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吉他轮指弹法的是

  张锐(1920-)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生于云南昆明。原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团长,曾任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37年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不少救亡歌曲。四十年代初进重庆国立音乐院,师从陈振铎先生学习二胡,为刘天华先生之再传弟子。1943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修习作曲与小提琴,将小提琴丰富的弓法、指法技巧创造性地运用到二胡上,形成了独特的二胡演奏风格。六十余年的二胡演奏生涯,影响遍及海内外。他是我国将二胡介绍给欧洲的第一人。张锐先生同时也是一位作曲家,,作有艺术歌曲、歌剧音乐、电影音乐及器乐曲等。其中作于五十年代的歌剧《碧海红旗》、《红霞》、作于七十年代的歌剧《海娘》及电影音乐《二泉映月》、《夺印》等均有广泛影响。著有二胡独奏曲集《雨花拾谱》、《张锐二胡练习曲》、演奏美学论文集《琴弦语丝》等。由于张锐先生对中国音乐事业的贡献,2001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他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闵季骞(1923-)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乐社社长。青年时代求学于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杨荫浏、储师竹、曹安和、程午嘉、曹正等名家。长期担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器乐教研室主任,教授二胡、三弦、琵琶等民族乐器。几十年培养了诸多优秀演奏人才和教学骨干。“闵氏家族”更在乐坛上享有盛誉。他的长女、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儿子、指挥家闵乐康,小女、琵琶演奏家闵小芬,外孙、青年指挥家刘炬,都是从小受到他的音乐启蒙教育而走上专业音乐道路的。1995““闵氏艺术世家音乐会”在江苏隆重举行,闵氏三代的精彩演出各具特色,一时传为佳话。虽年已古稀,仍活跃在乐坛上。曾两度出访日本,1999年参加“金陵古韵”民乐团赴香港艺术节演出,均获好评。曾记谱整理了多首“十番锣鼓”和“苏南吹打”等民间乐曲,出版有《二胡教材》(合著)、《三弦弹奏法》、《少年儿童琵琶教程》和国乐精品《梅花点脂DD闵季骞音响点滴》CD唱片等。
  马友德(1930-)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山东齐河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曾任音乐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曾向刘天华再传弟子、著名二胡演奏家陈朝儒及陆修棠学习过二胡演奏,并从德国大提琴家曼哲克教授及中国大提琴家陈鼎臣教授学习大提琴,吸收西洋乐器科学的演奏方法,这对他丰富二胡演奏艺术与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不少二胡名家如陈耀星、朱昌耀、王少林、芮小珠、周维、高扬、陈军、许可、余蕙生、卞留念、邓建栋等;年轻的一辈如邢立元、顾怀燕等多人获全国及省级民乐比赛一等奖;同其他教师一起共同培养了二胡专业研究生钱志和、欧景星、杨易禾等。发表有《谈二胡基本功训练》等论文,出版有学术专著《二胡演奏教学艺术》和《大师教二胡》VCD。并作有《龙舟》、《闹春耕》等民乐合奏曲。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院校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曾作专题报道,将他与他的学生群体誉之为“二胡界的马家军”。    张晓峰(1931-)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音乐顾问,现任太仓市学生民族乐团艺术总监。
  张晓峰于一九五五年,进入上海歌剧院任扬琴演奏员,他的演奏清丽、洒脱,富有诗情画意。他自编自演的三首扬琴曲《边寨之歌》《山茶花》和《欢乐的草原》曾风靡海内外,被誉为“扬琴三宝”。自七十年代起,张晓峰投入民族器乐曲的创作,谱写了《迎宾曲》《山村来了售货员》《琵琶行》《新婚别》《窦娥冤》等,广泛流传;其代表作《琵琶行》、《新婚别》和《山村来了售货员》等乐曲,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国教育部选为全国大、中、小院校的音乐教材,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张晓峰还致力于江南丝竹的研究与探讨,成功完成《江南丝竹十大曲目总谱》,同时大力培养和推出新秀,他受新加坡邀请赴新演出,《张晓峰作品音乐会》、《张晓峰协奏作品音乐会》先后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隆重举行,引起巨大轰动。
    朴东升(1934―)著名指挥家,出生于辽宁沈阳。中央歌舞团国家一级指挥,曾任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社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音像协会副会长,文化部艺术专业应聘资格考评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版权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49年起从事文艺工作,曾就读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后主要从事民族管弦乐队的指挥工作。曾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指挥千人演奏“中华大乐”;曾担任台北、高雄、香港、新加坡等著名华乐团客席指挥及中央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客席、特聘指挥;指挥中央歌舞团等出访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曾为多部电影、电视剧、录音专辑担任指挥;并作有民乐交响诗《牡丹仙女的传说》、民族管弦乐《江苏民歌组曲》、《阿里山素描》、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二胡独奏曲《在草原上》、合唱与乐队《中华颂》以及舞蹈音乐等近百首民族器乐作品,曾在新加坡、台湾、北京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并在《人民音乐》等刊物上发表评论和学术论文,著有《乐队指挥法》、《指挥入门》专著,和文集《龙乡龙乐未了情》等。
  蒋巽风(1935-)著名二胡演奏家,江苏宜兴人。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自幼从父蒋风之学琴,打下深厚的基础。1956年登台独奏,1963年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获一等奖,他演奏的《赶集》获新作品演奏优秀奖。蒋巽风深得蒋风之真传,是学习蒋派艺术时间最长,学习曲目最广的传人。他的演奏继承了“蒋派”二胡艺术深刻细致、典雅飘逸的风格,又具有朴实、粗犷的特点。曾广泛接触单弦、京韵大鼓等多种曲艺和戏曲音乐,对其演奏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多年来在二胡教学中培养了一批青年二胡演奏家。录制发行了《刘天华十大金曲》、《赶集》等个人专辑。先后担任北京二胡研究会和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执行会长职务,曾策划了北京“纪念二胡百年”音乐会等二胡界多种重大演出活动。
