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先生 是 跟司马懿学管理 和 陈群 的 老师?????

南山者,滨城东郊一而立匹夫也。习《易》十余载,略有小成,读儒释道经典数卷,稍有所悟。遂遁浮世而修身,以卖卜为生计。所善子平、火株、堪舆之术,均雕虫小技耳。每断验如神,不敢妄生漫心,偶占有不中,责己日夜精进。常望易道之博大,五术之精深,叹,穷毕生之精力难通其全貌耳。
地址:大连开发区中环嘉园(福佳国际斜对面)
手机:156-
预测未来的总体运势。
针对一件事具体预测来龙去脉。
¥200~¥400
根据八字取名,服务到满意为止。
提供多个方案,服务到核名通过。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选则最适合的日子。
¥2000~¥10000
布局家具、店铺、公司、阴宅风水。
1.姓名对运势有影响吗?
有,但仅起到辅助作用不起决定性作用。
2.起名要根据康熙字典数比划吗?
没必要,姓名自原始社会就有,而康熙字典却出自清朝,如果需要查康熙字典,那么清朝之前的人还需要穿越不成?
3.起名要五行缺什么补什么吗?
不一定,难倒人缺灾要补灾,缺病要补病?
4.网上的姓名测试打分准吗?
不准,你测测习近平、胡锦涛就知道了。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失礼而后信,
失信而后法,
失法而后兵……
先说“三”。
“三”,即三才,最上面一横代表天,最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
在天地人未分之前,为“一”,也就是无极。
“一”的本源是“道”,即《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将“三”中间代表人的一横拿出来,放在左侧用单人旁表示,则强调了三才中的人。
为什么要强调人呢?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也就是说:人失道缺德了,圣人才出来强调“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也就是人不爱人了,孔子才强调“爱人”。
古时行骗分四大门,黑话叫蜂、麻、雁、雀。
蜂,即一群人骗一个人。
常见的为路边的残棋摊,摊主与看客都是一伙的,专等傻子上钩。
麻,即马,单枪匹马骗人。
常见的为冒充军官,号称能办事,骗财骗色。
燕,即艳,指美色骗人。
常见的为酒托、茶托,引诱男子去天价消费。
鹊,即缺,让人感觉投钱反倒成了稀缺资源。
最常见的是满大街的“工厂倒闭,特价,最后一天,最后一天,最后一天”。
将蜂麻燕雀四大门整合应用,当属南派传销。
蜂,即邀请目标客户去听课,台上的老师和台下的多数听众都是一伙的,甚至会把意向成员的座位安排在每一排座位的中间,将其两边都安排上已入伙成员,然后组团忽悠。当新人看到前后左右的人都疯狂了,也许会随之疯狂,也许新人不感兴趣想走,面对的将是左右伙伴(传销者都互称伙伴)的层层婉拒和阻拦。
麻,刚刚听完课上得分享,组织会安排一名老伙伴和新人单独沟通。来的是大学生,就安排个大学生与其沟通;来的是富婆,就安排富婆与其沟通;来的是湖南人,就安排湖南人与其沟通……这样沟通双方有共同语言容易共鸣。
燕,课也听了,嗑也唠了,新人还是有些戒备,拉进点伙伴距离有助于消除戒心。组织会安排点娱乐活动,往往是男女搭配的活动,什么用嘴传纸片啊,什么按肩捶背啊,什么几块几毛几往一起抱啊,什么屁股上有泡泡糖啊,什么顶气球啊……如果是亲友拉去的外地,再搞个异性伴游。至于活动中新人和谁能搭个上,就看缘分,看投资意向,看长相吧。
雀,新人或许想观望一段时间,组织却会告知机会不等人。要想玩虚拟货币,就得先玩的赚后玩的钱,要想投发改委的秘密项目,就得抓紧交六万九千八。真真让人感到上当的机会都是那么具有稀缺性。
有人说“四十不惑”是“四十岁开始不迷惑”。
如果孔子真的四十岁没什么困惑,晚年也就没必要读《易》“韦编三绝”了。
想知道“四十不惑”为何意思,先看“惑”字怎么写,是什么意思。
“惑”,上“或”,下“心”,心字底是内心活动,主要了解一下“或”,
“或”为“一”、“口”、“戈”,可以与“国”字通假。
“一”为地盘。
“口”为在地盘上吃饭,可引申为利益。
“戈”为以武力保护自己在地盘上的利益。
所以“或”与“国”通假,“国”就是圈个城墙,用武力保护一群人吃饭,“或”只是没城墙而已。
“或”加了“心”字底,即心理上有个地盘,有利益,自己要捍卫。
“不惑”,即不看重自己的利益,也不想和人争斗,遇事不强为,以平常心看世界。
故,指经典、历史。
温故而知新,即重温经典、历史,就知道当下的事情怎么办。也就是以经为绳、以史为鉴,以圣人为榜样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当然,“故”、“新”的外延可以理解的更宽泛一些,就比如读懂《黄帝内经》就可以解决现代才有的艾滋病、癌症等。
可,可以。
以,凭借。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温故而知新”成为老师。
既然有缘分打开此文,先把初中语文老师教你的《论语》忘记,听听南山的解读。
学,是内观,是悟,是明明德。“学”绝对不是现代汉语学习的意思。更深入内容参看《》。
思,把田放心上,即惦记自己种那一亩三分地儿,为理性思维,是向外求。
从中医的角度讲,学要靠心,因为心主神明,思要靠脾,因为脾主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是想告诉我们,只知道内观,而不去看外面的世界就会迷惑。
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是想告诉我们,只知道外求,而不内观修心就是找死(殆当危险讲)。现代人了解了各种化学原料的作用为“思”,然后把这些东西喷洒到蔬菜、水果上,做调料加到食品里,就是“思而不学”。
Copyright & 2016字体:大 中 小
历史上的司马懿真是大器晚成吗?
