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平邑县平邑氏祖赵河后人是属于哪的分支? 邮箱

 下载
 收藏
所有文档全都可以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了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再下载。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本人会随时删除侵权文档。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玉魂 一半是商人 一半是布道者.pdf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3:38:4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玉魂 一半是商人 一半是布道者.pdf.PDF
官方公共微信杭州到河南襄城县自驾地图怎么走近?
急了.....................................
09-12-05 &匿名提问 发布
一、姓氏源流 &br&揭(Jiē)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br&出自史姓,为西汉首任揭阳令史定及其后代,被赐姓地名为氏。据《中华万姓渊源》称:“揭猛,原名史定,后因任南越揭阳(今属广东省)令而因地取代”;《唐熙字典》称:“揭者,姓也。”《前汉功臣表》载:“安道侯揭阳定”;《中国姓氏辞典》称:“揭氏在历史上较为晚出,据《姓氏考略》所载,西汉初年有揭阳定,为功臣,原姓史氏,官拜揭阳令,以任职的地名为‘揭阳氏’,后改为单姓‘揭氏’。揭阳,在广东省东部,榕江上游”;《中华姓氏辞典》称:“揭氏:西汉时,史定官迁揭阳令(今广东省揭阳县),世称揭阳定。唐有揭镇,青州刺史。”苏过(字叔党,晚号斜川居士,是苏轼第三子,时受苏轼之命,为揭氏一修族谱撰序)所撰的《史揭合序》称:“史焕长子定于建元六年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兵未逾岭而东越输服;又承命随严助往谕南越,为粤胁令揭阳而阴据中国之喉吭,业二十载矣。乃元鼎六年,南越相吕嘉闻助、恢主战已戳,遂叛粤主,杀中国使。而东粤兵临揭阳,史定以素教聚蓄储者,挈地归汉,收平两粤。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史定之后代子孙,相传姓揭,称为揭氏。 &br&★★★得姓始祖:史定(揭猛)。从揭氏的族谱看《高廉揭氏族谱》记载:“揭原史姓,汉初时,豫章郡史焕公之长子定公,智勇超群。出生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农历十一月十六子时。于汉武帝时为护驾将军。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兵出南昌,未过南岭,闽越王弟杀郢以降,天子羁留史定为揭阳令。未几,因南越相吕嘉叛主,杀中国使,史定籍揭阳人民财赋总绘南越地图,挈地上奏天子,并承天子令,会诸将来番禺,捕获南越叛首吕嘉、建德,如命屯兵梅岭,挫败东越馀善的称帝叛乱。两役奏凯,收平南越、东越归汉。武帝嘉其忠勇,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十四日发圣旨加封史定为‘安道侯’,以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此为揭姓之所由也。”据福建《归化瀚溪揭氏族谱》、《明溪县志·姓氏源流·揭姓》、宁都《豫章揭氏十修族谱》和江西《濠江揭氏族谱》等对揭氏祖源的记载,也同出一辙,皆称“始祖揭猛,原姓史名定,任揭阳令。元鼎六年,被汉武帝赐姓‘揭’,改名‘猛’,并封为安道侯”。故史定就是揭氏的得姓始祖。 &br&二、迁徙分布 &br&(缺)当今遍布国内外达数十万之众的揭姓人氏,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对于史定的来历,清《揭阳县志》有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候,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史定为何以揭为姓呢?这里面牵出了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平南越赐姓揭阳令的一段史话。公元前一三五年,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史定平乱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武帝封为安道候,并以史定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这便是揭氏的由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后裔已达五六十万之众,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仅广东省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2004年底,江西省丰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孙还专门携家藏族谱专程赴揭阳寻根。古揭阳是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六个古县之一,但它究竟始于何时建制,古揭阳县城又在何处,至今仍是谜。揭姓望居襄城郡(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 &br&三、历史名人 &br&揭 猛:原姓史,名定,汉代汉元鼎年间广东省揭阳首任县令。