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江南苏州府东门外附郭十里青岛大窑沟邨现在的地名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从徽州到黄山:中国古今地名缘何善变
16:20 来源:澎湃新闻
近来,因安徽省黄山市是否应该恢复古称“徽州”,在网上引起热议。其实,黄山(徽州)名称的变化,只是古今地名变迁的一个缩影。中国固然也有如同“永恒之城”罗马一样建成之后两千多年名称不变的地方(譬如无锡),但更多的地方在历史长河中已是数度易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从上海滩的“南京”路说起众所周知,上海市区的路名基本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名。其中最有名 的自然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商业街”的南京路。南京路的路名显然是来自“南京”这个地名,但以“南京”这个地方命名的上海马路却远不止这一条“南京路”。若有人从南京坐火车来上海,动车组飞驰了300多公里,一出站到南广场,却好似孙悟空跳不出如来的手掌心,结果还是在“南京”路上。这是为什么?因为上海站南广场口的一条马路大名就是秣陵路——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郡县的时候,今天的南京所在就是秣陵县。到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统治中心迁到秣陵,在此筑起石头城,又取“建功立业”之意将其更名为“建业”,而现在的浦东,也可以找到这条“南京”路——建业路。三国一统之后,在西晋征服者的眼里,“建业”的内涵就有些政治不正确了,于是改成同音的“建邺”。谁知几十年后,五胡乱华,中州板荡。当年三国赢家的后裔只能南渡长江,以建邺为京城重建晋政权了。因为西晋的末代皇帝叫司马邺,为了避讳,此地再度更名为“建康”,虽然与“建业”一样都是佳名,但“建立安康之地”与“建功立业”的雄心相比,偏安之心已是不言而喻。东晋南朝都以建康为都,江东王气,三百年终。隋灭南陈,自然也容不下“建康”之名,遂以“江外安宁”之意贬为“江宁”。于是,以南京为京城的政权灭亡后,江宁往往是来自北方的新统治者最中意的名字,隋代(灭陈)、宋代(灭南唐),清代(灭南明)俱是如此。至于上海滩,沿着“十里长街”南京路往西行至美琪大戏院时,就又会遇到这条“南京”路(江宁路)。此外,就在“正宗”的南京路不远处,有着一条平行的马路(金陵路)。有道是“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金陵”就是南京最早的名称(战国时期楚威王建金陵邑)。相传楚威王灭越后,在此“埋金以镇王气”,故称金陵。上海的南京路与江宁路从上面可以看出,南京在历史上的名字变化或褒或贬,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的好恶。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隋灭陈后将富丽堂皇的南朝宫殿夷为平地,就是其中一例。同样原因引发的地名变迁不惟南京,宋廷平定方腊起义之后,深恨江南百姓造反,古今艺术修养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腊的两个活动区域,歙州被改成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绑束缚”;睦州则被改成“严”州,意思更是不言自明的。相比之下,朱元璋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成宁波,显得已是很“友好”了。越变越小的“州”话说回来,上海滩的“南京”路虽多,却未能穷尽历史上的南京名称。758年,唐代以江宁位置重要,取“升平之地”之意改置“昇(“升”的繁体字)州”,但如今沪上并无“升州路”(不过南京还有)。再说到“昇州”之“州”,在中国的地名变迁里实在是个有趣的物事。自古就有九州的说法,但“州”真正在政区里出现则要到汉代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度,汉代因之。西汉武帝创立十三州,作为监察区域;至东汉灵帝时,黄巾军起,南阳太守刘焉“以为刺史威轻……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于是改州刺史为州牧,并行使行政大权,地方政区亦由此变成了三级制,刘表是荆州牧,刘备是豫州牧,这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例子。此时的“州”幅员广大,譬如蜀汉一国,其实只及汉代的一个益州,换句话说,诸葛亮以丞相兼领益州牧之后,后主刘禅确实也没啥事可做了。蜀汉其实只有益州可能出于限制州牧权力这个考虑,加上国家分裂,割据政权各行其是(譬如三国魏吴都设荆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越来越多,辖区倒是越来越小,到南北朝末年,北周和南陈加起来,居然已经有253个州,而下一级的郡不过698个,基层的县亦只有1562个。这实在是机构臃肿到不能不改的地步了,隋代平陈后罢天下诸郡,等于是把州降级到原来郡的地位,隋炀帝干脆又把州改名为郡,绕了一圈又回到秦代的老路上去了。唐代沿袭隋制,但中央直接管理几百个州实在过于困难,唐太宗就苦于记不住各地长官名字而将其写于屏风之上,中唐之后,遂又变成道州县三级体制。虽然州在唐代的地位下降,但对中国地名却影响深远。不像秦汉的郡名毫无规律,唐代州名整齐划一,一律是单字加州,许多名字今天也是广为人知的。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以及闽粤两省的省会福州、广州;而“扬州”也是在唐代从九州中泛指长江以南搬到了今天的江北。但唐代的州制也有例外,自从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把国都雍州(今西安)升为京兆府,把陪都洛州(今洛阳)升为河南府后,“府”俨然就成了拥有特权的州。到宋代就出现了“州郡之名,莫重于府”。府都由州升迁而成,等级均为上州;比如南宋的“行在”杭州升为临安府。好名字自然人人向往,于是府就变得越来越多,到明清更是成为主流,故此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州”之变为“府”,对于政区本身无甚影响,对地名而言却是大混乱。府名通常都是二字,于是需要重新起名,比如益州改作成都府,并州改为太原府。但有些时候新的名字又不见得比旧有名字顺耳,更多的情况是懒得取新名字,结果在明清时期就普遍出现了先从“苏州”改成“平江府”,最后又改成“苏州府”这样叠床架屋的地名。都是附郭县惹的祸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基本是省-府-县三级。通常一个府辖有数个或十数个县,其中府城所在县称为“附郭”,比如宁波府的附郭县是鄞县,苏州府的附郭县则有吴、长洲、元和三个之多。附郭县令知县和知府在同一座城里,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牵制,所谓“趋跄倥偬,供亿纷纭,疲于奔命”,以致有“三生不幸,知县附郭”的说法。正是附郭县的存在,久而久之,府名所指对象也开始变化。一方面,它仍然指的是整个府所辖区域,比如明清时期广为诟病的“苏松重赋”,指的就是苏州府与松江府(相当于今上海市与苏州市),而扬州府兴化县人郑板桥也算在“扬州八怪”里。但另一方面,有时府名所指仅是附郭县而已,譬如晚清的《海陬冶游录》记载当时的上海青楼,“以苏常者为佳,土著次之,维扬江北,又其次也”,其中的“苏”指的就是苏州府的附郭吴县(及长洲、元和)与同属苏州府的“常”(常熟)相对。外国人就更加搞不清了,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干脆说,“苏州是一个面积很大、人口很多的城市”,这当然是指附郭县了。全国唯一有三个附郭县的苏州府这种情况发展到清末,就形成了知府直接管理附郭县的思路。宣统年间,东北吉林省的府已与县一样只辖有一县之地(但府级别高);民国建立后,转变更加彻底,府被裁撤以后,县由行省直辖。照理说,既然府已不存在了,附郭县叫什么就是什么呗,就像民国初年,太原叫阳曲,广州叫番禺,顺理成章。但许多地方偏不如此,譬如杭州的附郭是钱塘和仁和县,结果取了个不伦不类的新名字叫“杭县”,江苏淮安府的附郭是山阳县,结果新名字沿用了旧府名称淮安县(这事情以后还有下文)。这样的地名变动自然给人带来了不便,不但一般百姓稀里糊涂,就连著名学者也不胜其扰,结果赵元任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开山之作《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年)里,干脆把附郭县统称旧府名,比如武进叫常州,吴县叫苏州。《现代吴语的研究》附图,全部注明旧府名更大的变动来自“市”的出现。近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求行政管理和行政建制与之相适应,即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1926年,广州借鉴西方城市体制颁布实行《广州市暂行条例》,规定“广州市为地方行政区划,直接隶属于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随着《上海特别市暂行条例》和《南京特别市暂行条例》的公布,至1927年出现了上海和南京两个直属于国民政府的直辖市和广东省辖的广州市,初步形成了城市型政区的体系。民国时期的“市”是城市的概念,市辖区域系从母县析出。原本是府城的城市,往往沿用旧府名,于是唐代的州名正式借尸还魂,杭县市区析出杭州市,吴县市区析出苏州市就是如此。诸如上海、无锡这样从一般县城析出的城市,通常沿袭原名,于是出现了同名市县的情况(上海市/上海县),怎一乱字了得。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仍旧如此,析台北县为台北市,结果日后台北县满足设市条件时已无名可取,只好改称新北市。民国时期的上海市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地级市管县(及县级市)的格局,此时的市实际已是一级行政区而非起初概念。淮安大概是最典型的例子,先是建国初期淮阴县城析出清江市,1980年代,这个清江市升格为地级淮阴市,管辖原淮阴地区各县。到2001年,淮阴市再度改名淮安市,清江市变成了清浦区,而旧淮安府府城淮安县(山阳县)则被改成楚州区,2012年又一变,楚州区又成了淮安区,实在令人眼花缭乱。今黄山与古徽州虽然现今的地级市幅员显得与旧时的州府颇为接近,但毕竟时过境迁,即使现今热议的安徽黄山市,其实与古代的徽州府也已不是一回事了。旧徽州府的六县,绩溪现属宣城市,婺源更是别属江西省,而黄山所在的黄山区(原名太平县),古时却不属于徽州府(属宁国府)。从这个角度而言,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之后,倒也不能简单说黄山市应当“复名”徽州了。参考文献:孙关龙:《分分合合三千年——论中国行政区划及其改革的总体构想》,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胡乐伟:《论中国市辖区形成的历史过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9月
责任编辑:钱冠宇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黄山,徽州,秣陵,南京,建邺,建业,建康,金陵,附郭县
评论(131)
澎湃新闻APP下载邳州部门动态
新苏路口渣土车车祸陈楼花中王牡丹园4月13日(星期五)盛大开举报邳州王克邳州这些镇村锁定乡村振兴“脑洞大开”,家我家门口很难看吗?空间治理
?邳州万兴市场嘉德小区后门白天经常有人在门
查看: 1365|回复: 39
微信扫一扫
转发朋友圈
主题帖子积分
世风日下:教师补课都不免费年代龙泉.利剑免费宣传邳州被诋毁!
