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 学生证学生id在哪里能找到

第三方登录:&&&&系统默认创建的个人信息
浏览数:1173
星期五 &&&
&西安交大二院与西北联大的渊源
西安交大二院与西北联大的渊源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一所创立在特殊年代、特殊历史背景下,肩负特殊历史使命的一所很特殊的大学,它作为一个校名存世时间极短,仅一年零四个月,但它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尤其对当时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陕西的许多高校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包括原先医科大学和我们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今年适逢西北联大及我院建院七十五周年,为尊重传承,激励后人,在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整理当事人回忆基础上,我们分别到前辈奠基发轫之地――西安、汉中的旧址,搜寻遗迹,追根溯源。
西安通济坊――同仇敌忾&&临大医学院浴火诞生
通济坊位于西安市北大街中段东侧,据说为上世纪三十年代西北通济信托公司所投资建造,其中通济坊中、南、北三坊为规划整齐的四合院形式的集合民宅区, 三坊为三条东西走向的街巷,中坊中部有十字路口分别通往南坊、北坊,四角建有四座三层别致西式小洋楼,中坊西端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楼下中央为中坊与北大街间的通道,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解放后作为西安市百货公司批发部所在地。
往事追溯七十五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军队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在这国破校散的危急关头,平津各高校师生群情激昂,不愿接受亡国奴教育,要求学校西迁,保护民族教育。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西迁西安,合并成立西安临时大学。但北平大学医学院未收到西迁西安的通知,西安临时大学成立的消息传来,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内科学教授吴祥凤,立即在北平石驸马胡同家中召集在平的教授商讨西迁事宜,提出“愿去西安的签名”,吴祥凤、王同观、骞先器等教授当场签名,随后带领部分教授和学生相继前往西安,许多师生闻讯后也毅然拒绝日伪的利诱,辗转来西安,有些甚至随难民步行扒车,经由武汉、重庆等地辗转追寻母校。10月下旬,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筹备就绪,仍由吴祥凤担任院长,租赁西安市北大街通济坊楼房作为教室,在烽烟四起的极其艰难条件下开始行医兴教。但西安依然难以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为躲避日军轰炸,西安临大医学院的师生们组成抗日宣传医疗队,一路疏散到宝鸡、凤县、南郑(今汉中市)的农村城镇,以亲身经历,揭露日军侵华罪行,进行抗日宣传,讲解防空知识,同时为民众诊治疾病。西安临大医学院的创立,也同时是其主要组成,我们医院的发轫开端。如今,通济坊的四合院民宅均已于八、九十年代拆建为居民楼,中坊的四座小洋楼陆续到2000年代拆除殆尽,通济坊大楼也早已拆除,代之以更富现代气息的商业大楼了。
汉中南郑――坚毅克难&&西北联合大学发轫西北
1938年3月,日军占领风陵渡,进逼潼关,同时日军飞机加大对西安狂轰滥炸,为保护这些很不容易聚集的民族教育资源,西安临时大学奉令向汉中迁移,由医学院高年级学生担任救护队,乘车到宝鸡后,师生们又徒步十余天翻越秦岭,到达南郑县等三县,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设在城内中学巷,借用联立中学部分校舍作教室,同时为解决学生临床实习,与南郑卫生院协商,成立附属诊所,并与新迁南郑的洛阳军分校医院挂钩,作为临床实习基地,于日开学上课,就这样不畏时艰,因陋就简,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八年长达八年的艰苦创业历程。
1938年4月,根据国民政府政务院第350次会议《平津沪战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决议,国民政府教育部于4月3日正式令西安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也随之更名,。为探寻这段历史,我们决定赴旧址实地察看。日,我们沿着西汉高速,穿越秦岭,仅用4个多小时的车程即到达汉中市。1992年笔者曾来位于汉中市中心中学巷的联立中学旧址,当时还被汉中中学的校办工厂所占用,因此处最早为汉南书院旧址,属汉中市文物保护对象,三进大院犹存,但建筑破旧不堪,房柱油漆斑驳,门房过厅上方挂着“汉中中学”一方旧匾,院内墙壁上镶嵌的石碑上记载着当年修建汉南书院的概况、所耗银两及产业所在。据说大门、二门、礼堂、教员院、莲池以及众多的石刻遗存标本均为老汉南书院残存。此次我们来到时,看到的是修葺一新,门额高悬“汉南书院”牌匾的明清式建筑院落。汉南书院为乾隆四年(1839年)所建,是汉中最早、最负盛名的学府,民国初年改制为汉中中学校,1935年到1950年改称汉中联立中学,旧址现为陕西省汉中中学的一部分,作为学校的图书、阅览、心理咨询、书画作品展、学校办学情况展、校荣誉室等教育教学场所。。我们看到,这里虽然是三进的传统建筑,庭院深深幽雅沉静,前院还矗立着据说全国最大的一座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立像,只是不见二十年前所见到的厦房了。我们倘徉在院内的长廊里,庭院中,试图聆听着、感受着时空里是否还有前辈们讲课时的音容身段,毕竟时光流逝七十五年了,如果能穿越,我们一定能听到,一定能看到他们为民族救亡,为振兴中华的铿锵语音和坚毅身影。
