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县天气方言黑宝是什么意思?希望那位澧县的朋友解释一下谢谢

主要景观景点
时间: 来源:国家统计局澧县调查队
————国之瑰宝
&1、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作为“中国最早的城市”亮相在世界人们面前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它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该遗址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城头山古城略呈圆形,城垣外圆直径340米,内圆直径325米,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宽35米,总计占地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228亩),其中城内面积8.8万平方米(132亩)。城内已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路、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6500年前的水稻田。城垣外坡有大溪文化早中期的壕沟,壕沟内留存了100多种动植物骨骸和籽实、竹苇编织物、船桨、船艄、船板和大批卯榫结构的木构件等。围壕长1000多米、宽10米以上、深3-4米,比西安市半坡遗址围壕大得多,说明洞庭湖区的澧阳平原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雄踞一方的中心大聚落。并表明长江流域古文化发展的高度水平,与素称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相比毫不逊色。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从1978年起被发现、发掘,经历了二十多个春秋,其间大的发掘有7次之多,经专家鉴定,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最具典型意义的古城遗址、是研究中国史前社会文明起源、稻作农业起源、城邦发展、阶级与国家的产生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该遗址区内的城垣和整体格局至今都保存完好,其中的重要遗迹有:
&&& (1)城垣遗址
现存城垣系经大溪文化早期、大溪文化中晚期、屈家岭文化早期、屈家岭文化中期四次修筑而成,城垣呈圆形,周长约1000米,其高度高于城外稻田5-6米。城垣基脚宽约达30余米,顶部残宽10余米。城垣外墙紧贴护城河,外墙坡度大,约为50。;内墙坡度较小,约为15。。城垣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一门,东门为东偏南4。,西门为西偏北4。,北门为北偏东13。,南门为南偏西13。。城垣遗址整体保存较完整。
(2)东城门遗址
东城门残宽约19米,进深约11米,下压一长条形水田,田中部农耕土之上,有一条长8米、宽12米的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卵石路,由城外向城内斜坡而上。卵石路面由5-10厘米直径的河卵石整齐铺垫,比较平整,路下为较多的红烧土块夹杂的灰土堆积。在东城门北侧约10米处的城垣上,有大溪文化的墓葬十余座,人骨架20余具,并有大溪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和筑城祭祀遗址。
(3)南城门遗址
南城门现存宽度约20米,进深约15米,为一块十分规整、表面平坦的稻田。这里发掘出了大溪文化早期的壕沟,壕沟外坡发现有用竖立木桩、芦席、横木条和子篾扎紧成篱笆状的相当坚实的护坡设施,并保存十分完整。壕沟中还发现一批有榫卯结构的木构件,从木构件在壕沟中的位置和分布情况看,应是一座进出城垣的木桥遗址。另外壕沟中还发掘出了大溪文化时期的木桨、木艄以及包括象、鹿、牛、猪在内的20余种动物骨骸,包括稻、冬瓜、葫芦瓜等栽培作物在内的100余种植物籽实。
&&& (4)居住遗址
居住遗址位于城西偏南。为屈家岭文化早期的房屋,有两座。一座建在高80厘米的夯土台基上,前后套间。前为大居室,后为大厨房,厨房中有一排4个方形灶,并遗留下多件较完整的陶质食器。另一间为中间走廊,两边门道对向走廊的排房,共10多间,每间面积仅4-5平方米,内无火塘灶坑。两栋房屋的墙基、墙体下部、门道、柱洞均保存很好。在大房子的北面有一条属于大溪文化时期的,东西向的大道。大道用红烧土块镶成,宽约2米,两旁有排水沟。该路沿用至屈家岭文化时期。
&&& (5)制陶遗址
制陶遗址位于城中部。已发掘出8座陶窑,其中一座陶窑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其余均为大溪文化早、中期。这些陶窑有的专门烧红烧土块作为建筑材料,有的专门烧一种陶器支座。与陶窑组合一起的有料坑、贮水坑、工棚。料坑中还残存浅黄色制陶粘土,并发现有获取陶土的数条取土坑道。如此完整的制陶遗址,在史前考古中是十分罕见的。
&&& (6)稻田遗址
稻田遗址位于东城门北侧10余米处的城垣之下,属于汤家岗文化时期,距今约6500年。稻田系利用原生地面由东南向西北略呈倾斜走向的凹槽地形,采取与凹槽两边平行人工垒筑田埂形成田丘,现已揭露出三丘。这三丘古稻田平行排列着,长度在30米以上,最大的一丘宽4米多。田埂之间是平整的厚30厘米的纯净的灰色田土,为静水沉积。田丘平面平整,显出稻田所特有的龟裂纹,剖面可清晰见到水稻根须。田土中含有不少稻叶、稻茎、稻谷,田土中的稻谷硅质体含量很高,接近于现代稻田。稻田旁边有蓄水坑、流水沟等灌溉设施。这处稻田遗址是目前已揭露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形状最好的、保存最完整的水稻田,它确证了中华民族在驯化和栽培稻谷这一伟大事业中的历史功勋。
&&& (7)墓葬遗址
墓葬区位于城内西北部,主要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葬。1994年在4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共清理出近600座墓葬,墓葬主要为瓮棺葬,其埋葬方法是:先将死者放在氏簇公共墓地之外,让尸体腐烂,然后把剩下的骨骸盛于陶罐、陶釜中,葬入本氏族公共墓地。该处墓葬层层叠叠,达6-7层之多,分布密集程度前所未见。墓葬随葬物的多少,已反映出明显的等级分化,有的墓葬随葬仅1-2件陶器,有的墓葬随葬陶器达100余件。
&&& (8)道路遗址
道路遗址呈东西向,连通城址的东、西门。宽2米,长300余米。为红烧土铺成。
&&& (9)祭祀遗址
祭祀遗址由完整的祭坛和众多的祭祀坑组成。位于东城墙内,属大溪文化早期,距今6000年左右。祭坛为用黄色纯净土筑造,略呈椭圆形,南北长径在20米左右,东西短径约在12米左右,估计面积为250平方米左右。祭坛东缘有数座大溪文化早期的墓葬,并有丰富的随葬品,包括人头骨、牛骨、鹿牙,精美的玉器,磨光陶器等等。祭坛边缘的祭祀坑,有圆形、方形、长方形,形状和坑壁均十分规整。坑内祭物各种各样,或为满坑倒扣的陶器;或为满坑的大块红烧土;或为满坑的草木灰;或为牛、犀牛的肩胛骨、腿骨;或为釜、碗、碟等炊具、餐具和经过烧灼的大米。而祭坛又紧傍水稻田,大概先民们在这里除了祭拜祖先外,还常常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10)护城河遗址
城头山古城址的护城河,当初主要由城西南至北门、北门至东门的人工河与绕经东门和南门的澹水河支流(自然河道)所组成。由于北门至东门边的护城河、南护城河都已干涸,并已辟为水田,加上东边护城河已被淤积成为河流漫滩,现存的护城河遗址即是城西南至北门的一段人工护城河。该段护城河现长460米,宽35米,深约4米,其宽窄规整,河岸甚陡,是当年古人们将徐家岗挖断而开凿出来的人工河道,它汇集了徐家岗的来水,常年不干。它还通过素称水门的“北门水道”,与北门内东西长37米,南北宽32米,略呈圆形状的大堰相通,具有集城市供水、护城、航运为一体的功能,成为水乡泽国的建筑典型。
彭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澧县大坪乡孟坪村境内,是一处高出四周地平面4米以上的圆形岗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8年由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发掘,其文化堆积厚0.5——1米,分7个文化层。发现了一批居住房址,出土的文物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细小燧石器,以及夹炭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这些陶器的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形有圆底罐、钵、盆。同时还清理墓葬18座。