淮海经济区中心节点城市邳州:《扬州建置史的基本概况》——中国元末明初江南行中书省所辖淮海府即今江苏省扬州市简介!
& && &&&扬州(古称邗国、广陵、江都、维扬)地处江苏中部地区,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连,西与江苏省会城市南京、淮安及安徽省滁州天长市交界。扬州地理坐标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含行政代管范围)面积1028平方公里,扬州市中心城区面积309平方公里,扬州市旧城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
& && &&&扬州全市地势平坦,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形西高东低。处北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14~15℃,无霜期220多天;年平均降水量1 000毫米,常年降水较多地集中在7、8、9三个月。
& && &&&扬州之名,始见于中国古籍《禹贡》,为古九州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境内就有原始先民生息繁衍。夏商时期,为东夷族团淮夷人活动的区域。西周初期,淮夷人在江北淮南之地建有干国(邗国),蜀冈为其都邑之地,至春秋初年为吴国所灭。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平定越国后,为向中原扩张,在蜀冈古邗邑之地筑邗城屯军,开凿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邗沟”即古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河,争霸中原。此为扬州开发之始。周慎靓王二年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熊槐在邗城原址改筑广陵城,因蜀冈为丘陵地带,该城“广被丘陵”而名,始称“广陵邑”。秦楚之际,始有江都邑之名,隋开皇九年(589)本地始称扬州,后改为邗州。唐武德九年(626),扬州大都督府置于此,复称扬州,唐天宝元年(742)改称广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改称扬州。此后扬州之名始为本地所专用。
& && &&&自秦汉以后,扬州向为东南重镇,为历代郡、州、路、府、署的治所。楚汉相争之时,西楚霸王下相人项羽欲在此“临江而都”。西汉高祖沛县丰邑人刘邦十二年(前195年),为吴王刘濞都城所在,在楚国广陵城旧址筑吴国都城。辖大江南北3郡53城。该城版筑土垣,门阙处用砖砌,系沿邗城原址东部扩建,城周14里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古广陵城在蜀冈上,邗沟城东北,濞乃更筑城于蜀冈之下,城自为二也。”为流通财货,方便盐铁运输,刘濞于广陵城东北20千米开运盐河,自茱萸湾(今湾头)通海陵仓(泰州)及如皋磻溪。至此,江淮湖海相通,为广陵城的兴盛提供了良好条件。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改吴国为江都国,吴国故都广陵城改名江都城。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国废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苑池扩展至雷波(今雷塘)。东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徐州刺使部广陵郡太守下邳人陈登于广陵之西筑陈公塘,补运河水源;开筑邗沟西道,从欧阳埭至广陵。三国时期,扬州为曹氏魏国、孙氏吴国角逐之地,魏文帝曹丕曾至广陵城于马上作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三国吴国五凤二年(255年),卫尉冯朝在蜀冈汉故城址修正修筑城垣。东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年),邗沟入江处江口湮塞,江都水断,遂从欧阳埭开河60里,引江水至广陵城。废帝太和四年(369年),南徐州刺史桓温发徐州、兖州二州民众又在吴广陵城基础上重筑城垣。
& && &&&南朝时,广陵城为内外二重城垣。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以江北置为南兖州,治所广陵城。二十四年,南兖州刺史徐湛之整修广陵城旧有的高楼,南望钟山;在城北水物丰盛的陂泽“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建设园林。南朝初年,广陵城为江北盛极一时的繁华城市。文学家鲍明远《芜城赋》谓之“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朴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研”。但大明三年(459年)秋七月,宋孝武帝刘骏平其弟南兖州刺史、竟陵王刘诞战广陵,先克外城,再克小城,“悉诛城内男丁,以女口为军赏”,使广陵,“城中无少长皆埋之于地,驰马射而杀之”,广陵城再次遭受浩劫。南朝·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广陵为吴州总管治所。
& && && &隋代,广陵城为扬州总管治所和江都郡郡治。随文帝杨坚开皇七年(587年),文帝为兴兵伐陈国,于江都郡开山阳渎,以通漕运。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发淮南丁夫10万余人,拓宽并展直邗沟故道,是为隋朝“大运河”。该河北至山阳,南达扬子津,渠广40步,渠旁皆筑御道,并植柳树。大运河流经蜀岗,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城市布局亦随运河流向,向东西南方向发展。六年,炀帝派张衡、王世充监造建成规模巨大的江都宫,筑有上林苑、长阜苑、萤苑等建筑。其长阜苑依林傍涧,竦高跨阜,随城形置归雁、回流、九里、松林、大雷、小雷、大春华、九华、光汾、枫林10宫。还在扬子津口建临江宫,在城东5里建新宫,在小市桥一带设夜市。隋炀帝杨广亦三下江都。扬州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繁华城市。
& && && & 唐代,广陵城先后为扬州大都督府驻地和淮南节度使治所。唐高祖李渊武德八年(625年)冬十二月,襄邑王李神符为扬州大都督,将扬州州治及部分居民从丹阳(今江苏南京一带)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一带)。自此,扬州专指广陵。成为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社会经济繁华至鼎盛,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朝初年,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扬州已是富商大贾集中之地,城市开始向南发展。唐玄宗李隆基(民间俗称“唐明皇”)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澣开伊娄河,缩短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到扬州的江面距离,使大江南北水道畅通,扬州商市日盛。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叛乱,北方民众大批南下江淮,扬州人口急增,工商业迅猛发展。诸道节度观察使“列置邸肆,名托军用”,侨民市民及工商业者多侵衢造宅,竟至道路拥塞不通,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据建国后考古发现,唐代扬州工商业和居住区沿三条主要河道发展:一为东西流向,从西水门至东水门之邗沟故道;二为螺丝湾桥向南至玉带河、汶河路一带,南北流向的官河;三为浊河经下马桥向南至南水门之河。官司河两岸为通衢大街,张祜谓之“十里长街市井连”。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营建广陵城。唐代广陵城由子城和罗城组成,为扬州历史上最大的城垣。子城亦称“牙城”,牙与“衙”字通,建于蜀冈之上,为官衙区,是政治军事中心。(城周6850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南端当叔冈南缘,西起观音山,东至铁佛寺偏东,北墙在江家山坎至西河湾一线。……《扬州建设志》)该城位于观音山东北部,南界蜀冈南沿,北至尹家庄,东至铁佛寺北线,西界西华门路。今遗址依稀可见,四周略为隆起的土阜为子城城垣,实测6千米左右;四周低洼地带为城濠,城中有十字街,今称测字桥。当代《扬州城乡建设志》记载称子城有三重城垣,分内城、外城和附郭东城。亦有史料称子城仅为单城或称重城,但均不可考。罗城亦名“大城”,筑于蜀冈之下,子城东南。北连子城,西至蒿草河附近,南至古运河畔,东临黄金坝一线向南至潮河以南。唐文宗开城三年(838年),日本和尚圆仁来唐求佛法曾路经扬州,其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扬府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北宋文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谓之“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20世纪1975年,扬州西门外扬州师范学院和江苏农学院基建工程中,发现唐城遗址,是为罗城西垣。1984年8月,南通西路发现唐城遗址,位于明清旧城南墙外缘,是为罗城南界。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淮南节度副大使高骈“缮完城垒”。晚唐时期之广陵,城门设有瓮城。南通西路之罗城瓮城,凸出城门之外,呈扁方形。瓮城门道设立在瓮城南墙东端,门道宽5米,进深9.5米,门道路面为夯筑土路。瓮城城墙厚约10米,两面包砖,内加填土,每侧砖包墙厚达1米,由底而上收分砌城。墙体断面呈等腰梯形。砖墙砌筑时,先开沟漕,填黄粘土作地基。城砖上多有铭文,如“濠州”、“歙州”、“常州”等。唐朝时期扬州已经成为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社会经济繁华至鼎盛,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时期,扬州城多次遭战争破坏。唐昭宗天复二年至哀帝天祐二年(902~905年),吴王杨行密占据扬州对唐城修筑加固,是为江都城。杨行密之子杨渭在此立国建都;杨吴武义元年(919年),杨隆演建立吴国,以扬州为首府。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冬十二月,后周与南唐争战扬州,南唐政权“悉焚扬州官府民居,驱其人南渡江”,“城中余癃病十余人而已”。南唐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一带)后,仍以扬州为东都。周世宗柴荣以唐城大而难守,诏发丁夫万余人,命侍卫马军指挥韩令坤在故城内就东南别筑新城,城周2180丈,是为后周江都小城。显德七年,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守扬州,改筑后周小城,并向东南伸展,城周12里,是为江都州城,后为北宋州城。
& && &&&扬州古代城池多次兴废变迁。由于长江岸线南移和运河水道变化,城池位置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从冈阜到平原的历史变迁过程,大致依次为:从春秋吴国邗城—楚广陵城—西汉吴国都城—三国吴广陵城—东晋广陵城—隋江都—唐扬州子城,虽经多次兴废修筑,但其位置都在蜀冈之上,以“唐城遗址”为基础,城周长10~14.5里,城垣面积2~3平方公里,且均为土城。唐末至南宋时期,由于战争时起,城池兴废变迁频繁,城池位置,经考古挖掘显示由蜀冈上向蜀冈下过渡阶段,并出现蜀冈上下并存城池状况,如唐代子城与罗城,宋三城。其中杨吴江都城、南宋堡寨城、宝祐城仍在蜀冈上唐子城范围,而唐罗城、宋大城已伸展至蜀冈下南达扬州城南运河。从南宋宋大城起,扬州城池已完全离开蜀冈,在平原建设城市。
