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天气进事业单位好进吗?真有凭本事考上的吗?事业单位薪金待遇是怎样的呢?有谁能详细分析一下!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19日电(记者 上官云)2月19日是传统的元宵节离着它还有两天时,80后小杨的耳朵便被两个信息轰炸了:一个是故宫要举办“上元之夜”灯会有票不?一个昰隔三差五被人问一句:元宵节以前是情人节啊知道不?

前一个问题还好说后一个问题让小杨直发懵:元宵节不是得吃汤圆猜灯谜吗?怎么就成了情人节

听起来是不大靠谱,可寻根究底的话元宵节还真称得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资料图中新社发 杨正华 摄

元宵節是个很古老的节日,如果从西汉时算起它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两千多年。

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防爆阻火呼吸阀 古人又将夜称为“宵”,正月十五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的夜晚,所以就叫“元宵节”

它起源有多種说法。有学者认为跟汉武帝创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有关原本是皇家祭祀,至东汉末年才开始成为节日

不管怎样,这至少说明在汉朝時元宵节的地位就十分重要了。

虽然看起来一本正经又是皇家,又是祭祀……但元宵节传入民间后很快被改造得极富娱乐性,美其名曰“闹元宵”

怎么个闹法?《隋书·音乐志》有如下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也就是说为庆祝元宵节,载歌载舞的人们常常不分昼夜怎么开心怎么玩。

资料圖:重庆安居古城舞龙表演庆元宵吸引市民眼球周毅 摄

在国力相当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燈人们还变着花样做出各种灯轮、灯树等,还有模仿百物造型的“形象灯”一眼望去,满城的火树银花

极尽热闹的“世俗狂欢”

转眼到了市民经济发达的宋代,有了经济基础人们很快把民俗过出了新花样。不止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据说还有官员派发小红包。

手工業水平上去了花灯更加精巧。宋代元宵赏灯活动整整持续五天,逛灯市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还有各色小吃,游人通宵达旦絡绎不绝。

个别时候元宵赏灯都有可能提前。《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宣和五年时,“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夜为甚从腊月放灯?盖恐正月十五日阴雨有妨行乐,故谓之预赏元宵”

大词人辛弃疾大概也逛过当时的夜市,所以才在文中感叹:“東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形象地说明了宋朝灯节花灯数量之多。

猜灯谜随着花灯的繁盛而兴起人们把写满谜语的纸条贴在婲灯上,谁猜中了都能得到小奖励在娱乐活动缺乏的古代,这样的益智小游戏出现没多久就风行起来至今还颇受喜爱。

明清以来元宵节花灯没有太多新鲜之处,但后来却增加了舞狮、跑旱船、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别有一番新意。

这才是中国古代版“情人节”

除了熱闹的活动和各种表演元宵节还有一个挺特别的“功能”,后来也因此被人唤作是中国古代实质意义上的情人节

民俗学专家萧放解释,有这个叫法是因为元宵节是古代难得的两性可以接触的时间。

元宵节的狂欢给了深闺女子晚上出游的机会。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她们依然能到街市去观赏花灯,尽兴游玩即便深夜不归,旁人也不会多加苛责

由此,年轻男女有了互相结识的机会一见钟情的例孓多得很;有些原本便是有情人,只不过借着元宵节来约个会

大文人欧阳修写过一首《生查子·元夕》,流传至今:“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好不容易出来观灯,女子们往往会费尽心思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漂亮可惜的是,灯会上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中如果一时忘情,遗落首饰是比较常见的了

所以,古人记载“至夜阑則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大概是很真切的描摹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潍坊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