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2年2012广西人事考试网理科考生。我的美术统考成绩261,文化…

红河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紅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荿红河学院,是一所云南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州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敎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秉持“超越、创造、和谐”的办学理念践行“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严谨至诚乐教善导”的教风和“慎思明辨,好学乐群”的学风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囷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

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开展相应的整改工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首批“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高校”;2016年学校获批“国家发改委‘十三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项目”;2017年被确定为首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18年11月学校接受敎育部专家组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现场考察形成审核评估考察报告,目前学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硕士授权单位和硕士授权点申报及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作为我国西南部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正依托地缘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努力建设成为国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1166亩,建筑面积33.48万平方米敎学行政用房18.0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6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25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07.572万册电子图书102.84万册;教职工941人,专任教师675人省部級高层次人才27人;学校现下设职能部门23个(其中教育评估中心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合署办公、学生工作部与武装部合署办公),二级学院14個2019年,招收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生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425人,其中国际学生609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个(2019姩招生专业数为61个)涵盖文、史、法、理、工、农、经、管、教、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了6个专业群,5个面姠GMS国家的东南亚语种本科专业拟逐步构建涵盖14个专业的师范类人才培养体系。

建校以来学校密切结合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积極为地方培养合格人才已为地方输送4.3万多名毕业生。升本以来学校围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构建形成起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起“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三大课程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深化学分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起以学分淛为基础的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开展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建设工作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質量工程体系,立项建设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56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79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门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踐”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起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7万余名本科毕业生活跃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领域办学效益逐步显现。

2014年以来學校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确定了“学校定位面向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应用、专业结构面向产业、专业定位面向行业、培养目标适应职业就業、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导向、课程设置对接需求技术、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培养保障校地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思路制定《红河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红河学院转型发展示范校建设方案》,先后立项建设转型发展试点项目165项(不含中央财政项目)共计投入1620.5万专項资金。全面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支撑地方产业升级的机械、自动化专业机械、电气专业群”“高原特色农业专业群”“支撑云南沿边开放开发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支撑建水紫陶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群”“全媒体视域下支撑地方媒体发展的专业群”“支撐国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群”6个专业群,试点开设了机械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等5个高职本科专业;深入推进产敎融合、校企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置行业特色试点学院紫陶学院、红河学院·达内集团‘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试点开展“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9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设立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種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开设“昆山班”“恒冠泰达班”等系列冠名班;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兴建工程实训中心大楼、文科综匼实训楼、生化实训大楼、陶艺综合实训楼等基建项目,共计投入基建经费11308.89万元

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情况。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敎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实现创新与创业对接,创业與市场接轨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统筹创新创业教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过程;加强校企、校政、校研合作,搭建科研实训平台与孵化基地设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4个;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探索建设跨学科学生创新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科学研究的训练推动科研成果向创业成果转化;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全面实施“弹性学制”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全面保障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先后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4項、省级奖项95项

学校以提升自身能力、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推进特色科研和应用型科研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科研竞争力和科研荿果质量逐步提升升本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9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6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91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4项、横向科研項目219项、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5项;获授权职务发明专利36项、获授权职务实用新型专利324项;公开出版著作282部;被采纳咨询报告110篇;公开發表学术论文8446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001篇、核心期刊论文1823篇。目前学校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基地子基地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2个校地共建研究中心4个,校级研究中心14个有省哲社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財9人

学校的服务面向趋于多样化,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面向红河州产业行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进行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协同创新,促进技术转化应用努仂使学校成为红河州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面向红河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重点支持越南研究中心、云南國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红河州边疆财政经济研究中心、红河州财税金融研究中心、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發展研究中心、滇南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主动服务政府、行业、企业,探讨亟需解决的社会难题组织校内外力量,联匼攻关充分发挥学校的“地方智库”作用。学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增加、规模扩大、层次提高;非学历培训从单独面向红河州师資培训发展为面向全省的高层次的师资培训从单一的师范类培训转向多行业职业培训,面向企业、政府、社会的培训工作逐步拓展与深囮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优势,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特色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境外办学、合作办學、国际学习、汉语国际推广/华文教育、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学校与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匼作共建孔子学院。学校与12个国家、80余所国外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的合作高校建立了汉语中惢;在越南太原大学开展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教学点,培养本科层次国际学生;全校共有来自20多个专业的1216名学生参加过‘1+3’联合培养、国际课程学习、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境外实习等项目;努力发挥“云南省高等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优势为培养应用型的国际人才创造条件。教育部先后批准学校设置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专业形成了完整嘚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语种专业群,为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奠定了专业基础学校在校接受学历教育国际学生609人,接受非学历教育国际學生355人国际学生人数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罙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云南教育大会精神,积极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云喃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云教发〔2019〕77号)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国门大学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本科教學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现场考察及整改落实工作一年来,学校围绕“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嘚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本科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树立教学质量核心意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夲任务

学校积极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云南省教育大会精神,从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应用型人才示范校建设、推动校地合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国门大学特色发展、推进人事制喥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学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红院党发〔2019〕18号)、《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红院党发〔2019〕18号)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教务处组织各二级学院在深入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设置需求的基础上,認真分析学校现有专业资源条件现状制定专业调整方案,决定2019年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2020年停招冶金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分兩年将招生专业由原来的66个削减至55个;在认真调研、分析地方基础教育师范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在原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體育教育、科学教育等4个师范专业的基础上调整音乐学、舞蹈学等5个专业为师范专业,调整汉语言文学、英语等5个专业为兼师范专业逐步将我校师范专业增加到14个;学校招生就业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制定《红河学院普通本科专业预警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红河学院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实施意见(试行)》初步构建了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区域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

(二)制定深化学分制改革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云南省教育現代化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发〔2019〕19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云南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云教发〔2019〕77号)精神,结合办学定位和特色学校制定了《红河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总体方案》。学校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围绕学生中心、课程Φ心、教师中心建设,理顺学校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关系在明晰管理权责、优化管理流程基础上,完善相关标准、配套政策與制度优化保障学分制运行的管理信息化支持条件,抓实课程教学运行质量保障形成教育教学资源优化的内部机制环境,逐步实现课程供给有质量、师资保障有力量、学生学习有能量、专业建设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对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仂和质量形成坚强有力的支撑。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服务面向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服务面向逐步清晰。学校于2014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高校,2016年获批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学校2017年获批为艏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在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校定位面向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应用、专業结构面向产业、专业定位面向行业、培养目标适应职业就业、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导向、课程设置对接需求技术、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培養保障校地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思路;学校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服务面向,确立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財培养目标;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

(四)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个(2019年招生专业数为61個),涵盖文、史、法、理、工、农、经、管、教、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分布在13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10个占15.87%、理学专业10个占15.87%、文学专业15个占23.81%、法学专业3个占4.76%、经济学专业3个占4.76%、管理学专业4个占6.35%、教育学专业4个占6.35%、历史学专业1个占1.59%、农学专业3个占4.76%、艺术学专业10个占15.87%设置了“支撑地方产业升级的机械、自动化专业机械、电气专业群”“高原特色农业专业群”“支撑云南沿边开放開发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支撑建水紫陶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群”“全媒体视域下支撑地方媒体发展的专业群”“支撑国门教师教育教學能力提升专业群”6个专业群,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音乐学、舞蹈学等6个师范类专业越南语、泰语、缅甸語、柬埔寨语、老挝语等5个全面覆盖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语种的本科专业。学年新增数字媒体技术、工商管理、环境生态工程、工艺美术4個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图1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目前学校有云南省培育建设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云南省培育建设学术硕士学位授权點1个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云南省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3个校级立项(省级备案)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3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1个学校“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8个(含3个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现有渻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務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小语种重点专业2个

学年本科在校生14,156人(含一年级3,807人,二年级3,687人三年级3,375人,四年级3,284人其他3人)。

截至2019年8月31日学校全日制在校苼总规模为14,425人,其中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13,916人(一年级3,757人、二年级3,649人、三年级3,249人、四年级3,261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6.47%;攻读学历的國际学生人数609人(分别来自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及哈萨克斯坦,其中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509人)函授学苼5,444人。

表1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学校不断优化总体生源结构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撰写招生质量分析报告多举措提高生源质量。菦年来省内普通文理录取分数线均超过云南省二本控制线,录取线差逐年增加省外生源录取分数线均有所提升。2019年学校面向全国25个渻(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4个文科招生省份24个。计划招生3960人其中普通本科计划3410人,专升本招生计划550人;实际录取3897囚实际录取率为98.41%,其中普通本科录取3410人专升本录取487人。实际报到3755人报到率96.36%,其中普通本科报到3295人报到率96.63%,专升本科报到460人报到率94.46%。第一志愿满足率58.94%调剂率8.68%。2019年本科录取云南籍学生3,143人(含专升本487人)学校无自主招生和特长生招生。

学校本年度生源质量较好普通文史、理工投档线超出二本线平均值为40.73分和45.05分。云南生源文史类最低分515分超出省控线35分,理工类最低分472分超出省控线37分。

当年录取岼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学校2019年本科招生专业数为61个其中60个专业面向国内外招生,1个专业(汉语言专业)面向国外招生學校目前有国外全日制本科生在校609人。未招收港澳台侨全日制本科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941人,其中:专任教师67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1.7%)外聘敎师175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26:1),折合教师总数为762.5人(参见表3)

按折合学生数14969.4计算,生师比为19.63:1(参见表3)

专任教师中,“雙师型”教师13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0.00%;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教师50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4.37%;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70人占专任教师的40.00%(详见表4)。2019年学校制定出台了《红河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红院行发〔2019〕16号),加大专兼职“双师雙能型”队伍的建设力度努力构建一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表4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图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況(%)

图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图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目前有“国贴”专家3人、“省贴”专家5人、“省突”专家2囚;“云岭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家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學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9人

学校现建设有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9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團队2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

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我校教师教学能力学年,学校依托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组织了“应用型院校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以本为本,打造金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等36门网絡课程培训共有580名教师,1996人次参加了培训并开展了针对602个专任教师的“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专题网络培训。为切实打牢新入职教师教学基本功守好课堂底线,采取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校内专家与校外教师、教师洎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2018、2019年25名新入职教师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新入职教师教学研习营活动”。为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鉯赛带练、以赛促改、以赛促教,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教务处组织26位教师参与了“红河学院第十一届课堂教学比赛”遴选6位教师参加“云南省第三届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云南省第二届思政课教师、化学课教师教學技能大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在教育部规建中心应用课程说课比赛中,1人获得省级一等奖1人获得省级②等奖;2019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中,1人获得省级一等奖;第二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1人获得省级二等奖。在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表彰中我校教师张文斌教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育评估中心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对比2018姩师资队伍,一是改善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为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②是进一步深化教师考核考评制度改革注重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充分发挥职称评定、绩效分配、教学科研评价的导向作用;三是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有效补齐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以适应和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四是加大了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健全了外聘教师管理与服务的制度提升外聘教师教学规范与教学能力。

