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高集海堤建成之前,漳州人是怎么去厦门到漳州的士的

厦门海堤的前世今生
导读:厦门地理环境的变迁
沿今天的溪岸路——人民体育场——幸福路——海岸后街,古时就是海岸线。而现在的厦门六中、眼科中心带古时“桅樯林立,番船辏集”。厦门工程机械厂附近的地名叫后江埭,埭是阻挡海水的土堤,顾名思义这里位于海滨。而今却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闹市区。
筼筜港原是厦门岛天然的古港湾,从厦门岛西南岸向东北深入岛内约7-8公里,宽约2—3公里,水面有20多平方公里,由于港湾形态颇似大竹“筼筜”而得名。据《海澄县志》:“港当汐时,中流一带。宛转纤长而未分岐,形如竹,故名筼筜。”浮屿、凤
厦门地理环境的变迁沿今天的溪岸路——人民体育场——幸福路——海岸后街,古时就是海岸线。而现在的厦门六中、眼科中心带古时“桅樯林立,番船辏集”。厦门工程机械厂附近的地名叫后江埭,埭是阻挡海水的土堤,顾名思义这里位于海滨。而今却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闹市区。筼筜港原是厦门岛天然的古港湾,从厦门岛西南岸向东北深入岛内约7-8公里,宽约2—3公里,水面有20多平方公里,由于港湾形态颇似大竹“筼筜”而得名。据《海澄县志》:“港当汐时,中流一带。宛转纤长而未分岐,形如竹,故名筼筜。”浮屿、凤均、美头山均在港湾内的海中。据厦门史学家潘文贵先生考证,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便把大批水师船舶屯泊在筼筜古港。另外,筼筜港还是厦门通往海内外的港口,码头就在江头。至1919年筼筜港水面已减少一半,约为9.5平方公里,但那时的浮屿、凤屿依然还是海中小岛,美头山、金榜山均在南岸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筼筜港进行大规模造地行动,填海造陆才修筑了厦禾路。至1938年港湾水域已剩不到9平方公里,浮屿、凤屿与厦门岛连成一起,港湾尽头还在江头。20世纪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筼筜港在港湾口部筑起1700米长的堤坝围堵,从此港湾成为封闭水体——筼筜湖,水面缩小至2.2平方公里。厦门海堤带来的问题厦门岛的高崎至大陆集美的厦门海堤。1955年建成,长约2.25千米,堤面并列铁路、公路和人行道。这一海堤基本上阻隔了两侧海域,仅留下16米宽的涵洞。在桥头碑上朱德委员长题词:“移山填海”。50年代使用简单的抛石方方法,建成了这么雄伟的巨堤,保证了鹰厦铁路的通车,具有历史意义。但是:1、大中船只无法通过涵洞环厦门岛航行。2、使厦门西港成为半封闭性内湾,改变了海堤两侧原有的生态和水交换能力,污染物不能充分扩散,两侧淤积加剧。因而,西港赤潮时有发生。原有的捕捞渔业和真鲷产卵场不复存在。牡蛎、蛙、蛤仔等养殖贝类生长缓慢甚至经常大面积死亡。以往随时可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在此生境几近绝迹。3、围堤后,使东侧水域同安湾的文昌鱼场完全破坏了。文昌鱼是脊索动物过渡到脊椎动物的例证,也曾是珍贵的食品,在粗砂海底营半底堤生活。1923年厦门大学外籍教授S.F.Light向世界报道了世界的珍稀动物——文昌鱼在厦门刘五店竟成为渔业,轰动了全世界。1932年年产量35吨,价值银元11727元;1945年——1956年年产量100——200吨。1955年以后因厦门海堤阻隔了水交换,加上同安湾顶策糟、东坑大面积土建,一次大台风后,渔场由砂底变为泥砂或泥底,70年代以来历史悠久的刘五店文昌渔场已不复存在了。修建厦门海堤的同时,也修建了连结厦门集美镇至杏林镇的海堤并铺上铁轨,使鹰厦铁路缩短了路程。海堤完全封闭了原厦门西海域的杏林湾,使伸展到内陆湾域接纳的淡水不能输入海域,也使海域的海水和强大的潮汐落差影响不到现称的杏林水库。杏林水库现有面积约10平方千米,虽有计划作为淡水的备用水源,但水质差,属类Ⅳ类水质。厦门7座海堤的前世今生上世纪50年代起,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厦门先后修建了高集、集杏、马銮、筼筜、钟宅、东坑湾、大嶝等7座海堤。海堤建设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导致了厦门海域沉淤,海水水质、海洋生态恶化。