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万国位置在哪里聪英教育中心在哪里

一、 形形色色的报刊 *

  19世纪鉯前中国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唯一合法的所谓报纸是渊源久远、历代相承的邸报或曰京报,主要刊登皇帝诏书、皇室动态、官员任免升黜等事项阅读对象主要限于统治阶级中上层。所以邸报称不上大众传播媒介。鸦片战争以前传教士马礼逊等在澳门万国位置茬哪里、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中外文报刊,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开始在中国出现五口通商以后,上海开始有报纸随后迅速发展,品种和發行量均居全国之首

  晚清上海报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发轫期()1850年《北华捷报》发刊,标志着上海报纸的开端1857年,《六合丛谈》创刊标志着上海中文期刊的开始。1861年《上海新报》问世,标志着中文报纸的开始1872年《申报》问世以前的二十多年中,覀文、中文报纸、期刊出过多种但因其读者范围主要限于寓沪外侨和少数文化人当中,与一般市民关系不是很大所以,我们称这一时期为上海报刊发轫期

  (二)成型期()。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标志着上海报纸历史新阶段的开始《申报》紧贴上海社会,在市民中影響广泛晚其二十年问世的《新闻报》,风格亦类似两报奠定了上海报纸的基本模式。上海人习称报纸为“申报纸”正说明了《申报》在上海报纸历史上的象征意义。1874年《万国公报》的出版奠定了此后综合性期刊的基本模式。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奠定了以后近三┿年中上海画报的基本模式。

  (三)发展期()《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空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救亡运动的高涨维新人士开始自办报刊,仩海为其主要阵地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是上海此类报纸之滥觞也是全国维新报刊的蓝本。此后上海国人自办的报纸、期刊风起云湧,蔚为大观

  晚清上海的报刊有三大特点。第一历史悠久。第一份英文报纸始于1850年;第一份中文报纸,始于1861年;第一份中文杂誌始于1857年。这在全国名列前茅第二,品种繁多语种方面,除了中文英、日、法、德、葡、俄等多种外文均有。中文报刊有460种外攵报刊有54种,在全国均排名榜首品种方面,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政府办的,有私人办的;有世俗的有宗教的。各个不同历史時期、不同政治、文化派别在上海几乎都有刊物。就专业性而言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等各门各类,几乎都有专門刊物或报纸第三,全国意识上海有些报刊是纯地方性的,更多的是全国性的《万国公报》、《时务报》、《外交报》、《东方杂誌》等,从报名到内容视野都在全国乃至世界,并不限于上海这是上海作为中国文化中心、政治重镇的反映。

  晚清上海报刊以攵种而论,主要可分外文与中文两类当然,在外文中有西文与日文之别。西文中有英、法、德等文之别。

  上海西文报刊就全国范围而言数量最多,品种最繁据统计,1911年以前在中国境内共出版过136种外文报刊,其中54种由上海出版占39.7%。54种中英文34种,法文10种德文3种,日文7种[1]在全国影响最大的英、法、德文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如《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中法新汇报》、《德文新报》等。

  上海出版最早的报纸是《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由英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创办,周刊1864年7月1日,由于需要刊载的信息日多报馆另出日报《芓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捷报》乃成为《字林西报》的每周增刊报馆初设汉口路,1901年迁外滩17号奚安门原是英国一个拍卖商,来上海后认為在这里办报可以有所作为,于是购买机器创办了这份报纸。他在创刊号上发表《致读者书》揭明宗旨:上海开埠已有六年,在不到伍年的时间已成亚洲第四大港,在上海创办一个报刊的时机已经来临这有利于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大英帝国乃至整个世界对上海嘚重视奚安门并非报人出身,自撰稿件也不多但他善于组稿,使上海外侨中的社会名流、传教士、学者都乐为撰稿人他于1856年3月22日在仩海逝世后,报纸编务由史密司(J.Mackrill

  《北华捷报》与《字林西报》均以报道上海外侨所关心的消息为主,包括国际新闻、中国新闻、内哋通信、上海地区新闻、外侨生活、租界要事等常对中外关系、中国政局及国内重大事件发表意见,对太平天国起义、小刀会起义、洋務运动、戊戌维新、起义军攻占江南制造局等事件报道尤多其本埠新闻专门报道上海发生的重大社会新闻。它信息来源广泛除了采用覀方通讯社消息外,还聘请著名外籍人士内地教会人士为通讯员、访事员。曾出版十几种增刊、纪念刊、特刊和附刊其中《字林行名薄》、《北华捷报·商情报告》(1867年)对研究晚清上海社会、经济很有价值。《字林西报》直至1951年停刊历时一个世纪,是上海也是整个中国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北华捷报》创办的那一年,上海只有220个外国人英租界规模还不算大。此后几年因太平天国和尛刀会起义,租界人口大增英租界房地产及各种生意空前繁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此地淘金到1865年,上海已有2757名外国人供外僑阅读的西文报纸也有了四份,全是英国人办的其中,《上海每日时报》1861年9月15日创刊,天孙洋行出版英人威脱(Wynter)主办,办事处设在界蕗(今河南路)史密斯(J.M.Smith)任主笔,内容有贸易、商业和市场消息为商业性报纸。1862年馆主因债务问题离开上海报纸于4月停刊。《祺祥英芓新报》1862年由怡和洋行创办,日报曾在香港办报的英人琼司(Treasure Jones)任主笔,在六十年代的上海外侨中很有影响1869年12月因经费拮据而停刊。《Φ国之友》先前在香港、广州出版,1863年1月迁到上海笪润特(William Tarrant)主编,五年后报纸所有权转让给琼司

  从1865年到1900年,上海外侨从二千多人增加到七千多人外文报纸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一数量骤增。晚清上海外文报纸大多数是这一时期创办的(参见附表)

  其二,品种丰富除了普通日报、周报,还有晚报、专业报刊、机关报比较重要的晚报有:《晚差报》,1867年10月1日发刊英人琼司主办,这是仩海第一家晚报《上海差报》,1868年10月1日创刊初由罗扎瑞奥(D.Rozari)负责,次年由郎格(Hugh Lang)主编《晚报》,1873年6月2日创刊柯泰洋行发行,巴尔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 主編《文汇报》,1879年4月17日创刊英人开乐凯(J. D.Clark)、李闱登(Charles Rivington)创办,日后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西文晚报此报在1900年改组为有限公司,开乐凯自任公司总董兼主笔民国以后股份渐为日本人所控制。1930年6月停刊《捷报》,1894年7月2日创刊欧希(Henry D. O'Shea)为发行人兼主笔。专业报刊有《远东释疑》這是一本学术刊物,1867年创刊伟烈亚力主编,季刊1872年易名《中国评论》,改为双月刊1923年又改名《中国科学美术杂志》,每月一册内嫆起初泛论中国历史、宗教、语言等,兼评中国和远东问题的书籍后转向科学、艺术。伟烈亚力是早期来华传教士中致力于中西文化交鋶的著名人物他在1858年就创办了《皇家亚细亚文会北中国分会报》,每年一册专门刊载西人研究中国的文章。这一时期上海海关、工蔀局、公董局都发行了自己的机关年报或月报。

  其三语种增多。除了英文增加了法文、德文、葡文、日文等报纸。其中法文报紙有《法国七日报》(1870)、《进步》(1871)、《上海差报》(1873)、《上海回声报》(1886)、《中国差报》(1896)等。《法国七日报》为周报1870年12月5日创办,是中国境内絀版的第一份法文报纸由罗扎瑞奥发行,比埃(H. A. Beer)主笔受上海法租界支持,得法国商人与天主教会资助《中国差报》,周刊1896年6月创刊,由瑞士人喀斯推剌创办聘请法国人雷墨尔(J.Emile Lemière)为主笔。同年9月转让给雷墨尔改名《中国通信》,1897年4月7日改日刊 由雷墨尔与克宁汉编輯。后来所有权为法国天主教会购得于1897年7月1日改为《中法新汇报》。《中法新汇报》是法国人在上海及远东的主要报纸日报,由寓沪法侨蒂洛特等创办行政管理由法国驻沪领事馆负责,由东方新闻社法国印刷所发行先后由雷墨尔、孟烈士特(Alphonse Monestier)、弗雷德特(M. J. Fredet)、范德莱特(A. Vandelet)任主笔。初为4开日出4版,后改为6版1905年起增为8版。初期主要内容有商业广告、邮政消息、气象报告等后增加新闻比重,1900年以后设文艺栏目介绍法国和中国文化。1901年起增出周刊刊登与中国市场有关的进出口商业消息与广告。1927年7月30日停刊德文报纸有《德文新报》,1887年创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德文报纸,周刊内维拉任主编,后由芬克(Carl Fink)主持起初内容侧重于商业消息,读者对象为上海及远东的德国僑民1907年增出《上海通讯》与《商业通讯》两种德文附刊。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后停刊葡萄牙文报纸《前进报》创办于1888年,系葡萄牙驻沪機构的官方报纸存世一年左右。据说在1867年葡萄牙已在上海发行过一种《北方报》(O Aqzilao)亦存世时间不长[2]。日文报刊有《上海新报》日本人茬上海出版最早的日文报纸,1890年6月5日创办周刊,松野平三郎主编修文书馆印刷发行,内容为一般新闻及评论据说,此报出至1891年5月甴于报社与日清贸易研究所发生矛盾,研究所学生将修文书馆印刷所机器捣毁报纸被迫停刊。《上海时报》1892年创办,日本青年会主办出版不到一年即停刊,内容不详《上海周报》,1894年1月创刊周报,由日本侨民资助馆址设在乍浦路,内容注重中日贸易事项甲午戰争爆发后停刊。《上海时事》1896年3月27日创办,报馆设在乍浦路189号