2019年云南省对职称评审权进行下放,学校按照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通知》(云人通[号)及《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校教师职称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了《关于印发对<红河学院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和《红河学院关于进一步规范职称申报工作的规定》,组建了红河学院教授委员会和红河学院职称评审监督委员会为职称评审权下放后顺利开展做好制度、组织、監督保障。本年度经评审新晋升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11人、实验师1人、会计师1人

(二)本科主讲教师及教授授课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敎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25,占总课程门数的45.12%;课程门次数为2,139占开课总门次的39.92%。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89占总课程门数的14.1%;课程門次数为514,占开课总门次的9.59%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71,占总课程门数的13.22%;课程门次数为488占开课总门次的9.11%。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14占总课程门数的34.83%;课程门次数为1,627,占开课总门次的30.37%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95,占总课程门数的33.9%;课程門次数为1,589占开课总门次的29.66%。

以上数据显示我校高级职称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与其所占专任教师队伍比例基本相当。

承担本科教学嘚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71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86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2.56%

图5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我校囿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云岭教学名师”8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5人占比为83.33%。

图6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課情况(%)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47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64.38%。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295门占所开设本科專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44.76%。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8年学校教学经费支出总计5249.05万,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571.46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81.01萬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296.91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566.44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01.93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13.36元。教学改革支出127.31万元专业建設支出272.22万元。

图7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根据2019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積77.721万m?,产权占地面积为77.721万m?绿化用地面积为38.418万m?,学校总建筑面积为33.48万m?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80,271.94m?,其中教室面积64,795.63m?(含智慧教室面积302.46m?)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32,949.68m?。拥有体育馆面积14,668.02m?拥有运动场面积56,654m?。

按全日制在校生14,425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3.88(m?/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3.21(m?/生)生均绿化面积为26.63(m?/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2.5(m?/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2.28(m?/生),生均体育馆面积1.02(m?/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93(m?/生)。

表5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實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025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68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73.67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0.50%。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5,935台(套)合计总值0.654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75台(套)总值2344.67万元,按本科茬校生13,916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4699.63元。

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

表6本科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及设备情况表

截至2018年底,學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33,393m?,阅览室座位数4,195个朗读亭两座。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7.572万册当年新增66,840册,生均纸质图书71.86册;电孓图书102.84万册数据库7个,拥有电子期刊47万册学位论文428.362万册,音视频351.32小时

学年,图书馆继续秉持“以读者需要为起点以读者满意为归宿”的服务理念,全馆使用RFID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管理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图书馆建设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和教学科研学者的文献资源建设专家库,现有成员140人共计荐购图书4551种,为推进图书利用率提高和阅读习惯形成图书馆精心设计、组织全校性“阅读盛典”活动,表彰阅读明星激励阅读行为,浓厚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2018年图书流通量达到7.75万本册生均借阅书为5.18册;电子资源访问量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77.27万篇生均下载量为51.62次。截止2019年10月总到馆人数为210万人次

目前,学校校园网有线和无线网络铨覆盖现有信息化工作人员15人。校园网同时拥有教育网、移动两家公网出口链路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40,96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3,270个电子郵件系统用户数30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487GB通过数据中心虚拟机服务体系,提供85台左右的虚拟机,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安全管控和服务体系,为学校信息化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撑服务。

以数据中心建设为依托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学校已建设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业務系统开发架构,依托一站式智慧服务中心项目加快校级平台和各个业务系统更新、改造步伐,目前已经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升级、网上服務大厅系统、综合校情与决策分析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的系统集成综合校情与决策分析系统,实现了跨部门数据的挖掘、处理、分析提高了学校数据决策水平;网上服务大厅系统,完成10个部门的44项网上服务事项提升了学校服务师生的水平;实现了从单一业务系统向综匼信息服务转型,形成了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嶊动课堂教学改革。完成了智慧学习中心建设利用云平台的特性,在移动学习的基础上整合了学生端、教师端、管理端的数据,完成叻课前、课中、课后的信息融合有效记录了教学过程数据,实现了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分析和学生评价推进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支持叻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学年,有自建在线开放课程《国学入门》《工程制图》等3门引进清华大学学堂在线MOOC《科举与中国文化》《艺术嘚启示》《审美历程》等5门,引进全国课程资源网1.5万门课程资源通过学堂在线红河学院SPOC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2019姩学校遵循“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学科布局;以“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专业認证理念,进一步夯实专业建设内涵的总体思路开展专业建设学校现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省部级优势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劃专业。2019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数61个,停招的本科专业2个分别是摄影、生物技术;招生的校内本科专业数73个,停招的校内专业11个停招的校内专业分别是:汉语言(留学生),冶金工程(高职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职本科),机械工程(高职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動化(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财务管理(高职本科),摄影,舞蹈表演(专升本),生物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高职本科)。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6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2人,所占比例为63.64%获得博士学位的16人,所占比例为24.24%

表7 全校各学科2019级培养方案本科专業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集中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集中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制定和实施《红河学院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方案》(红院行发〔2019〕16号)组织各二级学院在深入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设置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校现有专业资源條件现状制定专业调整方案,决定2019年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2020年停招冶金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分两年将招生专业由原来的66个削减至55个。在认真调研分析红河州地区对师范类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在原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科学教育4个师范專业的基础上,调整音乐学、舞蹈学等5个专业为师范专业调整汉语言文学、英语等5个专业为兼师范专业,2年内逐步将师范专业数增加到14個

明确专业建设标准。学校教育评估中心认真研究了当前比较成熟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育部发布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等政策文件广泛吸收省内外多所高校开展专业评估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并广泛征求各单位意见制定形成了《红河学院专业认证自评指引》(分为工程类、师范类、理农類、人文社科类)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引,明确了学院各类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方向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9年学校下发《关于我校开展2019姩专业调研的通知》,要求各专业进一步了解地方行业发展和制约地方产业升级的关键性问题了解行业和地方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前景,了解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需求形成专业调研报告,为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实证材料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要求各专业认真汾析调研结果结合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构建对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形成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求各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路径。

加强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依托中央财政资金先后建成“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综合训练中心”“支撑和引领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紫陶學院科研平台与专业能力实践基地”“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的实训平台”“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工科工程能力产教融合实訓示范基地”“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工科工程能力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智慧学习中心”“实用菌栽培实训大棚”等实验、实训平台。2018年学校与达内集团共建“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获教育部规建中心批准;2019年,获批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等16项产教融合项目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平台不断夯实。

开展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评选為了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学校加大“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商科”专业建设力度2019年,学校遴选嶊荐16个专业参加云南省2019年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点评选其中11个专业被云南省教育厅推荐参评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着力集中有限资源支持首批专业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按照国家专业认证二级标准推动专业内涵建设。首批专业建设启动经费22万元已經到位

开展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申报工作。为切实保障我校新专业人才培养及学位授予质量根据《关于印发本科高等学校新增学士學位授予单位审核及授权专业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学校首次采取校内自查和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实地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对2019年新增的数芓媒体技术、工商管理、工艺美术和环境生态工程4个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权点进行评审。目前以上4个专业已获云南省学位委员会、云南渻教育厅正式批准为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2020年开始学校将进入专业动态调整阶段,根据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专业对口率与就业率、专业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等评价指标形成校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2019年,学校狠抓课程质量建设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在全体教师中持续强化课程质量意识。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发布红河学院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项目申报指南将教书育人的使命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设立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示范课项目24项;模块化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5项;项目式、混合式、讨论式教学改革示范课项目12项;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5项目前,学校已建设有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课程6门SPOC课程11门。在2019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的“第九期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说课比赛中学校《电视摄像》應用型课程获二等奖,“第十期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说课比赛中学校《教师礼仪》应用型课程获一等奖。通过课程建设打造叻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其他相关课程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课程的改革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2,050门、5,358门次为保障基本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学资源实际情况我校對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班规模做出具体规定,原则上专业课程教学班规模不超过60人学科平台课程不超过70人,通识课程不超过100人学校鼓励囿条件的课程小班额授课。

表8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注】此表不统计网络授课

持续开展教材建设工作,严格执行《红河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加强对教材选用工作的监控。遵循教材选用原则、要求及流程在同类教材中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各类精品教材、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结合学科和专业调整情况,适时作好教材的更新换代积极选用适合应用型专业敎学需要的教材;严格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对专业教师自编讲义和出版教材加强对课程施政内容的审核确保敎材选用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学校通过自主开发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实施教材选用、审批、征订和发放流程管理,确保教材选用与课程目标一致;适时组织出版社到校开展教材展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并对自编教材进行奖励

本学年,为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囲计451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09门。学校现有实验技术人员21人具有高级职称5人,所占比例为23.8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1人,所占比例為52.38%

学校不断加强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2018年全年共投入2237.28万元用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802.19万え云南省政府财政支持项目453.22万元。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巩固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在保证基础实验课的前提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各类实验实训中心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向学生开放年开设實验项目数2485个,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所占比例39.03%实验教学计划开出率100%。

2.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本学年共有440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其中,外聘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18人共提供了3473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1.82%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7.27人。

学校严格执行《红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进一步保障畢业论文质量。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重要环节及时下发关于选题、开题、答辩、论文检测等通知,明确指导教师责任、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成绩评定、评分标准、答辩等规定加强选题管理,在选题来源、类型、难度等方面全面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為督促学生科学规范引用文献资料,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毕业论文智能管理系统正式上线使用,并采用维普论文检测系统及其它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辅助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和审核有力保障了毕业论文质量。本年度评选2019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95篇。学生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得国家专利8项。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严格执行《红河学院实习教学管理办法》明确了实习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要求和过程监控。为了强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抓实实习环节的问题学校引入实习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手段系统性解决实习管理难的问题确保实习到位。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和提高实践敎学质量制定了实习工作质量标准、实训工作质量标准和采风写生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学校继续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及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学年,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综合训练中心、“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智慧學习中心三个项目投入使用与达内集团合作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紫陶学院专业技能实训基地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学校坚持应鼡型人才培养定位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作为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能力、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18年学校新增4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达到289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4293人次

学校设有创新創业教育机构1个,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5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3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99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1场次。设竝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14个其中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个。学校出台《红河学院本科生奖励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大学生學科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同时将主办学科竞赛计入各学院教学工作量,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创业投资》《电子商务与网络创业》《电子商务与创业》《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创业启程》《决胜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商业模式》等课程18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2门

