入城、引绿入城、引景入城&,完善河道输配水系统,使城市水系的防洪、排涝能力达到国家规定设防标准。推进实施卤汀河、智堡河、东进小区内河、草河整治。继续加强新通扬运河以北,里下河圩区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新建改造排涝站、圩口闸,提升防洪排涝水平。
  3、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完成城北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九龙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扩容续建工作,扩大污水收集处理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实施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完善城市排水管网,使河道水质达到城市景观水标准。
  4、加强城市管理。探索和创建城市长效管理新机制,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无物管小区星级评比,深入开展&零违建村(居)&创建工作。推进&城管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进社区&, 每年完成2-4个老旧住宅区环境综合整治改造,健全和完善基础物业管理配套设施,确保&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城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出新工作,主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市区繁华路段和街区停车资源整合力度,加紧城市内整体停车设施预留设置,提高城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水平。&十二五&期间,新建公共停车场4个。
  第三节 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1、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统筹考虑区域空间和环境容量,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继续实施好农村新&5+1&工程注。&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小城镇投入50亿元,建设改造农村公路50公里。全面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加快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进村入户步伐。到2015年,垃圾集中处理保持全覆盖,河塘清洁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均达98%,接引长江水实现城乡全覆盖。优化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完成办学条件标准化改造。健全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统筹推进农村卫生室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型。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可接轨&的原则,全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镇(涉农街道)覆盖率达100%。重点确保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覆盖,做到失地必保、即征即保。
  2、建设农村新社区。按照&田园村庄、生态社区&的理念和&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指导村庄建设,创建市级以上小康示范村15个。结合中心村、旧城改造和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进程,做大中心村,逐步调减零散过小的自然村。注重保存古村古居风貌,传承历史文脉。稳步推进近郊村、城中村的社区化改造,坚持用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的理念,加快&撤村建居&与城市管理体制的接轨。根据&撤村建居&的条件和标准做到成熟一个撤并一个,力求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商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达80%以上。
  第四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建设为重点,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提高环境资源承载能力。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到2015年,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4800公顷, 耕地保有量7900公顷。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力争规划期内耕地占补平衡。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发挥各类园区产业集聚作用,提高各类用地的投资强度。大力推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政策,积极引导集体土地流转,规范农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用地。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住房、土地置换社保工作。优化能源使用结构。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秸杆气化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建设节约型机关,推进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和政府绿色采购。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生态城区建设,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常规(传统)因子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城市空气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地表水等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有所提高,万元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省、市控制要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河流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环境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环保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以绿色农业板块建设为重点,以新通扬运河生态区为依托,加快构建区域生态安全防护系统。实施绿色城市、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林网、绿色村庄五大绿色工程,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23%。所有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
第五章 加快开放创新
  坚持国际开放和区域开放互动互辅,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开放质量。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优化创新环境、破解创新瓶颈,推动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一节 坚持对外开放
  1、提高引进外资水平。强化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加大新兴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继续推进&以外引外&、&以民引外&,推动&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促进民企与外企互动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国际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国际金融资本的利用。&十二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40%。提升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坚持进出口贸易适度均衡,扩大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的进口,逐步实现进口扩张与出口升级的良性互动。&十二五&期间,全区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5%。
  3、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以市场、资源、资金或技术需求为导向的境外投资,通过投资境外项目、建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等方式&走出去&,优化对外经济合作结构。重点支持企业以收购、并购和股权置换等方式开展对外投资,推动电子通讯、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优化业务结构,实现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市场的多元化。
第二节 加快科技进步
  1、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不断提高新技术开发能力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十二五&期间,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建成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0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个。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计划,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积极开展争创全国质量兴市活动先进区工作,实施名牌和技术标准战略。&十二五&期间,创省级以上品牌产品15个,累计专利申请量3000件以上,其中:专利申请授权量突破1000件。
  2、搭建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研发与技术、设备共享和科技咨询三大服务平台。以新能源产业园、海陵工业园为载体,逐步建设园区高新技术服务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建设,积极筹建产业化中心、孵化中心、研发中心,鼓励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入园,吸引国内研发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建立新型社会化科技服务机制,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协调互动,努力形成多元化科技服务新格局。
  3、建立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创业投资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人才培养资金等专项经费足额到位。用足用好各项财税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构建新型科技投融资机制,扩大项目贷款贴息、风险补助资金规模,大力吸引民资和外资参加科技创业项目。到2015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
  第三节 强化人才保障
  1、扩大人才总量规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政策,鼓励和引导用好用活人才。进一步提高人才活力,逐步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明显增强,人才贡献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人才资源年均增长10%,到201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 6万人。
&2、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遵循企业经营人才的职业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一流企业经营管理者。&十二五&期间,培养造就100名能够引领海陵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和400名优秀经营管理后备人才。
  3、突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产业园&人才特区&建设,大力引进关键技术、引领新兴科学、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家和创新团队。&十二五&期间,培养造就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的高级专家,500名左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达45000人左右。
  4、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造就一批重点工程、重点工艺的技术能手为目标,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具有专门技能、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十二五&期间,重点培养400名左右高级技师、2000名左右技师。
  5、统筹推进其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制度,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以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人才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努力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第六章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注重社会公平,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实现城乡充分就业