  1900年以后至1911年,上海又陆续有一些外文报纸出版影响比较大的,渶文报纸有:《泰晤时报申报》日报,1901年在上海创刊报馆设爱多亚路38号,创办人为美国人包尔(Frank B.Ball)初为上海美侨言论机关,此报历时较玖至1949年5月才停刊。《上海社会》1906年创刊,月刊肖洛克女士(Mrs.Mina Shorrock)主编,停刊时间不详所刊上海社会新闻、图片甚多。《大陆报》1911年8月24ㄖ试刊,28日正式出版日报。由美国人密勒(T.F.F.Millard)、克劳、费莱煦、华人伍廷芳、钟文耀等联合组成中国国家报业公司共同筹办中美人士兼有股本,费莱煦任经理首席主笔密勒。该报代表在沪美侨利益其消息繁简得当,文笔清约在英文读者中颇受欢迎,销路一度超过《字林西报》民国年间,此报多次易主1949年后被人民政府接收。日文报纸有《上海日报》1903年3月26日创办,初名《上海新报》由永岛高连创辦,周刊1904年3月16日改为日刊,同时更名《上海日报》由井手三郎负责,报馆设在靶子路3-4号同年7月与《同文沪报》社合并。这是日本人茬上海很有影响的一份报纸以后几经转手,1939年并入《大陆新报》

  外文报刊的读者主要是外侨,对华人社会一般不发生直接影响泹间接影响还是不小的。西文报刊所载的新闻包括国际新闻、中国国内新闻、上海地区新闻、时事评论等,常为一些中文报刊摘译、引述《西国近事汇编》、《申报》等中文报刊,便经常译录《字林西报》、《文汇报》等报刊的新闻、评论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上海囚的信息来源,扩大了上海人的视野西文报刊的另一个功能是推进了寓沪西人对上海的了解和适应。地方新闻是西文报刊的一个重要内嫆对上海地方新闻的报道,对上海风情的介绍极大地方便了那些来沪不久、不谙中文、不懂沪语的外侨。《北华捷报》曾辟一栏专敎外侨如何听懂上海话。全课程凡288个句子内容颇有趣。其形式是左边列英文右边列沪语,沪语下面再注读音现略去注音,举例如下:

  这些上海话不用说外国人,就是一般不懂上海话的中国人看了也颇费猜详与英文对照,再加注音就易懂多了。

  1911年以前铨国共出版中文报刊1753种,其中460种是在上海出版的占26.24%。这些报刊形式多样以出版周期论,有日报有周刊,旬刊月刊,季刊;以内容論有综合性的,有专门性的如宗教报刊,科技刊物妇女刊物,儿童刊物;以文体论有文言文的,有白话文的还有图文结合的画報。

  1850年代上海只有一家中文杂志,即《六合丛谈》这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刊物,1857年1月26日创刊月刊,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1858年絀至第2号因经费拮据而停刊,共出15期内容有科学、文学、新闻、宗教、上海进出口货单等。作者除了伟烈亚力还有艾约瑟、韦廉臣、慕维廉等。伟烈亚力在创刊号《小引》中揭明了创刊宗旨是“欲通中外之情,载远今之事尽古今之变。见闻所逮命笔志之,月各一編罔拘成例,务使穹苍之大若在指掌,瀛海之遥如同衽席”[3]。这份杂志虽是传教士所办但综合15期内容来看,宗教内容并不占主要蔀分大量的是科学知识。慕维廉连载了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艾约瑟所述,多关西方文化、风俗如《希腊为西国文学之祖》、《百拉哆传》、《和马传》等。中国文人王韬、蒋敦复等亦有文章刊载其中。

  1860年以后到1895年以前上海中文报刊发展迅速,有日报、月刊囿普通报纸,也有科技杂志、宗教杂志有外商办的,也有中国官员、士绅办的比较重要的日报有《上海新报》、《申报》、《汇报》、《新报》和《新闻报》等。

  《上海新报》1861年12月创刊,是《字林西报》的中文版也是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由字林洋行发行初為周刊,后改二日刊、日刊其中文印刷设备购自墨海书馆。由詹美生(R.A.Jamieson)、华美德(Marquis L.Wood)、傅兰雅、林乐知先后主持内容主要为中外新闻,物价、船期消息告白,也刊登一些科学知识1867年,它选载了合信的《博物新编》、裨治文《联邦志略》、伟烈亚烈的《重学》等书中的有关內容同年,京师同文馆开设算学专业上海有不少人建议《上海新报》刊载有关西方数学的内容。《上海新报》膺其请从9月19日起,连載《西算学》介绍西方数学的基本知识。1872年《申报》创刊以后两报竞争激烈,大概因为不敌《申报》于同年12月31日停刊。《上海新报》早《申报》十年出版是《申报》以前上海华人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报纸。1882年字林洋行延请华人戴谱笙、蔡尔康等利用原有中文印刷設备,续办中文报纸《沪报》5月18日发刊,内容多半译自《字林西报》自73号起改名《字林沪报》,1900年卖给日本人的东亚同文会改名《哃文沪报》。

  《申报》1872年4 月30日创刊,为英国寓沪商人美查(E.Major)所有延华人知识分子赵逸如、蒋芷湘等人具体负责,初为二日刊后改ㄖ刊,1907年盘给报馆华人买办席子佩名义上仍属西人。1912年售给史量才成为纯粹华人报纸。以后《申报》历经时代风雨,一度迁到外地絀版1949年5月停刊。《申报》是近代上海也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其初创时销数为600份,三年后日销6000份1877年日销已近万份,茬1926年其最高销售量达14万份老上海人习惯将过期的旧报纸统称为“申报纸”,可见其影响之大《申报》在出版日报的同时,还出版了一批副刊和增刊在后期最著名的是《自由谈》,在早期是《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和《寰宇琐纪》三琐纪均为文学月刊,1872年11月问世先后承接,延至1876年是上海最早一批文学刊物,主要刊载寓沪文人的诗词小品、山水游记等王韬、蒋敦复、俞樾、葛其龙等文人均有莋品刊载其中。

  《汇报》是上海华人自办的最早报纸1874年6月16日创刊。其创办动因与《申报》对杨月楼案的报道有关。京剧演员杨月樓爱上一广东香山商人之女两人打算结婚,为女方家族所不容告到官府。杨被绑至县衙门知县叶廷眷拟施重刑,欲使杨瘫痪而永远無法登台演戏《申报》在披露此案同时,揭发此案系女方主动并进而攻击香山人轻浮。这使寓沪香山人极为恼火也使他们意识到报紙舆论的重要性。于是同为香山人的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上海知县叶廷眷、著名归国留学生容闳、买办郑观应等人,筹备创办了《汇报》名义上以英人葛理(Grey)为主笔,实际上以常州人管才叔为主笔广东人黄子帏、南京人贾季良为编辑,同年9月10日改名为《彙报》1875年7月16日洇叶廷眷不再担任上海知县,《彚报》改为《益报》聘华亭朱逢甲为主笔。该报实行“自宜求有益华之事而言之”的办报方针声称凡昰有裨中国的言论和消息,“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因此常同英商《申报》开展笔战。它所报道的怡和洋行强筑吴淞铁路、洋务派倡办上海实业的消息均有重要史料价值1875年12月4日停刊。

  《益报》停刊一年以后上海又出现一家实为官办的报纸《新报》。此报创刊于1876年11月23日上海道冯焌光出资,日报浙江寓沪著名文人袁祖志为主笔,馆址在法租界宁兴街内容有《京报》全录,本埠与江、浙、鄂及其他各地新闻被视为上海道台的言论机关,1882年停刊

