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人民广场文明之夏玛雅文明是什么时候候结束

寿光启动2016“文明之夏”广场系列文化活动---中国文明网
寿光启动2016“文明之夏”广场系列文化活动
  ——写在2016“文明之夏”广场系列文化活动举行之际
  欢快的歌声带来文化盛宴,奔放的舞姿点燃夏夜激情。7&月22&日晚,“文明之夏”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在市人民广场拉开序幕,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以及观众的欢呼声,把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作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文明之夏”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已成功走过了15&年。“文明之夏”广场系列文化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节目形式,为市民送上文明、欢乐,丰富和活跃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着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市民的道德文明素质,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进一步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情,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氛围。
  文艺节目传递文明
  “不管天有多高,有梦就能翱翔,我的梦,中国梦,旗帜在飞扬,无论路有多远,有梦就有力量……”7&月22&日晚,一首《中国之梦》大合唱将演出推向高潮,大合唱参演人员张少勇表示,合唱有50人参演,以流行音乐演绎主旋律内容,用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讴歌主旋律,通过歌声凝聚力量,传递一种社会正能量。
  十几年来,在“文明之夏”的激励和带动下,更多以展示文明风采、推动文明进程为主题的演出活动走进了社区游园、医院学校、乡村田间,同时也培育出了更多的“草根演员”和“庄户剧团”,他们登上舞台,用歌声和舞蹈,演绎着别样的生活乐趣,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文明。
  在《文明在哪里》表演唱节目中,一群白衣天使走上舞台,用自编自演的节目展现生活中文明所在。表演者刘云表示,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护理一线的姑娘们不仅在平时的工作中给身边的人传递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而且通过创新节目形式,用生动活泼的表现方式将这份文明力量传递给更多人,为城市文明发展尽一份力。
  “文明之夏”广场系列文化活动为老百姓带来了许多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节目,为活跃百姓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我市的一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参演人员展现文明
  “文明之夏”引爆文艺爱好者的热情。今年49&岁的张树娟参加了《舞动中国》广场舞的演出,她说,她从年轻时就爱好文艺,现在有条件了,工作之余她喜欢跟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单位组织文艺演出,她们也会积极报名,而“文明之夏”为她们搭建起了文艺舞台,让她们当上了“草根明星”。
  “文明之夏”搭起老百姓自己的舞台,“文明之夏”舞台上的演员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用激情的歌声、欢快的舞蹈,演绎生活的精彩,展现城市文明进步。“自从有了精彩的文艺演出,我们觉得这个广场更有吸引力,气氛更和谐、热闹。表演节目的大都是身边的文艺爱好者,演的大多是咱身边的生活,很接地气,也很亲切。”不少现场观众感慨,这个舞台是老百姓自己的舞台。
  “文明之夏”唱的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演绎的是老百姓自己的精彩,展现的是老百姓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明之夏”通过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浓郁独特的乡土风情,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成为百姓最认可的“群众参演的快乐大舞台”。