“十二五”期间,这7座海堤将全部打开,通过堤改桥、海堤全拆除、开口建闸等方式,进行开口改造。目前,它们中有的已被拆除,有的完成改造,有的正在改造,而东坑湾海堤是最后一座未开口改造的海堤。未来它改造完成后,厦门将不存在封闭海堤,厦门海域将恢复流畅的水动力环境,海洋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大嶝海堤如今不少人上大嶝岛游玩,都是坐车走大嶝大桥。这座2004年开建的大桥,全面建成投用后,成为大嶝岛与外界沟通的“黄金通道”。而在大嶝大桥投用之前,大嶝海堤是出入大嶝岛的“黄金通道”。不过,在大桥建成后,这个让大嶝岛由海岛变成半岛的海堤,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之前,大嶝是一个四面皆海的岛屿,当地居民靠船出入,出岛一趟不易,岛内经济相对落后,岛民靠种地或打鱼为生,很多人不愿呆在岛上,到外面打工。日,大嶝海堤动工;日,起于翔安区新店蔡厝村止于大嶝岛的海堤完工。大嶝海堤的建成,让大嶝岛“活”了起来,岛民终于可以开着车进出大嶝了。岛上建起了盐场,养起了鱼虾,交通问题得到了解决,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当地居民开始与岛外的人做起贸易。海堤建成的同时,布设了电缆和自来水管道,岛上通水通电,岛民不再依靠煤油灯和井水生活。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嶝海堤的局限性日益突显,对生态的破坏为专家所忧虑。当地居民李老伯指着曾经的盐场旧址回忆说:“海堤建成后,大家都在这晒盐、养虾,后来这边都是淤泥,什么都做不了了。”据大嶝街道办事处党政办陈主任介绍,大嶝海堤建成后,水流不通,堤内淤泥越积越多,越垒越高,“当年种下的红树林被淤泥覆盖着,好像从没长过似的”。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厦门决定建设大嶝破堤改桥工程。2005年年底,大嶝大桥完工。2007年大嶝海堤被拆除,历史生命宣告结束。钟宅海堤据悉,钟宅海堤1978年动工,1979年建成,位于厦门本岛东南海滨,是钟宅至高林大队的田里村之间的一条海堤。钟宅湾盛产盐,钟宅海堤的建成主要用于兴办钟宅盐场。这条海堤堤长530米,堤面宽6米,年产盐5000吨。“这是当年村民一车土一车石,用板车拉来建成的。”钟宅当地人老钟说,钟宅海堤是他们村里人建的,当时建设钟宅海堤主要是为了养殖、种田、建盐场,“后来盐场没了,田地荒废了,环境变差了,海堤也就没用了。”如今,钟宅海堤已不存在。2007年,经过重型机械、海上清淤船日夜施工,隔离五缘湾内外湾的钟宅海堤被打开,内外湾水体交换,最终实现退湾还海。筼筜海堤筼筜湖原名湾东港,历史上曾是一个天然的港湾,每当夜幕降临,停泊在港湾内的渔船灯光闪闪,形成“筼筜渔火”的景致。上世纪70年代初,人们开始围海造田,种植粮食,养殖水产,厦门许多海湾开始围海造田、修建海堤,筼筜海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筼筜海堤于日动工,日石堤堵口,当年9月基本完工,长1700米。筼筜海堤建成后,筼筜湖变成了封闭的内湖。人们在垦区内种植粮食,养殖水产,但由于垦区内土地盐碱性太高,田地逐渐被废弃,工业用水、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大量排入,再加上水不流通,湖水变成了死水,导致水质越来越差,垃圾堆积,臭味弥漫。原本厦门八大景色之一的“筼筜渔火”,失去了原有的辉煌。据称,当时湖内的鱼基本都死光,只剩下一种极耐污的鱼存活,每天都可以从湖内清理出好几吨垃圾,下雨天更多。要改变筼筜湖水质,改变环境,就必须对筼筜海堤进行改造,让水流通起来。1989年,筼筜海堤改造,成为湖滨西路的一部分。改造后,海堤不再是单纯的海堤,当年填海造地形成了大片土地,在海堤的西面建成了公园、居民生活区、污水处理厂等。据了解,目前厦门岛内还有不少地方依然比海平面低,如湖滨南路,因此筼筜海堤依然保护着中心城区的安全。集杏海堤提起厦门的海堤,名声最响的应属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了。它们是厦门海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厦门最早、最重要的海堤。