司马懿(十三岁)建安十三年接受曹丞相征召,为丞相府文学掾。
不久之后的赤壁之战,司马懿没有参与;而魏武后期那些战事——建安十四年战孙权于合肥,十六年战马超于潼关,十八年战孙权于濡须,司马懿也都没有参与。如果有,想必晋书是会大书特书一笔的。
所以,问题不在于他太年轻。而且实际上,司马懿第一次被曹操征召,是七年前的事情。建安六年,司马懿二十三岁。这时曹操刚在官渡赢了袁绍,听说司马懿聪明,辟之。司马懿称病不去。
呐,(关于这段历史呢...熟悉三国杀的同学们知道,张春华有一逆天技能叫“绝情”,说的就是司马懿装病那会有一天忽然下雨,司马懿想起来自己有一堆书在外面晒着,急忙跑出去搬书,结果被一婢女看见。张春华心想这病被人知道是装的就要出事,二话不说抄家伙杀了这婢女。嗯,老奸巨猾之人果然就要配心狠手辣之妻。)
所以不是司马懿被埋没,是他不想露锋芒。如果他想,他本来可以在曹操还只是个普通军阀的时候就来到他身边,建功立业,成为魏武之名臣。
可是他宅了七年没有出山。司马懿不想建功立业么?当然不是。虽然他这时肯定没有想过要做权臣,但如果他本来有做隐士的心思,至少后来司马昭对九锡虚情假意半推半就的时候,肯定会顺嘴提一句的。
何况,冒着危险卧床七年,甚至狠心杀了小婢女让正室夫人亲自下厨做饭,正常的隐士可干不出这种事来。
《晋书. 宣帝纪》说,“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房玄龄们简直拿读者当猴子耍,以司马宣王狼子野心,会在乎汉运方微?如此坚卧不出,他一定是在规避着出仕将会造成的某种风险。司马懿向来谨小慎微、而又擅长等待。高平陵之变前他为了麻痹曹爽等待最好的下手时机,装病装了两年。
建安六年,对于司马懿来说,不是个好的时机。这时候出山,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曹操虽然在官渡赢了袁绍,但袁绍在河北仍然拥有极大的势力。如果不是袁谭袁熙袁尚熊孩子胡闹,河北没准到后来还都是袁家的。曹操此时,绝不敢说自己几年之后会成为中原霸主。司马懿当然也不会这么神机妙算到这一步。
何况,司马懿的老家河内,正好处在曹操和袁绍势力的交界处。司马宣王为人,从来都把赌注压在必胜的选手身上。而此时,他还看不出来谁有必胜的把握。就算赔率会变得不那么诱人,至少不会输。
另一方面,河内司马家不是传统的士族,而是属于地方豪族(大地主),在司马懿祖上三四辈左右才跻身知识界,和各阵营中的核心文人都交集不大。河内士族的影响力也不如荀彧钟繇这些颍川士族,并不是曹操人才战略的重点,也没有像颍川集团那样和曹操阵营有什么交情。
所以他一直等到了袁绍势力全灭,才果断投奔了曹操阵营。可是即使在做了曹操的属下以后,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长达十二年时间里,司马懿也没有在任何大事上有任何作为。
曹操时期的司马懿是积极进言的。得陇望蜀,建议屯田,劝阻迁都,他都说过话。但他并没有为此得到什么升迁机遇,他的言论,起到作用也并不多。
有关前辈提到关西集团相比于颍川集团在地位上的劣势,这是很重要一方面。前辈说过了,我就不多说。另一方面在于,曹操对司马懿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
《晋书. 宣帝纪》:“(魏武帝)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宣)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所以司马懿为了不让魏主怀疑自己,一直干一些琐碎的弼马温工作,比如丞相府里割草喂马的事,他都亲自过问一下。直到夺嫡之争。
很多人认为司马家在夺嫡之争里,下血本押宝曹丕,押中了,一夜暴富。没那么简单。以司马懿官渡之战后都不肯投奔曹操,非要等七年看天下局势发展的谨慎,会选择简单地押宝一方?事实是,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为曹丕近臣的时候,他的弟弟,后来的安平献王司马孚,是曹植的文学掾。曹植彻底失势后,司马懿升为曹操的军司马。而他不久就向曹丕推荐司马孚,去做太子中庶子。中国历史上能在“谨细”这一点上胜过司马懿的,恐怕没有几个。
此前的司马懿,升迁确实不够快。他在曹丕那里投机成功,升为军司马的时候,三十九岁。这个职位原来是荀彧做过的。荀彧拿到这个官印的时候,才二十九岁。可是后面就不一样了。曹丕上位,凭之前多年朋友交情,司马懿应该是终于能混出个名堂了吧?“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司马懿就做到了尚书右仆射;五年,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魏文帝年间,司马懿屡屡升迁。
可是他就并没有什么耀眼的功业。黄初年间司马懿平步青云,靠的多是作为曹丕旧部亲信的情分,不然为何晋书竟不写其升迁前的功绩?与晋书对太和年间司马懿每次出谋划策领兵征战都细加刻画不同,黄初年间的记载,全都是一笔带过。这几年,司马懿真的毛都没做。
确实,他没有兵权,可是没有兵权总可以帮着曹丕出谋划策,提出些内政外交方针政策吧?都没有。
为什么?因为用不着。司马懿最终的目的,是权力。帝国不至于在曹丕这里崩溃,那么就不需要他挺身而出为国出力。反正,他要升迁,作为曹丕手下的老红人,那时顺理成章的事情。再者,曹丕绝不是什么明主。在后宫,赐死甄姬;对旧臣,欲杀曹洪;对外国,加孙权九锡。能做出这些荒唐事的君主,并不值得信任。所以我们看黄初年间那些真正出谋划策的臣子,如刘晔、蒋济,反而大多没有得到曹丕的认可。要是以天下为己任屡屡进言,没准多说了一句错话,以后皇上就不喜欢他了呢。这种傻事,老谋深算的司马宣王是不会做的。
他又算对了。曹丕死时,指定的三位顾命大臣,是曹真陈群司马懿.
