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十二五规划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项目对苏北经济和周边地区石化产业的拉动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江苏:“两带双极”驱动 石化大省谋变——访江苏化工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伟建
14:31:28&&&中国化工报
  中国化工报3月29日讯 江苏省的石化主营收入长期稳居全国第二,这样一个石化大省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发布一个事关行业未来15年发展的方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江苏石化行业在未来15年将有怎样的改变?中国化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上周采访了参与《方案》起草的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伟建。& 德纳(南京)化工有限公司始终重视化工新材料开发,二元醇醚系列产品保持国内第一方阵。图为该公司生产区一角。 (王云立 供图)&  2月下旬,由江苏省发改委、经信委联合编制的《江苏省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后称《方案》)正式发布。《方案》指出,未来15年内,江苏省将全面实现石化产业布局集约化、产业集群化、产品高值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完成向石化强省转型;重点打造沿海石化工业带,优化调整沿江石化工业带;基本建成连云港徐圩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完成南京石化产业基地转型转质和升级,形成“两带双极”产业空间格局。  江苏省的石化主营收入长期稳居全国第二,这样一个石化大省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发布一个事关行业未来15年发展的方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江苏石化行业在未来15年将有怎样的改变?中国化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上周采访了参与《方案》起草的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伟建。  《方案》由来——  是石化大省,但不是强省  记者:据我了解,江苏省石化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江苏省发改委和经信委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编制并发布了《方案》?  赵伟建:确实,“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石化业以新兴产业改造与置换传统产业,使行业运营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了“十一五”基础上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入、进出口总值、利税等指标的翻番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4535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主营收入2.02万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86.03%;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 5174.61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8.55%。2015年,全省石化业总资产达到 1.30万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了75.45%;全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402.37亿元,位列全国第一,较“十一五”末增长43.25%。  同时,江苏省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基本完成,以化工园区(集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作用凸现,取得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安全环保能力也稳步推进。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全省石化业还存在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传统化工占全行业比重依然过高、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强度偏弱、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不快、节能环保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等。  因此,我们联合编制发布了《方案》,并制订出江苏省石化行业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旨在进一步明确江苏石化产业中长期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出优化调整全省石化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和规划导向。  《方案》目标——  布局“两带双极”,辐射带动全省  记者:此次《方案》构建石化大省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赵伟建:此次《方案》提出,江苏省石化行业在2030年拟实现三大主要目标。一是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地区特色更加清晰。江苏沿海地区打造若干临港大型绿色化工基地,以外进油气资源为主要原料,形成包括清洁油品、基础化学品、三大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等在内的多元化产业链群。苏南及沿江地区转型打造特色高端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以高性能合成材料、高端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新型环保节能、新能源和生物化学品、新医药等为特色的专业园区。苏北内陆地区要利用沿海沿江产业辐射,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形成若干产业深度加工利用专业园区。  二是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专业化园区规范运行。省内原则上不再新设立化工园区,并尽可能压减现有园区数量。到2030年,园区工业产值全省占比要达到全行业90%以上,年主营收入5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超过20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超过55%,建成10~12个大型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和专用化学品、化工环保节能、能源和生物化工方面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三是绿色化工深入推进,实现与社区和谐共处。全面提升化工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实现生产智能化、产品差别化、工艺绿色化、过程低碳化。石化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15年基础上降低3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物排放总量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2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35%以上。  