由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被汉武帝派入岭南平息闽越、南越之乱,挈地归汉,收平两粤。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后羁留为南越揭阳县令。揭阳是中华揭姓子孙的发祥地,而揭猛就是揭姓的启姓始祖。 &br&揭 柏:晋代惠帝时人,揭猛之十九代孙,字寿龄,以春秋月经,任广州刺史。建武末年,改守海陵,所任多善,与陶侃(公元259年-公园334年),东晋庐江浔阳人,初为县史,渐至郡守。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他精勤史职,常勉人惜光阴、为人所称”齐名。 &br&揭 仪:陈宣帝时人,揭猛之二十七代,字高生、以尚书传义及第、初任江东太守,后改守建康(相当于江苏省南京市市长),升中书侍郎。 &br&揭 漳:唐宪宗时人,猛之三十四代孙(震公之长子),字淑安,于元和二年丁亥(公元807年),以明经授南昌路录事。 &br&揭 暄:清时人,数学家、军事家、天文学家,其传世之作有《璇玑述遗》、《揭子兵经》、《揭子战书》、《周易得天解》以及《道书》、《射书》、《星书》、《火书》、《舆地》、《水注》等共十七部。涉及天文、地理、军事、历史等众多领域。 &br&揭文徽:唐昭宗时,揭猛之三十六世孙,字镇;镇以御寇功封护国将军,乾宁二年升仆射,以讨上官逢之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持节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br&揭伯徽:宋代人,揭猛之四十四代孙,苏东坡称之为“江南揭书柜”也。为宋元佑癸酉举人,官授杭州知州。 &br&揭傒斯:元代文学家。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省丰城)人。因卢挚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后又任艺文监丞,曾参加编修辽、宋、金三史。死后谥文安。欧阳玄《豫章揭公墓志铭》说,揭傒斯“文章……正大简洁,体制严整。作诗长于古乐府,选体、律诗长句,伟然有盛唐风”。揭傒斯的《渔父》、《高邮城》、《杨柳青谣》、《秋雁》、《祖生诗》、《李宫人琵琶引》等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生活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秋雁》诗,别有寄托,写出了当时民族间的矛盾。诚如《至正直记》说:“揭曼硕题雁,盖讥色目北人来江南者,贫可富,无可有,而犹毁辱骂南方不绝,自以为右族身贵,视南方如奴隶,然南人亦视北人加轻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诮。”揭傒斯还有一首《女几浦歌》,用民歌体描写大孤山下的船民,不管风浪如何险恶,总是无所畏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刚毅勇敢。揭傒斯的散文多宣扬封建伦理思想,但也有一些可读的作品。如《与萧维斗书》、《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都认为“独善其身”不是一个政治家的风度。《浮云道院记》、《胡氏园趣亭记》,反映出一种封建时代文人的闲适情趣。著有《揭文安公全集》14卷,补遗1卷。 &br&揭佑民:元代广昌县(今江西省)人,后寓居旴江(又名建昌江),自号旴里子,晚年又号希韦子。泰定年间官邵武经历,以正直而有才能闻名。好游览,每遇到故都遗迹,往往徘徊悲歌。著有《吁里子集》。 &br&四、郡望堂号 &br&1、郡望 &br&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领二县,繁昌、定陶一同侨置。郡侨置于春谷县,安帝隆安(397年-401年)后曾移置历阳,晋未省郡,二县改隶淮南郡。 &br&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河南省地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其流域面积分别为8.61万、2.77万、3.60万、1.53万km2。全省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其中,河流流域面积超过1条,为黄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卫河、白河、丹江;5 000~10 000km2的8条,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颍河、贾鲁河、唐河;km2的43条;100~3条。按流域范围划分:100km2以上的河流,黄河流域93条;淮河流域271条;海河流域54条,长江流域75条。因受地形影响,大部分河流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流经河南省的形式可分为4类:即穿越省境的过境河流;发源地在河南的出境河流;发源地在外省而在河南汇流及干流入境的河流;以及全部在省内的境内河流。一、黄河流域河流黄河干流在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流经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7个市中的24个县(市、区)。黄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狭谷,水流湍急,孟津以东进入平原,水流骤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淤高,两岸设堤,堤距5~20km,主流摆动不定,为游荡性河流。花园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悬河,涨洪时期,威胁着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防汛的心腹之患。