  沈正陆(1936-)著名琵琶、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江苏滨海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名誉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先后师从闵季骞、甘涛、张锐等著名二胡大师。1963年获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三等奖。他演奏的《阳关三叠》以新颖独到的艺术处理引起了二胡界的关注,上海唱片厂灌制唱片,并于1979年再版。1989年他与张锐先生等录制了二胡独奏曲磁带,演奏了其中《阳关三叠》、《赶集》二首乐曲。他还撰写发表了《二胡揉弦初探》、《我是这样进行二胡教学的》、《谈谈二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三十多年来培养了诸多学生,遍及海内外。1993年获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
    刘文金(1937-)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历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艺术指导等职。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韩国中央大学校国乐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其处女作《豫北叙事曲》(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和《三门峡畅想曲》(入选“国庆50周年新中国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精品专辑”)是两首较早采用二胡与钢琴精心结合的作品,被誉为杰出的姊妹篇,曾将二胡演奏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被誉为当代二胡作品新的里程碑。其他主要作品有民族管弦乐《太行印象》、《山村的节日》、二胡与乐队《秋韵》、女声独唱《大海一样的深情》、舞剧音乐《红灯照》、《长恨歌》等。并为《焦裕禄》、《黄河东流去》、《白牡丹》等数十部电视连续剧配乐。他出色的创作成就,被音乐界人士推崇为“刘天华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并被誉为“中国大陆最能令人感到他的震撼力的一位作曲家”。曾多次出国访问、讲学以及担任指挥,并多次在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指挥他的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
    王国潼(1939-)著名二胡演奏家,出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从师于蒋风之先生等,现为香港演艺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二胡,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敬师好学,勤奋刻苦,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运弓刚健有力,豪壮而有气势,音色圆润,苍劲深沉。编著有《二胡曲九首及其演奏艺术要求》一书及《二胡练习曲》等基础教材,培养了不少二胡演奏人材。由他创作改编的主要作品有:《怀乡曲》、《翻身歌》、《奔驰在千里草原》等。
  安如砺(1939-)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山西榆次人。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二胡考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二胡研究会常务理事。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作为蒋风之先生的真传弟子,继承了蒋派二胡之精华。他长期致力于二胡演奏与教学,二胡演奏技法精到,乐曲处理细腻、深刻。他培养了众多学生,部分学生在国家级重大比赛中获奖。主要作品(含合作)有:二胡协奏曲《云月雪》,二胡独奏曲《锦上添花》、《怀念》、《啊!西里》、《楚江怀古》等。编撰有《二胡教学艺术》、《二胡教学系统工程》等教材。多次应邀赴奥地利参加维也纳艺术节演出,1994年应聘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乐系客座教授。
  陈耀星(1941-)著名二胡演奏家,江苏常熟人。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奏员,少将军衔。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六岁时随父学习二胡,后又学习三弦、古筝、笛、萧、琵琶等丝竹乐器。先后就学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本科,从师于马友德、甘涛、瞿安华、张锐、著名古筝演奏家曹正、著名琵琶演奏家程午加等教授学习二胡、古筝和琵琶演奏。毕业后先后到广东部队和北京二炮文工团工作。1987年获首届中国艺术节金杯奖。他在二胡音乐的演奏和创作上有较大突破,创造并发展了“连顿弓”、“大击弓”、“弹轮弓”、“弹节弓”、“快速双弦抖弓”、“外拨弦”、“左手拨弦”、“右手弹轮”、“伪泛音”、“手摇弓”等新的二胡演奏技法。作有《战马奔腾》及《陕北抒怀》、《影》、《山村小景》、《喜报》等二胡独奏曲和协奏曲,均制成磁带、录像带、专题音乐节目、CD唱片及发表乐谱。《陕北抒怀》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比赛二等奖,《影》获三等奖。曾多次赴世界各地演出,得到国外音乐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界性的演奏大师”、“中国的帕格尼尼”、“东方的弦乐大师”等。
  龚一(1941-)著名古琴演奏家,江苏南京人。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今虞琴社”社长,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先后师从张子谦、顾梅羹、刘景韶、徐立荪等十二位前辈琴家,兼容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卓然成家,享誉海内外。录制十余种个人古琴专辑录音带、CD唱片,广受好评。多年来活跃于国内外舞台,曾出访澳、新、美、加、日、德、英、奥及港澳台地区,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和参加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两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为介绍中国古琴音乐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同时对古琴音乐遗产做了长期研究与整理,发表文论三十余篇,他打谱的《大胡笳》、《大雅》、《古怨》、《碣石调?幽兰》等20首古代琴曲,对于研究唐宋前后的古代音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99年出版《古琴演奏法》。
  王耀华(1942―)著名音乐教育家、理论家。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执行委员,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会会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体卫美育学科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196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年赴日本琉球大学留学。2001年获琉球大学名誉博士称号。主要科研、教学方向为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主要著作有专著《高师音乐教育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概论》、《音乐学概论》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优秀教学成果奖。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伍国栋(1942--)著名音乐理论家。原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198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艺术学教育与科研》主编。