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盐地图城西的疑问

五月初这几天,新闻报道总离不开有关五一节日期间交通堵塞的消息。这次,竟是去崇明的主干道被堵得严严实实,让有心去崇明岛一日游的人大光其火。据说,许多车子在长江隧桥两边慢慢爬行了一整天,已完全丢失了游玩的时间和兴致。由于长时间陷在路上车流中进退不得,车主们的休闲最终变成了抓狂。
这种数十万人突然同时吹响去崇明的集结号,闹成沿线大拥堵的情景,既可笑又可悲,其根源在于对上海周边旅游资源的严重不了解。许多人以为上海的周边只有苏州杭州和一些古镇好玩,多年下来,已“玩遍了”,这才觉得长江隧桥之北尚是新天地,可以开车兜兜风,看看新奇。于是在五一节假汇成了一股可怕的汹涌车流,同时扑向长江隧桥!造成了长江隧桥的“人来疯”局面
上海的周边城市邻居们,无不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即使论不上是苏杭那样的大家闺秀,也可以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吧。像常熟,属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除了著名的虞山尚湖,还有梅里和古里;昆山和太仓,也各有千秋,城里都有古迹和园林可以寻访;青浦之西,有书卷气浓厚的吴江汾湖;金山隔壁,平湖市幽雅的东湖和乍浦九龙山正在静静期待你的到来;更毋说长兴、湖州、海宁,哪一座小城市不值得你一探究竟?千军万马同时过长江隧桥,让再宽敞的路桥一时也变成了难以逾越的“独木桥”,为什么你就想不到改道常熟苏通大桥去南通一游呢?或是南行平湖悠悠然逍遥一天时光?
& & 旅行社的广告导向,也是问题所在。
商业需要集中客流,减少成本,以便获取最大的利润。于是一部分耳熟能详的地方成了旅行商业化马太效应的获利者;同时,一部分不入旅行社法眼的地方却门口罗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但也有人不愿意“跟风”,宁可多走一点冤枉路,“剑走偏锋”,硬要对一些冷门角落看个明白。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应该都有各自独特的故事。小城多,故事也多,正好满足小家庭的假日休闲之需。
从乍浦回来后,老觉得对乍浦的风貌了解得不够深入,但又说不出缺了点什麽。对着地图看了又看,心想,大概因为乍浦的西部是什麽样子我还不知道,这就是缺憾所在?这一看,却发现乍浦之西竟有一个基本上没人注意的海边小城海盐。海盐县有两个地点是上海人熟知的,一个是南北湖,旅行社的广告做得震天响,甚至只知道南北湖却弄不清它是属于海宁市还是海盐县;另一个就是中国第一座国产货的秦山核电厂。
对南北湖,我心仪已久,只是等机会参加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特价自助游,那是包括了景点门票和车资的点对点的全程服务,真正的让利于民,绝对实惠方便;关于秦山核电厂,个人认为这种地方不适合旅游,且内心对于把核电厂设在人烟密布的杭州湾很疑惑。而对海盐县城,我从来也没关注过。不经意间,点击了百度百科的海盐县条目,细读之,眼前一亮:小小海盐城里,竟藏着一座全国十大著名园林之一的绮园!这一惊,遂促成了我的海盐之旅。
去海盐,上海汽车客运总站或南站有直达班车,车程最快时可2小时到达,最早的班次在早晨6时。但我一心想沿着海边旅行,顺便看看乍浦之西的摸样,竟错误地选择了去金山卫转车。实践证明,这条路线由于金山卫去海盐的班车车次少而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很不值得。结果,6时出的门,10时20分才路过乍浦,胸闷啊!
车到乍浦,顺着雅山路向西直驰。雅山路尽头能见到我曾憧憬过的瓦山,但瓦山并没有我想象之中那么漂亮,并且几乎被几十家大小化工厂包围起来,淹没在无数银光闪闪的化学反应塔和密密的管道网络之中。呜呼!谁还会再有雅兴深入到这大片化工厂的重重包围中去登山吟诗、发古思悠?乍浦之西,原来竟是重化工区!看来,杭州湾的北岸,除了港口码头群,就是怪味浓浓的化工厂区。
(乍浦镇雅山路西尽头可见瓦山)
进入海盐境,巴士竟没有沿海边的老沪杭公路行驶,这又偏离了我的一路顺便观海的愿望。它先是在一条不宽的傍河水泥路上奔驰,接着又向北拐弯上了满是集卡的S101国道,又被集卡车队堵了一会,途中又上了几个客,这么开开停停,进了海盐城区。好容易发觉直通老城中心的“新桥北路”的路牌,还有“离绮园景点4公里”的指示牌,以为离海盐汽车站已近了,不想巴士一个转弯,向西飞奔,又远离城区而去......我纳闷不已,问司机何必浪费汽油,绕远道空驰?司机也挺不高兴地发牢骚,“由不得我呀!”
终点总算到了,真相大白!原来,海盐汽车站今非昔比,自去年底已从往日近市中心咫尺的城南秦山路51号搬迁到了城西偏远的盐湖路1555号那边去了!我查找到的网上那些交通信息已是过时垃圾。如今的海盐汽车站占地广大,达46000平米,型制恢弘,按国家一级客运中心标准设计,端的已是不同凡响!只是苦了像我这种初来乍到,不明就里的驴友,白白浪费了几天来电脑上安排的路程计划,面对全新调整的海盐公交线路,得临阵磨枪,重新改变旅行日程了。
(海盐汽车站外景及海盐的公交小巴士。)
已快11:30了,我决定正午前先到天宁寺。查找车站走廊上设置的的公交线路图知晓,这得乘K7路,在百尺路新天地站下。
海盐的公交车都是些最多只能装载十几个客人的小巴士,这倒挺适合小城市运营的,反正线路上乘客不多;而且,班次的间隔规定仅6-10分钟,恰好不会影响待车乘客的耐心;车票价格也公道,一次现金2元,刷卡只要一元;但刷老年卡尚不能免费,还需五角。当然,城区内看不见大城市那种密集车流,无须担心公交车遇堵误点。
海盐的新天地商厦是一组古色古香的多层建筑,经营饮食娱乐业。小区附近街道绿化很好,景色幽雅。南面即东西横贯海盐古县城的市河盐嘉塘。盐嘉塘上,目前百尺桥以东城区内尚有叫得出名字的新老桥梁十座(都是翻新或全新打造的),依次是百尺桥、宁安桥、同安桥、秀水桥、叶家桥、广福桥、向阳桥、大虹桥、小虹桥和新桥。其中百尺桥、叶家桥和新桥是海盐城区南北干道上的现代水泥桥;同安桥和大虹桥是三孔石拱桥;秀水桥是亭榭式廊桥。
盐嘉塘东西横贯海盐城中央,两岸都是商业街,合称海滨路,这让我想起了平湖市的解放路,也是如此结构。不过,盐嘉塘南岸沿河商街并不连续。而盐嘉塘比平湖解放路那条街心河寛多了。道路绿化良好,路面整洁,因为城小,路上车辆行人不多。一路观赏河景、古桥,倒也赏心悦目。
(海滨西路新天地附近一隅。自助出租自行车站)
(天宁寺镇海塔)
沿新天地之南静雅的滨海西路向东不远,即可见海盐著名的镇海塔倩影。这一河段大概是海盐最大气美丽的地方。天宁寺的牌楼朝南临水而筑,东西分别有两座不同风格的古桥秀水桥和同安桥。秀水桥是新建的亭榭式廊桥,同安桥是古式三孔石拱桥。街道上行人稀少,秀气的廊桥上也没有几个游人光顾。这就是小城市通常的安逸氛围,令终年生活在嘈杂拥挤环境里的大城市人感到十分舒适。现在中国正在推进城市化,但愿建成更多各有特色的美丽小城市群,而不是争相扩建臃肿复杂人口爆炸的特大型水泥森林式的所谓“国际大都市”。
(同安桥)
(秀水桥)
(从秀水桥上看天宁寺牌楼。远处是同安桥,同安桥后面是宁安桥。)
