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邮编有没有可以报名当兵的。

我市举行新兵入伍批准和欢送大会
今年的征兵工作,我市共征集新兵1405名,今天上午,市征兵办和汕头警备区联合举行新兵入伍批准和欢送大会。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应杰,市委常委、汕头警备区司令员谢豪生,警备区政委段琦等出席活动。张应杰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光荣入伍的青年表示祝贺,向关心国防建设、积极送儿女参军的广大家长表示感谢。他希望新兵们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履行兵役义务,练好过硬本领,积极献身国防事业。
今年征兵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应征入伍1405名新兵中,有不少是大学生青年,他们自愿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
大学生新兵 何德华:
国家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而且参军入伍也是实现梦想的一个途径
所以我想投入部队 去锻炼自己 &报效国家
新兵家长 何永林:
我的儿子自愿报效祖国
我也希望他在部队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边防新兵抵汕开始军旅生涯
昨晚,2016年度粤东片首批边防新兵,也到位于我市的新兵训练点报到,并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训练。
训练点也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营地,敲锣打鼓,欢迎新战士。
广东边防汕头支队新训大队大队长 吕尚鑫:
新战士来队以后
根据上级指示
对擒敌技术、队列、射击、战术、战备等科目进行训练
边防新兵 童星:
我一直都挺向往军营的生活
想过来锻炼一下自己
汕头市广播电视台主档时政新闻栏目
《汕头新闻》首播时间:
19:30(一套)、21:30(二套)
《汕头新闻》微信公众号:汕头新闻
《汕头新闻》官方微博:@STTV汕头新闻
关注“汕头新闻”公众号
每天花 3 分钟 了解汕头各项大事小事
欢迎评论,参与互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汕头市政协
我的图书馆
汕头市政协
1. 陈赓,博爱医院避过劫难 秦梓高 &&&&人物 &&&&陈赓(年)&湖南湘乡人,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广州黄埔军校受训,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又参加两次东征。1926年赴苏联深造。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汕头博爱医院为日本人1925年来汕创办,位于外马路169号,即外马路与博爱路交界转角处。它是日侨在汕专用医院,日寇侵汕期间成为日军后方医院。抗战胜利后,被汕头市政府没收更名为仁慈医院,后又易名省立一医院汕头分院。解放后被市军管会接管,改名广东军区第一分院,是现在中心医院前身。博爱医院开业20多年,发生过许多不平凡事件,陈赓将军曾在此逃过一劫。 &&&&受伤入博爱医院,却与起义军失去联系&&&& &&&&1927年,陈赓回国参加南昌起义,时任营长。部队南下广东时,在江西会昌与敌激战,腿部受伤,坐着担架随“八一”起义军辗转来汕头住进博爱医院。在此发生一件使他终生难忘之事。 &&&&9月24日,陈赓被抬进博爱医院病房时,一位男工马上来收拾床铺,一位年轻姓李的女护士为他处理伤口,临走时还摇高病床一头,使陈能斜卧舒适过夜。隔天男工来清洁卫生时,就在病房大讲入城部队纪律严明,社会秩序稳定。第二天他又向大家讲述,昨天起义军在牛屠地召开军民联欢会盛况,并讲两年前曾在汕头任东江行署专员的周恩来还上台讲话,博得阵阵掌声。 &&&&28日,远处传来枪炮声,陈侧卧静听,似是从海边传来,那清洁工慌慌张张走来对病友说,“国民党的‘飞鹰号’载着军队与起义军打起来了”,陈赓听后有些焦虑。过段时间李护士面带笑容进来,说国民党军已被起义军打退了,你们可安心静养。 &&&&隔天早上,几天不见的日本院长来巡房了,对陈赓瞧了一眼,抛了一句话:这里对你们的安全是没有责任的,你们要自行为之。陈结合昨天发生战事,感到局势有些变化,所以他见到工友和护士都询问外边有否发生什么事?不出所料,我军在前线失利,汕头守军又单薄,起义军总指挥部决定9月30日夤夜撤出汕头。这时周恩来还不忘住院的陈赓,星夜派人送信和钱给陈赓,并安排他撤退。但使者摸黑来到医院时,大门紧闭无法进入。从此陈与起义军失去了联系。 &&&&热心护士帮忙掩护,陈赓避开敌人搜查&&&& &&&&10月1日,李护士上早班匆忙来找陈赓,说起义军已于凌时撤离。陈赓听后心里一怔,估计敌人会来医院搜查,想暂避一避。李护士找来清洁工,把陈扶至男工宿舍隐蔽,她马上回去整理病床,男工友又拿出平装给陈赓换。不一会国民党军来了,看到病房空无一人,也就离开。再过一阵又来几个国民党兵,翻箱倒柜到处搜查。幸得李护士把陈藏在女厕所,又避过一厄。 &&&&陈赓考虑这里非久留之地,决定离汕往港再转沪。李护士赞同陈的想法,并叫工友代陈买往香港的船票和雇来小船,停在医院对面的汕头旅社等待。在李护士的搀扶下,陈撑着拐仗横过马路来到旅社后门,由工友背上船。李护士坚持要送陈上轮船后才回,使陈感激万分。 &&&&解放后多次寻找热心护士,却数寻无踪&&&& &&&&在船工帮助下,陈李上了船,刚安顿好,一位军警前来盘查,因这是起义军入汕以来第一艘开往香港轮船,敌人盘查很严。李护士马上将一支温度计塞进陈嘴里,有意让他不说话;又将手按在陈手上打脉。军警看到李护士白帽上印着博爱医院字样,也就转身走了。李又倒来一杯开水,叮咛陈要按时服药后就要离开,陈赓激动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情。”李护士只说一声“保重”,就下船了,陈要想问她名字也已来不及。 &&&&船到香港后,陈又转道上海,在其爱人联络下很快找到党组织。治好腿后,陈又重新投入战斗,转战南北,屡立战功,成为建国元勋,被国家授为大将。 &&&&汕头解放后,陈赓大将多次通过有关部门寻找李护士的下落,因事隔20多年,难以寻踪。陈赓子女后来还亲自来汕头寻觅李护士,但仍寻无踪迹。后据知情人反映,李护士结婚后随夫往外地定居,早已离开汕头。 2. 喻英奇,曾是妻子策反对象 本报记者&周晓云&& &&&&人物 &&&&喻英奇&(年)号伟精,湖南保靖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广东江西讲武堂、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抗战爆发后,喻英奇参加了淞沪保卫战,因作战英勇,升任少将旅长。后来率部打响南京保卫战第一炮。战后喻英奇用慰恤金在家乡湖南创办了“英奇小学”。 &&&&喻历任排、连、营、团长,海陆丰守备区少将指挥官、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闽粤边区“剿共”总部中将指挥官、广东保安旅旅长、第三二一师师长、粤桂东“剿匪”总部中将总指挥。抗战胜利后,喻英奇驻留广东潮汕一带,横征暴敛,镇压屠杀当地人民。日在廉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所部被歼灭。日在汕头被公审枪决。 &&&&1985年,为肯定其抗日英勇事迹,其肖像被准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喻英奇有一个名号叫“九斑龙”,当年在日寇进占南京时,他率领部队拼死抵抗,在南京外围汤山,以仅剩一团的兵力与日军交战三小时,身中数弹,仍然奋不顾身,继续督促部属抗敌,致流血过多而昏厥。士兵背负喻英奇入南京城内,得美国红十字会鼓楼医院医生掩护抢救。然后辗转经上海至香港养和医院疗伤半年。疗伤后,子弹仍留在右膝,背部也留下无数疤痕,因而得“九斑龙”之称。 &&&&解放战争时期,他驻守汕头期间,其强横的管制办法,以及积极“剿共”的行为,引发了许多民众的不满。他在潮汕地区作恶多端、臭名昭著,屠杀了许多共产党人,引发极大民愤,甚至最后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被捕后遣回汕头公审并处决。 &&&&一度曾是中共策反对象&&&& &&&&这个当年在潮汕叱咤一时的国民党将领,短短42载的人生留下了许多传奇般的故事。他与第三任妻子、中共地下党员彭司琰之间的纠葛,更是错综复杂,宛如一部谍战影视作品。 &&&&喻英奇是在武汉中央军校学习时认识彭司琰的。翻看历史资料我们发现,他们俩男俊女美,且都是湖南老乡,似乎是天作之合。而实际上,彭一开始就是带着中共下达的策反任务接近喻英奇的,希望能把他吸收入共产党。 &&&&当时喻英奇已经在汕头称霸一方。他既掌管着汕头的行政事务,又手握兵权,拥有一个师的兵力驻守潮汕。可以说,汕头都在他的掌控范围内。而对于中共而言,一方面,汕头拥有便利的海陆交通,是不可缺少的军事重地;另一方面,胡琏的部队正向潮汕一带退守,如果喻英奇的地方军被胡琏的正规军收编,将不利于局势的发展。其三,就喻英奇本人而言,中共也希望能把这样优秀的军事人才纳为己用。 &&&&正是在这样三方面权衡下,中共透过当时党外人士、先进分子徐光英接洽了同为先进分子的彭司琰,希望彭能顺利策反喻英奇。 &&&&喻曾一度心软放松“剿共”&&&& &&&&带着任务与喻英奇结婚的彭司琰,一直试图说服喻英奇加入共产党,但深知不易。于是彭转换方式,采用迂回战术。彭在日常的生活中一直寻找时机对喻晓以大义。她告诉喻说,即使不能投入共产党的阵营,也希望他能看在子女的面子上,对抓获的共党网开一面,或者不要积极“剿共”,别赶尽杀绝,算是为子女积德。 &&&&终于,喻的心理似乎有所动摇。有一回竟一次性释放了抓获的3名本将被处决的共产党员。这让彭似乎看到了策反的希望,遂将此事报告上级。 &&&&然而,这次事件不知何故被香港的报纸报道出来,文章指喻可能有叛党的可能。喻英奇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撇清关系,并抓捕、杀害了两名准备来策反自己的共产党员,以证清白。 &&&&事实上,至1949年喻被抓,乃至其受审被关在监狱中,彭仍曾试图作最后努力,但都没有成功。 &&&&彭劝募复修花桥小学&&&& &&&&策反失败后,喻在汕头被枪决。彭则带着三个孩子,到广州南方大学学习。南方大学是当时中共为培养人才而开设的学校,毕业后都将委以重任。彭毕业后就在广东省妇联任干事。 &&&&当时在南方大学,为了交代清楚各自的经历,彭就自己无法成功策反喻英奇及自己在与喻相处过程对其产生的情感,写下了检讨书《我误嫁给刽子手喻英奇》,并在小组内做检讨。此时同期同学才知道她的真正来历。 &&&&1953年,彭司琰请求由广州调回长沙,到周南女中任教,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1986年,听说花桥小学(原英奇小学,1942年喻英奇用南京保卫战胜利后获得的慰恤金在家乡湖南创办的学校,一直由彭出任校长兼董事长。)年久失修,校舍简陋,校园破烂,她抱病起草《劝募复修花小倡议书》,全家带头捐款3000元,共募得捐款2.5万元,在花桥小学修建了一栋有6间大教室的校舍,此为湘西第一所希望小学。 &&&&我们并不清楚彭是带着怎样的心态去劝募复修花桥小学。也许在她的记忆深处,自己与喻英奇之间的纠葛,或许永远道不清说不明,只能留给后人一个无限臆想的空间。 3. 李汉魂,在汕通电反对陈济棠 &&&&李汉魂一生担任过众多重要的职务。最令汕头民众熟知的,是他于抗日战争爆发前担任第二军副军长兼师长,驻守汕头。在抗战那段艰苦岁月中,民众一方面带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希望驱除外敌,还我国土。一方面碍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不能人人皆上阵杀敌,于是,自然就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比自己强大的军队尤其是军队将领的身上。而李汉魂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对待日本人的强硬态度。 &&&&“角田事件”表明强硬抗日心志 &&&&1935年,李汉魂调任广东粤东区绥靖主任委员,同时兼任第六师中将师长,掌管潮汕地区的军政大权。