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为:音乐学理论、中国传统音乐及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理论研究、音乐教育研究等。主讲课程及教学优势:艺术学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及教学,主讲民族音乐学概论。著有《白族音乐史》、《中国音乐》、《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等。并在国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中国音乐》获文化部首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民间音乐》获第四届江苏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实践层面》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类三等奖。  居其宏(1943―)著名音乐理论家、评论家,生于上海。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编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学》编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委。1961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64年免试直升本科,1969年本科毕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长期从事当代音乐研究及批评、歌剧音乐剧理论与评论、音乐美学研究。1994年被评为研究员。出版有《20世纪中国音乐》、《音乐剧:我为你疯狂》、《歌剧美学论纲》,《超越与重构》、《新中国音乐史》、《当代音乐的批评话语》等专著。  芮小珠(1944-
)著名二胡演奏家,江苏句容人。原江苏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首席、国家一级演员。曾在各种大型演出中担任江苏联合民族乐团首席。五十年代即师从马友德教授,并曾向卢小熙学习板胡、高胡、中胡等弓弦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方法。曾赴丹麦、新加坡等国和台湾地区访问演出。1993年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江苏省歌舞剧院联合举办了他的个人专场音乐会。省、市电台数次以“芮小珠二胡演奏艺术欣赏”、“记二胡演奏家芮小珠”、“南京音乐人”等为题录制了系列专访及专栏文章。从艺四十年来,培养了包括著名二胡演奏家高扬在内的众多专业演奏人材,不少学生曾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其创作的民乐合奏曲“欢庆”、“渔歌”获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汇演优秀创作奖。  闵惠芬(1945-)女著名二胡演奏家,江苏宜兴人。上海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八岁从父亲闵季骞先生学习二胡,十三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陆修棠先生。1963年获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1988年获上海文学艺术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社首届“金唱片奖”及全国优秀文学艺术工作者称号,1998年和2004年获中国文联、上海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1年获香港“音乐天地”举办的世界万张唱片比赛“十佳之最”(第一名)奖。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她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有不可抗拒的魄力”,她演奏的《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痛哭,感叹说:“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评论员称她为“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作有《洪湖主题随想曲》、《音诗――心曲》等作品。
  裴德义(1945-)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江苏南京人。原南京民族乐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打击乐器演奏45年,他研制的由杠杆式组合锣鼓、云锣、定音锣、排鼓以及木鱼、吊钗、大鼓等40件乐器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民族打击乐器“新十番锣鼓”,以技巧独特、表现力丰富、一人演奏能达到多人合奏的效果而被称为“一个人的锣鼓队”。“新十番锣鼓”已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入《中国乐器图鉴》一书,从而载入中国乐器史册。1987年由他创作并演奏的新十番锣鼓曲《将军得胜令》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中央电视台拍成艺术片代表中国参加由意大利国家电视台主办的“初夏之夜”国际音乐会大联播,与帕瓦罗蒂、小泽征尔、帕尔曼等著名音乐大师的节目一起向全球播放,受到了高度评价。多年来出访了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以色列、委内瑞拉、巴拿马、埃及、加纳、澳大利亚等四十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为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贡献。
  钱志和(1946-)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江苏常州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中国乐器演奏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二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196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瞿安华教授。学生期间创作并发表了《歌舞迎春》、《乡村晚会》等二胡作品。毕业后任扬州地区歌舞团乐队首席、独奏演员及作曲。1978年就读南艺研究生,师从瞿安华、甘涛、马友德教授,并得到张锐先生指导。1981年首次举办个人二胡独奏音乐会,并在首届江苏《玄武湖之春》音乐会演奏了本人创作的大型二胡协奏曲《曙光》。曾获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三等奖,举办过《钱志和二胡作品及教学交流音乐会》,发表有《音乐表演形式的特殊性》、《二胡演奏中的音色美》、《音乐表演艺术中的韵味》等近二十篇专业论文和个人专著《怎样拉好二胡》。创作并发表了十首二胡作品,其中二胡《扬子江上》获省创作奖。在二十多年的教学耕耘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二胡演奏人才,其中多人获国家及省级比赛各种奖项。
  田青(1948--
