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最好的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治疗专科医院?在那块啊?我是一个学生谁知道哪家做的好啊?贵不啊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精选一原标题: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35岁的教练在健身房很少 35岁还在海投简历的人会摇头 35岁在BAT这类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几乎没有 35岁——其实才是中年危机的一个坎。 社会是分层的,而年龄不等人。越底层赚钱越难越辛苦;越高层赚钱越容易,而且不一定特别累。 从一些网站的薪酬数据上我们不难看出,运营等初级岗位和高级岗位的差距不仅没有在缩小,还越拉越大。 我们该明白这三点: 1、年轻时的奋斗是为了爬梯 众所周知,在政府和央企,晋升岗位按照年龄划线,说白了就是耗岁数,但也不乏年过半百还是处在金字塔底端的。 而民企和外企同样存在薪酬的阶梯,甚至不少还信奉着 “up or out”的企业文化,到了一定的年限还没有升上去,加班的节奏自然而然的会逼你离开公司,谁叫你精力不如年轻人,工资还比年轻人高出一截呢? 年轻时的努力,让自己早日爬上高阶层的阶梯,年轻时及早树立先进的念,积累财富,也是在为自己争取一张未来的金色门票...
2、个人不断蜕变,才能获得真正的稳定 陀螺仪原理——“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拥抱变化才能适应”。就像z宝们不断创新蜕变,全新改版的APP2.0版本即将上线,只为给您更好的体验!
年轻时难免喜欢安逸,享受生活。但真正能长久享受稳定生活的最佳方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追求创新,积极尝试那些最新的模式。 啃老本是行不通的,必须开源。 3、年轻时的奋斗是为了让自己有余裕的财务自由 不少公司高管在他们40岁左右的时候离开原有的公司自立,依旧是有着不错的收入和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这些高薪职位都是有门槛的,处在这个年纪、这个位置,通常能力是和薪资成正比的。 为什么不安于现状?因为这个高度的薪资已然满足不了他们,所以毅然决然选择离开,开拓新的财富渠道。
赚钱多少和辛苦程度没有关系,和你年轻时候的努力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至关重要的是找对方式。 如果你希望40-50岁的时候不要太辛苦,则需要在30岁步入40岁之间的10年,完成你的初步财富积累。 最后小Z想说“年轻时的努力,就是让你以后可以有站在财富顶端欣赏美景的余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精选二中怎么把钱花的更值?对很多人来说,工作一整个月才只能拿到那么点固定工资,赚钱是相当不易。但花钱却格外容易,经常还没到发工资的日子,钱就花没了。不过,常言道:钱要花在刀刃上。回想一下自己曾花出去的钱,究竟花得值不值?又该怎样把钱花得更值,或是让自己越花越赚呢?资深就给出了4个答案:个人中怎么把钱花的更值1、学习并提升工作能力无论一个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学习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平时多看书或是报个培训班学习一些新技能或新知识,都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另外,学习一些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还能增强个人的工作能力,或是助力自己的职业发展。无论是要求升职加薪还是跳槽,能力提升都能让自己更具优势和竞争力,也就更容易成功。2、个人健康俗话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大家才能更进一步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健康就意味着可以少去医院,能省下不少的医疗费用。虽然这看上去不是赚钱,但能省下看病的钱其实也算是赚到了,因为这是护钱的一种方式。如果从年轻时就注重锻炼,保持健康,到老了也可以降低自己患各种疾病的风险。3、用于理财师表示,薪资是我们每个人通过付出劳动力而获得的报酬,也就是“人生钱”。而理财,则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是一种更轻松的赚钱方式。比如当钱存到一定的程度后,将自己的闲置资金用于购买银行或者类似“蜂计划”等,就可以实现财富的稳步增长。所以,只要运用一定的投资并学会,便可以让自己赚到更多的钱。个人理财中怎么把钱花的更值4、人脉的建立和维护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人脉就是钱脉。虽然小编不能完全赞同,但有时候建立起人脉网络并好好维护,从一定程度上确实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富。比如在工作中,如果维护好自己与客户的关系,这个客户很有可能给你带来新的客户,这不仅是资源,也是财富。此外,维护好自己的人脉网络,还可能让自己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工作岗位中。如果想让自己在花钱的同时赚到更多的钱,大家不妨参考以上4条建议,争取早日实现目标。《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精选三作者:槽值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念高中时,常听班主任提起一位学姐,她几乎不跟周围的人说话,没什么朋友。直到高考,她考了全省前十名。市里去拍摄宣传时,发现她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还一直卧病在床。高中为了省钱,她经常趁别人吃完饭离开后,去捡吃剩的馒头,一边捡一边吃。那时候,有些高校会给优秀高考生数万元的金钱奖励。她说,她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目标就是能拿到那笔钱,这样她就自己赚够了学费,亲人就再也不能逼她赶紧辍学,早点嫁人。“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连任性的资格都没有,就害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这让我想起云音乐的评论区常看到的一句话: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知乎上有个提问: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你没能上 985 或者 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什么是底层?就是除了你自己,你一无所有。而只能靠自己的人,连个性都是奢侈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必论出处的年代。龟兔赛跑,如果兔子一直在拼命跑,结果会怎么样?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人生七年》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的较量。有钱的基础是,你家庭的资源、背景,加上你的努力和运气。但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出卖劳动的人。纪录片中曾辍学的父母,没能力教孩子怎么学,因为穷,他们也没钱让别人来教,到后来,伦敦的孩子Tony也辍学了。△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农村80%的留守儿童从没参加过课外辅导,在西部贫困农村,63%的学生甚至没有高中文凭。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开展调查,发现在年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12.6%),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在下降。这种现象,就如同今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状元身份的背后,一定付出了汗水,但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支撑他的还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努力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的起点。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前期极尽努力,但在职场上依然被上司克扣,受尽欺负。剧中的石小猛/《北京爱情故事》他在特别绝望的时候说,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可有的人连参赛资格都没有。确实,那些富家子弟手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一辈子也买不起的东西。我再努力再勤奋八百辈子,有用吗?没用,赶不上你一生下来,嘴里边含一把,我呢,也别勤奋了,别努力了,我就吃吃斋,念念佛,找个好时候好地方,投个好胎,找个好爹。人的每一种奢望都是设想“如何能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极端不公平的交易。所以大学,起码提供给了底层可行的前进捷径,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是自己孩子的起点。跨过这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以后的门票会越来越贵,你可能再也买不起入场券了。△为什么一定要上名校?一、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会影响你过去20年来,北大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当起大学老师。每个学校都有保安,但为什么这种成群结队的考学行为,在名校发生的概率更大?媒体采访“北大保安第一人成”的报道里,或许就藏着答案。张俊成说,有次站岗,看到一位老人骑车过来,快到门岗前,老人下车,推车走过。经过门岗时,老人点头跟他说:“你辛苦了”。张俊成感到很受宠若惊,他问旁人,“这是谁?怎么这么尊重我们?”别人告知,老人是北大校长。在保安岗位上,张俊成也曾一度“迷失”,他说,“那个时候非常无知、愚昧”。但他却得到了多位北大教授的热心帮助,在教授们的建议下,他才开始重新读书学习。《精进》一书中谈到:“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而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哪怕最后变不成最牛的,也可以优秀出众。二、名校的光环,是一种优秀的传递当别人无法深入接触你时,你的头衔,外表等外在表现,往往决定了他们对你的看法。大学生如同韭菜,收完一茬又会有一茬,已经不怎么新鲜了,在这种情况下,“名校”就是一道招牌。稍微想一想就不难理解,亲戚家有孩子考上名校,周围人会口口相传,“谁家的孩子,上XX学校了!了不起!”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要掰扯清楚,好像有了这层关系,自己的身价也能水涨船高。名校在人心中的地位始终就不一般,它的声望是由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人才输入和输出才形成的。所以HR选择名牌大学的求职者,成本无疑是最低的。在他们看来,出身名校,起码意味着有智商或者有毅力。说到第一学历,古人也非常重视。满清重臣左宗棠,举人出身,终其一生没也考中进士,这成了他永远的痛,甚至让他在宦海中饱受侮辱和曲折,后来他成了正一品,还不忘给自己弄一个荣誉进士的称号。到了现在,国内大公司招聘时,几乎都会明确地写明岗位的学历要求,有些岗位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学历。有人说这是“歧视”。关于“第一学历”,某社区曾发起过一次探讨,参与者各抒己见,其中被点赞最多的留言是这么说的:国家队为什么要从省队里选运动员?