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宁夏高2012成考分数线线多少?有查到的帮忙说一下 预测的滚开!!!!

请专业人士帮忙预测一下黑龙江省2012年高考各层次分数线,谢谢!_百度知道
请专业人士帮忙预测一下黑龙江省2012年高考各层次分数线,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批文525,理530,二批文460,理465.三表文400,理390,专科文210 理200 都是大概的样子 请参考
能这么高么?听说几年题特别难?
高考题再难也没难到哪去
还是有高分啊 难只是相对的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江苏省邳州市备考2012高考语文预测试题(8)苏教版-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江苏省邳州市备考2012高考语文预测试题(8)苏教版
导读:16.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丰子恺在文章结尾提出的“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包含哪些深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丰子恺在文章结尾提出的“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包含哪些深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作文题(70分)18.大千世界,异彩纷呈。平凡的人和事,自有其独特的美。请以“平凡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附 加 题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19.用斜线“M”给下列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陵 未 没 时 使 有 来 报 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 后 数 日 陵 败 书 闻 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 听 朝 不 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20.所谓“李陵之祸”是指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司马迁认为李陵“能得人之死力”的原因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名著阅读题(15分)22.下列有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王夫人正房中的靠背、引枕、坐褥等均是“半旧”的,这“半旧”表明贾家的荣华富贵由来已久。B.“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加以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不少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C.《三国演义》里有个著名的章节“单刀赴会”,写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周瑜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赴宴。关羽单刀赴会,最终安全脱身。D.《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同时也批判了当地民俗的落后、愚昧。 E.《女神》是反映“五四”精神的一部新诗集,以《凤凰涅》和《女神之再生》最有代表性。《凤凰涅》以凤凰经大火而新生的壮美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光明与理想的向往。23.简答题(10分)⑴ 《雷雨》中的主要人物都做尽各种各样的挣扎,希望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请举出三个这样的例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如《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等茶客,《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说说你对“帮闲”的理解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零的故事董桥李丽珊滑浪风帆夺金牌,为香港在奥运会上创出“零的突破”。没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所有数字都没有意思了。“零”这个数目字据说真的是印度人发明的。剑桥大学数学大师G.H.Hardy有一次到印度去领一个大奖,发表演说。他上台第一句话说:“印度对人类的贡献是零。”全场鸦雀无声愣了三秒钟,然后哄堂大笑。创造“零的突破”固然艰难;人生从“有”而求“无”求“零”,似乎更不容易。二十年代有个美国作家Harry Crosby是富家子弟,去世的前一年带着妻子到埃及去旅行,偶然碰到一位智者。智者对他说:“我以自己用不着的东西去衡量我的财富。”此话蕴藏无穷哲理,Crosby觉得是晨钟暮鼓。他于是决定重新衡量他的身外物,他要把他读过的藏书处理掉:从上万册减为一千册,再减为一百册、十册,最后只留一册。他开始送书给人家。他碰到一个陌生人,一眼觉得好感,马上把手头所有波特莱尔的初版书都送给这个人了。他还挑了一批珍本善本书,标上最低廉的价钱,偷偷一本一本掺进塞因河畔旧书摊上的廉价旧书堆里。李丽珊当然经历过无数次的“零”的挫折。她告诉《明报》记者说,刚学滑浪风帆的时候技术不好,有一次出海训练天气转坏,风雨雷电交加,身边没有人,叫救命也没有用。这时,她突然看到舅父的身影,不是来救她,而是要她自己摇回岸边去。她于是一边哭一边摇,摇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才看到海岸。她今天回忆这一段往事,自然觉得格外有意义。她已经乘长风破开“零”的局限,她今后要记得的是当年独自摇回“零”的岸边的情景。24.本文开头讲数学大师的轶事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概括本文中“零”的意义。(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选B, A项ju?,jiān,ān,tà,tu?;B项sha,nia,jī,chái,pì,bì;C项jùn,cūn,yì,yān,yīn;D项cuì,zh?,dí,lù。 8.(1) 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土。(2) 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3) 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儿差误。【文言文译文】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陆贽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用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土。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儿差误。9.(1)主要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的景象,(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通过临安上元节昔盛今衰的对比,反映物是人非以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1分)(如果学生从情与景的关系作答,可酌情给分。)(2)“犹”应理解为“还,仍然” 。(1分)宋室江山已经灭亡,我们还对着南宋未亡时就有的月亮,这是一件值得自我安慰的事情。(1分)这样写看似自我安慰,实际上更加点出了词人和朋友的兴亡之痛。(1分) “犹”字含义深远,用得很妙。(3)“悲”来自于昔盛今衰的感慨;(1分)来自于宋室灭亡,异族入侵的惨痛;(1分)也来自于年华老去,怀念故国的伤怀。(1分)10.(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渚清沙白鸟飞回(3)同是天涯沦落人
(4)肇锡余以嘉名(5)几处早莺争暖树
(6)山岛竦峙(7)其惟春秋
(8)等闲平地起波澜11.开头由赏春而引出下文对窗的意义的阐发;(1分)结尾承接上文所讲关窗的需要,点出关窗的原因之一是春天仍有残冷。(1分)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整一。(2分)12.在屋内即可享有、驯服自然,(2分,享有、驯服各1分)在关了门情况下也可以生活,(1分)让外面的人也能揣摩屋主的意思。(1分)13.通过对比,突出窗的独特意义;(2分)通过比较,点明窗在人类生活中的更高阶段;(2分)通过类比,阐述窗对驯服自然的作用。(2分)14.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的生活历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人私生活保障的需要。(写满三点给6分)15.由吴昌硕的字说起,引出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于整体美,并以中国画和西洋画为例加以印证;(2分)再举摆放“三个苹果”的例子,说明何谓“多样的统一” ;(1分)最后延伸到阐述以此种审美观看待宇宙人生。(1分)16.①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以求“统一”,代表单纯追求“统一”的审美观,即把机械、教条的同一性作为目标,是审美的误区;(2分)②小孩子把苹果触乱,使之滚开,代表盲目追求“多样化”的审美观,意味着忽视个体之间的联系,也是审美的误区;(2分)③画家根据写生的需要,将苹果摆放成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这是注意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遵循了审美的基本法则;(2分)④总之,只有兼顾审美对象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艺术的三昧境界。(2分)17.(1)从鉴赏书画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启发,把宇宙也看作艺术,观照其三昧境界;(2分)(2)明白包容万象的宇宙乃是一整体,学会从个体出发探究整个宇宙的规律;(2分)进而体悟到“我”作为万象的组成部分,应该从小我中超脱出来,融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2分)18.作文(略) 附加题参考答案:19.陵 未 没 时M 使 有 来 报M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M后 数 日M陵 败 书 闻M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M听 朝 不 怡。(参考译文: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有能超过的。)20.是指司马迁为战败被俘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借此机会讽刺贰师将军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判处死罪。后来司马迁为了能完成《史记》,接受了宫刑得以隐忍苟活。21.认为李陵能够与将士同甘共苦,从而获得了人心。(“士大夫”这里指将士。“绝甘分少”意为“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包含总结汇报、农林牧渔、出国留学、表格模板、教学研究、IT计算机、求职职场、计划方案以及江苏省邳州市备考2012高考语文预测试题(8)苏教版等内容。本文共3页
