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十项重点工作是什么

服务器安全狗防护验证页面网站访问认证,点击链接后将跳转到访问页面驻马店市出台今年十项重点民生工程 涉及就业住房等
&民生脉动最关情。&日前,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出台了2014年驻马店市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主要包括扩大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惠民、促农增收脱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等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民生问题,织就一幅和谐社会的美丽画卷。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今年,我市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全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79万人以上,帮助困难人员就业0.7万人,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工作,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残疾人就业5000人。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6万人次。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现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自今年1月1日起,驻马店市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同时,驻马店市今年还将全面实现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继续推进全市就医一卡通、抓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等工作。继续扩大住房公积金征缴范围,新增扩面人数不低于1万人;适当提高缴存比例,市直部门最低比例由8%提升到10%。同时,新建1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为孤儿、&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赡养人)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的服务。
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年建设47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全年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47个、36785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20923套、棚户区改造15862套。此外,力争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万户以上。
提高城乡教育水平,六成以上薄弱农村学校配备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年生均小学、初中分别达到560元、760元,补助学校每生每年30元冬季取暖费等。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薄改计划&),为13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学校(教学点)基本配足配齐教学实验仪器、体音美器材和办公电脑,力争为60%以上的薄弱学校配备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切实做好实施驻马店市2014年~2018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薄&)的准备工作。落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资助面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同时,中心城区新建、扩建5所中小学。分别为:新建第十五中学、实验小学北区、开发区第五小学,扩建第四初中、第三初中。
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加大市、县两级政府医改投入,确保今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35元。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参合率达98%。确保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20元,每年每人报销最高限额为20万元。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区和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补助,开展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项目。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维持无脊灰状态;继续降低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完成0~6岁适龄儿童预防接种任务。继续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推进中心城区南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健康服务规范化试点。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持续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全市全年共安排演出2000场,增加购买民营剧团演出200场次。继续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三馆一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市广播电视台完成新建1座广播电视发射塔任务,上蔡县完成1座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基础设施项目任务,平舆、正阳两县分别开工建设1座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继续实施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对103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对103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解决12.682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问题,力争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扎实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全面开展移民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切实抓好60项水库移民扶持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确保今年11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建县乡公路600公里。抓好重点区域在建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加快75个在建社区建设进度。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57万农村居民和11万农村在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推进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建设,新建、改建县乡公路600公里,改造危桥2000延米。完成8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作。实施23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管道天然气覆盖率,8个县新开管道天然气用户2.2万户以上。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天然气和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拆除或清洁能源改造等。加强水污染防治,完成平舆、遂平、汝南3个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开工建设列入省重点流域规划中的1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和2家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工程等。创建3个省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村、50个市级生态村,完成第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污泥处置工程,完成第四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等。
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700件以上。市、县、乡镇三级建立统一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村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做好矛盾纠纷化解、技防人防、基层平安创建、便民服务等工作。新增17处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含电子警察),设置7处电子警察管理系统。8月底前完成6个中心城区照明工程、5个道路路口升级改造项目。加强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和综合性抽验检测,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实施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程,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食品生产、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严厉打击假冒清真食品和伪造、仿制、买卖清真牌证行为。大力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全市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700件以上。推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涉及征地拆迁、农民负担、国有企业改制、环境影响、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等决策事项,做到应评尽评。
此外,投资5亿元的迪展通电子科技项目,投资8亿元的中地生态科技项目,健阳箱包、紫阳旅游用品项目等,更是让主导产业外的确山县工业项目发展显得缤纷多彩。
一个个工业项目,如同绽放在确山大地的艳丽花朵,争奇斗艳、生机盎然。工业项目的稳步推进,为确山县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城市建设的大跨步迈越提供了保障。第二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攀升,&一举求多效&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当前位置: >>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驻政〔2016〕5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驻马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日 &&&&&&&
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驻马店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驻马店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富民强市加快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加快崛起的总目标,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着力打造&四个驻马店&,较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加★包括新蔡县,其他不包括,下同)达到1807.1亿元,五年新增753.4亿元,年均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由14112元提高到26024元。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6亿元,年均增长21.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50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9亿元,年均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5亿元,年均增长15.3%。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从27.5:41.8:30.7调整为21.7:40.3:38,二三产业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占GDP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结构更加合理。科学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持续提升,11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占全市的79%、82%和73%,已成为全市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结构调整的主要阵地、营造良好态势的重要平台;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千万元以上商业项目建成投用,建成区面积已达4.7平方公里,服务业集聚效应更加突出。