)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审小组成员,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华佛教音乐团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编委。1981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年鉴》主编。长期从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及创作、批评,主要致力于佛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曾多次组织、率领中国佛教乐团出国访问,主办国际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多次应邀在国际著名学府讲学。近年来关注民族音乐现状,长期主持民族音乐专场音乐会。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话》、《音乐通论》、《暮鼓晨钟》等,发表学术论文《佛教音乐的华化》、《禅与中国音乐》等。其音乐评论在我国音乐界和公众中有较大影响。亦兼写随笔、散文及影视剧本。发表学术著作、论文约100万字,文学创作及音乐评论30万字,主编专业书籍约900万字。  杨积强(1949-)著名二胡演奏家,安徽安庆人。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自幼随父学琴,数月后即能登台为外宾演奏名曲,被称为“七龄童二胡惊四座”。后师从张锐先生。1966年调入前线歌舞团,历任乐队队长、副团长、团长。以二胡为主兼以中胡、高胡、板胡和京胡的演奏,形成自己的风格。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金陵之声”音乐会上的演奏,被音乐刊物评论为“艺术上博而精的青年演奏家”。1994年在全国第三届民族管弦乐展播中演奏《赞歌》,获仅设的演奏奖项“优秀演奏奖”。灌制出版了独奏磁带,先后出访欧、美、亚、非数十个国家,广受赞誉。1988年在原“捷克斯洛伐克国际艺术节”和1989年德国“中国艺术节”上演奏《空山鸟语》,受到组委会瞩目,被指定为中国艺术团代表性节目。创作有二胡作品《新疆舞曲》、《军号声中》、民族弓弦乐组曲《难忘的旋律》(合作)等。
  薛艺兵(1950―)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统音乐理事会中国联络官。1982年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注重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和民间音乐的实地调查,采访足迹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在国内外发表约二百多万字学术成果,其中重要著述有U《屈家营音乐会的调查与研究、《论礼乐文化》、《中国乐器志?体鸣卷》、《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和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在音乐表象的背后》等。  于汉(1953―)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江苏徐州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二胡专业委员会理事。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瞿安华、甘涛教授。多年来从事二胡教学、演奏与创作。主要作品有《黄河情》、《贺喜》、《天山随想》等。出版有个人演奏专辑盒带《贺喜》与《二胡名曲鉴赏》CD唱片。其作品《看花灯》获江苏省首届二胡大赛创作最高奖“优秀作品奖”。《贺喜》、《看花灯》获1994年中国民族器乐展播优秀作品奖。二胡协奏曲《汉魂》获2006中国江苏二胡之乡民族音乐节暨第二届中国徐州国际胡琴节二胡作品征集一等奖。先后在“中美文化中心”、厦门“鼓浪屿音乐厅”等地举办了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其论文《树从根脚起,水自源中来》及《二胡揉弦的表情倾向与手腕角度探微》等入选《华乐大典》中《百年百篇二胡论文精选》一书。其学生曾分获1995年江苏省中小学生民乐大赛一等奖、2001年江苏民族乐器大赛二等奖。
  刘承华(1953―)著名音乐理论家。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琴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文教研室、哲学社会科学部艺术教研室任教,曾任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2000年起任教授。2002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为: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琴学、艺术美学。1993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张宗植青年教师奖;1997年获中国科技大学跨世纪优秀年轻人才奖。《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音乐的神韵》、《古琴艺术论》等论著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奖、全国首届“远航杯”民族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谢建平(1953―)著名音乐理论家,江苏南京人。江苏省艺术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主要从事民族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先后参加、主持了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中华舞蹈志?江苏卷》、《中国昆曲学》、《苏南十番音乐研究》的编纂工作,曾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个人一等奖”。陆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唐宋燕乐二十八调音阶辨异》、《元明时期的弦索官腔与新乐弦索》、《苏南吹打曲“满庭芳”探究》、《霓裳雅韵考辨》等学术文章数十篇。所创作的《吴山吴水俏苏州》、《“97”中国采珠的季节》、《千古流淌一道水》、《龙虎赞》等歌曲作品,分别发表于《歌曲》、《音乐生活》、《青春之声》等歌刊。
  张振涛(1955―)著名音乐理论家,籍贯山东。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委。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资料馆”馆长、《中国音乐年鉴》副主编、《中国乐器图鉴》副主编、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助理研究员。专著:《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论文集《诸野求乐录》。
  王建民(1956-)著名作曲家,江苏无锡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附中常务副校长、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毕业于无锡市文艺学校大提琴专业。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作曲专业。198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进修班。曾在无锡市歌舞团担任演奏员、创作员,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其作品《第一二胡狂想曲》(获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第二二胡狂想曲》(获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银奖,金奖空缺)、二胡与乐队《天山风情》(获首届“金钟奖”铜奖)、古筝独奏《幻想曲》(获文化部1995“东方杯”古筝大赛优秀作品奖)等获得广泛的声誉,流传于海内外,并在全国各类民族器乐大赛中多次被指定为规定曲目。其他代表作有:单簧管与钢琴《四季掠影》(获全国首届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单簧管作品评选优秀奖)、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获江苏省第四届音乐舞蹈节创作金奖)、民族管弦乐《延河随想》等。在国内刊物《音乐创作》先后发表作品数十首,在海内外出版发行CD近二十张。发表有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两部个人作品专集。