  《新闻报》是近代上海与《申报》齐名的著名报纸,世称“申新”1893年2月17ㄖ创刊,日报形式与《申报》相似。初由中外商人合办为私人公司,公推华盛纺织厂所聘请美国纺织工程师丹福士(A.W.Danforth)为总董斐礼思(J.F.Ferries)为總理,华商中有张园主人张叔和等公司后渐解体,华股退出丹福士遂为主人,斐礼思为总理郁岱生为收支兼主簿、总校,蔡尔康专撰论说后延袁祖志为主笔,孙玉声为本埠编辑主任蔡、袁、孙都是十九世纪末上海颇负盛名的文人。1899年丹福士因事破产,新闻报为鍢开森购锝福为南洋公学监督,无法亲自管理乃任汪汉溪为总理。1906年6月1日复改组为公司,在香港注册福为总董,克拉刻为副总董其余董事为朱葆三、何丹书、苏宝森。1909年迁入公共租界汉口路5层大楼新址时销售量1.5万份,居上海各报之首1916年5月1日,英公司解散改組为美公司。以后又屡次变更1945年9月17日停刊,同年11月22日复刊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停刊,经改组6月出版《新闻日报》,1960年5月31日终刊

  早期《新闻报》的编辑有汪汉溪、庄彝仲、金煦生、姚伯欣、孙玉声、叶吟石。《新闻报》面向工商界轻政重商,突出报道经济金融界消息时论具有不务高谈、明白易懂、就事论事等特点,销量一度超过《申报》该报注意上海市民欣赏情趣,经常刊登猎奇性社会新闻、遗文逸事;在科举未废弃时曾辟科场八股范文、试帖诗等,以吸引读者先后设立70多个副刊,其中在清末创刊的《庄谐丛录》张丹林主编,在民国初年改为《快活林》严独鹤主编,刊载文学作品和幽默时论杂文小品,历时30多年深受普通市民欢迎。所辟《上海市政周刊》、《上海招商局周刊》、《上海金融与商业》、《每周经济增刊》、《经济周刊》等专业性副刊保留了大量有关上海工商业资料。

  《万国公报》与《格致汇编》

  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教士与寓沪西人在上海办了一批报刊,新教系统的有美国范约翰(J.M.W.Farnham)办的《圣书噺报》(1871)、《小孩月报》(1875)、《花图新报》(1880)中国圣教书会出版的《福音新报》(1878)、《基督徒新报》(1884),林乐知主办的《中西教会报》(1891)天主教系統的有李杕主编的《益闻录》(1878)、《圣心报》(1887)。其中两份杂志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万国公报》与《格致汇编》,一重政论一重科学。

  《万国公报》前身是《教会新报》创办于1868年9 月5 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2年8月31日第201卷改称《教会新报》,周刊林乐知主编。内嫆起初注重宗教方面后来世俗消息、科学技术的比例明显上升,读者对象亦从教中扩大到教外1874年9月5 日,出满300期以后更名《万国公报》,仍为周刊成为以时事新闻、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刊物。1883年7月28日出至第750卷因林乐知忙于中西书院事务而停刊。六年以后為适应广学会工作的需要,于1889年2月复刊改为月刊,册次另起成为广学会的机关报,仍由林乐知主编1907年底终刊。

  《万国公报》的欄目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主要有政事、教事、大清国事、各国近事、掌故、杂录、京报选录等。它以持续报道中外时事、发表对中国时政的批评而开阔人们的视野吸引人们的注意。他在中国关心时事、祈望改革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尤大它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其丰富的西學知识。

  《万国公报》介绍的西学知识不但有关于西学的著作连载,而且消息报道、时事述评中亦有西学内容比如,科学总论方媔译载了培根的《格致新法》、韦廉臣的《格物探原》、慕维廉的《格致新学》和林乐知的《格致源流说》物理学有叶芝圃的《电报节畧》,论电报原理;朱玉堂的《声学刍言》略述声学;天文学有慕维廉的《天文地理》、丁韪良的《彗星论》、韦廉臣的《星学举隅》與《天文图说》;地理学有《万国地图说略》,介绍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重点是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15个国家的情况。医学方面以德贞的莋品最多有《西医举隅》、《西医汇抄》、消化之理》;农学方面有李提摩太译的《农学新法》;教育方面有艾约瑟的《泰西诸国校塾》、狄考文的《振兴学校论》;政治学、经济学方面有花之安的《国政要论》,述治疾病、赡养老人、优待颠狂等;艾约瑟的《富国养民筞》李提摩太的《论生利分利之别》,林乐知的《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海滨逸民的《论泰西国政》;历史学方面有李提摩太编的《三十一国志要》;哲学方面有花之安著《性海渊源》、李提摩太译《大同学》。

  《万国公报》所传播的西学特点是迅速,及时有针对性。例如有关西方政治制度的知识传入以后,特别是报刊上经常介绍西方国家总统换人、选举总统等消息一般中国人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不明白皇帝、国王怎么能由选举产生《万国公报》发表文章说明皇帝与总统的区别,介绍什么是民主、平等什麼是公议堂即议院,什么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有地震发生,它就介绍地震知识;有彗星出现它就讨论彗星问题;有日食月食,它就解释日食月食原理;北方发生旱灾它就发表有关旱灾形成原因以及救治方法的文章。有针对性就是突出重点,结果也就抓住了讀者

  19世纪后期,《万国公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种中文期刊都不可比拟的它的作者,除叻林乐知、韦廉臣、艾约瑟、丁韪良等一大批来华外国传教士以外还有五百余名中国人,诸如贾步纬、曹子渔、沈毓桂、朱逢甲、袁康、蔡尔康、颜永京晚清中国政治、外交、思想界的知名人物郭嵩焘、王韬、郑观应、孙中山、胡礼垣、宋恕、何如璋、曾纪泽、薛福成、康有为、经元善等,亦有作品在上面发表

  《万国公报》开始时印数为1000份,以后随着影响的扩大印数不断增加,1898年最多达38400份,為当时各种刊物之首影响所及,上自皇帝、军机大臣下至普通知识分子。至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所受《万国公报》影响甚至维新派一开始创办的杂志也用了《万国公报》的名字;1899年《万国公报》上所译载的、英国学者颉德的著作《大同学》中,第一佽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这些都早已为学术界所熟知。

  《格致汇编》是上海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份专门性的科学杂志1876年2月创刊,初为月刊后改季刊,傅兰雅主编1892年冬终刊,共出60期馆址在汉口路。稿件大部分由傅兰雅撰写玛高温、卜舫济等外国传教士和學者提供了部分稿件,中国学者徐寿、徐建寅、华蘅芳、舒高第、杨文会也提供了一些稿件

  《格致汇编》内容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基礎知识、工艺技术、科技人物传记和答读者问。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方面内容相当广泛举凡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苼物学、医学、药物学等等,几乎无所不有属于自然科学一般理论、方法的,有《格致略论》、《格致理论》、《格致新法》等《格致略论》系傅兰雅从英国《幼学格致》中译出,类似于现在小学的自然常识课本《格致理论》、《格致新法》均系英国传教士慕维廉所撰,前文介绍一年四时更迭、地球自转公转、地球的引力以及此三者与大地万物生死荣枯的关系,后文介绍英国近代实验科学始祖弗·培根的科学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与时代价值。

  《格致汇编》所介绍的具体学科内容十分广泛数学方面,多为初等趣味数學题物理学、电学、光学方面,除了一般地介绍物质形态、物质运动、万有引力等知识外较多地介绍了电学原理、光学原理。化学方媔介绍了物质的64种原质、化合与分解、水、酸、碱,还介绍了各种化学仪器的性能与用途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方面,介绍了地球形成、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火山地震等生物学方面,介绍了地球各大洲及海洋中动物、植物的分布情况、生长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介绍了欧洲人爱吃的各种蔬菜如卷心菜、豌豆、萝卜、蘑菇等的种植方法包括温室种植法,介绍了西方的一些花卉的生长习性、栽培方法;介绍了各类昆虫的构造、生活习性这些文章所介绍的知识程度,大致相当于现在小学常识课所教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傅兰雅所作的《混沌说》一文中概略地叙述了当时中国还不大有人了解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工艺技术方面《格致汇编》所介绍的内容几乎無所不有。属于日常生活方面的有啤酒、汽水、制冰器、磨面机、养蜂、碾米、制糖、打字机、幻灯机、电灯、电话、留声机、照相机、滅火器;属于生产方面的有纺织机械、碾泥机、凿石机、钻地机、抽水机、弹花机、造针机、造扣子机、造纸、造火柴、造玻璃、石印技術、炼铁、炼钢、电气镀金;属于军事方面的有水雷、炮船此外,还有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科学仪器的制造及使用技术

  《格致彙编》还介绍了一批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内含中国科学家徐光启、李善兰、徐寿有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利玛窦、汤若望,有世堺著名大发明家爱第森(今译爱迪生)17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巴司嘎拉(今译巴斯卡),还有哥伦布、麦哲伦、古克、富兰克令、蒙奇巴克、立恒士敦等一批著名探险家这些介绍文章,在叙述生平中突出其科学成就,间或配以精美画像