按曹丕的想法,曹真是宗室军人,陈群司马懿是亲信文官,相互制衡,权力结构稳固。
可是曹丕又一次失算了。如前辈所言,宗室掌控兵权的体制毕竟本身存在漏洞。司马懿迅速取得了兵权,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并且迅速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司马懿,直到这时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太和四年,司马懿迁大将军,成为帝国之内仅次于大司马曹真的第二将军。一年后,曹真死。大概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开始打起了大权独揽的主意。之前的他,或许没有过统摄天下的意思。他想要升官,但大概自己也没想过到底能升到什么程度。而现在,他忽然间看到了权力顶峰上放射出来的一星光芒。魏明帝托孤之后,司马懿已是四朝老臣。小曹爽肤浅的权谋,相比于他经历过的六十年风雨来说,已经可说不值一提了。当年那些他需要仰视的重臣一个个死去,甚至世上已经不剩下几个人能和他平起平坐。此时能阻止他的,只有一直眷顾于他的天命了。他的野心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到此时,已经不可收拾。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后面最著名的的高平陵之变,只不过是他一生政治艺术的一个高度概括罢了。其实司马宣王的城府,早在他二十三岁那年就已经深不见底了。孙资刘放真的和司马懿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正史没记载二人和司马懿有多大关系。实际上曹睿一开始的托孤的确不太合适,分别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由于秦朗是曹操养子,所以相当于托孤大臣全部是皇族,容易造成皇族一家独大专权(实际上也是如此,曹睿死后曹爽专权)。并且可以参考他爹曹丕的托孤——曹丕这辈子虽然除了写诗和篡汉啥都没干成,不过托孤还是有水平的: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皇族士族势均力敌,所以终曹睿一朝魏国始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内讧。另外就是夏侯献曹肇是刘放孙资死敌,他们一上位,孙刘二人还有好日子过?所以于公于私,他们都不愿意皇族完全垄断权力,自然要找士族代表,找谁呢?满宠田豫身为边将长期不在中央,蒋济不受信任,陈群华歆钟繇都挂了,当然只有司马懿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权变大师司马懿
司马懿的祖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司马懿的父亲叫司马防曾任京兆尹。据说,司马懿年少是就聪明博学,并有忧天下之心。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见到年少的司马懿,就说他绝非寻常之辈;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的才能恐怕是你比不上的”。&
东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司马懿为上计椽。曹操当时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刚刚衰退,还不想当曹操手下,便借口说自己有风痹病,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当上了丞相,再次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如果他还磨蹭不来,就把它抓起来”。司马懿害怕了,不得不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攻下南郑后他建议曹操:“刘备以诈术和军力迫降刘璋,蜀人民心未完全归附而他东至?州和孙权争三郡,机不可失啊。今若出兵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近其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反时机,亦不失去时机。”,但曹操感叹得陇望蜀,人不知足,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司马懿跟随曹操伐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至居巢,攻孙权于濡须口,孙权不敌而退,后孙权派都尉徐请降于曹操。
曹操称魏王,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每当有大事需要计划的时候,司马懿都能很快地拿出出人意料的主意,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其后,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他建议曹操:“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种的人多达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啊。虽战事仍未完结,但可以让军士一边耕和一边守境。”曹操采纳,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他又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
(《宣帝纪》把其从征之功顺序列出,孙权请降确为这年的事,故其后再?述其官职变迁和与曹丕友善,不算是《晋书》记录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方面有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关羽围樊城之时,破于禁七军后,胡修和傅方果然乘机降刘备。曹操欲迁汉都许昌至河北,躲避关羽锋芒,但被司马懿和蒋济劝阻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败之失,对国家说未有太大损失,现在迁都的话,既示敌以弱,又令淮水、沔水的百姓大大不安啊。孙权和刘备外亲而内疏,关羽的得志非孙权所愿。可割江南封孙权,传喻令其袭关羽之后,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用其计,后来孙权果遣吕蒙袭公安和江陵,关羽兵败为孙权所杀。
事后,曹操嫌恶荆州的遗黎及汉川(《通鉴》作汉川,考地理位置,确实应是汉字而不是颍字)的屯田民离敌人太近,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不可:“荆楚之民轻脱,容易鼓动而难安静。关羽才刚破,很多恶民藏窜观望时局。今徙良民,既伤他们效从朝廷之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采纳而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出来恢复旧业。
