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人类龙山文化遗址址在哪?希望提供线索、资料~~~急急急!!

邯郸简史(远古-清代)doc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邯郸简史(远古-清代).doc
邯郸简史(远古-清代).doc
邯郸简史(远古-清代).doc
简介:本文档为《邯郸简史(远古-清代)doc》,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主题内容包含邯郸简史《邯郸简史》引言邯郸是一座拥有近万非农业人口在全国目前个城市中列居第位的大城市是以煤炭、电力、冶金、纺织、建材、陶瓷、机械为骨干行业轻重工业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城市领秀》
《城市领秀》
近、现代史
友情链接交换QQ:《黄河人类文化遗址》_优秀范文十篇
优秀范文《黄河人类文化遗址》日期:
范文一: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一、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答案补充半坡文化黄河一直都被中国人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实长江流域的文明可能比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更早,但因为没有被直接延续下来,所以就被世人所遗忘了。在黄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址,与之相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古遗址却不多,这可能与南方高湿高温的气候有关。黄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而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的是印纹陶文化。印纹陶文化与南方的百越文化关系密切,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印纹陶文化在南欧(如巴尔干半岛)也分布较广。除此之外,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还分布有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在中亚分布较广,与中亚相邻的新疆也属细石器文化,所以中亚的细时期文化与我国西北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还需进一步考证。答案补充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范文二: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 一、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答案补充半坡文化黄河一直都被中国人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实长江流域的文明可能比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更早,但因为没有被直接延续下来,所以就被世人所遗忘了。在黄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址,与之相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古遗址却不多,这可能与南方高湿高温的气候有关。黄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而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的是印纹陶文化。印纹陶文化与南方的百越文化关系密切,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印纹陶文化在南欧(如巴尔干半岛)也分布较广。除此之外,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还分布有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在中亚分布较广,与中亚相邻的新疆也属细石器文化,所以中亚的细时期文化与我国西北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还需进一步考证。答案补充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范文三: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1963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古猿人的头盖骨、牙齿和上下颌骨,据文物工作者的考证,已有八十万年的历史。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人",距今也有二十万年。黄河河套地区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发现的洞穴遗址,都在五万年以上。在这悠久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他 们不但发明了火,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会了钻磨技术,能够从事狩猎、捕鱼了。我国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人口急剧增加 ,生产和文化都有了飞跃发展。1920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锄和纺织用的石制纺轮,有缝纫用的骨针,也有彩色陶器,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据考古学家考证,仰韶文化延续达千年以上,早期距今已六千年左右了。考古工作者经过广泛挖掘,发现从青海、甘肃一直到陕西、山西、河南,到处都分布有仰韶文化的遗址。1953年开始在西安市发现的半坡村遗址,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当时,半坡人已经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畜,懂得了纺线织布,创造了规模较大的草泥土木结构的茅屋,挖掘了储藏粮食的窖穴。围绕居住区构筑了深、宽5~6米,长300多米的大量 围沟,改变了穴居野处原始状态。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式各样的红色陶器和制作精美彩陶,陶面上的动物图案栩栩如生,反映了远古人民的艺术才能。在彩陶上还有一些刻划符号,很可能就是我国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河流域已处于氏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了,父权取代了母权,私有制开始出现。