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卫生网学校要上早晚自习吗

今晚的晚自习。【宜宾县一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370贴子:
今晚的晚自习。收藏
可怜的孩纸们。今晚的晚自习就要开启十一月的阴霾鸟。
本周面临的是,半期考试。
真的,我想生病
亚马逊AWS-云创计划.最高可达10万元免费云资源!
貌似我没有什么 好怕的额
半期考试什么的 无压力。
姐表示,压力很大
我给你答案吗 嘿嘿
实力在哪儿摆起得 没的办法的饿2
据说,这款汽车应急电源很给力!
我没乱涛人,天。
我是理科可是不厉害
有木有文科呢?
我是文科的。
求高三文科高手,考试助我一臂之力,加扣
我也需要高三文科高手
高三理科求压力哥、
考试就是耍
22#是无压力派
高四理科…
好吧,快工作的人表示很怀恋。
明天考试。哥表示鸭梨灰常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宜宾教育现状
编辑说明 一、编写《宜宾教育现状》,是为了把宜宾教育目前的情况概括地记录下来,供利用者参考。二、《宜宾教育现状》主要由基本情况、改革发展和提高、差距和问题、形成问题和差距的主要原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举措等内容构成。三、编写《宜宾教育现状》的材料来源于宜宾市教育局。&宜宾教育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088所(不含宜宾学院),在职教职工41581人,在校学生92.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32所,专任教师3663人,在校学生6.2万人,职业高中(含中职类学校)37所,在职教职工2293人,在校学生3.15万人;农村中小学2052所,占全市总数的91.77%,在职教职工22992人,占全市总数的64.5%,在校学生54.8万人,占全市总数的74.41%。二、改革发展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1、全市实现“两基”。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2001年以市为单位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攻坚任务。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小学巩固率99.4%,升学率96.77%,;初中年巩固率95%,升学率66.4%;15—50周岁人口文盲率控制在1%左右,成人识字率95%。职工教育和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全面开展。民族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98.99%、初中90.3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87%。 2、高中教育事业发展加快。自1996年(1997年建市)到2005年,高中阶段教育当年招生数由15487人增加到44381人,增幅188.6 %,其中普通高中由5579人增加到 24823人,增幅334.9 %;中职学校由9908人增加到19549人,增幅97.4%。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由49.1%增加到66.4%,提高 16.3个百分点,为全省第15位。 3、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自80年代我市经历了4次行政区划调整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到1990年,我市高考专科上线率仍为全省第18位。又经过4年的努力,到1994年,仍为全省17位。自1995年起到2002年(全省以专科上线为统计口径的最后一年),专科上线率连年创历史最好水平,上线数由356人增加到5980人,增幅1579.8%;上线率由5.7%上升到57.7%,提高52个百分点,增幅912.2%;上线率在全省的位次为,1995年15位,1996年13位,1997年12位,1998年10位,1999年12位,2000年10位,2001年11位,2002年14位。 2003年—2005年全省按本科上线率统计排位,我市2003年15位、2004年12位、2005年14位。2005年在全省本科招生计划调控的情况下,上线4824人,比2003年的4335人增加489人,比2004年的4939人减少115人。 4、优质高中建设在全省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市现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8所,较2000年增加“省示”以上普通高中8所。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中,有55%在“国示”、“省示”学校就读(全省为34%)。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宜宾县柳嘉职业中学成功争创“国重”,宜宾卫生学校、南溪县职业高中通过“国重”复查;宜宾县高场职业中学成功争创“省重”,长宁县职业高中、宜宾市食品工业职业中学校通过“省重”复查。 5、省教育厅对我市各年度工作考核结果。1997年以来,省教育厅每年以优秀(每年评优秀等次6——7个市、地州)和达标两个等次对市州教育局进行综合目标考核。除2000年省上未进行目标考核,2001年我市因“豆奶事件”被降为达标等次外,市教育局7年位列优秀,其中,2003年度位列优秀首位,2004年位列优秀第三位。 6、市教育局获国家、省级表彰奖励情况。2001年以来,市教育局获国家级奖项3项(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全国‘两基’先进地区”、教育部“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教育部“自考工作先进单位”),省政府、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奖项41项。三、差距和问题 1、全市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据2005年统计,全市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62.86%,初中文化程度占30.69%,高中文化程度占7.5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48%。 2、义务教育推进“两全”特别是高水平普九难度大。全市义务教育基本达到了国家和省的相关标准,但义务教育基础仍很薄弱,巩固和提高的任务艰巨。表现在:校舍严重不够,超大班普遍,学生无宿舍食堂,教师编制紧,且严重不够,“普九”欠债大,农村留守儿童面大,城区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困难,初中学生辍学偏高,教育质量较低。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实现“两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实现“双高(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目标,难度很大。 3、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供给与社会的旺盛需求不相适应。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正在并将继续面临学龄人口高峰和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强大压力。近几年,全市初中毕业人数正在进入高峰期,平均增幅在6.1%左右。预计2006年及以后几年,每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万人左右,而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的现有规模还很不适应这种需求。2005年,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为66.4%,全省为73.2 %,差6.8个百分点。中等教育结构仍不合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指标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以2005年为例),表现为“四低”:一是中职招生占初中毕业生比例低,我市为26.3%,全省为31.8%;二是中职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低,我市为39.6%,全省为43.2%;三是中职招生职普比低,我市为3.7:6.3,全省为4.3:5.7;四是中职在校生职普比低,我市为3.4:6.6,全省为3.9:6.1。要实现国家和省提出的1:1的要求,差距较大。 