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笑说:“此小子不是想把让我放在炉炭上吗!”,司马懿却说这是顺应天命:“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孙权的称臣是上天和人民之意向。虞、夏、殷、周历朝皆不谦让,畏惧上天而从其命。”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乃奉曹操的梓宫还邺。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为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率军向西,朝臣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食,不能抵御吴军,请求召镇守襄阳的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认为:“孙权新破关羽,暂时只求自保,不敢进攻,襄阳位水路与陆路的要冲之地,抵御寇贼的要害,不可放弃。”所以不该放弃二城,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十月,曹丕代汉称帝,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为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候。(曹丕称帝后才转司马懿为督军、御史中丞有误,因《文帝纪》注《献帝传》中,魏群臣劝进魏王时,当时司马懿已是督军、御史中丞)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司马懿督军之职,升任为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五年[224年],曹丕南征孙权,以司马懿留镇许昌,改封为向乡侯。(《魏略》的诏书却说他为尚书仆射、西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又大兴舟师攻吴,升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追加给事中、录尚书事。仍命司马懿留守许昌,镇抚百姓并负责军资补给,督后台文书。司马懿坚决推辞,曹丕说:“我杂事忙得夜以继日,这不是荣誉,是想让你替我分忧啊!”临行前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此重任委予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却才是首功。你能否让我无西顾之忧呢!”后来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诏曰:“我在东边,你就总管西方事务;我在西边,你就总管东方事务。”让司马懿继续留镇许昌。
(《魏略》所引的诏书说司马懿这时才从尚书仆射升为抚军大将军,陈群也升为镇军大将军从征,《陈群传》记录他是从广陵还兵后才假节、升职,可能是任命在前,回军后任职。由于《魏略》的诏书?容极为详尽,传抄的错误可能性不大,故司马懿任抚军大将军的时间如《通鉴》一样从《魏略》)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临终前,曹丕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并对太子曹?说:“这三位,你不用怀疑。”之后魏明帝曹?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孙权出兵围文聘于江夏,同时命吴将诸葛瑾、张霸一起进攻襄阳。司马懿督军讨伐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升任骠骑将军。
明帝太和元年[227年],曹?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并督荆、豫二州的军事。
当初刘备将孟达降魏时,魏文帝曹丕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曹丕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委以西南予他。和他友善的夏侯尚和曹丕相继死后,孟达失宠,便与蜀汉和吴暗中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孟达突然发难,便给他去信,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郭模之言不是小事,诸葛亮岂会轻易泄露,此殆易知耳。”孟达得信大喜,开始对造反的事犹豫不决。诸将认为孟达既与蜀吴沟通,宜观望而后动。司马懿说:“孟达无信义,现在是他犹疑之时,应趁其未决定时火速攻灭之。”便亲率大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后抵达新城城下。司马懿遣将拦阻蜀援军于安桥、吴援军于木兰塞。(王先谦云安桥近蜀、木兰塞近吴,故两字应对调。但蜀可能?援兵,因《费诗传》所言诸葛亮本无援助孟达的意图)
此前,孟达曾写信给诸葛亮:“宛至洛阳八百里,宛至上庸一千二百里,司马懿听闻我的举事,应当上表给曹?,返复来回需时至少要一个月,那时我的城守备已固,就算大军到来也可应付。我既凭险拒守司马懿必不会亲征;若是诸将我根本无患。”等到兵临城下,孟达才惊叹我才举事八日而司马懿已在城下,行军真是太快了。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
明帝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奢侈消费,南方吏民都心悦诚服。当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刚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接着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
其后因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国朝廷想查清隐实。正好司马懿入朝,曹?便询问,司马懿回答:“蜀吴以密网约束其下,故臣民弃之。宜弘以大纲,他们则自然安乐。”曹?又问宜先讨蜀还是吴?司马懿回答:“吴以魏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但凡攻敌必扼其喉而?其心。夏口、东关,就是吴的心喉。若用陆军攻向皖城引孙权东下,水军攻向夏口,乘其虚而击,犹如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曹?并然之,复命司马懿屯于宛。
太和四年[230年],曹?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从斜谷)、征西车骑将军张?(从子午)一起三路伐蜀井进会于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大雨三十余天,班师返回。
太和五年[231年],蜀相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寇天水,围贾嗣(《汉晋春秋》记作贾栩)、魏平于祁山。曹真病,曹?召司马懿入朝说:“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让他接替曹真。司马懿西驻长安,督征西车骑将军张?、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汉。三月,司马懿令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其余人马西救祁山。张?想分兵驻雍、?,但司马懿不同意:“若前军能独自抵挡的话当之者,将军所言是也。若不能抵挡而分军为前后,正如楚之三军为黥布所败之因。”遂进军至?麋。郭淮和费曜等为诸葛亮所破,上?之麦被割。
诸将皆惧,司马懿说:“诸葛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才割麦,我只需二日兼行就可赶赴。”于是率军日夜赶路,诸葛亮望尘而遁。(《汉晋春秋》记录为司马懿于上?之东据险拒守,交战不得,诸葛亮退兵。)