我是全村跑步最快的为什么不能参加奥运会?第一学历不好有两个重要隐患,1、过高地估计自己努力的价值和自身水平;2、过低地估计科学研究的困难程度和世界的大小。第一学历不能决定人一辈子,文凭也证明不了人的能力,但一些机会,在某些时候只留给有这张纸的人。三、人脉的扩张,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好大学能带给你接触更广泛圈子的机会,人脉的扩张,也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有次和一位在创业的学长聊天,他说他现在的团队,基本是研究生时期的同学,并且导师觉得他的项目前景不错,主动帮他做宣传。当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以卖猪肉为生,全国哗然。别人只看到才子卖猪肉的不光鲜,但陆的校友陈生却注意到:一个档口,自己一天只能卖1.2头猪,陆步轩却能卖出12头,简直太牛逼了。陈生邀请他做品牌顾问,两人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养殖土猪,后来,他们开了几百家连锁店,陈生身家也过百亿。不光是创业上的资源,为什么名校毕业生大多能找到外人眼中不错的工作?除了本身能力问题,校友的作用也很明显。比如前辈在大型企业上班,那你进入他的圈子实习和求职的机会,一定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四、薪酬待遇更功利性一些,如果你以赚更多钱为目标,学历绝对是决定因素之一,在薪资这件事上,国内外都保持了一致。福利待遇好的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员工等岗位,都有硬性的比较高的学历要求。2010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对学历的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职位有294个,占职位总数的54.55%;而专科学历可以报考的职位只有1个。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通过嫁娶来改变命运越来越难从相同或相似的阶层群体中挑选配偶,这种门当户对式婚姻匹配,被称为同质婚。反之,跨越社会等级、社会群体壁垒的婚姻,为异质婚。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同和相近文化程度的婚姻匹配比例显著提高。“男高女低”的异质婚配模式减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更加难以通过婚姻实现社会流动,女性选择比自己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在比自己仅仅高一个层次的梯度中选择,也就是现在鸡汤文常说的“你是谁,就会嫁给谁”。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男性,在择偶时面临更为严峻的困境。△一张高校文凭,不能确保让人站上顶峰,却会让大多数人免于跌落谷底。那些说它“没用”的人,不过是一直处在谷底上方,但这绝不等同于“谷底”不存在。曾看到一位网友的跟贴,他说:“其实我也没高考,也没读过大学,现在过得也不错,但这是我几年来起早摸黑努力得到的结果,不可以说读书无用论,其实读好大学,人生肯定会有个好的起点,更好地认识世界。”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有句被说过无数遍的话: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还没高调的资格呢,就嚷嚷着要低调,还没活明白呢就开始说去伪存真,这是一种最损己不利人的行为,自己活得假,别人看着也特别累。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时候要用到了,我们才去学什么。刘媛媛演讲“寒门贵子”/《超级演说家》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中曾发表过这样一段演说:“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运转,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作者:槽值小妹,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段子的女神,既能提笔把文造,也能教你把妹撩,立志写认真有情调的文字,做心中有温度的小女子,治疗你所有不开心。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精选四财富理财是为明天的生活存储今天的财富;一个人晚年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要实现晚年的幸福生活就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存下足够多的钱。60岁以后,就基本上不能通过工作来赚钱了,晚年的生活费用主要来自年轻时的积累。每个年轻人,都应该问问自己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一个人应该在35岁开始为自己存储,35岁之前的财富积累主要用于结婚、生子、买房和买车;在35岁之后,随着事业的稳定发展,收入逐步增加,用于积累的财富也随之增长,积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养老,次要目的是为了子女的教育费用。60岁时,应该存储好未来20年的生活费用。积攒足够晚年生活的财富假设30年后货币购买力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现在你每月的生活费为5千块,那30年后就是每月5万,假设你每年的为10%,那么30年后你只要有6千万本金,就可以靠利息满足生活。不管怎样,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另一个问题,就是找年收益10%左右的,目前的产品相对还是比较符合一般人的需要的。思维模式的转变思维模式的转变——从储蓄时代到投资时代从个人收入的角度看,相当一部分人都改变了过去低收入的状态,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如果说过去是资金募集较为困难的时代,那么现在就是一个资金募集不再成为难题、资金如何运作才更为重要的时代。比起资金的募集,如何更有效地通过运作让资金增值将会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储蓄的时代正在逐渐转化为时代。尽早精通理财之道不断的去学习,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因为科技每年都推陈出新,可能你去年掌握的技能今年就不适合用了,论起学新东西,你没有年轻人学得快,也没年轻人的干劲和激情,所以,在我们行业,越老越不值钱。那能怎么办呢?认命吗?那肯定不行。你还是要努力一把,尽可能优化你的处境的。所以,即使老大不小了,你也要做到很容易适应时代的变化,尽可能挖掘自身潜能,保持学习的习惯,让自己不断增值。请务必尽早去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均寿命的增长,应对退休生活问题的难度会逐渐增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及早为未来做准备,如果感觉时间稍晚,可以通过提高来增加晚年资金,这种做法会有一定的风险,但不必为此过于担心,因为在你还有收入或是还年轻时,承担一些风险对你来说是件有益的事。你要确保自己绝不会做以下这件蠢事:安慰自己“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把握当下就够了”,然后故意忽略自己对退休生活的不安。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吧。↓↓↓↓↓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精选五45岁之后,外企精英们去了哪里?天涯社区:岭南一梦标题中问及的问题,已经萦绕在我心里好久,总想就这个话题写点什么,一则是为自己十年的外企生涯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二是想跟同仁们交流一下外企的话题,以及服务于外企的大陆中国人的前途。Part 1我为什么要加入外企算起来,我服务于“外”字头的各种企业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现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动机,还要回到十年前。1999年,我还在某省会城市的一个设计院工作,由于项目的关系,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员工有过很多打交道的经历。每次设计联络,他们都西服革履地从北京飞来,住在我们这个城市最高档次的酒店,拿着笔记本电脑,以及写满外文的资料,跟我们侃侃而谈。当初我是一个毕业将近十年的工程师,对这些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加入外企的过程其实很偶然,也很简单,现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进外企其实就是一层纸,更多的是靠运气。过程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曾经仰视的外企,然后就是不断地跳槽,现在供职于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彻底地圆了自己十年前的梦,成了每天北京地铁十号线国贸站蚂蚁搬拥挤的人流中的一员。Part 2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近考虑许久的问题。弹指一挥间,在外企十年了。我得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还能得到什么?我还能接着学到什么?经过不断的思考,我给出了十年后的答案。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一份看起来不错的薪水但是绝对中等偏下的生活质量;外企十年,我学到的主要包括:供职公司产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销售出去;看起来还可以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外国人是如何想事情的。在外企,我还能得到什么?答案:面对更年轻人竞争朝不保夕的饭碗!在外企,我还能学到什么:答案:除了吃当年设计院的老本,真的没有什么能学到的了。Part 3我对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职人的出路其实,国内的写字楼外企,跟现在的制造业,没有本质的不同。制造业那些血汗工厂,是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跟自然资源,生产出产品销往海外;国内的写字楼外企,也是利用廉价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从国企跳槽人员的人力成本,把国外的高价产品销往国内(产品或者服务)。所以,中国的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而不是开发产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它卖东西的人而已,换句话来讲,外企的人其实都是销售人员,只不过岗位不同而已。那么,销售团队需要多高的知识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外企,绝大多数的所谓“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产品的性能(无法全部了解,总有许多黑匣子是无法破译的),然后千方百计地把他放在给客户做的技术方案中,然后就是忽悠客户接受你的方案。如何忽悠客户呢?很重要的是包装。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飞机,都住高档宾馆,这是公司形象;外企的人都能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外企的人,办公室助理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人称OfficeLady,出去的男士大多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有时我真想撕下这些人的画皮,那些年轻的助理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接电话,发传真,给老板泡茶,给出差的人订机票。