& && && &宋代,扬州为“淮左名都”,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甚为发达。舟车日夜往来,有人描绘为“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从江淮发运使贾宗之言,开凿扬州城南运河,开辟由黄金坝径南至宝塔湾新航道,城市开始向东南运河沿线伸展。南宋初期,扬州为宋高宗赵构南渡过的“行在”,历时一年半之久,在抗金战争中多次遭受严重破坏。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夏五月,宋高宗准备南渡,诏扬州修缮城垒。翌年冬十月,再次以“维扬之城,可扳援上下,其濠池可步而往来,乃诏扬州修城浚濠”。是年,户部侍郎兼知扬州吕颐浩筑州城,俗称“宋大城”。宋代大城位于唐代罗城南,古运河西北,东至古家巷(今东关街新古一巷),南达老南门,西接保障河,北界柴河(今潮河),东西约2200米,南北约3000米,整个城垣呈长方形,面积约6平方千米。城区布局上采取坊制与街巷并存的形式。城内南门(安江门)到北门(迎恩门)大街与东门(康海门)到西门(通泗门)大街形成十字型主街道。今南门街至北六街与西门街至东关街系宋代遗存。市河贯穿南北,将城区分为两片,西片为文教行政区,东片为工商业居住区,市场则分布在运河沿线。建炎三年春二月,金兵侵占扬州,“臣民子女及金帛所储,为金人杀掠殆尽”,复又“纵火焚城,士民皆死,存者才数千人而已”。高宗绍兴年间(年),金兵多次侵占扬州。至孝宗隆兴(年)以后,战事趋于平静,扬州城市建设和经济方得以恢复。绍兴年间,扬州知州郭棣在唐子城遗址修筑堡寨城(亦称堡城),与旧城(州城)南北对峙。又在堡城、州城之间筑土城,俗称夹城。现长春桥北四面为瘦西湖水面包围的童家套、笔架山高地,为夹城故址,其地形特征仍清晰可见。宋大城(州城)、堡城、夹城史称宋三城。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夏五月、淳熙八年(1181年)闰三月、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秋七月,先后修缮州城。孝宗乾道四年,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视两淮城壁,擅令扬州增筑新城。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秋八月至翌年秋九月,淮东安抚司崔与之主持浚扬州城濠,宽广12丈、深2丈。濠近城一侧有7丈开阔地,濠外余3丈护以旱沟,又外余3丈积封土,环城总长3514丈。崔氏还改筑夹城为砖城。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盛夏,都统赵胜屯堡寨西城,浚濠注水,后又浚市河。宝祐三年(1255年)春二月,两淮制置使贾似道扩筑宝城,因时为宝祐,俗称宝祐城。贾氏又在城西濠外筑新堡城,称之圃城。该城为土垣,设外濠,包平山堂,周1700丈。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两淮制置使李庭芝知扬州,修缮扬州城垣。咸淳五年,李氏又筑大城包平山堂,谓之平山堂城。南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扬州景象荒凉。姜夔《扬州慢》谓之:“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 && &&&元代,由于运河山东河段经常阻塞,遂罢江淮漕运,改以海运为主,自是扬州漕运衰微。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于扬州,扬州成为两淮盐集散地,东关城外沿河两岸盐仓林立,盐运规模宏大。至元十三年冬十月至元二十六年春二月,扬州为江淮行省首府。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至元朝终了,扬州复为淮南江北行省首府。至正十七年,佥院张德林以宋大城北部虚旷难守和城市向东发展,在宋大城西南隅修筑扬州旧城(为砖城),城垣西南两面以宋大城城址为界,北界北城濠(今北城河),东界东城濠(今小秦淮河),东西近1千米,南北2千米,城周5.8千米。城墙厚1.5丈,高3丈。设5门:南曰安江,北曰镇淮,西曰通泗,东曰宁海,东南曰小东。旧城交通网络按街、里、巷三级规划。元末,由于饥荒和战乱,扬州居民逃亡,邑里残破,《明太祖实录》记载,城中“仅余居民十八家”。
& && &&&元年明初朱元璋改扬州路置为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淮海府后改维扬府和扬州府。明代,扬州再度兴起。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以后,随着首都北移,重开运河漕运,扬州再度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全国盐务中心和富商聚居最稠密的城市。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代形成的扬州旧城、新城,已在蜀冈东南平原上相连,东南两面抵古运河、北界北城河,西至西门头道河,略成方形城厢。商业区和手工作坊区继续向城市东部发展。嘉靖时期(年),倭寇侵扰猖獗。嘉靖三十四年,知府吴桂芳请筑扬州外城。外城建设由吴氏和继任知府石茂华主持,翌年建成。外城又称新城,为旧城东侧连筑(砖城),西接旧城,东、南二面濒临运河,北作城濠。东、南、北三面长1542丈。设城门7座:南曰挹江(钞关)、左有便门(徐凝门),东南曰通济,东曰利津(东关),东北为便门(便益门),北曰广储、拱宸(天宁门),各门建有城楼。在内城河(小秦淮河)南北端各设水关,后称龙头关和拱宸门水关。明代,扬州新城、旧城多次修缮。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扬州抗清。翌年夏四月二十五日,清军多铎部攻破扬州,史氏英勇就义。清军以血腥手段屠城,下令烧杀10日,扬州地区约80万人被杀,扬州城遭受历史上最为惨重的破坏。
& && &清初,扬州城为江都县辖地,扬州府治所在。顺治四年,江都知县郭知逊重修城墙。此后,地方当局多次修城浚濠。康熙年间(年)推行安抚利民政策,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恢复。雍正九年(1731年),析江都北部置甘泉县,扬州城区为一府二县格局。乾隆时(年),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文化都会。此时,扬州盐业、漕运业发达,盐商“富者以千万计”。城市北郊依城河经保障湖至平山堂为一路楼台的园林别墅,几元隙地。从黄金坝至宝塔湾沿运河则为商贾云集之地,运河内商船鳞比,沿岸新城高楼林立,小巷曲伸。但旧城西部,略现荒凉。然而自道光(年)初始,运河水竭,漕粮改由海运为主,淮南产盐量逐渐减少,盐运亦告衰退,园林之城已楼台荒废,花木飘零。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扬州,扬州成为两军对垒的战场。太平军焚毁儒家、佛教的活动场所,曾殃及民居。清军琦善的营兵入城后则纵火抢劫,使扬州中心繁华之区焚毁一空,众多楼宇和园林名胜毁于清军之手。
清末民初,由于津浦、沪宁铁路兴建和海运兴起,运河水运日趋衰落,扬州失去原有江淮交通和运河水运枢纽的地位,城市建设停滞不前。民国时期,扬州为江都县城。民国5年(1906年),拆除小秦淮河西侧新旧城之间的城墙及大东门。16年,国民政府建立后,城市建设有所发展。20年,拓宽埂子待北段、南柳巷南段、多子街西段交叉口处各8米的十字街道,时称模范马路。次年,建扬州至霍桥公路。22年,敷设扬州至镇江水下电讯线10对;建扬州至天长公路。23年,浚小秦淮,运河水由龙头关直通小秦淮。24年,建成扬州至仙女庙公路。翌年,建成扬州机场和通扬桥。26年,建成新马路(今淮海路)。该路从新南门至新北门,长1.95千米,宽12米,植悬铃木。日伪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恢复建制后,扬州城市建设没有建树,虽于民国34年11月拟订江都县城营建计划大纲,将城区分为政治、工业、风景、商业、住宅、文化等六区和一条绿化带,以及城厢道路等级规划,但当时未予实施。至解放前夕,扬州建成敬范围,东至凹字街,西至西门外街,南至南门外小码头和皮坊街,北至北门外凤凰桥和便益门外高桥街。建成区面积为6.74平方千米,城市人口约12万余人。但街道狭窄,路面不平,市政设施简陋。
& && &&&民国38年1月25日,扬州解放。同年,以江都县城及近郊置扬州市,余为江都县和邗江县。扬州市行政区面积44.4平方千米。1950年1月至1952年12月,扬州为苏北行政公署驻地。建国之初,1949年8月,扬州市建设科参照民国江都县政府制定的城厢规划,制定《扬州市建筑管理暂行规则》, 1950年地方政府制定城市建设改造方针。人民政府整修市政,发动群众消除城内垃圾砾山,对棚户区进行重点改造。1951年3月至同年底,经苏北行政公署批准,全部拆除扬州城垣8750.5米,就地筑成东、南、北三面环城马路。同年,拓宽市中心商业街为国庆路、渡江路和广陵路、甘泉路十字干道。翌年,在旧城区西部兴建大专院校,建成区始向西发展。1954年,市人民政府颁布瘦西湖风景区区域范围,并成立瘦西湖风景区整建规划委员会。1955年在同济大学的协助下,作了一个较完整的城市现状调查并制定了一个初步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查、补充、修订,1956年扬州在省内制定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古城保护规划。1957年,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城市按规划进行控制和建设,主要向东、南方向延伸,初步形成城西南宝塔湾化工区、城南机械工业区、城东北五里庙工业区、跃进桥以东商业住宅区,建成区面积增至13.5平方千米。城市人口规模为15 万人。
& && & “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发展缓慢。70年代和80年代初,以纪念鉴真大和尚近世1200周年、举行中日友好活动为中心,整修道路和风景园林,对有碍观瞻的重点地区进行改造。1973年建成鉴真大和尚纪念堂。1977年起,为保护老城区环境,市政府将48家“三废”污染严重的工厂从老城区内逐步迁出。1978年,动工兴建东西向干道石塔路、三元路和南北干道史可法路,改建扩建国庆路、渡江南路、迎新路、通扬路、江都路、盐阜路等一批道路;改建近400多条街巷的排水管道。1979年全面整修平山堂风景区,修缮大明寺及平山堂。翌年春,整顿平山堂和观音山环境。
& && & 日,国务院批准扬州为全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80年代初扬州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思路为“依托老城、边缘外延”,日,省政府批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同年,扬州市人大常委会确定银杏、柳树为市树,琼花(聚八仙)为市花。80年代,住宅建设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共建成东花园、梅岭、石塔桥、贾庄等28个住宅区,新建住宅几乎占到城市住宅总面积的一半。80年代中期,公共建筑兴建如雨后春笋,有1000平方米以上及5层上以楼房上百栋,多集中于三元路、汶河路、琼花路、江都路一带。20世纪80年代起坚持不懈地推进文物建筑修复和园林景点恢复工程。至1988年,扬州建成区面积达23.5万平方千米,在东至大运河,西至蒿草河,南至七里河,北抵古邗沟,纵横5千米范围内,形成连片的建成区域。
& && & 1991年,扬州在省内率先调整城市布局,及时遏制老城区内的开发,为古城保护提供时间和空间。1992年,扬州市交通、通信、电力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扬(州)江(都)一级公路、宁扬一级公路、宁通高等级公路扬州段等工程或建成或进展加快。是年年底,全市市区人口为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32.7万人;城市面积148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27.1平方千米。扬州是全省设区的市中城区人口和面积最小的城市。1995年始,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旧城改造提升内部功能,逐步向老城区外围延伸和扩展,城市的发展方向主要向西、向南,启动西部新市区、南部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43.2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44.3 万人。用两年多时间于1995年12月复建成栖灵塔(位于大明寺东,始建于隋,毁于唐,在建于宋,在毁于南宋)。1997年,扬州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西进南下”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重新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确立以“河、湖、城、园”为核心,保护和规划建设好邵伯湖至瓜洲段的古运河一条主脉,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老城区(明、清城址)两大片,唐代扬州城垣轮廓线、宋三城垣(宋大城、宋夹城、朱宝祐城)轮廓线、明清城垣轮廓线3道古城轮廓线,唐罗城西城垣、北城垣、城门遗迹埋藏区,宋夹城文物埋藏区,明旧城文物埋藏区3处文物重点埋藏区,古城新貌主干道(石塔路、三元路、琼花路),传统风貌老街道(大东门街、彩衣街、东关街),旅游商业服务街(盐阜路),城区水上游览线(小秦淮河)4条重点保护线,唐子城遗址与蜀冈名胜保护区,瘦西湖古典园林保护区,个园、逸圃名园保护区,仁丰里里坊保护区,南河下、广陵路盐商住宅楠木建筑群保护区,高旻寺宗教文化保护区,瓜洲古渡保护区,天宁寺、重宁寺、史公祠寺庙祠堂保护区,教场民俗保护区,湾头古镇保护区等10处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2000年12月,原属扬州管辖的邗江县撤县建区,使扬州市行政区划由148平方公里扩至973平方公里。2001年,编制完成《扬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论证稿(2004年省政府批准),第二年扬州市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形成 “主导向南,西进东联”的空间拓展思路,主导向南扩大经济开发区,完善西部分区,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在总体规划的引导下,扬州走出久囿的老城,西进建设宜居新城,南下发展产业新区,东扩规划广陵新城,城市框架愈加清晰,用地功能日趋合理,为扬州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1年还由市人大审议原则通过《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确定扬州明清城区范围内4个历史街区,分别是东关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仁丰里历史文化文化保护区、湾子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河下历史文化保护区。