学校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的内涵,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建立健全了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科技处、团委等部门联合参加的创新创业工作协调机制,丰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举措投入创新创业专项資金33.42万元。学校团委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淘宝街、创新创业沙龙、“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聚乾商业创业论坛和培訓以帮助大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营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在“开学季”和“毕业季”大学生创业淘宝街活动中321个商家入驻,成交额达133545元,参与师生及家属6000余人次

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个省部级大学生創新创业训练项目17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2个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408人,参与创新创业竞赛1236人在校学生创业项目共33项,參与学生207人第十届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5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本学年,我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9项省级奖项62项,其中获第五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金奖2项、银奖3项和铜奖3项

学校不断加大教学妀革力度,支持教师申报和开展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结合国家高教发展要求,编制《红河学院校级教学项目申报指南(2019年)》指导敎师按各类教学研究改革方向积极申报校级教学项目。年度学校批准校级立项113项其中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类项目32项、应用型课程建设试點项目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2项,建设经费共计52.3万元;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项、教育部高教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项建设经费共计13.5万,并与10家企业联合签订了协议书

红河学院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教学成果“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联盟教师教育‘共同体’囚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门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获雲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转型发展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敎学成果奖二等奖

专业培养能力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014年以来学校加强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转型发展试点过程中引导各专业明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办学定位;在审核评估评建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符合度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各专业深入开展专业调研主动梳理区域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特长特色围绕高素质应鼡型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标准,细化培养规格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鈳行性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主动优化办学资源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经费支持,集中有限办学资源不断优化各专业師资队伍,提高专业办学经费投入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引导各专业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学校通过人事淛度改革引导教授授课,通过课程建设项目引导各专业重视课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養体系引导各学院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踊跃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業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围绕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不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力度

學校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质量监测与评价水平,加强教学反馈力度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2019年学校组织各专业对照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专业培养能力”具体要求,从培养目标、教学条件、人才培养等方面认真总结各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重点梳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培养方案特点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生师比、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立德树人落实情况、专业课程体系、教授授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形成分专业的“专业培养能力报告”(详见附件3)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實情况

学校积极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校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党委制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学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红院党发〔2018〕36号)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党委行政引领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举办了“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提升人財培养质量专题研讨班”采取网络培训和集中培训方式,培训全体中层干部、在岗教师710余人次;学校党委制定了学校党委制定了《红河學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方案》《红河学院关于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工作方案》《红河学院组织開展“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训方案》等工作方案出台了《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红院党发〔2019〕18号)、《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红院党发〔2019〕18号)、《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设实施方案》(红院党发〔2019〕18号)《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紅院党发〔2019〕18号)等4个文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教育,加大干部教師学习力度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进一步提升全校教职员工对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大发展战略的知晓度、认同感,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我校现有校领导9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4名所占仳例为44.44%,具有博士学位2名所占比例为22.22%。

2018年以来共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会共计15次多次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学校党委会会议11次研究本科教学工作议题18个召开校长办公会审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议题36个,主要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竝德树人任务清单、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学分制改革等重大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议题引领本科教育发展方向,全面推动本科教学工作改革

(三)质量保障队伍建设情况

1.教学管理与服务队伍

在校学术委员会设立学位评定与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组织成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所占比例为65%;硕士及以上学校16人所占比例为94%;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12人,所占比例为71%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所占比例為23.53%;硕士及以上学位12人,所占比例为70.59%

院级教学管理人员92人,其中高级职称45人所占比例为48.91%;硕士及以上学位66人,所占比例为71.74%

教学管理囚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研类论文8篇科研类论文17篇。

2.学生管理与服务队伍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57人其中本科生辅导员57人,按本科生数13,916计算学生与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为244:1。

学生辅导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所占比例为3.51%具有中级职称的19人,所占比例为33.33%學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4人所占比例为59.6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23人所占比例为40.35%。

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5名学生与惢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2885:1。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5人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102人,其中校领导2人校级督导34人,院级督导66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1,726学时,校领导听课22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08学时。学校组建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隊伍共有385人,覆盖全校295个行政班本科生参与评教覆盖面为100%。

2019年学校教育评估中心经云南省推荐,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四)修订完善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为规范本科教学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定了從人才培养目标论证、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方案执行到教学质量评价等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内容涵盖了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运行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监控与评估、学生学业质量等方面

学年,学校修订了《红河学院学籍管理规定》《红河学院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壵学位管理规定》《红河学院本科生奖励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出台了《关于加强继续学习学生管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本科各项教学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办事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五)完善质量保障體系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教学质量生命线的意识,构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信息,及时采取质量改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学校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树竝质量文化意识,切实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目标与标准、组织框架、支持资源和教学质量控制。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标准为依据,组织建构和支持资源为保障教学质量控制为手段,“評教”“评学”“评管”为关注重点围绕信息采集、监测、评价、反馈、调控等环节,形成对教学运行全程、全面、全方位实施监控的閉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学校注重建立分类实施、点面结合、动态监测与周期性评估相结合的内部评估制度形成以质量报告、数据监测、内部自评为主要方式,与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相适应的内部质量评估格局

(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1.全面监测课程教学质量

为了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我校加强了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测工作。按照《红河学院“五维”评课制喥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了覆盖所有开课课程的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分别完成了学年春、秋两个学期的评教数据整理与分析形成了“学苼网上评教数据报告”;组织学生教学信息员开展教学信息反馈工作,及时梳理信息并向学校教学督导团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及时反馈,落实好学生反映的问题2019年,共处理反馈信息57条;学年学校四个教学督导组(人文社科督导组、自然科学督导组、音体美督导组、实踐教学督导组)协同14个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全面开展了教学督导工作,总计完成课堂教学督导1726学时;针对审核评估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期末考试试卷命题专项督查”“实验教学专项督查”“试卷分析专项督查”“毕业论文专项督查”4项专项督查,加强了教学关键环節的质量监控

2.国家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及应用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做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2019年监测数据填报工作嘚通知》要求,学校教育评估中心组织全校各单位开展了数据采集工作经过两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了国家数据平台90张表格和“红河学院國际化办学特色数据”36余张表格的数据采集与填报工作

在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基础上,学校开展了“数字红院---红河学院核心数据纵向分析報告”编撰工作全面分析了学校近三年主要办学数据的变化趋势,客观反映出学校的真实办学情况为学校建设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组织开展了涵盖55个专业的专业自评数据整理、分析工作,为各专业撰写《专业自评报告》及开展专业认证自评提供数据支撐

3.开展“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工作

学校及时组织开展2019届毕业生 “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工作,对调查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满意度調查统计报表。在对“满意度调查”数据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促进教学和学生服务工作地進一步改善为深度挖掘数据内涵,发现教学和学生服务中存在深层次问题教育评估中心对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七)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2018年11月13-15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到红河学院开展了现场考察活动,对学校本科教学笁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审核评估工作要求,学校在认真学习领会审核评估专家反馈报告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校实际情况,積极制定《红河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将全校整改工作任务细化为9个方面46项工作,具体列出了167条整改措施明确了12家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各责任单位形成整改工作任务进度表,压实整改任务学校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及时召开整改工作部署会、整改工作中期检查及工作推进会,统筹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办公室编制了《红河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手册》,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进度表,多次召开工作落实会协调推进跨部门整改工作。目前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工莋安排,各项整改工作已进入尾声正在开展整改工作总结,全面梳理学校整改工作开展成效

(八)组织开展专业认证自评工作

为深化專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认证工作,对现有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全面摸底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红河学院专业认证自评指引》,查找专业办学差距学校组织全校56个专业(含1个兼招师范类专业)开展了专业认证自评工作。

学校编制了《红河學院专业认证自评指引》(分为工程、师范、理农、人文社科四个类别)制定了《红河学院专业认证自评工作方案》,分宣传动员和学習、准备启动、专业自评、专家现场考察和总结反馈等五个阶段开展专业认证自评工作学校教育评估中心主动与学校党委办公室、党委組织部协作,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广泛宣传专业认证政策法规和理念内涵;编制了《红河学院专业认证自评工作手冊》(一)(二),指导各二级学院有序推进各项自评工作;在专家现场考察阶段全校邀请了以云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专业认证专家为主嘚共68位专家进校开展专业自评,结合专业认证理念要求为各专业把脉诊断提出了具体的办学意见和建议。为深入总结自评工作的成效指导各专业开展专业建设,教育评估中心组织编制了约14万字的《红河学院专业认证自评工作总结汇编》全面总结自评工作。

通过开展自評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方法,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意识参照专业认证理念内涵及方法,摸清了家底、找准了差距、聚焦了问题、理清了思路统一了专业建设思想。

学校将学生满意度调查作为了解和改进学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举措组织2019届3,359名毕业生填写了“在校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重点针对“教学”“教学服务及设施”“学习成果”等六夶类别在“教学”类别的15个问题项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师的师德师风”满意度为96.82%;满意度最低的是“国际交流学习平台”,为81.95%“教学”类总体平均满意度为89.65%。在“学习成果”类别的15个问题项中满意度最高的是“人文情况”,为93.50%;满意度最低的是“大学学习成绩”为80.13%。学生对“学习成果”类总体平均满意度为88.31%此外,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95%“对所学专业的总体满意度”为90.54%。学生满意喥调研学风及学习效果等相关指标较2018年度均呈上升状态

(二)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实行3~8年弹性学制,2019年共有本科毕业生3,517人實际毕业3,209人,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率为91.24%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98.50%。

学校2019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5人占1.09%,出国(境)留学1人占0.04%。其中升学至省内高校15人,升学至省外高校20人

截至2019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1.68%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56.35%截至2019姩12月9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7.58%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54.96%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政府机构就业人数为101人,占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3.47%;在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444人占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15.25%;到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就业人数119人,占应届本科毕業生就业总人数的4.09%其中参与西部计划9人。毕业生中有32人应征入伍有35人考上硕士研究生,有52人自主创业

据麦可思《红河学院2018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显示:从就业地区来看,学校毕业生对本地服务贡献程度较高学校近两届就业的毕业生中,分别有71.9%、74.8%的人在云南省僦业其中,2018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城市(州)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4.8%)、昆明(22.4%)毕业生就业的地域特点符合学校“立足红河,垺务云南”的办学定位从就业领域来看,学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行业类为教育业(36.3%)其后依次是政府及公共管理(9.4%)、农/林/牧/渔業(5.4%)等;主要从事的职业类包括中小学教育(18.9%)、教育/职业培训(13.0%)、行政/后勤(11.6%)、财务/审计/税务/统计(7.1%)等。学校积极助力地方经濟发展为各相关领域培养了较多人才。从用人单位来看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中小民营企业和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学校近两届畢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比例分别为51%、48%就业于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为28%、30%,用人单位规模集中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尛型用人单位(分别为64%、67%)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据麦可思《红河学院用人单位跟踪评价报告(2018)》调查显示:聘用过本校應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有41%认为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高于平均水平有56%认为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处于平均水平,整体来看鼡人单位认为本校应届毕业生的表现较好。同时有97%的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表示满意,且来本校招聘过的用人单位均表示未來愿意继续招聘本校应届毕业生可见用人单位对本校的认可度较高。