当青春离你们远去,久了不说,就35岁,在这之后,如果升不上个行政主管什么的,办公室还能看见这些大姐(候补阿姨)们的影子吗?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们每年都从校门踏入这个社会,端茶倒水的活计是不需要资历的,能干的人总是社会上一招一大把。还有,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所有的技术方案都是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一次次地拜访客户,一次次地谈价钱,天上飞地下跑。为出售产品而设计的技术方案不会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的,但你年过四十,当你跑不动的时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伙子们又从校门出来了,他们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干劲,要的是业绩,不讲究的是工资。这时你跑不动了,工资却是人家的两三倍,老板要的是谁,还用问吗?在我每天上班的写字楼里,几乎很难看见年龄在45以上的男人。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向。天涯上的同学们呀,谁能告诉我,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Part 4回复以及讨论看来大家的回帖,觉得自己有如下的路可选择:1)自己创业。但是我不是搞纯设备销售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设备可以代理。我是出技术方案的,所以很难找到客户,这条路似乎走不通,除非回到家乡开个小超市什么的,但是老天保佑别哪天周围开个家乐福沃尔玛什么的巨头,那就死定了。2)回到国企。暂且不论能否回去,这是个很尴尬的选择,昔日的同事都是领导了,你回去跟人抢位置还是甘心受比你小不少的人领导?但是如果就是想找个饭碗,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3)移民。现在加拿大的技术移民的路已经基本堵死了,就是找顾问公司做包装出去了,也要至少奋斗十年才能站稳脚,十年后,头发都白了,这辈子就算贡献给孩子了。4)职业炒股。估计我没有那么高的,手里真的没有什么余钱。除了上述的几类,我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了,大家帮我想想?楼歪成这个样子,很遗憾,衷心希望今后大家理性讨论。在我看来,外企做到40岁以上,职位大概可能是:1)中级经理层,头衔可能是销售经理或者是技术经理。说实在话,外企的经理头衔算是满大街了,刚毕业的也能给个市场经理或者销售经理的头衔,就是为了出去唬人方便。真正做到中级经理层的,都是能带领一个团队的人物。这些人要是无法升到总监阶层的话,45岁就到顶了。做销售的人还能存点人脉,做技术的,只能给人打技术零工了。2)高级工程师,一般都是技术岗位。不过外企的头衔跟国内的职称是两回事,45岁下岗了,可能有机会去监理公司之类的地方做个技术苦力,挣点辛苦钱,但是需要撇家舍业了。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考个注册证书什么的,以后肯定有得用。3)高级行政职位,比如行政经理或者人事经理什么的。这个感觉最难办,因为年纪大了,哪个公司都不缺非技术岗位的领导。出路如何,我真的不知道。其实,感觉老了去私企也不是不行,只要有技术,但是一大把年纪被年轻人呼来喝去,真的不是滋味,不过为了生存,应该能忍得住。以上不论是哪个出路,都貌似有点凄凉。Part 5讲讲自己的职业经历吧我的经历(1)我先前供职的设计院是早先冶金部的部属大院,曾经也是中直单位,要说我现在的这点本事,更多地是吃设计院的老本。想当年刚出校门,不知道恋爱为何物,一心向往工作,在各大现场出差都是以半年为单位,处理现场问题,出设计变更,拜老同志为师,每天吃完晚饭后呆在设计队办公室看图纸。说实话,我大学专业成绩一般,但是在现场工作的几年,算是彻底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第一个循环。不知道现在的毕业生经历如何,我们90年代初毕业的那一批人,技术底子一般都是这么打下来的。我的经历(2)时光如梭,转眼到了上个世纪末,我所在的设计室承接了一个国外政府贷款的项目。圈内的人应该知道,政府贷款需要指定采购贷款国的设备,于是一些做工程总承包的外资公司蜂拥而来,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我开始了跟外资公司的零距离接触。最开始是做可行性研究,我们出了技术方案后,跟北京来的一家欧洲公司代表处一遍遍地开设计联络会议,以保证设计跟设备唱的是一台戏。十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国内还是缺钱,贷款方很牛,对的项目审查很严,所以那些外资公司也毫无例外地很牛。要说十年前的部属设计院,也是够含酸的,CAD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不说,外语流利的设计人员是奇缺的。好在我们面对的是代表处的人,不过人家的文件都是E文,而且跟我们开会,记笔记也是E文,真的让我们佩服。每次开完会,我们都会招待他们吃顿饭,有一次喝多了,送他们回旅馆,又受到很大的刺激,人家飞来住的是商贸(香格里拉旗下),我们出差,还是要住肮脏的招待所。至于技术,记得有一次跟我们开联络会的先生在会议中拿出笔记本电脑,现场敲了几个数,就把我手算一周的数据重算了一步。那时真的是羡慕呀,现在明白了,任何设备厂家都是自己的计算模型,他其实不过是输入几个原始数据而已,现在我打电话都能指挥人干这个活计。外企呀外企,那时在我心里真是个NB的地方,以至于随后的一两年,我对外企的感觉就像邓丽君唱的“初恋的地方”一样,我立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找到它。我的经历(3)盼望着,盼望着,机会来了,外企的脚步近了。我所在的省上马了一个国外技术援助项目,出资方是某国际组织(名字不提了,圈子太小),由于中方项目经理是我的朋友,我于是借调到了那个项目,跟国外的咨询公司一起工作,但是还不算他们的雇员。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设备制造业,外企就是一个销售跟售后平台的话,咨询行业外企应该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毕竟是一个玩脑子跟经验换钱的地方。在这里,我系统地学到了很多设计院没有的知识跟技能,但是也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瓶颈,就是你的护照决定了你在国内咨询业的地位,要想当国际咨询专家,就要先换护照。虽然明白这个瓶颈,但是当时就是作为国内人员,收入的空间上升也是很大的,所以我舍弃了原来的设计院,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个行业。由于老婆当时在国外,我中间有两三年去陪她,还顺便读了个文凭,毕业后正式加入了一家美资咨询公司。就这样,从接触,过渡到正式加入,我花了四年时间,从此开始了正式的外企生涯。我的经历(4)外企的日子开始还是很阳光的,相信每一个在外企工作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作为咨询行业,我们的客户遍及全国各地,所以就会有无休止的出差,开始很是陶醉飞机跟星级酒店带来的舒适跟便利。我跟公司里面年轻的人不一样的是,我有着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所以不用人带,直接就投入各个项目,也很是有成就感。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三年,中间我换过两家公司,都是通过猎头挖过去的,薪水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咨询公司很难找到活儿了。了解这个行业的都知道,外资咨询公司的客户大都是国外公司或者国际组织,国内对咨询这个行业还是不接受、不信任的,这也是由于国内的体制所决定的。在国外,咨询公司最多的国家是英国,由于市场饱和,近些年倒闭与被并购的不计其数,为了开拓市场,这些欧美咨询公司拼命想打开中国大门,造成中国国内咨询公司的竞争异常惨烈,往往一个招标有超过20家来投,八仙过海,各自拆台。咨询公司的人员是靠简历吃饭的,一旦没有了项目,就没有了新的工作经验,简历也就不值钱了。更要命的是,咨询公司的人都要填Timesheet,这个东西像一条枷锁牢牢地套在你的脖子上,一旦一年你投入在项目上的时间少于50%,公司就有理由开掉你,因为你连自己都无法养活。压力呀,压力,不在压力中爆发,就要在压力中逃亡!我的经历(5)应该说我加入外企的年代,赶上了国内所谓的尾巴,这其间也是国际经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时候。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内外资咨询行业开始了新的一轮洗牌,很多外资咨询公司开始逃离中国市场,而且都是那种突然死亡法,实现没有任何征兆的,行业里的两家外资公司,都遭遇到了被突然关闭的命运。也就是在某个工作日的早晨,突然从总部来了群由人事财务跟律师组成的团队,带着打印好的补偿合同,召集大家开会,宣布马上关闭XX办公室,解除所有人的劳动合同,然后在N+1(或者更多点)的补偿合同上签字,然后任命留守团队,把现有项目的尾巴处理完后关门。每一个这样的消息传来,我都感觉像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难以想象某天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命运,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我的经历(6)感谢老天的眷顾,我终于在几年前成功逃离了咨询业的泰坦尼克号,登上了另一艘行业内的巨轮,角色也从高级工程师变成了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手下也没有几个人。公司的情况就不介绍了,因为圈子很小。这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新的行当,简单说就是为市场开发准备技术方案。时间久了,就像我在开篇中说的那样,技术方案实际上就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成套技术产品。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作为技术人员,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的资料,也能跟客户侃侃而谈我们的东西有这个那个的优点,但是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机会少之又少。渐渐地,我惶恐了,这么做下去,一个刚出道的工程师,如果改行做市场的话,不出三年,就能把我的工作全部接下来,这就是行业里面的技术吗?时间在消逝,我还在吃着当年的老本,如果不吃技术饭的话,我还能干什么?我的经历(7)我曾经费了很大力气,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检讨自己的职业前途。我觉得,外资在中国的渐渐远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昂的人力跟土地成本正在一步步地将制造业外企逼出这个地区,剩下的将只有服务业外企,加上制造业外企的总部。每个人的职业前途都跟自己的行业和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关,我离开咨询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前途。中国的经济,靠外资外贸拉动已经貌似到了极限,需要调整。国家正借助国企的那只手,来体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我们有很多国企的客户,日子过得其实比我们外企的人员好多了,至少不要上那么高的税,绝大多数外企,呵呵,中秋节连盒月饼都讨不到的,都打到工资里面了。国进民退,国有化在收回民营行业的生计的同时,也正逐渐将外资挤出中国。未来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大发展的十年。外资外资,能否大行其道首先要看国家是否缺资金。