相关内容搜索2012宁夏银川一中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银川一中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
命题人:赵赞社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
一、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馆,仿佛看到鲁班的身影
在东方的晨曦中,巍峨的“东方之冠”中国馆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在美轮
美奂的世博园中,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
斗拱、卯榫……这些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元素。
驻足中国馆前,仰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的大门,一个巨型“斗拱”腾空展现在面前。要
进入中国馆参观,游客要步行走过76级大台阶。大台阶宽达72米,全部采用花岗岩“华夏
灰”制作而成,每个台阶石材表面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
观又舒适实用——做到这一切的,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三斩斧”。
“三斩斧”是一种只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
剁斧的时候需要经过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斩
斧”。中国馆的76级台阶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地剁出来。一块1米见方
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
。行走在这里,人们仿佛看到“木工祖师”鲁班精王细作、巧夺天工的身影。
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用“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的文化理念,来形容中国馆的文化内涵。他介绍,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
中国馆,创作理念源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
数千年来,充满“天人合一”文化意味的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
播起着标志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之间,
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就是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斗拱。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和社会的适应方面,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
征。我们的城市是方形结构,我们的结构体系是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
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这是我们东方建筑的特点。东方建筑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构建,其
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独拱,既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还是一个艺术的构建,把受力和艺术
完美地结合起来。”何镜堂说。
“其实,这个建筑只是外形像斗拱,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等部件,它是一个整体
。”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介绍说:“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
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它从中国
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
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耸立在万国建筑
群中的中国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
了极大自由与方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更没有“行人止步”的不便,红色的斗拱
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向全世界展示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亲和、自信和魅
(选自《光明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上海世博园中“中国国家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的中国馆,不仅有来自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更体现了中国文
化和中国特色的创作理念。
B.国家馆独特的外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
意味着“鼎盛中华、富庶百姓”。
C.耸立于世博园的中国国家馆造型独特,挑空设计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为民众
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
D.中国馆屋身的最上部分,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并支挑着伸出的屋檐的斗拱,充满着“
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味,是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2.下列关于传统手工技艺“三斩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三斩斧”作为一种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主要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
B.其名称源于为取得最终的纹理效果而需要的人工剁斧的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
C.在中国馆台阶的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达上万刀之多,可见其技艺之精细。
D.石材表面凹槽细密美观,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堪称巧夺天工。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号称“东方之冠”的中国馆能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主题,凭靠的就是其特
有的建筑构建和艺术外观。
B.我们的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是因为西方的斗
拱只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而非一个艺术的构建。
C.中国国家馆的挑空设计突破了数千年来的“城墙”思维,代表着内敛而封闭的文化的积
极调整,也代表了改革开放30年的有效成果。
D.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完全得益于各国国家馆的建筑都做到了传统手工工艺
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完美融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4-7题(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
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
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
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
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
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
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
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
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
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4.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 项王军壁垓下
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3分)(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6.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