4、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全市教育尽管有历史性的发展提高,但整体质量和水平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需求。 5、教育发展不平衡矛盾较突出。城镇与农村学校之间,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在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占我市学校总数93.7%以上和学生总数75%以上的农村教育整体相对薄弱。四、形成上述问题和差距的主要原因 1、区位和基础。第一,宜宾地处盆周南缘,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四次行政区划调整,现有10区县中有7个贫困山区县。第二,我市农村人口比重大,社会事业发展总水平低,教育的基础差、底子簿。第三,我市是全省除“三州”外最后一个实现“两基”的内地市,与省内多数市比,我市教育的发展整体相对滞后,教育质量的相应提高尚有一个过程。目前的整体竞争实力有限。 2、管理和校风。教育系统内部对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还有待更好地有机结合,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人性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不够。校风和师德师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师的数量、结构、素质和待遇。一是数量不足。我市现有中小学教职工35609人,中小学教师人均负担学生数,1996年为21.5人,2005年为25.5人。经过多次清理整顿,现全省有2万多名代课教师,我市就有4815人名,占全省近四分之一,在全省比较突出。代课教师中,初中占7%,小学占89.88%。小学代课教师重点又在村小,村小代课教师占小学代课教师的79.2%,条件越艰苦的地方,代课教师越多。这是较长期以来我市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整体素质偏低的典型表现。2005年,各区县教育、编制部门按四川省中小学教职工基本编制标准并从严控制,上报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最低需要数,全市合计至少应编制39800人。2006年,我市下达编制36198人,与上报的最低需要数相比,尚差3602人,且我市编制标准与省编制标准有明显差距。二是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城乡教师结构不合理,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结构有较大的反差;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外语、计算机、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教师在多数学校缺乏,农村学校更甚;再次是高中由于近几年连年扩招,青年教师补充比例较大,“国示”、“省示”普通高中更甚。三是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亟待加强,数量庞大的农村教师更甚。四是骨干教师队伍的总量有限且不稳定,培养、提高和稳定的任务都较艰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缺乏,吸引市外优秀教师的相关政策不配套,力度不够。当前,我市教师在待遇和后顾之忧方面反映较多的,一是多数教师特别是多数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当地公务员有较大的差距;二是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待遇偏低;三是相当部分教师的住房困难,市直属的一、三中、商职中等学校教师的困难情况也比较突出。同时,由于区位局限和优惠政策有限,我市面向市外吸引优秀教师的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4、投入和条件。教育经费投入距国家“三个增长(即: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和“两个比例”(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的规定较有差距。和2004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没有相应增长,还分别较上年降低1.34、0.2和3.72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2.47%,远未达到国家4%要求。据省教育厅统计,我市教育经费总投入和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预算内教育经费和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全省的排位分别为:、18、18位,、13、13位,、13、13位,与宜宾的现实经济水平不一致。全市教育负债严重。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多层次的部分学校都程度不同地负有发展性债务,初步统计,全市仅义务教育负债3.4亿元,高中负债4.73亿元(不含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农村义务教育“三保”(即:保教师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和发展)中后“两保”落实较差,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严重。 2005年,我市小学、中学、职中生均占地面积分别比国家规定标准差4.91m2、7.94m2、3.42m2;生均校舍面积分别比国家规定标准差0.95m2、4.03m2、5.9m2;全市班额在66人以上的超大班:小学558个,中学1000个。不少学校图书资料、理化生实验配齐率低。全市尚有中小学D级危房67768平方米,其他等级危房48586平方米。近几年,各级各类学校按规收费进一步规范。特别是“一费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收费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教育乱收费现象,群众投诉和乱收费案件大幅度降低。由于认识和受利益驱动等原因,在我市极个别地方学校还存在乱收费和变相乱收费情况,主要表现:一是在岗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外进行有偿补课;二是学校代新华书店收取教辅资料费、代保险公司收取保险费;三是以动员学生住校为名变相收取早晚自习费;四是高一、高二年级补课收费。关于学校收取高一、高二年级补课费问题,据我们了解,社会、家长和学生迫切希望高中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包括补课在内的一些建议。为满足家长、学生的愿望和要求,高中学校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和周六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补课并收取一定费用,用于任课教师课时补助。此属全省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收费无政策依据。 5、体制、机制和结构。在办学体制上,还没有形成多元办学,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表现在高中阶段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需要在县和乡镇进一步界定和落实;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和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的文件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事权、人权和财权等方面的统筹,充分发挥其对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职能作用。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与真正意义的校长负责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自主权较缺乏,学校内部的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中等教育的结构上,职教的地位突出不够,基础整体薄弱,全市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中等教育发展格局。 6、社会环境。