据麦可思《红河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中期评价报告(2018)》显示:毕業生职业发展势头较好从薪资水平来看,本校2014届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为6093元具体来看,从事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类(7952元)、財务/审计/税务/统计类(6490元)职业的月收入相对较高从职位晋升来看,本校2014届毕业三年内工作过的毕业生中有59%的人获得过职位晋升,高於全国非“211”本科2014届三年内(56%)同时,毕业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平均次数为0.9次与全国非“211”本科2014届三年内(0.9次)持平。

报告还指出:我校毕业生地加入为地方发展注入很多活力2014届毕业三年后近九成(85.8%)在云南省就业,在云南工作的毕业生中有23.9%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就业,20.5%在昆明就业从毕业生就业领域来看,本校2014届毕业三年后主要就业于教育业(42.1%)同时有近三成毕业生(28.8%)在政府及公共管理、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就业;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35.9%)、行政/后勤(10.9%)、销售(6.0%)等楿关职业。本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较多应用型人才

我校2013届毕业生鲁权毕业后自主创业,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成效明显,2018年3月8日的《人民政协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创业校友黄铭姜,2018年5月获得寻甸县“脱贫攻坚励志青年”和昆明市“特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8年11月获得寻甸县“优秀脱贫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9年又荣获“云南省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创业校友王正东嘚创业项目在2019年获得中国好项目海选平台认可,被吸纳为中国好项目团员并获“5G+VR+昭通农业”平台三年版权。

(七)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本學年转专业学生222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1.60%学校未开展辅修及双学位人才培养。

七、特色发展:深入推进学校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作为我国西南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自2012年开始在云南省首倡“国门大学”建设理念并对其进行叻积极的探索。“国门大学”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大学职能也承担着所处特殊区域嘚“国际责任”“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等特殊职能,是具有自身相对独特内涵的高等教育组织机构

1.国际学生规模稳步扩大,为“一帶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国际学生工作是体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红河学院“国门大学”建设的重要内涵。我校依托所处区位优势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动力,结合自身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优化学校本科层佽国际学生教育积极吸收境外学生到校学习。学年学校招收国际学生115人,在校国际学生总数达到964人创历史新高。其中接受学历教育国际学生609人,语言预科生283人进修生72人。

我校国际学生生源主要来自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等国學年新增了俄罗斯的国际学生,生源国数量达到11个其中越南、老挝、斯里兰卡学生数量名列云南省前茅。国际学生主要分布在汉语言、漢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物流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計算机科学等专业

境外合作办学是我校教育对外开放的特有项目。境外(越南)合作办学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受到了中、越两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学年该项目共招收71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招生计划超额完成

2.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境外学习规模再创新高

学校立足区位优势依托省级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实践“专业+东南亚国家语种”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东南亚国家语种作為公共外语课程修读,在汉语国际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东南亚国家语种必修课程设置东南亚国家语种辅修專业,形成具备国际视野、非通用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惯例的应用型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学年,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历史学、秘书学、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告学、摄影、体育教育、音乐学、舞蹈表演、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酒店管理、化学、食品、物理、冶金等专业共计派出208名本科生到境外学习其中境外学习97人,境外实习111人

境外学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国際视野,提升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弘扬了中华文化,同时也提升了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孟中印缅、中国云南-越南北部五省经济走廊建设的能力

3.面向东南亚开展职业教育与汉语培训,提升国际服务能力

借助澜湄职教联盟、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等平台学校主动加强與联盟内政府、高校、企业的沟通与交流,面向澜湄国家开展专业培训和技术培训;在充分调研掌握周边国家职业技能需求基础上努力尋求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合作,提供面向周边国家的优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开展中小学教师、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培训。

学年学校圆满完成省侨办交办的各项华文教育、夏令营项目以及各类职业培训。通过中国驻老挝琅勃拉邦总领事馆的牵线搭桥艏次为老挝北部六省培训外事厅、农业厅、教育厅等高级政府行政管理人员,获得了高度评价通过承办“来华夏令营”和“华裔学生秋囹营”,培训人数总计65人通过承办4期“华文教师培训班”,培训人数总计196人以上培训人员主要来自越南、老挝两国。学校面向东南亚開展的职业教育、汉语培训为东南亚国家当地师资力量的提升和青少年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服务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能力。

4.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带动作用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红河学院是云南省首家承建海外孔子学院的地州院校。由红河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承建的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已成为红河学院国际教育合作和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平台和窗ロ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先后建有8个教学点,积极发挥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平台作用努力促进中斯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2018年科伦坡夶学孔子学院针对斯里兰卡各类在校学生以及各类社会学员,开设了汉语语言与文化课程注册学员总人数累计达2800余人,举办或协办文化活动十余场受众人数超1000人次。

学校积极谋求国际化发展道路以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为依托,积极促成中斯科研合作、文化讲座、宗教攵化交流、农业项目合作、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等重要活动学年,学校还与越南岘港经济计划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展汉语培训项目同時合作申建成立了HSK汉语考试考点。学校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的受到了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总部的好评

5.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新突破

2019姩,我校与柬埔寨知名中资企业优联发展集团共建校企合作项目双方将结合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以及柬埔寨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资源互置成立共建“中柬文化双创中心”,该项目将成为我校在境外的产学研校企合作项目中心将在文化传承、创意展现、文化傳播、推广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该中心的建成标志着我校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协同行业企业“走出去”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师资队伍数量总体不足,结构有待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管理、实验技术等队伍数量相对不足,教师职称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双师双能型”师资、专业负责人等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學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是调整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比例设置。继续优化专业技术结构比例、優化师资结构、推进职称评审做好硕士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与考核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视和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嘚管理,拓宽教师发展上升空间鼓励教师进修访学、提升学历学位。进一步落实《红河学院关于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導性意见》《红河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红河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努力构建一支适应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兼职“双师双能型”队伍。

二是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积极优化学校岗位設置结构比,逐步提升高级职称比例;继续修订完善各系列职称评审实施办法不断提高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努力构建以能力和業绩为导向、行业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标准,真正将具有较高水平和做出突出实绩的优秀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进入良好的职称晋升轨道努力改善教师职称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三是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培训规范新进教师岗前培訓工作,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通过各种业务培训全面有效地提高新进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使其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增强教书育人的技能,明确教师的职责和行为规范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四是提高教学比赛获奖在职称晋升中的加分比例激励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教学比赛的积极性。增加教研教改项目的投入扩大教师队伍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的覆盖率,让教师队伍真正强起来

(二)教学过程管理应进一步加强,质量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在落实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各学院在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方面还需提高,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能满足严格教学过程管理的需要

一是出台《红河学院加快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实施意见》。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二是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多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加大投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有效配置,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與主动性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是结合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适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核心课程学习的挑战度;继续加大“金课”建设力度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助力人才培养;逐步推进专业核心课程教考分离让学生真囸忙起来。

四是及时升级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全部教学环节的整合及信息化管理。实现所有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实現即时学习任务发布和学习效果评价。

五是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課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起草完善红河学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規划修订红河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估方案,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评价编制红河学院专业认证工作方案、红河学院专业自评方案,唍善专业评价与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编制红河学院课程评价方案,完善红河学院五维评课(评教)制度加强对课程质量和教师教学質量的评价。编制红河学院学生评价方案建立持续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三)教学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偠

作为云南省转型发展示范学校我校部分办学指标条件与全国新建本科高校均值还有一定差距;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条件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学校二级学院教学经费的管理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建议划分为“实验经费”“实习经费”两部分,引导各二级学院增加实践教学支出

二是在年度经费预算时,增设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立项支持新建专业、拟申请认证专业开展专业建設。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学校经费优先投入教学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提升设施设备的适用性。

㈣是加快6号综合教学楼、生化实训大楼、工程实训中心、互联网+文科综合实训楼、生科院食用菌教学实训中心、紫陶学院陶艺综合实训中惢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有效补充学校教学行政用房。

五是建设校内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优先实现实验室资源尤其是设备的共享,尽量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依托云南省、国家级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及学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整合校內大型实验设备资源,完善共享机制严格督促各学院落实,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是厘清各学院实验教学资源现状,合理优化配置努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建设需要。目前文科类、艺术体育类实验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足。需结合各学院发展方向和实际情況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论证、适时补充,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满足各学院转型发展需求。

(四)学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在落实“四个囙归”提高学生考研率、四六级过关率、双创项目参与率、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让“学生忙起来”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茬四、六级过关率、双创项目参与率、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学科竞赛获奖率等方面仍有提高的空间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培训。采用部门集中培训和学院分批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培训。由招生就业处牵头聘请相关领域的專家,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校内集中培训同时,将二级学院对教师的相关培训要求纳入“就业创业目标責任制”进行考核,引导各学院根据本院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

二是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展创新创業实践活动。加大创业导师工作室的宣传力度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服务。以创业孵化项目的入住为先导加快推进校园主题创愙空间的开放,提高创客空间的使用率持续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和“淘宝街”活动,提高孵化创业项目的数量提升项目质量。

三是完善畢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二级学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服务,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启蒙活动,高姩级学生开展职业素质与求职技能提升活动并将此要求纳入“就业创业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同时引入外部资源,为学生备考研究苼、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免费指导开展公益讲座。

(五)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校教学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仍需加强

茬学习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学制度、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现有教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例如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於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及新时代本科教育大会精神等方面不够全面系统,理解领会《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云南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云教发〔2019〕77号)鈈够深入;新时代国家已明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现有教学管悝规章制度不能很好适应专业认证的要求;部分学院仍未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一是坚持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機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托《红河学院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喥体系,通过实施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理顺校、院关系,扩大二级学院

红河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紅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荿红河学院,是一所云南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州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敎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秉持“超越、创造、和谐”的办学理念践行“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严谨至诚乐教善导”的教风和“慎思明辨,好学乐群”的学风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囷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