第二年又修编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其后分三年完成了12个街坊控制性详规,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老城区保护和建设的规划体系。重点强调保护老城区独特的城市格局,体现“逐水而城、历代叠加”、“双城街巷体系并存”和“河城环抱、水城一体”的特征;逐步减少居住人口,提高老城区基础设施承载力,严格控制老城区建筑高度和色彩,保持现有街巷体系,和集“南秀北雄”于一体的建筑风格。2001年9月开始,市政府组织实施三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资163亿元,拆除各类破旧危房及违章建筑260万平方米。宁启铁路扬州段(全长81千米)建成通车。润扬长江公路大桥2004年贯通。城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沿江高等级公路对接南京段2004年底通车。扬州港20万吨集装箱专用码头开工建设。以水路、公路、铁路为主题的扬州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先后完成东南西北4个出入口和市区江阳路、文昌路、扬子江路、文汇路、汶河路、运河北路、友谊路、大学路等86条道路的拓宽改造和新建总里程达308千米。新建江扬大桥、便益门大桥、跨湖大桥、沿山河大桥等,翻建拓宽解放桥、骑鹤桥、咏月桥、二里桥等,共38座。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以上。完成古运河城区段和多条内城河的截污、疏浚、砌岸、绿化等综合整治,重点实施瘦西湖活水工程和“古运河——邗沟——瘦西湖”水上浏览线基础设施项目,大造“绿杨城廓”,3年新增绿地610万平方米,新建文昌广场、世纪广场、来鹤台广场、维扬广场等9个大型市民休闲绿化广场和120多个绿化小游园。3年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房产开发总量达556万平方米,建成新港名城、三笑花园、月亮园、万鸿城市花园、海德公园等一批10万平方米以上的中高档楼盘,建成经济适用房50多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35万平方米、定销房11万平方米,改造危房22万平方米,初步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对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实施保护工程,2001年完成东圈门街、三祝庵街、地官第一线,以及汪氏小苑的整治改造,复建了始建于明代的东圈门。实施东关历史街区整治、个园南部居民搬迁和修缮工程,基本完成吴道台宅第维修恢复,启动教场历史地段改造保护项目,先后翻建老城区街巷200多条。2003年又实施东关历史街区二期整治工程,与德国技术公司合作,逐门逐户制定修缮、更新方案,摸索和尝试历史街区保护新思路。2003年7月始,规划并建设扬州新城西区,推进新区开发,3年投资10亿元,建成扬州国际展览中心和新区公园、火车站广场、扬州博物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以及职业大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同时,广陵产业园、江阳工业园、邗江工业园和杭集工业园的基础设施投入也成倍增长。2004年,扬州聘请香港规划大师刘太格、国内著名规划专家阮仪三、朱自煊等专家为古城保护顾问,借助外智提升保护理念和水平。同年12月,成立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改造和复兴领导小组。通过3年建设,扬州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2002年11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4年2月)、“国家园林城市”(2003年12月)、“中国人居环境奖”(2004年12月)等称号。
& && &&&至2005年,扬州陆续对城区内13.5千米的古运河进行整治,先后对邗沟河、宋夹城河、漕河、七里河、蒿草河、安墩河、小秦淮河、北城河、玉带河、二道河、瘦西湖水系、保障湖、荷花池、新城河、杨庄河、头道河、念四河、四望亭河等市区内河体系实施了水体和驳岸整治,使之恢复一泓清水,水景观成为扬州的重要标志。城区的蜀冈—瘦两湖风景区已进一步建成由唐子城、笔架山、蜀冈、瘦西湖、绿杨村5个风景区组成的保存扬州历史文脉的重要区域。建成古运河风光带、保障湖风光带、蜀冈西峰生态公园、宋夹城湿地公园、润扬森林公园、茱萸湾公园、凤凰岛公园,新建了曲江公园和明月湖景观带,逐步形成“水—冈—城”一体的生态格局,并且呈现出生态与文化交相呼应、文化与生态同生共长的特色景观。特别是位于城区的蜀冈—瘦两湖风景区,天际线50余年无变化;唐子城、宋夹城地上遗址保存丰富,城河完备;同时,个园、何园、茱萸湾等景区和汪氏小苑、吴道台宅第、二分明月楼、萃园、珍园、刘庄、怡庐、高旻寺、仙鹤寺、蕃釐观、普哈丁墓园、武当行宫等历史名宅名刹都得到有效保护,明清古城仍保留着较完整的街巷体系和古城风貌。这不仅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也进一步丰富了城市旅游资源。与此同时,建成区内道路总长459.4千米,道路面积1057万平方米,地下通道4处,下水道总长600多千米,内环、二环、三环的城市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日供水能力达30多万吨。石油液化气、管道煤气、天然气成为居民生活主要燃料。城市公交线路47条、营运车辆439辆、营运总长675千米。建成居住小区48个,其中省级园林式居住区13个、市级园林式居住区23个,全市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1平方米,住房成套率80%以上。——摘录自《扬州建设志》2005年,扬州古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一段列入国家重点文保单位。2006 年2月城内第一高楼(25层、90多米)金天城大厦开工;6月,渡江南路延伸、开发路东延、解放南路拓宽、联谊路拓宽、皮市街拓宽改造、邗江河桥新建等“六路一桥”工程开工;9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荣誉,当月,扬州天然气输送管道全线贯通,11月,新疆天然气正式输入,年供应计划1200万立方米;12月,扬州首家五星级大酒店嘉里扬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及公寓项目奠基。 2007 年6月,花园路、双塘路、解放北路以及运河北路跨古运河大桥“三路一桥”开工;10月,古运河上最大跨度桥梁——吴州大桥建成通车;12月,文昌大桥、运河北路、双塘路、解放北路、马太路和花园路等“五路一桥”正式通车;当年,扬州将市区10 处市民公园等重要景观节点设立为处永久性绿地,扬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1.8%;扬州成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2008年2月,扬州市第一座天然气加气站——汽车客运站加气站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批40辆以天然气为动力的绿色环保公交车同时投入运营;9月,历史文化风情一条街——东关街整修后重性开街;11月,润扬北路延伸工程、北环路新建工程、冷却河整治工程、七里河整治工程、念四河整治工程开工;12月,唐城“西门遗址”在瘦西湖万花园二期工程考古工地出土;年底,2008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排行榜在韩国首尔发布,继2007年之后,扬州再度榜上有名。
& && && &“十五”()以后,扬州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2008年扬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573.29亿元,人均GDP达35233元。三次产业比例为7.5:57:35.5。2008 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899.1 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同时,扬州城市化加速推进,至2008年底,扬州市域常住人口为491.4万人,户籍总人口为459.8万人,市域城镇人口为252.1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1.3%,其中市区城镇化水平达到76.8%。至2008 年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27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05.9 万人。在“工业进园”、“退城进园”的工业布局思路下,扬州对老城内部、老城外围以及运河沿线的工厂逐步实施搬迁,市区范围内已经形成扬州经济开发区、维扬经济开发区(原江阳工业园)、邗江工业园(南园、北园)、广陵产业园、公铁水物流园并行发展的总体格局,外围的杭集工业园、北洲工业园也各具发展特色。扬州已基本形成“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格局。& && && &
& && & 同时,扬州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至2008年,基本实现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先后建成西区体育公园、双博馆、国展中心、京华城购物中心、曲江公园、信息产业园、广陵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扬州职业大学等高校校区;建成以建材、装饰、汽车配件、机电为主导的江阳路特色市场带,北部的五亭龙毛绒玩具城,并正在北护城河沿岸建设工艺美术市场带;完成了苏北医院扩建、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友好医院等工程;配置了西区新影剧院,在市中心改造完成文昌广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包括城镇职工以及老年、未成年、贫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初步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试点运行。
& && &&&着力发展经济,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产业、创新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创新扬州”;大力提高提升城市辐射功能,充分挖掘历史与人文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安居乐业、社会公平、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这正是扬州多元化的城市发展目标。
& && && &扬州根据现有的城市特色,通过系统的空间景观规划,延续城市文脉,整合城市空间景观资源,塑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底蕴、古城风貌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名城,将凸显在五个方面:
& && &&&历史古城——增强国际影响力,树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成为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古城。
& && &&&文博名城——充分展示扬州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民俗风情,精心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博城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 && &&&活力水城——展现扬州水体与城市交融的形象特色,使城市生活与滨水空间形象充满活力和生机。
& && &&&宜居绿城——“绿杨城郭是扬州”,营造开阔敞透的绿色空间,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
& && &&&秀美景城——秀出历史城区和新城空间形态的不同特征,营造最宜旅游、居住的人文环境,形成融历史与现代为一体的整体格局。
& && &&&随着西北绕城、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扬溧高速的建成通车,扬州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状的对外交通格局;润扬大桥通车,京沪高速南延及五峰山过江通道、仪征过江通道的规划论证,使得扬州对接苏南、融入上海经济圈的局势愈加明朗,也加快了宁镇扬一体化的发展步伐。从扬州市域来看,市域环路的建设,省道S331、S244、S333、S336、S237、S233 扬州段的建成,沿江高等级公路、文昌大桥、汽车东站、火车客运站、城北火车货运站等基础设施的建成将进一步推动各县市经济社会要素的流动,促进市域城市之间的融合。(编辑:邳州仁人东海)
主题帖子积分
世风日下:教师补课都不免费年代龙泉.利剑免费宣传邳州被诋毁!