上世纪50年代,这两个海堤先后建成,使厦门从海岛变为半岛,与大陆连接在一起,打通了厦门交通、经济命脉,火车、汽车经过这里往返厦门岛,输送各种材料和产品,有力地推动了厦门的建设和发展。1955年高集海堤将竣工之际,为了建铁路,集杏海堤开建,日竣工。年近70岁的杏林村村民周老伯,是海堤建设的见证者。他回忆说,当年全村的人几乎都来支援海堤建设。他们除了用板车、畚箕运载土石外,甚至还动用了船。集杏海堤和高集海堤打通了杏林往厦门岛的通道,也喜了杏林村村民,周老伯说,海堤建成后,村民经常结伴去岛内,一路欢声笑语,走路很快就到了,运气好点还可以坐上车,“比起早前摇着船过海,方便安全多了”。集杏海堤建成发展了杏林湾水库,必要时还可向岛内供水,是厦门重要的后备水源,也作水产养殖之用。但海堤建成后,海水不流通。“路是通了,但鱼少了。”当年当地许多村民靠打鱼为生,据当地老渔民回忆,以前他们出海捕鱼,一天可以捕到满满一船的鱼,“那时候水可以漫到杏滨路,鱼都可以游到那边来,海堤建成后,水流不动了,鱼繁殖不了,只能捕点小鱼,种种花蛤之类的”。2010年7月,集杏海堤进行开口改造,历时1年3个月,集杏海堤解除封闭恢复通车。海堤被保存了下来,如今海堤上,一片繁华,海堤两旁绿意盎然,园博苑点缀其中,道路双向6车道,车辆川流不息,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堤上甚至还预留了火车轨道。“海水通了,水质好了,鱼肯定会多起来,而且路比以前好走多了。” 周老伯站在海堤上开心地说,“以前捕鱼回来,没路灯,要摸黑回家,现在路灯很亮,走在海堤上很安全”。对四川来厦务工的柏先生而言,夏日傍晚带着妻儿坐到海堤上是一桩美事:吹着徐徐的海风,望着远方的渔船,听着时而疾驰而过的动车轰隆声、海水拍打在桥墩上的哗哗声,很惬意很放松。高集海堤高集海堤位于厦门岛内高崎与岛外集美之间,全长2200多米。1954年1月开始全面施工,投入劳动力1万多人,1955年9月竣工,同年10月正式验收。这是厦门第一条跨海海堤,它的建成让厦门岛从一个全岛变成了半岛。在海堤高崎一侧,高集海堤纪念碑碑石上由朱德题写的“移山填海”四个大字,镌刻下当年的壮举和海堤精神。50多年过去了,高集海堤给厦门带来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海洋环境方面的问题。厦门文史专家、老厦门人郭坤聪回忆说,高崎往集美这一带都是深水区,有很多鱼类,如带鱼、文昌鱼等,海堤建成后,鱼慢慢地少了。厦门市水利局水利建设与管理处陈科长介绍说,海堤将厦门湾东西水域阻断,影响了东西海域的海水交换,海水自净能力大大减弱,水动力减弱,海堤附近堆积了大量的淤泥,影响了厦门港湾海洋生态环境。2010年10月,高集海堤开口前期工程启动,去年6月30日进行开口改造。如今,高集海堤已破口,施工现场一片繁忙。陈科长介绍说,高集海堤破口改造后,将有利于东西水域水体交换,有利于改善东、西海域的水质环境和泥沙冲淤环境。据介绍,高集海堤改造工程预计明年6月完工。改造后的高集海堤,将成厦门又一条城市主干道,宽度从20米延伸到24米,双向4车道,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使得进出厦门岛的车道数增加,这将进一步缓解厦门岛北部,尤其是厦门大桥的进出岛交通压力。在海堤西侧,将设置一条4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以及一条宽达2米的绿化带。将来厦门的轻轨也将经过这里,行车地点就在曾经的海堤火车道上。同时,在海堤开口建水闸,一些小型船舶将可通过中间的航道来往于东、西海域。马銮海堤同钟宅湾一样,马銮湾盛产盐,是当时厦门重要的盐业生产与水产养殖地。为了生产,1958年6月动工兴建马銮海堤,1960年10月竣工,全长1655米,马銮湾变成相对风平浪静的内湾。海堤同时还发挥着防潮排涝的作用。数十年风浪侵蚀,马銮海堤年久失修,基本丧失了原有的功能。2005年开口改造开始,如今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日前,我们来到垦区,看到不少人在滩涂上玩耍,海堤水闸旁钓鱼的老伯说,以前这边都是海,水好鱼多,“现在虽然能钓到鱼,但少且小,等到海堤开口了,我就有大鱼钓了”。