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的发掘,初步揭示了这一时期的面貌。据考古工作者的广泛考查,在山东省的黄河南北,都陆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踪迹,其年限约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后期可能延续得更晚一些。从发掘情况看,这时的生产工具已有了穿孔石斧、扁而薄的石铲、鹿角制成的短柄鹤嘴锄。石斧、石铲、石锛、石凿都用硬度极高的石料制成,有的还用了硬度11度的蛋白石。在发掘的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不少随葬的玉制装饰品,饮酒器具和精致的象牙雕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一号墓里,有一年孔雀绿色的骨凿,据测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铜,很可能当时已懂得用铜了。另外,从大汶口墓葬还可以看出:那时已出现了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而且墓的规模有大有小,随葬品的多寡极为悬殊。这种情况在仰韶期的墓葬中是少见的,说明社会已过渡到以父系为中心的时代,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了。 在距今约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儿子打破过去的"禅让"制,继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袭的奴隶制国家。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夏王朝存在了四五百年之久,大致活动于以河南、山西、山东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奴隶制虽然破坏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和平等关系,但是打破了以往狡隘的氏族范围,扩大了生产规模和社会分工,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创造,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从近几年来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发掘看,至迟在夏代晚期就已经有了青铜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红铜时代了。冶铜业的出现,使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开来,标志着古代文化的繁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约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建立了。它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种族奴隶制国家,千百万奴隶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发展,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据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谓"商汤居毫"的亳地。在这里,除发现了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的商代早期都邑和规模宏伟的宫室遗迹外,还掘出了一批铜渣、坩锅片和铜镞(箭头)、铜凿、铜刀、铜锥、铜鱼钩、铜铃等器物,经鉴定均为青铜制品。这证明商初不仅在生产工具方面已广泛使用了青铜器,而且在消耗量大、回收率低的箭头方面也应用了青铜,这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铜文化中是很少见的。在河南郑州,曾发现商代早期的另一遗址,其中有制陶场、制骨场、制铜场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并有不少金饰品、玉石、玛瑙、贝壳、青铜制品出土。此外还发现了上釉的陶器和古老的商代城墙,为研究我国原始陶器的产生和古代城池的构筑提供了重要资料。 商代中期国王盘庚迁殷以后,科学文化的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阳"殷墟"中,近几十年先后出土的文物是不可胜计的。这里的"司母戊"大方铜鼎,重1500多斤,高137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7厘米,花纹华丽,结构复杂,是世界古代青铜器中仅有的雄伟巨制。另一件商代石磬,声色优美,悠扬动听,长84厘米,高42厘米,上面刻有形象逼真的猛虎,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珍品。特别是在这里先后发现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单字即在三千字以上,记述了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并且保留了一批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和星宿、风、云、雨、雪、虹、霞等天文气象的记录。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三千年前我国文化的成熟程度。 在商代,以往一直认为是只有青铜器而无铁器的。但是,近年在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遗址发现铁刃青铜钺,却打破了这一论断。据初步研究,这件兵器出土于公元前14世纪至13世纪的一座墓葬,青铜钺的刃部是熟铁。黄河当时是经过藁城东面从天津附近入海的。这一武器的发现,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商代奴隶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冶铜技术,而且也已懂得用铁了。 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冶铁成了一项重要的新兴手工业,各诸侯国相继使用了铁制生产工具,把农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制的新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旧生产关系,城市经济繁荣起来。秦国的咸阳,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都成了当时远近驰名的城市,临淄甚至达到了二十多万人的巨大规模。思想文化生活这时也空前活跃起来,反映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各家学派,相互展开激烈的论战。