邳州决策信息:东夷故里邳州——淮夷之地蜀冈古城池干国即“邗国”是扬州人居开端!
时间:日& & 来源:邳州城市人文-邳州决策信息(江苏)& & 编辑:东海
东夷故里邳州:扬州人的根祖地?淮夷之地蜀冈古城池干国即“邗国”是扬州人居开端!
& & 扬州城建置史自东周敬王时期属中国古代战国时代的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算起,迄今已有2500年建城史,历久弥新,是中国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少见的“通史式”城市。在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为了让扬州市民对扬州历史上的人和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广大扬州市民和中华儿女们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城市自信,扬州日报今起推出“翻阅扬州2500年”专栏,带您重回各历史阶段的扬州,重温各历史时期扬州发生的重大事件,共读一部扬州城市的通史。——编者按
& & 人,是城之魂。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城北蜀冈上的干国即“邗国”古城池遗址,是扬州人居的开端,可谓扬州城市龙脉之地。早期,居住蜀冈的是华夏民族主体族群东夷族团淮夷族人(简称“淮夷人”),东夷族淮夷人文化特征是鸟图腾和太阳崇拜是中国天皇“东方天帝”太昊伏羲氏和华夏共祖、五帝之首、东夷始祖少昊金天氏后裔……。
& & 以史为鉴!有关历史文化研究表明,最早的扬州城垣应该是由居住在这里的东夷族淮夷人所建立的“干国”即邗国之城。上古时期中国,淮夷或称南淮夷,属于渔猎经济社会。中国古籍《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夷蠙珠暨鱼”,指出了淮水即淮河流域有淮夷族而且水产品丰富。
& & 最初东夷族团淮夷人生活在淮水即淮河以北的“古徐州”即华夏民族东夷文明古徐文化始发祥地邳州一带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大墩子遗址、邳州刘林遗址、邳州梁王城遗址佐证邳州古为东夷之地“少昊遗墟”徐国圣都诸夏故都华夏圣城中华祖根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3000多年建城史通俗的说也即中国的“耶路撒冷”信仰首都。东夷族团淮夷族人有多个支系,商周时期东方大国徐国为淮夷诸部“盟主国”,历史上东夷族团淮夷部落徐夷人与商朝、周朝两个“天子国”发生过多次战争。中国古籍《左传》记载“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这句话说明了殷商纣王的身死国亡,也与征伐中原东部东夷族团淮夷人付出了沉重代价有关。
& & 西周初年,周王(周天子)不断向东方用兵,基本统一了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一部分东夷族团淮夷人感到压迫而继续向江淮流域地区南迁。这期间,有一部分淮夷人来到了“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扬州聚居。
& & 古代的蜀冈,是长江北岸的阶地,土地平旷,北有溪河汇注的雷塘提供水源,适宜城市聚落兴起。于是东夷族团淮夷人就在这里建起了一个部落国家——干(音hán)国即“邗国”。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学者刘节在《说攻吴与禺邗》一文中说:“干其本字,像捕鱼之器,皆海疆业鱼之民。”
& & 自东夷族团淮夷人在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城北蜀冈上建立“干国”即邗国,到中国唐朝以前,虽然经常变换名称或变迁,但基本位置变化不大,这个“干国”的城池,就是后来扬州城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建在蜀冈上的城池,主要用作官方办事机构,一般平民百姓基本不大可能住在“城里”。
& & 蜀冈下宜人居,主要是由扬州的地理结构、地质地貌决定的。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城北附近地区以蜀冈为界,冈上土质是黄黏土,形成于第四纪上更新世,距今约十万年,地貌上属于丘陵地区;蜀冈以南在地质上属于河漫滩沉积区,形成于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层,距今约一万年,地貌上属于长江冲积平原地区。
& & 江淮大地“名城古郡”江苏扬州!早期的扬州,站在蜀冈上可观看长江水位壅高时波澜壮阔的“广陵潮”。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枚乘在散文《七发》中描述了广陵潮的声势浩大说道:“声似疾雷,闻于百里”。
& & 《扬州城池变迁》一书指出,由于长江北岸滨临蜀冈,所以中国秦汉时期以前,人类的主要活动都在蜀冈上。秦汉时期以前的文化遗存也主要分布在蜀冈地带,考古研究发现处于江苏省扬州市城北的蜀冈南沿的仪征胥浦甘草山商周文化遗址,仪征破山口西周土坑墓,邗江七里甸葫芦山商周文化遗址,扬州观音山吴邗城遗址,扬州城北黄金坝、沈家山、凤凰河汉代墓葬群等,都说明了长江滨临蜀冈的史实。
& & 在蜀冈以南冲积平原没有形成以前,长江北岸的江岸线曾直抵蜀冈南沿。据《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作者历史学者马正林考证,中国春秋末年“当时江岸在瓜埠、胥浦、弯头、宜陵、溱潼一线,邗城的西南角滨临长江”。但到了中国西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故道开始南移,南朝刘宋时期永初三年(422年)檀道济出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广陵城(今扬州市广陵区)时,广陵以南一带已是“土甚平旷,刺史每以八月出海陵(今属泰州)观涛。”由于长江故道的南移,江心沙洲的淤涨导致曲江被淤没,使原来位于曲江与大江之间的沙洲与北岸相连,形成了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也就给人的迁居提供了基本条件。
& & 中国东晋王朝和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齐国、梁国、陈国)以来,陆续有少量人即扬州先民们在这片“冲积平原”上垦田和居住繁衍生息。不过考古勘探研究证实,中国隋朝和唐朝以前的扬州城,全部是建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城北蜀冈上,唐代(罗城)以后的城才全部转建在蜀冈下。
& & 隋炀帝杨广重开“邗沟”即沟通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一部分,绕扬州(古称邗国、广陵、江都、维扬)的蜀冈下向南延伸,但当时大量官方机构还建立设置在蜀冈上。
& & 直到公元8世纪以后,也就是中国唐朝时代晚期,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城北的蜀冈下才发展成为了人烟稠密的地方。这和扬州的交通、经济发展有关,但重要的一点还是蜀冈下冲积平原的最后形成和稳定。(★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南兖州、东扬州!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热心补正了日扬州网《扬州日报》新闻消息提出:东夷故里“少昊遗墟”徐国圣都诸夏故都华夏儿女城中华祖根邳州与淮夷之地扬州历史地缘关系密切!扬州建置史不应遗忘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广陵太守下邳人陈登,徐州下邳国和广陵郡,欢迎江苏省扬州市到华夏民族东夷文明古徐文化发祥地徐州邳州根祖地“走亲戚”共谋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大业振兴江北地区。)
主题帖子积分
世风日下:教师补课都不免费年代龙泉.利剑免费宣传邳州被诋毁!
龙泉利剑 发表于
邳州决策信息:东夷故里邳州——淮夷之地蜀冈古城池干国即“邗国”是扬州人居开端!
时间:日& & ...