马銮海堤开口工程,对于改善西海域水动力条件、马銮新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通过改造加固马銮海堤,将使海堤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潮标准和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改造新建的一座4车道交通桥,将与新阳大桥形成上下行车道,成为未来海沧通往岛内的一条重要通道。东坑湾海堤东坑湾海堤位于翔安区马巷镇陈新村至新店镇和平村,1964年9月动工,1966年4月竣工;全长3577米,分新店和马巷两段。东坑湾海堤由当年东坑公社各大队承担建设。今年76岁的老洪,是当年众多建设者中的一员。他回忆说,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建海堤围海造田,海堤建成后,村民在堤内种田、养殖水产。另一名参与东坑湾海堤建设的村民老朱说,当年他15岁,跟着大人用簸箕挑、用板车拉土石去填海赚工分。历经1年多,海堤终于建成。如今的东坑湾海堤堤旁杂草丛生,堤上土路坑坑洼洼,堤外垦区淤泥堆积……刚从滩涂回来的渔民李先生当天收获的是几条小鱼,他说,他家祖辈都在这里生活,靠打鱼为生,如今这里只能抓些小鱼。据当地一个老渔民回忆,修建海堤前,“东坑湾可以捕到文昌鱼,每天80条船出海,一天可以捕获1000斤左右,有时候中华白海豚还游过来咬破网偷吃鱼呢”。据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海域与海岛管理处黄处长透露,目前东坑湾海堤的改造工程已经在论证阶段,预计很快将会实施。翔安区农林水利局综合科吴科长介绍说,东坑湾海堤改造后,估计会建成一个类似于五缘湾那样的景区。东坑湾已被列入缔造厦门美丽海湾的三大湾区之一,3年内,东坑湾、马銮湾和海沧湾都将“改头换面”,湾区内的湿地将全部种上红树林。根据目前的规划定位,东坑湾将被打造为海上运动娱乐区,将发展游艇、帆船等水上运动,和五缘湾一样,将成为厦门的游艇基地。厦门海堤是怎么改造的?2010年7月,厦门海堤中的集杏海堤开始改造,预计是2011年底完工。高集海堤改造是2010年10正式启动,2012年完成,总投资15.6亿元。厦门海堤的改造工程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第一是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工程,先期于海堤改造工程,面前,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等5条跨海通道已经建成,这就为改造厦门海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在上述大桥和隧道建成之前就开工海堤改造工程,则厦门岛的交通将中断。第二才是海堤改造工程。具体情况简介如下:厦门海堤改造工程是变“堤”为“桥”工程,是涉及桥梁、路面、岸线整治、清淤及景观绿化等综合性环保工程。高集海堤将开两个“口子”。第一个开口位置在海堤的高崎(厦门岛),将打开一道800米宽的“口子”,架设长1000米的双幅连续箱梁桥,可以通航帆船、游艇等100吨级船舶。海堤靠集美一侧将打开第二道50米“口子”,架设长约60米小桥,以增强集美一侧的水流交换能力,促进东西海域海水的自由交换。改造后的高集海堤将成为一条24米宽的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行车宽度为14.5米。另设置一条4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和一条2米宽的绿化带,并预留轻轨通道。收费站建在厦门岛的高崎。海堤的集美一侧,将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旁建旅游节点广场和集美海上旅游转运中心。海边建设水上运动广场,预留水陆通道,并配套建设一条训练下水滑道和一座滨水休闲广场等。在高集海堤与厦门大桥之间,建一座海堤纪念公园,占地1.22万平方米。公园中心区,将由1953块海堤条石砌成中心广场,纪念海堤开工建设时间;景观墙由6正面雕刻抛石筑堤以及海堤建成后景象,侧面铭刻176位在建设中牺牲的烈士名字。高集海堤的挖掘,用的是定做的一台价值300多万元的挖掘机,臂长达16.8米,下挖可达9米。它在退潮时开始施工,“站”在海边就能将10多米开外的沙石挖掘起来,横向可达17米。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0%,节省了资金。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厦门7座海堤2座已拆4座被改造 最后一座也将开口-中新网