他们竞相办私学、著书立说,形成了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根据史书记载,在汉代,人们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制成了用来测量天象和测验地震方向的"浑天仪"、"侯风地动仪"。隋代创造出印刷术,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对世界文明有巨大影响的指南针和火药也早在11世纪以前就广为传播。1957年陕西省出土的"灞桥纸",经考古工作者判定,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时期的遗物,比史书记载的东汉蔡伦造纸还早二百多年。 同时,城市建筑的规模更为壮观:几代帝都的长安,西汉时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南通巴蜀西达西域的枢纽,城市范围比西方同时期著名的罗马城大三倍以上。唐时长安城东西十八里,南北十五里,人口一百九十六万,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其规模之宏伟,尤为中外所称道。北宋时的东京(今开封),城周五十多里,汴河、蔡河、广济河、金水河,穿城而过,是中古时期十分繁华的都会。今天,从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东京建筑雄伟、景色绮丽、舟船云集、车马竞驰的风貌。在从秦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除从事生产劳动外,还筑长城,开运河,修渠道,营造宫殿、寺院、陵墓,进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黄河流域的地上地下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宝库。宁夏的秦渠、汉渠、唐徕渠,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岳寺塔,开封的宋代铁塔,洛阳的东汉白马寺,山西的唐代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唐陵墓,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和甘肃麦积山的泥塑像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平,杰出的艺术成就。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俑抗,出土身高1.8米左右的大型武士俑五百八十件,和真马大小相似,拖有战车的陶马二十四匹。俑坑总面积约12000多平方米,埋藏各种陶俑约六千件,还有大批实用兵器,坑内马俑排列整齐,气势宏伟;武士俑身穿铠甲,意气昂扬。这种雄伟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始皇兵强马壮、横扫六国的壮丽图景,是非常珍贵的艺术遗产。这些兵马俑的雕塑制作,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范文四: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西侯度猿人文化1961年于山西运城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蓝田猿人文化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大荔猿人文化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丁村古人文化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河套新人文化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细石器文化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新石器文化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青铜器文化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铁器文化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安邑(山西运城),迁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东周迁洛阳秦朝 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范文五:南阳古人类文化遗址古人类文化遗址/ \( G2 R* c4 K! e/ }' @' u$ T, K# G) l j# p古人类文化遗址是指从人类形成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活动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聚落遗址、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这些遗址反映了长达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 * m) }& {/ P# _$ x. ]1 D 目前,南阳已发现159处古人类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有102处。有些遗址的密度几乎与当代村落密度相当,而且面积大,灰层厚,多层文化重叠,遗迹遗物丰富。有的遗址含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三种文化层,反映了南阳新石器文化遗址最富有的特征,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和江汉文化的交流,表现出了南阳早期文化的区域特征。这些人类文化遗址对于研究古代原始社会及其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有十分重要的价值。0 g3 Z7 g" Y9 F/ s% q2 A一、 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南召猿人3 N, E* j' `8 i8 f. g2 E: g0 q# ^! v" ]" X4 f0 }杏花山位于南召县云阳镇西北3.5千米处,海拔220米,由震旦纪石灰岩组成。杏花山之东有一条鸡河,春秋时称作雉水,后改称关水(全称鲁阳关水),自北至南流经云阳镇,又曲而向东注入白河;北部是一道由伏牛山脉构成的群峰相连的半壁屏障。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秀丽。3 Q7 z9 E! @3 G: B5 d1978年,当地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一枚牙齿,经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为早期人类右下第二臼齿。同年10 月,国家古人类研究所与南阳地区考古工作者组成联合发掘组,对这个化石地点进行了发掘,又发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出土化石有剑齿虎、剑齿象、肿骨鹿、三门马等近20种。