&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明显,各县区培育形成了1&2个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30%。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业和金融业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6.8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34.7亿元。现代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共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科技工作站2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64个,高新技术企业26家,五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934件。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新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全面实施,完成了小洪河等19条中小河道治理任务,实施了板桥、薄山、宿鸭湖三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平方公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全市流转面积329.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1%。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到55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5个。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9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5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6家。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3550家和5021家。农业机械化进入高级阶段,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8%。粮食总产量★达到151.8亿斤,实现&十二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新局面。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9.2%,比&十一五&末提高9.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均道路面积、住房面积、公共供水普及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大幅提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均达到92%。城镇承载能力逐步提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70万人,5年新增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8个县城建成区面积1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20万人左右,5年新增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建制镇发展到72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启动建设,中心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中心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扎实推进,城镇化体系逐步完善。
基础支撑能力实现新突破。京广客专、新阳高速化新段和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境内铁路营运里程达22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37公里;完成正阳、上蔡县至京港澳高速一级公路快速通道建设,实现所有县20分钟上高速;107国道回归公益并实施扩容改造,普通干线公路达到2376公里,实现了&县县通国道、乡乡有干线&;强力推进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基本消除县乡道大中危桥,乡村畅通问题基本解决;全市综合交通线网里程达到1.84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35.3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提高9.7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联系内外的&三纵两横&通道网络。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3座大型、9座中型和150多座小型病险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完成了老王坡、杨庄、蛟停湖3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规划内411.5万农村居民和在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实现全覆盖。能源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吴桂桥煤矿、华润风电等重大项目建成,电力总装机达到230万千瓦。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完善,全市乡镇以上区域实现4G网络全覆盖。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水库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重要河流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6.9%,农业灌溉用水系数达到0.62。全面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累计节能43万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累计下降16.2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比&十一五&末累计削减9.8%、12.3%、5%和11.1%。人力资源强市建设步伐加快,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计划完成预期目标。
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简政放权步伐加快,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实行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市级统筹、即时结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持续深化,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商品、服务价格全面放开。农村综合改革和财税、商事、水利、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累计到位各类资金1855.7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5.4倍,其中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1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898.5亿元,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持续实施,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80%以上,累计实现69.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就业得到较好保障,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7%和98%,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32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9所、普通中等学校304所、小学1986所;共有在校生115.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85%。卫生计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52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3.1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1万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608元和9174元,年均增长11.1%和13.4%。文化、体育、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平安驻马店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民主政治、依法治市、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良好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级卫生城市。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变、驻马店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富民强市加快崛起的总体战略,在全市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发展的势头正在显现,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市发展的科学性明显增强、发展优势日益明显,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尤为重要的是,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探索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政治方向是统领,必须牢牢把握;加快发展是根本,必须毫不动摇;&四化&同步是路径,必须统筹推进;改革开放是动力,必须始终坚持;改善民生是目的,必须认真落实;党的建设是保障,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五年来我市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色,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这些经验为&十三五&发展提供了遵循借鉴,必须倍加珍惜,在&十三五&时期发展中坚持和发扬。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完成情况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人均生产总值★(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年均增长(%)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二、转型升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占工业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二、三产业就业比重(%)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三、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新农合参合率(%)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人均预期寿命(年)
脱贫人口(万人)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削减16.2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削减10.9%
削减11.1%
氨氮排放总量(%)
削减12.2%
削减12.3%
耕地保有量(万亩)
林木覆盖率(%)
说明:&&十二五&规划部分目标根据省有关部门下达目标进行了调整。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问题叠加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妥善应对,更加奋发有为、加快发展,不断拓宽发展的新空间。