厦门7座海堤2座已拆4座被改造 最后一座也将开口
集杏海堤改造后,当地渔民说,路好走多了。&&&&横跨厦门翔安境内东坑湾的马新大桥建设目前已接近尾声,预计年底基本完工。这意味着厦门最后一座完整的海堤――东坑湾海堤,实施开口改造将提上日程。日前来自相关部门的消息称,计划明年年内全面启动东坑湾海堤“开口”。&&&&上世纪50年代起,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厦门先后修建了高集、集杏、马銮、■■、钟宅、东坑湾、大嶝等7座海堤。海堤建设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导致了厦门海域沉淤,海水水质、海洋生态恶化。&&&&“十二五”期间,这7座海堤将全部打开,通过堤改桥、海堤全拆除、开口建闸等方式,进行开口改造。目前,它们中有的已被拆除,有的完成改造,有的正在改造,而东坑湾海堤是最后一座未开口改造的海堤。未来它改造完成后,厦门将不存在封闭海堤,厦门海域将恢复流畅的水动力环境,海洋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当海堤将成“往事”,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前世今生”。&&&&它们已成历史&&&&大嶝海堤&&&&为了海洋生态不复存在 大桥串起大嶝岛与外界&&&&如今不少人上大嶝岛游玩,都是坐车走大嶝大桥。这座2004年开建的大桥,全面建成投用后,成为大嶝岛与外界沟通的“黄金通道”。而在大嶝大桥投用之前,大嶝海堤是出入大嶝岛的“黄金通道”。不过,在大桥建成后,这个让大嶝岛由海岛变成半岛的海堤,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之前,大嶝是一个四面皆海的岛屿,当地居民靠船出入,出岛一趟不易,岛内经济相对落后,岛民靠种地或打鱼为生,很多人不愿呆在岛上,到外面打工。&&&&日,大嶝海堤动工;日,起于翔安区新店蔡厝村止于大嶝岛的海堤完工。大嶝海堤的建成,让大嶝岛“活”了起来,岛民终于可以开着车进出大嶝了。岛上建起了盐场,养起了鱼虾,交通问题得到了解决,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当地居民开始与岛外的人做起贸易。海堤建成的同时,布设了电缆和自来水管道,岛上通水通电,岛民不再依靠煤油灯和井水生活。&&&&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嶝海堤的局限性日益突显,对生态的破坏为专家所忧虑。当地居民李老伯指着曾经的盐场旧址回忆说:“海堤建成后,大家都在这晒盐、养虾,后来这边都是淤泥,什么都做不了了。”&&&&据大嶝街道办事处党政办陈主任介绍,大嶝海堤建成后,水流不通,堤内淤泥越积越多,越垒越高,“当年种下的红树林被淤泥覆盖着,好像从没长过似的”。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厦门决定建设大嶝破堤改桥工程。2005年年底,大嶝大桥完工。2007年大嶝海堤被拆除,历史生命宣告结束。&&&&如今,大嶝海域海洋环境得到改善。大嶝大桥上车水马龙,大嶝岛内一片生机,道路畅通无阻,随处可见游客坐着电瓶车穿梭于各处景点,酒店、餐馆应有尽有。&&&&集杏海堤:改造后的海堤,小渔船也成了风景。&&&&钟宅海堤&&&&拆除后内外湾水体交换 五缘湾成为亮丽风景线&&&&与大嶝海堤一样,完成历史使命、被拆除的海堤还有一座,那就是钟宅海堤。&&&&据悉,钟宅海堤1978年动工,1979年建成,位于厦门本岛东南海滨,是钟宅至高林大队的田里村之间的一条海堤。钟宅湾盛产盐,钟宅海堤的建成主要用于兴办钟宅盐场。这条海堤堤长530米,堤面宽6米,年产盐5000吨。&&&&“这是当年村民一车土一车石,用板车拉来建成的。”钟宅当地人老钟说,钟宅海堤是他们村里人建的,当时建设钟宅海堤主要是为了养殖、种田、建盐场,“后来盐场没了,田地荒废了,环境变差了,海堤也就没用了。”&&&&如今,钟宅海堤已不存在。2007年,经过重型机械、海上清淤船日夜施工,隔离五缘湾内外湾的钟宅海堤被打开,内外湾水体交换,最终实现退湾还海。