干流流经兰考县三义寨后,转为东北行,基本上成为河南、山东的省界,至台前县张庄附近出省,横贯全省长达711km。黄河在省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农涧、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伊、洛、沁河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洪水的主要发源地。(一)洛河水系洛河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流经河南省的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于巩义市神北村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9056km2,省内河长366km。省内面积17400km2。主要支流伊河发源于栾川县熊耳山,流经嵩县、伊川、洛阳于偃师县杨村汇入洛河,河长268km,流域面积6120km2。伊、洛河夹河滩地低洼,易发洪涝灾害。(二)沁河水系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由济源市辛庄乡火滩村进入河南省境,经沁阳、博爱、温县至武陟县方陵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3532km2,省内面积3023km2,省内河长135km。沁河在济源五龙口以下进入冲积平原,河床淤积,高出堤外地面2~4m,形成悬河。主要支流丹河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丹珠岭,流经博爱、沁阳汇入沁河。总流域面积3152km2,全长169km,省内面积179km2,省内河长46.4km。(三)弘农涧、漭河弘农涧和漭河是直接入黄河的山丘性河流。弘农涧(也称西涧河)发源于灵宝县芋园西,河长88km,流域面积2068km2。漭河发源于山西省阳城县花野岭,在济源市西北的克井乡窟窿山入境,经孟县、温县在武陟城南汇入黄河,全长130km,流域面积1328km2。(四)金堤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天然文岩渠均属平原坡水河道。金堤河发源于新乡县荆张村,上游先后为大沙河、西柳青河、红旗总干渠,自滑县耿庄起始为金堤河干流,流经濮阳、范县及山东莘县、阳谷,到台前县东张庄汇入黄河,干流长159km,流域面积5047km2。天然文岩渠源头分两支,南支称天然渠,北支称文岩渠,均发源于原阳县王禄南和王禄北,在长垣县大车集汇合后称天然文岩渠,于濮阳县渠村入黄河,流域面积2514km2。由于黄河淤积,河床逐年抬高,仅在黄河小水时,天然文岩渠及金堤河的径流才有可能自流汇入,黄河洪水时常造成对两支流顶托,排涝困难。二、淮河流域河流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洪河、颍河和豫东平原河道。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均发源于大别山北麓,占省内淮河流域总面积的17.5%。左岸支流主要发源于西部的伏牛山系及北部、东北部的黄河、废黄河南堤,沿途汇集众多的二级支流,占省内淮河流域总面积的82.5%。左右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型分布。山丘区河道源短流急,进入平原后,排水不畅,易成洪涝灾害。(一)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淮河干流发源于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向东流经信阳、罗山、息县、潢川、淮滨等县境,在固始县三河尖乡的东陈村入安徽省境,省界以上河长417km,淮河干流水系包括淮河干流、淮南支流及洪河口以上淮北支流流域面积21730km2。息县以下,两岸开始有堤,至淮滨,河长99km,河床比降为1/7000,河宽2000余米,由于淮河干流排水出路小,防洪除涝标准低,致使沿淮干和各支流下游平原洼地,经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南岸主要支流有:浉河、竹竿河、寨河、潢河、白露河、史河、灌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麓,呈西南——东北流向,河短流急。(二)洪河水系洪河发源于舞钢市龙头山,流经舞阳、西平、上蔡、平舆、新蔡,于淮滨县洪河口汇入淮河,全长326km,班台以下有分洪道长74km,流域面积12325km2。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出流不畅,易成水灾。汝河是洪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泌阳五峰山,经流遂平、汝南、正阳、平舆,在新蔡县班台村汇入洪河,全长222km,流域面积7376km2。臻头河为汝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确山鸡冠山,于汝南汇入汝河,河长121km,流域面积1841km2。汝河另一主要支流北汝河,发源于西平县杨庄和遂平县嵖岈山,经上蔡、汝南汇入汝河,河长60km,流域面积1273km2。(三)颍河水系颍河水系,位于河南省腹地,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河系。在河南省境内,颍河水系也俗称沙颍河水系,以沙河为主干,周口以下至省境段也俗称沙河。此处仍以颍河为主干记述。颍河发源于嵩山南麓,流经登封、禹州、襄城、许昌、临颍、西华、周口、项城、沈丘,于界首入安徽省。省界以上河长418km,流域面积34400km2。颍河南岸支流有沙河、汾泉河,北岸支流有清潩河、贾鲁河、黑茨河。