  田耀农(1956―)著名音乐理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学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学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1992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曾在广东省韶关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任音乐系主任、党支部书记。1999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音乐学专业博士学位,任研究生会主席,2001年评为教授职称,2002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术研究与教学。《音乐教育的评估体系研究》获国家"十五"课题科研获奖论著。《从上海、安庆两市的音乐教学现状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师范类与艺术类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从孔子乐教到当代音乐教育》等论文获安徽省教育厅优秀论文奖、安徽省教育厅中师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会全国音教论文比赛一等奖、社科院国家“九五”社科优秀论文奖等多个奖项。
  朱昌耀(1956-)著名二胡演奏家,江苏南京人。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7岁学习二胡,少年时是著名的“南京小红花艺术团”主要演员。197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甘涛、瞿安华、马友德教授和陈耀星先生等。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优秀表演奖(二胡第一名),1991年获“江苏省第二届文学艺术奖”,曾多次在江苏省音乐舞蹈汇演中获优秀演奏奖。他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并担任民族乐队指挥。二胡独奏曲《欢庆锣鼓》获文化部“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二等奖;二胡独奏曲《江南春色》、二胡协奏曲《枫桥夜泊》(合作)均获1983年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三等奖;民族器乐曲《姑苏情》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征集评奖一等奖第一名。他创作和演奏的曲目,以及所指挥的江苏省民族乐团演奏的民族器乐曲专辑《归》、《月》、《吟》、《舞》等,由海内外多家唱片公司制成磁带和CD在国内外出版发行。曾五次赴台湾举办二胡独奏音乐会,多次赴美、日、英、法、意、等国家访问演出,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被誉为“世界一流弦乐演奏家”、“中国的帕尔曼”。
  赵志扬(1956-
)著名音乐理论家,四川人。《中国音乐》杂志副主编。中国民族声乐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刘天华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音协音乐传播学会理事,中国音协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一届理事。1983年开始在云南艺术学院担任合唱课、乐理、和声、民族音乐等理论课教学,曾担任苏联大型童话剧《十二个月》移植云南花灯歌舞剧的音乐创作(合作)和大型花灯喜剧《换亲记》作曲,担任作曲的电视剧《青春无悔》获北京电视剧中心奖项。曾任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科研处副处长、学报副主编,云南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学报《中国音乐》副主编,兼任《刘天华学刊》副主编。在担任学报副主编的十余年中,编辑学术期刊近50期、学术论文1300多篇,主编《国外音乐教育论文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蒋风之纪念文集》等。
  张维良(1957-)著名笛子、埙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笛子专业委员会会长,华夏室内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东南大学名誉教授。作为集创作与演奏于一身的极富个人魅力的音乐家,在笛、箫、埙的演奏和创作上颇有建树,有“圣手箫王”之美誉。1987年、1995年两次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个人笛、箫独奏音乐会,
2000年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举办“张维良笛箫独奏会”。2001年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作曲家曹光平的“中国大曲――埙与笛”交响作品音乐会。主要个人CD专辑有:笛子专辑《花泣》、《醉笛》;箫独奏专辑《箫的世界》(获金唱片奖)、《天幻箫音》,《殇》;埙的世界-《问天》;笛、箫、埙综合专辑《清幽脱俗》等。他的箫与箜篌协奏的《清明上河图》获国际放送基金大奖。曾担任《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等影片的音乐独奏,获最佳音乐奖。被评为中国'98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0年作为专家出席全国首家埙质量鉴定会,为埙及埙乐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主要著作有《笛子演奏法》、《箫吹奏法》,并配有教学VCD。
  高扬(1957-)著名二胡演奏家,江苏南京人。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兼少儿部主任。自幼师从马友德教授习琴,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985年曾获首届北京二胡邀请赛表演奖,1991年获全国唱片公司、音像出版社录音制品比赛一等奖。1994年与杨春林先生合作的二胡独奏曲《集市欢歌》荣获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播优秀创作奖。多次获得北京市少年儿童民乐比赛“园丁奖”。1985年以来陆续出版了《高扬二胡专辑》、《二胡名曲follow
me》、民乐专辑《阳春白雪》以及多张《江南丝竹新老名曲》唱片。2000年出版的新专辑《听松》,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构思而广获好评。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节演出,录制有个人专题节目和各种形式的音乐节目。曾出访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易禾(1958-)著名二胡演奏家、音乐理论家,江苏无锡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音乐学院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副主编、学刊《二胡研究》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先后师从马友德、瞿安华、甘涛、张锐、蓝玉崧诸先生。1991年获二胡专业硕士学位。出版有个人演奏专辑盒带《江河水》、《传统与新风》,CD唱片《二胡名曲》、《梁祝》、《良宵》等。所教授的二胡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比赛一等奖。发表、获奖的作品有二胡独奏曲《淮乡曲》、二胡与乐队《雪山赞》(合作)等。发表长篇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万字以上的表演美学论文有5篇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出版的《音乐表演美学》填补了国内空白,获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被中央音乐学院等9所院、系作为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和参考书,并获《中国音乐年鉴》等学术刊物高度评价。1996年任《中国音乐年鉴》特约撰稿人。