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教育必须优先并适度超前发展还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正确的育人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就业观宣传引导不够,轻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愿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现象仍然较普遍存在;全社会关心、爱护和支持教育的意识和氛围不够;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力度不够。上述问题,有的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有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学校和教育领域,而且学校和教育本身也深受其害;有的是教育改革发展中难以避免的新问题。市教育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对这些问题都有认真研究并努力解决或促进解决的责任。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举措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宜宾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领全市人民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在全省相对滞后的被动局面,为未来的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奋发创新的精神开创宜宾高中教育新局面”的要求,预示着我市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定抓住机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使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科教兴宜”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一个主题”,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突出“四个重点”,即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民办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抓好“五个环节”,即加强党建和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教育体制和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宜宾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的主要举措: 1、以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依法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兴办以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的各类教育,形成多元办学的格局,改变我市中等教育办学体制单一的局面。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积极营造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二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界定和落实县和乡镇对教育改革发展及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贯彻落实宜委发[2001]37号文件精神,依法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投入、教师聘任、干部任免等方面的统筹职能。三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按照宜委发[1998]32号文件和宜委发[2001]37号文件的要求,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落实从主要领导到各工作岗位人员的教育教学管理责任,特别要强化校长的主要责任。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形成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加大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力度,增强干部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和职工服务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激情和活力。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制度管理行为,高度重视非制度管理,并促进管理重心的下移和前移。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的意见》和市教育局的实施意见。加强市、区县和学校教研机构、教研队伍和教研制度建设,形成以市教科所为龙头,以市和区县高中学科教研联组为骨干,以高中学校教科室和学科教研组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体系。实行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和教研员学科负责制度。增强教改和教研工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考纲、试题的分析研究。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加强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研究和指导,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健全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以市为主,规范对高一、高二学科教学质量的学期、学年检测和对高三的调研、“一诊”、 “二诊” 和高考适应性考试,并对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高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健全普通高中高一、高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坚持过程跟踪分析和终结评价的统一。市和区县教研机构加强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工作的视导。市、区县教育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将教育教学质量列为教育督导评估和对学校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使用。 2、建立高中教育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市教育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对高中教育质量负直接领导和管理责任。建议市政府对市教育局抓高中教育质量的情况和效果进行年度考核,具体奖惩及责任追究由市政府制定意见。对各类高中实行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校领导班子集体负责,由市教育局进行考核评价,并实施奖惩。学校也要制定和落实对校内职能科(处)室及教师的考核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各区县教育局对本县的中小学教学质量负直接领导和管理责任。具体奖惩及责任追究意见由区县政府制定。 3、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育人环境。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校风为重点,全面加强学校校风和学风建设,以之为学校育人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进一步加强省、市级校风示范校的管理和巩固提高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校内的加强校风建设的载体作用和在校际间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鼓励和引导其他学校积极争创校风示范校。进一步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争创优秀班集体、文明班级活动。