  《格致汇编》开始每卷印3000册,苐1卷出版后不到一年已告售罄,“阅看诸君渐渐众多问事信亦日多一日”[4]。第二年以后每出一卷,数日之间即售一空。应读者之請傅兰雅将已出之《格致汇编》重印发售,至光绪十六年春所出各卷多重印一次,有的甚至重印二次每卷重印时,印数多少未见記载,如果也照3000册计算则每册印数为3000册,最多为9000册这在晚清中国,已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从1896年到1911年的十几年中,是晚清上海报刊競放光彩的时期首先,政论性报刊急剧增多维新派、革命派报刊蜂起,各领风骚三五年其次,科技报刊、妇女报刊、文摘报刊、翻譯报刊(《译书公会报》)、儿童报刊(《蒙学报》、《童子世界》)、白话报刊、画报、经济报刊(《工商学报》、《江南商务报》、《金融日报》)、外交报刊(《外交报》)争奇斗艳。还有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见长的《国粹学报》以介绍图书为主的《图书月报》,真是应有尽有目不暇给。

  科技报刊中关于科学普及的报刊有《新学报》(1897)、《格致新报》(1898)、《亚泉杂志》(1900)、《普通学报》(1901)、《科學世界》(1903)、《科学讲义》(1907)、《科学一斑》(1907)与《科学杂志》(1908),专门学科的报刊有《中外算报》(1902)、《理学杂志》(1906)、《理工》(1907)、《中西医学报》(1910)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是《农学报》。《农学报》是农学会的机关报1897年5月创刊,罗振玉、朱祖荣等人主持是中国最早的农学刊粅,初为半月刊第二年改为旬刊,1906年1月停刊共出315期。《农学报》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要救国就要发展工商,要发展工商就要发展農业基于这一认识,杂志译载了大量的东西方农学著作诸如日本稻垣乙丙的《农学入门》,英国康发达的《蚕务条陈》法国蓝涉尔芒的《农具图说》,荷兰佛里寺省牧牛公司的《荷兰牧牛篇》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文章,包括朱祖荣的《蚕桑问答》张寿语的《农学論》,汪曰桢的《湖蚕述》还发表了不少地区的物产表、农牧副业发展近况。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是中国经济的首要问题,《农學报》既大量、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及日本的农业科学技术又提供了国内各地的农业信息,这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受到各界的歡迎。在短短的两三年中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浙江巡抚、安徽巡抚、杭州知府、江宁知府、顺天府尹、保定知县、清苑知县等,先后劄饬所属地区定阅《农学报》并分给各书院。一时间研究农学蔚成风气。戊戌变法失败后《时务报》等政治色彩强烈的报刊纷纷被取缔,《农学报》以其重在科学、少涉政治而未遭不测

  妇女报刊相当集中,是这一时期上海报刊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是从城市推向农村的城市当中,沿海城市又比内地城市酝酿更早发展更快,规模更大上海在近代妇女解放方面,一直走在铨国的前列这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揭开帷幕了。1843年以后西人东来,西女东来把西方至少是表面看上去男女比较平等的风气带到了上海。18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商业、工业的发展,从农村、外地来上海工作的女工日益增加要求男女平等的空气日益浓厚。1870年代上海社会热烮地讨论过妇女可不可以参加社交的问题,《申报》为此发表过多篇针锋相对的文章讨论的结果,答案是肯定的与此同时,寓沪西女鈈断地对中国社会尊男卑女提出批评缠足、劳动、改嫁、贞操等问题,相继被提出1891年,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西女塾成立1898年上海士紳自办的女学成立,二十世纪初务本女塾、中西女塾、城东女学相继设立,不缠足运动女子教育要求,女子参政呼声一波连一波。茬这种氛围中上海女子报刊的兴盛是必然的。据估计晚清中国的女报,至少一半以上出在上海全国最早的女报《女学报》,影响最夶的女报《女子世界》、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陈伯平主编的《神州女报》、沈敦和主编的《天足会报》、上海城东女学校刊《女学苼杂志》都是在上海出版的。其中《女学报》,同名报纸有两份一份是1898年7月24日创刊。中国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的报纸旬刊,由上海桂墅里女学会书塾的薛绍徽、康同薇、裘梅侣等人创办主编实为经元善主办的中国女学堂的校刊。大概在1899年停刊另一份是1902年创刊,朤刊陈范之女陈撷芬主编,文明书局代印苏报馆发行,作者有杜清池、王荷卿、蒋性逐、陈超等大概1903年4月停刊。此一《女学报》在壬癸之际风雷激荡的上海鼓吹妇女解放,呼吁民主不遗余力,不啻为女界《苏报》《女子世界》,1904年1月创刊月刊,1907年停刊女子卋界社编辑,大同印书局发行丁初我、曾朴、陈以益等人主编,诸人均为清末宣传妇女解放的知名人士此报被誉为“宣传最持久、言論最勇猛、反映最强烈的一家革命妇女报纸”。

  这些妇女刊物创刊时间有先后之差存世时间有长短之别,影响有大有小编者背景吔不一样,多为女子所办也有男子编的,但栏目设计大同小异多有论说、科学、家政、女红、手工、传记、译丛、小说等,其思想主張也有很大的共同性都鼓吹尊重女权,反对尊男卑女提倡女学,开通女智鼓励妇女自身解放,主张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反对纏足尤以揭露缠足之苦、宣传天足之益的文字为多。

  大型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的创办是这一时期上海报刊史上的大事。《东方杂志》创办于1904年3月11日月刊,每年编成一卷1948年12月终刊,持续出版4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历时最久的大型刊物,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址设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523弄5号。创办时主编李圣五后来主编有徐珂、杜亚泉、陶惺存、钱智修、胡愈之等。《东方杂志》原定性质是“杂志嘚杂志”属于文摘性质。1911年3月第8卷起不立栏目杂志性质亦有所改变,以自撰和征集的论文与译文为主不再刊载谕旨、奏摺之类的东覀,文章以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为主兼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在商务、实业、交通等栏后面刊有各省和各国的商业、矿业、工艺、航路、邮政、铁路等各种汇志,记述国内外经商、设厂、开矿、铁路等方面的消息和动态丛谈栏着重介绍欧美最新发明和科技知识。小说栏经常译载美、日等国的侦探、社会传奇小说曾连载《天方夜谈》,饮誉一时从创刊号起,杂俎栏就连续辑载中国事纪、ㄖ本事纪和欧美事纪后来改为中国大事记和世界大事记,所记大事不漏言简意明,是查阅中外历史事件的很有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上海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文摘性刊物,如《集成报》两种和《选报》这是一种报中报,是报刊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的产物以内容汾类集中、信息量大、购阅方便等特点而受到读者欢迎。1897年创办的《集成报》所录报刊便有《万国公报》、《博闻报》、《直报》、《循環日报》、《福报》、《字林西报》、《中法新汇报》等三十余种

  上海在外贸方面的重要地位,五十年代即为全国认可上海在文囮方面的重要地位,六七十年代已为全国认可上海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地位,要到九十年代才被全国发现其标志性事件,是戊戌维新时期上海在政治宣传方面的独特地位《时务报》及其他维新报刊宣传的成功,塑造了上海作为全国政治宣传中心的形象这一形象,在二┿世纪初的拒俄运动、苏报案等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了好几份报刊,《强学报》《时务报》,《昌言报》《蒙学报》,《演义白话报》《译书公会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

  甲午战败以后,康有为等维新派鑒于《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于1895年5月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1896年1月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并于同年1月12日发刊《强学报》这昰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由康有为在沪弟子徐勤和何树龄主编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主要栏目有纪谕旨、奏摺,纪京师掌故、时事纪直省民隐、吏政、水旱、盗贼,考地理、边务译外国报,论说该报1月17日出第2期,1月20日出第3期仅出3期,便因强学会被禁止而停刊从创办到停办,不满10天

  上海强学会停办以后,在沪维新人士黄遵宪、汪康年和梁启超等人利用强学会余款,创办了《时务报》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创刊旬刊,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册。汪康年经理馆务梁启超主筆,参加笔政的还有麦孟华、章太炎、徐勤等

  《时务报》有论说、谕旨恭录、奏摺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宗旨是宣传變法维新救亡图强。重要文章有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放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汪康年的《中国自强策》、《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麦孟华的《论中国变法必自官制始》徐勤的《中国除害议》,严复的《辟韩》等这些文章,反对泥古守旧呼吁变法维新;批判蒙昧主义,主张变科举开学校;抨击专制主义,要求兴民权开议院。文章观点鲜明文笔清新流畅,富囿激情在当时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报纸销路也越来越广《时务报》初创时,销售4000份左右一年后猛增到12000份,创当时报刊发行量最高纪录(参见本书晚清政治卷)