现在,你能看到的是五缘湾碧绿的海水,岸边翠绿与金黄相辅相成的沙滩,蔚为壮观的五缘大桥,海湾上精致的钓鱼亭台,垂钓者神情淡定,一副悠闲自得的模样。&&&&它们已被改造&&&&oY海堤&&&&“oY渔火”虽已成追忆 海堤绿树环绕白鹭成群&&&&oY湖原名湾东港,历史上曾是一个天然的港湾,每当夜幕降临,停泊在港湾内的渔船灯光闪闪,形成“oY渔火”的景致。&&&&上世纪70年代初,人们开始围海造田,种植粮食,养殖水产,厦门许多海湾开始围海造田、修建海堤,oY海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oY海堤于日动工,日石堤堵口,当年9月基本完工,长1700米。&&&&oY海堤建成后,oY湖变成了封闭的内湖。人们在垦区内种植粮食,养殖水产,但由于垦区内土地盐碱性太高,田地逐渐被废弃,工业用水、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大量排入,再加上水不流通,湖水变成了死水,导致水质越来越差,垃圾堆积,臭味弥漫。原本厦门八大景色之一的“oY渔火”,失去了原有的辉煌。据称,当时湖内的鱼基本都死光,只剩下一种极耐污的鱼存活,每天都可以从湖内清理出好几吨垃圾,下雨天更多。&&&&要改变oY湖水质,改变环境,就必须对oY海堤进行改造,让水流通起来。1989年,oY海堤改造,成为湖滨西路的一部分。改造后,海堤不再是单纯的海堤,当年填海造地形成了大片土地,在海堤的西面建成了公园、居民生活区、污水处理厂等。据了解,目前厦门岛内还有不少地方依然比海平面低,如湖滨南路,因此oY海堤依然保护着中心城区的安全。&&&&如今,oY海堤东面湖水碧波荡漾,绿树环绕,白鹭成群,海堤西面白鹭洲公园、海湾公园,早已是厦门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吴小姐是一个“80后”,来厦门好几年了,她说,她经常下班后约上几个好友,去西堤走一走,偶尔还会到海湾公园里的咖啡馆喝喝咖啡,“这边风景很好,坐一坐,顺便放松放松”。&&&&马銮海堤:开口改造施工仍在进行中。&&&&集杏海堤&&&&海水流通路比以前好走 有人爱到这里来看风景&&&&提起厦门的海堤,名声最响的应属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了。它们是厦门海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厦门最早、最重要的海堤。上世纪50年代,这两个海堤先后建成,使厦门从海岛变为半岛,与大陆连接在一起,打通了厦门交通、经济命脉,火车、汽车经过这里往返厦门岛,输送各种材料和产品,有力地推动了厦门的建设和发展。&&&&1955年高集海堤将竣工之际,为了建铁路,集杏海堤开建,日竣工。年近70岁的杏林村村民周老伯,是海堤建设的见证者。他回忆说,当年全村的人几乎都来支援海堤建设。他们除了用板车、畚箕运载土石外,甚至还动用了船。集杏海堤和高集海堤打通了杏林往厦门岛的通道,也喜了杏林村村民,周老伯说,海堤建成后,村民经常结伴去岛内,一路欢声笑语,走路很快就到了,运气好点还可以坐上车,“比起早前摇着船过海,方便安全多了”。&&&&集杏海堤建成发展了杏林湾水库,必要时还可向岛内供水,是厦门重要的后备水源,也作水产养殖之用。但海堤建成后,海水不流通。“路是通了,但鱼少了。”当年当地许多村民靠打鱼为生,据当地老渔民回忆,以前他们出海捕鱼,一天可以捕到满满一船的鱼,“那时候水可以漫到杏滨路,鱼都可以游到那边来,海堤建成后,水流不动了,鱼繁殖不了,只能捕点小鱼,种种花蛤之类的”。&&&&2010年7月,集杏海堤进行开口改造,历时1年3个月,集杏海堤解除封闭恢复通车。海堤被保存了下来,如今海堤上,一片繁华,海堤两旁绿意盎然,园博苑点缀其中,道路双向6车道,车辆川流不息,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堤上甚至还预留了火车轨道。&&&&“海水通了,水质好了,鱼肯定会多起来,而且路比以前好走多了。” 周老伯站在海堤上开心地说,“以前捕鱼回来,没路灯,要摸黑回家,现在路灯很亮,走在海堤上很安全”。对四川来厦务工的柏先生而言,夏日傍晚带着妻儿坐到海堤上是一桩美事:吹着徐徐的海风,望着远方的渔船,听着时而疾驰而过的动车轰隆声、海水拍打在桥墩上的哗哗声,很惬意很放松。&&&&oY海堤:绿树环绕,白鹭飞翔。&&&&3&&&&它们正在改造&&&&高集海堤&&&&厦门第一条进出岛通道 将成又一条城市主干道&&&&高集海堤位于厦门岛内高崎与岛外集美之间,全长2200多米。