继续鼓励学生争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努力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自我修养水平。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艺术修养为基本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4、强化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校长公招、公推和公选的竞争机制,努力促进校长负责制有关规定的落实,加大对校长的培训、考核和奖惩力度,创造条件全力支持校长以主要精力抓学校的管理和质量提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事业;聚精会神抓教育质量提高。强化教师自身的主导责任。积极引导和促进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的结合。强化教师的培训提高。一是以校本研修为主要载体,以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大幅度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抓紧青年教师特别是近五年新进高中的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坚持按“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初显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骨干教师-名教师”的轨迹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积极主动为青年教师构建实现专业发展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其脱颖而出。市教育局拟用三年时间,对近五年新上岗的普通高中青年教师实施集中培训,并加强对其进行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评价。三是积极有效扩大中小学骨干教师群体。市、县、学校都要制定和落实骨干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加强以高中骨干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后备人选的市级研修活动;加大引进骨干教师的力度;完善和健全同级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和评选管理制度。四是采取倾斜政策,全面加强农村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五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全面关心教师,特别是各类教育的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 5、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强化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龙头、示范作用。抓紧国家级、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巩固提高工作,鼓励和支持其在全省示范高中排名中不断升位。在继续推进示范性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创造条件实施集团化办学。有计划地推进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创建和巩固提高工作。继续逐年提高普通高中学生中在示范性高中就读比例。完善对示范性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督导评估和专项评价制度。 6、加强高中教育与其他基础教育的衔接。坚持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较长的教育阶段来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既关注“终端”,更关注“过程”;既关注高中,又关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牢固树立“两基”是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意识,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全面、有效地提高村小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改进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和健全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测评价制度,将管理和质量作为义务教育实施“两全”的重点工作内容和督导评估的关键评价指标。加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衔接,要求义务教育为高中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生源,高中教育以良性的发展促进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 7、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确保“十一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当年招生数达到1:1。充分利用、优化和扩充职业教育资源,巩固和扩大创重成果,稳步推进骨干学校建设和骨干专业建设,巩固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参加国家实施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良好的教师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度。坚持专任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的制度。建立机制,培养一批省级职业教育专家、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组织开展专业课教师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和渗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和为其终身发展奠基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以多种方式联合或协作,对适时分流的普通高中学生实施分流后教育。鼓励和支持合格高中和办学点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办成综合高中。 8、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和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育人的基本属性和科学的育人观、质量观,普及有关教育、教学和青少年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教师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育活动的特点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尽可能减少公众因缺乏对学校和教育的了解而产生的种种误解或疑虑。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更为开放、更为民主。通过举办教育政策“听证会”、定期的教育政策发布会,通过成立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等各种方式,使公众更为广泛地参与教育的决策和管理,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和教育界。学校要致力于建立与社区和家庭的和谐关系。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定期出席学校的有关工作会议和业务会议等机制,使家长们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有更多了解。同时,建立定期的家长接待制度和校情通报制度,恢复或完善教师家访制度,主动减少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误解、猜疑,致力于逐渐建立学校与社区和家庭的和谐关系。 市长吴光镭曾说到:全市上下要以奋发创新的精神开创宜宾教育新局面。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覆盖了整个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人才工程。宜宾的发展有无后劲,关键是人才。现在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竞争,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努力实现宜宾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当前位置:馆藏指南 - 编研成果&