记者:《方案》首次提出了“两带双极”驱动概念。您能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吗?其具体实施内容又是什么?  赵伟建:“两带双极”就是全行业未来15年的总体空间布局。其中“两带”是指沿江石化业经济带和沿海石化业经济带,“双极”指连云港大石化产业基地和南京化工产业基地。在积极构建两大石化产业带过程中,要赋予不同地区不同的产业发展定位。  南京石化产业基地需要完成传统基础原料生产基地向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产业高地升级转型的任务。不仅要发挥自身提升转型以及引领沿江产业带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其高校院所集聚、科技人才充足的研发资源优势,起到为全省石化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驱动源泉”的作用。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5000万吨级原油加工、300万吨级乙烯、500万吨级芳烃等生产装置,以清洁油品、三大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有机化工原料为主要产品。同时辐射、带动、引领沿海石化产业带做大做强,目标是打造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两带双极”驱动就是要发挥双极辐射带动与引领作用,在扩大范围方面,要包括向南辐射到苏锡常乃至南通等苏南苏中地区,向北辐射到徐淮盐宿等苏北地区,从而推进全省石化业整体功能水平提升。&  江苏镇江索普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其煤制乙醇工艺路线实现工业化生产。图为索普30万吨/年醋酸加氢生产乙醇装置。 (王云立 供图)  《方案》实施——  锁定三大目标,3个5年渐次实现  记者:3大目标可以归结为集约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这与当前全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相呼应。那为了实现这些最终目标,江苏石化行业将会有哪些具体实施措施?  赵伟建:《方案》目标的全部实现,要通过3个规划期逐期过渡渐次完成。在未来15年时间里,江苏省石化行业所有的“十三五”“十四五”以及“十五五”规划将全部以《方案》中所指定的框架为基准来进行更精确的制订。  在接下来“十三五”的5年中,也就是《方案》实施的第一阶段,江苏石化业为完成《方案》总体发展目标将有以下几点工作需要完成:调整存量,提升增量,优化总量。完成传统化工产业60%以上存量的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10%以上;优化产业结构,到2020年,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节能环保产业比重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提高至70%左右;重点淘汰压缩化肥、农药、“两碱”、基础化工原料、传统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等过剩行业产能;重点升级石油化工及延伸产品、农药、染料、涂料、传统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三大合成材料、生物能源化工、基础化工原料等产品。  重点推广100项新技术、新工艺;建设200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300家拥有核心专利技术、主导行业或国家标准制订的创新型企业;创建400家国家级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500名企业科技领先领军人才和团队。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平均占比提高至1.5%,企业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数提高到150人,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授权发明专利达到100件。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到2020年,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增加值率达到23%,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超过55%。  《方案》特色——  沿江园区不扩容,大宗产品先淘汰后新建  记者:《方案》提到的行业2030年发展目标中,专业化园区规范运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江苏省化工园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什么样?  赵伟建:目前江苏化工园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产业园功能定位不清。不同类型企业混杂布局,难以实现区内物料、能量等资源共享、共生发展,不仅无法发挥园区循环经济优势,甚至可能引发更多安全环境风险等问题。有的园区选址不合理,发展空间受限,面临二次搬迁的窘境。  二是各区域产业园发展不平衡。当前沿江南北两岸已经建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化工园区,是当前江苏石化产业的主体。但这些园区受制于长江航运安全、城市建设和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稳定风险等方面因素影响,发展相对较慢,影响了全省石化产业总体布局。亟须加快沿江沿海石化产业整体布局调整、转型、转移已成为江苏石化产业强、高、大的关键之举。  三是各化工产业园产业发展方向不清晰。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沿江沿海化工产业园差异化发展特征不明显,同质化情况较严重。特别是传统产业发展较快,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薄弱,对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去“杠杆”、去产能等带来一定的阻碍。  记者:您提到的这些问题也正是当前全国化工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那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方案》规划内容,江苏省下一步将会有哪些改善措施?  赵伟建:依据《方案》中提到的2030年发展目标,江苏省沿江化工园区将不再扩大面积,加快实施绿色化、安全化改造,逐步提高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安全生产等准入条件;不再新建和扩建以大宗进口油气资源为原料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工项目,率先淘汰落后产能。沿江石化产业要根据不同园区特点和资源条件,着眼于差异化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  沿海化工园区要抓住现有的有利条件和机遇,进行科学谋划和规划,合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探索一条适合江苏石化产业发展的特色道路。  江苏省还针对不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与社区矛盾突出的园区予以搬迁或关闭,到2020年,全省化工园区(集中区)数量减少至50家左右;建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化工园区5~10家,500亿元以上化工园区15~20家。化工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占比达到65%以上。  同时,各地园区建设要承载更多搬迁与新建企业,发挥绿色环保低碳过滤功能,阻止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并优化延伸产业链功能,科学配置资源。  《方案》落地——  五大措施,全力推进2030年目标  记者:为实现《方案》中规划的2030年目标,江苏在政策配套和产业扶持方面有何动作?  赵伟建:为推进《方案》顺利实施,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将给予行业诸多支持与保障。