海盐的天宁寺,相传始建于汉朝,初名“禅悦院”。唐朝宗大历三年(768年)建千佛大宝阁。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敕赐“天宁永祚禅寺”匾额。元世祖至元二年(1336年)僧梵琦(字楚石)募缘建镇海塔。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请来《大藏经》计6714卷。梵琦大师著有《楚石语录》,作《怀净土诗》传于世。源瀚大师住持天宁寺时,经八载重修千佛阁,又经八载重建镇海塔。崇祯元年(1628年)僧生白、眉白、元白三人重建千佛阁。清高宗乾隆至穆宗同治间,两次进行维修。民国二十五年曾修理镇海塔。抗日战争时期,天宁寺遭受重创,镇海塔屡遭日寇炮击,损毁严重,寺院倾塌,渐趋式微。目前所见天宁寺,已为改革开放后历年重建。天宁寺内最重要的遗存古建筑,当属被陈从周教授誉为浙江第一阁的明代千佛阁。
(天宁永祚禅寺)
(大雄宝殿)
(被誉为浙江第一阁的千佛阁)
(梵琦大师铜立像和镇海塔)
(镇海塔全貌)
海盐县自古以来就深受钱塘江海潮侵扰之苦。据说远在唐宋时期,海盐县城离海尚远,只因海潮侵逼,海岸遭到海水的冲击而崩坍,岸线内移,县城也被迫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天宁永祚禅寺住持僧梵琦发愿建塔镇海,塔于至元三年(1337年)9月23日开工,至正元年(1341年)建成,名为镇海塔。塔七面八层,高二十四丈,其高度、建筑造型均为周边地区之首,极为宏丽。
&&日,日本侵略军在全公亭、金山嘴一带登陆时,日舰亦炮轰武原镇(即海盐县治),天宁寺镇海塔因目标明显,中弹受重损,1938年,镇海塔再遭日军炮轰,塔身倾斜。日,十一级台风侵袭海盐,镇海塔顶坍落,塔身倾斜更为严重。1960年拆除上面三层,残存四层,高仅20.7米,塔基为须弥座,有石雕,犹保存元朝建筑风格,1980年12月,千佛阁、镇海塔基、绮园、碑廊等四处,列为引一批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5年至1987年,省文物局县政府先后拨款36万元,重修千佛阁,至此,整个天宁寺范围内仅存千佛阁一座,禅堂古井一口,镇海塔塔基一座,约两抱粗古银杏树一株。
日,因11级强台风过境,塔顶塔刹顶盘吹落,穿屋破顶砸破西侧人民剧院戏台。收藏在天宫内的文物撒落了一地。由于群众的配合,文物部门还是征集到了这些文物的部分,这其中有铸铭青铜磬、玉璧、青铜镜、纪年铜钱、水晶镇纸、水晶如意、《大悲咒经》、铜净瓶、青铜像、玉佛、木雕如来像、铁质金涂塔等等。&&
因塔刹顶盘形如大铁缸,有民间传说,次日缸内竟出现两条不大不小的河鱼,甩尾噼啪作响(想必是有飞鹰叼着鱼儿歇脚缸沿,不慎跌人顶盘内)。久受天雨之滋育,吞吐日月之精华,又常受香客之施食,鱼儿渐渐长大。乡民视之为神,顶香膜拜。不料某夜被栖身塔基廊庑间的叫化子煮来吃了。天明,发觉大鱼不见,信众以为鱼化成龙飞上天去了,一时引动巷议纷纷。此故事令人发噱。
台风灾后,塔身上半部分倾斜度更加明显,政府为保障剧院和四周居民的安全,不得不在1960年拆除上面三层。原本高60米左右的七层宝塔只剩下14.6米高的两层半残塔,而且残塔塔身向西北倾斜达324毫米。1966年被改建为自来水塔,却因此躲过文化大革命一劫,得以保存残躯。
风雨之后终见彩虹,时间到了2000年,全国的旅游热兴起。海盐天宁寺名胜区开始建设,在拆除水塔时,人们发现镇海塔的每一块塔砖上都用红笔写着“大悲咒一遍”,这与明代董谷的笔记《杂存》上所写“闻楚石初建时,每一砖顶首跽诵大悲咒一卷”的事实相符。紧接着,又在拆除水塔后的塔体砖层中,出土了两件铁质镏金金涂塔和五箱经书。在报请省文物局同意后,人们随后开始对镇海塔地宫进行清理。
镇海塔的地宫建于塔基正中心的塔心室下方。塔心室表面是一层青石板,这些都与明天启《海盐县图经》的记载吻合。地宫口终于露出来了,它位于塔心室青石板下40厘米的深处,据参与整理文物的海盐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万金描述,“地宫的结构为方形竖穴式,由函室、回廊、后龛三部分组成,形制较特殊。在函室发现了一尊贴金铜观音造像,观音造像背后的砖壁上竖有一面青铜规矩镜,在观音造像前是一件青铜素面净瓶,在净瓶的口沿附近发现一件素面青铜镜。在函室底部四角和观音座像下放置五件铅盒,铅盒内分别盛有青、红、白、黑、黄五种矿物颜料。在函室与地宫外壁之间的空间回廊里,发现了炉、磬、钟等物品。在后龛也发现了三尊由五个单体搭构而成的玉质释迦牟尼造像,制作精美,雕刻精细。”地宫里另外还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由于镇海塔地宫的建筑形制特殊,所以这次市博物馆在塔藏文物展出时,特别仿制了其模型,安放在展厅中,使广大观众有直观的印象。
日,镇海塔工程动工,至日竣工。整个修复工程历时三年。
&可惜,我到时塔门竟铁将军紧锁,不能登塔。如能登顶,倒是俯瞰饱览海盐春色的绝佳之处。
(秀水桥上礼瞻古寺)
进寺,燃香礼佛,游览古寺毕,遂向东跨过护城河上的西门桥进入“海盐古城区”,寻觅心仪的幽雅绮园。当然,海盐古城墙绝大部分早已荡然无踪,今仅留残段于城东海滨公园(又名闻琴公园)内。但古老的护城河“涛声依旧”,仍保存圈划着古城从前的地标范围。
在盐嘉塘北岸海滨西路,西城门桥畔的绿地里,赫然伫立着一尊古代将军骑马舞鞭的雕塑,人物竟是虚构的水浒英雄呼延灼!呼延灼的最后结局,本在古代不同作者写的不同小说中存在各种说法,有的阵亡,有的善终。独在《说岳全传》这本章回小说第三十六回中,写到无能阳萎的宋高宗被兀术一路追杀往海盐县之际,竟无人救驾,大臣王渊向高宗推荐已经退隐海盐多年的呼延灼,于是高宗召呼延灼保驾。呼延灼出阵便击杀降金将长江王杜充,后来兀术亲自接战呼延灼,只见呼延灼“鹤发童颜,威风凛然”,遂生招降之心,却遭呼延灼断然拒绝。二人交手三十合后,呼延灼年迈力衰,不能久战,想退回海盐城中时,谁料坐骑踏毁吊桥,马失前蹄,呼延灼被掀翻在地,为兀术所杀,宋金二军皆为之叹息。虽然呼延灼战败殉国,但却成就了为国牺牲的民族英雄形象。(而真正的历史记载为:在最早的《大宋宣和遗事》名单中,确有一名“铁鞭呼延绰”。呼延绰本是朝廷派往征剿海贼李横的将领,却因战事失败,受到朝廷严责,因而结连李横背叛朝廷,最后投奔梁山势力,这倒与后来小说中的呼延灼遭遇相近。)不管是否真有其事,反正这是很少牵涉到海盐县的一只娓娓动听的感人故事,在稍欠阳刚之气的鱼米之乡,海盐人当然理应发扬光大,为之奉呼延灼为海盐之古英雄矣。
(海滨西路河边的呼延灼雕像)
&已过正午,肚中早唱起空城计。好在沿路各式小饮食店不少,见一家东东面馆店堂整洁,座桌空无一人,遂走将进去,点了一碗大排面。稍歇片刻,老板端了热气腾腾的面条摆上桌子。我狼吞虎咽,一忽儿功夫,风卷残叶般将面汤全数下肚。品味下来,排骨煎烹得不错,汤汁也算入味。只是该店生意冷清得出奇,谅来海盐城食肆多,食客少,竞争激烈,已无法维持生意,所以只得在门口贴上转让店铺告示。付了十元面资,出店继续前行。
(品味东东面馆和它的大排面)
(海滨路绮园路交叉口)
没走几步,已见绮园路的旅游指示牌,因冯宅大修,目前绮园的入口西门就在绮园路上。这条绮园路从前只能叫绮园弄,现在为了发展旅游业,搞大了。内中竟还建了个张乐平纪念馆。说来惭愧,张乐平虽出生在海盐海塘乡,但少年时即去沪上求学谋生,之后大半生俱在沪上度过。张氏之为“三毛之父”,实实在在都是在上海滩发迹扬名的,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上海人。不算解放前,从1950年开始,位于上海五原路的一幢小楼,便是张乐平先生居住了42年的地方。他在那里绘制了大量的美术作品。他的画室至今基本保持着原样,仿佛依然飘着墨香。张乐平旧居被列为上海市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但上海人和旅游界对此却以平常心待之,没什麽大动静。倒是海盐人根据张的出生籍贯赶紧轰轰烈烈地建造了一座漂亮的纪念馆,让张乐平得以“锦衣还乡”、“魂归故里”,亦让海盐为之“蓬荜生辉”。现在,除了张乐平先生的后代们还坚定地乐做大上海人,就形式而言,张先生已复归海盐矣!
