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市政府府城书院怎么买

58同城绥化二手房
频道为您提供绥化二手房信息,每天有几十万条绥化
个人二手房、经纪人二手房信息更新,人工审核真实有效,欢迎您使用58同城绥化二手房频道。
.com版权所有| 京公网备案信息| 京ICP证060405|乙测资字|
|违法信息举报:&&府城书院怎么天天停水?【安达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6,850贴子:
府城书院怎么天天停水?收藏
快过年了。能好好过年吗?
你妈lg比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海南十大名镇(村)评选活动
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
时间: 点击:13132
海南十大名镇(村)评选之
  历史文化名镇――府城镇
  府城镇位于琼山区北部,距海口市中心区仅4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总人口15.3万人,下辖10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49个自然村。核心城区位于琼州大道以西、高登路与振兴路以北,龙昆南路以西,红城湖路以南。它是琼山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原琼山县(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琼州的首府,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琼山的中心区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的城镇。
  一、历史概况
  府城,是原琼山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清时期是琼州府治之地,故称府城。民国年代曾称琼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红城,1979年后又复称府城。
  府城是一块风水宝地,《琼山县志》形胜记:“邑治附郭土壤平衍山无险峻,清流拱其前,洋海绕其后,马鞍居于右,七星拥于左,文笔三峰耸翠秀拔,诚海邦一名区而州县之望也。”府城建城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说“今府城唐贞观五年(631年)创置”,但是州城还是县城没有明确。一说宋太祖开宝四年平南汉,五年(1972年)废崖州,以其地入琼州,移州治于今府城镇。如果两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的话,那么府城建城的历史已越千年,在1036年至1377年之间。
  府城的城墙,元代以前均用土夯实而成,周长不超过三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兵部侍郎孙安授广西卫指挥佥事,带官兵千多人驻防琼岛,开设海南公司。他奏请朝廷升琼州为府,并允许开拓城围,同意海南军民和工商各界人士合力实施。洪武五年(1372年)海南设置卫指挥统领全岛军事,卫指挥张荣接替已调离的孙安继续筑城,带领州县官员、士兵和民工舁土砌石,从西北隅向东南隅增筑,工程浩大,历时9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共筑城围长1253丈,高2.7丈,厚2.8丈,雉堞花1843个,库铺57间,开东、南、西三个城门,共洪武十年(1378年)基本完工。东门原称朝阳门,洪武七年又改称永泰门,南叫靖南门,西叫顺化门,各门设置门楼一座,北边没有开门,但建城墙楼,叫望海楼,东、西、南北角各建一座角楼,以便巡查放哨。城池周长1283丈,深3.2丈,阔4.8丈。洪武十七年(1384年),海南卫指挥桑昭在城西门外增筑土城380丈,作为子城。
  成化九年(1473年),副使涂更题三门名,东称体仁门,西叫归义门,南曰定海门。成化十三年,佥事陈昭再次坚筑土城,又在大城外环筑栏马墙。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府李慎将子城改用石筑,未久便圯于台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参议曹天佑、琼山县知县曾仕隆重筑,参政郑廷鹄大力支持,使子城宽362丈,高1丈4尺多,比原来宽1丈1尽。崇祯十四年(1641年)知府蒋一鸣创建东门外月城,周围宽8丈,高1丈4尺。
  清代以后,由于受台风暴雨侵袭,城墙多次倒塌摧败,历届朝廷官员都发动捐俸和动用公款增修或分修。至咸丰五年(1855年),巡道黄钟音将原来碎石筑城,易毁坏的雉堞改用板筑,并造城门敌楼,这是府城城墙最后的一次大修。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府城扩建街道,西边城门和北边的新城一带城墙被拆除。第二年,陆军营长陈济南把北边城池填平做练兵场。此后,宏伟壮观的琼州府城垣才逐渐被拆除。如今,东门城楼楼基尚存,一段土城墙有部分遗址,城西大城仍然留有一段约110米的用大青石筑成的城墙,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
  府城自宋代成为州治的政治中心后,一直是官衙之地。今文庄路北侧一带是主要官衙的遗址。宋熙宁六年(1073年),宋朝在琼台开设琼管安抚司署,统管全岛行政,结束了此前海南各州并列同属大陆上司的格局,开创了海南行政统一的新篇。
  海南归属元朝版图后,元朝在此设置琼州军民安抚司署管理行政,司署就设在前宋琼管安抚司署内。二年后,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分府正式成立,府址占用军民安抚司衙。司衙便向东迁移(今琼山中学东侧)。至元三十年(1293年),在元帅府之西(原琼山县政府大院)开制海南海北道肃政廉访分司,府署、安抚司署、元帅府和道署便连成了一片。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统治海南后,在前元元帅府开设琼州州署,三年,琼州升为府,府署改为州署。
  清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清琼州府衙照用明琼州府衙不变。清代实行绿营兵制,琼州府设镇标总兵官,统领全岛军事,并设立中、左、右三个营,总兵官署即镇台,设在今忠介路府城电影院内。
  民国期间,琼崖的最高行政、军事机构,如琼崖绥靖处、琼崖镇守府、琼崖道、琼崖行政委员公署、广东南区善后公署等,都设置在府城的前清琼崖道衙内。
  现时,府城旧官衙遗址上,已经是原琼山县人民政府大院和琼山中学。在角落深入仍堆放一些石磉、石柱和断碑残碣,可以透现出历史的痕迹。