一是政策配套支持。对规划科学、管理规范、经济运行质量好的园区,政府将在项目审批、土地扩容、环境容量、引智引资、储运仓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符合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技术内涵高的企业,政府会在项目审批、技术改造、引进外资等方面让其享受园区内已有企业同等的待遇。  二是通过信贷和直接融资等专项资金资助、财政税收、融资等给予企业支持,加大对石化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石化新兴产业,投向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  三是加大财政支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项目将会纳入到国家、省各项财政专项资金、科技计划资金财政税收和融资计划等专项发展计划中。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化工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特色化工产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化工园区建立公用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及项目孵化基地。企业兼并重组或关闭退出所获资产处置收益免征所得税。  四是争取为行业取消化肥等产品出口关税和天然橡胶进口关税,提高农药制剂、轮胎、染料、合成橡胶等产品出口退税率。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化工高新技术与产品出口及国际先进技术、产品、人才引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源与原料地或消费市场国投资建厂、收购兼并,支持企业通过收购、 合作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平台, 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资源,建设企业国际化战略公共服务平台。  五是强化监督管理,推进行业自律发展探索和强化石化新型行业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以产业技术、安全、环保、能耗等为主要指标的行业标准和考核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产业联盟的优势,拓展其承担政府部门有关职能中涉及专业性、技术性的服务事项。江苏省统计局
连云港市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探析
发布时间: 16:41:00
 作者:江苏省统计局  
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内部信息网&
&“十一五”期间,连云港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这些成绩做出完整的梳理是确定连云港未来发展思路的重要依据。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东中西合作示范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在新一轮的宏观经济布局中,赋予连云港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连云港的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十二五”是连云港建设成介于青岛和上海之间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时期。需要认真分析连云港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空间优势,探讨连云港产业发展路径。
2010年连云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93.3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20.5:42.3:37.2调整为2010年的15.3:47.4:37.3。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以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群培育、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制造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形成。服务业产业层次逐步提高,对连云港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优质、高效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1、工业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
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45.07亿元,增长16.9%,总量是2005年的2.60倍,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2.3%提高到2010年的47.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为7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4.55亿元,是2005年的3.04倍,年均增长19.3%。工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91家,是2005年的2.50倍;工业总产值1941.32亿元,是2005年的5.66倍,其中产值超过20亿元的企业20家,是2005年的20倍。工业经济结构优化。积极调整生产力布局,工业重化趋势明显,“十一五”期末轻重比例为32.5:67.5,实现了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95亿元,增长48.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30.6%;新型临港工业发展空间广阔,石化、钢铁、船舶等重点领域快速发展,新海石化、镔鑫特钢、鑫兴钢铁、五洲船舶、恒成船业、名洋船业等临港大工业企业投产运行。连云港工业在经济中主体地位得到加强,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
2、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推进物流、旅游、商务、会展、金融、信息等产业发展,服务业产业层次逐步提高,对连云港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29.6亿元,年均增长14.9%,较“十五”时期提高3.4个百分点。流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6.7亿元,是2005年的2.34倍。港口运输不断跨上新的台阶,2010年吞吐量1.35亿吨,是2005年的2.24倍;集装箱运量387万标箱,居全国沿海第9位。房地产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投资472.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4倍。2010年旅游收入163.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3%。