李汉魂上任不久,因为中方扣押了日本商人走私的货物,日本第5鱼雷舰队竟然开赴汕头。李汉魂带着几个腰挂手雷的警卫登上日舰,据理力争,最终以中方的胜利告终。 &&&&1936年初,日本领事馆一个名叫角田的警卫死在汕头街头。“角田事件”让日本再次找到机会借题发挥。日军派来3艘军舰威胁恫吓。第3舰队的司令、海军中将及川古志郎即是后来成为海军大臣、珍珠港事件的幕后操纵者。当时,他把名片递给李汉魂,名片背面写了一首中国宋代的诗:“门前路径无令窄,路径窄时无过客。过客无时路径荒,人间到处生荆棘。” &&&&李汉魂命令他管辖下的军队,包括民众全体进入戒备状态,赶修工事,积极备战;成立各组织准备应战,守卫住南海边缘潮汕地区的国防第一线。同时向他的上级、人称“南天王”的广东军阀陈济棠发电请求指示。 &&&&通电反陈济棠引起全国轰动 &&&&此时,陈济棠正与李宗仁、白崇禧联合,企图打着“北上抗日”的旗号,实行武装反蒋。 &&&&对此,李汉魂亲自去见陈济棠,表示广东地处海疆,日军随时有登陆的可能,对日正应严阵以待,何以舍近求远。要求陈济棠慎重考虑,希望能避免国内“豆箕相煎”的情况,可惜并没成功。7月5日,李汉魂在汕头从收音机得知消息,便决定即日发难,封金挂印。当晚携眷搭船去香港。并于6日与南京派驻香港的中央社负责人梁乃贤接上关系,交予亲笔拟就的4份电稿。梁当日便从南京广播播出李致陈的电稿,发出倒陈第一炮。 &&&&电文对陈“联日称兵”的罪行尽情揭露,并指出当时日本侵略的凶恶:“对华北即猛进突飞,期生吞而活剥,对西南更纵横捭阖,图鹬蚌之兼收。”反问陈:“本集团军现誓为御侮救国而牺牲,自应披发缨冠,当仁不让,岂宜舍近图远,坐误时机。”自称“救国有心,回天无力,谬兼疆寄,心窃耻之。”最后以“敢封金挂印,奉还大命。”表示势不两立。 &&&&该电发出后,无疑晴天霹雳,给陈济棠投下了一个重磅炸弹,使陈惊慌失措。翌日,梁又把李的另外三封电稿向全国陆续广播开来,轰动一时。无形中为蒋解决西南问题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与妻子扶危济困筹建孤儿院 &&&&除了对日的强硬态度为人们所乐道,李汉魂与其妻子李吴菊芳在汕头期间所做的慈善行动,也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李吴菊芳在汕头期间,参加募捐,捐款、捐衣,帮助解决民生问题;写慰问信安慰前线战士,为战士鼓气;在汕头发起了保卫大武汉的签名,还参加了其他多项活动。同时成立了妇女抗敌同志会,李吴菊芳任会长,定期出版《妇女月刊》,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李汉魂及其妻子扶贫济困,使得当时许多贫困人家获益。1938年广州沦陷时,他们筹建的广东省儿童教养院被迫迁至韶关。解散孤儿院时,李吴菊芳把年纪较大的孤儿撤退到韶关继续养育施教,年纪小、不便带走的孤儿便让附近村民领养,并付给抚养费。在韶关,李吴菊芳继续收留许多前线战士的遗孤以及那些在战火中失去了亲人的孤儿,负责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给那些形单影只的孩子们一个可以依靠的家。这些温暖人心的行为,在当时受到了民众的交口称赞。 &&&&李汉魂(年)字伯豪,号南华。汉族,广东吴川人。1919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33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参议。1934年调任独立第三师任师长。1935年任粤东区绥靖委员,并任第二军副军长兼第六师师长。后驻汕头,负责地方“绥靖”及指挥粤东军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期,又为六十四军的军长,曾率部一战歼敌土肥原师团3000多人,为六十四军赢得了“钢军”的荣誉。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后,与夫人吴菊芳创建了广东省儿童教养院,收养了难童一共3万多人。 &&&&抗战胜利后,游历考察欧洲、拉丁美洲二十多个国家,1949年春赴台湾,出任台湾当局“总统府”上将参谋长,后任“内政部”部长。1982年曾回北京、广东等地探亲、访问,获邓小平接见。著有《岳武穆年谱》、《欧洲散记》等。 4. 张竞生,开金中男女同校教育先河 □黄浩瀚 张竞生(年) &&&&张竞生,原名张公室,广东省饶平县浮滨镇大榕埔人,因受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思想影响,自己改名张竞生。1904年就读于近代抗日先驱、爱国学者丘逢甲创办的汕头同文学堂。1907年起先后就读于广州黄埔陆军小学、上海震旦学校及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被孙中山委任为南北议和南方代表团秘书。1912年,与宋子文、杨杏佛等25人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派的第一批官费生出洋留学。张竞生前往法国。1915年毕业于巴黎大学并获文学士学位。1916年至1919年到里昂大学攻读博士。1919年以《关于卢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论之探讨》通过论文答,获里昂大学哲学博士。是饶平,乃至潮汕地区的第一个博士。& &&&&张竞生被誉为民国三大博士之一,曾经与胡适并列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最年轻的两个教授。在中国,他第一个把卢梭的《忏悔录》译成中文,第一个提出逻辑学的概念,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第一个在中国展开了爱情大讨论,并编撰《性史》。但由于时代的极限性和人们认识的差异性,他超前的思想和言论受到世人强烈指责,“文妖、性博士”等不雅头衔均落在他身上,晚年更遭受迫害,在家乡贫病交迫而死。 &&&&历数民国时期中国的著名学校,都因有一位十分杰出的校长而被人们所传颂和铭记。如蔡元培之于北大,因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奠定了北大科学民主的自由校风。梅贻琦之于清华,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此奠定水木清华“行胜于言”的厚实校风。张竞生之于金中的贡献在于一系列改革创新,而开男女同校教育先河更是意义重大,奠定百年金中在潮汕乃至全国名校的地位。 &&&&归国出任潮州金中校长 &&&&1921年春,张竞生留法归来,由广东省财政厅长邹鲁(后来的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首任校长)举荐担任潮汕当时最高学府金山中学校长,成为潮汕地区历史上第一位由留洋博士出任的中学校长。关于张竞生出任潮州金山中学校长一职,有一些学者认为是1920年冬至1921年夏的另一说法。笔者专此考查了汕头市档案馆藏档案资料,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编写的《广东省立金山中学概览》一书中得出准确时间,该书校史记载:“辛酉十年春(公历应是1921年),省委留法博士饶平张竞生为金中校长……张校长自欧而来,锐意振作,校务日有起色,然持论太新,不合桑梓旧俗,其秋即辞职去。” &&&&改革金中的教学与管理 &&&&张竞生时年32岁,风华正茂,因长期留学国外,眼界开阔,思想先进。另外受到“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张竞生希望以其坚强的信心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塑造一个全新金中。因此,他到任后,遂大刀阔斧在教学与管理上进行改革。   推广普通话及英语教育。当时的潮州金中流行闽南语与客家话,教学上常因使用哪种语言起纷争。张竞生到任之后大力推广普通话,自己也在大小会议上带头讲普通话。不久之后,讲普通话便成为金中学校师生的一种自觉。之后又聘请精通外语的杨九如、沈天生、黄达修三位老师专任外语教学,所有年级都开设外语课,有的班还纯用外语教学。&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时在金中随便听其他老师讲课是不礼貌的,这在当时成为金中不成文的规矩。张竞生大胆破除这一陈规,他经常到各班听课,对于声音、仪表、讲解被认为不合标准的老师,就当堂给予批评纠正。他把课堂延伸到室外,这完全秉承了欧美发达国家学校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   整顿校风校纪。金中作为当时潮梅最高学府,学生来自潮梅各县。他们有的住在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试馆,有的寄亲投友,有的租用民房,造成校风涣散。面对这种情况,张竞生重新订立各种规章制度,晓谕学生认真遵守,规定除家庭在县城的可以走读外,其它外县学生一律必须内宿。上下课及宿舍作息,必须严守时间,夜间自修和早读集中在课室,由老师随堂辅导监督。外宿生也必须到校参加早操和早读,非有事情均不得请假缺席。张竞生本人则时常执行检查,使规定不致成为空文。良好的风气,使学生自重自爱,金中校纪校风焕然一新。  &彻查整顿校产。金中原来的校产十分丰厚。之前由于校方管理不力以及与奸商勾结,校产租价奇低,导致收入锐减,学校经营困难,使张竞生的改革处处捉襟见肘。张竞生针对这一情况,大力彻查和整顿校产,并排除阻力与租户签订合乎市价的新合同,为学校资产的良性发展壮大作出重大贡献。 &&&&张竞生的这些教育改革和管理理念,富有改革创新精神,代表了现代普通教育的方向,即便是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 &&&&开男女同校教育先河 &&&&开男女同校先河。张竞生反对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同校,德智体并重。作为率先在欧美受到现代教育的先驱者,张竞生是在省颁布男女同校令后积极推行此政令的少数校长之一。张竞生排除异议,以校长的名义向潮属九县发出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之公告。“本校自下学期开始,实行男女同学,女生考试合格者,可以申请优待,免收学杂费,并供应早餐。”这一年,金中通过考试,最终录取了八名女生。她们亦成为潮汕乃至广东最早接受教育的一批女性,为金中辉煌校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开创了金中男女同校先河。 &&&&此外,张竞生十分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他把金山顶上一个废弃的火药库辟为操场,每天集合学生做早操,同时每周除军训外还规定体育课时分班开展田径、球类活动。游泳也是张竞生当时大力推广的一项运动,但过后一名学生在韩江游泳时意外溺毙。此次事件也成为后来张竞生遭致非议乃至驱逐的伏笔和导火线。 &&&&但主要原因还是当时张竞生的那些改革和主张触动了地方和学校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在内外压力下,日,张竞生召开学校大会,宣布辞去金中校长职务。张竞生本打算推行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新学制与提升办学水平,将金中改制发展成岭东大学的宏愿也未能实施,令人感慨。& 5. 黄绪虞,民国海军基地司令 陈庆文&&&&&在汕头民革尘封的档案里,有一份发黄的民革党员入党申请表。表的右上方贴有一张相片。相片中人国字脸,戴着眼镜,留着一字型胡须,身着中山装,颇具儒雅风度。这个人叫黄绪虞,生前担任民革汕头市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汕头市政协委员。在民国时期,他还曾是一名海军基地司令。 &&&&黄绪虞历任民革汕头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汕头市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汕头市第二届人大代表。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此后健康状况日差。日在汕头市逝世。