(纪念馆、张乐平和三毛雕像)
无独有偶,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张元济也是海盐籍贯。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海盐武原镇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张元济被“革职永不叙用”,旋即离京到沪,任职南洋公学,主持出版严复译《原富》等一批西方社会科学著作。1902年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长。张氏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主持商务印书馆的编译出版事业,以学者兼出版家,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尊丰碑。
张元济倒是一位从来不忘扶持家乡的绅士,生前一直关心与支持家乡文教事业。竭力搜求、保存故乡先贤遗著,其于民国30年1至4月捐赠上海合众图书馆的珍贵书籍就有:嘉兴府前哲遗著496部、1822册,寄存(后永远捐赠)的张氏先世著述及所刊所评校之书104部、856册;海盐县先哲遗著355部、1115册。
& 海盐人在1987年就在绮园之北的文昌东路建成了张元济图书馆,图书馆占地共8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其最大特点一是设立了商务印书馆版本阅览室,搜集、整理、保存和陈列商务印书馆近百年来的出版物,现共有版本6000多种,1万余册,且每年均以一定的比例递增;二是设立了张元济纪念室,收集了张元济的遗物和著作及有关文物。面对海盐人的种种真诚厚爱,一直以拥有商务印书馆为自豪的上海人除了脸红,又能说什麽呢?
(张元济图书馆位于文昌东路,离张乐平纪念馆不远。)
好了,了解完上述二处海盐文化名人胜迹,我要游览海盐县那座位列“全国十大名园”的绮园了。
绮园路入口之东即是绮园的旧主人故居——冯宅。
(冯宅南门)
冯宅布局为前宅后院,前部为三进的宅子,占地1668平米。绮园园主冯缵斋是酱油世家,端的是靠打酱油成长壮大的。咸丰年间太平军造反的战火蔓延至浙江,冯缵斋将资产移至上海,在上海小东门附近创办了万通酱园。毕竟上海是大商埠,万通酱园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冯缵斋财源滚滚,索性捐了四品的官衔。有钱有势后,也就拥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冯宅和绮园。呵呵,由此看来,海盐名人的发迹,多与我们上海有关。
&抗战时,冯氏举家到上海避难。1939年,海盐沦陷,进驻县城的日军一眼就看中冯宅,将其作为“司令部”。解放后,冯缵斋的后人将绮园“捐”给了国家,冯家的万通酱园则被国家“赎买”,公私合营后并入上海酿造七厂。而绮园,则改成嘉兴专署“工人疗养院”,如此一个小巧美丽的园子,据说当时得有一定级别才住得进去。1967年重修后,更名为海盐人民公园,真正的面向大众开放。“绮园”却也从此隐姓埋名,藏在深闺无人识了。直至1980年开始,旅游业恢复生机,有识者点醒县衙,列为县重点文保单位;1985年重又恢复“绮园”之名;由于而后到访拍片之名剧组不断,更有入选十大名园称谓之誉,惊动省府,遂于1990年进一步提升为省重点文保单位;随着名声鹊起,2001年终于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文保单位。呵呵,丑小鸭终成白天鹅!
(冯宅考究的厅廊)
冯宅的正厅名为三乐堂,出自《孟子.尽心上》: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人,一乐也;父母兄弟俱在,二乐也;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三乐也。三乐堂正中悬挂的大幅国画,正是绮园十景之一:美人照镜。
(三乐堂)
& & 冯宅之后就是占地十五亩的绮园。
绮园的前身是拙宜园和砚园,这两个园子是园主冯缵斋娶妻时女方的嫁妆。清咸丰年间,两园皆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十余年后,同治九年(1870年)冯缵斋在两园的遗址上,筑起新园。将园子命名为绮园,意为“妆奁绮丽”。妆奁,是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借指嫁妆。冯缵斋将园子命名为绮园,可见对女方相当的尊重。顺便提一下,冯缵斋的妻子黄绣是当时著名诗人、剧作家黄燮清的二女儿。
央视老版的《红楼梦》与《聊斋》都曾将此作为外景地之一。1990年,它不知入了哪位园林建筑权威的法眼,荣幸地被上海古籍出版社选入该社出版的《十大名园》系列丛书。其余九家据说是: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上海的豫园、广东顺德的清晖园、河北保定的古莲花池、北京的颐和园、园明园。本人觉得把残废已久的圆明园列入其中显然十分荒谬,有点“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中”之感。而吴江同里的退思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精华楷模,反倒无缘其列。如果是评中国的十大历史名园,那圆明园当选才合乎情理。
(绮园西门)
&绮园主打的是古树山池,十五亩的绮园三分之二为假山,三分之一为水,亭轩仅仅四处,正切合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造园意境。看看那些粗壮的古树,树下都置有说明标牌,大多已有一二百岁了。
(别有洞天)
&进园,过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月门,便是绮园的第一美景:潭影九曲。
(潭影九曲)
潭边四面通透的潭影轩,古树绿荫之下,清风徐来。轩中常常坐着闲聊或闭目养神的当是本园的工作人员。因为少有外地游客,除了扫扫落叶,清清水面,整日悠闲无事,绮园几乎是员工的私家花园及修性养身之所。如一个人并无进取之心,这大概是世上少有的最令人垂涎的工作岗位了。
(美人照镜)
绮园里有许多太湖石,这是中国造园时的必备之材。一块上好的太湖石往往可以成为一个园林的特殊标志,绮园的最具特色太湖石是一块叫作“美人照镜”的奇石。绮园的另一巧妙,是假山几乎围绕着周边,也贯越中央,延绵不断,既能攀顶,也能钻洞,更有小小谷底仙岛,深潭碧水环绕,让人感受环山巉崖之险。其“幽谷听琴”一景,布局尤为精妙。
(幽谷深潭,中有小小仙岛,悠然在此饮茶清谈,不亦乐乎!)
(海月小隐)
&绮园的主湖,因一条弯曲的长堤和二座形式不同的石桥一分为二。四剑桥,因四根截面为菱形的桥墩似四把利剑插入水中而得名。桥面由三跨石板构成,据说是在国园林桥景中仅此一例。左侧纤细的长提及其后的罨画桥将水面分成两部分,行走于长堤之上可欣赏左右两侧的美景。据说长堤是吸收、简缩了杭州西湖苏堤和扬州瘦西湖长堤的布局精华。
(四剑桥)
(晨曦罨画)
(风荷揽榭)
虽然快入夏了,湖中却依然不见荷莲之影。“风荷揽榭”之景,大打折扣。好在满园古树盖天,湖面仍绿意盈盈。
我质问一个工作人员,为何把一个不伦不类的喷嘴设在湖心洒水,破坏花园的原汁原味?他忙打招呼:“你误会了!那是为了便于把飘落的杂物漾到岸边来,集中清理掉。平时不喷水的。”
游罢园西“古藤盘云”,深感这个园子确有匠心独到之处。满园古树假山、幽谷湖溪、长堤古桥,屋宇构建却仅有四处,恰好给整个布局画龙点睛,不同于别家园林满园充斥亭台楼阁回廊之景象。
绮园西墙外标着一个“丽园”的院落,里面却堆满建材、垃圾杂陈、荒草离离。一个工人说这是准备新修的景点。于是游览到此打停,出园。
(大虹桥)
冯宅门口即整修一新的大虹桥。过桥是海盐的老商业街区。从海盐主要的商业街朝阳东路向东就是南北向的主干道新桥路。总的印象是,海盐老城区的道路基本上都开满了商店,但客流不大。也许是大城市人看惯了满街终日熙熙攘攘的人流,一旦到了小城,宁静平和的商业环境反倒有点空落落感觉。&
(董家弄步行街)
(勤俭南路)
(在大虹桥上向东眺望。近处是小虹桥,后面有汽车行驶的是新桥,远处城楼是海滨公园靖海门。)
(朝阳东路)
(新桥南路恒隆广场)
(新桥南路朝阳东路交叉口)
(海滨公园一角。右上方远处是秦山。)
海盐的海滨公园有两处,秦山路(老汽车客运站所在)南端的新海滨公园观海较方便。如海面雾霾没有的话,可以清楚地看到海面上以白塔岛为主的小岛群和秦山。秦山核电站就在秦山东南沿海。根据官方介绍,至今已安全运营近三十年了。
关于核电,由于前年地震海啸造成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曾造成世界范围的核恐慌。远东各国及至美国西海岸的人们甚至变态地疯狂抢购碘片和含碘食盐;出于安全考虑,德国甚至宣布关停全部核电厂,力争用清洁能源代之;我国也暂停了大规模新核电项目的原建设计划。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附近20公里区域内被划为核辐射危险区,居民全部迁走,原有城镇都成为空无人烟的鬼城。这种景象,又让人联想到上世纪1986年可怕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当时,由于人为的操作错误,反应堆发生爆炸,方圆60公里内至今成为禁入的高危核辐射区,风的传播让核污染影响范围几乎遍及整个欧洲!白俄罗斯甚至三分之一的国土蒙上了放射性灰尘。灾祸带来的损失和预后补救措置,成了金钱填不满的无底洞。一时世人谈核色变。
核电站是绝对不能出一点点技术差错的,各国对核电站都有严格技术防护标准,设置数道防泄漏措施,以确保万无一失。但说穿了,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安全技术,核电技术已升级为四代,就说明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更先进更安全的技术;而自然灾害对核电站的的影响显然更是难以预料的。人类对任何灾害的突然降临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由于核辐射灾害的危害延续时间超长、危害区域广阔,又没什么有效手段迅速消除核污染物,连核电厂产生的核废料储存都是老大难课题。核电厂的事故影响不堪设想,所以目前最好是不要兴建核电厂。人类的希望是尽快搞出清洁的无辐射核聚变形式的核电站(人造小太阳),那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核污染的危险。但科学家预测至少50年内还没有成功的可能。我国面临着一道难题:人均发电量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建火电厂,得需生产目前产量三倍的煤炭!这将产生巨量二氧化碳和粉尘,造成环境恶化,且资源储量和供应紧张状况加剧。这又倒逼人们重新考量启用核电计划。
看来,如何高效发掘利用清洁能源是中国科学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抢占的制高点。近日无锡尚德的倒闭让人发出疑问,我们能大规模生产最廉价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向欧美发达国家出口,为什么不能自己用来高端开发利用呢?