根据资料提示和行程安排,我们又来到了汉中市古汉台,古汉台为一高地,相传是刘邦为汉王时的宫廷遗址,现为汉中市博物馆,耸立于汉台北端的望江楼,始建于南宋,是一座八角宝塔形建筑,分三层。以其别致的造型、巍巍的风姿,成为汉中的标志性古建筑。紧邻古汉台西边现在是汉中市公安局汉台分局大院,这里曾是当年我院医疗门诊区和教学点,博物馆里也留有西北联大医学院在此驻守的记载。1938年5月,我院初到汉中就在此地建立附属诊所。1939年撤至东郊文家庙,1942年,为方便病人就诊和扩大学生实习基地,医院再次在此设立了门诊部,1944年附属医院由文家庙复迁汉台与门诊部合并。而今古汉台里古树环绕、鸟语花香,已作为当地旅游景点之一供游人参观,当年我们的学者教授和学生们也一定曾在这些古树下、楼台里休息、读书、思考。汉台旁的市公安局汉台分局大院里,矗立着公安局的办公大楼,当年的旧建筑已完全找不到了,真可谓人非物也非,此地空留记载中。
文家庙――薪尽火传&&不畏艰辛坚守到抗战胜利
文家庙,一个地处汉中城区东南6公里处的一个偏僻的普通小村庄,八年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和沿汉江附近的许多村庄却演绎了西北联大及其附属医院在艰难困顿中,为支持抗战事业、拯救保存民族医学教育、服务抗战将士和当地民众,艰苦创业的事迹。
1939年初日本飞机开始对南郑大肆轰炸,医学院教学医疗等工作被迫完全中断,西北联大决定向农村转移,躲避敌机袭扰,医学院迁往城东沿汉江的黄家坡、文家庙村、马家坝村一带,利用寺庙祠堂开课行医,在附近农村租住农舍民居,继续办学,并为战乱失散的南通医学院和河南大学医学院代培医学生。搬至文家庙村的附属诊所改称为附属医院,由儿科教授颜守民担任院长。8月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西北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医院随之更名国立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从汉中市中心经黄家坡到文庙村8公里,1992年笔者曾拜访联大医学院早期毕业留校任教,后一直留在汉中卫校眼科工作的黄国钦老先生,据他回忆,黄家坡及附近的衡家坝、孙家庙曾为联大医学院学生住宿地,黄家坡有个黄家祠堂,为高年级上临床课的学生住宿和食堂,另盖两座草房做教室,黄家坡坡下一华里即为文家庙,学生们听到文家庙打铃就过去上课。1992年笔者与几位社会实践的青年教师到此查访时,曾见到居住在学生宿舍西邻一位名叫莫淑芳的七十六岁老太太,自言当年曾为西北医学院的学生做过饭。据她讲,她家房东厢就是女学生宿舍,房南有一空地是操场,房屋过去是地主住宅,土改时分给她家一直居住,当时我们仍看到这座一座很旧的、典型的陕南民居,一明两暗,中间有较大的门廊,房顶铺着厚厚的稻草。但此次再来,该房已找不到了,全是新盖的房屋了。
文庙村西南角就是当年的附属医院和医学院所在地――文家庙,原为该村文家的宗祠,现在是汉中市七里镇文家庙小学。走进校园大门,看到宣传栏里有关学校的介绍,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忘记这里当年曾是西北医学院的教学点。校园目前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是汉台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列三排整齐的平房教室,其间种植着着青竹苍柏。1992年笔者来时听学校已退休的的陈立新老师回忆,校内原来是一座大庙,医院来此后又盖了一些平房,作手术室和病房,东边的大房后来用作生产队的库房,当时病人很多,有本地人,还有许多伤兵在医院疗伤,医院里还经常能见到美国人。学校门前道路原来是汉中东西来往的主要公路,来往汽车也很多。解放后在村北约两公里修建了108国道,这条道路也就冷清,并变窄了。学校的周华老师是在附近村庄长大的,他从小就从老一辈那里听到许多我院的传说,他爷爷还得到医院的免费医疗,他告诉我们,学校校舍教室虽然已经翻盖,但它基本上仍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基本格局,他们从小就知道最后一排教室曾是医院的太平间,校门外的小树林下掩埋着无数伤兵和患者,时不时就露出许多白骨。我们看到东边空旷的大操场,当年曾有我们前辈亲手搭建的用于图书馆和实验室的一排排草房,东列教室间有一口手压式水井,为当时医院前辈们所掘,是医院和之后小学校的主要水源,现在虽然有了自来水,学校仍保留着以备不时只需。