以彭头山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彭头山文化,是我国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考古发掘成果编入了武汉大学等大、中学教科书内,并被载入了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彭头山遗址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超过多年的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该遗址出土的陶器泥料,在体视显微镜下,可清楚地看到陶器胎壁中有大量的炭化稻谷和稻壳。从农业起源的角度看,它们都应是早期形态栽培稻。该遗址出土的几件陶器,制作工艺古朴简单,均使用了原始的贴塑法。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并已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示。
八十垱古文化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东北梦溪镇五福村境内,海拔高度31米,座落在河流冲击平原与湖泊、沼泽三者边缘的中介地带,濒临右河道,属新石器时代,距今9000---8000年。其考古发掘成果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己有记载。
该遗址曾在1993年至1997年5年间6次发掘。发掘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0.3——0.8米。出土陶器有夹炭陶、红褐陶,其文饰有绳纹、戳印纹、刻划纹。器形有罐、钵等。发现有古河道黑色淤泥层,内有大量有机物和可以分别的上百种植物,如莲、菱、桃等植物的杆茎和果核,还有数十种未驯化动物与家畜骨骸,并有大量竹器、木器、石器、骨器,其中木耒、木铲、骨铲应为农具。同时,还在该遗址发现了环绕聚落的围壕与围墙、挡水坝,以及大量墓葬和以杆栏式为主的居住房址,建筑形式有杆栏式、地面式、浅地穴式等,在古河道里还发现杆栏建筑物的木构件。
特别令人惊讶的是仅数平方米范围内,出土稻谷15000粒以上,数量超过了国内已有发现的总和。这些稻谷和稻米保存状况完好。据初步观察与研究,它们的种类多,变异幅度大,是一种兼有籼、粳、野性特征正在分化的倾籼小粒型原始古栽培稻。因此,这一发现,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突破性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可用实物证明的稻作农业遗址。1997年该遗址曾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首位提名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余家牌坊——石雕博物馆
余家牌坊座落在距澧县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的车溪乡牌楼村。兴建于清朝道光十一年,历时十二载,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得以建成。牌坊全部选用祁阳白石建造,高12.7米,东西长6.06米,南北宽3.04米,四面均呈“八”字形,共分6柱3
层、9楼9脊、3个重檐亭式方宝顶。上层两侧饰立体蟠龙浮雕,所有柱、坊及博风板上都遍饰立体浮雕和龙、凤、花鸟、人物图案,其中部刻有“圣旨”二字;中层为“湖南省抚部院请旨准建旌表”全文,并特意注明“不能动用国库民款”;下层石坊两侧刻有“龙翔”、“凤翥”及双狮图案;6根立柱礅脚石下侧雕有4狮、4象、4麒麟。该坊全部为镂空雕刻,造型生动别致,工艺十分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在湖南省内极为罕见,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收入由国家文物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
余家牌坊工程并不繁复浩大,从开工到竣工却历时十二载,其间却曾两次惊动宣宗(道光)皇帝颁旨下诏;也曾引来各路匠人一争高低,尽展才艺;也曾惹出了余罗氏守节的艰辛和一段难言之隐。
清朝道光年间,澧州地车溪乡余姓家族中出了个名叫余继泰的当朝贡生,成了当地名震四方的人物。余继泰娶妻罗氏。夫妻俩不仅相处如胶似漆,而且婆媳姑嫂关系也是亲亲热热。几年之中,夫妇俩生下了两个乖巧的儿子。不幸的是,二儿子余曰澶刚满周岁时,余继泰却阳寿已尽,妻子罗氏尚不满24岁。从此,罗氏把心血都用在儿子身上,含辛茹苦,忠贞守节。儿子余曰澶20多岁便考中进士,官至五品同知。余曰澶想到母亲拉扯自己的种种艰辛,想起母亲善对祖父母的尽孝之举,决定上奏朝廷,为母亲求得封赠。
奏章经宣宗皇帝御览后,皇上册封罗氏为“安人”,并准予为其修造“贞节坊”,以示后人。澧州府接到圣旨后,连忙出榜召示,挑选手艺高超的石匠主墨掌做,建造余家贞节牌坊。引来各路石匠,尽显手中绝活。先后选中用一整块石头雕成鸟笼和极品算盘,以及身怀绝技的主墨掌作师傅。
余家牌坊的建造经过老人带领的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和艰苦劳动,进展倒也顺利。意想不到的是在最后拢架上梁,把“贞节坊”这根大石梁镶砌上去的时候,任凭石匠们拿出浑身的解数,这根大梁就是上不去。无奈之际,余曰澶跪求母亲道出真情。
罗氏想到,是否是因为有一次在屋前看见鸡公踩雄,暗地抿嘴笑了一下,神灵怪罪。最后皇上念余罗氏守节是真,自省心诚,又念余曰澶孝心可嘉,于是下旨将“贞节坊”改为“节孝坊”,以表彰余氏母子。说来也神,最后拢架上梁的那天,那根雕刻了“节孝坊”三个字的石梁便轻而易举地上好了架,合上了榫。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余家牌坊历尽了风雨沧桑,还完好地耸立在澧阳平原上。
————古城区人文景点
洗墨池位于澧县一中校园内,此池因北宋名相范仲淹年少时曾在此求知攻读,挥毫洗砚,池水至今仍见淡黑而得名。据《直隶澧州志》载:范公年少随养父朱公来澧,因仰慕车胤、李群玉,移居今址,留下了“效囊萤于早岁,诵读弥勤”,断齑划粥的佳话。人们为纪念范公,激励后人,便将他曾洗笔清砚的池塘叫做洗墨池,又依他读书时的原样建了“读书屋”;南宋初年,即1126年,兴建了“范文正溪东书院”,并根据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兴建了“后乐亭”。
1981年,该池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学校对该池进行恢复重建。现池水面积约28亩,池岸周长约650米,环植杨柳、翠竹、兰草。池中景点有:聚贤岛、后乐亭、三公桥、潜龙岛。这里的池、岛、桥、路、亭、景石、假山及植被,构成了一个和谐优美的文化景区。
⑴、聚贤岛
聚贤岛为洗墨池西南小岛,上面竖立三尊铜像,为与澧县一中办学历史密切相关的三位先贤。他们是:范仲淹、陶澍、车胤。三尊铜像围成半圆形,中间有100多平方米的广场,可供开展集体活动。学生云集广场,瞻仰先贤,追随先贤,最终成为新一代贤良,是学校的期望所在,因名“聚贤岛”。
&&&范仲淹铜像:系主体雕塑,总高度4.1米,其中基座高2.1米,铜像高2米,圆雕,青铜铸造。基座四方花岗岩贴面,刻有文字。范仲淹
字希文,谥文正(989——1052),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宋真宗大中祥符8年(1015)进士。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其文章诗词皆有名篇传颂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历代澧州学子追求的精神境界。
车胤铜像:位于范仲淹铜像左侧,青铜半圆雕镶嵌于花岗岩景石前面。景石背面镌刻“囊萤夜读”四个大字以点题。铜像下方镌刻文字:车胤
字武子(?——400),澧州人,官至吏部尚书。少时家贫不常得油,练囊盛萤以照读,其事迹被载入《三字经》;后人也因此作为为勤苦读书的典故。
陶澍铜像:位于范仲淹铜像右侧,青铜半圆雕镶嵌于花岗岩景石前面。景石背面镌刻“经世致用”四个大字以点题。铜像下方镌刻文字:陶澍
字子霖,号云汀,谥文毅(1778——1839),安化人。湖湘经世学派创始人,官至两江总督,1805——1808年在此担任澧阳书院主讲。
⑵、后乐亭
后乐亭始建于1923年,为湘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兼澧州镇守使唐荣阳所建,以弘扬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大跃进”时期被毁。2004年学校根据1952年照片重建。砖混结构,四方重檐,月亮门,外贴文化石,顶覆琉璃瓦。南北两面均有“后乐亭”石刻匾额、对联。亭内穹顶为双鳯图,四面为历代文人洗墨池题吟。
⑶、三公桥
洗墨池中连接聚贤岛和潜龙岛的石桥。石桥长约80米,六段五折,中架三拱,如长江滚滚东流,以纪念学校历史上的三位先贤(范仲淹、陶澍、车胤),又喻示澧县一中后浪推前浪,绵绵不绝,英才辈出。
⑷、潜龙岛
洗墨池东边长岛。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长岛南端为后乐亭,北端为石笋林,中间太湖石、黄蜡石错落起伏,全岛绿荫遮蔽,状如盘龙待起,因名“潜龙岛”。象征一中学子潜心学习,时至而起,终成大器。
说起洗墨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明朝初年,澧州有位叫牛舜耕的人,因受神仙铁拐李的点化而得道,道号为“一瓢道人”。他生性乐善好施,因为以忧民助民为乐,也曾留下过一段佳话,为洗墨池增添了一层更为神秘的色彩。那年,澧州境内大旱,人们求神拜佛都无济于事。以画龙见长的一瓢道人为解百姓之忧,揭下州衙告示,于是在几丈长的白绫上挥洒泼墨,泼出一条乌龙,接着他又将乌龙送入州衙边的洗墨池中,手提朱笔,口中念念有词,为龙点睛,只见他手落之处,顿时波浪翻滚,一条乌龙腾空而起,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就是从洗墨池开始,一场大雨直落得百姓笑逐颜开,池满塘溢,使澧州全境久旱才得甘霖。