宜宾教育现状
编辑说明 一、编写《宜宾教育现状》,是为了把宜宾教育目前的情况概括地记录下来,供利用者参考。二、《宜宾教育现状》主要由基本情况、改革发展和提高、差距和问题、形成问题和差距的主要原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举措等内容构成。三、编写《宜宾教育现状》的材料来源于宜宾市教育局。&宜宾教育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088所(不含宜宾学院),在职教职工41581人,在校学生92.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32所,专任教师3663人,在校学生6.2万人,职业高中(含中职类学校)37所,在职教职工2293人,在校学生3.15万人;农村中小学2052所,占全市总数的91.77%,在职教职工22992人,占全市总数的64.5%,在校学生54.8万人,占全市总数的74.41%。二、改革发展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1、全市实现“两基”。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2001年以市为单位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攻坚任务。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小学巩固率99.4%,升学率96.77%,;初中年巩固率95%,升学率66.4%;15—50周岁人口文盲率控制在1%左右,成人识字率95%。职工教育和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全面开展。民族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98.99%、初中90.3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87%。 2、高中教育事业发展加快。自1996年(1997年建市)到2005年,高中阶段教育当年招生数由15487人增加到44381人,增幅188.6 %,其中普通高中由5579人增加到 24823人,增幅334.9 %;中职学校由9908人增加到19549人,增幅97.4%。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由49.1%增加到66.4%,提高 16.3个百分点,为全省第15位。 3、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自80年代我市经历了4次行政区划调整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到1990年,我市高考专科上线率仍为全省第18位。又经过4年的努力,到1994年,仍为全省17位。自1995年起到2002年(全省以专科上线为统计口径的最后一年),专科上线率连年创历史最好水平,上线数由356人增加到5980人,增幅1579.8%;上线率由5.7%上升到57.7%,提高52个百分点,增幅912.2%;上线率在全省的位次为,1995年15位,1996年13位,1997年12位,1998年10位,1999年12位,2000年10位,2001年11位,2002年14位。 2003年—2005年全省按本科上线率统计排位,我市2003年15位、2004年12位、2005年14位。2005年在全省本科招生计划调控的情况下,上线4824人,比2003年的4335人增加489人,比2004年的4939人减少115人。 4、优质高中建设在全省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市现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8所,较2000年增加“省示”以上普通高中8所。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中,有55%在“国示”、“省示”学校就读(全省为34%)。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宜宾县柳嘉职业中学成功争创“国重”,宜宾卫生学校、南溪县职业高中通过“国重”复查;宜宾县高场职业中学成功争创“省重”,长宁县职业高中、宜宾市食品工业职业中学校通过“省重”复查。 5、省教育厅对我市各年度工作考核结果。1997年以来,省教育厅每年以优秀(每年评优秀等次6——7个市、地州)和达标两个等次对市州教育局进行综合目标考核。除2000年省上未进行目标考核,2001年我市因“豆奶事件”被降为达标等次外,市教育局7年位列优秀,其中,2003年度位列优秀首位,2004年位列优秀第三位。 6、市教育局获国家、省级表彰奖励情况。2001年以来,市教育局获国家级奖项3项(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全国‘两基’先进地区”、教育部“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教育部“自考工作先进单位”),省政府、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奖项41项。三、差距和问题 1、全市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据2005年统计,全市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62.86%,初中文化程度占30.69%,高中文化程度占7.5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48%。 2、义务教育推进“两全”特别是高水平普九难度大。全市义务教育基本达到了国家和省的相关标准,但义务教育基础仍很薄弱,巩固和提高的任务艰巨。表现在:校舍严重不够,超大班普遍,学生无宿舍食堂,教师编制紧,且严重不够,“普九”欠债大,农村留守儿童面大,城区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困难,初中学生辍学偏高,教育质量较低。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实现“两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实现“双高(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目标,难度很大。 3、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供给与社会的旺盛需求不相适应。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正在并将继续面临学龄人口高峰和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强大压力。近几年,全市初中毕业人数正在进入高峰期,平均增幅在6.1%左右。预计2006年及以后几年,每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万人左右,而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的现有规模还很不适应这种需求。2005年,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为66.4%,全省为73.2 %,差6.8个百分点。中等教育结构仍不合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指标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以2005年为例),表现为“四低”:一是中职招生占初中毕业生比例低,我市为26.3%,全省为31.8%;二是中职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低,我市为39.6%,全省为43.2%;三是中职招生职普比低,我市为3.7:6.3,全省为4.3:5.7;四是中职在校生职普比低,我市为3.4:6.6,全省为3.9:6.1。要实现国家和省提出的1:1的要求,差距较大。 4、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全市教育尽管有历史性的发展提高,但整体质量和水平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需求。 5、教育发展不平衡矛盾较突出。城镇与农村学校之间,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在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占我市学校总数93.7%以上和学生总数75%以上的农村教育整体相对薄弱。四、形成上述问题和差距的主要原因 1、区位和基础。