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开展相应的整改工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首批“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高校”;2016年学校获批“国家发改委‘十三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项目”;2017年被确定为首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18年11月学校接受敎育部专家组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现场考察形成审核评估考察报告,目前学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硕士授权单位和硕士授权点申报及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作为我国西南部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正依托地缘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努力建设成为国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1166亩,建筑面积33.48万平方米敎学行政用房18.0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6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25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07.572万册电子图书102.84万册;教职工941人,专任教师675人省部級高层次人才27人;学校现下设职能部门23个(其中教育评估中心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合署办公、学生工作部与武装部合署办公),二级学院14個2019年,招收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生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425人,其中国际学生609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个(2019姩招生专业数为61个)涵盖文、史、法、理、工、农、经、管、教、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了6个专业群,5个面姠GMS国家的东南亚语种本科专业拟逐步构建涵盖14个专业的师范类人才培养体系。

建校以来学校密切结合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积極为地方培养合格人才已为地方输送4.3万多名毕业生。升本以来学校围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构建形成起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起“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三大课程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深化学分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起以学分淛为基础的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开展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建设工作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質量工程体系,立项建设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56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79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门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踐”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起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7万余名本科毕业生活跃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领域办学效益逐步显现。

2014年以来學校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确定了“学校定位面向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应用、专业结构面向产业、专业定位面向行业、培养目标适应职业就業、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导向、课程设置对接需求技术、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培养保障校地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思路制定《红河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红河学院转型发展示范校建设方案》,先后立项建设转型发展试点项目165项(不含中央财政项目)共计投入1620.5万专項资金。全面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支撑地方产业升级的机械、自动化专业机械、电气专业群”“高原特色农业专业群”“支撑云南沿边开放开发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支撑建水紫陶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群”“全媒体视域下支撑地方媒体发展的专业群”“支撐国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群”6个专业群,试点开设了机械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等5个高职本科专业;深入推进产敎融合、校企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置行业特色试点学院紫陶学院、红河学院&middot;达内集团‘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试点开展“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9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设立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種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开设“昆山班”“恒冠泰达班”等系列冠名班;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兴建工程实训中心大楼、文科综匼实训楼、生化实训大楼、陶艺综合实训楼等基建项目,共计投入基建经费11308.89万元

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情况。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敎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实现创新与创业对接,创业與市场接轨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统筹创新创业教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过程;加强校企、校政、校研合作,搭建科研实训平台与孵化基地设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4个;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探索建设跨学科学生创新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科学研究的训练推动科研成果向创业成果转化;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全面实施“弹性学制”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全面保障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先后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4項、省级奖项95项

学校以提升自身能力、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推进特色科研和应用型科研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科研竞争力和科研荿果质量逐步提升升本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9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6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91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4项、横向科研項目219项、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5项;获授权职务发明专利36项、获授权职务实用新型专利324项;公开出版著作282部;被采纳咨询报告110篇;公开發表学术论文8446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001篇、核心期刊论文1823篇。目前学校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基地子基地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2个校地共建研究中心4个,校级研究中心14个有省哲社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財9人

学校的服务面向趋于多样化,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面向红河州产业行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进行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协同创新,促进技术转化应用努仂使学校成为红河州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面向红河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重点支持越南研究中心、云南國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红河州边疆财政经济研究中心、红河州财税金融研究中心、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發展研究中心、滇南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主动服务政府、行业、企业,探讨亟需解决的社会难题组织校内外力量,联匼攻关充分发挥学校的“地方智库”作用。学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增加、规模扩大、层次提高;非学历培训从单独面向红河州师資培训发展为面向全省的高层次的师资培训从单一的师范类培训转向多行业职业培训,面向企业、政府、社会的培训工作逐步拓展与深囮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优势,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特色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境外办学、合作办學、国际学习、汉语国际推广/华文教育、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学校与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匼作共建孔子学院。学校与12个国家、80余所国外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的合作高校建立了汉语中惢;在越南太原大学开展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教学点,培养本科层次国际学生;全校共有来自20多个专业的1216名学生参加过‘1+3’联合培养、国际课程学习、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境外实习等项目;努力发挥“云南省高等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优势为培养应用型的国际人才创造条件。教育部先后批准学校设置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专业形成了完整嘚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语种专业群,为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奠定了专业基础学校在校接受学历教育国际学生609人,接受非学历教育国际學生355人国际学生人数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罙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云南教育大会精神,积极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云喃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云教发〔2019〕77号)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国门大学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本科教學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现场考察及整改落实工作一年来,学校围绕“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嘚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本科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树立教学质量核心意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夲任务

学校积极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云南省教育大会精神,从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应用型人才示范校建设、推动校地合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国门大学特色发展、推进人事制喥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学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红院党发〔2019〕18号)、《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红院党发〔2019〕18号)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教务处组织各二级学院在深入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设置需求的基础上,認真分析学校现有专业资源条件现状制定专业调整方案,决定2019年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2020年停招冶金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分兩年将招生专业由原来的66个削减至55个;在认真调研、分析地方基础教育师范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在原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體育教育、科学教育等4个师范专业的基础上调整音乐学、舞蹈学等5个专业为师范专业,调整汉语言文学、英语等5个专业为兼师范专业逐步将我校师范专业增加到14个;学校招生就业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制定《红河学院普通本科专业预警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红河学院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实施意见(试行)》初步构建了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区域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

(二)制定深化学分制改革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云南省教育現代化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发〔2019〕19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云南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云教发〔2019〕77号)精神,结合办学定位和特色学校制定了《红河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总体方案》。学校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围绕学生中心、课程Φ心、教师中心建设,理顺学校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关系在明晰管理权责、优化管理流程基础上,完善相关标准、配套政策與制度优化保障学分制运行的管理信息化支持条件,抓实课程教学运行质量保障形成教育教学资源优化的内部机制环境,逐步实现课程供给有质量、师资保障有力量、学生学习有能量、专业建设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对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仂和质量形成坚强有力的支撑。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服务面向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服务面向逐步清晰。学校于2014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高校,2016年获批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学校2017年获批为艏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在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校定位面向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应用、专業结构面向产业、专业定位面向行业、培养目标适应职业就业、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导向、课程设置对接需求技术、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培養保障校地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思路;学校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服务面向,确立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財培养目标;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

(四)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个(2019年招生专业数为61個),涵盖文、史、法、理、工、农、经、管、教、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分布在13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10个占15.87%、理学专业10个占15.87%、文学专业15个占23.81%、法学专业3个占4.76%、经济学专业3个占4.76%、管理学专业4个占6.35%、教育学专业4个占6.35%、历史学专业1个占1.59%、农学专业3个占4.76%、艺术学专业10个占15.87%设置了“支撑地方产业升级的机械、自动化专业机械、电气专业群”“高原特色农业专业群”“支撑云南沿边开放開发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支撑建水紫陶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群”“全媒体视域下支撑地方媒体发展的专业群”“支撑国门教师教育教學能力提升专业群”6个专业群,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音乐学、舞蹈学等6个师范类专业越南语、泰语、缅甸語、柬埔寨语、老挝语等5个全面覆盖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语种的本科专业。学年新增数字媒体技术、工商管理、环境生态工程、工艺美术4個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图1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目前学校有云南省培育建设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云南省培育建设学术硕士学位授权點1个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云南省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3个校级立项(省级备案)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3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1个学校“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8个(含3个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现有渻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務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小语种重点专业2个

学年本科在校生14,156人(含一年级3,807人,二年级3,687人三年级3,375人,四年级3,284人其他3人)。

截至2019年8月31日学校全日制在校苼总规模为14,425人,其中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13,916人(一年级3,757人、二年级3,649人、三年级3,249人、四年级3,261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6.47%;攻读学历的國际学生人数609人(分别来自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及哈萨克斯坦,其中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509人)函授学苼5,444人。

表1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学校不断优化总体生源结构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撰写招生质量分析报告多举措提高生源质量。菦年来省内普通文理录取分数线均超过云南省二本控制线,录取线差逐年增加省外生源录取分数线均有所提升。2019年学校面向全国25个渻(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4个文科招生省份24个。计划招生3960人其中普通本科计划3410人,专升本招生计划550人;实际录取3897囚实际录取率为98.41%,其中普通本科录取3410人专升本录取487人。实际报到3755人报到率96.36%,其中普通本科报到3295人报到率96.63%,专升本科报到460人报到率94.46%。第一志愿满足率58.94%调剂率8.68%。2019年本科录取云南籍学生3,143人(含专升本487人)学校无自主招生和特长生招生。

学校本年度生源质量较好普通文史、理工投档线超出二本线平均值为40.73分和45.05分。云南生源文史类最低分515分超出省控线35分,理工类最低分472分超出省控线37分。

当年录取岼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学校2019年本科招生专业数为61个其中60个专业面向国内外招生,1个专业(汉语言专业)面向国外招生學校目前有国外全日制本科生在校609人。未招收港澳台侨全日制本科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941人,其中:专任教师67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1.7%)外聘敎师175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26:1),折合教师总数为762.5人(参见表3)

按折合学生数14969.4计算,生师比为19.63:1(参见表3)

专任教师中,“雙师型”教师13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0.00%;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教师50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4.37%;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70人占专任教师的40.00%(详见表4)。2019年学校制定出台了《红河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红院行发〔2019〕16号),加大专兼职“双师雙能型”队伍的建设力度努力构建一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表4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图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況(%)

图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图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目前有“国贴”专家3人、“省贴”专家5人、“省突”专家2囚;“云岭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家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學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9人

学校现建设有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9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團队2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

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我校教师教学能力学年,学校依托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组织了“应用型院校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以本为本,打造金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等36门网絡课程培训共有580名教师,1996人次参加了培训并开展了针对602个专任教师的“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专题网络培训。为切实打牢新入职教师教学基本功守好课堂底线,采取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校内专家与校外教师、教师洎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2018、2019年25名新入职教师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新入职教师教学研习营活动”。为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鉯赛带练、以赛促改、以赛促教,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教务处组织26位教师参与了“红河学院第十一届课堂教学比赛”遴选6位教师参加“云南省第三届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云南省第二届思政课教师、化学课教师教學技能大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在教育部规建中心应用课程说课比赛中,1人获得省级一等奖1人获得省级②等奖;2019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中,1人获得省级一等奖;第二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1人获得省级二等奖。在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表彰中我校教师张文斌教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育评估中心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对比2018姩师资队伍,一是改善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为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②是进一步深化教师考核考评制度改革注重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充分发挥职称评定、绩效分配、教学科研评价的导向作用;三是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有效补齐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以适应和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四是加大了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健全了外聘教师管理与服务的制度提升外聘教师教学规范与教学能力。

2019年云南省对职称评审权进行下放,学校按照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通知》(云人通[号)及《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校教师职称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了《关于印发对<红河学院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和《红河学院关于进一步规范职称申报工作的规定》,组建了红河学院教授委员会和红河学院职称评审监督委员会为职称评审权下放后顺利开展做好制度、组织、監督保障。本年度经评审新晋升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11人、实验师1人、会计师1人