  府城古城池内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依地势和城墙,街道布局以东西向的今文庄路、忠介路为主线,其余路巷多在南部辅开,至清末民初,逐步形成了“七井八巷十三街”纵横交错的城镇交通网络。
  在十三条大街中,东门街是明代通向东城门朝阳门的咽喉要道;府前街是明代府署门前的大街,今称文庄路;南门街(今称鼓楼街)是明时通向城南靖南门的主要街道;靖南街是明代依南城墙而兴建的一条古道;尚书街是一条直通府署大门的小街;北帝街即今中山北路,是府城的主要街道;镇台前街,后改称忠介路,是府城古今商业集市,人流集中,居民点密布的主道,也是具有古城特色的历史街区的主要地段;县前街和县后街,是在古县衙前和后形成的两条街,是府县官员和民众到万寿宫庆祝皇帝诞辰的必经之道。丁字街,今此街被中山路所取代;马鞍街,是明清时期出售马鞍、马蹬等马具的商品街;北胜街,是官员和民众从大西门进出府城和来往海口的所必经之道;北门街,也称绣衣坊,是连接北胜街和大西门的古道。这些街道多是泥土路和石板路,年长月久,道中遗留着独轮手推车复辙的痕迹,古味很浓,可惜后来都在建设中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留一些古道特色。
  在八条小巷中,宽度多在2米左右,多为居民点,清代以前早已形成。有府城最短最狭的蛋巷,有坡度最大的打铁巷,有最弯曲的仁和巷,有人们最崇拜的关帝巷,有按海南方言读起来最难听的巷:“臭尿巷”少史巷,有石板铺设最始终最完整的达士巷,也是全城最长的巷。有一条已被人们遗忘的双龙巷。这些巷道,有些路面还残存有石板铺设,两旁的民居有部分还保留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留存府城的古风遗韵。
  上述八巷十三街,以南北向为纵,东西向为横,构成了府城的七大井块,造就了道路畅通,市井繁荣的城镇格局。这七大版块,体现了府城最基本、最有特色的历史环境风貌,保存着不少积淀古代建筑这个载体中的各种真实历史信息,为保护历史待区和古代居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
  府城是文化昌盛和文物荟萃之地。据《琼山县志》记载:“由唐迄宋,人文蔚起,至明为尤盛。人娴礼义之教,士多邹鲁之风”。唐代在府城已建起县学,宋庆历四年(1044年),全琼最高学府的琼州府儒学(即琼州学宫)创办在府城,遗址在今原琼山县印刷厂附近。此后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才由广东学政翁方纲迁建于试院内(今琼山中学)。1922年,琼山中学迁入琼府学宫后,仍保存学宫讲坛和部分斋舍等古建筑,后来学宫文物逐渐消失毁坏。琼山县学宫,宋时设在海口浦,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建府城后,经二次移建,六次重修,形成了“宽敞明亮,规制悉备”的较好的学宫,今仅有一间殿宇留存在原琼山市供销社的东隅,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筹资维修。琼台书院,座落在府城镇中山路和文庄路交口处,是海南清代最好的学府之一,是全琼最高学府,是清代海南文人向往的杏坛胜地。它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创始人是分巡雷琼兵备道的焦映汉。清末维新变法,废除科举,提倡西学,书院逐改制为中学堂,附设师范班,后改办师范。期间虽几经劫难,历经沧桑,学校先后易名为琼崖中学、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广东琼台师范学校、海南琼台师范学校等,近三百年书声不断。今保存的书院奎星楼和书案、太师椅、书橱、图书、进士牌匾等,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坡书院,北宋末期开设在“东坡读书处”(今苏公祠),以被贬来琼的名臣苏东坡之名而设。经元、明、清三代的停设、迁移、复设、复迁、更名、复修、复名等磨难,至今只在苏公祠内墙拱门上留下其名。雁峰书院,清乾隆三十八年(1763年)创办在原府学宫故址上,草创时称为雁峰社学,是当时府城的唯一社学。至道学三年(1823年),乡坤首倡,知县主持,集资重修,改称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知县将研经书院和雁峰书院合并,成立琼山县两等小学,1909年改为琼山第一高等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琼山县立中学,即今琼山中学的前身。此外,在府城创办的书院还有桐墩书院、同文书院、奇甸书院、西洲书院、崇文书院、粟泉书院(以上属清代所建)等。还有一些社学、义学、卫学、阴阳学、医学、射圃等,使琼山的正学昌明,科甲蝉联。这些儒教场新,有的已适时改作他用,有的却世代相沿,遗存至今,成为府城历史文化的印记。
  由于府城是宋代以后全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雄伟壮观的“海南卫城池”内,建起了各式各样的亭、台、楼阁,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府城。别具特色的古牌坊形制各异,在原琼山县(含原海口市)的337座牌坊中,府城就有113座,因而誉之为“坊林”。加上受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影响,府城的寺、观、庵、塔鳞次栉比,被称为“海南第一禅林”。还有儒教的祠堂,统称为庙宇,随处可见。如奉祀宋代苏轼、明代丘浚和海瑞的三贤祠,奉祀苏轼的苏公祠,奉祀唐代李德裕、宋代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的五公祠,奉祀关羽的关帝庙,信奉佛教的开元寺、天宁寺,道教的玉皇庙,还有府城隍庙、雷庙、玄坛庙、灶君庙、孚惠伯庙等等。这些庙宇部分已经毁坏,部分由信民修葺拓新。而牌坊却已毁坏殆尽。尽管如此,古镇府城历经风霜,仍然保留不少历史街区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古迹。在原琼山市46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府城就占有23处。为此,1994年1月,国务院审定琼山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府城是其核心地带,列入保护的重点区域。
  二、历史街区
  府城的核心区域有自古形成的“七井八巷十三街”纵横交错的城镇交通网络,人口集中,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市肆兴旺,是古城历史的印证。为了避免文字重复,以倒叙式记述其来龙去脉。
  (一)十三街
  东门街。是明代通向东城门朝阳门(也称永泰门、体仁门)的咽喉要道。现总长350米,宽6米,早期是泥沙路,两旁少有住户。后来周边人口增多了,形成集市,车来轿往,甚为热闹,称为东门里,而路名也沿此称。后改为水泥路面。街的最东端就是遗存的东城门,西接府前街(今文庄路)。