沙河是颍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鲁山县石人山,流经宝丰、叶县、舞阳、漯河、周口汇入颍河,河长322km,流域面积12580km2。其北岸支流北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流经汝阳、临汝、郏县,在襄城县简城汇入沙河。全长250km,流域面积6080km2。沙河南岸支流澧河发源于方城县四里店,流经叶县、舞阳,于漯河市西注入沙河,全长163km,流域面积2787km2。汾泉河发源于郾城县召陵岗,流经商水、项城、沈丘,于安徽省阜阳市三里湾汇入颍河,省界以上河长158km,流域面积3770km2。其支流黑河(泥河)发源于漯河市,流经上蔡、项城,于沈丘老城入汾河,河长113km,流域面积1028km2。清潩河发源于新郑,流经长葛、许昌、临颍、鄢陵,于西华县逍遥镇入颍河,河长149km,流域面积2362km2。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圣水峪,流经中牟、尉氏、扶沟、西华,于周口市北汇入颍河,全长276km,流域面积5896km2。其主要支流双洎河发源于密县赵庙沟,流经新郑、长葛、尉氏、鄢陵,于扶沟县彭庄汇入贾鲁河,全长171km,流域面积1758km2。颍河其他支流尚有清流河、新蔡河、吴公渠等,流域面积在km2之间。黑茨河源于太康县姜庄,于郸城县张胖店入安徽,省境内河长107km,流域面积1214km2,原于阜阳市汇入颍河,现改流入茨淮新河,经怀洪新河入洪泽湖。(四)豫东平原水系豫东平原水系主要有涡惠河、包河、浍河、沱河及黄河故道。涡惠河是豫东平原较大的河系。涡河发源于开封县郭厂,经尉氏、通许、杞县、睢县、太康、柘城、鹿邑入安徽省亳州,省境以上河长179km,流域面积4226km2。其主要支流惠济河发源于开封市济梁闸,流经开封、杞县、睢县、柘城、鹿邑,进入安徽亳县境汇入涡河,省境以上河长166km,流域面积4125km2。包河、浍河、沱河属洪泽湖水系。浍河发源于夏邑县马头寺,经永城入安徽省。省内河长58km,流域面积1341km2。较大支流有包河,流域面积785km2。沱河发源于商丘县刘口集,经虞城、夏邑、永城进入安徽省,省内河长126km,流域面积2358km2。较大支流王引河和虬龙沟,流域面积分别为1 020km2和710km2。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入海留下的黄泛故道,西起兰考县东坝头,沿民权、宁陵、商丘、虞城北部入安徽,省境以上河长136km,流域面积1520km2,两堤间距平均6~7km,堤内地面高程高出堤外6~8m。主要支流有杨河、小堤河以及南四湖水系万福河的支流黄菜河、贺李河等。三、海河流域河流    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卫河干支流和徒骇河、马颊河。徒骇河、马颊河属平原坡水河道。卫河及其左岸支流峪河、沦河、淇河、汤河、安阳河源出太行山东麓,坡陡流急,下游进入平原,水流骤缓,宣泄能力低,洪水常沿共产主义渠、良相坡、长虹渠、白寺坡、小滩坡、任固坡等坡洼地行洪滞洪,并顶托卫河右岸平原支流汛内沟、杏圆沟、硝河、志节沟排涝,常造成较重的洪涝灾害。(一)卫河卫河是河南省海河流域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河南省博爱、焦作、武陟、修武、获嘉、辉县、新乡、卫辉、浚县、滑县、汤阴、内黄、清丰、南乐,入河北省大名县,至山东省馆陶县秤钩湾与漳河相会后进入南运河。省境以上河长286km,流域面积12911km2。卫河在新乡县以上叫大沙河,年开挖的引黄共产主义渠,1961年停止引黄后,成为排水河道,该渠在新乡县西永康村与大沙河汇合,沿卫河左岸行,截卫河左岸支流沧河、思德河、淇河后下行至浚县老观嘴,复注入卫河。漳河有南北两支,南支浊漳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顺县,为河南、河北两省界河,流经河南省林州、安阳,于观台和北支清漳河汇合为漳河,向东至安阳县南阳城入河北转山东注入卫河。省内流域面积仅624km2,是安阳市的重要水源。卫河的主要支流有:淇河是卫河最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经辉县、林州、鹤壁、淇县,在浚县刘庄入卫河,河长162km,流域面积2142km2;汤河发源于鹤壁市孙圣沟,经汤阴、安阳,于内黄县西元村汇入卫河,河长73km,流域面积1287km2;安阳河发源于林州黄花寺,经安阳县于内黄县入卫河,河长160km,流域面积1 953km2。(二)马颊河、徒骇河马颊河、徒骇河是独流入渤海的河流。马颊河源自濮阳县金堤闸,流经清丰、南乐进入山东省,省界以上河长62km,流域面积1034km2。徒骇河发源于河南省清丰县东北部边境、流经南乐县东南部边境后入山东省,省界以上流域面积731km2。四、长江流域河流河南省长江流域汉江水系的河流有唐河、白河、丹江,各河发源于山丘地区,源短流急,汛期洪水骤至,河道宣泄不及,常在唐、白河下游造成灾害。白河发源于嵩县玉皇顶,流经南召、方城、南阳、新野出省。省内河长302km,流域面积12142km2。主要支流湍河发源于内乡县关山坡。流经邓州、新野入白河,河长216km,流域面积4946km2。其他支流有赵河和刁河。唐河上游东支潘河,西支东赵河,均发源于方城,在社旗县合流后称唐河,经唐河、新野县后出省。省内干流长191km,流域面积7950km2。主要支流有泌阳河及三夹河。 丹江发源于陕西省商南县秦岭南麓,于荆紫关附近入河南淅川县,经淅川老县城向南至王坡南进湖北省汇入汉江。省境内河长117km,流域面积7278km2。主要支流老灌河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水庙岭,向南经西峡县至淅川老县城北入丹江,河长255km,流域面积4219km2。支流淇河发源于卢氏县童子沟,于淅川县荆紫关东南汇入丹江,河长147km,流域面积1498km2。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