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战时医院,当时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曾经汇集了许多全国各地医界精英,许多前方战士被送到这里进行救治。从1939年到1941年期间,医院曾遭到了日本飞机的多次轰炸。日晚11时,在敌特汉奸的信号指引下,日本飞机对医学院、附属医院所在的黄家祠堂、马家坝、文家庙一带进行突袭轰炸,投弹40余枚,医学院教务长兼耳鼻喉教授杨其昌先生和四年级的栾汝芹、陈德庥同学等14人不幸遇难,并长眠于此。一年之后,医学院师生还为他们举行了公祭仪式。老乡们至今还能记着他们在乡间遗留的墓碑上镌刻的名字。师生们悲愤之余,一边学习,一边重整校园医院。整修破旧庙宇、增建草房,用作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食堂,附属医院建起病房、手术室、化验室和调剂室、传染病房,虽然简陋,也初具规模,医护人员30余人,病床60张。1943年,日军机再次对医学院所在地进行轰炸,多次轰炸使得学校房屋设施大部分被摧毁,附属医院病房、图书馆被炸毁。1943年春,驻汉台的军校一分校迁移乡间,医院遂申请将其一部分让与(产权为汉中图书馆),设立门诊部,1944年5月,附属医院迁到汉台与门诊部合并,医学院由马家坝迁文家庙。
在汉中的八年期间,尤其在文家庙的5年多岁月,曾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也正是是医学院创业最艰难的岁月,教职工和学生饱受国破家亡之苦,颠沛流离,来到汉中授课求学。师生均自行租赁、散居于农舍民居,奔波于乡间小道,每日上下班上课、诊病极为不便。当时物价飞涨、物资匮乏,教学和医疗用品药品同样短缺,学生课本为自己编写的油印讲义,医疗教学照明只能借助蜡烛,值班一周发六只西乡产的土蜡,一个化验室只有几台显微镜,一间手术室顶棚还是纸糊的。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结束,医学院师生在庆祝大会之后即停课要求复校北平,未得同意,后经教育部同意,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搬迁至西安,将西安崇礼路(现西五路)原西北制药厂厂址及附近空地作为校址和附属医院院址。自1946年8月建成,搬迁两月,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从此扎根西安,附属医院历经社会变革和自身发展,已发展成为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直属的及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在随医学院经历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的过渡演化以及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合并中,医院也历经十三次名称变更,直至现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二院名为西北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诞生于抗战的烽火之中,渊源于北平大学医学院,脱胎于西北联合大学,曾肩负着拯救民族医学教育、为抗战将士和后方百姓诊病疗伤的特殊历史使命。资料显示,汉中八年,在偏僻贫困的小城乡下,有多名国内医界名流大家曾来医院工作,留下了良好的治学氛围和求实的学术传统;汉中八年,在困顿卓绝的战乱中,诊病疗伤的诊治百姓群众及抗战伤员不计其数,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开展的许多手术,妇产科新法接生等,拯救无数生命;汉中八年,医院先辈在极其艰苦简陋的条件下为振兴民族医学教育辛勤施教,培养教育出了205名医学大学生,为大后方的坚守,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注:此文应《天下》杂志西北联大专辑整理。主要历史资料摘取自《西安医科大学庆祝建校五十周年》1987年,《西安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60年》1998年,国民政府有关档案等。(刘铨)
发表于: 19:52:00
Powered by 凯迪中途岛
Copyright & 鸷非鹄求西安交大校园电信虚拟ADSL软件_百度知道
求西安交大校园电信虚拟ADSL软件
西安交大校园电信虚拟ADSL软件畅恭扳枷殖磺帮委爆莲在哪下载,给个链接,我是win7系统,翼讯网的那个软件好像不支持,如果你有可以传给我 QQ:
提问者采纳
资源下载-校内下载-软件下载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虚拟adsl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西安赶集网 &
& 店铺详情
本人西安交大大四学生,寒假兼职家教。
企业未认证
个人未认证
手机未认证
服务特色:
提供服务:
地  址:
西安-- 西安 碑林 太乙路
联系电话:
1313120****
(归属地:保定)
免费咨询电话,拨打了解详情!
1313120****
免费咨询电话,拨打了解详情!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赶集网上看到的,谢谢!
1313120****
免费咨询电话,拨打了解详情!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赶集网上看到的,谢谢!
所属类目:
相关品牌:
城市家政月嫂公司排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交大 学生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