1954年1月开始全面施工,投入劳动力1万多人,1955年9月竣工,同年10月正式验收。这是厦门第一条跨海海堤,它的建成让厦门岛从一个全岛变成了半岛。在海堤高崎一侧,高集海堤纪念碑碑石上由朱德题写的“移山填海”四个大字,镌刻下当年的壮举和海堤精神。&&&&50多年过去了,高集海堤给厦门带来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海洋环境方面的问题。厦门文史专家、老厦门人郭坤聪回忆说,高崎往集美这一带都是深水区,有很多鱼类,如带鱼、文昌鱼等,海堤建成后,鱼慢慢地少了。厦门市水利局水利建设与管理处陈科长介绍说,海堤将厦门湾东西水域阻断,影响了东西海域的海水交换,海水自净能力大大减弱,水动力减弱,海堤附近堆积了大量的淤泥,影响了厦门港湾海洋生态环境。&&&&2010年10月,高集海堤开口前期工程启动,去年6月30日进行开口改造。如今,高集海堤已破口,施工现场一片繁忙。陈科长介绍说,高集海堤破口改造后,将有利于东西水域水体交换,有利于改善东、西海域的水质环境和泥沙冲淤环境。&&&&据介绍,高集海堤改造工程预计明年6月完工。改造后的高集海堤,将成厦门又一条城市主干道,宽度从20米延伸到24米,双向4车道,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使得进出厦门岛的车道数增加,这将进一步缓解厦门岛北部,尤其是厦门大桥的进出岛交通压力。在海堤西侧,将设置一条4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以及一条宽达2米的绿化带。将来厦门的轻轨也将经过这里,行车地点就在曾经的海堤火车道上。同时,在海堤开口建水闸,一些小型船舶将可通过中间的航道来往于东、西海域。&&&&高集海堤: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开口改造。&&&&马銮海堤&&&&改造加固更能防洪防潮 或成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马銮海堤是如今正在改造中的另一个海堤,位于集美杏林南部的马銮海湾口,是连接杏林与海沧的交通要道。&&&&同钟宅湾一样,马銮湾盛产盐,是当时厦门重要的盐业生产与水产养殖地。为了生产,1958年6月动工兴建马銮海堤,1960年10月竣工,全长1655米,马銮湾变成相对风平浪静的内湾。海堤同时还发挥着防潮排涝的作用。&&&&数十年风浪侵蚀,马銮海堤年久失修,基本丧失了原有的功能。2005年开口改造开始,如今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日前,我们来到垦区,看到不少人在滩涂上玩耍,海堤水闸旁钓鱼的老伯说,以前这边都是海,水好鱼多,“现在虽然能钓到鱼,但少且小,等到海堤开口了,我就有大鱼钓了”。&&&&马銮海堤开口工程,对于改善西海域水动力条件、马銮新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通过改造加固马銮海堤,将使海堤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潮标准和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改造新建的一座4车道交通桥,将与新阳大桥形成上下行车道,成为未来海沧通往岛内的一条重要通道。&&&&将来,这里还可能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今年3月,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周鲁闽副局长接听市长专线时曾透露,厦门将建海洋世界,初步选址在马銮海堤外侧已填地块或丙洲南部。建成后,将成集旅游、科普展示、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大型海洋主题公园。&&&&4它是最后一个&&&&东坑湾海堤&&&&改造工程已在论证阶段&&&&将建成海上运动娱乐区&&&&东坑湾海堤位于翔安区马巷镇陈新村至新店镇和平村,1964年9月动工,1966年4月竣工;全长3577米,分新店和马巷两段。&&&&东坑湾海堤由当年东坑公社各大队承担建设。今年76岁的老洪,是当年众多建设者中的一员。