一方面,我们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全省&三大战略规划&的实施,使未来重大战略机遇彼此支撑的叠加效应不断增强;国家推动供给与需求共同发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将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推动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为我市抢占发展制高点提供了可能;国内外产业持续梯度转移,为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全面深化改革,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改善民生提供了丰硕的改革红利;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为我市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提升民生福祉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从自身来看,我市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载体日趋完善,发展载体优势持续提升,有利于以产业集群和配套优势应对区域竞争,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农业生产得天独厚、山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众多,以及高速铁路、公路及干线公路的加快建设,区位交通优势持续提升,有利于支撑推动我市加速发展;发展中人口大市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人口红利正在向高素质技能的人才红利转变,市场规模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提升,有利于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持续释放内需潜能,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些都为我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诸多困难。在宏观环境上,我国经济增速换档、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给我们带来了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等挑战,实现根本好转需要比较长的过程。同时,我市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诸多短板;人口、资源等要素优势逐渐减弱,传统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弥补传统要素优势减弱导致的缺口,保持经济持续较高增长难度加大;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以城带乡能力不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服务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差,尚未形成引领高端服务和新兴业态的核心产业,发展能力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不适应;空气、水污染等问题仍很严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潜在风险逐步显现,处置不当可能使好的发展态势出现逆转;城乡居民收入偏低,贫困人口基数大,民生欠帐较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党员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和自身经济基础差等因素,&十三五&时期,我市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增长结构将由以工业为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动力结构将由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并重转变,城乡结构将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转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市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深刻认识我市既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也处于蓄势待发、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保持定力、抓住关键,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咬定青山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停步,以新的发展理念奋力开拓发展新境界;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攻坚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扶贫攻坚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富民强市加快崛起创造更好地环境。
第二章 &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中共驻马店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着力推进&四化&同步、统筹协调发展,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厚植发展优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力打造&四个驻马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动力;坚持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厚植发展优势;坚持依法治市,加快法治进程,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部分领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力争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综合实力进入全省中等以上水平,成为中原经济区重点区域增长极,富强、文明、平安、美丽的现代化新驻马店建设展现出更加美好前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主导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四化&融合同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取得更大进展。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保障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就业比较充分,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收入差距缩小。确保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文明驻马店建设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依法治市进程加快,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平安驻马店建设有序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美丽驻马店建设扎实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大气和水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国家森林城市成功创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宜居环境基本形成。
专栏2:&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主要目标
&十三五&规划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实际利用市外资金(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二、创新驱动
科技进步贡献率(%)
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互联网普及率(%)
三、民生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公共交通服务指数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标车)
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贫困发生率(%)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人均预期寿命(年)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四、生态文明
耕地保有量(万亩)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万亩)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省定目标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定目标
森林覆盖率(%)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林木覆盖率(%)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完成省定目标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城市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
地表水质量
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完成省定目标
劣Ⅴ类水体比例(%)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完成省定目标
说明:1.加*号指标为根据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我市实际增设指标,其它指标全部为省
规划设定目标。2.加[ ]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
第三节 &发展理念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水平,必须牢固树立、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四化&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优化功能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区域、产业、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
把绿色作为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举办&中国农加工洽谈会&为平台,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拓宽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持续深化我市行之有效的思路举措,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不断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四节 &总体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鲜明、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的原则,逐步构建&一核两轴三区四个驻马店&的总体发展布局。
突出&一核&。以中心城区组团发展、率先发展、引领发展为核心,积极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资源集聚,发展壮大主导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全市经济核心增长极,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建设豫南区域中心城市,着力增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提升&两轴&。充分发挥现代交通体系的基础支撑作用,与郑州航空港、明港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对接,加快区域内高速路网建设,构建贯通全域、连接内外的县域经济发展轴,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重点以周驻南高速交通体系为支撑,构建上蔡、西平、遂平县域经济发展轴;以新阳、息邢等高速交通体系为支撑,构建平舆、汝南、正阳、确山、泌阳县域经济发展轴,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镇规模,注重产业特色,推进错位发展,增强辐射能力,构建特色县域经济产业带,提升全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打造&三区&。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全省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打造产业集聚区,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主导优势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动力。打造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建设&四个驻马店&。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承接&四个河南&建设,着力建设富强驻马店、文明驻马店、平安驻马店、美丽驻马店,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人民生活富足、生态文明良好的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二篇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建设富强驻马店
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以加快新旧产业转换为中心任务,抢抓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产业变革&两个机遇&,强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着力构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要求的现代工业体系、现代农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培育科学发展载体,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第三章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中国制造2025在我市具体化,突出市场成长性、关联性和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向集群化、智能化升级,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工业体系。