澧县一中就座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她集天时、地利、人和多种优势于一体。
一是继承了八百多年,从南宋初年范文正溪东书院开始,历经澧阳书院、澧州官立学堂、九澧女师、省立十四中等的办学文化基因;
二是曾经集合了各个时期主掌书院或学校的名师,如陶澍、左宗植等;
三是有着优秀的革命传统,贺龙元帅担任澧州镇守使的时候,就曾兼任过九澧女师的名誉校长,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四是培养出了一批批栋梁之材,他们中有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科学家、管理家,真可谓“绿叶成荫子满枝,桃李芬芳耀环宇”。其中有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的辛亥革命总指挥蒋翊武;跟随朱德、陈毅奔上井岗山,担任过红十九军军长的游端轩;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绪榜、朱作言、雷志栋……。该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成了全省重点中学,并且该名誉一直保持至今;同时学校,曾经有十多位学生夺得各种学科奥林匹克大赛国际金奖、全国竞赛一、二等奖及省级特等奖、一等奖。
正因为这样,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廖汉生曾经亲笔为澧县一中,题写了“三湘名校,桃李芬芳”的词幅;全国政协考察团对该校的素质教育经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主张在全国推广;也无怪乎清代文人龚之茗曾经盛赞:“澧居洞庭西澨,志称神仙窟宅,柳子厚亦称南州之美莫如澧,则以气节、文章,若屈,若宋,若车武子,代有伟人
……不愧为文献名邦”。
6、澧州文庙
澧州文庙原在城南门外一里许,明初迁建于今址,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经过十多次扩建和修缮,成为湘北一处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澧州文庙座北朝南,在南北轴线上建有头门、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六进,头门前有比武场。占地约8000平方米,有殿、堂、廊、亭、庑、门、房130间,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布局严谨,高低错落有序,檐檐相连,廊廊相通。其风格独特,非常雄伟壮观。因大成殿的雄伟,大成门的庄重,钟、鼓楼的典雅,石雕木刻的精美而久负盛名。
⑴、大成殿
前两侧对称置东西两厢庑和钟楼、鼓楼并与大成门相接,两边有游廊和崇圣祠相连。大成门两侧沿宫墙有碑廊与头门相通,其间左有文门、右有武门,分别上嵌“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的门额。
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整座建筑用48根大杉木主柱撑构而成。殿名取“孔子之谓集大成也者”的语意,宽30余米,深20余米,高台基,四边是三层台阶式殿座,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四面回廊,前有露坛,高约22米,顶为重檐歇山式,盖黄色琉璃瓦,两头置卷龙吞脊吻,各插镇宅宝剑一把,八条斜脊龙头在翘角上,大有腾空飞翔之势。檐下设卷棚,柱头置三踩装饰斗拱,将穿枋的挑檐头雕刻成的龙凤簇拥其中,并在每个斗升中置小凤头,十分华丽。柱下为高大的石质柱础,有五台南瓜形,有三台四方形,四面都浮雕有龙、凤、鸟、兽、花草和万字纹,特别是前面中间六根檐柱柱础,虽形状不同,但都塑以浮雕,非常精美。
原殿内正中央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的牌位,两边立有思子、孟子、颜子和曾子牌位。现孔子牌位改为塑像。
⑵、大成门
是文庙第三道门,三间单檐硬山式,顶盖黄色琉璃瓦,脊为琉璃滚龙脊。下置大门三楹,中间为抬架梁,两端是穿斗式排架梁结构,门的上部是步步景花格,原有三块大匾额。后面是四根芝麻杆形大石柱,中间两柱础为麒麟。前面4根木柱,中间柱础为狮,两边柱础是象,背中置莲花状托垫,柱子立在托垫上。柱础均为青石雕刻,昂首向内,
四肢用力,负载后的神态十分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雕刻精细,刀工娴熟,线条流畅,形象飘逸洒脱,充分显示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与高超的雕刻技术。门的前后各有一块浮雕五龙戏珠石龙阶,前面的为明代遗物。
⑶、崇圣祠是文庙的三大建筑之一,三间,长约20米,宽约16米,单檐硬山式,盖绿色琉璃瓦,檐下设卷棚,前廊木构架雕刻十分精细,祠内构架与大成门相同,祠下为高台石基,高柱础,供奉孔子先世五代王位之用。
⑷、厢庑位于大成殿前,东西各一栋,十分对称,硬山式,每栋面阔五间计20米,顶盖绿色琉璃瓦和茶花脊,中置葫芦宝顶,两端置鳌鱼吻,下为石台基,是供奉先贤先儒牌位的地方。
⑸、钟、鼓二楼位于东西厢房南端,为六方攒尖亭式结构,重檐十二脊,盖黄色琉璃瓦,脊饰为绿色,顶端置葫芦宝顶,开圆形窗,建筑十分精巧秀丽。东为钟楼,内悬清代铁钟,西为鼓楼,鼓为新置,每当撞钟击鼓时,深沉而悠扬的钟、鼓声响彻整座文庙,飘向远方,经久不息,诉说着文庙数百年的变迁。
⑹、状元桥是文庙的特殊建筑,架在半圆形的泮池之上,单孔,泮池与桥围以石栏。相传桥与龙阶只有状元才能从上通过。可惜澧州文庙自明代迁建于此没有出过状元,头门、大成门的中门在古代就一直没有启开。时值1993年,澧县中学生周彪,荣获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奖,县政府为此组织了盛大的踩桥仪式,桥上铺上红地毯,周彪佩戴大红花从桥上走过,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给这古老的文庙一丝安慰。
7、澧州古城墙
澧州古城墙位于县城境内,属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明洪武五年(1372),澧州城从唐代新城(今津市新洲镇)迁于此,由总督肖杰垒土为墙。明永乐二年(1404),更土城为砖城,高5米,面宽6——10米,上加女墙,全长九里十三步(约4505米)。后经多次加固,新修垛口。至同治二年,城墙上女墙高1米,建垛口1142个,垛宽3米,高1.7米,厚0.7米;炮台添置到了十二座。古城墙外有壕,西北为人工城壕,东南则以澧水为壕。
民国时期,由于水患、战乱,古城垣遭毁。特别是1942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澧县城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到处是残垣断壁。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整修敌楼拐至大西门外城墙,后又经几次修缮。
澧州古城墙均用条石、青砖和石灰桐油材料叠砌而成,基脚均用条石,石与石之间,凿有束腰形的深槽,浇上铁水衔接加固。墙体中间填土夯实,设有六门(东门、北门、金牛门、西门、南门、小南门),门道均为单圆拱,并建有门楼、门楼前护城河上架有吊桥。至今只东南城墙保持较好,即东起敌楼拐,西南达澧县一中长约2000米。
8、遇仙楼(澧浦楼、八方楼)
该楼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是楼雄跨古城东南城垣之上,名遇仙楼,俗称八方楼,又曰澧浦楼,曾名奎星阁。遇仙楼为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径五丈,高七丈,柱廿四,檐三重,盔顶式。翼角高翘,遍挂风铃,琉璃绿瓦,葫芦宝顶。整个建筑无一颗铁钉,全为榫卯结构;有回廊,设旋梯,游人可拾级而上,凭栏远瞩,澧城风光尽收眼底,远近诸山如列髻可数,澧水出肘下如带,故采《楚辞》语:“遗余珮兮澧浦”谓之“澧浦楼”。楼中早期不乏历代文人骚客,邑绅名贤佳作名句,如“山色西来幂危堞;江声东下逼层楼。”又有:“远水帆樯高阁外;危城鼓角夕阳中。”把个仙楼之雄姿与景观描绘得真真切切,维妙维肖。
为什么要建遇仙楼,追究起来,还有一段与八洞神仙吕洞宾有关的趣事。
相传宋乾道年中的三月初三日,这天是民间的上已之节,有个道人身穿补丁衣衫,须发杂盘,头戴竹笠,脚穿草鞋,行乞街市。暮憩澧州之玄妙观或卧河洲之上,澧人莫识。一日,道人乘醉过洲西南桥,恰遇太守乔逊外出,道人犯前,太守动怒,差丁带回衙内审讯,将以治罪。道人说:“吾已醉,不能答话。”于是将道人投下牢狱,次日早上讯问之,道人亦不语,乃赋诗云:“暂别蓬莱海上游,偶逢太守问缘由。家居北斗星杓下,剑挂南天月角头。道我醉时真个醉,知他愁处怎生愁。相逢何漫不相识,却驾白云归去休。”书写完毕,遂乘云冉冉而去。太守怃然良久,道人已无影无踪,始信为吕仙洞宾,故为楼以志其事。