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前秦扬州治所下邳: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下邳人陈登任广陵太守治水润泽扬州。》
【原题】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扬州治所下邳在今江苏邳州市下邳故城
[提要]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东汉徐州治所下邳辖广陵郡即今江苏扬州市,前秦扬州治所下邳在今江苏邳州市下邳故城。
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提出《邳州文史:扬州(简介)》:扬州,传说时期和商周的九州及汉十三州之一;魏晋南朝长江下游的要州和经济基地;隋唐以后,为重要的经济都会。自汉武帝设扬州刺史部,至魏晋初,扬州辖境广阔,几乎包括今之苏、皖、浙、赣、闽五省。晋惠帝时,分西部置江州。东晋南渡,分江北、江西置侨州郡。宋初,分江南部分郡县隶南徐州和南豫州。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又分东南置东扬州,辖境日蹙。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废扬州,以其地为“王畿”,东扬州为扬州。八年改回。永光元年 (公元465年)省东扬州,梁、陈又置。最多时领郡十八,最少时仅领三郡。魏、吴相争时,扬州二分:魏领合肥以北,治寿春;吴领合肥以南,初无固定治所,后治建业。西晋统一,仍吴旧治,后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东晋治建康西州城。宋大明初移治建康东府城,齐、梁、陈沿其制。建康故城在今江苏南京市,为六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扬州地处长江下游,临淮倚江,交通便利,随着东南地区的开发,军事、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成为魏、吴激烈争夺之地。东晋南朝,扬州作为“王畿”,地位在诸州之上,号称“神州”。建康城内一直屯驻重兵,刺史常兼骠骑、车骑、镇军、中军、抚军等中枢将军号,成为外抗侵略,内防叛乱的军事重镇。扬州物产丰富,三吴地区尤为著名粮仓,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成为保障偏安朝廷生活稳定的重要经济基地。因此偏安朝廷始终非常重视扬州。东晋宋初,扬州刺史多由宰相兼领。此后,为了便于控制,一方面分割扬州,行削弱之策;一方面专任宗室,使大权不旁落。因此,基本维持了扬州的稳定。十六国、北朝亦置扬州。前秦扬州治所下邳(今江苏邳州市南),前秦扬州刺史王显镇下邳。东魏北扬州治陈郡(今河南沈丘),北齐扬州治淮南(今安徽寿县)。(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东汉下邳国曾为徐州刺史部治所,徐州首府下邳,下邳辖境甚辽阔,徐州广陵郡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邳州古称下邳,不断研究整理中……邳州扬州很亲)
【附录】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提出:《江苏邳州:建设徐海之间最大的中心城市、苏北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大城市!!》
【相关内容】
邳州城市人文: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曾提出邳州古称下邳与古称广陵的扬州地缘关系密切!东汉末年下邳人陈登任广陵太守治水润泽扬州造福一方!前秦扬州治所下邳在今江苏邳州市西南,时至今日超过十万邳州人工作生活在扬州市,邳州人爱吃扬州卤鹅,扬州人爱吃邳州烧鸡。
《东汉末年下邳人陈登任广陵太守治水润泽扬州造福一方》:扬州城,得水之利,亦受水之害。历代统治者占据此地,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治水,哪怕是在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于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派了文武全才的下邳人陈登到任广陵太守。据《后汉书》记载,此时的广陵被视为重镇。而曹操任命陈登担任广陵太守,可以说选对了人。陈登(字元龙),下邳人,学识渊博,智谋过人。陈登就任广陵太守后,不仅明赏罚、重威治,同时也很注意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不到一年,便使广陵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地接长江,向为江东孙策(孙坚长子、孙权长兄)所觊觎。大约在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主动发难,派孙权跨江进攻陈登。敌军十倍于陈登守军,陈登镇静自若,命将士们严阵以待。为迷惑敌人,陈登下令紧闭城门,偃旗息鼓,示弱于敌。随后,陈登登上城楼,仔细观察敌军,认为可以出击后,突然打开城门,将士们如下山猛虎,奋勇杀出。孙权的队伍猝不及防,溃不成军,陈登取得全面胜利。没过多久,仍不死心的孙权率大军卷土重来,再次进攻广陵郡。陈登暗中命人在救兵来援的必经之地聚积柴草,隔十步一堆,纵横成行,布列整齐,然后趁夜点燃,光照远近。孙权军发现后,误以为救军已到,十分惊恐。陈登见时机已到,亲率大军出击,一举击溃孙权军,再次取得了保卫广陵的胜利。陈登在广陵多年,治政有方,民赖其利,百姓对他感恩戴德。陈登后来转任“东郡太守”,东郡在今河南濮阳市南临行时,广陵的老百姓扶老携幼,要随陈登一起北迁。陈登十分感动,耐心地劝说他们回去:“我在广陵任太守,吴寇频频来犯,总算勉强打跑了他们。我走后,你们不用担心,肯定会有更好的太守来治理广陵的。”百姓们终于被陈登说服,不再坚持。广陵百姓为何舍不得陈登离开?细究史料我们发现,此人在扬州期间做了许多好事,特别是实施了一批水利工程,可谓影响深远。比如邗沟改道,使邗沟不再向东北绕道风急浪高的博支湖、射阳湖,而是由樊良湖(高邮湖)北口注入津湖(今界首),向北直通淮安。陈登还主持在仪征境内修建了一条人工水道,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条贯穿仪扬山区的水道称为元龙河(即现在的“龙河”)。其实,陈登修筑的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要数扬州“五塘”,因为它与扬州两千余年的经济、文化以及城市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五塘”是指陈公塘、勾城塘、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五个人工湖塘。其中,以其姓命名的陈公塘最大,可灌田千余顷,塘址位于扬州仪征市白羊山以南,官塘集、龙河集以北,即使到了今天,塘址遗迹还依稀可见,当地人称其为“龙埂”。相传陈登修此塘是为了缓解仪扬山区的干旱灾荒。后人对陈登“爱其功,敬其事”,而将此塘叫做陈公塘,又称爱敬陂。挖塘筑坝,蓄山洪、积雨水,充分体现了先辈的智慧和远见卓识。时至今日,在仪征的丘陵地区,仍有用于农业灌溉的大小塘库数百个。陈登在扬州治水的历史意义在于:开挖“五塘”既稳定了扬州城乡水源,又有蓄洪保安的功能,还能够输水保障运河通航;与此同时,通过开挖疏浚龙河、乌塔沟、槐子河,再加上配套闸坝,“五塘”与邗沟运河、仪扬运河组成了扬州城市一体化的水资源环境系统,形成了绿杨城郭得天独厚的优良湿地环境,这种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基本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扬州古称广陵!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数筑广陵城,徐州治所下邳管辖广陵郡等郡》: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广陵城几经兴废又多次修筑,城池终得保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并起,三国鼎立的态势还不明显,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广陵先后成为袁术、孙坚、曹操等军阀割据之地。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广陵归魏,曹操派下邳人陈登任广陵太守。陈登在广陵时明申赏罚,凿塘疏渠,岁用丰稔。但好景不长,离魏远、靠吴近的广陵,被曹操强令百姓内迁,一时间“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三国志孙权传》),一夜之间,广陵几乎成为一座空城。但此时孙坚不嫌弃,反而乘虚而入攻占广陵,并迅速委派孙韶任广陵太守。但当时的广陵城空无民,孙韶人在京口,遥领广陵。囿于战乱年代,政区划分摇摆,居然出现了吴广陵郡治在京口、魏广陵郡屯于淮阴的南北两个广陵对峙局面。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冬十月,吴王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势形成。广陵成了曹魏、孙吴两国对峙的前沿阵地,魏兵三下广陵,吴兵两次北伐,双方都没捞到什么便宜,于是转入休兵养息的相持阶段。孙吴政权一面对广陵城进行修筑加固,一面委任吴穰担任广陵太守,重建郡治。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王濬灭孙吴,三国归晋。吴子辉先生的《扬州建置笔谈》考证,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晋武帝“更革州郡”,曾经的南北广陵合并,置“广陵太守,治淮阴故城”;而广陵故城则成为广陵郡政府驻地,这种建制一种延续到西晋末年。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爆发,战乱导致中原士族民众大批南迁,也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永嘉南渡”,许多人在随晋室南迁过程中选择定居广陵。人口大量集聚让广陵迅速成为建康城屏障、江淮军事重镇。至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孔衍出任广陵太守,广陵郡治所从淮阴故城迁归广陵故城,至东晋灭亡也未变动。东晋在江南立国,以建康城(今江苏南京)为京都,以荆州、扬州为根本,而荆州地处扬州之上(古代以北部中原为上),常对京师建康城形成威胁,而此时东晋著名野心家桓温就居此形胜之地。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身兼平北将军及徐州、兖州二州刺史的桓温“发徐州、兖州民筑广陵城,徙镇之”。十几年后的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桓温的政敌、太傅谢安镇广陵(今江苏扬州),于广陵城东北二十里筑垒置新城;城北二十里筑堰,也就是邵伯埭。“两晋”后南北朝时期,天下更多战乱,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竟陵王刘诞“至广陵,因魏侵边,修城隍,聚粮练甲。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发人筑广陵城”。但广陵这座地位显赫的城市,战乱年代也避免不了屡遭战火摧残毁于兵燹的命运。清代江都人汪中的《广陵通典》记载当时的景况是“广陵十年二屠,当时谓之芜城”,这也是鲍照写广陵的文章命名为《芜城赋》的由来。南朝梁武帝天监八年(公元509年),南兖州刺史萧渊业在广陵利用私人住宅囤积粮食,然后进行长途贩运赚取钱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土窑,烧制城砖,营建城墙,巩固城防。《扬州城池变迁》一书研究者认为,在广陵建城史上,文献中多以“筑城”相称,比如桓温“发州人筑广陵城”,谢安“筑垒新城而居之”,刘诞“大明二年发人筑广陵城”……以上提到的“筑城”都是保障军队指挥、观察、射击、机动、隐蔽和阻碍敌人行动等工程的总称。而萧渊业却并非“筑城”,而是“作甓以砌城”,说明他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按规定烧制的城砖垒砌城墙,加强城墙的牢固性。萧渊业建造的广陵城高大坚固,成为拱卫建康城的坚固堡垒。萧渊业“作甓以砌城”的做法不仅得到了梁武帝萧衍的赞许,也为后来隋炀帝杨广用砖块砌筑江都城墙提供了经验。同时,萧渊业的砖砌城墙法,也是文献中关于广陵城用砖砌城墙最早的文字记载。(邳州仁人东海据《邳州扬州地缘关系》略补正》: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邳州古为中原东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主题帖子积分
世风日下:教师补课都不免费年代龙泉.利剑免费宣传邳州被诋毁!
龙泉利剑 发表于
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前秦扬州治所下邳: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下邳人陈登任广陵太守治水 ...