第一节 &持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工业强市&,继续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作为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首要任务,加大要素集聚力度,积极引进和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第二节 &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和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食品、装备制造、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承接产业链式转移,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专栏3: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重点
食品加工产业。围绕农副产品资源,壮大粮食加工、油料加工、肉制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做优调味品、芝麻油、食用菌加工三大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饮料、后厨、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高标准建设国家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成国家调味品质检中心。
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动摩托车、电缆电器产业,提高产业配套本地化水平,打造全省领先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化工产业。稳定甲醇、纯碱、合成氨、化肥、尿素、三聚氰胺等上游产品生产能力,拉长甲醇、氨、乙二醇等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醋酸制乙醇、三聚氰胺发泡树脂、三聚氰胺纤维、液化甲烷、纳米催化剂、橡胶制品等中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
现代家居和绿色建材产业。大力发展家具、门业、地板砖、厨卫等需求空间大的产业,配套发展建筑部件标准化生产、新型石材、绿色板材、建材添加剂等产业,打造区域性现代家居和绿色建材产业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加快纺织服装行业更新换代,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层次。
皮革皮具产业。加快皮革皮具产业清洁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加强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皮革精深加工,完善产业链条,扩大品牌宣传,丰富企业营销渠道和商业模式,重点发展市场消费大的箱包、皮鞋、服装等产品。
第三节 &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实施产业创新发展专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七大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培育支撑我市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
专栏4: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农机装备、智能电力装备等产业,引导各类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综合解决方案商转型,加快向高端智能装备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终端、LED、智能家电产业,实现技术、网络、服务深度融合。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整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逐步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体系,构建&整机+配套&的产业格局,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推进原料药、生物制药、新型制剂、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产品和发酵工程、关键酶试剂、高效生物催化剂、基因工程药品、化学合成创新药等技术,建设国内一流的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新型电池、太阳能、生物能源、风电、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把我市打造为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电池材料、特种工程材料、新型建材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新材料生产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以壮大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和节能环保技术为重点,加快清洁生产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等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环境服务业领域延伸,形成&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四节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原则,明确主导产业,加大统筹产业布局力度,积极承接专业化产业链集群式转移,市级重点打造食品制造千亿级和轻纺、装备制造2个500亿级及建材、化工2个4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以县域为主体打造1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集群品牌。
专栏5:&百千&亿级产业集群
千亿级集群。把全市食品制造产业打造为规模超1000亿的产业集群。
五百亿级集群。重点推进轻纺、装备制造2个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超过500亿并加快向千亿级迈进。
四百亿级集群。加快建材、化工2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力争规模达到400亿元。
百亿级特色集群。依托县域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市产业集聚区化工、驿城区装备制造、遂平县食品、汝南县新能源电动车、西平县装备制造、泌阳县电子、平舆县皮革皮具、确山县建材、上蔡县服装服饰、正阳县食品10个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智能制造应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逐步推进工业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全面提升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食品、化工、电动汽车、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进关键工序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在重点产业持续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计划,逐步实现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聚焦工业转型升级关键领域,以专项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基础制造能力,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产需对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四章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以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国家粮食核心区为前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产业增值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效益提升最大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打造现代农业强市,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农产品展销中心,力争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切实抓好粮食核心区建设
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到2020年全市建成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780万亩,确保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亿斤★以上,各县粮食产量均超10亿斤。围绕提高单产、良田改造、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建设任务,打造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和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提高粮食质量。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形成从种到收套餐式技术组合,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强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各类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确保长久利用和发挥效益。
第二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优势产区,推动产品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有机融合。强化科技支撑,扩大品牌影响,重点围绕粮食、油料、畜牧、食用菌、调味品、果蔬、花木林果、茶叶中药材八大产业,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建成省级产业集群30个以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00家,其中国家级5家以上、省级7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集群品牌。
专栏6: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重点
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延长面制品深加工产业链,提高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重点发展面包、饼干、糕饼等焙烤类食品,提升速冻水饺、汤圆、粽子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扩大食用玉米粉、玉米糁和各种玉米食品的加工能力。2020年粮食加工率达70%以上,粮食精深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建成全省重要的精深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粮食加工产业化集群20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5家。
畜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集养殖、加工、精深加工为一体,融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保障的肉制品产业生产链,扩大、提升猪肉加工优势,大力发展高档夏南牛等牛肉加工和风干兔鱼鸡鸭、鸡汁豆干等地方特色食品,推动家具、箱包、汽车装饰、服装、皮鞋等皮革产品发展。到2020年,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主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肉类皮革产业化集群10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
油料产业集群。整合优势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大型油脂企业,突出发展优质花生、芝麻产业,提高油料加工附加值和产品档次,提高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巩固国内最大的芝麻油生产龙头地位。到2020年建成河南省最大的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加工基地。培育油脂产业化集群2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
果蔬产业集群。以蔬菜种植、速冻果菜、脱水菜、蔬菜汁、丝瓜水等产品加工为重点,扩大专用加工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和深加工水平,积极做好红薯深加工和薯类休闲食品加工。到2020年,培育果蔬产业化集群5个。
食用菌产业集群。重点开发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和循环利用产品,提高食用菌附加值。大力开展食用菌药用成分提取与利用研究,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综合效益,巩固泌阳县全国香菇大县的地位。到2020年,培育食用菌产业化集群5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
调味品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本地品牌优势,带动调味品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水平,形成有特色的调味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与各种方便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微波食品、家用和餐饮企业用品相配合的复合调味料新产品。到2020年,培育调味品产业化集群5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