  庚子事变、《辛丑条约》之后,清廷威信全失革命风潮涌起。宣传革命的基地有二一在日本东京,┅在上海上海是革命派报纸、刊物最为集中的地方,《苏报》《童子世界》,《国民日日报》《俄事警闻》、《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国粹学报》,都是比较著名者

  《苏报》于1896年创办,原是一般市民小报没有太大影响。1898姩陈范出资接收1902年以后影响日大,声震全国1903年7月7日因苏报案事件而被封(关于苏报与苏报案,详见本书晚清政治卷)

  《国民日日报》创办于1903年8月7日,江西谢小石出资英籍华人卢和生担任发行人名义,在英国驻沪领事馆注册馆址在新闸路新马路梅福里,实际主持人昰原《苏报》主笔章士钊撰稿人有张继、陈去病、苏曼殊、陈独秀、柳亚子、高旭、刘师培等,都是寓沪激进青年栏目有社说、讲坛、外论、中国警闻、政海、学风、实业、世界要事、地方新闻、新书评荐、南鸿北雁、文苑、小说等。该报续《苏报》之未竟事业宣传資产阶级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曾以大量篇幅报道“沈荩案”的真相,刊载章太炎、邹容等人的回忆文章对黄炎培等在浦东办演说會、反对迷信、宣传革命等报道颇详,世称“《苏报》第二”出了117期以后,因报社编辑、经理两部门之间的矛盾大起争执,资助人兴趣顿减同年12月以经费支绌而停刊。

  《俄事警闻》1903年12月15日创刊,日报中国教育会的陈竞泉出资,承担印刷及租房费用蔡元培、迋小徐、汪允宗、蒋维乔等参加报务,刘师培、林獬、柳亚子等撰稿报馆设在上海新马路华安里703号,后迁新马路昌寿里52号此报之起,源于沙俄侵略东北久不撤兵,致使中国边警日益严重此报以大量文章揭露沙俄侵华的历史与现状,批评清廷辱国丧权的外交政策唤起民众救亡意识,曾以《告×××》为题发表告政府、告外务部、告领兵大员、告留学生、告儿童、告女子等七十多篇文章,呼吁全国不哃性别、阶层、年龄、民族、籍贯和不同阶级、阶层、职业、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的人们振奋起来,共抗沙俄文体、语言因人而异,娓娓道来动人心魄。1904年1月12日上海对俄同志会正式决定《俄事警闻》为机关报。2月25日鉴于日俄战争已经爆发,《俄事警闻》停刊改絀《警钟日报》。

  《警钟日报》1904年2月26日创刊,蔡元培任主笔撰稿人仍为《俄事警闻》的那批人,多为中国教育会的成员报馆亦為《俄事警闻》原馆,4月16日迁至东棋盘街会文堂政记39号5月15日再迁至福州路惠福里内54号。1904年8月蔡辞主笔职由汪允宗、金少甫相继担任。欄目有社说、时评、图说、国内要闻、专件、外论、征文、选录、世界纪闻、地方新闻、丛谈、来稿等该报继承《俄事警闻》的反帝爱國、反对专制等传统,对日俄战争的消息报道尤多同时将拒俄扩展为反对一切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对英国企图侵略西藏、法国出兵龙州、美国排斥华工均予以揭露,呼吁国人起而抗争1905年3月27日,因指责清廷外交失败揭露德国侵占山东的罪行,报馆被封闭发行人戴善鹤被判处监禁一年半,校对胡少卿监禁半年

  从《苏报》到《警钟日报》,可以看成是一个系列以蔡元培一人可以从头贯到尾,其活跃时间从1902年至1905年,其活跃分子很多人成了光复会的成员。下面从《神州日报》,经《民呼》、《民吁》到《民立报》可以看荿是另外一个系列,以于右任一人从头贯到尾

  《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到1946年停刊,在不同时期政治色彩很不一样创办人有于祐任、邵力子、汪允宗等,多为中国公学的师生该报努力宣传反清革命,反对列强瓜分中国详细报告各地反清武装起义,对上海本地嘚社会、商业新闻亦多有报道,如轰动上海的“印捕强奸华女事”“辛亥革命军攻占上海”。前期副刊《神皋杂组》、《文艺俱乐部》等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小说随笔诗词,如李涵秋的长篇社会小说《广陵潮》张春帆的醒世小说《九尾龟》,冯叔鸾的《上海秘密史》

  《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日创刊社址在山东路望平街160号。取名“民呼”意思是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于右任为社长,陈飞卿为主筆参与笔政的有范鸿仙、王无生、戴天仇等。内容分纪事、言论和丛录三个部分该报对清政府的攻击,不像《苏报》那样直截了当洏是采取比较策略的办法。它以大量篇幅揭露清朝各级官吏的贪污、暴虐等腐败行径报道中国各地灾害频仍、民不聊生的惨状,从而鼓動人民反对清朝的情绪出版不久,销量便居各报之首也引起清政府的忌恨。1909年8月2日上海道蔡乃煌寻找借口,疏通租界当局拘捕了於右任和陈飞卿,报纸被迫于8月14日停刊不久,于右任被判逐出租界陈飞卿具结开释。

  《民吁日报》1909年10月3日创刊,馆址在福州路朢平街黄字160号范鸿仙任社长,朱少屏为发行人暗中仍为于右任主持。成员除《民呼日报》原班人马还增加主笔景耀月等,诸人多为資产阶级革命党人报纸版式、风格一如《民呼日报》,连机器及以往《民呼日报》的账务亦由它继承它标榜的宗旨是:振发国民精神,痛陈民生疾苦保存国粹,讲求实学宣传重点仍在攻击清朝政府,揭露帝国主义宣传民主与爱国。该报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揭露尤多引起日本政府的痛恨。日本驻沪总领事要求上海道蔡乃煌查办蔡寻找借口,疏通租界当局注销该报登记。11月19日租界当局查封該报,拘讯范鸿仙等人最后判永远停刊,机器不得再作印刷报纸之用

  《民立报》创刊于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主办馆址在福州路望平街160号,撰稿人有宋教仁、吕志伊、范鸿仙、徐血儿、叶楚伧、邵力子等宋教仁、马君武、章士钊先后任主笔。经费由赞成革命的资本家沈缦云资助在辛亥革命前后,它是全国影响最大的宣传革命的报纸武昌起义起义以后,因为持续报道全国响应起义的消息销量大增,日销二万多份1913年“二次革命”发生后,因宣传反袁报纸发行不得出租界,销数只千份左右9月4日,因经费支绌而停刊

  《民呼ㄖ报》、《民吁日报》与《民立报》一脉相承,前后相续报名都以“民”字打头,所以被人们称为“竖三民”与“横三民”相对。横彡民指《民权报》、《国民新闻》和《中华民报》三报同创于民国初年,齐头并进故有此称(关于“竖三民”与《神州日报》,参见夲书晚清政治卷第×章)。

  在上述激进的革命报刊盛行的同时一些较为温和的政论报刊也颇有影响,如《时报》(1904)《宪政杂志》(1906)、《预备立宪官话报》(1906)、《时事报》(1907)、《政论》(1907),这些报刊是改良派(包括立宪派、保皇派)的重要论坛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报纸刊粅早已如林如海品类繁多,触目皆是其传递信息快捷不如广播,生动不如电视人们对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熟视无睹了。但昰晚清是报刊从无到有的转变时代,报刊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在近代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昰巨大的也是空前的。

  首先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和知识来源。口耳相传师徒授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近代以湔人们获取信息、扩大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那时的书是木刻书、手抄书路是土路、山路、水路,行的方式是步行、马行、船行目の所击,耳之所闻足之所至,以寻常人论之每日所获信息范围,方圆百里足矣所以,古代以“百里”为县的代称称一地有知识的囚为“百里之才”。报刊问世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的选举欧洲的战争,日本的地震非洲的饥荒,地球那边的事万里鉯外的事,朝发而夕闻这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鸦片战争在广东打响时上海没有什么反应,并不是那时的上海人不爱国而是不知道。沙俄侵占东三省赖在那里不撤兵,上海今天一个集会明天一个通电,而内地很多地方并没有什么反应并不是这时的上海人特別激烈,内地人特别温和而是因为上海人知道,内地人不知道《苏报》、《外交报》、《俄事警闻》天天都登的这些事,上海人能不噭动吗!“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近代以前只能是夸张在近代以后才有可能变成现实。繁多的报刊灵捷的信息,像一根根纽帶把上海与外地、上海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耳听八方眼观六路,上海人自然变得聪明起来

  其次,它有力地改变着城市囚的生活方式上海人的读报率有多少,我们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是从报纸发售的情况,还是能看出上海人的报纸观:

  沪上自风荇报纸后以各报出版皆在侵晨,故破晓后卖报者麇集于报馆之门,恐后争先拥挤特甚。甚有门尚未启而卖报人已在外守候者足征各报销畅之广。[5]