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
业的互动发展。
  1、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区,大力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依法创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农民进城或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智力创业,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提高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大金融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创业贷款,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建设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实施创业辅导工程,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创业成功率。&十二五&期间,新增自主创业人员1.5万人。
  2、建立健全就业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完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全力保民生、保就业、保增长,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扶持政策,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就业的有关政策,完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坚持把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作为富民的核心,创新培训模式,多渠道增加职业培训经费投入的新机制,新建区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失业人员就业培训基地和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区每年提供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累计新增就业4万人,就业再就业培训1.5万人,城乡创业培训7000人。
  3、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切实发挥工资指导线对职工工资增长的指导作用,使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优化内部结构,完善办案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处理能力,大力开展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构建多层次的调节网络,扩大调节工作的覆盖面。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和劳动
争议处理力度,健全维权服务制度,保护劳动者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本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1、稳步提高保障覆盖面和标准。坚持城乡统筹的政策导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依法推进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逐步提高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以及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到2015年,城镇职工&三大基本保险&参保率实现全覆盖,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目录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60%,新农合筹资标准达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增长机制。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实施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2、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完善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等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动态增长机制,确保保障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落实五保供养工作,集中供养率不低于80%,集中供养标准不低于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分散供养标准不低于集中供养标准的75%。进一步加大对特困群体的再就业援助力度,多种方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海陵实际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140万平方米。加大教育帮扶力度,实施对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完善高校生源地信用贷款等资助政策,保证贫困生、残疾少年儿童、外来务工子女顺利入学。加强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咨询。
  3、加快发展各项民政事业。重视老龄工作,加速推进老年事业。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区养老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体系,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每个镇、街建成1家老年活动中心,建成泰州社会福利院。到201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0张,全区社区规范化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站率达到20%。保障残疾人、特殊军属的基本生活需要。切实维护残疾职工合法权益,&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残疾人就业安置率达100%。适时提高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确保退役士兵安置率达100%。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不断提高慈善事业公信力,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可靠的救助服务。
         第三节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布局合理化、学校规模化、条件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青少年入学率、巩固率达100%,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进一步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到2015年,全面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完成智堡实验学校、城东小学东校区、扬桥小学迁建工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工作,确保入学率100%。加强民办教育的科学管理,积极创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新增劳动力人均教育年限达14年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55%以上。
  2、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充分发挥海陵文化资源优势,全面提升海陵文化软实力。巩固和完善区、镇(街)、社区(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镇、街全部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文化服务中心。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积极弘扬梅乡京剧传统文化。加大对泰州学派、盐税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繁荣文化创作,打造文化艺术创作精品。大力发展全区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继续深入开展送书、送电影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全民健身,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到2015年,各镇街、园区实现全民健身中心和国民体质监测点全覆盖,力争2012年建成海陵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加强出版物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出版物市场经营单位的数量和质量。
  3、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建省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卫生监督。切实做好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抓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管理)工作,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75岁。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事业发展。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完善卫生监督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加强卫生监督、应急队伍装备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明显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性别比例趋于正常。育龄群众、流动人口普遍享有优质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保健服务。新型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基本形成,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左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5%以上。
  5、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围绕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目标,以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和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为重点,促进妇女平等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妇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社会环境。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以提高儿童身心健康为重点,加快发展儿童事业,构建较为完善的儿童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切实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工作,高危孕产妇筛查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6、加强新型社区建设。进一步建设特色社区,推进社区组织、队伍、功能、信息化四大建设,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健全社区便民商业、家政服务、养老卫生、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到2015年,所有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总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20%的社区创建成国家或省级和谐社区。充分发挥&和谐海陵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作用,实现区、街、居三级服务平台网络全覆盖,深度开发平台应用,以多种信息化手段为城乡居民提供完善的信息查询、缴费、电子商务等服务,方便社区居民生活。加强社区综治安全服务。以&群防群治,重在治本&为原则,实行&一区一警&模式,完善治保、调解、普法、帮教、巡逻&五位一体&服务体系。到2015年,城(镇)区沿街商户技防入户率100%,城(镇)居民户技防入户率达70%,农村地区技防入户率达60%以上。
    第四节 加强平安海陵和政治、精神文明建设
 1、加快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要求,以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为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推进建立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全区基础性应急信息资源数据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安全检查和执法力度,对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管理。完善防洪、人防等重点设施建设。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增强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火灾防御体系。加快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全面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分级管理率达到100%。建立灾害防御与应急服务体系,加强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御水平,提高处理自然灾害的能力,制定物资供应的预案与机制。