  府前街。明时,今琼山区政府招待所至琼山中学一带,是琼州府衙、府学宫所在地,府署门前大街就称为府前街。清沿明制,治所不变,府衙改为道台衙,府前街也改称道前大街。1925年府城扩建古道时,将此街命名为文庄路,以纪念琼山著名先贤、明代理学名臣、文渊阁大学士丘浚(谥号文庄)。1967年改称新华路,1983年复称文庄路。此前街道狭小,宽仅6米,两旁多为土木结构的低层建筑,以简陋店铺和居民点为主。1984年底至1985年上半年拆房扩道,加宽至24米,长650米,铺设混凝土路面,种树绿化。后逐年整治和改造,成为府城的主要街道之一。
  南门街。北起文庄路,南至鼓楼,长260米,宽2.5米,明时是通向城南靖南门的主要街道,故称南门街。后因道从鼓楼石拱门下通过,人们顺其自然改称鼓楼街。路面原为石板铺设,后改为混凝土,两旁多为民居,少有店铺,鼓楼又叫谯楼、文明楼,创建于明洪武五年,做巡更、报警之用,也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凭今吊古,以文会友的绝妙去处。现已破损不堪。人们期望鼓楼恢复原貌,再观“海南壮观”、“奇甸文明”的好景象。
  靖南街。它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明代古街,因靠近城南门靖南门(也称定海门)而取名。东起鼓楼,早时曾有两块石匾刻“靖南街”和“瑞毓人文”嵌于街门口,后街门被毁,石匾裂断而搁于旁边。向西可通到万寿亭和县前街,20世纪60年代琼台师范扩建,堵塞一段,今只通至仁和巷,南依琼台师范围墙,北边才有一些居民户,平时行人稀少。全长140米、宽2米,路面是石板和水泥混杂。
  尚书街(坊)。北接文庄路,南连靖南街,北高南低。凹凸不平,长240米,宽2米,石板路面。明万历年间,琼州地方官员在府署前为定安人南京礼部尚书王宏海立“学士尚书坊”,街名便顺称为尚书街,牌坊就在街中间,“文革”期间已毁,仅存半截基石于府前井边。现街东侧有两处古建筑尚立期间,与古街道相辉映,一处是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清代海南唯一探花的定安人张岳崧题匾的“黄忠义公祠”,院落三进,规模宏大,是滨海南国极富特色的宗祠馆。另一处是与黄忠义公祠相邻的、创建于清道光六十年(1836年)的“邢知军书舍”,是邢氏族人为纪念万宁知军邢梦璜(文昌人)而建。
  北帝街。即今中山北路的北半段,南起忠介路东口,北至镇武楼(原琼山影院之处)。何取此名,不得而知,但从明代起沿用至民用十四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府城分段改建街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逐将北帝街改称中山路,又将中山路北端城墙打开,车马直通城外。1984年下半年,拆掉从文庄路口至府城中学两旁建筑物,截弯取直加宽,直通府城中学,是城区商贸繁荣的街道。1996年,中山路向南延伸,从府城中学穿膛而过,跨越美舍河,直通凤翔路,成为长约2000米,宽24米,贯通府城南北的主干道。
  镇台前街。东起中山路,西至草芽巷北口,即原西城门顺化门(也称归义门)处。因今府城电影院处是清时的镇台署所在地,故称镇台前街。明时称何名,尚待查证。它是府城古今的商业集市,人流集中,居民点密布的主道。1925年,府城分段扩建道路时,为纪念明代著名的清官,“海南双壁”人物之一的海瑞,而以其谥号忠介命为路名。1928年,府城第二次扩建街道,拆除西城门改造景行街(东起西城门,西至小西门这一段),与忠介路连在一起,形成了全长660米,宽10米的府城第一古道,景行街从此消失。1967年改称解放路,1983年复称忠介路。街道两旁多属清代石木结构和近代南洋骑楼式的建筑,有明代古城墙、郑氏宗祠、三城会馆等古迹,道路没有多大改变,房屋多有改造,尚有府城的古风,是历史街区的主要地段。
  县前街和县后街。琼山县旧县衙在府衙西南,即今琼台师范学校大门对面的琼山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内。在衙前和衙后分别形成两条街,县衙之南的称县前街,之北的称县后街,明代起至今都是这么称谓。县前街向南通向万寿宫(今万寿亭巷口火雷庙处),是府县官员和民众到万寿宫庆祝皇帝诞辰的必经之道。后来形成横直两段,一段与中山路平行的称为直街,北接横街,南至万寿亭巷,长70米,宽仅1.8米;一段称为横街,东起直街,西至县后街,长135米,宽2.2米。而县后街南与县前横街相连,北通忠介路,长110米,宽4米。两条街原都是石板路,今才改铺水泥混凝土。街旁有些房屋还保留不少低矮的清末民初建筑,显得简陋破旧,步行其间,仿佛古老的脚印还历历在目。
  丁字街。这是一条老年人才记得起的旧街,说它是街,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它北起忠介路口,南至琼台书院门口,中间处向东接连文庄路,形成丁字形,故称丁字街。而今此街已被中山路所取代了。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琼台书院奎星楼就耸立在丁字街旁,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里仍然书声朗朗,脍炙人口的《搜书院》故事给四方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
  学前街。这是今府城地图上消失的一条街。原在鼓楼前不远处的靖南门之东依城墙而行,长度约100米,位于县学宫(孔庙)前面而称之,也称“青云路”。今已完成被现代居民所取代,抹去了原街道的痕迹。
  上说十一街,都是城池内的主街道。而在大西门到小西门(忠介路西端之处)之间,还有两条是出入城内外的必经之道,一条是通向南的马鞍街,一条是向北行的北胜街。
  马鞍街。出大西门是景行街不远便转南而行,直至小南门,即今高登街的三合井处,全长350米,宽6米,是明代就开始形成的石板路。相传琼州官衙内有大量马匹,都集中在今琼山纺织厂一带草地饲养,然后由兵丁经此道牵到城南郊外饮水和洗涮,久而久之,此道逐渐发展成为出售马鞍、马蹬等各种马具的商品街,民众便称之为马鞍街,北段美称金鞍街,南段称为银鞍街。2007年改铺成石板路。
  北胜街。从马鞍街北口对面直上,穿过绣衣坊后,就进入北胜街。北胜街位于府城之北,是通往海口所城及琼州海峡的要道。明时,沿海一带常有倭寇、海盗上岛进城劫掠百姓。守城官兵多次在此打击来犯之敌,取得胜利,这条街后来便称为北胜街。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琼台驿迁建于西北隅土城外,就在北胜街道旁。琼州府治下的琼台驿,除了递送公文外,还是官员习礼和迎送官员举行仪式的场所。南来北往的官员在此活动后,必经北胜街古道,或向南入大西门进城,或向北经海口所渡海上京。南起绣衣坊北至灶公庙长380米宽4米的北胜街,早时是一条典型的古道,皆用雕琢工整的长方形石板铺面路面,经年累月,道中遗留着独轮手推车复辙的痕迹,深约3厘米。1986年琼山县人民政府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古道被人改成混凝土。