3、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喜人形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01.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6.10亿元,年均增长5.4%。农业内部结构有所调整。2010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服务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50.0%、3.3%、23.0%、19.4%和4.3%,与2005年比农业提高1.0个百分点、林业提高1.5个百分点、牧业提高2.2个百分点、渔业下降5.2个百分点,服务业提高0.5个百分点。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优质、高效、外向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分别达到210万亩、85万亩,分别占耕地的37.5%、15.2%。建成9个国家级高产万亩示范区,50个千亩连片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由2005年248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339万吨,增长36.7%。
二、连云港产业发展空间环境
1、拥有丰富的海岸线资源和港口
连云港是江苏唯一的海滨城市,拥有176公里的海岸线,具备丰富的岸线资源和海洋资源。连云港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506.4万吨,名列全国第十三;集装箱吞吐量387.1万标箱,名列全国第九。港口作为一种资源是连云港市最具有特色的优势,港口已建成万吨级、5万吨级、10万吨级以及第五代集装箱泊位34个,20万吨级的矿石专用码头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正在规划建设中。连云港港与海州湾沿岸附近的燕尾港、海头港、小丁港等构成中国未来大型的港口群体,具有较强的对外贸易能力。
2、经济战略区位优势明显
连云港位于陇海铁路的最东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经济腹地广阔,辐射中国中西部11个省区。分布于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的广大区域,是我国经济格局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云港口辽阔、稳定的经济腹地,即整个“陇海--兰新”经济地带,连云港对中国腹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及广大的消费市场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和消化力。
3、立体交通网络比较完善
连云港海陆空交通便捷,港口附近公路纵横,横跨国内东西的连霍主干道与纵贯南北的同三主干道在这交汇,204、310、327等国道,宁连、连通、汾灌等十多条省市干道构成的公路网,使连云港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为3.3km以上,被交通部纳入长江三角洲“半日交通圈”的规划范围内。境内有大小干支流河道40余条,其中有17条直接入海,有盐河等直接与运河及长江水系相通,新墟运河与通榆运河相连,使港口与长江干流水运主通道、京杭运河(济宁-杭州段)水运主干道、淮河等相通,具备联通世界的海河水陆运输体系。白塔埠民航机场多条航线可飞往国内主要大中城市。目前港口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国际贸易枢纽港,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多个港口有着密切的通航关系和贸易往来。
4、土地储备资源丰富
连云港濒临黄海,土地资源丰富,有300平方公里的低产盐田可直接用于工业项目的建设。主港区周围的燕尾港、小丁港、海头港等地势开阔,可容纳大规模的临海工业,特别是建设大型港口电站、钢厂、化工基地和运输机械、拆修造船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
三、连云港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表1 2000年―2010年连云港经济总量情况表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人均GDP (元)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2000―10000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2009年连云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00美元,2010年接近4000美元,经济已经步入加速发展阶段。从经济总量上看,“十五”末是“九五”末的1.99倍,“十一五”末是“十五”末的2.41倍;从增长增速度看“十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4.1%。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增长速度上看均能支撑经济发展步入加速发展阶段论断,若按“十一五”时期总量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经济总量将达到2600亿左右。
依据西蒙?库兹涅茨经济增长理论和霍夫曼定理,连云港经济正在由工业化中期进入后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将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并在GDP中占最大份额,比对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必须实现飞跃式发展,比重会达到60%左右。2010年较2005年相比,一产下降5.2个百分点,二产提高3.4个百分点,三产提高1.8个百分点.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连云港第二产业比重将大幅度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中有降。连云港的发展主要依托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左右,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以石化、冶金、船舶修造为代表的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表2 2000年―2010年工业主要指标情况表
单位:亿元
工业增加值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
从总量的增长速度看,以上各指标“十一五”时期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十五”时期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十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7.7%、8.4%、10.0%、20.8%;“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21.0%、41.4%、42.2%、54.0%。若按照“十一五”期间的平均速度计算,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总量分别将达到1120.08亿元、10944.99亿元、11079.05亿元、1436.28亿元。从规模企业看,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只有50家,其中,1-5亿元的40家,5-10亿元的6家,10-50亿元的4家。2005年连云港市最大的企业是益海粮油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亿元。5年来,连云港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以每年新增约40家的速度快速壮大。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接近2000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达到251家,其中1-5亿元的200家,5-10亿元的23家,10-50亿元的23家,50-100亿元的4家,100亿元的1家。新海石化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0.36亿元,成为全市首家破百亿元企业。按照这个速度,2015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望超过500家。