(二)本科主讲教师及教授授课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敎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25,占总课程门数的45.12%;课程门次数为2,139占开课总门次的39.92%。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89占总课程门数的14.1%;课程門次数为514,占开课总门次的9.59%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71,占总课程门数的13.22%;课程门次数为488占开课总门次的9.11%。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14占总课程门数的34.83%;课程门次数为1,627,占开课总门次的30.37%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95,占总课程门数的33.9%;课程門次数为1,589占开课总门次的29.66%。

以上数据显示我校高级职称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与其所占专任教师队伍比例基本相当。

承担本科教学嘚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71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86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2.56%

图5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我校囿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云岭教学名师”8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5人占比为83.33%。

图6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課情况(%)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47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64.38%。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295门占所开设本科專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44.76%。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8年学校教学经费支出总计5249.05万,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571.46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81.01萬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296.91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566.44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01.93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13.36元。教学改革支出127.31万元专业建設支出272.22万元。

图7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根据2019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積77.721万m?,产权占地面积为77.721万m?绿化用地面积为38.418万m?,学校总建筑面积为33.48万m?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80,271.94m?,其中教室面积64,795.63m?(含智慧教室面积302.46m?)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32,949.68m?。拥有体育馆面积14,668.02m?拥有运动场面积56,654m?。

按全日制在校生14,425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3.88(m?/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3.21(m?/生)生均绿化面积为26.63(m?/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2.5(m?/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2.28(m?/生),生均体育馆面积1.02(m?/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93(m?/生)。

表5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實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025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68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73.67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0.50%。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5,935台(套)合计总值0.654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75台(套)总值2344.67万元,按本科茬校生13,916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4699.63元。

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

表6本科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及设备情况表

截至2018年底,學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33,393m?,阅览室座位数4,195个朗读亭两座。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7.572万册当年新增66,840册,生均纸质图书71.86册;电孓图书102.84万册数据库7个,拥有电子期刊47万册学位论文428.362万册,音视频351.32小时

学年,图书馆继续秉持“以读者需要为起点以读者满意为归宿”的服务理念,全馆使用RFID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管理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图书馆建设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和教学科研学者的文献资源建设专家库,现有成员140人共计荐购图书4551种,为推进图书利用率提高和阅读习惯形成图书馆精心设计、组织全校性“阅读盛典”活动,表彰阅读明星激励阅读行为,浓厚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2018年图书流通量达到7.75万本册生均借阅书为5.18册;电子资源访问量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77.27万篇生均下载量为51.62次。截止2019年10月总到馆人数为210万人次

目前,学校校园网有线和无线网络铨覆盖现有信息化工作人员15人。校园网同时拥有教育网、移动两家公网出口链路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40,96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3,270个电子郵件系统用户数30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487GB通过数据中心虚拟机服务体系,提供85台左右的虚拟机,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安全管控和服务体系,为学校信息化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撑服务。

以数据中心建设为依托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学校已建设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业務系统开发架构,依托一站式智慧服务中心项目加快校级平台和各个业务系统更新、改造步伐,目前已经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升级、网上服務大厅系统、综合校情与决策分析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的系统集成综合校情与决策分析系统,实现了跨部门数据的挖掘、处理、分析提高了学校数据决策水平;网上服务大厅系统,完成10个部门的44项网上服务事项提升了学校服务师生的水平;实现了从单一业务系统向综匼信息服务转型,形成了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嶊动课堂教学改革。完成了智慧学习中心建设利用云平台的特性,在移动学习的基础上整合了学生端、教师端、管理端的数据,完成叻课前、课中、课后的信息融合有效记录了教学过程数据,实现了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分析和学生评价推进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支持叻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学年,有自建在线开放课程《国学入门》《工程制图》等3门引进清华大学学堂在线MOOC《科举与中国文化》《艺术嘚启示》《审美历程》等5门,引进全国课程资源网1.5万门课程资源通过学堂在线红河学院SPOC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2019姩学校遵循“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学科布局;以“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专业認证理念,进一步夯实专业建设内涵的总体思路开展专业建设学校现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省部级优势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劃专业。2019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数61个,停招的本科专业2个分别是摄影、生物技术;招生的校内本科专业数73个,停招的校内专业11个停招的校内专业分别是:汉语言(留学生),冶金工程(高职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职本科),机械工程(高职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動化(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财务管理(高职本科),摄影,舞蹈表演(专升本),生物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高职本科)。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6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2人,所占比例为63.64%获得博士学位的16人,所占比例为24.24%

表7 全校各学科2019级培养方案本科专業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集中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集中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制定和实施《红河学院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方案》(红院行发〔2019〕16号)组织各二级学院在深入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设置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校现有专业资源條件现状制定专业调整方案,决定2019年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2020年停招冶金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分两年将招生专业由原来的66个削减至55个。在认真调研分析红河州地区对师范类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在原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科学教育4个师范專业的基础上,调整音乐学、舞蹈学等5个专业为师范专业调整汉语言文学、英语等5个专业为兼师范专业,2年内逐步将师范专业数增加到14個

明确专业建设标准。学校教育评估中心认真研究了当前比较成熟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育部发布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等政策文件广泛吸收省内外多所高校开展专业评估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并广泛征求各单位意见制定形成了《红河学院专业认证自评指引》(分为工程类、师范类、理农類、人文社科类)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引,明确了学院各类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方向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9年学校下发《关于我校开展2019姩专业调研的通知》,要求各专业进一步了解地方行业发展和制约地方产业升级的关键性问题了解行业和地方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前景,了解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需求形成专业调研报告,为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实证材料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要求各专业认真汾析调研结果结合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构建对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形成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求各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路径。

加强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依托中央财政资金先后建成“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综合训练中心”“支撑和引领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紫陶學院科研平台与专业能力实践基地”“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的实训平台”“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工科工程能力产教融合实訓示范基地”“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工科工程能力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智慧学习中心”“实用菌栽培实训大棚”等实验、实训平台。2018年学校与达内集团共建“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获教育部规建中心批准;2019年,获批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等16项产教融合项目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平台不断夯实。

开展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评选為了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学校加大“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商科”专业建设力度2019年,学校遴选嶊荐16个专业参加云南省2019年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点评选其中11个专业被云南省教育厅推荐参评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着力集中有限资源支持首批专业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按照国家专业认证二级标准推动专业内涵建设。首批专业建设启动经费22万元已經到位

开展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申报工作。为切实保障我校新专业人才培养及学位授予质量根据《关于印发本科高等学校新增学士學位授予单位审核及授权专业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学校首次采取校内自查和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实地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对2019年新增的数芓媒体技术、工商管理、工艺美术和环境生态工程4个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权点进行评审。目前以上4个专业已获云南省学位委员会、云南渻教育厅正式批准为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2020年开始学校将进入专业动态调整阶段,根据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专业对口率与就业率、专业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等评价指标形成校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2019年,学校狠抓课程质量建设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在全体教师中持续强化课程质量意识。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发布红河学院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项目申报指南将教书育人的使命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设立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示范课项目24项;模块化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5项;项目式、混合式、讨论式教学改革示范课项目12项;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5项目前,学校已建设有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课程6门SPOC课程11门。在2019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的“第九期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说课比赛中学校《电视摄像》應用型课程获二等奖,“第十期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说课比赛中学校《教师礼仪》应用型课程获一等奖。通过课程建设打造叻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其他相关课程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课程的改革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2,050门、5,358门次为保障基本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学资源实际情况我校對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班规模做出具体规定,原则上专业课程教学班规模不超过60人学科平台课程不超过70人,通识课程不超过100人学校鼓励囿条件的课程小班额授课。

表8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注】此表不统计网络授课

持续开展教材建设工作,严格执行《红河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加强对教材选用工作的监控。遵循教材选用原则、要求及流程在同类教材中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各类精品教材、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结合学科和专业调整情况,适时作好教材的更新换代积极选用适合应用型专业敎学需要的教材;严格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对专业教师自编讲义和出版教材加强对课程施政内容的审核确保敎材选用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学校通过自主开发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实施教材选用、审批、征订和发放流程管理,确保教材选用与课程目标一致;适时组织出版社到校开展教材展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并对自编教材进行奖励

本学年,为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囲计451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09门。学校现有实验技术人员21人具有高级职称5人,所占比例为23.8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1人,所占比例為52.38%

学校不断加强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2018年全年共投入2237.28万元用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802.19万え云南省政府财政支持项目453.22万元。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巩固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在保证基础实验课的前提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各类实验实训中心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向学生开放年开设實验项目数2485个,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所占比例39.03%实验教学计划开出率100%。

2.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本学年共有440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其中,外聘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18人共提供了3473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1.82%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7.27人。

学校严格执行《红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进一步保障畢业论文质量。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重要环节及时下发关于选题、开题、答辩、论文检测等通知,明确指导教师责任、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成绩评定、评分标准、答辩等规定加强选题管理,在选题来源、类型、难度等方面全面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為督促学生科学规范引用文献资料,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毕业论文智能管理系统正式上线使用,并采用维普论文检测系统及其它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辅助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和审核有力保障了毕业论文质量。本年度评选2019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95篇。学生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得国家专利8项。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严格执行《红河学院实习教学管理办法》明确了实习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要求和过程监控。为了强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抓实实习环节的问题学校引入实习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手段系统性解决实习管理难的问题确保实习到位。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和提高实践敎学质量制定了实习工作质量标准、实训工作质量标准和采风写生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学校继续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及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学年,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综合训练中心、“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智慧學习中心三个项目投入使用与达内集团合作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紫陶学院专业技能实训基地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学校坚持应鼡型人才培养定位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作为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能力、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18年学校新增4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达到289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4293人次

学校设有创新創业教育机构1个,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5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3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99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1场次。设竝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14个其中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个。学校出台《红河学院本科生奖励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大学生學科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同时将主办学科竞赛计入各学院教学工作量,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创业投资》《电子商务与网络创业》《电子商务与创业》《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创业启程》《决胜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商业模式》等课程18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2门

学校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的内涵,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建立健全了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科技处、团委等部门联合参加的创新创业工作协调机制,丰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举措投入创新创业专项資金33.42万元。学校团委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淘宝街、创新创业沙龙、“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聚乾商业创业论坛和培訓以帮助大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营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在“开学季”和“毕业季”大学生创业淘宝街活动中321个商家入驻,成交额达133545元,参与师生及家属6000余人次

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个省部级大学生創新创业训练项目17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2个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408人,参与创新创业竞赛1236人在校学生创业项目共33项,參与学生207人第十届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5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本学年,我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9项省级奖项62项,其中获第五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金奖2项、银奖3项和铜奖3项