  提到北胜街,不能不提北门街,即今绣衣坊。北门街在府城大西门外,南向马鞍街,北对北胜街,接壤小北门,人们俗称北门街。说起绣衣坊的由来,有两种传闻,一说此街坊多出售以刺绣生员、秀才的服饰为主,遂称绣衣坊;一是北门这一带读书人甚多,逢年过节,这些读书人都装束各色图案的绣衣,各显荣耀。后来便把北门街改称绣衣坊,加上此处也立有一座绣衣牌坊,故绣衣坊也称北门街,自古相传至今。360米长的绣衣坊原来也是一条有特色的石板路,后来也改为混凝土路。路两旁仍保留不少古民居。
  (二)八巷
  蛋巷。府城最短最狭的巷,75米长,1.1米宽。清代形成,位于鼓楼街与尚书街之间,只有几户人家的门口对着巷道,因两边巷口小,中间大,似蛋形,而称为蛋巷。称后中间处盖了房,蛋状变为狭长型。
  打铁巷。北接文庄路,南连靖南街,长185米,宽2米,南低北高,是坡度最大的巷。传说清时有几家铁器作护,制造家庭用品出售,打铁巷由此得名。如今“叮当叮当”打铁声已销声匿迹。但清光绪七年(1881年)传入府城的基督教,今仍有不少教徒在此巷里的府城堂会中礼拜诵经。路面为石板所铺。
  仁和巷(坊)。最弯曲的巷,原从靖南街西起,向西至琼台书院,后转北接道前街,四道弯,长380米,宽2米,石板路,以“仁爱和气”之意而取名,巷中最特色的有一古井“丹霞井”(东椰井),井深十余米,圆形井沿宽约1米,在石雕的井圈上,密密麻麻磨出了81道绳痕沟,最深的约有8厘米,现要再在上面挤出一条绳路打水,已无立锥之地。路面是水泥混凝土。
  关帝巷。人们最崇拜的巷。南起文庄路,北至抱珥山,全长105米,宽2.4米。把珥山是府城的制高点之一,明弘治初,海南卫官兵将元时建在琼州军民安抚司之东(今琼山中学院内)的关羽庙迁建于此,后环山筑台,称琼台,并在琼台前面立琼台福地坊。关帝庙年年月月,香火不断,受人崇敬的关公被尊为保护神供奉。朝拜者便称此巷为关帝巷。1999年琼山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将已毁掉的关帝殿、琼台福地坊、琼台阁、福地轩等重建,再现了当年琼台的胜景。路面是水泥混凝土。
  少史巷。按海南方言读起来最难听的巷:“臭屎巷”,但它的起名颇有佳话。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夏姓大户在此居住,巷名便称夏宅巷。夏家后来去向不明。后又有一户大家搬至,其户在大陆的原籍祖先当过光史官职,他们在此定居后仍保持着光史官的遗风,所以人们把此巷改称为少史巷。巷宽2米,长120米,是丁字街和县后街的通道之一。路面为水泥混凝土。
  草芽巷。依西城墙而建的一条巷,是最有传奇色彩的巷。说起草芽巷,不能说吴王 典 。吴王 典 ,字国猷,号学斋,生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十四年中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任国史馆、三通馆编修,四库全书副总裁和武英殿分校官,参加国史编篡,是清工海南人入翰林的第一人。父亲去世后辞官回乡,出任琼台书院主讲,致力教育事业,热心公益事业,极得乡人赞誉。吴王 典 祖父吴福,原籍琼山县十字路镇马定村,是个贫苦的农民,清康熙年间迁居府城今草芽巷附近一块野草丛生的破寺里安家,除制作豆腐谋生外,还割草卖给官衙的兵丁饲马。后来意外间在这块荒凉的官地里,挖到大批金银财宝,便成了富甲全城的大户。自从吴王 典 的祖父发了财,吴王 典 做了官,官场显赫,门庭兴盛,人来客去,车水马龙,昔日人烟稀少的荒地,便有不少人在此定居,逐渐形成热闹的街巷。由于此处原是长满青草之地,人割了草,马吃了草后,又长出嫩嫩的草芽,人们便将此巷称为草芽巷,寓意常青永春。如今的草芽巷,北端口与忠介路相接,明代修建的石城墙在巷口处,向南接通后来形成的小雅巷,长250米,宽4米;小芽巷直通县后街,其间就是十多间清代建筑组成的大院吴王 典 故居。路面是水泥混凝土。
  达士巷。位小西门内南隅,是石板铺设最完整的一条巷,属原琼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东起马鞍街,西至外巷(今称朱云路),长410米,宽3米,是全城最长的巷。传说很久时候,大陆一批移民迁居此地,其中有郑姓两大户人家,先祖在原籍当过将军,为耀祖光宗,把“将军第”石匾嵌于门口。至明嘉靖年间,郑宅真出了一位进士、官至江西督学副使的郑廷鹄,名声大显。据云廷鹄后人于清初已将此处的土地转让给另一户不同族的郑宅。此郑宅也出了以躬行孝悌闻名远近的郑存礼“孝友公”和爱民如子的举人郑镇知县(郑存礼曾孙),由此小巷遂称“郑宅巷”。在前此后也有不少读书人和达官显贵、名贤绅士在此定居,于是清初又称达士巷。如明代誉为“岭海巨儒”钟芳的旧居遗址,清末民初琼岛文化突出承接者王国宪的故居等,都座落附近,为达士巷增添不少文化氛围。
  双龙巷。这是一条已被人遗忘的巷,位于鼓楼街之东,西端与靖南街相对,向东通过今区供销社、红城日用制品厂、印刷厂至府城第一小学。清代前此巷周围有科举考场、姓氏宗祠以及文房四宝店铺等,是文运昌盛之地,不少读书致仕之人都想在这里发龙运、跳龙门、光宗耀祖,飞黄腾达,于是巷取此吉祥之名。而今这些古迹已安全消失,双龙巷也随之不见了。
  (三)七井
  这里所说的井,不是指人们开凿取水饮用的井,而是纵横交错,组成井字形的交通网络,也是古时做买卖所称的“市井”,造就了道路畅通、市井繁荣的城镇格局。上述八巷十三街,以南北向为纵,东西向为横,构成了府城的七大井块,从东向西排序分别是:
  第一井块是南门街(亦称鼓楼街)、尚书街(纵)和道前街(今文庄路,下同),靖南街(横)组成的第一版块,是繁杂的居民区。以蛋巷为横线,可再划分两个小井块。
  第二井块是尚书街、打铁巷(纵)和道前街、靖南街(横)形成的第二版块。以今尚书横街为横线,也可划分为两个小井块。本牌块也是以居民点为主。
  打铁巷、仁和巷为为纵,道前街、靖南街为横,构成第三井块。井块内原为城隍庙、府城第一公园、琼台书院之地,今以工人文化宫为核心,是居民休闲娱乐的中心区之一。
  丁字街(今中山路中段,下同)、县后街为纵,镇台前街(今忠介路,下同),少史巷为横,拼成第四井块,本版块为商业主。
  第五井块是丁字街、县后街(纵)和少史街、县前街(横)组成的第五版块,是市民集中居住之地。
  第六井块是县后街、草芽巷(纵)和镇台前街、小雅巷(横)组成的第六版块,中间再以草芽横巷为横切线,可划分为两个小井块,本区域也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最后一井块是草芽巷、马鞍街为纵,镇台前街、唐圯巷西段和培龙市场南门(今扩展为高登西街)为横,构成第七版块。本版块以商店作坊、集留市场为主,以居民点为辅,是老城区最繁华的地域之一。这七大版块,体现了府城最基本、最有特色的历史环境风貌,保存着不少古代建筑这个载体中心各种真实历史信息。
  三、历史遗产
  府城除了保留颇具有特色的整体形的历史街区外,还遗留许多独具个性的历史建筑遗产,成为具有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名镇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遗产型