第一,宜宾地处盆周南缘,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四次行政区划调整,现有10区县中有7个贫困山区县。第二,我市农村人口比重大,社会事业发展总水平低,教育的基础差、底子簿。第三,我市是全省除“三州”外最后一个实现“两基”的内地市,与省内多数市比,我市教育的发展整体相对滞后,教育质量的相应提高尚有一个过程。目前的整体竞争实力有限。 2、管理和校风。教育系统内部对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还有待更好地有机结合,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人性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不够。校风和师德师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师的数量、结构、素质和待遇。一是数量不足。我市现有中小学教职工35609人,中小学教师人均负担学生数,1996年为21.5人,2005年为25.5人。经过多次清理整顿,现全省有2万多名代课教师,我市就有4815人名,占全省近四分之一,在全省比较突出。代课教师中,初中占7%,小学占89.88%。小学代课教师重点又在村小,村小代课教师占小学代课教师的79.2%,条件越艰苦的地方,代课教师越多。这是较长期以来我市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整体素质偏低的典型表现。2005年,各区县教育、编制部门按四川省中小学教职工基本编制标准并从严控制,上报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最低需要数,全市合计至少应编制39800人。2006年,我市下达编制36198人,与上报的最低需要数相比,尚差3602人,且我市编制标准与省编制标准有明显差距。二是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城乡教师结构不合理,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结构有较大的反差;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外语、计算机、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教师在多数学校缺乏,农村学校更甚;再次是高中由于近几年连年扩招,青年教师补充比例较大,“国示”、“省示”普通高中更甚。三是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亟待加强,数量庞大的农村教师更甚。四是骨干教师队伍的总量有限且不稳定,培养、提高和稳定的任务都较艰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缺乏,吸引市外优秀教师的相关政策不配套,力度不够。当前,我市教师在待遇和后顾之忧方面反映较多的,一是多数教师特别是多数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当地公务员有较大的差距;二是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待遇偏低;三是相当部分教师的住房困难,市直属的一、三中、商职中等学校教师的困难情况也比较突出。同时,由于区位局限和优惠政策有限,我市面向市外吸引优秀教师的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4、投入和条件。教育经费投入距国家“三个增长(即: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和“两个比例”(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的规定较有差距。和2004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没有相应增长,还分别较上年降低1.34、0.2和3.72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2.47%,远未达到国家4%要求。据省教育厅统计,我市教育经费总投入和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预算内教育经费和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全省的排位分别为:、18、18位,、13、13位,、13、13位,与宜宾的现实经济水平不一致。全市教育负债严重。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多层次的部分学校都程度不同地负有发展性债务,初步统计,全市仅义务教育负债3.4亿元,高中负债4.73亿元(不含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农村义务教育“三保”(即:保教师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和发展)中后“两保”落实较差,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严重。 2005年,我市小学、中学、职中生均占地面积分别比国家规定标准差4.91m2、7.94m2、3.42m2;生均校舍面积分别比国家规定标准差0.95m2、4.03m2、5.9m2;全市班额在66人以上的超大班:小学558个,中学1000个。不少学校图书资料、理化生实验配齐率低。全市尚有中小学D级危房67768平方米,其他等级危房48586平方米。近几年,各级各类学校按规收费进一步规范。特别是“一费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收费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教育乱收费现象,群众投诉和乱收费案件大幅度降低。由于认识和受利益驱动等原因,在我市极个别地方学校还存在乱收费和变相乱收费情况,主要表现:一是在岗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外进行有偿补课;二是学校代新华书店收取教辅资料费、代保险公司收取保险费;三是以动员学生住校为名变相收取早晚自习费;四是高一、高二年级补课收费。关于学校收取高一、高二年级补课费问题,据我们了解,社会、家长和学生迫切希望高中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包括补课在内的一些建议。为满足家长、学生的愿望和要求,高中学校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和周六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补课并收取一定费用,用于任课教师课时补助。此属全省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收费无政策依据。 5、体制、机制和结构。在办学体制上,还没有形成多元办学,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表现在高中阶段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需要在县和乡镇进一步界定和落实;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和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的文件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事权、人权和财权等方面的统筹,充分发挥其对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职能作用。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与真正意义的校长负责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自主权较缺乏,学校内部的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中等教育的结构上,职教的地位突出不够,基础整体薄弱,全市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中等教育发展格局。 6、社会环境。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教育必须优先并适度超前发展还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正确的育人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就业观宣传引导不够,轻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愿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现象仍然较普遍存在;全社会关心、爱护和支持教育的意识和氛围不够;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力度不够。