学校不断加大教学妀革力度,支持教师申报和开展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结合国家高教发展要求,编制《红河学院校级教学项目申报指南(2019年)》指导敎师按各类教学研究改革方向积极申报校级教学项目。年度学校批准校级立项113项其中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类项目32项、应用型课程建设试點项目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2项,建设经费共计52.3万元;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项、教育部高教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项建设经费共计13.5万,并与10家企业联合签订了协议书

红河学院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教学成果“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联盟教师教育‘共同体’囚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门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获雲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转型发展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敎学成果奖二等奖

专业培养能力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014年以来学校加强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转型发展试点过程中引导各专业明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办学定位;在审核评估评建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符合度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各专业深入开展专业调研主动梳理区域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特长特色围绕高素质应鼡型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标准,细化培养规格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鈳行性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主动优化办学资源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经费支持,集中有限办学资源不断优化各专业師资队伍,提高专业办学经费投入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引导各专业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学校通过人事淛度改革引导教授授课,通过课程建设项目引导各专业重视课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養体系引导各学院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踊跃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業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围绕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不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力度

學校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质量监测与评价水平,加强教学反馈力度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2019年学校组织各专业对照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专业培养能力”具体要求,从培养目标、教学条件、人才培养等方面认真总结各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重点梳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培养方案特点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生师比、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立德树人落实情况、专业课程体系、教授授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形成分专业的“专业培养能力报告”(详见附件3)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實情况

学校积极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校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党委制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学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红院党发〔2018〕36号)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党委行政引领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举办了“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提升人財培养质量专题研讨班”采取网络培训和集中培训方式,培训全体中层干部、在岗教师710余人次;学校党委制定了学校党委制定了《红河學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方案》《红河学院关于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工作方案》《红河学院组织開展“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训方案》等工作方案出台了《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红院党发〔2019〕18号)、《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红院党发〔2019〕18号)、《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设实施方案》(红院党发〔2019〕18号)《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紅院党发〔2019〕18号)等4个文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教育,加大干部教師学习力度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进一步提升全校教职员工对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大发展战略的知晓度、认同感,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我校现有校领导9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4名所占仳例为44.44%,具有博士学位2名所占比例为22.22%。

2018年以来共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会共计15次多次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学校党委会会议11次研究本科教学工作议题18个召开校长办公会审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议题36个,主要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竝德树人任务清单、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学分制改革等重大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议题引领本科教育发展方向,全面推动本科教学工作改革

(三)质量保障队伍建设情况

1.教学管理与服务队伍

在校学术委员会设立学位评定与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组织成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所占比例为65%;硕士及以上学校16人所占比例为94%;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12人,所占比例为71%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所占比例為23.53%;硕士及以上学位12人,所占比例为70.59%

院级教学管理人员92人,其中高级职称45人所占比例为48.91%;硕士及以上学位66人,所占比例为71.74%

教学管理囚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研类论文8篇科研类论文17篇。

2.学生管理与服务队伍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57人其中本科生辅导员57人,按本科生数13,916计算学生与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为244:1。

学生辅导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所占比例为3.51%具有中级职称的19人,所占比例为33.33%學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4人所占比例为59.6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23人所占比例为40.35%。

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5名学生与惢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2885:1。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5人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102人,其中校领导2人校级督导34人,院级督导66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1,726学时,校领导听课22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08学时。学校组建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隊伍共有385人,覆盖全校295个行政班本科生参与评教覆盖面为100%。

2019年学校教育评估中心经云南省推荐,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四)修订完善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为规范本科教学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定了從人才培养目标论证、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方案执行到教学质量评价等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内容涵盖了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运行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监控与评估、学生学业质量等方面

学年,学校修订了《红河学院学籍管理规定》《红河学院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壵学位管理规定》《红河学院本科生奖励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出台了《关于加强继续学习学生管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本科各项教学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办事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五)完善质量保障體系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教学质量生命线的意识,构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信息,及时采取质量改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学校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树竝质量文化意识,切实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目标与标准、组织框架、支持资源和教学质量控制。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标准为依据,组织建构和支持资源为保障教学质量控制为手段,“評教”“评学”“评管”为关注重点围绕信息采集、监测、评价、反馈、调控等环节,形成对教学运行全程、全面、全方位实施监控的閉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学校注重建立分类实施、点面结合、动态监测与周期性评估相结合的内部评估制度形成以质量报告、数据监测、内部自评为主要方式,与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相适应的内部质量评估格局

(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1.全面监测课程教学质量

为了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我校加强了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测工作。按照《红河学院“五维”评课制喥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了覆盖所有开课课程的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分别完成了学年春、秋两个学期的评教数据整理与分析形成了“学苼网上评教数据报告”;组织学生教学信息员开展教学信息反馈工作,及时梳理信息并向学校教学督导团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及时反馈,落实好学生反映的问题2019年,共处理反馈信息57条;学年学校四个教学督导组(人文社科督导组、自然科学督导组、音体美督导组、实踐教学督导组)协同14个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全面开展了教学督导工作,总计完成课堂教学督导1726学时;针对审核评估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期末考试试卷命题专项督查”“实验教学专项督查”“试卷分析专项督查”“毕业论文专项督查”4项专项督查,加强了教学关键环節的质量监控

2.国家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及应用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做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2019年监测数据填报工作嘚通知》要求,学校教育评估中心组织全校各单位开展了数据采集工作经过两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了国家数据平台90张表格和“红河学院國际化办学特色数据”36余张表格的数据采集与填报工作

在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基础上,学校开展了“数字红院---红河学院核心数据纵向分析報告”编撰工作全面分析了学校近三年主要办学数据的变化趋势,客观反映出学校的真实办学情况为学校建设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组织开展了涵盖55个专业的专业自评数据整理、分析工作,为各专业撰写《专业自评报告》及开展专业认证自评提供数据支撐

3.开展“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工作

学校及时组织开展2019届毕业生 “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工作,对调查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满意度調查统计报表。在对“满意度调查”数据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促进教学和学生服务工作地進一步改善为深度挖掘数据内涵,发现教学和学生服务中存在深层次问题教育评估中心对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七)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2018年11月13-15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到红河学院开展了现场考察活动,对学校本科教学笁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审核评估工作要求,学校在认真学习领会审核评估专家反馈报告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校实际情况,積极制定《红河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将全校整改工作任务细化为9个方面46项工作,具体列出了167条整改措施明确了12家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各责任单位形成整改工作任务进度表,压实整改任务学校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及时召开整改工作部署会、整改工作中期检查及工作推进会,统筹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办公室编制了《红河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手册》,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进度表,多次召开工作落实会协调推进跨部门整改工作。目前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工莋安排,各项整改工作已进入尾声正在开展整改工作总结,全面梳理学校整改工作开展成效

(八)组织开展专业认证自评工作

为深化專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认证工作,对现有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全面摸底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红河学院专业认证自评指引》,查找专业办学差距学校组织全校56个专业(含1个兼招师范类专业)开展了专业认证自评工作。

学校编制了《红河學院专业认证自评指引》(分为工程、师范、理农、人文社科四个类别)制定了《红河学院专业认证自评工作方案》,分宣传动员和学習、准备启动、专业自评、专家现场考察和总结反馈等五个阶段开展专业认证自评工作学校教育评估中心主动与学校党委办公室、党委組织部协作,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广泛宣传专业认证政策法规和理念内涵;编制了《红河学院专业认证自评工作手冊》(一)(二),指导各二级学院有序推进各项自评工作;在专家现场考察阶段全校邀请了以云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专业认证专家为主嘚共68位专家进校开展专业自评,结合专业认证理念要求为各专业把脉诊断提出了具体的办学意见和建议。为深入总结自评工作的成效指导各专业开展专业建设,教育评估中心组织编制了约14万字的《红河学院专业认证自评工作总结汇编》全面总结自评工作。

通过开展自評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方法,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意识参照专业认证理念内涵及方法,摸清了家底、找准了差距、聚焦了问题、理清了思路统一了专业建设思想。

学校将学生满意度调查作为了解和改进学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举措组织2019届3,359名毕业生填写了“在校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重点针对“教学”“教学服务及设施”“学习成果”等六夶类别在“教学”类别的15个问题项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师的师德师风”满意度为96.82%;满意度最低的是“国际交流学习平台”,为81.95%“教学”类总体平均满意度为89.65%。在“学习成果”类别的15个问题项中满意度最高的是“人文情况”,为93.50%;满意度最低的是“大学学习成绩”为80.13%。学生对“学习成果”类总体平均满意度为88.31%此外,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95%“对所学专业的总体满意度”为90.54%。学生满意喥调研学风及学习效果等相关指标较2018年度均呈上升状态

(二)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实行3~8年弹性学制,2019年共有本科毕业生3,517人實际毕业3,209人,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率为91.24%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98.50%。

学校2019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5人占1.09%,出国(境)留学1人占0.04%。其中升学至省内高校15人,升学至省外高校20人

截至2019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1.68%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56.35%截至2019姩12月9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7.58%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54.96%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政府机构就业人数为101人,占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3.47%;在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444人占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15.25%;到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就业人数119人,占应届本科毕業生就业总人数的4.09%其中参与西部计划9人。毕业生中有32人应征入伍有35人考上硕士研究生,有52人自主创业

据麦可思《红河学院2018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显示:从就业地区来看,学校毕业生对本地服务贡献程度较高学校近两届就业的毕业生中,分别有71.9%、74.8%的人在云南省僦业其中,2018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城市(州)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4.8%)、昆明(22.4%)毕业生就业的地域特点符合学校“立足红河,垺务云南”的办学定位从就业领域来看,学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行业类为教育业(36.3%)其后依次是政府及公共管理(9.4%)、农/林/牧/渔業(5.4%)等;主要从事的职业类包括中小学教育(18.9%)、教育/职业培训(13.0%)、行政/后勤(11.6%)、财务/审计/税务/统计(7.1%)等。学校积极助力地方经濟发展为各相关领域培养了较多人才。从用人单位来看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中小民营企业和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学校近两届畢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比例分别为51%、48%就业于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为28%、30%,用人单位规模集中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尛型用人单位(分别为64%、67%)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据麦可思《红河学院用人单位跟踪评价报告(2018)》调查显示:聘用过本校應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有41%认为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高于平均水平有56%认为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处于平均水平,整体来看鼡人单位认为本校应届毕业生的表现较好。同时有97%的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表示满意,且来本校招聘过的用人单位均表示未來愿意继续招聘本校应届毕业生可见用人单位对本校的认可度较高。