多次在星海音乐学院等院校举行《音乐表演艺术/美学》学术讲座,并参加国际、国内音乐学术研讨会。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0年被授予高等院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其个人传记和业绩被收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欧景星(1958-)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副校长、教授。我国第一位二胡专业硕士。自幼参加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师从陈耀星先生学习二胡、板胡、高胡等。大学及研究生时期,在瞿安华、甘涛、马友德教授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二胡演奏和二胡艺术理论并师从石中光教授学习指挥。曾先后出访过日本、澳大利亚、埃及、摩洛哥、以色列、新加坡等几十个国家,三次赴台湾演出和讲学。年二度获江苏省二胡比赛一等奖,1993年获全国民族器乐邀请赛二胡专业一等奖第一名,2003年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二胡比赛银奖。出版过多部二胡及民乐专辑资料,由香港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二胡演奏影像专辑《二胡欣赏》,以及《刘天华全集》、《中华雅韵》专辑CD,在欧、亚地区广为发行。发表过多篇音乐专业论文,所教授的学生多次在各项比赛中获奖。1992年、1994年两度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教学骨干”称号。
  吴玉霞(1959-),女,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管弦乐队琵琶首席,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首届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艺术学校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李光华、陈泽民、李光祖、吴国梁、赵忠达、卫祖光和杨承业等,近年随林石城、王范地等名家学习,以求拓展。她的演奏细腻而不做作,激情而不狂放,对曲目领会深切、表达细腻、情感充沛、个性鲜明。1980年获首届全国琵琶比赛二等奖,1993年获全国音像制品评比金奖,1996年获第二届大坂国际室内乐比赛特别奖,1999年获中央直属院团国庆50周年评比展演优秀演奏奖,多次获少儿民乐独奏比赛园丁奖,1987年被文化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演员。她是当今活跃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的佼佼者,曾三度赴日本举办个人独奏会,多次在国内成功举办独奏会,曾达到独奏音乐会的高票房记录。曾随出访亚欧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她在美国卡耐基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柏林爱乐大厅、巴黎香榭俪舍大剧院、雅典卫城古剧场等著名音乐厅的演奏反响强烈。她曾为海内外多家公司录制唱片。主要作品有:《情寄长白山》、《吴玉霞琵琶琴韵》、《千秋颂》、《飞花点翠》、《美人思月》等个人专辑及教学片《琵琶名曲指导》、《全国琵琶考级辅导》等。其代表作品有《春秋》、《律动》、《孔雀东南飞》等,出版作品《律动》、《风戏柳》等。她还参加各种普及性艺术讲座,如中央电视台“音乐教室”栏目,均获得很高评价。
  刘石(1959―)女,著名琵琶演奏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琵琶研究会“长江流域联席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琵琶演奏专业,师从周静梅先生,同年留校工作。1983年被派往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王范地教授。曾求教于林石城、刘德海等先生。1986年、1990年先后举办两场个人琵琶独奏音乐会,1993年在中国音协主办的全国民乐邀请赛中获琵琶专业青年组一等奖第一名。2003年举办《阳春白雪――刘石琵琶名曲师生音乐会》。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及省级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琵琶文曲之魂――“韵”》获教育界新世纪第三届华夏“精英杯”学术论文金奖。由南京音像出版社录制并发行了《琵琶名作精选》演奏CD,《器乐入门――琵琶》和《琵琶基础教学与考级指导》两套教学VCD。曾受文化部派遣随江苏省民乐家小组出访非洲多国,随江苏省艺术教育交流代表团赴日本交流演出;并赴港、台地区演出和学术交流。任教二十多年来,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及演奏人才。她的学生多人次在国家和省级重大比赛中获奖。尤其是在2004年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琵琶比赛中,她的两位学生杨婷婷和童莹分别获得金奖和铜奖,刷新了江苏省在全国音乐类比赛中获得奖项级别的最高纪录。
    周维(1961-)著名二胡演奏家,江苏东台人。东方歌舞团音乐指导,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6岁开始学琴,11岁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中专部学习二胡,师承马友德、甘涛、瞿安华教授。17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在主修二胡的同时学习钢琴、作曲和指挥,师承王乙、胡登跳、夏飞云、王叔培教授,毕业后任东方歌舞团独奏演员。多年来的舞台实践形成了他鲜明的艺术风格,他集作曲、配器和演奏于一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功地将二胡与电声乐器及东南亚国家的特色乐器相结合,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他创作的《葡萄熟了》、《印巴随想曲》及他演奏的《二泉映月》、《赛马》等乐曲令中外观众陶醉。1982年获全国民乐独奏比赛优秀表演奖(最高奖),1991年获文化部优秀演员奖,1994年录制“中华弦诗DD周维二胡演奏专辑”获金奖,并在北京国际剧院举办了两场“中华弦诗DD周维二胡演奏专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999年获文化部国庆展演演奏奖,同年与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合作在杭州剧院举办了“南方之夜DD周维二胡独奏音乐会”。曾随团出访欧、亚、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卞留念(1962-)著名作曲家、二胡演奏家,江苏南京人。东方歌舞团音乐总监及音乐指挥,国家一级作曲及演奏员。全国器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轻音乐学会委员,全国录音师协会会员,全国MIDI学会会员。7岁时进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曾先后学习大提琴、月琴、舞蹈和戏曲。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师从马友德教授学习二胡,曾获“刘海粟奖学金”。1984年进入东方歌舞团,开始学习作曲及MIDI音乐制作,至今已创作和制作了三千余部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被广为传唱的《今儿高兴》、《欢乐中国年》、《愚公移山》等近千首歌曲,《龙在少年》、《太极宗师》、《海马歌舞厅》等近百部电影、电视剧音乐,一百多段广告及片头音乐,近百首MTV作品,出版CD唱片六张。作为中国流行乐坛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他连续十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音乐主创、统筹、指导、总监。并曾担任包括“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南京第六届华商大会庆典晚会”等数百台大型晚会的主创、音乐总监。