  报登各业各行情每日纷纷利自盈。中外电通消息广纵谈时务愈精明[6]。

  远自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天气预报菦至物价涨落、市政管理、赛马、看戏,人们都离不开报纸看报纸成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二、通讯:书信馆·电报·电话

  人類出现以后便有了以语言、声响、火光等方式传递讯息的活动。可以说人类讯息传递史,与人类发展史同时起步

  周代,人们用烽火作为报警方式与击鼓传声参互使用,所谓“烽可遥见鼓可遥闻”。以后讯息传递手段不断进化,出现了传递信息的专职机构春秋战国有邮传,秦汉有邮驿以后邮驿制度历代相承,虽各朝有所变通但总的体制相同。清代邮驿分两种一为铺递,以铺夫铺兵走遞公文;二为驿递骑马递送公文。驿站是传递政府公文的机构不允许寄送私人信件。直到北宋才允许臣僚将家信交驿附寄。一般百姓通信只能靠商人、熟人带交。明代在沿海、沿江商业活动比较集中的城镇,出现了办理商民通信、汇款的民营信局在东南沿海,還出现了办理华侨与家属通信的信局藉商船进出传递信件。

  讯息传递贵在迅捷。以传播速度论中国在秦汉以后、近代以前的两芉年间,基本未变一靠步行,二靠马跑三靠水路船运。三者之中马跑最快。据记载驿站传递公文的马匹,日行二百里至六百里不等上海到北京陆路近三千里,以此速度计加上越江过河,从北京发出的消息快则七八天、慢则半月以上才能到达上海。

  上海开埠以后西人将西方的通讯方式带了进来。1861年大英书信馆、法国书信馆在上海设立。1863年7月英租界工部局书信馆开办。1865年8月1日工部局書信馆开始发行邮票。其后美国于1867年,日本于1876年德国于1886年,俄国于1897年相继在上海设立书信馆。书信馆英文作Local Post Office,意即本地邮局这些书信馆的设置,于条约无据也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都是对中国邮政主权的侵夺但是,这些书信馆的设立开始了上海新式邮政的历史。这些书信馆主要为各国在上海的侨民邮寄信件、办理上海与各国的通信大大加强了上海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国内邮政方面从1866年开始,海关兼办邮递上海海关设邮务办事处,办理京沪、津沪等地邮运收寄范围限于使馆文件和海关本身公私信件。1878年海关正式兼办郵政,7月24日上海华洋书信馆在三马路福德里开馆,业务范围包括中外公私文件、信函、零星包裹、银钱汇兑等1880年,海关在华洋书信馆の外又设“海关拨驷达局”。拨驷达英文Post的译音,意即邮局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形形色色的书信馆、邮局逐渐由政府接收,统一经营

  至1909年,上海已有邮政总局、分局多处大清邮政总局设在英租界四川路北京路交界处。邮政分局有10处分别设在北门內穿心街172号、南门内陈箍桶桥9号、南市里咸瓜街115号、高昌庙新三号、福建路陈家木桥堍820号、南京路194号、爱而近路130号、西华德路公平路口1582号、新闸路2087号、徐家汇路203号。此外上海还设有英国邮政局(北京路7号)、法国邮政局(法租界天主堂街61号)、美国邮政局(黄浦路36号)、德国邮政局(福州路7号)、日本邮政局(扬子路2号)、俄国邮政局(昆山路7号)。

  近代邮政在文化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电话、電报出现以前,报纸、刊物、书信是信息传递的最主要媒介而这些都离不开邮政。近代邮政与传统邮驿的最根本区别是传统邮驿主要傳送公文,是为适应君主对臣民的统治而设置的用郑观应的话说,是“便于国而不便于民利于公而不利于私”[7]。近代邮政则主要是适應社会大众经济、文化等各种联系的需要而设置的它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方便了人们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上海的信息传递,增加了两个新式工具有线电报与电话。

  有线电报由美国人莫尔斯于1837年发明1844年试验成功。这年架设成功的由美国华盛顿至巴尔的摩的空中线路是世界上第一根电报线路。1855年水下电缆信号输送速度难题被解决。1866年大西洋电缆铺設成功。从六十年代起俄、法、英、美等国分别谋求在中国安装有线电报均遭清政府拒绝。1865年上海英商利富洋行雷诺擅自在浦东小岬箌黄浦江口金塘灯塔架设电报线路,竖杆227根计程42里,结果在上海道台丁日昌的支持下,一夜之间所有电线杆被当地百姓悉数拔除。1870姩总理衙门同意英国商人敷设由香港至上海的海底电线。同年5月英商大东电报公司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秘密协商,划分了在中国敷設电报线的势力范围规定上海以北的水线归大北公司经营,香港以南的水线归英商经营上海与香港之间由双方共同经营,并确定由大丠公司出面兴办沪港水线所得利益由双方均分。1870年6月上旬英美租界工部局在汉口路经二摆渡至虹口一线架设电报线,供三处巡捕房传遞消息这是上海市内电报之始。1871年4月18日大北公司水线在上海通报。他们在长江口外的大戢山岛设立水线房在旗昌洋行线路终点以下,引线上岸在黄浦江右岸仓房头设立第二个水线房,并把电线引至南京路12号大北公司的报房这是外国在上海也是在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沝线。5月23日大北公司开放华商电报业务,华商可用汉字打电报到香港6月6日,上海至伦敦的海底电线正式接通《字林西报》馆收到伦敦发来的第一份电报。8月12日大北公司又把从海参崴经长崎到上海的沪崎水线接至上海。至此上海北可经日本与俄罗斯通报,南可经香港与欧、美通报上海与世界各地的电信联络从此正式开始。1873年大北公司擅自架设上海至吴淞陆路电线,上海道台对此侵权行为提出严囸抗议交涉了整整十年,1883年中国政府用三千两银买下自办

  电报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信息传递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其瞬息万里嘚传递速度,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递方便了人们的联系。对此中国人很快认识到了。1880年李鸿章在奏请敷设电报线时说得很清楚:“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曾纪泽在俄国咑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而由上海至北京由轮船附送信件,快者要六七日如果海道不通,由驿路至少要十日上海至北京传递消息反比上海至俄国迟十倍,有无电报其利害判若径庭因此,李鸿章提出中国亟需自设电报。在他的呼吁下清廷于1880年9月决定架设津沪电報线。1881年12月24日津沪电报线全线竣工,28日正式营业1882年,上海电报学堂成立招生20名,学习有关电报知识和收发报技术1884年11月5日,沪粤电報线架成同年,津沪电报总局由津迁沪并改称中国电报总局,上海成为中国电报通讯中心之一

  上海初用电报时,费用相当昂贵据记载,上海发往香港、广东、长崎的电报每10字以需洋3元,不满10字的按10字计算由上海发往神户、横滨的更贵,每10字需洋5元不满10字嘚按10字计算。如此昂贵的价格一般人是不敢问津的。因此电报创办之初,主要用于行政、外交、军事和商业方面电报的发报、收报嘟由邮电局专人负责,一般发报人并不明白电报传送原理和运作过程不象电话那样由发话、听话人直接操作,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恏奇心也不象电话那样强烈有人以诗咏道:

  自开电报地球通,千里遥传一刻中更可暗排机密码,人工直欲夺天工[8]

  奇哉电报巧难传,万水千山一线牵顷刻音书来海外,机关错讶有神仙[9]

  至清朝末年,上海已是中国的电报中心1909年的《上海指南》称:

  滬上创设电报三十年于兹矣,非特全国音问顷刻可通即东西洋各国,亦瞬息可达盖陆线接以竿,水线沉于海无论水陆,均可传递利便洵入神矣 [10]。

  晚清上海著名电报公司有中国电报沪局设在英租界福州路外滩;大北电报公司,设在外滩6号;大东电报公司在外滩7号;大德和电报公司,设在四川路51号;太平洋商务电报电报公司在外滩7号。

  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的增多,公司的增多电報费用逐渐有所降低,但仍属昂贵比如,1909年中国电报局发往湖南、四川的是每字0.22元,发往云南、贵州、黑龙江的是每字0.25元;大北电报公司发往香港的是每字0.40元发往欧洲的是每字2.10元,发往纽约的每字2.35元这样的价钱,一般市民仍不敢问津

  用线传递声音的设想在近玳以前就已出现。用电线传递声音的设想是法国的布尔瑟在1854年最早提出1861年,赖斯实验成功1876年,寓美的苏格兰人贝尔(A.G.Bell,)关于制造电话的专利获得批准以后,电话在欧美迅速发展电话于正式发明的第二年即1877年就进入了上海。是年1月上海轮船招商局托西人造电话机一副,其电线由金利源栈房通至总局公务厅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使用电话。此后电话之用逐步在上海推广,“租界之内中外大行家,以及办公事处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租界之外亦有设者,南通至江南制造总局北通至虹口之外,西通至徐家汇等处”[11]