1961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79年改正错划右派,恢复政治名誉。 &&&&黄绪虞夫人张慧秋,北京人,所生五子六女居住在大陆和港台地区。 &&&&黄绪虞昔年攻读航海、海战术、海军军事教育专业,对海军、海事有相当研究,著有《中国海军之沿革》一书。 &&&&东渡日本求学研习 &&&&黄绪虞,又名黄舜琴,广东省普宁县洪阳镇雨堂村人。1886年出生,清光绪年间应试录为潮州府学生员,后入金山学堂就读。1906年随学长东渡日本,入东京同文书院求学。1908年前后,留日学生因受康梁变法影响,纷纷弃文习武,投笔从戎。适清廷驻日本大使馆招考官费留日海军学生,黄绪虞即报考日本海军士官学校,与湖南沈鸿烈、河南曾敬甫、广东普宁方念祖等为同学。 &&&&在学期间,正值辛亥革命成功,黄绪虞立志刻苦研习,报效祖国。通过努力,他精通日语及所学专业知识。1912年毕业归国,在袁世凯、黎元洪统治时期之北京政府海军部任科员、科长,并被派赴各舰队实习。1918年9月,奉命调任驻日本大使馆海军武官。1922年奉命回国,出任南京海军总司令部中校副官。 &&&&张学良介绍入国民党 &&&&1925年,黄绪虞转入东北海军,历任东北舰队司令部副官长、东北海军“利捷舰”舰长。1927年起,任济南海军办事处处长、沈阳海军司令部军卫处处长、东北海军总司令部参议。1930年,在沈阳,经张学良将军介绍并领衔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1931年调任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前创建的青岛海军学校校长。 &&&&黄绪虞接任时学校仅有将校班、轮机班各一班。为不负张学良的重托,黄绪虞任职期间,悉心治校,使青岛海军学校初具规模。3年间,共培训本科毕业生和学员兵数百人。 &&&&1934年因东北舰队舰只叛乱事件受嫌,黄绪虞离开东北海军,次年到南昌、上海等地任职。“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因与张学良的密切关系,受到蒋介石的排斥,被派至苏州、昆山等地搞军输。1938年,在一次归途中,黄绪虞所乘小型运输船遭日寇炮火攻击,被迫弃船登岸,几经转折,回到上海。然而上海租界已成孤岛,航政局不裁而散。黄绪虞举家回汕。翌年,应两广监察使刘侯武之邀,往广西桂林任两广监察使署主任秘书。1942年9月,出任饶平县县长,到任不久,他即清查积案,释放无辜受害的教师。1943年潮汕大旱,灾情严重,黄绪虞反对横征暴敛,实行减免田赋,遭受上峰斥责。1943年6月黄绪虞卸职回家乡普宁。抗战胜利后,黄绪虞出任南京海军司令部第一署署长。1946年末调任台湾海军第三基地司令。1948年2月,奉命调任广州海军第四基地司令。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看到国民党官员派系纷争,腐败丛生,黄绪虞心灰意冷。是年秋,他脱离国民党海军,辞职回汕头定居。 &&&&黄绪虞一生戎马生涯,但他十分关心潮汕家乡。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认为汕头北连闽浙、上海诸港,毗邻香港,南接南洋群岛,具有发展海运,繁荣经济的有利条件,因此积极倡导建立省立汕头商船职业学校。学校建立后,黄绪虞又多方介绍数名海军人才到该校任教,为汕头的航运事业培育了不少人才。该校1955年迁往武汉,易名为“航海交通学院”。1950年,黄绪虞被推选担任普宁县第一水利副主任(治河处主任),期间,他尽自己所能带领乡亲根治洪阳河水患,并开辟洋港新河。他还被推选为普宁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晚年在汕头加入民革 &&&&1956年,两鬓灰白的黄绪虞居住在汕头市区公园路75号,日常生活由其子女奉养。经吴华胥和谢丰介绍,他申请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黄绪虞在加入民革的申请表中写道:“民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民主党派组织,而且领导人是前曾见过数面的李任公(即李济深),我心中无不向往……我想参加民革,加强学习,为国家贡献一切力量,并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而奋斗。” &&&&参加民革组织后,他积极联络民革成员,开展自我教育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次向居住在台湾的老部下、老同事、学生去信,希望他们齐心协力,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也曾通过香港《文汇报》发表对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宣传文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政治部聘为对台工作宣传员,录音在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广播。1956年任市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他跟随政协组织到各地参观并进行社会调查,目睹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提高,他为之欢欣鼓舞。在1957年的一篇发言稿中,黄绪虞写道:“我热爱今天这个社会主义社会,我决心跟共产党走。我还想再活一二十年,鼓起勇气,为社会主义做点事。我还要亲眼看到我们这个关系到世代儿孙幸福的社会主义得到完全成功。” 6. 翁照垣,抗战后回汕办济贫会 陈健 &&&&翁照垣,是从潮汕地区走出去的抗日将领。可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现在却鲜少为人知晓。我是一名高校教师,教的就是政治历史,我还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可我对翁照垣将军一无所知,直到我在市档案馆看到这样一份电文: &&&&“广东省全省保安司令部代电:(机密)奉广州行辕主任张转奉主席蒋代电,抄发李济深秘密组军情报一件,开‘李济深在港活动仍甚积极……(3)翁照垣近往返汕头香港间甚密,并转向普宁、南山、惠来各县活动,近并于其家乡集众百余,惟动向未明’。希注意查报,切实侦查。民国36年6月7日” &&&&“张”,是张发奎,“蒋”当然是蒋介石。翁照垣和大名鼎鼎的李济深过从甚密,还让蒋介石和张发奎紧张得不得了。这翁照垣,他到底是谁? &&&&打响淞沪抗战第一枪指挥官 &&&&带着疑问翻查资料,才知道他竟是如此让人骄傲的抗日将军!1932年打响“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枪的指挥官,正是翁照垣!1932年1月,中日在上海的摩擦加剧,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蒋介石授意军政部长何应钦将翁照垣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一五六旅调防,以避免和日军正面冲突。当时上海市民屡遭日寇欺侮,群情激愤,团团围住翁旅长指挥所,极力挽留一五六旅。翁照垣是血性男儿,当机立断,抗命不从,坚守驻地。28日午夜11点30分,上海枪声骤起,日军发动进攻。翁照垣一声令下,我军反击。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了! &&&&一夜之间,惠来葵潭人翁照垣成了民族英雄,堪比卫青岳飞袁崇焕,大名响彻神州。章太炎先生赠联盛赞翁照垣:“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武。”名士常燕生亦作长诗《翁将军歌》,传诵大江南北。其诗有云:“将军长啸指须发,剑气喷薄如龙浮。……长江万里锁废垒,将军立马寒飕飕。兼旬环击不得下,伏尸百步惊沙鸥。” &&&&翁照垣这一枪,打在日寇的身上,更激发了全民族的斗志。“自清光绪以来,与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国人在抗战中,前仆后继。”此后,翁照垣一路抗战,屡建奇勋,还曾一度出任潮汕地区抗日武装总指挥,真可谓既卫国、又保家。 &&&&卸甲归隐于汕头与惠来 &&&&抗战胜利后,翁照垣拒绝出任潮汕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大隐隐于市”,在汕头和惠来两地做起了寓公和商人。翁照垣在汕头的住所位于如今的共和路附近,商平路永兴街则有他的商行——“兴记行”,专营锡矿和酒类。他还捐资、集资修建了汕头新华电影院和新观电影院。翁照垣就真的解甲归田、营商自乐了吗? &&&&不,翁照垣可是咱们潮汕人哪。潮汕人素来不“安分守己”,喜欢折腾,要不怎会有“东方犹太人”之美誉?翁照垣也是这样。他当年放着好好的仕途不走,跑去法国学开飞机,飞机掉了,他跳舱后居然只受皮肉之伤,法国人惊异不已,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父亲——邹韬奋先生也对他交口称赞,夸他是“勇敢的中国人”。那么,抗战胜利后的翁将军,他究竟在干什么? &&&&创办汕头市济贫会收容孤贫 &&&&现在的市中心医院,抗战胜利后那里曾是汕头市济贫会,专门收容孤儿和贫民。翁照垣就是它的创办人。此外,翁照垣还在如今深汕公路东至汕头、西至海陆丰、北至梅塘一带,组织了一支武装,叫“联防护运队”,简称“联运”,下设2个中队,约二百多人,负责保护来往商贾货运安全。正是“联运”的行动,让当局产生“于其家乡集众百余,惟动向未明”的想法,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份电文。 &&&&现有的档案资料显示,翁照垣于1947年后,即成为李济深、陈铭枢在潮汕地区的代理人,负责在潮汕组建反蒋军事基地和武装。有中共老党员后来回忆,翁照垣实际与中共交往甚密。李济深、陈铭枢得到了中共的大力协助,翁是他们的代理人,与中共的关系自然亦较为亲密。尤其是翁照垣创办的济贫会,为中共的解放战争亦贡献了力量。 &&&&可令人好奇的是,1949年后,李济深、陈铭枢都参与组建新政权并官居高位,而翁照垣却迁至香港隐居。翁照垣逝世之时,蒋介石还致送挽联:“绩著旗常”。当中原委,实乃后人难以明了之谜。 7. 曾杏村,潮汕报人“鼻祖” □&曾旭波 &&&&创办岭东第一所阅报所 &&&&曾杏村(),一名纪维,民国后又更名曾在,字恒存、亦作幸存,潮安人。 &&&&杏村青年之时,眼见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八国联军的入侵,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国内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为了宣传民族救亡,鼓吹维新变法和实现他们的“开通民智”的主张,开始实行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改革。一些觉悟的知识分子看到文言文不利于向广大民众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纷纷著文讨论白话文的地位,认为白话文更有利于对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启蒙教育。 &&&&受到维新派人士的影响,曾杏村等人于1901年在汕头育善街创办了汕头埠乃至整个岭东第一所阅报所。紧接着,又于1903年12月在汕头埠大峰庙(即存心善堂)后座创办潮汕历史上最早的方言白话报《潮州白话报》。次年,《潮州白话报》因编辑之间观点相左等原因停办,曾遂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孙中山,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 &&&&创办《潮声》行文用潮汕话 &&&&1906年,学成归来的曾杏村,已是一位加入中国同盟会的革命志士。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唤醒人民推翻帝制,1906年4月,他又在外马路大峰庙(现存心善堂)后座,创办了《潮声》半月报。《潮声》是曾杏村继1903年创办的《潮州白话报》后,又一次以白话报形式在岭东出现的报纸。此时,也正值中国各地白话报刊创办的高潮时期,它与上海、浙江等地风行的白话报刊遥相呼应。 &&&&曾杏村取“潮声”之名有多层意思,其一是报中行文为潮州地方方言,读起来是潮州的声音,潮州人的口气,让人倍感亲切;其二是潮汕地方近海,枕海听潮,会使人动心,《潮声》如若能办得如此,让读者动心,是办报者的最大愿望;其三,《潮声》也代表革命浪潮的声音,其寓意是欲全潮汕人民惊醒魂梦,唤起精神。 &&&&曾杏村为了让平民百姓只要略识文字,便能读懂报纸,报中无论新闻还是时事、谈丛、调查以至军谈、杂录、告白等等,都用潮汕方言写成,让读者读报就像拉家常一样亲切,直白,易懂。如在第九期《潮声》有一则题名叫《和尚学堂》的新闻,这则新闻这样写:“京城有个和尚,叫做觉先,前年走去日本游历,看见伊许块个和尚,都兴旺过地个,独独俺中国个和尚,做会衰小衰小,都无乜色水,到返来后,就在京城想心事开学堂,听呾开两个乞平常人读,一个乞和尚读,甲开一个叫做佛教个总公所。只件事,管学大人也大块赞成伊。所以去年三月就开办。共主和尚觉先,真有道行,今年又走来杭州块招攀,物阿物,杭州个和尚也就听伊,开一个学堂乞平常人读,一个学堂乞和尚读,又开一个工艺院,乞穷人去学习······”。 &&&&不畏强权揭露贪官嘴脸 &&&&《潮声》所刊登的内容针砭时弊,常常刺痛了统治者的神经,创办一年左右便停办。曾杏村遂又创办《双日画报》。1908年底,《双日画报》报道光绪帝死因是被毒毙,触怒慈禧太后,《双日画报》被封,曾杏村亦被捕入狱。但囿于曾杏村已是一位普受尊敬的知名报人,就连监狱都视他为座上宾。不久,在各界舆论的声援下,当局不得不把他释放。1909年吴子寿创办《图画新报》,遂聘刚出狱的曾杏村出任主笔。曾杏村再次凭手中之笔,继续以漫画式的语言讽刺清廷,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辛亥革命成功,1913年曾杏村出任在汕头埠出版的《掞华报》主编。不久,袁世凯复辟帝制,诛锄异己,曾杏村名在通缉之列,曾杏村遂逃亡到上海。倒袁后,曾杏村被委任为孙中山大元帅亲督的粤军援闽第一兵站主管。不久卸职,云游祖国大江南北和东南亚各地。晚年潜心书画,“以国画意境融合透视学理,开新派画风之先河”。民国十四年,上海商务书馆征集举办图画比赛,他获第一名。逝世后,其子女将他遗作编辑成《曾恒存先生画集》出版。 8. 林修雍,筹建中山公园功绩显著 □&蔡炫辉 &&&&林修雍() &&&&林修雍,字浩如,号渔父,澄海溪南南砂乡人,早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政治经济系,是国民党的左派人物。曾任澄海、揭阳、陆丰等县县长,大元帅府特派潮州善后委员会委员,湘军总指挥部参议,国民党汕头市第一、二届执行委员,广东行政厅潮州沙田局局长。第二次东征时,林修雍深得周恩来赏识,委以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第二科科长。1926年7月,受中共汕头地委推荐,任东江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所长。他亲自上课,主讲《国民革命与农工运动》,对培养农民运动骨干,推动潮梅地区农民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汕头中山公园自1928年建成开放,便以其绿水环绕,湖光柳色,假山奇石,楼台亭阁,曲桥回栏,嘉木繁英吸引南来北往的游客,历经多次修建,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人工公园。其中的纪念亭,除了作为亭子本身的功能之外,更有一番教育意义和文化底蕴。 &&&&据1934年《公园报告书》中绪言所记载,1927年,为建设中山公园,当时成立了粤自筹建委员会,以负责公园建设的筹备事项,委员会成立以来,虽然遭遇各种波折,但公园的筹建却始终进行着。 &&&&中山公园所在地址,原是一淤泥堆积而成之地,地势低洼,韩江支流水涨时即汪洋一片。筹建委员会成立后,多方设法筹款建设资金,先是募捐到1个月的市内房租,用于建筑平民新村,后获得政府批准发行奖券,又遭到奖券发行公司的制肘,中间曾数度中断发行。1928年公园正式开放后,就将公园门票收入用以开辟数条路基及修搭竹木茅亭。之后采用游艺会、募捐、摊派、发彩票等形式筹集资金,不断扩建公园。公园的建成和扩大,得益于委员会的积极筹建。 &&&&为纪念筹建公园委员会常委林修雍建园的显绩,1932年,在公园展览馆东面建立了“浩然亭”。该亭是一座由十六根园柱支撑的长方形凉亭,蓝色琉璃瓦覆盖其上,更显气势恢宏,落落大方。 &&&&建亭之初,中山公园建园委员会原定亭名为“浩如亭”。林修雍婉言谢绝,并亲笔为该亭题名“浩然亭”。一字之改,其意深远,表现了林修雍一心为公,不为名利的正大豪迈气概。林修雍此举一时传为佳话,也为后人所称颂。1933年林修雍病逝,追悼会便在浩然亭前举行。 &&&&文革期间,浩然亭变成储物的大仓库。也许是作为他用,才使浩然亭躲过浩劫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1989年浩然亭重修,可惜林修雍当年所书的“浩然亭”匾却佚而不存。 &&&&林修雍擅长书法。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碑派书法统治书坛,碑学理论大放异彩的时期。他与曾习经有姻亲关系。曾习经,揭阳人,光绪十六年进士,历官至度支部右丞,是碑学大家。在曾习经的影响下,一些帖学书家也向碑学靠拢,吸取北碑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林修雍写碑与曾习经的影响也许不无关系。他不仅接受康有为的书论,而且以康有为的书法实践为楷模。从林修雍现存的书作看,用笔直入平出,点画沉厚朴拙,转折浑圆,收笔处或铺毫展送,纵逸飞动;或戛然而止,斩钉截铁,颇有“康体”遒劲磅礴,豁达大度的气象。回思林修雍的为人处事,看看眼前的淋漓墨迹,确有“字如其人”之感。 9. 黄勖吾,一手创办汕头华侨中学& □&江翊芬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前身是创办于1932年的“汕头海滨师范学校”,至今已有81年的历史。在这81年的历程中,侨中培育出众多的学界专家、政界精英、商界翘楚和侨界俊彦,为汕头教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灿烂辉煌的背后,最值得后辈追思和纪念的就是她的创始人、首任校长黄勖吾! &&&&负笈南京&学富五车 &&&&黄勖吾(年),字剑秋,&出生于澄海樟林,其父黄俊卿为旅泰华侨、米业巨商。黄自幼天资聪颖,求知若渴,尤其喜欢文学和书法。上世纪20年代,刚成年的他远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求学。“国立中央大学”前身是“国立东南大学”,当时和北京大学是国内仅有又难分伯仲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年中国第一个教育学博士郭秉文任校长期间,东大更有“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之美誉。1927年东大改为“国立中央大学”,黄勖吾正是在这段时间就读于该校中文系,并于1931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的。在他就读期间,校长先后为张乃燕、朱家骅。张乃燕是留欧理学博士、化学专家,对史学也颇有研究,又工于山水画作;朱家骅更是我国教育界泰斗、外交界耆宿、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在这样的名人主政下,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自然也是名师云集。其中,对黄勖吾影响和启迪较大的有国学大师胡小石、王伯沆,语言文字学家汪旭初、黄侃,曲学大师吴瞿安等,这些大师在古文字、声韵、群经、史籍、诸子百家、金石、书画、辞赋、诗歌、词曲、戏剧等方面,各有所精,又身兼数长,黄勖吾如饥似渴地向大师们求教,刻苦学习,见识和学识飞跃长进。尤其在书法方面,深厚的学识和自幼临池的功夫相得益彰,使得其书法作品出神入化,颇有大家风骨。1931年,大学毕业后,恰逢南京博物院正在酝酿筹建,他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被筹备组聘为南京博物院指导员。 &&&&办学鮀城&始有侨校 &&&&1932年,深受先进教育思想影响的黄勖吾,深感潮汕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萌发了兴学育才的强烈愿望。在开明的父亲大力支持下,独资买下了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94号一处私人房产,聘请高级教育人才,创办“海滨师范学校”,设高师班与简师班,并附设普通初中班。1936年,省教厅通知私立学校停招师范班。“海滨师范学校”改名为“汕头私立海滨中学”,属完全中学建制。由黄炎培、蚁美厚等11人组成校董会,黄勖吾任校长,同时由萧佛成(著名爱国华侨、同盟会会员,国民党一届中央执委)等前往泰国募捐,筹款兴建校舍。新校舍耗资13万大洋,位于同益路1号,1937年6月落成。校园总面积9056平方米,使用面积5557平方米,有回形教学楼1幢,群言堂横屋1座和后操场科学馆1幢,共24个课室、1个小礼堂、1间图书馆、1间实验室。学生最多时1000多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汕头处于防空备战状态,学校师生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学习生活。1938年,学校迁往潮安华美乡,8月又从华美迁回汕头;1939年3月,日机空袭频繁,学校又从汕头迁往揭阳顶埔村新楼乡;1939年6月日军登陆汕头后,占海滨中学校址为“粤东派遣军司令部”;1940年2月学校由新楼乡再迁到普宁流沙,借用秦氏大宗祠上课,此时学生已不足200名。1943年,由陈欣实代校长,黄勖吾受聘为中山大学文学系副教授。1945年日本投降后,校方向国民党接收组多方交涉,收回海滨中学原址复课,黄勖吾再次回到汕头,受聘为南华学院中文系教授兼教务主任,同时兼任海滨中学校长。 &&&&黄勖吾办学期间,十分注重创办刊物。1934年9月以后,“海滨师范学校”陆续创办了《海滨学术》期刊、《海滨》月刊、《海滨文艺》、《海滨木刻画刊》等刊物,黄勖吾把刊物当作“推进文化唯一动力”,亲自撰写《孔子思想概观》等文章,又邀请“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友和潮汕知名人士加入写作团队,如中央大学经济学士、潮州人林运铭,潮汕著名女诗人、澄海人许心影等都曾为刊物撰文;他又把刊物作为宣传革命理想的阵地,发表关注国际国内政治动态的文章,并在汕头、广州、上海、南京等各大书店设分售点,扩大社会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海滨中学又出版了半月刊《号角》,黄勖吾亲自撰写序言《前奏曲》,鼓舞师生及民众跟随民族解放的号角勇往直前,同仇敌忾,维护国家民族尊严和领土不受侵犯。 &&&&在黄勖吾的爱国进步思想影响下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下,汕头海滨中学人才辈出,成为当时粤东学子向往的一所学校,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有很大影响。 &&&&时局变迁&旅居星洲 &&&&解放前夕,感觉到时局变化的黄勖吾离开汕头,一度客居香港,不再担任海滨中学校长。1949年11月,市军管会接管学校。1950年4月“汕头私立海滨中学”改为“汕头市私立华侨中学”,成为汕头市第一所华侨中学。 &&&&1948年底,黄勖吾正式移居新加坡。起初从事师资培训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应新加坡南洋大学之邀,&任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暨南大研究院高级院士,并在新加坡渡过了中年和晚年。 &&&&词章书法&著述等身 &&&&黄勖吾到新加坡后,从事华文教育、词章创作和书法教学普及工作。除了担任中文系教授和南大研究院高级院士外,1969年揭阳籍化学家黄丽松主政南大期间,他还负责南大李光前(东南亚橡胶大王、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的女婿)文物馆的设立并任该馆主任,对亚洲的图书、文物的保护,居功至伟。