上述问题,有的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有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学校和教育领域,而且学校和教育本身也深受其害;有的是教育改革发展中难以避免的新问题。市教育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对这些问题都有认真研究并努力解决或促进解决的责任。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举措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宜宾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领全市人民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在全省相对滞后的被动局面,为未来的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奋发创新的精神开创宜宾高中教育新局面”的要求,预示着我市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定抓住机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使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科教兴宜”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一个主题”,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突出“四个重点”,即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民办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抓好“五个环节”,即加强党建和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教育体制和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宜宾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的主要举措: 1、以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依法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兴办以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的各类教育,形成多元办学的格局,改变我市中等教育办学体制单一的局面。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积极营造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二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界定和落实县和乡镇对教育改革发展及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贯彻落实宜委发[2001]37号文件精神,依法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投入、教师聘任、干部任免等方面的统筹职能。三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按照宜委发[1998]32号文件和宜委发[2001]37号文件的要求,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落实从主要领导到各工作岗位人员的教育教学管理责任,特别要强化校长的主要责任。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形成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加大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力度,增强干部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和职工服务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激情和活力。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制度管理行为,高度重视非制度管理,并促进管理重心的下移和前移。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的意见》和市教育局的实施意见。加强市、区县和学校教研机构、教研队伍和教研制度建设,形成以市教科所为龙头,以市和区县高中学科教研联组为骨干,以高中学校教科室和学科教研组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体系。实行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和教研员学科负责制度。增强教改和教研工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考纲、试题的分析研究。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加强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研究和指导,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健全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以市为主,规范对高一、高二学科教学质量的学期、学年检测和对高三的调研、“一诊”、 “二诊” 和高考适应性考试,并对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高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健全普通高中高一、高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坚持过程跟踪分析和终结评价的统一。市和区县教研机构加强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工作的视导。市、区县教育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将教育教学质量列为教育督导评估和对学校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使用。 2、建立高中教育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市教育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对高中教育质量负直接领导和管理责任。建议市政府对市教育局抓高中教育质量的情况和效果进行年度考核,具体奖惩及责任追究由市政府制定意见。对各类高中实行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校领导班子集体负责,由市教育局进行考核评价,并实施奖惩。学校也要制定和落实对校内职能科(处)室及教师的考核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各区县教育局对本县的中小学教学质量负直接领导和管理责任。具体奖惩及责任追究意见由区县政府制定。 3、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育人环境。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校风为重点,全面加强学校校风和学风建设,以之为学校育人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进一步加强省、市级校风示范校的管理和巩固提高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校内的加强校风建设的载体作用和在校际间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鼓励和引导其他学校积极争创校风示范校。进一步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争创优秀班集体、文明班级活动。继续鼓励学生争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努力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自我修养水平。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艺术修养为基本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4、强化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校长公招、公推和公选的竞争机制,努力促进校长负责制有关规定的落实,加大对校长的培训、考核和奖惩力度,创造条件全力支持校长以主要精力抓学校的管理和质量提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事业;聚精会神抓教育质量提高。