目前的中国,其实是不缺钱的,国家借助外资,其实也完成了国家层面上的原始积累,现在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那么,在我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是进还是退呢?我的经历(8)我曾经想到过离开外企,回归国企。毕竟我当年在设计院干了很多年,还是有不错的口碑和人脉的,但是回去就那么简单吗?物是人非,其实一点都不简单。首先是要不要你的问题。现在的部属大型设计院,有人关系花十万八万都进不来,能让你回来首先是天大的面子了。其次是回去干什么?四十多岁的人画图拼体力能拼得过刚毕业的年轻人吗?国企也许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主任什么的职位。另外就是家怎么办?老婆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回去了一片茫然,都需要重新开始。对于她来讲,不亚于下岗再就业。她在事业单位,为了我丢掉了目前的工作,对她公平吗?所以,退,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下决心的。我的经历(9)如果不回到体制内的话,就只有暂时在现在的公司做下去了,问题是,如何做?在外企,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四楼:其它国家的外国人三楼:东南亚华人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龟或者有政府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我现在就老老实实地蹲在一楼,相信未来也不会有机会上到二楼。看到这个帖子的外企人士,估计大部分都跟我一样,呆在没有花园的底楼。外企其实是很讲血统论的,你的肤色决定了你哪怕再笨,到了中国也会舒舒服服地呆在3、4楼,只要不在市场开发,怎么混日子都可以。但是呆在一楼的本地雇员就不一样了,没有别的肤色,手里要是没有多的资源的话,估计出局的年龄在40-45岁左右,女的大概是35-40左右,君不见一楼的大门外面,还有无数的毕业生挤着要进来吗?就跟春节火车站买火车的长队似的。这也就是我痛苦之所在。升值到高管的空间理论上确实有,如果真的是幸运儿,可以将你的职业空间延长到50岁,50以后铁定出局。如何升为高管?需要你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外企外国人高管之间的政治斗争,不要以为外企不需要站队,站错队跟国企一样惨。那么,无法升职的,为了有限地利用45岁之前的那段时光,需要做什么呢?我的想法是:尽量让自己显得年轻一些。别笑,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年过四十,脸上饱经风霜,像五十岁人似的,保准你老板会找个借口让你早走,而且你呆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以上是针对男人而言,对女人不用提醒,在任何年龄段(70之前),保持年轻的外表都是她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之一。我最近压力大,老得比较快,心里很愁。说不好听的,有点以貌事人的口吻了,但是别笑话我。外企的助理们,其实吃的更是青春脸蛋饭,所以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千万要睁大眼睛,嫁个有潜力的男人,否则到35岁了真的很难。另外就是学会打理自己的财富。我到四十岁了从来没有买过股票,但是我觉得Ray99说的其实没错,应该开始打理自己财富了,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普通人,达到他所说的财商估计是不可能了。还有就是考证书吧,CFA、CPA什么的。不管怎么样,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是正常走到45岁的前提条件。45岁以后呢?我真的不知道,这也是我发帖寻求答案的原因。Part 6启发与交流耐着性子看贴,挺不容易的。因为自己也是到了这种不尴不尬的境地。希望获得启发和交流。天涯社区:soho的猫我是北京的,生于斯长于斯,明年35。女人。1994 年高中毕业成绩不好,只能上了个成人大专学语言。第二年冬天同班同学介绍进入top500强-DEC做了部门秘书。月薪1200。年轻对所有新鲜的东西都好奇,自学了oa应用等外企生存必备的技能。97年进入Sun,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脱产,家姐出资欧洲学习。念了半年预科之后学得MBA,学的时候还算含金量比较高呢,回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是满大街都MBA了。过去的老板介绍,重新进500强做售后服务,月薪6k。省吃俭用半年后首付3万买了京郊的房子。那时候就是踏踏实实的坐办公室OL。对生活没有大追求。后来是经过了经济风暴,陆续在GE等公司做过二线工作,职位最高做到过总监。目前是经理。薪水始终就是那么大几千,生活波澜不惊。直到前两年通过熟人介绍进入it500强,薪水没有变,但外快不少。第一年下来算帐,账面160w左右。现在房子换成5环边百平米小屋,去年买了个车。账面能有个几十万现金。没有婚也没有仔,有个同居6年的男友。很开心他能接受我不婚不育的生活原则。我这人算术始终都不好,买菜都会弄错帐,心理素质也不行,看不得股票帐涨跌跌玩过山车。所以所有的东西都不碰。只是近期全权委托给男友去做。同楼主相同的是:我们应该是同时代进入外企的。都经历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与失去的时期。都对外企的日子有了透彻的理解,都处在年龄、精力以及阅历上不尴不尬的位置。何去何从,很迷茫。同楼主不同的是:我没有技术背景,一直做的都是市场与支持。而几乎大部分的外企都是销售公司,在市场上是傀儡,没有一点自主权。可以说在中国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管理。很遗憾的。我没有孩子,也不希望自己陷入到那种围着老公孩子转的女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份小收入,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但在外企时间长了,人也懒惰了。如果要起早贪黑的创业,真的也是有点害怕。明年我就35了,心很累了,95年到现在都没有跑出500强的圈子,外企怎么回事早看穿了。现在就是纠结是辞职开个小店还是继续这么混下去,非常的矛盾。希望同各位同经历的外企女性们多交流。翻看了前几页,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几个人吧:1.T先生-外籍人士做到了某公司的上海总经理,才华横溢,精力能力无不是一流,典型的中国通,曾经拿到过中国zf极高的表彰,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统领大中华区数百亿人民币业务的总裁不二人选,升职指日可待。然而到了50多岁,风云突变。问题出在公司总部,这家百年的老店败了,原公司被另外的公司买去。合并后自然免不了一番争斗,很快的他被边缘化,给了一个小职,偏居一隅。T先生一怒之下辞职而去,幸好还几十年积累的人脉,被客户公司收编,继续做上海总经理。只是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完全就是集团军和加强营的区别。没办法,也只好干啊,总不能提早退休闲着吧。听过他醉后的不满,可是又没什么办法。慢慢的这么混着,再过几年,也就等退休了,没什么更大的指望了。2. 某公司亚太区经理已经是管着从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达,甚至东京悉尼的人了。也是看到前途无望,一个中国人,总不至于升到全球的总裁吧。再说公司内部内斗厉害,工作又太辛苦,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不久前辞职去跟老同学做风投了3. 老工程师50多了,被以整编的名义往外赶。没大资本做,买了一辆小车,一个出租车的拍照,雇人当了司机,算是个个体经营者吧。同时自己给人家做些技术活。赚的不多,但是还过的去。他说自己是快活的,看得出来是真的。人有时候在于满足,如果想不开,整日郁郁,觉得自己从大公司出来怎么成了出租车的小老板,心里有压力就活的不好。还有好多例子,认识的很多人基本上都出来创业了。开头虽然艰辛,生意做到后面也有大有小,不一定人人能发达。但是没有说过不下去的。只要调整好心态,安天知命,天定无绝人之路今天打卡晚了点。这两天灌水的多, 有料的少,那就顺便说点东西。昨天一个猎头找我, 也是一家同行的石油公司挖人, 职位差不多, 薪水高20%。我一听拒绝了。跳槽还是不跳, 是职场永恒的话题, 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 象鲜虾一样不停的跳, 有时候刚跳到一个槽里还没混热火就又跳了, 以至于我现在看我自己的简历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很过分, 不得不把几家试用期未满的公司给删除了。即便如此也是长长的一列, 我每次面试都要花上很多口舌来和对方解释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跳槽。现在回想当年很多次跳槽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 职务差不多, 就是多15-20%的薪水, 如果在一家公司好好发展也可以有机会的, 但那个对谁都怀着一颗怦怦乱跳的芳心的年代里, 很多人迷失了, 以为下一个槽一定好, 结果过档了才发现问题。跳槽一定要谨慎, 尤其是仅仅为了一点点薪水增加, 而不是为追求职业发展的突破而跳。再一次谢谢99每天打卡站岗,我理解你问什么这么做,而且我相信你在职场上绝对差不了。就这跳槽的话题多说几句,外企跳槽很常见,但是单纯为了增加工资跳槽需要谨慎。其实每一个的圈子里面的资源是固定的,能够加入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就把能跳的公司都走了个遍,对着你最后的东家,估计很难有牌可打了。其实跳槽不单纯是加工资,在跳槽前,最好多想想以下几个方面:1)钱少了没有?如果你从北京跳到上海,你的要减少50%甚至还要多,因为地区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账面上钱多了点,但是隐形的钱少了许多,就是一个穷忙活。2)职业前途有提升没有?如果跟我一样,带着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帽子从一家跳到另一家,但是没有通过跳槽接触到实质的更有挑战性的项目,其实是浪费资源。因为你在原来的公司也许可以很快升职到项目经理,但是到新的公司,一切都要重新开始。3)你的家人是否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为了月薪升了1W从一个城市跳到另一个城市,但是你的妻子或者丈夫要因此换掉自己的工作重新开始的话,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了。跳槽的定律是:通过跳槽,你跟你配偶的总体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放是合理的并值得跳的跳槽,否则不是。出差在外,先草草说几句,跳槽有风险,动作需谨慎。Part 8“杜拉拉”后传:第一代外企白领的尴尬中年他们是中国对外开放后诞生的一个新群体,一个体面的特殊阶层。他们是精英一代,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在传说中的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掌管着这些经济帝国的在华命运。他们的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衣装笔挺,说话中英文夹杂,出入于高档写字楼,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拿美元补助,度假就是出国游玩。他们就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外企白领。然而,人到中年的他们,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2012年下半年以来,外企裁员潮波及中国。2012年7月,诺基亚表示要关闭中国两个区域销售中心;接着,惠普宣布将于两年内全球裁员2.7万人;8月,摩托罗拉宣布裁减4000名员工。进入2013年,汇丰宣布今年将全球裁员3万人。3月8日,摩托罗拉员工收到总部的邮件显示,公司将再次裁员1200人。3月20日,汇丰人寿在上海宣布关闭其个险业务,数十名员工及上百名营销员遭遇“闪电裁员”。