&******************************************************
我为什么不赞成重启内陆核电——我国核电发展必须稳中求进、确保安全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30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今年上半年,我国领导人关于核电发展的数次表态,让中国核电发展成为中外关注的热点之一。核电的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能事业,如何把握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等问题,成为政府、企业、学界思考、探索的重点。欢迎就此问题发表您的观点。
(引言)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
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海牙国际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
要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一、核电安全事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落实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海牙国际核安全峰会上首次阐述中国核安全观时,强调“要使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就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4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除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社会、生态等10方面的安全之外,还特别提出了“核安全”。
核电作为核能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确保安全的重要性已然超过其他所有能源品种。人类历史上三次重大核事故的严重后果表明,核电安全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国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文明。
1979年美国三里岛事故导致20万人在惊恐不安中大撤离,卡特总统视察事故现场时宣布“美国不会再建核电站”。其后30多年时间里,尽管美国几度经济低迷和能源紧张,但从未启动新的核电站建设。这个仅为5级、堆芯仅是部分熔毁的核事故已经让美国人深受伤害:三里岛事故耗时11年才完成燃料碎屑的回收,而损毁的机房在去除放射性物质后被封锁起来,至今还处于严密监控之中,拆除时间未定。
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时,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承认“这场事故是压倒苏联的最后一棵稻草,民众对政府产生了极度不信任感和幻灭感”。今日的乌克兰仍然无法摆脱核事故的梦魇:一个方圆30公里、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当年的石棺已无法阻止核污水流入湖泊,乌克兰不得不斥巨资集全世界之力,设计建造一个巨大拱顶来包裹石棺。而要让这座灾难遗址真正安全,工程人员预计至少需要100年时间。在此期间,如何防止放射性物质渗入地下水、危及基辅300万居民的供水,始终是悬在乌克兰政府头上的利剑。
日本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三年,至今也无法止住核污水以每天400吨的速度激增(目前厂区和机房核污水量已高达52万吨),31万难民无家可归。面对诸多难题,东电公司不得不坦承“处理核事故的核心工作至少要到2045年才可能完成(还不算反应堆机房和核废料的安全处置)”、“电站报废至少需要40年时间,今后任重而道远,将是一场终点遥远的马拉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核电安全事关重大,不仅关系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落实,更关系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核电发展不仅要确保当代人的安全,还要保证子孙后代的安全!对核事故的风险和严重后果不能有任何低估和轻率。
二、发达国家的核电实践于我国是宝贵的前车之鉴
我国核电建设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得多,目前以“运行堆年”为指标的实践经验尚不及美国的1/33、法国的1/15、日本的1/14、俄罗斯的1/11。在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重压力下,对于“核电该在我国能源转型中担当何种角色”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发达国家的多年实践和最新认知,结合国情来权衡利弊、审慎抉择,以免把人家已经得到教训、证明是弯路的路再重走一遍。
发达国家核电大规模发展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水电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风能太阳能还十分昂贵,为解决能源问题,几乎都选择了发展核电。然而几十年实践下来,随着三次重大核事故的发生,以及核废料处理、核电站退役成为沉重负担,发达国家对核电的“双刃剑”效应认识得越来越深刻:核电虽然有能量密度高、无火电污染物排放等优点,但也有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无穷后患;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核电并不是“安全、清洁又经济”的能源。
目前除个别国家有少量在建机组外,发达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弃核”态势,纷纷转向技术难度更小、建设周期更短、环境代价更小、成本也并不比核电高的能源品种。
一直以来拥护核能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福岛核事故后感言:“即便日本这样的高科技国家,都无法避免核电风险。如果政治家有这个认知,就该负起责任。”并毅然决定“2022年前德国全面弃核”,开始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大转型。意大利、瑞士随后也决定弃核。法国总统奥朗德明确表示,不希望法国继续保持对核电的依赖,承诺在2025年前将法国核电比重从75%降到50%。瑞典最新民意调查显示,50%以上民众对核电持怀疑态度、希望淘汰这种有争议的能源,瑞典正考虑效仿德国、瑞士和意大利,逐步取缔核电。
发达国家所遭遇的种种难题是我国思考核电发展走向时不能忽视的宝贵前车之鉴:
1.现阶段的科技水平还未能使核电“已经安全可控”。核电在现阶段之于人类,“可以做到安全”不等于“已经做到安全”,“可分析、可认识”不等于“已分析、已认识”,“可驾驭、可控制”更不等于“已驾驭、已控制”。美国、苏联和日本三次重大核事故警示人们:直到目前,人类的核安全是建立在核电站本身“不出事”的基础上的!尽管技术进步把核事故发生概率一降再降,然而一旦天灾人祸导致核电站出了“万一”,最先进的核国家也没有好办法!连控制污染扩散都很难,更别提彻底消除核污染了。
日本作为核电强国和机器人最发达的国家,至今无法接近高放射性污染的机房,无法阻止地下水不断流入,无法取出熔毁脱落的堆芯,除了不断注水冷却反应堆,别无他法。真正控制住污染、完成机组报废,还有太多科技空白。日本已向全世界征求方案,但至今无解,未来何时能有,不得而知。
关于号称“安全系数比第二代提高了百倍”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目前在全世界尚无运行实践,所谓的“更安全”仍然是概率安全,而且只是理论计算结果。“实践”才是判定核电安全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正如国际核电界早已形成的共识:“核电安全性完全依靠经验,技术先进并不能代表更可靠和更安全,除非有若干堆年经验证实”、“核电技术创新风险很大,必须从若干实验试点开始,经过若干年实践证明后才能推广。”
2.核废料处理已成为全世界无法摆脱的危险重负。如果说重大核事故只是小概率的极端恐慌事件,那么核废料污染则是一直伴随人类的难以卸掉的危险重负。目前全世界443座核反应堆已积累了36万吨致命的高放射性核废料(致命放射性污染可持续10万年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2万吨的速度增长。
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找到了绝对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方法,核废料泄漏事故更是时有发生。今年2月14日美国位于地下655米深处的军用中低放核废料储藏室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泄漏事故。因许多存放乏燃料的冷却池已饱和,存在比福岛核电站更大的火灾隐患,美国核管理委员会2012年决定“新核电站无法获得许可,现有的许可也不能更新,直到美国想出处理核废料的办法”。德国“弃核”后电价暴涨,然而大部分德国民众仍鼎力支持,因为“不想留下核废料给小孩,不想让后代再面对核电厂的风险”。
由于核废料处理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公认“核电能否复苏,先决条件之一是乏燃料安全处置”,欧美科学界频频发出警告:“核废料处理已成世界性天价难题”、“核废料为后代造成的隐患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并特别提醒当前积极建设核电站的国家“不要忽视核电站退役和核废料处理等可能遗患无穷的重大问题”、“核电要发展,前提是想好核废料处理,否则这个问题最终会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3.核电站退役周期漫长且成本非常昂贵。废弃的核电站若不进行“退役”处理,遇到海啸、地震、恐怖袭击等天灾人祸,核威胁仍在。然而直到有核电厂需要退役时才发现,“安全退役”耗时又耗钱!从停止反应堆到彻底完成“退役”的时间长达10~80年。