司马懿说:“我倍道疲劳,此为晓兵者之所忌。诸葛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列阵以待,使将牛金轻骑为饵,交战不久诸葛亮退,追击至祁山。诸葛亮屯卤城,据南北两座山,断水为重围。司马懿攻拔其围,诸葛亮宵遁,被追击所破,俘斩万计。(《汉晋春秋》则记录为,张?说:“对方远道而来攻击我军,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远计制衡。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停在祁山并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令其不宜前进又不敢相逼,坐失民望。今亮县军粮食少,亦会自行退兵。”司马懿不纳,故寻诸葛亮于卤城。到达后登山掘营,不肯与蜀汉交战。贾嗣、魏平数请战,笑其“畏蜀如虎”。五月,司马懿使张?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己则从案中道攻向诸葛亮。王平坚守张?无法攻克。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令张?追击,张?劝归军勿追,但司马懿不听,张?不得已便追击,后果为伏兵射杀。曹?令使者劳军,增封邑。战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估计诸葛亮明年袭陇右,司马懿则正确预测到诸葛亮下次北伐会出陇东,并且要积攒粮食,至少三年后才会行动。于是上表请求迁徙冀州的农夫到上?种田,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率众凿穿成国渠,修筑临晋陂,灌溉田地数千顷,充实了国库。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相约孙权出兵,自又率十余万人兵出斜谷,到达?县,进驻渭水之南。曹?遣征蜀护军秦朗率步骑二万增援。司马懿率军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认为渭南有百姓和物资,不应放弃,于是遂渡过渭水背水扎营。其后对诸将说:“诸葛亮若是勇者的话,当从武功水,依山而东行。若西进五丈原,则诸军无事了。”诸葛亮果然向原行,将北渡渭水,司马懿遣周当屯阳遂为饵兵。数日后诸葛亮?有动静。司马懿看出他欲争原而不攻阳遂的意图,遣胡遵、郭淮守阳遂,自率军与诸葛亮会于积石。战后诸葛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再遣奇兵抄诸葛亮之后,斩首五百余,降者六百余人。
魏国朝廷以蜀汉军远道而来利在急战,每次皆命司马懿持重,以候其变。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守不出。此时吴三路大军已为魏退走,对峙百余日后,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女人的服饰来羞辱他,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曹?下旨不许,派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诸葛亮又来挑战,司马懿就做出要带兵出击的样子,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这连敌军诸葛亮和姜维也看出司马懿不过做戏。
司马孚曾写信询问军事,司马懿回复:“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诸葛亮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期间司马懿曾询问诸葛亮的使者,得知其每天所食之少和处理政事之多,断定他命不久矣。不久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找到了不少军书、粮食,这才断定诸葛亮已死,于是率兵急追。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二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一直追到赤岸,这才得到诸葛亮的确切死讯。当时百姓为之谚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闻后笑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蜀将杨仪、魏延在撤军时争权,杨仪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曹?没有批准。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并多次增加封邑。司马懿遣牛金击走入寇的蜀将马岱,斩千余级。武都氐王苻双、强端率领其部属六千余人来降。
关东缺粮,司马懿就从长安运粟五百万斛支援京师。
景初二年[238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征司马懿入朝。曹?问他预料公孙渊有何对策,司马懿回答曰:“他弃城而走为上计。他据辽水以拒大军为中计。他坐守襄平则必为我所擒。”曹?再问司马懿有何计谋,他回答:“惟明智者才能深知自己与对方之能,他必不会先弃城而走。他估计我军远征不能持久,必先拒于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曹?再问此战需时多久,他回答:“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就足够。”
当时??大修宫室,再加上征战军事,水旱天灾,百姓饥弊。司马懿出征前劝谏:“以前周公旦建洛阳,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的责任。但黄河以北的百姓困穷,外要应付军役,内又有建宫室之力役,势不并兴,应停止内务,以救现时之急。”
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人,从京师出发讨公孙渊。经孤竹,越碣石,进至辽水。公孙渊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二十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营。接着,不攻敌营,却挥师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遂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于是乘胜进围襄平。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接着,司马懿还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曹?却认为司马懿可以临机应变,一定能够获胜。不久,雨停,水逐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城内粮尽,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时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东北划过,坠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发震恐。公孙渊也很惊惧,派他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投降,司马懿斩杀使者,不接受投降。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上星落之地。入城后,司马懿屠戮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筑造京观,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编户四万,人三十余万。
当有兵士寒冻乞襦,司马懿不给予,有人便建议可以赐多余的故襦,司马懿回答:“襦者为官物,人臣无私施授。”乃奏军人年六十已上者罢遣千余人,将吏从军死亡者致丧还家。遂班师回朝。曹?遣使者劳军于蓟,增封食昆阳,并前二县。