  1、丘浚故居。丘浚故居座落在琼山区府城镇金花村。是明代“理学名臣”、海南著名乡贤丘浚的故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由单座建筑组成庭院式,在中轴线的进深布局,共有三进:前堂、可继堂(正堂)、藏书石屋(已毁)。故居土地面积632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前堂面阔3间,进深4椽,通高4米,通面阔12.6米,通进深3.6米。可继堂面阔3间,进深11椽,通高6.6米,通面阔12.93米,通进深8.48米。每进格调为木结构梁架硬山式,框架仿宋代的八椽袱、雀、鸵峰、斗拱等组合的装饰艺术处理手法,形制古雅,结构完整,材料坚固,具有传统的古建筑风韵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是海南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工艺水平最高烧的木构建筑。丘滩故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海瑞故居。海瑞故居位于府城镇朱吉里村北,红城湖路南侧旁,为一般石木结构。1992年在其原址基础上按照原故居的结构布局建起来,是琼山区重建的最著名的明代名家故居之一。故居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由前堂、正堂、后堂、书斋、花厅、书童间、杂物间、厨房等单体建筑组成。前堂面阔3间13米,进深2间9.4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正堂面料阔3间12.5米,进深2间9.2米,前檐插廊1.3米,招梁单檐硬山式简板布瓦顶。后堂面阔3间13.5米,进深2间9米,招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简板布瓦顶。花厅面阔3间9.1米,进深1间4.25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书斋面阔3间9米,进深1间6.6米,前檐插廊1.6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花厅与书斋间有一长8.8长,宽2.5米的走廊,内侧置海瑞书法石碑5块。正堂西边有面阔16.6米的书童、杂物、厨房3间4.6米,采用抬梁组合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故居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吴王 典 故居。吴王 典 故居位于府城镇草芽巷北,为府城地区典型的清代土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主体面阔3列纵向木结构房屋85米,深进3列纵向木结构房屋都有前堂、正堂、后堂3进共65米。最典型的一间房屋保存了清代完整的木结构风格,面阔3间15米,进深2间12米,抬梁结构,梁架雕刻艺术丰富,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故居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王国宪故居。王国宪故居位于府城镇达士巷巷35米,为清代较典雅的岭南古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有山门、前殿、正殿和伙房4进。山门上端呈半圆状,左右两侧为柱墩支撑,中间镶嵌一扇木门,山门长2.3米,高3.2米,木门宽1.5米,高2.3实。山门与前殿间距3米,前殿与正殿、伙房间距4.2米,正殿与伙房处在同一平行线上,正殿与伙房在平行线上的间距为1.8米,前殿面阔,开间12米,进深2间9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前殿往后4.2米为伙房,比较低矮,面阔开间只有8米,进深2间只有7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伙房与正殿处在同一平行线上,伙房往左1.8米就是正殿,正殿结构古朴典雅,雕刻丰富,面阔3开间13.5米,进深2间11米,抬梁结构,梁檩之间雕刻精美的图案,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各殿墙上还有许多青砖书法字迹,青砖长50厘米,宽45厘米,厚3厘米。王国宪府城达士巷人,是清末民初琼州的著名学者。其故居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黄忠义公祠。黄忠义公祠位于府城镇尚书街南端,为一般石木构筑,建于清道光辛卯春(1831年春),是府城现存较完整的宗祠。祠宇坐北向南,院落3进,由祠门、拜亮(过堂)、正寝(后堂)及东西廊庑组成。门前上方嵌有张岳松题字石匾,其建筑特点表现为坡度平缓,屋檐外挑短促构架建设巧妙,室内空间合理,装修设计典雅,雕刻工艺精美。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金花村吴氏民居。金花村吴氏居位于府城镇金花村南。为三进四合院式土林结构建筑。建于1910年,是海府地区规划最大的私家庄园。坐东向西,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有拱形大门、前殿、正殿、东西廊庑。拱形大门宽5米,高3.2米,中间镶嵌一扇木门,宽3.4米,高2.3米,院门前墙璧绘满彩图(贴塑)。拱形大门与前殿间距6米,前殿面阔3开间16米,进深2间12米,抬梁结构,梁檀之间雕刻精美图案,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前殿与正殿间距4.5米,正殿面阔3开间15米,进深13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东、西廊庑均面阔5开间33米,进深2间4.5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主体建筑布局合理,规模庞大,古朴典雅,不愧为一处值得保护的民居,为海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邢氏祖祠。邢氏祖祠位于府城镇尚书街东侧23米,为一般砖木构筑,建于道光丙申年(1836年),实为邢氏族人为纪念万安知军邢梦璜(文昌人)而建的“邢知军书舍”。祠宇坐北向南,院落二进,由祠门、过堂、后堂、东西廊庑等组成。东西宽21米,南北深42米,占地面积882平方米。