荷兰多德瓦德核电站1997年关停,要到2047年才能完成退役。原来人们估计一座核电站的退役资金只占最初投资的10%~15%,而法国布雷尼力核电站退役金从2001年占最初投资的26%升至2008年的59%,总金额超过原始预算的20倍,且还在上涨。俄罗斯仅为5兆瓦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从2002年开始退役,目前仍在进行中,仅2008年卸载核燃料、2013年拆卸厂房和设备就耗资人民币0.897亿,相当于核电站投资成本至少要增加1.8万元/千瓦。
截至2012年1月,全球共有19个国家的138座核反应堆已关闭,但目前只有17座核反应堆的退役工作彻底完成,而未来10年全世界还将有80个民用核反应堆面临关闭。所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说:“数目不断增长的到期核反应堆的退役问题,正成为令全世界担忧的问题。”
4.内陆核电因为缺少冷却水而运行困难、前景黯淡。欧美国家建设了很多内陆核电站,跨国科学家团队耗时10年对这些内陆核电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于2012年6月发表了研究报告《核电、火电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指出“在气候变暖趋势下,缺少冷却水正成为欧美在运核电站的严重约束。年的夏季,欧美多个内陆核电厂出现了因为缺少冷却水而被迫停运的状况”,该报告同时预测“因为冷却水的缺乏,年核电和火力发电能力将在美国下降4%~16%、在欧洲下降6%~19%”,并特别强调“严重的水资源约束使内陆核电难以持续发展,建设新的核电厂时,选址放在海边是应对气候变暖有效的、重要的策略”。
三、亟须高度重视的、影响我国核电安全的“短板”
核电产业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是产业链包含前端天然铀资源的勘探储备、中端核电机组建设和后端核废料处理,三个环节需要同步发展;二是每个环节特别是对核电机组建设而言,选址再可靠,技术再先进,如果管理跟不上去,一个小小失误都可能100%导致一场核事故。国际经验表明,技术并非万能,随着核电设备软硬件水平的提高,人为因素已成为最重要的潜在事故源。
习总书记在核安全峰会讲道:“一个木桶的盛水量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因此,我国核电产业应该以什么速度发展、应该发展到什么规模,不能取决于第几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性如何如何,而应取决于核电产业链各个环节以及核电设计、制造、调试、运行、管理维护、事故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能否协同发展。只有稳中求进,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核事故风险,才能让“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国核电产业尚有以下几大“短板”亟须高度重视和解决:
1.核废料处理已成为我国核电产业最薄弱的环节。因为在运机组数量较少且绝大部分投运时间不长,所以当前核废料数量有限。但是在建的29台机组2020年全部投入运行后,乏燃料处理压力将马上凸显出来,大亚湾核电站到2018年就将面临乏燃料无法外运的难题。根据中国核能协会的数据,现有48台机组将使我国2020年乏燃料数量累计达到1万吨,并以每年1200吨的速度继续增加,而我国乏燃料运输能力仅为每年需求量的16%。虽然我国计划2030年建设一个年处理能力800吨的核废料储藏水池,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而且,将乏燃料从东部沿海地区长途运输到西北,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必须确保运输容器在任何“天灾人祸”下都安然无恙。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应技术和设备来满足这种高难度的运输要求。如果购买国外技术,又要面对成本奇高的问题。所以,2020年已经离我们很近,现有48台机组的乏燃料处理——谁来取、怎么取、运到哪儿、怎么处理已是无法回避、迫在眉睫的难题,如果核电规模继续扩大到80台机组甚至更多,又该是何种压力呢?
此外,我们还需要为核废料的天价处置费用做好资金准备:目前国际上乏燃料后处理成本为1000美元/公斤,按全寿命周期产生量折算后,一个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投资要增加9000美元/千瓦。乏燃料后处理后仍需要寻找高放废物永久处置库,美国和日本的高放废物处置计划分别耗资575亿美元和3万亿日元。而遗憾的是,由于全世界尚没有一个永久处置库建成,人们至今也不知道在目前天价投资基础上还要再投入多少才能封顶,而美国尤卡山地下永久处置库工程在2010年累计烧钱高达400亿美元后正式终止。
2.我国核电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重滞后。核电天使与魔鬼身份的突变,关键因素之一是安全监管系统。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瑞典、瑞士于2009年联合进行的大规模核电厂事故调查显示,人为因素失误造成的核电厂事故占比平均超过60%,最高则达85%。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和核安全局反复强调:“技术进步固然重要,但杜绝人为操作隐患更是核电安全的关键。”所以法国核安全局每年对大型核用户的700~800次核查中,除了涉及核电站的设计、设备,更重要的是检查评估核电运营商的组织管理、操作程序等反映核安全文化水准的指标。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核电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重落后:监管人员数量不足且普遍缺乏实际经验,安全监管经费投入也严重不足。根据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数据:1990年我国每个核电机组监管人员33人,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但随后逐年下降,2009年已降至3.8人,仅为国际水平的1/10。2009年我国单台核电机组的监管经费是233万元人民币,而法国是983万美元、日本678万美元、美国788万美元。我国核电安全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3.核电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核电规模增长速度。核电站高级管理人员的短缺正严重制约着中国核电发展。基于安全考虑,核电人才培养一般周期很长。一个符合条件的核电站主控室操作员通常需要8~10年时间,除参加各种严格培训外,正式上岗前需要3000个小时实践操作。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要人才上千,如果1年建设10个机组则需要1万人。目前国内有核电专业的院校仅30来所,每年毕业2000余人,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专业严重不平衡,学核电厂设计的多,学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少。据了解,我国目前施工力量和人才数量仅够支撑每年建设4~5个机组。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如果跟不上核电发展速度,没有足够合格的管理人才上岗,无异于给核电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4.天然铀资源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使我国受制于人。目前全世界可经济开采的铀资源(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公斤)仅够530座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运行60年,而我国铀资源情况更不乐观,已探明的经济可开采储量仅供40座核电机组使用60年。目前48台核电机组已经使我国天然铀资源年需求量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5%,远远超过了当前石油进口依存度和50%这一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虽然利用海外铀资源发展本国核电是目前国际通行做法,但在国际铀资源储量有限且市场一直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核电规模继续扩大将使我国的资源能源安全严重受制于人。天然铀是稀缺的战略资源,我国有限的铀资源应优先保证国防舰艇、海岛防御所需的核动力,而没必要像法国等国家那样,为核电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我国不应冒内陆核电建设的巨大风险
目前除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7个边远省份外,我国所有内陆省份均已部署了核电站(总共26座,其中长江沿岸有22座),福岛核事故使这些项目审批在“十二五”期间搁浅,我国核电发展也从之前的追求规模与速度转向安全与质量。但是,核电企业希冀重启内陆核电的呼声却从未停止,甚至有意无意地通过舆论把这种希冀演绎成“国家既定战略方针”。
尽管李克强总理和习近平主席分别在今年4月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和6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上,讲的都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并特别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但却被力主内陆核电大发展的人士曲解为“内陆核电项目建设迎来新的曙光、核能产业新一轮快速发展定调”,甚至7月14日媒体发布了“中广核集团与贵州省发改委、能源局签订投资意向协议,拟投资380亿元在贵州铜仁等地建两座核电站,建设时间从2014年至2020年”的重磅新闻。内陆核电破土动工俨然已迫不及待!