  2、推进平安海陵建设。进一步巩固省&社会治安安全区&建设成果,以建成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为目标,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工作,畅通民意诉求反馈渠道,全面落实信访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预警风险评估机制,妥善协调和处理信访问题。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健全&大防控&工作机制,探索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大集中管理新模式,做好社区矫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专项工作,积极打造一批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五无&村(社区),不断提升公众安全感。全力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大力加强政法、综治队伍建设,提升政法、综治队伍政治业务素养,强化监督管理,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
  3、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管政法的原则,充分依靠人大、政协对全区法治建设的监督支持,以法治城市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努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学法用法水平。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治文化教育。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区级综合性科普场馆1座、法治文化广场1个、法治一条街2--3条。建设诚信海陵,营造社会诚实守信氛围,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公信力的显著提高。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居)民民主议事的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十二五&期间,村委会依法自治率达到98%,村务公开规范化程度达100%,村级班子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国防动员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第七章 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切实落实&两集中、两到位&,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高效顺畅的审批运行机制。深化&三服务&活动内涵,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建立重大项目服务机制。扩大镇行政审批权限,促进一般性、具体性、事务性工作任务下移,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建立完善跨部门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网上办公。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发挥政务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引导作用。强化行政规划和行政指导,推行现代行政管理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认真贯彻《监督法》,加强对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监督,不断提高规范、廉洁、高效的执法水平,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节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以大力吸引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壮大发展为目标,积极落实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快构建融资担保平台、创业发展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平台、社会化服务平台,努力营造民营经济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资本重组、上市融资,不断增强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努力培育一批民营大企业大集团。
  2、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整合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抓好国有资本增量管控和存量调整,引导区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保障已改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全面建立企业劳动报酬、福利保障等集体协商机制。全力推进重点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工作进程,不断提高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到2015年,全区新增4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3、加快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支出责任,逐步建立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部门预算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科教文卫、农村事业、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倾斜,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确保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健全、规范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快建立规划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主决策的新型投资体制。
  第三节 有序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1、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促进和规范土地合理流转。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金融组织,全面发展农业保险。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引导农民融入城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步伐,到2015年,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面达70%。
  2、深化社会事业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做好绩效工资的组织实施。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意识的文化企业,努力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生力军。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继续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扶持力度。对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补助。在强化监管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创办医疗机构。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本规划纲要,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既体现了政府意志,也反映了民意智慧。实现本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规划纲要是政府向全区人民做出的承诺,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落到实处。
  第一节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按照&政府履行职责的领域、有较大调控能力并能发挥
  主导作用的领域、有利于改善城乡环境的重大基础设施项
  目、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产业项目&等原则,强化项目支撑,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导向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亿元以上,实施重大项目50个,计划投资390亿元左右(见表3)。
  表3:&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重大项目
  项目名称
总投资(万元)
农业园区花卉苗木产业基地
吉星养殖、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综合开发
中低产田改造治理
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微特利电动汽车驱动用永磁电机研发及产业化
春兰节能环保镍氢动力电池生产线
泰通年产800MW光伏组件
9800万美元
永邦新能源钢结构项目
浩普超、特高压绝缘新材料项目
乐金年产500万台线性压缩机及研发
5000万美元
春兰新型节能环保空调项目
林海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东沪科技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
光伏、薄膜太阳能产业基地项目
深圳茂业老东站城市综合体
港丰物流铁水联运
大连万达广场
泰茂商业中心
江苏汇达商贸有限公司(格力物流)
家乐福商业平台
城北物流园区大型综合物流项目
中广国际绿色传媒示范基地
东风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斜桥街区改造工程
东大门改造工程
三河公园周边改造工程
西大门改造工程
迎春路东延、迎宾路东延、春兰路南延安置区(海曙颐园)
春兰北路东侧安置区(朝晖锦苑)
海阳东路商机厂周边安置区(天韵景园)
智堡三期安置区
迎春东路北侧安置区(海陵工业园区内)
九龙振东、府前村安置区
迎春路东延工程
海陵北路改造
鼓楼北路延建
青年北路延建
海阳东路建设
森园路延建
三河公园建设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改造农村公路和危桥
泰州社会福利院新建
智堡实验学校新建
泰州四院整体搬迁
城东小学东校区
吴桐甲故居保护工程
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改造工程
  第二节 规划实施机制
  1、健全规划体系。完善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共同组成的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增强总
  体规划对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专项规划,作为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的依据。科学制定年度计划,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2、加强目标管理。完善政府目标管理制度,将《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内容,逐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部门。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确定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进行分解落实,由区领导挂帅,相关单位各负其责,明确责任、明确进度、明确要求,确保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实施。
  3、优化政策引导。政府将合理通过税费、用地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行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吸引各类要素集聚,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4、强化资金筹措。在稳定现有资金供给的基础上,政府将积极开拓创新,探索和拓宽融资渠道,扩大金融机构投入,不断引进外资民资,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资金扶持。
     第三节 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1、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区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定期向区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
  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
&  2、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区政府组织评估,专项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相应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3、加强纲要宣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区的自觉行动。各单位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2010年底,我区全面实现在地统计,出现原口径与全口径两套数据,全口径即在地统计数据。由于&十一五&规划编制时,没有考虑在地统计,&十一五&总结部分用原口径进行评估,在&十二五&规划指标安排上,用全口径作为基数。
两横四纵:&两横&指森园路、南通路,&四纵&指江洲北路、东风北路、春兰北路、兴泰公路。
农村新&5+1&指: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州市海陵区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