同时,他还担任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顾问、菲律宾环球词苑苑士、新加坡新声诗社名誉社长。 &&&&在词章和书法方面,他一生著述等身!主要著作有《文哲论丛》、《大学国文选》、《艺术与人生》、《中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常识问答》、《白云红树馆文钞》、《诗词丛谈》、《中国书体与书法》和《白云红树馆草书洛神赋》等,这些巨著对后人教益良多,备受行家推崇! &&&&几经颠沛&侨中幸存 &&&&1952年1月,省教厅批准“汕头市私立华侨中学”为省立中学,改校名为“广东汕头华侨中学”,为全国最早成立的一所公办侨中,面向海内外接收侨生入学和补习。1954年,中侨委决定在汕头创办“汕头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在金砂乡新建占地100亩、有五层教学大楼、可容2000人大礼堂、400米跑道和四栋三层学生宿舍的校舍,作为侨补学校校址。1965年,侨补校移交给汕头市教育部门,侨中随后迁入。1967年,学校改名为“汕头市延安中学”,1969年又改为“汕头市第十中学”,1979年7月,汕头市革委会批准,撤销汕头市第十中学,复办“汕头华侨中学”,1986年,省教厅批准重新恢复“广东汕头华侨中学”,也才有了今天位于金砂东路的“侨中”。 &&&&伊人已逝&桃李天下 &&&&2012年,侨中八十华诞,学校领导钩沉尘封已久的历史,这位当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历尽千辛万苦、千艰万难创办学校的老校长再一次得到后辈的缅怀和纪念。他一生从教48年,担任校长18年,为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遗憾的是,天不假年,日凌晨1点,黄勖吾因心脏病猝发,在新加坡陈笃生医院逝世,享年76岁。 &&&&值得告慰的是,当年他所创办的侨中,在历代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在学界,侨中培育出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潘懋元;在政界,侨中有全国人大原常委王宋大、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在商界,侨中更有泰国正大总裁谢中民、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刘锦庭;在体育界,侨中还有九夺全国冠军、十七次创全国记录的新中国撑杆跳高运动开拓者蔡艺墅……如今的侨中,已经步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行列,在汕头乃至整个粤东教育领域依然占有重要的一席! 10. 黄伟斌,特赦战犯选择回汕报国& □&陈庆文 &&&&在汕头,有一位广州黄埔军校毕业生、曾在解放战争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列为国民党战犯,特赦后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的传奇人物,他叫黄伟斌。 &&&&烽烟岁月如梦逝 &&&&黄伟斌,又名黄和杰,别号承烈,是汕头金砂乡人(金砂乡以前归属澄海区域),1905年12月出生,幼年时在汕头读私塾,后进入辛亥革命志士林仔肩任校长的汕头市升平街演说会高等小学读书。黄伟斌曾说,读高小所学的主要是国文,数学只是略懂一般分数、比例和四则运算,物理、化学和英文各科都没学过。1921年,16岁的他在父亲开设的大安街开乾茂号竹器店当店员。次年经亲友介绍远赴安南(今越南)摆草市一所小学任助理教员。 &&&&在越南期间,黄伟斌怀着报国情怀加入中国国民党,被推举为安南总支部宣传干事。他目睹国家军阀混战,备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海外侨胞遭受欺压的状况,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其在海外受压迫、欺凌,不如投笔从戎,回国寻求出路。于是,他以侨生的身份于1924年底考取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黄埔军校,成为第三期步兵队学员。当时,与他一起考取军校的潮汕籍泰国和越南侨生还有庄文彬、连士英、吴克白、庄荣汉、陈可超5人。在学期间,黄伟斌先后学习了《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筑城学》等课程,与黄埔一期生蒋先云、潮籍同学叶古衣等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蒋先云和叶古衣都是中国共产党员,见黄伟斌思想进步、学习认真,便介绍他加入中共。 &&&&黄伟斌后来回忆入党的情形:当时——1925年11月,他正在潮安部队。党代表蒋先云约了他和其他3位入党的同学在师政治部补行宣誓。大家举起右手宣完誓就各自走了。整个誓词记不起来,只记得“……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一句。 &&&&从投考黄埔军校起,黄伟斌就成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多次聆听了党代表廖仲恺、政治教官周恩来、教育长邓演达的演讲,也听过校长蒋介石的训话。月间,随步兵队学员参加讨伐叛乱滇军、桂军的战斗。由于他学业优秀、作风勇猛,尚未毕业就被分配到潮安县当见习官、代理排长。1926年任上尉连党代表。同年调任第四军政治部宣传科中尉科员。接着,任第十一军第二师七十七团二营代理少校营长。月间,他随七十七团团长、著名将领蒋先云一起参加了北伐战争,并参加了与奉军作战的河南临颍战役。1927年8月,奉命由湘回汕,迎接南昌起义部队并奉周恩来主任之命任广东东江工农红军总教练。其后,黄伟斌任第四军教导团第九连上尉连长,率部参加广州起义,部队担任永汉南路至天字码头的警戒。起义失败后,他出走到香港,从此与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不久,他辗转到泰国佛丕市任一间小学的校长。&&&& &&&&1933年,是黄伟斌人生的一大转折。经黄埔同学联系,他由泰国回南京办理了“自首”手续后,进入国民政府的阵营。从任保定第六补充团团副始,之后竟一路“官运”亨通,先后任陆军某团少校团副、中校团副、上校团长、上校参谋长、上校中队长、上校副官处长等职。他随国民党部队转战南北各战区。1948年被蒋介石委任为总统特派战地视察第十三组和第七组上校视察官,连续“视察”各部队。1949年7月,在河南永城陈官庄军部掩体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由于为蒋介石集团效劳、与人民为敌多年,这个曾经追求进步、“红”于一时的黄埔军人被列为战犯,结束了他25年的烽烟岁月,随后被关押在山东济南战犯管训所。 &&&&新生年代终无憾 &&&&在长达20多年的监禁中,经过政府管教干部的教育,黄伟斌接受改造,终于幡然悔悟,认识到自己对人民犯下的罪恶。1975年3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他与293名最后一批在押战犯一道获特赦。根据政策和本人的要求,黄伟斌没有选择去台湾,而是返回他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汕头市。市有关部门安排他为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每月发给薪水,并安排了茭萣地一套住房给他居住。 &&&&这让黄伟斌十分感动。他说,我过去追求利禄,甘作蒋帮爪牙,罪恶深重,但共产党不计前嫌,给我宽大改造和新生,我一定好好工作以报答。他静下心来,慢慢回忆他的人生道路。黄埔军校的峥嵘岁月,逐渐在他脑海里浮现;他的良师益友、优秀共产党员蒋先云烈士的形象也在他的心中愈加清晰。还有,蒋介石对他“封官”的过程也时而被勾起。于是,黄伟斌写下了《从黄埔军校到参加广州起义的回忆》、《悼念蒋先云》、《蒋介石特派的战地视察组及视察官》等文章,发表在《汕头文史》、《黄埔同学会期刊》等书刊上。他写的文章,都是亲历亲为的写照,记叙的历史比较翔实、客观,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980年,黄伟斌获悉汕头市有个与国民党有历史渊源的民主党派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便要求参加组织。他在申请书中写道:“我决心以有生之年,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参加民革后,他积极参加组织的学习和活动,并撰写对台宣传稿件。1981年,他与另一位特赦人员张中岳,作为特邀人士,被安排为政协汕头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这让饱经风霜、白发苍苍的黄伟斌感到欣慰。 &&&&黄伟斌的结发妻子佘佩君,澄海月浦乡人,生育一女。 &&&&1983年10月,黄伟斌因病在汕头去世,终年78岁。11. 谢逸桥:同盟会岭东地区主盟人□&曾旭波&&& 谢逸桥() &&&&谢逸桥,家名锡元,学名延懿、元骥,字逸桥,梅县松口铜盤村人。祖父谢益卿和伯父谢梦池均为清末南洋侨领,父亲谢国生为邑中宿儒,生有八子,逸桥是长子。 &&&&谢逸桥少年时,眼睹英、美列强入侵我国,腐朽的清政府懦弱无能,甲申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每次战争,无不以中国最终战败、割地赔款而告终,此时,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给他的思想带来深刻影响。 &&&&1895年,孙中山策划了第一次广州起义,因事机泄漏而失败。起义参加者之一的程壁光逃到南洋槟榔屿谢逸桥之伯父谢梦池家中至次年才离开,谢逸桥因此结识了程壁光,知道了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兴中会,对孙中山产生了敬慕之心。 &&&&1900年,兴中会在香港开会,谋划广东独立和惠州起义,谢逸桥当时正协助丘逢甲等人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得知消息后专程赶赴香港认识孙中山,请求加入兴中会。为探得救国之路,谢逸桥于1904年毅然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05年7月,孙中山到日本,倡导成立中国革命同盟会。同年8月20日,中国革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改名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谢逸桥,积极参与同盟会的筹组工作,并成为同盟会首批会员。1906年,受孙中山的委派,谢逸桥以同盟会岭东地区主盟人身份回国。回国后,谢逸桥在汕头潮汕铁路局任高级职员,他利用此有利身份,秘密进行“往来运械递信诸务”,为在潮汕地区发动武装起义作准备。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先后吸收了萧惠长、姚雨平、李次温、林修明、郭典三、古直等一百多位岭东知识分子加入同盟会。1907年5月,受孙中山的委托,谢逸桥组织部分同盟会员配合潮汕会党许雪秋、陈芸生(均已加入同盟会)等策划丁未黄冈起义,试图在岭东建立革命根据地。黄冈起义军与清军进行了七天七夜的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失败。 &&&&黄岗起义失败后,清吏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谢逸桥只能先回梅县,之后到南洋一带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为了宣传革命思想,他开始筹备创办《中华新报》。日,在梅州籍华侨鼎力支持下,《中华新报》在汕头正式出版。《中华新报》由梁千仞任社长,[注1]总编辑林伯举,同年8月底,陈去病来汕头,被聘为主笔。[注2]1909年春,陈因病辞职,遂由叶楚伧任主笔。[注3]《中华新报》不但抨击清廷,还暗中传递革命消息,运送武器弹药,并作为联络海外志士的中转站。1909年,叶楚伧到汕头不久,谢逸桥询知叶尚未正式加入同盟会,乃由其作介绍人,谢良牧主盟,让叶宣誓加入中国同盟会。 &&&&日,广州起义爆发,谢逸桥兄弟为该役作出了重大贡献。广州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谢逸桥兄弟的积极参与,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肯定和褒扬。 &&&&中华民国成立后,谢逸桥急流勇退,孙中山多次写信托谢良牧转交谢逸桥,敦请他赴南京、广州任职,都被他一次次逊谢。谢逸桥认为:革命是破坏行动,政治是建设措施。从事破坏者,未必善于建设。认为政治对他来说,尚缺乏素养,应该让能者居之。为了继续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1913年2月,谢逸桥在汕头跟古公愚、林百举、张怀真等人创办了《大风日报》。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大风日报》在日,便发表题为《万恶政府》的时评,揭露袁世凯政府结党营私、丧权辱国、排除异己、杀戮党人的种种罪行,发出了广东舆论界讨袁的先声,同年9月16日,《大风日报》被当局勒令停刊(袁世凯倒台后才复刊)。 &&&&1918年5月,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后,准备离穗赴沪,应谢良牧之请,亲自到梅县松口探望在家乡养病的谢逸桥。孙中山在谢家新落成的“爱春楼”住了3天。为表彰谢氏对革命的贡献,孙中山兴致勃勃地为“爱春楼”题联:“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题罢意犹未尽,又写一联:“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 &&&&谢逸桥善诗,曾编有《谢逸桥诗钞》,可惜未能传世。晚年的谢逸桥患咯血病而居家,以诗、书、画自娱,主持家乡公益事业。1926年5月,病逝于汕头寓所。 &&&&注: &&&&1见广东丘逢甲研究会编《丘逢甲集》,岳鹿书社2001年12月一版,页635。 &&&&2见林抗曾《林百举与南社》。 &&&&3同注2。 12. 丘逢甲,汕头创“同文”广东第一林允源&&&&丘逢甲() &&&&丘逢甲,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笔名仓海,世称“仓海先生”。祖籍广东镇平(今梅州蕉岭县),清同治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日)生于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著名诗人。 &&&&甲午战争后,清廷割让台湾与日本,丘逢甲领导台湾乡绅群起反对。在朝廷决意弃台的情况下,他倡议成立台湾民主国,被举为副总统兼义军统领,与日军在新竹一带血战二十余昼夜,弹尽援绝,队伍被打散后被迫内渡返回大陆,寄居在潮州府城。 &&&&内渡后,他为了拯救国家、振兴民族、培养造就一代新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事业上,积极创办学校,推行新学,先后主讲于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和澄海景韩书院,在汕头埠创办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开启民办教育的先例,为岭东新学的提倡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为岭东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物。 &&&&丘逢甲还是晚清著名的爱国诗人,曾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的巨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在艺术上具有特色的杰出诗集。 &&&&潮汕地区之所以文化渊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外来名贤对潮汕文化的开拓、推动及影响,丘逢甲在潮汕创办新学十余年,贡献之丰,为人所敬仰。作为一位和汕头有着深远联系的人物,丘逢甲在汕头创办清末民初广东第一所著名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的事迹,是很值得我们了解及学习的。 &&&&(一)撰写《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 &&&&甲午战败后,眼看着亡国惨祸迫在眉睫,在这个外敌侵凌、清政腐败、人民愚弱之时,丘逢甲深感非兴办新学,启发民智不足以挽救国家之危难。他于1900年为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而亲自撰写了《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该学堂的办学宗旨和具体办法。该文一开始就指出,“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西人已以学强其国,于是侵凌远东。日本志士,相与奋发,不三十年亦遂以学强其国,而同在东方,土地、人民十倍于日本之中国,乃鄙夷西学不屑道,以驯致于贫弱而危亡。”丘逢甲在文中表明了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的原因,“我潮同志等患中国之弱之由于民之不学也,因思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爰立庠序,呼同类特创设岭东学堂,举我邦人士与海内有志之徒而陶淑之。”文章的结尾还规定了学堂开办的章程。《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通篇文笔犀利,痛陈时弊,唤起民族觉醒,表现了丘逢甲忧国忧民的心情和重振国威的强烈愿望,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称得上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教育文献之一,亦为岭东同文学堂的正式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岭东同文学堂成立 &&&&丘逢甲认为汕头是岭东门户,对外是通商商埠,经济繁荣,来往人多,易以萃会才智,造就人才。1900年春,他不辞辛苦前往南洋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向当地的华侨筹募办学资金,共募得十万余元,这为同文学堂的正式成立提供了经费。在其从南洋募款归来之后,学校基建工作就迅速地进行。1901年春,丘逢甲等人在汕头正式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校址位于现在的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外马路129号内),当时濒临海滨,地方宽敞,环境清新,是一座庭院式的平房,一进门就可看见丘逢甲题写的“同文学堂”牌匾。 &&&&(三)锐意改革教育和教学方法 &&&&丘逢甲在办学过程中很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并注重从课程的设置上,发展他们的智力。据同文学堂学生李次温回忆说:“当时乡先辈教导后进,多务压抑而使就范”,唯丘先生乃“务提起后进意志,使之自重、自奋,乐而上进。”他反对传统的读死书、死读书的陋习。 &&&&丘逢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他积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使过去被封建思想禁锢的青年,初次受到了西欧自由民主的洗礼。他常教导学生:“当兹国危民困,我望汝辈树捍卫国家民族之勋业耳,不忘汝辈只作博士也”,他对同文学堂学生搞革命活动和发表革命言论的行为,都置于默许,彼此心照不宣,认为“此乃天赋人民思想言论之自由权”。在兴学过程中,他始终以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怀来激励学生担负起救亡图存、报效祖国的重任,并希望他们将这种思想付诸行动,因而同文学堂在客观上成为了培养、哺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士的温床。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丘逢甲还注重学生体质的锻炼,特开设兵式体操课程,聘请日本东亚同文会退伍军官为教习,并以自己的身份和关系,向当时的惠潮嘉道台申请领取枪弹,作为学生上课练习射击之用。每次学生操练兵操,他皆在旁认真督课。这在当时来说是别开生面的。 &&&&(四)岭东同文学堂的影响 &&&&丘逢甲从创办之初就将同文学堂打造成一所“造就圣贤有用之学”的新式学堂,是培养岭东维新志士的摇篮,同文学堂的师生们不但倡导新思想,还直接参与和领导了革命斗争,在岭东领导了时代的潮流。从这里走出来一批批爱国热血青年,不少学生后来都参加推翻满清皇朝的革命,有的还成为“讨袁”、“北伐”的领导人。对此,丘逢甲在《岭云海日楼诗钞》中写到,“岭东同文学堂于汕头,为粤东民立学校之嚆矢。……有志者趋之若鹜。辛亥革命,岭东义士多孕育于是。”丘复在《仓海先生墓志铭》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十余年来,岭东民气蓬勃复发,国民军起,凡光复郡县,莫不有岭东人参予其间,皆此校倡导之功也。” &&&&抚今追昔,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丘逢甲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为传播新知识、新思想而创办新式学堂,倡导教育救国、促进社会变革所付出的种种艰辛与努力。 13. 卓积基,解放前夕率汕头学警起义& 陈庆文& 卓积基&&&& &&&&卓积基()原民革汕头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卓积基,广东中山人。他的大半世人生,是在汕头度过的。汕头,是卓积基的第二故乡。 &&&&率部起义,为解放汕头做出贡献 &&&&卓积基,曾用名卓康成。于1923年2月出生在中山市官塘村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起就读于中山县立小学、中学。抗战爆发后,他满怀报国热忱投身国民党军队,在第十二集团军独立第九旅当兵,不久晋升为班长,参加了1938年阻止日军进犯广州的惠广战役。 &&&&1939年秋,随爱国将领华振中部参加反攻日军占领潮州城的战斗。自此,卓积基与潮汕大地结下不解之缘。1940年9月,调澄海县政府任办事员、保警中队分队长,后任饶平县保警中队分队长。1946年,任汕头市警察训练所分队长,1949年任中队长。这期间,他目睹国民党的腐败,军事上在各个战场不断失利的局面,逐步认识国民党反动派已没有前途,遂寻找光明出路。他结识了在警察训练所做厨师的进步人士余先生,随后又接触了中共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启发和教育下,下定了弃暗投明的决心。 &&&&日,卓积基佯装带队组织“战备行军”夜间训练,率领汕头警察训练所第六期学警79人(一说“76人”)起义。队伍于当晚携带轻机枪2挺、三八式步枪58支等武器,沿汕樟路过金砂乡赴澄海,渡过莲阳河,在隆都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接上头,奔赴凤凰山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四支队,被委任为支队教练参谋兼教导队长。在人民解放军队伍里,卓积基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充满敬意。他认为,只有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人民军队,才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才有良好的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和官兵关系,才能以劣势的装备战胜强大的敌人,因此在训练队伍时,他全身心地投入。 &&&&1949年11月汕头解放时,卓积基任汕头市公安接管部军事代表,为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稳定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1950年2月,任市公安局行政股长、交通队长。这期间,他积极工作,在年度评功活动中,三次立功受奖。1960年5月转到教育战线工作,先后任工业专科学校总务科副科长、第二中学总务主任、华侨中学副校长。 &&&&建言献策,做共产党的诤友 &&&&卓积基对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怀着崇敬之情,对以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为宗旨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有所向往。1981年,他如愿加入了民革组织。1982年,又服从组织安排调入民革汕头市委任专职副主委。他本着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挥自己影响力的愿望,动员一批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和原军政人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向民革靠拢,把这些人吸收进民革组织,使汕头民革步入了最有特色的发展轨道。1984年8月起,卓积基当选为民革汕头市第六、七、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卓积基用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引领民革工作,他排除各种困难,协助中共和政府落实一批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和理顺右派改正工作,协助落实数宗民革成员和台属、华侨房地产使用权,调动了广大成员的积极因素,促进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高了民主党派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 &&&&他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注意发挥民革特色,依靠民革成员创立“升大文科补习学校”、“利民住宅建设信托服务公司”和“民革法律服务所”等社会服务机构。以卓积基为班长的民革汕头市委会,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从原来以行业成员为主体的支部发展到在区级建立支部;在汕头大学发展成员并成立支部;成立潮州小组,为后来潮州民革组织的建立打下基础。卓积基重视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大家学习邓小平理论、多党合作理论和政协章程、民革党史,不断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他多次组织和部署纪念孙中山先生活动。在参政议政方面,无论是当省人大代表,还是当市政协委员,他都身体力行参加省、市人大和政协组织的视察、调研活动,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他继承民革先辈与中共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优良传统,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进诤言,献良策,与中共汕头市委、市政协、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干部关系密切,经常与这些领导同志一起喝茶论道。统一战线的许多干部群众和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普通成员,乃至社联人士都乐意与他一起谈国情聊民生、反映社情。他也经常将基层听到的声音向有关部门反映。在他还没离休时,大家已都尊称他“卓老”。卓积基善于向“朋友们”建言献策,直陈一些政策措施利弊,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链接 &&&&卓积基曾任第六、七届市人大代表;第七届市人大常委会常委;广东省第六、七届人大代表;民革广东省第六、七届委员会常委;政协汕头市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汕头市政协历届委员联谊会名誉会长。1993年,因病辞去民革领导职务,不久办理离休手续。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汕头市逝世。 14. 马士纯,在汕头踏上革命征途陈训霖&&&&马士纯() &&&&马士纯,日出生于潮阳县和平区里美乡一个贫困的农家。1928年到汕头市立一中读书,在学校经常参加学生进步活动和宣传工作,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 &&&&汕头:严守中共秘密 &&&&1930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准备在大南山区召开工农兵学代表大会,马士纯和汕头两名学生作为代表赴会,绕道揭阳,在榕城码头被国民党的水警逮捕。当局对他们实行拘禁拷打,其中一个学生供出身份,揭阳国民党政府便把他们解押到汕头监禁、审判。在法庭上,马士纯严守党的秘密,表现出这个年轻共产党员的铮铮硬骨,国民党法庭要他供出地下党员名单,他一言不发。法庭责问他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他严正地回答:“因为共产党爱国爱民!”审问不出结果,敌人就对他施加酷刑,将辣椒水强灌入他的肚里,然后用脚踩踏,使他的身体,特别是气管、肺部受到严重伤害。最终,法院将他判刑一年六个月。 &&&&1932年,马士纯刑满出狱。在家人和党组织的支持下,他远赴上海求学。在上海,他继续参加革命活动,在一次张贴宣传标语时又被法国巡捕逮捕入狱。在监狱中,他再一次受到铁与血的洗礼,敌人对他实施电刑,使他的身体再度损伤。后来,党组织和亲友多方设法营救,敌人也找不到证据,只得将他释放。接着马士纯远渡重洋到泰国找寻他早年出国谋生的父亲。 &&&&马士纯在泰国并没有停止追求光明的脚步。他应聘到进步华侨教师许宜陶、邱秉经创办的崇实学校当教师,与邱秉经主编《崇实》副刊,发表文章,宣传爱国和进步思想,团结进步师生,组织“苏联之友社”,时刻准备回国参加革命斗争。 &&&&1933年马士纯回到国内。1935年,应早先回国并担任普宁兴文中学校长许宜陶之聘到该校任职,担任舍务主任并兼教语文、公民两门课程,还担任一个初中班的班主任。马士纯一面教书,一面开展革命活动。1936年,共产党人陈勉之受上级派遣找到马士纯,共商在普宁组建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工作。陈勉之、马士纯发展了邱秉经等人入团,又在兴文中学、泥沟村等地吸收一批团员,建立了团支部。1936年10月,中共南方临时工委派李平到潮汕恢复党组织活动。1937年3月,中共韩江工作委员会成立。不久,韩江工委恢复了马士纯的党籍。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马士纯根据地下党的组织原则和活动规律,在学校积极开展活动,宣传党的宗旨、理想和策略,发展进步教师入党,他先介绍邱秉经参加党组织,后来又介绍余天选、王琴等人入党,在兴文中学建立起教职工党支部。他和党支部的同志还在学生中组织“青年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初步》等进步书刊。马士纯是当时学校党组织的带头人,他老成持重,从不公开露面,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他耐心等待,等条件逐步成熟后,再在师生中发展党员,继而建立了学生党支部,使党的力量逐步壮大起来。 &&&&南侨:创办抗战学校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7月,中共普宁特别支部在梅峰中学成立,陈初明任书记,马士纯任组织委员。由于抗日形势的发展,党组织在工农群众和知识界中不断发展,8月,在特支的基础上组建中共普宁县工作委员会,马士纯任组织部长。1938年4月,马士纯接任普宁县工委会书记,同年6月调任中共潮汕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后再调回普宁工委任宣传部长。 &&&&在党的领导下,马士纯充分发挥宣传才能和组织才干,为普宁、潮汕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贡献。1938年,马士纯和支部成员在兴文中学举办新党员训练班,他亲自给新党员讲课,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气节教育;在读书会上,他娓娓动听地给青年讲《大众哲学》;在课堂上,他生动活泼地给学生讲语文课和公民课,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渗透在文学、历史和革命故事中传授给学生……他还亲自写文章、文告教育鼓动群众。他写出《假如亡国以后》等一批宣传抗日救亡文章,起草《告普宁中小学教师书》,倡议组织“普宁教育界抗敌联合会”。成立普宁“青抗会”,使普宁成为当时潮汕抗日救亡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为适应潮汕的抗日形势,在中共潮汕中心县委的支持下,由马士纯、邱秉经带领的一批党员和进步教师到揭阳县和顺乡(现属揭西县)石牛埔的义亨公祠创办“西山公学”。西山公学是一所以陕北公学为榜样,以延安“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训为目标,旨在培养抗日革命骨干的学校。学校聘请当时潮汕教育界知名人士张华云为名誉校长,由归侨黄声任校长,马士纯实际上代表党组织负责学校领导工作。1938年7月,学校举办暑期训练班,招生240人。马士纯担任文专高级甲班班主任,并在训练班中亲自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课程,他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精辟地分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和策略,指出这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谣言,取得合法地位,潮汕中心县委指示把“西山公学”改名“南侨中学”,由“汕头暹罗华侨抗敌同志会”申请注册。实际上,南侨中学是一所在中共潮汕地下党领导下、以培养抗战人才为宗旨的革命学校,她办学二年多时间,全盛期共设20个班,学生1055人。马士纯不仅代表党组织参加了南侨中学的领导工作,还亲自任课。1939年春,马士纯奉命到潮阳县和平区里美乡上埠村创办南侨三校,担任校务主任。在南侨中学这面潮汕抗日教育的旗帜下面,马士纯是重要旗手之一。 &&&&揭阳:榕水长伴英魂 &&&&1940年,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潮汕地下党组织有计划地将一批容易暴露的党员干部转移隐蔽。1940年马士纯转往梅县,任梅县中心县委书记,12月被选为中共潮梅临时特委委员,1941年调任梅县县委书记。这段时间,马士纯身体状况很差,工作繁重,环境恶劣,他长期所患的肺病进一步恶化,经请示潮梅特委同意,马士纯于1941年2月离开梅县,辗转到揭阳养病。 &&&&党组织十分关心马士纯的健康,把他安排到党的地下秘密联络站——榕城八社围美宫郑英略家中治疗调养。郑家座落在榕城进贤门外,其照庐毗邻菜园、坟地,十分僻静,是一个理想的地下联络站,是潮梅特委与各县党组织和党的干部联系的秘密活动场所,党组织的很多宣传品、药品都在这里转运,不少党的干部、交通员、伤病员也曾在这里驻足、居留。苏惠、林美南、张克、李平、周礼平等几十人都曾在这里留宿、工作,党的武装干部王武身患痢疾也曾在此处治疗。