从安全性、清洁性、经济性任何一个角度来说,发展内陆核电都不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优选,而且与欧美相比,我国内陆省份发展核电有三大“先天缺陷”:
1.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地质研究和历史记载表明,我国是三大板块交汇地,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破坏面覆盖到除浙江、贵州、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我们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全球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福岛核事故后,国内外核电专家都认同“日本的地质条件不适合建设核电站”,同理,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内陆,核电站也将面临同样的危险。很多业内专家现在主张“核电厂选址应该在1000年历史上没有4级以上地震的地方”,按此标准,则更没有适宜建设内陆核电的场址。
2.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些年旱情范围和程度愈发加大,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多地大旱,很多湖泊出现干裂。发展内陆核电必须“万无一失”、“绝对可靠”地保证源源不断的冷却水供应(为火力发电站的数倍)。即便停止运行,核能热量仍然在释放,仍要不断注入冷却水。一旦断水,就可能发生福岛那样的重大核事故,且放射性污染物只能排向附近的江河湖泊,污染几亿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在缺水地区,第三代核电技术并不比当前依靠电源驱动的第二代技术更安全。欧美国家水量充沛、风调雨顺尚且出现内陆核电的水资源困境,我们不应重蹈覆辙。
3.我国内陆核电厂址的大气弥散条件与美国差异很大。大气弥散条件是核电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国要求内陆核电厂址年平均风速不能低于3米/秒,静风频率仅为1%~2%(即每年无风期仅一周左右),大多数内陆核电厂半径80公里范围内人口较少,与我国人口稠密度相差甚远。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13年5月发布的报告《内陆核电厂环境影响的评估》,我国目前选定的17个内陆核电厂址,有11个厂址的年平均风速低于2米/秒(其中包括湖南桃花江和江西彭泽核电站),14个厂址的年静风频率高达10%~30%,相当于每年无风期长达37~100天。按美国标准,我国绝大部分内陆核电厂址均不符合大气弥散要求。因此,拿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建有21座核电厂来佐证我国长江沿岸布局22座核电厂的合理性,是站不住脚的。
三次重大核事故残酷地证明了墨菲定律——“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灾难的发生往往不是在意料之中而是在意料之外”。在我国内陆核电问题上,不能因为“第几代技术发生事故概率已低至&&”而心存任何“小概率事件”的侥幸。
核事故的严重后果非任何其他事故可比,所幸苏联地广人稀、日本福岛地处海边,如果发生在我国内陆地区,灾难性后果不堪设想!严重而持久的放射污染和心理恐慌,将是我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态保护所无法承受之重。
因此,在人类对核能还未达到“已控制、已驯服、已安全”的现阶段,在发达国家已认识到内陆核电运行困难的今天,在可再生能源已能做到“物美价廉”的形势下,我国不应冒内陆核电建设之巨大风险。
&*************************************************************
李俊峰:为何水比能源对中国更重要
来源:中外对话 日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和能源环境理论的研究
中外对话与“中国水危机”合作的水项目分析师
字体: 大 中 小 点击评论(Comments) &|
中国水危机:为何水安全比能源安全更重要?
李俊峰:中国是一个能源缺乏的国家,也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水安全和能源安全都很重要且息息相关,但是水安全比能源安全更重要、更复杂,也更需要引起重视。从国家层面看,中国石油60%依赖进口,仍可维系;但若10%的淡水资源需要进口,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而言,将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水危机:中国目前正在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在2050年前实现煤炭使用减半。在减煤过程中,水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俊峰:对中国而言,无论是“高煤”还是“低煤”时代,能源与水都密不可分。中国未来的能源布局应当将水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按目前的设想,我们希望煤炭使用量能够每年减一个百分点,其他能源的比例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煤炭开采、洗煤、燃煤发电、冷却、除尘、排渣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水。有人可能会认为,减少煤炭使用会节省大量的水。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些替代能源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水。
以页岩气为例,中国计划天然气和页岩气年产量在2030年前达到4000亿立方米,仅开采环节每年就要消耗至少150亿立方米淡水。燃煤发电和燃气发电站都是中国的耗水大户。风能和太阳能项目也离不开水。
中国水危机:如你所说,所有能源都离不开水。根据现行的减煤计划,在能源转型后,能源耗水量是否会减少?
李俊峰:如果用天然气或核电替代煤,耗水量可能减不了太多。因为天然气开采、核电冷却都需要大量的水,核电比煤电用水还多。
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调整是“被动的”受制于水资源的制约。煤和煤化工都要以水资源来定,核电也是如此。核电所需的大量冷却水限制了它的选址,沿海核电站可以用海水冷却,内陆呢?抛开安全问题,在内陆发展核电只能建在大江大河上。海洋干枯的可能性很小,但内陆河湖干涸我们已经目睹很多了。未来能源选址、能源种类选择,都不得不考虑水的制约性。
中国水危机:煤炭产业发展已经强调“以水定煤”。现行的能源规划是否已经将水安全纳入其中?
李俊峰:现在还没有这么看待。我们过去对水资源没有那么重视,觉得水是天上掉下来的。过去我们说中国是一个能源缺乏、土地缺乏的国家,但很少把中国看做一个缺水的国家。其实中国的水资源绝不丰富,并且利用的不好,污染很多。
但是,现在应该是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从中央来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向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宣战”。中央很快出了“大气十条”,现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在紧锣密鼓地编制“水十条”。可以说,现在对水的关注度已经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上。
中国水危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显示,气候变化会对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产生影响。这会否影响未来的能源决策?
李俊峰:短期看,水资源的地理分布限制着能源项目的选址。这一点已经在能源项目的前期规划中得到清晰体现——新项目需要在工程书中精确计算耗水量、明确水源供应渠道和应急水源方案。
长远看,能源布局不得不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国家气候中心曾预测说,中国将从“南涝北旱”的格局逐渐转变为“南旱北涝”。显然,降水分布的变化将对中国未来20至30年的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以核电站为例,在核电站60年的运行周期里,气候变化的影响会比较清晰了。现在要在安徽、江西等内陆省份规划核电站,就是希望使用长江和鄱阳湖的水源。单位未来真的有那么多水可用吗?我持怀疑态度。鄱阳湖经常干涸,里面是可以放牧的。
中国水危机:现在公众的“反核”声音很大,核电规划会否搁置?
李俊峰:就我的观察,核电如果现在不建,那么以后可能会更困难。核电未来的发展,一是取决于替代能源的发展情况,二是取决于成本。如何未来风电、太阳能发展地很快,核电可能想做都做不了。核电的环保措施越来越高,也增加了发电成本,削弱了核电与其他能源的竞争力。美国现在的页岩气发电成本降到每度电5美分,风电大概5-6美分,天然气发电不到10美分;核电比谁都贵,谁还会投资?
在核电可有可无的问题上,国内有很多争论。不少支持核电的专家说,没有核电无法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那我要问,有核电就能解决问题吗?中国计划在2020年至2030年间发展7000万到3亿千瓦核能。中国到2030年能源需求预计要到27到30亿千瓦。按这个数据,就算把全世界核电站都搬到中国,核电也只能解决中国能源消耗的不到10%。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比例。你说核电有多重要?
中国水危机:“十二五”期间,中国在西南地区批复了不少大型水电项目。你怎么看水电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李俊峰:过去十年是水电的黄金时期,今后十年是收尾期。中国水电的发展已经是强弩之末,不是加速发展;80%的理论开发量都已经开发掉了。中国现在的水电已经接近2.5亿千瓦,未来最多能做到3.5亿千瓦。到2030年,中国大规模水电建设应当已经结束。
中国水危机:在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富有争议的跨境河流上,也规划了许多大型水电站。你做何观察?
李俊峰:这些(水电项目)很可能不会开发了。额尔齐斯河、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位置遥远、地质条件复杂、开发成本高。许多项目选址在极其不稳定的地质带上,还有一些处于高风险的地震带上。在这些地区继续建水电,要慎之又慎。就像我说的,水电的黄金开发时期已经过去了。
从政治层面看,环保意识对高层决策的影响已经显现。前任总理温家宝在他的第二个任期里,已经大大减缓水电项目批复计划。大家都是慢慢在改变。
中国水危机:那么,中国未来的能源结构将如何调整?