祠门面阔3间10.5米,进深2间8米,前檐插廊1.5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过堂面阔12.5米,进深2间9.2米,前后插廊各1.5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式瓦顶;东西廊庑阔2间12米,进深2间4.5米,前檐插廊1.5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祠门与过堂间距5米,过堂与后堂间距3米。前堂右侧6米处有一石砌古井,直径90厘米,井柜高40厘米,厚6厘米,井深至水面2米。总体布局合格,具有清代建筑风格,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定福灶君庙。定福灶君庙位于府城镇北街村内,为一般砖木构筑,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161平方米,由门厅、等客厅和灶君祭堂等单位建筑组成。门厅面阔3间18米,进深2间9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房;等客亭外观呈四角形,二重飞檐歇山顶,通高8米,檐角外挑,檐内4柱,外4柱,柱高6米,亭顶内部组合为木构架式,每层重檐采用16支枋子,联结分成上、下二层框架;灶君祭堂面阔3间21米,进深2间13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为清代较典型的木结构建筑,是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文化型
  1、五公祠。五公祠座落于府城镇琼州大道旁。它是五公祠它是由五公祠及两侧的“学圃堂”、“观稼堂”、东斋、西斋与苏公祠、浮粟泉、洞酌亭、伏波祠和琼园连片形成的一组文物古迹群,群众习惯称它为“五公祠”。它是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到海南的五位历史名臣而建,他们是唐朝李德裕,宋朝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与五他祠紧相连的苏公祠,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造的。元代曾在此开设“东坡书院”。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苏公祠,以崇祀苏轼及其子苏过。据《琼山县志》载:“五公祠,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道台朱采建。民国四年(1915年),观察使朱为潮重建”。又载:“祠左附观稼堂,右附学圊堂和五公精舍,连在一起,成为一组胜迹”。五公祠的建筑形式是一座两层大楼,三面走廊。楼涂朱红色,绿树辉映,显得十分庄严、肃穆。阶庭花木繁茂,交错成荫,饶有幽趣。五公祠正面悬挂“五公祠”金字匾额,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横匾。楼上有“五公”牌位。楼正厅安放五公的巨型石雕像供游人瞻仰。五公祠是全国重点文物捉住单位。
  2、琼台书院。琼台书院座落于府城中山路,占地面积6亩,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原大堂后面有奎星亭,亭两旁各有廊庑一间。乾隆十八年(1753年)第一次扩建时,将奎星亭改建为一座二层楼,曰奎星楼,并在楼两旁增建廊庑各三间作诸生宿舍。奎星楼前左侧竖一块高约2米,宽约0.8米的石碑,记载修建此楼经过,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见。奎星楼前还有并连的两幢仿奎星楼建筑,前楼左侧另有一座古式六角亭子。奎星楼为砖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1间,二楼正面有走廊,楼顶全是绿色的琉璃瓦。楼内朱红圆柱,紫红栋梁,淡绿花窗,五彩地板,各种陈设古色古香。传说清雍正、乾隆年间,在这里发生过“搜书院”的动人故事,后编为戏剧广为传播,书院名声从此远扬。琼台书院是当时琼州的最高学府,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琼山县学宫。琼山县学宫位于府城镇文庄路侧侧,坐北朝南。另名圣公庙,原名孔庙。据清朱为潮篡《琼山县志》载:文庙始建于宋代,原设在海口浦,历代多次迁移,后置于古城南门和护城河北边300米处,庙顶九条脊,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原有后殿、大成殿、东庑、西庑、棂星门、丹墀等建筑,十分雄伟壮观,为琼山历代儒学教育机构,占地面积最大时“直500尺,横128尺,面积64000方尺”。今仅存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顶。梁架结构为七架木结构式,梁檩之间雕刻精美的龙狮、莲花、卷云、纹刻,庄重典雅,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琼台福地遗址。琼台福地遗址位于府城镇关帝巷北,旧志称此为“抱珥山,今道署右,即所谓琼台也”。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推官傅作霖环山筑台,用火岩石雕琢方形石块垒砌成东西长60米,宽18米,高3.5米的长方形状平台,为一丁四由砌法。又因为该平台南105米处有一创建于明永乐元年,复建于万历丁巳年(1617年)的琼台福地石碑坊(已毁),故名“琼台福地”。据《琼山县志》称:该平台上明清时期先后建有关帝庙、拜亭、圣母殿、文昌阁及东西廊庑等古建筑,至今已毁坏殆尽,仅剩该平台,成为历史的见证。垒砌平台的长方形石块长45厘米,宽40厘米,厚6厘米。平台南侧旁的水井呈圆形,直径1.35米,圆形石雕井框,留有打水时的绳痕,痕深1.5厘米,进深5.3米,井壁也用方形石块垒砌。已毁坏的琼台福地牌坊,据1957年文物调查记载:为三间四柱通天石牌坊,柱础为圆形仰状莲须弥座,柱础高77厘米,柱为主形。每柱前后均有石条斜撑,中间二柱出二层翼形状的异形拱,两边出一层,每柱上端放一个座斗作为装饰以替石狮子或其他,高为4.2米,宽为6.65米,深2.65米。1999年,原琼山市人民政府重建琼台福地相关建筑物,它包括一座四柱四门悬山顶石碑坊;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3间,进深13椽的福地轩;面阔3间,进深7椽,四周环廊,二层重檐歇山式屋顶的琼台阁;面阔3间,进深9椽,单檐硬山顶式,封火山墩的关帝殿,是海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军事型