他回忆说,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建海堤围海造田,海堤建成后,村民在堤内种田、养殖水产。另一名参与东坑湾海堤建设的村民老朱说,当年他15岁,跟着大人用簸箕挑、用板车拉土石去填海赚工分。历经1年多,海堤终于建成。&&&&如今的东坑湾海堤堤旁杂草丛生,堤上土路坑坑洼洼,堤外垦区淤泥堆积……刚从滩涂回来的渔民李先生当天收获的是几条小鱼,他说,他家祖辈都在这里生活,靠打鱼为生,如今这里只能抓些小鱼。据当地一个老渔民回忆,修建海堤前,“东坑湾可以捕到文昌鱼,每天80条船出海,一天可以捕获1000斤左右,有时候中华白海豚还游过来咬破网偷吃鱼呢”。&&&&“海堤需要改造,这样海水才能对流,鱼虾才能繁殖,环境也会变好。”朱老伯在海堤附近住了几十年,眼看着其他海堤拆除的拆除,改造的改造,他希望东坑湾海堤也能尽快进行改造,让东坑湾重新美丽起来。&&&&据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海域与海岛管理处黄处长透露,目前东坑湾海堤的改造工程已经在论证阶段,预计很快将会实施。翔安区农林水利局综合科吴科长介绍说,东坑湾海堤改造后,估计会建成一个类似于五缘湾那样的景区。东坑湾已被列入缔造厦门美丽海湾的三大湾区之一,3年内,东坑湾、马銮湾和海沧湾都将“改头换面”,湾区内的湿地将全部种上红树林。根据目前的规划定位,东坑湾将被打造为海上运动娱乐区,将发展游艇、帆船等水上运动,和五缘湾一样,将成为厦门的游艇基地。&&&&■专家观点&&&&海堤的存与亡 是一对矛盾体&&&&厦门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林荫新分析说,厦门的海堤在那时的历史与经济条件下,体现着一种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建设精神,按当时的历史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整体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海堤功大于过,后来逐渐功小于过,因为破坏环境。为短期利益,而以长期破坏海洋环境为代价,是不可取的。因此,拆与不拆很难说。现在那些大海堤已逐渐失去围海造田的作用,最终都将消失,被桥隧取代,以恢复海洋生态环境。但海堤又不能完全退出,在一些农村地区,海堤的作用依然重要,它们保护着农田和家园。因此,海堤的存在与消失是一对矛盾体。&&&&海堤是种精神 需要保存纪念&&&&厦门文史专家郭坤聪认为,厦门海堤背后是一种海堤精神,因此需要保存下来。据他介绍,曾经有人提议炸掉我国第一条跨海长堤――高集海堤,恢复海洋生态环境;但也有人说,当年千军万马筑海堤,这是一种海堤精神,保存海堤可见证历史,海堤应该一直保存下来。现在高集海堤正在改造,高集海堤附近建成厦门海堤纪念公园,移山填海的海堤精神得以再现。(东南早报 文/图 王见明 罗丽莎)&&&&■相关链接&&&&厦门靠海,当地人利用沿海滩涂进行水产捕捞和养殖,修筑海堤与风暴浪潮进行不懈的斗争,围海垦荒、养殖、晒盐,积累了丰富的筑堤经验。有记载称,明朝嘉靖年间(1530年前后),厦门已有修成较大的海堤。&&&&“海堤船工真英豪,不怕风雨不怕浪,每天要赶两潮水,摇橹强渡太平洋。”这是许多老海堤建设者熟悉的歌谣。半个多世纪前,他们日夜奋战建成高集海堤,从根本上改变了厦门孤岛交通不便的状况。接下来集杏、马銮等6座海堤陆续建成。时过境迁,随着一座座跨海大桥、翔安隧道等跨海通道相继建成,这些海堤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甚至成了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阻碍。于是,一座座海堤的开口改造工程开始推进。&&&&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堤时代”,与厦门人说再见。为了让人们记住并弘扬移山填海的海堤精神,厦门在高集海堤与滨海路交界处打造厦门海堤纪念公园,并于今年6月17日高集海堤建设60周年纪念日落成,有望于下月正式对外开放。&&&&&&&&&&&&
【编辑:张玉玺】
>房产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到漳州的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