花木林果产业集群。利用我市丰富的原材料,发展花木种植、木材加工、木制家具制造以及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积极引进适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品质优良的特种蔬菜品种、水果、花卉和其它观赏性植物,大力推广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继续做好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到2020年,培育花木林果产业化集群5个,引导建设2000户以上的休闲农家乐或休闲观光庄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个。
中药材茶叶产业集群。扩大中成药生产,开发中药材医疗保健产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和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绿色茶叶生产技术,打造我市茶叶名优和品牌产品。到2020年,建设茶叶加工基地5个,全市茶园采摘面积10万亩。培育茶叶中药材产业化集群3个。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加快发展以香菇、芝麻、花生、夏南牛、烟叶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达到350个以上。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主体,结合&菜篮子&生产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加快宿鸭湖、老乐山、云梦湖等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园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高科技设施型、休闲观光型、特色精品型等类型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率先建成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带动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
专栏7: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重点
夏南牛产业化项目。依托泌阳县夏南牛产业优势,建立夏南牛养殖基地,打造集繁育、养殖、研发、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全市夏南牛产业产值达到500亿。
花生产业化项目。依托正阳县、汝南县花生规模和产业优势,形成完善的种植、加工产业体系,推进花生产业集聚升级。到2020年,全市花生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芝麻产业化项目。依托平舆县白芝麻产业优势,加快推进芝麻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组织化,创建叫响全国的芝麻油品牌,基本实现芝麻种收机械化。到2020年,全市芝麻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花菇产业化项目。依托泌阳县花菇产业优势,建设花菇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做大做强花菇加工龙头企业。到2020年,花菇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联动发展等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积极吸引国内龙头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加工基地或区域性总部,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加快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农民合作社,实现成员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主要产品(服务)统一销售(提供)率超过60%,力争创建国家级示范社70个、省级示范社9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5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切实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短缺瓶颈。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十三五&期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
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思路,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市、县、乡、村四级管理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村有服务站点、乡镇有流转中心、县有交易市场的流转服务体系,到2020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50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50%。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健全乡村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纠纷调处机制。
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到2020年,全市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覆盖率达到100%,组织实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以上,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0个以上,优质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达到300个以上,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0个以上,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强力推进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和健康养殖,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区,推进我市从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加快标准化猪场改造,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高起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养猪场,形成生猪产业隆起带。发挥&夏南牛&品牌优势,实施肉牛(夏南牛)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澳洲活牛引进力度,深入开展肉牛(夏南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提高屠宰加工和冷链物流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的肉牛(夏南牛)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力发展肉羊集转调运产业,带动全市羊产业发展,建设全国知名羊产业集散地。强力推进&优质蛋&品牌建设,完善产业链条,建设高产蛋鸡优势产业集聚区。积极推广&五加模式&,大力发展肉禽集约化生产,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规划奶业优势发展区,大力支持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场建设,积极发展生鲜乳加工业。实施畜禽良种繁育推广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工程和动物防疫体系、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和追溯体系项目建设,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强确山黑猪、泌阳驴、正阳三黄鸡、西平长毛兔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扩大种群规模,建立特色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和节粮型畜牧业,推行畜禽废弃物源头减排、综合治理、循环利用,形成农(林)牧结合、资源循环、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发展饲料饲草产业,建设3&5个省级饲料工程研究中心。到&十三五&末,全市商品化饲料年产量达到180万吨,年消化利用秸秆450万吨;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达到2: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专栏8:畜牧业产业布局
生猪产业。重点在正阳县、西平县、确山县、汝南县、上蔡县、遂平县、平舆县、泌阳县8县的105个乡镇(办事处)开展优质生猪生产,建立现代生猪产业优势集聚区。到2020年全市生猪存栏达到700万头。
肉牛(夏南牛)产业。重点在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驿城区发展夏南牛产业集群,在西平县、确山县、驿城区、遂平县建设高档肉牛产业带;在汝南县、上蔡县、平舆县、正阳县建设东部肉牛产业发展区,在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驿城区、西平县西部浅山丘陵区建设基础母牛养殖基地。到2020年全市肉牛存栏达到200万头。
肉羊产业。重点在驿城区、确山县、泌阳县、遂平县、西平县建设肉羊优势产业集聚区,重点把确山县竹沟、瓦岗、石滚河和泌阳县王店、铜山等乡镇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外调羊产业集散地。到2020年全市肉羊存栏达到300万头。
家禽产业。在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正阳县、驿城区建设高产蛋鸡优势产业集聚区,在西平县、遂平县、上蔡县、平舆县、驿城区建设优质肉鸡生产基地,在汝南县、西平县、正阳县、平舆县建设肉鸭肉鹅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市家禽存栏达到6000万只。
奶产业。重点在驿城区、上蔡县、遂平县、汝南县、平舆县建设奶业优势发展区。到2020年全市牛奶产量达到16万吨。
第四节 &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完成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增强公益性服务机构能力,加强植保、测土配方施肥、水利技术推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理顺管理体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召回退出等监管制度,逐步在乡镇、批发市场、规模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质量检测点,提高快速检测能力,形成相对完善的基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积极推进正阳县河南航天有机食品产品园、泌阳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以&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千百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建立高效、快捷的农业信息传播新方式,形成以&农业信息网&为龙头,集门户网站、行业网站、专业网站、特色网站为一体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站群,有效解决农技推广和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到2020年,在全市建设8&10个农产品骨干批发市场、15&20个农产品连锁超市、直销配送中心,零售网点覆盖率达90%以上。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气象防灾服务能力,到2020年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专栏9: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重点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开展粮食增产模式研究,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精准作业、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建设农机农艺示范区。
现代种业支撑能力。推广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新品种,建设全省小麦、花生、芝麻、大麦等创新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培育&良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优质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推进农业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建设一批品牌产品生产基地,健全完善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
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智慧气象工程、精准化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科普馆、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工程、气象信息化建设工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程,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服务农业生产能力。
第五章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坚持市场需求引领,重点产业带动、服务能力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