受到这次职业危机影响的不仅是外企的普通白领,高管们所受的冲击比以往历次裁员都要剧烈,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先进入外企工作的中国员工,姑且称之为“外企白领一代”,他们不得不开始面对职场中的“40、50”现象。他们还好吗!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公司最尴尬的人。Stella的前半生经历,可以说是著名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现实版。1996年,大学生Stella在北京某部委设计院当实习生,由于英语专业的关系,负责一些文字翻译,有机会和外企公司的员工接触。当时的北京,CBD还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八王坟时代”,摩天高楼屈指可数,国贸和中国大饭店等寥寥几座。一个暑假下来,外企员工的工作状态让Stella叹为观止。“我当时都傻了,真羡慕呀!我们辛辛苦苦算一周的数据,人家那边计算机轻松搞定;我们要一次次坐1号线地铁回单位集体开会汇报领导,人家现场全球电话会议,我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所以我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 Stella感慨万千。彼时的外企在规模上远不如现在的跨国公司,仅仅就是“某某公司中国办事处”,在人才招聘上还没有那么高门槛和过五关斩六将的考试。外语好、懂技术无疑是一个敲门砖,毕业时,Stella轻而易举找到了一份跨国公司办事处月薪6000元的工作。Stella接下来5年的人生正如杜拉拉的缩影:勤奋、吃苦外加善于沟通,即所谓的高情商,让她一步步从文员变为Team leader(团队主管),再升到主管,最后在29岁那一年成为新更名为“某某跨国公司”的“公共关系部高级经理”。同时,她也在生活质量上实现了大逆转:从合租房子到在北京四环外拥有自己的公寓。随着新世纪跨国公司在华数量的增加,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个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再加上海归疯狂回国创业潮的到来,Stella发现无论她如何努力,只能在原地打转。“在这个地方,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 四楼:其他国家的外国人 ;三楼:东南亚华人;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归或者有政府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 ;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 Stella形象地比喻。当她止步“二楼”3年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已经30多岁了。“我忽然发现自己成为最尴尬的一群人,我的上面永远是一个讲着带有严重口音英语的岛国人士,非常难相处不说,还经常要步步惊心四平八稳处理各种office关系。我的下面是一群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Stella说。当送走了自己第三任岛国人士上司之后,知道即使自己再努力那个位置永远是留给空降的人,再往上走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且在经历金融风暴开始大裁员的时候,Stella知道她必须做个选择。于是,她利用自己积攒的人脉,开了一家小型公关公司,虽说生计不愁,但是相比以前的风光,还是让她不得不去适应:之前是率领20个人团队,充当甲方牢牢掌握话语权,现在则是带着几个大学毕业生,开始赔着笑脸将乙方进行到底;之前是人群中的焦点负责全球最大Boss的新闻发布,现在则是幕后统筹充当服务角色;之前每年几次出国培训和公干,爱尔兰、英国、美国、澳洲和新西兰是家常便饭,五星级酒店是标配,现在则要自己出钱精打细算……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郝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个人迈入“40、50”阶段后,这是决定人生跳槽的关键阶段,可选择的范围相对狭窄。对于外企白领一代来说,跨行业和职业已经非常困难,他们只能在企业之间进行转换。目前很多人选择创业或者进入民营企业,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会比其他人面临更多来自企业文化上的不适应和个人心理上的落差,需要好好调适。一颗心事重重的高级“螺丝钉”。相比Stella始终对外企有一份情结,David则属于已经把这个地方看得透透的那种人。就像美国影星乔治·克鲁尼在影片《在云端》中塑造的那位拿着白金卡整天飞来飞去的裁员专家一样,David从大学毕业开始进入外企,他已经在这个圈子20年了,20年外企生涯,他跳槽不计其数,用他自己的话是“英美法德澳,八国联军都快全了!”从能力上说,能做到外企整个亚太区MD(市场总监)这个位置的人凤毛麟角,管着从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达,甚至东京、悉尼的人了。从人际上来说,他在这个圈子拿到过极高的表彰,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下一任统领大中华区数百亿人民币业务的总裁的不二人选,升职指日可待。2013年1月,北京一直遭受雾霾天的影响,PM2.5指数不时爆表,David的心情也十分阴郁。周五早上9点,他例行到公司冲上一杯咖啡后,打开电脑等着看公司最新一季的财报。之前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后,全球大Boss说的那句“目前形势低迷,希望大家有所准备”的话,让他预感到一丝不妙。果然,在刷新了几次公司邮箱后,David收到一份公司官方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长达30页的PDF文件详细罗列了该季度公司营收、利润等内容,但David只被财报最后几句话吸引住:“公司必须节省人力,开始进行无薪休假计划和人力调整。”10点钟,David接到公司CEO的邮件,通知他负责的华北大区要给出裁员名单并进行一系列的改组措施,并且从华东空降了两个新部门主管,这一切都要在三天内完成。整个楼层开始人心惶惶。同事们开始沉默等待和猜测,几乎所有人都默默坐在自己办公位上刷新着内部即时通讯工具和邮箱,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已经被裁员,当然最担心的还是自己!原本视频会议的几间会议室已经被人事部征用,用于分批通知被裁员工。David开始了自己那套例行说辞来安慰被裁掉的下属:“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在哪里都一样。出行乘飞机,住高档宾馆,就是维护公司形象;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就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说白了,这些就是画皮。没有必要在这里耗,拿着几万元赔偿,换一个更好的offer才是最明智的。”接下来的几天,David一直在思考,他觉得外企已经不是昔日的豪门,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央企和民企异军突起的时代,许多外企在中国的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加上最近几年公司的财报数字一年比一年难看,与其等着百年老店被收购自己再寻找下家,不如及早离去。但是外企家大业大,自己早就习惯了出差总是出入五星级酒店甚至常常商务舱来回,加上目前妻子是全职太太,两个孩子正在上着国际学校,一家人习惯了高标准的中产生活,“当年和我一起打拼的哥们儿有的自己创业去了,有的去了民营企业,以我目前的薪资标准其实去哪里都一样。创业已经年岁不饶人,而且外企职责分明,很多工作分得很细,令很多外企人的能力只专属于本职工作,不能发展其他职位的工作能力,久而久之便变成了一颗‘螺丝钉’。去民营企业呢又是重头再来,不免又是一番争斗。”David心事重重,决心近期给自己放个假,想想今后何去何从。还可以向上走的“大P”。45岁开始的退休生活和还在苦苦打拼、“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同事朋友们不同,今年47岁的Simon正在澳洲的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以前公司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江湖传说,35岁当了总监,45岁开始退休享清福,呵呵,这根本就是玩笑话,只是因为我自己很清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Simon说。Simon是典型的潮汕人,勤劳隐忍能干,上大学时就开始打工,由于外语好,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广交会给外国人当翻译。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企,直接给老板当助理。工作之余,学习投资理财。“广东人哪有不炒更(指从事第二职业)的,要想靠工资赚钱,那不可能。”结婚两年后,Simon和妻子开始了一系列的投资理财:先是,然后是股票,结婚初期的生活方式为后来20年的生活奠定了基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Simon又开始、技术移民。即使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使他们的投资缩水一半,但是后来又在楼市上赚了回来。等到他计划退休的时候,已经有了澳洲身份,还在悉尼有了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此外还和妻子有40万澳元的养老储蓄金。现在,Simon的孩子在悉尼上大学,Simon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上午和妻子一起到咖啡店,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吃早茶,是他最惬意的时光。镀被敲破,未必是坏事敦煌网创始人王树彤针对目前外企的“40、50”现象感触颇深,他认为伴随着外企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白领精英们获得了相对丰厚的回报,但许多人并没有想过镀金饭碗也有被敲碎的一天。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表现在跨国公司的中国经理人身上,就是“玻璃天花板现象”。“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出现的外企白领一代的人生转型相当特别,因为他们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新一代,和以前知识构成相对简单、按照论资排辈被社会自然淘汰的50后、60后相比,这些40多岁的外企白领的成长经历了中国经济最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面临大量精力充沛、学习能力更强、起薪低廉而且供应无限的年轻人崛起,他们在人才市场上渐渐失去优势,这是特定的经济发展规律导致的。”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兼全球研究中心总监庞锦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外企的‘40、50’现象并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要看中高级管理层的知识更新和储备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看他们的经验和人脉是否对于外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很难取代。对于某些专业性较高行业和职位,‘40、50’危机并不需要过分担忧。”刘兴阳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从制造产业升级为创造产业的过程,各个跨国公司在中国也开始产业和结构转型,中国本土企业也开始逐渐完善企业制度,因此这些多年打拼好不容易升到中高级职位的老白领面临人生另一次重大抉择。我个人建议他们好好想想。