,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夫所
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
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
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三、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再别康桥》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完成8-9题。(6分)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
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笙箫应该说是有声的,可诗人为什么要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篇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徐志摩《再别康桥》)
(4)真的猛士,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5)既东封郑,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五、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一次,是在中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森手稿》。这一
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
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
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
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
国期间,钱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
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
。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
句:“在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生时代,钱森明白无
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
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
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
事实,钱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
、优异划等号。
钱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森正在
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
题,钱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
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生回忆,“但是
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
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个假日一
大早,我在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
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
,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关于归国后的钱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
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
?不是的。原来,钱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
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
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好有人能与之匹敌。
钱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
,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
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生举手说
:“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森不予理睬。另一个生忍不住问
:“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
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生问钱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森冷
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森出的题目
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森对此回答:“我
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生都
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生跑去请教问题
,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
,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之所以看到钱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B.钱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
长,其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研工作。
C.“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
森教时珍惜时间地精神。
D.“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一
代大师钱森完美无瑕的个性的赞美。
E.钱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
,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钱森。
(2)“朋友在欣赏一卷《钱森手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使用“欣赏”这个词语?(4分
(3)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森?请分条概述。(5分)
(4)文中的“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语意丰富。谈谈
你的理解,并就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
点,涨跌幅度之大令
银川一中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
命题人:张雯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银川一中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
命题人:马立祥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银川一中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
命题人:蒋生福
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
银川一中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
班级___姓名___号__
命题人:西林
银川一中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
命题人:杨树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
银川一中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
命题人:罗丽冬、樊华
第一卷(共85分)
银川一中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
命题人:赵赞社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60分)
1.《史记·周本纪
命题人:郑晓红、尤春华
第Ⅰ卷(共85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
第一节(共5小1
2015年初中业水平考试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4个小题,满分100分,考1
2015年初中业水平考试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4个小题,满分100分,考1
2015年禹城市第三实验中九年级分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2015年禹城市第三实验中七年级分班考试
1、下列词组中搭配不当的一组词
2015年禹城市第三实验中八年级分班考试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
浦头中七年级新生入语文卷
(卷面分:5分)
班级姓名得分
第一部分:听读题(5分)1
2016届如东中高三年级语文阶段检测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3
九年级秋期初语文检测试题
I卷(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7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成考分数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