李俊峰:这很难预测。我们必须汲取国外的经验,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加速非化石能源的发展,二是把化石能源弄干净。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多能互补”。
我不是反对核电,但核电只是能源发展中的一小部分。太阳能、风能、水能、天然气都要继续发展,最终过渡到非化石能源。
同时,我们应当提倡节能、提高能效。这是不得不做的。我们必须给“发展”戴上两个“龙头”:一是环境容量,二是能源容量。新项目批复必须满足不突破环境容量、不对能源容量带来多大损害的前提。具体到能源问题,就不能再批复需要大量耗水的项目;任何一个新建设项目,都必须提供水源供应的计划和合同。
在宁夏,新建燃煤电厂如果想采用“水冷却”技术,就得先找到水源。实际上,由于宁夏省的水资源基本已经分配完,新建项目没有别的选择,不得不采用节水措施,或改用耗水较少
“空气冷却”技术,但这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受访者简介:
李俊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和能源环境理论的研究。先后组织并主持了我国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中长期可再生能源规划的起草工作、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完成了中国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组织与实施。组织了我国“十五”期间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高技术计划的实施等工作。目前还担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顾问,中国再生能源学会和中国沼气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风能理事会副主席、国际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委员会副主席。
(转载自《第一智库》)
&****************************************************************************
洪涛:中国核电亟须加快监管体系及能力建设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建议完善监管依据,加快核能基本法及核安全专门法制定;建立高层级、独立、权威、统一、有效的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核能利用的全部监管职能;增强监管保障,加强能力建设,提升专业监管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加强监管经费保障,构建实时监控、信息公开的信息系统;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治理。
尽管我国保持着良好的核安全纪录,但核电与核安全监管尚不适应核电发展需要,存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队伍规模与能力不足、监管经费保障较弱、信息化与信息公开程度仍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
我国核电监管面临新形势
(一)安全核电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核电在我国中长期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核电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能源科技重大创新的重要支撑,是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核电在建规模巨大,发展潜力可待。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的长期重大战略选择,核电可以成为我国能源的一个绿色支柱,可以预见,核电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2020年核电可望建成7000万千瓦,使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总和占到总能源的15%以上。2030年核电达到2亿千瓦,2050年达到4亿千瓦以上。2050年,核能将可以提供15%以上的一次能源。目前,我国在建和规划核电机组规模大约占世界的一半,既为实现战略夯实了基础,又为监管留下了艰巨任务。
核电运行安全有保障。技术进步和有效监管可以保障核电的安全运行。我国的核电技术已初步实现自主化,基本形成了技术创新体系。与能源监管、环境监管和生产安全监管相比,我国的核电与核安全监管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对较小。我国具有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良好基础,重视核能领域政府监管,一直保持着优良的核安全纪录。
(二)监管是保障核电安全高效可持续的重要保障
有必要对核能利用实行特殊监管。核能利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与公共安全,需要在包括核电厂在内的所有核设施与核活动的选址、建设、调试、运营、退役、废料处置、应急响应与事故处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安全第一”。核能领域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核能领域监管的特殊性,要求国家进行统一的专门监管,并实行点对点的垂直监管和一体化的全程监管。
监管将为核电安全高效提供保障。监管是权威机构对核电安全、健康运行的主动干预。技术进步和有效监管都是为核电保驾护航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核电技术本身的可靠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社会性监管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和结果,降低因人为出错而产生错误的概率并及时防控风险;经济性监管主要是为防止信息不对称或垄断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公众参与可以更多地为防止政府失灵并对监管和核电厂形成社会监督。从动力源泉上看,技术进步更多地依赖创新,而监管主要依靠对核电厂进行独立、权威的主动干预。从对象上看,监管比技术包容了更多的人及人机互动的内容。核电与核安全监管中的社会性监管,主要通过技术验证,确保关键指标限值和程序符合规划;经济性监管主要通过审批等进行许可,确保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安全。
既有核电厂需要有力监管。我国有着全世界一半的在建核电厂,在运核电厂分布与沿海人口稠密地区,即便维持目前核电规模,也需要可靠的监管确保核电的安全、环保、健康和经济高效。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核电的长周期性,即便不再新建核电机组,也需要有力监管来保障既有核电厂安全,未来二十年,我国初期建设的核电机组将到寿命末期,不论技改延寿还是废弃处置,都需要有力的监管,这两个环节的监管重点将与目前的建设与运行监管有所不同。
(三)后福岛时代国内外更加重视核电与核安全监管
IAEA将持续发挥核心指导作用。2011年9月通过的《核安全行动计划》为巩固全球核安全框架确定了工作安排,2012年以推进落实该行动计划为核心,在核安全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主要核电国家纷纷出台安全改进措施。福岛核事故促使主要核电国家加强反思,推动了核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核安全水平。日本方面,对核电与核安全监管体制进行了深刻改革,首次设立了独立的监管机构——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原子能规制厅,统一负责全部核安全监管。美国方面,发布指令要求2016年年底内完成有加强安全的整改要求,包括合理配置足量的安全设备、安装加强型设备等。欧盟方面,认为欧盟核电厂安全标准很高,不需关停,但对每一座核电厂提出了加强安全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风险评估、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等。
我国进行全面检查并控制核电发展速度。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及时对全部在建和在运核电厂开展了全面审查,出台了检查报告和规划文件。我国暂停审批核电项目,控制了核电建设的节奏与规模,以缓解核电安全的巨大压力,为改善核安全监管与进行技术验证赢得时间。在此期间,核电与核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得到了较大加强。
(四)核安全新形势对我国核电监管提出新要求
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我国的核安全观,明确对未来我国核电及核安全监管的更高要求——安全第一、自主治理、国际合作、消灭根源,同时这也是我国核电及核安全监管的重要目标,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等特征。我国核电的发展与监管将依据以下原则进行:一是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二是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三是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四是治标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为目标为全面推进核安全努力。
应急响应已成为监管的重要延伸。主要核电国家均在不同程度上拥有重大事故的应急预案,并通过信息系统将在线监测、实时预警、应急响应进行一体化实时关联,大幅降低了响应时间,有利于减少损失。福岛核事故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应急响应工作。
监管体系与能力进一步适应核电发展。福岛核事故后,主要核电国家通过整改行动使核电与核安全监管体系与能力建设进一步与核电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表现在:监管依据、监管机制随事故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监管体制独立性进一步加强,对核能利用领域的干预程度不断加深;监管经费保障与机组规模的匹配程度提升;监测设备与信息化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升级;加强人员资质管理,通过核安全文化更强调人的进步。
核电监管的改进方向与对策建议
(一)加快核能基本法与核安全专门法制定
优先制定核能领域基本法。建议积极推进核能领域基础性法规的立法工作,优先制定“原子能法”等基本法,重点明确核能领域相关主体权责,为监管机构提供监管依据,为核能利用提供行为准则,为加快核电及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完善奠定基础。
加快核安全专门法立法进程。建议加快“核安全法”立法进程,以应对核安全与核安保的新形势。该法应重点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主体在核安全方面的责任和安全要求,保障核安全信息畅通与透明,确立信息沟通、应急处理、责任追究等机制的重要地位。
整合、优化核安全的法规标准。建议在目前的监管依据框架下,整合、优化涉及各领域、各环节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出台执行细则。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基本法、专门法、配套法规、标准的立法优先序及内容上的匹配,力争在“十三五”期末建成比较完整的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体系。
(二)建立高层级、独立、统一的监管体制
建立高层级、独立、权威、统一、有效的监管体制。我国的核能监管体制应从分散监管向独立、统一监管过渡,由国家专门监管机构统一行使核能利用的全部监管职能。对应的监管体制具有以下特征:高层级,国家直接领导,统筹并有效协调能源、环保等部门和地方政府;独立,独立开展活动,在安全问题上的决定不受其他部门和地方政府影响;权威,具有专业技术性,对一切与安全相关的决策具有最终决定权;统一,避免社会性监管与经济性监管的分离,尤其是在核电厂这个核心监管领域;有效,以高效的体制、科学的机制、足够的能力确保有效监管。这样的监管体制,既可以有效处理好核能利用领域在安全、能源和环境上的关系,又可以在涉及安全等重大问题上保持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统一行使核能利用的全部监管职能。中短期内,可首先将分散于不同部门涉及核安全与核应急的社会性监管职能划归同一部门,并实行高度统一的垂直监管。其次将核电规划建设、核材料流通等经济性监管职能划归至该部门,力争由该部门实现核物质流各环节各领域的全程监管。在内容上,应由以核电厂为核心环节,向前端和后端延伸,重视后端的核电厂退役及核废料处置环节的监管。在此期间,应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处理好过渡期仍分散于不同部门间的社会性监管与经济性监管的关系。从长期看,独立的核监管机构承担核电乃至核能领域的全部监管职能,以便在核安全形势、能源形势的变化下,更好地对核电这个特殊领域实现全方位监管。
建立并完善对监管机构进行监督与考核的长效机制。建议建立针对国家专门监管机构的监督与考核制度,加强最高决策层对特殊领域的了解,加强对专门监管机构的监督与考核;制定核安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强与公众沟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接受同业国际机构的评议,汲取先进经验,弥补监管缺陷;健全我国核安全监管体系内部的自我评价与改进的长效机制。