景初三年[239年],曹?病危,司马懿大遽,乃乘追锋车日夜兼行,自白屋走了四百余里,入嘉福殿曹?的卧床。司马懿流涕问疾,曹?执其手,望向曹芳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曹芳即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后来,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朝臣们认为以前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利,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像汉代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齐王正始元年[240年],东倭重译纳贡,焉耆、危须诸国,弱水以南,鲜卑名王,皆遣使来献。曹芳认为是得功于司马懿归美宰辅,又增封邑。
曹?在位时爱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叫苦。司马懿自辽东还后,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便上奏请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
正始二年[241年],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司马懿请求出兵征讨。到达樊城后,司马懿先派轻骑挑战,吴军不敢应战,于是司马懿便休养土卒,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为魏军追到,吴军损失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很多。而进攻其余地方的吴军也无功而还。战后,增封郾、临颍为司马懿的食邑,前后一共四县,达到一万户,子弟十一人都封为列侯。司马懿的勋德日盛,态度却愈谦恭。以太常常林乡邑旧齿,每次遇皆拜。常戒其子弟说:“盛满者为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
正始三年[242年],朝廷追封司马懿之父司马防为舞阳成侯。奏请开广漕渠,引黄河之水入汴水,以溉东南诸田,为魏大规模于淮北屯田的开始。
正始四年[243年],司马懿率军征讨吴将诸葛恪,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果然如早先司马懿所预料的那样,焚烧积聚,弃城而走。
司马懿以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乃纳邓艾之计大兴屯守,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田于颍水南北,万余顷。自此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皆有农官屯兵统属。
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于天下,不听司马懿劝止,出兵伐蜀。结果被蜀将王平阻挡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援军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率大军退还,遭蜀军截击,魏军苦战,损失严重。
正始六年[245年],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领,司马懿引先帝旧例制止,曹爽不听。
正始七年[246年],吴兵入侵?中,有万余家百姓为避吴兵,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奔还,还会引来吴兵,应该让他们暂留北方。曹爽不同意,驱赶百姓南还。吴兵果然击破?中,损失百姓数以万计。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邓扬、丁谧之谋,把太后迁到永宁宫。一时间曹爽兄弟独霸朝政,掌管禁兵,多树党羽,屡改制度。司马懿不能禁止,于是伪装生病,不问政事。时人有歌谣:“何、邓、丁,乱京城。”
正始九年[248年],曹爽党羽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临行前去拜望司马懿。司马懿假装病重,耳聋并且胡涂,曹爽等从此不再防备司马懿。
嘉平元年[249年],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从。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史称“高平陵事变”。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己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说曹爽罪行。曹爽扣住奏章,不让皇帝知道,把皇帝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优柔寡断,不能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说他该早自归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罢了,并以洛水为誓。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援引古今,百般劝谏,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劝到最后,曹爽还是投刀于地,放弃抵抗,把司马懿的奏章给皇帝看,请皇帝下诏免去自己官职,随皇帝进入京城。
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楼,让人在楼上密切监视着。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的手中。同年,皇帝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加封邑,前后共八县,两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坚决推辞丞相之职不受。又退让不受九锡之礼。
嘉平二年[250年],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见皇帝孱弱,强臣专权,谋立楚王曹彪。
嘉平三年[251年],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亲自率中军讨伐王凌,九日便到达甘城。王凌自知势穷,便主动请罪,被押送洛阳。途中,王凌服毒自杀。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还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暴尸毁坟。之后,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魏帝曹芳下诏封司马懿为相国、安平郡公,孙子以及哥哥的儿子各一人封为列侯,前后食邑共五万户,封侯者达十九人。司马懿坚决推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同年,司马懿病逝,葬于河阴,曹芳素服临吊,丧葬威仪依汉霍光故事,追赠相国、郡公。弟司马孚表陈他的遗志,辞郡公及??车。谥号文贞,后改为文宣。
陈留王咸熙元年[264年],晋国初建,追封司马懿为晋宣王。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知道他有野心,听说他有狼顾之相,便他召来,先让他朝前走,然后让他回头看。司马懿居然能脸正面朝后而身子不动。曹操又曾经梦见三马同食一槽,醒后很不高兴,于是便想干掉司马懿,幸亏得曹丕跟司马懿关系好,常常保护他,而司马懿表现得十分谨慎,干活夜以继日,甚至去管理养马这类的琐事。曹操这才稍稍放心,搁置了处置司马懿的念头。司马懿在曹操去世后节节高升,最终掌握了魏国大权。司马懿平公孙渊之时,大肆杀戮;诛曹爽之时,党羽都被夷及三族,男女无论长少,姑、姊、妹等已嫁人的女子都全部杀掉。东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明帝问前世为何能得到天下,王导于是陈述司马懿是怎样创业的,又提到司马昭时高贵乡公曹髦被弑之事。明帝将脸埋于床上羞愧地说:“如你所言,晋朝如何得以长久啊!”