遇仙楼建成之后,人们发现在洞庭彼岸的岳阳楼上有幅长联,通过吕洞宾在岳阳醉酒,来澧州酣眠的传说,把澧浦楼和岳阳楼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此联虽为恣肆,然读罢颇耐寻味:“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而澧浦楼亦有联遥相呼应,且郑重其辞:“大湖东西,澧浦与岳阳对峙;小范忧乐,英雄要儿女平分。”就在洞庭的东西两滨,澧浦楼与岳阳楼遥遥相望,而一篇烩炙人口的《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年轻时曾经在澧州苦读,信手拈来,绝非徒搬掌故。仙楼带城抱水,周围亭台楼阁,庭园位置深曲。有水曰沧堰,也叫东府堰。沿栽堤柳,池有神鲤,荷香袭月,仙楼倒影。人曰:九十二株池柳绿,一百八声钟到门。钟声者,隔堞凤凰堰中水月林禅院,朝暮送响。沧堰之上有澄观亭,不安四壁,旁挺丛竹,带以盆兰,点缀毓秀,苍然入画。临沧堰与澄观亭相对有自立亭、沧亭等。沧堰之北为故参将署,乃明朝官至工、户两部尚书的澧州名宦李如圭居第。
清顺治十八年(1661)参将马裕重建;嘉庆十五年(1810)参将杨安重修;推翻帝制后,在广州军政府麾下的澧州镇守使王子幽(1919)在此创“澧县组武女校”;旋改“九澧女校”,建国后,辟为“澧县曲艺馆”,成为人民大众的公共休闲场所。那时,遇仙楼也曾辟茶坊,楼堞上下,往来络绎,聆书奕棋,觥筹交错,谈笑茗香,清风徐来,野芳幽香,佳木繁阴,心怡神旷;文革期间,人们在沧堰边建造“毛主席敬仰馆”时,将澧州文庙内的状元桥的磉石,石雕移砌沧堰,而今该处成为了澧城中学的校园。
多安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竣工于道光元年(1821)。全桥长175米,宽8米,呈圆弧形,中孔最高,依次向两岸低倾;有十二礅十一孔。这十一孔拱券跨度不一,其中五个拱券各跨11米,两拱各跨10.4米,两拱各跨10米;两拱各跨9.5米。多安桥规模宏大,造型雄伟,气势磅礴。它极具创造性的独特设计与结构合理的特征,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深的艺术造诣,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该桥在我国的建桥史上亦颇有研究价值,被载入了《中国古桥录》。
多安桥有许多特点:该桥为薄型拱券,仅厚30厘米,它比我国现行设计的公路石拱桥拱券厚度50厘米的标准还少20厘米;从全桥的造型上看,拱券呈桃子状(又名桃形拱,二心圆拱),尖头向上,这在北方常见,但在南方仅云南、湖南等地有少量分布,其坚牢度不亚于半圆形石拱桥,且桥姿秀丽,桥型壮观,象游龙卧水,似鳌背高耸;
从多安桥桥基础的用料来看,它是全用即伐带活皮的松木桩,民谚说此松木“干一千年,湿一万年,不干不湿只三年”,桩上铺条石,条石上再筑桥礅,用糯米浆、生石灰和牛血砌垒。
从桥墩的造型来看,它是用条石分层砌叠成梭形,两头成锐角状分水尖,各向外延伸约4米,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式内收,前后内收较大,两侧内收较小,最终高度与拱中心高度一致,接近桥面。
因此,多安桥的桥墩极为典型,这在建桥史上并不多见。这种高大的梭形桥墩,能分开高水位和水面飘浮物,加快水的流速,最大限度减轻狂涛对桥体的冲击,增强了桥的稳固性。多安桥的两侧原是石栏杆,栏杆上圆雕立狮,形象十分逼真。中间建有一座方形雨亭,桥两头各建有一座条石牌坊,上有别出心裁的嵌字楹联;“四郊昨多垒;九澧兹安澜。”
多安桥的始建由澧州绅士彭宗亮倡募兴建平桥,历时二年,取名澧州桥。建成不久被洪水冲毁,继又独自改建(即今桥址)成9墩,高8尺的石拱桥,更名绣水桥,因财力难支而停止,彭宗亮也赍志而殁。嘉庆二十二年(1817),州牧安佩莲见澧州屡丰,倡导续建,由分巡岳、常、澧守道多赉督修。嘉庆二十四年(1819)腊月兴工,添建三墩,第二年在旧墩上起拱,于道光元年(1821)仲夏峻工,共历时35年。人们为了记念安佩莲和多赉二位大人的恩德,便为桥取名“多安桥”。二百多年来,多安桥既承载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又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说起该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传说。
据史书记载,位于桥西古驿道上的兰江驿站,实属南北要津,而该处则冬涸夏涨,涨则一片汪洋,狂浪接天,汹涌澎湃,船不能渡,交通中断,使节邮传长期受阻,人们建桥之愿日益强烈。
相传那年多大人,安大人要续修多安桥,了却人们盼望已久的心愿,澧州州民都非常高兴,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十分踊跃,工地上热火朝天,一片繁忙景象。但在工地西南的一块平地上,有一位白发银须老者,从桥开工之日起,却一直漫不经心地打磨着一块石头,人们对他议论纷纷。
大桥合拢那天,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多大人、安大人及一班官员都来庆贺,人们兴高采烈,把桥两边挤了个水泄不通。桥合拢时,最后一块杀拱石怎么放也放不下去。这时白发银须老者突然出现在桥上,用宏钟般声音对主持说,把我钻的那块石头搬来试试。人们只得照话去做,只见那石头在老者的指导下安放下去,严丝合缝,大桥稳如泰山。顿时全场欢声雷动,鞭炮齐鸣。而待人们寻找那老者时,却只见老者立在空中一朵祥云之上,飘向远方。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是神仙鲁班相助。
多安桥建成后,按传统风俗要举行踩桥庆典。于是,州衙贴出榜文公告,写道:踩桥者应是年满75岁以上的结发夫妻,并要四世同堂,怀抱男性重孙。以示桥能天长地久,造福万代。
消息传到梦溪寺的一户人家,那鹤发童颜的老翁推算自己和老伴张氏都已是75岁,其他条件也合,便高高兴兴去揭榜踩桥。
那天,俩老口抱着重孙到了桥西头,老翁就大踏步跨上桥去揭榜。这时,桥东头又来了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大声喝道:“
谁家娃娃,你有多大年纪?也要和我争着揭榜!”那张氏老太听后,俏皮地说:“我去揭。”只见她拨开重重人群,撕下榜文,拉起老翁,抱着重孙,大步向桥东走去。并且高声唱道:“天上的梭罗树是我栽,地下的黄河是我开,王母娘娘出生我捡胎,你说我踩桥该不该?”人们听罢,欢呼雀跃,拥着这祖孙三人踩过桥去。那白发老者却退隐得无影无踪。
10、蜚云塔
蜚云塔坐落在澧县县城东南方澧水河畔的二圣滩上,该塔全部使用方形石料和石灰浆叠砌而成,为八方七级,通高33米,底层直径13米,高6米;塔顶高3.2米,直径7米;除底层仅辟一门可供出入外,其余6层都有4个门,塔内有旋转石阶直至顶层。该塔的各方底基、门楣、门道均雕刻有大小各异的佛像,共133座,如八大力士、八洞神仙等等,至今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该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初年(1621),峻工于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先后历时近二百年,可谓工期之长。那么当初澧州人为什么要建这座宝塔?又为什么历时之久,也执着、衷情于此塔?说来还有一段与明代曾官拜工部、户部尚书的李如圭有密切联系的趣事。
李如圭是弘治己未年间(1499)的进士,入仕后,勤政为民,清政廉洁,嘉靖年间官拜户部尚书。一天,李如圭的妻子梁氏,接到皇后召见的懿旨后,穿着家中最好的衣饰进京入见。皇后观其农家女装扮,深受感动,便引见嘉靖皇帝。皇上知道了澧州民众十分贫苦的情况,想颁诏免澧州蚕捐税,但要待勘查后再说。一天,皇上带李尚书出京巡查湖广,不日来到澧州。李如圭忽然想了一个办法,悄悄地钻进厕所廊墙里用蜜糖写下
“湖南澧州蚕捐可免”八个大字。不久,成群结队的蚂蚁闻到蜜糖香,
便在那八个大字上贴满了。皇上进厕小便,看见墙上那些蚂蚁排成的字,十分奇怪,随口念道:“湖南澧州蚕捐可免”,哪晓得州牧和李如圭早在旁边等着,待皇上一念完,州牧就下跪道“谢主龙恩。”从此,澧州的官税蚕捐便免除了三十年。
后来,李如圭告老还乡,死在家乡。人们特地请来风水先生为他选最好的墓地。风水先生最后吩咐把李如圭葬在澧州城东两里多的澧水河滩上。坟葬好了,风水先生念道:“贵人葬滩前,澧州风水现,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还有三斗六升芝麻官。”李如圭被安葬的当天晚上,就有一对金鸭子宝光四射,对着他的坟拍翅点头,叫得特别欢。于是,人们把这滩叫做金鸭滩。
隔不多久,八府巡按白大人巡视湖南、湖北。白大人是解元出身,湖北孝感白家庄人,来湖南前,他母亲要求儿子到澧州后,一定找到李如圭的坟墓,双膝下跪,诚心叩拜。白大人搞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他母亲对他说:“儿呀,没有李如圭,也就没有你。”
原来,李如圭十八岁上京赶考,路经白家庄离开的前夜,白氏直接向李如圭表达爱慕之意,并要求鱼水之欢。李如圭无奈,只好要白氏把右手掌伸过来,用墨笔在她手心里写下小小的“过脉”二字,不久便生下了白大人。
白大人来到澧州没有祭扫李如圭的坟墓,却要去看新维修过的彭山思王祠。谁知,没走出多远,一阵旋风,卷落了他的轿顶。他走下轿来,四下观看,看到金鸭滩出现了一行行的金字。原来是一首打油诗:“白大人白白白,白得不明白,虽是白家子,实为李家脉。”这下可把白大人惹怒了,他转身查看了澧州地势后,连忙下令在李如圭坟墓上游修了一个文良制,并说:“修起文良制,治死金鸭滩。”自此,金鸭滩也逐渐消失了,澧州水灾不断,人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苦起来。
澧州士人为了让老百姓再过好日子,时刻都想着恢复澧州风水。明朝天启初年的一天晚上,澧州士人吴征芳昏昏入睡,忽见一位白胡老者站在前面说:“我是李如圭,你们想恢复澧州风水吗?就按‘炮打猪羊让河道,下建宝塔镇河妖’去办吧。”吴征芳惊醒过来,想到虽然是梦,但不无道理。于是,吴征芳极力串通州里老百姓们捐款,企望在二圣滩上修宝塔,镇河妖,截住澧州风水。宝塔刚修了3层,就因老百姓日子都过不去,加上兵荒马乱,就停下了。后来一直到清朝嘉庆一十六年,谢攀云刺澧,才开始续建,以石代砖。至安佩莲任州牧时才完工。安佩莲还亲自题名为“蜚云塔”,并作记以慰前人,付州人望,成为澧州一道风景。从此,澧县一带就流传着“要得澧州风水转,宝塔雄立河中间”的民谚。