郑英略一家有四个党员,郑玲是抗战时期揭阳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之一。他们对革命忠心耿耿,对同志怀有深厚的革命感情。 &&&&马士纯身在病榻,心在疆场。他密切注视着政治风云的变幻,关心革命形势的发展,与战友一起分析革命的战略策略,鼓励同志们对前途要充满信心。他又十分体谅组织的困难,劝大家不要为他的病多花钱。马士纯在高美村住了几个月,不久病情进一步恶化,郑英略他们马上报告地下党的负责同志,让组织转告马士纯在潮阳的亲属,设法让家人前来见他一面。马士纯的父亲和妻子赶到病榻前,马士纯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行了,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望着饱经忧患的父亲和万分悲痛的妻子,露出笑意平静地说:“爸爸,你们不要难过,等八路军、新四军来了就好了……”日,马士纯,这位党的忠诚儿子、潮汕人民尊敬的革命战士,终于带着胜利的祈盼和亲人、同志的关怀离开了人间,英年31岁! &&&&为了悼念为革命鞠躬尽瘁的马士纯同志,郑英略与地下党负责人张克商量,按照当地风俗为马士纯办了丧事,他们在围美宫实皮巷请来一个可靠的熟人——岳倍兄出面办理治丧事宜,同情革命的村民黄凤阳等人协助抬棺木,郑重地把马士纯同志的遗体安葬在附近的鸟木山上,同时立上一块小墓碑,碑上写着:“祖考伯元马公墓”。伯元是马士纯的化名,用伯元这个名字,目的是为了避过反动派的耳目。 &&&&解放后,烈士的亲属曾想把马士纯同志的坟墓迁往潮阳,但区公所和当地的群众说:揭阳地区是马士纯同志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他热爱揭阳这片土地和揭阳人民,揭阳人民也崇敬他、热爱他,烈士的坟墓在这里也像在家乡一样,不要搬迁了吧!烈属们同意了。1962年,揭阳党政部门重修了烈士墓地,竖立了新的墓碑,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人们追思烈士光辉而短促的一生,回忆当年冒着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下葬烈士的悲壮情景,有人感慨赋诗:铁马嘶鸣日色昏,壮志未酬忍泪痕。青山有幸埋忠骨,榕水长流伴英魂。马士纯的革命精神象悠悠的榕江水滋润着潮汕大地。 15. 叶楚伧:国民党中宣部长的汕头笔政曾旭波&&&&1903年,17岁的叶楚伧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不久转入浙西的浔溪公学。该校学生受欧美思想影响,崇尚西方进步学说,不时公开抨击清廷。叶楚伧自此开始接触西方民主进步思想。不久,学校终因学潮被清政府强行解散。叶便集合8位浔溪公学时的志同道合者,研究学术,切磋形势,以求精进。其时,他们相互传阅邹容《革命军》,激发反清革命热情。开始约同志者在镇中公开演讲,鼓吹反清,希冀唤醒沉睡之同胞。 &&&&1904年,18岁的叶楚伧考入苏州高等学堂,1907年学业届满,按清廷规定,高等学堂毕业者,可视为举人,分授七品官职。但当毕业领证之时,某监督受贿作弊而引发学潮,当局以为是叶楚伧所煽动,遂以革命党罪名将叶拘捕入狱。幸童年恩师出面,请乡绅联名致书在京的苏籍京官,竭力为叶争辩,经多方斡旋,方得出狱。从此,叶对清廷彻底绝望。 &&&&1909年春,在汕头主持《中华新报》笔政的同乡陈去病因病辞职,陈在离职前力荐叶楚伧代他主持《中华新报》笔政。在柳亚子等人相助下,叶转由上海到汕头担任《中华新报》主笔,从此开始与报业结下不解之缘。 &&&&《中华新报》由谢逸桥、谢良牧兄弟于1907年黄冈起义失败后筹备,1908年4月正式出版。该报以梁千仞为社长,陈迪予为经理,林百举(一厂)为总编辑,陈去病为主笔。叶楚伧接任主笔后,以隽永泼辣的文笔,倾其全力主持报政,报纸销量亦随之猛增。《中华新报》不但抨击清廷,还暗中传递革命消息,运送武器弹药,并作为联络海外志士的中转站。 &&&&就在1909年,叶楚伧到汕头不久,谢逸桥询知叶尚未正式加入同盟会,乃由谢逸桥作介绍人,谢良牧主盟,叶宣誓加入中国同盟会。其亲笔入盟誓词为:“立誓人江苏吴县叶楚伧,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1909年冬,思乡情切的叶楚伧回吴县与妻儿共度春节。1910年春,叶偕妻周湘兰和子叶南返汕头,僦居崎碌天主堂街龙东里寓所,继续主持《中华新报》笔政。为联络各方同志,叶楚伧与在汕同人组织“诗钟社”,表面上以诗文会友,实则为联络革命同志,开展反清活动。与此同时,还加入了柳亚子、陈去病等人组织的“南社”,借诗词唱酬,宣扬爱国思想,提倡民族气节。 &&&&1911年,在叶楚伧等人的主持下,《中华新报》影响进一步扩大,每日销量从原来四千多份增至一万多份。因报社经理陈迪予为统筹广州起义,常不在汕,报务便多由叶楚伧和林百举(一厂)两人承担。广州起义失败,《中华新报》刊登温生才谋刺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受到清廷的严密注视。不久,四川保路风潮继起,叶楚伧遂在《中华新报》上发表社论“新七杀碑”,粤督张鸣岐以《中华新报》为革命渊薮,下令封禁。1911年7月,林百举到香港商得美籍华人梁某女士之助,在美国领事馆注册,以《新中华报》报名在原址重新出版。 &&&&《新中华报》出版后,叶楚伧继续主持笔政,他精神愈振,文锋更露,而报纸的发行数亦再次迅速增加。每天销量增至一万四千多份,其中销往南洋达八千余份,潮梅各县三四千份。叶在潮梅及东南亚无不受到敬仰而名声卓著。 &&&&1911年9月中旬,广州光复,汕头亦于次日光复,不久潮州亦光复。时汕头商会会长高绳之受众商所托,极力推戴叶为潮州府长,统辖全潮十县。但叶楚伧坚辞不允而赴广州,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正要挥师北伐,遂被姚留任为军中参谋,从此离开汕头。 &&&&中华民国成立后,叶楚伧继续从事新闻事业并步入政界,先后任职于《太平洋报》(创办人)、《民立报》(副刊主编)、《民国日报》(创办人)等报纸。1923年起连任过三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及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著有《世徽楼诗稿》、《楚伧文存》及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等作品。 &&&&叶楚伧() &&&&叶楚伧,江苏省吴县周庄镇(现属昆山县)人,原名宗源,号卓书,笔名楚伧,后专以此为名,另有叶叶、小凤、湘君、箫引楼主、之子、老凤、单公等笔名。 &&&&叶楚伧出生于书香世家,11岁时丧母,叶父再婚,致使他“少弱伶仃,困厄无以存生”,幸其姨母沈氏夫妇将叶兄妹接到家中承养。 &&&&叶楚伧从小才智过人且性情和顺,勤读经史、博览群书,奠定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从16岁起,先后参加乡试、县试、府试,均名列前茅。到了院试之时,恰因清政府改革学制而未如愿。 16. 黄文田,从广东海军司令到汕头港引水员陈荆淮&&&&黄文田() &&&&黄文田,又名乔森,字力耕,潮安县古巷孚中孚梓寨村人,1898年生,是清朝武状元黄仁勇的裔孙。1919年毕业于广东海军学校,继入南京海军枪炮水鱼雷学校深造。1921年毕业后参加广东海军,先后任技术员、副官、参谋、舰长、虎门威远总台台长等职,因政局动荡、派系争斗,郁郁不得志,曾数度离开海军,还曾当过广东航海学校的驾驶科主任和老师。 &&&&抗日卫国&屡立战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华南沿海形势日趋紧张,是年11月,应李汉魂之邀带队在汕头港布置水雷的黄文田突接到余汉谋的电令,要他接任广东江防司令,军衔代将,负责统率广东海军对日作战。 &&&&广东海军虽是中国近代海军中最早建立的一支舰队,与中央海军、东北海军并列为中国三大海军之一,但黄文田接手时却只有极薄的家底。稍大一点的肇和、海周等舰已被日机炸沉,只剩下20余艘千吨以下的浅水炮艇和千余官兵。弹药器材也库存极少,而面对的却是有全面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日本海军。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黄文田知不可为而为之,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应急的防御措施:征集废旧舰船和鹿角、山石沉塞虎门至黄埔航道;集中剩余舰艇巡防珠江各出海口;通过香港抢购TND炸药自制水雷二千余个;募集离职海军士兵组成11个水雷队,与原辖的3个水雷中队一起布防广东各海口,以定雷封锁、漂雷攻击、时间性水雷奇袭等方式与日寇周旋。这些措施,挫败了日军沿珠江进攻广州的阴谋,并在广州战役中阻滞了日海军溯江助攻部队的前进速度。广州失守后,他率部退守西江,积极开展水雷游击战,先后炸沉日伪舰艇15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其中有两次战斗值得专门一书。 &&&&一是三水高要马口之战。日,黄文田接到三水河口发现日军装甲舰的报告,他马上下令刚撤退至肇庆西江一带集中的执信、坚如、仲元、仲恺、湖山、飞鹏等6艘炮艇前往围剿。谁知日军已抢先在思贤滘、马口山上筑好炮兵阵地。下午5时,双方发生炮战,激战中,敌机赶来助战,领队的执信舰舰长李锡熙被炸断大腿,仍坚持指挥舰艇抵近射击。敌集中火力攻击,执信舰再次中弹,爆炸沉没,副舰长林春炘等23名官兵阵亡,舰长李锡熙伤重牺牲,轮机长杨信先等15人重伤。执信舰沉没后,余舰继续战斗,激战3小时,坚如舰中弹失去战斗力,其它几艘不上百吨的小艇也各有损伤,弹药也将耗尽,不得已只好返航。此仗虽未能达到消灭日军溯江部队的目的,只击毁其4座炮垒,自己也伤亡惨重,但像这样主动进攻、顽强战斗的战例,在整个广州战役中还属罕见。《粤桂区海军抗战纪实》一书评价此役说:“而敌人西进锐气已为之顿挫,西江正面乃在我少数舰艇及江防部队保卫下渡过危机”。 &&&&今天的肇庆市鼎湖区河浦桃溪村平头山咀矗立着一座“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这是当年黄文田带领部下全体官兵捐款建成的,现已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另一次战斗发生于日。是日黄文田所派的水雷游击队在顺德县马宁河设伏,刚调任为伪广州要港司令的原汪伪海军部常务次长萨福畴乘协力号舰并带1609号炮艇出巡,航经此处,结果两艘舰艇均被炸沉,弃船登岸的萨福畴等7名要员被水雷队捕获,后押送重庆伏法。此仗震动日伪广东军政高层,大灭敌人气焰,大长我军士气,是中国海军抗战史上的一大成果。 &&&&黄文田坚决抗日的行为刺痛了日本侵略者,当日军侵占黄的家乡古巷时,专门烧毁其住宅以泄愤。鉴于黄文田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国民政府迟至1947年他退役当了引水员之后终于授给他一个海军少将的军衔。 &&&&清廉刚正&功成身退 &&&&黄文田性格耿直,爱憎分明,严于律己,在部队时的绰号是“黄老虎”和“黄牛”。从绰号可见他待人处事之一斑。 &&&&他多次查获走私货物和银元,连采购炸药外商送的回佣也分文不取,一律上缴;先后被他查处判刑的贪赃枉法部下多名,下至士兵、上至舰长,无一通融。 &&&&黄文田虽为海军高官,家庭经济却不宽裕。他全家上下13口,原有一个弟弟在做生意,弟弟去世后则靠他的薪水和祖遗的一点薄产支撑,一旦失业或家中有意外之事发生,就难以应付。他复员后急急四处奔波,谋一份收入较高职业的经历也可说明这一点。 &&&&1945年7月,抗战临近胜利,粤桂江防司令部奉命缩编为布雷总队,后又被裁撤解散,功勋卓著的黄文田也被一纸命令解甲归乡。说实在,他不是没有重入军政界的机会,不少部属故旧身居要职,内战时国民党军队也需要他这样的军事人才为其出力,海军司令桂永清以及余汉谋、喻英奇、李国俊等都曾邀他出山,都被其一一回绝。他在自述中说:“……那种贪污黑暗、正气消沉、祸国殃民的罪行,令人发指眦裂。故自抗战结束后,我解甲归乡,决不干他们的事,而以技术谋生活。” &&&&1946年冬,他北上求职途径上海,拜访老上司李济深,李济深对他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一席话,更坚定了他的决心。多次碰壁之后,他终于在1947年由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