  7&月23&日晚,“文明之夏”的舞台上,一群身穿蓝色古装的小演员吸引了大家。他们表演的节目《弟子规》,通过诵读、表演等方式,向台下的观众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市民贾翠贞是小演员李依朔的家长,贾翠贞表示,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师会通过结合舞蹈、说唱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诵读兴趣,这种效果非常好,让孩子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孝德、礼仪等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中,让家长们也深受启发。说到孩子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贾翠贞说要给孩子们点个赞。
  现场观众留下文明
  “您好,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您可以到舞台下方的座椅上就座,观看文艺演出。”在“文明之夏”活动现场,有几位志愿者正在对观众进行文明引领。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今年的“文明之夏”活动现场设立了专门的“志愿者引领台”,从开幕起,每天的活动现场都会有志愿者到现场维持舞台后方及舞台下方的秩序,还有志愿者为现场观众提供咨询服务。“文明之夏”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唱出了民众的幸福生活,如细雨般滋润着百姓的心田,点缀着生活的点滴。“文明之夏”不仅通过节目编排、演员演出等方式传递文明正能量,而且通过一个个小细节改变着城市中每一位市民的习惯。记者注意到,现场观众大都自觉地排队入场,做到不争抢,坐好后不随意走动,并把手机调到振动,礼貌观看文艺演出,看到精彩处会有热烈的掌声,退场时安静有序,遇到老人、孩子时能做到礼让。
  在演出过程中,一位女士怀中的小孩突然哭闹起来,为了不影响其他观众,这位女士便带孩子先离开现场,待孩子不哭后,又找了个座位观看演出。其实在现场还有很多观众留下了文明的瞬间,做到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给市民带来的改变:文明习惯从身边点滴做起。(郑小菲)
来源:寿光文明网&&&&责任编辑:杨学静“文明之夏”让群众尽享文化盛宴-中国寿光
“文明之夏”让群众尽享文化盛宴
信息来源:市委办 发布时间:
  欢快的歌声带来文化盛宴,奔放的舞姿点燃夏夜激情。8月26日晚,人民广场上歌声如潮、劲舞狂欢,广场变成了激情飞扬的海洋,陪伴市民走过又一个炎热夏天的“文明之夏”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莹出席闭幕式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
  本届“文明之夏”系列广场文化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各镇街区、市直十大系统牵头部门及多个艺术学校为市民带来了33场精彩演出,参演单位200余个,参演人员近3000人,观众超过10万人。活动秉承文化惠民、寓教于乐的目标定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文明之夏舞台上的演员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用激情的歌声、欢腾的舞蹈,演绎生活的精彩,抒发对家乡的热爱。
  “文明之夏”通过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浓郁独特的乡土风情,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成为百姓最认可的“没有围墙的乡村大剧院”、“群众参演的快乐大舞台”, 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我市的一个精神文化活动品牌。
(审核单位:市委办公室)
中共寿光市委 寿光市人民政府主办
技术支持:
推荐使用IE8.0及以上浏览器浏览本站潍坊寿光:文明之夏活动走过15年
导读:现场1000个座位已经坐满,不少观众站在过道上。尽管很拥挤,但很少有人交头接耳,几乎听不到电话铃声。“以前担心观众不配合,不好管理,我们都是请单位职工做观众。现在绝大多数观众都很自觉,手机调到静音成为观众的习惯。”寿光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朱金华说。
&&&&8月1日,周六,晚8时,寿光市音乐厅,张峰源戴白色礼帽,穿一袭白衣,腰挎金色的萨克斯,吹响了《卷珠帘》。伴舞的张慧敏则随着音乐,长袖飘飘,脚步轻盈。3分钟后,音乐结束,观众一边鼓掌一边叫好。