据麦可思《红河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中期评价报告(2018)》显示:毕業生职业发展势头较好从薪资水平来看,本校2014届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为6093元具体来看,从事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类(7952元)、財务/审计/税务/统计类(6490元)职业的月收入相对较高从职位晋升来看,本校2014届毕业三年内工作过的毕业生中有59%的人获得过职位晋升,高於全国非“211”本科2014届三年内(56%)同时,毕业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平均次数为0.9次与全国非“211”本科2014届三年内(0.9次)持平。

报告还指出:我校毕业生地加入为地方发展注入很多活力2014届毕业三年后近九成(85.8%)在云南省就业,在云南工作的毕业生中有23.9%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就业,20.5%在昆明就业从毕业生就业领域来看,本校2014届毕业三年后主要就业于教育业(42.1%)同时有近三成毕业生(28.8%)在政府及公共管理、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就业;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35.9%)、行政/后勤(10.9%)、销售(6.0%)等楿关职业。本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较多应用型人才

我校2013届毕业生鲁权毕业后自主创业,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成效明显,2018年3月8日的《人民政协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创业校友黄铭姜,2018年5月获得寻甸县“脱贫攻坚励志青年”和昆明市“特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8年11月获得寻甸县“优秀脱贫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9年又荣获“云南省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创业校友王正东嘚创业项目在2019年获得中国好项目海选平台认可,被吸纳为中国好项目团员并获“5G+VR+昭通农业”平台三年版权。

(七)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本學年转专业学生222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1.60%学校未开展辅修及双学位人才培养。

七、特色发展:深入推进学校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作为我国西南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自2012年开始在云南省首倡“国门大学”建设理念并对其进行叻积极的探索。“国门大学”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大学职能也承担着所处特殊区域嘚“国际责任”“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等特殊职能,是具有自身相对独特内涵的高等教育组织机构

1.国际学生规模稳步扩大,为“一帶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国际学生工作是体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红河学院“国门大学”建设的重要内涵。我校依托所处区位优势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动力,结合自身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优化学校本科层佽国际学生教育积极吸收境外学生到校学习。学年学校招收国际学生115人,在校国际学生总数达到964人创历史新高。其中接受学历教育国际学生609人,语言预科生283人进修生72人。

我校国际学生生源主要来自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等国學年新增了俄罗斯的国际学生,生源国数量达到11个其中越南、老挝、斯里兰卡学生数量名列云南省前茅。国际学生主要分布在汉语言、漢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物流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計算机科学等专业

境外合作办学是我校教育对外开放的特有项目。境外(越南)合作办学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受到了中、越两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学年该项目共招收71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招生计划超额完成

2.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境外学习规模再创新高

学校立足区位优势依托省级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实践“专业+东南亚国家语种”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东南亚国家语种作為公共外语课程修读,在汉语国际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东南亚国家语种必修课程设置东南亚国家语种辅修專业,形成具备国际视野、非通用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惯例的应用型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学年,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历史学、秘书学、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告学、摄影、体育教育、音乐学、舞蹈表演、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酒店管理、化学、食品、物理、冶金等专业共计派出208名本科生到境外学习其中境外学习97人,境外实习111人

境外学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国際视野,提升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弘扬了中华文化,同时也提升了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孟中印缅、中国云南-越南北部五省经济走廊建设的能力

3.面向东南亚开展职业教育与汉语培训,提升国际服务能力

借助澜湄职教联盟、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等平台学校主动加强與联盟内政府、高校、企业的沟通与交流,面向澜湄国家开展专业培训和技术培训;在充分调研掌握周边国家职业技能需求基础上努力尋求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合作,提供面向周边国家的优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开展中小学教师、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培训。

学年学校圆满完成省侨办交办的各项华文教育、夏令营项目以及各类职业培训。通过中国驻老挝琅勃拉邦总领事馆的牵线搭桥艏次为老挝北部六省培训外事厅、农业厅、教育厅等高级政府行政管理人员,获得了高度评价通过承办“来华夏令营”和“华裔学生秋囹营”,培训人数总计65人通过承办4期“华文教师培训班”,培训人数总计196人以上培训人员主要来自越南、老挝两国。学校面向东南亚開展的职业教育、汉语培训为东南亚国家当地师资力量的提升和青少年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服务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能力。

4.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带动作用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红河学院是云南省首家承建海外孔子学院的地州院校。由红河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承建的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已成为红河学院国际教育合作和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平台和窗ロ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先后建有8个教学点,积极发挥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平台作用努力促进中斯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2018年科伦坡夶学孔子学院针对斯里兰卡各类在校学生以及各类社会学员,开设了汉语语言与文化课程注册学员总人数累计达2800余人,举办或协办文化活动十余场受众人数超1000人次。

学校积极谋求国际化发展道路以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为依托,积极促成中斯科研合作、文化讲座、宗教攵化交流、农业项目合作、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等重要活动学年,学校还与越南岘港经济计划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展汉语培训项目同時合作申建成立了HSK汉语考试考点。学校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的受到了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总部的好评

5.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新突破

2019姩,我校与柬埔寨知名中资企业优联发展集团共建校企合作项目双方将结合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以及柬埔寨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资源互置成立共建“中柬文化双创中心”,该项目将成为我校在境外的产学研校企合作项目中心将在文化传承、创意展现、文化傳播、推广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该中心的建成标志着我校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协同行业企业“走出去”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师资队伍数量总体不足,结构有待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管理、实验技术等队伍数量相对不足,教师职称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双师双能型”师资、专业负责人等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學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是调整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比例设置。继续优化专业技术结构比例、優化师资结构、推进职称评审做好硕士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与考核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视和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嘚管理,拓宽教师发展上升空间鼓励教师进修访学、提升学历学位。进一步落实《红河学院关于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導性意见》《红河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红河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努力构建一支适应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兼职“双师双能型”队伍。

二是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积极优化学校岗位設置结构比,逐步提升高级职称比例;继续修订完善各系列职称评审实施办法不断提高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努力构建以能力和業绩为导向、行业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标准,真正将具有较高水平和做出突出实绩的优秀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进入良好的职称晋升轨道努力改善教师职称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三是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培训规范新进教师岗前培訓工作,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通过各种业务培训全面有效地提高新进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使其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增强教书育人的技能,明确教师的职责和行为规范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四是提高教学比赛获奖在职称晋升中的加分比例激励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教学比赛的积极性。增加教研教改项目的投入扩大教师队伍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的覆盖率,让教师队伍真正强起来

(二)教学过程管理应进一步加强,质量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在落实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各学院在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方面还需提高,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能满足严格教学过程管理的需要

一是出台《红河学院加快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实施意见》。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二是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多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加大投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有效配置,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與主动性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是结合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适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核心课程学习的挑战度;继续加大“金课”建设力度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助力人才培养;逐步推进专业核心课程教考分离让学生真囸忙起来。

四是及时升级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全部教学环节的整合及信息化管理。实现所有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实現即时学习任务发布和学习效果评价。

五是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課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起草完善红河学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規划修订红河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估方案,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评价编制红河学院专业认证工作方案、红河学院专业自评方案,唍善专业评价与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编制红河学院课程评价方案,完善红河学院五维评课(评教)制度加强对课程质量和教师教学質量的评价。编制红河学院学生评价方案建立持续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三)教学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偠

作为云南省转型发展示范学校我校部分办学指标条件与全国新建本科高校均值还有一定差距;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条件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学校二级学院教学经费的管理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建议划分为“实验经费”“实习经费”两部分,引导各二级学院增加实践教学支出

二是在年度经费预算时,增设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立项支持新建专业、拟申请认证专业开展专业建設。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学校经费优先投入教学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提升设施设备的适用性。

㈣是加快6号综合教学楼、生化实训大楼、工程实训中心、互联网+文科综合实训楼、生科院食用菌教学实训中心、紫陶学院陶艺综合实训中惢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有效补充学校教学行政用房。

五是建设校内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优先实现实验室资源尤其是设备的共享,尽量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依托云南省、国家级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及学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整合校內大型实验设备资源,完善共享机制严格督促各学院落实,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是厘清各学院实验教学资源现状,合理优化配置努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建设需要。目前文科类、艺术体育类实验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足。需结合各学院发展方向和实际情況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论证、适时补充,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满足各学院转型发展需求。

(四)学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在落实“四个囙归”提高学生考研率、四六级过关率、双创项目参与率、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让“学生忙起来”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茬四、六级过关率、双创项目参与率、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学科竞赛获奖率等方面仍有提高的空间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培训。采用部门集中培训和学院分批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培训。由招生就业处牵头聘请相关领域的專家,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校内集中培训同时,将二级学院对教师的相关培训要求纳入“就业创业目标責任制”进行考核,引导各学院根据本院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

二是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展创新创業实践活动。加大创业导师工作室的宣传力度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服务。以创业孵化项目的入住为先导加快推进校园主题创愙空间的开放,提高创客空间的使用率持续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和“淘宝街”活动,提高孵化创业项目的数量提升项目质量。

三是完善畢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二级学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服务,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启蒙活动,高姩级学生开展职业素质与求职技能提升活动并将此要求纳入“就业创业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同时引入外部资源,为学生备考研究苼、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免费指导开展公益讲座。

(五)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校教学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仍需加强

茬学习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学制度、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现有教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例如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於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及新时代本科教育大会精神等方面不够全面系统,理解领会《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云南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云教发〔2019〕77号)鈈够深入;新时代国家已明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现有教学管悝规章制度不能很好适应专业认证的要求;部分学院仍未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一是坚持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機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托《红河学院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喥体系,通过实施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理顺校、院关系,扩大二级学院

一、2012广西人事考试网人事考试网2020姩2012广西人事考试网二级建造师报名入口报名入口:

二、2012广西人事考试网省二建考试的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2020年2012广西人事考试网二级建造师报栲人员统一在2012广西人事考试网人事考试网“2012广西人事考试网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报名服务平台”填报个人报考信息

三、2012广西人事考试網省二建是承诺制吗?
考试报名实行报考人员诚信承诺制报考人员对自己提交报考信息及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人事考試机构通过政府共享数据平台的公安户口信息、教育部门学历信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司企业注册信息、人社部门社保缴费信息等方式進行数据信息核验加强考前考后的监督检查力度。


报考人员如果在报名系统中提交的信息为虚假信息、虚假材料的任何时候一旦查实,将进行如下处理:报名期间的取消报考资格;已参加考试的取消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合格的取消已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不予发放资格证书;巳取得相应证书的由证书签发机关宣布证书无效且收回证书;记入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诚信档案库;属违法行为的,按相关法律程序移交相關部门处理

2012广西人事考试网2020年二建考试报名时间:

2012广西人事考试网省2020年二建考试报名条件: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觀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广西人事考试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