之前他们犹如一直在外企的高速列车上一路狂奔,从来没有慢下来停一停。应该调整好心态,放缓步伐,有时候换个环境不是坏事。”WEALTH《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精选六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谈心社(txs163)你一定听到过,“大学文凭不断贬值”、“名校光环已逐渐褪去”、“985、211已经名存实亡”等声音,它来自于某个暴发户,也可能出自某个亲戚之口。大学扩招、就业难度增大,很多人认为不管是不是名校,都逃不过毕业即失业的事实。所以大学在哪读、怎样读都无所谓,大学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吃喝玩乐的天堂。事实呢?最近一段关于“为什么要找名校毕业生”的视频走红,视频里大型企业的HR通过分析一个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简历,直接说明了名校和非名校毕业生在职场上的差距并不只是一纸文凭,名校和非名校文凭里的含金量更是衡量毕业生的标准。以前的段子讲:985是软卧,211是硬卧,双非一本二本是硬座,三本是站票,专科挤厕所,其他的趴火车顶上,到了目的地,没有人在乎你怎么来的……毕业后到了社会才发现:985是飞机,211是高铁,双非一本二本是动车,三本是直达,专升本是特快,专科是普快,其他的都是摩托车,然后所有人都在乎你同样的时间最终走了多远……当一个学渣在招聘会上拿着那纸大学文凭苦寻无路,当他在职场上处处碰壁时才明白:平台的重要性无可代替,听信读书无用论,换来的是一生的卑微。最可怕的是现在还有很多穷人家的父母对孩子说:“读书没用,大学毕业生还不如农民工。”逐渐明白为什么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了,这就不是阶级问题,这是智商问题啊,是有多蠢才会相信读书无用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思维。名校文凭是你初入职场最直接的敲门砖现代人在购物时,都喜欢用“品牌”来衡量一件东西的价值,在招聘市场上,“品牌效应”也同样奏效。即使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大多数大型企业在招聘时还是会有意识地筛选名校学生。据2017年最新数据表明,名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成功率远高于普通大学,呈现了非常明显的“二八”分布,两成左右的求职者获取了近八成的offer:985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68.7%的应届生获得企业offer;211高校应届毕业生中,超过一半尚未获得offer;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则有74%尚未获得offer。在《演说家》里面,张雪峰老师曾提过一个观点:学历越高,进入名企几率越大。所以这就是你读不读名校的直接差距。当视频里一位嘉宾说:“我自己公司的员工,没有一个重点的(大学)。”张雪峰老师一句“所以你不是世界前500强”,让他顿时哑口无言。这就是优胜略汰的社会,如果他是世界企业500强,会愿意放弃名校毕业生来录用普通高校的学生吗?一个好的企业总会向往更优质的员工。有人可能会说:“我可以用时间来证明自己并不比名校的毕业生差。”但是人家凭什么放着手边的优质资源不用,来等着让你证明自己?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说的那样,这个社会总有人一出生的起点就是很多人奋斗的终点。今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也是这样说的:“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但如果你再放弃高考,放弃进入名校,放弃奋斗,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名校起码提供给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虽然不能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成为马云,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已经跑赢了一程。走出象牙塔,以后的门票只会越来越贵,你可能再也买不起入场券了。所以不要小看这一份文凭,在别人还不理解你的时候,这张纸就成为了你最有说服力的标签。名校的学习氛围将影响你的薪资起点现在很多大学生“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一句话总结普通高校上课的状态就是:“上课有两宝,手机和睡觉”。一位普通二本的教师,在知乎上吐槽了学生上课时没人听讲,看课外书、睡觉和玩手机成为他们课堂的主题。《精进》这本书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本身就有高考失败的挫败感,又被不称职的老师和浮躁的同学所影响,更容易让他们不断放低标准,随波逐流。但在985、211 高校的学生,多数人在进入校园前就对自己的职业做了规划,他们大多数有了努力的目标和动力,促使他们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性和硬件条件。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每个人都在努力,这就形成了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你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哪怕最后变不成最牛的,也可以优秀出众。假如我们读书、工作除了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就是为了挣钱。那在赚钱这件事情上,学历绝对是决定因素之一,在财富分配标准上,全世界都保持了一致。据最新的毕业生薪酬排行榜,名校占据了榜单的前三十,清华大学毕业生毕业5年后平均薪酬达到了14918元,、上海交通大学分列二三位,分别为14205元和13739元。名校不仅能给你更多机会,名校思维将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方式1.在名校光环之下的更有自信心在《认真从随便开始》里有一句话:“底气不足,凭什么生气?你真的又有什么本事?积累你的底气,才能练就你的自信和勇气”学历是知识的结果,当你行了万里路,在一个名校里学到了比别人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时,在职场总会比别人变得有底气,这种底气让他们不论是在面试中或者工作上都有着更强的自信心。在看《欢乐颂》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关雎尔向安迪抱怨自己不是名校毕业,所以她在公司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筹,即使她可以用后期的努力来弥补,但是比起名校的毕业生,她这种自卑感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抹平。在职场里,一个名校的光环往往让你得到别人更多的信任,这种信任也是你工作上自信的源泉。2.名校给你更多增长见识和提升格局的机会一个好的学校和一个好的氛围以及优质的校友资源都会对人生带来巨大的变化和不可估量的机会。许多大型名企招聘,名人演讲和讲座都更愿意在名校里举办,知乎上有网友说:“一所普通大学的前三名才能参加一个国际交流活动,而同等级别的活动在名校里可能每月都有。”所以在名校的学生总要比非名校的学生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高的见识:很多普通高校的学生还在挣扎着考四六级证书时,985、211 高校的同学都已经在准备雅思、托福、保研和申请留学了。名校往往能够提供学生更多的名企实习机会。在《学霸是怎样炼成》里,HR说:“985高校的同学,他可能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就已经参加了大型的(金融)集团的实习,而且最少是六个月。”并不是说上了名校就能够让你大富大贵,但是名校总能提供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有机会认识到一些厉害的人,拓宽自己固有的思维。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3.就算名校光环褪去,你养成的思维和精神不会消逝杨宗斌曾指出,不论是否名校出生,学历平均仅会影响职业生涯6.5年,这也意味着在30岁后,之后的工作表现和职场成绩将逐渐取代学历。一个名校出来的学生即使高学历已经不能对他的职业生涯有任何帮助,他们从名校里面带出来的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却会伴随他们一生,他们习惯了在学习上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他们往往会在工作中有着更强烈的上进心。这也造成了一些名校和非名校的学生在工作几年后差距不断拉大,当别人在朋友圈抱怨有工作多不容易时,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将大学里上进的精神继续带到工作上。威廉·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里曾提起:名校对孩子来讲是必需品,不再是改变生活的一次机会,并且精英式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名校带来的工作上的便利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但是你在名校里磨练成的积极向上、勤劳辛苦的工作态度却会伴随一生。学历低的人可能会混得很好,但大多数学历高的人一定不会混的太差“氛围培养习惯,视野拓展眼界,资源创造机会。”一张名校文凭虽然不能保证你让你站上顶峰,却会让大多数人免于跌落谷底。有人会说马云没上过名校,但他同样可以成为首富,别忘了,那是20年前的事情。有人会说王健林还讲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500强企业也都说学历不重要,但他们不会去三本大学开招聘会。这个社会无比现实,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普遍越活得越辛苦。山西的煤矿工人,每天6点去拉煤,冒着矿难塌方的风险干到天黑也只能赚到一百块多钱。在互联网名企实习的实习生,就算在办公司里干坐着吹空调一天都有150块的实习工资,还不包括免费的三餐。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阶层,它影响到我们能不能接触最新的信息,能不能融入最前沿的圈子,这都是影响赚钱的重要因素。所以千万别信“学历不重要”那种鬼话了,学历低的人可能会混得很好,但大部分学历高的人一定不会混得太差。就像北京文科高考状元在采访里最后一句话说的那样: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读书上名校是普通人唯一可以复制的,最便捷的提升社会阶层的途径。不要相信读书无用论,不是读书没用,是你读书没用,主要是你没用。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谈心社(txs163),这是20岁年轻人深夜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深夜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也抚慰你的情感忧伤,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图片来自网络。点击回顾更多精彩内容女性在职场中受的歧视,会让男性占到便宜吗?高盛实习生月薪3万8,凭什么?城市空巢青年画像:孤独地像条狗,和siri做朋友……为什么学历越低的人,越喜欢发语音?这才是真相……一个可怕的职场现象:你向往的大公司,正在一步步毁掉你职场“35岁危机”:这是我看过的最棒建议那些拿命换钱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精选七有的人一生总是在羡慕,羡慕别人买了房子,羡慕别人环游世界,羡慕别人富甲一方,抱怨自己一生平庸无为,甚至穷困潦倒。一个有手有脚的人为什么会陷入贫穷,除了先天无法克服的因素,以及无法改变的现实之外,你是否为改变贫穷的命运努力过?