经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鉴定证明,这里发现的古人类与北京猿人所处的时代大体相当,同为更新世中期,距今约50多万年,并正式把这里的古人类定名为“南召猿人”。?8 H* |/ _, H8 o5 l0 n4 ~9 |& F! @4 O$ _+ T2000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出席“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对外开放”典礼仪式并剪彩。国家领导人对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极为关怀,先后为杏花山题词,现已刻成石碑耸立在杏花山下。这里已形成了集考古、休闲旅游、科学研究为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二、 小空山遗址 小空山位于南召县小店乡东南约500米,属秦岭东延的伏牛山南部的丘陵地区,海拔高265米。山体呈南北向,整个山体由震旦纪陶湾群石灰岩构成,东坡缓坦,西坡陡峻。?西侧临河的陡壁上,有不少岩溶洞穴,开口多向西北,洞体近于水平,稍向下倾,与岩体层面延伸方向大体一致。在该山陡壁一侧靠山脊处有上、下两个溶洞,下洞高出河底40米,两洞相距7米。1980年国家和河南省科学工作者在小空山上,发掘出旧石器晚期猿人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发现约1米厚的残余灰烬层、 300余件石制品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标志着人类走向新的历史文明。河南旧石器洞穴遗存比较少见,此洞穴的发现,对了解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空山河为白河支流,从小空山西侧由北向南流过,两岸阶地发育,最多可见4级阶地。在3至4阶地上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P4 u- d4 ?& v7 M" x三、 竹园遗址" V+ i H. v, B% S" d+ Q8 ], s/ a9 O竹园遗址位于南召县小店乡竹园村西边,东北距小空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约1千米,地面高出耕地3米,面积约12平方米,东部可见2米多深的断崖。断崖上可见大量瓮棺葬,地表散落大批陶器碎片。经、1981年3次挖掘,出土陶器器型有鼎、罐、钵、盆、甑、尖底器、纺轮、糙型磨具等,均是手制。 ? 竹园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但该遗址出土的鱼状糙型磨具,造型特殊,擦面坚利,不同于半坡类型出土的长条陶错,为南阳首次发现。它不仅是一件实用工具,而且是一件珍贵的工艺品,代表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征服自然的创造力量。四、 黄山遗址9 C% f2 [: |6 }# D2 G8 I" l9 u6 p) V" d2 V' U/ P5 y3 q. J7 j" ~,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城北黄山村白河西岸,分布在高出地面27米的小山丘上,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30万平方米。?& g7 V1 r( s" 6 r& i2 e* K E0 d4 p1959年对此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在1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有同时期的房屋10处。其中有一处屋群略呈方形,每边通长9~10 米,有6间房屋交错相连在一起。它们有的独成一室,自开门户,设置烧灶;有的两间互通而以隔墙分开,共设一灶;还有单独的长方形套间房屋,屋中间都有隔壁层,辟为一大一小两间,每间中部都有灶坑。还发现墓葬87座,其中成人墓44座,儿童瓮棺葬17座,长方竖穴墓26座等,全部埋在灰层中,均无随葬品。?# k% ?6 Z D: c v黄山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出土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其中石器有斧、铲、镰、凿、砺石等;玉器有铲、凿、璜;骨器有镞、簪、针、锥环、匕等;陶器有鼎、钵甑、罐、碗、杯、盆、纺轮、弹丸等。制法均以手制为主,兼有轮制。? 根据器物特征,这里主要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也有屈家岭文化因素。出土的玉器经有关部门鉴定为南阳独山玉。它的发现为独山玉的开采历史提供了实物根据。该遗址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一般高出地面约30米,文化层厚1~3米。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发掘时,发现房基础3处,不同时期的房屋10间,有的独成一室,有的两间相通,以隔墙分开,室中间有烧灶。另发现墓葬57座,大多数为仰身直肢葬。随葬陶器有鼎、钵、壶、盆、罐、豆、碗、盘、杯、器座、环、纺轮,骨器有针、锥、簪、镞、匕及猪、牛、鹿骨等。陶器以泥质红陶、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器表多素面,有少量彩衣,还出土一件罕见的独玉铲。9 r7 P2 j8 p- ` ?9 g8 B+ V: w五、 英庄遗址3 p, z9 c. h% `, B0 J1 z0 O+ U英庄遗址位于南阳市宛城区英庄镇北200米处,白河和沙河在遗址西2千米处流过。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文化层厚1米,断崖上露出墓葬,地表散存很多石器和陶片。石器有磨光石斧和打制石镞。陶器以泥质红陶最多,夹砂灰陶和红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泥质灰陶普遍涂红色陶衣,器表多磨光,少数陶器口沿下饰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坟。器形主要有盆、罐形鼎、壶、钵和瓮等,均为手制。该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聚落,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R0 @2 R: V% y|4 ^% ?' Y" h& L- }- a六、 八里岗遗址 八里岗遗址位于邓州市东4千米,城郊乡八里岗西北隅,坐落在湍河南岸。?遗址高出地面3~4米,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60米,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3~5米。在遗址的中心区共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48 座,墓葬120余处,获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以及谷物、兽骨等自然遗物,其中大多数为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遗存。