要达到以上的假设,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发达国家与地区大都出现了带动区域发展的标志性的项目与产业,以此达到优化生产力布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目的;它们往往被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脊梁”。未来,连云港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建设现代制造业的“两大集群”,即以石化、钢铁、船舶、粮油加工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目前,临港产业规划、入园、建设、投产有序进行,发展步入正轨;钢铁、石化、能源等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形成,两大产业集群将带动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
1、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是形成未来工业经济支撑的产业,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保障。支柱产业强调大规模产出、强调现在、强调发展、强调扩大就业、强调带动作用、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连云港市“十二五”期间应根据已有的基础,将石化产业、医药产业、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业定位于支柱产业,将新型装备制造、船舶等产业定位于先导产业,进一步以延长产业链和打造产业集群为重要手段,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与城市工业布局相结合,积极引导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增加科技投入,着力形成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大支柱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工作力度,让创新要素成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注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高标准建设国内领先的公共研发平台,为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战略的技术支撑。
二是完善支柱产业链条,发展支柱产业集群。各产业以产业协作为突破口,形成产业链式集群,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坚持以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为纽带,强化主导产业集群的创新。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支柱产业规模效应。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坚持对外招商引进与本土企业开发并举,谋划、引进、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围绕石化产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这四大“支柱产业”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完善产业配套措施,提升连云港支柱产业集聚效应。
四是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以培养主导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带动集群的整体升级。增加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数量,每一个支柱产业内形成二到三家产值过百亿的企业集团,提升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资本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加强重大项目的培育与引进。以主攻重大项目作为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的着力点,集中力量引进、培育规模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和项目,使沿海各个园区分别拥有拉动力强、影响面广的大项目,从根本上多方面、宽领域地形成带动区域腾飞的产业链。
2、加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国家级开发区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机械产业集群。以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为重点,抓紧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着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的配套项目,拉长优势产业链条,发展链条经济,提高骨干行业、重点产品上下游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配套半径小、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品集群,大力培育和扶持年产值亿元以上、拥有自主开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前瞻性研究,积极参与国家战略高技术产业的推进,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举升级产业链,拟定需要引进的关键技术项目和国内外重点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组建企业战略联盟,实施联合研发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的原创性突破,修补产业链的重要缺失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制定模式,突出抓好产业链上重大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①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产值169.10亿元,增长48.1%;实现销售收入164.10亿元,增长45.3%。新材料产业到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40%左右。“十二五”期间,一是依托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以中复连众、阳光晶源、中复神鹰、神特新材料、晶海洋领衔,吸引新建企业特别是高科技新材料企业入园发展,引导现有企业向园区集中,以硅资源深加工为主,复合材料、电子封装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共同发展。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各级技术中心,支持相关企业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相关企业发展服务。加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建立科研设备、科技资源、科技数据等共享机制。组织各种形式的联合开发队伍,解决单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新材料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和配套支撑。