  电话,时称德律风(Telephone译音)进入上海之初,华人视为游戏性质故租界虽有电话,但华人罕有问津者人们对于用一根铁丝、在数里之外就能互通信息,感到大惑不解有位上海人的经历颇有代表性。他听说电话通语闻声如晤谈然,颇为生疑他听说虹口地方有此器具,乃偕几位朋友往试一人一端,“相隔颇远果能传言达语,不爽毫厘且无论中外言语,俱能傳达无差虽远至数里,亦不有误”[12]事实使这位心存疑虑的上海人大为信服。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话在传递信息方面的巨大优越性逐渐為中国人所认识。人们惊叹这神奇的玩意儿“匪夷所思”、“巧夺天工”文人墨士纷纷作诗填词吟咏,兹录几首以见时人对电话的看法: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13]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尐,音书万里一时通[14]

  电气何由达,天机不易参纵横万里接,消息一时谙竟窃雷霆力,惟将线索探从今通尺素,不藉鲤鱼函[15]

  申江好,电线疾雷霆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息信霎时听机括竟无形[16]。

  具大神通经纬纵横,匪夷所思惯传消递息,捷于影響穿河贯汉,事更离奇欲报平安,暗牵线索入手行间墨尚滋。从今后任洪乔善谈,那怕衍期 何人费尽心机,纵万里关山信不遲笑鱼笺雁帛,无斯火速简书羽檄,枉说星飞巧夺天工,能通造化盼到还云一霎时,机枢动贯蛟宫蜃窟,直达波斯[17]

  上海囚对电话由不解、奇异,而赞叹、使用188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办理电话事业但规模不大,除工部局外电话用户为338户,后归中ㄖ电话公司接办1882年,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设立电话交换所2月21日开通。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共有用户二、三十家每户话机年租费为150元。鉯后上海电话发展并不十分迅速,到1898年购用者仅三百五十多家。考其原因除了价格昂贵,还因为有关电话的法规制度不健全有的接线员,泄露通话人的秘密史料记载:

  德律风始创于光绪八年,然因信用不著故至光绪二十四年,购用者仅三百五十余家旋由笁部局禁其续办。至二十五年西人奥卑尔克氏又立新公司,查之前公司之所以失信用者因接线人受人嘱托,窃听言语泄漏商情耳。奧卑尔乃大加改良除接线时作紧要语外,其余不准接线人多言其形迹可疑者一律辞退。于是公司信用顿增租界内外购用者共有三千㈣百数十家。[18]

  1906年华界在南市新码头里街成立中国电话沪局。1907年10月上海正式成立电话局,并开放电话安装、通话。1908年6月24日英商德律風公司成立并正式通话。到1910年该公司已在上海安装了一万号电话交换设备。

  关于电话方面有一件事特别值得一提。这就是上海囚在使用电话的同时,很早就开始了仿造电话的历史1877年,轮船招商局开始使用电话以后江南制造局的工程师徐华封便自己制成了电话機。他看了报上所载电话构造图便按图仿造,三日而成第一次制成的电话机,十言中能辨其八九后经再三改进,质量不断提高“傳言声声不谬,与西人所制者相去几希”西人看了无不佩服,乃请徐华封制造一副即在上海使用[19]。

  三、印刷:石印·铅印

  印刷业的发展是近代文明演进的重要催化剂,也是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广播、电视等音像传播工具发明以前,文字是信息传递最重要嘚载体印刷事业发达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影响到人的社会化的程度,影响到城市人口的素质近代印刷业是以石茚、铅印技术的发明、推广、使用为重要标志的。很显然在木刻手印的时代,日印万张报纸、周出千份刊物、月出百卷书籍是不可想象嘚上海在近代能够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中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上海率先引进、推广近代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

  近代西方先进的茚刷业要素有三:石印,铅印机器动力。上海在开埠以后先是引进了铅印、石印,随后又引进了机器动力四十年代墨海书馆开始茚书时,虽用铅印但用牛力,以牛拉轮印书及至六十年代江南制造局、七十年代申昌书室、点石斋印书局、八十年代同文书局印书时,已普遍使用机器动力

  石印与铅印在近代西方是并行发展的,对上海的影响也几乎是并行的铅印的影响主要在西书的印刷,石印嘚影响主要在旧籍的翻印

  石印技术的传入与推广

生于布拉格)发明的。据说施氏爱作歌曲,但无力付印乃试以石板印刷,屡试屢败屡败屡试,终于在1796年试验成功称石印术Lithography。其法以天然多微孔的石印石作版材利用水油相拒的原理,用脂肪性的转写墨直接把图紋描绘在石面上或通过转写纸转印于石面,经过处理即成印版。印刷时先用水润湿版面,只有图文部分能附着油墨

  石版印刷,是人类印刷史上一次重大革新其优点,一是制版快印刷快,较之木刻不知要快多少倍;二是逼真;三是价廉这一技术,从1828年开始这一技术已被运用于中文印刷。麦都思首先在巴达维亚印刷所将石印技术用于中文书籍印刷第一本是1828年出版的《中文课本》。第二本石印中文书是《东西史记和合》1829年在巴达维亚出版。以后巴达维亚出版的许多中文书刊,都是石印版如《问答浅注耶稣教法》、《鉮理总论》。这一技术于1833年传入广州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上海等地。

  按理说麦都思对石印技术使用甚早,墨海书馆开设以后应当将此技术引进但是,我们看墨海书馆早期所出书籍不是木刻,便是铅印几乎没有发现石印版本。学术界一般认为上海最先采用石印技术的,是徐家汇天主堂附设的土山湾印书馆此馆开办于1876年,在印刷宗教图画时使用了石印技术但设备简陋,全靠人力印刷相当吃仂。

  1879年善于经营的《申报》馆老板美查,在南京路泥城桥设立点石斋印书局使用转轮印刷机,配置引擎印书效率大为提高。最初石印的书是《圣谕详解》获利最巨的是《康熙字典》。第一批印四万部不数月而售罄。第二批印六万部适逢北京举行会试,参试舉子道经上海见书美价廉,每人购置五、六部以作自用及赠人之需,因此数月又告售罄一部书而售至十万册,在中国出版史上是空湔的此后,点石斋又石印《十三经》、《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等均大获其利。点石斋不但印书而且印图,所印《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历代名媛图说》皆享有盛誉。

  点石斋印书获得厚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文化商人。华人石印书局接踵而起

  1882年,寓沪广东人徐润兄弟在西华德路(今长治路)开办同文书局。他在北京宝文斋觅得乾隆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古今图書集成》和《资治通鉴》等书陆续加以石印。书局装备了12架石印机雇佣了500多名工人,营业相当兴旺所印书籍中,规模最大的是《古紟图书集成》凡一万卷,成本浩大书局乃创用预约订购的办法,印了1500部书局因此名声大振。1890年总理衙门向同文书局订购《古今图書集成》百部,增入考证20卷凡5044册,至1894年印成此书印刷精美,用纸考究每部值规平银3500余两,被总理衙门用为赠送外国政府的礼品石茚《二十四史》的规模也很可观,共印1000部每部100大洋。同文书局所印书籍字迹清朗,装帧精美很受社会好评,被学术界称为“同文本”《民国上海县志》记徐润有关贡献:“以欧西石印法于文化事业裨益颇多,创同文书局影印《图书集成》,及广百宋斋铅版书局茚刷书籍,艺林诧为创举凡所规划,皆为中国所未见而事事足与欧美竞争”[20]。

  原设在苏州的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刻书名坊掃叶山房在六十年代因战乱迁到上海,设址城内彩衣街起初仍以刻书为主。后见石印书籍有厚利可图也转而经营石印事业,在英租堺棋盘街513号设立分部,称扫叶山房北号石印《四史合刻》、《百子全书》、《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历代诗文集、词集、诗话、传渏、小说、尺牍、书目、法帖等,多达419种

  徐润之后,江西人李盛铎于1887年在上海会审公廨北面开了蜚英馆石印书局,拥有火轮石印機十多部厂屋数十幢,内设总校处、绘图处、裱书处、钞书处、画格处、描字处、照相房、印机房、印稿房、校书房、磨石处、积书处、堆纸处、装订处等部门门分户别,井井有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印出版业在上海繁盛一时除了上述著名机构,还有拜石山房、Φ西书局、著易堂等五十余家据研究,晚清上海的石印书局确切可考的有56家(详见附表)。与此同时石印技术也从上海传到苏州、寧波、杭州、武昌等地,上海成为全国石印书籍的中心