遗址文化序列比较完整,其中多座仰韶文化晚期前段及庙底沟期的连间长排房子不仅在同类遗存中年代早,而且房屋本身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更为史前考古学通过聚落遗存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提供一批较好的素材。? 该遗址是一处多层文化叠压的文化遗址,对研究仰韶、屈家岭、龙山文化间的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1994年《华夏考古》杂志发表了发掘简报,并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U5 @/ M' @8 E& l' Y6 S, Q: ~# _& i5 ]; ^0 X6 u5 R- \( o% t( `! w/ _( Z2 E. A$ Q* Q0 S8 X$ C& `4 _.七、 龙山岗遗址; x/ G" D% C. c$ K0 k" r# {( J龙山岗遗址又称黄楝树遗址,位于淅川县西南黄楝树村西,丹江和黄岭河交汇处的龙山岗下。?: N T' n/ s1 R# c0 l* Q. B0 s- f! ^" w+ S$ G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14万平方米。年,曾进行两次发掘,发现早、中、晚3期文化。早期为仰韶文化,发现建筑遗迹 2处,窖穴5个,墓葬4座及遗物百余件,遗物中以陶器最多,主要是红陶,也有灰黑陶,以手制为主。中期为屈家岭文化,发现房基25座,窑穴17个,墓葬 20座及许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稻粟等。其中房基有单间、双间和三间,平面有正方形和长方形;陶器均为轮制,主要器形有鼎、罐、澄滤器、碗、壶、杯和小口尖底瓶,其中细质薄胎的彩陶壶、高圈足镂孔黑陶杯最为精致。晚期为龙山文化,遗物较少,陶器以灰色最多。? 该遗址为3种文化叠压的聚落遗址,遗存丰富,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Y E* h& l! x' a" {( i八、 大张庄遗址" }0 H" s$ `. }大张庄遗址位于方城县大张庄与翟庄之间。此处丘陵起伏,河流环绕,北面有黄石山(又名方城山、小顶山),西面有山头山。贾河从遗址东面流过,在张庄附近形成一个河湾,遗址就在河湾中部马鞍形高地上。? 遗址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20米,面积2.2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层上部被破坏,地表可见到少量石料、陶片及灰坑。1980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窖穴14个,并有3 u1 L I( V- {石器和大量陶片。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均为农业生产工具。陶器以棕、红二色为主,黑陶次之,灰陶较少,器形有鼎、罐、碗、壶、杯、盆、盘、尖口器及器盖等。? % G5 j! t2 _2 @0 |; O$ `3 h4 a/ a! x+ v3 `3 n1 B该遗址属裴李岗文化,并含有仰韶文化的因素,对研究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Z" Y' A% X1 B, w f4 i N6 g( X5 H九、 老坟岗遗址 老坟岗遗址位于西峡县封村北,西连群山,东邻老鹳河,南靠老坟岗村。( Z: P5 O3 Y+ f. @' a3 v W% \& }: \ F; `5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物丰富,有石铲、石斧、石凿、石镞、骨锥、骨针和陶弹丸,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与棕陶为主,器形有鼎、罐、瓮、壶、钵、盆、甑、豆、杯和尖底瓶等。? 老坟岗遗址是一处比较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深腹缺罐、敛口钵、葫芦口尖底瓶,是上坡氏族常见的器物。1963年该遗址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 杨岗遗址 杨岗遗址位于西峡县五里桥乡杨岗村。西依群山,东临老鹳河。?! z) J8 f1 D2 Q4 R6 z8 z2 Z6 n9 c2 b4 S; L/ e' z& E: q1 q( Z& A5 ] M- u" G$ n' ]* A+ P遗址东西长600米,南北宽100~500米,面积达18万平方米。省、地、县三级文物工作者于1976年、1981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发现有大量石器、陶片、红烧土块和草木灰烬。采集到的遗物有仰韶文化的泥质红陶杯、钵、鼎,屈家岭文化的夹砂陶鼎足、鼎口沿、陶盘和陶缸残片,龙山文化的黑陶钵残片,早商的陶罐及鼎残片。?# ]! ^9 @9 E+ u0 h& l+ [; D1 o2 ^- K+ R" n0 U' `. Z根据地层堆积与出土遗物分析,杨岗遗址主要是一处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存。1963年该遗址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G- _& P3 V; h0 S* I" z7 P+ R: S7 Y! `( V! B+ y十一、 小河遗址 小河遗址位于内乡县赤眉乡小河村,西距湍河约200米,北与杨营遗址相望。? ?3 H( S6 L7 e m2 n4 U2 P& ]6 l+ h- j+ _4 r遗址位于河边台地上,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地表散存大量的石器、陶器,石器标本有石斧、石凿、盘状器等,陶器有钵、鼎、盆和环罐等。1981年以来,曾多次对遗址进行调查,在西部断崖剖面上发现有氏族村落的房屋墙。? 小河遗址内含仰韶、屈家岭、龙山3 个不同时期的文化。1987年该遗址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D& x, |6 \& a- [0 F8 `0 C9 B, C十二、 十里庙遗址/ {5 Z: i) n* G5 S$ M2 K8 C$ j! |1 g2 L6 ^, V4 Y) V! J十里庙遗址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5千米十里庙村旁,东距白河1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 该遗址文化层厚1~3米,内含先商、商、周、春秋时期文化遗迹、遗物,尤以商、周遗存为主,发现有墓葬、窟穴、灰坑、房基、铜器、陶器、石器及占卜用甲骨等。?十里庙遗址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多层叠压的文化遗址,对研究商周时期的文化,特别是申国、申城的位置有着重要的价值。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I |; C. z. q: D5 r( ^ 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遗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