强化教师自身的主导责任。积极引导和促进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的结合。强化教师的培训提高。一是以校本研修为主要载体,以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大幅度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抓紧青年教师特别是近五年新进高中的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坚持按“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初显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骨干教师-名教师”的轨迹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积极主动为青年教师构建实现专业发展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其脱颖而出。市教育局拟用三年时间,对近五年新上岗的普通高中青年教师实施集中培训,并加强对其进行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评价。三是积极有效扩大中小学骨干教师群体。市、县、学校都要制定和落实骨干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加强以高中骨干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后备人选的市级研修活动;加大引进骨干教师的力度;完善和健全同级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和评选管理制度。四是采取倾斜政策,全面加强农村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五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全面关心教师,特别是各类教育的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 5、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强化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龙头、示范作用。抓紧国家级、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巩固提高工作,鼓励和支持其在全省示范高中排名中不断升位。在继续推进示范性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创造条件实施集团化办学。有计划地推进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创建和巩固提高工作。继续逐年提高普通高中学生中在示范性高中就读比例。完善对示范性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督导评估和专项评价制度。 6、加强高中教育与其他基础教育的衔接。坚持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较长的教育阶段来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既关注“终端”,更关注“过程”;既关注高中,又关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牢固树立“两基”是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意识,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全面、有效地提高村小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改进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和健全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测评价制度,将管理和质量作为义务教育实施“两全”的重点工作内容和督导评估的关键评价指标。加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衔接,要求义务教育为高中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生源,高中教育以良性的发展促进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 7、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确保“十一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当年招生数达到1:1。充分利用、优化和扩充职业教育资源,巩固和扩大创重成果,稳步推进骨干学校建设和骨干专业建设,巩固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参加国家实施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良好的教师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度。坚持专任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的制度。建立机制,培养一批省级职业教育专家、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组织开展专业课教师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和渗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和为其终身发展奠基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以多种方式联合或协作,对适时分流的普通高中学生实施分流后教育。鼓励和支持合格高中和办学点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办成综合高中。 8、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和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育人的基本属性和科学的育人观、质量观,普及有关教育、教学和青少年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教师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育活动的特点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尽可能减少公众因缺乏对学校和教育的了解而产生的种种误解或疑虑。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更为开放、更为民主。通过举办教育政策“听证会”、定期的教育政策发布会,通过成立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等各种方式,使公众更为广泛地参与教育的决策和管理,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和教育界。学校要致力于建立与社区和家庭的和谐关系。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定期出席学校的有关工作会议和业务会议等机制,使家长们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有更多了解。同时,建立定期的家长接待制度和校情通报制度,恢复或完善教师家访制度,主动减少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误解、猜疑,致力于逐渐建立学校与社区和家庭的和谐关系。 市长吴光镭曾说到:全市上下要以奋发创新的精神开创宜宾教育新局面。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覆盖了整个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人才工程。宜宾的发展有无后劲,关键是人才。现在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竞争,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努力实现宜宾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宜宾卫生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