你不是输给了贫穷的生活,而是输给了选择……选择比努力重要,关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你要做的,就是要判断趋势、看准趋势、把握趋势、积极的跟随趋势,并多学习勤思考如何追赶并搭乘这趟奔跑的财富列车,并对得起这个时代。前言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总量在由全球垫后到跃升世界第二的同时,无数城里的/农村的年轻人得以财富膨胀和逆袭上位,比起父辈,他们确实生活在了一个,并接连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机会/财富浪潮:77年恢复高考,头几届的大学生得以重用,后来大多去了政府机关/大型国企,并陆续进入领导岗位;80年代,回城知青及胆大有闯劲的乡村青年通过摆摊设点/商品流通赚取了第,并为之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90年代,制造业开始兴起,现今的大多数品牌产品多产生于那个时代,并涌现出一批年轻的企业家,同时乡镇企业也发展的如火如荼;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开始崭露头角,BAT即发轫于此时,又一大波年轻人抓住了机会并成为今日的互联网领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与外贸相关的工厂/贸易公司同样赚的盆满钵满,同样再增一批年轻人抓住财富的机会;2010年前后,以房地产为标志的上涨使得无数青年财富呈几何级的上涨,因为他们年轻,所以更易获得长期、大额的银行贷款,得以负债投资……而今,经济结构再遇转型,大消费、大健康、新经济、服务业同样蕴藏众多的机会,经济增长没有停歇,城市化仍在深度推进,阶层固化仍未彻底结束,年轻人逆袭上位财富增长的机会仍然存在…而这些通过国内外对比就能明显感受到:国人到海外,一般是老婆孩子在国外生活,或移民、或留学、或享受生活、或养老,但丈夫大多会做两地飞人,因为生意、工作、收入几乎都来自国内,相比起来,国外赚钱太难了,阶层上流的机会太少了。所以对中国来说,今后的十余年甚至几十年仍然是财富炸裂的时代,虽然比过往艰难,但作为年轻人,建议你切莫错过。1、中国的年龄收入格局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一个现象:新毕业的年轻人,其工资普遍高于其父辈(大多存在空间上的错位,即上海工作的孩子的工资高于东北某市父亲的工资),哪怕父辈有了几十年的工龄,甚至有着高级职称。如果年轻人胆子够大、脑子够活、再加上勤奋运气,几年折腾下来赚个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也大有人在。以此为思考,你能明显的感觉到,当下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偏向年轻人的。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中国处在财富炸裂的大时代!年轻人工资高于上一代,有如下解释:现在的职业选择更加灵活,年轻人当然会选择高工资的工作,生活成本高也逼迫着年轻人要求更高的工资,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看好未来的业务发展,当然与看好未来经济增长不无关系,就当是花钱培养新人、提前投资好了,企业是追求利润的,自然不傻。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当然就有新技术、新科技、新行业、新通讯手段等的不断涌现,而能使用并适应这些新东西的只有年轻人——微信/京东的后台技术研发中老年人会做吗?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管控中老年人能玩转吗?哪怕是这十余年来最赚钱的地产行业招聘的都是更有活力的年轻人!而这些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啊。所以,年轻人更能适应急剧变革的经济环境和压力挑战,就连吴晓波在招聘新员工时都强调必须是85后,所以年轻人工资高于其父辈是必然的。时代给了中国机会,让其国运上升,经济快速迭代前行,而GDP的迅猛增长又给年轻人提供了无数财富暴增的机会,让其极速的赶超上一代。其实,并不一定是这一两代的年轻人有多牛,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是他们站在了猪也能飞的风口上,赶上了好时代。年轻人能做的是跟同龄人竞争,比的是谁更加努力、更有眼光、更有决断力、更有好的运气。2、年轻人正碾压老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那么助推浪的动能是什么呢?高速的GDP增长。GDP的增长意味着增量财富的产生,是它的高速增长给了年轻人天量财富暴增的机会,因为年轻人有钱要么对上一辈存量财富的分配,要么分配创造的新财富,显然对增量财富的分配更容易。还有一点十分难得:这三十余年,中国经济属于草莽混乱竞争期,原有的规则被打破而新的规则又没建立,所以就有更多捡漏发财的机会,你看现在的欧美日韩台,寡头垄断而规则明晰,增量财富更多的分配给了资本而不是人力。新经济和知识结构。老一辈多就业于农业、(低端)制造业、(煤/铁/原油/矿等)采掘业,傻大黑粗,机械化程度不高,大量使用人力,效率很低。而现在是新科技、电子化、智能化且以服务业为主的新经济时代,父辈们陈旧的知识结构显然无法适应,也没有那个体力、精力、甚至决心去对知识技能升级换代。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不仅让商品日益丰富,对人工的使用也在大幅下降。这就是年轻人的机会,从小就接触并耳濡目染,成长的过程就是熟悉、操练的过程。金融手段的应用。父辈那代人讲究勤俭持家、省吃俭用、储蓄存钱、绝不能有贷款负债,“欠银行的钱,让它赚你的利息,多亏啊!”我们知道,近二十年来,中国就是一部货币超发、币值下降、甚至泛滥成灾的金融史。手里的储蓄因货币泛滥其购买力被一再稀释,可货币的超发也会稀释债务啊!所以这些年最优的资产配置方式是:放弃+适度负债,只要大于债务利息你就是人生赢家。所以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就赌对了,并且是1:3甚至1:5的哦,收益是三倍、五倍的往上翻!正是这些,才成就了年轻人在财富上碾压上一辈的动力和资本,这是时代给予年轻人的机遇,社会越稳定,稳定的越长久,这种机会就越少——永世的安稳是彻底的阶层固化。3、在走欧美日韩台的路2400万台湾人被分为三个800万:第一个800万是富裕阶层,大致占有社会70%左右的财富,年龄基本在55岁以上;第二个800万是中产阶级,辛苦工作、生活小康,虽无大富,但日子尚可;第三个800万则属于底层低收入群体,生活基本温饱,很难有翻身和阶层跃升的机会。因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已过,年轻人很难有财富暴增的机会,阶层基本固化。就像台湾/韩国的这波富裕人群受益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一样,日本的富裕人群则受益于七八十年代,欧美的富裕人权则受益于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因此,台湾韩国的财富掌握在父亲辈的手里,日本的财富掌握在父亲/爷爷辈的手里,欧美的财富就基本掌握在了爷爷辈的手里,反正跟年轻人没有关系,他们掌握的财富很少。年轻人很穷,没有工作(欧洲部分国家的年轻人失业率能达50%,这与当地的工会组织争取的雇佣容易解聘难有关,企业不愿雇佣的最大原因还是经济增长有限),也就没有话语权,他们的财富要增长主要来自于家族财富的继承,而非像当下的中国来自于通过劳动创造的新增财富,虽然这越来越难。欧美日韩台的路中国正在走,这些年我们明显感觉到阶层流动的困难和贫富的两极分化,但年轻人的上升机会仍然没有堵死,这当然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纵深的宽度和广度足够大:14亿人口、国土面积全球第三、勤劳努力吃苦耐劳的百姓、当然也包括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而这却可以让GDP增长的时间跨度更长。也许我们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就没有改革开放后这一两代的美好时运,欧美日韩台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的明天,这个国家也会逐步进入老年人掌握财富的时代,并彻底的阶层、财富固化。到那时,我们再回顾以往,也许会感叹、甚至怀念这个财富炸裂的大时代。作为年轻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后记中国崩溃论被海外舆论被宣扬了几十年,而今不但没崩溃反而越来越好,经济的发展本身有着自己的规律,当然还包括中国的特殊国情,虽然期间有曲折、回旋、波折,但向上的方向未曾改变,所以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仍然保持乐观,当然也有抱怨和不满,但整体是好的。选择比努力重要,关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你要做的,就是要判断趋势、看准趋势、把握趋势、积极的跟随趋势,并多学习勤思考如何追赶并搭乘这趟奔跑的财富列车,并对得起这个时代。延伸阅读:1、投资之《当幸福来敲门》关键词:永不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以种种理由来为自己失败的事业、投资和人生辩护:从小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机会;父母没有给我留下创业的第一桶金,甚至连一点关于财商和面的教导和帮助都没有;假如我当时有XX家那样的条件,现在肯定大不一样了……而当长大后的他们面对着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改变自己的财富命运时,又会给出各种借口: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学习;行情这么差,所以讲投资理财的都是骗人的。我现在才那么点积蓄,靠投资理财能赚多少钱,还不如等以后赚的钱多了再好好考虑理财的事……这样的借口和想法充斥着许多人的大脑,然而真正有成就的人从来都只想着在逆境中依然为成功想办法,而不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理由。克里斯·加德纳用自己再真实不过的人生经历告诉观众:任何时候,努力都不会显得太晚,任何逆境都不足以让你失去奋斗下去的勇气。永不言败。无论是事业上的攀登还是理财上的学习,永不放弃的理念永远不会过时!2、投资理财必看电影之《肖生克的救赎》关键词:分散风险除了上的启示,《肖》片中,银行家的身份和理财师的技能为安迪在监狱里赢得了生存的空间。依靠着对美国税法的熟悉,安迪成功帮助一位狱警节省了大笔遗产继承税,以至于后来几乎所有狱警都排队来让他报税。可见,节税是多么专业的一项工作。在美国,只有拥有CPA资格的人才能提供这种专业服务。而在中国,随着我国税收结构越来越多地从间接税(消费税、等)向直接税(所得税、房产税等)变化,将来个人面临的税收筹划问题将越来越多,学习一些专业的税收知识,合理运用税收优惠条款,将会帮你省下不少白花花的银子。3、投资理财必看电影之《决战21点》关键词:定性投资类似普通人的赌场策略,更多依靠经验和感觉作出。比如认为某低估就会买入,能否赢钱和能赢多少钱都很难精确预测;而量化投资则和MIT小组的算牌更像,依靠事先设定的和获利策略对某个价格数据和同类股票的估值情况等信息进行全方位扫描对比后作出投资决策,而不是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量化投资可以避免人性的弱点和情绪的波动对投资决策的干扰,更不会受市场杂音的干扰。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坚持被证明有效的(如策略、多空仓策略、阿尔法策略等),找到一个平均每次出手期望值为正的进出场依据,接着就是不断出手,果断止损,最终大数法则会证明你的投资胜率比其他人更高。要知道,成为一个像巴菲特那样成功的主观交易者往往不到万分之一概率,但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程式交易者,你只需要做两件事:设定投资策略以及坚持走完程序,在此期间,不要被一时的贪婪和恐惧所蒙蔽。如此一来,你永远不可能依靠投资一夜暴富,但你终将成为市场的赢家。话说回来,从理财的角度看,“小赌怡情,大赌伤身”这句话永远没错。一旦沉迷赌博,哪怕像MIT小组那么聪明,假如不能及时收手,最终都只可能走上一条不归路。您可能感兴趣:必看! 研究过去30年能跑赢印钞机的资产,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再有人问你机构核心竞争力是啥,就把这篇文章发给他!来源:米筐紧握趋势,抓住中国未来的,尽在诺亚财富!