11、群玉广场(在建)
群玉广场是澧县人民为纪念本土唐代诗人李群玉而命名的。李群玉,字文山,约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死后四十二年即唐昭宗光化三年(900)追赐进士及第。《全唐诗》录其诗作三卷共263首,艺术水平大多较高。他是湖南最早登上全国诗坛的著名诗人,为湖湘文化抹上了一缕灿烂的霞光。
————彭钦艳人文景区
12、思王祠
思王祠是澧州的老百姓,为纪念“思王”李元则而在彭山修建的。李元则,唐代高祖李渊的第十二个儿子,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弟弟。李元则,字彝。高祖武德四(621)年,出为婺州刺史。太宗贞观十(636)年,为遂州都督,封为“彭王”,以冠服奢僭免。就是违犯朝庭森严的等级规定,在都督府里穿龙袍,戴皇冠。这种超越官衔穿戴装扮,在当时实属大逆不道、欺君犯上十恶不赦的忤逆行为。但因为他是高祖李渊的儿子,所以饶恕了他,于是他被远离京都、远离皇室,带着妻妾,贬谪到澧州当了个“澧州刺史”。在澧州的任上,他折节励行,处处为人谨慎,办事认真,恪尽职守,关心百姓的痛痒。他见“沟渠支梗,河堤腹没”,就“脉络疏达,筑堤安澜”;他见“钟鼓待振”,就“庙宇方兴”,使得澧州“年成大丰,政通人和,犬吠无警”。因此,深受澧州人民的爱戴。
永徽四年,他死在澧州后,因为“有德政”、口碑好,澧州人将他安葬在城西十余里的彭山上,虎山也因此改名为彭山,并为他修建了坟墓标志和便于他的妻妾祭祀休息的亭榭。当时,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京师之后,高宗还为他废朝三日。后来又将他的尸骨运回京都,陪葬献陵,与李渊、李世民等葬在了一起,并将李元则谥封为“思王”。
思王祠位于彭山山顶,座西朝东,建有头门、碑廊、大成殿、钟鼓楼,共两进。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着山势,布局严谨,高低错落有序,檐檐相连,廊廊相通,独具风格,雄伟壮观。最早的思王祠是前殿后院,前殿宽敞明亮,后院有李元则的妻妾当年祭祀后小憩的“东宫”、“西宫”。这里山清水秀、灵光灿烂,曾以“送子造福”吸引四方八面众多香客。
当年李元则被安葬于青青葱葱的彭山之巅后,他的妻妾们每次上山祭祀,并没有及时回城,而是在山上小住几日。她们操起针线女红,缝制童孩,有男款,有女款,分送给那些上山敬香求子的、为修祠庙投工的。说来有趣,往往那些人将童鞋拿回家不久,便会得男鞋的生“公子”,得女鞋的生“千金”。这下可就神了,引来许多求男求女心切的人纷纷登山敬香,乞讨童鞋。乃至李元则的妻妾乘鹤仙去之后,人们更加兴味盎然,捐资筹粮一修再修“彭山思王祠”,又加修“娘娘殿”,殿分东西二宫,专养僧尼,缝制金童玉女小绣鞋,让求男求女的香客们伸进长筒口袋去摸。全国解放前夕,湖北仙桃一个姓邱的农民,40多岁了还未生孩子,后来打听到彭山思王祠很灵验,便从遥远的湖北步行至此,敬香许愿。当他摸得一双男鞋后,回去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后来他被国民党抓壮丁去了台湾,政策开放以后他与家人取得了联系,就写信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来彭山还愿。这些年,他的儿子每年都要到彭山来一次,1998年重修思王祠专程送来了2000美元,2002年又捐献2000元人民币,并且表态,只要修娘娘殿,他还要捐款。此祠曾在“大炼钢铁”时被毁。上世纪九十年代得以重修,形成一道特殊景观。
13、钦山寺
出澧县城西南过滟州澧水大桥经彭山再前行五华里,便是千年名寺钦山寺。这里群山环拱,草木荟蔚,溪水淙淙。钦山寺雄踞钦山峪北侧,座北朝南,左为青龙山,右为白虎山,前为钵盂山,后为梅形山(又名梅香山)。寺内有历代高僧墓塔数座,始祖文邃大师以及清代的成燮、明民、树可、嵩山、建耀、广开、续铨等大和尚之墓塔均可访寻。寺前有荷花山塘一口,亦名月池,与后卫二月池鼎足而生,合古代“前有三千阳朝水,后有三千水朝阳”的风水名谚,寓含禅林兴旺、寺僧圣慧之意。
相传该处为“金蛤蟆”地,其下原有岩壑深不可测,风声怒号,时有巨蟒出来为害。汉初景帝平南,名将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南征,曾在此处屯兵,命叠石其口,更以土覆之。李广走后,本境百姓莫不怀念其德,惟不敢在此耕种收获,更不敢在此造屋安居。到了唐代,高僧文邃衔钦命于此始创道场,大兴土木,做居佛之殿,并于《易传》中“大哉乾元”,“大明终始”二句各取一字将寺命名“乾明寺”。寺内藏有三千多卷木刻佛经。至唐高宗永徽年间,澧州州衙又拨款修葺,使其与彭山思王祠、州西报恩寺(今澧南乡广福村)为当时州治附近三大名寺。唐时鉴真东渡日本之前,亦曾来此研习有关佛经典籍。公元607年,日本派遣数十人来学佛法,澧州乾明寺丰富的佛学经典,自然成了日僧修习内容。公元653年,鉴真东渡成功,所带众僧中,即有乾明寺僧,因之日本佛教一宗尊文邃为其始祖。1983年、1984年,其佛教参观团曾4次来此寻根访祖。
清康熙21年,湖北公安报慈寺灰如祖师派高徒树可禅师带领弟子7人来此,重修延光,更寺名为“钦山寺”。迨后又有嵩山大师苦志叩募,以求钦山寺的兴盛。至嘉庆元年(1796),该寺进入了鼎盛时期,拥有寺僧100余人,另还有一些带发修行者;拥有山产1千亩,可耕田地300余亩,寺院面积300余亩,房屋400余间,建筑面积118亩,东西长约200米;殿宇依山倾斜而建,前后六进,从南山门而进,依次为禅门(寺门)、关王殿、佛祖殿、观音殿、钟鼓殿、藏经殿,地藏殿、地母殿列于观音殿两侧;另有诸僧起居室、住持房、斋膳房、僧众练功房、豆制品坊、农事工具房等。寺庙极其雄伟,远远望去,青树翠蔓之中,蓝天白云之下,红墙黄瓦,檐牙高啄,辉光艳艳,紫雾隐隐,伴以钟鼓奏鸣,更显气势非凡。
说起钦山寺庙基地这块“金蛤蟆”地,据传一些功高德著的大师于夜阑人静打坐在一个时辰以上,方能看见此地有一特大金蛤蟆守护着,没有法力的人是看不见的。靠青龙嘴一侧平地下两三米深处,还有一块特别巨大的石碑,不知是哪一年由一些什么人埋在那里的。上世纪90年代开基准备起屋时,挖到了这块碑,因为有五六个平方米大,上面的字又不好认,有几个人还说见了这碑,头疼的厉害,怕是佛祖显灵不让挖,就把这里填了。据传宗成大师说,就在这块碑东南侧大约10米处,他坐禅时曾多次看到这里有一特别巨大的“48层古塔”。
唐时寺内有井9口,现存1口,因靠近寺左青龙嘴,故名“青龙井”。寺中现存一罗汉松,至今枝繁叶茂,高约15米,树龄在2000年以上,人传李广拴过马。
由于钦山寺是受过皇封的,元朝时仁宗爱育黎曾亲赐“天宁报恩禅寺”寺名。所以宋元以来,本境百姓怕自己的孩子长不大,纷纷将自家男孩二、三岁时便送寺庙接受摩顶,或剃成光头,或“带发修行”,称为“童僧”,并于每年观音菩萨的三个生日(古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到庙里“献供”并吃斋饭;约在7——10岁时,每年还要给寺庙扫地、放牛、砍柴、摘茶子甚至耙田、插秧之类,到13岁方才“修行”期满。这种情形与目前东南亚各国送童僧现象甚为相似。
————天供山景区
14、天供山
天供山地处澧县县城西北40公里的武陵山余脉,海拔421米。这里层峦迭嶂,云蒸霞蔚,绿波翠浪,风景优美,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其景点有仙女洞、天供寺、天供山碓臼。
⑴、仙女洞仙女洞位于天供山脚下,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洞分上中下三层,冬暖夏凉,最大的上洞可容纳上千人。洞内千回百转,碳酸盐岩形成的天然熔岩景观随处可见,有石床、石桌、石钟、仙女澡池、鹊桥会等等。仙女洞因七仙女的故事而得名。说的是七仙女再次偷返人间之后就藏在这里,并且更加关心受苦受难的穷人,尤其是象当年董永那样的单身汉子。谁的衣服脏了、鞋子破了,只要想到七仙女,轻轻地叫上两声,他的衣服就会洗得干干净净,鞋子就会补得漂漂亮亮。就是人们有了什么困难,只要在仙女洞前敬上两炷香,也包你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洞内七仙女居住过的地方,有石桌、石椅、石盆、石灶、石碗和石床,在一条溪水淙淙流过的地方,有七个大小均匀的洗澡池,相传这就是七仙女和她的六个姐姐沐浴的池塘;池塘对面的不远处,还有一个偌大的石钟,据说有一位小仙因为偷看仙女们洗澡,被永远罩压在石钟之内;洞口的上方栽了一棵树,这棵树枝繁叶茂,主干上斜伸着三根粗壮的枝丫,其长势与洞内的曲径路线结构十分吻合,人们说这是七仙女怕乡亲们在洞中迷失方向,专门栽下的一棵导向树、导游树。
⑵、天供寺天供寺建于唐代。
⑶、天供山碓臼天供山碓臼相传是七仙女在返回天庭之时,担心董永生活无着,在他们的茅草屋旁为董永凿的一个碓臼。这碓臼每天都能长出一碓臼白花花的大米,满足董永的生活需要。到了唐代,几个出家人来到天供山,在碓臼的故址盖起了寺庙,取名天供寺,从此天供寺人来客往,香火不断。一些穷人也都可以从碓臼中取米回家,天供山碓臼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而有一天,天供寺来了一个石匠,他看到有那么多的人从碓臼里取米回家,可碓臼又只有那么一点点大,怎么能满足穷人的需要呢?他想,要是把碓臼凿大一些,不就可以让更多的穷人取更多的米了吗?于是他拿起凿子把碓臼一凿,这个碓臼从此就再没有一粒米了。直到今天,碓臼依在,可我们再也没有能够享受到一粒上天供给的大米。
15、夫人寨