还创作了大量创新性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尝试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大胆探索民族音乐的新境界,逐步成为集创作、编曲、演奏、合成、演唱于一体的现代音乐人,被誉为中国的“音乐鬼才”。其作品中,《今儿高兴》、《过年我当家》分别获央视春节晚会节目金奖,《乡里乡亲》、《我属于中国》获全国MTV大赛金奖,《中国娃》、《边疆的雪》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邓建栋(1963-)著名二胡演奏家,江苏无锡人。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客座教授,天华艺术学校艺术顾问。1980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1985年获首届北京二胡邀请赛一等奖第一名,同时获规定曲目《长城随想》及自选曲目《姑苏春晓》两项最佳演奏奖,江苏省人民政府为他记功并颁发荣誉证书。次年被南京艺术学院免试录取,师从马友德教授,并先后随甘涛、张锐、闵惠芬等名家学习二胡和江南丝竹,随成公亮教授学习古琴和民族音乐作曲。1989年毕业被空政歌舞团特招入伍。1994年在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中,其创作并演奏的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吴歌》分获独奏作品一等奖、二等奖及优秀演奏奖,被空军荣记二等功。1999年他创作的二胡与弦乐《春晓》获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创作三等奖和演奏二等奖。多次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国庆50周年大型音乐会等重大演出活动,并于2001年5月成功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曾赴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录制有《姑苏春晓》等多张个人演奏唱片。他创作的《姑苏春晓》、《吴歌》、《秋思》分别入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二胡曲集》。
  刘光宇(1963-)著名二胡演奏家。重庆市歌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从事胡琴演奏二十余年,首创和发展了具有重庆特征、中国气度的渝派演奏风格,深受中外观众的欢迎。曾多次在北京、台湾、重庆等地成功举办大型个人独奏音乐会及“讲座音乐会”,并出访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菲律宾、巴基斯坦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及地区。《世界日报》称他是“中国的莫扎特”。其独奏音乐会光盘被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珍藏。先后创作、演奏二胡曲《蚂蚁》、《流》等,2001年获文化部“蒲公英”音乐创作金奖,2002年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2003年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二胡比赛第二名。
  胡志平(1963―)著名二胡演奏家、音乐学家。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刘天华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从事二胡演奏及民族器乐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曾出访日本、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演出和讲学。曾发表《论二胡演奏艺术意境之创造》、《二胡艺术论二题》、《湖北民间鼓吹乐音高的偏离及其风格特征探讨》、《广东音乐高胡艺术的创成》等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作品有《秋词》(二胡与扬琴)、《禅院钟声》(二胡与钟磬小乐队)、《月的悲吟》(二胡与小民乐队)等。合作编著有《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出版有个人CD专辑《胡志平二胡独奏专辑1》。
  曹月(1964―)女,著名琵琶演奏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198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赴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中国著名艺术大师刘德海先生;1989年于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获江苏省音乐舞蹈节琵琶比赛一等奖,中国民族器乐南京邀请赛琵琶独奏一等奖,“富利通”杯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优秀奖,江苏省“茉莉花”文学艺术奖,江苏省第五届音乐舞蹈节优秀演奏奖等。
  张强(1965-)著名琵琶演奏家,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六岁学习钢琴,九岁随其父张棣华学习琵琶。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先后师从吴俊生、邝宇忠、李光华、陈泽民等先生。他演奏的乐曲风格广泛,音乐变化丰富。曾与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香港中乐团、澳门中乐团、荷兰新音乐团等国内外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并先后为香港公司、曰本JVC唱片公司等分别录制出版了《草原小姐妹》、《悠久的琵琶》等个人演奏专辑和《琵琶基础教程》、《琵琶名曲赏析》等VCD教学片。1996年在台北举办琵琶音乐会。1997年其学生在全国“天华杯”琵琶比赛中获一等奖。多年来他的演奏还涉足电影、电视剧、通俗音乐、摇滚音乐、戏曲音乐、舞蹈音乐等领域,参与了《三国演义》、《武则天》、《笑傲江湖》、《大宅门》等电视剧和《风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刘天华》等电影的音乐录制。
  姜克美(1965-)女,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198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李恒教授,并广泛求教于南北胡琴名家,系统掌握板胡、京胡、高胡、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博采众长,形成其华丽细腻的演奏风格。出版有《中国板胡》、《胡琴轻音乐》等专辑,为海内外20多家电视台录制节目以及《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电影、电视剧音乐。多年来活跃于中外音乐舞台,足迹遍及国内及亚、欧、北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连续三年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向欧洲观众展示中国拉弦乐器的艺术魅力,并应邀在日内瓦联合国大会堂,日本NHK演播大厅演奏,被业内人士称为“当代杰出的及最受欢迎的胡琴全才”。