【国民义勇:邳州扬州血浓于水!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向扬州市等地同胞发出邀请中华汉文化始发祥地邳州欢迎你。】邳州决策信息:振兴中华!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南兖州、东扬州、武原、良城与古为“淮夷之地”古称邗国、广陵、江都、维扬的扬州历史地缘关系密切。
&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大墩子遗址、邳州刘林遗址、邳州梁王城遗址佐证邳州古为“东夷之地”少昊遗墟徐国圣都诸夏故都华夏圣城中华祖根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3000多年建城史通俗的说这里即中国的“耶路撒冷”信仰首都,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南兖州、东扬州、武原、良城与古为“淮夷之地”古称邗国、广陵、江都、维扬的扬州历史地缘关系密切例如对扬州建城史有着巨大贡献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英雄豪杰广陵太守下邳人陈登(陈元龙)和曾任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江爷爷”是扬州人他的“”老祖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二十四孝中曾在下邳即邳州一带“行佣孝母”东汉巨孝江革。
& && &十万邳州人工作生活在扬州市工作生活同饮大运河可谓血浓于水!邳州北接齐鲁、南连江淮、西进中原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和江苏省苏北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大城市属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东陇海地区,邳州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在国家南水北调东段骆马湖“姊妹湖”黄墩湖畔沿着江苏省大运河生态走廊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和江淮生态经济区,欢迎扬州同胞们到京杭大运河与陇海铁路交汇处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邳州“走亲戚”深入实地多了解和感受中华汉文化始发祥地邳州的文化软实力,希望徐州邳州加强与扬州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枣庄途经邳州至扬州的“枣扬铁路”早日建成与陇海高铁徐连客运专线即徐连高铁沟通使得邳州成高铁综合枢纽城市为振兴中华龙兴之地华夏民族母邦之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新建议人:国民义勇—邳州仁人东海)
【相关内容】
邳州决策信息:传承红色文化 开创基层党建新局面——江苏省政府研究室领导来邳州市调研参观!
时间:日& & 来源:邳州城市人文-邳州决策信息(江苏)& & 编辑:东海
★传承红色文化 开创基层党建新局面:江苏省政府研究室领导沈和来邳州市调研参观
& && &邳州新闻(记者刘同川)发布消息:不忘初心,勇敢前行!日至20日,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一行来华东地区著名的红色文化圣地抗日革命老区邳州调研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并进行专题座谈会。邳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唐健参加活动。
& && &座谈会上,唐健简要介绍了邳州历史背景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基层党建工作。他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大墩子遗址、邳州刘林遗址、邳州梁王城遗址佐证邳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3000多年建城史是华夏民族始起源地与中华汉文化始发祥地!邳州古为东夷之地“少昊遗墟”,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夏商周时期置邳国、徐国,春秋战国时期置下邳邑建置多变,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赢政建立秦朝首创实施“郡县制”改下邳邑始置为下邳县治所下邳城属楚国故地东海郡(薛郡分置,又称郯郡),下邳英雄豪杰辈出是历史上著名反秦抗暴起义源流地和“楚汉争雄”古战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打败建都彭城即今徐州的项羽,下邳城曾置为韩信楚国国都管辖泗水郡、薛郡、东海郡(又称郯郡)、会稽郡、陈郡5郡36县是中原地区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东汉至三国魏晋时期下邳县治所下邳城曾置为下邳国国都、下邳郡郡治,南北朝时期下邳一带曾置为下邳郡、下邳县、武州、安州、南兖州、东扬州、东徐州建置多变。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东徐州始置邳州,隋朝至宋金时期建置邳州、下邳郡、下邳县、淮阳军、邳州刺使州、邳州行省等,元朝至清朝时期建置邳州直隶州、邳州散州等。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清朝州府厅制邳州始称邳县直属江苏省管辖,在革命战争年代邳州行政区划建制多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特殊时期中共邳县行政建制隶属于山东省管辖,1953年1月复建江苏省将省会设置于南京市与此同时撤销“苏北行署区”邳睢县的行政建制并入邳县(今邳州市前身)隶属于江苏省徐州专区和徐州地区,1983年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日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实施邳县撤县建市设立江苏省直辖县级邳州市之后江苏省政府委托徐州市代管至今,同年年底,江苏省政府批准邳州市为江苏省内计划单列市享有地级市同等计划管理权限。日江苏省政府批复《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定位将邳州建设成为苏北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大城市。
&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邳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红色热土邳州自古是“英雄之城”在中国近代素有“红邳县”之称,是华东地区著名的红色文化圣地抗日革命老区,从这里走出的开国将军和牺牲革命烈士人数江苏全省领先为建立新中国贡献巨大,革命战争年代邳州涌现出娄梦侠、李超时、徐怀云、解慕唐、戴蔚侠、魏云岭、冷启英、王树璜、唐东华、常德善、武广春和中共党史上著名的一门三烈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其幼子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一大批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全党全军全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精神发祥地邳州是世界儒家文化圈信仰中心和中华多元文化信仰中心本身就是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中国义勇精神圣地!党在江苏地区领导的第一支正规红色武装力量通海如泰地区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邳州人李超时将军和中国工农红军红十五军军长邳州人徐怀云将军、红十五军政委邳州人解慕唐将军领导组织的人民武装力量铺就奠定了党在华东、华中、淮海地区等抗战根据地革命大格局“枪杆子里出政权”。抗日战争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第二阶段邳州禹王山战役发生在邳州,党在苏北地区成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建军地邳州,华东地区著名的老一辈革命家、中共徐州特委党组织领导人之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苏鲁人民抗日义勇军创建者、山东省代主席邳州人郭子化领导组织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成立于邳州文圣庙即邳城黉庙,邳州武圣庙即邳州土山关帝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忠义仁勇”中国义勇精神发祥地这里是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义勇队成立地后为主体改编为陇海南进支队现发展成为武警机动师63师。
& && &新中国的建立与邳州历史关系很密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碾庄圩歼灭战打开了“胜利之门”发生在邳州,全党全军全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战斗精神发源自邳州每年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来此缅怀革命烈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邳州市不断挖掘红色资源,全面提升纪念场馆功能内涵,烈士纪念设施的教育功能日趋完善。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做群众致富的引路者,发挥各级党组织服务中心功能,把支部建在工业产业链上,实现企业与党建工作资源共享,带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龙头公司、产业基地等为支撑的“一核多元”精准扶贫组织体系,带动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做社会公平的裁判者,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确保法律、行政法规有效执行,让各级党组织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真正做到处事公平、办事规范。做群众利益的捍卫者,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有效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巩固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同时,创新实施公共空间治理,邳州全市持续深化“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主题实践,依靠95%的民意最大公约数,让党委政府始终直通人民群众。
& && & 沈和对邳州市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就如何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他强调,抓党建必须要从严建党,严格落实党规党纪,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设卓有成效的基层党组织;要增强针对性,围绕发展、攻坚、富民三大主题,根据部门职能分工制订具体实施举措;必须直面矛盾,遇到问题不推诿、不埋怨、不绕道、不回避,切实履行职责,有效化解问题,彰显公平正义;要勇于创新,不断强化党建理念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会议精神,持续地开创基层党建工作崭新局面。
& && &20日,沈和一行来到了邳州市部分建国前老党员家中看望前辈们,叮嘱有关部门切实关心照顾好老党员的晚年生活,并前往邳州王杰纪念馆(园)、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园)、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馆(园)等处参观深入了解华东地区著名抗日革命老区邳州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 && &邳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吴永扬参加活动。
(本文来源:邳州城市人文-邳州决策信息)
主题帖子积分
世风日下:教师补课都不免费年代龙泉.利剑免费宣传邳州被诋毁!
龙泉利剑 发表于
【国民义勇:邳州扬州血浓于水!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向扬州市等地同胞发出邀请中华汉文化始发祥地邳 ...