司马懿出身将相世家,高祖,时为;曾祖为;祖父为太守;父为。正如司马懿之孙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为当地世家大族;司马防性格方正,家学严谨,育有八子,当时号称“司马八达”。
179年,司马懿生于。排行次子,字仲达。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生在东汉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与司马懿长兄友善,亦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刚毅果断,英姿不特立,不是你所及得上。
西元201年,司马懿22岁,被河内郡推举出仕担任上计,当时征辟司马朗与司马懿兄弟。但司马懿隐忍待时,韬光养晦,装病推迟曹操所授官职,并索性告辞上计掾,回家养病。
西元208年,曹操任后,第二次强制征辟29岁的司马懿为掾,职司教育经学的老师;与、、共称“太子四友”。官职由文学掾、、议郎、丞相府东曹属,升到丞相府。
西元216年,曹操晋爵魏王。次年,曹操册立曹丕为魏王,司马懿升太子中庶子,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倚重。此后司马懿常谋国事,不久转为丞相军。
西元220年,曹操病死,司马懿协助曹丕完成汉魏禅让。
西元226年,曹丕病逝,遗命、陈群、司马懿辅政即位。封司马懿为侯。同年,大败进攻的,斩杀,十二月,升任。
西元228年,16天破城擒斩。
西元230年,司马懿任、加、假,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遇雨回师。同年,上表建立上邦。
西元231年、234年,两次成功对抗蜀军,蜀军撤走。
西元235年,司马懿升任。
西元238年,司马懿率、等步骑四万征,破。
西元238年,曹睿病逝,遗命、司马懿辅政即位。迁、、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西元241年四月,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退。与筹划在创建军屯。
西元243年,司马懿在率军征吴,焚烧积聚,弃城而走。
西元247年,曹爽与司马懿矛盾激化,为架空司马懿而将其改任,司马懿托病不与朝政。
西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夺曹爽军权。后公卿廷议灭曹爽党羽三族。司马懿被进爵安平郡公,进位,上书十余次相辞。又加司马懿,司马懿仍然不受,故其官爵至死未变。后司马懿因病不上朝,曹芳时常去他家问政。
西元251年,讨伐,诛其三族。
西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年73岁。
司马懿在兴屯田,、、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食,并有余力供给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军事,但曹操采纳后,很快就死去了(曹操死前已经有屯田制)。管理的主要官吏——中郎将、度支、度支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所以,事实上军屯的推广在时期。曹魏军屯其主要基地设置在和、对立的地带(南北以及、、、等地),而这里基地的开创都经过司马懿的督工:
太和四年,司马懿上表建上邦军屯。主持具体事宜的是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
元年(233年),司马懿兴修,而“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使得‘国以充实’。
青龙三年(236年),饑荒,司马懿调5百万斛运往洛阳,足见关中存有大量粮食。
曹操时魏国就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正始四年(243),司马懿又‘在于积谷,乃大兴屯田,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地’(《晋书·食货志》),使得‘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在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等人,如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238年司马懿远征,时曹魏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出征前,司马懿劝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司马懿劝谏不要大修宫殿劳民伤财,以保国之根本。曹睿死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任丞相军司马,指出荆州刺史粗暴、南乡太守骄奢,都不应派任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七月,攻荆襄,围魏将,水淹七军;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
因在许县,距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蒋济、司马懿等人当时劝阻:“于禁是被洪水所淹,不是战败失守,所以国家大计并没受损,现在迁都既示弱于敌,又使人心不安;、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得意,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坐山观虎斗,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听从他的计策,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俘杀。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逝世。孙权得知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
司马懿的军事才略还表现在叛魏事件上。孟达原为降将,命他守(今)。曹丕死后,孟达欲叛魏归。司马懿侦知消息后,一方面写信麻痹孟达,一方面遣军进讨,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认为司马氏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当司马懿提前二十余日赶来时,完全打乱了他的叛乱计划。司马懿前后总共只用了十六日,即破,。
魏五年(231年)、二年(234年)司马懿曾两度亲自率兵抗击的北伐。司马懿采取据险坚守,汉军果然粮尽而自退。诸葛亮这两次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司马懿成为曹魏政权的,地位日益提高。
青龙五年(237年),原魏太守自立为,置列百官,对抗。二年(年)正月,魏明帝曹睿遣59岁的司马懿率军4万,前往征讨,六月进至。
急令大将军、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围堑,而以主力隐蔽渡过,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曾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写信给公孙渊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违令被,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一月有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守军将尽,军心动摇,等先降。
八月,襄平城破,率数百骑兵突围,被杀于。辽东四郡为魏所据。
高平陵之变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佐曹睿。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曹爽最初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像对父亲一样对他,不敢自专。但不久曹爽听亲信之谋,排挤司马懿,明升暗降,迁他为无实权的,自己专擅朝政。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发动并控制,将曹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又称。司马懿时年70岁。
事后,司马懿被册命为丞相,进爵安平郡公,增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但他上书十余次辞让,故其官爵仍为太傅、舞阳侯。朝廷加他,仍然辞而不受。
三年(251年)太尉与外甥刺史密谋废立,迎曹操子登。阴谋泄漏,司马懿夷王凌、令狐愚三族,并57岁的曹彪,为史载之一。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承其遗愿,辞让和殊礼,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葬于。谥文贞,后改文宣。265年,司马懿孙称帝,建立。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帝。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心里猜忌而表面宽和,多疑但能灵活应对。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心豪志,且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的模样。曹操打算验明,所以先叫司马懿在前头走,再故意喊司马懿,只见司马懿身体不动,只有头转向后看。曹操又曾经发个一个噩梦,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进食,醒来后十分不快。曹操感到不好,召太子曹丕说道:“司马懿不会甘做人臣,将来必干预你的朝政家事。”这是三马同槽的典故,此槽不是马槽,是暗指着司马氏吃掉曹氏。但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回护他而得以无事。而司马懿更加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甚至喂马之类的小事都亲力亲为,也终于使曹操安心。