  1、鼓楼。鼓楼位于府城镇文庄路南鼓楼街,与府城原南城门在同一轴线上,坐北朝南。原名谯楼,又称文明楼。明洪武年间(年)创建,为三重檐楼阁。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增砌台基,楼内置铜壶滴漏以计时间,随后又置鼓和铜钟(更鼓已失,铜钟在五公祠内),以战时鸣钟报警,平时则向全城击鼓报更。明万历以后,因雷击等自然灾害,毁坏殆尺。现存的文明楼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吴王 典 (府城人)等人捐修,仅存一层,单檐歇山顶,面阔19.9米,进深9.95米,楼高7.56米。鼓楼下面料的台基为仿明代的城台式,中辟拱门,城台右侧有踏道可登临鼓楼。鼓楼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城墙。古城墙位于府城镇忠介路草芽巷,坐东朝西。修建于明代。现仅剩110米长,为少有的石头墙,砌法独特,墙基石高七层,竖砌,系一丁一由的砌法,每隔两层用丁式砌法,石间嵌砌大石砖(71厘米×36×18),大石砌九天,中石砖(70厘米×32×13)砌四天,拱门用小石砖砌,整个造型上端是抛物线形,下面则是马蹄型。城墙在战争频繁的古代,起到防守城内安全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革命历史型
  1、中山亭。中山亭位于府城镇亭园内,坐东向西,占地面积330平方米。为伞形石木结构建筑。原为宋代所建的玉皇庙前庭的拜亭,后因庙年久失修,遂将其拜亭的建筑材料移建今址。时年1925年,刚逢孙中山逝世,为缅怀“国父”而称为“中山亭”。该亭造型风格保持清代建筑特点。外观呈八角形,三重飞檐攒光顶,通高7米,檐角以绿琉璃鸱吻。檐柱为八角形石柱,柱高2.4米,柱础高0.5米。亭顶内部组合为木构架式,每层重檐用八支柱子联合分成上、中、下三层框架。整个亭台显得稳健而瑰丽,是府城唯一幸存的古亭,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林文英列士殉难纪念碑、纪念亭。林文英烈士殉难纪念碑、纪念亭位于府城工人文化宫大门内两侧,始建于1919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林文英而建,有纪念碑、纪念亭各一座,坐南向北。纪念碑高7米,基座为五级方形平台,碑的四面铺雪白光洁的大理石,正面为林森题:“烈士林文英殉难处”。下面嵌设烈士遗像,遗像下写有烈士小传。纪念亭在纪念碑的西侧,外观呈四角形,单檐绿琉璃瓦顶,通高4.5米,檐柱为9亭东面两柱之间成一弧形匾额,上书“林文英烈士纪念亭”,结构坚固,造型精美,亭内四角镶着八块大理石,书刻着数百名捐款建亭者的芳名。林文英烈士殉难处既是近代史教育的实物见证,又是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刘秋菊烈士纪念苑。刘秋菊烈士纪念苑位地府城东门立交桥西北侧,建于1992年,坐西南向东北,为一般钢筋水泥混凝土建筑,占地面积3396平方米,长方形庭院式园林。园中竖立3.2米高的汉白玉刘秋菊全身雕像,雕像后两侧为原中共琼崖区委领导人和中央、省领导题词的壁廊,壁廊后面正中建“杰人亭”。苑内栽奇花异草。纪念苑是为纪念琼崖杰出的女英雄刘秋菊而建。纪念菊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李硕勋烈士纪念亭。李硕勋烈士纪念亭位于府城镇勋亭路北,建于1986年,坐北朝南。李硕勋,四川省庆符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担任广东省军事委员会书记,同年8月中旬,党派他来琼崖策划武装斗争,抵达海口后不幸被捕。9月5日在海口东校场英勇就义,时年28岁。为纪念李硕勋烈士,中共海南区委、区政府拨款兴建了李硕勋烈士纪念亭。亭的四周有齐胸部的围墙,园内有李硕勋的头部塑像。塑像用花岗岩石雕塑,一米多高,鼎立于2米多高的奠基石之上。奠基石四面都是光滑的大理石,正前面深深地刻印着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李硕勋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着李一氓同志撰写的李硕勋生平简介手迹。塑像后面是李硕勋烈士纪念亭。亭高7米,由4根水泥柱支撑着。顶上雕梁画栋,琉璃瓦黄绿相间,色泽鲜明,耀人眼目。四个檐角向外突出翘起,玲珑透剔,庄重精巧,古朴优美。正檐下面刻着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亲笔题的“李硕勋烈士纪念亭”八个烫金大字。纪念亭的后面是一幅度3米多高的屏风,光滑的大理石屏壁上,刻着李一氓撰写的李硕勋烈士生平略传手迹,李硕勋就义前夕留给其夫人赵君陶的遗书手迹,以及朱德、聂荣臻、郭沫若、吴玉章、周士第等同志的亲笔题词手迹。纪念亭的右侧有李硕勋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室,纪念亭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位于府城亭园内,坐北向南,始建于1931年12月,由琼山县建设局长王尊荣设计建成。碑高4米,为钢筋水泥浇铸而成,底座是圆形水磨石,正中是一座六面柱体,三南均铸“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在立柱三侧,附着几经曲折构件,巧妙地构成了刚劲有力的“东北”两个大字,碑的立柱,似一把利剑深深地戳入圆基座,象征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国主义侵略的坚强意志,对后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交通枢纽型
  1、北胜街古道。北胜街古道位于府城镇北胜街,南北走向,全长400米,路面宽4.8米,始建于明代,是明清时期从府城通往海口的主要道路之一。路面皆雕琢工整的长方形石块横直铺设,石间少留空隙。路面凸起,两侧倾斜,残存古代独轮手推车复辙的痕迹,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是古代琼州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原琼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路面被改造为水泥混凝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达士巷古道。达士巷古道位于府城镇马鞍街西达士巷内。明清时期多为名流绅士、大户人家居住之地,便称达士巷。该巷东西走向,全长116米,路面宽2.5米,皆用雕琢工整的长方形的石块横直铺设,石间少留空隙。路面中间凸起,两侧倾斜,为当地火岩石雕琢而成,每块长45厘米,宽40厘米,厚6厘米,成为琼州府城址的历史见证。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生态环保型