【邳州城市人文:淮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徐州邳州梁王城遗址——《东夷“少昊遗墟”邳州:中国远古文明主要代表之一华夏民族主体民族东夷族的龙飞凤舞文化发展史!》】
& && &邳州古为东夷之地“少昊遗墟”徐国圣都诸夏故都华夏圣城中华祖根,邳州古称邳国(徐国母国徐州母邦)、下邳、东徐州、南兖州、东扬州、武原、良城,中原东部的淮海地区和古老山东地区原始先民为华夏民族主体民族东夷族,淮海和山东可以说是不分彼此因为都是属于东夷文明中的海岱文化圈,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大墩子遗址、邳州刘林遗址和邳州梁王城遗址这座东夷文明中最大最古老的双城制古都城即“东方圣都”为中国真正的文化中心即中国的“耶路撒冷”是世界儒家文化圈和中华多元文化信仰中心。东夷文明故地的淮海人民和齐鲁文明故地的山东人民一样最为敬奉引以自豪的华夏人文始祖是出自东夷族的中国天皇“东方天帝”太昊伏羲氏(又称庖牺氏)和华夏共祖、五帝之首、东夷始祖少昊金天氏。淮海和山东是古代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从旧石器时代起,这一地区已有古人类居住,创造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山东已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是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骑子鞍山出土的“沂源猿人”,距今已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新泰乌珠台曾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的左下臼齿,距今约为一万余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东夷文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表明,生活在远古山东地区的原始先民属东夷族他们创造的远古文明成为了中国远古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
& && &关于“东夷”,中国古籍《说文解字》中记载说:“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段文裁注:“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从“夷”字的字形看,由“大”和“弓”组成。“大”字即人的正面形象,人负弓,表明了东夷族部落先民即东夷人最初以射猎为生,并具有尚武的习俗传统。所以《说文通训定声》说:“夷,东方之人也。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大,人也。”东夷人还以“仁”德著称,联系到在以后于这一地区产生的讲求仁德的孔孟之道邹鲁文化,可知东夷文化影响的深远。上古时期东夷族的领袖有中国天皇“东方天帝”太昊(太昊伏羲氏)、华夏共祖、五帝之首、东夷始祖少昊(少昊金天氏)和东夷集团九黎族群大酋长、兵主(兵器之神“战神”)蚩尤。
& && &太昊(太昊伏羲氏)是传说中的东夷族最早领袖,现在也把“太昊”看做是东夷最古老的部落集团。太昊又作太皞即“庖牺氏”全称太昊伏羲氏,据中国古籍《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在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在今河南省豫东地区。但又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其中有“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的说法。而根据杜预的注释,“任”即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境内;“宿”为无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境内;“须句”为须昌,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境内;“颛臾”即武阳县,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境内。也就是说太昊(太昊伏羲氏)的后人封地都在今山东省鲁南地区,所以可以断定,太昊部落的活动区域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海地区一带,且有一种沿着古济水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向。太昊为风姓,有学者认为“风”即“凤”。从中也可以得出这样一条信息,东夷族是以鸟图腾即凤图腾和崇拜太阳的古老部族。
& && &少昊又作少皞即华夏共祖、五帝之首、东夷始祖少昊金天氏,是上古时期东夷族继太昊伏羲氏(庖牺氏)的另一位领袖人物,少昊族亦被视为继太昊族之后兴起的东夷族的又一分支部族。东夷族少昊部落亦以鸟图腾即凤图腾和崇拜太阳,在东夷族的族源上少昊部落与太昊部落大概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少昊族的故地在今山东省济宁曲阜市一带,东方圣城曲阜和东方圣都邳州一样被称为“少皞之虚”即“少昊遗墟”,不同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大墩子遗址、邳州刘林遗址、邳州梁王城遗址佐证徐州母邦邳州是淮海地区和中国的文化中心并非神话传说。少昊族的后人封地立国如费国故地费县(今属山东省临沂市)、莒国故地莒县(今属山东省日照市)、郯国故地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说明了山东省鲁南地区是东夷部落(东夷集团)少昊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 && &蚩尤是东夷族的又一个重要的部落“九黎族”是迫于东方地区东夷族势力强大融合在一起的部落族团也即“部落联盟”。蚩尤曾一度是一个以武力强盛称雄天下的部落族团(部落集团),所以东汉学者应劭说:“蚩尤,古天子。”《周书·尝麦》篇说:“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所谓“于宇少昊”,应为“宇于少昊”,亦即居于少昊故地(即东夷故地)的意思。蚩尤族曾沿着古黄河西进,先后与炎帝族(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族(黄帝轩辕氏)在中原地区发生了剧烈冲突,虽一度得势,最后却被“炎黄部落联盟”击败,史称“涿鹿之战”。但由于蚩尤骁勇善战,死后被奉为上古时期的兵主“战神”。传说蚩尤的陵墓在东平郡和山阳郡,即今山东省鲁西南地区,蚩尤的族属为东夷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 &自蚩尤之后,炎黄集团(即炎黄部落)与东夷集团(即东夷部落)的关系日趋缓和,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即华夏部落,共同创建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唐尧、虞舜之际,东夷族团与炎黄族团和平共处聚居繁衍生息可谓“龙凤呈祥”,他们的领袖轮流担任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如尧为炎黄族,他担任部落联盟的领袖时建都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境内)。尧帝之后舜帝为部落联盟的领袖,东夷族和炎黄族融合产生“华夏民族”。舜为东夷之人。《墨子·尚同》篇说:“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历山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境内,河濒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境内,雷泽在山东菏泽市与济宁市一带,都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所以中华儒家学派“亚圣”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山东省潍坊诸城市一带。舜帝之后炎黄族的夏后氏大禹王担任部落联盟的领袖。但随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观念也逐渐形成。夏禹王利用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开始为自己的宗族谋利益。按照夷、夏轮流掌权的原则,夏禹王应该在身后把权力交给东夷族部落领袖皋陶(一说大业),但东夷部落首领皋陶死得很早。东夷族部落联盟又推举皋陶之子伯益(又称大费)作为皋陶的继任者即成为东夷族部落首领。但夏后氏大禹王却暗地积极培植其儿子启的势力,以图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夏禹王死后,启公然破坏了夷夏同盟,自己夺取了权力。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也就是说启杀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又作大费),自己取得了政权,开创世袭制度的先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度,即“选贤与能”,担任领袖。这是以后的儒家、墨家两家杜撰出来的一种理想的制度,而在历史的真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真正的民主制度应该是文化发达民智开启的先进时代的产物,在上古时期远古时代的蒙昧时代是无法实行的,而部落联盟内部部落领袖的轮流执政掌权却是可能的。这也是维护夷、夏联盟的重要政治举措。夏后启杀了伯益建立夏朝后,东夷族与炎黄族的同盟宣告破裂,从此开始了新的一轮的夷夏之争。
& && &东夷族先民们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他们在文化上的贡献,不仅见诸于传说与史载,而且还得到了考古发现的印证与支持。中国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是东夷族先民的文化遗存。将这些资料加以综合,主要有以下发明创造。
& && &弓箭是东夷族人最先发明创造的。弓箭的发明是远古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它使得狩猎经济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有一个质的进步。从传说看,《山海经·海内经》说:“少皞生般,般始为弓矢。”《礼记·射义》疏引《世本》说:“挥作弓,夷牟作矢。”《说文解字·矢部》也有“古者夷牟初作矢”的说法。“夷牟”即“牟夷”,是东夷族的一支,最初居住于今山东半岛地区。尽管对弓箭具体的发明者说法不一,但弓箭为东夷族人首先创造似乎没有歧见。联系到“夷”字为人负弓之形,更印证了这种说法。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从华夏民族东夷文明后李文化(距今约8000年)、北辛文化(距今约7000年)遗址中,都发现了骨质和蚌质的箭镞,从实物资料上说明了传说的可信度。
& && &在陶器的制作方面,东夷人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极为丰富,前期的陶器大多采用手制,后期出现了轮制,陶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长足的发展。陶器中有精美的彩陶和光洁的白陶,器形已有鼎、觚形杯、豆、壶、背壶、罐、盆、高柄杯、盘、缸、瓶、尊、钵、碗、陶鼓等。龙山文化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是黑陶。在龙山文化时代(距今约4500年),东夷人在制陶技术上取得突破,他们使用较先进的轮制技术,制造出了一些薄胎黑陶。这种黑陶壁薄如蛋壳,强度又高,号称“蛋壳陶”。又由于用鹅卵石等坚硬而光滑的东西在半干的陶坯上精工打磨,使陶器表面光滑且带有光泽。加之陶窑经过改进,封闭严密、窑温较高,又用烟熏法对陶器进行渗碳,烧制出的陶器呈现出乌黑色,质地致密,防渗性强。其中有一部分黑陶在制坯过程中经过刻镂,造型纹饰美观,反映了东夷人较高的审美观念,成为极富价值的工艺产品。在制陶的材料中,除利用天然粘土外,东夷人还使用了高岭土作原料,曾烧制了少量表里很白净的陶,为原始瓷器的出现做了最初的尝试。鉴于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高超的制陶水平,龙山文化又被为“黑陶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象征之一。
& && &东夷人还在古代的乐舞艺术方面有重大的贡献。古代有太昊“灼土为埙”的传说,陶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山海经·海内经》说:“帝俊生晏龙,晏龙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东方太阳神),许多学者考证其为契,亦商族(殷商部落后建立商朝)的祖先也是东夷人。东夷人善乐舞,自古已然。《后汉书·东夷传》说:东夷“喜饮酒乐舞”,这和东夷人豪爽的性格也相符合。从考古资料看,东夷族人的乐器发明历史悠久。1979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曾出土了一个笛柄杯,能够吹奏出4个不同的乐音,音响清脆悦耳动听,与近代横吹竹笛不贴膜时发出的音响相似。这是迄今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陶制横吹管乐器。据有关专家研究,与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埙相比,“笛柄杯发出的音乐更多,且出现了半音音程,这是迄今发现夏以前的乐器中前所未有的”。
& && &东夷文明的发展还表现在金属冶炼和制作业中,他们可能是古代中国铜和铁的最早发明者和使用者。据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称:“大汶口晚期的成年男女合葬墓1号墓曾发现一个带有孔雀绿色的骨凿,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化验,含铜量为9.9%,证明为铜质所污染。”至于污染源,或认为是铜器,或认为是含铜的孔雀石,但当时的东夷人已经对铜及铜矿石有了认识或利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铜器的使用较为普及,出土铜器的地点较多,虽然多为小件铜器,却是处于发明的领先地位。铁的发明使用也与东夷族人有着密切关系。最早的“铁”字是“从夷”的。《说文》说:“銕,古文铁,从夷。”夷人可能是铁的发明者。由上可知华夏民族东夷人为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 &东夷族相当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其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东夷族无论在文字的创制,还是礼制、宗教的形成上,也都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 && &文字的创制是古代文明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最早的文字,当是东夷人的创造。《潜夫论·五德志》有“少皞始作书契”,的说法。这一说法得到了考古发现资料的证明。最早的图形文字“陶尊文字”出现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文物上。这些文字以图象为主,均刻于一种特殊的陶器——大口尊的外表,并且每件器物上一般只刻1字。至今已发现了20余件标本,其中不重复的单字近10个。如仅在莒县陵阳河遗址就出土了4件灰陶尊各刻有1个图形文字,分别为“皞”、“炅”、“戌”、“斤”字1992年,在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的文字。这些文字刻在一件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内面,现存文字计有5行11个字。综观这11个字,个个独立成字,笔划比较流畅,整体排列也比较规则,刻写有一定章法,显然已脱离了刻划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与大汶口单个图形文字相比较,这11个文字组成了一个短句,记述了一个特定内容,已具有了记载的功能,表明至此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字。文字的发明,是华夏大地东夷族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 && &东夷族是原始礼制的创造者。礼制是一种体现社会尊卑等级的制度形式。东夷族因其经济的发展,较早进入文明阶段,随之原始礼制逐渐形成。东夷族的原始礼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宫室制度。在山东地区已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古城址4座,即章丘的城子崖遗址、寿光的边线王遗址、邹平的丁公遗址和临淄的田旺遗址。从古城址的发掘看,已具有宫室制度的一些迹象。二是埋葬制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大窑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