第一节 &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市场主导、突出重点、创新驱动、集聚发展&的原则,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
专栏10: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现代物流业。积极建设驻马店综合保税区,拓展完善保税物流功能,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建设完善一批运输枢纽场站、物流通道、口岸通关等基础设施,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食品冷链、化工、医药、轻工、汽车、快递、粮食、建材等行业物流,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联动发展。加快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及配送网络建设,建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枢纽、县城、中心镇为支撑的一体化物流发展格局。加快发展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重点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引导企业剥离物流业务,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优化城市配送网络,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加强产销衔接,扩大农超对接规模,加快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改造升级,拓展农产品加工服务。
研发设计业。围绕本地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突出&外引内联&,引导域外工业设计企业为本地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商业模式设计等专业服务,支持服装服饰、食品、装备、家居等行业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
&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涉及网络新应用的信息技术服务,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促进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发展。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面向工业行业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动工业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节能环保服务业。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规范引导建材、能源企业协同开展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建立交易市场。鼓励结合改善环境质量和治理污染的需要,开展环保服务活动。发展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环保服务总承包。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检验检测认证业。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加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加快发展药品检验检测、医疗器械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等服务,发展在线检测。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集聚发展。
商务咨询。引导商务咨询企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咨询服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安全服务。
服务外包。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鼓励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突出核心业务、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率。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业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鼓励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购买专业化服务,加强管理创新。支持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规划、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在内的全过程管理。
售后服务。鼓励企业将售后服务作为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增强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发展产品配送、安装调试等售后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专业维护维修服务,加快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维护维修服务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内设机构向专业维护维修公司转变。
人力资源服务。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力开发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引导各类企业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使用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统筹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各种培训资源,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
第二节 &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坚持&消费引领、突出重点、创新供给、质量为本&的原则,围绕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着力解决供给、需求、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重点发展居民(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产业,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生活性服务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成长,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逐步增强,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促进和带动其他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发展。
专栏11: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居民和家庭服务业。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在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方面基本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需求。引导家庭服务企业多渠道、多业态提供专业化的生活性服务,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创建我市知名家庭服务品牌。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多方式提供婴幼儿看护、护理、美容美发、洗染、家用电器及其他日用品修理等生活性服务,推动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搬家保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鼓励在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
健康服务业。围绕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健康服务。积极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支持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等第三方健康服务机构,培育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养老服务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服务规范,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养老服务的发展。加快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支持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发展,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养教结合。鼓励专业养老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休闲旅游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新业态。积极开发切合农村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方式。
体育服务业。大力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促进体育市场繁荣。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促进康体结合。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大力普及健身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项目,带动大众化体育运动发展。 &
文化服务业。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积极发展具有&天中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服务产品。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文化服务产品制作、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法律服务业。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业,推进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升面向基层和普通百姓的法律服务能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加大对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法律援助和服务的支持力度。
批发零售服务业。优化城市流通网络,畅通农村商贸渠道,加强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布局,鼓励发展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农村邮政物流设施、快件集散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推动各类批发市场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发挥实体店的服务、体验优势,与线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引导便利店等业态进社区,规范和拓展代收费、代收货等便民服务。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一体化等物流服务新模式。
住宿餐饮服务业。强化服务民生的基本功能,形成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住宿餐饮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发展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有机餐饮、快餐团餐、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推动住宿餐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促进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发展预订平台、中央厨房、餐饮配送、食品安全等支持传统产业升级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
教育培训服务业。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推动职业培训集约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引入行业组织等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大力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建立家庭、养老、健康、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生活性服务示范性培训基地,带动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以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主体、企业全面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邮政快递业。规划建设驻马店邮政快递物流园区,鼓励快递企业建设区域分拨中心,基本建成紧密衔接、统一协调、服务优质、技术先进、快捷高效的现代快递服务网络。
第三节 &提高重点产业发展水平