司马懿年少时和三国时的著名隐士关系很好,同郡的周生要加害司马懿,胡昭听说后涉险赶来搭救,“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
《三国志》卷16《仓慈传》注引《魏略》载:青龙中,司马宣王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裴以白宣王,宣王乃发怒召军市候,便于斐前杖一百……宣王遂严持吏士,自是之后,军营、郡县各得其分。
《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同郡:“此非常之人也。”认为有非常之器(《三国志·杨俊传》《晋书·宣帝纪第一》)
对司马懿兄长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第一》)
:“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因而对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第一》)
:“西方有事,非君(司马懿)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第一》)
:“彼自吻家,非人臣也”(《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二 ◎人事部八十三○知人上》引 孙盛《魏氏春秋》)
起兵反对时,依然对去世的司马懿评价很高:“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讬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
曾形容司马懿: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时,侍坐。明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王导乃陈述司马懿创业之始,及末之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司马懿之猜忍,盖有符于狼顾。(《晋书·宣帝纪第一》)
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晋书·宣帝纪第一》)
而宋代认为司马懿能忍耐,又有足够的度量。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消耗敌军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详见《》
关于司马氏代魏而仍能天下一统的原因,当时东吴屯骑校尉(官职)的话,也许是很好的解释:
永安六年,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昔楚剑利而秦昭惧,孟明用而晋人忧,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司马懿在世时,在魏国威望相当高,即使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时,在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相当多的赞誉。史书上说他做到了使‘天下大悦’‘天下欣赖’。晋朝初年,司马炎有“天下无穷人”的,人民对促成三国统一的奠基者司马还是相当推崇。甚至因之孙长得像司马懿就寄予厚望。
司马懿名声毁败,是从以后开始的。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的浩劫,出身奴隶的恨透司马家。而东晋在南方,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更加丑化司马懿形象。主导官修的《》,以封建帝王立场更不鼓励臣下效法。到《三国演义》后,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完全不实的司马懿形象也就被演义流传民间。
认为,曹操亡殁后,司马氏父子继而得志,忠君爱民之心地,光明磊落之行为,全都看不见,只剩下自私自利之心地,狡诈刻毒之行为。
(宣穆皇后)
司马防有8子,当时号称“八达”。
,字伯达。
,字叔达。谥安平献王。
,字季达。武城侯,谥武城戴侯。
,字显达。
,字惠达。
,字雅达。安城亭侯、北海亭王。
,字幼达。
晋景帝(208年
- 255年),张春华所生。司马炎建晋后追尊为晋景帝。
晋文帝(211年
- 265年),张春华所生。曹魏时任,封晋王。儿子司马炎代魏立晋后追尊为晋文帝。
平原王(232年
- 311年),张春华所生。
汝南文成王(?
- 291年),伏夫人所生。西晋中八王之一。
琅邪武王(227年
- 283年) ,伏夫人所生。祖父。
清惠亭侯(?
- ?),伏夫人所生。
扶风武王(232年
- 286年),伏夫人所生。
梁孝王(?
- 301年),张夫人所生。
- 301年),柏夫人所生。西晋中八王之一。曾一度称帝,后又被取消帝号。
,张春华所生。
,次女,嫁。
辅助过的君主[]
主要敌对者[]
所消灭的势力
&《晋书·宣帝纪》: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晋书·食货志》: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
&《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晋书·宣帝纪》: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
&《晋书宣帝纪》:(正史三年春)三月,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
&《太平预览》九五引虞预晋书:上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著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晋书·宣帝纪》:初,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帝自辽东还,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
&《晋书·宣帝纪》: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
&《晋书·宣帝纪》: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
&《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注引《汉晋春秋》有末二语云:“司马懿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不云遗书。
&《》裴注引孔衍《汉魏春秋》: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如汉霍光故事。太傅上书辞让曰:“臣亲受顾命,忧深责重,凭赖天威,摧弊奸凶,赎罪为幸,功不足论。又三公之官,圣王所制,著之典礼。至于丞相,始自秦政。汉氏因之,无复变改。今三公之官皆备,横复宠臣,违越先典,革圣明之经,袭秦汉之路,虽在异人,臣所宜正,况当臣身而不固争,四方议者将谓臣何!”书十馀上,诏乃许之,复加九锡之礼。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此乃历代异事,非后代之君臣所得议也。”又辞不受。
&《晋书·宣帝纪》:九月庚申,葬于河阴,谥曰文贞,后改谥文宣。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一如遗命。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
&《晋书·宣帝纪》:“帝(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注引《高士传》载:“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
&何去非《司马仲达论》参考译文
&《·张悌传》
&《晋书·景帝文帝纪》:值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
&干宝《晋纪》:“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
&《晋书·卷五十三》:
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
&吕思勉著,《三国史话》,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年11月,第156页,
&《陈书·袁枢传》:案杜预尚晋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晋武践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赠公主,元凯无复驸马之号。
230年—235年
235年—240年
240年—251年
宣帝&~&&~&
&→&&→&&→&
&→&&→&&→&&→&&→&&→&&→&&→&&→&
&→&#&→&#&/&#
标“#”者仅为桓楚领导者,并未称帝。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司马懿学管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