  “这小青年吹得太好了,这趟没白来。”寿光美林花园居民、56岁的徐丽雅说,为了看这场峰源萨克斯演唱会,自己提前一个小时就赶到了音乐厅。“我从报纸上看到了,今晚是萨克斯专场,怕没有座位,就早来一点。”徐丽雅说,“虽然不懂萨克斯,但就是喜欢那个调,觉得优雅。”
  张慧敏目前还是烟台艺校的学生,适逢假期,就过来帮忙。张峰源有自己的音乐室,也时常有演出。“像今晚面对1000多人的演出机会很难得,对我是很好的锻炼。”张峰源说。
  演奏《千千阙歌》时,张峰源走下舞台。观众张家明站起来和张峰源握了握手。“氛围太好了,现场一点都不乱。每次鼓掌,都让我有明星的感觉。”张峰源说。
  张家明告诉记者:“这样的演出让我想起小时候听盲人说书、唱戏,入迷了都不愿意回家。”
  在寿光音乐厅,每周六都有演出,主角可能是像张峰源这样的“草根明星”,也可能是省、甚至国家级剧团的演出。
  7月24日,2015寿光文明之夏活动拉开帷幕。“已经举办了15届的文明之夏,让群众在炎热中觅得了更多清凉。”寿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世俊说。
  “不能影响别人看演出”
  8月1日20:20,洛城街道屯西社区的刘丽和李欣赶到音乐厅时,看到前排坐满了人,她们就从后门走了进来。“不能影响别人看演出。来晚了,就得从后门进,这是基本的素养。”刘丽说。
  现场1000个座位已经坐满,不少观众站在过道上。尽管很拥挤,但很少有人交头接耳,几乎听不到电话铃声。“以前担心观众不配合,不好管理,我们都是请单位职工做观众。现在绝大多数观众都很自觉,手机调到静音成为观众的习惯。”寿光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朱金华说。
  文明之夏活动启动时,寿光当地的媒体提示观众为城市文明添光彩。入场时做到不争抢,坐好后不随意走动,把手机调到振动。演出过程中,请在凳子上坐好,不随意站立、看护好孩子,礼貌观看节目,精彩处多鼓掌。退场时安静有序,请老人和孩子先走。活动期间,注意保持好现场卫生,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
  刘丽认为,这些提示很好,因为总会有个别人不注意,大家提醒一声,他就不好意思了,下次再来就自觉了。
  记者注意到,张峰源吹奏《青花瓷》时,一个3岁大小的孩子突然哭闹,孩子的妈妈当即抱着孩子出去了。
  “再晚就打扰居民休息了”
  8月7日19:00,寿光市环翠小区南面的小广场上,70岁的王朝其正在唱《有娘叫更幸福》。刘光明、周广岭、傅春秋拉二胡伴奏,周围有四五十位观众倾听。
  “老有所乐,大家在一起交流,比打牌好多了。”王朝其说。
  62岁的刘光明,从小就拉二胡。《双脚踏上幸福路》、《大别山》等老歌,不用看乐谱,刘光明就能拉好。“现在每天晚上都凑在一起玩,觉得很放松很开心。”刘光明说。
  64岁的周广岭是退休的小学教师。周广岭说:“我吹拉弹唱搞合奏都可以,许多人愿意跟着我学,慢慢地大家就组织起来了。如今,我们的队伍有20多人。”
  一到晚9点,王朝其就关闭了音响,周广岭3人收拾好二胡,演出结束了。“再晚就打扰居民休息了。”王朝其说。
  “咚镪,咚镪……”鼓槌挥舞,彩绸翻飞。8月6日晚,仓圣公园东北角的小广场上,35位老人正在练习安塞腰鼓。
  “腰鼓喜气洋洋,趣味十足,让人精神振奋,我们很喜欢。”68岁的胡月说。
  “我经常在广场上散步,看演出。有了表演,广场更有吸引力。”家住仓圣公园附近的居民王亚伟告诉记者。
  朱金华认为,寿光文明之夏舞台上的演员大多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用激情的歌声、欢腾的舞蹈,演绎生活的精彩,抒发着对家乡的热爱。&&&&&
&&&&邻里之间更和谐
  8月5日19:00,稻田镇西菜园村中心广场,灯光明亮,45岁的王洪艳和40余名妇女随着《小苹果》的音乐,挥舞着双手,扭起了屁股。“以前可不敢这样子,现在政府给我们发了音响器材,鼓励开展文艺活动,我们跳得有信心了。”王洪艳说。
  广场上,还有6位老人拉二胡,1位唱小曲,8个小伙子在打篮球。
  西菜园村党支部书记张明伦说:“现在,我们这里的文化生活与城市没多大差别。无线网络、有线电视、农家书屋、电子图书馆、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少年宫都有了。像庄户剧团演出、家庭才艺表演和篮球、拔河、扑克、象棋比赛,这些人人都可参与的活动,我们村一年有60多场。”
  8月7日晚,田柳镇刘家庄子村开心剧团的30名成员正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华的带领下排练村歌:“弥河两岸放七彩,刘家昂首站前排……”
  刘建华说:“生活好了,百姓有时间、也有财力把文化活动搞上去。村歌还是村民提出来的呢!”
  “唱歌跳舞,让邻里之间更和谐,也间接地帮大家实现了增收。”刘建华说,大家弹唱间隙,互相交流种棚技术,怎样打药、摘花、施肥等。2014年,刘家庄子村人均收入1.4万元。
  目前在寿光,村村有广场、有剧团。以完善基层文化阵地为重点,寿光形成了“乡村特色文化圈”。(大众日报)
来源:山东文明网责编:李润杰
同地区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玛雅文明是什么时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