诺亚财富致力于为中国高净值人士实现全球化、全方位的资产配置服务。如您对相关投资机会感兴趣,请联系您的诺亚专属理财师了解详情;还不是会员没有专属理财师?赶紧点文末的“阅读原文”预约!一站式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投资:、VC/PE、、房地产、类、保险及相关的最及时的市场资讯、最深度的原创干货以及最实用的建议。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得专业理财师服务《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精选八网址:http://www.51licaiqu.com理财热线:400-676-1777主人吩咐猫到屋子里抓老鼠。当它看到了一只老鼠,几个奔突来回,到底也没有抓到。后来老鼠一拐弯不见了。主人看到这种情景,讥笑道:“大的反而抓不住小的。”猫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完全不同的吗?我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跑,而它却是为性命而跑啊!”这就是典型的绩效管理问题。薪酬设置前有有老虎主人想,猫说得也对,得想个法子,让猫也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于是,主人就多买了几只猫,并规定凡是能够抓到老鼠的,就可以得到5条小鱼,抓不到老鼠的就没有饭吃。刚开始,猫们很反感和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适应了这种机制。这一招果然奏效,猫们纷纷努力去追捕老鼠,因为谁也不愿看见别人有鱼吃而自己没有。因此,主人也轻松和安宁了许多,不再日夜睡不着觉了。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主人发现虽然每天猫们都能捕到五六只老鼠,但老鼠的个头却越来越小。原来有些善于观察的猫,发现大的老鼠跑得快、逃跑的经验非常丰富,而小老鼠逃跑速度相对比较慢、逃跑的经验少,所以小老鼠比大老鼠好抓多了。而主人对于猫们的奖赏是根据其抓到老鼠的数量来计算的。主人发现了蹊跷,决定改革奖惩办法,按照老鼠的重量来计算给猫的食物。这一招很快起到了的作用。这就是在销售上的按量提成和按额提成的典型应用。企业总部对于分支机构,分公司经理对于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对于促销员,都曾经走过这种由量提成到按额提成的演变和转变。这两种提成制度在企业的不同阶段都曾经有效地提高过中层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没有完全的好坏之分,只有相对的适合之别。这是一种纵向的薪酬设置和绩效管理方式。当然,薪酬设置和绩效管理还必须进行横向对比,也就是说它必须融入到整体行业环境中,否则,就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或者招不到人才,或者留不住人才。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发现邻居家的猫和自己的一样多,可抓到的老鼠却比自己多得多。他好奇地敲开了邻居家的门。邻居介绍说:“我的猫中有能力强的,也有能力差的。我让能力强的去帮助能力差的,让它们之间相互学习;另外,我将猫们编成几组,每一组猫分工配合,这样,抓到老鼠的数量就明显上升了。”主人觉得这样的方法非常好,就复制过来。可实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一点也不好,猫们根本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每小组抓的老鼠数量反而没有以前单干时候多。可是问题出在哪里?主人决定和猫们开会讨论。猫们说:“抓老鼠已经很辛苦了,学习还要占用我们的时间,抓到的老鼠当然少了,但鱼还是按照以前的办法分,你让我们怎么愿意去学习呢?另外,分鱼时你知道我们是怎样分工合作的吗?我们常常为分鱼打架,还怎么合作?”主人觉得猫们说得也有道理,决定彻底改革分鱼的办法。不管猫们每天能否抓到老鼠,都分给固定数量的鱼,抓到老鼠后,还有额外的奖励。但是仔细一想,还是有问题。小组中有的猫负责追赶老鼠,有的负责包抄,有的负责外围巡逻,防止老鼠从包围困中逃跑。每个小组应该按抓到的老鼠数量来分配,但小组内部如何分配呢?鱼的数量是永远不变,还是过一段时间调整一次?分工不同的猫得到的固定的鱼的数量是否一样呢?这回主人可真的犯难了!故事中的“主人”的困惑,正是许多企业都曾经碰到过或正在经历的难题。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这些难题,才能保证绩效考核不会流于形式甚或适得其反。怎么样根据行业的薪资状况和水平制定企业的薪资体系?一般来说,企业行业地位越低,薪酬状况就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行业地位越高,薪酬状况可以适当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如果要找到优秀人才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则要超越雇员的期望。如何结合企业的特点构建企业的学习型团队?学习是根本,团队是支撑,文化是核心,氛围是保障,而最终的目的则是能够产生生产力和提高生产力。虚拟团队和项目经理制在企业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内部沟通交易成本,不然就适得其反,一伙没有正式组织约束的人就会整天吵架和摩擦。团队中的岗位责任制如何制定,才会更好地发挥个人英难主义的同时又能有效地促进团队的发展?从中国目前企业的现状来说,个人英雄辈出。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个人英雄并非好事,把一个组织或一个部门的命脉悬于一人之手,那可是很脆弱的。只有英雄领导的优秀团队才是企业真正的希望。在专业分工的时代,每只猫都无法单独抓住老鼠,但每只猫都可以决定这个群体抓不住老鼠。专业分工的最大问题是管理复杂,需要群体协凋,已经无法论“鼠”行赏。这正是考核的过程导向要解决的问题。事情开始向坏的方向发展。主人发现猫们抓老鼠的数量和重量开始明显下降了,而且越是有经验的猫们或团队,抓老鼠的数量和重量下降得越厉害。主人又去问猫们。猫们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呀,主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逐渐老去。当我们抓不到老鼠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鱼吃吗?”于是,主人对所有的猫抓到的老鼠的数量和重量进行汇总、分析,做出了论功行赏的决定:如果抓到的老鼠超过一定的数量和重量,年老时就可领到一笔丰厚的退休金,而且,年老时每顿饭还可享受到相应数量的鱼。猫们很高兴,每个人都奋勇向前,日夜苦战,努力去完成主人规定的任务。一段时间过后,有一些猫终于按主人规定的数量和重量完成了目标。但是这时,其中有一只猫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条鱼,而我们抓到的老鼠要比这几条鱼多得多,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自创门户,自己抓老鼠给自己呢?”于是有些猫离开了主人,开始自己创业之路。如果说,有效的绩效考核和生物链能够形成企业的机会竞争力的话,那么,有效的企业文化和机制则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必须稳健永续经营;而对于企业的个体来说,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把最黄金的年华给了企业,而后半辈子却得不到保障,则每个个体无论如何是不能安心工作的。而企业也就形成不了自己的持续竞争力。正如故事中的猫们,如果主人没有解除它们的后顾之忧,它们怎么会一直拼命下去呢?而一旦解决了后顾之忧,拼搏起来那可是冲着自己的后半生啊。如果一个企业的营销系统不能考虑员工后顾之忧的话,员工要么就是靠自己的黄金年华和辛苦努力赚一笔钱就走,要么就是想办法从桌子下面去拿一些。而这两点对企业形成持续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都是致命的伤害。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家庭,只有靠不断的裂变和生殖,才能稳定和繁荣。一个员工,就像家庭中的一员,只有经营自己岗位像经营自己的家庭一样,企业家庭才会欣欣向荣。一旦家庭成员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做父母的总会拼命为其提供一些便利条件。而我们的企业呢?对于想自立门户的员工,常是千般阻挠万般阻止。为什么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内部创业的机制呢?既为自立门户者提供了平台,又壮大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少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关于融昌理财去:理财去是由杭州融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的专业金融服务公司。公司成立于杭州,注册资金2000万元。随着的蓬勃发展,理财去强力推出P2P。理财去平台一直立志做行业内最正规、最值得客户信赖的。平台坚守100%真实有效、第三方机构诚信担保、无规范运作、账号安全的四大保障体系,为客户提最优质的产品和最贴心的服务。长按二维码关注理财去,惊喜等着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一定要分享给更多的人哦!《有没有想过35岁以后的你, 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精选九点上方蓝字“”快速关注20多岁,你又迷茫又着急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你想要房子想要汽车,你想要旅行想要享受生活。你那么年轻却窥觑整个世界,你那么浮躁却想要看透生活。一、别急,千万别急上周在南京出差,深夜拖着疲惫去跟朋友见面,畅谈至凌晨两点。回到酒店已近三点,同屋的同事竟还未睡,点根烟,对着65层下的旧都夜景发呆。他非健谈之人,光头,一副艺术家模样,气质有天然的冷漠,之前交往无非公事,更无多话。不知道怎么提到了当今青年人的心态和选择,竟就聊起来,再也收不住。他18岁出来闯荡,没念过大学,今年38岁,是一本著名杂志的设计总监。如果这是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我可能再无兴趣听下去。但他说,我不知道你们这代人是怎么想的,我反感几零后几零后的区分和标签,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龄人聊不来。人是靠价值相互认同的,而不是年龄。现在你们这代人看上去都挺急,房子、车子、票子,但就是你们同龄人,也不全是这么想的吧?我点头。他继续道,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闷,真的,都是这么过来的。两年前我才有了自己的房子,今年儿子两岁了。我觉得一切挺好。25岁时我在一家体制内单位工作,已有七八年工作经验,呆不下去了,要走。领导请我喝酒。他一口闷了一杯酒,跟我说,你还年轻,别想那么多,别着急,做该做的事。就这一句话,我受用至今。我年轻时爱玩、浮躁,总有各种诱惑扑过来。我就记着老领导这句话,其他都不想,就做自己的事,一晃眼就到现在了。他继续道,你要说奋斗什么的,我从来没有,就是一步步来。房子、车子这些东西,说真的,只要你不傻不笨,踏实做该做的事,到时间都会有的,不可能没有。别去想它。别去管别人怎么做,相信自己的判断。守得住,慢慢来。他说,守得住,慢慢来。一个月前,我刚来,抱回家十几本往期杂志。匆匆翻完,绝望地陷进沙发里,给老师发短信:文章何时能写过四大主笔啊?差距不是一丁半点。他回,别急,你年轻。我说,我都24岁了,还看不到一点希望。他回,才24岁。我们最年轻的也30出头了,别急。才24岁。他连说两次,别急。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我们总是对短期收益期望过高,却对长期收益期望过低。他指英语,也说人生。说来说去,还是急。二、“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有人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到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