  这一类型主要体现在构筑物古水井。水是人类生命的源头,同时也体现传统的风水习俗和人文关怀的民情。古琼州府居民用水除靠近美舍河边的饮用江水外,其余的都靠挖井汲用。由于社会的进步,自来水已取代了打井汲水,但古城仍保留一些具有特色的保持原生态的古水井,计有大小、深浅、造型等不同的古井23口,最深的井是仁和坊的东霞井,井深11米;最浅的井是尚书直街的邢宅井,井深仅2.2米;最大的井是关帝巷井和达士巷大井,井口径为1.35米至1.38米;最小的井是尚书直接41号内的祯敬堂井,口径仅42厘米,最奇的井是达士巷小井,井形像葫芦状;绳痕最多的井是仁和坊的东霞井,井圈上有81道绳沟痕。
  古井的营造之法多以井壁、井圈、井庭三部分组成。井壁都是圆形,材料以石材为主,砌法多为干垒,排列为丁卯形,不加灰砂浆;井径大的留有凹口孔,成“品”字形或直线排列,方便上下。井圈造法以圆形与角形为主,圆形用整块大石雕凿而成。角形多以八角形构筑,块块之间以榫卯相接。井庭的构筑以水井周围土地大小而定,有八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多边形几种,八角形较多,这与民间信仰的阴阳八卦有关。
  此外,府城核心城区内还有40多间古色古香的庙宇建筑,多为仿清代的石木结构,在原址上重修。它从侧面反映了宗教文化和居俗文化在府城地区的深厚感和渊源长。南海网网友 ip:59.50.*.* 认为:发表时间:日 19:44府城地方帅呆勒~一~
桧留南海网网友 ip:124.66.*.* 认为:发表时间:日 10:40如果府城都评不上文化名镇的话,试问哪些乡镇敢称王?!南海网网友 ip:218.66.*.* 认为:发表时间:日 14:43好歹以前是省会……人文历史怎么都比其他镇丰富点吧南海网网友 ip:124.225.*.* 认为:发表时间:日 23:29绝对支持南海网网友 ip:202.100.*.* 认为:发表时间:日 15:56
海南评选十大名镇(村)这一文化活动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我的眼球。好看了许多读者发表的议论,感受极为深刻。在此我也想说几句。
这是一件好事。
但什么样的城镇才能够资格当选名镇?在下认为,要认真审视一下海南的开发建设的历史,要回顾一下历史的真实。
府城是一个千年古城,自大宋王朝至今,都是海南岛乃至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历史地位决定了她当然为海南十大名镇之首。但其他城镇该谁当选?我却发现了一些美中不足之处。
纵观海南历史建制的沿革与发展,可以看到,琼山的旧州镇是海南第一个州治中心,建州治为大唐王朝即公元600多年,是当时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大宋王朝时即公元900多年才迁移现在的府城。如今的旧州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文化古迹,经济也取得了极大发展,人民生活也非常幸福。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旧州镇参加十大名镇评选。
海南最早设州(郡)治的城镇还有中和镇,崖城镇等,这都应该是海南的历史名镇之一。
老城镇、文城镇、定城镇、临城镇、万城镇即古万州、陵城镇等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容勿视的。直到今天,这些城镇仍然是一个地区的政经济、文化中心。
还有铺前镇、白马井镇……历史是厚重的,文化内涵也浓厚。
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的评选,要慎重‘考虑其历史地位、作用及其文化的传继承。南海网网友 ip:124.66.*.* 认为:发表时间:日 09:59楼上此言精妙也,道出许多仰慕热爱海南故土文化人的心声!
支持府城镇!南海网网友 ip:219.137.*.* 认为:发表时间:日 13:17不吹你们也是老大!!!!!!!!!!!!!!海南人都从那里走出去的,但是甘蔗圆村还有吗?南海网网友 ip:59.50.*.* 认为:发表时间:日 15:22
为什么 ..............
俯城那么少票啊 才5000多 ............................................ 多多+ 票哈 ...........................
南海网网友 ip:124.225.*.* 认为:发表时间:日 23:29支持!南海网网友 ip:124.225.*.* 认为:发表时间:日 00:53府城是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自宋朝以来,是府州府治所在地,一直是海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出现了一批如邱浚、海瑞、唐胄等名人贤士,历史文物古迹保留众多(是其他镇无法比的),文化底蕴深厚。原琼山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府城是核心区,可以说,没有府城,原琼山市就不可能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认为,府城应是海南十大名镇之首。我投它一票!南海网网友 ip:218.18.*.* 认为:发表时间:日 16:00支持一下!南海网网友 ip:124.66.*.* 认为:发表时间:日 14:38强烈支持府城!!!!!!!
府城25万人都跑去哪里了??????南海网网友 ip:124.66.*.* 认为:发表时间:日 14:38投府城一票!南海网网友 ip:123.137.*.* 认为:发表时间:日 00:48厚重的历史决定了你老大的位置
强烈支持府城!南海网网友 ip:124.225.*.* 认为:发表时间:日 21:59支持府城!
我也说两句……  用户名:
 验证码:      
?请您对您的言行负责,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指导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旅游局主办单位:海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海南省广播电视台
协办单位:南海网、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省文化遗产研究会承办单位:海南日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投票截止时间:11月15日下午5时
新增预选名额投票截止:11月20日下午5时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 版权所有  @
电话:(86)5  传真: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提示:浏览本站最佳分辨率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达市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