夫人寨也叫福神寨,在县城西北四十公里的闸口乡与金罗镇交界处,亦即天供山省级森林公园内,海拔399.2米。为峦峰层叠、奇石突兀、云蒸雾腾、蜿蜒数百公里的武陵山余脉尾端。它既是长江之南通往祖国西南第一州-----澧州的腹地,扼江南之咽喉,又可俯瞰广阔无垠的澧阳平原和八百里洞庭。因此,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曾在此屯兵扎寨,取名
“福神寨”,而后来老百姓则习惯称之为“夫人寨”。
这里的遗址遗迹有战壕、营房、羊子峪、上马墩、下马礅、和尚岩、古栈道、溺儿沟、千年古枫等等。它们记载了一代巾帼英雄高桂英率领将士,驰骋纵横,除恶抗清长达17年之久悲壮感人的英雄业迹。
那年,李自成兵败北京,至湖北通山时,为图来日,他设疑代毙,采取金蝉脱壳之计,和夫人高桂英折返向西,一路悄悄地逃到了澧州。
高桂英和李自成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改襄阳为襄京,建立中央政权,进称新顺王时,就已熟悉了澧州。这次高桂英来到澧州的时候,夫人寨这地方还是田王寨,寨主便是落草为寇的田某,号称田王。而田王处处为害,使百姓苦不堪言,民愤极大。高桂英决心占领这进可攻、退可守的田王寨,一则为民除害;一则作为栖身之处,与老木寨(高桂英母亲驻守的山寨,在闸口乡老木村)、和尚洞(在洞市乡境内)形成倚角之势,遥相呼应,作为李自成夹山大本营的前哨,与官府抗争。
为了拿下田王寨,高夫人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雄才大略,以及骁勇善战的英雄风姿。为了破寨。她想到了黄土高坡上能爬陡坡、攀悬崖的大山羊。在山羊的角上悬挂灯笼,又在山羊屁股后面系一只铁桶,里面燃放鞭炮,让士兵督赶山羊分批上山攻寨。使田王落荒而逃。自此,人们把高夫人赶羊攻寨的山峪取名为“羊子峪”。
高夫人夺得山寨之后,在山上以主寨为中心,又分设了四个小寨,建了聚义厅、帅堂、将室、兵营、了望塔,辟了校场,挖了五米多宽、三米多深的战壕。战壕挖成之后,一股龙脉骤至,引来清泉倒流,灌满沟壕,壕内也自然生长出了扁担长的鱼。同时,高夫人在山寨脚下兴建了一座上、下三进的寺庙,名为牙前寺,寺内供着西天佛祖和关帝爷的神像。高夫人打着“均田”、“免粮”的旗帜,赈粮济民,深得百姓的拥戴。
1664年,即康熙三年,高夫人及其部队作为满清的心腹之患,仍在被追剿之中。当时,澧州知府经高人指点,亲自带领官兵驻守在龟沙口,亦即挖断岗,挖断了夫人寨的龙脉断了夫人寨的脉气,满清官兵们呼啸而上,山寨即破,将士们终难抵挡,尸横遍野。可怜高夫人正值临产,只得狠下心来,将刚刚落地的小儿丢入水沟(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溺儿沟),迎战来敌。她退至上马礅时,那灵性十足的坐骑直奔过来,高夫人立即翻身上马,只见那马为了救主,四蹄一蹬,便蹬断了高夫人平时上马、下马的垫脚巨石,里面飞出一条金龙,护着高夫人飞离了山寨。
高夫人离开山寨之后,行到临澧新安地带人疲马乏,躲进一位老太太家里。老太太将她安置隐藏好后,问她姓名,她想起自己是日落时分进了老太太家门,便随口答道:姓酉。自此,高夫人便在这里隐姓埋名,再没露面。也就从这时起,新安一带才有了姓酉的人家。
后来,夫人寨山下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便把这山寨叫做夫人寨;把没有一户高姓人家的村子,叫做了高家村,并且至到如今;把高夫人上马、下马的垫脚石叫做上马礅、下马礅。现在,这上马礅上仍然留有高夫人的脚印、高夫人顿放兵器留下来的圆圆的凹印,以及上马礅石头里飞出过金龙的痕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时候,天供山林场的职工在山上修建了望台,曾经挖出一个足球大的石灰糯米白团,内藏一颗篆刻金印。也挖出过战刀、铁矛、箭簇之类的兵器。还有一本《夫人寨日志》,在高家村、高农村、福神村的一些村民中相互传看过。
16、松竹桥
松竹桥座落在湘鄂边界的火连坡镇松祝村,是涔水河上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37米。它横跨南北,古朴典雅,二百多年了,它还一直为南来北往的人们带来交通便利。由于该桥是孙氏兄弟孙承松、孙承祝二人出资并主持修建的,其后裔为了纪念这两位泽被后世,彪炳千秋的的老爷,遂将村庄更名为松祝村,将这座桥命名为松祝桥。
说起该桥,那还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孙氏兄弟孙承松、孙承祝二人,一个从福建漳州府辞职还乡闲居,一个办学执教,各得所乐。谁知有一年山洪暴发,浊浪滔天,湍急如箭。洪水冲毁了河上唯一一座木桥。承祝先生的两位得意门生冒险涉水,不幸被恶浪吞噬。惊闻恶耗,先生痛哭流涕。兄弟承松得知弟弟痛失学生的悲苦之后,立即赶往承祝家去看望,行到河边,无奈洪水滔滔,只得望河兴叹,中途而返。过后,兄弟俩谈及此事,无限伤感。于是两人商议,共同捐资建桥,为民积德。由兄长承松负责岩石、工匠,弟弟承祝负责架拱木料。
在这座桥修建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
相传,村内原有一老妇人,丈夫年轻时到江浙一带贩运丝绸布帛销往沙市汉口,后因病客死他乡。妇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天天吃斋念佛,焚香膜拜,祈盼丈夫平安归来。每逢灾年,必开仓赈灾,广积善缘,后家境衰落,独守祖基,靠四邻乡朋接济度日。
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年轻的石匠,借住在老婆婆的大屋。活儿没揽到,却在老婆婆的家里吃吃喝喝三十三天,临走,握住老婆婆的手说:“老妈妈,打搅您这么久,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昨晚发现您猪栏里的猪槽坏了,便连夜给您做了一个新的。好人有好报,它一定会给您带来好运的。”说完,便隐身不见。第二年,孙承松弟兄俩,到桥峻工之日,才发现桥面第三十三块石料总难如意。几个石匠忙来忙去,急得满头大汗。老婆婆听说后,便跑来对石匠们说:“我家神龛前有一长猪槽,你们去搬来试试,看合不合适,有用就算我也出点力。”匠人们依言抬来猪槽,翻身放了进去,居然不偏不倚,不长不短,天衣无缝,不禁啧啧称奇。承松老爷见了也惊叹不已,获悉老婆婆守节布施感动仙人的故事后,大为钦佩,遂认作干娘,接到府中,悉心照料。老婆婆也因此安享晚年。
孙承松、孙承祝兄弟俩把桥修成之后,峻工之日,原来干涸的河床上,一股清水从上游悠悠飘来,桥的半弧倒影与桥洞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孙氏后裔为了纪念这两位泽被后世,彪炳千秋的的老爷,遂将村庄更名为松祝村,将这座桥命名为松祝桥,一直沿用至今。
————太清山风景区
17、太清山
太清山位于县城西北七十公里,为澧县、石门、松滋三县交界处,亦为澧北诸山之祖,主峰鸭母尖海拔1019.5米。这里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悬崖峭壁,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逶迤百里,茂林修竹,气候宜人,“双上绿芽”茶则是太清山的特产。这里的景点有48处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景点有:巡抚洞、八仙趵、炼丹炉、打儿岩、罗汉竹以及茅佛寺、五龙观、蛮王寨、三人垭等古迹遗址。
⑴、太清山
说起它的由来,倒也有些风趣。相传有天深夜,两位神仙为了减轻百姓挑土填海之苦,从五岳之首----山东泰山偷来一架土包,准备抬去镇填东海,没想刚走到半路,雄鸡高唱,天已拂晓,只得慌忙将偷来的土包丢在了现在的这个地方。而抬山用的木杠子,却丢在了火连坡境内也成了一座山,它就是而今的木岗头。还有那神仙抬山时穿过杠子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一个洞,人们叫它“穿洞”,这洞高约20米,宽约60米,前后口深也有十来米,远观就象一面明镜悬在蓝天之中,它南照谍阳、北照沱水,集日月、天地、山川之精华,给太清山带来了丰富的物产,给人们带来美好和幸福。
于是,太清山成了高山台地,四周悬岩绝壁,溪流网布,森林茂密,常年云飘雾绕,作物生机勃勃,便有了“三伏暑天阳春在,四季云雾罩青山”的佳话。
太清山就因为有了这样神奇的来由与天然的良好环境,于是便引来各路神仙、名士,或集聚,或隐居,或游乐,各得其所,从而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使得太清山更为奇特、神秘。
⑵、巡抚洞
太清山最为令人神往的还是千奇百怪的山洞,这里的洞有龙门洞、双神洞、鬼洞、倒洞、燕子洞、蚂蚁洞、牛洞、巡抚洞等等,它们或洞洞相连,或洞中有洞,光是洞名就够人象习绕口令一般要练上一阵。但顶顶有名的山洞,就要数巡抚洞了,它就象是高山顶上吹唢呐,声名早已远播在外。
巡抚洞就在蛮王寨下的一大片悬崖绝壁上,只有一条尺许宽窄的曲径小道能从山谷通向洞口,因为巡府大人戴君恩,亦即戴督爷,曾在此隐居习读而得名。明代万历年间,戴督爷以进士谒选为官,在四川西充、重庆时,有恩信于百姓,政绩突出,土匪们都请求献左耳归降。戴督爷因此晋为两浙水利参议兼盐法。他为官清政,下力整治弊端,遭奸臣流言中伤,被解除官职。他回到故乡澧州之后,便隐入太清山巡抚洞,阅读了许多罕世之作。
谁知,戴督爷隐居之后,奸臣还欲置他于死地,他们找到巡抚洞,就在离洞不远的望香岭、毡毛尖山上架起铜炮,对着巡抚洞狂轰滥炸。而他们却不知这巡抚洞内是洞中有洞,阴河纵横,路路相通,戴督爷在洞中倒是座观热闹,安然无恙。接着他们便将巡抚洞团团围困起来,企图把戴督爷活活饿死,半年过去了,他们却见洞口飘出缕缕炊烟,洞内飞出几条扁担长的鱼来。奸臣见此情景,才气急败坏,把铜炮扔进了山脚的“羊鼓潭”中,慌忙撤兵。
一天,在此修行并暗中保护戴督爷的六眼大仙现身巡抚洞,告诉戴督爷说:督爷不日将会东山再起,但却会在雁门遭一劫难,到时,只要叫我一声,我会赐你右手为雷,左手为闪,降服匪贼。