扩大旅游业规模。以加快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为目标,推动旅游产业由观光主导型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养生等复合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引领服务业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景区旅游通道,建设高速公路与主要景区高效对接的旅游交通网络,提升景区通行、停车、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集旅游服务、集散、咨询、休闲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主次结合、覆盖全域的旅游门户体系,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和景区为补充,功能完善、服务齐全的游客集散服务体系。加强与国内龙头旅游企业的战略合作,强化优势互补,推进区域合作,建设覆盖全国、连接海外的旅游营销网络。积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骨干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实施旅游产业全要素整合,大力发展生态度假、文化创意、乡村风情、节庆会展商务、都市休闲、特色专项六大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探索大旅游区开发模式,通过互联网创新营销,提升旅游景区整体形象和竞争力,构建&一心二带三组团&的旅游产业布局,力争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50亿元,把驻马店市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区域重点的旅游目的地和豫东南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
专栏12:重点区域旅游建设
大嵖岈山旅游区:重点实施嵖岈山景区、嵖岈山温泉小镇、嵖岈山e家野营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凤鸣谷、龙天沟、红石崖、棠溪源景区提升、&两环&旅游交通建设等项目。
都市休闲旅游区:重点实施高铁新城、皇家驿站、步行街提升改造、宿鸭湖湿地生态旅游区、金顶山景区提升、云梦山古栗源大峡谷风景区、老乐山旅游度假区、原乡记忆农业旅游综合体等项目。
重阳历史文化旅游区:重点实施重阳文化产业园、李斯文化园、海麟&黄淮商贸旅游区、中国&中部礼品城、嫘祖文化苑等项目。
天中传奇旅游区:重点实施 &上河城&文旅商综合园区、两河带状风景游览区、中国车舆文化产业园、天中文化旅游区、南海禅寺景区、梁祝故里旅游区、明代古佛园、太极山庄等项目。
盘古圣地旅游区:重点实施盘古山景区、铜山(湖)风景区、白云山旅游度假区、象河谷风景区、板桥水库等项目。
红色竹沟旅游区:重点实施竹沟红色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千年岭国家农耕文化公园、鲍棚美丽乡村综合开发项目、焦竹园鄂豫皖边省委旧址、孤山冲革命旧址群、薄山湖、天目山等项目。
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调节,提高棚改户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渠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积极引进高端房地产企业连片开发,加快建设一批品质高的房地产项目。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改善供需关系。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开发服务和物业服务体系。结合城市新区、&两区&、旅游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业态。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推广&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加快构建机构集聚、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为我市基础设施项目、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薄弱地带提供资金支持。壮大市县投融资平台,推动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丰富完善信托、金融租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积极推进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金融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金融运行质量,积极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实现全市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争创全省&优秀金融生态市(县)。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市直接融资突破300亿元,全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200亿元。
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鼓励大型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并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和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商业模式,重点推动综合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专业化、特色化网络零售平台做大做强,推动中小企业普及应用电子商务。依托产业集聚区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电子商务特色的产业集群。构建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交通网络、金融结算协同发展的区域竞争新优势。拓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工业生产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商务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营造发展宽松环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模突出的电子商务强市。到2020年,全市应用电子商务开展内外贸易企业达到85%,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
专栏13: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工程
电子商务产业融合工程。支持生产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对接,推进&以销定产&,鼓励批发零售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网上市场。加快社区服务、家庭配送、预约缴费、健康医疗等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支持教育、会展、咨询、广告、餐饮、娱乐等服务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农村电子商务覆盖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发展电商直供、私人订制、社区支持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力争全市建成覆盖乡村的电商服务体系。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工程。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施电子商务进城镇、进社区、进农村行动,加快物流(快递)配送站、智能快件箱等设施布局。
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工程。加快综合性、专业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力争全市建成10个综合电商园区。
第四节 &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
增加服务有效供给。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根据居民收入水平、人口结构和消费升级等发展趋势,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优化服务供给,增加短缺服务,开发新型服务。城镇服务业遵循产城融合、产业融合和宜居宜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定位,合理布局网点,完善服务体系。农村服务业以改善基础条件、满足农民需求为重点,鼓励城镇服务业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宽带、无线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下乡进村入户,以城带乡,尽快改变农村服务业落后面貌。
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深度开发人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从出生到终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生活性服务,满足大众新需求,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需要,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网络消费领域,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新型服务消费,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设计理念,体现人文精神。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拓展服务维度,精细服务环节,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智慧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服务流程,扩大消费选择。培育信息消费需求,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改善服务业消费环境,加强服务规范和监督管理,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提高服务业质量。鼓励服务企业将服务质量作为立业之本,坚持质量第一、诚信经营,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制定服务标准和规范。推进服务业职业化发展,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增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积极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改进提高服务业质量。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业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
第六章 &构建现代市场体系
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要素市场
围绕破解人、地、钱等瓶颈制约,加快推动金融、土地、人力资源、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各类要素依据市场规则实现优化配置。
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夯实政、银、企长效对接工作机制,继续推进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积极争取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吸引金融机构来驻发展,继续实施招行引资工作,争取设立分支机构5家以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在省试点遂平县稳妥推进&两权& 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创新性业务,实现农村金融投入稳定增长、现代农业与现代金融协调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权能,实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适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开展宅基地融资抵押、适度流转、有偿退出等试点工作。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合理比价调节机制、推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设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能力建设,整合现有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发展综合性和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县乡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全覆盖。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健全技术交易市场服务体系,打造集信息发布、交易转让、知识产权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市场。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技术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二节 &激发市场活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建设政务服务网络平台,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减轻企业负担。改进市场监管方式,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加强经济运行调控,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加强干部作风和效能建设,确保政令畅通、高效。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负责人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推动国有资本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已形成优势的产业领域集中。加快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低效资产改制退出。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企业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特许经营领域建设运营。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和企业服务机制、政企沟通机制、企业权益保护和问题受理机制。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展融资担保,鼓励中小企业改制上市。