②大力发展新医药产业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产业产值160.50亿元,增长35.2%;销售收入153.50亿元,增长32.9%。到2015年,恒瑞、康缘等企业领衔的医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左右。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抗肿瘤药物、肝病药物、创新中药、生物及海洋医药研发生产基地,把连云港打造成国内著名的“药港”。“十二五”期间,一是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优先发展以化学合成药、现代中成药、生物及海洋医药、新型医疗器械和医疗包装材料等为特色的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产业化、国际化。二是加快“一地两片”布局。“一地”即国家火炬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为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产品开发及产业化。“两片”即灌云灌南片和赣榆片,突出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开发及产业化,形成较大规模。三是建设六大创新支撑平台,即抗肿瘤及糖尿病等药物研究与开发平台、新型肝病药物筛选、研发平台、药物微量杂质的检测和分离技术平台、妇科血瘀症研究平台、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医疗器械研究开发平台。
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2010年新能源产业产值231.30亿元,增长55.2%;销售收入222.80亿元,增长51.8%。“十二五”期间要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重点组建核(电)-风(电)-光(电)组合;以太阳雨、阳光晶源、晶海洋等企业领衔的新能源产业2015年产值达到600亿元左右,形成光伏产业、风力发电产业、太阳能热水器产业、核电四大产业集群。一是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打造从硅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电厂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推进并网发电,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对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进行整合优化,加快建设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创新基地,突破光热利用关键技术。二是主攻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争取在连建设风电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提升产业配套水平,推动沿海风电场建设。三是推进田湾核电续建工程建设,培育发展为核电配套的装备制造、零部件产业,利用核电余热实施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工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核电产业基地。四是加快生物质能在建项目建设,发展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丁醇项目,建设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直燃与气化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做大做强生物质能产业。五是建设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推进钢铁、石化、IGCC发电联产的跨行业融合,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能源动力技术群。
④大力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
201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466.20亿元,增长80.6%;销售收入451.40亿元,增长81.4%。到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300家,培育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10-15家。“十二五”期间,围绕骨干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中小型企业,构建新型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聚。在连云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在海州开发区,依托鹰游纺机、天明机械、黄海机械、远洋流体等重点企业,拓展机械加工制造业。在灌南金属精加工产业园,加快发展金属制品相关产业。重点发展能源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新型纺织机械、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物流设备、金属加工机械等行业;结合新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设计和配套生产能力,加快风电装备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发展核电装备和IGCC装备,遵循核电设备国产化的方针,建设核电产业园区,培育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延长核电产业链;在东海县建设汽车零配件制造基地,引导企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建设成为在省内、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装备制造基地。
3、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以徐圩港区、连云港区、灌河港区、赣榆港区为节点,集中布局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临港产业,促进临港城镇、港口、产业互动良性发展,依托岸线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石化、钢铁产业链,提升特色船舶、绿色化工、新兴能源、港口物流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临港产业基地,使得临港产业成为引领连云港的龙头产业。到“十二五”末,临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再有新突破,以临港重工业发展为陆桥战略提供产业支撑,放大陆桥战略的规模效应及范围效应,钢铁、石化、装备制造(船舶)等产业链条长的临港工业产业群体初步形成。
①大力发展石化产业
2010年石化产业实现产值402.80亿元,增长56.1%;销售收入391.90亿元,增长51.3%。按照规划,2015年石化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产值过10亿元的规模以上化工企业超过10家,产业上下游配套得到有效提升,医药中间体、染料、农药和化学助剂等传统精细化工项目相互之间配套关系基本形成,新建化工企业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一是围绕徐圩―板桥工业园区、赣榆柘汪(海头)工业园区、堆沟港化工产业园区、燕尾港临港产业区,加快引进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化工企业集团,以新海石化、益海油化、罗盖特、益海醇工业、碱厂、德邦化学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培育壮大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农用化工、硅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6大产业链。二是加快产品延伸和产业集聚,在徐圩新区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力争开工建设12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项目,并大力发展以大炼化为龙头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集群和盐化工产业。三是在柘汪临港产业区依托新海石化逐步建设1000万吨炼油项目,推进柘汪临港产业区重油深加工产业发展。围绕“炼油/乙烯―芳烃―PTA―聚酯产业链”、“炼油/乙烯―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业链”和“炼油―合成树脂产业链”,不断延长石化产业链条,集中生产化工原料和三大合成材料,并促进形成石化与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整体高效利用。