不久,戴督爷果真以他的才华和威望被起任山东参政,接着为山西巡抚,到了雁门。雁门这地方土匪为患,十分猖獗,有“新官今天上任,明天见尸”之说。戴督爷到雁门的当晚,倒也安静,第二天,却有人送来人头一颗,督爷仔细看看,是用灰面作的,十分逼真,头顶书一“戴”字,督爷哈哈大笑,取来象牙筷子,将两颗眼珠夹来吞下肚去。就在这时,只听房门一丝声响,窜进一伙贼寇,利刃纷飞,直取督爷人头,督爷一声吼叫“六眼安在”,只见一道亮光闪过,雷声震耳,贼寇个个瘫倒在地,慌忙求饶。从此,督爷安抚百姓,山西太平。如今,宽敞明亮的巡抚洞内,人们还供奉着戴督爷的神象,天天祭祀。
⑶、炼丹炉
据《直隶澧州志》记载:昔时纯阳真人李凝阳曾经在此架起炼丹炉,利用澧州的云母、雄黄等原料,修行得道成仙而去。
⑷、打儿岩
这是一块极为特别的石头,它在一片绝壁上悬伸出来,据说人们如果婚后不孕,只要心诚,便可拣几粒石子去击打这“打儿岩”,往往击中了的都会生下聪明绝顶的大胖小子。由于极为灵验,人们便给它取名叫“打儿岩”。
⑸、八仙趵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等八洞神仙经常在太清山饮酒奕棋,讲经论道,游山赏景,痴醉迷恋、流连忘返。。有一次,王母娘娘设下蟠桃宴会,邀请八洞神仙同乐,他们却难舍太清,于是只好各选一块青石,代作化身留在了太清山上,“八仙趵”便由此得名。如今,斗转星移,往事已非,这叫做
“八仙趵”的八块青石还像八洞神仙一样栩栩如生,或许他们正翘首以待,期待着为凡人们点化,普渡众生;或许他们还想邀太清人一道谋划奔向小康之路的途径。
⑹、罗汉竹
该竹生长在太清山半腰的斑竹湾,竹在离地不高的竹节上,坐着一尊酷似笑口常开的大肚罗汉,罗汉头上则顶着一根圆竹。这或许是上苍给予太清山人的一种特别赐予。
18、董永墓
坐落在澧县火连坡镇的金架山侧峰炉子山,相传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的董永,头枕“献宝状元”的御书金匾,携带无数的金银财宝就长眠于此。他的爱妻“七仙女”的原型——七湘姑的家人也一直就在这儿与他相伴,寒来暑往,送秋迎春,向人们诉说着董永与七湘姑美好爱情的动人故事。
话说湘鄂边界的危水南岸的滴水岩旁住着一位叫伯年的人,在阴阳师的指点下,家道兴旺起来。他的三个老婆连续生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貌若天仙一般,其中数七女湘姑最为聪明伶俐,知书达理,深得伯年疼爱。待到二八芳龄,伯年便悉心教她打理家业,希望她日后能继承衣钵招赘持家。
这时天供山上的董石山夫妇育得一子,取名董永。不想董永四岁那年,母亲撒手西去。加上这年天干颗粒无收。董石山只好带着董永背井离乡讨吃为生。父子俩流落到了火连坡暖水街(今火连坡三泉村,因温泉暖水得名)。暖水街的南北桥桥南有一棵千年老槐,人称做槐荫树。树旁的土地庙,供奉着槐荫土地。不远处开贯头场的孙老板看董石山为人憨厚,身强体壮,便将董石山收进场里做工。董永被介绍给一秀才家放牛,董永生性聪明活泼,也深得秀才喜欢,白天他脚不停手不住地干活,晚上则请老先生教他读书习字,几年之后,也能晓四书、识五经、懂六义。
谁知好境难长,董永十六岁时,父亲终因劳累过渡去世。可怜董永身无分文,只得卖身葬父。这日,危水北岸傅家坪的傅员外来到暖水街,感其孝心,将董永买作家奴。后见他忠诚厚道,通晓文墨,又升他为帐房。只因傅员外与伯年有贸易往来,董永常代他出入伯年家核对帐目,收讫银两。这样董永与七湘姑,一个是为主效力,一个是代父理财,时间一长,二人便慢慢熟悉并暗暗相爱,许了终身。
伯年得知爱女私定终身,勃然大怒,一顿家法打得湘姑皮开肉绽。湘姑被按族规绑在竹筏上,深夜推入危水,任其死生。第二天,适逢清明,董永向傅员外告假,去为父亲上坟。渡过危水时,截住竹筏,见是湘姑,两人悲喜交加,抱头痛哭良久。接着,他们便请槐荫树为媒,槐荫土地为证,双双跪拜,正式结为夫妻,回到了天供山老家。后来生下了董麒、董麟孪生兄弟。
伯年得知是董永与湘姑生了一对儿子,十分恼怒,带了数十名凶神恶煞般的家丁赶到天供山,将董永一顿暴打,又连逼带抢地带回湘姑母子,严加防范。
董永为找回妻儿,发现伯年家后面有一间小石屋,关着当年被伯年认作父亲,已经折磨瞎眼的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向董永赠送了传家之宝,并使伯年家的风水败坏,湘姑、董永得以团聚,董永献出阴阳先生赠送的传家之宝,封为“献宝状元”。董麒、董麟后双双考中进士,异地为官,董永、七湘姑得以颐养天年,死后葬在了暖水街的炉子山。后来,董永的后人为感谢上苍,报答地方百姓,选中风景秀丽的三泉村,在金架山下修建起了金泉寺。
————嘉山风景区
19、嘉山孟姜女祠
&&& 嘉山孟姜女祠
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的嘉山,始建于明嘉靖十三(1534)年,当时由澧州知府汪倬等筹资修建,户部尚书李如圭亲自题写
“贞烈祠”三个大字。祠堂分为“百练堂”、“绿云宫”,孟姜女的塑像就供奉在“绿云宫”里;李大人又亲自作《贞节祠记》和《嘉山孟姜女祠》等诗文记载此事。该祠布局由西往东有头门、前殿、大殿、后殿及厢房三十余间,围墙一周。该祠曾毁于兵变燹,后又重建,清代存二进六间,州民不时朝谒,每岁春秋二祀,官员均亲临致祭。一九五四年冬,因僧人不慎,该祠被火全部烧毁,现存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重建。该景点曾在1981年收入由国家文物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澧州孟姜女的故事也被列入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遗址景点还有:望夫台、孟姜故宅碑、丝竹、镜石、澡井、摆衣岩等。
⑴、望夫台 望夫台位于嘉山之巅,是孟姜女眺望丈夫的地方。
⑵、孟姜故宅碑
该石碑为长方形,正面书“孟姜故宅”四字,两侧有对联为“道之云远思君子”、“魂兮归来返故居”,横披为“复我家邦”;背面则有晋代卓云所书“孟姜故宅碑”一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孟姜女的故事。现存澧县博物馆。
⑶、丝竹
孟姜女思念丈夫,每天爬上嘉山之后,都把竹杖插在山上,时间一长,那些竹杖都在她的泪水浸泡下,长成了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叶宽大肥厚,挡住了孟姜女远眺的视线。孟姜女不忍心毁坏竹林,就从身上取下绣花针,一针一针地把竹叶划开,让它们象发丝一样倒垂下来,给自己留出眺望的空隙。从此以后,嘉山上便出现了这种叶如发丝的翠竹。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孟姜女,把这种竹叫做“丝竹”或“孟姜竹”。
⑷、镜石
镜石是当年女娲娘娘补天的时候剩下来的,观音菩萨因为孟姜女情根深重,有此一劫,特地送给孟姜女的一块石头。并且石头上出现的人影,即衣着、打扮、动作都象是孟姜女的丈夫。只要她想自己丈夫了,就能在这里面见到范喜郎。所以,这块石头就叫做“镜石”。
⑸、澡井 是孟姜女洗澡的地方。
⑹、摆衣岩
位于嘉山山腰,是孟姜女在岩石上摆衣的地方,其处还有孟姜女跪着摆衣留下的膝盖印。
————其他人文景观
20、花瓦塔
花瓦塔又名宝塔寺塔,该塔位于县城北约40公里湘鄂交界的宜万乡花瓦村。该塔座东朝西,为密檐式八方形砖塔,建造时全部用黄泥、石灰为沾合剂。全塔为七层实心,高22米,底径6.1米。基座层正北面设有拱门和门道与地宫相通,拱门宽0.9米,高1.95米,门道深1.05米。地宫顶部砌八方攒顶式藻井,塔顶置葫芦宝瓶式塔刹。每层塔檐拐角处有翼角,塔身转角处设三角型角柱,每层塔檐砌一周莲瓣。第一层东西两面有塔门,各设一佛龛,内供大佛一尊,南面设假门一道。二层以上每层每面腰檐下设佛龛一个,内供陶质或石质佛像一尊。
全塔造型简洁古朴,雄伟秀丽,是全省唯一保护完好的北宋初期砖塔,198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均用青砖砌成,砖长20——30公分,宽15——16公分,厚5——6公分。其倚柱、莲瓣、翘角及部分佛象均用陶土烧制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那么,当初人们为什么要在花瓦村修这座宝塔呢?讲起来还有些令人称奇的故事。
相传天地初开的时候,这里是茫茫大海一片。经过不知多少年的日月滋润之后,到了北宋初年,花瓦村的龙脉已经渐渐衍化显现,龙头就在界溪河的鹰窝潭它集聚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化、上苍之神功;龙身的山峰雄伟壮观,树木参天,枝繁叶茂,而这龙脉恰好在黄佳和李卫的山地里,两家都颇为殷实,交往甚密。他们觉得这是上天赐给花瓦人的福气,倒不如让这好福气为大家带来更好的日子。于是就在李卫的建议下,李家与黄家一起牵头,在这龙眼上修建起了这座宝塔,接着,他们又在宝塔周围修建起了三进四合院式的寺庙,将这龙脉永远留在了花瓦村。
当时,花瓦寺里供奉着如来、文殊、观音三尊菩萨,人们说这里的菩萨还是挺灵验的。一次,湖北有个卖布的男人到了花瓦寺的子孙殿,看鞋筒里有许多花花绿绿的童鞋,就对观音菩萨说:菩萨,你能不能给我借双鞋穿?话音刚落,只见这人双眼紧闭,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昏死过去。寺里的和尚发现后,立即下拜,对菩萨说道:菩萨,您仙人不见小人过,这人或许是家里没有小孩,前来请您赐后,话说得不明白,亵渎了您,您就饶过他吧。后来这人谢过菩萨,揣了一双童鞋回家,第二年果真得了个儿子。
21、刻木山
在马头铺镇刻木村,有一座纵横交错,形似龙骨,峭壁对峙,气势雄伟的刻木山。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从外地逃来一对反抗地主压迫的中年夫妻,隐居在刻木山上,生下宝贝儿子。不久,只剩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亲给儿子取名丁兰,意思是孤苦零丁,艰难度日。