  王中山(1968-)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秘书长,兼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赛大赛”古筝第一名,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古筝艺术家之一。他的演奏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音乐表现细腻传神,音色柔美亮丽,善于运用情绪化的音乐语言表达理性化的思维,他举重若轻的弹奏技巧和飘逸洒脱的表演风采令人瞩目。在古筝演奏技法的开拓上他富于创意并付诸实践,创造性地运用了轮指技法,率先使用左手内就四个义甲的形式进行演奏,开发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他创作、改编了许多古筝独奏、重奏、合奏曲,部分作品被列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学曲目及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大赛和中国音协主办的国际比赛的规定曲目。多年来在古筝教学方面成果显著,其学生多人在国内及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倍受关注。教学之余,并为多部影视剧配乐。曾出访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在新加坡、香港、台湾、澳门和北京、上海等城市,先后举办了几十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和学术讲座,迄今仍保持着中国筝家个人独奏音乐会场次最高的记录。
  宋飞(1969-)女,著名二胡演奏家,祖籍河北,出生于天津。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理事,北京中华传统乐会副会长。7岁起接受其父宋国生(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二胡演奏家)的启蒙教育,1981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198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学习二胡和古琴,1991年毕业后担任中央民族乐团二胡独奏演员,1999年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2000年毕业于文化部民族声乐、器乐研究生班。自中学时代起就在国内、国际各种民乐比赛中收获多项奖项。90年代随著名指挥家郑小瑛的“爱乐女”乐团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巡回演出,1996年和八位风华正茂的女民乐演奏家组建“华韵九芳”小民乐团,进行民乐的推广、研究和演出。曾出访世界各地,两次步入维也纳金色大厅,及在美国卡内基大厅等著名音乐厅的演奏,深深打动了外国听众。她精通胡琴、古琴、琵琶等多达13种弦乐器,被誉为“民乐皇后”。2002年在北京举办《弦索十三弄》个人独奏音乐会,演奏了二胡、高胡、古琴、琵琶等十三种乐器,引起音乐界极大反响,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
  召唤(1972―)青年二胡演奏家,江苏高邮人。江苏省民族乐团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奏员。自幼随父习琴,后师从马友德、朱昌耀、欧景星等老师。199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曾获刘海粟奖学金。同年进入江苏省歌舞剧院,担任二胡演奏,并兼高胡、板胡演奏。1997年、2001年两度获第三、第四届江苏省民族器乐比赛一等奖、1999年获第二届江苏文化艺术“茉莉花奖”、第四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二胡演奏金奖、1999年获“天华杯”全国青年二胡比赛二等奖。曾随团出访意大利、俄罗斯、奥地利等十多个国家和港台地区,并曾发表过专业论文多篇,深受好评。
  童莹(1980-)女,青年琵琶演奏家,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六年习琴,七岁考入南京市少年宫民乐团,八岁考入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1992年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先后师从柯明、黄光林、刘石三位先生。2003年起随刘石教授攻读中国乐器演奏及教学研究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获全国民族器乐邀请赛琵琶专业少年组第一名,天华杯全国少年琵琶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年琵琶大赛金奖,第三、第四届江苏省民族器乐比赛琵琶专业组金奖,“澳美通”杯中国琵琶大赛总决赛专业组第四名,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比赛重奏组金奖,2004年获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琵琶比赛铜奖。三次赴日本名古屋、东京、大阪、伊豆半岛、箱根地区访问演出。2003年在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王范地先生从艺从教50周年师生音乐会中作为全国两名青年学生代表之一参与演出。2005年成功举办首次个人独奏音乐会,2006年5月举办了硕士毕业音乐会。
  任洁(1981-)女,青年古筝演奏家,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6岁习筝,师从古筝教育家阎爱华教授,8岁考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担任古筝独奏小演员,多次出访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被誉为“神奇的音乐小神童”。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得到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庄耀等教师的信任,首演了一批古筝新作,如《西域随想》、《山的遐想》等,并受到筝界名家王中山先生的悉心指导。2001年获“龙音杯”国际民族器乐古筝比赛专业组优秀奖,2002年获文化部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青年专业组银奖,2005年获文化部“文华奖”全国艺术院校古筝比赛金奖和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古筝比赛金奖。
  蔡珊珊(1981-
)女,青年古筝演奏家,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5岁随涂咏梅教授习琴,7岁师从王博士开始系统、规范的训练。1992年获南京市首届“盛达杯”古筝比赛一等奖。1993年以民乐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同年获全国民族器乐比赛古筝专业组二等奖。1995年获“东方杯”国际比赛专业组第四名。2000年以民乐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本科。2001年获江苏省第四届民乐比赛青年专业组金奖。2002年出访台湾进行文化艺术交流。2005年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古筝比赛优秀表演奖.。
  杨婷婷(1984-)女,青年琵琶演奏家,出生于江苏南京。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本科四年级学生。7岁起学习琵琶,后考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师从刘石教授,并得到著名琵琶教育家王范地教授的悉心指导。2003年获天华杯全国青年琵琶大赛银奖,2004年获全国优秀文艺奖项一等奖,同年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琵琶比赛金奖。2005年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演出,同年获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6年参加朝鲜“第二十四届四月之春艺术节”获“国际金奖”。曾多次作为独奏嘉宾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类重要演出,足迹遍及中国各地及美国、德国、法国、奥地利、日本、新加坡、朝鲜等国。曾参加中国南京文化代表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春音乐会上担任琵琶独奏,获一致好评。  
【收藏:&&&】&【】&【&&】&【】&【】
文化小调查
主编:车婧
电话:0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琵琶轮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