②大力发展钢铁产业
2010年钢铁产业实现产值129.30亿元,增长97.4%;销售收入127.60亿元,增长119.3%。按照规划,2015年兴鑫钢铁、镔鑫特钢、金昌特钢等企业率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在徐圩片区建设新型钢铁项目,以打造钢冶炼―优质钢―金属制品产业链为导向吸引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迁扩建,2015年前争取千万吨级钢铁项目投产;赣榆、灌云、灌南发展钢铁上下游产业,重点发展汽车、船舶、锅炉、管线精品钢材,及高强度机械用钢,不断延长钢铁产业链,培育特、精、优产品,全市钢铁产能达到3000万吨,初步建成苏北钢铁产业基地。
③大力发展船舶制造产业
2010年船舶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13.02亿元,增长59.7%;销售收入113.18亿元,增长67.7%。按照规划,2015年交通运输制造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左右,其中以五洲船舶、恒成船业、名洋船业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10万吨级以下中小型船舶制造业及特种船舶制造业,全市造船业“十二五”末载重达到500万吨左右,船舶制造业产值300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灌河口船舶工业园、连云港区船舶工业园、柘汪船舶工业园,积极推广总装造船模式,重点发展散货船、集装箱船以及工程船等特种船舶修造;逐步完善船舶产业链条,重点发展舵机、辅机、船用电缆、灯具、泵阀等船用配套产品,并积极拓展船用动力、发电机组、船用变压器及机舱、装卸等产品。
④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
2010年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66.10亿元,增长13.6%;销售收入266.60亿元,增长13.0%。接照规划,到2015年以益海粮油、福润集团为代表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左右,构建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临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十二五”期间,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完善产品规格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提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水平,支持特色产品做大规模,重点发展禽业、粮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
表3 2000年―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表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零住餐业
其他服务业
从上表中可以计算出,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6%,“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3.7%。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按照“十一五”时期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将突破千亿大关。
若要实现以上假设,则要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商务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六大区域中心”。
1、优化现代服务业布局。以港口为基础,各类产业园区为支撑,建设保税物流园区为重点,各类物流园区为节点,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努力打造物联港,拓展物流服务功能,运用物联网技术,形成以信息服务为支撑的集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贸易于一体的物流产业链。
2、发展集聚化服务业。以港口集团等领军型服务业企业为载体,遵循以点带面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发展力度,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吸引金融、旅游、物流、商务、商贸、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服务业企业的集聚,形成金融街、文化街等服务业特色街区。
3、引进及培育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及培育港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商务中介业、文化创意业、商务会展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档、升级、扩总量”。以科教园区的建设为载体,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合作,充分发挥差别化竞争优势,依据主导产业发展,建设和吸引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规划建设研发中心、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及产品设计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平台以及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4、发展滨海旅游业。重点发展滨海旅游度假,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九大旅游板块:以西游记文化为核心的大花果山旅游板块;以海滨高端休闲度假为内容的连岛、前三岛旅游板块;以海州古文化为内容的大锦屏山旅游板块;以温泉、水晶为内容的东海休闲度假康体购物旅游板块;以花果山海清寺、海宁禅寺、后云台山法起寺、大伊山石佛寺和灌南二郎神遗迹公园为内容的宗教文化旅游板块;以赣榆抗日山、东海安峰山、灌云和灌南革命纪念馆为内容的红色旅游板块;以临洪河、埒子口为重点的湿地旅游板块;以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为载体的淮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板块;以生态观光休闲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板块。
5、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经营模式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现代化改造。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构建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完善商贸网点规划布局,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促使传统商业核心区向专业特色街区拓展。
6、提高服务业劳动力素质。重视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从外吸引和聘用高级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其就业、创造职业变化的能力。
表4 2000年―2010年农业产值情况表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 农业
&&&&& 林业
&&&&& 牧业
&&&&& 渔业
&&&&& 农林牧渔服务业
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