由于孩子是个独种宝贝,加上幼年丧父,母亲对他更是娇上加娇,宠上加宠。有时候,母亲一看到儿子哭,也就没主意了。只好说:“别哭,宝贝儿,妈情愿让你打几下,呵,别哭。”丁兰一听,打几下出出气也好,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拿起牛鞭子朝着母亲打去。
丁兰眨眼十六岁了,可脾气仍没改变。母亲办事一不如愿,同样挨鞭子,鞭子的分量越来越重,久而久之,母亲也就招架不住了。
&&&&有天丁兰懒心懒意地学耕田。母亲看他东一犁西一犁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拐弯抹角地说了几句。谁知这下惹烦了丁兰,一股无名怒火往外窜,对着母亲就是一串鞭子,打得白发苍苍的母亲无处躲藏。
后来,丁兰突然发现草丛里藏着窝小鸟,便蹲下来悄悄地看,只见大鸟口衔食物飞回窝边,然后用嘴嚼烂后一点一点地喂到小鸟的嘴中,小鸟仰着头喳吧喳吧,吃得津津有味。他看着看着,被这眼前的情景感动了,眼眶里也不知不觉地滚出了几点泪花来。他想母亲不就是这样把自己哺育成人的吗?丁兰感到非常惭愧,双手捶着自己的脑袋,恨不得立刻跪到母亲面前,向她请罪。
正在这时,他望见母亲来送饭的身影,心里一热,大喊大叫向母亲奔去。却忘记了放下手中的鞭子。母亲见儿子跑得这么急,以为饭送迟了,又要挨鞭子。不禁一阵心酸,两眼发黑,呼地一下倒在身边一棵木子树上,头撞裂了,鲜血顺着老人的头发直往外流。
丁兰抱起母亲,大声呼叫,可母亲再也不能答应他了。
丁兰跪在妈妈身边,撕开自己的衣服,揩着母亲身上的血迹,含着眼泪埋葬了母亲。一连好几天来到木子树旁痛哭、忏悔。一天,木子树说话了,说:“孩子,你把我砍了,用我的木头雕一尊母亲的遗象。只要你心诚,会得到安慰的。”
丁兰锯倒木子树,怀着对母亲的爱,整整雕了七七四十九天。从那以后,丁兰不管干什么,都要把母亲的象放在身边,还为乡邻们修桥补路,做了很多的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母子,在高高的刻木山顶修建了一座刻木观。
22、和尚洞
在澧县洞市乡,有一座海拔500多米的云盖山,也叫青龙山。山上有个豹儿岩,这豹儿岩顺顶而下有一片30多丈高,连鸟雀也难歇脚的绝壁。然而,就在这墨壁陡峻的峭壁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山洞,名叫和尚洞。据说它曾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宰相牛金星带领500名和尚隐居的地方,这山洞便因此而得名。但牛金星能在此隐居却又是因为八洞神仙的相助。说起来也十分有趣。
当年李自成兵败北京之后,被吴三桂的30万清兵一路追杀南下,行至湖北、湖南的时候,已是残兵败将,大势已去。李自成逃到石门后,为保存实力,决定由宰相牛金星折返东北方向,迷惑敌军,也准备择地隐居。没料到牛金星率领一班人马走到洞市的青龙山,刚刚和当地的农民军汇合,清兵就发现了他的踪迹,追杀过来。牛金星只得奔上山去,慌忙之中逃到了豹儿岩,但听得身后杀声不绝,见眼下绝壁深渊,再无逃路,不由得长叹一声“天绝我也”便准备率部纵身跳下悬崖。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也合该牛金星气数未尽。就在这时,正好铁拐李和吕洞宾一行八仙飘去南海,要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路过青龙山,听到杀声四起,掐指一算,得知大顺军宰相牛金星和起义农民有难,于是动了恻隐之心,各显神通来救助农民军。铁拐李提议八仙兵分两路,汉钟离、蓝采和、曹国舅、韩湘子等四人就在青龙山上直接救助农民军,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则到山腰阻截追兵。
&&&&本为赤脚大仙降生的蓝采和争打头阵,“各位兄长暂歇,先看我的。”说罢便掏出曾渡众仙过海的一对大拍板,用力掷向空中,刹那间,只见天空降下一团紫云,整个青龙山顿时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清兵见此,暂时不敢贸然前行,只得退下山去伺机再战。蓝采和得胜后大喜,以为清兵再不敢来犯,便收回大拍板,收回了紫云,清兵慌乱之中又杀上山来,蓝采和见清兵贼心不死,又掷出大拍板,降下紫云。第三次,蓝采和索性将大拍板化为成千上万条拍板,打得清兵们一个个鼻青脸肿,哭爹叫娘,纷纷夺路逃命。接着蓝采和又用拍板把牛金星和农民军一起渡入了山洞。
再说吕洞宾等四仙到山腰后分成四路,他们各就各位,尽显神通,把住了上山的各条小道。吕洞宾把守在青龙山的东面,按照东方甲乙木的门道遍插黄旗,立于云端道:“此乃一仙山,玉帝令旗在,若要上山去,有去无回返。”追兵眼见黄旗飞舞,仙声来自空中,一个个倒头便拜,求仙祖饶命,回头转身飞步而逃。后来,人们就把吕洞宾插黄旗的地方叫“黄旗峪”,直到今天。
张果老把守在青龙山的南面,按照南方丙丁火的属性,他指令当地的土地变成一位老人戏谑追兵,又让清兵追杀不着,那领兵的将军喝住土地老人问道:“此山是什么山?”老人答道:“山叫青龙山,离天三尺三。你若要登山,难上又加难。”话音刚落,老人突然隐身消失,从天空摔下一团熊熊烈火,火球追杀得清兵鬼哭狼嚎。接着这团火又变成一颗殒星,滚落到青龙山的龙嘴里。后来“独星嘴”便由此而得名。
何仙姑则按照西方庚辛金的属性,变成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太婆,背着背篓坐在岩石上歇息。不一会儿,清兵追到她的跟前,何仙姑起身取下背篓,拦在路的中央说:“你们要想上山,先背起这背篓再说。”清兵上前一看,背篓里全是一块块金
灿灿的黄金,他们纷纷伸手去抢,可谁也没有能拿得动一块,清兵们越搬越感到心惊肉跳,只得舍下善财,为保性命往山下落荒而逃。青龙山上“背篓岩”的名字也由此而得。
&&& 话说铁
拐李把守在青龙山的北方,施起了北方壬癸水的法术,等到清兵刚追至山下,他便舞弄拐杖,施起法术,使三股洪水从山腰倾泻而下,冲得清兵如焉了的落水狗一般。因此,青龙山脚就有了一个叫“三岔溪”的地方。
在八洞神仙的帮助下,清兵对牛金星和农民军无可奈何,只好灰溜溜地速速逃命,奔回州城。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八洞神仙对农民军的保佑,就把青龙山改名叫云盖山,此名一直延续到今。
牛金星因为在云盖山得到仙人之助,认定此山是一宝山,加上山洞在峭壁之上,群山环抱之中,洞外古木参天,洞内宽敞舒适,同时又距夹山不远,容易与驻守在天供山夫人寨的高桂英形成倚角之势。从此,牛金星便带领部下在此削发禅隐。又另在距和尚洞2公里处仿照和尚洞修建了一座观音庙,用来安置家眷。庙内朝则撞钟,暮则击鼓,香火旺盛。而牛金星本人则一直居于和尚洞中。
————内八景
三凰山 在城西隅,现澧县一中校内,明华阳王所筑,下有小田七丘,王躬耕以供粢盛者。山小而高峙,周以花木,四时芳茂,异鸟送声,可倚可眺,宜暑宜雪。每廛烟霏微,登顶时鳞居环呈,槛底有一卷千仞之概。
清风岭 北门内,现客运汽车站一带。地势颇高,形似岭,因名。值盛夏晚际,岭头清风徐来,披襟当之,倏然称快。
八角井 在棚场街。每立春日先以鸿毛掷下,届时毛自上升,郊迎以为候,楚谚云:“常德更鼓澧州春”。
明月池 在现城关粮店处,唐校书李群玉游息之所。池形似月,旁有台。又传底印明月,阴晦常见。
东府堰 在现二轻局处。春冰初解,池边竹叶梅花,如缕如绘。底有神鲤,每游动时,则波纹如绣,且柳漪挂风,荷香袭月,仙楼倒影,清笛远音,最足人生遐想。
洗墨池 在城西隅,明华阳王废府内,现澧县一中东北隅。相传范仲淹,少孤且贫,其母再归朱氏,朱宰澧、安一带,范侍母偕来,尝读书洗笔刷砚于此,至今池水如墨。
金牛池 在小西门附近,池浅而狭。相传昔有牛卧此,毛皆金色,居民叱之,穿城而出,因其池曰“金牛”,门曰“金穿”。
遇仙楼 立东隅城墙上,现城关中学东南角。相传宋乾道中,太守乔逊出公署与八仙中的吕纯阳(洞宾)相遇,因建此楼,故名遇仙楼。曾多次葺修,楼八面三层,楼顶翼角高翘,登临其上,方圆尽收眼底,极为壮观。
————外八景
兰江绣水 城东二里许,水至此旋折如绣衣,《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其浒多兰,后人遂名江也。《水经注》有“其水如绣”之注,名绣水于此。
仙洲芳草 在城南护城河外,五家洼洲上。相传汉钟离权传唐吕纯阳水火丹法处。洲上暑夜无蚊,人以为仙尝眠此故也。
凤堰水月 城东门外有凤凰堰,堰中有洲,洲上建有水月庵,庵旁还有湖心亭、烟玉楼,洲岸杨柳飘柔,月夜水光相印,尘氛净洗,清爽怡然。
龙寺晓钟 城北门外,今桃花滩宾馆西有龙潭寺,为唐崇信禅师修道场。值晓风残月,梦回酒醒,钟韵悠扬清彻,足以惕昏振聩,钟以铜铸,大小各一,明华阳王造。铭其上曰:“掂斤逗两几多年,陶炼功夫澈性天。但看作家椎下力,一声唤起老龙眠。”寺前有老龙潭,水深无底,清澈如镜。寺旁有周金刚焚经台,对门是斗笠山,山上有云仙道人挂笠处。
彭峰迭嶂 城西十里,彭山与钦山雷峰相连(一脉起伏,原名龙山、象山、虎山、猪羊山),堆蓝积翠,四时一色,昔人九月九日登高多于此,全州形胜,一览毕现。
关山烟树 城东南二十里,山有古松千本,郁蔚烟岚之中。每将降雨,必有云气一缕上升,占望多验。
珮浦渔歌 因《楚辞》“遗余珮兮澧浦”而名。民多以渔为业,棹歌互答,与款乃声相送夕阳,迎初月,酬唱杂沓,鳞光波影,佳江景也。
桃潭春涨 桃花潭在城北三里许,潭口之上,石桥横焉。澹水滩头,一湾柳絮,两岸桃花,三篙碧水,几叶渔舟,纡曲八九里。纹波绵浪之中,凫鸥近客;云树烟村之里,鸡犬皆仙。
注:本文根据《直隶澧州志》整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澧县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