(三)增强监管保障,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提升专业监管人员的数量与素质。一是建立人才激励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核安全监管人员的薪酬待遇,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核安全监管机构和核行业安全关键岗位,促进人才均衡流动,保证核安全监督、评价和科研的智力资源。二是加强对核电厂持证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资质检验,完善监管人员录用机制,强制监管人员到核电厂挂职,不断增强监管人员的实践经验。三是完善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制度、核安全监督和审评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和培训体系,加强核安全关键岗位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四是建立核电从业人员交流机制,选择核电厂优秀人员经培训后进入监管岗位,选送优秀核电及监管从业人员到先进国家核电厂或监管机构任职或培训。
加强监管经费保障,提高单台机组平均监管经费。一是加大监管能力建设经费投入,包括监管装备配备与更新、人员培训、监管技术引进等。二是加大核电机组监管项目经费的财政投入,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监管经费有效落实到核电机组监管项目。三是完善核电安全监管的资金管控模式,落实每台机组的项目监管经费,应分别明确规定资金来源、出资方式、审批流程、资金用途,严格审查资金流向。
构建实时监控、信息公开的信息系统。中短期内,一是建立核电信息滚动公布机制,制定详细的核电厂(运行、在建)安全评价工作路线图并实施。二是建立核电厂工程项目数据库,定期向社会公布核电厂安全信息。三是建立在运与在建核电厂在线监控系统,力争实时掌握核电厂运行与建设情况,优先对在运核电机组进行在线自动监控监测。四是建立核电及核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从中长期看,应完善核电在线监测系统,覆盖全部在运和在建核电厂,实现自动预警功能。以法规形式制定高层级的信息公开规则,是关键时刻降低损失的有力保证和执行依据。
(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治理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应加强我国核安全监管机构与IAEA等国际机构的核安全、核安保国际合作。开展合作研究、信息共享、经验反馈、培训交流、同行评估、应急响应与援助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强核安全技术、装备的引进与合作开发。积极参与统一的国际核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参照执行IAEA制定的《核安全行动计划》。积极履行国际公约,择机参与优化核安全国际合作体系。
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和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应密切跟踪国际核安全及核电发展趋势,汲取国外先进经验,推进国际国内核安全监管的协调统一,促进我国核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缩短我国核电与核安全监管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
核能发展,一个系统的公共政策
来源:《南方都市报》日&
南都评论记者
日日本发生了九级大地震,随之而来的是福岛核电站废水泄漏事故。如果说切尔诺贝利是被隐瞒的事故,那么福岛核事故就是一次网络时代的全媒体直播,每一个细节都即时传播到世界各地。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核能运用再次到了风口浪尖,全世界再次引发反核浪潮。时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后来公开表示,“面对危险的核电站,最好的核电政策就是弃核”。
一个处理危机不当的主政者,出于个人政治考虑而作出的口号宣誓,并没有多少参考意义。但是从侧面说明了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对于核能运用,政府所面临的空前压力。如果不能有效稳健科学的制定并实施专门政策,那么所带来的结果很可能是悲剧性的。
在核能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公众对核能的接受程度并不是随着技术进步而提高的,每一次核危机带来的恐惧感使得公众难以理性地评判核能的安全性。这是世界核能运用所面对的基本社会情况,也是中国核能运用面临的基本社会情况。虽然中国也面临能源短缺,又有石化能源生产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压力。但是这也仅中国对核能运用有着强大对现实需求,这并不能减缓当前核能运用对现实社会压力。
中国民用核能发展的现实压力
日,是中国核工业六十周年,国家最高领导人专门致电庆贺。中国核工业从核国防走向了民用核能工业,中国人了解“核”最早是通过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强大威力的影像镜头,而非是日常照明生活用电的温馨画面。
长期以来,严密封闭以及高技术,都是中国核工业的行业特征。虽然我国目前是世界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完全掌握了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但是核能仍然保持着神秘感。
直至今日,中国的核能技术和核能工业的发展始终是由政治家与科学家组成的“倡导联盟”进行推动的。科学家既扮演了核能发展决策角色,又扮演着核能公共政策制定以及推广的关键角色。这种核能发展模式其实也是世界普遍的发展模式,只是冷战环境造成的中国特殊的闭塞环境,加大了中国核工业的闭塞性以及核能的神秘感,而并没有相对稳定有效的信任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流动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开放,信息传播障碍越来越少,距离和神秘感带来的不信任问题就一再暴露。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加深,已经整体进入了“风险社会”,对于环境风险的社会敏感程度大幅度增加。
截至2011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已经接近全世界的能源总消费的19%,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世界碳排放的1/4。可以说,对中国经济升级转型而言,对中国能源需求而言,核电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核电是万万不能的。核电必须要避免遭遇PX的命运,如果中国核电无法推广发展,这对中国经济社会都是一个无法承载的损失。
核电不仅是一个科技问题
从工程技术角度讲,中国核工业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从国家现代化发展角度看,中国政府和民众长期以来都保持了对核工业高度重视和支持。但是核能的运用则不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发展意志问题,而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对于中国核能开发而言,除了重视传统的工程安全管理,政策科学的风险管理也必须要给予充分重视。
科学研究是一个问题,而如何运用科技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核能运用不仅仅是科普的工作,是一个更复杂的更具体的政策制定与推广。中国政府必须将核能发展运用作为一个系统的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都有系统的考虑。我国核能政策,长期由科学家的“倡导联盟”体系决定并实施,既带来了中国核工业的快速发展,又造成了社会公众与核能推广决策之间的差异。核是一个完全的现代科技的产物,科学性是核工业最基本的特点。核能公共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都是建立在核科技基础上。就核能政策进行公共沟通,也是建立在对核能技术知识的一致认知的基础上。核能技术不是核武器技术,但是长期而言,公众对核科学的认识却是来自后者。必须要指出的是,在核能开发运用过程中,公众不仅要了解最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更需要了解核能管理和事故应急知识。
如何增加公众信任,这是核能政策的制定和推广的关键。这其实是一个复杂问题。首先涉及到宏观意义到社会公众对核能的接受程度如何,其次涉及到微观概念上核能设施建设地区民众对核能对接受程度。就中国的现实而言,还必须搞清楚“邻避”抗议具体是什么?其利益诉求又有哪些特征?政府如何应对。
通过对中国现有的学术研究跨库搜索可以发现,相对于中国对核能产业发展的勃勃雄心,中国对核电对风险认知研究以及核应急规划少之又少。2011年之前停留在个位数甚至为零,2011年之后,虽然有了一些研究,但是仍然是每年十几篇文章。这说明中国整个国家对核能的“风险”认识和处理准备非常不充分。
核能的风险认知
根据全球最大的市场咨询公司Ipsos在福岛核事故之后的调查,世界范围内对核能接受度一再降低,反对声音大幅度升高。根据该调查,中国反对核电的人占调查的58%,相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中国支持核电的比例已经算高的了。可见,现实意义上对核电的接受只能是英国社会心理学家N
Pidgeon所谓的不情愿的接受。相对中国雄心勃勃的核电发展计划而言,我们太缺少第一手的调查数据,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核能决策的科学性是非常不力的。
中国人民大学团队对湖南桃花江、广东台山两个核电设施建设地,做了专项民意调查。虽然总体样本只有307份,但已经是目前国内最直接深入的核电调查。最后的数据显示核设施建设地区对核能接受程度呈现U字结构,核电站核心5公里圈内民众对核能建设的支持度最高,支持度评分为65
.95。20公里圈内民众态度最为消极,评分为54 .52,30公里以外的民众又呈现积极态度,最终评分为64
.01。之所以呈现这一U字形曲线,乃是因为中国20公里范围内,承担的核事故风险大,而得到的补偿很少。这一群体可谓夹心层,也是最可能反对兴修核电的人群,对这一群体的诉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地方政府,事实上是核能政策推动的关键因素,他们对不同群体的诉求沟通以及具体的利益分配必须要有针对性。
核能政策应针对具体问题设计
与风险认知高度相应的是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可以说高水平核能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技术上,更直接体现在应急管理水平上。传统上,我国的核能应急管理仍然是一种工程安全应急管理,缺少公共政策意义上的公共事故应急管理认知以及训练。福岛核事故之后,由中央部委牵头,我国核能工业进行了安全大检查,国家层面的核能应急管理和安全监管体系也做了一定调整。但是我们的核能应急管理存在两大问题,首先中央,省,企业的三级安全管理体系中,地方政府以参与省级核风险应急管理的方式加入。事实上应该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政府,实际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身份。另外就是应急信息仍然是稀缺的,企业层面上较为重视,但是具体到厂外应急,则完全欠缺。2020年我国的核电装机总量就要接近美国的水平了,美国的核能应急关系系统从上到下,从联邦政府到具体个人都有极为具体的安排。美国每个州都有核电站,居住在核电站周边有三百万人,应急手册具体到每个人,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核能之所以被重视,说到底仍然是核能的经济收益巨大。作为一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投资,核能设施的建设,运营以及退役是一个十分具体的公共经济学问题。如果将运行得非常成熟的核电站建设和运营作为样本,来系统核算核电站的具体投资和运营成本。可以发现核能的环境风险和退役以及废料处理,这里的成本相当大,核电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进行经济计算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将这些不确定因素折算为经济数据,真正计算核电的投资成本。目前核电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应该存在被低估的问题,而收益则存在被夸大的问题。当然综合比较来看,核电仍然是一个有着极大经济收益的项目。对当前中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具体的核能投资必须要重视不确定因素,政府的核政策必须科学经济稳定,才能真正有效地收获核能带来的综合收益。
中国核工业在取得了无数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之后,所面对的是核能政策的制定与管理的诸多问题。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核能公共政策系统只是其中一个子项。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见微知著,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必然需要一个个具体的治理子项的现代化,我们希望能通过一个子项的推动,进而对国家整体治理有所裨益。目前实证研究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做具体的政策建议也是比较难办的事情。但是不管是技术科普沟通,还是对具体的风险心理的应对,核监管和核应急管理,以及核能投资计算,核能公共政策的基本纬度就是这么几个。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有价值的核能公共政策研究和讨论,这是中国当前核能工业发展所缺乏的,也是未来所需要的,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
本文系中国第一本《核能公共政策手册》的绪论。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盐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