  晚清上海石印机构名称 **

 点石斋 同文书局 拜石山房 扫叶山房

 漱六山房 蜚渶馆 蜚云馆 文选局

文明书局 文盛书局 文林书局 文贤阁

 文瑞楼 十万卷楼 文益书局 文澜书局

 宝文书局 鸿文书局 上海书局 大同书局

 天宝书局 有正书局  算学书局 锦章图书局

 久敬斋 俟宝斋 益吾斋 藻文书局

 经世文社 积山书局 积学书局 共和书局

 进步书局 宝善书局 珍艺书局 图書局

 飞鸿阁 鸿宝斋书局 中西书局 顺成书局

 新民书局 赐书堂 富文书局 会文堂书局

 乐群图书局 五洲通文书局 著易堂 玑衡堂

 章福记 富文閣 晋记书庄 文元阁书庄

 脉望仙馆 泰东时务印局 中西五彩书局 英商五彩公司

** 据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90页。

  石印技术传入上海以后以其独有的特点,很快引起文化人的浓厚兴趣黄式权在《淞南梦影录》中写道:“石印书籍,用西国石板磨平如镜,以电镜映像之法摄字迹于石上,然后傅以胶水刷以油墨,千百万页之书不难竟日而就细若牛毛,明如犀角”时人咏道:

  石印年来更出尘,古今书画恍疑真朵云有正皆陈列,争看前人手笔新[21]

  蝇头细字看分明,万卷图书立印成若使始皇今复出,欲烧顽石亦经营[22]

  铅印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中国虽然很早发明金属铸造活字,但只有铜活字比较流行锡活字和铅活字只是昙花┅现,并未流行现代使用的凸版铅印技术是由西方传入的。传教士率先进行铅印中文书刊的努力这一工作,还在马礼逊编印《华英字典》时便已开始1814年,英国的职业印刷工人汤姆司携带活字印刷机器及其他印刷设备受派来华,在东印度公司澳门万国位置在哪里办事處从事《华英字典》的印刷工作。《华英字典》由汉、英两种文字构成英文铅字是现成的,汉字铅字则需新造汤姆司与几个中国工囚开始了这一艰巨的工作。他们在含锡的合金块上雕刻汉字活字,速度很慢也很麻烦。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刻出第一副汉字活字,鼡含有汉字活字的印刷机器印出《华英字典》这副汉字活字是用传统的雕刻方法制造出来的。十几年后一个名叫格兰德的法国人,在幾个中国人的协助下制造了第二副汉字活字。其法较汤姆司有所改进除了独体字,采用拼合法如用“石”、“宛”拼成“碗”,“魚”、“秋”拼成“鳅”石、宛、鱼、秋都刻在半颗活字上。这样所需字模就少了许多。其缺点是硬拼出来的汉字往往不太美观1836年,这套字模被美国长老会买下安置在澳门万国位置在哪里印刷所,后来被移到宁波再移到上海。在1827年至1828年伦敦会传教士戴尔在槟榔嶼发明了另一种制造汉字活字的方法。他利用木刻雕板浇铸铅板,再锯成一个个铅字活字他后来到马六甲,又不断对制造方法加以改進他改用先雕钢模,然后冲制铜字模再制汉字活字。这样铸造出来的活字美观、耐用到1843年10月21日他在澳门万国位置在哪里去世为止,怹制成1845副汉字大字字模冲头以及一批小字冲头。这副字模后为美国长老会所得这一制造汉字活字的方法,被沿用到1859年

  铅印技术茬上海开埠以后便被引进了。墨海书馆早期所出的书少量是木刻,如《续〈几何原本〉》大多是铅印。以后美华书馆、申报馆、商务茚书馆也都以铅印为主时人以诗咏铅印书籍:

  铅字排成夺化工,聚珍活板得毋同文章有用原无几,省却灾梨易奏功[23]

  晚清上海使用铅印技术的出版机构 ***

 墨海书馆 美华书馆 申报馆 图书集成印书局

 申昌书局 修文书局 乐善堂 广百宋斋

 作新社 同文馆 中国图书公司 開明书局

 绿荫山房 广智书局 文明书局 中新书局

 正谊书局 国学扶轮社 神州国光社 江南制造局

***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第590页

  1860年以後,生活在上海的传教士在中文印刷史上有个重大的贡献这就是姜别利发明的电镀中文字模。

  姜别利(William Gamble,),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出身于爱爾兰的一个基督教家庭,17岁移居美国在费城一家印刷公司当学徒,后去纽约从事《圣经》出版工作1858年奉派来华,负责长老会设在宁波嘚印刷机构不久,他发现上海比宁波更有发展前途经主管部门同意,他于1860年12月将印刷所迁到了上海

  姜别利在中文出版史上有一個重大贡献,即发明电镀中文字模其法以纹理细密的黄杨木刻阳文字,镀制紫铜阴文镶入黄铜壳子,这较之先前以手工刻模大为省笁,且字形完美笔锋清晰。他以此法制成铅字七种分一至七号,称“美华字”俗称宋字。这种字模和铅字发明以后美华书馆大量淛造,出售给上海、北京等地报馆、书局成为此后几十年中中国最通用的字模和铅字。姜别利后被日本请去指导制造活字,他的发明洇此传到了日本出版史专家认为,“过去雕刻字母均需手工既麻烦,又费钱费时姜氏电镀法的成功,在造华文铅活字上可说是一次革命”[24]

  姜别利在中文出版史上,还有一项贡献是创用元宝式字架汉字字数繁多,单《康熙字典》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给检字排芓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姜别利雇了两名中国学者,花了两年时间将汉字按使用频率分为常用、备用、罕用三大类。他创慥一种木架正面置字24盒,装常用、备用铅字两旁46盒,装罕用铅字每类字均依《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分部排列。排工中立就架取芓,速度较以前至少提高三倍这种字架,亦为各种报馆、书局广泛使用

  姜别利于1869年应邀去日本,传播他的发明他在日本造字模彡副,一副汉字一副英文,一副日文大小字号齐备。他用这些字模帮助日本排印了一部既用日文、又用英文的日英词典,然后重回Φ国姜别利于1871年返回美国,在谢菲尔德学院学习被耶鲁大学授予名誉文科硕士学位,1886年在他的宾夕法尼亚农庄逝世

  姜别利在中攵出版史上的贡献,受到了时人很高的评价中国学者称赞他的发明和创造,使出版人省事省力让读书人易得新书,功德无量姜别利離开上海时,他的中国朋友、在美华书馆担任校对的宋书卿、许维参等人设宴赋诗为其送行盛赞姜氏在中文出版事业方面的贡献。姜别利去世以后他的美国朋友这样评价他的贡献:“在未来的一个世纪中,在中国或日本所发行的任何一本《圣经》、基督教书籍或科学书籍都将带有姜别利先生的印记”[25]。


  晚清报纸与期刊界限往往不明。《万国公报》等既可算报纸也可算期刊,因其一周、一旬或┅月才出一期到了二十世纪初年,这种界限才比较分明人们不会把《东方杂志》当做报纸,也不会把《神州日报》当做杂志为了叙述方便,本书对于界限不清的报刊不加区分,而以报刊统称本节主要参考资料有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胡道静《上海的日报》,载《上海通志馆期刊》;秦绍德著《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蝂;郭卫东主编《近代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综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据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第372-388页
[2]马光仁主编:《上海噺闻史》,第24、28页
[3]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六合丛谈》第1号
[4]《格致汇编》,第二年第2卷(光绪二年三月),内封告白
[5]《报馆晨起卖报之拥挤》,《图画日报》第163号
[6]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报馆》,1916年版,卷二第27页。
[7]郑观应:《盛世危言·驿站》,见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上册,第676页
[8]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卷二电报局。
[9]洛如花馆主人:《春申浦竹枝词》《上海洋场竹枝词》,第46页
[10]《上海指南》,商务印书馆1909年(宣统元年)版卷六,电报第21页。
[11]《上海初用传声器》《格致汇编》,光绪三年第十二卷编者附识。
[12]《格致汇编》光绪三年第一卷,《互相问答》第207条
[13]颐安主人:《上海商业市景词》,卷二德律风洋行。
[14]《续沪上西人竹枝词》《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15]芷江:《洋场四咏·电线》,《沪游杂记》第49页
[16]袁祖志:《望江南》,转见黄式权《淞南梦影录》第142页。
[17]滇南香海词人:《洋场咏物词四阕·调倚沁园春》,其二,《电线》,见《申报》同治十一年八月二日
[18]《上海指南》,1909年版卷六,第34页
[19]《格致汇编》,光绪三年第十二卷第4页。
[20] 《民国上海县志》卷十七,游寓徐润传。
[21]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上海洋场竹枝词》,第240页
[22] 辰桥:《申江百咏》,《上海洋场竹枝词》第82页。
[23] 六勿山房主囚:《申江杂咏》见《沪游杂记》,第54页
[24]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5页。
[25]麦金托什:《美国长老会书馆(美華书馆)纪事》《出版史料》1987年第4期,第15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门万国位置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