&&&& 农林牧渔服务业
根据上表可以算出,“十一五”时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总量年均增长13.2%,其中,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年均分别增长13.7%、27.7%、15.4%、7.9%、15.4%。内部结构由2005年的48.9:1.8:20.8:24.6:3.9调整为2010年的50.0:3.3:23.0:19.4:4.3。
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连云港要把农业做优,则要依托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利用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和水热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提高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培植壮大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特色基地,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通过农业生产标准化和组织化、现代农业园区化、高效农业规模化、设施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品牌化、外向农业基地化等途径,优化农林牧渔业发展。
1、规范农业生产标准,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一是农业生产标准化。按照国际生产标准和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加快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点。二是现代农业园区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载体,通过体制创新,加快土地流转,使农业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以工业园区的发展理念运作农业园区,集聚土地、政策、科技、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拓展园区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三是高效农业规模化。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组织创新。四是设施农业现代化。加快以设施栽培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外向、安全的现代农业,以千亩连片设施栽培为重点,主要发展设施果蔬、食用菌、海淡水养殖加工、畜禽规模养殖、花卉苗木等高效农业,显著提高规模经营水平。五是生态农业品牌化。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打响“农业生态旅游品牌”,加快建设沿海风情、都市农业、环湖水乡、丘陵山区等四大休闲观光农业带。积极发展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购物于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在城郊地区建设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基地。六是农业经营产业化。通过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和大面积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打造一批骨干型、创汇型、成长型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强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在农产品产区和集散地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业态。以海州四季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中心,建设超大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花卉物流中心、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蔬菜产地建设交易市场,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便捷的物流通道和农产品集散平台,建设成为国家主要农产品交易市场。七是外向农业基地化。扩大花生、食用菌、花卉、优质大米等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扩大果蔬、紫菜、海产品、泥鳅等农产品出口规模。拓宽招商渠道,抓好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外向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在条件成熟区县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保持农产品出口创汇在全省的领先位置。实施以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建设、农业利用外资载体发展和农业“走出去”示范点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外向型农业发展工程。
2、优化沿海渔业内部结构,发展育、养、加工、流通一条龙现代渔业体系
优化沿海渔业内部结构,发展从育苗、养殖、加工、流通到对外贸易的现代渔业体系。一是采用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新技术,把传统渔业转向现代渔业,以海洋养殖品种改良选育、规模化养殖和新兴产业“三个突破”为重点,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向工厂化模式转变。二是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与贸易,推进水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向迈进,建设区域性、大型海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形成辐射型的海水产品集散中心。三是规范泥鳅等外向型渔业的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四是高端水产品高标准工厂化养殖,开展半滑舌鳎、条斑星鲽、星斑川鲽、大菱鲆、海参等养殖。五是积极发展远海捕捞业。
3、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质高效的苗木花卉产业体系
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量稳定、高质高效的苗木花卉产业为目标。一方面树立“林业生态品牌”理念,努力打造速生丰产苗木发展区、海滨适生树种培育区、常规绿化苗木区、郊区高档林苗花木产业区和百里花卉走廊产业区五大产业区。一方面重点建设东海桃林、山左口、岗埠高档鲜切花产业基地。
4、发展特色畜牧业,推动畜牧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
以建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传统经营向现代化经营的畜牧业转变为目标。一是积极发展特色畜牧业,做大“淮”牌黑猪肉品牌。二是开展规模化养殖,畜牧饲养向大户集中,依托龙头企业,把生猪和家禽养殖向规模化、公司化经营方向发展。三是建设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实施可追溯制度和全程质量控制,重点建设优质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
主 办:江苏省统计局 版权所有  
电 话: 传 真: E-mail:xxb.d@
地 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 邮 编:21001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五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