培育大企业集团。引导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推动骨干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的并购重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规模型企业集团。推动物流、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企业创新业态模式,培育形成本地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企业。引导传统优势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剥离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推动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拓展外延关联业务,在转型发展中提高竞争力。
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带动战略。切实加强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建设,继续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树立质量管理标杆,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名牌产品和企业,努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商标注册,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到2020年,争取培育省级名牌产品40个,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1家、省级质检中心8家,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90项以上。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加快推进信用信息记录、整合和应用,基本建成以行业、市县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支持、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市级平台与省、外市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推动行政事项适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健全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机制。加强信用处理、公开和应用等方面管理,全面有效运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对市场经营行为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规范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培育一批信用服务机构。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
第七章 &构建现代创新体系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关键环节,努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代创新体系,实现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
第一节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统筹利用创新资源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优先采购创新产品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结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示范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流动,通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大中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新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5家,新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2家,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
实施产业链技术创新工程。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组织实施工业领域重大科技专项10&15个。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加大科研信息、数据、软件工具和专家资源整合力度,在社会发展领域重点开展生物医药、生态环境、城镇发展、地震监测四类科技研究,促进科技惠及民生。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支持在线科技服务、智能设计、众创研发、协同制造、网络化实时服务等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在驻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构建自主创新载体。持续推进综合性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重点建设驻马店综合创业孵化园,支持黄淮学院建设国家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培育2家以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产业集聚区研发平台为支撑,打造面向集群发展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实现所有产业集聚区都有一个企业孵化器。坚持提高质量与扩大总量并重,依托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研发平台,到2020年,新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35个,市级研发中心100个,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力争创建1&2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利用我市特色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建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为突出、商业模式与运营机制相对成熟、具备较强示范作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国家第六产业农业科技园区,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互动性强、辐射周边、能够带动地方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亮点项目,把园区建设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孵化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试验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到2020年,新建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0个,培育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2家。
专栏14:重大科技专项
工业领域。实施生物质能生产技术与利用、硫化床节能环保锅炉设施与制造、圆柱形电池检测与智能分拣装备研发与制造、与产业化、秸杆生态板生产工艺技术研究、超远程LED探照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LED智能照明兼无线通信器件与系统技术研发、翼展厢式运输半挂车、纯电动厢式运输车研究与开发、高塔造粒缓释长效复合肥料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橡胶助剂合成与工艺优化研究、锂离子电池涂层隔膜技术研究、节能环保电缆研究开发、节能变压器技术研究、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研究与应用、智能化八层层叠式蛋鸡养殖设备研制、自走式花生收获脱壳一体机、秸秆酶解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产业化等科技专项。
生物医药领域。实施瑞舒伐他汀钙及片剂开发与产业化、中药材植物提取研究与应用、新型植物源生物农药研发与生产、新型金霉素产品研究、骨科植介入产品研究、复合改性淀粉/聚乙烯醇纤维技术研究等科技专项。
农业领域。实施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示范与应用、夏南牛母牛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子生物在夏南牛选育提高中的应用、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强小麦新品种驻麦305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高产高蛋白驻豆02&19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高油酸花生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高产抗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驻玉412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辣椒核心种质资源构建及系列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系驻13B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啤酒大麦新品种驻07048选育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优质专用型保鲜香菇品种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乡土树种彩叶新品种研究、杂粮、小麦粉复配加工高档手排面研究与应用、牛肉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主食产业强弱筋天然面粉的研发、香菇系列产品质量控制技术、高品质种猪研究开发等科技专项。
城镇化领域。实施、新型快速拼装运动地板取代传统木地板研究、新型环保集成墙板技术研究、新型智能门窗板与新型环保墙板技术研究、钢结构集成房屋项目、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防火安全门技术开发研究、高分子复合材料开发应用等科技专项。
第二节 &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改革推动、需求导向、政策协同、开放共享,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配置,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培育创业创新群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推动有理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各类创业主体,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大学生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和留学归国创业者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创客和极客。扩大学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来驻孵化和创办企业。继续实施&151&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每年培育创新英才1名、科技创新人才5名,科技创新青年10名。推进西平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工作。
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全面推进众创,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积极推广众包,鼓励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研发设施分发和交付、聚合社会创意、聚集跨区域标准化产能等。建立立体式众扶,探索政府和公益机构、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支持小微和创业者成长的方式。稳妥推进众筹,探索消费电子、智能家居、健康设备等实物众筹。
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坚持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构建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驻马店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